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林丹 直到世界尽头

_3 林丹(当代)
几天后,吉新鹏更新了他的博客。在这篇名为《我的回答》的博文中,他写道:“4月8日,林丹与我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昨天下午林丹已对我作出道歉!为了国家利益、为了队伍安定团结,我不希望影响备战奥运,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谢谢球迷朋友对我的关心,让我们安心备战奥运!感谢大家!”
吉新鹏是我的前辈,悉尼奥运会男单冠军,大家都叫他“老吉”。老吉在羽毛球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他参加悉尼奥运会是最后5分钟才定下来的。本来教练选的是陈宏,不是他。而他的职业生涯就获得过两个冠军,一个日本公开赛冠军,一个奥运冠军。这就是他的命,你不服不行。
后来事情调查清楚后,听说也许是当晚回去后,吉新鹏给家里人打电话,可能说的是:“今天特别不舒服,跟林丹吵起来了。”甚至可能说到了“小队员还想上来动手”。结果消息被捅给了不知情的媒体,一个小火苗最后被扩大成一场灾难。头儿(李永波)后来也问吉新鹏:“你了解你的家人吗?”
出了这样的事情,最受伤的肯定还是队伍。我们都是中国队培养起来的,可因为这样一件事,在队伍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了消失,最终伤害了他和队伍之间的感情。我作为一个年轻队员,跟老大哥说话有点激动自然有我的不对,但这都是家事,可以关起门来说的。最可惜的是,老吉人不坏,可是最终却不得不离开国家队。因为全队都知道了这件事,队员很难再跟他心贴心地交流。教练和队员之间失去了信任,就没有办法再合作。这对队伍、对他而言都是损失。
等这件事再过去五5年甚至更长时间后,老吉可能也不会再去计较我们之间当时的一些不愉快。只是,他肯定没有想到,会因为这么件小事,他的人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北京奥运会后,我也一再跟媒体说,我一直想用我所能取得的成就告诉大家,我不光球打得好,也是个非常健康的运动员。我不是别人以为的那样,拿了冠军就觉得了不起了,就会冲动,甚至打教练,根本不是那样。
经过这些争吵也好、误解也罢,我也在反思:时代不同了,教练与队员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以前小的时候,我们被教练踢上两脚,或者教练上来扇扇你,那都很常见。家长还恨不得拍手称快:“好,教练管得严。”当然,我也承认,管教严厉对男孩子是有好处的。但是面对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能用这样的姿态跟他们交流。他们根本就不屑。他直接顶你一句“世界冠军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就没话说了。只有先跟他们交上朋友,用更巧妙的手段让他们信任你,他们自然而然愿意与你交心。对待不同性格的小孩,你还不能一锅粥煮了大家一起吃,那样效果肯定不好。
在我看来,一个教练手下最多带三个运动员就顶到天了,不能再多。一碗水,你让大家都喝一点,那只能是解渴。但科学的训练,队员需要的不仅仅是解渴,他要的是教练帮他补充需要的“微量元素”。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你的创意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我们目前的情况多数时候还是一个主教练带10名队员,那样的效果也只能如此。只有做到一对一、精对精,训练才会更有效果,更有针对性。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第十八章 好运,北京
2004年8月15日—2008年8月17日,这是充满磨难的四年,却又最终换来了完美的一天。
和雅典奥运会之前巧合的是,2008年的汤尤杯也是在印尼的雅加达举行的。同样的赛场,同样的酒店,同样的结果。在汤杯三连冠后,东南亚三站比赛中,我选择只参加了泰国公开赛。在拿到冠军后,我开始进入一级备战的封闭状态。
在迫近2008年最重要的那一战前,我想了很多。在中国,一名运动员好像只有参加奥运会并拿到冠军,才有可能被认可。而其余人留下的全是模糊的面孔。你无法改变这一切,你只能承受。
然而,运动员只有两种:一种是他的命非常好,受到了上帝的眷顾,虽然他没有什么辉煌的故事,却拿下了最重要的冠军;还有一种是,他虽然创造了自己的时代,但是在提到某次比赛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遗憾,就像足球界的巴乔。真正像乔丹或者舒马赫那样完美的人,只能说是命运使然。
我没有给自己算过命,但我知道,我是个争议性的人物,这说明我还得努力,让自己更强,赢到让别人无话可说。我只能成为这样的球员,只能是脚踏实地的那种类型。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就更没有什么幸运可言。如果我拿钱去买股票啊、彩票这些,那一定是打了水漂,因为我不可能有中大奖的命。
人的一生很有限,运动生涯更是非常短暂。可以说,从开始拿起球拍的那天起,就进入了倒计时。从我2000年进国家队,2001年开始在国际比赛亮相,到北京奥运会的7年时间里,每一天我都在尽力,都在不断地证明自己。
我对自己说:不管北京奥运会的结果如何,事业和生活的道路还很漫长,打不好顶多就是等着被人骂呗。但是我有一个前提——我不允许自己什么都没打出来就输掉,这是我的底线。而就算拿到了冠军,那也只是这一次的辉煌,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点。
因为我把各种好的坏的情况都想到了,在北京奥运会前,我已经可以感觉到那面墙的背后是什么了,心里因此就踏实了一些。
然而,要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那段日子,因为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我每一天都练得非常投入,汤导也在,身边的教练都在全力以赴地帮助我,同心协力地希望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变得更强、更稳定,并且也在帮我找更多的方法释放一些压力。
以前每到星期天,我都会睡到中午,睡到自然醒,然后去吃饭、逛街或者看看电影什么的。但是到了备战的那两个月,我基本上每个星期天都会像往常一样上午9点就去跑步。并不一定有多么大的强度,我只是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保证很好的状态。这样到了下周一,我就能很快、很直接地进入到训练状态。我只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有一点收获。
然而,训练总局的那堵围墙并不能真的让你与世隔绝。随着全世界的媒体涌入北京,北京的体育馆路——中国体育军团的重镇,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倒计时从100天、50天到30天,你甚至都能感觉到擂响的战鼓声越来越近。所有人都跟我说:“林丹加油,战胜李宗伟,战胜朴成焕……”认识的、不认识的、以前不怎么打招呼的,见到我都说“加油”。我知道他们是好意,可我本来就有些心烦意乱,他们这么一说,好比火上浇油。
压力过大的时候,我也会焦虑,在别人看来甚至会有些“不可理喻”。小时候在八一队有过因为摔拍子被停训20天的经历,但在备战北京奥运会的日子里,被我摔掉的球拍大概可以编成一个排。
有时跟陈金或者小鲍打队内比赛,大夫帮我打固定超过15分钟,我也会着急,我会抱怨“为什么这么慢”;吃饭要吃多少,我也烦恼,吃多了不行,吃少了没力气。那段时间的我,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好在我提前适应了这样的压力。时间在一天天地磨掉我身上的刺,这总比我到了奥运赛场上再焦虑要来得好。
这是我不得不承受的压力,很多人都在看我2008年奥运会究竟会打成什么样。有的球迷当然是祝愿我能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冠军梦想,但也有很多人在等着看我怎么一败涂地,我能感觉到我的周围有这样一种气场——有人不想我赢。
但越是在险恶的环境中,越是需要信仰。我知道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是有限的,我希望能集所有队友、同伴、教练和工作人员的力量,来帮助我闯过这一关。
就在奥运会前一个月,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要在球包上征集全队的签名,请大家给我写一些鼓励的话。写在一个我天天能看到、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的东西上,那种力量的传递会不一样。历来都是别人找我签名,这次终于换我找别人签名。一开始我是让小队员帮我去办这件事。但后来,我觉得自己去也没什么了不起。
带着全队的祝福进入奥运村以后,那种压力更加让我逃不开、躲不掉。无论我走到哪个角落,都会听到“加油,林丹,我们很喜欢你”这样的声音。
奥运村地处北京西北角,而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场馆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地处东南方,这样单程的时间就需要40分钟。再加上奥运村里并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我们每天还是要回到训练总局保证日常的训练。而且,陪练队员不能进入奥运村。为免舟车劳顿,最后队里决定,我和汤导还有担任我陪练的师弟文凯依然留守天坛公寓,保持原来的备战节奏。
然而到最后,真的让我抛下一切并且真正领悟到奥林匹克精神真谛的不是别人,而是谢杏芳。
随着盖德、陶菲克这些主要对手,甚至我的好朋友鲍春来都提前出局,奥运会的残酷正愈演愈烈。2008年8月16日下午,北京奥运会女单决赛率先打响。我没有去现场,而是选择了在房间看电视直播。这场比赛,我作为阿芳的男朋友,一定是有偏向性的。我希望她赢,这毫无疑问。整个下午,我都没有办法踏踏实实地坐下来。阿芳每打出一个好球,我就喊一下,在房间里跑一圈。比赛打满了三盘,那是历届奥运会女单决赛中最精彩的一场。只是最终的冠军只有一个,祝贺张宁。但是,我也以阿芳为荣。我知道她很想赢,虽然结果可惜,但已经没有遗憾了。因为她们两个都打出了非常高的水平,即使是第二,也应该无所谓了。
看到站在亚军领奖台上的阿芳,我好像知道自己第二天该怎么做了。后来我在电话里跟她说:“如果明天我能打得像你这么好,拿个第二我也很高兴,至少我们家就有两块银牌了。”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8月17日早上起来后,我做了简单的热身,中午吃得不算多,怕等会儿跑不动,然后准备睡一会儿。但那天中午,连文凯都睡不着。奥运会前的那段时间,他是和我走得最近的一个人,比教练和阿芳还要近。所有二线队员都放假回家了,就他一个人留下来陪我训练。他走近我以后,也感受到了奥运会那种极度紧张的气氛。决战的时刻越来越近,自然而然地就紧张了起来。
我记得当天下午临出发前,我把房间的音响声音开到很大,跟着音响一起唱。
听的什么已经记不真切了,只记得有周杰伦live版的《听妈妈的话》,激昂高远的版本。演唱会上那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声提前让我进入了状况。是的,接下来即将登台的将是林丹,属于我的showtime来了!
这是我的第一次奥运会决赛,也是李宗伟的第一次。在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历史上,还没有一二号种子会师男单决赛的先例。我们两人都很想赢,都想继续创造历史。
热身时,我能感觉到他状态非常不错。因为我看到他的一些练习球命中率非常高,落点非常准。这也激发了我在比赛中必须更加全力以赴。
经过前一场男双决赛的铺垫,整个体育馆里的气氛已经被推向了顶点。这场压轴的男单决赛在万众期待中上演。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在大赛里感受到主场气氛。那一晚对我来讲,就是梦幻般的体验。
整个看台被红色所淹没,从头到尾你只听到“林丹加油,林丹加油”。我的每一次得分都很过瘾,因为全场观众都为之兴奋,你能感觉到那掌声、呼唤声中的宣泄。第二局打到20比8,我拿到冠军点,体育馆里的那种狂热好像随时都要把屋顶掀翻。优势虽然很大,但我还是提醒自己要冷静下来,拿下这最后一分。深呼吸,屏息凝神,我能听到球拍击球时发出的“刷刷”声,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致命。
李宗伟回球下网,最后一分到手,我跳起来把球拍扔了出去,又在地板上滚了一圈。那一下的反应就是——终于结束了。这对我是一种解脱,对很多人都是一种解放。在与汤仙虎教练、李永波教练拥抱的那数十秒,我好像哭了。我很久没有流眼泪了,那一刻眼泪流出来,我自己都觉得很不自然、不真实。
颁奖仪式、兴奋剂检查结束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我看了看手机,有223条短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关注我。我庆幸之前没有看到这一幕,要不然会更紧张。
而等着看我笑话的人,我没有给他们机会。从2007年底开始和汤导配合的这半年多,一直到这场球结束,他付出了很多。还有很多年轻的运动员,他们甘心作陪练,就为了这个队伍最终能完成奥运会的任务。所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作出了各自最大的牺牲。
因为不容有失,我为这场比赛作了万全的准备。雅典奥运会前在韶山发生的那件奇事,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当2008年再有机会去湖南时,我特意再次去祭拜了毛家祖坟。上山的路上,当时我和陈金还在慢慢走,李导故意逗我们:“谁最快到,谁就最有诚意。”那天我和陈金还穿着便装,两个人就拼命往山上跑。陈金在北京奥运会上也获得了一枚铜牌。而在那场决赛前,我也效仿当年的孔令辉,在胸口上别了一枚毛主席像章,希望它能带给我力量,也了了心中的一桩夙愿。后来每逢大赛前,特别是奥运会前去毛家祖坟祭拜,就成了我们队里的一种传统。
(文!)和李宗伟的那场决赛,我后来看过很多次录像。其实也没有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球,我只是看到自己非常投入,两只眼睛死死地盯住李宗伟的每一次出手。我很少看到自己如此专注。到比赛的后半段,我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人!)拿到那块梦寐以求的金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采访、活动,然后就是“奥运冠军港澳行”,这已经成了一个惯例,我也是第一次参加。临出发前,以前的一位奥运冠军跟我讲:“你不去弄一个林丹的签名印章吗?”我说:“为什么要弄这个?”他说:“你有这个会方便点,要不然会累死你。”
(书!)当时我觉得,我就是个运动员,别人找我签名,是真的喜欢我,我就真诚点给他们签吧。结果出发前两天,我就一直在签名。从北京去香港的飞机上,三个多小时我也没停过,一直在签。到了香港、澳门还是不停地签名。我觉得好可怕,看到人多的地方就想躲。
(屋!)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种形式的活动,对社会能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北京奥运会中国席卷51枚金牌,带给国人多少自豪。可这些又能持续多久?真正被人记住的冠军又有多少?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去了解人们真正需要的,做好每个项目的推广,让更多的人真正喜欢上体育,投入到运动的行列中来呢?让每一个项目都更具生命力,由市场来决定它们的命运。
在香港,我本想去海洋公园、迪士尼,但走到哪里好像都会被围着“参观”。这种感觉说不上来,有点黑色幽默,有点好笑吧。
北京奥运会也许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有时看着那枚金牌,我既感觉开心,又觉得很奇怪。因为在那之前我拿了很多冠军,打过无数好球,但是人们对我印象最深的就只有奥运会的决赛,甚至连我前几轮是怎么一路打过来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我干净凌厉地赢了我的对手李宗伟。难道这就是我的职业生涯吗?难道我的职业生涯就只是那一场球吗?
虽然那场球对我很重要,对很多人也很重要。但我从5岁开始打球到现在,如果没有这块奥运金牌,是不是这么多年就都白练了,也没有人会记得林丹?一旦失败,所有的陪练、工作人员的努力,都会变成白费,他们的付出一瞬间不翼而飞,我会辜负他们。那么多人的命运掌握在我手里,只有奥运金牌才能拯救所有人。
我不知道我在从事的还是不是我从小就喜欢的那项运动。我打羽毛球只是因为喜欢,本能地、自然地喜欢。长大后,又需要我有责任心,代表中国参赛,要为祖国争得荣誉。虽然我走到了世界之巅,但是我的舞台反而越来越小,好像只有奥运金牌、只有那不到一平方米的冠军领奖台,才是真正实现我人生价值的舞台。这真的太可悲,也太可怕了。
当一个运动员从小离开父母、日复一日地苦练时,他就赌上了自己的青春和前途,最终变成四年就为等一个机会。万一中间受伤,或者生病,或者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造成他没能取得好的成绩,甚至没能参加奥运会,那怎么办?
2008年的我25岁,我不得不为了奥运金牌置之死地而后生。四年之后,只要我站上赛场,我一样会为了我的祖国、我身后无数默默付出的人拼尽全力。但是,请不要粗暴地把国家荣誉和运动员的价值只绑在最后的那块金牌上。
我很高兴的是,奥运会后,2008年底的中国公开赛上我又拿到了冠军,依然还能战胜李宗伟。我想通过这个告诉所有人,我不是拿完奥运冠军就没有了自己的职业目标。2008年底的那个冠军让我更加坚定地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看重的是整个职业生涯,虽然在中国并没有所谓真正的职业运动员。
现在,我为自己感到骄傲。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是我第三次代表中国男单参加奥运会。我在国家队用了12年的时间证明自己依然是男子单打中教练组首选的运动员之一。我要做的,是创造后人难以超越的纪录,是创造一个林丹的时代,而不是多年后当人们提起林丹时,只记得他拿过多少冠军头衔。
第十九章 我把全满贯留给广州
2006年在多哈,我与男单冠军失之交臂。当2010年亚运会来到广州的时候,“夺取全满贯”的呼声令我热血沸腾。
广州天河体育馆,是我在全中国最熟悉又最感亲切的战场。
2003年,我在这里首次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20岁时的林丹还一无所有,没有世界冠军头衔,也没有谢杏芳,整个世界等着我去征服。
七年之后,我回到广州,留下过很多回忆的天河体育馆已今非昔比。我希望在这里昭告天下:今天的林丹,是这世界上唯一的羽毛球全满贯,在这里,我要完成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苏杯、汤杯、全英赛、亚锦赛、亚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八大全满贯。我是这个星球上拥有最多羽毛球冠军的人。
亚运会羽毛球比赛11月中旬开打,中国队10月底就来到广州备战。当时,谢杏芳已经在亚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志愿者们叫她“谢处”或是“芳姐”,她也在适应着她的新角色。亚运会开幕在即,她非常辛苦。在进驻亚运村前,我和阿芳见面的机会不多,仅有一次机会一起吃了顿海鲜砂锅粥。此后,我们就在各自的“战场”上奋斗着。天河体育馆的志愿者留言墙上,我给辛勤工作的各位写下一句“大家加油”。这大家,也包括了我自己和阿芳。
四年前,陶菲克让我梦断多哈。四年之后,我则要感谢李宗伟。在天河,他与我联手奉献了一场经典战役。时隔两年,从北京到广州,再次主场决战李宗伟,是件挺刺激的事情。
虽然我早就是大满贯了,但人们认为只有把亚运会男单冠军也收入囊中,那才叫完美。这对我是个挑战。我需要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让大家看到,林丹可以。终于,我在广州达成所愿,把完美留给了现场爆满的观众,也留给了见证过我职业生涯无数辉煌的天河体育馆。
握拳,呐喊,敬礼,将球鞋抛上看台。这一切,都像极了2008年8月17日的北京。但这里是广州,对于我有着不同的意义,所以幸运的广州观众还得到了我的决赛战衣。有人感到好奇:这么有纪念价值的东西为何全部奉送?那是因为我只想把我的开心与所有人分享。后来我统计了一下,从男单1/4决赛开始,我共计送出了两条毛巾、一双球鞋、一件球衣。只有金牌,我留给了自己。
那天我其实还蛮激动的。因为2008年虽然是代表中国在家门口比赛,但内心里我还是作好了“赢了当然最好,输了就被人骂”的准备。但亚运会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个机会,虽然对手还是一样的对手。我希望自己全力以赴,不要辜负所有人的期待。我想向世界证明,我是世界羽坛最有价值的运动员。什么叫最有价值?就是不可能再复制。所以,当我最终被评选为广州亚运会的MVP(最有价值运动员)时,我对自己说:“林丹你做到了!”
一个真正有影响力、有价值的运动员,不在于你的广告代言身价多少,或者你拿了多么重要的冠军,而在于当你进到赛场,来到属于你的舞台的时候,真的有很多球迷喜欢你,甚至你的对手、很多媒体都很尊重你、认可你。
我要感谢李宗伟。我们两个在彼此生命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这么多的冠军,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可能会变得含金量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成全了彼此。也因为我们一次次的巅峰对决,推动了羽毛球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人喜欢看林丹和李宗伟比赛、李宗伟和陶菲克比赛、陶菲克和林丹比赛。
我记得在亚运会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记者用中文向我提问:“林丹兄弟啊,你在羽毛球界这么成功,那你打算像姚明、孙雯一样也去美国发展吗?”我当时就开玩笑说:“如果你们愿意出美元的话。”这位美国记者当即就表态:“那我做你的经纪人!”
玩笑归玩笑,但让我高兴的是,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林丹。不只是国内,不只是亚洲,全世界都开始对这个不一样的中国小伙子产生好奇,在看到我的同时,也看到了我背后的这项运动。而对我和李宗伟来说,伦敦奥运会将是最有可能实现创造自己王朝的一战。金牌是一定会努力去争取的,但对我和他来说,在羽坛拼杀了这么多年后,结果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第二十章 伦敦·奥运会不是终点
进入伦敦奥运年,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林丹能否成功卫冕。但对我来说,拿冠军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有时候我觉得,纠缠于什么比赛拿冠军,纠缠于拿多少个冠军,真的都太傻了。而这些想法,在我参加完2012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盛典后,就越发清晰起来。
受劳伦斯冠军委员会邀请,作为本年度最佳男运动员的候选人之一,我有幸前往伦敦参加这次盛典。2月5日凌晨,我们经过近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听说那是伦敦2012年的第一场雪,不少人跟我说,那是个好兆头。六6个月后的8月5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就将在温布利体育馆上演“天王战”。世界羽坛至今无人能够在奥运会上蝉联男单冠军,所以,这一次有与我四年前不一样的使命。
但是当我和众多国际体育巨星一起身处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或是在唐宁街十号接受英国首相卡梅伦先生接见时,我知道,即便是世界上唯一的羽毛球“全满贯”,在国际舞台上依然微不足道。
当我走上颁奖盛典的红毯,老远就听到一个声音在喊:“丹哥,丹哥!”我一看,是国际羽联的摄影师在冲我招手。所以,真正对我的到来感兴趣的还是羽毛球界,以及驻伦敦的中文媒体。在去颁奖盛典之前,我就跟自己说,我代表的不仅是中国,更是代表羽毛球这项运动。
在伦敦,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每一年我们中国体育界诞生这么多的新科世界冠军,不只是羽毛球这个项目,但真正有影响,或者像劳伦斯的主题“运动改变世界”、改变人生的项目,还没有。最主要的,是要看这项运动是不是具备很大的魅力,是不是让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很喜欢,是不是面向全球、具备商业价值。有了这个平台,你才能去展现你的个人魅力,否则就很局限。
最终,上一年度拿到三项大满贯的网球选手德约科维奇问鼎年度最佳男运动员。颁奖礼上,现场短片首先讲到博尔特是跑得最快的地球人,然后讲到F1的速度有多快,讲到德约科维奇能把网球打到多快,当时我好想站上台说:“不对,你们都错了,羽毛球才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运动。”午后书社。
羽毛球对速度、耐力、爆发力的要求都非常高,是世界上对运动员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运动之一。马来西亚的陈文宏打出过421公里的时速[1],据我所知,他手上是有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
2011年我拿下了5项国际羽联超级系列赛和大奖赛的冠军以及世锦赛冠军,在羽毛球男子单打领域中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没有人关心羽毛球。我去到那个地方,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性运动。
每年的世界羽坛,中国会瓜分掉很多冠军,剩下的就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丹麦。十几年来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但我觉得,如果这个项目不能成为一项国际性运动,永远都是自己在那儿玩,自娱自乐,那未来的路将会非常窄,不会受到太大的关注。
在劳伦斯的殿堂,中国运动员中此前只有姚明、刘翔先后荣获过最佳新人奖。在中国,很多人还是把目光放在奥运会上,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为了祖国的荣誉拼搏,在奥运赛场上升起国旗,这都没有错,甚至是非常伟大的一刻,也可能是终生难忘的一刻。但同时我们也要问:为什么有的运动不需要通过奥运会,依然能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有这样的魅力。像足球、网球、篮球运动本身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奥运会。而其他一些运动却需要奥运会这样巨大的舞台来展现运动员的价值。这有本质的差别。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坐在电视机前看到有羽毛球运动员,无论男女,能够在劳伦斯的殿堂得到提名,甚至获奖。
在NBA,是科比、乔丹这样的巨星让一个美国人玩的职业联赛风靡全球。他们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亿万人的心,让NBA成为多少青少年梦寐以求的运动殿堂。在湖人队的主场斯台普斯球馆,会有忠实的球迷祖孙几辈人每年都来买套票,坐在同样的位置观看这支球队的变迁。这样的一种文化是多么令人羡慕!
很多人喜欢足球界的巴萨、网球界的费德勒,都是因为他们把这项运动最精华的、最美妙的部分通过他们的表现让全世界看到。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国家,更是这项运动。所有人都知道费德勒是瑞士的,但费德勒打球不会只是为瑞士争光。就像巴萨是西班牙的,他们的头号人物梅西却是阿根廷人,西班牙的本土球员也只是球队的一部分;他们是世界上最棒的豪门俱乐部,有他们独一无二的打法;他们代表着这项运动最先进的水平和最顶尖的魅力,这早就超越了为国争光的水平。
而在中国,运动员的终极舞台只能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没有几年,他们在拿自己的青春当赌注,去赌这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我觉得这太残忍、也太残酷了。竞技体育本就够残酷了,而要让所有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变得四年才有一次价值,那不是更残忍了吗?
所以,当我7月踏上伦敦奥运会的羽毛球赛场——温布利体育馆时,我不希望只是为了金牌而战。2011年,我在那里拿到了职业生涯的第四个世锦赛冠军头衔。那场男单决赛应该算是我和李宗伟交手记录中的经典之一。虽然我们两人之前曾23次交手,但在世锦赛上相遇还是第一次。
当时,在2010年世锦赛上8进4负于陶菲克之后,一年来李宗伟战绩惊人,取得了42胜2负,牢牢地占据了世界第一。而一年中仅有的两次输球,就是在亚运会男单决赛和韩国超级赛决赛上输给我。
有人说,只要越过林丹,李宗伟就能成就霸业。这些话的感觉让人多么熟悉,就像当年他们当年说我与陶菲克一样。英国也是李宗伟的福地,我们都还记得2011年初的伯明翰,李宗伟战胜我,首次问鼎全英赛冠军后跪地掩面而泣的那一幕。
但是六次参加世锦赛、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的李宗伟,却还从没收获过一个世界冠军。2011年世锦赛,李宗伟夺冠的心情比我更加迫切。然而我两次挽救赛点,第四次问鼎世锦赛男单冠军。我向世人证明,我不会满足于“全满贯”,世界羽坛依然在林丹的统治之下,我依然还在不断地刷新历史。
那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两人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场比赛,李宗伟也表现得像个巨人,距离世界之巅只是差之毫厘。而对我来说,那不过是我的第15个世界冠军。
2011年世锦赛时我夺冠的温布利体育馆,正是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的比赛场馆。但我不会去暗示自己那片场地给我带来过多少好运。我只会想到,一年前,我和李宗伟在这里奉献了一场最精彩的男子单打决赛,不仅是给自己,也是给对手,最重要的则是给这项运动、给所有到场的球迷,甚至电视机前收看比赛的球迷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已经超出了比赛的胜负本身,我只希望将来还有人会对这场比赛津津乐道,而不再停留于谈论谁拿了冠军。我更希望,伦敦奥运会上的我们,依然能够联手献出一场酣畅淋漓的对决,然后被写进史册。
我时常觉得,能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有这么好的机遇是我的幸运。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不一样。有的人就是要拿世界冠军,最后也拿到了。但是就我来说,可能这还不够,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有些目标,需要的是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
注释
[1]:2009年9月,马来西亚男双名将陈文宏创下421公里杀球时速,刷新了2005年由中国男双名将付海峰所创的时速332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第二十一章 初见你的温柔
是怎样的缘分,才会让两个人一路走来变成一家人?很多人都知道,我跟谢杏芳的爱情几乎贯穿了我的职业生涯,但却不知我从见她的第一眼起,就已对她一见钟情。
小的时候,我跟所有男孩子一样,喜欢漂亮女生。无论走到哪儿,肯定是长得最漂亮的女生最先引起男生的注意。那时候,我们都没有去想过将来的另一半会是什么样,因为总觉得那还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和谢杏芳的故事要追溯到15年前,我还在打全国青少年锦标赛时。有一天,我跟队友一起在看台上看比赛,他们就指着远处一个女孩说:“你看,广东队那个女队员,叫谢杏芳。”当时阿芳好像还在打双打,她剪着一头利落的短发。我们在看台上一片惊呼:“哇,腿好长啊,个子好高啊。”
因为离得有点远,看不太清楚。我们就背地里议论,这应该是打羽毛球的里面长得最漂亮的女生了吧?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谢杏芳这个名字。就是这第一次,我远远地望过去,留下了惊鸿一瞥。
很快这件事就淡忘了。因为我根本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就觉得那肯定不可能。首先她大我几岁,跟我不是同一批,而且我想人家肯定有男朋友。我只是单纯地觉得,这女孩子不错啊,很漂亮,仅此而已。
然而,有缘分的事,老天总是会替你安排好一切。那次比赛后没多久,有一天我们正在福州的铜盘基地训练,我们教练说:“今天会有中国青年队的运动员过来,他们要在我们这儿备战亚洲青年锦标赛。”他说,“如果人员不够的话,像林丹啊、吴勇啊这些打得比较好的,要过去当陪练。”那是1998年,我15岁。
结果等青年队真到了的时候,我突然就看到她站在队伍中。当时还有龚睿那、蔡赟、陈郁他们这一批的其他队员。知道她来了之后,也没敢多想,总以为陪练嘛,肯定也是陪男孩子训练。但能再次见到她,还是很高兴。“哇,谢杏芳居然来我们八一队了。”心里暗自欢喜。
之后有一天训练结束后站队的时候,也是很偶然的,教练突然宣布:“林丹,你今天下午陪谢杏芳打2两点到4点的训练。”我嘴上“哦”着,其实心中窃喜,感觉赚到了。那时候我也没打得多好,但是做个陪练还是可以的,毕竟阿芳是女孩子。整个下午,我们俩只是默默地打球、捡球,也没有聊天,更别说要电话了。因为训练的时候教练都在,所有队员也在,根本没机会讲话。而且,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手机呢。
从我第一次被她“秒”到,到给她当陪练,我心里再也忘不了这个眉清目秀、笑起来很温柔的女孩子。这便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暗恋”的滋味吧。老天把她带到我面前,却没有告诉我故事该如何继续。等我真正要到谢杏芳的电话,已经是五年后了。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的约会
“相约98”之后,谢杏芳就这么从我的生活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几乎没有什么再接触她的机会。虽然2000年我也入选了国家队,可大家都知道,我是国家队“网开一面”才进去的,每天光是担心能不能练好,第二天会不会挨教练骂就已经够我提心吊胆的了。因为教练本来就不喜欢我这种调皮的运动员,我刚进国家队的时候老是被教练罚。我感觉要再练不好,基本上没几个月就要被淘汰,打背包回福州了。所以我整天活得诚惶诚恐,特别紧张。
一直到2003年,我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她,但是她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在默默地关注她。
经过那几年的努力,我开始慢慢占据着男单主力的位置,所以情况就好了很多,说话的声音也大一点了。这时候,大家都在一队,都是队友了,就不会觉得比别人矮一头,感觉阿芳也不再那么遥远了,可以很自然地打个招呼,聊聊天什么的。直到这时候,老天好像才又重新想起我这个被“遗忘”的小孩。
2003年底,我们再次来到福建晋江,备战第二年的汤尤杯。我是福建人,跟晋江基地祖昌体育馆的馆长张汉民很熟。我们的宿舍在四楼,他家就住三楼。晋江那地方不大,体育馆所处的位置又比较偏僻,出门也不好打车。所以有的时候,张汉民就会开着摩托车带我出去买东西、逛超市什么的。
快过年了,队里决定办一台晚会,由大家表演节目,还有抽奖环节。那次谢杏芳抽奖中到一部手机,她的幸运随后也转化成我的幸运。她跟队友说,想给她老爸换一部手写的。我听到后就自告奋勇,说:“可以啊,我去帮你换。我找手机店的老板说一下,反正也是新的,大不了就贴点钱嘛。”她犹豫了一下,说:“那好吧。”
于是,我就又去找张汉民,我说:“你开摩托车带我出去找家手机店吧。”他见我这么积极张罗阿芳的事,也就明白了。所以,全世界第一个知道我开始追谢杏芳的,应该就是张汉民了。换回了手机,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跟她要电话号码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迈出了一大步,至少不再徘徊在原地了。
那时候,张哥(张汉民)老开玩笑叫谢杏芳“秋香姐”。有的时候,比如训练结束或者是星期天,我会跟张哥一起去肯德基买吃的回来。有一天,我说:“走,我们去肯德基打包点吃的吧。”买完回来走到三楼,经过他家门口,他说要不去他家吃吧,我说,“不去了,我给人打包的。”张哥就又开玩笑:“嘿嘿,给秋香姐的吧。”
运动员都比较单纯。一开始我也不想表现得特别明显,只是想对她好。慢慢地,队友们谁都看得出来,我特别照顾谢杏芳。在集训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也决定要结束这段“暧昧”期。于是,有一天我给阿芳发短信,约她出去吃饭,还特别强调了“就我们两个人”。
哎,没错,我记得还是借的张哥的摩托车。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男生开着摩托车载女生出去兜风,女生靠在男生肩头,好像要义无反顾地跟他走,多浪漫啊。可是以眼前的条件,浪漫不起来啊。张哥的摩托车不是特别酷的那种,而是很中性,男女都能骑的那种。我也不管了。那天我特别开心,载着阿芳找了一家日本料理店。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约会。
等坐下来,我突然发觉自己紧张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反正我知道,肯定不能没头没脑地上来就一句“我追你吧”。我们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半天,饭吃到一半,我有点开玩笑地问:“哎呀,你现在有没有男朋友啊?”她说:“没有啊,怎么了?”我说:“那……”反正就稍微暗示了一下,又像是开玩笑似的,我说:“我也没女朋友呀。”表面嬉皮笑脸的,其实心里一直在打鼓。现在回想起来,一副“屌丝”的形象跃然眼前。
这顿饭吃完以后,我们的短信联系也频繁起来,我们已经不再是普通队友了。虽说羽毛球队对队员恋爱一向比较开明,算得上有人情味,可因为年轻,还是多少有些忌惮。如果在晋江那次被人撞见,我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就是吃个饭而已。可等集训结束回北京后第一次约会时,我是真的紧张了。
可结果还真就应了那句话——怕什么来什么。回北京后,我约阿芳出去,她也怕遇见熟人。我们就商量好,我先出门打车停在天坛公寓附近,那儿应该是大家不会注意的地方,然后叫她走出来上车。我们这边刚上车,叫司机调头,准备去吃饭,平时很少给我打电话的一个队友突然打了个电话给我。他问:“你干吗呢?”我一听,就觉得奇怪,因为“心里有鬼”,我说:“没干吗啊,我在车上啊,准备出去吃饭。”他又问:“你跟谁一起吃饭呢?”我一听就傻了。这个人是蔡赟,他平时不怎么找我的呀,怎么这会儿问起这个来了?我回道:“啊……跟队友啊。”他在电话里笑了一下,说:“没事没事,你去吃吧!”我心想,完了。我是那种没有说谎天赋的人。但我当时并没有告诉谢杏芳,我不想她也紧张。从那以后,队里很多人即便不知道我跟谢杏芳在一起,也知道我肯定在追谢杏芳。
第二十三章 爱情保卫战
爱情很奇妙,让人充满无限的能量。2004年初的瑞士、全英赛我连夺两站冠军,坐稳男子单打世界第一。那时我跟阿芳的感情刚刚开始萌芽,媒体称我们是“神雕侠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俩相差3岁的年纪。但“神雕侠侣”不好当,我们走得很艰辛,并不被外界看好。面对浇下来的一盆盆冷水,我并不在乎别人看好或看坏。
虽然我是天秤座,但算不上优柔寡断的人。我也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说实话,从开始认识这个自己第一眼看到就很喜欢的女孩,一直到谈朋友,甚至到现在,很多人都不是很看好我们。包括队里的教练、媒体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和阿芳有时也会因为外界的看法而不开心。2004年,我已经是队中的主力了,教练对我们还是多多少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不希望我们表现得太明显。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看好我们,就随我们去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有了保护阿芳的冲动和责任,保护自己的女朋友也是守护我们的爱情。我们都还很年轻,那时我还不到21岁。但作为一个男人,我有责任为对方遮风挡雨,做女朋友的“保护伞”。这不是写一封情书或者口头上说说就有用的,一定要有实际行动。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我跟阿芳说:“你放心,我会用我的成绩保护好我们的爱情。”这是我当时唯一能做、也必须这么做的事。我们的第一个情人节就是在一种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也不放弃对方的心情中度过的。
[文]这些年来,我也体会到了一些人情冷暖。我看到的中国社会就是这样,你牛×一点,就没人敢说你;或者你拳头大一点,就没人敢欺负你。我必须拿出更好的成绩,我要成为绝对主力,这样教练就不可能还把我当小孩一样训。这就是中国,很现实。
[人]2004年5月我们在印尼雅加达出战汤尤杯的时候,被媒体抓拍到一张照片,后来被误解成是我在亲吻阿芳。实际情况是,当天的汤杯决赛,前一天已经拿下尤伯杯的女队队友来给我们加油。在我拿下第一分后,我也加入到助威团中。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很吵,不少队友都拿着助威棒站到了椅子上,阿芳也是其中之一。我记得我很兴奋地转身跟她说:“我们就要一起成为世界冠军了!”因为听不清,阿芳就俯下身来努力听我说,于是被误认为我们是在亲吻。
[书]不过,因为奥运在即,当时的媒体都还算护着我们,没有在我们的恋情上大做文章,直到我在雅典首轮出局后。输球的那一晚,我彻夜未眠,在北京的阿芳也陪了我一整夜。也正是她的一条条越洋短信,让我撑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日子。一点也不夸张的是,我发短信把手指都摁肿了。因为有时差的关系,其实阿芳比我更辛苦,因为她几乎没怎么睡,第二天就又要起来训练了。
[屋]面对媒体的追问,我们并没有遮遮掩掩。首先,我是一个运动员,我不是艺人,真的不需要那些很虚伪的外衣来包装自己。职业运动员的首要工作是打出好成绩。其次,年轻人谈恋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些一被媒体问到就连忙否认“没有没有,我们只是朋友”的明星们,不是太假了吗?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在恋爱,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想保护你的另一半,还是自私呢?我觉得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可我们常常会被迫在别人的规划下生活。他们会告诉我“你这么做更好”“你找个那样的才好啊,傻瓜”。在中国,更是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古训。
这么多年来,我时常有种感觉,就是周围的人似乎还没学会承认别人的好,也不懂得赞美和祝福别人。相反,越是看到别人过得不好,越是愿意去同情他。甚至可能是以匪夷所思的大方去帮助别人,哪怕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也要分给别人一口吃的。但是一旦看到别人过得比他好,心里就不乐意了。
无论是爱情、工作还是生活方式,都不需要和别人比较,自己喜欢就好。有的人可以每天喝几千甚至几万元一瓶的红酒,他有这个能力去喝,但这并不代表你和你的朋友喝几块钱一瓶的啤酒,就不比他开心。这只是选择的不同而已。
有时候,内心的安定和满足远比物质带给你的安全感要来得强烈。在你追求财富、权力的同时,相应地也需要付出得更多,而牺牲掉的是你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最终有一天,你也许得到了很多,但也许会失去得更多。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有些人是满足于现状,他们也许是知足常乐。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反而活得自在、快乐。
年轻人就是要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有一天受伤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也至少是我自己的选择。永远让别人规划你的生活,父母告诉你去英国留学吧,回来再去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者通过全家的关系让你去做公务员,然而这些可能都不是你想要的。人这一辈子,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的很难得。坚持自己的理想吧,也许会失败,但也不枉这辈子有过一次这么坚持自我、义无反顾地做一件事的经历。生活永远被人安排好了,你不觉得这样很没意思吗?有时候,成功只是因为你多坚持了一下。
也许我的性格中是带着点“好莱坞式”英雄主义的。迈出了第一步,面对未知时一定是有风险的。也许结局会很惨,但因为年轻,就什么都不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收获的结局比想象中的还要美。
如今29岁的我,庆幸21岁时的林丹有这份勇气、执著和担当。而在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不被看好就不被看好,我就是喜欢她。
第二十四章 幸福摩天轮,一吻惊天下
从雅典回来后,我几乎没有休息,就开始了恢复训练。我和阿芳的恋情成了众人皆知的事情,我在面对媒体时也坦白地承认,我们就是要成为像当年丹麦的盖德和马丁一样的金童玉女。
2004年下半年,参加雅典奥运会女单比赛的张宁、周蜜和龚睿那几个不是在忙自己的私事,就是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坚持。于是,谢杏芳就带着朱琳、卢兰等更年轻的一批师妹出去打公开赛。阿芳抓住了那次机会,连续拿了6站冠军。
在雅典奥运会之前,谢杏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而且她的球风有特点,外战没怎么输过。但是面对她的三位师姐,整体实力还是没她们强。体能、经验都不如她们,打起来也比较吃亏。2004年的这一轮强势反弹,给了她、也给了我不少信心。我们开始经常一起在男女单决赛中折桂,媒体也总是变着花样起各种新闻标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男单男朋友,女单女朋友》,报道我们俩同时夺冠。
转眼到了2005年的全英公开赛。伯明翰是我们爱情的见证。正是在2004年的全英赛期间,我们的恋情被第一次“曝光”。那年我打进了决赛,结果我拿到了我第一个全英赛冠军,而她在1/4决赛中负于周蜜。
再一次一起出征全英赛,天气非常冷。有一天走到体育馆门口,阿芳看到对面的摩天轮,说:“不如等决赛后,我们一起上去吧!”我说:“好啊。”后来,我们再次双双闯进决赛,结果阿芳拿到了她第一个全英赛冠军,而我却输给了队友陈宏。在摩天轮上,阿芳为了安慰我,就提议,只要以后出去比赛看到有摩天轮的话,就一起去坐。我说“好啊”,心里就想着:明年还要一起夺冠,再到摩天轮上去看看。
难得的是,第二年,我们在伯明翰第一次同时问鼎冠军,成了真正的金牌情侣。2006年1月的英国正值隆冬,即便是周末,街道上也没什么人。可惜的是,因为第二天一早就要赶飞机,之前的约定没能履行,只能远远地看着摩天轮望而兴叹,成了那次伯明翰之行中唯一的美中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摩天轮就是我们那两年爱情和事业的见证。这之后,我们还去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摩天轮,就在塞纳河边。后来听说伯明翰的那座被拆了,我和阿芳还感叹了好久,觉得好可惜。
那次全英赛回国后就是2006年的春节。队里难得放假,而我自己也有11年没在家里过年了。阿芳的家人也在广州盼着她早点回家团聚。等我回到龙岩老家,几乎每个人见到我就问:“怎么不带谢杏芳一起回来?”不过这顿团圆饭并没有推迟很久。元宵节这天,阿芳第一次见了我们全家人,大家聚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过了一个团团圆圆的元宵节。只是地点改在了福州——中国羽毛球队的集训地。虽然之前爸、妈、外婆都分别见过阿芳,但能在家里一起过节,感觉还是不一样。
一年后,我们再次回到伯明翰。2007年的全英赛,成为我和阿芳职业生涯中第10次一起称王封后的赛事。那一次的赛程打破惯例,男单决赛在女单之前率先进行。因为以前总是阿芳在比赛结束后等我,这一次我要给她一个惊喜。在2比0击败队友陈郁卫冕成功后,我就赶快回去作准备。
女单决赛被安排在压轴登场,这给了我充裕的准备时间。最后,谢杏芳轻松地以2比0取胜皮红艳,两局只让对手得到19分。谢杏芳为中国队完美收场,受到了现场8000多名观众的欢呼和祝贺。这时我已经等候在球员通道。当她走上领奖台时,我捧着一束玫瑰向她走去。即便没有事先彩排,百年全英赛的氛围也是世界上最棒的。追光灯一路伴随着我走到阿芳面前。也许是灯光太刺眼了,阿芳一开始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我走近后,她也非常开心。现场响起各种惊呼、尖叫与口哨,我拍拍她,亲了亲她的额头。大概是此前没有人如此大胆过,现在又是一向被认为过于内敛的中国运动员做出来这样的事,所以媒体都挺兴奋地全都拥上来。本来我已经准备退场了,现在阿芳干脆大方地拉住我留下来一起让媒体照相。唯一的遗憾是,那天没能买到鲜花,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找到一束玫瑰。两次在全英赛上双双登顶,是我和阿芳最开心的记忆。
第二十五章 北京奥运,携手走过
在羽毛球历史上,只有印尼的羽球伉俪魏仁芳和王莲香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先后问鼎男女单打冠军,成就一段佳话。而我能与谢杏芳一起参加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这本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但是我相信,这对我们彼此既是个激励,同时也是牵绊。在备战的最后两个月里,我们首先要各自忙自己的训练,因为有时男女单的训练时间不一样。慢慢我们就达成了一种默契,只有每天训练结束后才会发短信问一声:你在干吗?完了就忙着看比赛录像去了,每一天都过得很紧张。
然而,离奥运会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阿芳突然生病了。医生诊断说是带状疱疹,是训练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当时我们两个心里都不踏实,怕影响到对方,就彼此鼓励说,没关系,那就好好治疗吧。那段时间,阿芳的训练已经完全停了下来,每天就是打点滴、休息、看录像。这么过了半个月,奥运会已经非常临近。
由于天坛公寓距离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交通更方便,而且饮食、训练也更有保障。因为,奥运村虽说设施齐全,但是餐厅毕竟是大锅饭,每天排队取餐要排很久,而且力量房里人也很多,训练无法得到保障,总之种种不便。所以当时队里决定让我、张宁还有女双的杜婧、于洋留守在天坛公寓,其他队员都搬到了奥运村。阿芳本来也想留下来,但队里的意思是,单独住在外面风险也大,最后只好作罢。就这样,我跟阿芳一个住在村外,一个住在村里。奥运会前几天,每天比赛结束后,她都要乘40分钟车回到训练局训练。置身于那样的氛围中,本来心情就容易紧张,每天再这样来回折腾,确实容易烦躁。
那段时间因为赛程被错开,我跟阿芳几乎碰不到面,每天只能通电话。也没聊些什么,只是问“你在干吗?”“哦,吃饭,好吧。”“怎么样?刚打完,那好好放松吧。”说的都是这些,基本上从来不聊比赛。哪怕是这样平常的问候,对我们来说也能安心许多。从恋爱到现在快9年了,我们还是天天都会通电话。我们不仅习惯了对方的问候,而且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阿芳决赛的那天下午,对我们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拐点。那是她的第一届奥运会,也是最后一届。那天决赛后我发出的那条短信,有心疼,有骄傲,也有对我自己第二天决赛的坚定。我是这么写的:你已经打得非常好,尽力了,这就没有遗憾和伤心。我以你为荣!她过了很久才给我回电话。我听得出她哭过,但是她只说了三句话:“我没事。你放心吧。你明天加油。”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阿芳离开赛场的时候,志愿者一直把她送到了门外。除了那枚银牌,她把身边能送的小东西都送给了大家,还和志愿者交换了衣服。她那天是穿着志愿者的T恤回到奥运村的。
这场球到现在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没错,竞技场上只有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可是运动员的价值不是简单地用金牌或银牌来衡量的。四年过去了,你会发现依然还有很多人喜欢谢杏芳,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这场球的时候都会说:“哎呀,这个小姑娘特别可惜,我们都很想她能赢得这场比赛。”再过很多年后,当人们说起那场令人荡气回肠的决赛时,还会用这样的口气:“3三分,只是3三分……”
等了又一个四年,仅仅只输了3三分,就使两个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第一、第二只是留给了那场比赛,被定格在历史中。如果你的球技、你的球风、你的人格魅力能深入人心,多年后还为人所津津乐道,我觉得这才是一名优秀的选手,甚至是伟大的运动员。只有等事情过去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依然有人因为你这场球的魅力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发现了那个特别用心、特别努力的你,这样的运动员才能被历史记住。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最终收获了三枚金牌,分别是男单、女单和女双。而非常神奇的是,金牌得主恰好就是我们留在天坛公寓的那几个人。
您可能还关注
[猜你喜欢]北斗推理剧场.
第二十六章 我爱我家
“今年春节也是情人节。我是你的恋人,还是家人?”
“希望我们是一家人!”
这是我在2010年春节档播出的一个电视广告里的台词。而当2010年走到尾声,我也和谢杏芳在广州登记结婚了。从此,每年的12月13日便成为我们的结婚纪念日。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国手生涯,我们四处征战,打了无数比赛。每一次当你从领奖台上走下来后,又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重新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反反复复那么多年,其实挺累的。2008年以前,我会全身心地投入在事业上。但是当我的经历、阅历增加后,我的身份和角色必然也要发生转变。如今,我已快30岁了,我不仅仅是国家队的一名运动员,我也需要有自己的家庭。我一定要有一个角色是属于我家人的。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回去陪他们吃饭,和他们一起聊天,和他们一起生活,甚至一起出去旅行。
“广州女婿”被叫了很多年后,我一直梦想着要把谢杏芳娶进门。我记得在广州亚运会男单夺冠的那天晚上,阿芳的娘家人、广州的媒体记者们就一直在“逼问”我什么时候向阿芳求婚。当时我只能说:“一路上,从我进国家队到现在,阿芳都一直陪伴着我。从2004年的雅典、2008年的奥运会,一直到今天,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她是最适合我的那个。”这算是向全天下人许下的承诺吧。
然后我们决定在2010年12月13日这天去领证,之前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求婚过程。之所以选在这一天,一来恰好有时间,二来日子也好记。而这中间还经历了一段小插曲。因为领结婚证需要部队开具证明,所以我很早以前就给部队打了报告,但是这份证明是有有效期的,我又总是突然有比赛,抽不出时间来,第一次就没有登记成。我当时问,能不能在北京登记啊?结果发现要么就是去我部队的所在地南京,要么就是回福州,或者是阿芳的户口所在地广州,其他地方都不行。于是,我又找到了我们部队的干事。他瞪大了眼睛,不知道我们在搞什么“飞机”:“啊,第一次你们没有登记吗?”我说:“哪有时间啊,你再帮我申请一份吧。”所以亚运会打完后不久,赶在证明的有效时间内,我们在广州登记结婚了。
那天是周一,我们怕很多人排队,为了能够顺利一点,就事先跟广州市白云区民政局做了预约。结果,民政局领导非常热心,也来陪着我们一起登记。他们这么热心,我们当然很感谢,但是又觉得挺尴尬的。登记本来是两个人的事情,结果还有领导全程陪同,完了还一起照相。我跟谢杏芳走进民政局大厅,就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拿手机拍照。当时我就觉得:好吧,就这样吧,拍就拍吧。
最让我紧张的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两个人在同意书上签字。这是很神圣的一刻,跟婚礼的意义还不一样,名字签下去,就代表我们是被法律保护的一对新人了。宣誓倒还好,因为是跟着念。另一个就是照结婚照。因为是两个人坐在一起拍证件照那种非常传统的形式,所以内心还是小小地澎湃了一下。等所有的章盖完,结婚证拿到手以后,那一刻我只觉得:这就结婚了?就算结完婚了吗?那种感觉很奇妙。但是还没等我好好地体会体会,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又一起来跟我们照相,还留我们一起吃饭。所以,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我们就这样顺利地结为夫妇了。
多年来,我跟阿芳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媒体的显微镜下,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在面对婚姻的这个神圣的时刻,我们原本想安安静静地享受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时间,结果没两天,我们领证的照片就在微博上流传开了。
芳芳从原来的女朋友变成现在的妻子后,我的责任当然也会不一样。我不只是要多赚钱,给她更好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会越来越依赖对方。我很喜欢热闹的家庭氛围。现在我最享受的就是训练完回家后,爸、妈、芳芳都在,有时候表妹也会来,一家人一起吃饭。有时候阿芳在北大有课,或者当天要出去工作,北京交通又特别堵,回来就比较晚,我们就会等她一起开饭。有时候我训练结束回家晚了,他们也都会等我。这种家庭生活给我的感觉就特别温馨。
结束在广州亚组委的工作后,谢杏芳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攻读研究生。这也是她的兴趣所在。平时,她会参与到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的项目中,帮助一些运动员实现退役后的再学习和成功转型。
现在,阿芳需要更多地和PPT、板砖厚的资料打交道,跟同学们一起参加课外讨论,一起去北大食堂吃饭,她已经习惯了她的新角色。在家有空的时候,她也在苦学英语,常听她口中念念有词。
说起学英语,还有个段子。有一年在法国参加超级赛,我们一起去老佛爷百货公司[1]。当时我想买一支控油的洗面奶,结果阿芳看看我,犯难了,说:“这太难了,我只能说明是买洗面奶还是乳液。”她的英语水平还没到能说“保湿”“控油”这个阶段。我当时故意逗她:“那你什么都不会,英语怎么学的啊?那我带你出来干吗?”我那是种激将法。两口子就是得经常“掐”才有意思。
九9年时间来,我所了解的阿芳是个非常普通的女孩子,很多时候都是我主动给予,她很少提出什么要求。我和她在一起感觉很放松,几乎没什么烦心事。这也让我把回家当作是每天最愉快的事情。随着婚礼的临近,每当芳芳谈论起婚礼现场布置的色调啊、花卉啊,我能感受到她的那种向往,就像每个普通女孩对于婚礼的向往。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哇,一定要做好,不能搞砸。”这些年参加过不少朋友的婚礼,低调的有,盛大的也有,而真正属于我和阿芳的婚礼,不需要太奢华,最好的装点就是真诚,最真诚的就是最感人的。
如今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让我觉得很踏实。我知道在我身后有一个靠谱的团队。我有时跟他们开玩笑说,我是家里的“首席执行官”,不是那个CEO,而是那个负责执行的,决策则由他们定夺。
我们家是传统的福建普通家庭,我爸妈也是领工资吃饭的工薪阶层。在我家,爸爸是一家之主,妈妈则会维护好爸爸的权威。而很早以前和阿芳聊起未来的时候,我就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因为我需要他们,我想和他们一起去弥补以前没有机会经常在一起的遗憾。热闹的家庭氛围让我感觉有生机、温暖、喜庆,那样才像个家。如果就我和芳芳两个人的话,我会觉得太冷清了。而且,我肯定也不会要求她做饭,我自己又不做,那家里就更冷清了。
不过现在,只要我有空,又恰好在北京,阿芳也会亲自下厨。两个人,一荤一素一汤,挺好。说实话,阿芳做的菜味道挺不错。不过,就是饭烧得总是刚好两碗,想多盛一勺都没有。说真的,我其实不太够吃。另外,我不希望她下厨的原因是,只要她做饭,我就一定是负责洗碗的那个。洗碗累得我腰酸背痛的,比训练还累,后来我就跟她说,你还是别做饭了。
年龄慢慢大了以后,我更喜欢在家吃饭。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家聚会,大家分工协作,洗碗的任务经常就由我包了。偶尔洗个碗倒没什么,只要不是天天洗就行。
很多朋友还知道,我们家有只名叫“辛巴”的泰迪犬,和“狮子王”里的辛巴一个名字。它的到来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欢乐。它是在三3个月大的时候被阿芳带回家的。当时阿芳在广州,我怕她闷,说养只小狗挺好啊。结果是只小泰迪,棕色的,又是公的,我想就叫小辛巴吧。它在1岁以前都跟阿芳待在广州,所以一开始只听得懂粤语,跟它说普通话没反应。我们是一路开车把它带回北京的。现在它也精通两种语言了。这只狗很聪明,很知道人情世故似的。不用说,它首先只认阿芳是它的主人。第二喜欢的呢,本来是我,现在已经变成了我妈。因为我妈管它的吃喝拉撒,所以它跟我妈也很亲。最怕的就是我了,我会打它屁股,因为它老是闯祸。泰迪本来就很活跃。比方说我们都出门了,家里又养了一些植物,它会趁没有人的时候,把花盆里的土都刨出来。又或者,我们把刚看完的照片随手放在茶几上就出去了,等到回来的时候,一定会全被它咬烂。它就是一刻也闲不住。不过我们从来不会拿绳子拴住它,小狗很可怜的,它爱动就让它跑吧。
生活就是这样,不在于住上了多大的房子,买了多好的车,或是拥有了什么其他东西。也许通过你的努力拥有了这些以后,你会有一种成就感,但那种成就感并不一定就是幸福感。
幸福是训练完开车回来,看到爸妈在小区里打球;幸福是一家人一起逗辛巴玩;幸福是抬头看到二楼我家窗口里爸妈正在做饭的身影;幸福是倒时差睡不着,清晨6点下楼去早餐车给家人买油条。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或者一幅幅简单的画面,都会让我莫名地感到幸福。长大以后才发现,最真实的、最简单的、最平常的,就是幸福的。我想告诉所有年轻人——没房没车没关系,只要依然能陪在爸妈身边,吃他们做的饭,听他们唠家常,幸福就在你身边。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阿芳和我的家人都会去现场看我比赛,那样我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因为我知道,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在赛场上某个小小的角落里,他们在无私地支持我。家人的爱是没有一点私心的,是最无私的,这让我觉得非常幸福。
注释
[1]:巴黎著名的百货商店,以出售高端商品为主。
第二十七章 恩师汤仙虎
从练羽毛球的第一天起,我就不是“三好学生”。我的任性、我的脾气让我一度被认为是不合规矩的,是羽毛球队中的异类。我那些与自己较劲、作对的情绪,直到2007年底汤仙虎教练来到我身边,才逐渐平息下来,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
在中国羽毛球队乃至世界羽坛,汤仙虎被称为“神奇教练”——37岁才挂拍,60岁执掌中国男双帅印,一手打造男双的“风云组合”……他创造了太多奇迹。他原本可以过上“归隐”的生活,但是他为了中国男单,甚至更直白地说,是为了我,他放弃了安享天伦之乐,重新出山。
在我一路走来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教练曾经给予我帮助。他们都像汤仙虎教练一样,一直默默无闻地用心去工作。幸运的是,在不同时期,他们都在背后推动着我前进,最终才让我有机会在2007年和汤导合作。
在我跟随的这么多教练里面,汤仙虎教练是最特别的。他曾经在印尼执教过,也带过中国队其他组的队员。能让这么多队员都那么信任他,是因为他非常懂得尊重运动员。很多中国教练希望运动员能和他们达成一致,但是汤导愿意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他希望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最真实的自我。这让我觉得很新鲜,我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教学方式。当我们之间建立了这份信任后,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我的身上确实有不少毛病。我当然会有我的性格和脾气,当我练不好的时候,我会对自己发火,或是摔拍子。这在所有教练看来,都如同犯了天大的错误一样。他们一定会用最严厉的语气或手段来阻止我,甚至气急败坏地指着我:“你给我下来,不准练了。”因为中国运动员是训练最刻苦,也最听教练话的,没有人敢这么做。可是对我这种性格的运动员来讲,我对他们说的这些根本就不屑。我只会觉得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因为,每当我发完脾气后,我都会练得更投入。我就是这种性格的运动员。
可惜,当时我已经在国家队待了八8年的时间,却没有一个人发现我有这样的特点和能力。
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摔了无数把拍子。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会摔掉这么多球拍。三天一把肯定是有的,练得不好的时候一堂课摔三把也很常见。但是汤导从来不会第一时间批评我,从来不会。他可能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就转过身去看其他队员的训练。
当我发脾气、摔拍子的时候,会有很多队友停下来看我,女队队友也会悄悄地议论我。而我是成年人,我会想办法让自己克制、冷静下来。所以,每次摔完拍子以后,我都会继续选择第二把球拍,回到场地。这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我还要把它练好。等我重新投入训练后,汤导又会转过头来看我,继续把这剩下的40分钟甚至80分钟训练完成好。
等训练结束后,汤导会选择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跟我讲:“哎,你这个球拍已经是限量的了,全队为了你都已经停用这个型号的球拍了,都留着给你用。你再这样摔下去的话,可能赞助商也没有办法生产出这样的球拍给你了。”当时我就既不好意思,又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汤导的这一套,是我不得不服的地方。
汤导是过来人。他明白,运动员在巨大的压力下,会以一种旁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方式来释放。他看我摔这么多球拍,却特别平静。就好像这一幕也曾经发生在他身上过一样。但按照汤导的说法,“年纪大了,不堪一‘激’啊”!
一直到现在,汤导都是我最敬佩的教练之一。我很感谢他,他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来接手我这样一个队员。但是在2007年底,队伍决定让他来执教我的时候,他没有推辞。这意味着,他要为此承担超乎常人的压力。要知道,羽毛球最受关注的就是男子单打,这是毫无疑问的。很多人在把枪口瞄准林丹的同时,也会瞄准他背后的教练。所以我觉得,在汤导这样的年纪,还要他来承受根本不该他面对的一切,实在是出于师徒之间的恩情。
早几年汤导执教男双的时候,我也听说过一些趣事。比如冬天的北京天气寒冷,早上7点队员起床,没有人敢去吵醒睡梦中的汤导。直到一小时后,全队在公寓楼下集合乘大巴去训练馆,才会看到汤导手里拿着一盒牛奶,慢慢地下楼。
因为经常头疼,汤导常年戴一顶鸭舌帽。有时队员想偷懒,也辨不清汤导的目光到底在哪里。但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背后传来一声“××,不要偷懒啊”,叫人吓出一身冷汗。可再过一会儿又会发现,原来鸭舌帽下的汤导正在睡回笼觉。
从来到我身边的第一天起,汤导就几乎和我寸步不离。小到我平时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大到练技术甚至练身体,练完所有的项目,再到之后的放松运动,他都一直陪在我身边,好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他总是很主动地慢条斯理地问我:“你感觉今天怎么样啊?”他很喜欢找我聊天,让我把当天的体会说出来。
我一度非常依赖他,要是哪天训练中汤导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来,我就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从信任到依赖,这是我跟之前所有教练从来没有过的。
我身边有很多教练,他们可能半年都不会来训练馆看一次训练。但是到了赛场上他照样会给你很多意见,你要怎样怎样。这样我会很不满意,因为我觉得他对这项运动一点都不负责任,因为他不是每天跟着我,他甚至都没有资格跟我讲这些。是这些天天陪着我的教练,他们才更有资格发言。至少他对这项运动的现状更了解,我佩服的是这样的教练。而有些教练都忘了社会在进步,这项运动也在随着世界的改变而进步。他不可能永远靠经验制胜,因为每一场比赛都是不一样的。
在还是运动员时,汤导就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执教中他经常会有他不同的看法和自己独有的体会。他的经历要比其他教练丰富很多。悉尼奥运会上,他凭借对印尼天王叶诚万的了解,帮助吉新鹏制定有效的战术,让他以“黑马”姿态一举夺冠。他也可以只用两年时间,将中国男双“点石成金”。最重要的,他是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
汤导没有太多爱好,他不喜欢喝酒、唱歌、出去玩。有时间他宁可自己在房间里看电影、听音乐、摆弄他的音响。汤导有一套雅马哈音响,他最经典的形象,就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独自对着电视欣赏大片,把音量调大,任房间里“地动山摇”。他有一颗年轻奔放的心。
除此之外,他把时间都花在研究对手、看录像或是考虑下一阶段要给队员练什么上。对待事业,汤导非常非常用心。我敢说,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教练能够和他相比,一个都没有。羽毛球就是他最大的爱好,他甚至很少跟我们提到他的儿女、家人,除非我们主动聊起。他跟你谈论的,几乎全都是羽毛球。说他是个“球痴”,一点也不为过。
我非常尊敬他,也是因为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这样不顾一切地继续为这项运动、为林丹、为中国男单牺牲自己的时间,用心投入,无法不让人动容。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的那一刻,我像孩子一样地扑进他的怀里。因为,真正把我当自己孩子一样对待的,只有汤导。
汤导身体一直不太好,身边常备着各种药物。球馆里经常开着空调,汤导怕冷,会头痛。所以后来很多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我都说对这样的教练,不能苛求他太多。他已经奉献出自己太多的时间,甚至是在拿生命为这项运动、为中国队付出。不能每次集训,都对他要求那么多。好像他的回归,就一定要帮助林丹去获得更多的冠军。我不想成为他的负担,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
而我能为汤导做的,无非是集训的时候帮他去超市买他喜欢的矿泉水,送一箱到他房间。听说奇异果有助于睡眠后,我也买来让汤导试一试。从2007年至今,虽然每年他都会短暂地离开,但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也一起取得了非常多令人骄傲的成绩。2011年,当他举家从福州搬去东莞,开始负责李永波羽毛球学校的训练后,作为他的学生,我也为他感到高兴。人生中除了比赛,生活也很重要。我希望伦敦奥运会后,汤导可以过他自己的生活。他在东莞的家我也去参观过,有阳光、有植物、非常棒,很适合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