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的模样》蒋胜男

_4 蒋胜男 (当代)
或许对于商纣王来说,在周方国上的判断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看到了过去,看到了现在,但我没有看到未来。
自汤代夏,商王朝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王位几经波折,始终戴在他这个家族的头上,他想到了九十九种可能,唯独没有想到第一百种可能,那就是王朝的倾覆。
只有无能的人,愚蠢的人,才会失去江山,而不可能是他这样英明神武的人。
他始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相信的。
其实,一个人自我感觉太良好,也是不对的。
而事实上,姬发也绝对没有闲着。在他要发动大军之前,他必须要先把一个眼中钉拨掉,这个眼中钉就是崇国的诸侯,叫虎,所以史书上就把他记为崇侯虎。
崇侯虎这个人是商王朝的铁杆跟班,又驻在周方国朝商王朝方向的第一个关口,既是眼中钉又是挡路虎。而且崇侯虎这个人因为跟姬发是邻居,所以对于姬发臣服这种事总是不相信,包括微子的报告也持怀疑态度,隔三岔五会向纣王报告说周方国不太稳定,要不要咱去灭了他?
当然,崇侯虎这么做除了忠心耿耿大公无私以外,捎带着一点小小私心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商王朝跟周方国打上一仗,纣王吃肉他作为跟班小弟和周方国的邻居,跟着喝口汤也是不错的。
所以,姬发讨厌崇侯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尤其是上次商纣王和周方国的一场大战,姬发的父亲姬昌被抓走一去不回,这里头就有不少崇侯虎的添油加醋下作料在里头。
当商纣王把大军开拨上东夷以后,姬发找了一个理由,说崇侯虎如何混蛋无耻天怒人怨,怎么祸害邻居坑闷拐骗,然后以自己应周围诸侯所请替天行道,于是就把崇侯虎给灭了。
姬发灭了崇侯虎以后,立刻扩大战果,一扫旁边的小诸侯,并且发动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朝歌进发。
63、公主满地走,王子多如狗
这支军队很奇怪,在最大的兵车上,陈列着的是他的父亲姬昌的灵位,而姬发并没有宣布他已经继位,而是自称“太子发”,就这么着姬发一直以是他爹的名义在行动。而或者可以解释,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史料上又有周文王逃回去了又出来打仗的记录;而与此同理,商纣王这些年来一直没把周方国视为主要对手的原因,因为就在此时,周方国在名义上仍然是以那个已经死掉的姬昌为领导人,而没有新领导人就职的情况。
姬发的军队西行至毕原(现在陕西长安县)的姬昌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这个地方的时候,眼看这一带地势开阔,便于观兵,于是姬发把大军停下来休整,并修了一座高台方便阅兵。
而此时许多对商纣王早已经不满的诸侯,听到姬发正式扯旗表示对抗商王朝,于是纷纷赶来表示愿意跟从,据史书上说,来了八百诸侯。
姬发发布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宣战口号,并且指挥诸侯的军队合兵,进行了大阅兵,而且还进行了渡河演习。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侯的众目睽睽之下,忽然这一天出现了许多异象,比如一条很大的白鱼忽然跳上了姬发的船,忽然天边一道火光冲天之类的。然后姜子牙导演就很激动地说,看啊,这是天现异象啊,这是上天要让我主姬发来取代商纣王啊……
基本上,神迹怎么出现,这有一套的流程,想造反的人都会用。比如陈胜吴广造反前,就会弄个布条写上字塞在鱼肚子里,半夜叫人学着狐狸叫“陈胜王”之类的事儿。姜子牙当年在朝歌城里混过,商王朝的祭司们怎么试图糊弄纣王,糊弄不成被砍头的事儿不少。当然,糊弄不了纣王的手法,糊弄几个小诸侯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很奇怪,姬发演习了一番以后却宣布,现在还不是伐纣的时候,虽然,我一定会取代他的,但是不是现在,也不是今年。
为什么呢,因为姬发数了数人头,结果发现不如自己想象,他要领着这些人去打商王朝,估计就是给人家下饺子的份儿。
因此姬发和姜子牙相对无语,叹了一口气说,还是时候未到啊!
姜子牙安慰他说,主公没关系,虽然咱们目前实力不够,不过,咱们只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不怕胜利不属于我们。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人数不够呢,不是有八百诸侯吗?这个事情,就得按着时代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虽然说听起来八百诸侯似乎挺多的,但是咱们再看一看资料,发现周朝刚开国的时候,分封了三千诸侯,就可以知道,八百和三千的比例实在是不算什么。
而当时所谓的这些三千诸侯八百诸侯,其实就是一个个小部落长,随便哪个山洼河边聚集一堆人就可以称诸侯。那些小诸侯其实跟我们现在的村长差不了多少,大诸侯也不过是乡长这级别,除非大到能够称方国了,才有那么一点份量。
以此类推,所以我这时候才明白小时候为什么听那种西方童话,老是觉得为什么童话里是“公主满地走,王子多如狗”,其实说白了无他,诸侯割据太多,而等级制度尚未严谨而已。
64、王朝的本质
事实上在姬发进攻崇侯虎并杀了他的时候,商纣王已经愤怒了。他为周方国的欺骗而愤怒,他为姬发敢公然与他对抗而愤怒。可是他现在却是骑虎难下,因为在东夷的战争耗时日久,而他无法同时应对两场战争。
他派人密切地监视着周方国的动静,这边在想着是否要把在东夷的人马召回来。但是他听到的消息却是姬发召集了诸侯显摆了一回,就撤军回去了。
商王朝的群臣分析了半天认为就是姬发纯属显摆,本来人家死了爹又装孙子般地装了好几年不敢正式接位,这会儿大约是给崇侯虎欺负急了所以顺势蹦上来把崇侯虎给灭了,然后在那些小诸侯面前打着要跟商王朝决战的气势把这些小弟们哄来显摆了一下当大哥的气势,最后临渡河时怕了,于是走了个形态就溜了。
综上所述,姬发也就是一个打打骚扰战趁着我们没收拾他时蹦得欢一点的欠抽小弟,不构成主要威胁。犯不着为了个汪汪两下的家伙把征东夷的大军调回来,放弃打了将近十年的东夷之战,这有些犯不着。
以咱们现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商王朝的群臣们难道个个收了周方国的钱,为什么做出这种判断来呢?
虽然,周方国给商王朝的许多臣子们都送了钱,但绝对没有达到能够改变整个朝堂群臣走向的程度。而商朝群臣也不至于觉得周方国可爱无比非得偏心它家毫不怀疑。
问题在于,就目前而言,打东夷是商王朝必需的选择。
为什么呢?
我们说过,商王朝是个奴隶制的国家,它属于外向型经济,也就是说,其实它这个国家注重的是武力值而不是生产值。它是一个消费型国家,高消耗,但不是高生产。那么它用什么来维持自己国家的运转呢?那就是扩张、扩张、再扩张。
它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呢?因为这是世界上每个社会的必经之路。在后世的许多所谓远古怀想,更象是一个幻想小说,其实远古并非桃花源乌托邦,与世无争,美好无比。真实的世界是,越是远古,越是血腥。
因为以前的生产力落后,所以当人口增长的时候,生产力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为了保持自己有足够的物质材料,那就动刀子抢别人的。最后发现,抢别人的比自己生产来得快得多,所以,抢别人的就成了习惯。每一战以后,失败者成为奴隶,成功者成为奴隶主。
一个王朝刚开始的时候,要对功臣论功行赏,要对替自己打工的人员以福利待遇,这些人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当然,既得利益集团还包括王朝的宣传机构也就是神的代言人祭司集团。所谓皇帝不差饿兵,这些人是王朝的支持者,也是王朝的柱石——不不不,王朝的柱石并不是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不管你是张三还是李四当政,只要付出劳动混个生存,哪怕这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也没关系,劳动人民是要求很低的。但是,劳动人民的确不会对任何一个王朝有爱有忠诚,因为哪个王朝他们都是最底层,都是被剥削者,差别只在于剥削度是百分之一百还是百分之两百的区别。
对王朝有爱有忠诚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因为他们倚仗着这个王朝,才能够过上剥削阶层的生活。但是有柱自然会生蠹,这种既得利益阶层,既是王朝的柱,也是王朝的蠹。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得利益集团的人数和欲望都在臌胀,不断吞噬王朝的能源,直到最后王朝收不抵支,于是崩盘。
那么,王朝怎么才能不崩盘呢?我只能说,天底下没有不崩盘的王朝,而统治者唯一能作的事,就是两项,要么增收,要么节支。所谓的增收,就是扩张,所谓的节支,就是隔三岔五地清理一下既得利益集团,把他们的人数和权力以及他们的捞取度控制在一定的程度里。
什么叫一定程度,那就是看个人的操作了。所谓王朝,都是有使用期限的,但是这个使用期限并不是电器,有个明显的时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算得出来,这个王朝的倒数期,那就是当他们的利益集团榨取利益强度忽然在短期内高速膨胀,让底层百姓的供应速度赶不上他们的榨取速度挥霍速度,或者说对外扩张到了尽头的时候,那么这个王朝的使用寿命基本上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65、当战争支出大于收入时
此时的商王朝,已经存在了六百多年,既得利益阶层膨胀得太厉害,而国民生产总值赶不上他们的消耗速度。纣王也曾经试过节支,削过一小部份贵族和祭司阶层,但是,既得利益阶层也同样是王朝的柱,他不能够把所有的人都砍当得罪光,如果失去他们的支持,他的王位也坐不稳。
当掠夺可以带来财富时,这就犹如上了一驾高速马车,现在不是纣王想停下来或者谁想停下来的问题了,而是举国若狂。不是没有人看到弊端,但这些微声音在自上到下想要外攻的狂潮声中,很快被淹没了。
此时的纣王,只能是暗暗记下这一笔账,打算尽早结束东夷的战争,等大军回师,就要收拾周方国的姬发小儿。
然而战争已经拖得太久,久到大家还没有看到回报,但是已经投入太多太多了。为了早日结束战争,纣王不断增兵增赋,这场战争开始变质了。
人心是贪婪的,当战争收入大于支出时,人们欢迎战争,拥护战争。但是当战争支出大于收入时,人们开始反战了。
人心总是善忘的,这时候大家早忘记了当初东夷初胜时对财富的疯狂,而当支出大于收入,预期的兑现迟迟不到时,人们开始怨言纷纷。
而此时的姬发拉拢各路诸侯以及胶鬲在朝歌城内收买人心时,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这时候,身处于中央的微子通过胶鬲,向姬发传递了消息。
这是最好的时刻,大军全部出境,内部空虚,自西岐到朝歌的路上,外头的诸侯已经买通,里头的内应要为他们打开大门,周军这一路几乎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了。
这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因为前线传来的消息,商王朝和东夷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一但大军班师回朝,周方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据史载,大约是在公元前1046年的正月,周方国正式出兵伐商。周武王姬发率战车三百乘,王室宿卫虎贲军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出潼关东进伐商。周方国再次到达孟津,会合了事先已经与周方国达成协议的庸、卢、彭、 濮、蜀、羌、微、髳等诸侯部落的兵力,总计联合大军接近二十万余人,整装待发。
出征以前,姬发和姜子牙秘密会见了微子派来约定时间的使臣胶鬲。双方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在甲子日,周朝大军将准时到达朝歌,展开既定方案的行动。
66、老天爷是为我们服务的
其实这一次出征之前,并不顺利。当时大家都挺迷信的,所谓国之大事,唯战与祠,也就是打战和祭祠。尤其是打战之前,都要祭祠一下的,并且卜卦问问吉凶。这次出征前姬发也让祭司用龟甲进行占卜。
而姬发这一次出征打战,当然也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当然要占卜问问老天爷。可是结果让他很郁闷,他用最大最好最干净的龟甲连占了好几次,结果都是出征不利,大凶大凶。
正在姬发为此犹豫的时候,他的尚父姜子牙用他那肢解牛羊般利落刀法的思维方式同样利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姬发对诸侯对天下宣布的商纣王六大罪状之一就是“不尊重祭祀”,但是在于这个问题上,姜子牙有着他那现实主义活灵活现的运用方式,他说:“切,这些一脚踩下去就变成粉的乌龟壳和烂草根子,又怎么能够代表天命占卜吉凶呢?要知道,天命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正义的手杖指出的方向,红海也要为我们而开,不周山为我们而裂。走吧,出征吧,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当无数大周兵将为他的宣誓词而被鼓动的热血澎湃时,也许此时的姜子牙可能在心里暗暗地说:“也许我们会败,但是,我们已经不能退后了!”
现实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也许生活最残酷的在于当你以为已经解决掉一切困难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个前奏,你将面临更重大的困境。
然而当姬发率领周兵以及各种诸侯联兵浩浩荡荡渡过黄河的时候,忽然天地变色,雷电交加,足足三天三夜里大雨倾盆一刻不停,下到道路成了泽国,下至桥断山塌,军队几乎行进不得,让许多人都精神崩溃。最坏的事情发生了,一个雷电霹雳,直接把大周的军旗给劈成三段。
之前的占卜结果,现在的天象显示,让许多大将都开始失去信心,纷纷要求周武王姬发撤军。而且说白了,两年前天象显示诸般吉利你忽然就停手了,现在情况更糟,我估计你更得打退堂鼓。
姬发也很嘀咕,但是他却不能退兵,因为他已经和胶鬲约好甲子之期,朝歌城外见。现在胶鬲很显然已经为大周军队进入朝歌城在到处做工作了,如果他不能够在约定时间赶到的话,胶鬲所作的准备就会完全落空,会就此暴露潜伏的身份。
姬发很清楚,如果错过这个时间,将不会有人再给他们打开朝歌城,一旦纣王反应过来,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此终结于朝歌城下。
这个时候,姜子牙强悍的编剧能力和表演能力再次大显身手,他对大家说:“你们看啊,旗杆折成三段,这是老天爷表示,我们的军队应该兵分三路,这样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前进。连下三天三夜的大雨,这是老天爷为我们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灰尘啥啥的,让我们砍起人来倍儿麻利,能够放倒更多的人!大家说,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是的请跟我一起鼓掌”
台下鼓掌声如雷动,大伙儿早已经全体眼睛发直了,这功力,老天爷都要为他而服务,有这么牛的人在,咱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跟着他走吧。
67、朝歌城下的决战
这时候,东夷的那些事儿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伴随着前线的节节胜利,商军先后征服了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等等这九个东夷中最强大的部族以及湖北北部的南方九苗。被解决掉的东夷被商军切豆腐似地切割为五十几个小国,用来让他们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是同时,这边征东夷的军队还没有回来,那一头姬发带着大周军和同盟人员已经顶着雨踩着泥来到朝歌城下。
大雨固然让周军很难走路,同时也隔绝了消息的传递,掩盖了大周行军痕迹。一路上所遇到的诸侯部落要么向大周军投降了,要么被灭了。
当然,在此之前孟津大会上,姬发已经不是继承父亲位置的西伯侯了,他直接把自己提拨为跟商纣王同等级的王,并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周文王。当然,所谓的文王武王,一定是人死以后的盖棺定论。这时候,姬发还只能叫周王姬发,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后世的称呼,提早称他为周武王吧。
当姬发率兵直抵朝歌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牧野的时候,消息飞报,商纣王大为吃惊。当然,在之前他也接到了一些隐约的情报,只不过这些情报在朝堂上早就被某些人别有目地淡化了。而他也完全想不到,周军会到来得这么快,甚至直到这个时候,一向自负的商纣王才不得不正视现实,他当初以为的小猫一只,已经长成为斑澜大虎,正向他的咽喉扑来。
然而此时商朝的大军不多,全派出去的。刚开始是由于远征的狂热,然后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的再三增兵,到最后则是一小部份人有意无意的怂恿微调,于是本来守卫着都城的兵力一减再减,以至于目前只有廖廖几万人。
面对着悬殊的军队人数,商纣王匆匆下令,把抓来的几十万东夷战俘临时组织一下,编入军队,号称七十万。
当然,实际人数是没有这么多的,甚至这些人能不能打仗,听不听指挥都两说,商纣王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是此时他只能靠着人数多来压死人了。
于是商纣王亲自领军,在牧野迎战周武王姬发的军队。
68、血流漂杵和前徒倒戈
朝歌城下的牧野之战,打得非常惨烈,并不象有些所谓的史书上说的,姬发吹口气,商纣王七十万大军就自动倒戈,把战争给结束了。
七十万奴隶山寨军PK二十万正规军,这一战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积如山,战场上起码死了几十万人,有一句成语形容牧野之战的惨烈,叫做“血流漂杵”,杵就是木棍子,这一战死的人太多,流下的血漫成了一条血色的河,直接把木棍子都漂起来了。
牧野之战,商军大败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原因是,兵力相差太大,这个兵力相差太大不是以前书上说的,商军多,周军少,然后周军以少胜多了。事实上,战争是实力的较量,真正在战争上较量,只有以多胜少,绝对没有以少胜多这回事。历史上所有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实胜的多半是战争以外的因素。
曾经有人恭维拿破仑说他是军事天才,总是以少胜多,但拿破仑却说,你错了,在战场上永远只能是以多胜少。他之所以看上去以少胜多,那只是他用足够多的军队,足够快的时间内去包围敌人一部份更少的军队,而逐步吃掉。
少和多之间,其实除了数量以外,更多的是质量。
同样,虽然这一次的牧野之战,表面上看上去虽然商军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实际上,这些兵真正属于商朝正牌军的,只有两三万。不是商军七十万比周军二十万,而是商军三万比周军二十万。
另外那六十多万,基本上对商军起到的不是加强作用,而是反作用。
什么叫反作用呢,那就是牧野之战中,发生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叫作“前徒倒戈”。担任商军第一波冲锋队的奴隶兵中,忽然有人倒过兵器,反向商军进攻。
大周朝关于此事的说法是,商纣王已经失尽人心,但是如果真的失尽人心的话,那么大军都一起倒戈,后头也不至于杀到“血流漂杵”的程度了。
那我们就要问一问,“前徒”为什么要倒戈,而别人不倒戈呢?虽然我们目前无法复原当时牧野之战的真正情形,但是根据后来一些战争实例来看,任何冲锋的要么是主力猛将,要么就是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炮灰”。所谓的炮灰,就是死掉也不心疼的那种。就算是俘虏也分好几种,一种是养着还有回报值的,养着是三四分投入,回报总也有五六分收获的;还有一种是收不抵支的,包括老弱病残,还有一种就是虽然身高马大但是桀骜难驯的,养着他的收入抵不过他逃跑反抗的损失。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来杀掉祭祀,或者用来殉葬等,还有一种就是战争的时候让他冲在最前面,当成人肉盾牌来消耗敌人的力量。
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有时候这些明明已经被征服的人,一旦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时,所产生的反抗能量,是可怕的。古罗马曾经有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角斗士起义,古中国有商王朝的前徒倒戈。
不,这些人并不是史书上所谓的“奴隶”、“被压迫者”——恰恰相反,敢于这么做的人,通常是旧贵族和曾经的军队统帅,长年处于被压迫状态下的普通奴隶其实并不能准确地分析出在什么样的时机以什么样的形式反抗。斯巴达克斯也不是奴隶,他曾经是色雷斯军队的统帅,而商王朝倒戈的“前徒”,也更可能是东夷的部落长或者部落的重要首脑所率先发起的。
就因为“前徒倒戈”,冲锋的第一线掉转了刀口,虽然这只是很小的一部份,但是所谓的“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后面跟着冲上的奴隶兵们,本来也只是盲目地跟着冲,结果看到前面的人掉头了,他们当然就晕了。人在战争场本来就很紧张,这一混乱,立刻就成了一盘散消,有出于惯性继续往前冲的,有的跟着前面的人茫然转身的,还有一些吓得左右分窜逃跑的。
周军的作战绝对是很系统的,他们首先集中全部战车向商军核心阵地发起集团冲锋,同时出动以周三千王室宿卫虎贲军为核心的精锐部队配合作战,两翼周军以密集的方阵在远程弓弩的掩护下向商军发起大规模冲锋。
七十万人估计只有两三万是真正的商军主力,其他都是凑数的,到了实战的时候,这些凑数的基本上就还原为凑数的,甚至是变成了负数。周军趁机冲杀过去。
当夹在中间的凑数奴隶军最终变成满地尸骨,变成淹没脚背的血河,变成满山逃窜的溃兵后,商军主力终于跟周军主力对决。
这一场牧野之战真正的对决,其实只有两万多的商军对阵二十万的周军,十比一,而不是七十比二十。
对于周军来说,两万多的商军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远远胜于号称六十多万的奴隶军。最后的关头,周兵几乎是一步一排尸骨地前进,商王朝的嫡系军队在牧野之战的大溃兵以后,以拼尽所有的实力,保得商纣王退回朝歌城。
69、商纣和夏桀的不同选择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已经千创百孔的朝歌城,都已经注定无法抵御周军的继续进攻了。
如果在牧野之战以前,商纣王还有信心,他还能够迅速组织出七十万的奴隶兵。那么牧野之战以后,他才看清了形式,他手下只有一万多的残兵败将了。而此刻,城破在即,朝歌城中许多人已经蠢蠢欲动。
在远古的时代,君权远没有后世的有用,商朝其实也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共主而已。这就象猴山的猴王一样,平时的权威无限,一旦被新猴王打败以后,就会被其他的小弟也彻底抛弃背叛掉。
姬发不会给他卷土重来的机会,而征东夷的士兵就算回师,但是一来失去中央提供的后勤能够支撑多少,而且周军岂会让他们顺利回来;二是这支军队也是各诸侯国的组合军,平时驯服一旦知道老大已经换人就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了;三是刚刚征服的东夷只怕立马就要翻身,在背后再咬一口狠的。
而且,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不可能支撑到征东大军回来的时候。
这时候他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逃亡,二是投降,三是死亡。
当初商朝的先祖商汤取代夏朝的末帝夏桀时,曾经玩过一手很“仁义”很有古风的行为艺术。他象猫捉老鼠似地赶着夏桀一路流窜。在鸣条之战(也就是类似于牧野之战这种决定性的战役)以后,夏桀一路往南逃到不齐、鲁和南巢,一直到南巢被活抓,被囚禁在南巢的亭山,然后夏桀很窝囊很郁闷地死于囚禁之中。
不管是逃亡还是投降,这么窝囊的结果绝对不是商纣王这种一辈子自我中心的人能够接受的结果。而事实上,对方也没有给他这机会。
很快地,在外力的强势攻击和内中的有人接应情况下,朝歌城破,商军同周军展开了巷战血拼,值得一提的是纣王的护卫长恶来,以一敌十,浴血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勇悍无比的恶来在朝歌保卫战中拼死决战所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令得当时的周人大为震惊,恶来也因此成为古之猛将的代表人物。所以以前的人夸奖谁很勇猛的时,最高级别的夸奖就是:“啊,你真是一个恶来那样的勇士啊!”比如说曹操曹阿瞒就夸他的爱将典韦为:“古之恶来!”这中间包含了对典韦的战斗力之夸奖外,还包括在他的心目中,典韦的忠诚也堪与恶来一比。
再提一下,这个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的始祖,由此可以看出秦人的彪悍善战,那是打血统中就带出来的了。
而此时的商纣王,也走上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以一个君王的方式。他带着商王朝历代的战利品,包括他征东夷时得到的珍宝,登上他一手营造的最大建筑物鹿台,亲手点燃宫殿,自焚而死。
这一夜,朝歌城火光冲天,也血光冲天。在一代君主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和他的王朝一起殉灭的同时,新兴的周王朝的军队,也在城中展开了一场大屠杀,以斩绝这个都城所有能够反抗的力量。
商汤灭夏六百年后,周武灭商。历史是如此的相似,而又往往在某一点的略微不同。上古的历史散失得很大,所以我们将要看到,记载商汤灭夏和周武灭商的历史是如此的相似,甚至连末代君王夏桀和商纣的记录上,不管他们从外表到爱好到行为,都是如此惊人的相似,甚至还提到了导致他们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
70、妲己并不是妹喜
那么妹喜和妲己真是一样的吗?
男人亡了国,总要把责任推于女人,所谓的“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通常把二者相提并论,似乎说二者都是以女色迷惑君王耽于淫乐以至于亡国。可是,其实妹喜和妲己的人生,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妲已是商纣王征东夷时,欺负一个小部落叫有苏氏,然后有苏氏献上美女妲己,得了商纣王之宠。妲己到纣王身边时,纣王早已经不知道有过多少女人了。
而妲己,并不是妹喜。如果有所相比的话,那么她更象妹喜爱情故事中的第三者,山民氏,也有记载为岷山氏的二位美女琬和琰。
在妲己入宫之前,商纣王肯定已经有过无数的女人,幸或不幸的是,妲己成为他的最后一个女人。当然,在妲己之前的那些女人成为弃妇以后自然也会成为怨妇,不幸的是纣王相当的自我中心,也相当的多疑,不会让她们有机会离开自己的眼皮底下再去结交一个类似“伊尹”这样的人来坏事,怨恨积累高了的时候,自然也会带来死亡事件。
一个女人如妹喜的报复可以倾了夏朝,而无数个妹喜的报复,也可以倾了商朝。我们或者可以明白为什么诸侯纷纷背弃了商纣,不管是谁,如果自家女儿在商纣的后宫里遭遇了亏待甚至是死亡,那么没有会愿意再支持他,甚至他们更愿意在他的背后插上一刀。
所以夏可能亡于妹喜的报复,可是商亡于妲己什么呢,因为她太美,因为她让纣王喜欢上了?妹喜之于夏亡,是有着她的主动出击,可是妲己之于商亡,却看不出她的主观能动性来,顶多是因为她的缘故,而影响了别人。
把妹喜放在商朝,她就是失宠含怨的诸侯女后宫妃,但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无数个妹喜。把妲己放在夏朝,她只能是岷山氏之女,那个曾经开头被提到后来却在历史中消失了结果的琬和琰。
甚至于妲己的死亡,也跟妹喜不一样。史书中提到妹喜时,是她跟夏桀一起死于囚禁之地,没有别人的名字。但是提到妲己的时候,她的结果是这样的:当纣王自焚以后,周武王姬发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朝歌,以万众拥戴的姿势宣布周朝已经取代了商朝,而他本人,周武王姬发也已经取代了商王受辛为天下共主,并把商王受辛的名号改为商纣王,纣的意思就是又损又坏,也就是缺德坏蛋。
然后周武王来到商纣王自焚的鹿台,看着那已经变成一堆焦砺的鹿台,他觉得非常不满意,非常不甘心。其实此刻他心理的感觉有点象妹喜,他要的其实不是纣王的死亡。周武王姬发更希望看到这个杀了他父亲杀了他哥哥,让他一生的奋斗只是为了打倒他的敌人,跪在他的脚下,向他投降,向他承认失败,向他乞怜,然后被他宣判最终的命运。最好是囚禁,或者当着天下人的面,把他押到高台上展示,然后砍下他的头。
但是这个仇人却很干脆地走上高台自焚了,以一种君王的姿态,来蔑视他的成功。这就象一个人千辛万苦攀登高峰,等他到了峰顶,结果啥也没有了,那一种失落的心情,别人是很难理会到的。
所以连他的恨意,几乎都无处发泄,还好,虽然活着的纣王他报不了仇,但是死了的纣王却是任由他发泄的。手下人扒拉扒拉把烧成漆黑一段的纣王尸体扒出来,让姬发冲着尸体射了三箭,再拨剑对着焦尸挥舞三下,表示是为了姬家死在子家的祖孙三代:姬发的爷爷季历、父亲姬昌,哥哥姬考讨债。最后则是代表他自己,周武王姬发占胜了商纣王子受辛,而用黄铖砍下那段焦尸的头来,高高地挂到了大白旗以示众。
然后,据历史记载,他才把商纣王的两个妃子有苏氏的妲己和有莘氏一起拉出来,也同样砍掉她们的头,高挂在小白旗上以展示。把两个美女的头砍下来挂起来展示,我发现大周开国始祖,并不象小说里那样仁义忠厚嘛,反而是很黄很暴力啊!但也由此可见,妲己并没有专宠后宫,最后还有别人来跟她一起陪绑。
当然,由于周朝为了自己统治正义性的大力宣传,把纣王和妲己编了许多故事出来,后来人添油加醋,妲己名声越来越大,而她的最终结果也越来越有诡异的说法。
比如说,三国时候的孔融就曾经告诉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大为激动:“啊,您发现了新版本吗,哪儿有记载啊!”孔融悠然说:“以今视古,想当然尔!”曹操这才明白:“啊呸,你小子涮我呢!”因为那会儿刚好曹操灭了袁绍,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当老婆了。很显然,孔融现编一段小说而已。至于什么妲己变狐狸、妲己配姬发、妲己配姬考甚至还有妲己配姜子牙的,也不过是后世小说家言罢了,诸君看过作算,哈哈一笑罢了!
71、六大罪状
我们前面说过,王朝的建立,是因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伙儿讨厌隔几年就为了争首领的位置就打一架,非常影响生产效率。
虽然说,王朝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家天下显得不够公平,你占全了,别人怎么办。但是自人类以来,公平和效率这两种东西就一直是个矛盾的概念。所以只好凑和凑和,有时候轮番用,有时候渗着用。一边长了另一边就短了,隔段时间差距太大,来个动乱战争来更改一下,颠过来拉拉平,然后再继续差距拉大,再拉平之循环反复。
而人这种动物,是非常有惰性的,一旦习惯了一个环境,除非环境日益恶劣,否则就不想挪动改变。
因此当环境改变的时候,那个新的首领就得说服大家,他能够做得比旧时的首领更好。
于是当周武王姬发想要取代商纣王子受辛的时候,就得给大家一个理由,告诉大家商纣王有多么差劲。
当时,姬发向大家公布的理由有六条,我相信这是姬发当时能够找得出来最多的理由了,所以可以作为商纣王全部的原始罪名而验证。
现在还是把这六条罪名具体说一下:
第一项罪名是爱喝酒。其实照我们现在的标准来说,爱喝酒顶多算一项坏习惯,当然如果喝了酒还驾车出去就可以算是罪状了。但是那时候是在商代,古代酿酒是很真材实料的,那酒可全都是粮食做的,不象现在是用酒精勾兑出来的。一个人爱喝酒,你喝一杯酒,搞不好喝掉的是人家好几天的口粮。更可怕的是,身为国家领导人,你爱喝酒就导致上行下效,全国干部一起喝酒,那得喝掉老百姓多少口粮啊!当然,商纣王再怎么喝酒糟蹋粮食,毕竟他就一个人一个肚子,能喝掉多少。要是他知道现如今人家那粮食作酒不是倒人肚子里倒,而是往车肚子里倒,那玩意儿消耗粮食的速度可比人多上千万倍呢。商纣王时代,征伐扩张掠夺的粮食一下子太多了得化成酒来喝掉,至于那些被征服土地上人的粮食没有了被饿死,三千年多以前的征服者不管,三千多年以后坐在汽车里觉得酒精汽油更廉价的人,自然也不关心非洲今年又饿死多少人。
扯远了,跑回来,姬发宣布商纣王的第二项罪名是剥夺一些贵族的地位,让他们的生活水准和权利降低了。这是拉拢人的手段,这些曾经享受过特权但如今觉得生活水准比以前下降的既得利益者们,虽然目前在分配结构调整中被末位淘汰了,但是他们曾经拥有的潜在抛力仍然不可以小看,微子其实也算这些人群中的一个典型。把这些人煽乎起来,绝对能够在重要时刻给纣王背后来一下暗算。
第三是重用小人。当然,所谓的小人,就是指身份地位不高的人,商纣王不通过层层组织考核程序,就随便让现在的权贵们下岗,让这些人破格提升,损害了权贵们的体面,也打乱了王朝统治的秩序。其实这第二条跟第三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这样做的话让纣王在得到了行政效率提高,王权更强势的同时,把大量的既得利益层给得罪了,于是这些有能量的人中,微子之流的人就多起来了。
第四是听信妇言。大约是指他宠信妲己这件事,这种事呢有点以已度人。因为两边情况不同,商王朝是以征伐立国,男人出去打仗,家里的事就都要女人料理着,所以一向有让女人参与政治的传统。比如说武丁还让太太妇好率兵打仗,妇好还有自己的专属军队,封地,臣子等。但是周王朝是以农业立国,基本上男人作主,女人雌伏,除非命好生了个有名头的儿子,才能够抬出来当牌位,所谓的周室三母“太姜、太妊、太姒”这三人留名的原因不过是生了当王的儿子罢了。所以在周王朝看来,听女人的话是大大的有问题,在商王朝看来却未必。而且妲己不过是纣王的妾,纣王是何等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人,一个小妾的话,能有多少作用影响到朝政,恐怕是未必,顶多不过是惹着了商王后宫的一群“妹喜”们罢了,真要说责任,这些含怨的“妹喜”们的责任怕是更大吧。
第五个罪名很有意思,说纣王狂妄自负,“信有命在天”。也就是说,商纣王一直相信命运是站在他这一边的,结果,命运站到了他的对面去。一个人过于自信,导致了他的失败。这就象夏桀当年说我是太阳我是宇宙我是神的时候,结果被商汤一抽梯子,直接从神坛跌下来跌一个粉碎。只不过这种心理,人人都有,不止纣王,连二十世纪还有领导人要站在神坛上,公元前十七世纪有这种想法太正常了不是。
第六跟前一个罪名是反着来的,是说他“不留心祭祀”。一个人既相信自己有天命又不祭祀,实在是很矛盾的一件事。不过我后来明白了,所谓的“不留心祭祀”大约是指他不够尊重巫师,对祖先和各路山神不够孝顺。当然姬发在对商纣王宣布此项罪名以后,就立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很注重祭祀的,因为他随即就在三军阵着举行了隆重祭祀——用活人祭祀。
综上所述,商纣王在姬发起兵征伐他的时候,还只有上述六项罪名,照说这时候应该是能编的全编上,后来大家江山坐定,再慢慢地给人家一点公正的评价。但是很奇怪,商纣王却在此后数千年的岁月里,荒唐暴戾的事儿层层加码,基本上变成了一个标准坏靶子,或者说坏君王的标准,有啥坏事都往他身上倒。
72、大魔王变身记
当时姬发给纣王的罪名就是前面六条。结果后来每代文人都在他身上增加了许多想象力,到了后来就幻化成很多很多,于是,大魔王就在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笔下华丽丽地变身了。
有人统计过商纣王的罪名是如何增加的:“战国增二十项,西汉增二十一项,东晋增十三项……”到了明代许仲琳写《封神演义》时,就集中夏桀到明代朱家这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所有暴君的行为于一身了。
那么,为什么商纣王这么倒霉呢?
事实上前六个罪名中,并没有我们常见的提起商纣王来就想到恶行。一般我们说到商纣王是如何荒淫无道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炮烙之刑,比干挖心,剖孕妇的肚子看婴儿性别,切开腿骨看骨髓,酒池肉林,还有男女集体□等。
而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关于周王朝对商纣王的抹黑,孔子的门徒子贡就已经指出里头的不对劲来:“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所谓君子是不愿意把自己放在“下流”这一档的,看到恶就赶快把自己往上流跑,把自己洗白白,把自己喜欢的偶像洗白白,顺带着把偶像的对立面踩踩黑。所以《列子 杨朱》中说:“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
所以几千年来,大家总是习惯把商纣王当成标杆,凡事都往他身上加,不是他干的,也归到他头上。
其实关于商纣王荒淫无道的如炮烙之刑,肉池酒林等事儿,那是夏桀干过的。宋人罗泌曾经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一文中指出:“大抵书传所记桀纣之事,多出模仿,如倾宫瑶室,与夫琼台三里,金柱三千,车行酒,骑行炙,酒池糟邱,脯林肉圃,宫中九市,牛饮三千,丘鸣鬼哭,山走石立,两日并出,以人食兽,六月猎西山,以百二十日为夜”等等。
这让我很严重怀疑过史书上记录商纣王时是不是史官犯懒或者为了凑字数,直接动用“复制”“粘贴”功能把夏桀那一段拷贝到商纣王身上去了。
所以到司马迁作《史记》时,他发现夏桀和商纣的相似度太高,怎么办呢?结果他就直接把夏桀的事全部给省略掉了,全部的事件移到了商纣王的身上,于是,商纣王的妖魔化在司马迁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明代许仲琳写《封神演义》时,商纣王其实已经是“被总结”了。
这一点,晚清的李慈铭在《桃华圣解庵日记》说得很明白:“夫言纣之不善,伪尚书古文之言自不足论,若《西伯戡黎》、《微子》、《大诰》、《多士》等篇及《史记 本纪》所载,《泰誓》古文及《论语》、《孟子》所言,不过谓其淫戏酗酒、遗弃耆旧、崇信奸回、喜用妇言、昏弃肆祀、指为天丧、名为独夫,而其事之显著者,则比干之死,箕子之囚,妲己之宠,崇侯之谮,以及文王之拘而已。较诸后世孙皓、刘聪、高洋、杨广、刘帐之穷凶极恶,其事固有未逮,即以视秦皇汉武、北魏太武、有明成祖之杀戮臣下,有如草菅,亦为稍胜。”
关于商纣王那些剖腹看孕,比干挖心,敲骨观髓的事情,我以前在朦懵无知的时候看到那些情节,我就想纣王莫不是早期的医学解剖爱好者,只有医学狂人才有这样的想象力。后来看看果然如此,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这个可能也是抄夏桀杀了忠臣关龙逄的故事,到吕氏春秋中则说他被挖了心。演义小说中喜欢把对手挖心,比如说水浒中的李逵就特别喜欢人心下酒这道菜式。
最后到东晋名医皇甫谧时终于达到顶峰,在评史不忘记专业知识普及的皇甫谧医生笔下,纣王成了中国医学解剖事业的先驱,他详细地解说了纣王挖心是为了观察比干先生是否有七窍玲珑心,用剖开孕妇肚子来验证他的观察结果是男是女,用骨髓观察法来验证老人和少年的骨质疏松情况是否一致,甚至他还对炮烙在时间推移下对人肉体的损伤程度是如何一步步加深以及烤到三成熟、五成熟、七成熟乃至十二分熟的变化进行了详解。
73、周公之礼VS商纣之礼
关于纣王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大聚乐戏于沙丘……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其实司马迁那个时代,离商灭周兴的年代太远,所以太史公对当时的风俗习惯不太了解。因为纣王有没有干过这事史无定论,但是兴办这种“男女裸逐”这样的无遮大会在历史记载上最有名的并不是商纣王,而是礼法之祖周公。周公作《周礼》,曾经有此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节,周朝官方就会指定某些地方作为举办“无遮大会”的地点,干的就是司马迁所记载“大聚乐戏于沙丘……使男女裸相逐其间”这种事。而且这是法律规定,有国家机器保证你的。
所以在后世,往往把男女之间那点事儿称之为“周公之礼”。
那么周公为什么要举行这些叫后世儒家们大掉眼镜的事儿呢?这得从周王朝的生产力情况说起。要知道周朝是以农业立国的,周朝的始祖就是后稷,中国远古传说中“种百谷“的始祖。周王朝之所以能够战胜商王朝,最大的原因就如同农耕时代战胜捕猎时代一样,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所收获的粮食,比掠夺为主的社会所获得的物质更加丰富和更加稳定。
农业为主的社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是希望丰收多多,种下地的植物们繁衍多多。远古人们相信农业丰不丰收,要看大地女神是否愿意繁衍多多,而为了大地女神勤快繁衍,就得多给她看黄片,就象咱们现在为了让大熊猫多繁衍而给它看黄片一样。所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为了丰收,就得经常给大地神上演黄片。这事儿中外都有,西方所谓的酒神狂欢,中国古代的周公之礼,甚至连儒家圣人孔子也是因为他爹妈“野合”而生出来的。甚至到了现代社会,这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在播种的时候,男人要讲荤段子,或者女人要把泥土搓成棍儿抛来抛去这类的习俗。
把农业社会的“周公之礼”记在奴隶社会的商纣王身上并以此为罪名,“此之礼”变成“彼之罪”我们只能说,太史公那个时代,一来年代隔得太远,二来是信息不通,三观上产生了误差。
你想这事儿真要是商纣王干得比周公更厉害,那后世这事儿的名词就不能叫“周公之礼”,而得改叫“商纣之礼”了是不是?
74、扩张型国家的经济危机
其实商纣王的事,一直让我很奇怪。其实就他继位以来的所作所为,不管是整顿内政还是武力扩张,搁后世也是秦皇汉武的干活,怎么搁他身上就成了亡国暴君了。
要说他自我中心吧,古今中外那些扩张型的皇帝哪个不自我中心了;要说他爱杀人,奴隶制时代再加上攻城掠地,杀也实在不算啥;要说他奢侈,那扩张性的基本国策没有不奢侈的;要说他得罪诸侯吧,那只能算是升米恩斗米怨,你直接把人家灭绝了,倒是不得罪了。
咱们还是分开说,一说亡国,二说暴君。
其实很多人也看出来了,商纣王之所以亡国,其实就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把兵力放在东夷上了,二是没防住姬发微子联手在他背后插一刀。
关于背后插一刀这种事呢,真是没办法,天底下只有做贼千日,没有防贼千日的。你今天砍一百明后来还有一千呢,越是防得严越是有出问题,高压下还有反弹呢。历史这种事,就是你明明知道你前面有个坑,但是你知道绕过这一个,其实你已经踩进另一个坑的前头。关键还在于自己门户得严实,守得牢,就能够多绕几个坑。
所以历来一些敢从书缝里读书的史家,对于商纣王其实也未必没有叹息之意,《左传》有一段其实也算是比较公认的评判:“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其实我们现在看过来,前面未曾不有人叹息说,如果商纣王不去征伐东夷,那就不至于被别人抄了后路。
那么,商纣王不去征伐东夷行吗,他就安安份份地呆在朝歌城好了。
可是,不行。
为什么商纣王非要征伐不可呢,难道他嫌呆得难受,非得出来活动不可。打仗并不好玩,不管哪个时代都一样,但是在商周时代,那当然是更加艰苦。他当然不是吃饱了撑得慌才要打仗的。
战争的目地,不管用多好听的名词包装,其实就是为了掠夺资源,就是为了削减人口。纵观人类整个历史,总是战争与和平交错。
其实人人都想要和平。但是人类自然繁衍生息,就自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固定的资源经不起日益增加人口基数的消耗。而解决的办法,一个就是增收,一个就是减支。
在上古时期,人跟动物争资源,到后来,人慢慢地进化了以后,开始占地盘发展。最后人类不得不面对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最后面临的对手,是自己的同类。
黄帝战蚩尤、黄帝战炎帝,那都是一个道理,也就是抢地盘,争资源。
原来王朝开始的时候,各部族领地也只是跑马划圈,大家根本占不了这么多的地。结果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本不够用了。
虽然,商周时代比起三皇五帝时代,生产力已经发展了许多。再多的肉,架不住狼多啊!再多的土地再多的资源,架不住人口基数的增长比生产力发展快。
在动物世界里,它们有它们的解决方式。羊多了,狼会来吃,狼多了,老虎会来吃,那老虎多了呢?老虎多了,它就会自相残杀。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山头的东西,就只够一只老虎吃的,两只老虎就得死一只。
当然,如果这个地方羊够多狼不够的话,羊不吃羊怎么办。还有一种办法,那最后它们就会自动控制生育量,收缩需求。不想发动战争同类相残,那就只好计划生育了。
商王朝是什么,是外扩型的王朝、掠夺型的王朝。就跟古罗马一样,就跟现在的美国的一样,他们是属于外向型经济,也就是说,他们的消耗量,光凭自身的生产力是不够供应的。所以必须不停地对外扩张,对外掠夺。
而万一,这外界的资源掠夺的进度赶不上他们的消耗程度时,那他们面临的状况,就是老虎膨胀而山林有限,也就是经济危机。
一旦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就得加快增加扩张程度,来填自己国内的空缺。
而当时,商纣王上台时,他面临的是整个王朝经济危机。国库里没钱了,皇帝也差不了饿兵,一旦公仓不够吃大家就会建私仓,有了私仓则腰杆壮了,国君也成了摆设。
所以祭司也罢,贵族也罢,大家都自己说了算,王权衰落了。王朝末年的气象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失控,他们对于王朝已经习惯了要权力不尽义务,反正越抢权力越有权,越有权越可以不尽义务也没人敢对他们怎么样。于是对上拼命挖王朝的墙角,对下狠狠地啃吃百姓,把中间层的自己给壮大了。
这么挖着挖着,王朝迟早有一天会倒塌。所以商纣王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动手整治了一部份祭司和贵族阶层。但是说白了,最终他还是得靠祭司来进行思想统治,靠贵族来进行政治统治,他能够整治掉一大批养肥了的,但还是得继续去养肥那些还瘦的还肯跟他走的。
但是,钱哪里来,只能靠扩张,靠战争。他必须征东夷,他得增收。事实上他节不了多少支出,最大的节支,其实并不是抄贵族的家,而是战争。
战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战争会死人,只要死上一批人,那么能源的支出就减少了,于是供需就平衡了。
75、吃鱼和低碳经济
当然,征东夷以后,的确王朝的收入大增,于是我们看到整个商王朝又走向另一面,那就是高消耗。
读过政治经济学的人应该都知道什么叫“财富相对过剩”,也就是当大量非洲难民饿死的时候,欧洲的农场主会嫌收购价不如意而用成吨成吨牛奶装在洒水车里洗公路。所以当朝歌城的奴隶主们对华堂盛宴吃一碗倒一碗时,他们也绝对不会想到把多余的粮食用来养奴隶。所以当奴隶过多的时候,嫌奴隶要人管还要吃东西,于是也实行了奴隶用一个杀一个的残忍。从那一段时间的记录上来看,杀奴殉葬的风气非常重,甚至起了你杀三个我就杀五个的攀比之风。
我们横向比较一下古罗马史,当古罗马帝国处于疯狂扩张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况,奴隶过多以至于要建立角斗士制度以便于消化过多的奴隶,过多的宴会通宵达旦以至于大家要吃过以后吃消化催吐的药物,把刚吃进去的食物吐光光,好留出肚子来下一场的赶场。女人们为减肥而苦恼,男士们苦练三角肌来进行形体展示。
这就以战争为主的制度所决定的,外向型掠夺性的政策必须导致短期内的财富和劳动力暴涨,而短时间内物资过多就会导致物质贬值,而为了消化财富就得糜费,为了消化战俘就得建立各种各样的杀人游戏。所以这种事,中外皆然,甚至古今皆然。
为什么不减少消耗呢?我们后世的人往往会如此发问,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却不得不说,因为高消耗带来高能量。
中国其实在商周之后,准确地说,是在秦统一以后,就进入了内循环时代。而内循环经济和外循环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消耗高能量和低消耗低能量,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低碳经济。
中国古代的外循环经济,其实跟西方经济可以有共通之理,而内循环经济,却是中国独有的,也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而这二者的区别,我可以打个比方。
比如说一条鱼,你怎么吃?西方人拿到这条鱼,通常的做法就是头尾切掉,内脏扔掉,就吃中间一段鱼肉。于是一天要吃三条鱼,吃完后鱼头鱼尾鱼鳞鱼骨一堆垃圾。而中国人吃鱼,除了鱼肉以外,把西方人扔掉的东西都各派上用场,鱼头弄个煲、鱼尾弄个椒盐、鱼皮做个丸子、鱼鳞做个鱼鳞粉、鱼胶做个胶冻、鱼骨头炸一炸好补钙,同样一天的量,一条鱼就吃饱了,而且还不留垃圾。
所以啥个环境恶化、能源危机,那都是西方式生存活普及世界后搞出来的,如果统是中国人式的生存法,再过一万年也不会有环境恶化能源危机。
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能耗之所以能有效,那是因为人家也产高能量。人家吃一道鱼,两三下就OK,我们吃一条鱼,得花上大半天时间。简而言之,效率太低了。
扩大之,如果西方这个鱼塘,我们叫做张家鱼塘的话,中国这个鱼塘,我们叫李家鱼塘的话。两个池塘都有一百条鱼,十个人,而这鱼会固定时间生小鱼来供应给人食用。李家鱼塘里,李大李二李三李四每个人固定个方位然后收自己的鱼,每天吃一条,刚好大鱼吃完了小鱼也长大了。
而张家鱼塘呢,张大张二张三等人在这个鱼塘里吃鱼,每个人吃三条,一下子鱼塘的鱼就不够吃了,于是张大抢张二的,张二抢张三的,张三抢张四的……于是最后,张家人打成一团,王家人占了这块地盘,宣布这是王家鱼塘。张家人从拥有鱼塘到什么也不剩下,他们的世界毁灭了,当然,王家人也是张家人的作派,经常又吃到鱼不够了,于是,又被新的人灭掉。从那时候起,世界毁灭论就在这个鱼塘以及后来拥有者之间流传下来。他们是古希腊、古罗马等等等等,于是在他们的历史中,世界跟他们的鱼塘一样,有一天会忽然毁灭的。隔段时间这种论调就会出来一阵,于是什么《未来水世界》、《黑客帝国》》、《后天》、《2012》啦,未来这两个字在他们心目中,也许就是世界毁灭。
李家鱼塘呢,则是另一种情况,大家都是节约着吃,所以总有吃的。当然间中也有一些从别的鱼塘流窜过来抢吃的,因为李家鱼塘打架的效率比较低,所以有时候被人占掉一部份地盘,但是隔不久这些新加入的人发现,李家人吃鱼的方法能够保证大家一直有鱼吃,于是,他们也慢慢变成了李家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融合功能,甭管你是哪家的,进了李家鱼塘,早晚都是李家人。所以中国人对于外来的灾难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他们从来不会相信什么世界毁灭论,他们相信历史走的是竹节运,就象竹子一样,一段平顺中间就有一个小结。所以他们说,三五百年必有一劫,过了这个劫,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批人,又在繁衍生息,继而生生不息。低碳经济,就好在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但是世界的某一个时点,这两个鱼塘的人交叉相遇了,于是他们发现了彼此不同的的生活方式,于是,中西方文化开始撞击了……
76、扩张式帝国的初殇
当然,中西方文化这个命题我们在以后还会经常说到,不可能一次说完。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说商纣王。
现在我们得明白,商王朝就是张家鱼塘式的文化,就是吃完了狠抢,抢完了狠吃,吃完了再狠抢。商纣王接手时,就是已经青黄不接,为什么三分天下二朝周,因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为什么他爹他爷爷都治不了周方国,因为没钱就叫不动小弟。
商纣王接手后,先教训了不听话的周方国,狠抽了一把不听话的小弟,然后就得带着小弟们去找吃的。他得不停地开拓市场,这样才有收入,这样才有小弟跟着他走。当然到最后他觉得他够牛了,于是拿钱去抽小弟们,人家也只好忍着,到他又青黄不接的时候,人家就积怨暴发了。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为什么不学着节约。我们可以不去打东夷,只要我们学会节约。
可是没办法,人家商王朝一直就是这种状态,他从出生起所受的教育就是一个好国王应该带着子民开疆拓土,没人教他说好国王是节约的。而且他周围的一群人,也都世世代代处于这种生活状态。
是的,商纣王有能力有想法,但是,人不能拨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他有个人魅力,但魅力不能给天下人当饭吃。如果整个王朝的根基都已经在腐烂中,那么他的武功,个人魅力,盖世气魄,聪明才智,都没了意义。商纣王无法砍掉自己的脚,哪怕他的头脑再聪明,身体再有力量,他的脚在沼泽里面。
不知道哪位玩过皇帝这个游戏没有。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就是你不管怎么建设,都无法达到它指标中的致富程度。只有发动战争,减少人口基数,然后人口基数和民生建设达到一个比例数,于是就成功了。
像商朝这种高消耗的方式,无法继续的结果,就是一旦达到了掠夺的顶峰,在人口膨胀的顶峰时,生物链的承载达到极限,于是断裂。然后就只能通过一次大破坏,减低了能耗,于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调整到更低,再度可以继续维持若干年。
帝国的衰退造成大失败的隐患,这是必然,但在是商纣王手上亡国却是偶然。微子的私心,就是偶然上的那个决定因子。
每个朝代都试图找出一个持续更久的办法,后来秦始皇也试过,他把六国都灭了,但战争一停,就二世而灭了。汉武帝也曾经试过,打匈奴刚开始是挣钱,但后来亏钱了就全国反对,赔上个儿子还得下罪己诏。秦皇汉武以后,接下来的帝王基本上打扩张主意的就很少。其实就整个概率来说,你做秦皇汉武还是做商纣王,都不见得是个必然。可能挺过去了就是汉武帝,没挺过去不是商纣王也是隋炀帝。
商纣王的失败原因,是东夷战争拖得太长,高消耗以后的高收入没有及时兑现,就使得他们的内政陷入困境,所以周方国才能够在背后插刀子。
这个世界有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料到的,你知道了过去,你知道了未来,但是你无法控制现在,那就失去了过去和未来。就像美国打越战打韩战一样,他们可以在电脑模式上运算千百次战胜的机率有多大,之后的利益有多大,但是没有人可以算到,如果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太久,他们如流水般的开支,会抵消掉他们所有的利润空间,最后只能选择是继续不知还要多久的补仓还是赔本斩仓而退出。
而人性往往如此,你一旦投入太多以后,你就已经无法斩仓,只能继续填补窟窿。
实上,打东夷并没有错。不打东夷,王权不振,经济危机,慢性自杀。而如果打下了东夷,王朝又能够再打一剂强心针,撑个百八十年,百八十年以后,是不是再出来一个人能够打一剂强心针,那就轮不到他操心了,操心也没有用。
商纣王开拓东夷的意义,如果拉到世界史来说,如果他在西方,他就是一个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只不过亚历山大的帝国崩溃于他死之后,而商纣王的帝国崩溃于他死之前。只不过亚历山大以后西方的观念仍然是扩张性的生产方式,而商纣王以后中国却是内循环型的生产方式。
是的,中国的生产方式在商纣王之后发生转向,因为周朝采取了跟商王朝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
正如西方无法理解秦以后的中国一样,因为西方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统一也没有持久过。他们会在极短的时候内,集中所有的资源一下子发展到某种极限,然后崩盘,文明不复存在。若干年以后,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种族,再度摸索着发展起来。他们的文明恍若强烈燃烧的焰火,许多强大的帝国只花开一季,红到尽头便化灰。而中国把火压成成小小的一盏灯,风吹雨打,慢悠悠地点了五千年。
正如你无法告诉赤道的虫子,北极有多么寒冷,就算它看到电视里的雪花,它的感觉也只是很白,你无法让他知道什么叫冰冷。瞎子看不到太阳,你告诉太阳是热的,他认为太阳是开水,你告诉他太阳是圆的,他认为太阳是大饼。
所以在西方人的眼中,以及只会用西方式历史观看世界的人眼中:“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思想停滞无进步……文明停滞不进……保守的……落后的……腐朽的……封建的……”
而同样,活在低碳经济中的后世中国人,也无法理解商纣王这种好杀人好奢侈的帝王,中国的地理环境西有珠峰北有大漠东南有大海,扩张嘛顶多也就扩大不到哪里去,如果不想天天杀来杀去,只有保持低消耗。你说人怎么理解商代那种这边为了消化物质时吃一碗倒一碗,那边物质不够时杀一批殉一批的生产方式。所以自周以来,中国人就不太认同商纣王,对于中国人来说,你再多的功业都是死人骨头,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并活得更好,这才是中国人认同的好统治者。
商纣王应该遗憾,也许他如果生在欧洲,到今天搞不好就是西方历史上亚历山大凯撒那样的英雄,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他只是暴君。
几千年来,人们为什么抹黑他,因为他们抹黑的并不是他,而是以他为样本、为反面典型,而警告历代的统治者,你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而商纣王的不幸就在于,他在一个外循环帝国到内循环帝国的节点上。
77、统战工作很重要
周王朝虽然灭了商王朝,坐正了王位。但是事实上他这个胜利来得其实格外艰难和侥幸,所以周王朝事实上很惶恐。
无论是谁,在经历过上百年,经历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直一直在埋头努力前进之后,忽然发现已经到了终点了。往上走已经没有路,往下看全部是密鸦鸦的人头,拨剑四顾心茫然,这时候他的心中其实首先并不是得意,而是惶恐。
跑惯了的车轮如何停下来,停下来以后,如何让自己还能够永久地保留在现在的位置上,被赶下台的旧王者想要夺回昔日的荣光,后面的追随者看到了可能,眼睛都在一闪一闪地冒着绿光。
而怎么样对新王朝进行统治,就成了摆在周武王姬发面前的一个最大问题。
当姬发站在高台上,看着下面朝拜的各诸侯,不禁对身边的姜子牙由衷地说了一声:“统战工作做得好,革命就成功了一半啊!”
的确,这一次如果不是有微子胶鬲等人的帮忙,甚至连商王朝派去周国的使者团都被成功统战掉,商王朝不会这么快倒台,周王朝不会这么快成功。
对于这一点,周武王姬发尤其有体会,对弟弟姬旦指示说:“统战工作是个宝,接下来还要更加进一步发挥和深化。总而言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尤其是那些帮过我们革命的老朋友,我们不能够忘记他们。”
当然,首先要奖赏的,就是大功臣微子和胶鬲。姬发根据当初使者团时代的承诺许诺,许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爵三等,就官一列。胶鬲本来就是周王朝体系内的人员,过去是卧底,现在当然回归中央系统。
而微子则在周兵进城的时候,因为商纣王举火自焚了,于是他就率领着商朝的群臣“肉袒面缚”出城投降。咱们记住这“肉袒面缚”听起来似乎很屈辱,但是,这种仪式的执行人,通常是一国之君的身份,他代表着一个国家投降了。
在商纣王举火自焚的那一刻,微子站出来做了这么一件事,对于周王朝顺利接手朝歌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部份商纣王的死忠分子以外,大部份的局势就此稳定下来。
而此刻微子的站出来,是颇有着他微妙的心理的。首先,他在彰示自己跟商纣王同父同母,甚至是比商纣王更有资格当商王的身份;其次,他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成功地成为商王朝的领头羊,他不当商王谁能当商王;其三,他是周王朝的大功臣,最后又为周王朝成功收官,此功岂可不记得。
但是很可惜,周王朝自有自己的考量。其实,作为“小邦周”而打败了“大邑商”,一个小国如何去统治一个大国呢,尤其是对于这些曾经作为天下主宰者的商族人呢?
78、对商王朝遗留问题的处理
如何处理商王朝的遗留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姬发首先去问了自己的岳父姜子牙,他称他为“尚父”,对于这位成就了自己一生命运王图霸业的老人,姬发着有对待父亲般的尊重。
姜子牙的性格跟他的姓一样,姜一样的火辣辣,这位屠夫出身的老军人,阶级立场很坚定,爱憎分明。他说:“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你就会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会喜欢上。(这个成语叫“爱屋及乌”)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就会跟他同呼吸在一片蓝天下都无法忍受(这个成语叫“不共戴天”)。商王朝一直就是我们的敌人,对于敌人就要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按照惯例,我们应该杀光商族人,灭绝他们的民族。”
当然,姜子牙的态度有其由来,姜族也就是羌族,本来自有一方天地,但是却被商王朝征伐以后,羌族人沦为奴隶,世代受着奴役,被杀被殉葬。羌族和商族的仇恨也可谓是血海深仇了。姬发当然能够理解姜子牙的态度,可是还是觉得后背有点发寒,他说:“尚父啊,这事儿咱还得多找几个人商量,是不是,商族人可多了,我怕统统杀光不太好。”
这种事当然是要找族中最重要的人商量,而周族中此刻姬发最倚重的就是两个弟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他先去问了姬奭,姬奭的态度比姜子牙缓和一点:“哥啊,俺觉得不妥当,你看商族虽然跟俺们有好几代的仇恨,杀了俺爷俺爹还有俺哥,可是商族也有人帮过我们的大忙啊,你看微子就不错。俺觉得啊,象微子这样肯跟着俺们走的,就别杀了,把那些不肯跟我们走的都杀了,也省得浪费粮食。”姬奭这种呢还是商王朝曾经有过的思路,奴隶制的思路,杀光对手,抢走物质。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周王朝又将是另一个商王朝。
而周王朝与之不同的是,他们走出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周公姬旦的路。当姬发问到姬旦的时候,姬旦说:“我记得领袖您曾经指示过,统战工作是个宝,而我们革命的目地,并不是报仇,摧毁旧世界是为了成立一个新世界。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我们周族人并不够多,所以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他们帮助我们打造新的国家。而且为了达到多快好省的管理目地,咱们最好还是用他们自己喜欢接受的方式,才能够用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效果。”
姬发这下子立刻听进去了,怪不得我老觉得姜子牙姬奭讲得虽然有道理,但老觉得有些东西还是绕不过去。好,这下明白了。
79、微子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于是,对于商王朝的遗留问题就这么得到了解决。在经过大量取证分析以后,微子先生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商族人对于他的出卖行为并不怎么能够谅解,他们的心更向着曾经给他们带来辉煌和荣耀的商纣王,于是一致表示只愿意接受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他们的新领导人。
当然,对于曾经作为贡献过的微子先生,周王朝也不是没有表示的,先是恢复他原来在商朝的官职,封他为卿士,过了几年以后,终于又封他一个国家,叫宋国,谐音“送国”,以感谢微子送了一个国家给周王朝。
微子其实有苦说不出,商朝六百年天下,这些兄弟相争找了外人当帮手的例子不少,他哪晓得请了一尊大神彻底把他们商王朝就这么给灭了呀。本以为他还能够让个从大国变诸侯的商王,再来缓图后计,没晓得从周王朝到商遗民都看不起他,宁可选武庚也不选他,最后只得个“送”国收场。
微子世代为宋国国主,宋国一直保留着商王朝的遗风,甚至还得到周王朝特准可以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所以后世之君也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祖先为曾经辉煌过的业绩,终于在春秋时代,宋襄公跳出来玩了一把称霸。
而姬发虽然依从商族人的心愿,把商朝的旧地,也就是现在的殷墟一带交给武庚来管理,可是对于武庚的忠诚度,那是一点也没有信任的。为了监视武庚和商族人,他也仿照当初商王朝监视周方国一样,在周围调立了监视点。当然,这回他不任用什么其他的部落长诸候,打虎亲兄弟,他在殷墟周围设立了三个监视诸侯国,分别由他自己的三个弟弟驻点,一个叫姬鲜,封在管地,所以叫管叔鲜;一个叫姬度,封在蔡地,所以叫蔡叔度;还有一个叫姬处,封在霍地,所以叫霍叔处。这三个诸侯,合称三监,专门就用来监视武庚。
当然,咱们说统战工作是关键,姬发尤其重视这个,他指示是“凡是敌人的敌人,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所以他进了朝歌城以后,把凡是因为反对商纣王被杀的给平反,被关的放出来,被贬的封官。比如重修比干墓,放出箕子,给商容修新房子等。
同时,周武王姬发还做了一件超级收拢人心的事,那就是他把上古那些帝王后裔部族统统给提升了。原来那些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人,虽然祖先上曾经风光过,但是一旦战败,后世那些部族们就过得很落魄。商王朝风光无限的时候并不怎么想起他们,但是现在姬发把他们统统找出来,并且找出那些上古帝王的后代来,给予他们分封。于是封神农氏后代于焦(今河北陕县),黄帝后代于祝(今山东郯城)、帝尧后代于蓟(北京一带)、帝舜后代于陈(河南淮阳)、大禹后代于杞(河南杞县)。
这些部落的再度辉煌,让天下所有的诸侯看到了周王朝的泱泱大国之气象,而这些败落的部族,为了守住现有的辉煌,也成了周王朝的铁杆粉丝。
80、骑马的和种地的
中国上古之争,除去利益之争以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意识形态的争议,最突出的表现为华夷之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之争。
而商周之争,就是第一次超大型的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之争。农业文化比较典型的代表自然是周朝以及其后中国的许多王朝,游牧文化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商朝以及西方文化这一块。
商周经济意识等形态的区别,打他们祖宗起就不一样了。咱们前面说过,商朝的祖宗是玄鸟蛋生出来的,最早能够找到记录的商朝子家祖宗是跟着禹吃肉的契,那时候大伙儿都是打猎收点,种地也收点,是属于渔猎时代。但是商王朝的祖宗好象天生跟动物有着强大的亲和力,契的孙子相土尤其厉害,他第一次发现了那野地上乱跑的马,除了可以吃肉以外,原来还可以骑上去,不但可以骑上去,还可以放个东西让它驮着走,套个圈让他拖车。
《管子》上说,“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兵利”,也就是商朝的祖先,开始把牛马圈起来养,马圈起来养以后,骑上去打猎收获更多,牛圈起来以后,耕地拉货更有帮助。所以商朝的经济就发达起来了,最后把夏朝也打败了。而且由于殷人喜欢骑着马跑来跑去的习惯,于是游牧民族就这么具体起来了,他们能够跑到的地方也就这么多起来了,国家的地盘就这么扩大了。因为商朝祖祖辈辈,都是骑在马上的,所以到了商纣王时代,也是骑在马上的思维方式,甚至到商代灭亡以后,商族遗民还是马背思维,这是后话,我们等武庚死了再详细说。
但周朝打祖祖辈辈开始,就跟商朝人的活法不一样。周人的祖先叫弃,弃的妈叫姜原,可见周人跟姜家的亲密关系是很久远很久远的。姜原某天怀孕了,却说不出孩子爹是谁的,估计也就是这么“周公之礼”一夜情之下,搞不清楚了。后世替帝王们写史的家伙只好编出个某天她踩了个巨人脚印的故事,说这是她怀孕的原因。当时已经是父系强大的时候了,姜原就不能象夏朝商朝的始祖那样牛气地养孩子。因为姜原生了个父不详的孩子,养着不好看,让人说话,就好几次想把他给扔了,也不知道是姜原自己扔的还是姜原当时的丈夫扔的,总之这孩子命大得很,扔了好几回也扔不掉。于是只好养下来,起名名字叫“弃”,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叫阿扔。弃这孩子打小不受人待见,人家出去打猎啥的都不叫上他,他每天只好蹲在地里玩泥巴。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到的,弃玩泥土的时间多了,他观察泥土里那些花花草草的生长也比别人有经验。时间久了,大家就发现了——咦,弃这小家伙种的东西总是比别人多,而且他还知道啥地里种啥更好,啥时间种啥更好。之前大家虽然也知道种地能够有大量收获,但是多半也是把种子一扔,看它能长啥算啥,但是弃却把种地发展成了一门专业科学。后来弃的名声就大了,于是被人推荐到上面去了,刚开始跟着尧,后来看看风向,又跟了禹。禹很重用弃,往往他前头治水,水退了的地方就叫弃帮助当地人种粮食。后来禹得了天下,弃也水涨船高,成了禹家王朝专管农业的官,因为他对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于是成了农神,因为当时的粮食以黍稷为主,所以人们又管弃叫后稷。
后稷的子孙有一个叫公刘,这个人也是一把种地好手,在他手里又开始了丈量土地分工耕种的先例,于是大家种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无论如何,如果世界动乱,那么骑马的人就获利高;如果世界平稳,那么种地的人就获利高。最后到了商纣王爷爷文丁的时候,基本上他骑着马能走的地方,都已经扩张完了,大伙儿跟着他打仗,也觉得收不抵支。再加上骑马的种族多半高消耗,你想想草原上牧马就知道了,他带着马到一个地方,把当地的草吃完,拉一堆马屎就走人了,再跑下一个地方去吃。所以游牧民族的特色就是要他能够跑到的地方够大,草够多,而他的人基本上轮着占一个角就够了。他不必去建设,他只要等草够长了去吃,至于草没了还有下一块地方呢。所以咱们现在说的草地沙化问题,其实并不是不应该养羊,而是不应该没有留空。你想东南西北一块儿放羊,统统把草啃光,草地上连个喘气的空儿都没有,怎么可能不沙化呢?
游牧民族要生存,他就是一份人数得有四份空地给他,如果不能,那就把其他三块空地的人给干掉,把那三块空地的资源留出来给他们。而且最要命的是,如果天时好,草地肥,牛羊一下子能够旺发一大群,所以咱们就得可劲儿吃啊。但一旦遇上三涝六旱的,草地干旱了,牛马羊就成批死去,昨天你还拥有千马万羊,明天你啥都没有了,所以游牧民族的世界灭亡论,是刻骨铭心的基因记忆。农耕民族呢,只要占着一块地儿,就能够自给自足,天时好的时候,咱把粮食存起来,天时坏的时候,咱们吃存粮。农耕民族就是竹节运论,坏天气来了,那是一个劫,熬过这个劫,咱又迎来好天气。
所以到后来,商纣王家的土地没法再扩张时,那会儿各地难免有个三涝六旱的,跟着商王走的那批小弟家遭灾了,于是向大哥伸手,哪晓得商王朝一向游牧脾气,有个吃的先尽着浪费了,没吃的就狠命去抢。如果知道家有余粮,谁还去玩命不是。就得让你们知道现在没吃了,前面冲过去就是粮。于是个个就能够化身饿狼,绿着眼睛嗷嗷叫着往前冲,于是乎百战百胜。
所以,虽然小弟们受灾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向大哥伸手,可没想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只能说声抱歉。结果周方国倒有余粮,顺便有口多的还接济一下别人家。一来二去,“跟着商有肉吃”就渐渐变成了“跟着周有饭吃”。
商纣王东征,其实就是寻找新大陆新资源的开发,结果没想到,成绩没出来,后路先让周王朝给抄了。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直叫英雄泪满襟”啊!
81、丰镐和洛邑
现在呢,周王朝坐正了,历史选择了种地的姬家,而不是骑马的子家,这是时代发展,人口增长的原因。
姬发坐在了王位上,但是这宝座滚烫,不太好坐。怎么样安抚诸侯,让这些前同事安心当自己的小弟?怎么对付商王朝,让这个已经被自己偷袭在地的巨人不会再爬起来?还有,刚战胜的东夷怎么办?更更重要的是,我怎么保证我的王朝能够代代相传,而不是隔几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姬发考虑这些问题啊,考虑得着急上火,白天吃不好饭,晚上睡不好觉,连满头白发都熬了出来。
当然,愁归愁,工作一样繁忙不能少干,周武王姬发也没闲着呢,本来周王朝自姬昌的爷爷开始迁到了岐山边的周原,于是周这个国名就随地名而定。到周文王姬昌时代,眼瞅着阔了就要换房子,再加上自己地盘扩大了,于是就迁到了丰这个地方,然后就建立为都城,那会儿本来叫丰邑,后来周王朝得了天下,就升格为丰京,也就是现在西安城的南沣河西岸这地方。
周武王占据了朝歌城以后,因为这是商族人的地盘,住着不安全,于是把这个城市财物清扫了一番,人员清理了一番,监视的官员军队留下了一批,于是又拉着人马回了丰京。
因为人多了钱多了,原来的丰京就不够住,再说房子也旧了,街区也太少,原来当个周方国的都城凑和,当个周王朝的国都就嫌小。原来那条沣河吧还能当天险,现在人来人往要等渡轮,太浪费时间了。
于是,周武王又在离丰京不远的地方,河的东岸,又建了一个大都城。这就跟咱们现在上海城市范围扩大了,老上海城不够住,于是在黄浦江那边又开了个浦东新区差不多。这个新建的都城,就叫镐京。
闲话一句,前面说的那位周公姬旦第三个儿子叫姬伯龄,封在蒋地,成了蒋姓的始祖,所以蒋介石以前的故居叫丰镐房,就是因为蒋姓是源自姬周,而周朝是自丰京和镐京开始而得天下。话说蒋介石的祖先起了这个房名以后,居然后世子孙有得天下者。所以各位如果想要做个后世子孙的大头梦,那就回去翻翻族谱,起个比较炫的房名吧。当然,YY居多。
但是镐京虽然够住了,但是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丰镐二京,整体上太偏远。原来商纣王在的时候,生怕朝歌城的统治者记挂着自己,恨不得越挪越远才好,现在呢自己坐了天下,就觉得那朝歌城离自己太远了,包括其他诸侯国也一样都太远,不好控制。
于是姬发和群臣商议以后,觉得在伊水和洛水之间,是一片平原,地理位置上呢又非常居中,属于叫“天下之中”的地方。于是又造了一个新都城,叫洛邑,也叫雒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这个地方可进可退,灵活方便。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有的都城都一样。洛邑才刚刚开始造,周武王姬发就已经死了。
姬旦同志含泪说,伟大的姬发同志,那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给累死的。
而周王朝曾经推迟的兄弟相争,也终于开始了。
82、周王朝迟来的兄弟相争
其实姬发同学也蛮命苦的,辛辛苦苦十几年打下了天下吧,还不归他享受,才两年就去见他爹他爷爷了。
人有时候是叫一口气给憋的,其实在当初姬昌死后,姬发一边在商王朝面前装着孙子一边挑起周朝的担子时,他未必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坐上天下共主的宝座,只不过人这一生,得有个目标,他就奔着这个目标,怎么辛苦也都熬下来了。
不过他也算运气好,十几年就打下一个王朝来,但是他身上心理承受的压力太大了,等终于打倒仇人登上宝座,没想到居然还不是结束,而是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这么大的国家怎么统治,商王朝的余党还要造反,诸侯国也不臣服,而且这坐天下跟打天下还不是一回事,他那打天下的脑子干起坐天下的活儿来,还倍儿累。
据史料记载,说是姬发自从坐上王位以后,就得了失眠症,而且那头发白的速度,刷刷地倍增。周武王十一年,姬发灭了商朝,可打了天下才两年,也就是周武王十三年,姬发就在神经衰弱失眠脱发厌食狂燥等各种综合症状下,死了。
而姬发一死,当年在姬昌死后所被压下的各种症状这时候才延迟爆发出来。
当初商帝受辛把姬昌和他立的继承人姬考都杀了,本是以为一般来说,象这种部族没了首领和法定继承人,下面一堆兄弟争位肯定杀个天昏地暗。没有想到姬昌的老友姜子牙搭了把手,姬发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坐稳了周部落的首领位,压下了一堆弟弟,顺利把继承人问题给过渡了。
但是现在姬发一死,这压下去的老问题又爆发了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姬发的长子姬诵才十三岁,在上古朝代以武力值决定一切的野人世界里,根本没有孩子统治王朝的可能。那是等后来各种规章制度发展完备以后,国家机器足够强大,那才能够保障一个孩子能够坐稳位置。
但是现在,显然是不行的,连姬诵的老爹姬发这种一手打下江山的强人都累得神经衰弱未老先衰,更何况是姬诵这样的小屁孩。
83、周公姬旦
于是姬发死后,王位由姬发的弟弟姬旦而继承。这位的名字在现代听起来很搞笑,居然叫鸡蛋,但是在周代时,大家不会因此而产生误会,因为那时候大家管那真正的鸡蛋并不叫鸡蛋,而是叫鸡子。商王朝的祖先就是传说中鸟蛋生出的,所以他们就姓子。
不,姬旦并不象后世那些所谓官方修史者所说的只是摄政而已。据近代考证的结果,姬旦同学是当了周王。这也就是为什么姬旦的封号没有封地前缀,称为周公,而不是像召公毕公管叔蔡叔一样有着实质封地为号,而是以国为号。其后发布的各种政策,也同样以周公的名义发布,是周公之政,而不是所谓的成王之政。
在上古,一个孩子是没办法坐稳江山的。
根据姬发在登上天下共主的王位以后,所发表的获奖感言来看,周公的地位在当时显然已经是确定了的。
姬发当时站在王位上,手握权杖,曾经充满感情地说:“首先感谢你们大家的支持,感谢CCTV,感谢中国电信,感谢中国联通……但是我今天能够站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最感谢的应该是我的亲友团,他们包括我的岳父姜子牙(太公望)、我的叔伯兄弟们如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姬高(毕公)、姬霞(荣公),我的合作伙伴信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我的太太邑姜,是他们十位的帮助,才让我今天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我感谢你们,你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这段姬发亲述的获奖感言被记载在《论语 泰伯》中,大家可以去查对一下资料!
姬发死后,王位由姬旦继承。当然,权力是需要平衡的,苹果是要大家分的。姬旦想上位,首先是要确立姬诵的权利如何保障问题,在这一点上姜子牙以及他所持有的影响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姜子牙再强悍毕竟不是姬家的人,他不能为王,他再有影响力也不能让一个小屁孩为天下共主,尽管那是他的外孙。是的,现在他同意姬旦可以为王,但是将来王位是必须要回到姬诵的手里的。
在这一点上,姬旦是没有异议的。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把自己的儿子伯禽给落实了封地,就在山东曲阜那地方,叫鲁国,鲁国的隔壁就是姜子牙的封地齐国。姬旦表示,我儿子将来就是一个诸侯王,世世代代都是,王位将来一定会还给姬诵的。
接下来,因为论功劳论亲近度,召公姬奭跟姬旦相差得并不多,所以姬旦也诚恳地邀请姬奭留下来跟他一起治理国家,同时也是起到姬诵将来顺利继位的监督之职。
得到了这些大佬们的支持,基本上姬旦的地位也就得到了稳固。
但是慢来,许多在姬旦眼中没资格分苹果,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分苹果的人跳了出来。
前面提到过这三位,曾经被姬发封在殷商旧都附近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三个监视国诸侯,也叫蔡叔、管叔、霍叔。
他们也是鸡蛋(姬旦)同学的其他几个弟弟,分别叫嫉妒(姬度)、极限(姬鲜)、基础(姬处)。这三位干的事儿就是就是嫉妒到了极限,但却一开始就没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成功的基础。就算上头是只鸡蛋,那也不是你们能打破的,那是鸡松(姬诵)小朋友长大以后的事儿。
PS:奉送周文王部份可考证的儿孙名字(一窝鸡):
伯邑考(姬考?烤鸡)武王发(鸡花)管叔鲜(鲜鸡)周公旦(鸡蛋)召公奭(鸡粟)蔡叔度(鸡肚)曹叔振铎(鸡真多)成叔武(乌鸡)霍叔处(鸡橱)康叔封(风鸡)姬聃堣(鸡当鱼)毛叔郑(蒸鸡)毕公高(鸡糕)郇伯葡(鸡脯)姬伯廖(鹩鸡)姬虞仲(鸡鱼盅)
(现在你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_^)
84、武庚的复辟
那么,姬度(嫉妒)三兄弟为什么要在此时跳出来呢?
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人,谁呢?就是商帝辛的儿子武庚。
武庚是商帝辛的太子,他身上有着子受强悍的血脉,虽然他比较倒霉,老爹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则是根本还没轮到他出头,国家就灭亡了。
商朝毕竟是大国,殷商族裔人口庞大。而周王朝刚刚进入这个地方,不能大肆开杀戒,否则就会面临着与所有的人为敌。所以,为了尽快安定局面,周武王虽然采取了周公旦的建议,依照殷商部族的传统,再立商帝辛的儿子武庚为新一任的商王。但是不管是周武王还是周公旦,却对他绝对不放心。为了防止他再度造反,派了他们的三个弟弟分别在三个方位建国驻军,以监视武庚的行动。
但是武庚也很强,治理殷地很得人心。殷商虽然亡国,遗民们国亡但心不亡,于是武庚在周武王姬发死后继续兴风作浪。
武庚这个人很聪明,他能够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他爹中了周王朝的掏心拳,他就能够给来个掏心拳。
其实血缘这个东西,你说可信也可信,不可信也不可信。亲兄弟可能在寒天时共分穿一件衣共喝一碗汤,你说够情深义重了,但那是因为你们当时是平等的。一旦有了富贵有了权势,那兄弟还是照样要同你平起平坐平分江山,但是可惜,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贡献多,要作主宰者的话,那么本来可以为你两胁插刀的兄弟就有可能在你背后插上一刀。因为他觉得不公平了,这个世界的道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说这句话的孔子还要等上几百年后才出生,但是这个道理,其实早已经存在。
既然商帝辛的亲兄弟微子也可以因为王位之争,而出卖国家,使得姬周灭商。那么就算是姬发的亲弟弟,又何曾不能为反周复商而派上用场。
所以在远离姬发和姬旦的视线之外,武庚和管叔度、蔡叔鲜等三监之间的关系,原本是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关系,此刻却打得火热,猫和老鼠一家亲,喜羊羊爱上灰太狼。
要说管叔度、蔡叔鲜这些人,其实早期跟着姬发水里火里地打仗,辛苦也受了不少,但是一直没被怎么特别重视过。姬发看重的是脑子比他们好的周公旦、召公奭这几个人。那三位摆明了脑水不够,就是当龙套的角色。
而武庚毕竟是在华丽至极又充满手段的殷都朝歌长大,从小过着吃一碗倒一碗的奢侈派头。而这种东西摆在农民刚进城的姬度兄弟面前,他们就直接中套了。
许多人在面对糖衣炮弹的时候喜欢自欺欺人地说:“我把糖衣吃掉,把炮弹打回去。”而事实却是,当糖衣吃多了吃出甜头来的时候,下一次他们的眼睛就只盯着糖,看不到炮弹在哪儿了。等你明白过来,你自己被打倒了。所以自作聪明是要不得的,吃掉糖衣把炮弹打回去的话,只是想拿糖衣炮弹而给自己找的歪理。
所以当这嫉妒三兄弟在把武庚当成比自己亲兄弟还亲的好兄弟以后,就什么话也说了:对姬发的偏心,对姬旦的嫉妒,对王位的野心……
而武庚要做的当然就是积极支持这几位兄弟了:“就是啊,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姬度们不当姓姬的。都是姓姬的,都是文王的儿子,一个爹生的,凭什么他当王你不能当王。论长相论气质,你比他顺眼多了。兄弟,我们挺你……”等云云。
等时候差不多了,他就悄悄地说,他手头还有一些资源。虽然朝歌往西,都是周王朝的死党,但是朝歌往东,包括东夷那一大片地方,还是大量的人愿意跟着武庚走。于是这些“兄弟”们很愉快地交换了条件,如果武庚帮助姬度他们抢到了王位,姬度他们会给予更优厚的条件善待殷商一族。
当然,嫉妒三兄弟并没有立刻动手,他们知道凭自己手头的实力,想要动手还欠点火候。所以他们想到了谣言这个自古到今都很有用的武器。
85、周公畏惧流言日
于是在周公执政不久,从丰镐二京到周王朝的各属地,就开始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谣言:当然中心内容就指向一条:周公旦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过渡周王,他想当永久周王,要杀了小姬诵,踢走召公奭,由自己独裁朝政,单方面毁约。
任何话传多了,都会有人相信,你今天不信明天不信后天你周围所有的人都来劝告你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怀疑起来的。
首先召公就开始不跟周公接近了,并且开始准备自己的人马自保,而后姬诵和母亲邑姜也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周公,甚至连周公自己的手下也误会了,开始准备为了自己主君可能的新行动而进行准备。
这就是所谓的“周公畏惧流言日”。
那么,周公面对着这个情况,他怎么办呢?
此时,商王武庚已经在准备了,就在嫉妒三兄弟开始动手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他先是在居纣宫进行对殷商列祖的祭祀,然后又带领群臣来到鹿台、玉门祭祀父亲商帝辛的在天之灵,并且与殷商遗民暗中练兵,他的信使也带来了东夷徐、奄、薄姑、熊、盈等各方国部落的消息——他们愿意跟着武庚一起,叛周复殷。
很可惜,嫉妒三兄弟虽然使出了谣言这个在于当时来说是高智商的计谋,但是却不够了解周公旦这个人。
周公旦之所以对姬发很重要,那是因为他一直在管理着姬发的内政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战工作。
所以周公这个人最擅长的工作就是统战,最大的长处就是有着跟人推心置腹的沟通能力。所以他忽然间被陷入这么疯狂的流言中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把重要人物沟通好。只要把这几位摆平了,其他的事基本上就可以搞定了。
他最需要取信的两个人,一个是召公奭,一个是齐侯姜子牙。正在这时候,年幼的姬诵生病了,于是周公旦跑到太庙去向上天告祭,说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这个孩子的生命,并且他把他写的祭文保存了下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后面还将看到这一篇祭文所起到的作用。
他对姬诵的关爱,取得了姬诵的母亲邑姜的信任,她相信这个人不会谋害她的儿子。取得了邑姜的信任,其实也就是取得了姜子牙的信任。
而此时的姜子牙也带来了新的信息。
作为和商王朝有着世仇的姜部落,其实对于殷商王族有着天然的仇恨和不信任感。而作为齐侯的姜子牙,他的封地就在山东,作为周王朝在东方的监视者,他比谁都更灵敏地觉察到了武庚和东夷各部落的秘密来往。
大家在一起关于当前的形式开了个会议,这三个人都是脑子非常好使的,如果仅仅是听到流言,心里有芥蒂,彼此谁都不对谁讲真话,那这个计策还真成了。好在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大家曾经一起并肩作战过,那时候他们必须一心一意相互信任,那些私心太重的人早就在战争中被淘汰了,所以在战争中建立的友谊远比后世那些纯权势结合要牢固。也许他们平时各有自己的利益算计,但是一旦强大的敌人出现的时候,他们又能够坐到了一起。
而此时,武庚已经拉起旗号,带着东夷包括徐、奄、熊、盈、薄姑等诸部落与嫉妒三兄弟一起联兵,企图复辟商王朝。
历史又将再一次逆转吗?
86、二次征服才是彻底的征服
那么,东夷人不是被商王朝进行血腥征服过吗,他们为什么没有跟周王朝站在一起,而是反而跟商王朝站在一起呢?
野人时代,其实崇拜的是武力值。东夷人虽然跟商王朝敌对多年,但是他们把商王朝当成可以匹敌的对手。可是某一天他们在打斗的时候,这个对手本来快赢了,却忽然倒地死去,而只是背后被一个小弟弟插了一把刀子。而现在这个小弟弟说他是胜利者的胜利者,要求你臣服,你说谁会服气呢?
所以东夷是不承认周王朝对他们有统治权的,他们宁可跟武庚一起把这个周王朝的规矩打个稀巴烂,武庚得回他的王朝,他们得回他们的利益。
历史之所以难以捉摸,其实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太多的可变性。不管是在夏王朝还是商王朝的历史上,其实都多次出现过国君被杀,王权被其他人篡位成功,但后来却又因为统治不稳,人们强大的惯性又使得这些旧王朝的国君后人被推出来复辟成功。
当时的人们,其实谁也不知道最终胜利的会是谁,诸侯们很聪明地观望着。商王朝远征东夷的大军虽然因为王朝的灭亡而溃散,但是一旦有了号召,又能够聚集回一部份来。
而此时的周公得到了召公和姜子牙的支持,三人合力摆平了其他姓姬的各位兄弟,大家一起携手。
而此时王朝的权力顺序才真正地确立下来,在姜子牙的倡议下,周召二公以成王姬诵的名义发布号令,周公为“师”率大军亲征,召公为“保”作辅助工作,而姜子牙则率着他的大军相助,与武庚的大军进行激战。
史书上几行字,轻描淡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但事实上,这场战争打得比灭商之战还更加艰难,周武王从起兵到灭商,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这次周公的东征,战争足足打了将近四年。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上说:“一个新统治者如果能够将叛乱地区再度征服,他将再也不会轻易失去这个国家。因为叛乱给他提供了机会,使他能够毫不犹豫地惩办罪犯,清查可疑分子,并在最薄弱的地方加强戒备。”
如果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失败一次,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让所有的人承认失败。因为失败者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而只是认为自己运气欠佳。而只有他二次失败后,他才能够明白,这不是运气太坏,才能够真正地承认失败。
就如同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败国两次。第一次失败,他们并没有反思,直到第二次战败,他们才真正进行反思。而日本只战败了一次,所以直到现在,日本人仍然不愿意反思,因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运气欠佳而已,而不知道自己国策方面的方向性错误。有人预言中日必将再度发生战争,我相信会的,因为只有第二次失败以后,这个国家才能够真正认清自己应该如何走向,如何定位,如何学会与邻居共处。
商王朝灭亡地太快,而残余的势力太多,不能够拨除,时时成为新王朝的隐患。而恰好在这一场的战争中,所有殷商残余势力真正地被全部拨除了。
在新出土的西周“保卣”铭文上,记载了召公抓获武庚以及东夷五国首领的记录。战争结束后,武庚被处死,嫉妒三兄弟也分别由他们各自在叛乱中不同的作用而进行不同的处置。管叔鲜被杀死,蔡叔度被流放,而霍叔处罪名最轻,只是剥夺了所有封爵官位,贬斥到底。
由于这一次的叛乱,殷商遗民和东夷诸部落受到了血腥的大屠杀,数十万人在这场战争中被杀死。自此周王朝的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越过黄河长江进入东南沿海。
而本来各据山头的东夷各部族被杀的杀灭的灭,其余的人往西南方向流窜,一直跑到湖南湖北这一带去,因为大家都成了一盘散沙,而敌人又太可怕,所以很容易重新组合,其中一支熊族的力量渐渐占了上风,后来跟周王朝达成了协议,臣服于周王朝,这就是楚国的始祖,而熊族的首领也被周王朝封为“子爵”,称为“楚子”。其实以楚的实力楚的地盘,完全可以封公封侯,可是周王朝非要岐视他,只让他当“子”,能有啥办法呢?只能先吃亏,以后再想办法了。
87、殷商拆开两个字
而殷商遗民就更惨了,他们被杀的更多。但是无奈他们本身人也不少,杀是杀不完的,于是只能够采取一部份分化政策。比如有些比较顺从的,就把他们划一堆,再找个首领就是原来纣王的哥哥微子,现在才开始正式封国,以前只是卿大夫的闲职。于是封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称宋公、以奉祀商殷。
除这一部份顺民外,更多的殷商遗民从此沦为颈部系绳的奴隶,被别人在后面挥着鞭子做奴隶,干最苦最累的活。但是强悍的殷商遗民仍然不服周朝的统治,不停地造反,流亡。
自此之后,殷商两个字分拆开来,殷商遗民后代走上不同的道路。
在传说中,其中一部份殷人渡海而逃或者说往东北方而逃,经过长时间流亡以后,到了一个新大陆定居下来。据说,他们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据专家考证,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同殷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可能是殷人东渡建立的。奥尔梅克文明出土的虎齿、玄鸟图桉、甲骨象形文和酷似商先祖牌位的东西更加坐实了这一点。而玛雅文化中出土的祭祀用品中,发现了玉器和玉的神像,更是中国独有的玉文化之分支象征。
而另一部份人留在中土大陆的遗民,失去土地和家园到处流亡,生活无着。为了谋生,他们只有东走西跑,贩运东西倒卖。商周时代不比现在,那时候没有路,没有车,没有运输工具交通工具,没有商业信息流通,只凭两条腿担着东西跑。累死饿死的不少,路上还经常有狼啊虎啊强盗啊,生命危险系数很大,比庶民种地还要辛苦,而且不稳定,一般人都不干这个,只有活得没路走了才干这个事情。而殷商族人不象周人能种地,他们以游牧起家,多年战争中掠夺工匠为奴,掠夺财物。所以他们知道货物的价值,又能够贩货,于是就做起了马背上的买卖。所以那时候游走于中原大地贩卖货物的人一来,人们就知道是商人来了。
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买卖的不一定就都是殷商遗民,可商人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而且最富的商人,就称为殷商。由此衍生出的还有“商量”(商人的计量)、“商讨”(商人的讨价还价)等名词。
到如今,商人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强势的群体,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商人的来历呢?
商人失国,而成为经济群体的代名词。这让我想起了犹太人,犹太人也是因为失去了国土,流亡千年,而成为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民族。
两个可以说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古老民族,却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命运,这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这又回到我们原来的主题,历史是可以摸得出脉络来的。
不管东方西方,哪怕他们从头到尾没通过信息,可是历史的走向,在某个阶段,虽然是不同的时点却走出了相似的轨迹。
88、洪范九畴
当然,由于殷商遗族的确人太多,那些最不驯服的跟着武庚走,失败后被杀或者为奴或者逃到天边去,最驯服跟着微子在周王朝后面摇旗当顺民的。当然还有一种人,那就是当顺民不甘心,造反逃走又没这个血气悍劲的。最后尘埃落定时,他们会去向哪里呢?
他们跟箕子走了。
箕子是谁呢?箕子是纣王的叔叔辈,也是当初商王朝的太师。当然他离王位的继承顺位不是很近,但离继承顺位很近的微子是他的学生。
说白了箕子是微子党,当年他曾经很大力想把微子推上王位。但是很不幸,最后上台的是商帝辛。为这么一件事,他在商帝辛的眼中是划到反对派那一边的。因为箕子在商族人中威望很高,所以经常也会对商纣王很好心地进行“劝告指点”,一向自我感觉太过良好的帝辛就更不待见箕子了。而又后来颇发生几起针对帝辛的叛乱,帝辛没有拿亲哥哥微子下手,就把箕子作为反对派首领给关起来了。微子党的比干,也被杀了。
所以微子一党才会这么惶恐之下,被周人一忽悠,为了自保为了夺权,就把帝辛给出卖了。
等周武王进了朝歌城,为了做好统战工作,把箕子给释放出来,待之以礼。这时候箕子才知道自己的得意弟子微子居然把国家给卖了。
我想箕子这时候一定气得吐血撞墙,他再怎么是反对党,可那也是殷商自己人民内部矛盾,现在好,给微子引狼入室,把侵略者请进来把自己国家给灭了,自己的种族遭到了灭绝性的残杀。
而且更让他吐血的是,占领者姬发还在他面前显摆了一下,装作很有诚意地请教说:“听说您是商人中有学问的人,那么我问您,我们周是一个小国,却能够把你们商这个大国给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个人把你给扇了一顿耳光踩几脚,然后笑咪咪提起你来问:“请问,你为什么会被我扇了一顿耳光被我踩在脚底下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侮辱,很严重的侮辱,可这种侮辱作为战败国来说,只能咽下来。箕子没有顶撞,反正已经没有意义。象帝辛一样去自焚,他还没到这程度;像微子一样不顾羞耻去拍马屁,他又做不出来。
于是箕子只好沉默了。
他这一沉默,姬发也回省过来了。他跑到这儿是统战的,不是来炫耀的,箕子还是在商族人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他是来拉拢不是来结仇的。
其实说实话,姬发还真不是特地跑来侮辱箕子的,他还真就是一时太兴奋了没忍住,一看自己说错话了,赶紧自己搬个梯子下台,转口说:“我是来请教商王朝的治国之道。想请教您老先生,我们怎么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箕子虽然没有悍不畏死的勇气,也没有上赶着奉承的脸皮,于是只好敷衍姬发几下。两人这一天的对话,被记录了下来。后来孔子给整理出这段记录,为《尚书 洪范》篇,并且把经过写得无比和谐。
什么叫“洪范”?所谓的“范”,就是人们在做青铜器时,要先按你想要做成的东西制一个泥做的“模”,然后在“模”的基础上,做一个“模”反面的泥“范”,然后把铜水倒进泥“范”里头,凝结以后就得到了跟“模”一样的青铜器。所以我们现在讲“模范”这个词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你想要的东西,那就是模,你想做成模一样的东西,你就得有个范。
洪范,就是洪大的范,青铜有范,治国也有范。青铜器有什么用,那是表示一个国家的象征,用来祭祀用的。所以把治国的方法比作青铜器的制作方法,这治国的范是什么,就是治国的规则规则。
箕子讲的“洪范”一共有九条,也称“洪范九畴”。第一条是讲“五行”,也就是如何分辨利用自然产物;第二条是“敬用五事”,讲做人做事的态度;第三条“农用八政”,怎么样对农业国家进行行政方面有效管理;第四条“协用五纪”指观察天文星象建立日历;第五条“建用皇极”指如何建设国家机器;第六条“义用三德”就是国家管理者的道德指南,照今天来说就是两思三讲三个代表之类;第七条“明用稽疑”是遇到难题时如何解决,提供的方法有占卜和征集大家意见;第八条“念用庶徵”指记录天气变化而判断农作物收入;第九条“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善恶劝导(所谓八荣八耻之类的)。
据儒家的后人们说,后来周公制周礼,就是以这“洪范九畴”作为基础理论。
89、箕子的朝鲜
箕子用“洪范九畴”换了几年清静日子,没曾想姬发一死,武庚不消停,要起来造反,最后被周公姬旦和姜子牙联手给灭了。武庚死后周王朝乘机把原来商王国的所在地没收,再不给殷商后人,而是给了姬发最小的弟弟叫姬封,原来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再把朝歌一带封给他,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作为周王朝的卫星国,所以也叫卫国。
剩下的殷商子民,周王朝封了微子一个小国叫宋国,其他的人不愿意当顺民怎么办?统统当奴隶怕造反,统统杀了又太血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