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生命管理智慧

曹越 (当代)
生命是什么?我们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因为它涉及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病毒界、原生生物界、原核动物界。这六大方面都是生命,其中以人类的生命内容最为丰富复杂。
如何认识我们的生命?
虽然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轨迹,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就能够让我们的生命更健康、更智慧、更自在。
人的生命是一种感觉,有知觉和意识之分,有感性和理性之分。
你认识自己吗?
你是谁?
你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
你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什么才是生命的真相?
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
如何成为一个健康、智慧、成功、幸福的人?
……
当我们吃饱穿暖,有了闲暇之后;当我们生活富裕,有了闲情之后,这些问题就会一股脑地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来。它们仿佛就藏在一些我们不可知的虚空之中,或埋在我们脑海里的莫名之地,一旦有合适的机缘,就会跑出来,敲打我们的灵魂。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生命,我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将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生命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又有太多的迷惑,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答案,我们将无法判断很多东西的价值,我们的很多行为也会因此而变得漫无目的,我们就会失去站立脚跟的基石。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为了摆脱贫困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枷锁,我们摸着石头,甚至是闭着眼睛,打开了那扇叫做“欲望”的大门,为我们依然老旧的车辆,装上了一台可以叫做“喷射式”的火箭发动机。我们在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那种反胃的酸楚和莫名的眩晕。
气象学家说,这几十年,几乎是历史上最为稳定的一段时间,没有大的饥荒,近乎是一种奇迹;经济学家认为,我们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同样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的人均收入翻了好几番,一部分人还率先富了起来,几乎已经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的社会在近几十年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的政治相对宽松,文化也大有发展。
可我们依然不快乐!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同时出现的不是快乐的增加,而是幸福指数的不断下降,还有越来越多的焦虑和痛苦,以及萦绕不去的忧愁。这些不光削弱了我们的生命质量,甚至很多时候让人痛不欲生。
我们究竟得了什么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也许根源就在于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出现了问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现代生物学认为,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耗散学理论认为,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
分子生物学认为,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
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关于生命的概念。
处于生物金字塔顶端的人类,通常自命为高等生命。我们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呢?
接近或者到达本质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因为答案太多,反而使问题变得复杂了。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人们无法探索人的起源,为了解答人们内心的疑问,人们发明了各种传说。
在早期的传说中,人是被某个神根据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希伯来人认为这个神应该叫上帝,古埃及人称它为拉,阿拉伯人认为是上帝派阿兹列创造了人,玛雅人认为是造物主特拍和古库马茨造出了人。在我们中国,汉族人则认为这个神是女娲,壮族人认为它是姆六甲,彝族人称它为阿热和阿咪,鄂伦春人称它为恩都力莫里根,瑶族人叫它密洛陀。至于造人的材料,则包括泥土、树木、竹子、金属、兽骨、人骨,甚至还有蜂蜡。可是这些材料是如何变成我们的肉体,这些传说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而诞生于16世纪的生物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些答案。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进化论的蓝图。这种理论认为,人是由简单的生物一步步进化而来。单细胞的生物进化成为多细胞的生物,简单的生物进化成为复杂的生物,后来地球上出现了灵长类动物,最后某种猴子或者是猿变成了人。类人猿最早学会直立行走,大概是在六百万年前;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大概出现于二百五十万年前。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通的动物,属于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同样属于灵长目人科的动物,还有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合趾猿等,只不过我们从来不会把它们称为人。
基因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共同的祖先来源于大约六万年前非洲东部的一个部落。当时部落中一些人的基因产生了突变,染色体上一个叫FOXP2的基因产生了变异,于是人的大脑产生了语言和抽象思维系统。正是这个小小的基因突变促成了猿人变成人类的巨大飞跃,从此人类学会了使用抽象思维和符号解决问题,并有了复杂的语言。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对于生命的物质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生命最初是不是从地球诞生的,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凿的理论可以解释。
而生命进化理论,因为有一些环节的缺失,还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以上所有这些理论,都是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的答案。
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知识体系。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西方的整个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石之上。虽然天文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然而正是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导致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巨大发展,并为当时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契机。整个西方的科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唯物和实证的基础之上的。西方的科学技术催生了英国和欧洲的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到19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实力达到鼎盛,而后他们用装备了大炮的商船队借着廉价的商品和海上优势,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满载着工业制品,在海洋上纵横无阻,强行打开了亚、非、拉许多国家的大门,瓦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思想伴随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在世界各地瓦解了无数的国家以及他们的文化,成为地球上最为强大、最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当许多其他的知识体系在被欧美主流知识体系断定为封建迷信的同时,也遭到了这些知识体系创造者后代的集体唾弃。
如果从社会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来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同样的,每一种文化的知识体系,也都有其独创性和独特的价值。
回过头来,当我们重新审视西方科学的知识体系时,我们不难发现,它并不是完美的。它在创造现代社会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给人类世界一些社会运行的病症。比如人的异化问题、环境问题、贫困与犯罪,等等。当西方的一些学者认识到这些问题时,他们开始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寻求解决之道。
生命是一个和合因缘
关于生命,除了西方的这些理论之外,其实东方对于生命还有许多更加独到的见解。
老子的生命观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生成万物,又隐含于万物之中。一即是太极,二即是阴阳,阴阳相荡相摩,轻清上升为天之阳气,重浊下降成地之阴形,交感运化的冲和之气形成了生命,天地人各类事物由此而生。“一、二、三”的划分,很接近今天人们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
老子又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营魄”、“气”、“玄览”,说的即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老子采取的是一种全体、全息的视角,从大宇宙的观点来看待宇宙和生命。老子认为生命是宇宙演化的结果。老子的这些理论,几乎涵盖了后来东方人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秉承老子的理论,对万物及人类的起源,作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探索。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万物及生命皆源于阴阳之气的运动,“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说明阴阳之气合和的形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由于“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所以《黄帝内经》概括地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其次,人类的诞生是宇宙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生存离不开必要的自然条件,因此,天地便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时空父母。可见,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同样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而生成的。《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榡。”而在《灵枢·经脉》中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中,“三”已经演变成“水火木金土”五行,配合人体“肾心肝肺脾”五脏。人的五脏与天地相感相应,“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的整体层次的生命规律,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的整体层次的理论体系。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不仅使《黄帝内经》因此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座丰碑,保证了我们的民族在两千多年里健康繁衍,而且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道家的生命观
老子和庄子对于生死都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后来的道仙之流,虽然也继承了老子的观点,对生命的认识却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他们认为生命即宇宙,宇宙即生命,宇宙是大而化之的生命,生命是具体而微的宇宙,内外相合,交感相应。生命内宇宙蕴含精气神,形体的根本是精,生命的活力来源于气,而受约束于神。精气神分后天和先天,通过对后天精气神的修炼,可以返还先天,从而凝结成内丹,由内丹化生婴儿,就会产生新的更高级的生命状态,可以沟通天地,寿命恒常。生命的气和神构成性,生命的形体是命,只有性命双修,才能成就大道。
出于这样的目的,道家对于出世间更为看中,也成为道家避世的一个理由。
儒家的生命观
儒家对人的生命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易传·系辞下》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中也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儒家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人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而天地宇宙具有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基本法则,人应该顺应这种法则,所以建立了“仁义礼智信”五伦,把它作为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跟人的五脏相配,同时也是五种美德。
儒家也讲究养气。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儒家虽然讲天命,却把在人类世界里践行天道的规则当作了生命的理想,把成就个人的美德当作了生命的目标,因而儒家在世间的影响更为广泛,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佛家的生命观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佛家认为生命的形体,包括大千世界,都只不过是地水火风空诸元素偶然的聚合,依缘而刹那生灭。从本质上看,“地水火风空”五大、“色受想行识”五蕴皆为如来藏之幻化,无自性,无常性。生命从形体到根本也是如此。只有破除幻化,回归如来藏而安住,才能认识生命宇宙的本源,获得真正的涅盘寂静。
佛家讲的更多的是出世间的道理。
关于生命的认识,我们发现,不管是西方的进化理论,还是基因理论,似乎研究的都是我们的身体。只关注身体,把身体看成是生命的存在,虽然很符合唯物的观点,却容易误导人们生活的目标。当我们把维持身体的存在当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追随身体的欲望而行动时,我们就丢失了人类神性的一面,这也是“失乐园”之类的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样一个事实,身体并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人先天就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
东方的理论,在很多时候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精神。
在世俗的观点后面,道家和佛家都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给我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精神天空——出世法。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生命进化的新途径,我们找到了生命实现其真正价值的方法和道路。
生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综合东、西方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先哲倾向于生命是天地的产物,是宇宙进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
生命既有它的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过去我们常说的肉体与精神、欲与灵、欲与情、人性与神性等,它们其实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只有它们的关系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时,社会的发展才是健康的,人们的生活也才是健康的。这种和谐是人类社会在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无数的实践与探索,由先哲们总结发现,才在那些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得以实现,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道外法,内佛外儒,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这一类成功的典范。我们现在处于时代的转型期,这些文化历史的经验,也许更加具有特别的参考意义。如果我们在追逐外物、追求发展的同时,也专注于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的生命可以变得更美好,并实现一种真正的超越。
大脑和心灵
人类的大脑拥有大约140~160亿个脑细胞。而地球上的人类,也仅有60多亿。我们大脑的活动比整个人类还要复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人类已经可以观察到外太空131亿光年处的天体,据说再往前推亿光年处,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粒子世界已经研究到中子、质子之下的六种夸克,发现了质量和能量的互相转变。人类已经登上月球,并可以潜入最深的海沟。
然而科学对于精神和意识,对于我们所说的心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一个相对肤浅的水平之上。即使对于脑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即使知道了意识来源于丘脑的丘觉,我们依然有很多的困惑,依然有很多的不解之谜。
我们的心灵是什么,它和人的大脑是什么关系呢?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神志,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篇又说:“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这一认识,几千年来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所以人们通常会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说法。遇到难过的事情,会说“伤心、心痛”;遇到高兴的事情,会“心花怒放”;着急了会“心焦”,“心里像长草一样”;自视甚高的人被称为“心高气傲”的人。传说中的太师比干心有七窍,因而十分聪明,然而“心强命不强”,最后还是死于非命。
古人通过观察的方法,把思考的器官叫做心。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即使是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考和感觉的器官,而他睿智的大脑,不过是一个冷却器。古埃及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们在制作木乃伊时处理保存心脏而扔掉脑,把大脑当作废物。古代的犹太人认为人是用肝脏思考的。一直到了19世纪,人们才知道脑的功能是用来思考的。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脏是不会思考的,不过这并不说明它就不参与思考。人的大脑在思考时,心脏要特别为其供给更多的血液。而且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在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人身上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的性格变得和捐赠心脏的人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对这类问题已经有过研究。
中医认为心所营运的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心脏具有充分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人的性格、情绪,经常会与心脏的功能状态有关。
抛开我们思考的物质基础,也许在心灵这个词汇里,它传达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灵这一部分。
灵魂是什么?
灵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在古人眼里,生命也许是天地间最奇特的现象,一定是有某种东西主宰着物质属性的肉体,让它具有了这些奇妙的能力,人们于是把生命里超自然非物质的东西,叫做灵魂。
对于这种灵魂的看法,存在着许多的派别。
灵魂不朽是古代希腊人的共同信念。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本质上属于另外一个更好的世界,在进入人的身体以前,它不得不喝下“忘河”中的水,忘记它以前的事情,然后才进入一个新肉体。毕达哥拉斯学派进而认为,灵魂不仅不朽,而且可以在多个躯体之间进行转生,这种理论后来也成为了希腊人灵魂观的一个基本信念。后来的柏拉图学派同样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灵魂与肉体是两个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无非是形式和质料关系的一种特例,作为形式的灵魂与作为质料的肉体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人。
这种观点后来一直延续到基督教的理论中,承认每个个体的人都有着不朽的灵魂,也是基督教的核心信条。灵来自于天国,由上帝创造,魂主思考和情感,它们共同支配人的身体。当人死亡时,肉体会腐烂,而灵魂则依生前行为,受到审判,生前信仰基督的,靠基督进入永生;作恶的、不信主的,将受公义的刑罚或者灭亡。世界最后会有毁灭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天国中,灵魂却是永生不灭的。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可以在未来某个特定的时间复活,所以他们制作木乃伊并保存人的遗骸。
今天西方的科学,则彻底地否定了灵魂的存在。现代科学认为,没有证据能证明灵魂存在。人死后,生命的特征消失,肉体也会逐步分解掉,不会留下任何非物质的存在。这种观点不同于信仰,而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采集到无可争议的、来自已知的已死去的人的、能被人或仪器所感知的任何信息。
这样西方人对待灵魂,也就只有这样几种选择:要么信上帝;要么信科学;要么根本不去管这件事。
有趣的是,东方人对于灵魂的研究,似乎反倒显得更加朴素和深入,不像西方人那样,轻易地就把这个问题扔给了上帝,然后就不再管了。
中国道家认为,人的灵魂可以分为元神和识神。神是人的三宝——“精、气、神”中最重要的一宝。其中,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后天识神,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驻与心中才产生生命。这也是我们经常说心神、心灵的由来。
一般情况下,元神在人体中都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人体的识神通常在大脑中活动,它能够通过意识力控制大脑,从而控制身体行为。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具有灵性;而识神只是意识体,没有灵性,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思维就缺乏灵性。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就会发出灵性意识,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灵感”。
元神属阳,识神属阴。人如果能屏息杂念,则元神自然出现,调动宇宙间的本源、能量、元精、元气,就会结成内丹,然后从内丹中产生新的更高能量的生命状态,即可沟通天地,与天地长存。
可以说,道家内丹一派的修行理论,都是建立在元神、识神这种理论基础上的。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中其实没有灵魂的概念,早期的佛教也不接受灵魂不灭的观点,只是在接受了印度原始宗教轮回的概念以后,一些流派的佛教理论,才接受了灵魂的观点。在佛教中,对于人的灵性的研究,具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特点。佛教理论中,对于“识”和“见”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历史的开创性。
佛教理论认为,所谓的心是一个整体。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传统文化不同,西方人研究一个事物,喜欢把它拆分成更小的单元,而东方人则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是不能拆分的,但是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去研究。
究竟是哪一个侧面呢?
比如说,我们把心当作体,也就是本体,我们可以研究它的用——作用。
研究心的体和用,必须从佛教的宇宙观说起。
佛教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分为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而不像现代西方的科学那样,只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这五个分类里面,色指的即是物质,而受、想、行、识都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所以如果能够透过文字的障碍去看佛教的话,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它对世界的很多认识,不仅透彻,而且在时间上,也要远远早于西方的很多理论。至于受、想、行、识,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可以把受当作人对自然或者事物的观察能力,所谓的受、领受,即是人的思想可以受物,如镜能反射,也可以算作受;想并不是今天我们指的思想的意思,而是事物在思维世界里分辨的过程;行即是成像的过程;无数这样的成像,构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即为识。
心的作用在小乘佛法中,可以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其中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这里面,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是在区别眼前的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被称为耳识。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声音、那个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同样的,鼻子具有嗅觉,称为鼻识;
舌头具有味觉,称为舌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称为身识。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均不作分别。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与前五识可以同时作用。
本来外部世界和人是各自独立的,如果两不相对,也就没有什么关系。外部的世界,按佛教理论可分为色、声、香、味、触五种现象,称为五尘。和这五尘相对应的是人的内心里可以对这五尘相沟通攀缘的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另外,人的精神领域里也有一根,即意根,它沟通攀缘的是人精神世界里的现象,叫作法。这样物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六根和六尘,就联系起来了。当根和尘发生作用时,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的内心,并被人的内心所分别了知,人的内心对于世界,就产生了识。如果是眼睛所见,即是眼识;耳朵所听,即为耳识,六识概莫如是。
在大乘佛法中,还增加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与前六识合起来,称为“八识”。
所谓的末那,是音译,是“意”的意思,然而却与前面六识里的“意”识不同。前面的意识,只是一种通用的作用,而第七识却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对一些现象进行分别。所以说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不断地分别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就是每一个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著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第八识阿赖耶识里的阿赖耶,是“藏”的意思,所以第八识又叫“藏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 “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意思是“积”。喜马拉雅山的“拉雅”(Laya)与阿赖耶的“赖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马”是“雪”的意思,所以喜马拉雅山是“积雪之山”。阿赖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接近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或“无意识”。
阿赖耶识所积、所藏的是什么呢?藏的是诸法的种子,这是传统的说法,换成今天的话,即是人前七识作用时的作用力、影响力,无论善恶,全部收藏其中。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者语言行为,都会在第八识中形成一个烙印,这些烙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种,这业种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
人的前七识随着人的死亡都会消失掉,但是无论是生是死,第八识依旧存在。而含藏在第八识的业种,会在下一世的生命历程中产生作用,形成所谓的果报。第八识是支持前七识运行的生命源流,第八识的本体,其实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能源,也即是这个世界所有现象的本源。
我们每一个人都通过第八识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相联系。因为这个第八识,我们的生命其实是生活在一种无比广阔的时空之中。为什么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为什么人的命运千差万别?往世累积的业种和习气,其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今生的一举一动。我们今天的一举一动,又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生命是一个整体
生命的特点是,它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的。生命可以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能量,维持自身的生命状态,并依据周围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它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可以自动运行的整体结构,它的精神和心灵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整体结构。在一个漫长的时空中,它还与周围的生命以及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命圈的整体。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生命。
成为一个健康的、智慧的、自在的生命是生命管理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把生命当作一个整体来管理。
我们的生命由身体、精神、心灵构成,单从身体、精神、心灵来管理我们的生命都是不全面的,身体、精神、心灵是不能分开的。生命管理倡导既要管理身体,还要管理精神、管理心灵,包括我们身边的环境,同样也是我们管理的对象。
人们往往把管理精神与管理心灵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区。精神与心灵的区别在于精神属于已知的范畴,心灵属于未知的范畴。精神是意识的,是可以描述的,如大无畏的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而心灵是难以描述的,心灵与精神是有差异的。
生命是由已知生命和未知生命构成的。人类对于宇宙生命、自然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了解得非常有限,如对于“一”和“三”,我们基本上是未知的,对“万物”的生命现象我们也知之甚少。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众妙”的妙与“观其妙”的妙不同,前者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后者表现的是万物的生机。天地的生机来自于“妙”,万物的生机来自于“徼”。天地虽然是由“一”而生,万物虽然是由“三”而孕育,但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机,都是“众妙之门”,都是自然的道。人也是“众妙之门”,人只有放下后天的执著,回到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才能和于道。
天地自然依照道——元——天地(缴)——有——万物的规律而演化,这正是自然生命的奥妙之处,也是老子讲的玄。玄字解释为深奥,玄从无中生有,所以说生命很玄妙。生命的奥秘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
老子讲的道并非神秘,不可见,我们的生命都是道的载体,一瞬间未离开过道。从这一层意义上说,生命平等,众生平等,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又都是相互关联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个体生命,为占有更多的空间和资源而拼搏,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命始终是矛盾的,但个体生命不可能超越整体生命而独立存在。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自己的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生命是一次体验之旅
生命管理密码表
个体生命在一定的时空显现,它既然有开端,同样也会有终点。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把生命看作是一次体验之旅。
首先,要知道自己生命旅程的目的地在哪里,意义是什么?要选择什么样的生命状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现在自己的人生状态怎样?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不快乐?生命管理将这些称为诊断。
诊断的首要条件是要了解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清楚自己所选择的是否适合自己。
诊断的其次条件是要做好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心灵上的管理,即全方位地管理好自己的生命。
《生命管理智慧》就是对人生旅程进行管理的智慧。
在生命的旅程中,难免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旅程才会顺利愉快,我们将这种关系称为情、理、法的关系。在人生的旅程中,难免会走偏路,迷失方向,以生命中的北斗星——生命的内在秩序为坐标,就会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称之为调整。找准道路并非是要重走一条新路或重新选择旅程的目的地,而是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在生命管理中,我们称之为平衡。
所以,生命管理分为四个步骤:诊断、管理、调整、平衡。具体地说,是“和、秩、调、平、通、窍、理、和”八字秘诀。要达到“和、秩、调、平”,则分别需要“通、窍、理、和”。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方法。和对通,秩对窍,调对理,平对和。
生命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非说教,而是让人们换一种活法。
尊重生命
生命并非随意的偶然事件,每个人并非仅仅是某一对男人女人一时即兴的产物,我们都是天地自然精确演化的结果,都是生命这个大瀑流中的一滴水,我们依情而生,乘愿而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给予无上的尊重,都必须获得无上的珍重。
生命管理倡导尊重生命,建立生命平等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
生命的平等并不表现在生命后天的现象上,而体现于生命内在的秩序中。尊重生命的内在秩序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心灵宁静的基础和出发点。
生命智慧观是“和于道”,即和于天地自然法则,和于生命内在秩序。
以人为本
《生命管理智慧》讲的是人的生命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的生命是整体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生命管理不仅要管理生命的现象,而且要管理生命的本质。
人生天地间,人重要还是天地重要?
其实无所谓哪个重要,因为人与自然平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人类不可能战胜自然,当人类还来不及为自己的胜利果实庆祝的时候,自然向人类的报复就已经开始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人与自然平等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节制人的欲望,提倡推己及人、仁爱大义的思想,注重精神和心灵的培养。宇宙整体观的天人合一理论,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全面性,昭示了宇宙的整体性,纠正了西方纯逻辑、纯理性的偏向,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以情为本
个体生命分为有情的我、理性的我、自然的我。生命管理就是对法、理、情的管理。
法、理、情的平衡关系,是生命的体、性、相、用的平衡关系,是生命的先天与体、性、相、用的平衡关系,是生命的先天与后天的平衡关系,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和天地自然法则的平衡关系。
生命管理通过诊断、管理、调整、平衡四个步骤,通过“和、秩、调、平、通、窍、理、和”八字秘诀,使情、理、法达到平衡,使个体生命达到平衡,协调发展,以情为本,欲归情法,以法为和。
以情为本是因为生命因情而生,情是人的本能,是生命的活力,是生命延续的动力,是生命管理的基础。
欲归情法是因为欲望是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取向,欲望可以放大情感,也可以压抑情感,欲望是成功的推动力,也是推向死亡的加速器。人不可无欲,人不可纵欲。欲望不可以压抑情感,应借欲放大情,而放大的程度又不能超越天地自然法则,不能打破生命的内在秩序。对于欲望的管理,用一句话说明:以情为欲,以法规欲。
以法为和是因为生命管理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和于生命的内在秩序,和于天地自然法则。
生命的四个层次——富、贵、雅、虚
在处理自身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智慧上,东方传统文化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中国近百年的“逻辑化”、“理性化”的思维模式也正在遭到西方人自身的置疑和反思。
在国际上,“法兰克福学派”成立了社会研究所,作为西方文化界的智者,他们不断向西方社会发出疑问:“我们离人性化的社会是近了,还是远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一书中断定西方社会的人已成为“单面人”,即只知道物欲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会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的人。
萨特声称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西方需要一种新型的人道主义。马斯洛在研究中得出了人的需要应有五个层次,而绝不仅仅是生存和富有。毕加索画了许多错位扭曲的人体,西方社会发展方向首先遭到了西方人自己的质疑。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热衷于“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巨匠,当他研读完佛学书籍后,发现“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在佛学中更为彻底。
从自由观来说,佛学中的自由是人性彻底的自由,是不著于“相”的自由,是离开意识逻辑的自由,是从生命现象中解脱的自由。西方走的是外在的超越之路,东方走的是内在超越之路,是心的超越。
从平等观来说,文艺复兴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佛学倡导的是与众生平等无二,众生是未开悟的佛,佛是开悟了的众生,众生与佛无差别。
从博爱的观念上说,文艺复兴讲的博爱是人爱上帝,人爱人;佛学讲的博爱是泛爱众生,同体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苦厄,大悲之爱涵盖一切生命。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西方文明仍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但不能因此遮住东方文明的辉煌。人的生命最终需求的仍然是精神。以物质满足的精神需求是低层次的,真正的精神来自于人性本身,没有什么附加条件,这是东方文化关于生命的四个层次——“富、贵、雅、虚”中的“雅”和“虚”。
我们常常会把富和裕连在一起共同使用。当我们拥有的财富超过了基本的需求,有充裕的剩余价值可供利用时,就已经达到了富这个层面。吃饱穿暖曾经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是一种奢望。
说到贵,我们也许会联想到贵重、昂贵等词汇。的确,一旦越过了富这个门槛,接下来人们就会追求贵重、昂贵的物品。而这些物品通常也十分难得,正像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天价的跑车、昂贵的钻石、郊区的豪宅,在代表着高价值的同时,常常也意味着数量的稀少。西方的奢侈品,大多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至于雅,则要更进一层。如果说富和贵满足的还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雅则更加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坛陈年的老酒、一壶上好的大红袍,也许在醇香馥郁的品评中尚可一饱口腹之欲;而一幅宋代的字画,一件元青花瓷,一把紫檀的官帽椅,一段地道的京剧唱腔,品味的可能完全是心灵飨宴。也许,只有连续多代的富足,数千载的文化传承和积淀,才可能产生这种空谷幽兰似的品味,才可能酿造出这种心有灵犀式的品赏。
说到虚,则完全进入了精神层面,比如说宗教。宗教从来就是一种奢侈的消费,也只有完全超脱了物质羁绊的人,才能真正进入它的殿堂。无我是因为我已经足以弥天漫地,而解脱从来都是在满足之后才能实现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如何能够视金钱如粪土。又比如艺术家或者文化学者中,虽然也有“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的人,但是能像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那样,游学欧洲十余年而不谋一个学位,更多的是因为他是光绪的老师陈宝箴的孙子,家族有足够的财富给他提供支持。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走过了富足,我们走过了昂贵,我们正在走向风雅和虚灵。
不论我们走到了生命的哪个层面,只要我们身体健康,灵魂安定,拥有正确的思想,身体、精神、心灵和合,我们就是幸福的。
养生热和国学热
时下养生热的思考
今天,整个中国再次兴起养生热的浪潮,人们争先恐后地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法。打开电视、广播,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无不看到、听到各位专家介绍五脏六腑、七经八脉,各种诊病祛病保健的奇方良药层出不穷。
中国人现在富起来了,不再愁吃喝,过去“民以食为天”,如今“民以少食为天”。人们在追求美味营养的同时,追求健康长寿,追求生命的质量。
记得上一次的养生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争着打鸡血,喝红菌茶,吃胎盘,盲目追时髦、赶潮流,而不去思考这些东西对自己是否适合。而时下的养生热,以中医学和传统文化为标志,以调理身体和调节心理为口号,以商业为主要目的。大多数谈中医养生的,注重的都是方法论,站在生命现象的层面介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东方养生学的内容绝不仅仅是方法论。《生命管理智慧》主张弘扬祖国的中医学和传统文化,应该站在生命本质上来看待生命的现象,才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中西医合作年会,参会者大都是全国中西医的专家、各大医院的院长、科主任。因为我不是学医的,所以只是旁听。开幕式上,主办方点名让我这个外行上台做一个发言,我一点准备都没有。既然点到我,我就上台祝贺一下吧。我上台后,先说了几句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和祝愿大会圆满成功的贺词,接着我说:“我不是学医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我看来,中医是稀里糊涂地治病,清清楚楚的结果;而西医是清清楚楚地治病,稀里糊涂的结果。”这时台下一片哄笑。我又说:“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是世界观,西医是方法论。中医的世界观依止的是命学(生命学),而西医依止的是病理学。”
中医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世界观。中医所依止的世界观,正是生命的体、性,是天地自然法则,是老子讲的“无中生有,有孕育出了万物”。
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可能要亡种。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在否定和批判自己的文化,一直到近几年,才重视研究国学,开始兴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今天的社会为什么会兴起国学热?如何看待眼下的国学热?国学对于今天的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国学热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人们解决了温饱、逐渐富裕起来以后,便开始有了新的需求。人的生命需求本来就包括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要。人们物质富足以后,开始追求身心健康,也就是养生。因此国学热,首先是从养生学开始的,然后才蔓延到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人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国学,实际上是弘扬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学的根本内涵,是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像人们习惯认识的那样,是一种纯粹理论的东西,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学。无论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甚至是诸子百家,都是先哲生命的体验。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很多人认为“时习”是指温习,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孔子是在讲,把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加深体悟,并不断在其中升华,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传统文化和孔子的实践精神。
为什么今天我们又要弘扬国学,而“五四”运动却在百年前高喊“打倒孔家店”?难道他们当时就错了?难道被前人抛弃的东西,我们今天反而要捡起来?
过去我们批判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学说,认为它是腐朽的封建思想,这实际上是对孔老夫子的一种曲解。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主流是封建王朝的帝王文化,更多的是文化的社会性压抑了个体性,封建帝王当然要把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标准,用生命的群体性去压抑生命个性的发展,这种做法实际偏离了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当今的国学热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延续。“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当时国门被列强打开,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们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把传统的儒学思想作为封建思想的代表来批判,这并没有错,不过实质上“五四”运动并非是对孔子的批判,也不是对儒家学说的批判,而是对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背离行为进行了批判。
儒家思想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曾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成为了皇权文化对生命的个性和文化的个体性进行压抑的工具,背离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然而这并不是儒家思想的本质内涵。
《生命管理智慧》认为,孔子将道法自然的思想具体化,提出“神人合一”。 “神人合一”中的“神”指天地、宇宙、自然之道。作者认为,“神人合一”的思想,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作者提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处在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西方的过渡结果是神人分离,上帝成了唯一的神,人则脱离了神成为了生物。而东方过渡的结果是神与人合一,人是人,也是神。此神指的是人的神性,人具有的神性是天地自然道法之性,是生命的本体、生命的本性。神人合一、和谐的社会,正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
因此,作者认为“神人合一”与“神人分离” 是东西方生命观的分水岭,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神人合一”更具人性化。
时下的国学热,人们还是借古说今,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知识、思想的了解上,很难将精神、情感寄托于此。人们更多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而今天的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的层面比我们深刻。他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而是关注什么是文官制度、国民教育,为什么“天人合一”的思想会在中国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伟大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我们不但没有实现天人的和谐,反而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缺失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表现出来的,是“好为人师”,而不是“好为人父”。人们遇到事情,更多的是流于谈论,而不是行动。谴责邪恶者多,行侠仗义者少;畅谈财富者多,扶危济困者少。我们总是乐于告诉别人怎么办,其实轮到自己时做得并不好。也许只有面对自己的子女时,才能真正负起责任来。
我们从国学和传统文化中找寻精神力量,但民族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靠好为人师的指责是无法构建的,更多的是要学习古人的体悟精神,而不是学习那些被误解的理论和华丽的思想,而是要建立做人之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实践的精神和勇气。
中国人赢了什么,丢了什么?
中国已经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与世界相融,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的80后、90后更是与世界最新潮流保持同步。出国留学、移居国外、出国旅游,对中国老百姓而言,已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崇尚西方文明、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成为今天社会的主流,好莱坞大片、洋餐厅、西式婚礼比比皆是,过洋节、吃洋餐、穿洋服、用洋货,中国人大大洋化了,不少年轻人甚至觉得中国的许多东西都很“老土”,内心很排斥。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艺术品的拍卖会,一幅明朝的山水画的拍卖价竟然不如当代青年画家的一幅现代油画价高。一位老者感叹:“真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位年轻人解释道:“老人家,奢侈品市场比这更邪乎,市场所然,人心所然,与时俱进吧!”
我想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既不同意老者的感叹,也难以肯定年轻人的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并向着世界经济强国迈进,但我们的民族文化却遇到了历史性的考验。而民族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中国人在西方的现代思潮、财富扩张、高新科技的冲击下,内心不再平静,欲望之门被打开了,压抑在心中的欲望洪水般爆发。全民经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先是一部分人富起来,接踵而来的是许多人富裕起来了。中国人赢得了经济的腾飞,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情感。过去我们民族的情感表现在社会性上,在今天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民族情感反而没有了归宿,从而失去了精神的家园。
情感是人的本能需要,精神是人的理性象征。振兴中国的民族精神,首先应从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上入手。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的心酸史。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小说《这是不是圆明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着八国联军的一声炮响,中国人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家庭式的日子被打破了,同时沉醉在几千年璀璨传统文化中的人们被震醒了,可惜的是人们还来不及思考我们的文化怎么了?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处于瘫痪,中国的文化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是灭顶之灾。”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科技落后,我们的国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认为西方文化比东方文明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这是个大问题,是中国人正在思索的问题,难以用几句话给出答案。
值得欣慰的是,每个中国人对春节——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依然情有独钟,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几乎是所有中国家庭全年中分量最重的聚会。
每次看到春节前的返乡高潮,在外打工的人们带着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带着一份丰厚的年货,带着一份喜悦,带着对父母、儿女的思念,不计成本地往家赶,让我非常感动,找回了久违的中国人特有的情感,感受到中国人依然是重情的民族,依然保有中国人的本色。春节是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情感在西方文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只是满足,不是归宿,所以中国人又开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追寻精神和情感的归宿。
美国格兰素公司宣传的定位是:“绝不引导一个健康的生命吃药。”
而中国制药业的宣传定位大都是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如何好,病人如何需要。至于“追求卓越、科技领先、振兴民族工业、超越自我”等口号,不过是企业为了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
中国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主流,中国企业在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建立起社会责任感;在提升自身企业文化的同时,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多生产治疗情感疾病的良药。
我们不光要发展经济,还要真正建立起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来。
有一个记者到欧洲去旅游,刚好遇到下大雨,他在公交车站看到许多人打着伞站在雨中却并不急于回家,于是问他们为什么要站在雨中,那些人说要等着帮助没有带伞的人。
还有一次,这位记者在日本,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倒垃圾,穿戴整齐了才出门,因为她怕影响了社区的形象。
中国不缺乏文化,而缺乏文明。我们不光要文化,还要文明。我们倡导真心地爱,真心地去行动,讲究社会责任、社会公德。我们的经济已经与国际接轨,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强化社会的文明。就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发展精神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强调打造软实力,其实也就是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则要强调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强调社会由每个个体生命构成,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共建和谐社会。
中国人的情商高,还是智商高?
现代中国人注重更多的是智商。在今天的时代,情商大都以智商展示出来,人的生命状态大都以表现智商为主,这是经济社会的背景环境所形成的。事业成功和财富积累是以牺牲情商为代价的,情商与智商的失衡,是人们精神不快乐,情感无归宿的原因所在。如果说今天的中国遇到了精神信仰的危机,不如说遇到了情感归宿的危机。
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极为复杂,今天的中国人什么都信,什么又都不信。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挣脱不了情感与欲望的摆布,精神世界早晚会出问题。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过世了,年龄不大,只有47岁,他的死令人惋惜。
他的身体很健康,平时很注重养生和锻炼。他本人很优秀,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并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在美国一家实验室工作了两年,于2005年回国,在一所大学任系主任,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很有才,通晓几国语言,学的是自然科学,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还经常作诗,以短信的形式发给朋友。我曾对他说:“你真有闲心,每天这么忙,还舞文弄墨的。”他告诉我,写诗能调节自己的情绪,给朋友发过去,对方也能娱乐一下。写诗还能锻炼自己的耐力,有朝一日汇集成册,留给儿女,也是一笔财富,让儿女看看老爸当年的生命状态。
然而这样一个在外人眼里的成功者,有一天却出人意料地自杀了。听他爱人讲,其实他一直以来精神涣散,情绪不稳定,常说:“人活着没什么意思。”
还有一件事,非常让我感慨。上个月,我在北京的国子监门口等人,对面走来一个穿僧衣的人,一看就是假僧人。这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东张西望,后座上夹着一个纸箱,放着两桶二锅头酒。这时走过来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只听假僧人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不好好上课,到外边瞎跑什么?”两个女孩看了他一眼,未搭理他。他接着说:“我给你俩看看相。最近总听说你们大学生中有人跳楼,我看你俩也有麻烦和苦恼。”两个女孩子与假僧人攀谈起来。说什么我听不见,但能分辨出是算命。我很难理解今天的大学生为什么要一个骗子指点迷津?
人的智商与情商的确是两码事。一个人的智商高,不等于他的情商也高。
上了大学的或事业成功的人,不等于精神没有问题,他们可能面临的压力更大,生命更脆弱。许多企业家能管理好上千人、上万人的企业,但在管理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生活时却是一团糟。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人贵自知。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智慧的生命。
什么是智慧的生命?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智慧的生命就是做一个明白人,弄明白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情伤、烦恼?为什么人富有了,依然不快乐……
物质是瞬息万变的,而精神是相对永存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把持住我们的人性,平衡我们的精神,我们才可能成为一个智慧的生命。
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找到欲望、情感、精神、心灵的平衡,就找到了精神家园的归宿,在《生命管理智慧》中,我们称这种平衡为“和”。
生活中,学习研究企业管理、经济管理、人才管理的人很多,而关注自身生命管理的人却少之又少,生命管理这门学科的研究势在必行。
下面,我们进入生命管理的篇章。
“受惠于很多人,却让很多人因我而受难,往后将还有承受不完的痛苦。剩下的余生只会是别人的累赘……不要太过于悲伤,生和死不都是自然的一个形象吗?不要道歉,也不要埋怨谁,都是命。火葬了吧。然后在家附近的地方立个碑就足够了。”
这是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遗书中的一段话。
之所以引用它,是因为它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了生命中的无助与无奈。
我们不是卢武铉,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地体验他承受的巨大压力,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他的痛苦和迷惘,也很难想象一个曾背负着国家命运的人为什么扛不起自己内心的苦难。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短途旅行的游客。路途上既有鸟语花香、风景如画,也有满目荆棘、山重水复。飞流直下的快意,常常被激流险滩所逆转。在生命旅途中,有欢欣,也有悲凉;有喜悦,也有忧伤。
什么才是这段旅行的真意? 我们如何安排好每一个景点的旅程,让我们这一生能够有更多的坦途、更多的美丽,而不是更多的坎坷、更多的晦涩?这也许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生命,需要管理。
生命管理是一个大课题,它既包括身体管理,也涵盖精神管理与心灵管理,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同样也是我们管理的对象。我认为,单单身体管理就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精神管理与心灵管理则更为寥廓、玄妙。
本着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本书旨在通过对生命管理智慧的探讨,阐释生命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步骤、意义,从而总结出生命管理的普遍规律,形成理论框架,以期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管理生命,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康、更智慧、更幸福、更自在。
生命的魔性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为什么有七情六欲?人为什么生病?人为什么烦恼痛苦?人的精神归宿到底在哪里?人为什么不成功,为什么成功了也不快乐? 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认识生命。
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异性相悦有情欲。人有本能的欲望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人是先天一炁与父精母血和合因缘而生,来到这个世界前就有欲望。随着成长,欲望的记忆被唤醒,加之欲望本身的惯性,直至有限生命的结束,人很难跳出欲望的魔性。
人如果执著于“欲望”,将“欲望”无止境地放大,就是着魔。
“贪、嗔、痴”的“贪”,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之心,是烦恼、痛苦的根源。人因“欲”而贪,贪不到便嗔恨,嗔恨一切阻碍实现自我欲望的人和事,甚至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命运不济。人又因贪嗔而愚痴。
放下贪、嗔、痴,就是放下魔性。而放下魔性的觉性,是生命本来的自在光明性,就是佛性。
觉醒还是沉沦,全在自我把握。
生命的智慧
欲望能带来烦恼和失败,又能带来快乐和成功。如何平衡欲望,拥有生命的智慧?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生命管理所要讨论的,就是生命管理的智慧——以生命的智慧应对生命的欲望,以智慧的管理应对欲望的生命。
生命管理智慧法则一:建立智慧的生命观
智慧的生命观,是站在宇宙大生命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的,也是站在未知的生命的角度看待已知的生命现象的。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的内在生命规律不可能超越天地自然规律。违反了天地自然,人就会从正常的生理状态进入病态的生理状态,甚至死亡状态。我们要尊重生命的内在秩序,找到自己生命的平衡点,了解自己的生命轨迹。
生命管理智慧法则二:欲望平衡法
无我之欲
将欲望放大,放到极致,放得连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我们称之为“无我之欲”。此时的欲望转成了大悲之情,从认识世界万相的识转成智,站在天地自然本体的高度,对自己重新诊断,体悟生命的真我,遵循生命的内在秩序,对自己的生命做一次重新的排列组合,找到自我生命的归宿。
欲望的合理性
欲望是先天的,是生命正常生理的需求。当欲望超过了人的本能需要,就成为烦恼痛苦的根源。如果放任欲望,由于生命的空间过小、时间过短,人就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追求欲望的最大化,就会对别人、对自己构成破坏和冲击;如果压抑欲望,欲望的自私性便会给生命带来破坏,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只有合理的欲望才是积极的、利己利他的。
个体生命欲望与社会规则、自然法则的关系
群体生命的欲望,即达成共识的、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个体生命欲望如果难以被社会群体价值理念所接受,就难以在社会上得以实现。社会既是个体生命欲望实现的舞台,又是个体生命欲望的抑制地。
要管理好生命,就要处理好个体生命欲望与群体生命价值观、天地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生命管理智慧》中所讲的情(个人情感、情欲)、理(社会群体价值观)、法(天地自然法则)之间的关系。
生命管理的理念
尊重生命
生命管理的出发点,不仅关注个体生命、群体生命的身体、精神、心灵现象,而且还透过生命现象去研究生命现象背后的本质。
尊重生命,尊重生命内在秩序,是生命管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将人更大程度地从物欲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以情为本
以情为本,不压抑情,不去除情,梳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以法为根本,使情与理融合统一,使情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对个人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发展需要个体生命的生命力,社会没有了个体生命的生命活力,社会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生命管理的内容
生命管理是“和、秩、调、平”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和、秩、调、平”来源于《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只讲了人的阴阳五行、人的生理和病理、人的七情六欲,即仅从人的身体和对人体的影响的层面进行讨论,未涉及人的社会层面;而《生命管理智慧》这本书却将它运用于身体管理、精神管理和心灵管理的全过程,将生命看成一个整体,因为精神、心灵、身体是不可分离的。
和:融和
和,是生命管理的核心,是指个体生命的欲望、群体生命的欲望与生命自然法则相融和,即:情、理、法融和;理、法、情融和;法、理、情融和。这三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生命管理就是要解决此三者因矛盾所形成的问题,使其达到和谐统一,回归生命自然平衡的本来面目。
秩:秩序
秩,是指生命内在的规律。身体、精神、心灵保持自然秩序,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我们的精神才能平和,我们的心灵才能宁静。
如果说“和”是宏观的,“秩”就是微观的。如果秩序乱了,融和就无法通顺;只有秩序顺畅、平衡、自然,生命才能达到和合的自然状态。
调:调整
调,是指对生命进行调整,即将身体、精神、心灵从失调的状态调整到正常的、协调的状态,回到生命的内在秩序上来,形成新的平衡。
调整的目的是平衡。具体地说,就是情理法的平衡、理法情的平衡、法理情的平衡,是身体、精神、心灵三位一体的平衡。
平:平衡
生命管理的真正秘诀是生命的平衡。锻炼身体、调养精神、净化心灵,都是为了达到平衡。
生命管理讲的平衡,不是生命现象的平衡,而是生命本质的平衡。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内在秩序和于天地自然法则。平衡的目的是和合,只有平衡了才能和合。
生命管理的方法
要达到“和、秩、调、平”,首先需要“通、窍、理、和”。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方法——和对通,秩对窍,调对理,平对和。
“和、秩、调、平、通、窍、理、和”称为生命管理的八字秘诀。
只要灵活运用这八字秘诀,你就能应对身体、精神、心灵上的各种困惑和烦恼,找到解决的方法。
通:通顺
和合之法在于通顺:只有通,才能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各个系统之间,身心之间,身心与社会、天地自然之间是否通顺,是诊断生命质量与管理效果的主要标志。
窍:开窍
秩序之法在于开窍:通过各种手段,打开被堵塞的窍穴,使我们的整个身心回归到生命内在秩序与天地自然和谐的状态。
理:梳理
调整之法在于梳理:梳则顺,理则清。通过梳理,身心才能够达到调整的目的。调不是对治的概念。
和:调和
平衡之法在于调和:通过身体、精神、心灵的各种调和方法,使生命的各个系统之间始终处于平衡和谐状态。
生命管理的步骤
生命管理的步骤一:诊断
诊断分成自我诊断、专业(社会)诊断、自然诊断三个步骤。
自我诊断——情理法的诊断
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诊断,包括身体诊断;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诊断;精神(本我)诊断;个人情欲与社会群体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诊断;个人情欲与群体价值观、天地自然法则之间关系的诊断。
专业(社会)诊断——理情法的诊断
从专业(社会)角度进行的诊断,包括理、情、法、已知、未知、社会、精神等内容。
专业诊断与自我诊断的出发点不同,前者的自我空间是无限的,后者的自我空间是有限的。
自然诊断——法理情的诊断
自然诊断包括的内容有:法、理、情、未知、心灵、超我、心力。
自然诊断与自我诊断、专业诊断有所不同,是《生命管理智慧》中的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又称纯客观的诊断。自然诊断是从天地自然法则出发,对个人情欲、社会群体生命价值观进行诊断。
生命管理的步骤二:管理
管理是从个人、社会、自然三个层面,即情理法、理法情、法理情进行管理,包括的内容有:已知、未知、身体、环境、精神、社会、心灵、本我、自我、超我、自力、借力、心力。
生命管理的步骤三:调整
调整与诊断、管理一样,是从个人、社会、自然三个层面,即情理法、理法情、法理情进行调整,包括的内容有:已知、未知、身体、环境、精神、社会、心灵、本我、自我、超我、自力、借力、心力。
生命管理的步骤四:平衡
平衡与诊断、管理、调整一样,也是从个人、社会、自然三个层面,即情理法、理法情、法理情进行平衡,包括的内容有:已知、未知、身体、环境、精神、社会、心灵、本我、自我、超我、自力、借力、心力。
生命管理密码表
生命管理虽然复杂,但我们可以将它总结为八个字,即“和、秩、调、平、通、窍、理、和”。“和、秩、调、平”是过程,“通、窍、理、和”是方法,以“自我”、“专业”、“自然”为三维,以“法、理、情”为轴线,对生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管理。
倡导生命管理的意义
《生命管理智慧》一书建立了整体的生命观,将个体生命放到整体生命中进行分析,为个体生命打开了生命发展的新空间。它让我们站在天地自然和生命本体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现象,并非仅仅站在生命的现象上来研究生命,解决和避免了许多生命中的误区和因误区造成的不必要的痛苦和压力。整体的生命观强调生命的自然法则和生命的内在秩序,以此作为生命管理的依据和要义,使生命找到方向。通过自然法则、生命内在秩序的引入,开启生命的潜能和深层智慧。《生命管理智慧》一书,将为复杂的生命管理理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路和系统的管理方法,思路清晰,方法简捷、实用,易于操作。它还对人的精神压力、情感归宿、个人欲望、社会角色等问题,指出了应对的具体方法。通过生命管理的五张表(生命管理密码表、生命管理密码表1~4)、两张图(生命管理测试调整图与生命管理测试答案比对图)、八字秘诀和测试题,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和方法,这是同类身体养生和人生成功学方面书籍所没有的。
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什么需要管理?人的精神归宿在哪里?人与社会、天地自然是什么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些关系?生命内在的本质是什么?你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如何自我诊断?你对自我和周边的环境到底了解多少?你对自我的诊断准确吗?应该怎样诊断、评价自我才是客观、真实的?你还有哪些潜力没有挖掘?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如何打开生命的宝库?生命管理的妙窍是什么?怎样管理生命才是最科学、最合理、最切合实际的?养生与生命管理的异同之处是什么?你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成功、自在的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长寿的妙窍不在动也不在静、不在外也不在内,而在平衡?什么是以情为本?
以上这些问题,本书都会一一给出答案。
本书的表达风格
《生命管理智慧》一书力图不陷入冗长的概念、理论和体系之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深奥的道理以科学的逻辑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
本书注重实用,不追求理论体系,不论证其科学依据,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芸芸众生”管好自己的生命上,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真正研究“生命管理”的著作很少见,本书的很多创新性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我们人类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智慧、成功、幸福的人。
四是利人利物的行为特性。《中庸》强调“成人、成物、成己”,并指出“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能帮助他人成长,成就、成全他人,是仁爱的表现;能帮助物类,使之成长、成就、成全,则是智慧的展现。利人利物的思想是一体圆融的,实际上是以利己为中心的,利人、利物,利我即在其中。
生命是一个大家庭,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是一个和合因缘,和是生命健康、快乐、幸福的基础。
生命管理将和的三重含义归结为法——天地自然法则;理——社会法则、情——个体生命的情欲。
生命管理就是对法、理、情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
法、理、情的相和关系,即三者的平衡关系,生命的体、性、相、用的平衡关系,生命的先天与体、性、相、用的平衡关系,生命的先天与后天的平衡关系。此三重关系是复杂的、立体的、相交叉的。
体、性、相、用的平衡不仅是生命现象的平衡。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烦恼、痛苦和迷茫、疑惑,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们不能从生命的体、性的角度来认识相、用。
你的生命中有三个“我”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许多人烦恼痛苦,是因为处理不好三个“我”的关系。
本我
本我是感性的,是生命的本能状态。
20世纪70年代,我学徒的工厂涨工资。那时涨一级工资,大概10元钱左右。10元钱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小的数字。涨工资并非人人有份,而是有比例的。我们班组共有9个人,按70%的比例算,涨工资的应为6个人。9个人中,有2个学徒工,学徒工不参加涨工资,但占人头。这样一来,7个应涨工资的人当中,有1个人必须被淘汰。淘汰谁呢?大家犯难了。每天下班开会都没有结果。有一天开会,班长找来一个大茶壶,沏上浓茶,给每个人倒上茶水,风趣地说:“别着急,会开了几天,还定不下来,天又热,大家心里谁不起火?慢慢喝茶,管够!”水喝的差不多时,有位师傅起身说:“班长,我去趟厕所!”待这位师傅刚出门,班长说:“有结果了,散会吧。”上厕所的那位师傅被淘汰出局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本我是自私的,而在我看来,自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生命管理认为,对于个体生命的情欲不能一味地压抑,因为情欲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三我”当中的本我。对于个体生命的情欲,倡导与社会理性、自然法则相合、平衡。个人欲望应符合社会理性和天地自然法则,其核心是平衡。
自我
自我含有本我中的本能,同时表现为理性的我、社会的我。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解手”这个词,也称上厕所、方便、去洗手间。而关于“解手”的具体用意,许多人并不一定清楚。实际上,“解手”一词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历史上,中国人大多数都死于非命——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每达几千万人(100~200年),就会出现战争。比如:部落之争、地域之争、资源之争,社会的平稳是由战争和无数人的死亡换来的。人类社会形成后,将人的欲望以理性的借口无限放大,战争发起者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权力和资源,牺牲无数人的生命去换取。大迁移正是因为经过数年战乱,某些地方人口稀少,甚至千里无人烟,要从人口多一些的地方向这些地方移民。而被迁移的人是被动的,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呀!所以迁移的路上,人们都被捆住手脚,前后捆成行。有人要上厕所,就会申请解开手脚,故有“解手”之说。
人的欲望不加节制是可怕的、丑恶的。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精神没有了归宿,欲望无限膨胀,并借助社会加以放大的话,会更可怕。
今天的中国,虽然没有了阶级,但仍有阶层。比如,人们常说的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之分。精英阶层不仅拥有社会大量的财富,而且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重要的社会地位。精英阶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中国的潮流。他们之所以成为精英,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他们不仅拥有经济财富,也不断地去谋求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精神趋向,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影响。这批精英的自我意识和本我意识都很强,有着极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创造力、开拓力。他们的空间不仅立足于国内,而且早已走向了世界。
我个人以为,目前中国的精英阶层、中产阶层、白领阶层,存在着许多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矛盾:
1.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矛盾。
2.财富增长欲望与每个生命目标关系的矛盾。
3.事业成功与快乐人生、健康人生的矛盾。
4.个人奋斗、个人事业与民族情感价值趋向和精神归宿关系的矛盾。
5.企业文化、企业人才、企业家族体制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总之,本我与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是精英阶层,同时也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矛盾。
超我
什么是超我?超我是超越了本我和自我的我,是一种社会理想,也可以看做是理想的我。
比尔·盖茨将自己一生的财富都捐给了慈善基金会,就是超我的行为。
关于超我,有这样一个案例:
四川成都一座寺院为新建好的观音菩萨开光,寺院前院里挤满了各地来的僧众、居士、香客。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一个布包,布包中包着打碎的佛像碎片。她逢人就说:“我打碎了佛像!”大家听了谁也不说话,都转身离开。老婆婆走到忙碌着的小和尚面前,小和尚说:“我正忙呢!”也转身走开了。老婆婆见无人搭理她,于是走到寺院后院高僧休息的客堂,正好碰到刚才那位小和尚走进来。小和尚看到老婆婆,赶紧上前说,“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快出去吧。”老婆婆并没有走,又打开手中的布包,说:“帮我看看我打碎的那尊佛像!”小和尚急着打发老婆婆,随口说:“你打碎的是你这尊佛像。”老婆婆听完此话笑了,对小和尚说:“你也打碎了你这尊佛像。”
有人认为超我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实际上,每个人一天中都有可能处于“三我”交替中。清晨,当他人的车与自己的车发生刮蹭,你心中恨不得打对方一顿,这是自私本能的本我;而到了中午,你走在路上看见有人随地吐痰、乱丢果皮,心中感叹这些人的素质和公共道德意识很差,这时候又是理性的自我;而到了晚上看到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英雄气概,心生敬意,这是超我的境界。所以每个人一天之内可以“三我”并存。
每个生命都是立体多面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把握好“三我”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这三者相互作用,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只有三个“我”和合相处,保持平衡,生命才可能健康、快乐。
生命管理从认识自我开始
当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对于电视的原理和内部结构,一般都是很少了解的。对于我们的生命,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身体不生病,我们根本不会想到去看医生。即使是很多人的心理出现了异常,甚至都不知晓。
我们已经习惯于消费我们的生命,反正自从诞生下来那一刻,它肯定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要不是遇上天灾人祸饥荒战乱,不被强制剥夺而去,我们就会一直把这种消费延续到我们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它就像一个魔盒一样,只要我们祈求,它总是无条件地响应,甚至我们无所祈求时,它依然在良好地运转。
人世艰难,当我们居无定所之日,我们迫于饥寒之时,我们痛苦于乱世之间,我们忧愁于伤心之地;又或者孜孜于稻粱之谋,沉醉于温柔之乡,深惑于金银铜钿,在那些时候,我们哪里有机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呢?
然而实际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什么或者说人是什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有些时候也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问题。
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就铭刻着一句非常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足以显得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是如何的重要。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追求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人人都要认识自我,搞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追求财富、权力、名气也好,追求自由、恬淡、无为也罢,一定要清晰自己的生命目标。
要快乐,还是要成功
我出差到过贵州山区的一个小地方,那里群山环抱,风景如画。我与一行人到达县城时,已经是下午6点多了。县领导很热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还特地请来一位被当地人尊称为“先生”的人来陪同。这位“先生”年近60岁,实际身份是县文联主席,早年毕业于北京某著名大学中文系。他给我们介绍完县城的风土人情、历史环境,又从历史文化讲到人文环境。
这位“先生”的妻子前些年去世了,唯一的女儿在美国留学,并已定居。他的女儿多次催他去美国共同生活,可几年过去了,他依然待在大山里。
这位“先生”是“汉书”研究专家,而且精通英语,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国内许多院校常请他去讲课,听说省里面曾调他去省城工作,但被他拒绝了。
我们要离开县城时,他请我们到家里品尝当年的新茶。我喝着清香的新茶,问“先生”:“您的才学如此好,为什么不走出去呢?您的这些所学在这个小县城有用武之地吗?”
“先生”笑着说:“我在这里没有什么亲人了。我刚60岁,身体还可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且女儿需要我,说起来我没有什么理由不走出去。但我在这里住了大半生,活得很快乐,而且这里的人们称我‘先生’,如此已令我很满足。若离开这里,这份快乐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快乐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快乐是自己的,成功是别人的。”他又说:“汉朝君主立国之策,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汉朝有实力、有能力实施有为的国策,但为什么实施无为的国策呢?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无为才能长久,无为才能稳固。而长久、稳固,才能发展,才能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不是人为计算出来的,空间也不是想象中的某个位置。我说的时间与空间是人心。外面的世界对小县城人的冲击很大,不少有能力的人都走了。从这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即使在大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回来。县里的领导都是过渡,干不了三四年都换走了。十来年,没有一个县领导的家安在这里。你走他走,我不走。大家都是有为的,总要有一个无为的吧!”
说着“先生”笑了起来。他接着又说:“我的情缘在这里,我的妻子在这里,这里是我今生的家园。家园是什么?就是让我踏实又感觉快乐的地方。”
这位“先生”一生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他研究汉史一生,他的一生也是沿着“无为”之路而行。
中国有不少这样为理想活着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原因。
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像“先生”这样把有形的时间、空间化成无形的人心、情缘的人,让人敬佩。
心灵几边形
丹麦有位著名的数学家,在几何学上非常有成就。
有一次他到神学院,神学院院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在赞美了他的成就后,神学院院长问:“心灵是几边形?”数学家不假思考地说“是五边形”,院长笑了笑没有说话。数学家接着说:“不对,心灵是上帝。上帝应该是多边形的,心灵是一个立体多边形。”院长还是没有说话。数学家马上改口:“不对,上帝说心灵没有形状,能表示心灵的象征的只有十字架,如果将十字架的四点连起来,心灵应该是正方形。”院长仍然没有说话。后来,对这个问题,数学家整整研究了20多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神学院院长去世,数学家前往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数学家悲伤地低着头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一个小男孩追了上来:“先生,院长给你留下了一封信。”数学家打开信,信上只写着“心灵几边形”五个字。数学家看着这五个字,突然明白了,原来你当下想到几边形就是几边形,心灵没有边也没有形,你当时想到的就是你的心的显现。你的心灵是五边形也对,是六边形也对,是七边形也对。后来这位数学家不仅在数学上有了更高的造诣,而且还成为了一位哲学家。
生命的诊断,如“心灵几边形”一样,首先要找到真实的自己,辨别此刻的你处于自我状态、本我状态,还是超我状态。
生命状态怎么诊断呢?如何认识自我的生命呢?
凤凰涅
第一步:返观内照
返观内照是找到真实自我的一种方法。
将一切概念和你所处的时空、别人对你的评价暂时都放下,体验一下真实的自己。生命管理关于诊断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周围环境对你的暗示,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纯自然状态。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呢?
具体地说,是分析自己的生命状态,如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心灵状态、生活环境状态、与人交往状态。状态不分好与坏,而是要找到纯自然的状态。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你的感受,有对比才有好与坏之分。
西方的成功学成就了不少人,而真正的成功者却是教授成功学的人。你接受了他所讲的成功学,如果你成功了,是因为你接受了成功学的理念、方法,把握住了机会;如果你不成功,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成功学的理念和方法,或者说机会曾来到过你的身边,但你没有抓住,因为只有心诚才会灵。总之,成功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只按照别人教授的东西和目标去追逐成功和梦想,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想要实现的目标。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事实上,许多人并不成功,要求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多。欲火不向外烧,而向内烧,过快地燃尽了自己的精气神,烧掉了自己拼搏竞争的资本,于是慢慢地习惯于放弃,放弃了本来可以实现的目标。
返观内照,首先让自己找回真我,找回迷失的自我,找回消除概念的我,找回感性的本我,发现一个新的真我,找到打开自己潜意识宝库的大门。此门通往你的先天。
提到先天,人们会觉得神秘,甚至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人无先天,哪来后天?先天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后天是先天的继续,先天是通向生命的体和性的本源之路。
如何打开你的先天大门呢?
实际上,你的先天之门本来就是打开的,一刹那也没有关闭。只是你不去发现它,不去体悟它。人们更相信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但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并不一定真实,是经过了后天思维加工过的,是理性的思维,是习惯了的概念和经验。而接近真实的是你的直觉和潜意识,因为直觉和潜意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自然的法则、生命的内在秩序。逻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思维。社会思维是有目的性的,其目的性的背后是欲望,而欲望是烦恼、痛苦、焦虑的根源。找到本我,首先要放下你的逻辑思维、社会目的、个人欲望。
返观内照,是打开你先天潜意识之门的最佳方法,是重新认识自我、找到真我的妙窍之门。
第二步:人我平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指生命的本性基本相同,“习相远”指人与人与生俱来的习气、性情有差异。生命从本质上讲是平等的,成功与快乐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人成功了,但并不快乐。精英阶层幸福指数并不高于平民百姓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压力大、欲望比普通人多,属于本我的时间、空间少,情被欲所淹没。
第三步:生命放大
返观内照时,你会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放大了,瞬间没有了束缚,没有压力,没有了困惑,没有了对立,没有了比较,没有了阻力,没有了习惯中的那个我,放下了一切附加在你生命上的枷锁。这时的你更接近生命的体和性,而将生命的相和用还给了你的意识和逻辑,任其自生自灭。
生命放大的意义在于,找回真实的我、人性的我、本能的我。
第四步:重新组合
返观内照使你的身心在平等与放大中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不是人为的,不是理性的,不是逻辑的,不是一切外力所能代替的,而是自然的,是生命的内在秩序,是生命的自然法则,是你生命中的道。
生命之道不是用语言所能形容和通过方法所能效仿的。生命中一切外力只能作用,唯有内在的、自然的才是根本。生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生命内在秩序是天地自然之德。生命内在秩序不仅对你后天的身心进行重新排列,同时打开了你生命中潜意识的宝库,打开了你的先天之门。而只有打开你自身生命中潜意识的宝库,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你的生命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生命本来是一个整体,你生命中的先天、潜意识的宝库只是被你自己忘却了、丢失了。一味追求自我生命的欲望是对生命本质的背叛,失去生命的整体性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个体生命仅仅是生命整体的一个单细胞。这个单细胞依存于整体生命能量。整体生命能量是个体生命单细胞的源泉。只有通过返观内照,回到真性的本我,才能使你获取更大的能量,打开你自我的潜意识,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的生命。
凤凰重生
如果说返观内照、人我平等、生命放大、重新组合,是一次凤凰涅盘的话,那么,下来则是凤凰重生。
生命中的情和欲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清晨醒来的一刹那,脑子一片空白,一时想不起自己是在家里,还是在宾馆或其他什么地方。几秒钟后,恢复了记忆,回到现实中,一看表7:00了,第一反应是立刻起床,然后洗脸、刷牙、吃饭,接着计划一天的时间安排:8:00出门上班,9:00到单位,11:00汇报设计方案,下午2:30有个会议,晚上约朋友吃饭。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