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匮要略

_3 张仲景(汉)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滿,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兩烏頭二兩(炮)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銼,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附方〕
  《外臺·卷七》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
  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見上。
  《外臺》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尸鬼擊病。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脈緊.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吐濁涕。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脈經》、《千金》云: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臣億等校諸本旋覆花湯方皆同。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为心臟傷所致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急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为癲,陽氣衰者为狂。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动而短氣。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盃潔潔,狀如搖者,死。臣億等詳五臟各有中風、中寒,今脾只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者以古文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文可補綴也。
  跗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黃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甘草乾薑苓朮湯方: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为可治,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为氣。
  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應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历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六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七分,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三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中。
  嘔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咳家其脈弦,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薑辛夏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嘔,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厥陰之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为虛,遲即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
  跗陽脈浮而數,浮即为氣,數即消穀而大堅一作緊,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方見腳氣中。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