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的模样》蒋胜男

_3 蒋胜男 (当代)
然而整个商王朝这么多人,总有聪明人会去思索这一切,迁徙了上百年的失败,总有人在结总经验和教训。
一切的一切,到了盘庚这个时候,成了一个转折点。
可以说,前面的九世帝王,是在为盘庚的道路踩雷了。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件事的成功,往往是在背后曾经有过无数失败的经验而积累。
一个新发明的产生,也许是实验室里无数失败的数据成变的。
甚至于说一句关于傻瓜的笑话:一个人肚子饿了,连吃了九张大饼才饱。如果他说,我前面八张大饼都白吃了,早知道应该直接吃第九个大饼好了,那他就是笑话里的傻子。没有前面八张大饼的垫底,第九张大饼是不可能饱的。
如果说九世五迁,是商王朝吃了八张大饼还没饱的话,那么盘庚干的,也许就是刚好吃到了第九张大饼,饱了。
于是历史的总结者们说,瞧,盘庚真厉害,前面九个王真白痴。
摩西率领族人出埃及时,如果他运气不够好,找不到迦南就死了,而他死后由别人找到了迦南城,或者走不出大沙漠,是不是也会有人骂他白痴呢?
所以,人真的要看运气啊。
所谓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才能够做正确的事。
不成功的故事千种万种,成功的故事只有一种,按比例来算,失败九次得到一次成功,其实不算太低了。
当然,盘庚的确有值得让后世夸耀的资本,并不仅仅只因为他是第九只大饼。
他能够得此荣誉,说明他比前面九个君王更强。
从盘庚迁殷以后帝国就此不再搬迁,这说明他在选址方面、规划方面、营造方面等都有着超乎时代的考虑。
他不会再像以前那些王那样,为搬家而搬家,为消除前人的势力而搬家,随便找个地方搬迁。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事,往往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后,才发现自己做的是垃圾工程。
于是盘庚在和谋士们商议之后,他选择了商部落曾经的旧都“殷”作为新都所在。“殷”地离山东较远,在黄河以北,洹水之滨,“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既可以避开洪水之淹,又适于控制四方,尤其是防御北方和西北狄戎部族骚扰,可安居乐业,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盘庚把他们的族人带回到部族的发源地,商王朝迁都再频繁,但这里还有他们最原始的遗民,在这里,比在山东更能够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在祖先的发源地,人心更容易聚拢,更容易使得商王朝以“先王”和“上天”的名义来进行统治。
但是,我们前面说过了,因为九世之乱屡屡迁徙离乱,所以到盘庚时代,既有前人的宝贵经验可以吸收,但又有前人的错误政策,失信百姓的事要他为此买单。
盘庚的迁都,变成一场格外艰难的历程。他要跟他的部族,跟他的子民沟通,说服,让他们跟着他走。
关于这个过程,我们现在只能够以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来进行推测猜想。《尚书》中留有《盘庚》三篇文章,所谓的“尚”就是“上”的意思,“尚书”就是从“上古流传的典籍”。这本书相传是由孔子整理成的,里面记载的是上古所留下的历史资料。而《盘庚》三篇据说是有史可查最古老的篇章。
中文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意识到,人的语言会因为时代而改变,所以把文字与语言进行分离,也就是所谓的白话和文言。在春秋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来,比如楚辞中大量的语气助词、感叹词、形容词,诗经中国风里大量的排比句,这些作为白话记录,和当时官方典籍中精确节约无一字浪费的记录,在当时就已经形成极大的反差。
所以,白话文和文言文之区别,不是在现当代,而是早在远古就已经形成了,所谓近代“全面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进程,孰是孰非,也许在将来都会继续争论下去。
41、武丁的梦中人
盘庚迁殷,史称“成汤之道复兴,诸侯来朝”,终于把商王朝带上了一个高峰。
而商王朝自迁殷以后,最顶峰时代,却是在武丁的时期。
盘庚死后,由盘庚的弟弟小辛继位,小辛在位的时间很短,没几年就死了,由他们的弟弟小乙继位。
小乙就是武丁的父亲,小乙死后,就由儿子武丁继位了。
但是有一点和别人不同的是,武丁从小生长在民间。
据后来的分析家们说,是小乙非常有远见,为了让武丁“体验民情”,所以把武丁从小就放在民间。
但是我们从当时商朝的实际来看,这种说法是很荒谬的。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在死亡率偏高,平均寿命偏低的情况下,所谓的“民间”其实是缺吃少穿,动荡不定的。这种说法象是某个高官大款把亲生儿子从小扔到没水没电的深山老林或者民工堆里,是为了让他“体验生活”一样荒唐。
要知道武丁“体验生活”的时间可是长达十几年啊,现在的孩子去个所谓的“吃苦夏令营”十几天就会哭着喊着回家去了,有可能会为了“体验”就一住十几年?
如果我们从九世之乱的王位传承之血腥,以及盘庚之后接连都是弟弟们接位,而大家的儿子都死绝了,最后只剩下小乙的儿子接位的情况来看的话——其实,武丁生长在民间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避祸。
宫庭斗争太残酷,最容易死的就是那些有继承权排队的小孩子们,所以小乙从小就把武丁送到民间,让大家找不到这孩子的下落,一直到小乙把所有的人都干掉,自己坐稳了王位,而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羽翼丰满,再来演上一出“太子还宫”的年度大戏。
而从小在民间长大的武丁,也从而获得了比那些宫庭生长的王子们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治国之术,更是在民间挖掘到了许多人才。
其中最有名的那一个叫傅说,我们现在在网络上有一个非常常用的名词叫“板砖”,大家经常用到。但是谁也不知道,中国抡板砖的始祖,就是这个傅说。
这个傅说的出现,在史书上写得很神。
据说武丁继位以后,三年内都不说话,当然他不是变成了哑巴,而是对政治事件不发言,他任命他的师傅甘盘为相,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甘盘来做决定。
当然,这是武丁在遵守一项古礼,父亲死了,要为父亲守孝三年,所以这三年里,通常也是一个新王的观察期。
新王看群臣是怎么干活的,谁好谁差?而群臣也在看新王是怎么守孝的,他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还是一个破坏规则的人?
当新王居丧三年结束以后,就是正式执政的日子,这一天万众瞩目,文武大臣们、各贵族、各属国诸侯们都齐聚在宫殿中,看着新王如何发布第一条命令。
而这时候武丁做了一件让所有的人都大掉眼镜的事——他发布的第一道命令是他的一个梦。把梦话拿来当成国家大事,政治指导,这种事放到哪个时代,都是非常荒唐的事。
他说他的梦是这样的:在梦中,有一个所谓的神灵告诉他,上天将要降下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来帮助他治理国家。所以现大伙儿最重要的事,不是跟他一起处理国家大事,而是赶紧去找这个人,在找到这个人之前,没人能够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说完了,武丁拿出一副画像来,说这个就是他梦中见到的神赐智者,拯救国家的人。
由于武丁的坚持,大伙儿只好停下手头的工作,先去找这个所谓的梦中人。没办法,大老板要干的事,就算他要找只鹿当马骑,那也只能依着他。
大家先是把画像对着群臣找了一遍,没找到人。虽然那时候画像技术不高,大家对着画像找了几个可能有点像的人,但是武丁看了一眼就否定了:“我梦里看到的人不是这样的。”
于是范围再扩大,商王朝属于中央王朝,它下面还有许多方国、大小部落,一层层排下来,大凡有名有姓有职有位的,多半也是由有田有地有奴隶人来担任,不是贵族就是自由民。
等把全国的人民都筛选了一遍,还是没找着武丁认可的人,于是大臣们抓瞎了,只好回武丁说,大王啊,你要找的这个是神人,神人在天上,人间找不到。
武丁急了,亲自指示说,你们别光往平民百姓里头找啊,那奴隶里头也可以找找啊,别光往东面去,西面也找找啊,比如说那些开山挖土砌板砖的那些里头也找找等等……
大家傻眼了,奴隶里头找?这也太异想天开了吧。
大王指示得这么明白了,大家当然也得照这个明白的指示去找,果然往西找,往开山挖土砌板砖的地方找,往奴隶里头找……这一下,就在虞国和虢两国交界处,也就是现在山西平陆那一带,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发现一个名字叫“说”的奴隶长得跟画像上的人一模一样。
把这个叫“说”的奴隶带到武丁的面前,武丁是一见到他就说:“啊,这就是我的梦中人啊!”于是当着群臣的面,问了“说”应该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结果群臣们惊异地看到,这个在大家看来只能算是牛马的奴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了三段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演讲,十分精彩,令人震惊。
武丁看群臣都已经被震住了,于是立刻就下旨说,现在就按照神的意旨,把这个奴隶立刻封为“相”,作为百官之长,管理国家。
由于是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的“说”,于是后世就把他的名字叫“傅说”。
关于傅说的这三段治理国家的演讲内容,以及武丁听了他这三段演讲以后的反应,后来被保存在《尚书》里,叫《说命》,一共三篇。
《说命》篇里,其中有两段武丁对傅说的表白非常有趣,试译之:“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译文:(武丁说)“我要从早到晚,都听到你的声音,我才能够得到帮助。如果我是铁器,你就是磨石;如果我要渡河,你就是我的船和桨;如果我是久旱的土地,你就是那雨水。请敞开你的心,来浇我的心田!你就是那医我的药,没有你我就像赤足走路会受伤……”
第二段:“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红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译文:(武丁说)“你要顺从我的志愿来□我,如果我是甜酒,你就是我的酒曲;如果我是羹汤,你就是那汤中必不可少盐和梅。我把自己交给了你,你不要抛弃我;我会克服所有的困难来完成你对我的□。”
(傅说上殿时的配乐《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42、为奴隶的傅说
但是,傅说的出现,真的是武丁做了一个荒唐的梦,而从天下掉下来的吗?
当然不是了。
武丁早就认识傅说了。
那是在武丁还不是商王的时候,甚至是连武丁的爹小乙还不是商王的时候,那是小乙为了避开残酷的王位争夺,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民间避祸的时候,他就已经认识傅说了。
傅说是个奴隶,他所在的傅岩是虞、虢两国交界处,两山之间有个山涧,是个交通要道,每逢雨季涧水就会上涨而冲毁道路,因此有一批奴隶专门干在这里修道路,据史料记载,傅说是“版筑”法的始祖,所谓的“版筑”,就象我们现在做水泥预制板一样,先造好一块块土砖,再把这些土砖用来砌房砌墙,就加快速度,而且提高牢固度。
但是从现代考古所发现的商朝前期甚至更早的遗址来看,这种预制土砖的方法,在傅说之前就有不少应用了。因此,说傅说发明了“版筑”可能并不是真的,但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奴隶,傅说可能是在无意中发现了这种版筑法,并且把它提升技术,推广使用了。
就像我们以前说的有无数东西是黄帝发明的,其实只不过是黄帝战胜了许多部落,促进了文化技术的交流,然后后人就把这些原来属于部落内的技术发明权都归到了黄帝以及黄帝的妻妾名下而已。
但是不管版筑是不是傅说发明的,傅说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这是无疑的了,他也成了武丁在民间时所遇上的最有才能的人。
当武丁回到宫庭,面对严峻的政治局面,和盘根错节的大族势力,更加确认自己需要有一批自己的私人班底,他除起用自己的师傅甘盘等上层知识份子以外,也想起用一批自己在民间遇上的草根知识分子,首先第一个就是傅说。
但是,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傅说的身份,因为傅说是一个奴隶。
奴隶是什么概念呢?
就上面说的,武丁让人去找傅说,手下人把全国人民都核对过了,这全国人民,并不是指国家里所有的人,只是指国家的自由民,不包括奴隶。
因为在商朝,奴隶不计入人口,他们是属于“会说话的牛马”,属于财产类、跟牛马同类,甚至是连牛马也不如的。
在殷墟挖出的甲骨文有这么一个文件,是讲财产纠纷的。起因是甲有一匹马,乙看中了,于是提出要用两个奴隶跟甲交换,甲还价要三个奴隶,乙觉得三个奴隶不划算,于是最后达成协议,是两个奴隶加一束丝,换一匹马。到交换的时候乙后悔了,于是甲以违约去状告乙,上了法庭,法官判决了这个案子,然后把这个案子记录进了甲骨中。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商代奴隶的价格,大约是两个人还比不上一匹马。
因为奴隶很便宜,所以通常如果战争发生频率多的话,奴隶价格还得跌。如果奴隶多了,干活的岗位又少,也就我们现在说的,就业率不高的话,养着还占粮食。就可能用各种各样的形势来杀掉。
比如说祭祀,祭祀的时候为了供奉祖先,会杀掉牛、马、羊、奴隶……这种排列法是按价值算,最贵的是牛,最便宜的是奴隶,所以一般杀牛规格很高,杀奴隶就是基本规格。
还有就是殉葬,一般贵族死了,就会把他生前服侍他的奴隶也一起杀掉,免得这位贵族到了阴曹地府没有人侍候。
另一种就是造房子,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某领导为某某大楼举行奠基仪式,然后挖个坑,放一块石碑下去。在商代,人们放的不是石碑,而是放小奴隶外加牛羊狗,活埋。
一般来说,造一个大宫殿,通常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程序,每个程序都要杀死一定数量的奴隶以及牛马羊。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官方讲话中一个常用词叫“夯实基础”,在商朝的官方,夯实基础的含义——就是杀死或者活埋一批奴隶,填上土以后,再用力敲打压实。至于那土下的活奴隶死奴隶在这种重压之下是如何血肉横飞骨碎髓溢,反正谁也看不到了。
话说自从我查过这个商代的资料以后,我再听到电视里那种出现频率超高的奠基仪式或者夯实基础之类的话,就会不自觉地感到胸闷反胃哆嗦发寒,尽管我知道这个跟商代那个是没关系啊没关系。
43、传说中的傅说
当然也有人说,伊尹也是奴隶啊,他怎么就能够当上成汤的大臣了呢?
要知道,伊尹到成汤身边时,那会儿商还只是一个部落,而今商是一个大帝国。这就像如果你只是一个小作坊,你找一个文盲当总经理,那也没有人管你。如果你的公司都上纳斯达克了,你说你要请一总经理就是刚才在你楼下工地里干水泥活一小工,还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你要不要对你的股民交代,你要不要对你的董事会交代?
所以,在这个总经理上马之前,要给他包装一下。你不能说他是连小学文凭也没有的,你得说人家是来自英国克莱登大学或者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说傅”。人家出生的那地方,你不能叫蛤蟆屯,你得说那叫汉密顿;人家住的地方,你不能叫饿狼陀,那得叫亚特兰大。
傅博士放弃克莱登的高薪回来报国,先得让媒体吹一顿,再叫什么的专家教授名家学者给他吹一吹,然后咱们再给他来一个新闻发布会,表示咱们千难万险战胜对手终于请到了傅大师,这才能够对董事会交代,对股民交代是不是?
所以,武丁托梦装鬼、装模作样,耍的就是这么一套花样。
那么这套装神弄鬼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呢?很可能是傅说本人。因为从武丁作梦,画像寻人,再到傅说当众演讲,这是一个相当周密的系列计划。
这么庞大的计划,需要长时间细细地去推敲每一个节点会发生的事,每一个细节应该注意的事项,而武丁不管心思还是时间都不够。只有怀着强烈要脱离奴隶生涯的傅说本人,才会费尽心思,去想这么一个办法。也只有切身体会到奴隶登天是何等的艰难,所以才会宁可做这么一件曲折的事。
说白了,员工找老板,比老板找员工要迫切。伊尹要来到成汤身边,比成汤要找伊尹来得迫切。
所以,甭看《说命》三篇里头武丁对傅说说尽肉麻的话,事实上,还是傅说要找武丁,比武丁找傅说迫切。
从春秋时代传下来的记录上,似乎武丁一朝,傅说一个人就可以全部摆平了,好象没有傅说就没有武丁朝的辉煌功业了。
于是傅说被称为贤相,千秋万世为人臣的表率,是中国几千年读书人心目中的最大偶像,成功典范,人格标准。
我们现在把孔子称为圣人,可是在孔子的时代,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却是傅说。
这是传统记载,在考古学没有挖到殷墟以前的记载。
殷墟是1928年开始挖掘的,根据1988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所统计到的武丁臣子姓名有文臣20个,武官17个,史官24个。出现频率较多的前几位是侯雀、师般(即甘盘)、沚瞂、望乘、籍臣、戉、侯告等。
我们在史籍上,看到武丁的臣子只有甘盘和傅说,但是在殷墟卜辞中,却只有甘盘,没有傅说。
甘盘的记录有很多,比如“王往于甘”,王去找甘盘;“壬午卜,令般比侯告”,让甘盘跟侯告去办事等等。
最多的是侯雀,他的卦辞有二百五十多条。
但是,没有傅说,尽管有后人滔天的记录,但在最原始的记录中,在商朝人的记录中,没有傅说。
我们推测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商朝人嫌傅说是个奴隶,于是在记录中抹杀他的存在。尤其是这些对天对神的记录中,更是不把奴隶的名字放在里面了。
但是这种说法,又跟傅说在武丁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相称。如果傅说真的这么有权势,他又怎么会让别人抹杀他的存在?
更何况,商朝人崇信鬼神,做任何事都要先卜上一卦问问鬼神祖先,如果傅说真的做了这么多重要的事,那也不可能行动之前不去问卜,不去祭祖。就算傅说是个奴隶,也不可能有人为了封杀他而冒着得罪祖先神灵的风险。
那么就有可能是另一种说法了,也就是说,傅说在武丁朝的地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重要。
从殷墟卦辞上看,那些武丁朝的臣子们很忙,每条卜辞就是一项行动,而且象侯雀这样的重臣,记录上可以看出,他有封地,有军队,经常举行祭祀,通常他参与的都是一些较大的行动。
而商朝的臣子们所有重大的行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他手底下有人有地,象傅说那样从奴隶提拨上来的,就是没有自己班底的人,就算他手底下有人帮忙,那也只能是武丁拨给他的人,所有的行动应该算在武丁头上来。
所以傅说的出现,可能是代表着商王朝进行到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转折,也就是武丁开始从奴隶和草根中提拨人员,进入他的班底。也许傅说只是这所有草根人员中的一个代表,武丁封傅说为“相”这样的高位,傅说在后世的赫赫威名,也许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傅说在武丁朝中,也许居于群臣之上的高位,也许出了许多主意,提了许多建议,但是,他没有执行能力。因为他不是贵族,他没有自己的班底。
所以,卜辞中出现的,都是那些实际上执掌重权的人,实际上在实施行动的人,而没有傅说的名字。
傅说,只是一个招牌而已。
也许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但是谁知道呢。
说完了武丁的臣子们,咱们来讲讲武丁的家庭。
传说中,武丁活了百岁以上,老实说,我还是不相信。
但是从记录中他的老婆他的儿女都死在他前头来看,武丁活了很长时间,那倒是无疑的。
据说武丁一生娶了无数的女人,但是进入后世祭祀的正妻行列,则只有三个人。商朝也是一个“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社会,母亲的身份高,儿子才有可能被立为继承人。只有儿子为王,母亲才能够配大祭。武丁共有三个儿子身份很高,一个是在卜辞中被称为“大子”(即太子)或“小王”的子弓,他应该就是武丁的太子祖己,关于他我在后面会讲到。另一个是继承王位的祖庚曜,还有一个是在祖庚之后兄终弟继的祖甲载。
武丁配享的配偶,在祭器上她们被称之为司母辛、司母戊、司母癸,或者称妣辛、妣戊、妣癸,对应卜辞为妇好、妇妌以及妇婐。
但是这些并不是她们的名字,举最有名的妇好为例,司母辛也译成后母辛,“司母”两个字来她的儿子为她铸的鼎器,“辛”是商朝王室死后根据天干的排列,我们从历代商王及王后的记录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天干的排列。“妣”是指母亲或者女性长辈,所以“司母辛”也罢,“妣辛”也罢,都是后人祭祀+加天干排行的意思。武丁所有的女人在记录上第一个字都是妇,这表示她是王之妇,“好”字表示她是来自“子”这个方国的女人。同理,妇妌就是来自武丁之妇中来自“井方”的女人,妇婐就是来自武丁之妇中来自“果方”的女人。
所以到现在,大名鼎鼎的妇好,留下了许多关于她的记录,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她的名字是什么。
但是没关系,我们还是照约定俗成,称她为妇好。她是武丁的妻子中名气最大的一位,甚至可以说,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她比商王朝任何一位先王都更有份量。
因为,我们对商王朝的完整解读,很大程度就是从妇好开始的。
从前面最早提到的清朝末年陆续发现甲骨以来,大家对商朝的文物考古兴起了一股热潮,但是从那时候一直到清朝灭亡、到民国、到抗战、到解放、到文革,关于商朝的文物,一直都是零星出土,甚至在发现妇好墓之前,也曾发现过商朝的大墓,但是很可惜,里头的东西早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破碎零落。
所以经过这么多的考古研究,大家依旧还是拿那些零散的甲骨、部份铜器,象拼图又象解字谜,无法找到一个整体的感觉。
1975年,文革即将结束,那时候兴起了“农业学大寨”,平整坡地,多种粮食。于是原来荒废的小土丘要平整出来。靠山吃山,虽然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殷墟的挖掘地,但也不能让人家不种地,农民们要挖那一片地种粮食,这一带在考察中是旧宫殿遗址,不是墓园,估计也没什么有用的东西。但是考古学家们还是要先去进行深度考察,如果有点珍贵的文物,也许这块地还有保留的价值。
出乎所有的人意料之外,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妇好的墓——一座前所未有的商代完整墓园。它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这是一个女性的墓葬,里面有许多贵重的玉器、骨器、铜器等,但是,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因为人们又挖出了许多的兵器,包括代表军队指挥权“钺”的甚至是祭器,这是一个将军,而且还是一个祭司。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近乎排列完整的各类墓葬品和上万件甲骨,对于殷商王朝的解读,就像给一副捧着碎片的人,列出一张拼图的结构图。
随着妇好墓的解读成功,甲骨文的解读,殷商时代的考古,进入了一个大飞跃。
商代人重鬼神,什么事都要问一问鬼神,问完了还把这些龟甲牛骨保存下来。妇好墓中的甲骨,就如同妇好的生平档案一样,为我们重现了这位几千年前贵妇一生的轨迹。
我们试着通过对妇好墓卦辞的解读,来勾画一下妇好的生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最大的事件,在于祭祀和打战。我们首先讲祭祀,
“乙卯卜,宾贞:乎(呼)妇好ㄓ(侑)服(俘)于妣癸。”这一件,是指妇好用人牲,即战俘来祭祀先王的王后“妣癸”。这就象后世的家族祭祀,由当家的主妇,来对祖上的女性长辈进行供奉一样,这是妇好作为武丁王后的一个身份象征。
从妇好墓出土青铜钺来看,其中一件就大钺长近四十厘米,重达九公斤,钺上饰有双虎扑噬人头纹和“妇好”二字铭文,这说明妇好指挥军队是一项长规性的职务。
“辛子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这一条卦辞,经常被引用到,这是证明妇好领军的最高记录,她率自己的亲兵三千人,以及其他士兵一万人,去讨伐敌人。不过很可惜,她所讨伐的对象,卦辞上的字被历史框框掉了,所以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她这一万三的人马到底打谁去了。
不过从另一条卦辞上看,“贞:王令妇好比侯告伐尸方。”侯告就是叫告的某个诸侯,他和妇好一起去讨伐尸方,这场战争是以妇好为主将的。“尸方”又叫“人方”,也就是周代所说的东夷,周朝的金文写作“东尸”,又被解读成“东夷”。
在商朝的记录上,经常看到商的下属国都是叫什么人方鬼方周方子方叽哩咕噜方的。其实所谓的“方”,原来是部落群居地,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力进步,村寨开始升格为城镇,开始在居住地修建围墙,他们发现方形的外墙是最好的,所以最早的族群居住地,并不称为国,而是称为方。按商朝人的习惯性称呼,如果跟他们关系亲近一点的,就会给一个比较正式的称呼,比如周族人的群居地叫周方,妇好来自子方,妇妌来自井方。如果跟他们关系不太好的吧,那么像东夷就被称为尸方,象西边的戎族就被称为鬼方这些不好听的名字。
这个“方”的概念,从商朝起一直衍生到现在还在用。比如说“对方”,就是指处对立的两个方国;比如我们在合同上经常看到的“甲方”“乙方”“丙方”等,前面我说过商朝人是以甲乙丙丁的天干来排序的,“甲方”“乙方”指的就是按这个顺序来排列的方国;还有如“方位”即方国的位置;“方言”即方国的语言等。
语言文字的渊源,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中国古代有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叫“小学”,这是相对于研究经世济国的“大学”而称的。“大学”这个词最早来自于孔子《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成为四书之一。这两者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基础教育的“小学”和千军万马考上去的“大学”。
商朝王后的地位很高,她们经常活动的范围,并不是后宫,而前朝。除了祭祀和打战,妇好参与政务的卦辞也不少。
卜辞里记载妇好参与的政务也不少:
如“叀妇好令比沚瞂,若?”“妇好使人于眉”这两条,前一条是武丁派妇好和其他大臣共同去做事,后一条是妇好派人去去眉这个地方。
“贞:呼妇好见多妇于徉。”妇好接见贵妇们。
“贞:妇好允见有老。”妇好接见族中的老人们。
“妇好示十屯。宾。”妇好的封国向商王朝中央进贡十对牛骨,签收的保管人叫“宾”。
“贞:呼妇好执”妇好还负责去抓逃犯。
此类甲骨很不少,总之,从这些辞条里看出,妇好很忙很重要。
既然妇好很忙很重要,所以,作为丈夫的武丁,当然也是对她很爱很关心了。于是卦辞中,还有一些武丁专门对妇好的问卜,这充份说明武丁是一个好丈夫。
比如一片甲骨上正面是“妇好其来?”反面是“妇好不其来?”这条封辞让我眼前很言情很动漫地出现一个画面:桃花树下,一个帅哥手执花枝,一边扯花瓣一边在念叨,我心爱的姑娘啊,你到底来,还是不来;你是不来,还是来?
当然,这是被言情动漫电视剧荼毒过的现代人想象的画面。也许三千多前年的武丁,只是在火旁反复烤着一块甲骨,念叨着:妇好来还是不来;妇好来还是不来……
还有“妇好亡咎”,就是问妇好是不是有灾祸;“妇好亡觵?妇好有觵?”“觵”是祭祀用的,这是问百神或祖先接不接受妇好的祭祀,如果不接受,就表示神不佑妇好了。我估计是因为妇好出征太多,杀伐太多,所以他有些担心。
卦辞中经常出现问妇好的身体状态,比如说“妇好冎凡有疾”, “冎”是个象形字,大家看象什么,对,象人的头骨,表示妇好的头骨曾经受过伤。
因为妇好经常带兵打仗,所以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关于妇好身体健康的卦辞很多。比如说“妇好有疾”,妇好有病吗?“妇好其延有疾”“妇好不延疾”妇好的病会不会延长?
但是最终,妇好的病还是没能好,连身体都拖垮了,所以又有卦辞说“妇好疾延,羸”,赢就是赢弱,妇好长期生病,身体变弱了。
为了给妇好祈福,于是又有“好羸,于祖辛。”这是祭祀祖辛,还有“作御,妇好羸。”这是为了妇好举行御祭。中国传统宗教就有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认为凡是吉凶祸福包括疾病都和祖先及死去的人有关,所以甚至还有这样的卦辞:“贞:惟龏后蚩妇好?不惟龏后蚩妇好?”“龏后”就是妇龏,是武丁已经去世的王后之一,估计她没有儿子继位,所以不在武丁的三妇之中。结果妇好生病,武丁疑心亡灵作祟,问遍了祖先以后,居然问到是不是龏后的亡灵在害妇好。看来,宫斗是不分活人跟死人的,这一点连武丁自己都相信。
根据卦辞上的研究证明,妇好是在一次生育中死去的,从现在挖出来的卦辞上来看,关于妇好的生育记录很多,“丁酉卜,宾贞:妇好有受生?王乩曰:吉,其有受生。”像这种巫师卜了卦,武丁自己来作判断的卦辞很多。
“壬寅卜,壳贞:妇好娩,不其嘉?王乩曰:凡不嘉,其嘉不吉于□,凡兹乃死。”从这一条来看,妇好在生育中发生难产,当时武丁已经预感到她这次很危险,“不嘉”甚至“乃死”。
关于妇好活了多长时间,因为资料的残缺,所以有人说她活了三十多岁,也有人说她嫁给武丁三十多年。但是传说中的武丁活了将近百岁,所以,妇好是属于早逝。妇好死后,武丁依旧对她倍加关心,不管是从我们现在挖出的妇好墓之随葬品众多,还是从后面的无数卦辞中“宾妇好” “御妇好”,对妇好进行宾祭和御祭。
比较让人吃惊的是,甚至还有这样的卦辞如:“惟唐取妇好?”“惟帝取妇好?”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武丁怕妇好死后孤魂野鬼地被人欺负,于是先后为妇好举行冥婚,一口气把她嫁了如帝、唐(汤)、大甲、祖乙、小乙等多位先王为后,有这么多先王会照顾她,他才会放心。
由于对于亡灵的能力信任,甚至有这么一条卦辞“庚子卜,壳贞:匄贡方于好□。”
“匄贡方于好”就是让死去的妇好惩罚贡方。武丁的意思说:“老婆,你一死,贡方又不听话了,你就代表月亮惩罚丫吧!”
我为什么要在这一章里,引用这么多条卦辞呢,其实我是想跟大家说——八卦,就是这样来的。
看了这些甲骨文的记录,它提供了妇好和武丁之间的多少八卦事啊。其实所谓的历史,就是过去的八卦,而且还是让爱好者显得很有格调的八卦。
最后再提供一条和妇好有关的卦辞,“癸末燊好,火雨。”意思就是癸末日,在“燊”这个地方祭妇好,结果天上下起了流星雨。
这也许是我国目前确认最早关于流星雨的记载之一吧。
47、司母戊大方鼎
虽然妇好的名气非常大,甚至超过了她的丈夫武丁,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个名气是建立在她那保存良好的坟墓上的。
而事实上,在武丁朝的历史位置上,包括在整个商朝的历史位置中,妇好并不是武丁庞大的后宫群中最有份量的人。
武丁的妻子中,最有份量的王后,则是在妇好之后所娶的来自井方的妇妌。
何以证明,妇妌在武丁朝的份量比妇好更重要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她们两个的祭器,也就是各自所属的鼎。
我们在前面说过,鼎这个东西在一个王朝中非常重要,它代表着王朝的归属,也代表着普世的评价。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王后的鼎器:妇好的祭鼎,叫“司母辛鼎”,1976年于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出土,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重量为128公斤。
而妇妌的祭鼎呢,中国人都知道,叫“司母戊大方鼎”,这是全世界目前所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鼎,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量则重达832.84公斤,即1665.62斤。它的体积是司母辛鼎的2倍,而重量是司母辛鼎的6倍。
所以,虽然妇好有几千件陪葬品证明她很重要,可是妇妌只用了一件最具份量的鼎,就证明了她在商王朝的地位,比妇好更有份量。
这是为什么呢?
从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武丁三配的记录中,只有妇妌是来自井方的诸侯之女,女人在夫家的地位,往往跟她的娘家份量有很大的关系。妇妌出身门第最高,这也导致了她在武丁诸妇中的身份最高。
二是关于商代出土的卦辞记录中,妇好的记录多为征战,而妇妌的记录则多为在国内举行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此外,从甲骨文中大量类似“妇妌黍受年”之类的卦辞来看,妇妌经常主持农耕,尤其是种黍。黍是商代最重要的粮食之一,但重更要的是,黍可以酿酒,而酒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祭祀方面的记录,妇妌比妇好多得多。如果说妇好是在外征战的女将军,那么妇妌就是一位主持国政的女宰相。当然,妇好所擅长的征战,妇妌也同样有率兵出征的记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武丁为妇好生育而卜卦很多次,充份表现了一个好丈夫的素质。但是,武丁为妇妌怀孕生育所举行的卜卦,要远远超出妇好。此外,根据现代专家的考证,甲骨文卦辞有“大井”之记录,《商周史料考证》认为这是“盖大妇井省文”,大妇,即大老婆,嫡后正室。
48、孝顺儿子一二三
另外还有说到很重要的第三点,从记录上看,武丁三配能入祀典,那是因为她们各自生有三个儿子,即武丁时的太子祖己、武丁死后继位的商王祖庚、祖庚死后继位的商王祖甲。
妇好的儿子,即为祖己,在儒家记载的历史中,他是属于孝子的典范,所以又被记载为孝己。而为什么后世儒家称其为大孝呢,那是因为根据一条记载,说是“孝己一夕五起”,于是认为祖己对爹妈非常孝顺,具体行为就是经常晚上起来,看爹妈睡得好不好,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起来去看了五次之多。
我估计整理这件记录的是位老先生,他自己的爹妈也七老八十了,所以一看到祖己一晚上起来五次看爹妈睡得好不好,一激动之下,就情绪代入大发感慨,直接把祖己赞颂成古往今来难得的孝子。
但事实上呢,我们来看一看,祖己一晚上去看他爹妈的时候,他爹妈多大年纪呢?他的母亲妇好,是死于难产,所以至少还在生育期,并不老,并且还经常上战场打战,绝对没到七老八十睡着了会掉被子要24小时看护的年纪。而他的爹武丁呢,活了一百多岁,在祖己死后还娶进不少妃子生下不少儿女来。
所以,在祖己的爹妈活着的时候,至少都还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绝对没到七老八十那种晚上睡着会掉被子或者呼吸困难的年纪。那么,一对年富力强的夫妻,晚上在一起,一定是要过夫妻生活的。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儿子,经常过来看看爹妈睡得怎么样,甚至是一晚上过来看上五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其实,历史的真相是,一晚上看爹妈睡得好不好达五次之高的,并不是什么孝子,相反,是一个让他的爹妈会非常抓狂的好奇宝宝,讨嫌孩子。
所以祖己小时候就很讨嫌,不招武丁喜欢,后来他的母亲妇好死了以后,武丁娶进新妇立了新后,就更不得武丁喜欢了。据儒家典籍说,因为他人品太好,招致新后的猜忌,不断在武丁前面进言,以致于被武丁流放而死,于是“天下哀之”。
但是,我们都知道,年代越往前,越是血腥而直接的野人们,没这么多后世想当然的温良恭谦让。
武丁有许多女人,每一个女人身后都站着一个部族,身份越高的儿子,他的亲娘背后的部族势力就越大。
祖己能够在武丁这么几十个儿子当中被封为太子,他的背后一定站着不止一个部族,换句话说,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祖己就算自己想温良恭谦让地被流放,别人还不答应呢。
另外,从现在挖出的商朝的记录中可以看出,祖己有举行过不下于商王的大型祭祀之甲骨坑,还有许多记录称其为“小王”,并且他在后世得到了跟商王同等的待遇。
从这一点可以推测,祖己可能是称过王,并且举行过以商王自居的大型祭祀。那么我们想一想,武丁还活着,祖己就已经称王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这是一场典型的父子权力之争,当然,前面说的坏后娘瞎老爹这种情况不是不存在,所以当祖己这一派势力意识到武丁要废太子另立他人时,他们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手段,可能武丁还暂时失利了,所以祖己称王了,并且举行祭祀了。
后来,武丁又反攻回来了,于是失败的祖己被流放了,死了。
但是,上古的斗争野蛮归野蛮,有一点倒是很坦承,就是既有的事实,不会抹杀,就象伊尹擅了太甲的位,太甲杀了伊尹,可是伊尹的贡献没有被抹杀,伊尹的祭奉都依然保留着。
这是上古人的坦承,但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他们对于鬼神和祭祀的信奉。伊尹作为商王向祖先和鬼神举行过大型祭祀,后世的王就不敢抹杀他的存在。同样,祖己也作为商王的身份向祖先和鬼神举行过大型祭祀,所以虽然祖己失败被杀,但是他依然作为王的身份,享受着后世的祭祀,他曾经为生母妇好铸鼎行祭,所以妇好也依然作为武丁的三配享祭。
所以,后世的儒家因为一句“一夕五起”而想当然地把祖己称之为孝己,我想,对于这个称呼,武丁当然不会同意,甚至连祖己自己也未必愿意接受吧。
祖己死后,是祖庚成为了继承人,不知道祖庚是不是那位“后妻”的儿子。但是很显然,他也不讨武丁的喜欢,后来武丁又听了后妻的话,打算废祖庚而立幼子祖甲。
而后世的儒家在这里又很想当然地温良恭谦让了一下,说是祖甲从小就很知礼仪,为了反对武丁这么做,于是偷偷地离开都城,像武丁当年一样跑到民间去,混入平民和奴隶当中好多年。武丁见他这么有善良,于是只好作罢。直到祖庚死了,临死前传位给他,他才回宫来继承王位。
当然,我们从尧舜禹的禅让事件,到商王朝的九世之乱,再到祖甲的亲哥哥祖己的惨死,就知道所谓的温良恭谦让,在依然充满了原始血腥之野性的夏商时代,是不存在的。
所以根据以往事件的逻辑性,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武丁再次想废长立幼的时候,当然也招致了祖庚势力的反抗。所谓祖甲像武丁当年一样跑到民间去,混入平民和奴隶之中,就足以说明,这场权势之战,祖甲这一方输了,所以要逃走潜伏入民间避祸。而此时武丁年事已高,无力回天。
祖庚捍卫了他的权力,顺利成为新一代的商王,但是他知道祖甲的势力仍在,将来在他死后,还可能回来继承王位。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司母戊大方鼎为什么这么超级大了——祖庚知道祖甲将来一定会给他的亲妈妇婐铸鼎的,所以他很有可能一下子就把国内所有的青铜全部用来给自己的亲妈妇妇妌铸鼎了。
这样,等将来祖甲继位的时候,他就根本没有可能有足够的青铜给自己的亲妈妇婐铸鼎了,至少,他怎么也没办法把鼎造得象司母戊鼎这么大,因为材料全部让祖庚用光了。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找到妇婐的司母癸鼎,只有在一些残片中知道还有一位司母癸。
所以祖庚这一招叫:“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或者说,叫:“现任时花光所有的钱,叫下一任无钱可花。”
(其实,祖庚这样的人,现在还有,不信你看看你周围有没有?)
所以等祖甲继位的时候,钱已经被他哥祖庚用光光了。祖甲因为没钱了,所以也没办法奢侈,也没办法打大仗,于是只好做一个艰苦朴素的天子,留下一个与民休息的好名声。
因为没有打仗的功业了,所以祖甲总想着折腾一点什么政绩工程出来,所以就创造了一个“周祭”的系统来,就是把所有的祖先和配祭的王后,按十个天干列一个顺序,以十天一旬为一个单位,轮流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先王进行祭祀。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商代诸王的名字,就是从这个祭祀的顺序来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其实青史留名,并不是需要一个花钱的大战争大工程,只要你有心,做低调的文化工程也许更有效。
但是基本上,商代到武丁就是一个顶峰,武丁以后,再也没有其他的后世子孙达到武丁这样的成绩了,言而总之一句话,顶峰以后就是下坡路。
这其中武丁本人的智慧和能力是一方面,另一个方面也很重要,就是武丁够长寿,他在位将近六十年,不管怎么样,老百姓就是怕折腾,一个人的政策方针已经六十年不变,本身就是对生产经济是一个大恢复作用。
其实说白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统治者越喜欢搞政绩越喜欢折腾的,越是老百姓的灾难,所以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最好的管理术就是“垂拱而治”,也就是你当个泥塑木雕,好过你胡乱折腾。
言顺正传,祖甲死后,传位儿子廪辛,廪辛很短命,没几年就死了,再传位给他弟弟康丁,康丁在古书中误记为“庚丁”,直到近代挖出甲骨文来才更正其名。
康丁死后,由他的儿子武乙继位,武乙死后由其子文丁继位,文丁死后,由其子帝乙继位。
帝乙的儿子叫帝辛,也就是历史上的商纣王。
商亡于纣王,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中国历史上,总喜欢把夏商周合在一起讲,其实,夏商可以混合讲,但是周王朝却又是另一种社会了。
商王朝姓子,子家王朝已经在这块大地上,统治了将近六百年。这六百年里,出现许多英君,也出现过不少昏君暴君。王位曾经被别人夺过,但是又出于惯性原理最后回力球一样又回子家后代的手中。
别看后人编的故事像是打商朝很容易似的,周武王站在牧野手一指,商纣王的军队就纷纷倒戈相向,商纣王就自己关起门来自焚了。为什么啊,因为商纣王暴戾无道啊——如果历史上的王朝变更,真是这么容易就好了。
所谓道义这东西,不顶吃不顶喝,更不顶能让人卖命,更别提推翻一个历史六百年,军队上百万的大国。
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成功都需要自己付出血汗和努力,再加上能够敏捷地捉住对手的每一点点失误和过错。
50、倒霉孩子商纣王
那么,周的对手——商朝,是怎么失败的呢?
很多人被小说和影视洗过的脑子里立刻就会有答案地说,因为商朝最后一个国君,也就是商纣王太混蛋,他杀贤臣宠妲已,所以把好好的江山给玩完了。
那么这个答案是哪里来的呢,是经过后世加工后的一个故事。但是它完全不能够说明,为什么这个王国就会让一个混蛋玩完呢?别人都是死人吗,看着他玩完,而他想自杀吗,为什么要把自己玩完?
其实我们还是从头去看看商纣王的故事吧。
商和周的斗争,早在商纣王和周武王的父辈就已经开始。周是商的一个方国,因为地处西边,跟蛮族接近的位置,而取得了征伐之权,势力渐渐扩大。
周战胜商,其实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更替过程。
商朝是个奴隶制为主的国家,注重征伐,经常率着属下各方国对其他的国家进行攻打,掠夺财富,把对方变成奴隶。比如周的记录里有个“羌”字,原本是商属下的一个方国,后来变成了奴隶的意思,说明羌被灭了国,羌人都当了奴隶。
这不稀奇,上古的强国都这么干,比如说古罗马之类的,甚至到了近代,西方各国还是这么干。
怎么形容这种方式呢,打个比方,商王就象黑社会老大,其他王就象各堂口的小弟,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看谁不顺眼了,就由老大带着一群小弟去打砸抢。但是这种事情通常有后遗症,第一是老大的武力值要相当地高,你的武力值要不高,要不说手下不跟你,连你自己家的人都不甩你。商王朝以前有所谓的“九世之乱”,就是传到商王仲丁这一代的时候,仲丁跟东南方的夷族打仗,兵力消耗得太厉害,结果他死以后,他儿子的武力值不够,于是他的兄弟侄子们一起抢位置,传了九个王还不消停,最后到盘庚手里,只好大搬家,“盘庚迁殷”才把王位传承给稳定下来。所以,当商王首先要武力值够高,如果你的武力值不高,那么娶一个武力值高的太太也是一样的,比如武丁的太太妇好,武力值很高,帮武丁打下很大一块地盘。
第二是分配要合理,如果你当老大的分配不均,下头的小弟们跟着你出人出力流血牺牲,结果收不抵支,下次就没有人跟你再犯傻了。可人心这个东西认的理往往从自己这一方出发,我觉得分你三块蛋糕很合理了,可是你却认为你值五块蛋糕,于是时间久了,事情累积多了,在各位小弟的眼中,商王这个老大就有点跟不上趟,于是一有机会,连小弟也要造反。造成这东西,失败九十九次也不会列入记录,可是成功一次,老大就得换人了,于是历史大神就纪录下一笔了。
当然这种失败,有时候是力量对比不正确,有时候是人蠢犯傻判断失误的还嫌对手太厉害的,“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G军太狡猬”……但是有时候纯是倒霉催的,就属于那种——“喝凉水也塞牙”。
商纣王就是这么个倒霉催的家伙。
其实商王朝玩完,真的不太关他的事,纯属使用期限问题。一个王朝、一个人,其实说起来也就跟一架机器一样,时间久了,用得磨损了,零件也老化了,用起来哪哪儿都是问题了。有时候这机器转不灵活了,换个零件也使得,这种放在王朝的政治上术语就叫“改革”。如果整个机器不行了,那就换台机器,这种放在王朝的政治术语就叫“革命”。“革命”是个老词儿,是商王朝开国大佬发明的,叫“商汤革命”。
到商纣王接手商王朝的时候,商王朝就已经使用期限差不多了。当时他面对的是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当时商王朝和周国的力量对比如何呢?《论语 泰伯》有一段,说周文王当时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前半段是讲事实,这是对的,后半段是修饰性用语,属于马屁,基本上可以不必理会。你说你三分天下有其二了,这还说对商有德,不是屁话吗,难道这三分之二是睡一觉得来的?当然不是,当然是抢地盘抢来的。
所以商纣王接手的时候,国家已经很不妙了。那么为什么商王朝会连连失地,周国会连连得地呢,还得拿两个王朝的经济制度说起。
51、生对了时辰才能当王
商纣王姓子名受,又称帝辛。我们前面说过,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鸟蛋里出来的,以前的人称蛋为“子”。所以商王的“子”姓也可以说是姓蛋意思,所以历代商王们自然是有好蛋坏蛋笨蛋倒霉蛋俱有之,商纣王就是属倒霉蛋的。
商纣王则是死后周朝给他的谥号,纣王的意思就是又坏又差劲的王。虽然这称号是胜利者给失败者的,未必全对,但咱们约定俗成,还是称他为纣王。
纣王并不是帝乙的长子,长子叫子启,他是次子叫子受。那么为什么长子没有继位,而次子继位了呢。关于这一点,后来还成为中国历史上关于嫡庶继位法的一个经典案例。
子启和子受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照常理说,立嫡立长,应该是子启继位。可是关键就在这两兄弟的娘身上,因为纣王的娘是妾扶正的,当她生子启的时候,还是个小妾,而扶了正以后,才生的子受。
所以商王朝的一堆大小臣子祭司专家等讨论过以后,依照立王后是要通过祭天告庙的仪式,子受是他的娘经过这个仪式以后生下来的,而子启的出生之前没有经过这个仪式,所以子受才是得到上天和祖宗认可的正牌王位继承人。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说,这个嫡庶制度未免太不合理了,那么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合理的制度,当初是怎么合理地产生的呢?
这就要追溯到更远古的时代中,最早人类是群婚制,也就是说,只要是性别不同,就可以睡在一起,跟野兽差不多。后来呢,咱们也知道了,近亲结婚残疾儿居多,所以顶好是这个部落的人嫁到那个部落里头去,那么通婚的也自然是两个交情很好的部落,于是婚姻又变成了两个部落间的联盟。
后来那些部落长结交的部落多了,那又不止娶一个妻子,但是总有重要和不重要的,于是把交情最好份量最重要的那个部落里娶里的女人立为正室,她生的儿子为嫡子,而其他份量不够部落的联姻女人生的则是没有继承权的庶子。这样下一任的部落长就带着那个交情最好部落里的血脉,在古人看来,这种有血缘的链接是最牢固的。这就是嫡庶之分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
那么如果这个正室凑巧没能够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没有了联结两个部落的下一代,怎么办呢?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在这个正室出嫁的时候,再带上自己的一些姐姐妹妹和同族的人,这些陪嫁人员叫做“媵”,她们所生的儿子,同样可以完成两个部族的联盟使命。
而子启和子受的母亲,则是在帝乙的正妻死后被继立为正妻,所以她为妾时生的儿子子启就没有继承权,而为正妻时生的儿子子受才有继承权。子启后来则被封到“微”这个地方,又被称为微子启,或者被简称为微子。
于是,王冠擦着微子启的脑袋呼啸而过,落在了他弟弟子受的头上来,那么微子高兴吗?当然不高兴了,于是子受登上王位的那一刻,兄弟间的矛盾也就此埋下了。
这个不但投对了娘胎还生对了时辰的商纣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史记》中说他是“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纣王这个人非常聪明,知识渊博,辨才无敌,而且还武功高强,一句话,各方面总体素质非常高,简直可以说是钻石级的人物。
事实上,商纣王所接手已经是一个破坏不堪的的江山,因为之前王室的内乱太严重,从武丁死后到商纣王接手,中间经历了七代帝王,几乎没有一个够像样的,所以到他继位时,外有鬼方、西羌、南方九苗以及中原王朝的世敌东夷等不断地越界抢地盘,内有原来的臣属国周国在他的眼皮底下拉小弟拉人马。而他的王朝之内呢,坐吃山空。王朝延续的时间越长,贵族权臣这些既得利益的蠹虫阶层权力越大,而且花钱的爱好和想象力就越广泛,当然,中文很强大,对此有一个名词,叫穷奢极欲。
52、我是老大我说了算。
商朝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我前面说过,帝国靠着打仗抢地盘抢战利品作为经济来源,抓俘虏当奴隶作为劳动力资源。因为是无本生意,所以繁荣起来也很快,但是这跟咱们远古的打猎一样,有猎物的时候能吃饱,没猎物或者反被猎物打回来的时候,就有了上顿没下顿。
而此时的商王朝,地盘在缩小,就那么可怜巴巴的一点地盘,而且还经常会被东夷这些地方打劫,国家财政收不抵支,时代呼唤强者的出现。
于是,商纣王在万众瞻目中登上历史的舞台。
他要当好这个帝王,当好这个老大,让所有的小弟跟着他走,让那些不听话的人听话,他就要用拳头说话,他就得去打仗,抢人抢钱抢地盘,打扁不听话的人。
但是打仗,首先要有人,没人怎么打仗,总不能统统是他自己抡着拳头上;其次要有钱,军队开动,要吃要喝要武器。
但是人呢,一来没用,二来不听使唤,军队早已经腐化,各蠹虫阶层权力占据着层层好位置。于是商纣王就得先改革兵制,从中下层甚至是奴隶中选拨人才,踢走蠹虫阶层所占据的位置包括福利待遇。于是蠹虫阶层们就愤怒了,他们的权力他们的财富可是生来就有的,你凭什么剥夺?从口头抗议到动拳头到拉人马搞政变,办法倒是想了许多,行动也有不少,但是以商纣王的能力智慧和他的王权,对付这批人是小菜一碟,叛乱平定,这些人统统抓起来,按罪行大小,从收没家产到砍头砍脚煮了吃,统统都有份。
这,也就是后来周王朝最后江山时,对商纣王讨伐的六名大罪“酗酒、不用贵戚旧臣、重用小人、听信妇言、信奉有命在天、不注重祭祀。”中的两条大罪“不用贵戚旧臣、重用小人(出身卑贱的平民)”。
另一条大罪,则是“不注重祭祀”,说起来也很简单,商朝是一个特别重视神权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征”,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两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打仗。商朝重视神权到什么地步呢,咱们从商朝残存甲骨文上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商朝的人大到对外用兵,小到杀一只鸡都必须通过占卜“问神问天“,所以这些神职人员的权力越大,也就腐化得就越快,咱们可以参见一下中世纪基督教势力最大的时候,那些神职人员的腐化残暴程度,就可以想象出来了,在远古的商朝,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纣王要集中权力进行政治改革的行为,必然也会让这些祭司们很不高兴,祭司不高兴,于是神就经常跟商纣王捣乱,什么事都说你这么做就要遭天谴了,神说你是个混蛋等等。
无奈商纣王这个人,神学知识也很丰富,用膝盖想想,也知道你们玩啥花样。好,给脸不要脸,给刀子你们要不要。于是乎磨刀霍霍,砍了一批人头以后,祭司消失了一大半,神就听话了。
好,现在神也听话了,打仗的将领也有了,军队也训练好了,贵族阶层的钱也收上来了。内忧搞定了,现在来对付外患了。
商纣王亲率大军,领兵出征。
53、商纣王的征伐之路
纣王打的第一仗,是北方的鬼方。
为什么先打鬼方呢?当时商王朝的外患主要是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北边是鬼方,西边是包括周方国在内的西羌,南方是九苗,东方是东夷。
鬼方是在中国当时北方游牧族,在商王朝北方,属独立的方国。位于今中国陕西东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靠近今河北、山西的地区。鬼方对商王朝的骚扰从王朝建立一直到灭亡从未中断过,到现在已经打了六百多年的战了。武丁期间曾经,举倾国之力讨伐鬼方。《周易》载:“伐鬼方,三年克之”。克之并不表示消灭,只是消停了,安静了,臣服了。
可是过了这么多年,尤其是在商朝的末年,鬼方又在蠢蠢欲动了。商纣王经过分析以后,决定先打鬼方,以扬军威。
在此之前我们说过,商军曾经被纣王修理过,军队作战能力得到很大增强,而且因为商王朝毕竟是中央地区,经济发达,军队的装备也很强大,商军拥有新式战车、青铜兵器、皮甲盾牌、远程弓弩等新式武器大量装备军队,而且还拥有重型生物武器——象阵。
大象这玩意儿如今少见了,但当时还是比较多见的,那时候的中原地带并不象现在这种环境恶劣,那时候这一带温暖湿润,环境更象南美的热带丛林,咱们远古的老祖宗不但曾经有过驯化大象、犀牛用来作战的纪录,甚至还有咱们现在的国宝——大熊猫用来当成战争上的重量级武器。比如说黄帝与炎帝交战,就用过大熊猫上阵,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貔貅就是指大熊猫。
总之,在经历了无数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等等之后,商纣王终于直接把鬼方给打残了,鬼方人一部份打死了,一部份逃走了,剩下的人割了他们反商的部落首领脑袋向商纣王请降,而商纣王就把鬼方这个原来的大方国所残留上人割成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等无数零碎小部落,并且划归给商的属国统治,并在当时驻留军队,于是彻底就从历史上抹去了“鬼方”这个曾经困扰了商王朝数百年的名词。
那些逃走的鬼方人,后来零星同周王朝发生过边境战,但终究不成气候。后来又在迁栖混杂中,名字变来变去,后来又叫过戎狄、林胡、东胡等,最后到秦汉时,变成了匈奴。
这一战,商纣王得到大量的战利品以及奴隶,还把今天的山西北部和中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版图,后世许多王朝的西北疆域就是在纣王开疆的后面跟着拣成果的。
纣王的征伐之路,是一个逆时针运行的方向,打完北方,就开始打西方了。西方就是周方国和他们的盟友西羌的地盘。
其实商周曾经有过蜜月期,那是在纣王的爷爷武乙和周武王的爷爷季历的时候。季历也是小儿子,但他的诸侯位置并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抢来的,他把他的大哥太伯、二哥仲雍打跑了,然后宣布说,他两个哥哥很混蛋,所以他父亲看中他“贤能”,于是传位给了他。当然这种话又不是季历首创,当年的上古帝王尧舜禹都是这么干的。
54、商周两家不得不说的往事
夏朝传到最后一个君王姒履癸的时候,商纣王的祖先子履,也就是后世称为成汤的那个人,起兵灭了夏朝,把姒履癸抓起来关了,姒履癸死于囚禁中,成汤送给他一个封号叫桀,“桀”就是凶恶的意思,所以我们又称他为夏桀。
现在呢,风水轮流转,又转到了子受辛的手中,也就是商纣王。他现在面对着的敌人,是周方国的姬昌。
我们把话题重新拉回来,重新从姬昌的爹季历和商纣王的爷爷文丁那时候不得不说的故事。
前面我们说到,季历是一个非常有上古帝王之风的人,这从他宣布他的两个哥哥很差劲,他爹一定非要把继承权让给他,而他两个哥哥非常善解人意地跑到了远离周原的荆蛮之地,造成他不得不继承周方国君主之位的事实以后,又发扬古公亶父的先进农耕优势,增加了财富,又作了许多扩张势力,结交诸侯等事情。
当然,作为当时的共主,周国首先是要向商王文丁进贡并得到商王朝的认可才行。刚开始还是蜜月期,作为共主,商王并不干涉方国的内政,甭管季历的两个哥哥没得到王位是自愿让出还是“被自愿”,文丁更关心商王朝的利益,看到季历这么主动来示好表忠,于是非常高兴,赐了他许多土地,在季历说自己一直被鬼方也就是狄戎欺负的时候,慷慨表示自己一定支持他。
对于文丁来说,他们跟鬼方的战争,从武丁时期就已经打了上百年了,难得有人替他们出工出力,当然是要支持了,而且还赞助了季历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帮助周方国组装成正规军。
得到支持的季历就开始打鬼方了,同时顺带扫一下周国附近那些不太听话的、看不顺眼的、很有油水的等等部落。结果打了数年以后,周方国土地越来越大,奴隶越来越多,钱袋越来越丰盛,跟从的小弟越来越多,军事力量越来越壮大。
文丁一看,坏了,我把一只狼养肥了。怎么办,趁他还不够壮的时候,解决掉吧。
于是,某年某月某日,季历还是照常带着战利品来向商王送礼了。两人一起喝酒,喝着喝着,文丁脸一把,宣布了一系列季历的罪名,就把季历关起来。
然后过了不久,季历就被官方宣布已经自然死亡。
季历的儿子姬昌不干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啊,于是周方国就开始同商王朝闹别扭了,姬昌天天磨刀子,要杀回朝歌城去为父报仇。
当然,这事儿不能张口就得,还得准备,就在姬昌准备了几年以后,文丁死了,文丁的儿子帝乙继位了。这时候商周之间已经打了数场小战,而就在商周闹矛盾的时候,两家也各自后院起火。来自东夷的人方先造反叛商,然后是孟方和林方等。而周朝背后,鬼方的势力也在扩大中。
于是帝乙就派人跟姬昌商量:“我说兄弟啊,咱们两个打其实是没结果的,你想吃掉我当然这是不可能滴,但我也没想要吃掉你。咱们再这么打下去,只会便宜别人。啊,你说你爹被我爹杀了,其实也没凭没据是不是。再说,你爹是死了,可我爹也死了啊。老一辈的恩怨就随老一辈过去吧,咱们下一辈还是得向前看,还得社会和谐是不是?”
姬昌有点心动了,其实他打着打着已经觉得没底了,当时商朝毕竟还是共主,他是以臣打君,如果商王朝召集诸侯来讨伐他,他也下不了台。而且那会儿虽然大家看着商朝不稳总想各有心思,但毕竟站出来反对的人也少。
可是姬昌总觉得这么罢手有点下不了台,于是帝乙又送了个台阶给他:“这么着,你们家死了一个人,我就还你一个人。我把我妹子嫁给你,咱们结成亲家,不就可以友好相处了!”
于是,帝乙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姬昌,这场婚礼举行的十分浩大,《诗经 大雅 文王之什》里就是专门写到了这场婚礼,“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后来有人硬要说这首歌是写姬昌迎娶姬发的母亲太姒的,这话不对,因为里头有一句“大邦有子”,当时周已经很强大了,能够被周称为大邦的,只能是共主商王朝王室的女儿。
所以,姬昌成了帝乙的妹夫,纣王的姑父,并被商册封为西伯候。
于是这场梁子暂时就被搁下了。帝乙也乘机抽出手去,把人方孟方那些不听话的小弟们教训了一番,让他们认清楚谁是老大。
但是梁子只是搁下了,并不表示没有了,结束了。
55、纣王伐周
姬昌看在帝乙的面子上,在帝乙活着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对抗举动,可是私底下招兵买马,扩充军事,肯定是变本加厉。
于是在帝乙死后,商纣王继位,他和姬昌这两个名义上的外甥姑父,就相看两相厌了。
对于商纣王这个素来强悍的人来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商王朝是共主,周方国搞得把自己当成共主了,让这么多的诸侯来跟他当小弟,这是□裸的挑衅,父亲帝乙太软弱了,居然还纵容他继续扩大。
对于姬昌来说,子受辛这个毛头小子,连你爹都要对我客客气气,你居然给我摆共主的架子,哪儿凉快哪儿去吧。于是,也没给好眼色看。
于是双方都在磨刀,磨啊磨的,磨到商纣王收拾掉鬼方,威望大增自信大增,就认为可以对周动手了。而姬昌也觉得对方刚打过硬战,现在刚好是打车轮战的时候,于是也亮了刀子。
由于以前商周只是小规模战争,所以大家对于对方的实力都不够了解。不了解没关系,打一仗就知道了。
于是商周之间的第一场大战爆发了。
目标人物:商纣王子受辛PK西伯候姬昌。
这一场战争究竟谁胜谁负呢?战争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甚至连姬昌自己也一直以来感觉很不错,因为他土地占得比商朝大,而且好象以前商王朝的战争力并不太强,上次主动讲和的是帝乙。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商纣王的战争指挥能力比帝乙强得多,而经过整顿以后的商军整体作战能力也比以前强太多,更重要的是,商王朝毕竟是正规军,而且是长期从事于掠劫战的奴隶制军队。
所以,姬昌和商纣王在山西黎城一战,被打得大败,姬昌被抓,周方国献上奴隶和财宝求降。
56、商纣王的灭周举措
也许很多年以后,在周军兵临朝歌城下时,商纣王会叹息自己当年没有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但是任何事都没有如果,谁也不是先知,历史就是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充当事后诸葛亮指指点点说应该应该如何如何!
当时的商纣王,的确没有赶尽杀绝。为什么呢,绝对不是他够东郭先生,而是他有面临实际的困难。毕竟当时周只商王朝下属的一个,平时虽然有些对抗的姿态,但是的确没有到率众叛乱的状况,而且也不象是鬼方东夷这些是跟商王朝对抗了几百年的蛮族夷族,摆明了不是一个类别的,也不可能归顺的,那就只能不断杀下去,抢财宝抢奴隶,直到对方种族消亡。
当时周方国虽然经历一场大败,但是毕竟是属于“天下三有其二”,商王朝能做到的能多是能把它击败,但是做不到完全吞吃到一干二净不留渣。
而且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当时商王朝和周方国,只是属于一个大佬教训一个不听话的小弟,那就是从对方手里获得惩罚性和补偿性的财富,得到对方的归顺,那就足够完成此次的战争目的了。
周方国一归顺,其他中间墙头草的小弟们也立刻跟着归顺,形势一片大好,如果不依不饶,继续打下去,除了增加自己军队的消耗外,并没有更多的收益。
而且在当时,商纣王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周方国,而是东南方向的东夷。东夷占地很广,人数也多,是当时商王朝最大的强敌,甚至还会经常主动攻击商王朝,掠走大量的财物和平民去当奴隶,也因为东夷不断骚扰,而帝乙没有能力去阻止,所以才使得鬼方人方周方叽哩咕噜方等一堆小弟跳出来不听话自立山头。
所以商纣王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兵力在周方国这个已经投降了的属国身上打没有收益的消耗战,他的下一步目标是摆平西面以后,对付东夷和九苗。
如果商纣王知道,最后灭绝他王朝的居然是周方国,我估计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肯定斩尽杀绝才好。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虽然是这样,商纣王也在这个不能完全灭绝的基础上,做到了他能够做到的如何对付周方国的狠招。
首先是他抓了周方国的首领姬昌,然后把他囚禁至死。而并不象后世演义中说的,商纣王贪图财物,把姬昌放了,然后把自己送上绝路。
这么干过的倒是有另一个人,那就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桀,他曾经把商朝的首领汤囚禁在夏台,结果因为商朝的谋士伊尹送了许多珍宝又奉承他,所以头一晕自我一膨胀就把人给放了,结果商汤最后要了他的江山。这真是典型东郭先生的例子啊!
附带说一句,我最近越看上古史,越觉得能当上首领的都不是纯洁的羔羊啊,每个人都不是这么蠢到莫名其妙被别人干掉,许多在官方史上莫名其妙被别人干掉的愚蠢坏蛋,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坏,甚至不是那么蠢,而那些无辜受害最终正义战争邪恶的最终胜利者,其实也并不这么无辜和单纯,甚至手段也不免邪恶,只不过最后在官方发布消息中,傅上了一层甚至多层的脂粉而已。
所以,当然商纣王不可能再上一次当,他再容易被忽悠,但自家祖宗怎么忽悠掉别人江山的事总还是知道的。实际上,姬昌此后就死在商纣王的监狱“羑里”,再也没有回过西岐。如果他真的回去过的话,他就不能可毫无作为无声无息地死掉。就象成汤,他被放回去以后,就生龙活虎得夺了夏桀的江山。
除了囚禁姬昌甚至可能是杀了姬昌以外,商纣王还做了另一件事,他又把姬昌的继承人姬考给杀了。
姬考,又叫伯邑考,他是姬昌的长子,也是周方国的首席继承人。如果照常理,商纣王抓了或者杀了姬昌,那么周方国会立刻推举姬考继位,甚至搞不好还会继续他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做对商王朝明里臣服,暗中造反的事。
姬昌有十几个儿子,商纣王的如意算盘时,抓姬昌,杀姬考,然后让剩下的那一堆儿子争王位自相残杀,那么周方国的威胁不灭自消。
那么姬昌这些儿子有没有相互争位的可能呢,从后来的情况来看,的确存在着这种可能。
但是,商纣王没有算到的是,在他计划外的有一个人,救了周国,使得他的计划破产,并且最终成为他的掘墓人之一。
这个人,就是姜部落的首领——姜子牙。
57、姜子牙的职业
姜子牙,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又称太公望,民间称他为姜太公;他是姜姓、吕氏。那么姜子牙到底算姓姜还是姓吕呢,前面说到,人类刚开始是从母系氏族来的,在夏商周以后,姓氏是分开的,一般来说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姓基本上是从母,用来追溯祖先的。而氏是男子自分部落的地名或者后来是被王者诸侯把地名赐给他们作氏。所以姓用来区别婚姻的,同一个姓是不能通婚。氏用来区别贵贱,有氏就表示你祖上是部落长或者受封过,只有贵者才会有氏。
而姜子牙是出身于姜部落,因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所以得氏为吕。
但是由于姜部落到姜子牙手中已经没落了,而且他年轻的时候没继承首领位之前,也曾经度过一段苦日子,甚至是加入流动打工大军,成为“京漂一族”。
那时候商的京都在朝歌,而姜子牙在朝歌城的职业是做什么的呢?
请看题:
A、卖艺的;B、卖草鞋的;C、算卦的;D、说书的、E、卖咸鱼的;F、杀猪的;G、当厨子的;H、当奴隶的;I、当囚犯的;J、抡板砖的;K、灌水的;L、打酱油的;M、霸王的。
有人猜到了吗?
我发现答案很多,不过很可惜,全猜错了。
卖艺的?卖艺的那个是伍子胥,人家吴市吹箫,很有专业水准;卖草鞋那个是刘备刘皇叔,话说我发现喜欢去卖草鞋的真多啊,刘皇叔要产生职业危机感了;算卦的那个是周文王姬昌;当厨子的是商汤的谋士伊尹;卖咸鱼是现任商纣王大夫的胶鬲,这个人在周灭商时非常重要,我后面会说的;当奴隶的是后来春秋时秦国的谋士百里奚,当囚犯的是春秋时齐国的谋士管仲,抡板砖砌墙的是武丁时期的谋士傅说,这几个我们中学课本都上,有孟子的文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那个,打酱油的是看贴回贴不选择的,霸王的那位,说的就是你,看贴不回贴,说书的,请找柳敬亭,要么郭德纲也行,谢谢!
剩下的还有什么?对了,剩下我还没说的,就是姜子牙在朝歌城的职业——答案是F:杀猪的。当然,除了猪以外,牛羊也杀,当时大家有肉就吃,不管猪牛皆可。
据说姜子牙在朝歌时卖肉还挺有名的,因为他为了招睐生意,经常把杀猪刀敲得梆梆响,大声叫卖,用来引人注目,增加生意额。所以楚辞中写“师望在肆……扬刀鼓声……”不但挺有生意头脑,而且下刀很准,说一斤一刀切下去绝对不会是九两九,人称“姜一刀”。
58、宰猪宰牛宰天下
不过大家别瞧不起杀猪宰牛这个屠夫职业,上古时候,屠夫还绝对是金领职业,非常有前途的。因为那时候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打战和祭祠,而祭祠最重要的就是杀猪宰牛,杀猪杀得好,就可以成为祭祠上最风光的人,因为最后捧着牛头猪头走上祭坛的人是他。这个端猪头牛头的人在祭祠中称“宰”,原来只是端牛头,后来发展到管理整个祭祠流程,最后替天子诸侯管理事务的人员也都称“宰”或者“冢宰”,周礼中,百官之长就是“天官冢宰”。到了秦汉时候,化家为国,宰相就成了百官之长。
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宰”猪的“宰”,古人喜欢从厨房里找治国秘诀,比如老子就说过“治大国的秘决和煎小鱼是一样的”,商汤的谋士伊尹就是一个超级大厨,最后帮着商汤把夏王朝这顿大餐给煮了吃掉,庄子也讲过庖丁宰牛的秘决启发了梁惠王。
所以,姜子牙也在他的屠夫生涯领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其实如果你掌握了如何解剖一头牛的方法,那么推而广之,你也能够明白怎么能够把一个国家给解剖掉。
所以在朝歌的时候,姜子牙已经基本把商朝这头大牛的骨骼构成都一根根摸清了,内脏分布一块块闭着眼睛也知道摆在哪儿了。于是他回到姜部落,接掌了首领的位置,并领姜部落和周方国的姬昌在渭水中结盟,共谋天下。
所以,在商纣王抓了姬昌,杀了姬考,搅乱周方国以后,姬昌的次子姬发为了平息内乱,更是为了得到王位,于是立刻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得到了姜部落的支持,登上了周王宝座。
对于嫡亲的自家女婿姜子牙自然全力支持,为了引开商纣王的注意力,好保证周方国整顿发展,姜子牙立刻暗中派人跟东夷结盟,让东夷立刻攻打商王朝在东南方的地盘。
果然,商纣王一听到东南作乱,立刻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亲率大军远征东夷。
于是,周方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秘密发展起来。
而东夷就倒霉了。东夷各国其实还是一团散沙,为了食物和收入,经常给商朝打打游击仗,小骚扰地抢劫。他们仗着山高林密,河深水急,打不过就一逃了之,逃不了就降,降完了看人家军队一走,又反叛了。
这些都是大国边境彪悍小国的生存之道,古今皆然。
所以要彻底征服他们,首先一条就是先保证自己国内不乱,力量统一。其次就是彻底打上一仗狠的,把他们彻底打垮,失去所有能反抗的力量,那么就再也不会有背叛的可能发生。
59、征东夷的成就
商纣王用了前十年去完成第一条前提,然后用了后十年去做第二件事。
正规军毕竟同野鸡部队不一样,而且此番,商纣王是倾全国之力,来迎战东夷。商军的武器护甲都比东夷人要强得多,东夷人的弓箭是竹子做的,但商军的箭却是青铜打造的,而且重量级的生物武器象阵更是势不可挡。大象的重蹄可轻易地踩扁东夷人的障碍物,踩过他们的盾牌,然后把深深的象牙刺进他们的胸膛……
商纣王亲率大军,与东夷人在淮水展开大战,东夷人终于崩溃了,一批批人倒下,尸骨如山,商军掳去了大量的俘虏去当奴隶,掳去大量的财富回到了朝歌。
历史学家评价商纣王伐东夷战争的贡献时说,商纣王伐东夷的战争让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后世尚如此高的评价,何况当世。
凯旋而归的商纣王被摇尾系统吹捧为德配成汤功盖武丁的战神明君,因为他带回了财富带回了荣誉,他让国家吐气扬眉,他让人民生活富足……
在令人炫目的成功中,在无穷无尽的吹捧中,商纣王的人气达到了最高点。
当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一批批被送回朝歌时,国库立刻充盈了,紧缺的劳动力也立刻变得丰富。整个城市沸腾了,甚至整个王朝也沸腾了。
国库被填满甚至是满溢而出,大量的奴隶使得劳动力过剩了。这导致了什么?导致了朝歌城的上层阶层开始吃一碗倒一碗的幸福生活。导致了奴隶太多了而处于卖方市场,因而跳楼大降价,以至于养一个奴隶的费用还大过买一个奴隶的费用。
为了消耗过量的财富和奴隶,于是造起了大仓库叫巨桥,造起了游乐场叫鹿台。上有好者,下必兴焉,朝歌城从上到下,兴起起了奢侈糜烂的生活风气。尤其是贵族们,喜欢把肉挂在林子里,随手可拿,把酒倒在池子里,人可以从里到外泡在酒里。
这一刻,商王朝似乎达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盛世景象。
60、吃一碗倒一碗的幸福生活
对于商纣王来说,胜利验证着什么,胜利验证着成功,验证着当初作出决议的这个人的正确性,验证着他的权威。
他曾经以个人的强势对抗着整个祭司集团的神权威力,对抗着既得贵族利益集团的抵制反叛,对抗着外忧和内患。
而现在,战争的成功财富的涌入,证明他是正确的,也证明他的个人强权独裁行为是正确的,证明他发动战争是正确的。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增加财富的手段,战争是增加威望的工具,战争是统治者借以集权的最好武器。战争是调动全国人力物力的手段,通过战争他能够把所有反对者变成前线的炮灰,把来自底层的人提拨成自己的嫡系,把自己的心腹任以高位,
但是战争也象个大漩涡,没到最后结束的一刻,谁也不能抽身而出,没打到最后一战,谁也不能够说最后是谁赢了。
商纣王回到了朝歌城,但是和东夷的战争仍然在继续着。虽然东夷人吃了大败战,但是跟商王朝打了这么久的东夷人,又怎么会是这么容易一战而结束的呢?他们的实力仍然存在,如果不能斩草除根,一旦他们喘过气来,恢复实力后一定会卷土重来。
商军的主力仍然在东夷继续作战,为保证援军和粮草供应,纣王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增强运输能力。但是战争越打越大,东夷之战犹如泥塘,踩进去就难以轻易出来。
为了尽早结束战争,纣王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包括抽调各地的军队,以及增加赋税。当时已经有许多人提出反对,但这种反对被视为是鼠目寸光的行为。因为每一次的胜利,朝歌城就获得源源不断送回大量财富和奴隶。
整个商王朝的上层,都沉迷于这种胜利之中,这就不能不影响到纣王本身的判断。再说,本来征伐就是出于他的决断,他的坚持,而现在的一切,只是更证明他的成功和英明。
对于各方国来说,纣王一次次的征战成功,更增加了他们的畏惧,而纣王的一次次征兵和强派劳役,也使得各国只敢把怨声放在肚子里。所以纣王看到的是一片低下的头颅。
其中,也包括抽调现坐镇着如今看来十分驯服的周方国
但是纣王仍然是多疑的,在他打算对东夷的战争押上重注的时候,要把原来监视在西方的军队也调到东方时,他还是派出了一个使者团前去周方国调查一下。
这个使者团的主要成员有他的亲哥哥微子启和少师胶鬲,对,就是我前面说到的那个曾经卖咸鱼的胶鬲。
而这一次的出使,将载入史册。
61、改变历史的使者团
当然这一次的出使团没有纣王的重要亲信,纣王的重要亲信都在重要的岗位上,比如征东夷的大军中,比如朝歌的重要岗位上,出来的只是微子启这种看似身份贵重其实闲差一个的人。
而此时,随着纣王的威望上升,他所提拨的人员大量进入政权,与原来的利益集团所发生的矛盾也在增大。
商朝的王位传递一向都不太平稳,除了父死子继,还有兄死弟继,甚至是侄死叔继的事,九世之乱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当年纣王继位时、与祭司斗法时、平贵族叛乱时、甚至是出外征战后方空虚时,各种事件里都闪动着他那些叔伯兄弟们的身影。甚至也不乏纣王为了平稳传位给儿子武庚,而效法大禹一样,先把一些荆棘人物拨掉的可能。所以,那一个时间段,商王朝的上层,尤其是跟王位很接近的王族,纷纷被有理由或者没理由地杀死或者囚禁。
而这,不能不让当年跟王位最接近的哥哥微子担心着。
微子的这种心态,周方国这边出面负责接待使者团的姜子牙是很能理解的。姜子牙在朝歌城打工的时候,并不止是为了糊口,那个时候起他就在用心观察商王朝这条大牛的骨骼支架在哪里,他手中的解牛刀如同手术的解剖刀那样精准,清楚地知道在哪一个点一刀下去,就能够达到骨肉分离的效果来。
姜子牙盛情接待了使者团,说起自己当年在朝歌城的事情,迅速和微子找到了共同对话点,拉近了距离。他谈到了当年那一场不公平的时间差而导致王冠擦着微子头顶呼啸而过的遗憾事件,又对纣王出征前后,朝歌城所发生的大祭司和贵族们的叛乱事件进行了关注,并隐隐指出其实这些事件背后都可能会牵连到某一个大人物身上来。看到微子开始坐立不安的时候,姜子牙开始亲切地指出,最近纣王又杀了王叔比干,并且把微子最亲近的老师箕子囚禁的事件来,并关怀是否下一步会不会对微子本人将来的命运造成不良影响……
姜子牙的引导,让微子看到他在朝歌命运已经无路可走,但又适时地给他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指出了独断独行的纣王必将灭亡而周方国愿意和微子一起去替天行道。
犹豫中的微子,向他的助手以及好友胶鬲征求意见时,胶鬲给了他以最大的支持。胶鬲说我觉得这是你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是纣王对不起你而不是你对不起他,如果你不动手,他就要对你动了是不是?
微子做出了选择,他和姜子牙的手握在了一起。
微子并不知道,他以为跟他坐在同一条船上的胶鬲,其实跟他并不一样。胶鬲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效忠于周方国了。并不是胶鬲格外有眼光有前瞻性或者格外容易收买,而是胶鬲根本就是姬发的父亲姬昌一手打造的人才。
胶鬲原来只是一个渔民,打渔卖盐,虽然这个人很有才能,但一直没有人发掘出来。后来他幸遇了伯乐,也就是姬发的父亲姬昌。但是姬昌发现了胶鬲以后,并没有把他放在自己的身边,而是通过各种手段,把他举推到了商纣王的身边任职。胶鬲曾经不明白为什么不让自己在周方国为姬昌干活。姬昌说,没关系,你先干着,将来有一天你就知道了。
胶鬲刚开始不明白,后来他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仍然是在为周方国服务,只不过他的这项工作叫“卧底”或者说“潜伏”。
62、人不能自我感觉太良好
而微子带回来的报告,使得纣王做出了决断,把监视周方国的大军撤回,而上了远征东夷的前线。尽管另一个诸侯崇侯虎向纣王提出过,周方国近年来一直不安份的招兵买马,拉拢人手,绝对不可以轻视。照说这个意见很值得重视,因为崇侯虎的封地就在周方国的附近,他起到了对周方国的监视作用。
但是商纣王衡量利弊之后,觉得东夷的战争如果不能尽早结束,则战争的成果将会降低。这就象一个人在投资,前面他的判断一直正确,甚至在所有人都唱空的时候他还是毅然投入,终于取得丰富回报。如今他最大的一块投资项目眼看就要胜利在望而面临资金短缺,既将功亏一匮的时候,他只能把其他项目的钱统统抽出来投入这一块项目中,哪怕那几个项目停工会对他造成损失,但也是顾不得了。
是的,以商纣王的智商,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周方国会出问题,但是他真的以为只是有可能会导致他的损失,他没有想到的会是灭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