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金匮要略

张仲景(汉)
 
  作品:金匮要略
  作者:汉·张仲景
  内容简介: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又名《金匮要略方论》。3卷。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正文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勞,色赤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澈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为至而太過也。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为實,滑則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一云其脈ùù。
  暴腹脹大者,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而弦,《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痙病有灸瘡,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为病,一本痙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玉函》云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薑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白朮二兩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兩(
  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合病發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牡蠣熬等分
  上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
  上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为逆。
  狐蜮之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为蜮,蝕于陰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蝕于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脈經》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为惑,蝕下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此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赤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
  上二味,杵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陽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陰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雄黃半兩(研)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葶藶一分(熬)石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窩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附注:《外臺秘要》方
  牡蠣湯:治牝瘧
  牡蠣四兩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瘧病以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栝蔞根四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熬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中風历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为寒,浮則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为寒,緩則为虛;營緩則为亡血,衛緩則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風引湯:除熱癱癇
  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二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藥力行。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腎,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历節黃汗出,故曰历節。
  跗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历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諸肢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为历節也。
  病历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三兩(炙)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附方〕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