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的模样》蒋胜男

蒋胜男 (当代)
前言:摸着石头过河
一部二十五史,不知从何说起。
我是个喜欢看历史的人,而我们写历史的书,也的确不少。从小时候读书时的官方钦定教科书,到各类史籍,从专家史论,到民间演义,再到现在的百家论坛,网络说史……
然而我一直想看到的书,却还没有看到。
我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然而我看到的书,摆开阵势,洋洋洒洒指点江山者,似乎古人制度设想行为,似乎就从天而降,现成摆在那儿,而我们这些后人,以“现代理念”、“**阶级史观”、“五千年的总结性”横批竖判,俨然智者无敌。以“六经注我”的态度,纯以拿来主义,割裂断层,说屑言碎。而又有一些现代经济专家,既不知中国之历史,又不知中国之现在,却言必称西方,高呼“中国人缺少这个那个素质”,“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这个那个的文明”等。
然而中国人并非没有文化,古人并非没有智慧。恰恰相反,中国人是这个地球上唯一传续了数千年的民族——在一方固定的土地上。
自西方大炮打开国门,否定中国文明,鼓吹西方文明,似乎成了一种惯例,许多人恨不得把中华五千年历史一笔抹杀——“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
自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到“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到“河殇”热播直至从“狼图腾”的风行……这些符号性的运动,看似完全不同甚至相互撇清关系,实则却是统一的。总之一个中心,“黄天已死,苍天当立”,“保守性的黄土文明”已经结束,“扩张性的海洋文明游牧文明”才是正确的,让人热血沸腾的。
而“黄土文明”到底是什么呢,骤然一言以毙之,“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思想停滞无进步……文明停滞不进……保守的……落后的……腐朽的……封建的……”等等。
而现代只有西方逻辑的脑子,言必称先秦,那只是因为从西方史学来讲,先秦的历史是可以用欧洲史学来推演类比的,而秦以后自清,对于西方史学来说,却是一片空白的盲点。他们没有这个时代,所以用他们的历史观,用他们的理论,无法解释,无以言之,只能一笔抹掉。
而恰恰是这一段历史,只有中国人走出了西方式的“疯狂扩张——极速灭亡”式盲点,让西方式文明在经历两百年扩张后陷入了巨大危机后到处抓瞎找“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忘记了东方有一个国家,它不扩张也不灭亡,是唯一验证了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数千年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4600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3700余年。夏472,殷496,周武王至幽王257,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2681。①自《春秋》《左传》以来,有清楚的年代历史,历史一年年的年轮,都可以摸得出来。
从有可记载的年代开始,我们慢慢去看,带着一颗虔诚学习的心,历史其实不能后人自以为是地总结,恰恰相反,对历史的居高临下,只会遮住我们自己的眼晴,视历史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恰恰说明对历史的无知。
历史是什么,借用一个我很喜欢的政治家的话,其实,历史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得把自己代入进去,在这个时代,你的知识容量只有前代前人给你留下的经验,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只有在事件发生以后,我们才看得到结果。而同样一个判断和决定,在这个时代是对的,在另一个时代却是错误的。
而唯在把自己代入进去,以那个时代的眼,那个时代的心去看那个时代,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白,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制度。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运的是,我们摸了五千年的石头,攒下了大量的经验。虽然许多东西也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地打捞。
也许摸着前人摸过的石头,我们才能够明白,历史并不是写出来的,历史是慢慢地一点一点炼出来的。
这个系列,就叫《历史是怎么炼成的》,因为——历史不是打扮出来推断出来框框出来的,它象钢铁一样炼出来的,甚至是比经过钢铁炼得更加艰难。它经历无数失败和成功,经过无数走弯路踏错坑,是用无数的生命和血肉炼就的。它经历了数千年,而且还将继续炼下去。
这个系列,也许要写很长很长,甚至不是我一个人写就。我只有一个人,我有了这个思路,但是我能得到的信息量也许很少,我的思路我的见解也许并不成熟。所以放在这里,所以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路,也许到最后完成这个系列的——如果它能够完成的话,那么,它的作者,并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所有的人。
2009年6月24日,乃为此记。
①钱穆:《国史大纲 引论》
1、尧的话语权
这一天,尧早上起来,走出茅草屋,看着远处那漫无边际的大水,无声地叹一口气。
另一边的茅草屋内,“四岳”们在等着他议事,已经叫了好几次了,可是他不愿意去,因为他知道他们要对他说什么。
在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更象现在的南美热带雨林,这里广布森林,气候温暖,而雨量充沛。
虽然人已经懂得利用工具,并形成了社会集群,但是总的生活方式还是跟动物们很相似。他们逐水草而居,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对抗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聚群而居。
有了群体,那就象羊群必须要有一个头羊,狼群要有一个狼王一样,人的群体也要有一个头人,一个首领,一个王。
对于这个首领的要求,其实跟头羊跟狼王也区别不大,那就是必须是族群里最身强力壮的,最聪明机警而有生存经验的,能够带领这个族群找到更好的栖息地更丰富的食物,有相对这个族群里其他同族有更好的生存技能,并且在领地里遇上别的族群来侵占时,先身士卒去打架或者指挥一场战役获胜。但是同时,由于他付出最多,所以他也得到族群中最高的享受,包括优先享受最丰富的美食和最多的异性。
在同等条件下,你付出最多,自然就回报最高。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更多人往往在自己迫不得已最低付出以后就懒得再动,生怕自己多付出一点力气都显得不划算。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其实都存在大量这样跟随混混者和少量的强者。很多人向往强者的成就,但又缺少自我的动力,这也是市面上铺天盖地所谓励志书的畅销原因。
但是人类跟动物不同的地方是,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从此他们的捕猎能力提高了;人类学会了耕种,从此他们有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储藏的粮食。因此,人类的繁衍越来越多。
一个地方同一物种多了,必然就会拥挤,就会相争。在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以后,人们发现这种各自为战光凭一个部落是无法长久面对无数的部落来来去去的。于是一些部族开始联合起来,然后吃掉其他部落,使自己的占有更大的土地份额。
这就象改革开放初期,就只有一些个体户小打小闹皮包公司四处流动,到后来经济发展了,于是小公司变成大公司,一些不同的大公司又组成集团公司,打击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收益。
这种部落联盟,就像集团公司有董事长,部落的联盟长叫“帝”,皇帝的帝,以前的皇啊帝啊王啊,并没有后世这么严格,反正就是首领的名称而已。就像一个公司的老大,你可以叫他董事长也可以叫总裁也可以叫CEO。
而其他比较小一点的部落长,当然他们也有份额的,于是就成了执行董事或者监事,既帮着董事长干活,顺便也监督董事长是不是公平分配总公司的公共利益,而不是都划落到自己口袋里了。这种留给各部落长的位置一共有四个,叫四岳,分别负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工作。
这就是早期的共和制,在西方古代也有这种形式,比如说古罗马的元老院和首席执政官制度。
成立集团公司以后,当然就是为了抢夺地盘,于是尧部族后人在历史上记载:“为了躲避洪水的灾害,伟大的尧带领着我们,迁徙了很多地方,终于来到这片水土丰美的土地。他带领我们打跑了野蛮无知的南夷部落,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赞美尧啊,他的仁德如同上天一样无处不在,他的智慧如同神明一样无所不能,接近他如同感觉到太阳的温暖。”
被打跑的南夷部落后人也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上记载:“我们本来生活在非常丰美的土地上,女人漂亮孩子健康老人慈祥。但是有一天远方来的凶恶的强盗侵占了我们的家园,占领了我们的土地,杀害了我们的老人和孩子,把我们抓去当了奴隶,鲜血浸染了土地。我们反抗我们逃亡,流着血泪被迫流亡天涯,到了穷山恶水的地方。我们失去幸福家园,如今只能够在梦里怀想我们的亲眷。”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有一块石座铜碑。碑上正面刻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 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 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而在这个铜碑的反面,却刻着另一段完全相反的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 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可是这样的碑,也许世界上就这么一块了。历史永远只记得胜利者的伟名,而“被开拓”的原住民的声音,却渐渐流失在历史的时空中了。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当然,把瞎编的事全部安在尧身上,也是冤枉了他。在尧那个时代,文字都不全,话说表达不清,更别说编故事了。那是尧们的孝子贤孙们,为了给自己行为找理由找假口,硬是折腾古人,戴了许多帽子给尧。把胜利者,把自己想赞成的一方就说成雪雪白;把失败者,把自己想反对的一方涂得墨墨黑,说白了,不过是借着古人给自己的某些小心思大行动找个依据。
尧那个年代,基本还不会假装,但是由于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文字留下来,所以也只好由得后人来编。
其中最离谱的一个故事,就是所谓的“禅让”。
所谓的禅让,小时候我们听故事说,是尧老了,觉得自己的儿子没能力,看中了舜又孝顺又能干,于是把帝位传给了舜。
这个故事听着就象幼儿园里分苹果,苹果少而小朋友多,不够分的时候,于是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都很乖很听话,有苹果分给其他的小朋友好不好?于是小朋友拿着手中的苹果口水滴滴,万分地舍不得,因为让给别人以后,自己就没有得吃了。
于是有的小朋友不肯分,他很忠实于自己的感觉,他想吃苹果,到嘴的食为什么要让呢,于是他咔地一口就把苹果咬了下去。但是还有些小朋友很痛苦,他拿着苹果犹豫了很久,作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他跟别人分了苹果。为什么呢,因为一,让了苹果可以得到老师奖励,这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因为二,如果不让,老师就会批评你,而且你将会下次得不到苹果。
所以,“让”这种行为,并不是出于先天自发,而是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为了交换另一种好处,另一种是害怕受到惩罚。
尧当然也不例外。
在尧的时候,根据各部落的发展状况不同,首领位置的轮换,存在着轮流制和世袭制两种。
这就象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说:“统治人类的一切国家、一切政权,不是共和国就是君主国,古今皆然。”
这两种制度,说不上这种就好,那种就坏,关键在于它是否适合这个朝代。共和制最早的形式应该是原始部落的联盟制,那时候各部族的力量差不多,大家轮流坐庄以示公平。但是凡是有发展就会有斗争,任何制度有年头了都会走形。
所以到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发展自然是不均衡的,贫富分化力量拉开,那个轮流坐庄制就渐渐变形了。有力量的人,坐上庄就不肯下来,力量不够的人,轮到了也坐不上去。当然,刚开始大家还拿规则办事,后来呢干脆抛开规则,拳头说话。
打久了大家也烦了,时间到了就到了,干嘛非换不可,每次都要打一架,房子桌子打塌不少,人也死得不少。而且张三上位,李四干一半的活,李四认为重要的,张三认为不重要,于是半拉子工程满地扔。人也白死,活也白干,东西也白糟踏了,多浪费啊。
于是,轮流坐庄变一庄到底。
人是有惯性的,你可以看到公园里的老人,今天在公园里坐这个位置,天天都会习惯坐这个位置。若是某一天,这个位置被人坐了,他不是怒目而视,就是千万百计要让别人站起来,甚至不惜用更好的位置交换。可这位置既不是他买下的,也不是什么龙椅宝座,但是他坐久了,习惯了,已经视为自己的东西,并且不愿意更改。
这就是惯性。
尧本人所在的部落,就是实行了世袭制。
尧的父亲叫喾,帝喾死了以后,刚开始由他的长子挚接替部落长的位置。但是挚在部落长这个位置上干了九年以后,就因为能力不足,被迫让位给了尧。
而尧呢,的确比较争气,他得到了部落长的位置以后,就把他所在的陶唐部落发展到很大地程度,甚至当上了黄河流域一带许多大部落联盟的总首领。
于是尧就被后人称为帝尧,列名为三皇五帝中的一员。而他爹喾也跟着沾光,列名五帝之一,称帝喾。
帝喾有这么一位出息的儿子,让后人对他的精子不免带着崇拜的心理,于是后世的许多王朝帝王都自称自己的祖先是帝喾的儿子。比如商王朝坐了江山,就称自己的契是帝喾的儿子,契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大老婆,而尧啊挚啊,都是帝喾的小老婆生的。所以商王朝的血统最高贵,应该主宰天下。但是契的身世另一点又很雷人,据说契的母亲简狄虽然是帝喾的老婆,是吃了一个鸟蛋而怀孕,所以契的父亲更应该是鸟蛋,只是寄养在帝喾家里。这就象耶酥诞生一样,虽然他的父亲是约瑟,但是负责播种的并不是他。
哪晓得商王朝最后被周王朝给灭了,于是周王朝宣布,他的祖先弃的母亲姜原才应该是帝喾的大老婆,简狄只是小老婆,所以血统最高贵的应该是周王朝才对。于是就动手再把帝喾的家谱再改了一次,反正人家已经擅改了,也不能算是他们乱来。
周王朝的人比较有文化水平,想着反正已经在乱改古人血统了,素性改得彻底一点,直接给帝喾整出一个血统谱系来。就说帝喾本人的血统也非常高贵,因为是华夏始祖黄帝的曾孙,然后把黄帝到帝尧时代中间经过的所有比较有点名气的首领统统拉过来变成帝喾的爹、叔叔、伯伯、爷爷、小叔公、大伯公等等,这个谱系,叫三皇五帝。
至于这个时间掐得上掐不上,反正那时候既没有文字又没有记录,随便瞎编吧。于是三皇五帝,个个人瑞妖怪,好几个都活了一百多岁——在据说人均寿命也就十几岁的原始社会里。
从黄帝到尧,部落联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部落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尧的时候到了一个高峰。
这跟洪水有关。
就在尧生活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深远,它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是大洪水,产生了尧舜禹时代。
那时候大约是地壳变动巨烈期,经常有大洪水。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大洪水的神话与传说。
最有名的当数希伯莱人的传说,也就是《圣经》里的故事,说上帝觉得人类太堕落了,于是决心要毁灭这个世界。(上帝真是太专横了)后来发现还有一个义人诺亚,于是留了一手,让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把世上每一种生物都留下至少一对,放入方舟里。然后天上降下暴雨,把地上一切的生物都消灭掉,唯有在诺亚方舟里的得以保存。于是,水退之后,只有方舟里头的人活了下来,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各个民族的祖先。这个故事包括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头也记录了。而著名的电影《2012》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又编了一个第二次灭世的故事,也是同样坐着高科技的二代方舟而逃过大难。
四大文明古国也都有这类传说,古巴比伦,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一带,关于洪水的传说,还有洪水开始之前,天上诸神就是否要用洪水毁灭世人而展开过一段激烈的辩论,如风之神与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闹,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但是,个性良善的水神恩基想救世,于是传授人类灌溉、贮存谷物以及医药的知识,人类因此得以存活下来。
在古印度,则有摩奴救世的传说。据说是摩奴得到一条鱼的启示,然后造了大船由鱼拖到安全的地方,从此衍生出子子孙孙来。另外,另一个宗派则也说,湿婆大神脸上那道蓝色闪电伤疤的形成,也是由于这次大洪中等。
古埃及人的神话里虽然有没提到过大洪水,但是按照柏拉图的《对话录》里讲的,当时埃及的前身亚特兰蒂斯是被一次洪水所摧毁,据说埃及人就是亚特兰蒂斯在大洪水后的后裔,埃及的智慧之神Thoth也据说是亚特兰蒂斯那次灾难的幸存者
此外,印第安玛雅人的起源传说《波波尔 乌经》中,也有关于这场天神发怒惩罚人类的洪水记载。天神先用木头雕成人像,并让他们开口说话。这些木头人后来忘记了造物主的存在。于是天神决定发起一场洪水,以毁灭人类。
当然,在中国则有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女娲补天应该也是在大洪水时期,两个故事中都出现共同人物共工。共工同舜争位被杀,共工死时撞倒不周山而天崩地裂,洪水淹没了人们……我是唯物主义者,天当然没法补,我估计女娲补的应该是当时人们住的一个超大洞穴,当时两个部落打架,把洞穴的墙壁打塌了个洞,又是大洪水时期,洪水冲进来,估计灾难不小,后来女娲炼五色石,估计就是用原始水泥把那个洞补上,大家就安全了。
那么,洪水是怎么来的呢?
从人类的历史上多次的地球变暖和变冷的记录来看,冷暖循环本就是地球上一个自然地变化,比如一天之内,中午最热半夜最冷;一年之内夏天最热冬天最冷,如果把地球列出一个地球季的话,一千年甚至更长的周期里,可以看出有规律的寒热的转化,在某一个时间点,地球变冷,到经历过某一个时间点,地球变暖。冷暖交互,反复循环。
从远古人类的迁移轨迹来看,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的寒流暖流变化,寒流来时,北方的人群向南方迁移,食物的断源,导致人类自力求生,因而进行迁移和食物多样化,这些行为拓展了头脑思维的能力,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而暖流来时,受暖流气候的影响,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海洋水位上升,海水侵入大陆的东南低洼地带,也就是世界历史上的大洪水时代,原本从寒流移居到暖流的人们生存再次受到挑战,人类遭遇了空前的灾难。
灾难对人类来说,是危,也是机。
人类起源于非洲,应该说非洲比我们更早发展,可是当资本主义洋枪洋炮横扫全球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些文明起源很早的地方,比如说非洲,比如说南美,依然是原始部落,似乎他们的社会方式,几千年不变。
而社会形式变动最大的地区则在北半球,欧洲、亚洲、甚至于北美。也许是因为,对于这个地区的人们而言,他们不象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人们那样得到独厚,一直可以享有丰富的食物来源。那些地区的人们,没有遇到大冰川,没有遇到大洪水,所以不会因为时时面临灭顶之灾,而被迫不断逃亡,不断想办法去抵御灾难。
人类的历史,从来没有停止过灾难,或者它仍是会伴随着人类一起载入历史走向将来。只要还有人类,或许它就不会停息,它永远在人们想不到的时候来,在无数次不见尽头的抗争中结束。有天灾,也有人祸,从远古的大洪水到庞贝城的毁灭,从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直到近现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近几年前所未有的大飓风、大海啸、大洪水、大地震、连流感都变得全球性致命性……谁也不知道,我们下一个面对的会是什么?
除了悲伤,除了痛苦,除了死亡,我们在诅咒它,不能使它消失;我们在害怕它,不能减少伤害。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呢?
一次次的劫难磨炼着人类的能力,有面临森林消失的灾难,猿猴走下树林直立行走;有面临食物短缺的灾难,人们学会猎取食物;有面临洪水的灾难,人们做了船只到四面八方;有面临疾病的灾难,人们寻找药物并使寿命延长……灾难带来死亡,它阻止过度繁衍;灾难是动力,人类在对抗灾难中取得进步和发展。
中国人往往说,我们的历史走的是竹节运,一劫连着一劫,一连串的小劫,中间伴着小休整,一场大劫之后是大休整。度过这一劫,休养生息,迎战下一次的灾难。
我们永远无法消灭灾难,人类的历史与灾难共存。
地球是圆的,它会转动,所以有了日与夜,寒与暑,冰川期和洪水期,都会将在一定的时期内轮番来临。
远古的那一场大洪水对于尧来说,也同样是危机——是危险,更是机会。
在尧的时代里,因为大洪水,所以生存更艰难,觅食更艰难,死于灾难和饥饿的人更多。他们要付出比父辈祖辈更多代价,却还是生活得更差。所以,前所未有的灾难让大家抱起团来,把原本松散型的部落联盟变得更紧密,本来他们只是为了联合作战而组成联盟,但是大洪灾使得联盟所需要处理的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比如说在受灾而颗粒无收的部落和有收获的部族之间分配食物,比如说带着大家救助洪水中的其他部落,甚至于还有建筑防洪工事,制造船只,在高山修建抗洪储粮基地等等。
各部落一起打完战分完战利品就散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要把所有的人力、物力、各部族独有的技能全部联合在一起,为了大家的生存和发展。
当各种公共事务交织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时候,各部落的独立性在削弱,而联盟首领的影响力在加强。
从部落到国家,大洪水让他们迈出了关系性的一步。历史在尧的时代,有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转折。
外因推动内因发展,量变总有一天会积累成质变。所以,尧开始不满足于只当这一任的联盟首领。
尧跟其他前面的部落长不一样,他除了想自己终身坐上部落长的位置以外,他还想把这个宝座传给自己的儿子。
当时在一些部落里,已经实行了世袭制,比如说尧的部落长位置,就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
但是,你在你自己的部落里世袭,没人管你,但是部落联盟是公共联盟,各个部族能够联合在一起就已经很难了,这要联盟首领处事非常公平,才能够不惹争议。
现在你这个部落首领自己起了私心,把公共事业当成私产还传给儿子,于是大家就不干了。哪怕这些年你威望再高,能力再强,你的部族势力再大也不行。
尧想把位置传给儿子丹朱,但是几次都被其他联盟部族驳回,。所谓的“四岳”也就是元老们抵制尧这种自私的行为,他们推举了几个其他强大的部落长,比如共工、比如鲧。
共工在传说中是炎帝的后人,鲧是黄帝的后人,但是这两个部落长,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治水中有着突出贡献。共工在后世被称为水神,而鲧也有着治水九年的功绩。
我们前面说过,大洪水时代人们为了抵制灾难,于是部族之间空前的团结,大联盟的产生使得权力空前的集中。这其中有共同首领尧的权力更大,但是在治水中表现突出的治水专家共工还有鲧的威望也非常突出。
但是权力如同罂粟,一但沾上手就会上瘾,尧不舍得放开手中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背后,还有尧所在的部族来说共同的需求。作为第一部族所享受到的各项福利和地位,以及拥有保持这个优先权的实力。
历史不是一个人能够创造的,如果这个人创造了历史,那他一定迎合了相当一部份人的期望。
尧和他所在的部族利益所在,都希望把尧现在所具有的这份权力继承下去,所以他们力推丹朱当继承人。但是“四岳”和其他部族的利益所在,则希望实行轮换制,所以坚决抵制丹朱当继承人。
于是尧和四岳们杠上了。为了抵制元老们的推荐,他干脆来个全盘乱,自己跑去找了一大堆莫明其妙的人说自己要传位给他们,比如许由、善卷等一些所谓的知名人士、当朝隐士,当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知名度但是武力值不高,否则的话人家来个正中下怀就糟了。
可说白了,知名人士不是白当的,你精人家也不笨,自己手下无兵无将的,凭什么去当这个首领。知道尧这么热乎,只是把自己推出当个站中间挨枪的,只怕屁股一坐上位置,脑袋不是给共工这些候选人砍掉就是给丹朱这位继承人砍掉,当然不会接受了。
于是那段时间天下出现一种奇景,尧到处找许多名人隐士,见人就说自己要传位,那些人则一听到尧来找自己,吓得跑得比兔子还快,还得不停向别人表白:“我不要做啊我没这个意思啊我没听到尧这话啊如果我听到了就立刻把耳朵洗干净去……”
最后尧和“四岳”们杠上了,尧要推行世袭制,而其他部落长要求推行民主制。这当然背后有他们各自利益体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财、物等方面要求集中调配使用,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世袭制代替民主制,已经成为必然,东西方都难以避免。所以西方“言必称罗马”,而古罗马也同样无法避免从共和制走向帝制。
当然,过程是复杂的。
这时候,有人向尧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尧如果把首领的位置直接传给丹朱,其他部落长们肯定不干,那咱们就来个表面民主,实则世袭的制度吧。不如趁着尧还活着的时候,先把首领的位置传给某个过渡者,然后让他干满一届,再把首领的位置传回给丹朱,这就叫曲线救国。
举个时间最近的例子,比如说蒋介石先经过“民主投票”,把“总统”的位置传给了严家淦,然后严家淦再把“总统”的位置传回给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如此一来,“民主”的程序也有了,世袭的实质也有了。
当下就是找一个这样的“过渡首领”,而这个人是谁呢?象共工、鲧这种人是不行的,他们太强了,找他们过流简直是与虎谋皮。
这个时候,舜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关于舜的故事,我想大家一定已经非常熟悉了。据说舜是个苦孩子,很小就死了娘,他爹是个混蛋,娶了后娘再生了一个弟弟名字叫象,于是就不管前面生的儿子死活了,任由后娘虐待他。所以说这个人不配当爹,他就是一瞎子,所以名字就叫瞽叟,就是瞎老头儿。
但是舜这个人很厚道,对于亲爹和后娘的虐待都是逆来顺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后娘这么溺爱亲生儿子象,可这象越来越没用,而舜却越来越有出息。
舜长大了,到处打零工,因为他为人老实肯干活又肯自己吃亏,所以走到哪儿人家都夸他,而他呢也心灵手巧,做事情都比别人多个心眼。话说,在瞎老爹和恶后娘以及混蛋弟弟手底下还能够越过越好,没点眼力劲没点伶俐劲还成吗?
据说,舜在发达以后,还依然对他的坏后娘一家子非常好,还住在一起,虽然他们嫉妒舜的成功,嫉妒舜现在比他们有钱,还三番两次的想害死他,但是舜每次都能够在别人害他以后,神奇地脱身,照样还是对他们那么好。
我总觉得这里头有那么点儿问题,一个人如果在充满阴损奸恶的环境中长大,如果他还能够很善良,那么他一定万分厌恶他成长的环境,并且一定渴望逃离这种充满邪恶阴暗的环境,因为一个心理阳光的人,如果呆在黑暗的空气里,那是会万分痛苦的。那么舜为什么在已经有独立能力以后,还要继续跟那一家子人渣混在一起呢,还是他真正享受着用别人的阴暗,来反衬他的光明和伟大的心态?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为什么默默纵容着自己身边的亲人一次次做出灭绝人性的恶行来,而且有意无意让这些恶行被传播开来,在那个信息流通极其艰难的时代,舜和他那些人渣亲人的故事,几乎传遍每一个人的耳边?
也许从一开始来说,只是为了博取同情,让自己的打工更容易一些,得到更多的感情分。但是后来,当这些名声给他带来越来越大的利益时,我想舜也许是在享受着这种名誉了。
所以当后来,舜的名声传到尧的耳边时,尧觉得真是太好了,他正需要这么一个人。第一他要有一定能力,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第二他要根基浅薄,没有自己的班底,只能乖乖当一个傀儡过渡首领;第三这个人的人品还要非常地好,不能够当白眼狼。
舜完全符合这个条件。
尧一看,啊呀这个人不错,有能力重亲情,只要跟他结亲成,估计怎么踩都不反抗,于是赶着把女儿嫁给他,一个不够嫁两个,指望通过政治联姻,控制这个出了名厚道孝顺的女婿,来够帮丹朱坐稳江山。
当然他没想到,这个出名厚道的女婿,一坐上高位,就开始大肆征战,所谓诛“四凶”,也就是把帝鸿氏的浑敦、少皞氏的穷奇,颛顼氏的梼杌、缙云氏的饕餮统统打败砍头,当时尧还高兴着呢,以为他是替丹朱清场,没想到舜清完场子后立马把刀把子转向了尧。
虽然在官方记载上,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等,把尧舜之间的传位夸了又夸,说两人是“禅让”,说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据说这个丹朱在自己老子眼中,也就是一人渣的水平,于是毅然把首领之位也就是“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呢谦虚得不得了,非要推让不可,于是在尧死后硬是推让丹朱为帝,但是天下的人觉得丹朱没有才能,于是都不去拜他,非要去拜舜,而丹朱呢也自知无德,于是哭着喊着硬要把帝位给舜。于是舜只好庆众所请,登上了帝位。
但是事实上是怎么回事呢,说白了,司马迁写这个的时候,他离尧和舜的时代也有两千多年了,跟咱们现在写古人一样,也是死无对证的一件事。不,他比我们还惨,因为他手头的记录比我们少多了。你想秦始皇一烧,楚霸王又一烧,还能够留下多少资料啊。
大家原来也以为就这样了,结果没想到,在晋代的时候,有人从古墓里挖出一套竹简来,原来是春秋时代魏国的史书,这套东西后来就被称之为《竹书纪年》,这里头颠覆了许多原来孔子版或者司马迁版的远古历史。
《竹书纪年》的关于尧舜传位的记录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禅让的真相
《竹书纪年》的关于尧舜传位的记录是:“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译成大白话就是,尧到老的时候,失去了权力,于是被舜夺了位,还关了起来。舜把尧关起来以后,再把丹朱流放到遥远的南蛮之地,让他见不到他爹尧,也不知道在他爹身上发生的不幸情况。
舜刚开始先是挑拨了尧跟丹朱的父子关系,然后丹朱再也没办法见到尧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你父亲尧不愿意见你”,可怜的丹朱一直以为老爹还在余怒未消,却不知道此时的尧已经被舜对外界封锁了。
然后舜再借用尧的名义,把丹朱流放了,最后再对外发布官方声明:各位,由于尧的儿子丹朱很人渣,于是尧一怒之下把丹朱赶走了,然后把帝位传给了我。我曾经再三推辞,但是出于老领导的关怀群众的拥护,所以,现在开始这个天下就由我来为大家服务了,谢谢!(请鼓掌通过)
那么,舜为什么会得到了帝位,而尧选定的儿子丹朱失败了,有实力的部落长共工和鲧也失败了呢?
我们只能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尧把刀把子递给舜,让他把能够对继承帝位有点威胁力的人都砍光了,虽然表面上太平了,但是一来让舜立了威,让大家纷纷畏于舜而不畏于丹朱;;二来呢,那些其他部落的人,则对尧更加起了反弹之心,大家抱着“我成不了我也不能让你成”的心态,因为大家也恨着尧呢,你为了能够把公有权力变成私有权力,折腾出这么多的事情来。所以都在舜和尧最后的权力之争中,宁可站在舜的那一边,投舜一票。
于是舜就在各种矛盾的夹缝中上位了。
丹朱知道舜夺取老爹留给他的帝位以后,就发动三苗之地的部落,跟尧打了一场大仗。不得不说,丹朱的确在能力上不及舜,结果当然毫无意外地败了。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而作为胜利方的舜当然就成了“正义的”,而失败方的丹朱当然就是“非正义的”,于是在后世,丹朱经常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
尧在最后的日子估计得捶心擂肺地说:“我怎么光知道外人是靠不住的,哪晓得女婿更靠不住啊!”
所以说政治联姻,永远只是锦上添花,到了最关键时刻,最不靠谱的还是政治联姻,自己人咬起自己人来,只有更狠。
所以当历史的车轮重新滚动的时候,舜觉得,自己绝不可能再犯尧曾经犯过的错误。他不会信任其他人,更不可能把女儿嫁一个后起之秀来当成自己的臂助,他会把战争的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心中。
但是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的是,昔日的敌人之子禹的崛起。
7、“被全勤”的禹劳模
当然,除了丹朱以外,舜要坐稳这个位置,还得清理掉许多对手。《尚书 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也就是说,舜在尧的时候,就把竞争对手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另一个部落长驩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部落赶到了“三危”也就最差的环境里,最后,把另一个竞争对手鲧杀死在羽山。
鲧的死曾经被认为是治水失败而被杀,但是我们看鲧的治水方式,是用土垒成堤坝,堵住洪水上涨,这种方式其实并没错,直到五千年以后的现在,我们还是用这种方法来抗洪。甚至于比鲧时代还不如,鲧是用土去堵,我们是用人跳下去堵——当然,那是因为鲧时代没有豆腐渣工程。
其实严格说起来,鲧并不是治水无能,他是倒霉催的,因为治水有功,被四岳推举为尧的继承人竞争者,然后他就被尧瞄上了,也被舜瞄上了。
本来按照鲧的办法,治水九年,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有了堤坝,部落不会被大水冲走,大家也能够安居乐业了。
可是鲧真是倒霉催的,他哪晓得这场大水千古不遇,原来修好的堤坝,忽然一夜之间全部被大水冲垮了。照现在的话说,我们修了一条百年内抗洪标准的大堤,没想到遇上千年不遇的大洪水,结果垮了,非人力所为啊。
但是舜就抓住这件事,立马问罪于鲧,直接把他给杀了,终于把这个政敌给清除了。
现在大家都把功劳算到禹的头上来,可是,别忘记了禹是鲧的儿子,他是站在鲧失败的基础上成功的。原来鲧只是没遇上修堤坝大塌方的问题,只可惜等他刚遇上,还没想出研究的办法来,就已经被舜给杀了。
所以鲧的人生,真是一个杯具啊!
鲧死了,但这事儿还没完呢。鲧还有部族,有儿子。于是舜又打上了鲧的儿子禹的主意,他就下令,让禹去继续治水。
因为治水是同老天爷开战,之前没人能搞定。全世界都没办法的事,就让禹给摊上了。咱们看看当时禹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去治水的。《尚书》有一段很有意思:“舜说,禹啊,你去治水,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正是禹的爹鲧刚被舜宰了的时候),禹说,我不行啊,还是让您手底下的能人稷、契和皋陶去吧。舜说:没商量,就是你去。”
于是禹只好上任了,他把他一生的心血,都倾于治水之上。当然禹这并不是呕心沥血为人民,而是为了自己的脑袋。《史记》上说他是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后世有脑残的称禹多么伟大,“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默默无语,望天流泪:“你才三过家门有意不入呢,你们全家都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也想同我老婆孩子热炕头啊,可是那个混蛋老板舜在我的头顶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我有一秒钟不在工作上他就能够抓到毛病宰了我,我只是想活到能安全地抱抱我儿子启的那一天啊!”
2010年无数加班工作者一齐同禹“劳模”抱头流泪共鸣:“对啊对啊,我们都是‘被全勤’的人群!”
8、跟着禹有肉吃
但是舜没有想到,让禹去治水,反而成就了他。纵观历史,通过诸多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是如何在短期内快速集中到某一个人的手中的?那就是一靠打仗,二靠工程。
打仗和做工程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做这件事的主事者,就决定着这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支配权,他就能够借此来做成排除异已、提拨心腹、收买人心、拉拢势力等事情,最后达到登上政治高位的目的。
当然,在大禹治水这个案例之前,人们只知道前一种是快速得到权力的方法,所以舜就是通过以自己的好人缘积蓄到各种人脉,一直到他被推荐到给尧以前,都是一个对自己无良亲人都百般容忍的老好人。
同舜不一样,禹的崛起并不是在当权者的眼皮底下,而是在远方。
除了战争以外,其实大规模的工程,同样是获得权力的捷径。但是在禹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正如没有人知道,除了占据城市获得政权之外,还有“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也一样能获得胜利。
而禹也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突破性地走出了这一点。
当他被迫去走上他父亲曾经失败过的路之时,他就已经带着脑子,带着思考去了。鲧当时是采用筑坝围堵的方法,其实并不算错,现在咱们防治洪水,也还采用修堤坝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洪水不算太大的时候,甚至是临时发洪水的时候有用,一旦遇上这种全球千万年不遇的大洪水,甚至因为这股洪水已经让原来的泄洪渠道堵塞改道失去作用的时候,结果就是失败和灾难。
所以禹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采用了疏导的方式。这话说来容易,但是事实上,他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进行大量实践和试验的,他又是怎么样说服其他部族帮助他进行工作的,这就是属于治水之外的智慧了。
禹最早采用的方法是联婚,他的妻子就来自东夷大部族涂山氏,涂山氏不仅是东夷的大族,舜集团长老皋陶也是出自涂山氏。这门婚姻不仅是禹得到了治水的事业力助,也得到了皋陶的政治后台。
凡事就难在第一步,因为只要见到第一步的效果,后面的人们就会逐利跟上。所以,当禹的治水事业一步步见到效果的时候,跟从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前我们常说洪水之害,但是其实任何事都有利害。洪水固然摧毁一切但也带来土地的生机。
在现代埃及,著名的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虽然阻止了洪水的泛滥,但是失去河水冲击的土地变得贫脊,人们不得不购入化学肥料,同时支流失去补充,干旱增多,生态破坏……
当然,我们再回到禹时代,从反面来说,当洪水被引改道之后,被洪水冲刷过的土地意外的肥沃,跟从禹的人们获得了大丰收。当泛滥的洪水逐步清退时,禹的声望达到了最高点。
这时候舜才惊异地发现,他的对手已经由小毛头成长为巨人了。
而禹,也在开始他权力之路。他向舜提出,要征伐三苗。舜用鼻子一闻就知道他什么意思,而此时的舜正在策划让自己的儿子商均继位,当然不肯让禹有机会用战争建立更大的实力,当然一口拒绝了。
同舜当初很恭敬地表现出一个孝子贤婿的面貌不同,回到中央的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舜分庭抗礼的态度。当舜拒绝禹时,禹并没有放弃,而是发动各部族首领以投票的方式决定了攻打三苗。
当然,此次攻打三苗并没有获得成功,据说,是舜在背后扯了他的后腿。但是经历过十三年治水的禹,又岂是能够被这一次的失败所能击倒的。当一个人迎着洪水经历过千百次的被打倒而终于凭着韧劲站到了最后时,战胜过大自然的人,更不会惧怕人类的战争。
于是禹采取了另一种办法,并不是直接在舜的中央政权时接位,而是在阳翟定居下来,慢慢借着他治水的成就和丰富的出产,逐步由近到远,对各个部族进行驯化蚕嚅。禹的手段是帮助这些部族进行转制,从让这些部落内部开始由推举制变成世袭制,包括这些部落内部的管理人员也成了世袭制,但是这种制度又要经过禹的认可。换而言之,当这些首领当到头了,想传位给自己儿子的时候,只要请了禹家兵马往那里一站,那些原来想换岗的人一看,就摸摸鼻子不响了。
当绝大多数的部族开始臣服以后,禹带着人马回到舜的中央权力所在地安邑。于是在进行了一场相对“和平”的交接以后,统治了三十三年政权的君主舜被流放,十七年后,死在了流放地苍梧。
在这个过程中,禹得到了皋陶的大力支持,史记说皋陶首先提倡向大禹领导致敬,并且制造了刑法,如果有谁不服从禹领导,就十大酷刑侍候着。于是,大家都跟着禹领导走了。
此外,禹还得到了另外两个强大部族首领益和稷的支持,这两个也曾经是舜领导下的重量级部族首领。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跟舜走跟禹走了呢,那是因为——跟着大禹有肉吃!
当舜年老的时候,已经不能再进行征伐带来掠夺性收益,而又在极力削减他们的权力以防对自己儿子商均的继位造成威胁。相比之下,禹的示好显然更有吸引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舜当年上位做的一些事,也引起了许多部族长们的警惕和不满。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与其说是舜被禹拉下马,倒不如说,是部族长们对尧以来越来越权力集中的联盟首领们这些年来为所欲为自私利已的行为而引发的反弹。
这是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种争夺,总有一天会走向白热化。那就是当禹吸取了尧舜失败的例子以后,他采取了更加强势而血腥的手段。
9、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
禹的权力控制,显然是吸取了尧舜的失败过程,当尧舜晚年想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时,都遭到了身边重臣和大部族首领们的反对。尧舜怎么做的呢?争执、发怒、耍手段。
但是很显然,禹的手段直接得多,也冷酷得多,他直接就杀人了。他
为了集中权力,禹召开了涂山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他除了向部落长们展示自己的威望之外,还宣布大家必须向他进贡赋税,这跟以前的部落制度是不一样的。而其中一个大部落首领防风氏就因为拒绝进贡而被禹当中所杀。这一招叫杀鸡儆猴。以前那些部落长在尧舜期间吵归吵,闹归闹,也不过是恃着再吵再闹,尧舜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除非像共工那样和舜争夺地位,只是提提意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大家没有想到,就算是除了争地位以外,连违抗命令都要被杀头。所以在这个事情上,大家觉得自己如果要做一些反对禹的事情就要小心一点了。
禹的控制手段也比尧与舜严密得多,尧舜时代,还只能控制黄河流域,但是禹的统治已经波及远方,因为治走,他走过了无数地方,更远的地方也因为他治水的名气向他求助,让他派遣助手。
于是就这样,禹通过战争和技术援助,把天下联结到了一起,并划为九州,各派心腹去管理,严密杜绝了任何一个可能争位的人出现。
终于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不再走上尧舜二人儿子的失败之路,而是直接顺利继承了他的位置,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
启的名字,由似乎在一个变形的神话故事后面,隐隐向我们揭示了禹这位强者,在事业成功后面所隐藏着的家庭情感的失败。
因为在禹成功的时候,帮助他开创大业迈出第一步的妻子涂山氏并没有跟他站在一起。在神话故事中,禹为了治水开山,变身为熊,他的妻子涂山氏有一天给禹送饭,看见丈夫忽然变成了熊,吓得逃走,禹紧追不舍,涂山氏遂化为石头,禹向此石索要儿子,石头裂开,禹的儿子启跳了出来。
或者我们可以推想出这个神话背后真实的故事来。那个时代,虽然已经是父系为主,但是像女娲氏这种存在,很显然,还有许多部族仍然保留母系氏族的存在方式。而当初禹似乎是入赘的方式与涂山氏结婚,婚后他就踏上治水之路,一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刚开始涂山氏的确曾经痴痴等待,《吕氏春秋》曾记载着一首情歌,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据说这就是涂山氏等候禹时所唱,也就是中国历史第一首情诗。
但是当禹一去不返,第一次听说他快回来时,涂山氏连忙派侍女去山口等候迎接,结果是一场空欢喜,禹过门不入。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瓶子里的魔鬼说,在第一个百年里,我祈求谁能够把我放出来,我就送他一大笔钱;第二个百年里,我祈求谁能够把我放出来,我把全世界给他;第三个百年里,绝望的他说,如果谁放了他,他就杀死谁。
当十三年后,禹终于出现在涂山氏面前的时候,满怀愤怒的涂山氏看到的禹,居然已经不再是昔年的英俊青年,十三年的风霜让他须发过膝,整个人又黑又粗壮,从一个玉面帅哥直接变成了一个黑熊大叔。
如果说在看到禹之前还只是愤怒,再看到禹的时候,涂山氏已经出离愤怒了,她一句话也不说,转头就走。禹还傻傻地跟在后面,一直跟到她所住的洞穴前,“啪”地一声涂山氏就把石门关上了,把禹关在了门外。
可怜禹在外面过了十几年的工地生活,已经完全忘记他当初哄女人的手段了,他还傻傻地问为什么,涂山氏怒吼道:“你不尽夫妻义务,一去十几年也罢了,你居然还不懂得保持身材保持外貌。一个又没长相又没付出的人,我还要来干嘛,你给我滚!”禹磨破了嘴皮子,奈何第三百年的魔鬼已经绝望,女人的怨恨一旦形成以后,男人做什么都是错的。最后禹没有办法了,只好说:“那你把我儿子还给我吧,要知道我当年跟你结婚就已经超龄了,现在估计再也没机会有下一代了。”
涂山氏说:“还给你就还给你,反正我们是母系社会,女儿才是继承人,儿子要来了没用。”于是把石门打开,把儿子还给了禹。
这个孩子就是启,启的意思就是开启,就是来自涂山氏把门开启,把儿子给了禹的意思。
当禹站在高高的王座上时,当他得到世界的时候,他却惨变弃夫。也许在他的心中,会想起这一句话吧:“虽然我得到了世界,但却失去了你。”
禹的儿子启,就是夏王朝的开国君王,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世袭王朝的君王。夏朝的王姓为姒,一般来说,姓氏中带着女字旁的,基本上都是很古老的部种,从母系分出来的,所以姓氏中有女字旁。
(禹登基大典的配乐:赵传的歌《我终于失去了你》:当所有的人离开我的时候,你劝我要耐心等候,并且陪我渡过生命中最长的寒冬……啊,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终于失去了你,当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光荣……)
10、我们的历史从吃饭开始
夏王朝建立了,启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启这孩子大部分时候过着有娘的时候没有爹,有爹的时候没有娘的日子,所以他的适应能力强,性格也很强悍。
多年来他跟着他爹禹到处奔走,跟着禹攻战四方,跟着禹治水治人,禹建立王朝的同时锻炼了启。大禹死的时候,有一个部落长伯益的势力也很强,他想效法尧舜禹禅让的旧例,也想争夺这个位置。在民间故事里这个故事是这样解决的:伯益觉得自己的威望不够,就把宝座让给了启,然后自己躲到山里去了。
如果咱们还记得前面尧舜禹接位的顺序过程来看,当然就可以合理推断出,这又是一个“被谦虚”的故事。
我们现在能够得到关于那个年代的文字资料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司马迁的时代的记录,那个时候距离禹的时代也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还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一些文字也仅仅是距离夏启有一千多年的商周时代的甲骨残片。就这就像你们去问爱斯基摩人他们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一样,每个人都能给你说一套不同的故事。
所以现在得到的记录,像史记的说法是伯益把位置让给启了,像孟子的说法是伯益被启架空了,所以他“被禅让”了,另外还有比较直接的如竹书纪年这样的就是说,启杀了伯益。
不像尧舜那样过早地把自己儿子推出来成为众矢之的,禹是深懂得吸取前人的教训,所以他很早就推出一个大家认可的对象伯益作为自己明面上的接班人。其实那只是个障眼法,所以大家都没有再推出其他的候选取人。但是禹暗中却让启培养了势力,等到大家发现候选人只能够在伯益和启之间二选一,而伯益消失了,并且留下官方发言说自己退出竞选,于是启就顺利接了位,而此时大家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各部族长们会不会就此罢休呢?当然不会,所谓剑有双刃,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当你得到的时候就是别人的失去,虽然这一会儿东风压倒了西风,但是不见得西风不会有一天也压倒东风。
前面说过,禹为了集中权力,召开了涂山大会的时候,除了杀人立威勒令上贡以外,禹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并把各方部落长进贡的金属青铜铸了九个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归于禹。
所谓的鼎就是以前煮饭煮肉的大锅,造九个大鼎,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成了一家人。
会议开完了,煮饭锅留下了,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此后禹的子子孙孙们就把这九口大锅放在自己的宫殿门口,来表示“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从吃饭开始的。
所以,只有中国人把吃饭看做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洋人见面第一句是“你好”或者“早上好”,而中国见面第一句必然是问“吃了吗”?
1995年的时候,中国为庆祝联合国50年的华诞,向联合国赠送了一件非常有纪年意义的礼物——一口1.5吨的世纪大鼎。它的寓意就是:祝愿全世界人民都能吃饱饭。
所以禹从这九个大饭锅,就开始了以“鼎”象征性地代表后世的权力最高端的历史,“鼎”就变成了一个皇权统治的象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得到了这九个饭锅就代表了天下,所谓想夺取最高权力就叫“问鼎天下”,得到了主宰天下的权力就叫“天下鼎定”。王朝最好的时候就是“鼎盛”,代表锅里有盛着东西,那就是天下富裕,大家都能够吃饱饭。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
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在历史上始终坚持把吃饭的锅子当作至高权力的象征,不是为了什么主义,也不是必须要有什么信仰,中国人最大的主义和信仰,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人有饭吃。而每一个统治者能不能长久,就得扪心自问一句:“你、让大家有饭吃了吗?”
11、太康失国
早在启接掌帝位的时候,不但在部族外有跟伯益的一场大战,而且就在他自己的部族里都有过波折,姒姓内部也有人不服。除了含糊不清地和伯益的交接仪式之外,真正有记录的是他在自己部族内和有扈氏的一场大战。这场战争有前因后果,有战前动员,有具体的战术记录,记录很完备,叫“甘之战”。
启获得大胜之后,为了显示权威,他仿父亲禹的涂山大会一样,又建立了一个高台,叫钧台大会诸侯。钧台又叫夏台,在启的时代是作为启和诸部落长的宴会之所,但后来变成了专门用来表示夏朝的国家机器,说白了就是用来镇压和囚禁的地方,后面我们还将提到它,它曾经囚禁过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启在位的时候,他的个性很强势,凡是不服从他的人都被杀死,他靠着简单粗暴的杀人统治国家,但是确实有效,他迅速集中了权力和财富,天下的诸侯没有人敢违抗他。
启虽然顺利接掌了帝位,但是,各部族的不满就此埋下将来变乱的根源。天底下任何一个新事物出来,都是有它发生的社会原因,所谓存在即合理。但是旧事物能够存在这么久,自然也有存在的理由。而新事物则是一件试验品,一个试验品要变成成品,并且取代掉现在的制度,也许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或者是两件事物要摆在社会上被大众反复验证多次以后,才能够确定哪一种更适合现在的社会。
所以,尧遇上了反弹,舜也遇上了反弹,禹把这种反弹压下了,顺利地传位给了启,但是反弹未并消失,它虽然较以前更弱,但是它仍然存在,而这种隐患,将埋在启的儿子身上。
根据后世的记录,当时启的生活水平和他的爹禹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禹为了治水一生奔波,但是启的生活就很腐败。据记载启那时制造了很多青铜器来喝酒吃肉,音乐舞蹈都齐全。只有粮食充足才能酿酒,他那时享用的音乐已经不是原始部落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唱歌跳舞的那种音乐,而是专门有人为他进行的表演,证明他已经开始堕落腐化享受了。
而启的儿子太康就是在这么一个非常享福的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太康不像启一样,一开始就要为了王位跟别人拼死拼活,他一生出来王冠就在脑袋上,有好吃的好穿的,过得比谁都舒服。
但是一个人享福享多了是要付出代价的,温室里的娇花一旦离开庇护而放到野生环境去,就很难抵御现实的风雨。
当初启曾经想得很好,禹传他,他传太康,这帝位父传子,子传孙,夏王朝世世代代传之无穷尽,哪晓得差点跟秦始皇一样,传到二世就折了根。
毕竟夏朝是启开天辟地第一回搞世袭制,所以稳定性非常不够。启活着的时候手段够厉害,但是他一死,别人未必买他儿子的账。更糟糕的是,他的儿子太康,从小生活在太平顺境中,不象当爷爷的禹,自己老爹刚死就被杀父仇人逼着去治水;也不象当爹的启,打小有娘的时候没有爹,有爹的时候没有娘。所以太康这孩子跟他爷爷他爹比起来,就像从小在蜜缸里长大似的,没有半点危机意识。
他的王位则是一出生就戴在他的脑袋上了,所以他也就惯坏了,所以史书上说他“盘于游田,不恤民事”,我觉得这话没多少道理,那都是后世农业社会给他安的罪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野人或者半野人社会,生产力总体还更多处于游牧为主兼顾农业的时代,打猎不仅仅是战争的练习式,其实它也是生产啊,不打猎哪有肉吃?
但是太康没多少心眼倒是真的,能力不足也是真的。他打猎就打猎,结果被几个手下一忽悠,渡过了洛水,离他的国都和臣民们越走越远了。
等他去远了,于是有一个早有准备的部落长,当时叫有穹国的后羿——自从夏朝建立王朝之后,以前的部落都不叫部落了,都升级成了国;酋长也不叫酋长,都改叫诸侯了——
有穹国的诸侯叫后羿,这个部落一直很强大,在尧的时代他们就以最擅长的中远程攻击——射箭而出名。后羿率领着自己兵马冲进了夏朝的国都,占据了王宫,然后派人在洛水上断了太康的归路,让那小子别回来了,自动“被流放”去吧。
很显然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史载后羿身边有四大谋士,分别叫“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且从后面的记录看来,后羿还曾经收留过其他部族的人才如寒浞、逢蒙等,进入夏都以后,据记载夏国的群臣与百姓并没有奋起反抗入侵者,反而“因夏民代夏政”,就是完全接受了后羿的统治,除了换个帝王之外,夏国的国政还是跟以前一样顺利运转。
那么为什么启活着时让这么多诸侯都不敢吭声的如此铁桶般江山,到了太康手里就象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呢?当然不仅仅是后世儒家们每逢亡败之君必要叽叽歪歪戴上的所谓“失德论”帽子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诸侯们对于禹启时代高压政策的反弹。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世界上许多划时代的事情刚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万众所归,一刀截止的。恰恰相反,虽然说存在即合理,一件新政策出来,肯定是因为社会已经发展到某个能够让它出来的程度了。但是同样,现存的旧政策仍然是合理的,它就算落后于时代也是逐步淘汰,而不是被时代一脚踢飞。
所以说我们的历史,是摸着石头过河。你以为摸到正确的方向了,且慢欢喜,还得试一度,搞个新发明还得实验室千百回实验失败,留下数据,最后不断转方向不断改数据,甚至面目全非以后,你才有新发明出来,可以取代旧事物。
一个产品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关系到千万亿人生死存亡大事的国策呢?所以,一个制度出现反复,那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太康失国,其实就是夏王朝世袭制度不稳固的一次反弹。这跟太康的品德无关,但跟他的能力有关。
太康的能力的确是欠了一点,运气则欠的不止是一点点。
太康失国之后,在“被流放”中,困于一个小城堡,守着一小堆部下关起门来戴个纸冠,无奈地过了十多年以后,郁郁而终。从此后这个地方就叫太康,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太康县。
而这十多年,后羿则坐上了他的王位,统治着他的帝国。
12、老虎和猱的故事
但是,世界上的事,坏就坏在这个但是上。
应该说,后羿是一个英雄人物,在这于他尽管篡了夏王朝的王位,后来死得也不太好看,这些非主流行为仍然可以在后世神话传说中以英雄的形象存在,而且当时占据了别人的地盘,居然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反对声音。
有一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羿的成功,在于他虽然是有穹国的人,但是他这个君王并不狭隘,他收容了许多来自不同部族的人,这些人帮助他出谋画策,帮他安邦定国;但是正如剑有双刃,伤人也能伤已;镜子有正反两面,照见美丽也照见丑陋。
后羿对别人不加保留的信任,成就了他,但也毁灭了他。
在一次出行打猎中,后羿死在了他最信任的助手寒浞和他的弟子逢蒙的手中。
寒浞何许人也,他本是一个部落叫寒族里被逐出来的人,因为人品不端,所以被自己的部落逐出来。当时在上古,生存条件很差,大家都是群居,部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连自己的部族都无法存站下去,那么不是变成流浪狗就是别人部族里的二等公民。
但是由于有穷部落的后羿有野心,也在大力收留其他部落里的人来壮大自己,所以许多人就投了后羿而去。
而寒浞投了后羿以后,虽然在出谋画策不及武罗、伯因这些谋臣,但是寒浞另有一项本事,却是别人望尘莫及,那就是善于奉承拍马,侍人颜色。
象后羿这样,武力值很高的人,自然是自视也很高,别人的奉承拍马,对于他来说也许刚开始不习惯,但后来一定会越来越受用。尤其是在他夺了太康之位,君临天下诸侯的时候,更是不知不觉,膨胀到了无限。
在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所谓“成功者”“领导者”身边,像寒浞这种人永远不会绝迹。明朝有个人叫刘元卿,他在《贤奕编 警喻》中写了这样一则寓言,说是森林中野兽有一种动物叫猱,长得有点象猴子。它虽然身形很小,但爪子锋利,而且善于奉承。森林之王老虎有一天觉得脑袋有点痒痒,估计是不讲卫生长了虱子,于是拿脑袋在树皮在蹭了蹭,猱看到了,就讨好地说:“大王,我给您挠痒痒吧!”老虎很高兴,让猱给他挠头皮。但是,猱的手段很高明,挠着挠着,老虎就不痒了。但是挠着挠着,老虎的头皮越来越薄,挠着挠着,老虎的脑袋就挠破了,露出脑浆来。猱虽然长得象猴子,但绝对不吃素,它一边挠着老虎的头皮奉承着老虎,一边就掏出虎脑来当饭吃。吃完了把残渣剩一点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大王您。”老虎很高兴:“啊,整个森林里对我最忠心的是猱啊!它对我多么忠心,有吃的居然先想到献给我。”老虎却不知道,猱讨好它,只是为了吃掉它。它越享受猱的服务,它自己的脑子就一点点被猱吃进去,它就没有了自己的脑子,没有了自己的判断力。直到某一天,猱把它的脑子吃光了,老虎开始感觉脑袋痛得要命,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猱在奉承中吃光了脑子。当老虎去找猱算账的时候,猱却早已经跑到高高的树上,看着老虎发怒、疼痛、打滚、后悔、嘶吼,而嘲笑它,最后老虎在猱的嘲笑中大吼一声死去了。
对于寒浞这个猱来说,后羿就是那只把自己脑袋交给他的老虎。当后羿享受着寒浞无微不至的奉承关怀服务之后,被搬空的不仅仅是他的脑子,还有他的部属,甚至是他的妻子。渐渐地,后羿对部属的命令权,被寒浞代劳了;寒浞用后羿的钱收买后羿的部属,用后羿的权力干掉后羿的忠臣,用后羿的信任而私通了后羿的妻妾。
13、姮娥VS嫦娥
后羿的妻子名字叫嫦娥,其实最早记载她的正确名字应该是叫姮娥,但后来在汉代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讳,所以汉代人就擅自把她的名字改了,改叫什么呢,因为在神话中她奔月了,而那时候月亮女神的名字叫常仪或者是常羲,于是把姮娥也跟着常羲同姓,改叫常娥,后来又加了个女字旁,改叫嫦娥了。结果到汉代灭亡了,也不用避汉皇帝的名讳了,可是大家却都约定俗成改不回来了。所以避讳这种事,活人搞花样,死人也糟殃,连死了几千年的人也被迫改名,实在是太过滑稽。
姮娥是后羿的正妻,上古能够当一个部落长正妻的,身份地位一定不低,怎么也得是跟另一个部落强强联姻的。所以姮娥很漂亮也很骄傲,一个出身高贵自我感觉良好的女人,她所追求的就不止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要有点精神方面的东西了。
后羿固然是个英雄,身份地位相貌才能都足以匹配她,可是身份地位财富事业,对于姮娥来说,她从小到大都见得多了。后羿是英雄是首领是王者,可是一个女人要的是什么,他却永远不知道。
其实很多男人一辈子都不知道,女人要的是什么。其实人性是相通的,男人要的是什么,是温柔体贴是善解人意是红袖添香。女人也一样,女人要的是温柔体贴,是妆台侍镜是傅粉画眉,是会说笑会调情懂女人的小性儿。
很多人真的相信所谓的“男人在事业中有一种吸引力”,然后真的相信有钱有势就有爱。其实这种“爱”这种吸引力与性别无关,与财富有安全感有关。只有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男人的“事业”才会成为“吸引力”的标志。人是社会动物,她在选择时一定会与社会属性相关。但人也是本能动物,当财富当安全感不再处于第一优位考虑的时候,她就会更注重自己的感官和本能。
所以大款的老婆未必有了钱就忠贞,小白脸倒是大把女人肯倒贴。这就是现实,对于迷信“事业”的男人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盆冷水。许多没钱的男人一样娶得到好妻子,但娶不到好妻子就抱怨“女人都爱钱”的男人,其实只不过用这个理由掩饰他们的爱无能罢了。不懂得了解女人尊重女人的男人,哪怕只是假装也装不出来的男人,女人自然不会爱他们,这与有没有钱无关,退一万步说,这种男人哪怕将来有了钱,他的女人也会拿他的钱去贴别人的。
后羿成了英雄,四处奔波打仗,她闺房寂寞无人陪伴;后羿成了帝王,无数人奉承送来美女艳姬,她形影孤单怨念丛生。
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可你欠我幸福拿什么来弥补……”后羿是英雄是帝王,可与她的幸福无关。她需要关爱需要温柔需要陪伴,而不是她的丈夫在前堂热闹喧天而她独自在宫殿里跟自己的影子说话。
其实广寒宫不在天上,不在月亮里,而在女人的心里。
她的心有一个寒冷的洞,而后羿不但对此茫然无知,还把通向她心里的门,给寒浞打开了。
而寒浞就从“为领导排忧解难”,“摆平领导的红旗不倒彩旗飘飘问题”开始,进入了后羿的的后宫,走进了后羿妻妾的身边,到走进她们的心里。
一个不知何处一个近在身边,一个不解风情一个善解人意,当后羿为他的烦恼平息而欣喜时,却不知道只不过他已经不再成为她们的烦恼。
14、传说中的西王母
后羿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四处征伐,同时也四处寻找同盟。于是这个时刻,根据记载在西方有一个西王国,西王国有一个女王叫西王母,进入了后羿的视线,同时造就了一段绯闻。
在上古时代,似乎在极西的地方,有过一个极大的西王母国,不仅仅东方记载过这件事,甚至连西方也可以找到记载。
同西王母交流过的似乎都是强大的帝王,比如《荀子 大略》上说:“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易林》的“坤之噬嗑”卦也说:“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
当然西王母不可能活这么长,这里应该是指生活在不同年代的西王母。甚至在后羿之后,还有周穆王跟西王母的绯闻,汉武帝跟西王母的绯闻。
而西王母的相貌,也一直在变化,从远古的记载来看,“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所谓“豹尾虎齿,蓬发戴胜”,说得她好象妖怪一样,不过咱们现在看看那种电影里的印第安人,甚至是阿凡达中的纳威族女祭司,或者可以推断出,只不过是原始部落的女人们拿着猎物的皮毛当装饰品罢了。
所以随着时代的推近,西王母的外貌越来越正常,在周穆王时就是一位打扮的贵妇人,在汉武帝时代更是长袖飘飘的仙女模样。
西王母之邦在何处,现代有无数人考证,有的说是昆仑山脉现在的新疆喀什附近,有的说是在地跨亚非的古亚述国,说是在欧洲大平原华沙附近,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她就是圣经里说到的示巴女王。
关于《圣经 列王纪上》中所记载的示巴女王见所罗门王段落如下:
“10:1示巴女王听见所罗门因耶和华之名所得的名声,就来要用难解的话试验所罗门。10:2她带着许多随从到耶路撒冷来,又有骆驼驮着香料、许多金子和宝石。她来见了所罗门,就把心里所有的对所罗门都说出来。10:3所罗门将她所问的都答上了,没有一样对王是隐秘不能答的。10:4示巴女王见所罗门一切的智慧,和他所建造的宫室,10:5他席上的膳肴,群臣的座次,仆人的侍候,他们的服饰,和司酒的服饰,以及他在耶和华殿里所献的燔祭,就诧异得神不守舍。10:6她对王说,我在我本地所听见的话,论到你的事和你的智慧,实在是真的;10:7我先前不信那些话,及至我来亲眼见了,才知道人所告诉我的还不到一半;你的智慧和你的昌盛超过我所听见的传闻。10:8属你的人是有福的!你的这些臣仆,常侍立在你面前听你智慧的话,是有福的!10:9耶和华你的神是当受颂赞的;祂喜悦你,使你坐以色列的国位;因为耶和华永远爱以色列,所以立你作王,使你施行公理和公义。10:10于是,示巴女王将一百二十他连得金子、极多的香料、和宝石送给所罗门王;以后奉来的香料,再也没有像示巴女王送给所罗门的这样多。”
示巴女王的国家在所罗门王国以东,据现代人考证说,示巴女王对所罗门的访问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左右。
后羿的时代很难推断,但是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于周穆王时代的推断呢,则是公元前976年——前922年,也正是在公元前950年这个时间点左右。
于是作为狗血派,我眼前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在现在的以色列之东,中国以西这块地方,生活着一个喜欢跟大国君王交往的女王。她统治着一个很大的王国,大到足以在东西方上古史上都留下一席之地。在西方,她叫示巴女王,在东方,她叫西王母。在公元前950年左右时期统治的这位女王尤其风流,她曾经携重礼拜访所罗门王,并同他生下一个儿子;她曾经跟来拜访的周穆王缠绵深情,此后又携重礼回访周穆王。
当然,如果示巴女王说不成立的话,如果她们不是同一个人,那么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点,同时生活着两位统治着广大国土的女王,而且两位女生还都具有非常相似的性格,都多金多情,喜欢跟远方的大帝国君王闹点绯闻。而且非常凑巧的是东西方的历史里只留下一个女王的记录,而未提及其他的女王。
所以作为狗血八卦,我还是更倾向于她们是同一个女王,或者是同一个国家时间点相近的两代女王。
当然,这只是传说,与史无考,仅供各位看到此处看累了的奉送花絮,不必当真。
但是有一点倒是可以确认的,在那个时间点,那个地理环境,生活着一个或者一些女王国,也就是母系部落的国家。直至现代社会,还仍然有摩梭部落,保留着浓烈的母系时代遗风。
而对女王来说,和不同的强壮男□往,是她壮大国土壮大宗族的一种必然,并不只是风流而已。
15、神话里和神话外的后羿
这个西王母当然不是跟后稷跟禹跟周穆王跟汉武帝发生绯闻的同一个西王母,西王母国一代又一代的女王也许并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却有着相同的喜好,那就是跟强大的王者发生绯闻。
通常来说一个对征服疆土有着强大能力和欲望的男人,多半对征服女人的兴趣也相同。后羿和西方母的绯闻发生得顺理成章毫不犹豫,但是这件绯闻也同样被有心人传播得添油加醋别有用心,让接收到这件绯闻的女人们更加地嫉妒失望愤怒和决绝。
于是在一次别有用心的郊猎中,毫不提防的后羿被引导着越走越远,而他身边的侍卫已经在一次次悄无声息的换岗中全部变成了别人的亲信,于是丈夫被他的妻妾所出卖,君王被他最信任的臣子所谋算,英雄被他亲自教出来的弟子所弑杀。
杀死后羿的寒浞,在姮娥的支持下登上了后羿曾经坐上过的宝座,在金钱和杀戳中铲除异已,收买拥戴。
而后羿的儿子们也同样被寒浞所杀,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姮娥的亲生儿子,我猜多半没有。
但是寒浞毕竟不是后羿,他没有英雄战绩,没有高超的武力值,没有首领的人格魅力,甚至他没有自己的部族,他的臣属,是后羿的部族,在血缘上在族缘上其实他在他所统治的国土中,是一个外来者。
他只能用手段用阴谋用杀戳用血腥来统治这一片土地,后羿的忠诚者逃走了,连原来臣服于后羿的夏王朝太康的臣子们也逃走的。逃走的人们,在策划推举新的统治者。
虽然历史上,被后羿夺去王位的夏王朝子孙重新复位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后羿仍然在神话传说中具有正面的形象,也许是因为当时人们还没学会抹黑,也许是出于上古朝代的猛人崇拜心理。
在神话中,后羿射死了为害人间的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太阳。而在现实中,夏王朝的帝王正是自比太阳,比如夏末帝夏桀统治残暴,老百姓就指着太阳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宁可跟你一起世界毁来。”
从后羿被杀后他自己的儿子也被寒浞杀死,而寒浞灭亡时他的儿子们也同样被杀,这说明上古这些争位之战中,杀死王者的血胤是一种必经手段。而古人以九比喻多数,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也许正是暗指后羿杀了一些夏王朝的王子们。那逃走的太阳,应该是暗指逃走的太康或者复国的少康。
九个太阳是天帝的儿子,后羿射杀九日,受到了天帝降罪,也正是指后羿夺位以后,各部族不拥戴,后来被寒浞所杀的神话解释。跟西王母的绯闻,是后羿被嫦娥也就是姮娥背叛的缘由。而从西王母所求来的不死药,则应该是指得到西王母结盟援助的承诺,如果实现的话,后羿国将顺利收服各部族,国位可以传续子孙,也就是“不死之药”。但是姮娥盗取了“不死之药”,后羿之国就此中断。但是同样,虽然得到姮娥的帮助,登上王位的寒浞自然不再是那个常侍妆台的贴心人,他变成了另一个后羿,执着权位,奔波征伐。而姮娥,继续留在她的孤独之中,留在她的“广寒宫”中,她自然是后悔了,只可惜,一切将不会再重来。
嫁与帝王,嫦娥的人生自然注定是一场悲剧,不管她如何地选择。可是后羿的人生,如果不是这一种结果,也许可能会完全不同。性格注定命运,后羿之后,却还有无数的后羿重续悲剧。
一个听信奉承的自大者,他的一生自然会就出现无穷的寒浞,他们是一只只的猱,体贴入微地把他揉得十分舒服以后掏空他的脑袋吃掉他。一个自负的猎艳者,他的妻子就会是姮娥是妺喜,她们的怨恨凝结成终结他的毒药,让他用生命为她们的情殇付出代价。
至于这个男人,叫后羿还是夏桀还是叫什么张董李总王领导,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后羿的故事结束了,我们还是回到夏王朝跟寒浞的争斗上去吧。
16、姒相小王朝的灭亡
但是寒浞毕竟不是后羿,他没有英雄战绩,没有高超的武力值,没有首领的人格魅力,甚至他没有自己的部族,他的臣属,是后羿的部族,在血缘上在族缘上其实他在他所统治的国土中,是一个外来者。
不但是夏王朝原来的那些部族不服他,就连他自己现在有穹氏的部族也都不服他,所以寒浞的统治并不稳固,所以被灭的夏王朝也在图谋复兴。
太康失国以后,后羿占据了王位,但是夏王朝从禹到启到太康这么多年,肯定还有不少死忠的部下,于是这些旧部族拥立了姒太康的弟弟姒仲康成为新的夏王,但是由于势单力孤,很明显影响力不大,其余诸侯也没多少人过来朝拜,大家都朝拜武力值更高的后羿去了。
而仲康本人呢,这水平比太康也好不了多少,并没有什么作为。而且不久以后又死了。他死之后夏王朝的余部又拥立仲康的儿子姒相为夏王。
在这个时间段,还是后羿的统治时期。关于后羿这个人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他是属于个性比较自负心胸也比较开阔的人,所以虽然夏王朝一直亡而不死,小动作不断,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些人放在眼里,所以也没有理会。
但是后羿死了以后,寒浞篡位。寒浞这个人他不像后羿那样认为实力决定一切,他自己本来就是用阴谋诡计上位的,所以对于任何一点点有可能危害到他的帝位的小细节都不会放过,他会把所有的可能都扼杀于萌芽状态的。
而根据得到的情报呢,仲康的儿子姒相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才,而且由于寒浞得位不正,人品太差,现在向姒相靠拢的人越来越多。
而姒相呢很明显也并不安份,他也在不断地扩张着势力,史料记载他依靠着两个部落,叫斟灌氏和斟寻氏,发展为他的亲信部队,并在这段时间有过“征淮夷”和“征风夷及黄夷”的事例,看来他也打算象他的老祖宗禹一样,在远方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但是姒相毕竟不是大禹,任何东西玩过一次以后,第二次玩就不新鲜了。姒相的行为引起了寒浞的注意,此时正是寒浞在努力铲除异己,维护统治的时候。
现在离后羿死已经有好些年了,寒浞接收了后羿的后宫妃子们,还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浇(音凹),另一个叫豷(音壹),有人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嫦娥所生的,也有人说,是寒浞的前妻生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而且大到可以统兵打战的年纪了。于是寒浞就叫长子寒浇去攻打夏王朝的流亡朝廷。
要说这姒相的实力也的确不行,虽然也拼命了,但是架不住人家兵多将广武力值高,结果全军覆灭了,相也被杀死,斟灌氏和斟寻氏也被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这个流亡朝政也被消灭了。
此时,可以说夏王朝王族的直系血脉子弟全部已经被杀光了,寒浞于是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在他的敌人们都已经死光了,他的国家就可以象夏王朝一样代代相传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十几年后,忽然又有一个人冒出来,自称是姒家正宗王族,而且还是姒相的亲生儿子,他的名字叫少康。
17、少康复国
寒浞奇怪了,他不是已经派儿子寒浇把夏王朝王族姒家的人全部杀死了吗,那么这个姒家的少康又是从哪个洞里钻出来的呢?
说对了,少康还真是从洞里钻出来的了。据说,就在寒浇帅兵把相全家都杀死的时候,相有一个小妾,叫后缗的,在寒浇杀的人时候,偷偷地从城墙下一个小洞里钻出来逃走了。当然,在那个时代,每一个女人背后都有一个家族,后缗的娘家也是一个部落,叫有仍氏。后缗逃回娘家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怀了孕,然后她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取名少康。
少康在有任氏部落里长大,谁也不知道,他是姒家的后人。等到少康渐渐长大之时,显示出聪明才干以后,他的外祖父有仍氏认为时机已到,就开始渐渐向外散布风声,说自己这里有夏王朝的遗孙,大家快向我靠拢,大家来一起对抗寒浞。
但是不幸的是,有仍氏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低估了寒浞的实力,他没想到这风声放出去以后,向他靠拢的人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多,而寒浞的兵马已经闻风而至,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
这次领兵的又是寒浇,看来寒浞是有意让这个大儿子接位了。当然,浇的打仗能力,那是少康在娘肚子里时就见识过了。结果不出所料,有仍氏果然大败,好不容易收拢的一点人马遇上寒浇的部队就溃不成军,于是少康又开始逃亡了。
这孩子真是命苦啊,在娘肚子里就逃亡,前半辈子就生活在逃亡中。少康逃啊逃,一直逃到有虞氏的地方,于是他的命运终于有了很大的转机。
有虞氏是舜的部族的后人,历史悠久,人员众多,实力强大,所以他们是不怕寒浞的。有虞氏不但收留了少康,还嫁了两个女儿给他,并且划给少康一个很大的地盘,还送他一堆的部下。有了有虞氏的支持,少康的实力很快就壮大起来。
有像仍氏、有虞氏这种通过嫁女儿扶植遗孤帮其复国的这些桥段,我们在后面春秋战国时候还会看到很多实例。所谓“忠心”和“善意”包裹下的这种政治投资,哪个时代都有,不过既然是投资,自然是有亏有挣,而且这赢面也跟投资人本身的实力以极对手的实力相关。所以历史永远是在不断地循环中,重复中有着不同,不同中有着重复地前进着。
当然,寒浞也是不会轻易放过少康的,但是有虞氏不比有仍氏,他一时不好轻举妄动,于是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但是此时的寒浞已老,少康却今非昔比,在一次次的逃亡中,他从幼稚变得成熟,从无助变得沉稳,从被动到主动,从逃亡到反击。
此时寒浞已老,他在位大概也有三十来年了,这些年权力分布在他的两个儿子寒浇和寒豷手中,寒浇封在过城,寒豷封在戈城,各拥势力,拱卫着在都城的寒浞。
但是不幸的是,与寒浞的工于心计相比,这两个儿子却是显得有点基因逆反,武力值高脑力值低。于是少康就针对这两个人分别派出人手,他派了一个叫女艾的美女混进过城寒浇的身边,又派自己的儿子杼混入戈城寒豷的身边。
与此同时,一些夏朝的遗臣们也在行动,一个叫伯靡的臣子刚开始逃到有鬲部落,后来看到少康出现了,于是又联络当年跟着少康父亲姒相的部落斟灌氏和斟寻氏那些被打散的余部,主动联系少康。
从仲康到相到少康,每逃亡到一地,都像扔下一颗火种,这些火种虽然暂时被扑灭,但是等到那把大火烧起来的时候,那些看似已经熄灭的火种又会死灰复燃。
而那些曾经支持过夏族姒氏势力的部族,虽然被反复地扑灭,但是每一次扑灭行动之后,留下来的那些后遗症总是很大,那些被扑灭的部族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繁衍越多。
也许他们支持夏族拟氏,可能最初只不过是因为争利益或者投机性地跟在仲康或者相的后面,但是却因此被寒浞一次次扑灭之后,与寒浞的矛盾越来越大,直至产生了不同戴天的仇恨。
再加上寒浞这个人,用惯的权术手段,却没有服人治国的能力。说白了,寒浞本来就是一个小人,小人跟人的相处就是有便宜一定要占尽,能欺负一定要欺负到足,不会给别人留余地,于是别人也不愿意给他留余地。所以,他的统治期越长,结下的仇家就越多。
在寒浞统治的晚期,帝国到处都是反对他的呼声,四面楚歌,而少康就在此时发动了。
首先是伯靡先举兵,奉少康为主,号召大家起来恢复“禹政”。就在此时,少康早于三年前潜伏于过于城的美女女艾趁机暗杀了寒浇,而早潜伏在寒豷的身边姒杼又在同一时间杀死了寒豷,过城戈城不战而落入了少康的手中,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间谍暗杀和美人计了。
而寒浞已经步入暮年,早于多年前就不再亲自率军,此时痛失二子,左右两翼同时受制于人。于是少康在伯靡和有虞氏的支持之下,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国都,杀死了寒浞。
少康复国,夏王朝又继续了下去。
从太康失去,后羿夺位,到寒浞杀死后羿擅位,到少康复国,前后四十余年。历史又重新回归到夏姒系统主旋律,这中间四十年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但是我们如果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后羿没有被寒浞杀死,如果王国仍然掌握在一个有武力有部族有忠心臣属的君王手中,少康是否还能够重新复国呢?夏王朝传了两代而失国,如果在后羿家变成主旋律了,后羿的子孙也能够传承了两代三代以后呢,也许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王朝不复存在,也许是取代之以后羿的王朝,也许是仍然变成各部族的混战。中国的历史会不会走上另一条路呢?
谁也不知道!
18、龙套诸夏王
少康复国了,用官方的发言来说,少康做了很多很多贤君应该做的事,比如重用了后稷来发展农业,这个后稷就是周王朝的祖先。据说又任用了商王朝的始祖,契的五世孙冥来治水。后来冥还因此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所以商王朝、周王朝的一些重要起步也都在少康时代。
少康据说在位二十一年,他死后,夏王朝继续顺利传续,父传子,子传孙,然后这期夏王朝的王都又经过几次迁移,一直传到了第十四代孙姒履癸的手中。
当然这中间也经历过一些帝王,但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却没有多少,一直以为由于我们缺少夏代的直接资料,甚至连间接的资料也没多少,与其胡诌,不如空置。所以夏代的这些帝王,在史书上如同快进的龙套演员,连名字也只能是一闪而过。
我们再来拉一下列表:少康之后,就是他那个曾经当过潜伏人员的儿子姒杼继位,为第七位夏王,传说中杼为了战争方便,发明了矛和甲,杼的时代在东海发现了九尾白狐,(据说大禹的妻子、启的母亲涂山氏也是一只九尾白狐变的)。
姒杼以后就是他的儿子,叫姒槐,为第八位夏王。据说槐的时代许多诸侯来朝,槐花盛开芬芳满院,象征着最兴盛的时代到来,所以姒杼又叫姒槐。
姒槐死后,他的儿子姒芒继位,为第九位夏王。在姒芒时代,五谷丰登,河神赐福。所以姒芒率群臣在黄河边将玄圭,也就是一种黑色的玉沉入河中,当然还有一些猪啊羊啊的,这就开始了中国数千年的祭祀河神的仪式。
姒芒死后,其子姒泄继位,为第十位夏王。姒泄时期有东夷等九夷派使者来朝谒见,姒泄于是授予九夷首领封爵,这说明夏王朝的影响力已经扩张,连远方的夷族已经承认他们的共主地位。
姒泄死了以后,由儿子不降继位。不降的儿子孔甲做人很荒唐,不讨老爹欢心,于是不降就改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姒扃。这件事让孔甲非常抓狂,在姒扃在位的时候,就公然大搞迷信活动,天天同巫师们混在一起干啥事呢,就干一件事,诅咒姒扃啥时死,祈求王位早点掉他身上去。
但是很可惜,姒扃死了也轮不到他继位,因为姒扃又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姒胤甲,胤甲在位的时候,地球变暖,天下大旱。而胤甲也因为奔波过度,早早死去。
于是王位又传回到姒孔甲的手中,这样数过到孔甲,夏王朝已经传了第十四位夏王了。
19、孔甲养龙
王冠重新回到自己的脑袋上,孔甲高兴坏了,以为是自己搞巫术起了作用,把姒扃和胤甲都给咒死了。于是继位之后,对于迷信之风越演越烈。结果上有好者,下必兴焉,于是就有人跟孔甲奉承着:“大王您人品太好啊,好到老天爷都关照您,这不,在黄河和汉水中出现两条龙来向您拜年呢!”据说龙是稀有之物,除非老天爷特别喜欢谁,才会出现龙,比如传说中的黄帝就是骑着龙上了天。不过龙这种生物,向来不存在,据现代有喜欢八卦的人分析说,这些龙很可能只是鳄鱼而已。
但是孔甲当然不至于这么分析,有龙出现,那是大喜事啊,表示他人品好啊,所以他觉得肯定是自己平时给老天爷上贡得多,所以王位也转回他身上了,连龙都出来了。
所以,他得好好养着这两条龙,将来他还指望着这两条龙带他上天呢。可是这龙怎么养呢,谁也没养过啊,于是孔甲就满天下去找那些养龙的高人。还别说,这世界上还真有养龙的专家,这个人叫刘累,据说他家是世世代代都养龙,有独门秘法,是养龙世上正宗嫡传。孔甲大喜,赶紧派人把他高薪请来养龙。
大家肯定奇怪,你说既然龙是几百几千年才出一回的神奇品种,那么这个养龙世家平时拿什么来养?如果他们根本无龙可养,那么这个养龙世家又是怎么无中生有出来的?
但是这养龙说起来好听啊,你想养龙是一个多么高档的品种,人家一听说你养龙的还不赶紧当你是专家高人给供着啊,这可比说养猪养牛有档次,而且还不怕吹牛皮吹破了。你说你会养猪养牛,人家立马牵一只来给你养养看。你说你是养龙的,谁还能够变条龙出来给你试,还不是只有肃然起敬的份儿。
可刘累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还真的会有传说中的龙这种生物存在。他战战兢兢地奉召过来,那是打着时刻就溜的准备。可是没想到,这王宫的待遇太好啊,好到他舍不得走了。于是刘累想,不就是养龙嘛,养猪也是养,养龙也是养,反正养啥都一样,给它吃好吃的,住舒服了,那不就得了。
于是刘累就硬着头皮也就按养猪养牛的办法给那两条龙喂吃的,可能那龙生命力比较强,刘累养了几天居然还活着,这下牛皮给他吹出去了,刘累也在王宫站稳脚跟了。
为了让那两条龙吃好穿好的,各种各样的食物都由着刘累挑,于是刘累就跟同样掌握食物采购源的御厨豕韦氏发生了矛盾。豕韦氏世代都是御厨,为王室采购食物那可是大有藏掖的工作,利字当前不争不行,别以为职场斗争只是后来的事。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五千年前跟五千年后人的想法其实没差多少。
相争的结果,刘累胜,因为孔甲认为,孔累做的菜比豕韦氏好吃。这固然是人的舌头它也有个审美疲劳,而且象御厨这种政府包办的工作往往技术层面提高的可能性越来越差,最后变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重要的是,刘累擅长于拍马屁,而且刘累掌握着他最想要的东西,就是养龙,他还指望着骑龙上天呢,自然对于有功之臣另眼相看。
所以豕韦氏败北,全族变成奴隶,刘累变成了御厨兼养龙的,还赐了个姓氏叫御龙氏。
结果御龙氏这个帽子刚戴上不久,得意洋洋的刘累这天到龙池喂龙,这一看不得了——龙死了。
两条龙死了一条,吓得刘累魂飞魄散,这要是让夏王孔甲知道了,他也不用活了。左右看看,没人看到,赶紧把这浮上来的龙尸拖到厨房里,剁剁剁,剁成小块又小块,这叫毁尸灭迹。
切完了,当然得烧啊,烧好了他自己尝了尝觉得味道居然还挺好,于是就把这盘龙肉端上给孔甲吃了。
孔甲从来没吃过这东西啊,一吃觉得味道挺好的,好,那就明天再烧,后天再烧。这龙估计也不太大,经不起这么吃啊,于是刘累一不作二不休,这边打好包裹准备跑路,这边把另一条龙也给煮了献上去。
孔甲这边吃得心花怒放的时候,一觉睡配,刘累不见了,龙也不见了,就留下一封信:“我把两条龙都给你煮了,你要还想吃的话,下次抓到第三条龙再来找我吧!”
孔甲气晕过去了,等清醒过来全国抓刘累,还抓得到吗?人家早就跑远了。这刘累从此就消失了,所谓的御龙氏也成了一个笑话。若干年后,出来一个范氏家族,后来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据说就是刘累的后人。
大家还记得前面的猱与老虎的故事吧,这就是现实版的猱与老虎的故事。孔甲做梦都想乘龙上天,他身为一国之君,就这么把最重要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吹牛拍马之徒。刘累把龙肉煮给孔甲吃,跟猱把老虎脑子捧给老虎自己吃,是何其的相似。
而这种蠢人,以前有,现在有,将来更有。一国之君把国家乃至自己的生命捧给献媚者,或者坐视和纵容某些他认为“不会造成大害的小东西”胡作非为,最后意识到自己王朝被玩完的时候,已经是来不及了。
商王朝从孔甲的手里,开始走向下坡路。
从孔甲开始,各路诸侯方伯等就渐渐地不把夏王朝中央放在眼中,朝拜的人渐渐就少,上交的赋税也少了。象孔甲养龙这种莫名的开销层出不穷,上行下效,王朝渐渐收不抵支。
《国语 周语下》说:“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这也说明,把夏王朝的灭亡,全部算在最后一个君王夏桀的身上,其实也是多少有点冤枉的。
20、夏桀亡国之偶然和必然
夏桀,姓姒,名履癸,“桀”是他亡国以后,取代夏王朝的商王朝开国之君商汤给他的封号,就是凶猛残暴的意思。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亡国之君,但是这光荣的称号对于夏桀来说,绝对不是他想要的,谁也不晓得,他会成了这开天辟地的第一人。
事实上,人们已经在夏王朝的统治下生活了几百年,那时候文字语言都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除了巫师会在墙上或者骨头上刻下一些当时的记录来告诉上天他们干了一些什么之外,基本上大家不会记得自己爷爷以前的历史。
所以对于当时整个王朝的大部份人来说,夏王朝姒家的统治,就像永远挂在天上的太阳一样,从出生开始,到死亡,都是高悬在天上的,没有人知道会有另一种可能。
甚至于连当时商族部落长成汤,这个将在后来灭亡了夏王朝的人来说,他在最初也没有想到,太阳有一天会掉下来,夏王朝的统治会结束。
而夏王朝当时的统治者姒履癸也同样是这样认为的。商王朝打他太爷爷姒孔甲死后,由儿子姒皋继位。因为孔甲死的时候年纪也不小了,所以姒皋也没当年几年,就跟着他爹走了。于是王位由姒皋的儿子姒发继任,姒发也没活多长久,就传给了姒履癸。
当夏王朝传到姒履癸手里的时候,不要说当年大禹治水的艰苦,就连少康复国的辗转艰辛,都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历史了。对于姒履癸来说,他从出生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王冠生来就在他脑袋上,他太爷爷吃喝玩乐,他爷爷吃喝玩乐,他爹吃喝玩乐,到他更是吃喝玩乐。至于下面各路的诸侯对他的不满,甚至渐渐不来朝贡,贡品缺斤少两,打他太爷爷手里就已经是这样了。他太爷爷拿这些诸侯没办法,他爷爷也没办法,他爹也没办法,他又能够有啥办法呢?
如果没出什么意外的话,其实姒履癸混啊混着就跟他爷爷他爹一样,嗷——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到他儿子他孙子手中,这个亡国之君爱谁谁当吧。
出意外的不是因为夏桀太混账,也不是成汤太能干。夏王朝在腐烂商部落在崛起,这是必然,可是一定要在夏桀和成汤之间换手,而不是在他们的父祖他们的子孙手里,甚至还有可能是夏王朝挺得够久,而各部落除了商之外还有其他的部落崛起,商部落一个运气不好败落了,或许其他部落取代了夏王朝,这也未曾没有可能。
改变夏桀和成汤命运的是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男人叫伊尹,女人叫妹喜。
21、伊尹
伊尹,是后来商王朝首领商汤的谋士。伊是因为他母亲居住于伊水附近,尹是他后来的官名。
伊尹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场,就是一个奴隶。但是他虽然身处最低贱的阶层,但却心比天高。他的目标并不是要做好一名奴隶,然后从三等奴隶争取到二等到一等,而他的目标远比这个要大得多。
传说中的伊尹精通帝王之学,《孟子》上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说明伊尹要做的,不是奴隶,是帝王师。
而商汤之所以造了夏桀的反,跟伊尹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是伊尹作为一个奴隶,他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这些东西呢?如果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奴隶的构成中除了世世代代那些被当成“会说话的牛马”的基本劳动者以外,还有一种就是那些在各部落的战争中,失败了的部落长,甚至是祭师,巫师这些传统中有学问的人。也许伊尹就是从这些人身上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需要有天份,有眼力劲,还得有人缘,才能够学得到这些。
这一种人,甚至古往今来,各个阶层中都有,我们称之为——天才。
伊尹的出生地在有莘氏部落,或者称有莘国,这个部落跟商王朝同宗,也姓姒。传说伊尹最初时,曾经以同宗部落的名义来到过夏都,希望能够为帝国服务。这种想法很正常,一般人谋职第一意愿也是想投奔最大最富有的地方去。第一顶好是公务员,再不济也能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就算是去民营企业也得是那种集团大企业,只有挨个儿都挤不上,才将就小公司穷单位。
但是,当时的夏帝国政治已经几百年的历史,上层的贵族们不但自己占好了位置,也把子孙后代跟班狗腿的位置也占完了,基本上没有可能给一个普通人可以进入这个阶层的可能。
所以伊尹只能够把目光转向别的地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命运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伊尹不但是有准备,而且有计划有步骤地接近他的命运。
伊尹的首选主君,当然就是他自己所在的部落,有莘国的国君。为了接近有莘国君,他听说有莘氏对自己厨子的手艺不满意,于是他就学了一手好厨艺以厨子的名义应征,成了有莘国君的厨子——因此,伊尹也成了中国菜和中药的祖师爷。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伊尹成熟了,他并不以一个“人才”的身份上门,这样的话只能够招致人家把他扔出去,现在他则是以一个厨子、一个奴隶的身份,悄然得到了接近有莘国君的机会。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