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光荣与梦想_威廉·曼彻斯特

_4 威廉(美)
  那些平时听话的民主党人,这会儿也起来造反。罗期福挑选了肯塔基州参议员艾尔本·巴克利来接替鲁宾逊的遗缺,他仅以三十八对三十七票一票的多数击败对手密西西比州参议员帕特·哈里森。副总统加纳也策划反对S.1392号法案,他在乘火车送殡时公然对总统说,“你失败了,你的票数不够。”加纳的话说得对,不过这么一造反,就意味着他再也不当罗斯福的竞选伙伴了。司法委员会举行了秘密会议,后来上报参议院反对这法案。接着参议院召开全体会议,以七十对二十票否决此案,而且一时性起,又一次通过已被总统否决了的农村贷款法。罗斯福执政五年来,在立法方面这是头一回在参议院遭受重大挫折。接着就乱了套,他的多数别的重要法案,如规定工资工时案、改组行政机构案、内容广泛的农业计划,创建某些小的地区性水利管理局的法案等,本届国会已无望通过。民主党人竞然违抗总统之命,这在1936年是不可想像的,现在竟已只得忍受却不足为奇了。
  改组最高法院的法案通不过,长远后果如何,确实难以估计。不过总统眼前的目标算是达到了。对于有关州际贸易的宪法条文,已经在解释上极大地放宽;“九个老头子”年事确实已高,不久相续去世或退休,罗斯福也就另外指派了首席法官和他的八位同僚。但是他所付的代价是极高的,这一点当时新任的青年众议员林登·约翰逊也能作出正确的估计。约翰逊认为,由于罗斯福一时失算,南部的民主党人竟然跟共和党人携手合作起来,以后历任民主党总统,包括约翰逊自己,都为此大吃其苦头。
  1937年2月4日,就在罗斯福向国会提出改组最高法院法案的前一天,他打长途电话到底特律市给约翰·刘易斯。他也像千千万万的中产阶级美国人一样,一听到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静坐罢工,弄得生产瘫痪,公司每天损失达一百万元,恼火极了。二十世纪历任美国总统,包括罗斯福,都是赞成集体谈判的,但是占据厂房,侵犯产权,谁也不曾认可。罗斯福还告诉刘易斯,美国已开始走向繁荣,这是政府引以自豪的,工人一罢工,繁荣就难保。1934年3月,在劳联正想把汽车工人组织起来的时候,罗斯福就提出过这一点,劳联乖乖地取消,原定要举行的罢工,使得七万五干名会员因此愤而退出劳联或者干脆把会员证撕掉。现在基层会员又要罢工了。总统据说是对他们深抱同情,可是罢工不是时候。刘易斯一百个同意,他本来就觉得汽车工人不听劝告,举行罢工,丢了他的脸。产联把煤矿工会搞起来之后,就把人力财力全都投入钢铁工会的组织工作,没打算在别的工业部门再跟雇主们较量,所以刘易斯不惜摇唇鼓舌,劝说汽车工人们暂时维持生产运转。
  可是这样还不够。劳工领导人对群众的情绪没有摸准。甚至西德尼·希尔曼这位激进的立陶宛血统的工会领袖也没看出最高法院以九对零票废止《全国复兴法》会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只因布兰代斯法官也投票反对而感到丧气。他愤愤不平地说,布兰代斯先前不是力主关闭一切血汗工厂的吗?而今他却为“重开血汗工厂开辟途径”。其实,撤消《复兴法》的结果是为造反开了门。工人们受够了,现在真的是宁可豁出一条性命也不愿忍受下去了,在争论未休之时,一些工人确是这样干了。但是社会上赞成罢工的不多。通用汽车公司颇得一般人的好感,他们那些汽车很受欢迎,而且不知怎的,人们还说老板待工人满不错。其实并非如此。“通用”那二十位经理、协理年薪高达二十万,工人全年所得可还不到一千。在控制工人的密探制度方面,其恶毒也在全国首屈一指。工人一有意见,公司就借故开除;工头们控制着流水装配线的速度,一条条输送带把车架送到跟前,工人就把螺丝钉、胎环、挡板、引擎、车门、轴心什么的装上拧紧,天天如此,片刻难停,而工头们则毫不留情。有个工人一肚子气地对记者说:“说我是赤色分子?我不高兴死命赶上这鬼机器,这就成了赤色分子啦?我下班回家,累得要死,连跟老婆睡觉也没有力气了。”另一个说:“装配线害死人。拚命加快,真要命。”
  1936年底,联合汽车工会写信给“通用”副总经理威廉·S.努森要求举行会谈,全面谈谈集体谈判问题。努森回答说,有什么问题应该找地方分厂的经理——好象管理各厂的总方针不是由公司上头定下来的。工会领导还在研究怎么办,工人群众就毅然罢工了。静坐罢工本来起源于欧洲,两年前威尔士和匈牙利矿工都曾经静坐井底,不加工资不上来。可是通宵静坐,坚持工人据有保持他那份工作的权利,这是美国工人的有名创举。头一起罢工发生在1936年12月23日,克利夫兰市费希尔车身一厂的工人自发地静坐,输送带虽然送来了车身,他们置之不理。运动迅速发展,恍如热病流传,先是传到密执安州弗林特市费希尔车身二厂,接着又传到了庞蒂亚克、亚特兰大、堪萨斯城、以至底特律市本身,最后十四个州,六十个厂,总共有四十八万四千七百一十一个工人卷了进去。这样的罢工,有人觉得很神奇。比方阿克伦市费尔斯通一厂1月29日清晨2时的罢工就是如此。那时有个轮胎工人原来站在输送带末尾,他向前走了三步,到安全总开关那里,工头眼睁睁望着他,莫名其妙。只见紧眼他这一行动,所有别的工人都住后退一步,动作一致(这是大规模生产养成的)。他把开关一拉,机器全停,顿时无声无息。在一片寂静中,有个工人喊道,“我们办到啦!带子不动啦!老天!我们办到了!”旁边一个工人不禁激动得流泪。
  工人一静坐罢工,小公司很快就屈服了,可是那些大厂,尤其是“通用”,仍旧不肯让步。相反,他们倒是把机关枪运进了弗林特市。在迪尔本市,亨利·福特有个宠幸是个前海军拳击手,叫做哈里·贝内特,他奉命招募三千打手组成私人武装。在工会方而,临时营地里也堆满了铅头棍棒。在每个工厂里,一批坚强勇敢的青年工人把车间变成堡垒,手持棍棒和煞车部件轮番守卫着防御工事的通道,不值班的工友则打纸牌或者在没有装好的车身底盘旁边打地铺睡觉。公司财产是妥为保护的,可是资方人员不许入内。费希尔车身厂经理部把暖气截断,工人们就穿上轱辘冰鞋、唱歌、跳舞来取暖。食物由联合汽车工会派人通过警察封锁线,定期送来。
  资方人员那时觉得,静坐罢工简直是滔天大罪。他们认为私人财产跟人的生命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也许比生命更甚。经理人员早就怀疑工会领导人都是共产党,现在更肯定了。要是造反的工人能把守厂门,只凭血肉之躯就叫老板进不去,使得他有厂也无用,那么“通用”干脆把这个国家还给印第安人算了。可是法律顾问们劝老板不要性急,因为工人占领厂房分明是不法行为,为什么不交由司法解决呢?公司听他们的话,法院果然马上下令工人撤出。经理乐开了,可是有些记者揭发说,法官原来是公司的大股东,于是禁令威信扫地。
  这时刘易斯出场了。他已经知道,要是不出来领导,就再也得不到汽车工人的拥护,于是就走上电台,广播说,“产联坚决支持静坐罢工。”库格林神父骂刘易斯是“共产党的走狗”;西海岸纳粹头子赫尔曼·施温、墨西哥金衫党头子尼古拉斯·罗德里格兹将军表示愿为“通用”资方效劳。所有大小城镇,全国制造商协会都竖起了反劳工的标语牌。威廉·格林竟然也以劳联的名义谴责罢工工人,而罗斯福则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里和副总统加纳、劳工部长珀金斯商量,该不该发表一篇关于工潮的声明。
  加纳开过会之后,觉得罗斯福会公开表态。可是罗斯福保持缄默,这意味着出面干涉的将是密执安州州长弗兰克·墨菲。“通用”的出庭律师再度上诉,判案的是另一位法宫,他不是公司的股东。这回禁令更严,限令工人在2月3日下午3时前撤出,否则判处徒刑并罚款一千五百万元。工人们发誓死守厂门。“通用”已选好战场,就在弗林特市的雪佛兰厂。墨菲州长出动了国民警卫队,整个厂给军队、市警察和手持棍棒铁撬的打手围得水泄不通。夹在工人和军警中间的是从底特律、阿克伦和托莱多远道赶来支持罢工的群众。在收邮件的小门上,罢工工人悬挂标语:“他们休想进来!”
  墨菲州长准备下令警卫队上刺刀冲进去,但是临时却打电话给刘易斯,怯生生地问他打算怎么办。刘易斯大声回答说,“你要我告诉你吗,州长先生,我本人要到雪佛兰四厂去。我要叫工人坚持到底,不听你的命令,我要走到厂里最大的窗口跟前,打开窗门,脱下外衣,剥掉衬衫,尽出胸膛。你下令开枪,那第一颗子弹就打进我的胸口。我从窗口摔下去时,你会听到你爷爷的声音在你耳边悄声儿地问你:‘弗兰克,你肯定这样做是对的吗?’”
  墨菲犹豫起来;他爷爷是在爱尔兰的一次起义后被绞死的。而且刘易斯说不免流血,这也不是故弄玄虚。弗林特市已经在流血了。在夜间前哨战中,十四个工人已经受伤,警察已经后撤,工人在对报界描述着一场“赶牛战”【“牛”在美国俚语中指警察。——译者】,这句俏皮话几乎肯定会引起警方的行凶报复。墨菲州长想了想,心烦意懒,把进军令撕掉了,又下令不得拦阻食物进厂。保守派因此怨气冲天,后来指责墨菲州长叫“通用”丧失了斗志。墨菲确是起了作用,还有刘易斯,还有那默不作声的总统都起了作用。可是把“通用”打垮的是联合汽车工会的战术。他们把“通用”搞瘫痪,可是在克莱斯勒、福特、纳什、帕卡德各汽车厂只是来一点象征性的示威。在理论上(这是自由联盟的理论),别的公司应该跟“通用”团结一致对付工人,可是实际上他们瓜分了“通用”的市场。2月7日,“通用”董事会宣布股息减半,大老板皮尔·杜邦损失了约二百五十万元。杜邦由家里传话给经理部说,坚持原则是对的,可是不要脑子发热,更不要叫杜邦在钱上吃亏。于是“通用”屈服了。双方对峙四十四天之后,努森同意谈判。罢工工人听到这个消息,乐得在冰冻的厂院里狂欢,跳起方阵舞来。
  跟着克莱斯勒公司也让步了。到了夏季,除福特公司坚持到1941年外,各汽车公司都签了合同,承认联合汽车工会,答应按工龄提拔和照顾福利,成立调解委员会,调查提高生产速度的不良后果,规定每周工作四十小时,加班费给一倍半工资等。工人可以说是全面胜利了。一时,到处举行静坐罢工。新泽西州有个理发店不承认工会,剃头师傅就实行静坐;首都威拉德饭店的厨师坐在灭了火的炉子上;海员坐在甲板躺椅上;伍尔沃斯零售店店员坐在柜台上;餐馆女服务员约集朋友把座位全部占上,只要咖啡。芝加哥的奶妈也坐下来不给孩子喂奶,等待提高奶价;纽约有一家电影院,放映员中途停映,观众气愤,他说,“我的待遇太低嘛!”
  ※※※
  跟刘易斯领导下的产联相比,威廉·格林的劳联这时如日月之蚀,暗淡无光。就是在底特律市,产业工会也取得很大进展。罗斯福竞选连任,刘易斯曾捐助运动费二十五万元,此事一被发觉,联盟俱乐部那些会员简直不寒而栗。《纽约太阳报》说要提防刘易斯,因为“此人自私自利,不讲情面。”刘易斯似乎到处都有耳目。他打听到副总统加纳反对过他,便暴跳如雷,说“工人要求的不过是一小时二角五分臭钱。而反劳工的祖师爷不是别人,就是那个专心跟我们作难,打扑克,喝威士忌的老浑蛋加纳。他想一刀子捅进我们工人的扑扑跳动的心脏。我反对加纳,不论是代表工会,还是作为个人,也不论在具体行动上或者抽象理论上,我都反对他。”有人劝他“试探”一下,看能不能同劳联重新统一起来。刘易斯气冲冲说:“试探格林有什么想法吗?我可以保证,他什么思想也没有。”
  产业界谁都知道,刘易斯的下一个对象就是美国钢铁公司,这一点他也公开承认。他说,“只要我们把那里的工人组织起来,别的公司就会跟着来。盘踞路口的狮子一赶走,躲在周围树丛里的□狗还能不四处窜逃?”产联竟要跟美钢较量一下,想起来就叫人捏一把汗。“通用”虽然大,比美钢还是小巫见大巫。美钢那些经理人员对它不用全称,就叫“公司”。1934年,尽管还处于大萧条期间,公司还赚了三千五百二十一万八千三百五十九元。单是副产品一项(包括氨水和水泥等),年产就在二十五万吨以上。公司的厂矿遍布各地,北至加拿大,南至巴西;船只之多赛似美国海军,铁路也有好几千英里。在美国产业界。美钢规模之大首屈一指。可是美钢工人工作条件危险,平均每年工资只有三百六十九元,却要养活一家六口。如果说美国有谁要革命,那就是美钢的普通工人。相形之下,汽车工人要算是富裕的。底特律汽车工人斗争得手,遍登各报,美铜工人也就清楚了。人们注意到,《摩登时代》这部影片在匹兹堡放映时,工人观众看见卓别林那个以滑稽动作模仿工人在工间休息五分钟时的双手——还在赶着机器转动,好一会儿才慢下来,却刚有时间拿起一杯水——谁也没笑。这个戏剧性模仿太逼真了,工人跟着机器转,这种生活非得改变不可。
  可是怎么改变呢?要取得组织起来的权利,似乎只有付出血的代价。不过事情发展出乎意外。1937年这一年确实还要流血,可是不在美钢。1月9日,星期六,天寒人懒,“通用”工人罢工是第三周,刘易斯来到华盛顿,在五月花饭店跟格菲参议员共进午餐。这时餐厅入口一陈骚动,走进来一个戴眼镜的人。此人非他,就是迈伦·查尔斯·泰勒,气派十足的美钢董事长,“公司”的总负责人。泰勒先向刘易斯二人点头招呼,等到陪太太另找桌子坐好,就缓步过来跟他们攀谈。格菲参议员先走,刘易斯坐到泰勒夫妇桌上,轻松愉快地聊了二十分钟。在五月花饭店历史上,这短短的二十分钟可不寻常,可惜没有新闻记者在场写出报道。第二天刘易斯应邀来到泰勒租下的密间再谈,饭店门厅竟也空无一人。
  起先他们尽是闲扯,诸如哥特式的挂毯,中古时代的缮本,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之类。泰勒觉得刘易斯谈吐不凡,便提议在他纽约家里秘密商谈,解决美钢资方和产联钢铁工人组织委员会(钢工组委)的争执。后来在几次会谈中,刘易斯非但是议论风生,还拿出统计数字,证明钢工组委吸收的会员很多,足以使得美钢瘫痪,叫他定单虽多也无法交货。刘易斯指出,“公司”用枪炮和打手对付工人,搞了五十年,现在难道还不该停止厮杀,正式谈判,签订合同吗?泰勒想了想,表示同意。八周之后,他草签了一个合同,答应工人每天工作八小时,工资五元,每周工作四十小时,假期工资照发,有按工龄提级的权利。跟着他们就向报界宣布。有个工会干部一头撞进菲利普·默里【当时是产联副主席。——译者】的钢工组委办公室,说广播里有美钢跟产联谈判的消息,默里说他疯了,把他撵走。在公司方面,泰勒那些下属也是一样大吃一惊。不过,3月7日签订合同时,美钢总经理本杰明·费尔利斯居然移樽就教,告诉默里说他自己就是矿工的儿子。他说,“以后就叫我本恩好啦。”默里回答说,“对,费尔利斯先生。”
  这时刘易斯已到达他个人荣耀的顶峰。“通用”和美钢屈服后,其他公司纷纷转了弯子,产联和资方签订合同达三万份,会员发展到三百万。有组织的劳工成了选举中的一股强大力量,追随附和者远远超出了工人聚居的选区。纽约有三十位牧师组织起美国教师工会第一地方分会,得到劳联承认;大学生唱起工会的新会歌来;“自由派”和“保守派”这两个词儿也取得了新的含义,前者表示亲工会,后者反工会。产联已经两度大胜,可是盘据路口的狮子虽则赶走,□狗们并没有四处窜逃。这些□狗原指的是那些小钢铁公司(“共和”、“国民”、“内陆”、“伯利恒”、“扬斯敦钢板钢管”等公司),他们都不肯跟产联谈判。共和公司总经理汤姆·M.格德勒是顽固的小钢铁公司的首领,他表示宁可辞去年薪十三万元的职务回老家种土豆,也不能顺从工人的要求。
  5月26日,刘易斯下令罢工,共有二十七个厂,七万工人。各小钢铁公司的厂警和资方出钱雇用但是穿着地方警察服装的枪手,也增加了七千人。据参议院调查小组事后报告,“仅直接针对此次罢工,资方就开支四百万元以上,购存军火价值十四万一千元。”在厂内的破坏罢工的工贼,吃食都靠邮包和空投供应;地方报纸附和资方,呼吁工人复工。对于告密的好细,格德勒每周付给二十五元,同时却指摘工会领导人“干涉别人私事”。他还说:“关于这班家伙我们所知不多,可是有个不妙的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共产党。”他严禁“外来的煽动者”恐吓“忠城的工人”。他发誓,“决不跟产联这么个不负责任、敲诈勒索、使用暴力的共产组织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除非通过法律明文规定非逼我干,我一定不干。”《瓦格纳法》其实就有明文视定,总统已经签署,最高法院儿天之前也已承认它有效,可是格德勒却有意不提。
  阵亡将士纪念日【每年5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译者】那天,共和公司南芝加哥钢厂外头发生了暴力行为。当时有几千罢工工人和家属聚集在工厂东面地势平坦、居民稀少的草原上,准备举行抗议游行。自从罢工开始,工人哪怕派去象征性的纠察队,警察便出面干涉,可是这回市长爱德华·凯利倒是正式宣布准许和平示威。那天天气闷热,用冰箱车推来出售的五分一块的冰糕,抢购一空。后来一声令下,工人们排好队伍,扯起一些手写的标语,写着:“共和公司违反《劳工争议法》”“共和公司必须跟工会签订合约!”,“跟产联胜利在一起!”有两个工人高举国旗领队前进。新闻和摄影记者簇拥在队伍两旁,派拉蒙新闻电影公司还派来了摄影队拍新闻纪录片。队伍长蛇似的,拉得老长,穿越田野,高唱“大家永远一条心”那支歌。
  还没走到钢厂,忽然看见有五百名芝加哥市警察全副武装,拉开了阵势,挡住去路。这是未曾料到的,实际上也直接违反了市长的明令。后来才知道,警察严阵以待,原来是因为“不知谁人”告密,说工人准备冲进大门,占据厂房。换句话说,工人的老婆孩子虽则手无寸铁,竟然下定决心,要把架着三十毫米白朗宁重机枪把着大门的大批职业打手一举击溃。反正警察相信这种事,至少嘴里说是相信的。工人队伍走近,有个警长破口大骂说:“狗娘养的,站住!”
  队伍放慢了步伐,可是依热朝工厂毅然前进。警察没有再发出什么警告,他们有个小队在离厂约二百五十码处突然冲出,像一把尖刀插进工人家属队伍,把警棍乱戳她们的乳房,其他移察也举起瓦斯枪瞄准或者拔出手枪。那为首高举大旗的工人见状,高喊“别怕!守住了!我们有权利!我们依法有权进行纠察!”可是警察回嘴骂道:“你们有个屁权!”“你们这些赤匪有什么权利!”就在这一刹那间,芝加哥警局发言人所谓的“挑衅行为”发生了:不知谁扔出了几个空汽水瓶,工人们对警察大声嘲骂。警察立即甩出好些瓦斯弹,难闻的催泪瓦斯一时弥漫,笼罩着游行队伍,孩子们吓得乱叫,队伍乱了阵脚,溃乱了。接着,大屠杀就开始了。
  开头只是稀稀疏疏地打了几枪。到了工人四散逃跑,警察就举枪齐射。一些警察追打个别工人。有个妇女绊倒了,四个警察上前按住,用枪托把她打得鼻塌脸肿。工人被打倒在草地上,或者四处乱爬,口吐鲜血。警宫站在跟前,开枪朝着他们的脊背打。种种惨状,都上了派拉蒙新闻片的镜头。工人被打死十人,打伤九十多人。记者说这是“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可是汤姆·格德勒却说:“对于暴徒,不能留情。艺术家又是打架行家本文努托·切利尼【意大利雕刻家(1500-1971年),他的《自传》是有名著作,生平曾多次跟人格斗。——译者】不是说过:‘打得性起,拳头就不计轻重了。’有的倒是挨了几棍,可是那是因为他们惹气了人家,拔腿便跑的缘故。几个娘儿们给碰倒了。警察执行着危险艰巨的任务,娘儿们在那里干啥?”
  派拉蒙的新闻片被禁止放映,借口是怕观众看了会闹事(其实他们早已多年习惯于看强盗打斗片了)。《圣路易邮报》揭发了影片禁映的内幕,可是《芝加哥论坛报》竟说那些徒手游行的人都“蓄意行凶”。麦考密克和赫斯特这两家的报纸都说产联那些人(言外之意是包括他们的老婆孩子)都是共产党。没人受审,尽管在罢工结束前还有八个工人被杀,其中之一是个残废军人,他不过是在罢工期间为产联举行的跳舞会兜售过入场券。罢工结束,资方仍没跟工会签订合约。格德勒手段高强,工人对付不了。
  可是小罗伯特·M.拉福莱特能对付他。这位威斯康星州参议员毅然调查此案,这是三十年代最彻底、最值得纪念的调查工作之一。他所主持的委员会报告说:
  『所谓引起警方反击的挑衅行为,不过是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从游行队伍后头扔出几件东西。根据调查证明,我们认为警方使用的武力,显热远远超过当时的需要。这样使用武力,若不是警方执行任务十分无能,必是蓄意恫吓罢工工人。』
  委员会把现场图片放大分发,本案的参与者和目由者的证词也予以公布,于是一向以为罢工的都是可疑分子的普通群众逐步弄清了本案的本末。最初伤亡名单发表时,罗斯福总统引了莎士比亚的话:“双方都该死!”【引自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译者】这大概是代表中产阶级的意见。刘易斯反驳说:“一个在工会寄过食、借过宿的人,在工人和敌人扭成一团拼死斗争时,竟然冒充公允,各打五十大板,可是不应该!”罗斯福只好解释说,他骂的是双方的极端分子。罗斯福素来是很少自觉失言出面解释的,后来查明出事那天南芝加哥全部极端分子原来都是工会的对头,他便进而站到工会这边来了。社会舆论也跟着站过来,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于是迫使格德勒低头屈服。小钢铁公司的工潮终于获胜,除伯利恒公司负隅顽抗外,各钢铁公司都成立了工会。
  可是那年产联工人仍然不断有被杀害、被毒打的,劳工部长珀金斯收齐1937年各次工潮汇报之后,说这是二十世纪劳工史上斗争最残酷的一年。三十年代工人纠察队和资方的壮烈抗争,这时确是达到了高潮。据劳工部统计,1937年举行了四千七百二十起罢工,百分之八十二结局都是达成有利于工会的协议。到了年底,己约有八百万工人领了会员证。《幸福》月刊在年底发表评论,认为“过去四年半来,美国工潮迭起,几无宁日,真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群众运动之一。”
  1941年,福特和伯利恒这两家公司也为工潮漫侵,参加工会的增至一千万人,到了四十年代后期继增至一千五百万。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刘易斯大失众望,因为他声言要阻碍运媒给军事工业,未免有讹诈总统之嫌。同时产联又发现,内部原来真的有共产党人(李·普雷斯曼有个时期曾任产联法律总顾问),感到尴尬,不得不实行清洗。可是工会原定目标已经达到,再无得而复失之忧;美国工人工作有了保障,地位也提高了,到了经济再度繁荣,他们就也都迁居郊外,挤入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
  1939年2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静坐罢工不合法,可是当时谁也未加理睬,因为情况大异往昔,合法不合法似乎不成其为问题。自由派的论调是,要是工人在进行伟大斗争时偶尔越轨,那准是由于资方挑衅。有谁说静坐罢工是集体使用暴力的一种形式,只有受到驳斥或者蔑视。有些事件,例如田纳西州阿尔考镇美国铝公司的工潮血案,又如劳联产联纠察队争夺地盘的纠纷,劳资双方一样使用非法手段,可是有谁要是指出,也难免遭到白眼。
  可是一个国家要摆脱历史的传统并非易事。成例在先,人们不会忘记。尽管工会的行动乃是顺应当时美国历史的潮流而发展的,先例依然是先例。他们确是顺潮流而动的,恰恰为此,未来的造反派就更加决心起而效尤。美国独立、解放黑奴、征服西部并予以开垦,无不是靠暴力而来,现在工人从工业最底层崛起,还是靠了暴力。工人也许事后忘怀,变得保守,可是自由派再也不能否认,别的受压迫的集团同样也有权造反。这样,尽管出于无知,甚至是出于理想主义,未来的痛苦的种子已从此播下了。
  1937年夏来,总统觉得应该离开首都,到外边“走马观花”一番。9月里,他那十节调温车厢的列车从联邦车站缓缓开出,向西进发,沿途在事前选好的地点停靠,以便从车后平台发表简短的谈话,对选民谈谈自己的政绩(“你们新办的中学办得不错吧?”),感受他们的衷心爱戴。在爱达荷州博伊西镇,他对听众说,“我跟美国人民一接触,就像安泰【在希腊神话里,安泰是个摔交家。只要脚踏大地(这是他的母亲)就浑身是劲,谁也打不败他。】一样全身又来劲了。”人民的欢迎,似比上次竞选还要热烈,这一点记者注意到了,可还看到了别的问题。总统在停车靠站时请谁上车谈话,有个很有意思的格局。凡是反对改组最高法院的民主党人,如内布拉斯加州参仪员伯克,蒙大拿州参议员惠勒,怀俄明州参议员奥马奥尼,他都故意不请。在怀俄明州卡斯帕镇,总统对群众说,有些政客也高谈什么理想,可是没为实现理想出过一分力,这种人对选民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有人看出这是给那些不听话的民主党人一个警告,可是总统的行动暂且到此为止。他探讨向题,照例是几方面同时并进,既考虑新法案,又在展望即将举行的中期选举的形势,权衡可供选择的外交政策,注视正在举行的罢工,还在暗地寻思预算问题,因为他首次竞选就许愿说过要平衡预算的。直到此刻,平衡预算还是不可能,可是如有可能,他就想办到。今年似乎是有指望的。年初《时代》周刊就报道过,“上星期,大萧条已成往事,繁荣征兆到处欣然可见”。现在财政部长又不断上报,说国库节余不多,却在逐渐增加。不错,工程兴办署经济专家利昂·亨德森又在担心物价上涨,他送来个顾虑重重的备忘录,担心工商业又要倒闭。罗斯福读过这份备忘录,可是他答应过平衡预算,不想食言。在最高法院问题发生争议时,他对副总统加纳提出过保证说:“1938财政年度务要收支平衡,我已经说过五十遍了。要是你认为有必要,我就再说一遍甚至五十遍也行。”
  可是平衡预算这个药方,胡佛不能用,罗斯福同样也不能用。股票又暴跌了。总统想说情况“基本上好”,——他真的这样看——可是想起他的前任胡佛也说过这话,就没开口。可是说与不说都一样,到10月19日即“黑星期二”,股票抛售一批接一批冲击着市场,行情报单比市场交易落后二十五分钟,而且新的抛售还源源而来,赶办不及,说明价格还要下降。此后整个冬季,都不时叫人想起1929到1930年的痛苦经历。
  人们互相埋怨:纽约股票交易所怪证券和交易所委员会,委员会又怪交易所:工商界责怪政府丧失信心,新政派则背地嘀咕,说什么“资本家罢资”。没有疑问,那年发生的罢工,涉及一百九十五万工人,未免在经济上留下创伤。对于总统和整个国家,这一年本已不是什么好光景,如今又来个所谓“衰退”,情景就更加暗谈。这次股票暴跌,其实比1929年股票市场大崩溃后最初几个月还要厉害。到了1938年春,那在1933年以后找到工作的五百万人又陷于失业,全国百分之十四的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
  平衡预算的想法,罗斯福不想放弃,可是他跟胡佛不一样,成百万群众的匮乏比曼彻斯特派的经济理论【即古典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的理论。——译者】更能使得他动心。况且这已经不是1930年,民主党内高谈凯恩斯学说的与日俱增,亨德森和总统的儿子詹姆斯也在其内。罗斯福没读过凯恩斯的著作(同样的知识,如果他跟人谈一下就能得到,他是决不去读书的),1938年2月1日凯恩斯远从英国寄来长信,劝他实行大量的赤字开支,他也并不以为然。(凯恩斯说,“三年前晋谒,承惠予接见,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如下。”)大量赤字开支是办不到的。有些目标,在学院中看来尽管令人神往,在政治上却是达不到的空想。不过,有限的赤字罗斯福倒是试过,而且行得通。1934、1935这两年,就是凭着这个方法使得局面好转,银根松动,推着股票指数也上升了。白宫的顾问既然推荐凯恩斯的对策,经济衰退又逐月加深,罗斯福只好屈从。4月2日,他由温泉乘火车回华盛顿,途中进午餐时对哈里·惠普金斯和全国青年总署署长安德鲁·威廉斯表示,决定放弃平衡预算的打算。十二天后,他发表炉边谈话,对全国说明,他计划要求国会拨款三十亿元增办公共工程、救济事业、防洪设施和兴建房屋。6月间股票市场又重新活跃,八个月后,道·琼斯的股票指数就由99激增至158。虽然好日子还没到来,好一点的日子已经在望了。
  ※※※
  虽则情况好转,批评总统的人并不以为有什么了不起。叫嚷最厉害的那些人,早已不再认其探讨当前情况,却只管闭起眼睛专事诋毁总统。发表4月份要求拨款的炉边谈话后一周,总统对这些人士嘲弄了一番。他抨击大企业,说他们操纵“别人的钱财、别人的劳动、别人的生活”。果然这帮人唾沫四溅,立即上钩,活象巴甫洛夫那群狗一样。凯恩斯认为这样招惹对方未免孩子气。在2月1日来信中,他已经对总统就资本家的心理状态提出看法。他说,企业家不是张牙舞爪的野兽,“虽说豢养不当,也未经驯服,但他们本性还是属于家畜一类。”
  凯恩斯这项劝告,罗斯福收到后连信也未回。让这个英国人坚持己见去;罗斯福自己才是熟谙舆论的头号里手,他才不打算向死敌伸出橄榄枝呢!而且不管怎么说,总统同美国企业界的争吵已经势成水火,和解无望了。双方都话说得太多,白眼相向太久,咒骂太凶了,怨毒太深了。
  威拉德·M.基普林格是那时畅销企业界的每周新闻筒报的编者,他后来说,自1934年3月1日起,富豪们就对政府产生反感了。到了9月,《时代》周刊发现,“企业界对新政私下冷嘲热讽、百般指摘,几乎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可是总统人望太高,还不敢公开攻击他,更不要说诋毁他的家属了。
  有产阶级这时既已从1933年初的恐慌中脱出身来,他们发现罗斯福所谓“复兴”原来并非要回复“新时代”的繁荣,于是反感更甚。罗斯福要改变局面,可是尽管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学校,来往于上层社会,他要变革的却不会有利于有钱的人,而要造福于受压迫者。企业界一致认为,罗斯福老是谈论什么“被遗忘的人”,这只有助长社会动乱。于是,《美国新闻》由戴维·劳伦斯署名,《纽约先驱论坛报》由马克·沙利文署名、《巴尔的摩太阳报》由弗兰克·K.肯特署名,先后开辟专栏载文抨击新政。《星期六晚邮报》更是专门容纳一批作者,大叫今不如昔。《晚邮报》有个主笔愤愤然写道,“说什么美国企业界领导失算,其实不如说全世界都失算了。”这个刊物还发表文章为雇用童工极力辩护,硬说“对美国孩子进行发家致富的启蒙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从小让他千活。”后来卡特·格拉斯也议论新政派说“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曾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译者】是不会理睬这帮子人的!”由之可见,反对罗斯福,是个阶级路线问题,不是什么党派之争的问题。
  1936年大选的结果说明,攻击罗斯福产生了反效果。可是攻击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越来越恶毒,并且转入地下,分散到韦斯切斯特县、奥林奇县、格罗斯地角、迈阿密海滩、布鲁克莱恩、隆梅多,在格林威治、谢克海茨,斯科茨代尔、凯尼尔沃思、温内特卡,在华尔街、斯台特街、栗树街、拉萨尔街等游览地、高级住宅区和工商业中心。有些攻击,采取比较轻松的形式,倒也有趣。例如有的说,有个精神病学家死后上天堂,马上被送去给上帝治病,“因为上帝害了自大狂,以为自己是罗斯福。”又有的说,“为什么工程兴办署的工作人员很象所罗门王呢?因为他随意挑选对象,遂即上床睡觉。”彼得·阿诺画了一幅漫画,画着一群衣饰过分华丽的富豪要到“穷奢戏院”,去“喝罗斯福的倒采”,罗斯福看了,批上一个“高”字。
  可是三十年代后期上层和中上层人士的俱乐部和家庭里流传的反罗斯福的污言秽语,一点也不“高明”。这些人好象深知内幕,彼此相告,说什么,当然啦,华盛顿谁也知道,“那个家伙”从老婆埃莉诺那里染上了淋病。(他老婆又是从一个黑人那里染上的。)“罗斯福染上花柳病,快翘辫子了,所以埃莉诺才跑到全国各地去偷汉子。他一死,老婆就打算把美国交给俄国人,自己则到莫斯科去学那克里姆林宫秘传的房中术。罗斯福的大儿子詹姆斯大概还要留下,他惯于推销保险,敲老实商人的竹杠,吃得肥头大耳。”
  1950年,约翰·根室写道:“现在人们往往忘了,当时反对罗斯福的流言蜚语反映的阴暗敌对情绪,对他造谣中伤又是多么阴险毒辣。……人们忘了,三十年代后期那些‘上流’乡村俱乐部是一种什么气氛,银行家的午餐会上有些什么骇人听闻的谈论,以及名流贵妇在宴会上怎样嘀嘀咕咕地恶毒诋毁。”当时有的陆军军官,身穿军装,居然拒绝为美国总统的健康干杯。在那些镶有红木板璧的市内俱乐部里,有些老头子争相诅咒,竟说:“罗斯福不过是另一个斯大林——只是比斯大林更坏。”“我们现在不如住到俄国还好些。”波士顿有个书店甚至通知总统著作的发行人贝内特·塞尔夫说,罗斯福的演讲集,“只有用他自己的皮做封面来装订,本店才能代卖。”
  除此之外,有些陈词滥调也是常常听到的:“那个人”!“那个家伙”打算破坏美国的生活方式;不能靠乱花钱来度过大萧条;我们的孙子还要付出代价的;反正领救济的有一半是外国人,少发救济,扩编警察,闹翻天也不怕!刘易斯有白宫后门的钥匙。那个人的笑脸是假的,是整形外科医生安上去的;他一辈子没挣过一分钱,就靠他老娘的收入过活。他反正是个犹太人,祖先是荷兰犹太种,改了姓,还不是个纽约犹太油子!(为了证实末后这段话,还编了详尽的族谱,说罗斯福的老祖宗是什么范·罗森菲尔德上校,其实并无其人。)
  马奎斯·蔡尔兹在《哈泼斯》月刊1936年5月号发表《他们恨罗斯福》一文,1938年9月14日又在《新共和》周刊发表《他们依然恨罗斯福》。在这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里,他分析了那些仇恨总统的人。第一篇文章指出,“有个砚象,未来的社会史家如果不甚惊奇至少也难理解:美国的上流社会,为什么有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今天竟这么疯狂地仇恨罗斯福?”他补充说,“只能用仇恨这个字眼,因为这是深恶痛绝,是满腔怒火,完全不讲道理的。”蔡尔兹以为,“整个美国上层社会多多少少都有所沾染,简直成了一种偏执狂。”
  尤其使蔡尔兹迷惑不解的是,那些谩骂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的最低点后,他们的收入恢复了,银行差额也已补足了。”有的股票价格已经增加一倍,两倍,三倍,“有的还增至十倍。”公司股息还增加了四成有余。而且富户的所得税又还很轻(每年进款一万六千元,不过上税一千元)。罗斯福的捐税,有不少是以加工税、出厂税的形式,转嫁到广大的消费者身上去的。
  尽管如此,那些富家大户(蔡尔兹管他们叫“百分之二”)还是不把华盛顿政府当做自己的政府。他们争相传诵那个“罗森菲尔德”神话,其实就是逐字引述戈培尔谣言小册子。他们有的竟公然说,宁要希特勒,不要罗斯福。这话虽属无稽,也可见其仇恨之深。阿特沃特·肯特1936年6月宣布退休,说罗斯福当总统,他买卖也不愿做。杜邦公司有个副总经理,他的用人都在工程兴办署找到待遇较好的差使,向他辞职,他真气急了。罗斯福谈到伯利恒公司总经理,说:“告诉尤金·格雷斯吧”,“他再也不能一年赚一百万元啦。”罗斯福的话这次居然如实转达,伯利恒公司有个经理听到,竟然心脏病发作。蔡尔兹发现,财东们的怨气也传给中产的白领职员,因为他们对老板仍是不胜钦敬,依旧迷信二十年代那些陈规行话。这些人跟“富人们”(这是他们对那“百分之二”的称呼)不一样,工会于他们无碍,华盛顿夺去财阀巨商的权力也对他们无损,可是他们觉得,不骂罗斯福显不出自己的身分地位。
  总统挨了骂,心里反应如何,不易揣测。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大会上,他曾说过欢迎这些人的仇恨,可是他这种人不会因为有谁引起众恶而高兴,更不用说被恨的就是自己本人和家属。据蔡尔兹的报道,“他好象并不在乎”,可是有些记载证明他是在乎的。雷蒙德·莫利有一篇文章说,罗斯福想发表和解性的演说谈谈美国工业界的作用,总先要听听新政派重述大老板们在家里流传的那些传说轶事,然后他就慢慢绷起险来;而那篇演说如果发表,显然也“要变成扎手的大蓟,而不会是什么橄榄技”。总统曾对诺曼·托马斯说,他在挽救资本主义,表示对资本家的批评很是不满。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不动声色地拿出某全国性通讯社分发供各报编辑参考的“内幕新闻”给大家传阅,自己不发表意见。原来这篇“新闻”说的是,总统确实得了梅毒。
  在罗斯福未死之前,无论他采取多么于人无碍的措施,都从未逃过那“百分之二”和追随他们的人的指摘。1939年他建议提前一周庆祝盛恩节【十一月第四周的星期四,到圣诞节(十二月廿五日)大约还有一个月。——译者】,目的是把采购圣诞节礼物的时间拉长,这对小商人大有好处。谁知道全国竟分裂为两派:有二十五位州长赞成,二十三位反对(反对派包括缅因州州长,他吃了一罐沙丁鱼以示抗议)【美国风俗,感恩节要吃火鸡。州长不吃火鸡,改吃沙丁鱼,表示节也不过了。——译者】,最后只好由国会两院开联席会议解决。就是死后还有人骂他,《小孤女安妮》的作者哈罗德·格雷就是驾他的一个。总统1945年得病身故前不久,格雷的画中人物沃巴克斯老爹说是受不了罗斯福再连任总统的前景,跳楼自杀了。罗斯福死后,格雷又让老爹复活,因为“气候变了”,一个有家产、有教养的人又可能自由呼吸了。
  沃巴克斯老爹和剧作者这一类人属于多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所谓的极端分子。这样仇恨罗斯福的人三十年代后期最多,珍珠港事件后就逐渐减少。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认为,“1934、1935两年间这些人火气越来越旺,直到1938年左右还不见减退,以后似乎略有缓和,可能是连他们自己也感到有些泄气乏味。”1937年罗斯福屡遭挫折,他们幸灾乐祸,活像阅读笛福的《疫年纪实》【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的《疫年纪实》描写1664-1665年伦敦鼠疫流行的情况。——译者】一般。1938年经济衰退时间不长,他们未免失望,可是到了秋天目睹罗斯福再次受挫,又不禁兴高采烈。
  ※※※
  罗斯福的新政,这时已是强弩之末。他创立新法的本领,在初任总统那两个百天已差不多用完,提出而尚未通过的那为数不多的法案,都是跟国内重新抬头的保守思想格格不入的。国会山进行改革的劲头已经消耗殆尽。到了1936年11月,只有罗斯福那样具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还可以把那庞大而涣散的联合阵线保住,下一次竞选时保持统一,只是靠了战争的临近。这条阵线的薄弱环节在南方,而在最高法院争执中形成的保守集团,则月复一月,力量不断加强。
  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主席、得克萨斯州众议员马丁·戴斯说,认为保守集团即南方集团是不对的,因为“所有来自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议员都支持它”。至于敌视这个集团的人,他说都是“来自大城市,政治上受到外籍人和迁居城市的黑人的操纵的。正是这些势力的代表,在新政上暗中施加了影响。”
  其实,这种影响从来都有,变了的不是新政,而是议员们本身。有个愤懑不平的新政派说得好,“农民们先前忍饥挨饿,水尽山穷,不亚于城市贫民,总统把这两种人都解救出来,只是农场主们却忘恩负义。”话说得对,可是于事无补。戴斯表现出来的反对城市人的思想是一股新的强大势力,他们对于城市里那些骗子手的思想行动的仇视,本质上是因为自己思想保守。据1938年的民意测验,总统虽则人望未减,他所使用的方法和所掌握的权力却受到质疑。而且,支持他的程度有所改变。据《奉福》月刊调查,选民仍约有百分之六十二支持他,可是原先有百分之三十四点九认为美国少他不得,这时减到百分之十七点七,而认为他执政以来仅仅功大于过的则有所增加。自从《文摘》周刊预言大选结果不中之后,人们已不大相信民意测验,可是不久举行的中期竞选证明总统威信确是渐减,议员们阅谈民众来信,也感觉到有此趋势。
  最后一个新政法案是《公平劳动标准法》,1937年初向国会提出之后,引起了不少风波。法案规定每小时工资最少四角,每周最多工作四十小时,加班工资加半,禁用十六岁以下的童工。雇主最初可以每小时只给工资二角五分,八年内逐步达到法定标准。这样的法案,现在看来对老板并不严峻,可是起先为了改组最高法院计划双方激辩,一时无人顾及,后来来自南方工资很低的各州的议员又设法把它搁置下来。罗斯福出巡,觉得人民拥护政府,回来后就召开国会特别会议。众议院对工资工时法案予以否决,再提还是否决。最后在1938年6月末,才获得通过,送往白宫给罗斯福签署。
  这时罗斯福早已拿定主意,要向国会开刀。参加中期竞选的民主党人,好的要当选,坏的要下台。艾尔本·巴克利跟肯塔基州州长A.B.“快活人”钱德勒竞选议员,钱德勒在预选中呼声很高。罗斯福早在这年春季就给巴克利写过公开支持信,信中写道,“他的对手是休伊·朗格式的危险人物,可是能力不如朗格”。接着他又把约翰·L.刘易斯请来白宫,劝他运用工会的人力附力支持巴克利。最后——这应该是最后一着——他还宣布自己将亲到肯塔基州帮巴克利竞选。不幸当地工程兴办署的负责人太想讨好总统,竟然也出面徇私,为巴克利拉票。这一步走差了,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系予以揭露,证据确凿,无法否认。如此开端,未免不妙。【后来国会在1939年制订《哈奇法》,由此规定,凡不属制订政策的联邦政府工作人员,不得插手政治斗争。】
  1938年6月末,总统发表炉边谈话,全国都从他亲口说的话里知道,各地议员预选,总统决定出面干预。总统提醒选民说,先前第七十五届国会的民主党议员能够当选,都由于在竞选时支持“坚定的自由派”政纲。他追溯一年来在工资工时方面的斗争,指出“铜斑蛇之多,前所未有”。“铜斑蛇”指的是内战时期同情南方奴隶主的北方人,这个名称当然刺耳。总统阐述了自由派的原则,然后说,“作为民主党领袖”,他觉得“自己完全有权就少数个别事情发表意见,这里明摆着的问题是,某些人争取提名为民主党候选人,是本着这些原则呢,还是分明滥用我的名义。”
  总统说的不过这么几句话。可是报纸主笔们先前大事渲染“改组法院”的说法,很是成功,以致于弄得读者不知这是改革最高法院的一项措施,此时他们又马上说总统的新行动是什么“清党”,谋使人们联想起一年前莫斯科的流血事件。看到某些报纸,人们真的会以为总统手拿镰刀,在全国东跳西窜,如果有什么并无恶意的人偶然壮起胆子对他提一些客气的不同意见,就会被他当场削掉脑壳。
  可是罗斯福到底有什么打算,确也使人摸不透。吉姆·法利懂得及时引退,他跑到阿拉斯加,唉声叹气地说,“这一回垮啦!”拿政界老例来权衡,总能这样干确乎是要垮的。关于罗斯福这样一位全国性政党的领袖,普遍都认为,在所有入主白宫的政治人物中他是门槛最精的,这时却自寻烦恼。在中期竞选运动中,重要的是当地人望,并不是全国性的政策,而且所争论的也往往是地方性问题。1938年,这类问题之多,叫人眼花缭乱:宾夕法尼亚州有官场舞弊问题,加利福尼亚州有州定退休金计划问题,密执安州有静坐罢工问题,罗德岛州有赛马场丑闻问题,马萨诸塞州有贪赃枉法问题,新泽西州有土豪把持政党问题,各地又都有工潮,而在康涅狄格州吵闹得欢的则是一项革命性倡议,要花一千五百万元筑一条有四条车道的风景公路,通过格林威治、斯坦福德、新坎南、诺沃克、韦斯特波特,费尔菲尔德、特朗布尔等大小市镇。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说得好,“总统亲自出马,到各地为竞选运动抵挡头阵,这可不是维系总统统帅地位的办法。”
  可是在罗斯福看来,这次竞选运动非同寻常。自从最高法院斗争以来,他就一直计划重新划清两党阵线。保守分子多数是共和党人,让保守分子都到共和党那里去吧。民主党呢,他觉得应该成为自由主义的工具。他准备以全国拥戴的和平时期英雄人物的身分,不惜栖性自己的个人威望,去进行巨大的政治改革。在运动的初期,情况是鼓舞人心的,他的名望丝毫未减。所到各处,欢迎群众之多空前未有。俄亥俄州马里塔镇有个老妇人跪下来,用手掬起总统踩过的尘土。爱达荷州火车必经的一个幽静的湖边,有人亲手垒了一个小平台,树起两面国旗,总统座车走过,他就在国旗中间立正,举手行军礼。
  “快活人”钱德勒在车站迎候总统,当场受辱。这位先生脸皮很厚,打主意想沾总统的光,人们就差把他从专列后面瞭望车的平台生踢硬拖下来。他被赶下车后,总统当着群众,还着实轻藐地瞪了他一眼,肯塔基州人民由此心里就明白总统属意谁人。总统到得克萨斯州时,对众议员林登·B约翰逊和莫里·马弗里克表示垂青。至于曾经反对改组最高法院的参议员汤姆·康纳利,罗斯福则任命他所讨厌的一个本州人为联邦州级法院法官,而且当着他的面在专列后面瞭望车的平台上公开宣布。这么一来,康纳利给气得差不多语无伦次。在俄克拉何马、科罗拉多、内华达、加利福尼亚各州,总统对他所中意的候选人表态较为慎重。内华达州参议员帕特·麦卡伦原为总统所恶,却比钱德勒高明,下死劲挤到了总统的身边。整个说来,总统这次外科手术很是成功,所以在结束旅行,登上“休斯教”号军舰时,春风满面。在重要的竞选中,包括肯塔基州的,总统所支持的候选人都取得胜利。麦卡伦仅仅勉强入选。至于那些无关重要的选举。总统没有用自己的威望表示支持过什么人。
  这时他准备出马大干一场了。在佐治亚州巴恩斯维尔市,他在车后平台上当众对参议员沃尔特·乔治恶眼相加。最后说他不配留在党内。乔治当即声明:“总统先生,今天你竟利用这一机会来对我的民主思想表示怀疑,挑剔我的政治经历,我深感遗憾。我正式表示接受你的挑战。”罗斯福反而不加思素地回答说,“我们还是保持友谊吧。”在场的其他佐治亚州民主党人战战兢兢,担心这样针锋相对,怎样才能不致于殃及自身?罗斯福坐火车住北走,又把南卡罗来纳州的“棉花艾德”·史密斯和马里兰州的米勒德·泰丁斯整治一顿。在9月上旬,他花两天工夫抨击泰丁斯,直斥此人“既利用罗斯福的威望,又借助共和党保守派朋友的金钱,两边沾光”来进行竞选。到了纽约州,他痛斥众议员约翰·J.奥康纳,这人的兄弟虽然多年前跟罗斯福合伙开过律师事务所,他本人却利用众议院法规委员会主席的地位,对新政法案诸多阻难。
  人民投票的结果是罗所福的灾难和耻辱;唯有这一次,可以说他在选举中惨遭挫败。他想打入政治冷宫的十个人,只有奥康纳一个垮了台,而这还由于跟他竞选的人很有个人魅力,又有拉瓜迪亚,霍普金斯、科科伦和民主党当地头目爱德华·J.弗林为其后盾。所有其他的人,包括泰丁斯、乔治和头脑陈旧的史密斯,都是以绝对优势当选,甚至大获全胜。具有其独特面貌的南方民主党,现在成为一股很大的势力。后来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叹息地评论说:“实际上从1938年以来,有些民主党人二十五年来一直是同共和党投一样的票的……所以我们每逢立法方面有争议,就很难取得实际的多数票。”
  1937年11月,力保地位的民主党人和恢复青春的共和党人在大选中短兵相接。保守派击败的民主党议员,有宾夕法尼亚州的乔治·厄尔,威斯康星州的菲立普·拉福莱特,密执安州的弗兰克·墨菲。【由于工会照顾自己的人,墨菲被派为最高法院法官。】新当选的共和党议员有俄亥俄州的罗伯特·A.塔夫脱和约翰·布里克,马萨诸塞州的莱弗里特·索顿斯托尔,还有纽约州的托马斯·杜威。杜威曾与莱曼竞选纽约州长,几乎得手,人们已经说他1940年大有荣任总统的可能。虽然国会两院仍由民主觉多数控制,自由派在众议院的力量已经减半(林登·约翰逊当选,可是马弗里克落了选)。总计起来,那两年前似将继辉格党之后寿终正寝的共和党,竟赢得了十二个州长和八十二个众议院席位,并增加了八个参议院的席位,原任参议员的共和党人一个也没有落选。
  在选举结束后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总统,“你会不会碰上两党联合的反对派?”总统说看来不会。提问题的记者说,“我看是会的”,别的记者都笑了。总统故作神秘地评论说:“有些树长得离森林太近了。”
  确实如此。向自由的领袖挑战的已不在美国,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彼岸,在德国和日本。早在1935年圣诞节,罗斯福就写信给巴鲁克说,“我为世界大事忧虑,仍远过于国内问题,包括大选问题。”现在经过两次大选,他更是忧虑倍增。美国绝大多数人还是抱孤立主义思想,要唤醒他们提防远隔重洋的威胁是件难事,难到无法形容。可是有一点看来倒是肯定了的:国会山上联合起来反对他,暂时不会发生。要是大敌当前,即使是痛恨罗斯福的人也会马上转而一致对外。这一点蔡尔兹是承认的。他在1936年就写道,“如发生大战,对罗期福的仇恨就会马上消失,正象第一次大战对威尔逊一样。”1938年他又写道,“有一件事,只有一件事,能叫恨罗斯福的人态度转变,这当然就是战争。……那些痛诋罗斯福对内政策的人,谈到他的对外政策也不得不表示勉强同意,这不是偶然的。”
  这个现象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那些批评他的人所赞同的对外政策,此时尚未制订。当时罗斯福还没有什么对外政策。他需要制订,这他是知道的。自从首任总统,他就开始研究对外政策,可是这项研究长期未得要领,后来变得紧迫起来。1938年中期选举十一个月前,即1937年12月的一天,原来安然停泊南京上游长江中的美国炮艇“帕奈”号,被日本帝国的飞机故意炸沉了。
  第六章 原始恐怖的阴影笼罩下
  1937年12月12日,跟四年后另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一般,【四年后即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译者】正是美国海军休假日。这天,美国炮舰“帕奈”号上的官兵都觉得他们确实该休息一下了。这艘四百五十吨的浅水炮舰,本只是用来保护保护美国商船和侨民免受长江沿岸杂牌股匪的骚扰的,可是过去两天全体人员却整日整夜地忙。原来南京快要落到日本军队手里了,蒋介石的外交部劝市内的美侨撤走,于是星期六全天炮舰不停地把一批批的美国使馆人员、驻外通讯员、摄影记者和商人接上船来。满载的“帕奈”号在日军炮火近距离轰击下,启锚往上流航行。日军炮火迫击,炮舰走了二十七英里,在比较安全的江面挨着三条美孚公司油船泊定。日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者指责说,“帕奈”号是给油船护航,的落得这个下场活该。然而这是无稽之谈。按条约规定,长江是国际航道,挂各通商国旗子的船都有,谁也不给谁护航。
  不仅如此,“帕奈”号舰长J.J.休斯少校当时之毫无顾虑,更更有其特殊理由在。十二天之前,美国驻日大使已将炮舰停泊地点和大致的任务通知了日本政府。休斯把舰上的星条旗挂得高高的,极其显眼。攻打南京的日军军官自无不知之理。也正由于此,他本人、他的炮舰、美孚油船才不免遭殃。下午一点半,两批机翼上有旭日徽的三菱战斗机飞来向炮舰和油船俯冲投弹、扫射,直至它们一一沉没为止。甚至死里逃生的人坐救生艇往岸边划,也被机枪扫射。结果两名水兵死亡,十一名重伤,一个侨民死亡。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想起当年的“缅因”号的往事【1898年2月15日,美国战斗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被水雷炸沉,美国因此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译者】,以为这回美国要向日本宣战了。
  可是啥事也没有。东京作了解释和道歉,华盛顿欣然接受。国务院同意,“帕奈”号之受到攻击是一场“误会”。其实不然。据后来在上海设立的法庭的调查,击沉炮舰是由日军负责军官下的命令,证据确凿,其用意极大可能是想试探美国胆量如何。果真这样,日方实在应该很开心的。这时,东京政府告诉格鲁大使说,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已经不再适用了。但是,倘若中国认真关了门,那么,破门而入的最大暴徒岂不正是日本皇军?然而日本侵略者的说法虽有内在矛盾,自己却毫不在乎,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明白美国是一只纸老虎。盖洛普曾就“帕奈”号事件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有百分之七十的美国人赞成把所有美侨,包括传教士和医生,撤出远东。塞谬尔·埃利奥特·莫里森一针见血地说:“显而易见,除格鲁先生外,美国人谁也记不得‘缅因’号事件了。”
  ※※※
  依然记得这个事件的人或许要指出,“缅因”号炸沉地点离美国本土只有九十二英里,“帕奈”号可是在七千英里以外被炸沉的。三十年代不同于七十年代,距离远近关系可大了。事件发生后,美国信使不能随即坐班机回国,因为当时根本没有国际班机。过一年半,泛美航空公司才开办最早的定期横越大西洋的客运班机呢。甚至从本国东海岸飞到西海岸,也要一天一夜。至于“中国飞剪”班机,只载邮件,从旧金山飞到马尼拉要五十九小时四十八分钟之久。【固然,1938年夏季霍华德·休斯不用四天工夫就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周,可是他是豁出命来干的,好多人认为这只是为了出风头。】美国人要出国(这种人寥寥无几)就坐远洋轮船。从纽约去罗马,最快的船要十天;加利福尼亚和东京之间,即使船长能干,天气合适,也得十五天。战前横渡大洋可真费事,记住这一点,才能理解美国人在大萧条时期的孤立主义情绪。
  当然,还有别的问题。对和平主义者来说,再来一场象上回那样又愚蠢又恐怖的战争,是万万不行的。他们认为1918年的欧洲盟国赖债不还,是可鄙的,英国尤其可恶。只有在东海岸和南方,亲英派才多一些。既然讨厌旧大陆,政治上必然有所表现。理查德·H.罗维尔和小阿忽·M.施莱辛格说得好:“五大洋中,美国孤立主义者向来只喜欢太平洋。道理很简单:太平洋不是大西洋。孤立派反对把‘欧洲人的思想’引进美国政治生活,可是他们从来不用反对引进‘亚洲人的思想’,因为几乎谁也没有这样做过。说真的,在特别激烈的孤立主义者当中,几乎可以闻到一种仇视欧洲的味道。”还有,他们对于东部各州那些既有钱又饱受教育的偏爱欧洲的人,更是恨之入骨。
  1937年,这种仇欧情绪还因耳目不灵而进一步加深了。大萧条弄得美国人只关心自家的事,即使别国出了乱子,他们也根本没有闲工夫来过问。何况每遇国际危机加深,国内总是同时也发生引人注意的事。看看下列的排比,是颇有启发性的:
  『希特勒实行独裁      1933年3月    罗斯福就任总统
  德国重整军备       1935年3月    新政第二个百天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   休伊·朗格遇刺身死
  德国重占来因区入高潮   1936年3月    最高法院向新政派挑战进
  罗马-柏林轴心成立    1936年10月   罗斯福竞选连任总统
  中日战争开始       1937年7月    工潮
  德国并吞奥地利      1938年3月    经济衰退』
  随着“帕奈”号军舰沉沦水底的人,并没有被遗忘,可是为他们伸冤还不是时候。这一点,总统在事发前两月就察觉了。他出外巡视回京途中,在芝加哥下车,准备为公共工程署新建的外湾桥主持落成典礼,当晚下榻芒德兰枢机主教乔治·威廉家中。主教是公开反对极权主义的第一位宗教领袖,骂过希特勒是“奥地利的裱糊匠,还是个劣等的裱糊匠”。第二天,总统在落成典礼上演说,放了一个试探气球,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每当一场侵害人们健康的瘟疫初起,社会上都会赞成并实行隔离病人,借以保护本区居民的健康,防止疫症蔓延。”他说,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才好。这一番有声有色的布道,正是罗斯福的看家本领。他希望美国人注意,他们果然注意了,可是继之而起的却是震耳欲聋的叫嚣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象威尔逊了!有一封来电很典型:“如你‘痛恨’战争,请勿发表此种言论鼓动战争。”总统一下子触到了美国人的神经极端敏感之处了。一夜之间他便被迫转为守势了。后来他暗地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
  不过有几个人还是跟着他的。芒德兰枢机主教是一个,犹太教长斯蒂芬·S.怀斯是一个,曾任胡佛政府国务卿的亨利·L.史汀生也是一个。总统放出气球被人打落之后,史汀生写道:“罗斯福先生似乎认为,美国人还吞不下太厉害的政治药剂。”总统确实变得小心多了。虽则国际联盟谴责了日本的侵略行动,国务院官员却在会议席上心平气和地跟日本外交官讨论远东局势,这种做法很难说是什么防疫措施。伊克斯认为,“看总统的神气,多多少少是放弃原定计划了。”
  其实这是假象。罗斯福的领导工作是复杂多面的,说话确也往往前后不一致。他不是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得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他的才华也正在此。他从不让群众意见跟自己距离太大。可是他没有收回那次关于“防疫”的讲话。相反,他悄悄地仍然沿着原定的路线前进。他在12月21日说:美国要孤立于二十世纪的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他不能为和平不惜任何代价。他在安大略省金斯顿市【属加拿大。——译者】还许口说,加拿大如遭侵略,美国不能“袖手旁观”。
  总统反复说明自己如何痛恨战争,甚至称赞起中立法案来,其实他是讨厌它的。自威尔逊以后的历任总统中,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他是第一人;当孤立主义洪流泛滥之际,是他力挽狂谰,扭转历史的。然而,不管总统要在国际上干点什么,都会有人大喊大叫起来。两党的自由派议员,——惠勒、海勒姆·约翰逊、皮特曼、博拉,——联成一气,要“坚守美国堡垒”。博拉认为,外交就是强权政治。《时代》周刊那时是死硬的孤立主义观点,就表示担心“罗斯福过于热衷于搞国际强权政治”,而极口称赞博拉。它有一阵子甚至每一期都给所有国外新闻加上一个总标题:“强权政治”。美国人如果去过西班牙参加反对佛朗哥的战争,要吊销护照;美国商人继续向日本供应它需要的石油、废铁的半数,而当时如果不是这样,日本是无法同中国打仗的;全国防止战争委员会甚至想禁映“帕奈”号被炸沉的新闻片,因为这“不免要惹动美国人大发脾气”。
  就在那几个月里,戴斯领导下的非美活动委员会发现了新政原来是“搞共产主义的”,而对于库格林神父的活动则置之不问。按此人在纽约布朗克斯区一次集会上举手行纳粹式敬礼,叫嚷说,“等到我们把美国犹太人收拾干净,那时他们就会知道,德国当年对付犹太人的办法实在算不了什么,”库格林手下的“十字军”、公民自卫联盟、基督教阵线、美国爱国团、德裔美国人同盟——所有这些组织的活动,戴斯仿佛都视而不见。右派组织吓唬国会,有时竟也获得成功;罗斯福请求拨款巩固关岛防务,众议院不同意,因为怕东京认为美国有意挑衅。此案最后以二百零九票对一百六十八票予以否决,众议员兼广告商布鲁斯·巴顿乐得高声大叫,“关岛,关岛,丢了完事了!”关岛确是丢了;珍珠港事件后一周,日军果然占领了它;1944年8月收复关岛时,海军陆战队付出了伤亡近八千人的代价。
  1937年4月下旬,国会批准了延长《中立法》的有效期限。《纽约时报》评论说:“国会通过这个名为中立实不中立的法案,大概是国内孤立主义情绪达到顶点的标志了吧?”《时报》是过于乐观了,顶点要等到九个月以后呢:印第安纳州众议员路易斯·勒德洛提出一个十分荒唐的法案,说即使国会对外宣战了,也要等到全国公民投票多数赞成才生效。罗斯福总统写信给众议院议长威廉·s.班克黑德说,如果通过这样一个修正案,政府就无法办外交了。可是据头一次民意测验的报告,全国竟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表示赞成;再次测验,赞成的减到百分之六十八,于是,提案退回委员会重作审议。众议院投票结果:二百零九票赞成,一百八十八票反对。幸而赞成人数不足法定需要的三分之二,美国才没有陷入绝境,否则,正如罗斯福对班克黑德说的那样,外国就尽可以对美国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了。
  “民主国家是随风而逝的散沙”,这是墨索里尼在1937年说的话。有时看来真的象是如此。国务院让中立法绑住了手脚,眼睁睁望着日本一个将军占领广西,向印度支那边界挺进,在谅山跟法军军官握手(四十至七十年代,军火源源输入越南,就是通过这个关口。)孤立主义者神经过敏,象害了妄想狂似的,总统一举一动,他们都认为别有用心。英国国王和王后决定访向美国(为的是对上流社会所说的“辛普森夫人事件”做一些弥补工作),众议员汉密尔顿·菲什竟危言耸听,说什么“美国要重新沦为英国殖民地啦”;来自波士顿的众议员乔治·霍尔登·廷罕也说,“现在的美国外交政策已被秘密谈判操纵了,很危险。”;议员博拉则提醒总统,在当他同英王、英后谈话间歇之际,不妨顺便问问两位陛下,英国在1914到1918年间欠下美国的二百一十三亿八千五百万元战债,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应该记住反对派的这种本性。由于这种本性,也由于罗斯福深知美国处境危险,所以面临历史上一大难题。此后几个月,他不得不扩大总统的权力,从而创立了一些先例;后来别的总统借此滥用权力,不顾宣战权在国会,此是后话。但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的看法是,如果罗斯福当时不这样做,就是背弃了他就职时的誓言,应该受到弹劾。因为,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跟国会中的批评家不同,他们是看到了各驻欧使馆的来电的。他们明知捷克危机迫在眉睫,希特勒野心勃勃,而英法两国政府既无胆量,又无应变的本领。无论伦敦的白厅、巴黎的外交部,都为之栗六不安,唯恐战祸重临。当然,在罗斯福的华盛顿,也不乏失败主义者:上一个财政年度,陆军部的新军备预算只限于增购加仑式步枪一千八百七十枝。也许这只是由于将军们讲究现实,因为钱要得太多,国会是很难批准的。可是总统却看到了另一条出路。他知道,就是最顽固的孤立派,一想到要“坚守美国堡垒”也会赞成美国需要拥有强大的海军的。所以,他便在1938年1月28日前往国会,要求拨付十亿美元建立“两洋”海军。
  他果然如愿以偿,国会通过了《文森海军法》。与此同时,他又派霍普金斯到太平洋沿岸各州进行调查,了解普通飞机厂改为军用机厂要花多少时间。霍普金斯后来说,总统断定美国不免一战,并且“相信有了空军就胜利在握”。1938年总统公开说,美国需要八千架军用飞机,闻者无不吃惊,包括陆海军高级将领。唯一例外是陆军航空兵的阿诺德将军。将军向总统报告,德国大概已有八千架轰炸机和战斗机,美国可只有一千六百五十名飞行员和几百架过时的飞机,订购的十三架B-17机要到1938年底才能交货。他还尖锐地指出,现代武器由设计到实际投产,时间很长。罗斯福开了绿灯,叫他动手扩建空军。战后阿诺德表示,当时如果不是罗斯福批准所请,1944年诺曼底战役就不能一举击溃德国空军,盟军也不能如期在6月6日登陆。
  在那些被蝗虫吃光的年代①,美国军备又不充实,因此罗斯福只有劝说人家的份儿。讲道理从来不会有什么国家洗耳恭听的,但总无妨一试。他那一套企图以国际谅解取代侵略行为的做法,早在西班牙和中国向题上失效了。可是他不死心,又写信给英国首相张伯伦,提议召开一个大型国际会议来修订条约而不动武,并保证各国所需的原料。张伯伦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他自有打算;他答复说:罗斯福的这个会,结果无非把英国的新政策——对德、意、日独裁者给以“某种怪度的安抚”——搞垮就是了。
  【①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第五章中曾引用圣经上的一个生动的说法,意即被荒废了的年代。丘吉尔意指在这段时期内希特勒已上台,开始重整军备,而英国在这段时期内却还在大谈和平、裁军,无所作为。本书作者也引以为喻。——译者】
  安抚要安抚到什么地步,张伯伦没说,但是世界各国不久就知道了。1938年春季,德国“元首”叫喊说,住在苏台德区——毗邻德国、壁垒森严的捷克山区——的日耳曼人备受虐待,宣传部长戈培尔还指控捷克私藏苏军飞机,让俄国人在境内筑机场。尽管捷克屡次愤热否认,德国仍然不断叫嚣,而且在他们骂得最凶的时候,捷克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病逝了。在为故总统治丧期间,捷克警察禁止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示威,因而来自这个山区的议员就拒不出席议会,希特勒也马上扬言要用武力解决。一时欧洲陷入了几乎绝望的危机中,美国人因为有收音机,知道得一请二楚。
  利用广播从欧洲现场报道重大事件,先例不多。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全国广播公司(全广)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哥广)曾把新闻概要从英京向美国播送:英王乔治六世加冕,英国广播公司(英广)也曾用六个广播员宣传大典盛况;1938年初,伦敦和芝加哥曾交换广播内容;同年美国人还第一次听到东西两岸互送的广播节目:艾尔·古德曼乐队在纽约演奏,W.C.菲尔兹乐队在好莱坞演出。定期广播评论的人,例如洛厄尔·托马斯和快嘴子弗洛伊德·吉本斯(每分钟广播二百一十七个词),都不等看报,直接从通讯社电讯条上取材。可是哥广甚至一个固定的驻京访员也没有;什么时候要从华盛顿广播新闻,就由参议员刘易斯·B.施伟伦巴赫临时客串。直到纳粹德国突然入侵奥地利(这发生在捷克危机前六个月),欧洲所有重大事件,美国从没有认真地进行广播报道过。现在全欧鼎沸,于是哥广经理保罗·怀待便从纽约打电话给远在伦敦的威廉·L.夏勒,想组织半小时的广播,综合报道巴黎、罗马、柏林、维也纳、伦敦五处的情况。他问,“你办得到吗?”
  要说办不到,理由是充分的。爱德·默罗当时在维也纳,远隔伦敦六百英里,而且德军正挺进奥国,重要线路随时有切断的可能。即使他们俩愿意勉为其难,他们还得在五个国家的首都弄一些缺乏广播经验的评论员临时上阵,又要请技术人员,租发射台,编排各地现场广播的时间,一秒钟也不能差。况且,时间也来不及了。纽约办事处要录当天晚上就来个“综合报导”,但那是个星期天,办公室关门,技术员休息,各广播机关值班人员自己不能做主,而且连本国语里那些奥妙古怪的无线电行话他们都不懂,更何况英语呢?在理论上,难关简直无法打破,想打破它是发疯。但是,夏勒说,让他们试试看。
  他想办法跟默罗通了话。默罗那时正在目击赛斯·英夸特【1938年2月,希特勒为实现其并吞奥地利的阴谋,迫使奥国总理许施尼格任命奥地利纳粹党人赛斯·英夸特为保安部长。——译者】手下那些暴徒在栗树成行的大路上列队前进,边走边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这两位青年美国记者一步步搭起个架子来:罗马有国际新闻社(国新)记者弗兰克·格瓦西,巴黎有《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埃德加·安塞尔·莫勒,柏林有夏勒的一个报界朋友,伦敦还有一位女议员,她愿意放弃周末休假,在英广电台播送新闻。就这样,各地的播送问题都解决了,只有罗马除外;意大利人却想不出什么办法能把格瓦西的声音从陆路送出来,通过瑞士边境,接上日内瓦的大功率发射台。不过罗马的无线电话能通到伦敦,于是格瓦西就在罗马一个公用电话房口述新闻,夏勒在伦敦复述,转播到纽约。就这样,“世界新闻综合报道”节目算是略具雏形了。这对于将来,对于美国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早先在1914年7月,合众通讯社记者卡尔·冯·威甘德曾拍发一份一百二十八个词的电报回国,报道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奥匈帝国送交塞尔维亚政府的最后通牒,报社因此责备他浪费。现在,虽说国内孤立派得势,美国人却想知道大西洋彼岸的情况。1938年春末一切暂呈平静;捷克不肯屈服,希特勒也知难而退,说可以谈判。但是奥国一被并吞,中欧战略形势就大起变化,德国领士扩张,已经从三面威胁捷克了。然而捷克的态度仍然倔强,这未免叫英法为难。这两个国家先前跟捷克都曾订下条约,有贵任支持捷克,这时后侮了。可是整个夏季谈判不断举行,看来不会出什么事。
  ※※※
  9月12日,希特勒来到纽伦堡,在纳粹党年会上发表演讲。正如《剧艺报》所说,对于这件事,当时美国两大广播公司处理方法不同。全广打算广播实况录音,但是它的方针是“少谈欧洲当时焦急紧张的心理。”哥广可认为这是重大事件,要加以渲染。星期一上午,哥广广播员提醒听众说:“整个文明世界都在捏一把汗,等着听希特勒的演讲。他只要说一句什么话,整个欧洲就有陷于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危险。”下午2点15分,一个广播员又插进来说,“我们现在打断伊诺·莱克的节目,改播全世界等待着的希特勒演讲,他快要在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上谈德国外交政策了。……我们现在就转到德国纽伦堡。”这个演讲由柏林短波电台转播,字字清楚。第二天《剧艺报》评论说:“希特勒讲来有气魄,有魅力。有个时候广播给人印象深刻极了:希特勒把听讲的数以千计的纳粹党员都煽动起来,大家发狂似地高呼‘希特勒万岁!’‘胜利万岁!’”
  哥广一边转播希特勒的演讲,纽约分台人员库尔特·海曼就一边口译某些段落,驻纽伦堡记者库尔特·冯·福斯特迈耶也帮着译几句。至于全广广播员,《剧艺报》对他可没有好评,说“仿佛是有意贬低这篇演说的重要性”,又没发表什么评论。在哥广发表评论的是一个默默无闻、年已六十的德裔哈佛大学毕业生,名叫汉斯·冯·卡顿伯恩。下午3点36分,希特勒演说刚完,卡顿伯恩就来一篇透彻的分析。他说:“希特勒已经说过话,全世界都听到啦。……演讲里提到了,而且通篇都明确宣布了,所谓‘捷克对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压迫’,德国再也不能‘忍受’下去,捷克政府必须跟这些人达成协议,不然德国就要动手逼他们这样做啦。”演说里边的每一个细节,卡顿伯恩都提到了;希特勒透露了一些新消息,例如说齐格菲防线上有十二万德国人昼夜不停地干活,卡顿伯恩也指出了。
  美国报纸那时还要跟广播电台比比高低,每逢有重要新闻就出特刊。特刊赶印好了,报童就沿街叫卖“号外!号外!看重要新闻!”一时之间,各处都有人叫,德国动员啦!意大利动员啦!捷克动员啦!法国动员啦!英国动员啦!陆军开拔啦!舰队出海啦!飞机移驻有伪装的机场啦!登在报上的张伯伦照片面目模糊,他雨伞不离身,往来奔走于戈德斯贝格、贝希特斯加登和伦敦各地之间。英国儿童带上了小小的防毒面具,被送往乡间;法国人在公园里挖战壕;欧洲随时有变成火海的可能。
  千百万美国人这时才第一次在收音机听到希特勒的声音,觉得他话里满怀仇恨,不禁失惊。他口中的德语咬牙切齿,象是毒液四溅。精通德语的人——罗斯福就是一个——能直接听懂,其余只靠翻译,尤其是靠哥广那个主要时事分析家卡顿伯恩。据《剧艺报》说,“在广播史上,除英王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演说外,卡顿伯恩的分析听者最多,也最感兴趣。”但是他已经上了年纪,干这种工作十分吃力。从星期一起,只在十八天内,他就从纽约哥广大楼十七层第九播音室连续发表了八十五篇无讲稿的广播,什么时候能松一口气,就躺在桌子旁边那张帆布床上打个盹。到了第十九天他才离开大楼,衣衫不整,形容憔悴。因为美国大众这时对德国很有反感,他连名字也改动了一下:原先叫汉斯·冯·卡顿伯恩,这时缩短为H.V.卡顿伯恩。【冯在德语指先代原是贵族。——译者】一时他成了美国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
  捷克问题摊牌阶段开始了,那个星期一晚上七点三十分,罗伯特·特劳特在哥广接班主持现场汇报:
  『特劳特:今天晚上,当全世界正在消化希特勒总理在纽伦堡发表的那篇等待已久的演说的时候,我们现在放送伦敦、柏林、布拉格、巴黎这四个地方相继发来的消息……报道新闻的是:本台欧洲办事处主任爱德华·默罗从伦敦播送;美联社记者梅尔文·怀特莱瑟从柏林播送;本台派驻中欧代表威廉·L.夏勒在布拉格播送;《芝加哥每日新闻》社记者约翰·T惠特克在巴黎播送。现在由默罗先生先从英国伦敦对大家讲话……
  默罗;今天晚上,伦敦乐观气氛不浓……』
  广播的安排,听来好象十分妥当周到似的;只有报界老手才听得出,哥广访员其实很少。虽然三十岁的默罗和三十四岁的夏勒头衔很长,哥广节目仅仅有他们这两个新闻分析家,而且哥广在整个欧洲也只派出这两个访员。他们在欧洲大陆到处跑,用电话互通消息。汇报节目是由他们七拼八凑起来的,这种搞广播的方法真是异想天开。他们居然获得成功了——而且是大成功——只因欧洲人对时事所知极少。不过,要知道内幕,还需要再过一些时候呢。几个月后,哥广派埃里克·塞瓦赖德到荷兰去加强采访工作,荷兰人听说他竟要向美国播送当天新闻,吃了一惊。早先访员从荷兰向美国广播,只谈本地风光,如郁金香怎么盛开,风磨怎么多之类。欧洲人觉得广播应该只供娱乐——说真的,多数美国人过去一向也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叫新闻界保守派吃惊的是,通过电台来报道欧洲动荡不安的情况,非但不逊于登报,而且越来越觉得行之有效。卡顿伯恩稳坐第九播音室,一边吃夹馅面包,喝黑咖啡,一边就听到默罗和夏勒二人草草建成的通话网源源不断地从欧洲报告准确可靠的消息。因为欧洲各国记者苦于新闻检查,而美国仍有新闻自由,所以9月里发生的危机,美国人比欧洲人所知还多。英国广播公司甚至不许丘吉尔在电台发表讲话,生怕他乘机破坏和平谈判(这一怕是有根据的)。英国有个杂志编者说,读者要是想知道捷克危机的实情,还是去听美国的短波广播吧。
  不用多久,默罗就几乎跟卡顿伯恩齐名了。9月这个月里,默罗自己广播了三十五次,还组织记者分别从欧洲十八个城市口头报道共一百一十六次。作为驻欧办事处主任,他是第九广播室衔接欧洲的纽带;什么时侯无线电话发生故障或者语音不请,留神细听的美国群众就听到卡顿伯恩压低声音不耐烦地说:“叫默罗回话!叫默罗回话!”危机发生后早先那几天,这种情况不多。入春以来,驻欧记者已经大量增加,哥广安排了一位捷克女电话员,处理上百次电话联系。当时天气晴朗,欧美双方对话清晰可闻,真的能跟驻欧记者们隔着大西洋开“圆桌会议”。广播听众手里拿着哥广应索寄赠的“欧洲危机示意图”,同时就听到默罗或者夏勒跟卡顿伯恩或者特劳特彼此交谈,在图上又能看到法军开往马奇诺防线或者波军调往西里西亚。大致说来这有点象“掷采购地”的游戏。【一种在棋盘上进行的游戏,先掷骰子,赢了就取得某块地产。——译者】
  到了9月15日,也就是危机发生后第四天,电台忽然出问题了。欧洲各国军队已经进入了阵地,外交官们每时每刻都在争吵,希特勒和张伯伦互相瞪眼,——谁也料不到张伯伦不消多久就瞪不下去了,——偏偏就在这时候天气变了。用短波播送不象用普通电波,极易受大气层的干扰。一天天过去了,可是哥广老是听不到欧洲来话,卡顿伯恩叫默罗回话也杳无声息,于是只好转而靠电讯新闻。忽然间,全广驻欧记者来话清晰可闻,这叫哥广人员吓得一跳。原来全广异想天开,从欧洲播往南非开普敦,经过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转送纽约。这样绕了个大弯,欧洲来话的路线延长了两倍,可是只慢了几秒钟,但字字清楚。哥广接着也依法办理了,不过他们还是觉得直通广播更好。
  大西洋天气还是十分糟(洋面出了什么事啦?),可是布拉格的局面忽然急转直下。捷克倔强如故,它的伟大盟友英法两国生起气来,要对它不起,以示惩罚了。9月21日清晨2点15分,英法驻捷公使把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从床上叫了起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英法两国要弃盟背约了。虽则有约在先,可是现在他们决不出兵,捷克要么向德国独裁者屈膝投降,要么孤军抗战。那天从早到晚,贝奈斯找阁员开会,找政党领袖商量,向带兵将领征求意见,疲惫不堪,一步一拐。9月21日下午5点左右,贝奈斯政府屈服了。捷克发表公报对全世界说:“我们别无出路,因为孤立无援。”贝奈斯说,“有人卑鄙无耻,把我们出卖了。”
  欧洲时间下午5点,在纽约和新英格兰各州还只是上午11点。电台技术人员照旧埋怨海上天气不好,商船水手也嘀嘀咕咕,说早一天日落时分天色好象黄铜,很怪。可是没人因此担忧。早报上的天气预报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它说:“今天有雨,气温转凉。”
  说的就是这么简单一句话。
  ※※※
  1938年的美国气象局,比之日后设备简陋得多。三十年后那些高级器材,如雷达示波器、喷气式空中观测机、装上电视录象机的天气情报卫星等等,当时一无所有。当时主要的仪器是十六世纪的温度计,十七世纪的水银气压计,中古时代的风标。最急需的是海上情报。陆地前沿气象站可以互通消息,可是海上情况神秘莫测,因此气象人员只能靠商船和班机的自动观测。大萧条时期,政府不会拨款给局里自备高价的飞机出海巡视,所以他们不是自己心里纳闷,就是随便猜测一番。他们老早知道,有朝一日会猜得大错特错的,现在果然出大岔子了。
  可是倘说气象局无计可施,只有无辜挨骂的份儿,那也不对。说得直率一点,当时的气象局是个十分松懈的组织。有些新技术别人早已掌握,他们还不懂。研究风速和气压的度数,从而估计风暴是否将要来临,这是一切合格的航海人员都要会的,但是好些天气预报老手竟不知道。而且,气象人员既然急需数据,但那天在暴风突至,连电线杆也吹跑了之前,竟不打电话交换一下情报,这也是惊人的。更妙的是,9月21日《纽约时报》居然发表社论,对气象局夸奖一番。他们那平淡无奇的天气预报,就登在当天《纽约时报》第二十七版左下角上。美国史上为害最大的飓风——同时也是1815年9月23日以后第一次袭击长岛和新英格兰各州的飓风——眼看就到,可是预报里竟只字全无。
  要比较有把握地标出风暴所经之路,是可以做到的。大西洋的飓风(海员们称之为热带旋风)最初只是在空气中来点小骚动,地点是撒哈拉沙漠以西、佛得角群岛以东的无风带,这是个夹在从东北和东南吹来的信风中间的平静地区。赤道旋风初起之际,有一股湿热的圆柱形空气开始上升,较冷的空气窜到它的底下,这个循环运动逐步加速,又因地球由西而东地旋转,这就把气流按反时针方向推向西半球螺旋也似地转动起来。旋风经过海面时间越长,风力就越大。9月16日下午9时30分,巴西货船“阿勒格里特”号的船长已经察觉到了,当时位于波多黎各东北三百五十英里。船长发出无线电报,说来势不妙。
  那时距离最近的气象站设在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港,他们辨识飓风最有经验。可是风暴在长岛、百慕大群岛和佐治亚州这个三角形海面上,那是美国气象人员觉得最怕打交道的地区。谁都知道那里风云变幻,可是他们这时对眼下所起变化心里无数。他们留神细听有什么遇难船只发出信号没有,可是听不见。要是那里有商船,必然不是漠视公共利益,就是已经沉到水晶宫里去了。可是杰克森维尔气象站虽说情况不明,仍然采取了正确的步骤,在9月18日(星期天)19日(星期一)连续两天发出警报。佛罗里达州居民经验丰富,马上买好蜡烛,堵上窗户。新英格兰各州有好些人外出,也掉头坐上火车回家避风。这会儿风速还赶不上火车,不过回到家中这些人依然逃不过一场大难就是了。
  星期一晚,飓风转向,不来迈阿密了。杰克森维尔站尽忠职守,发报说风暴“向北迅速移动”,“向东北移动”也不无可能。风眼【这是飓风中心区,平静无风,周围风力才大。——译者】估计在哈特勒斯角南二百七十五英里,即离北卡罗来纳州不远之处。到了哈特勒斯角,风暴消息就应由华盛顿气象局发布,不属于杰克森维尔站的范围了。从这里起,气象人员就糊涂起来了,不,简直可以说是犯罪。为了了解当时情祝,我们应该记得,一个完全形成、时速七十五英里的飓风,它的力量实在不亚于五百个投向长崎的原子弹,带电也超过整个美国半年的用量。平常的飓风己经如此,何况当前的旋风时速超过二百英里呢?到底超过多少,只能猜测,可是星期一哈佛大学兰山天文台虽离旋风涡流九十英里,已经测出经常时速是一百二十一英里,阵风一百八十六英里,而远处风暴中心以西的纽约市,那帝国大厦顶部的风速纪录也有一百二十英里之猛。这一点华盛顿气象局不知道,可是已经收到了丘纳德白星公司班轮“卡林西亚”号船长的报告,说气压是27.85度,那是大西洋沿岸历史上有记录的最低的数据之一。可是局里的人员虽是全国最老练的气象学家,却从预报里删去“飓风”二字。9月21日下午2点,飓风己经把大西洋城那些铺路木板一块块掀了起来,将整所房屋抛过长岛海峡,但是华盛顿还说“热带旋风”已经迅速向海面吹去了呢。
  纽约和波士顿的气象人员都听信华盛顿上级的话。气象界人人知道当天海上很不平静,可是赤道旋风已有一百二十三年不曾转向内陆,谁能料到此刻居然发生这种怪事呢?旋风打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特拉华、新泽西各州一路吹过去,安居内陆的气象人员看见气压计随风眼的移动降而复升,叹了一口气:“风过去了。”可是他们的仪表警告他们,风暴还远远没完呢。从上午8点半起,飓风的等压线就拉长了,成为好多个椭圆形,全都指向北方。可是预报员口口声声说,“强风方向不定”,仿佛这一天最好是放大风筝。话固热错了,可是由于祸不单行,他们更错上加错。原来飓风快来的时候,月亮刚刚最接近地球,太阳跟月亮一起施加引力,潮水就比平时高过一英尺。恰巧在高潮时分,风也到了。
  气象人员可没想到这一点;看他们那些日志的措词,分明有个假设:既然迈阿密幸免风灾,就算天下太平了。可是他们只看仪表,却没有看到,正当风暴似乎由哈特勒斯角转向东北的当儿,有个几乎横亘整个北大西洋的异常宽广的稳定高压面把去路挡住了。前头是高压,而内陆又是高压区,旋风伸展不开。于是风力不是逐渐消散,反而愈来愈大,数以倍增。
  长岛和新英格兰各州四天四夜大雨不停,空气异常闷热。人们耳朵怪不舒服,因为气压越来越低了。在弗蒙特州,人们觉得连空气也有海滨那种气味。飓风最喜欢的是温暖和潮湿,这时就向那长达六百英里的宽广而潮湿的平坦地带一个劲儿冲了过来。就在大风登陆的当儿,有一条可怕的气象学原理又发生作用了,这便是,通常飓风登陆就会减弱,可是由新英格兰海岸直至加拿大,地面一片潮湿,飓风打这儿吹过,会跟在加勒比海面一样凶猛。风一边吹,一边增加速度,弄得风眼移动的速度竟如美国中部的龙卷风一样快,时速达六十英里,当晚就能到蒙特利尔。
  从纽约下午1点的广播,可以略知那里有些预报员终于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他们说,风暴改变了路线,“可能袭击长岛”。这话说得不错,比新英格兰后来听到的报告更能引起人们警惕,可是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已经来不及了。何况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听到这广播,海岸警备队也没有奉命戒备。由梅角【在新泽西州。——译者】到缅因州这个全世界最富饶的海岸地区,竟毫无防备。有些惊人的事后来才知道,例如:有个长岛居民几天之前向纽约商店函购一个气压计,9月21日早上寄到,打开一看,指针指着29度以下,刻度标明:“有飓风和龙卷风”。他把气压计使劲摇晃,又往墙上磕一下。指针依然不动。他一气之下,把气压计重新包好,开车往邮局寄回原店。就在离家那一会儿,他的房子竟教风刮跑了。
  事情就是发生得那么迅猛。气压计刚下降到27.95度,顷刻之间风就到了,据住在长岛南边海滨的人说,眼见“一片大雾从海上滚滚而来,又浓又高,象是一道城墙。”“可是,”(这人还补充说)“等到那道城墙来近一点的时候,就看出原来不是雾,是水。”外头狂风阵阵怒吼,屋里门框呜呜作响,到下午2点半,那高似城墙的海水就直扑由巴比伦到帕乔格的海滩。飓风初到,势头猛极了,连阿拉斯加州锡特卡镇的地震仪也标出它的冲力,而那以一百英里以上的时速往北吹去的浪花,竟打上了弗蒙特州蒙比利埃市的住家的窗户,形成一片白茫茫。一见那高达四十英尺的巨涛奔腾而来,有些长岛居民就跳进汽车,往内陆飞跑。在逃命途中被海浪卷走的不知道确数,可是幸而逃出的人后来估计,他们一路开车时速足在五十英里以上。离海面一英里的库格地方,那些绿草如茵的场地翻滚着两英尺高的海浪,有一座别墅(房顶上趴着十个人)整所浮了起来,被冲走了。
  J.P.摩根有一座价值数百万元的巨厦在格连湾,给吹成一片瓦砾。西汉普敦好些有三十个房间的别墅被水冲走,而且主人无法重建,因为连地也冲跑了。有十七个人在这种楼里的二楼上挤在一块,水深齐胸,接着墙壁就轰然塌下。一百九十英尺的麦凯无线电高塔靠近蒙托克岬,被海涛卷走了。布列奇汉普顿的铁路货车站,一下子就挪到铁路的另一边。六十七吨重的卧车被打得左摇右晃,不少渔船被打成两截,长岛的渔村房屋活象海上船只,随波飘到了康涅狄格州。整条海岸线变了样,而且这分明只是个开头;现在可以看出,有一千三百万居民,从美国境内的纽黑文、哈特福德、斯普林菲尔德、北汉普顿、弗蒙特州直至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都在飓风的进军路上。要是风来早三周,准有六千人死于非命。就是如今这样,在那狂风阵阵,巨浪如山的长岛海峡沿岸一带,那些清晨还是舒服无比的山庄别院,此刻已是墙崩屋塌,尸体翻腾。
  下午3点40分,在那状似油煎面圈的飓风的前沿把耶鲁大学那些有名老榆树连根拔起的时候,风眼来到了长岛。岛上幸而生存的人以为得救了。太阳出来了,天色蔚蓝,残垣断壁之间和风飘拂。之后,远处又来了一阵咆哮之声,人们知道又遭殃了。其实最坏的时刻还不曾到来,因为力量最大的是风眼后头的阵阵狂飙。这个阶段的奇闻再也不会有人讲了,因为身历其境的人没到黄昏就无一幸免。我们只知道这跟着来的风暴把外层隔水海滩西汉普顿那一段全部冲毁了,把无数沙丘卷走了,把残存房屋大部分扫平了,把梅德斯通俱乐部的高尔夫球场淹没了,把蒙托克公路和长岛纳皮格海滩铁路泡在水里,并且暂时把长岛隔为两半。在风势最猛时,真的有一对夫妇带着两只狗跟一个海岸警卫队员一起凫水过莫里奇斯海湾。上岸之后,那落汤鸡也似的妇女对旁人说,长岛已经沉下去了,他们惊异不置。他们住的那个地区真的几乎沉了下去。西汉普顿原有一百七十九所房子,竟有一百五十二所完全无影无踪,其余也破碎不堪,再也住不得人了。屋里屋外,共有二十九具尸体。
  事实上,长岛起了防波堤的作用,康涅狄格州沿海一带,东至纽黑文,西至布里奇波特(这两个城市除风灾外还有其他问题),长达七十英里,都靠长岛保护。至于那没有屏障的康州海滨以及蒙托克岬以东的罗德岛州沿岸,海浪就冲得更凶,其中受打击最大的要算是纳拉甘西特湾口的普罗维登斯。有一阵大浪高达一百英尺,从海湾横扫过来,首先把普罗维登斯那些码头统统砸烂,然后落在市政厅附近,把路上行人全部淹死。除此之外,海浪还把路上汽车里的人抛出车外,当时有的正在开车,他们因此反而得救,不至在车里活活淹死。大浪打下来后,市内商业区平地水深十三英尺,警察坐摩托船在林荫道和交易所大街来回巡逻,几千辆汽车头灯在水底发亮,喇叭也因电流短路呜呜直响,那种交通阻塞,乱七八糟的样子恍如梦魇。
  这时,那怒号狂啸的飓风正在横扫康涅狄格和马萨诸塞两州,当天下午到处一片灰暗,好象飓风有意掩盖其凶暴似的。美以美会大学有个石头教堂,它那个尖塔已有一百年历史,也给吹倒了。新伦敦在发生火灾。康涅狄格河猛涨,哈特福德和斯普林菲尔德居民拚命赶堆沙包防洪。有不少人在等机会逃难,——谁也顾不得他们了——其中一个叫凯瑟琳·赫伯恩【电影明星。——译者】,刚从她父母的夏令别墅里淌水溜走,再过一个钟头那所别墅就叫海浪冲跑了。
  晚上9点,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那里,也象耶鲁大学下午4点那样,风势更猛,急雨飘洒,大家严阵以待。不过到了第二天早上,气象局就高高兴兴地报告,说天气睛朗起来了。可是情况还不能恢复正常。纽黑文铁路局估计有一千二百裸树、七百根电线杆横卧路轨。由纽约经纽黑文到哈特福德的海岸铁路,发现一整列火车失了踪,派人四处寻找。新伦敦铁路上还有一艘长达三百英尺的汽轮横卧在路轨上,不知如何是好。美国航空公司波士顿洛根机场有一架没乘客的飞机给吹跑了,杳无踪迹。康涅狄格州公路全部通不了车。《哈特福德新闻报》认为,9月21日是康州有史以来“灾难最为深重的日子”。它的社评说,“根据不完全的报道,各大小城乡没有一个幸免于难。纽黑文仍然灯火绝灭,破碎不堪;新伦敦市中心已成废墟,烟雾弥漫。”
  据红十字会报告,飓风过后,有七百人死亡,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受伤,六万三千人无家可归。罗斯福总统派霍普金斯率领陆军、海岸警卫队、工程兴办署共十万人北上,不久就恢复了电力供应,可是风灾太大,有好些损失再也无法弥补。新英格兰各州树木损失惨重,单是斯普林菲尔德就损失了一万六千株;有人还计算过,被吹倒的树木足够盖二十万所房子。秋季苹果已熟,竟被一扫而光。好些海滨别墅因房屋已破,海滩又冲走了,只好廉价拍卖。当时的工厂只有百分之五投了保险,那些自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已经处境困难的工厂,这时有不少只得关门大吉。
  有个时候,有个异想天开的叫化子竟在波士顿广场上大模大样地来回走,胸前挂着一块牌子:“谁给我二角五分钱,我就听他讲大风暴的故事。”最有趣的故事是,由于风狂雨骤,那高悬纽约白厅大厦顶上的美国国旗竟扯成了一缕缕的。在这国旗几英尺之外,全国气象局纽约区分局就在大厦里办公。
  ※※※
  那年秋天,长岛和新英格兰居民到国内别处旅行,发觉那些平时消息灵通的人有不少竟不知有风灾这么一回事,不禁惊讶。这一部分是由于风灾影响太大之故。风到后开头那二十四小时,《纽约时报》完全得不到可靠的消息。《波士顿环球报》那些编辑虽则目睹本港有不少货轮船底朝天,可是也只能在星期五,即风过后两天,才发表一篇劫后灾民访问记。同天早上《纽约时报》把若干篇零星报道拼在一起,才知道灾情之重竟超过芝加哥大火、旧金山地震和密西西比河的历次水灾,于是加上横跨八栏的大标题,说发生了大风灾。出奇的是,这些报道没有几个读者看过,看过了也没留下印象;不到一周,此事人们已置之脑后,仅仅是美国史上被人忘记的一个片段了。
  有大风灾竞然记不得,这是因为美国人全神贯注在捷克问题上。当时的欧洲危机,人人都感觉到了;向整个社会报道新闻竟能有如此结果,这还是第一次。后来1954年陆军部与麦卡锡参议员对质。【麦卡锡诬告陆军部有共产党。——译者】1963年举行肯尼迪总统葬礼等等,都上了电视,可是捷克事件虽然没上电视,只有广播,影响仍然非常之大。听众觉得自己是束手无策的旁观者,明知事变进程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一生,也只有眼睁睁望着。9月29日慕尼黑条约签订后,哥广说,广播事业“非但已成为传播新闻的媒介,还成为一股社会力量了。”
  这是事实,可是广播不见得只有好处。听到广播,人们更是怕上加怕。由于希望结局圆满是人之常情,所以事件一结束,对于慕尼黑协定,大家都往好里看。在英国,张伯伦竟成为当代英雄,在美国也是如此。要再过好些时候,人们才看出这个家伙原来是个没骨头的老浑蛋,只因希特勒写下一句不值一文的诺言,就轻轻地把一个坚强果敢的盟国出卖了。丘吉尔一眼看穿了,他说:“英法两国要在两件事情里边挑一件:要么打仗,要么丢脸。他们宁愿丢脸,可是到底还是免不了要打仗的。”罗斯福也是明白的,他写信给驻葡大使说:“欧洲独裁者对我国的威胁越来越近了。”默罗和夏勒也是有眼光的人,他们俩在巴黎会面,一致认为下年麦收之后,难逃一战。卡顿伯恩也懂得这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在张伯伦到贝希特斯加登之前他就说过“我觉得这不过是暂时喘息一下。张伯伦此行到底是否能带来和平,大有疑问。”
  美国人民开始醒悟过来了。据《幸福》月刊在某地的调查,只有百分之十一点六的人以为墓尼黑协定是可取的,却有百分之七十六点二的人相信欧洲大战一起,美国就会参加。这个百分比也适用于全国各地。《幸福》月刊的编者评论说:“这可是新闻啊。一年半前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美国人以为两三年内美国会卷入国外战争,现在竟有三倍那么多的人相信,战争虽然暂时幸免,要是真的打起来,我们是会参加的。……早先我们有一种想法:“感谢上帝,美国两边都有广大无边的海洋!”这种借助海洋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思想,如今已经打破了。
  总之,捷克危机已把我们从长期的沉睡中惊醒,全国人民都提心吊胆,十分着急,咬指甲,用手指敲起桌面来了。轰炸、侵略、战争,这一切在过去不久的夏季还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可凛然在望了。广播把整个美国变成了挤满心神不宁的观众的大戏院,在那里,一个二十三岁的才华出众的导演,仅在慕尼黑条约签订四周之后,就大声喊道,“开始!”
  ※※※
  新闻人员撒谎编人,这已有一段很长的历史,颇有“骗客传奇”的意味,也并非完全不光采。埃德加·爱伦坡【美国小说家(1809-1849年)。——译者】之得名,是因为写了《汉斯·福尔奇遇记》。H.L.门肯【美国记者、评论家兼小品文作家(1880-1956年)。——译者】编了个浴缸发明经过的滑稽故事,逗得全国哈哈大笑,有些百科全书编者竟当是真人真事,收入书中。最成功的是理查德·亚当斯·洛克【美国记者(1800-1871年)。他这个虚构故事使《纽约太阳报》销数激增,连耶鲁大学也上了当,信以为真。——译者】1835年凭空杜撰的月亮新闻。这位记者向《纽约太阳报》那些好奇的读者报道,说有一位“约翰·赫谢尔爵士”用“按新原理设计的大望远镜”,竟望见月亮上头有“蝙蝠人”。以上三位记者虽则说了假话,人家很快就饶恕了他们,因为报纸乃是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作家和电迅交通专家(1911-?)。——译者】所谓“低温宣传工具”,人家看了不会头脑发热,酿成乱子。广播可是“高温”的,而温度达到最高点则在1938年万灵节【十一月一日。万灵节前夜是人们开玩笑、搞化装跳舞等等的时候。——译者】前夕。
  当时摆弄这高温玩艺儿的是百老汇大街最多才多艺、成就也最大的青年人,名叫奥森·韦尔斯,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负责演出者。韦尔斯年刚二十,就在广播节目《影子》里演过拉蒙特·克兰斯顿这个角色。他上演《恺撒大帝》用现代日常服装,又让黑人以中美洲海地岛为背景演《麦克佩斯》【莎士比亚戏剧《麦克佩斯》是苏格兰历史剧。——译者】而且居然大赚其钱。他原定为工程兴办署演出《摇篮就要摇起来》,可是开演那个晚上,华盛顿由于政治原因临时下令停演。韦尔斯不听政府禁令,率领整个剧团连同大批观众走过好几条街,另找一个空戏院上演,结果竟大获成功。因此之故,哥广认为他是戏剧界的奇才,请他每逢皇期天就在下午8点从第一广播室播送一个钟头的戏。这个节日没有商人出钱主办,是电台自己搞的。哥广这样干,也并非有钱不赚,空做宣传,而是因为这个钟头的广播时间没有主顾,它的对手全广所播送的广告节目《蔡斯和桑伯恩》听众最多,又在同一时间。在全广那里,主持节目的是唐·阿米奇,歌唱的是桃乐赛·拉康,高级讽刺剧则由口技家埃德加·伯根连同红头木偶查理·麦卡锡上演。这个木偶是芝加哥一个酒吧招待员以三十五元钱代价替伯根刻的,蓝本是伯根画的一幅报童速写。它在广播界高踞王座,足有一年半长。由于他机智百出,放言无忌,星期天晚上人人爱听。
  如果广播有两种不同的节目,有正经戏曲又有伯根和木偶的对白,多数美国人宁愿听伯根的。万灵节前夜那一周,克罗斯利和胡珀这两家听众意见测验所都说,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四点七的人听《蔡斯和桑伯恩》,百分之三点六听韦尔斯的水星剧团节目。(这里有一个隐蔽的因素故意不让广告商知道,怕他们泄气,往后我们就要谈到,可是平时星期天听众的比例确是如此。)当时美国居民有三千二百万户,其中二千七百五十万户有收音机。这样每逢哥广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小音阶降B调钢琴协奏曲前奏(水星剧团每周开场的主题曲)的时候,韦尔斯不妨设想有一百万人收听。到了十月三十日,人数还要增加呢。
  9月26日,罗斯福亲自电告希特勒,请他停发最后通牒,以谈判代兵戎,马上召开一个“与目前争议有关各国全部参加的”大型会议。至于开会地点,他说最好在欧洲“一个中立国内”。这个建议没有下文,因为当时准备开的是另一些会,可是同一天韦尔斯却心血来潮。他想,为什么不把H.G.威尔斯【英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和历史家(1866-1946)。——译者】的《宇宙战争》改编为戏剧呢?他的代理人认为这个主意很蠢,负责写剧本的霍华德·科克也觉得办不到。但是韦尔斯硬要这样做。他的个性很强,别人只好顺从,于是科克就去着手把威尔斯的小说改编为韦尔斯的剧本。10月25号,星期二,也就是广播这戏之前五天,科克打电话给水星剧团总编辑约翰·豪斯曼要打退堂鼓,因为科学幻想小说无法改编成广播剧本。剧团女秘书表示同意,她嚷嚷说:“当然你办不到嘛!说什么火星人来到地球,这是梦话!我们才不当这样的大傻瓜呢!”豪斯曼想换上《洛纳·杜恩》【英国小说家R.D.布莱克默(1825-1900年)的历史小说。——译者】,可是韦尔斯认为没有讨论的余地,因此改编威尔斯原著成为集体创作。星期四晚上就要上演了——人人都说,这是一出十分沉闷的戏。
  忽然间有个人——没人记得是谁了——提了个建议:整出戏都学新闻节目那个样子播出去好不好?不妨弄得十分逼真嘛!连罗斯福的口音也摆进去!这是全能办到的,包括学罗斯福的口音;肯尼思·德尔马(后来弗雷德·艾伦让他演参议员克莱霍恩,因此出名)能模仿他那种庄严的语调嘛。要在戏里演卡尔·菲利普斯(他是哥广第一个广播员)的那个演员把电台收藏的录音翻出来,再三细听这个广播评论员当时是怎么半歇斯底里地描写“兴登堡”号在莱克赫斯特肮空站【美国空军航空站,在新泽西州东部。——译者】爆炸的。演普林斯顿大学那个科学家的是韦尔斯本人。开头先来个天气报告,再放舞曲,而后播送号外新闻。演员们认为这样开头未免拉得太长,可是韦尔斯摇摇头,他说要逼真就非得这样才行呢。
  这样果然逼真。捷克危机发生时,广播常常忽然打断,听众已习以为常了。每次打断,都插进一些重要新闻,这些新闻后来果然登在报上。真的,人们已经公认,宣布重要新闻最好是用广播了。此外还有种种因素增加广播的真实可靠性。据《幸福》月刊的调查,1936年大选以来,广播评论员比报纸在群众当中还有信用。说真的,有不少人已经不大能分辨什么是事实(新闻),什么是幻想(戏剧)了。韦尔斯广播完了之后,《剧艺报》发表了一篇较为深刻的分析,它说:“尽管再三说明这是一出戏,人们可能还当是真人真事”,因为“每天连播放完后,就有许多听众来信,十分关心地评论戏里的人物和事件,可见他们如何认真地对待广播剧。”
  而且当时人们对于达官贵人还是十分尊重的,肯尼思·德尔马在戏里演的就是“内政部长”。为丁让纽约和新泽西州的人们听来有真实感,戏里还用了真实的街名,如普拉斯基高架公路、南街、二十三号公路等等。后来普林斯顿大学作了调查,发现还有其他因素:一是当时人们在知识上和情感上都不成熟,二是大萧条时期人人自危,(有个人这样回答调查员:“从我爷爷时起,怪事就不断发生,现在会出什么事,谁知道呢?”)但是起作用更大的是“最近担心欧洲大战爆发的恐慌心理”。
  韦尔斯本人似乎也曾有点顾虑。剧本开头和结尾都有说明,指出这只是一出戏,哥广还四次打断演员的话,把这个说明再念一遍。假如听众都是由8点听起一直听完,这样做就十分妥当了。可是实际情况不是如此。就在这里,调查听众意见的人不肯说出来的那件小事就起极大的作用了。这件叫出钱搞广告节目的商人很不高兴的事情是,每逢开始介绍商品或有不受欢迎的演员出场的时候,听众就把收音机指针拨到别处去。伯根和麦卡锡的表演谁都爱听,可是在全广的杂耍节目里边,他们的表演不过是一个片段而已。
  收听水星剧团节目的人数目较少,可是每天必听。那天他们先听到柴可夫斯基主题曲,广播员的导语,当天的天气报告,接着电台就说:“现在我们把大家带到纽约中心区公园广场饭店子午厅,欣赏一下拉蒙·拉奎罗乐队的演奏。”以后就不断发表简报,说卡尔·非利普斯和皮尔逊教授已经动身往新译西州格罗弗斯米尔镇去,路上情况如何,还播放警报声和人群喧闹声作为衬托。这时已是下午8点12分了,在全广电台那里,查理·麦卡锡的头一段的滑稽对白结束了,一个柔和的声音开始向听众介绍“蔡斯和桑伯恩”牌的咖啡,说它的香味如何浓郁。
  于是大约有六百万听众把收音机指针从全广拨到哥广去。他们听见的是下面这些话:
  『广播员:……我现在把麦克风移近一点。在这儿。(小停)现在我们相隔不到二十五英尺了。大家听得到吗?哦,皮尔逊教授!
  皮尔逊;菲利普斯先生,你有什么事吗?
  广播员;你能不能告诉我们,那个东西为什么里头老是咯吱咯吱地响?
  皮尔逊:也许是因为它表面冷却的时候,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些。
  广播员:你还认为那是掉在地球上的陨星吗,教授?
  皮尔逊:我不知道该怎么说。看那个用金属做的外壳,显然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地球上没见过这祥的东西。不过,通常陨星掉到地上,因为跟地球的大气层磨擦,总是有些窟窿。可是这个东西却是滑溜的,而且是个圆筒。
  菲利普斯:等一等!怪事发生了!先生们,女士们,这可真怪。这个东西有一头开始脱落了。顶上开始转动,就象个螺丝!一定是金属做的。』
  广播里人声闹哄哄的,接着那麦克风又传出声音来。
  『广播员:先生们,女士们,我从没见过这么吓人的东西!……等一等!有个什么人从那顶上的窟窿里爬出来了。是个人,或者……是个什么东西。我看见有两个亮晶晶的圆东西打那个黑窟窿里望出来……那是眼睛吗?也许是脸部吧。也许是……
  (有人群惊叫的声音)
  广播员(抽抽搭搭地哭,而且象是呕吐):老天爷,那黑影里伸出了一条东西,它扭呀扭呀,象是灰色的蛇。又来一条,又来一条啦!大概是触手吧?呐,我看见全身啦。象一个黑熊那么大,浑身闪闪,象一张湿牛皮。可是那张脸啊……我无法形容。我简直不敢看下去。一双眼黑洞洞、亮晶晶的,好比毒蛇那样。嘴是V字形的,嘴唇没有边缘,象在颤抖,唾沐就打那儿滴下来……』
  广播员暂时控制不住自己,说不出话来,静默了一会儿。听见乐队演奏几小节《月光曲》。另一个广播员接上了,他声音冷静、技术熟练地说:“我们现在播送在场目击怪事的人的报道,怪事发生的地点是新泽西州格罗弗斯米尔镇威尔马斯农场。”再来几小节德彪西的乐曲,跟着那个冷静的广播员又说,“现在我们让大家再听菲利普斯由格罗弗斯来尔镇发出的报道。”据菲利普斯说,当地派了一队警察去检查那个东西,可是还没走到跟前,那里边的火星人就向他们喷射大片火焰。来了一阵警察呼痛声,还有火星人的奇异的尖叫声。有个粮仓爆炸起来,接着麦克风就没声音了。那第二个广播员又接上,他冷静地说,“先生们,女士们,因为发生了我们无法控制的情况,格罗弗斯米尔的广播暂时停止,显然那里的送话机发生了故障。但是一修好了,我们就让大家再听现场广播。”现在战斗激烈起来了。新泽西州的警察队被火星人的火焰喷射器烧成了灰烬。本州驻特伦顿区民兵司令蒙哥马利·史密斯准将代表州长发表公报,说默塞尔和米德尔塞克斯两县,西至普林斯顿,东至詹姆斯堡(都是真实的地名),全部戒严了。可是火星派来的另几艘宇宙飞船又降落地面。皮尔逊死里逃生,说看见入侵地球的火星人使用某种武器,“没有更好的名称,只能叫做热线武器”。
  现在那第二个广描员的声音也慌里慌张了:
  『广播员:先生们,女土们,有件严重的事情要宣布。虽然说起来人家也不信,可是根据科学观测和亲眼见证,我们无法不得出结论说,今天晚上在新泽西州农场上降落的那些怪物,就是火星入侵地球的先头部队。』
  他用惊慌的口气透露坏消息:新泽西州国民警卫队已经被火星人全部消灭了。本州全境和宪夕法尼亚州东部一律戒严。总统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内政部长(口音很象罗斯福,说话也用罗斯福的词句)呼吁全国人民各尽天职,并仰求上帝拯救。陆军航空兵也被火星人消灭了。有个电台工作人员断断续续地说了几句:
  『工作人员:这是新泽西州纽瓦克市……这是新泽西州纽瓦克市!……请注意!有大量毒气从本州沼泽地区吹来。到了南街啦!戴上防毒面具也没用。居民们要跑到空旷地区去。……有汽车的走七号、二十三号、二十四号公路……避免拥挤的地方。毒气现在到了雷蒙德大道了……』
  唯一幸存的广播员是雷·柯林斯,他在电台中间休息之前最后来一段广播,那时他站在纽约市的一个房顶上,广播中警钟乱响,告诉全市人民要立即撤走,因为火星人就要来到了。“哈钦森河大道还能通汽车。不要经过大桥到长岛去。……那里太挤了。”听得见同时有不少人在唱圣诗。柯林斯声音哽咽,勉强把下面的新闻念下去:“火星飞来的圆筒已经落在全国各地。一个在布法罗市郊外,一个在芝加哥,一个在圣路易……”
  下午8点32分,柯林斯广播快完的时候,来了个紧急电话,请哥广节目监督戴维森·泰勒离开第一播音室控制台出去一下。他回来的时候,脸色发白,愁眉不展。纽约各电台已有百分之六十打断了广播,安慰听众说这不过是一出戏。本市警察已把哥广大楼团团围住,命令所有演员和技术人员在演完了戏时都不许走,有紧急问题要他们答复。泰勒回到控制台时,柯林斯正在描写那些身体高似摩天楼的火星人怎么走上普拉斯基高架公路,准备淌水过赫德森河。再过几秒钟就休息了,泰勒决计还是让柯林斯说完,所以柯林斯就装成中了瓦斯毒,勉强说话的样子说下去:
  『柯林斯:现在他把那金属做的手举起来了。完啦。烟放出来啦……浓黑的烟,吹到全市各处。街上的人也看到烟啦。他们往东河跑去……好几千人在路上倒下了,象一大群老鼠。烟四面铺开,越来越快。到了时报广场啦。人家想躲开它,可是没用。他们象苍蝇似的一群群倒下啦。现在烟穿过第六大道啦……到第五大道啦……到一百码外啦……只有五十码啦……第四个新闻报告员:2X2L叫CQ台……2X2L叫CQ台……2X2L叫纽约CQ台……广播台没人了吗?一个人也没有了吗……2X2L……』
  现在到中间休息时候了,哥广一个固定广播员接上,告诉听众说,刚才本台播送的是韦尔斯主持的水星剧团的戏。接着播送这出戏的下半部,稿子措辞审慎,一点也不危言耸听,可是怎么写都没用了。还没到休息时间,已经有几十万人叫着嚷着跑上街去;各州州长再三强调没有宣布戒严,请当地人民不要惊慌;各地礼拜堂也挤满了人,往往是一家老小哭哭啼啼,祈祷上帝在火星人来到之前赦免罪过。据普林斯顿大学的调查,约有一百七十万人相信这个节目是新闻广播,约有一百二十万人恐慌得很,要马上逃难。调查报告说:“有几个钟头真难过。全国东至缅因州,西至加利福尼亚州,都有人以为那些可怕的手持热线枪的火星怪物已经把所有迸行抵抗的美国部队都杀死了,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快要到了。”
  各州电话员都应接不暇。各地广播电台说,市民打来的电话五倍于平时。在纽约市,哥广交换台和警局交换台都忙不过来,河边大道挤满了抽泣的人群,水泄不通。最糟糕的是新泽西州北部,那里据说最早“发现”了火星飞船,所以往往一家老小抱成一团,哭眼抹泪;不少人吓得失魂落魄,在野外乱跑;有汽车的也开出去四下里飞奔,免得闷死烧死。所有火车站汽车站都人山人海,一个个惊慌失措,赶买车票上车,不管开到哪里去。纽约有个妇女打电话到美国南方汽车总站问消息,她气喘吁吁地说:“快点把情况告诉我吧!世界末日到了,我还有好些事没办呢!”
  事情过后,多萝西·汤普森写道,“这场广播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到了这时,那些役听过节目的无不嗤笑那些吃惊的人,说他们愚昧无知。可是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不管汤普森怎么说,广播剧《星际战争》在技术上总是极大的成就,甚至今天听听录音还叫人毛骨悚然。而且虽说产生恐惧心理跟教育水平低、经济地位低有某种关系,——最易受惊的听众是那些没念完小学,而且靠救济过活已在三年以上的——但是富裕的人也大吃一惊,这就难免人家笑话了。据普林斯顿大学的调查,当时的收听广播的大学毕业生当中竟有百分之二十八,高薪阶层当中竟有百分之三十五都信以为真。在南方某大学,女学生抱头痛哭,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跟爹妈诀别。东北某名牌大学有个四年级生,他刚从瓦萨女子学院访友后开车回校,在路上打开收音机听见广播,竟也相信“普林斯顿真的已成废墟,新泽西州全境也毒气弥漫,大火延烧了。”
  韦尔斯在第一播音室轻松愉快地跟听众告别,他说:“朋友们,再见啦。明后两天,请不要忘记今天的教训。……要是门铃响了,开门又不见人,那并不是有什么火星人来到,因为这是万灵节的前夕嘛!”红灯灭了,水星剧团停止广播了。可是第一播音室的门铃倒响了,因为有人在外面等着——这不是火星人,面是纽约的警察,他们要狠狠地教训韦尔斯一顿,叫他忘不了。但是门还没开,韦尔斯和豪斯曼已经又在控制室收到了一个声势汹汹的电话。据豪斯曼后来的追述,“那是中西部某大城市的市长打来的,他大声嚷嚷要韦尔斯听电话。市长先生气得几乎话都说不出来了,因为本市街头人群蜂拥、教堂妇孺挤满、打劫行凶,同时并起。要是象韦尔斯所说,广播只不过是开开卑劣的玩笑,那么市长先生本人就要亲到纽约,把作者狠揍一顿才解恨呢!”
  豪斯曼刚挂上耳机,门就被人从外头推开,整个播音室黑压压的都是穿蓝制服的警察。豪斯曼所谓“恶梦”这时开始了:审问他们两人,说弄得多少人自杀了,交通方面出了多少宗人命案了,“新泽西州还有某个娱乐场所因为人们争先逃命,踩死了不少人。”可是警察当时想不出豪斯曼二人犯了什么法,只能把他们臭骂一顿。之后就宣布释放,让他们去吃那更可怕的苦头:报界的笑骂。豪斯曼觉得报纸似乎是乘机报复,因为在捷克危机的报道工作方面,报纸比哥广的广播落后了一大截。可是记者们说:不对,这场广播节目上了报,并不是因为报界捉弄他们,而是因为本身是了不起的新闻,这话确也不错。第二天报纸有不少刺目的大标题:
  『电台制造战争,惊动全国
  电台宣布“火星人进攻地球”
  全国大惊失色
  全国大恐慌,有如狂潮突起
  电台进行慌唐广播,居民纷纷
  向警局询问真相』
  豪斯曼苦笑解嘲说,“戏演得满不错哟!”确是演得不错。整整两天,这个节目在报上成为头版新闻,把希特勒也挤走了。不少人忧心忡忡,追听哥广报时信号(“布洛瓦牌手表时间下午9点”),哥广只好每个钟头都安慰他们一下,说“全篇故事以及其中情节都是凭空想出来的。”联邦电讯委员会发表声明,说广播了这么一个节目,真“令人遗憾”,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广播法规。有好一阵子有人说要向法院控告哥广犯了法,可是不久就没人再提了。那时韦尔斯已一跃而为全国名人,水星剧团也不再仰赖哥广的资助,因为已有商人出巨资请它为“坎贝尔”牌肉汤做广告了。最后白宫还请韦尔斯去参加宴会。总统把他带到一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奥森,美国最好的演员就是你我两人!”他那副神气象是一本正经,可是韦尔斯不知怎么才好,只能鞠躬致谢。
  ※※※
  群众心理不正常本来不易揣度,可是从《星际战争》这个广播剧的影响已经可以看出,美国人是越来越神经紧张了。用当时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全国“都搞得人心慌乱”。《幸福》月刊说人们觉得大劫难逃,却没有说大家都绝望了。虽然人们觉得个人前途渺茫,可是还有那么一种信念,以为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情况已经坏到无以复加,现在必然向历史性的高峰回升。在这方面广播也起了作用;欧洲局势发展越来越快,危机迭起,不容忽视。在这个时代,美国是生气勃勃的。弗兰克·布鲁克豪塞回顾当时的情况,这样写道:“不能否认,那个时代在许多方面是伤心惨目的,但美国人虽说受害,失望,挨过苦,流过泪,终于转败为胜。全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意气风发。”最后还要提到一点,这就是罗斯福叫人不要晕头转向、满不在乎。他深信这一代的人有其历史使命,只要有他领导,春风满面,从容指挥,最后必然会出现令人满意的局面。
  在夜深炉烬,酒兴方浓之际,一般美国人往往会想起1939年所目击耳闻的种种情景。要是他那时是《芝加哥论坛报》的订户,看见老板罗伯特·R.麦考密克上校不再提倡用简化拼法(如agast[aghast],staf[staff],Lether[Leather],Jaz[jazz],fantom[phantom]),心里就会舒服一些。罗斯福增加开支的法案受到新国会民主、共和两党的联合反对,《论坛报》编者不禁心花怒放(“反抗施舍!”【原文是个影片名,《施舍号哗变》,旧译《叛舰喋血记》,这里用做双关语。】);可是某上诉法院判决小学生无须向国旗敬礼,编者却怒不可遏。纽约儿童不懂什么是”人身保护法“,以为是一种病名,编者十分惊诧:塔夫脱刚做参议员,就发表演说要节约政府开支,编者点头称许;棒球名手卢·格里克宣布退休,编者难过;拳王乔·路易打伤了大力士托尼·盖伦托,要缝二十三针,编者敬佩;“波士顿勇士”棒球队抛弃旧名,改为“波士顿蜜蜂”队,编者不乐;新教皇庇护十二世任命保守派弗朗西斯·约瑟夫·斯佩尔曼为大主教,编者又甚是开心。那时有个共产党叛徒叫惠特克·钱伯斯到华盛顿伍德利路阿道夫·伯利家里,密告政府里有人搞颠覆活动,可是伯利置之不理,如果麦考密克有所风闻,必定拚命打听。幸而此事暂时还没有人知道,但过后不久,麦考密克就有机会就这件事大做文章了。
  联邦调查局局长J.爱德加·胡佛这时也卷进了一场斗争,他的对头不是别人,正是地方法院检察官托马斯·E.杜威。杜威认为调查局偷听电话是侵犯个人自由,曼哈顿区也有个高级警官说胡佛不过是“风头迷”,“坐在巡逻车上到处跑的著名戏子”。【“著名戏子”的原文是戴维·比拉斯科(1859?-1931年),他是美国著名演员、剧作家和演出主持者。——译者】胡佛不甘挨驾,回敬了一下:“共产党昨天在纽约开会,竟唆使两个最会写文章的人诬蔑我为百老汇的明星。”他出席美国退伍军人团代表大会,在会上说:“有些知识分子肆无忌禅,蛊惑人心,这不合乎美国传统。应该有人激于义愤,把妖言惑众的人公开揭露出来嘛。”不过,虽然杜威那时已宣布竞选总统,胡佛说这话也许还不是存心在竞选运动中打击他。
  当时最畅销的歌曲唱片是希尔德加德的《深紫色》。弗朗基·西纳特拉还是每周为了二十五元拉开嗓门拚命唱,可是有一天晚上,哈里·詹姆斯的太太在旅馆收音机里听到他的歌唱,便开大音量,告诉丈夫说,“亲爱的,听听这人唱得多好啊。”哈里也赏识,于是开车到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镇,在一个叫做“村店”的路边小酒店里找到他,跟他签订了灌片的合约。他们灌的第一张唱片叫做《不能半心半意》,只卖了八千张,可是西纳特拉一家从此不愁没饭吃了。《孤胆骑警》,每周由一百四十个电台联播三次,有二千万人收听,……电影演员贝蒂·黛维丝、斯本塞·屈莱塞、弗兰克·卡普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导演了《名媛失踪》。……博比·布林因为嗓子变了,不能再演童角,十二岁就退休了。
  在其他方面——或者如电影业所说,在金钱方面——好莱坞到了极盛时代。童星雪莉·邓波儿那时才十岁。最卖座的三个演员是米盖·鲁尼、泰隆·鲍威尔、斯本塞·屈莱塞。在广告里,每一部影片都自称“妙绝”,“惊人”,“迷人”,“哄动一时”。格拉曼在好莱坞大道盖了个中国戏院,水泥地板还没干,看见影界名人就请他在那里踩一下留个脚印。在战前银幕上,明星们演出的都是难以置信,美好非凡的故事。【以下所说都是影片里的情节。——译者】朱迪·加兰说服了骗子手弗兰克·摩根给胆小鬼伯特·拉尔打气;劳伦斯·奥利佛,戴维·尼文和曼尔·奥伯朗三人在《呼啸山庄》的大雾迷濛的沼泽地上你追我赶(高呼“希思克利夫!希思克利夫!”);【希思克利夫是影片《呼啸山庄》的主人公。——译者】吉恩·奥特里放声歌唱,赞美西部风光如何美好。罗伯特·唐纳特演《万世师表》,看了这部片子,人们觉得大英帝国似将永存不灭。克拉克·加布尔不讲礼貌,竟在克劳黛·考白特①小姐面前脱下衬衣,而且里边不穿汗衫,这叫棉织厂老板吃了一惊(在一周之内,棉织厂股票果然跌了八点二五元)。他后来在影片《飘》里又撒野大骂“他妈的”;这部片子在亚特兰大市初次放映时,竟吓得南方妇女联合会主席晕了过去。更糟糕的是,他还带头反叛查尔斯·劳顿,可是劳顿还口口声声叫他“克里斯琴先生”呢。
  【①戏剧界这时有个有趣的特点,就是演员改名挽姓,免致人家看出祖先是外国移民。三十年后人们反对这样做,可是在三十年代,著名演员都装成英国血统的。目前这种习惯仍然存在,不过是好是坏,各人看法不同。例如多丽丝·戴原名是多丽丝·卡普尔霍夫、朱迪·加兰原名是弗朗西斯·古姆……(略)】
  乔治·阿利斯仪表庄严,态度沉着,所以在影片里老是演历史人物。有一位督学说,三十年代的小学生,长大以后恐怕仍然以为历史上的大人物部是阿利斯那个样子的呢。在故事片里,他表现得比格拉德斯通【英国政界人物(1809-1898年),历任首相。——译者】还狡计多端,比达塔尼安和“三剑客”【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年)的小说《三剑客》中的人物。——译者】还足智多谋,比罗思柴尔德弟兄们【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著名犹太人财阀。——译者】还更挥金如土。不过,阿利斯所演的历史片虽是教人开心的,法国革命故事片可教人伤心。在《玛丽皇后》里,瑙玛·希拉不动声色地坐上囚车往断头台去。在《双城记》里,罗纳德·考尔门也坐囚车跟在希拉的后面。到了断头台,他便伸颈就刑。头还没落地,人们已经知道他“所干的是空前未有的好事,会得到空前未有的安息的。”【考尔门在影片里演西德尼·卡顿这个角色,卡顿因为爱露西,冒充她的丈夫代上断头台。本书原文暗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话。——译者】
  ※※※
  这一年欧美两洲冬季都非常冷,是历史上有名的严冬。西班牙有一百万人死于内战。海因里希·希姆莱禁止美国《时代》周刊在德国发行,周刊出版商亨利·卢斯反而因此非常高兴。希特勒出过主意帮助设计售价三百九十六美元的“大众”牌小轿车,现在已经制成,他站在车前照相。(后来价钱涨了,可是式样未改。)1939这一年,美国同时开了两个世界博览会,要是你有钱的话,两处都可以去看看,有减价游览车可坐。不过虽有便宜可捞,却没有多少人这样做,多数人觉得着一个就够了,而且要看的是纽约的那个。另一个设在旧金山,叫金门博览会,设计是文雅大方的,航空表演惊险异常,采色泛光照明也别出心裁,可惜既没有新巧玩艺和华丽装饰,又没有传统派头和马戏之类的杂耍,而且更重要的是缺了格罗弗·惠伦这样的人。
  惠伦那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但是每次在社交场所出现,上衣翻领上还是带上一朵栀子花。他是博览会的纽约市官方招待员。如果哪个前来参观的外国达官贵人得不到他亲自招待,献上一个纽约市门匙徽章,就觉得挺不光采(理应有此感觉),象是美国要跟他们断绝外交关系了。这个博览会叫做“明日世界”,是惠伦精心设计的杰作。他希望,无论游客要看什么,都能看到:上自名家艺术,下至裸体跳舞;新奇的如叫做“埃莱克特罗”的会说话、会抽烟的机器人;庄严的如用三百种不同语言译出的《主祷文》,总之应有尽有。博览会闭幕那一年,西德尼·M.谢莱特在《哈泼斯》杂志上写道:“这个博览会十分不统一,不谐调。有好东西,又有坏东西;愚蠢粗俗到了极点,聪明高雅也到了顶峰。”《纽约时报》记者迈耶·伯杰给它起一个名字,叫“疯人园地”。可是这个博览会设想虽然疯狂,布局却有条理,今天看来,它本身所具有的明确目标比其中的庸俗布置更值得注意。纳粹德国没来参加(这是唯一不参加博览会的强国),可是关系不大。总而言之,这个博览会在技术上非常成功,对于战后美国社会的发展影晌很大。
  博览会里最成功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未来全景”部分,每天有二万八千人来买票参观。他们一个个坐在扶手椅上,下面有输送带托着,缓缓往前移动十五分钟之久,沿途一边看着诺曼·贝尔·格迪斯所设想的1960年的美国风光,一边听着录音解说辞。格迪斯的对于未来的估计并不是全都准确的。他预料到了1960年,美国人会个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精力充沛,玩儿的时间比干活的还多。(没有提到黑人,他显然以为那时已经没有黑人了)那时美国人对衣服家具之类已不感兴趣,所以博览会里没摆出多少这样的东西,在未来的美国的乡村,公路宽广,纵横交错。汽车都有空气调节,售价却只有二百元。全国各地多数绿树成荫,最舒服的是住在村子里的人,全村只有一家生产单一产品的工厂,粮食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种的。
  到了那时,发明家和工程师还要用一点原子能,可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已经是液态空气了。望远镜功率极大,从地球看月亮,比现在清楚三百倍。癌病再也不是不治之症。人们平均寿命延长到七十五岁。房屋轻巧易拆,要是不喜欢,把它拆下丢掉就是了(丢到哪里去可没说)。大多数人都是中学毕业生。每个村子都有个机场,飞机不用就放进地下机库,要用就拿出来,上上下下都利用升降机。办公大楼和公寓大楼,每座高达一千五百英尺,四周有高速公路,能容十四辆车并排行驶。
  约翰·布鲁克斯指出了格迪斯的设想的显著缺点,这就是他看不出三十年后在国内引起许多麻烦的城市问题。据格迪斯看,将来城市当中将有一条条高速公路穿过,全市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这样的城市设计是为了汽车进城更快,可是在哪里停车却没有安排。然而这恰好是格迪斯预测未来测得最准的地方,后来的实况正是如此,弄得我们无计可施。布鲁克斯说得好:“格迪斯梦想的天堂已经大致成为事实,但是糟就糟在理想实现之后,倒有点象是地狱了。”
  ※※※
  1939年6月中旬参观纽约博览会的有不少外宾,其中有一位是说话结结巴巴的英国人,名为乔治六世。此人一身兼任奉天承运的大不列颠、北爱尔兰、以及其他属地的国王,印度帝国的皇帝,英联邦的元首,基督教的保卫者。陪同前来参观的还有英国王后(闺名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和一大群仪仗人员、秘书人员、随从人员。惠伦一辈子最得意的大概是这一时刻了。他系着宽大的白领带,满脸堆笑,毕恭毕敬地领着英王到各处走了一圈,然后送他们上车直驶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公馆去。
  罗斯福那天尽地主之谊,亲自开车陪英国贵宾环游全县(汽车是“福特”牌特制产品,煞车用手扳,不用脚踩),请他吃红肠面包,还特意斟上英王要喝的“鲁伯特”牌啤酒。华盛顿有六十万人夹道欢迎;副总统加纳笑哈哈地说,“英国人来了!”凯特·史密斯也应贵宾的邀请,高唱《明月照山头》。没有什么铺张,可是政治意义极其重大。三个月前,希特勒已经夺取了捷克的残存国土,战争迫在眉睫,罗斯福现在想要让全世界知道,除向德国总理府拍发一些空谈原则的电报外,他还能做好些事情呢。他公开说,美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可是现在已经醒过来了,侵略者还是当心一点吧。但是德国元首照样对总统不客气,说罗斯福是“诡计百出的犹太人”,还说“罗斯福大人模样很象黑人”,可见“是个杂种”。
  德国国会崇拜希特勒,美国国会可联合反对罗斯福,二者截然相反,白宫的人们想起就痛心。罗斯福要求希特勒保证不进攻弱国,据威廉·L.夏勒报道,希特勒果然在国会里严肃地保证,决不进攻美国,弄得“那些大腹便便的议员们放声大笑”。参议员奈伊是孤立派的代言人,他说这是罗斯福自讨没趣。中期选举时,罗斯福种下了恶根,这时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得到恶果:慕尼黑事件曾经震动全国,人们本以为外交委员会要提出取消中立法的,可是结果反而是以十二对十一票反对取消。投反对票的有沃尔特·乔治和盖伊·吉勒特两位参议员,罗斯福早就想叫他们退休的。
  在当时的知名人物中还有个查尔斯·A.林白,他的广播听众之多,仅次于罗斯福。林白说:“有人说,我们的国境线就在欧洲,这是外国的宣传,千万不要上当。我们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这还不够了吗?大洋是个大屏障,连现化飞机也难以飞越。”这种意见,他后来更说得振振有辞。参议员阿瑟·H.范登堡发誓,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决不同意派美军到国外参战。厄尔·白劳德在弗吉尼亚大学夏令政治讲习所演讲,有人问他斯大林会不会跟希特勒结成联盟,据白劳德的回忆,“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比选我当美国商会主席还难以想象”。弗里茨·库恩因伪造文件和盗窃罪判刑,他所领导的德裔美国人同盟叫嚷说,罗斯福由于政治原因把人关起来,库恩是第一个。8月20日希特勒首次要求波兰割让但泽,第二天柏林和莫斯科就联合公布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显然波兰人是陷于绝境了。可是美国军事评论家还老是说波兰怎么道路不修,“泥将军怎么妨碍进军”,好象天气既然不好,第二次大战就不会爆发似的。
  美国人看问题爱简单化,所以关于外交政策和本国所受的威胁,没有运用理智来好好辩论。英国人的安全全靠捷克在苏台德区设防,张伯伦看不到;美国除海洋外还需要屏障,美国人也看不到。可是罗斯福和赫尔知道,大英帝国再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定力量了,因为英国的软弱性已经在慕尼黑暴露无遗。英国舰队固然还安然无恙,可是万一法国沦陷,英国人困守本岛,“地理政治”①的引力中心必然西移。希特勒已经直认不讳,最后目标是征服全世界,德国间谍在阿根廷也已大肆活动。罗斯福知道,为他自己这一代人乞求和平是做得到的,可是代价未免太高。到了下一代,美国就只能孤军作战,危乎殆哉了。林肯说过,有了舆论支持就什么都做得成,没有舆论支持就什么也办不到。如今美国的舆论情况怎样呢?据盖洛普博士的报道,经过调查,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赞成抵制德国:百分之五十七要修订中立法;百分之五十一预料1939年欧战会爆发;百分之五十八以为美国会参加欧战;百分之九十说,一旦美国被侵略,他们就参加抗战;但是只有百分之十说,即使美国不受侵略,他们也愿意打仗。
  【①又译作“地缘政治学”,这种理论把国家比作为生物有机体,因此为了生长与发展,国家就要求夺取别国的领土,开拓自己的疆界和获得“生存空间”。这是一种为帝国主义扩张侵略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动学说,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首先出现于欧洲,后成为德日法西斯扩张侵略的理论根据。——译者】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如果这时美国政府要采取类似宣战的行动,人们必将起而反对。罗斯福身为总统,不能不体察民情,审慎行事。这可教他为难了。但是他还有两个重要步骤可以采取:一是向参议院领导人随时汇报情况,二是加强陆军(当年夏季美国陆军兵力还不如波兰)。总统不知道——知道了也无法证实——早在5月里,希特勒已经决心先灭掉波兰,随即进攻英法。不过美国情报人员成绩不差,根据他们那些堆积如山的资料,已经得出了唯一的结论:德军要向邻国进攻了。
  7月最后一周,总统请国会领导人来到二楼椭圆形办公室。他让国务卿赫尔坐在身旁,自己摆出证据说明希特勒如何野心勃勃;估计战事一起,盟国胜负未卜;他还要求国会修订中立法。希特勒当时已向罗斯福承认,美国唯一可观的力量是“地广人众,富饶无比”。为什么不拿这个唬他一下呢,现行中立法禁止出售军火,不论是卖给侵略国还是被侵略的。要是修订中立法,希特勒也许会收敛一下,和平可以保持。总统对客人说:“我连最后一发子弹都打出去了。现在得装一颗到子弹带里去。”
  他其实是求助于参议员博拉。只要博拉同意,整个参议院会一致赞成。可是博拉不同意。他说,“今年不会有战争。眼前这种恐慌心理,是人为的,有意制造出来的。”
  赫尔觉得没有什么希望了,只好说:“我请博拉参议员到我的办公室看看电报,好不好?”
  博拉毫不动心,他说:“我在欧洲有情报来源,这比国务院的更可靠。”随后他又解释说,这所谓情报来源,就是外国报刊,不是别的。
  赫尔气得几乎流下泪来。加纳副总统点一点人数,看在座的有多少赞成修订中立法。之后,他对罗斯福说,“首长,我们还是承认事实吧。你的票数不够,就是这么一回事。”
  罗斯福冷静地对国会领袖们说,他巳经把话说完,以后有什么事,责任由他们负,祝各位晚安吧。
  但是有一件事总统还要考虑,这就是国防情况。五年以来,美国海军这时才在大西洋举行头一次的演习,其借口是让官兵参观纽约博览会、可是就海军力量而言,也只能演习演习而已。1939年海军最教人难忘的事,是弗吉尼亚州朴茨茅斯港外,水深虽只有二百四十英尺,潜艇“鲨鱼”号竟然莫名其妙地在那里沉没了。众议院批准了陆军拨款四亿九千九百八十五万七千九百三十六元,其中有五千万元用于扩大陆军航空队,要把飞机由五千五百架增至六千架。可是博拉参议员鼻子里哼了一声说,“虚张声势,神经过敏。”这回他算是说对了。美国当时的飞机,没有一架可以跟英国的“喷火”式,法国的“纽波特”式或者德国的ME-109式比一比的。甚至那些开始在美国基地出现的新P-40式,也只配备了一些在推进机转动时能同时发射的机抢(这是1918年的旧设计),而且还在试验阶段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