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耶路撒冷三千年

_4 西蒙(英)
当朝圣者生病时,医院骑士团的成员会在医院里进行护理。出人意料的是,医院骑士团还护理着穆斯林和犹太人,甚至还遵照犹太和伊斯兰的教规烹调食物以供他们食用。但死亡的阴影仍然萦绕在人们心头:耶路撒冷是个大墓地,年迈有病的朝圣者希望死在耶路撒冷,并埋在此地以等待复活。对穷人来说,在玛米拉墓地与地狱谷的阿克尔达玛有不少空的埋尸坑是可以让他们免费使用。在12世纪晚期爆发的瘟疫中,每天会死掉五十个朝圣者。每天晚上祈祷后,都会有马车来将尸体运到城外。[3]
生活从根本上围绕着两座教堂进行——圣墓大教堂和天主圣殿——且年复一年遵行民间习惯的仪式和历法,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在这个具有强烈戏剧色彩的时代,每一项技术都通过展示表演来激发民众的热情。”历史学家乔纳森·赖利-史密斯(Johnthan Riley-Smith)写道。耶路撒冷的神龛看起来就像一座座舞台的布景,被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和改进以加强戏剧效果。每年的7月15日都要庆祝耶路撒冷城的收复,主教会带领几乎全城民众由圣墓走向圣殿山。然后,主教要在所罗门圣殿外祈祷,接着率领队伍穿过金门——公元630年,最早的十字军军人希拉克略皇帝带着真十字架穿过此门——并来到北墙,北墙墙头立着巨大的十字架,当初戈弗雷就是从这里攻入耶路撒冷的。复活节是所有节日中最令人兴奋的戏码。圣枝主日这天日出前,主教和神职人员拿着十字架,从伯大尼走向耶路撒冷。同时,另一支队伍拿着棕榈树枝,从圣殿山出发,到约沙法谷与主教会和。两支队伍最后合而为一,他们一起打开金门[4],然后走向神圣广场,最后开始在上帝圣殿里进行祈祷。
圣星期六(指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六)这天,耶路撒冷人聚集在教堂准备迎接圣火。一名俄国朝圣者看到“人群冲了进来,摩肩接踵,推推搡搡”,人们哭泣着、哀号着、喊叫着:“我身上的罪孽会阻止圣火降临吗?”国王从圣殿山走来,当他来到教堂时,因人群太过拥挤,连庭院里也人满为患,他的部下不得不为他开出一条道来。一进门,国王就“泪如泉涌”。他走到圣墓前的布道坛,那些哭泣的侍从围在国王身边,等待着圣火点燃。神父一遍又一遍地唱诵着圣歌,所有人在日渐昏暗的教堂中喜极欲狂。突然间,“圣火照亮了教堂,无比明亮,金碧辉煌”。这时,大主教出现了,他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圣火,并用圣火点燃王灯。圣火在人群中传递,一盏又一盏提灯被点燃。最后,人们提着灯在街上游行,就像奥林匹克圣火从大桥传到天主圣殿一样。
梅利桑德极力美化耶路撒冷,使之不仅作为圣殿圣地,也作为政治首都所在。我们今天所见的耶路撒冷,多半出自梅利桑德之手。十字军创造出一种独特风格,融汇了罗马、拜占庭和黎凡特的建筑艺术。这种建筑还有着圆顶的拱门和粗大的柱顶,并带有精美的花形图案。女王还在圣殿山以北、毕士大池的地方修建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圣安妮教堂。今天,教堂还在,它被看作十字军建筑风格最简洁最质朴的代表。圣安妮教堂的修道院是那些失宠的王室妻妾的收容所,最近又成为梅利桑德的妹妹伊薇特公主的府邸。在耶路撒冷,这家修道院接受的捐赠最多。集市中有些店铺打着“ANNA”的字样,以表明店铺的盈利会流向何处;其他一些店家大约为圣殿骑士团所有,标有符号T,代表圣殿骑士团。
有座名叫“圣吉尔斯(St Giles)”的小教堂建在大桥上,面朝着圣殿山。城外,梅利桑德又扩建了约沙法圣母教堂,也就是圣母墓,梅利桑德死后就葬在此地(她的墓冢保留至今)。她还修建了伯大尼修道院,任命伊薇特公主为修道院院长。在上帝圣殿内,梅利桑德又增建了一道制作豪华的金属栅栏,以保护中间的岩石(今天,栅栏的大部分存放在圣殿博物馆,一小部分仍留在原址。圣殿博物馆中可能还留有耶稣的部分包皮,[5]后来甚至还出现了穆罕默德的胡须)。
在拜访富尔克和梅利桑德期间,奥萨玛·本·蒙奇德和他的主人——大马士革的乌努尔获准到圣殿山祷告,在那里,他们见识了法兰克人的偏狭,也看到了他们对外扩张的野心。
奥萨玛·本·蒙奇德和犹大·哈列维:穆斯林、犹太人和法兰克人奥萨玛与圣殿骑士团的一些人成为了好朋友,他们曾经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见过面。如今,这些骑士团的成员护送着奥萨玛和乌努尔向那块神圣的空地进发,此时这片空地已彻底基督化,成为了圣殿骑士团的大本营。
一些十字军士兵现在说起了阿拉伯语,修建了许多带有庭院和喷泉的房子,就像穆斯林权贵的一样;有些人甚至开始吃阿拉伯食物。奥萨玛还遇到一些不吃猪肉的法兰克人,“他们摆出一桌丰盛的食物,非常干净可口”。然而绝大多数法兰克人都不赞成过度本地化的行为:“上帝已把西方人改造成了东方人,”富尔彻写道,“在这片土地上,罗马人或法兰克人已被改造成加利利人或巴勒斯坦人。”同样,奥萨玛和圣殿骑士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是有限度的,他们对彼此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是有所保留的。当一名圣殿骑士团的成员将要回国时,他会邀请奥萨玛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欧洲接受教育,这样“受教育者返回时,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理性的人”。而奥萨玛却忍不住对此嗤之以鼻。
当他们在圆顶寺祈祷时,有个法兰克人走向乌努尔问道:“你想看到上帝年轻时的样子吗?”
“当然想。”乌努尔说道。法兰克人领着他和奥萨玛来到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耶稣的圣像前。
“这是年轻时的上帝。”法兰克人说道,而奥萨玛感到非常可笑。
奥萨玛随后径直走向所罗门圣殿即以前的阿克萨清真寺进行祷告。虽然奥萨玛在大庭广众之下念诵起了《古兰经》的经文——“阿拉胡阿克巴——真主最伟大”——他还是受到了圣殿骑士团朋友们的欢迎。但后来就发生了令人不安的事:“一个法兰克人猛地向我冲过来,并一把抓住我,将我的脸扭向东边:‘就这样祷告!’”“圣殿骑士马上冲向他,并将此人从我身边带走。‘那人是新来的,’骑士们一边致歉,一边连忙向我解释,‘他刚从法兰克王国来到此地。’”奥萨玛觉察到“刚到的人比起那些已适应穆斯林生活的人要粗鲁些”。这些新来的人“仍旧是被诅咒的民族,他们依然对异族存有戒心”。
不仅穆斯林领袖可以到访梅利桑德的耶路撒冷,穆斯林农民也每天都来卖水果,只是一到夜晚他们就要离开。到了12世纪40年代,原先禁止穆斯林和犹太人进入基督城的法令已经松弛,因此,旅行作家阿里·哈拉维(Ali al-Harawi)写道:“法兰克人统治时期,我在耶路撒冷住了很长时间,以至于我十分清楚有关圣火闹剧的秘密。”已经有一些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了,但朝圣依然危险。
就在公元1141年,犹大·哈列维——一位著名的西班牙诗人、哲学家和医生,据说已从西班牙来到耶路撒冷。在他的情歌和宗教诗中,他歌颂“大美至美的锡安”。在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争斗在剧烈上演着,这些流散的犹太人则是“陌生土地上的鸽子”。终其一生用希伯来语写作诗歌但说着阿拉伯语的哈列维坚信,总有一天犹太人要回归锡安:啊!最贞洁纯净的世界之城,
我从遥远的西方向你遥望,为你叹息。
啊!要是我有鹰的翅膀,我会飞向你,
用我那涟涟泪水润湿你的土地。
朗诵哈列维的诗歌至今仍是犹太会堂礼拜仪式的一部分,像任何一位描绘过耶路撒冷的诗人一样,他沉痛地写道:“当我梦到囚虏归来之时,我愿化为竖琴,与你唱和。”我们不清楚他是否在耶路撒冷实现了夙愿,但有个传说是这样讲的:犹大·哈列维走过城门时,被一个骑兵(很可能是法兰克人)骑马践踏而死。他的一些话显示他也许已经预见到自己的命运:“我倒下的时候,脸会贴着你的土地,在你的石头上我会带走欢乐;蒙着你的尘土,我也感到亲切。”
犹大·哈列维的死并没有使奥萨玛感到太吃惊,他了解法兰克律法的残暴。在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奥萨玛看到两个法兰克人正通过搏斗来解决法律纠纷:一人猛击另一人的脑袋。“那是他们的法律习惯,也符合他们的法律程序。”一个人如果被指控杀害了朝圣者,在审判中,他将被捆紧并扔进水池。如果他沉了下去,就证明他是无辜的,但如果浮起则表明有罪。且正如奥萨玛所说,“他们还把化妆墨弄到他的眼睛里”,结果这个人就瞎掉了。
至于法兰克人的风化,奥萨玛会兴奋地讲到,有一个法兰克人发现另一个人与他的妻子同床时,他只是口头警告对方,就让对方走了。而另一名法兰克人则要求男性理发师剃去他妻子的阴毛。说到医术,奥萨玛会说起,当一个东方的医生正用膏药敷治一个法兰克人腿上的脓肿时,一个法兰克医生闯进来,用斧头砍掉病腿,并留下一个流传后世的问题——他是想一条腿活着,还是保住两条腿死去?但病人最后还是死了。当东方的医生给一个“体液缺乏”的妇人开出专门的饮食处方时,同样是这名法兰克医生,则诊断病情为“魔鬼躲在了她脑子里”,于是将十字架钉进她的颅骨,这个妇人因此死去。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说着阿拉伯语的基督徒和犹太人:甚至耶路撒冷的国王们也青睐东方的医生。但奥萨玛并不赞同这一说法,他提到的两个病例都是靠法兰克人的药得以治愈的。
穆斯林把十字军当作野蛮的劫匪。有关十字军都是蛮族而穆斯林是唯美主义者的陈词滥调显然不符合事实。毕竟,奥萨玛侍奉过的赞吉就是个施虐狂。通读奥萨玛对伊斯兰暴力的叙述,其残暴程度仍足以让现代人感到震撼:收集基督徒的头颅,把他们自己的士兵和异端者钉上十字架,或砍成两半。伊斯兰教法中有着严厉的惩罚规定,奥萨玛就记录了他的父亲是如何在暴怒之下,砍掉了身边男侍的胳膊。无论是十字军还是穆斯林,双方的暴力与律法之残酷都不相上下。法兰克骑士和伊斯兰骑士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跟随的领袖都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冒险家,鲍德温家族和赞吉,他们都建立了战士的王朝。两种体制的运行都依赖于将采邑或财富分封给军事首领。阿拉伯人用诗歌炫耀自己的功业,并兼具娱乐和宣传之效。奥萨玛侍奉大马士革的乌努尔时,曾用诗文与埃及人谈判,而十字军骑士则写下了典雅的爱情诗。十字军骑士和阿拉伯骑士在生活中遵守着相似的贵族行为规范,有着相同的嗜好——宗教、战争、骑马——以及同样的竞技运动。
很少有士兵或小说家能像奥萨玛一样捕捉到战争的刺激和乐趣。读奥萨玛的书,就如同在耶路撒冷王国骑着马加入小规模的圣战一样。奥萨玛所写的战争纪闻使他大放异彩,这些战争纪闻有:勇于冒险的骑士,奇迹般的逃脱,可怕的死亡以及无政府状态下的兴奋,闪光的刀剑,汗水淋淋的战马和喷溅的鲜血。但奥萨玛也是一个崇尚天命、相信上帝仁慈的哲学家:“即使是最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小事也会导致毁灭。”毕竟,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用奥萨玛的话说——“战争的胜败只有上帝才能决定”。宗教就是一切,奥萨玛对朋友的最高褒扬就是“一个天才的学者、真正的骑士、真心虔诚的穆斯林”。
梅利桑德控制下的耶路撒冷的平静,被一场意外突然间击碎,导致这场意外的,竟是穆斯林和法兰克权贵共同喜欢的一项运动。
* * *
注释
[1] 《梅利桑德圣咏经》,封面用象牙雕刻而成,上面装饰着绿松石、红宝石和绿宝石,由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的艺术家在圣墓大教堂的缮写室中完成。这本《圣咏经》汇集了拜占庭、伊斯兰教和西方的风格,显示了在这位半亚美尼亚半法兰克女王统治时期,十字军艺术和东方艺术是如何融合的。
[2] 富尔克不是奥萨玛认识的第一个耶路撒冷国王。1124年,小鲍德温曾被囚禁在沙伊扎尔,也就是奥萨玛的家族城堡中。在那里,小鲍德温受到很高礼遇,从此十字军也开始尊重奥萨玛及其家族。沙伊扎尔城堡的遗址位于叙利亚境内,今天仍可以见到。
[3] 在基督徒推崇的阿克尔达玛藏尸所上方,修建了一座东正教教堂和拉丁教堂。在那里,尸体通过教堂顶部的洞口被放下去。人们相信,这样尸体会在二十四小时内无声无息地腐烂,不会产生臭味。最后一次使用这些藏尸所是在1829年。如今拉丁教堂的藏尸所已经填满了土,而希腊东正教的藏尸所至今还能见到。透过一个小小的洞口,人们可以看到白骨。但两座教堂都已不复存在,很可能是被萨拉丁摧毁了。
[4] 神圣的金门一年只打开两次,金门外的墓地是一块特殊的长眠之所,很可能属于圣殿骑士团建立的女修道院。据说,谋杀托马斯·贝克特的凶手就埋在这块墓地。几个有名的法兰克骑士也葬在圣殿山上。1969年,一位名叫詹姆斯·弗莱明的研究《圣经》的美国学生在给金门拍照时,脚下的土突然松动,掉进了一个8英尺(约2.4米)深的坑中。他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堆人骨上。这个坑原来是希律在位时用方石建造的整齐的拱门,这些骨头可能是十字军的遗骸(1148年,雷根斯堡的腓特烈埋在了这里;1891年,考古学家康拉德·希克在此处发现人骨)。十字军东征前后,穆斯林把这块地方用作专门的墓地。遗憾的是,弗莱明没能做进一步研究,因为穆斯林当局迅速将此地用水泥封存了。
[5] 耶稣的包皮(圣包皮)仅仅是浩如烟海的中世纪陈列品中的一件。查理曼在公元800年加冕前,曾将耶稣包皮的一部分呈献给教皇利奥。但很快基督教世界就出现了八到十八件这样的圣物。鲍德温一世在公元1100年送了一件到安特卫普,而梅利桑德也拥有一件。像这样的遗物,绝大多数已在宗教改革期间遗失或遭损毁。
24 僵局
公元1142年—公元1174年
赞吉:狂妄与报应
打仗或阅读之余,奥萨玛会带着猎豹、鹰和猎犬捕猎鹿、狮子、狼与土狼,在这一点上,他和赞吉或富尔克国王并无二致,他们一有空便会外出打猎。奥萨玛和大马士革的乌努尔拜访富尔克时,共同看上了一只苍鹰,富尔克就把苍鹰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
公元1142年11月10日,就在奥萨玛访问耶路撒冷后不久,富尔克国王在阿克附近骑马时,发现了一只野兔,便纵马扑去。突然,用于固定马鞍的肚带断了,富尔克摔了下来。马鞍飞向富尔克的头,并打破了他的头骨,三天后他就死了。耶路撒冷人走向街头,护送着送葬队伍将富尔克安葬在圣墓大教堂。圣诞节这天,梅利桑德给她十二岁的儿子加冕,这就是鲍德温三世。但梅利桑德自己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在一个男权时代,梅利桑德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女性”,就像提尔的威廉所写的:“她的地位远在一般女子之上,这样她才敢将一些重要措施付诸实施,并且以完全不逊于前代君王的统治手腕治理王国。”[1]
在这个苦乐参半的时候,灾难降临了。1144年,血腥的赞吉占领了埃德萨,大肆屠杀法兰克男子,奴役法兰克女子(却对亚美尼亚基督徒予以保护),十字军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以及耶路撒冷王朝的摇篮就此毁灭了。伊斯兰世界拍手称快,他们发现法兰克人并非不可战胜,深信下一个要灭亡的目标就是耶路撒冷。“如果埃德萨是外海,”伊本·盖萨拉尼(Ibn Qaysarani)写道,“那耶路撒冷就是海岸。”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予赞吉“伊斯兰的荣耀”“信徒统帅的伟大助手”“天降的神辅国王”等称号,但不久赞吉便因酗酒遭遇不测。
在伊拉克的一次围攻战中,一个受尽屈辱的阉人,可能是被阉割供赞吉玩乐的阉人中的一个,潜入戒备森严的营帐,刺向躺在床上、喝得酩酊大醉的独裁者。一个侍从发现赞吉流血不止,无助地讨饶:“他认为是我要杀他。他用食指指着我,打手势向我求助。我因惧怕他而不敢轻举妄动。我恭敬地说道:‘上主啊,是谁向你下的毒手?’”鹰王就这样死了。
赞吉尸骨未寒,部下就抄劫了他的财物,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他的江山:二十八岁的次子努尔·丁(Nur al-Din)从父亲手上扯下了象征权力的图章戒指,占据了叙利亚地区。努尔·丁很有头脑,不像他的父亲那般残暴,他发起了更猛烈的圣战来对抗法兰克人。埃德萨失守后,梅利桑德震惊之余向教皇犹金三世(Pope Eugenius III)求援,后者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阿基坦的埃莉诺和路易国王:丑闻与失败
路易七世,圣徒般年轻的法兰西国王。他和他的妻子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诺,以及到过圣地朝圣的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一起响应了教皇的号召。但这些德意志和法国军队穿越安纳托利亚时,遭到了土耳其人的袭击。这次行军损失惨重,路易七世只得向安条克进发。埃莉诺肯定被这场败仗吓坏了,她丢掉了大批行李,同时丢掉的还有她对道貌岸然实则无能的丈夫的尊重。
安条克的贵族雷蒙德催促路易帮助其夺取阿勒颇,但路易决定首先争取去到耶路撒冷朝圣。老练的雷蒙德是埃莉诺的叔叔,也是“王公贵族中最英俊的人”。经过这场悲惨的旅行,埃莉诺“抛弃了她的结婚誓言,并对丈夫不再忠诚”,提尔的威廉写道。埃莉诺的丈夫像少年初恋一样对她爱得发狂,但却把性(甚至是婚姻中的性)视为放纵。难怪埃莉诺说他“像个僧人,不像男人”。而埃莉诺绝顶聪明,长着乌黑的头发和眼睛,身材曼妙。她是欧洲最富有的女继承人,在糜烂的阿基坦宫廷长大。基督教的编年史家断言,罪恶的血液流经她的血脉,因为她的祖父是行吟诗人威廉,一个荒淫的骑士诗人。而且,她的外祖母还是她祖父的情妇,绰号“危险人物”。威廉是通过让“危险人物”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与她走到一起的。
不管埃莉诺和雷蒙德之间是否有通奸行为,两人的挑衅行为已足以使埃莉诺的丈夫颜面扫地,进而引发了国际丑闻。这位法兰西国王用绑架埃莉诺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婚姻难题,同时他改变了行军路线,与已经到达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国王会合。当路易和埃莉诺来到耶路撒冷城外时,“所有的神职人员和民众都出城迎接”,并护送路易来到圣墓大教堂,“一路上,人们都在不停地唱着颂歌”。这对法国夫妻与康拉德一起住在所罗门圣殿,但埃莉诺已被法国卫兵严密监视,她在那儿滞留了几个月。
公元1148年6月24日,梅利桑德和她的儿子鲍德温三世在阿克召开了一次贵族大会,在会上确定了十字军的目标:大马士革。大马士革不久前成了耶路撒冷的盟友,但大马士革依然是合理的目标,因为努尔·丁攻下大马士革只是时间问题。7月23日,耶路撒冷、法国和德国的君主一路攻进了位于大马士革城西侧的果园,但两天后又神秘地移师城东。移师四天后,十字军起了内讧,三个国王灰溜溜地撤走了。
大马士革的乌努尔可能贿赂了耶路撒冷的男爵们,使他们相信西方的十字军想独吞所有的战利品。这种奸诈的欺骗方式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十字军获悉赞吉的儿子努尔·丁正率援军赶来,他们因此才决定撤兵。在巨大灾难的冲击下,耶路撒冷元气大伤。康拉德渡海而归,而路易做了苦行忏悔后,留在耶路撒冷庆祝复活节。他不打算如此迅速地回去而称了埃莉诺的心:这场婚姻在他们回程的路上宣告失败。[2]
三支军队撤走后,梅利桑德开始庆祝自己最辉煌的成就,但又蒙受了奇耻大辱。1149年7月15日,她和儿子再一次为自己掌管的新的圣墓大教堂祝圣,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新的圣墓大教堂都是十字军给耶路撒冷留下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台杰作。建筑师们发现了一处1048年建造的复杂建筑,里面有迷宫一般杂乱的教堂和圣地,还有1119年修复的部分。建筑师们以大无畏的胆略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在这些建筑物的上面修建了耸立的圆形大厅,并将所有建筑联结成一座壮观的罗马式建筑,将其扩展到东边的旧日的圣地花园。他们打开圆形建筑东面的墙壁,新建了一些小教堂和一条巨大的回廊。在君士坦丁大教堂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修建了大型修道院。他们把守着1048年修建的南入口,创造出一种正面带有两扇壮观大门(一扇现在已用砖砌上)、顶端饰有雕刻的门楣(现藏于洛克菲勒博物馆)的罗马式建筑。雕刻精美绝伦的楼梯一直延伸到各各他山的教堂,这是十字军所有艺术中最精致的。
梅利桑德的儿子对他的母亲心怀不满,他要求掌握全部权力。现年二十岁的鲍德温三世头脑精明,一头浅黄色头发,体格健壮,被人说成是完美的法兰克国王,尽管他干过一些不好的勾当。尽人皆知的是,鲍德温三世是个赌徒,并诱奸已婚妇女。但北方局势危急,耶路撒冷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勇武的国王掌控大局:赞吉的儿子努尔·丁此时已经击败了安条克人,杀死了埃莉诺的叔叔雷蒙德。
鲍德温火速北上,及时为安条克解了围,但他回师时,他的母亲、时年四十七岁的梅利桑德坚决反对他在复活节加冕称王。鲍德温决心反抗。
母子之争:梅利桑德挑战鲍德温三世
梅利桑德把两个富庶的港口提尔和阿克给了鲍德温,自己仍据有耶路撒冷。当鲍德温招兵买马以夺取王国时,“暗伏的火焰复燃了”。梅利桑德从纳布卢斯匆匆赶往耶路撒冷,鲍德温紧随其后。耶路撒冷敞开大门迎接国王。梅利桑德撤往大卫塔,而鲍德温将大卫塔团团围住。他“修筑工事,准备一战”,并点燃弩箭,发射石头,这样持续了数日。最后,梅利桑德女王交出了权力,还有耶路撒冷。
当努尔·丁再次攻打安条克时,鲍德温还没有完全得到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力。而当鲍德温再一次出现在北方时,1086年到1098年间曾统治耶路撒冷的奥尔图克家族正从其伊拉克领地出发,企图夺取圣城。他们集结在橄榄山,但耶路撒冷人主动出击,在去往耶利哥的路上将其悉数歼灭。经此一战,军心大振。鲍德温率军带着真十字架进攻阿什克伦,长久围困后最终破城。但在北方,大马士革最终向努尔·丁投降,努尔·丁就这样控制了叙利亚和东伊拉克。
努尔·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留有胡须,但上唇无须,在一双动人双眼的烘托下,显得额头生辉,相貌堂堂”。努尔·丁和赞吉一样残暴,但他有所节制,且更加狡猾。甚至十字军都称他“勇敢、智慧”。努尔·丁为他的侍从们所拥戴,其中就包括那位政治风向标式的人物奥萨玛。努尔·丁迷恋马球,晚上点着蜡烛也照打不误。正是努尔·丁将伊斯兰世界对法兰克人征服的仇恨转化为逊尼派的复兴以及新的战争信心。一批新的法达伊作品赞扬了耶路撒冷,这推动努尔·丁决心发动一场圣战以“以清除十字架的污俗,纯洁圣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字军也曾说穆斯林是“圣墓教堂的玷污者”。努尔·丁打算一征服该城,就授意属下在阿克萨放置一个精心雕刻的讲经坛或小讲坛。
鲍德温陷入了与努尔·丁的僵持中,双方同意暂时休战。此时鲍德温开始寻求拜占庭的支援:他娶了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的侄女狄奥多拉(Theodora)。在圣墓大教堂举行的婚礼和加冕仪式上,“新娘穿着镶有金子和宝石的婚礼服饰,这样的服饰和珍珠”把君士坦丁堡奇异壮丽的风情带进了耶路撒冷。鲍德温最后病倒在贝鲁特,并很可能因痢疾而于1162年5月10日死亡。这桩婚姻没能留下后代。
送葬队伍从贝鲁特出发行至耶路撒冷,一路上都是空前“沉痛与悲哀的景象”。耶路撒冷的国王们也像其他老牌的十字军家族那样,成为黎凡特的显要人物,所以正如提尔的威廉所观察到的,“从山上走来一大群异教徒,他们哭号着跟在送葬队伍后面”。甚至连努尔·丁也说,“法兰克人失去的这位贵族可遇不可求”。
阿莫利和阿格尼丝:配不上圣城的王后
一个声明狼藉的女子如今扰乱了耶路撒冷的王位继承。鲍德温的兄弟、雅法和阿什克伦伯爵阿莫利(Amaury)是继承人,但大主教拒绝为其加冕,除非他废除与阿格尼丝的婚姻。大主教认为他们是近亲,尽管两人已育有一个儿子。真正的问题是“她不配做像耶路撒冷这般圣洁城市的女王”,一个谨慎的史家写道。阿格尼丝因不检点而留下坏名声,但由于历史学家们都对她抱有很深的成见,所以我们无法确认阿格尼丝是否应得此恶名。尽管如此,阿格尼丝却明显是个众人追捧的战利品,她的情人很多,据说包括总管、大主教和四个有妇之夫。
阿莫利恪守职责与阿格尼丝离了婚,并在二十七岁时加冕。阿莫利举止笨拙,说话结巴,笑时会发出咯咯声。很快,他变得“极度肥胖,胸部像某些妇女一样垂至腰间”。大街小巷的耶路撒冷人都在嘲笑他,但他充耳不闻,“就当自己没听到一样”。阿莫利尽管样貌不佳,却智勇双全。眼下他正面临自王国建立以来最严峻的战略挑战:努尔·丁攻陷了叙利亚,但鲍德温对阿什克伦的征服却为十字军打开了进入埃及的门户。阿莫利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对付努尔·丁,以获得至高荣耀。
这是阿莫利欢迎安德罗尼库斯·科穆宁(Andronikos Komnenos)这个当时最臭名昭著的无赖前来耶路撒冷的原因之一。安德罗尼库斯·科穆宁是个拜占庭亲王,他“率领一大帮骑士参战”,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援军。起初,他率领的骑士对耶路撒冷来说是一颗“定心丸”。安德罗尼库斯是皇帝曼努埃尔的堂兄弟,他引诱了皇帝的侄女,对此她的兄弟们怒不可遏,差点刺死安德罗尼库斯。安德罗尼库斯坐了十二年牢,后来获得宽恕,出狱后被任命为奇里乞亚总督。但因为无能以及不忠,安德罗尼库斯被撤了职。他跑到安条克,在那儿引诱了当地贵族的女儿费丽帕,不得已又逃回耶路撒冷。“但正如爬到胸口的蛇和衣橱中的老鼠一样,”阿莫利的近臣、提尔的威廉回忆道,“他印证了那句谚语的真理:‘即使希腊人提着礼物前来,我也得提防三分。’”
阿莫利将贝鲁特赐给他作为封地,但年近花甲的安德罗尼库斯抛弃了费丽帕,转而引诱鲍德温三世那身材苗条的遗孀、耶路撒冷王后狄奥多拉,后者当时年仅二十三岁。耶路撒冷人被激怒了:安德罗尼库斯被迫再次逃走,他带着狄奥多拉来到大马士革向努尔·丁投降。[3]没有人会为“这条蛇”逃跑而感到遗憾,尤其是提尔的威廉,他生于耶路撒冷,是阿莫利最赏识的神职人员。在巴黎、奥尔良和博洛尼亚学习后,威廉回到了耶路撒冷,成了阿莫利最信任的谋士。二十多年间,威廉先后当过提尔的主教和王室大臣,是王室悲剧的见证者。现在耶路撒冷即将迎来一场最可悲的危机。
提尔的威廉:埃及的战争
阿莫利国王指定威廉来书写十字军和伊斯兰王国的历史,这可是项大工程。书写十字军国家的历史对威廉来说不成问题,但他如何书写伊斯兰的历史呢,尽管他懂些阿拉伯语。
如今,埃及法蒂玛王朝正四分五裂。对敏锐的投机者来说,这是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所以奥萨玛·本·蒙奇德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开罗。这儿的权力游戏很残酷,但可牟得暴利。奥萨玛发了财,建了一座图书馆。然而,情势突然逆转,奥萨玛不得已开始亡命。他将全家连同黄金和他喜爱的图书馆都装上了船。但船行至阿克城外时失事,他的金银财宝都丢失了,图书馆也被耶路撒冷国王没收:“当得知我的孩子和女人们都安然无恙时,我对于财富的失去还能够忍受。但丢失的图书却让我难以释怀:四千卷书籍,我一辈子都为此心痛不已。”奥萨玛的损失却给威廉来带来了大好机会,因为他得到了奥萨玛的书籍,并将其充分利用,来写作伊斯兰历史。
这时,阿莫利投入了夺取埃及的战斗,先后发动了不下五次攻击。这次赌注很高,在第二次入侵中,阿莫利似乎就要征服埃及。如果他成功夺取埃及的财富和资源,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王国很可能会存在更长一段时间,这一地区的整个历史也将改写。然而,被废黜的埃及大臣逃往努尔·丁处,努尔·丁马上派遣他的库尔德将领,健壮圆胖的谢尔库赫去夺取埃及。阿莫利击败了谢尔库赫,夺取了亚历山大里亚,但他并未巩固战果,而是接受了对方的贡品,然后返回了耶路撒冷。
借助于从埃及获得的战利品,阿莫利的都城开始繁荣起来。锡安山上“最后晚餐处”别致的哥特式房间就是这个时候建造的,此外国王还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就坐落于大卫塔南边,有一个带山墙的屋顶、一个小圆顶塔楼和一个大圆顶塔楼。[4]但埃及并未就此屈服。
在同埃及的冲突中,阿莫利损失巨大,进退维谷,于是向君士坦丁堡皇帝曼努埃尔求助,娶了他的侄孙女玛丽亚并派历史学家威廉去商谈军事合作。但援军还没到,战争就爆发了。阿莫利与他的埃及盟友即将夺取开罗,但这时,努尔·丁的将军谢尔库赫赶了回来。阿莫利在对方缴纳更多贡金的保证下撤了军。
阿莫利在加沙病倒了,他要求盟友派最好的医生为他诊治——阿莫利推崇东方医学。埃及人派了哈里发的一位犹太医生,这名医生凑巧刚从耶路撒冷回来。
摩西·迈蒙尼德:迷途指津
迈蒙尼德(Maimonides)拒绝为十字军的国王治病,这很可能是明智之举,因为他刚抵达法蒂玛王朝治下的埃及,而埃及和耶路撒冷的结盟时间还并不长。迈蒙尼德曾因穆斯林的迫害而逃离西班牙,那时犹太人与穆斯林共创文明的黄金时代在西班牙已成为过去。西班牙分裂了,野心勃勃的基督教王国占据着北方,南方是穆斯林,那里已被狂热的柏柏尔部落建立的阿尔摩哈德王朝(Almohads)征服。阿尔摩哈德王朝命令犹太人要么选择改宗,要么选择死亡。年轻的迈蒙尼德假装改宗,但在1165年,他逃了出来,踏上了去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路途。10月14日,在提市黎月(Tishri),即犹太新年和赎罪日所在月份,那也是朝圣者喜爱前往耶路撒冷的月份,迈蒙尼德与自己的兄弟和父亲一同站在了橄榄山上。在这里,他第一次放眼看到了山上的犹太圣殿,并遵照仪式撕裂自己的衣服——后来他详细记述了犹太人在朝圣中,应该撕几次衣服(之后要缝补),应该何时撕衣服。
而迈蒙尼德穿过东边的约沙法门进入城内时,他看到的是基督徒控制的耶路撒冷,当局仍拒绝接纳犹太人,尽管事实上已有四个犹太人染匠在王室保护下,生活在大卫塔附近。[5]迈蒙尼德为圣殿感到悲痛:“虽然已是灰烬,它依旧神圣长存。”“然后我走进了伟大而又神圣的殿堂,开始祈祷。”听起来似乎迈蒙尼德已获准在上帝圣殿的圣石上祈祷[6](正如奥萨玛·本·蒙奇德那样的穆斯林一样),尽管他被禁止再进入圣殿山,但这条规定至今仍被一些正统派犹太人遵守着。
之后,迈蒙尼德定居在了埃及。在埃及,阿拉伯人管他叫穆萨·伊本·梅蒙(Musa ibn Maymun)。迈蒙尼德因博学多才而声名远扬,他的作品涵盖从医学到犹太律法的多个领域,其中最有名的是《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这本书融合了哲学、宗教和科学。此外,他还是个宫廷医生。但此时埃及动荡不安,阿莫利和努尔·丁正在争夺陷于困境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的最高统治权。阿莫利志在必得,但并不走运。
1169年,叙利亚统治者努尔·丁完成了对耶路撒冷的包围,此时他手下的谢尔库赫已打赢了埃及战役。谢尔库赫得到他年轻的侄子萨拉丁的援助。当肥胖的谢尔库赫于1171年死去时,萨拉丁独占了埃及,他任命迈蒙尼德为犹太人的领袖,还委任他为自己的私人医生。回到耶路撒冷,这位王室继承人所处的困境使得医学走上了舞台中心。
* * *
注释
[1] 梅利桑德是耶路撒冷名正言顺的第三位女王——前两位是耶洗别的女儿亚他利雅以及马卡比时代亚历山大·詹尼亚斯的遗孀亚历山德拉。她一共加冕了三次,第一次是在1129年同她父亲一起加冕,第二次是在1131年和富尔克共同加冕,第三次是在1143年和她的儿子一起加冕。尽管在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女子地位低下,但据奥萨玛所说,伊斯兰和十字军的女子在危急时刻都会披上盔甲,奔赴沙场与敌作战。梅利桑德没有忘记自己的亚美尼亚血统。埃德萨失守之后,她将亚美尼亚难民安置在耶路撒冷。1141年,亚美尼亚人开始在靠近王宫的地方重建圣雅各大教堂。
[2] 埃莉诺一离婚,就与诺曼底公爵兼安茹伯爵亨利结了婚。亨利是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的孙子,他很快便即位为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两人的孩子包括约翰王以及未来的十字军领袖狮心王理查。
[3] 至少看起来,安德罗尼库斯爱狄奥多拉的时间要比爱其他人长,当狄奥多拉被皇帝俘获时,安德罗尼库斯屈膝投降,并得到赦免。皇帝死后,这个荒唐卑鄙的无赖在1182年攫取了权力,成为君士坦丁堡历史上最无耻的皇帝之一。在他的黑暗统治时期,他杀死了大部分皇室家族,包括女人。六十五岁时安德罗尼库斯依然有孩童般的英俊外貌,他娶了一个十三岁的公主。当安德罗尼库斯被推翻下台后,暴民们用最骇人听闻的方式将其拷打致死。他的一只胳膊被砍掉,一只眼睛被挖出,头发和牙齿被拔掉,脸被按进滚沸的水中以毁灭他那著名的容貌。狄奥多拉命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4] 当时在康布雷出版的较实事求是的耶路撒冷地图上,还能看到这座宫殿。狄奥多里希见到该宫殿是在1169年,十字军占领这座宫殿是在1229年,但后来它就消失了,很可能是在1244年被突袭的花剌子模土耳其人(Khwarizmian Turks)所毁。1971年和1988年,在曾经的亚美尼亚花园和土耳其兵营下,考古学家发现了宫殿的部分地基。
[5] 紧随迈蒙尼德之后,犹太旅行家图德拉的本雅明来到耶路撒冷。在本雅明逗留期间,工匠们在给锡安山上的“最后晚餐处”修缮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大洞穴,当时人们称颂此乃大卫王的陵墓。十字军在此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在耶路撒冷浓厚的宗教气氛中,这座纪念碑变得对犹太人和穆斯林而言同样神圣。本雅明声称他借道去了伊拉克,不管真假与否,他记载了在巴格达上演的戏剧中,一个名叫大卫·埃尔雷伊(意为“大卫王”)或者阿尔罗伊的年轻犹太人宣称自己是弥赛亚,此人允诺将带着当地的犹太人飞去“征服耶路撒冷。”巴格达的犹太人站在屋顶上等待着,但从未等到飞上天的那一刻,他们的邻居感到很好笑。阿尔罗伊后来被刺身亡。本杰明·迪斯累利于19世纪造访耶路撒冷后创作了小说《阿尔罗伊》。
[6] 伊斯兰清真寺下面的犹太会堂一直维持了四百年,后来,十字军把紧挨着西墙的地道中的“洞穴”封上,将其改造为一个蓄水池,所以迈蒙尼德不大可能在那儿祈祷。
25 麻风病国王
公元1174年—公元1187年
提尔的威廉:王室的家庭教师
阿莫利国王任命提尔的威廉做他儿子鲍德温的家庭教师,威廉对这位王子充满了敬意:这个男孩,当时大约九岁,在我的关心和指导下学习人文学科。我不遗余力地教导这个王家学生。他相貌清秀,学习文学时有长进,而且我越发肯定他会养成让人喜爱的性格。他是个优秀的骑士,天才毕露,记忆力出众。
“正像他的父亲,”威廉补充道,“他急切地想学历史,乐于听从好的建议。”——这无疑是指威廉的建议。男孩也很贪玩,他的老师因此发现了他的问题。
像顽皮的男孩一样,他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孩童们开始互相掐对方的胳膊和手,但鲍德温总是忍着不出声,好像他没有任何感觉。多次打闹之后,有人将此告知了我。我叫来鲍德温,发现他的右胳膊和手相当麻木,我开始不安起来。男孩的父亲知道了,叫来医生诊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定这只是早期症状,忍不住要掉下眼泪。
鲍德温四世的病
威廉那讨人喜欢的学生得了麻风病[1]——他还是危机四伏的王国的继承人。1174年5月15日,叙利亚和埃及的强人、新一场圣战的决策者努尔·丁死了。即使是威廉也忍不住称颂他是“公义的国王与虔信之人”。
趁努尔·丁逝世的良机,阿莫利迅速北上,但7月11日,他得了痢疾。阿莫利才三十八岁,就在阿拉伯医生和法兰克医生争论该如何治疗时,他死在了耶路撒冷。“讨人喜欢的”新国王鲍德温四世在威廉的教导下,学习出类拔萃,但他必须忍受这样那样的治疗——放血,用“撒拉逊药膏”外敷,灌肠。一个叫阿布·苏莱曼·达乌德的阿拉伯医生负责他的健康,当病情加重时,达乌德的兄弟教鲍德温学会了单手骑马。
这位命中注定的年轻国王虽身处险境,却更加无畏和优雅,堪称难得。他那尽职尽责的老师也在精心照看着国王。“日复一日,他的境况更糟糕了,他的脸被折磨得不像样子,以至于那些忠诚的追随者看到他时,都深感同情。”鲍德温还未成年就离开了母亲,但现在声名不佳的阿格尼丝回到了儿子身边,她总带着儿子与敌人战斗。但她很不明智地将国王交给了一个傲慢的大臣,后者正担任总管,当此人在阿克被暗杀后,耶路撒冷的局势就好似一个没落的黑手党家族正在遭受威胁。
国王的堂兄弟、的黎波里的雷蒙德三世伯爵要求担任摄政王,以稳定局势。他任命王室家庭教师威廉为自己的内臣,但战略上的不利一直困扰着耶路撒冷,现在这种不利更加明显了:开罗强人萨拉丁夺取了大马士革,一步步稳扎稳打将叙利亚、埃及、也门以及伊拉克大部分地区都纳入一个强有力的苏丹治下,这样就形成了对耶路撒冷的包围之势。的黎波里的雷蒙德,稳健的黎凡特王朝统治者,说阿拉伯语的他与萨拉丁达成停战协定以拖延时间,但这当然也给了萨拉丁喘息的机会。
鲍德温突袭了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展示自己的决心。但他的病反反复复,权贵们围着病床争吵不休。圣殿骑士团的领袖逐渐骄横抗命起来;此时医院骑士团又私自发动了对大主教的战争,甚至向圣墓大教堂发射了火箭。其间,又新来了一支队伍,其领袖老牌骑士沙蒂永的雷纳德(Reynald of Chatillon),是卡拉克和外约旦勋爵。雷纳德率军驰骋于约旦,他财大气粗,显得咄咄逼人、不可一世。
萨拉丁开始试探王国的虚实,他进攻阿什克伦,直奔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居民惊慌失措,逃进了大卫塔。阿什克伦即将失守。但1177年11月底,麻风病国王、雷纳德以及数百骑士袭击了萨拉丁驻扎在耶路撒冷西北部蒙吉萨的两万六千人的军队。因真十字架和圣乔治的踪迹出现在战场,军心大振,鲍德温赢得了一场著名的胜利。
逆境中的风采:麻风病国王的胜利
麻风病国王高奏凯歌而归,萨拉丁却骑着骆驼逃了回去。但这位苏丹依然统治着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很快他又招募了一支军队。
公元1179年,在一次对萨拉丁统治下的叙利亚发起的突袭中,鲍德温遭受伏击。他的马受惊脱缰,多亏了年老的侍卫舍命相救,他才得以逃脱。凭借着特有的胆识,他很快便重整旗鼓以抵抗萨拉丁。在利塔尼河附近,他并未骑马,且暴露无遗:当时的他已愈加麻痹,不能再骑马。一个骑士不得不背着他离开了战场。年轻的国王从未结婚——据说麻风病会通过性行为传播,而且他现在几乎不能领兵打仗。他向法国的路易七世诉说着忧愁,希望欧洲能来一位强有力的君主。他对路易七世说:“身体有恙无助于施政,但愿我身上这种乃缦(Naaman)的病能治好,但我发现没有以利沙(Elisha)来为我治病。[2]当阿拉伯人气势汹汹地逼近耶路撒冷时,一个如此虚弱的人不适合指挥作战。”国王病得越重,夺权斗争就越激烈。国王的病弱与政治和道德的腐败相互映衬。当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和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率领一支队伍奔驰耶路撒冷时,国王生气地怀疑这是场政变,并再次与萨拉丁言和以拖延时间。
主教死后,王太后阿格尼丝没有选择提尔大主教威廉,而是任命凯撒利亚的赫拉克利乌斯为耶路撒冷大主教,据说赫拉克利乌斯是她的情人。穿着名贵的绸缎,全身珠光宝气,浓重的香味如云雾般缭绕,基督教会的这名男宠包养了纳布卢斯一个布料商的妻子帕斯基亚·里韦里做他的情妇。里韦里现在移居到了耶路撒冷,并为赫拉克利乌斯生了一个女儿:耶路撒冷人叫她“大主教夫人”。
国王快要死了,阿格尼丝得赶快选定继承人。
居伊:有污点的继承人
阿格尼丝顺势安排国王的妹妹、女继承人西比拉和吕西尼昂的居伊(Guy of Lusignan)成婚。现年二十七岁的居伊光彩照人,是阿格尼丝最新的一个情人王室总管的弟弟。西比拉公主是个年轻的寡妇,在第一场婚姻中育有一子,她是唯一一个乐意成全这桩婚事的人。在多数贵族中间,西比拉的新夫君似乎既不老练,也不显赫,不足以克服耶路撒冷当下的危机。居伊现在已经是雅法和阿什克伦伯爵,也是出身名门的帕蒂瓦贵族,但他实在难以服众。在王国最需要统一和联合时,他分裂了王国。
卡拉克的雷纳德破坏协定,袭击了前往麦加朝圣的队伍。对穆斯林统治者来说,没有什么义务比保护朝圣更加神圣。萨拉丁怒不可遏,但接下来,雷纳德又组建了一支船队,一路奔袭到了红海,并在离麦加和麦地那最近的海岸登陆。深入敌境是一场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充满危险的游戏,雷纳德在陆上和海上都吃了败仗,萨拉丁下令将俘虏的法兰克水手在麦加城外公开斩首。萨拉丁随后从他那扩张中的帝国又招募了一支军队。说起雷纳德,萨拉丁就会用自己特有的话语诅咒道:“得让这个卡拉克暴君鲜血流尽。”
此时的鲍德温“已病入膏肓,手脚都不能动”,他在一次发烧中病倒了:他任命居伊为摄政王,将耶路撒冷作为他的封地。[3]直到1183年9月萨拉丁入侵加利利,居伊才从自己的升迁中获得荣耀。居伊召集了一千三百名骑兵和一万五千名步兵。队伍行至希弗里亚的温泉附近,不知是怯战还是无力,他们并没有向萨拉丁发动进攻。萨拉丁最后穿过约旦河,攻击了卡拉克要塞。鲍德温下令在大卫塔燃起烽火,向卡拉克释放信号,说援军正在赶来。勇敢而又令人悲伤的麻风病国王此时正躺在担架上,他眼睛失明,身体丑陋且日渐虚弱,却仍率领着军队前去解救卡拉克。
回师后,国王将居伊免职,任命雷蒙德为摄政王,并将自己八岁的外甥、西比拉的儿子加冕为鲍德温五世。加冕完毕后,小孩由个子最高的贵族、伊贝林的贝里昂抬着从圣墓行至圣殿。1186年5月16日,二十三岁的鲍德温死去。新继位的孩童国王鲍德温五世在位仅一年就死去了,他的遗体被放在豪华的石棺中,石棺上绘有基督画像,两侧有天使画像,还有叶形图案装饰。
耶路撒冷需要一位成年人来做统帅。在纳布卢斯,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和其他贵族联合起来阻止居伊回来,但在耶路撒冷,王位归属于西比拉,她现在成了摄政王后。西比拉劝说大主教赫拉克利乌斯给自己加冕,并答应与居伊离婚,另选新王。但在加冕礼上,西比拉召来居伊陪在她旁边,并为其加冕。她骗过了所有人。但新国王和女王无力约束卡拉克的雷纳德以及圣殿骑士团的首领,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首领都按捺不住要与萨拉丁一战。雷纳德不顾停战协定,伏击了从大马士革到麦加朝圣的队伍,擒获了萨拉丁的妹妹,并嘲弄穆罕默德,拷打俘虏。萨拉丁向居伊国王索要赔偿,但雷纳德没有答应。
5月,萨拉丁的儿子突袭加利利,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鲁莽地予以回击,但他们在克雷森泉被萨拉丁血洗,只有圣殿骑士团的首领和三名骑士脱逃,这场灾难带来了短暂的统一。
居伊国王:中了圈套
公元1187年6月27日,萨拉丁率领三万大军向提比里亚进发,他希望引诱法兰克人出战,借此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圣战”。
居伊国王召集一万两千名骑兵和一万五千名步兵向加利利的希弗里亚进发,但在耶路撒冷国王的红色帐篷里开会时,居伊面临了极难的抉择。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力主按兵不动,尽管他的妻子被困在提比里亚。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的首领则视雷蒙德为叛徒,并要求一战。最终,居伊上勾了。他率军穿越赤日炎炎的加利利山区,却被萨拉丁的军队拖得筋疲力尽。酷热将部队压垮了,口渴使部队陷入瘫痪。居伊在双峰的哈丁角火山高原上驻扎下来,然后四处找水,但那儿的井都干涸了。“啊,上帝,”雷蒙德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完蛋了,王国垮台了。”
7月4日星期六清晨,十字军一觉醒来,就听到山下穆斯林军营里传来的祈祷声。夏日酷热下,他们已口渴难耐。穆斯林点着了低矮的灌木丛,很快大火便包围了他们。
* * *
注释
[1] 麻风病并不少见,耶路撒冷有自己的圣拉撒路骑士团来诊治得了麻风病的骑士。麻风病很难发现:儿童必须得过几个月才能被发现患病,这可能是与患有轻微症状的乳母接触所致。麻风病由细菌引起,通过汗液和肢体接触传播。鲍德温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容易患上结节型麻风。在电影《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中,鲍德温戴着面具,遮住了自己那严重毁容、没有鼻子的脸庞。但实际上,作为国王,鲍德温拒绝掩饰自己的容貌,即使疾病将他变得面目全非。
[2] 乃缦为《圣经》中的人物,患有麻风病。以利沙是公元前9世纪以色列先知以利亚的门徒,继以利亚之后为先知,他治好了乃缦的麻风病。——译注[3] 此时,提尔的威廉“对巨大的灾难感到心力交瘁,对现实感到愤恨,决定抛弃笔杆子,永不再著述写作,因为对任何事件的记载只会带来悲伤和泪水。我们没有勇气继续下去,所以这时候我们应保持克制”。他的十字军国家编年史留存下来,而他的伊斯兰历史著作则遗失了。威廉与大主教赫拉克利乌斯展开争论,后者将他开除教籍,威廉向罗马教廷上诉。但是动身前往意大利时他却病死了——可能是被毒害的。1184年,拿着耶路撒冷钥匙的赫拉克利乌斯前往英格兰和法国,他要求两国推举一位男继承人接替麻风病国王,或者至少提供一笔款项和一些骑士。他企图取悦英格兰的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约翰想接替耶路撒冷王位,但他的父亲没有同意。约翰就是日后有名的“软剑(Softsword)”,还是英格兰最昏庸无能的国王之一,很难想象他能拯救耶路撒冷。
26 萨拉丁
公元1187年—公元1189年
萨拉丁:战役
萨拉丁整夜未眠,他趁夜组织兵力和补充给养,部署军队的两翼。他已将法兰克人层层包围,这位埃及和叙利亚的苏丹决心不浪费这次机会。萨拉丁的多国部队中有库尔德军团、阿拉伯军团、土耳其军团、亚美尼亚军团以及苏丹军团,这令人惊叹的景象,可高兴坏了萨拉丁的文书伊马丁,他兴奋地写道:嘶鸣的战马汇聚成一个不断扩张的海洋,刀剑、铠甲和铁尖长矛就像点点繁星,新月形的剑、也门尖刀、黄色的旗帜,还有像海葵一样的红色军旗。身披的甲胄好似波光粼粼的水池,锃光白亮的剑好比潺潺小溪,蓝色的、饰有羽毛的弯弓宛若飞翔的鸟儿,闪亮的头盔下面是精瘦彪悍的战马。
黎明时分,萨拉丁在大本营骑上马,在年轻的儿子阿夫达尔(Afdal)的陪同下,由那些忠心耿耿的土耳其马木鲁克(奴隶士兵)保护着,下令开始发起进攻。面对法兰克人如雨点般的弓箭,萨拉丁下令骑兵和骑马弓箭手发起猛攻,以阻止法兰克人的重装部队靠近。对居伊来说,一切取决于能否保持住由配备盾牌的步兵拱卫骑兵的阵势;而对萨拉丁而言,要想击垮敌人,必须将二者分开。
这时,阿克大主教在国王面前举起了真十字架,居伊的军队击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冲锋。但很快,口干舌燥的法兰克士兵便逃往高地,这就使骑兵部队暴露在了敌人面前。居伊的骑兵发起了猛攻。当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和伊贝林的贝里昂向苏丹的军队猛攻时,萨拉丁只是命令自己的侄子塔基丁(Taki al-Din)指挥右翼,向敌军敞开阵地:十字军见状猛扑过来,但穆斯林军队开始不断收缩包围圈。穆斯林的弓箭手大部分是亚美尼亚人,弓箭手通过“像蝗虫一样的箭雨”来射杀法兰克人的战马,使得法兰克骑兵寸步难移,“他们的坐骑成了刺猬”。“这天,天气奇热”,居伊的士兵没了战马,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他们因口渴而嘴唇肿胀,枯木燃起的大火又折磨着他们。此时,军心动摇,山穷水尽,居伊的士兵,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总之他的指挥已尽数失灵了。
居伊率军向哈丁角的一座山峰撤退,在那里搭起他的红色营帐。他手下的骑士们聚在他周围准备背水一战。“当法兰克国王撤向山顶时,”萨拉丁的儿子阿夫达尔回忆道,“他的骑士们发起了勇猛的攻击,将穆斯林赶回到我父亲的营地。”一时间,法兰克人的勇敢似乎要威胁到萨拉丁本人。阿夫达尔看到父亲有些沮丧:“他脸色变了,抖动着胡子,然后冲向前大喊道:‘给魔鬼点颜色看看!’”穆斯林发起反击,击溃了十字军:“他们向山上撤去,当我看到法兰克人溃逃时,我欢欣地喊道:‘我们打败了他们!’”但“口渴难耐”的十字军“又来进攻,并把我们的军队击退到我父亲站立的地方”。萨拉丁召集部下,重新击退了居伊的进攻。“我们打败了他们!”阿夫达尔再次大喊道。
“别闹了!”萨拉丁不耐烦地说道,同时指着红色营帐说:“只要这顶营帐还在,我们就不能说已打败了他们!”这时,阿夫达尔看到营帐被推倒了。阿克大主教被杀死,真十字架也被抢走了。在王室营帐四周,居伊和他的骑士们筋疲力尽,他们无助地连人带盔甲倒在地上。“然后,我父亲从马上下来,”阿夫达尔说道,“他的头垂向地面,流着欢欣的泪水向真主致谢。”
萨拉丁将审判所设在他那华丽大营的前厅,他手下的埃米尔押来俘虏。大营一搭起,萨拉丁就在这里接见了耶路撒冷国王和卡拉克的雷纳德。居伊口渴得要命,萨拉丁就给了他一杯用黑门山的冰雪做成的雪酪。国王解了渴,将雪酪递给雷纳德,这时萨拉丁说道:“你给他水喝,可我不给。”阿拉伯人没给雷纳德任何款待和保护。
萨拉丁骑上马出去与部下共同庆贺,接着开始巡视战场。“死人的胳膊和腿赤条条、横七竖八地扔在地上,尸体遍体鳞伤,四分五裂,眼珠子被挖了出来,肚子破裂,许多身体被剁成两截。”这是中世纪战场的大屠杀。回来后,苏丹叫来了居伊和雷纳德。他让国王在大营前厅等着,只让雷纳德进来。“真主让我得胜,”萨拉丁说,“你已经食言多少次了?”
“贵族们总是这样处事。”雷纳德挑衅般地回应道。
萨拉丁要求雷纳德皈依伊斯兰教,雷纳德轻蔑地拒绝了。随后苏丹操起一柄短弯刀,从雷纳德的肩膀下手,劈掉了他的胳膊。最后由卫兵们将雷纳德处决。被砍掉头的雷纳德首先被拖着从居伊身旁经过,随后被扔出营帐外。
耶路撒冷国王被引入大营。“国王杀死国王不符合惯例,”萨拉丁说,“但这个人触犯了底线,所以他罪有应得。”
第二天上午,萨拉丁从部下那里购买了所有两百名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骑士,每人购价五十第纳尔。基督徒武士被要求皈依伊斯兰教,但几乎无人同意。萨拉丁从苏菲派潜修者和伊斯兰学者中征召了一些志愿人员,他命令这些志愿人员杀死所有的骑士。大多数志愿者乞求特权,他们不想做这种事;也有少数人由于害怕而找到其他人来顶替自己施刑,以免自己因行动笨拙而遭人嘲笑。萨拉丁站在高台上,看着这些外行的刽子手不情愿地将耶路撒冷残存的最后的强大力量摧毁。尸体留在他们倒下的地方,甚至一年过后,战场上仍旧“覆盖着他们的骨头”。
萨拉丁让耶路撒冷国王带着真十字架回到大马士革,居伊有气无力地将真十字架倒挂在长矛上。随行的俘虏太多了,萨拉丁的一个仆人看到“一个人用搭帐篷的绳子拴着三十个俘虏行走”。这些法兰克奴隶售价仅每人三第纳尔,一只鞋就能换来一个奴隶。
苏丹自己继续向其他十字军国家发起征服行动,占领了沿海城市西顿、雅法、阿克和阿什克伦,但没能夺取提尔。当时,勇敢的蒙费拉侯爵康拉德(他的兄弟和西比拉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及时赶到,解救了这个关键的要塞港口。然而,萨拉丁手下的埃及总督,他自己的兄弟萨法丁(Safadin)劝说他尽快向耶路撒冷进发,以免在夺取圣城前病倒:“如果你在今晚死于绞痛,耶路撒冷就会继续控制在法兰克人手里。”
萨拉丁围城:屠杀还是投降?
公元1187年9月20日星期天,萨拉丁包围了耶路撒冷。他先在大卫塔西边安营扎寨,随即又移驻东北方,也就是当年戈弗雷攻城之处。
城内挤满了难民,但仅有两名骑士在主教和耶路撒冷两位王后的率领下出城抵抗,这两位王后分别是西比拉和阿莫利国王的遗孀玛丽亚,玛丽亚现在嫁给了伊贝林的贝里昂。赫拉克利乌斯很难找到哪怕五十个人去守卫城墙。所幸伊贝林的贝里昂及时赶来,经由萨拉丁提供的安全通道,救出了他的妻子玛丽亚王后和他们的孩子。贝里昂曾向萨拉丁允诺放弃抵抗,但眼下耶路撒冷人恳求他指挥军民。贝里昂对此无法拒绝,他像一个骑士写给另一个骑士那样向萨拉丁写信表示歉意,萨拉丁也谅解了他的失信。苏丹甚至安排专人护卫玛丽亚和她的孩子们,给他们穿上珠光宝气的礼袍,并用盛宴招待他们。苏丹把孩子们抱到膝上,继而哭了起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耶路撒冷了。“世间万物原本都只是暂时地借予我们而已。”他喃喃自语道。
贝里昂[1]将年满十六岁的贵族子弟和三十名市民封为爵士,武装每个男子并发起进攻。当萨拉丁发起攻城战时,妇女们聚集在圣墓大教堂祈祷,她们剃掉头发以求赎罪,修士和修女则在城墙下赤脚游行。到9月29日,萨拉丁的工兵部队已挖到城墙之下。法兰克人准备一死以求成为圣洁的殉道士,但赫拉克利乌斯并不主张如此,他宣称这样将导致妇女成为哈莱姆女奴[2]。叙利亚的基督徒憎恶拉丁人,他们赞成向萨拉丁敞开城门。30日这天,当穆斯林军队向耶路撒冷发起进攻时,贝里昂来到萨拉丁的大营进行谈判。苏丹的旗帜甚至已在城墙上升起,但他的军队被击退了。
“你们是怎样杀死耶路撒冷人,将他们变身为奴,并实施种种暴行的(指1099年十字军所犯罪行),我们也将怎样对待你们。”萨拉丁对贝里昂说。
“苏丹,”贝里昂答道,“耶路撒冷城内我们的人数众多,如果我们眼见死亡在所难免,那我们就将杀死我们的孩子和妻子,将圆顶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夷为平地。”
有所顾虑的萨拉丁同意和解,他慷慨地释放了王后西比拉和雷纳德的遗孀,但剩下的耶路撒冷人则要么被赎回,要么被变卖为奴。
萨拉丁其人
萨拉丁绝不像19世纪西方作家所描绘的那样,是个自由的绅士,他的傲慢自大赛过野蛮的法兰克人。但依中世纪那些帝国创建者的标准来看,他所获得的声誉实至名归。当他告诉自己的一个儿子他是如何建立帝国时,他说:“靠劝诱民众,我才有了今天。谁也逃脱不了死神的手掌,所以不要对任何人心怀怨恨。要和民众和睦相处。”萨拉丁貌不惊人,看起来还算朴实。在耶路撒冷,当一个侍卫骑马经过一个小水坑,弄脏了他的丝绸袍子时,萨拉丁只是突然大笑起来。他非常清楚自己能时来运转、飞黄腾达,也会轻易就身败名裂、一溃千里。尽管他的崛起充满了血腥,但他厌恶暴力。他劝告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扎希尔(Zahir):“我警告你,要远离杀戮,不能沉湎于此,养成痼疾,因为鲜血只能招致更多杀戮。”曾有突袭的穆斯林从一个法兰克妇女那儿偷偷抱走一个婴儿,当那个妇女穿过火线来向萨拉丁哭诉时,萨拉丁伤感落泪。他立即找到婴儿,还给了这位母亲。还有一次,当一个儿子要求杀掉一些法兰克俘虏时,他训斥了儿子,阻止他去杀人。
优素福·伊本·阿尤布(Yusuf ibn Ayyub)于1138年出生在提克里特(Tikrit,位于今天的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也出生于此),他是一个富裕的库尔德军人的儿子。他的父亲和叔叔谢尔库赫曾效力过赞吉和努尔·丁父子。他自小在大马士革长大,过着声色犬马、耽于享乐的生活。他在烛光中与努尔·丁一起打马球,后者派他担任大马士革的警卫司令。他研读《古兰经》,也琢磨纯种良马。在攻打埃及的战斗中,努尔·丁派遣谢尔库赫与优素福一道出征,优素福时年二十六岁。
库尔德人的这叔侄俩率领仅有两千人的外国骑兵,重振了低落的士气,成功地从法蒂玛王朝和耶路撒冷军队手里夺取了埃及。1169年1月,优素福给自己取了个尊贵的名字“萨拉丁”,[3]并暗杀了宰相,他的叔叔谢尔库赫继任此位。但谢尔库赫很快便死于心脏病发作。三十一岁的萨拉丁由此成为法蒂玛王朝最后一任宰相。1171年,最后一任哈里发去世,萨拉丁推翻了什叶派在埃及的统治(此后一直由逊尼派掌权),在开罗血洗了坐拥一方的苏丹卫队,同时将麦加、麦地那、突尼斯和也门纳入了自己那日益庞大的版图。
1174年努尔·丁死后,萨拉丁北上攻取大马士革,逐渐将伊拉克和叙利亚大部收入囊中,这两部分疆域的中间地带就是今天的约旦,当时约旦被部分控制在十字军手中。攻打耶路撒冷不仅是出色的宗教行为,也是不错的帝国政治策略。萨拉丁偏好大马士革,而把埃及视为摇钱树。“埃及好比是一个妓女,”他开玩笑说,“她要和我那忠诚的妻子(大马士革)争风吃醋。”
萨拉丁并不是独裁者。[4]他的帝国是贪婪的总督、反叛的王公贵族以及野心勃勃的兄弟、王子和侄子们拼凑起来的。萨拉丁赐予这些人领地以换取他们的忠诚、税款和兵力。他总是缺钱少兵,只是由于个人魅力,才能将这一切维系在一起。萨拉丁经常被十字军打败,算不上一个杰出的统帅,但他“不喜女色,不好玩乐”,能坚持到底。萨拉丁大半生都在对付其他穆斯林,但眼下,他的个人使命是夺取耶路撒冷,赢得圣战,他一门心思扑在这上面。“我抛却了尘世的享乐,”他说,“我已享尽了荣华富贵。”
在战争期间于海边散步时,萨拉丁告诉手下大臣伊本·沙达德:“我时常这样想,当真主允许我征服海岸的其余地方时,我将分割自己的土地,立下誓约,乘船在这片海域驰骋征服,直到有一天,世上不再有人拒绝真主——也许我会在途中死去。”但他比法蒂玛王朝更为严厉地推广伊斯兰教。当听说有个年轻的伊斯兰异端者在自己的地盘上宣教时,他下令将那人钉死并暴尸数日。
最令萨拉丁高兴的是晚上与身边的将军和学者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接见使者。他欣赏学者和诗人,而且若少了奥萨玛·本·蒙奇德,他的宫廷就不完整了。奥萨玛·本·蒙奇德时年约九十岁,他忆起“萨拉丁如何到处寻找我的下落,由于他的好心,我才从不幸的深渊中得到解脱,他待我如同家人”。萨拉丁是个跛子且经常生病,有二十一个医生照料他——八个穆斯林、八个犹太人(包括迈蒙尼德)和五个基督徒。当苏丹站起来做祈祷或下令点着蜡烛时,他身边的侍从就知道夜晚结束了。萨拉丁洁身自好、无可指摘,但他那些耽于享乐而又野心勃勃的亲属却远没有他的克制与约束。
舞女和春药:萨拉丁的宫廷
据讽刺作家瓦赫拉尼(al-Wahrani)说,年轻的贵族们举办狂欢会时,主人会脱了衣服趴在地上跑,像狗一样大叫着,并从舞女的肚脐上舔一口酒,而此时清真寺里却结满了蜘蛛网。在大马士革,阿拉伯人抱怨着萨拉丁的统治,作家伊本·乌南(Ibn Unain)嘲笑萨拉丁手下的埃及官吏,尤其是黑苏丹人:“如果我是个脑袋像大象的黑人,有着肥胖的前臂和硕大的阳具,那你就会看到我的需求。”对这种无礼之人,萨拉丁判决其流放。
萨拉丁的侄子塔基丁是他手下最天才的统帅,但也是诸王子中最有野心、最为放荡的。他的嗜好可谓臭名昭著,据说他说话“比妓女拖鞋的敲拍声还好听”。讽刺作家瓦赫拉尼不无嘲讽地劝说塔基丁:“哪一天你赋闲了,你可以尽情搜罗摩苏尔的妓女、阿勒颇的皮条客以及伊拉克的歌女,并且不必为此忏悔。”
由于纵欲过度,塔基丁开始变瘦,出现精力不振和阳痿的症状。他向犹太医生迈蒙尼德咨询,后者曾告诫他不能“暴饮暴食和房事过度”,但迈蒙尼德诊治王公贵族时态度有所不同。这位宫廷医生给萨拉丁的侄子写了一本名叫《论性交》(On Sexual Intercourse)的书,开的处方讲求适可而止,比如饮酒要适量,所交女子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年幼。要喝一种用牛舌草调制成的鸡尾酒,以及一种中世纪治疗阳痿的“奇异秘方”:在房事前,将一种用橘黄色的蚂蚁调制成的油涂抹在阳具上并按摩两小时。迈蒙尼德保证,这样房事后勃起仍会持久。
萨拉丁宠爱塔基丁,将其提拔为埃及总督。但塔基丁企图开创自己的地盘,为此萨拉丁震怒不已,便将其调往伊拉克管辖那儿的一大片地区。眼下,兴高采烈的塔基丁以及萨拉丁的大部分亲属来到了耶路撒冷,庆祝耶路撒冷的解放。
萨拉丁的城市
萨拉丁看着拉丁基督徒永远地离开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人必须出钱赎人,男子每人十第纳尔,女子五第纳尔,儿童一第纳尔。没有付钱凭据谁也不得离开,萨拉丁的部下靠收受贿赂发了财,基督徒被装在篮筐里从城墙上吊下来,或者靠伪装逃跑。萨拉丁对钱不感兴趣,尽管他获得了二十二万第纳尔,但大部分钱财去向不明。
数以千计的耶路撒冷人因付不起赎金而被变卖为男奴或女奴。贝里昂出资三万第纳尔赎回了七千名贫穷的耶路撒冷人。苏丹的兄弟萨法丁提出将一千名境况悲惨者释放,于是萨拉丁将他们平分给了贝里昂和主教赫拉克利乌斯。穆斯林吃惊不已地看到后者付了十第纳尔后,带着几车金银和地毯离去。“有多少洁身自好的女子受到侮辱,适婚的女孩遭到强娶,处女被羞辱,自重的女性被夺去贞操,可爱女子的红唇被吻,不听话的变得服服帖帖,”萨拉丁的文书伊马丁回忆道,“有多少贵族将她们纳为妃妾,有多少贵妇被贱价出卖!”
在苏丹的注视下,排成两队的基督徒回头看了最后一眼,他们为失去耶路撒冷而哭泣。他们在思忖:“她是众城之中的女强人,现在却成了奴婢和侍女。”
10月2日星期五,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下令清除圣殿山即穆斯林所称的谢里夫圣地里的异教痕迹。在“真主万岁”的欢呼声中,悬挂在岩石圆顶清真寺上的十字架被扯了下来,并被拖着在城内行进,最后十字架被捣烂,耶稣的画像被撕碎,岩石圆顶清真寺北边的修道院被拆除,阿克萨清真寺内的小卧室和小套间也被拆毁了。萨拉丁的妹妹用骆驼队从大马士革运来了玫瑰香水。苏丹本人和他侄子塔基丁亲自用玫瑰水擦洗圣地的庭院,贵族和埃米尔也在一旁大清扫。萨拉丁从阿勒颇带来努尔·丁的木刻讲经坛,并将其放置在阿克萨清真寺,这一放就是七个世纪。
苏丹并没有过多地破坏或重建,而是将十字军留下的建筑改头换面,进行粉饰,并沿用十字军那华丽的装饰,使用叶形图案、柱顶和叶形装饰。敌方建筑的风格强烈地体现在萨拉丁的建筑上,以至于很难分辨哪座是十字军建造的,哪座是萨拉丁建造的。
从开罗到巴格达,每个受尊敬的成员,包括穆斯林神职人员和学者,都想要在星期五的祈祷会上祷告。萨拉丁挑中了阿勒颇的法官,给他穿上黑色的礼袍。法官在阿克萨清真寺讲道,颂扬伊斯兰耶路撒冷的美德。通过“解放麦加的兄弟圣迹”,萨拉丁成了“驱散黑暗照亮每个黎明的阳光”。随后,萨拉丁步行来到了岩石圆顶清真寺,他将之比作“伊斯兰图章戒指上的宝石”。萨拉丁对耶路撒冷的爱“如山一般高大”。他的使命是造就一个伊斯兰的耶路撒冷,他考虑着是否要摧毁这块粪堆——圣墓大教堂。一些王公贵族要求将其拆除,但萨拉丁觉得不管圣墓大教堂是否还在那儿,这块地方仍然是神圣的。萨拉丁援引公正者欧麦尔的先例,仅仅将教堂关闭了三天,就把它交给了希腊东正教会。总的来说,他对大多数教堂持宽容态度,只是一门心思要削弱基督徒居住区的非伊斯兰特征。教堂再次被禁止敲钟,取代教堂钟声的是宣礼员的声音,这一现象一直延续数百年直到19世纪为止,基督徒召集会众祈祷只能靠敲击木制钟锤和铙钹。萨拉丁拆毁城外的一些教堂,下令征用了许多知名教堂,并美其名曰“萨拉西叶(Salahiyya)”——他人的捐赠——这些教堂今天还能看到。[5]
萨拉丁给耶路撒冷带来了许多穆斯林学者和神秘主义者,但耶路撒冷不能只有穆斯林,所以他请回许多亚美尼亚人,这些亚美尼亚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存在到今天(他们称自己是“公民”——Kaghakatsi)。此外还有许多犹太人,“他们都是以法莲的部族”,来自阿什克伦、也门和摩洛哥。
萨拉丁筋疲力尽,但还是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耶路撒冷,以攻占十字军的最后一些要塞。他占领了阿克这个强大的海军基地。但他从未将十字军彻底消灭:出于骑士精神,他将居伊国王释放,也未能攻下提尔,这给基督徒留了个活命的港口,使他们得以发起反攻。或许是他低估了基督教世界的反应:耶路撒冷失守的消息震惊了从国王、教皇再到骑士和平民的欧洲广大阶层,他们组织起一支新的强大的十字军,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萨拉丁犯下的错误将使他付出沉重的代价。公元1189年8月,居伊国王率领一小股军队出现在阿克城外,随后便开始围攻阿克。萨拉丁并没把居伊的这种英勇行为放在眼里,他派遣了一队人马,想不费吹灰之力将其歼灭,但居伊挡住了萨拉丁的进攻,并组织十字军开始反攻。萨拉丁包围了居伊,但居伊包围了阿克。萨拉丁的埃及舰队被击败后,乘船而来的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十字军加入了居伊的军队。在欧洲,英国和法国国王以及德国皇帝纷纷支持十字军;舰队正在组建,军队被集结起来加入对阿克的作战。这是一场长达两年的血腥战争的开始,很快,欧洲最伟大的君主们都加入了战争,他们决心把耶路撒冷重新夺回来。
日耳曼人是急先锋。当萨拉丁听说红胡子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正率一支德国军队朝圣地开进时,他召集部下发起圣战。随后,就传来了好消息。
公元1190年6月,巴巴罗萨在奇里乞亚的一条河中溺水身亡,他的儿子、士瓦本的腓特烈公爵将他的尸体煮烂后,用醋浸泡,然后把尸肉埋葬在安条克,率军带着他父亲的尸骨直奔阿克,因为他计划将之葬在耶路撒冷。巴巴罗萨之死演化为带有末世论色彩的传说,据称末日来临时,这位沉睡的皇帝将会复活。士瓦本公爵在阿克城外死于瘟疫,德国十字军随之土崩瓦解。但好几个月绝望的战斗以及数千人死于瘟疫后(包括主教赫拉克利乌斯和耶路撒冷王后西比拉),[6]萨拉丁仍接到了坏消息:基督教王国那些骁勇善战的武士正在赶来。
* * *
注释
[1] 小说作品中的贝里昂是电影《王者天下》中的英雄人物(奥兰多·布鲁姆饰演),剧中他与王后西比拉(伊娃·格林饰演)有暧昧关系。
[2] 哈莱姆指旧时穆斯林富人的女眷。——译注[3] “萨拉丁”是十字军对“萨拉赫·迪尼亚尔丁”(意为“世上万神的大爱慈悲”)的简写。十字军把萨拉丁的兄弟叫作萨法丁,萨法丁原名阿布·伯克尔·伊本·阿尤布,他得到一个敬称,即萨法赫尔丁(Safah al-Din,意为“信仰之剑”),而后世史书多以他后来的王室名称阿迪勒(al-Adil,意为“公义者”)来称呼他。萨拉丁的两个近臣为他写了传记,其中他的文书伊马丁写下了《叙利亚的闪电》(The Lightning of Syria)和《关于征服圣城的西塞罗雄辩》(Ciceronian Eloquence on the Conquest of the Holy City),两书以文风华丽著称。1188年,一个从伊拉克来的名叫巴哈尔丁·伊本·沙达德的伊斯兰学者来到耶路撒冷,萨拉丁起先任命他做军队的卡迪(qadi,法官),随后又调任他为耶路撒冷的监管人。萨拉丁一死,他成了萨拉丁两个儿子的首席法官。他写有传记《苏丹轶事与约瑟夫的美德》[Sultanly Anecdotes and Josephy Virtules ,约瑟夫(Joseph)即优素福(Yusuf)],对一个顶着压力的军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4] 耶路撒冷有个老人控告苏丹侵夺了自己的财产。萨拉丁从王座上走下来,公平地接受了审判并赢得了官司,但事后他又送给老人大把礼品。
[5] 萨拉丁的宫廷有时设在医院骑士团驻地,有时设在大主教府邸,大主教府邸的屋顶上有一个小木屋,萨拉丁喜欢和身边的随从坐在小木屋一直到深夜。他的兄弟萨法丁住在锡安山上的“最后晚餐室”中。萨拉丁打算将主教府邸送给自己的萨拉西叶苏菲派女修道院(或称道堂)。今天它仍旧是萨拉西叶道堂(如铭文所写)。主教府邸的卧室带有精致的十字军风格的柱顶装饰,萨拉丁(还有大主教们)曾经在里面睡过,今天则成了领袖阿拉米的卧室,阿拉米是耶路撒冷一个显赫家族的成员。大主教们有特殊的入口,可以从他们的宫殿直通圣墓大教堂,萨拉丁将这些入口封住,但今天从商店的收银台后面仍可看到。萨拉丁还接管了圣母玛利亚教堂作为自己的萨拉西叶医院,并下令将圣安妮教堂设为自己的萨拉西叶马德拉萨(madrassa,即宗教学校)。如今它再次成为教堂,但上面的铭文写着,萨拉丁是“统帅信徒的帝国的复兴者”。
[6] 耶路撒冷新王后是西比拉同父异母的妹妹伊莎贝拉,她是国王阿莫利与王后玛丽亚的女儿。伊莎贝拉与她丈夫离了婚,后又与蒙费拉的康拉德结婚。康拉德因此成了耶路撒冷名义上的国王。
27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萨拉丁和理查
公元1189年—公元1193年
狮心王:骑士精神与屠杀
公元1190年7月4日,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和法兰西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解救耶路撒冷。三十三岁的理查刚刚继承他父亲亨利二世的金雀花帝国——包括英格兰和半个法兰西。理查朝气蓬勃,长着红色的头发,体格健壮,与萨拉丁的耐心和谨慎相比,理查显得傲慢和锋芒毕露。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既是个粗俗的游吟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为洗掉身上的罪恶,在神职人员面前,他曾赤裸着身子鞭打自己。
阿基坦的埃莉诺最宠爱的这个儿子对女人几乎没多少兴趣,到19世纪,他被说成是一个同性恋者,但这种说法不足为信。战争才是他真正的爱好,为此他曾无情地勒索英国人出钱给他的十字军,并开玩笑道:“如果有买家,我可以把伦敦卖了。”当英格兰因十字军东征而重燃信仰之火时,[1]犹太人成了众矢之的,而迫害的最高峰就是约克郡——被称为英国的马萨达——的大规模自杀行为。当时,理查已动身离开,乘船去了耶路撒冷,不管在哪儿上岸,他都把自己打扮成王家武士的典型代表。他总是穿着鲜红的衣服——鲜红是战争的颜色——放肆地挥舞着剑,对众人说那是亚瑟王的神剑。在西西里,他从新即位的国王手里救出了自己的妹妹,寡妇王后乔安娜(Joanna)。之后他率军来到拜占庭贵族统治下的塞浦路斯,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这座岛屿,随后又率领二十五艘战舰奔赴阿克。
1191年6月8日,理查率军登陆,加入了法兰西国王的围城战,两军协同作战,关系友善。萨拉丁和朝臣们注视着理查的到来,“这位强大的武士”的“盛大场面”令萨拉丁印象深刻,理查“对战争的狂热”也让他难以忘记。
战场上,瘟疫肆虐,王室的大帐篷、肮脏的小棚屋、灶房、公共浴池以及妓院都爆发了瘟疫。萨拉丁的文书伊马丁记述了妓女们是如何勾引穆斯林的。伊马丁到过理查的大营,他极尽色情隐喻描写之能事:他盯着“这些歌女和风骚女子,她们浓妆艳抹,长着蓝色的眼睛和丰满的大腿”,她们“不断做着热火朝天的交易,她们抬高双腿,让腿上的银镯触碰自己的金耳环;她们诱惑刀剑入鞘,让投枪刺向盾牌;她们让鸟儿能用喙啄食,从洞里捕到一只只蜥蜴;她们让人把笔放到砚台上”。
如果连伊马丁也承认“一些愚蠢的马木鲁克偷偷开溜”去调戏这些法兰克风骚女人,那就说明很多人都做过这样的事。理查用自身的力量改变了战争的态势。萨拉丁已经病了;很快欧洲的君主们也得了病,但即使在病床上,理查还是无所顾忌地挥舞着弓弩,向敌营射箭。此时,一艘艘战舰正载着精锐的欧洲骑兵前来。
萨拉丁就像“一个孤苦凄凉的母亲一样,骑着马催促部众履行他们的圣战义务”。圣战因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心生妒意的腓力二世早早就离开了,理查掌握了指挥权。“只有我统治别人,别人休想统治我”。但他的军队也遭受重创。他提出和谈,萨拉丁派去他那老成而更冷漠的兄弟萨法丁作为特使,这些务实者仍在与所有可充当假想敌的对手作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各自派出两万兵力,都想竭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抗命的属下、麻烦不断的贵族以及操着各种语言的军队。
这时,阿克已难以维持,阿克总督开始谋求投降,“比心不在焉、害相思病的女孩还严重”。萨拉丁别无选择地默许阿克投降,他承诺归还真十字架,释放一千五百名俘虏。但他的首要任务是保卫耶路撒冷。萨拉丁故意拖延时间以离间十字军,他想借此节约军费并延迟对方的行动。但狮心王动了真格,他主动向萨拉丁发起挑衅。
8月20日,理查押送三千名被绑的穆斯林囚徒来到一片空旷的地方,以便萨拉丁的军队能够看见。随后理查将男人、女人和儿童统统杀死。这就是传说中的骑士气概。惊恐不已的萨拉丁派出了骑兵,但已为时太晚。随后,他将抓到的所有法兰克俘虏斩首。
五天后,理查进抵雅法海岸,直逼耶路撒冷,他的军中流传着:“保佑我们,圣墓!”9月7日,狮心王发现萨拉丁及其部下正在阿尔苏夫封锁道路。理查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用大规模的步兵去化解萨拉丁的一次次冲锋,怎样同萨拉丁的骑兵和骑马弓箭手周旋,直到自己能将自身骑兵的强大力量释放出来。理查按兵不动,直到一个医院骑士团的骑兵突然飞奔出战,他才率领所有人马猛攻穆斯林。萨拉丁孤注一掷,将手下的马木鲁克王家卫队派上战场。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苏丹及时撤了军,用来做“守卫耶路撒冷的储备军”。最危险时,萨拉丁身边只有十七个卫兵。这场战败后,萨拉丁垂头丧气,心痛得不能进食。
萨拉丁骑马回到耶路撒冷过斋月,同时布置防务。理查清楚,既然萨拉丁的军力和帝国毫发未损,那么即使拿下了耶路撒冷,十字军也守不住,所以进行一场谈判是明智的。在致萨拉丁的信中,理查写道:“穆斯林和法兰克人都无力再战,这块土地已变为废墟。所以,我们必须谈判的是耶路撒冷、真十字架和这些土地的问题。耶路撒冷是我们信仰的中心所在,对此我们绝不放弃。”萨拉丁也向对方说明圣城对穆斯林的意义:“耶路撒冷对我们而言像对你们一样重要。实际上,她对我们而言要比对你们来说更伟大,因为正是在耶路撒冷,我们的先知夜行登霄,天使们也聚在这里。”
理查急切地想知道对方的虚实。他务实又不乏想象力,遂提出一个妥协方案:把自己的妹妹乔安娜嫁给萨法丁,这样基督徒将得到海岸,进而为夺取耶路撒冷开辟道路,穆斯林占有内陆,而耶路撒冷就是在萨拉丁统治下由国王萨法丁和王后乔安娜共有的都城。萨拉丁答应了,但乔安娜很是气愤:“我怎么可以与一个穆斯林发生关系?”理查说这只是笑话,随后他告诉萨拉丁:“我将把侄女许给你。”萨拉丁感到不解:“我们最好的选择是继续圣战,还是任由自己衰老而亡?”
10月31日,理查慢吞吞地来到耶路撒冷,与老练的萨法丁继续谈判。谈判地点设在壮丽气派的营帐中,双方交换了礼品,相互参加对方的宴会。“我们在耶路撒冷必须要有个立足点。”理查坚持道。理查手下的法国骑士对他的谈判提出非议,他就将一些土耳其俘虏斩首,并凶残地将头颅置于营地周围示众。
危急关头,萨拉丁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他那放浪不羁的侄子、一心想自立门户的塔基丁死了。萨拉丁将信藏起来,令属下离开营帐,然后便“痛哭流涕,含泪而语噎”。他用玫瑰香水洗了脸,重新指挥战争:因为没时间去哀悼。萨拉丁视察了耶路撒冷和新组建的埃及守备军。
12月23日,理查挺进到托伦(Le Thoron des Chevalies,即拉特伦)。在这儿,他和妻子、妹妹一同热热闹闹地庆祝了圣诞节。1192年1月6日,冷雨纷纷,道路泥泞,理查行至距耶路撒冷12英里(约19千米)的贝特努巴。法国和英国贵族想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耶路撒冷,但理查劝阻说他的兵力不够因而无法围城。萨拉丁守在耶路撒冷,盼望着雨雪天气能将十字军赶走。1月13日,理查撤了兵。[2]
双方陷入了僵局。萨拉丁调遣五十名石匠和两千名法兰克俘虏来加固耶路撒冷,并将橄榄山脚下约沙法圣母教堂的高层楼房以及锡安山上的最后晚餐室拆解以获取石料。萨拉丁、萨法丁与他们的儿子亲自在城墙上劳作。
其间,理查攻占了阿什克伦,并将其加固。阿什克伦是通往埃及的门户。理查向萨拉丁提议瓜分耶路撒冷,圣地和大卫塔仍由穆斯林保有。但这些磋商的复杂性堪比21世纪的巴以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双方都想占有整个耶路撒冷。3月20日,萨法丁和儿子卡米勒(Kamil)拜访了理查,并向理查主动提出重开圣墓大教堂,归还真十字架:遵照古典骑士的优雅姿态,狮心王给年轻的卡米勒起了个绰号,并给他戴上骑士腰带。
但这般演戏使那些骄横的法国骑士感到不满,他们决心立即突袭耶路撒冷。6月10日,理查率领这些法国骑士回到贝特努巴,继续在那里安营扎寨。炎热的天气里,他们争论了三个星期,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通过外出侦查,理查缓解了紧张局势,并一度逼近蒙茹瓦(Montjoie)。在蒙茹瓦,他从马上下来念诵祷词,并将手中的盾牌举起以遮住耶路撒冷的荣耀。据说他的祷词是这样的:“主啊,我恳求你,在我从敌人手里解救圣城之前,不要让我看到你的圣城!”
狮心王在苏丹的军队中雇了探子,探子现在报信说,萨拉丁的亲王正率领一队援军自埃及而来。理查乔装打扮成贝都因人,派五百名骑士和一千名轻骑兵伏击了埃及人。他将敌军各个击破,并洗劫了车队,缴获三千头骆驼和大量物资——这些物资或许足以支撑他到达耶路撒冷或埃及。“这沉重打击了萨拉丁的内心,”大臣伊本·沙达德说道,“但我试图使他平静下来。”耶路撒冷岌岌可危,萨拉丁心慌意乱,压力陡增。他将城市周围的井投了毒,并让几个儿子统管那些散兵游勇。萨拉丁兵力不足,他焦急地征召萨法丁从伊拉克归来。
7月2日,萨拉丁召开作战会议,但他手下的埃米尔们就像理查手下的贵族一样不牢靠。“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会议开头,伊本·沙达德说道,“就是我们所有人聚在岩石圆顶清真寺准备一死。”这时会场鸦雀无声,将领们静静地坐着,“似乎有鸟儿在他们的头顶停留”。会议争论苏丹是应该在城内背水一战,还是为避免陷入重围放弃抵抗。苏丹清楚自己如果不亲自出马,手下的追随者将很快投降。最后他说:“你们是伊斯兰的军队,如果你们不战而降,他们将像卷轴一样席卷这块土地,这是你们的责任——为什么这些年你们能享用财富,原因就在这里。”将领们赞成开战,但第二天他们又回来说,害怕重蹈阿克的覆辙而陷入包围之中。出城作战岂不是更好吗?即使做最坏的打算,也不过是暂时失去耶路撒冷。将领们坚持认为萨拉丁或他的一个儿子必须得留在耶路撒冷,不然萨拉丁手下的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将会火并。
萨拉丁留了下来,而他的探子们提供的情报也使他很清楚理查面临的问题。7月15日是攻克耶路撒冷的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即将临近,而十字军此时恰好发现了真十字架的另一些碎片,这一奇迹来得正是时候,一时间人心大振。但勃艮第公爵率领的法兰克人与理查率领的盎格鲁-安茹人却剑拔弩张,他们打着荒唐的标语,唱着下流的小曲,相互嘲笑。理查是个游吟诗人,这时他也写下了一首诗歌讥讽对方。
萨拉丁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对峙:7月3日星期四晚上,伊本·沙达德如此担心,于是他开始祈祷:“我们所在的地方最受保佑,我们能熬过这些日子。”星期五这天,苏丹祈祷时做了两次仪式,他从腰间掏出弓,然后做了两次拜倒于地的祈祷礼。仪式期间,萨拉丁当众痛哭起来。傍晚时分,探子回报说法兰克人正在收兵。7月4日,理查撤兵了。
萨拉丁大喜过望,立刻骑上马去见他最疼爱的儿子扎希尔,在扎希尔双眼间亲吻着,并将其护送往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扎希尔和他父亲一同住在医院骑士团首领的住宅里。双方都元气大伤:理查收到消息,他的兄弟约翰一回到英格兰便开始进行反叛。要想保住自己的地盘,理查需要尽快返回家乡。
趁理查麻烦在身,7月28日,萨拉丁出人意料地突袭雅法,在投石机的轰击下,雅法被迅速攻克。当伊本·沙达德与投降者谈判的时候,扎希尔在岗哨上睡着了。突然,狮心王理查乘坐飘扬着鲜红色旗帜的战舰出现在附近海面。他来得正是时候:一部分法兰克人还在坚持抵抗。理查一边发射弓弩,一边涉水冲上海滩——“他的头发是红的,短袍是红的,旗帜也是红的”。理查甚至来不及脱去防水长靴,也没有穿上盔甲,就挥舞起了丹麦战斧。在仅仅十七个骑士和百余个步兵的护卫下,理查带领部下发起了猛烈进攻,他再次夺取了这座城镇。
之后,理查对萨拉丁的大臣取笑道:“你们的苏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我一来,他就跑了呢?我脚上只穿着蹚水用的靴子,连护身的铠甲都没有。”据说萨拉丁和萨法丁给狮心王送去了阿拉伯马作为礼物,但这只是萨拉丁经常使用的缓兵之计,因为不久他们就会发起反攻。理查击退了他们,随后便向撒拉逊人下战书以求一战。他上下挥舞着长矛,在军队中纵马飞奔,但无人敢应战。
萨拉丁下令开战,但他手下的埃米尔们拒绝了。震怒之下,他准备将那些抗命不尊的埃米尔按照赞吉的方式钉上十字架。但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并邀请埃米尔享用刚从大马士革运来的多汁可口的杏果。
国王和苏丹之间已陷入拉锯战。“我们两败俱伤。”理查私下对萨拉丁说道。当他们开始和谈时,这两位军阀都已筋疲力尽,病入膏肓,他们的资源与意志也都消耗殆尽。
* * *
注释
[1] 英格兰最古老的酒馆名叫“耶路撒冷纪程(Journey to Jerusalem)”,位于诺丁汉,其历史可追溯至理查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时期。
[2] 1192年4月,理查终于发现,居伊原来是只靠娶了他已过世的、风光不再的妻子,就当上了耶路撒冷国王。他认定蒙费拉的康拉德,即伊莎贝拉王后的丈夫才是耶路撒冷国王。但数天后,康拉德死于穆斯林暗杀组织之手。香槟伯爵亨利是理查和法兰西的腓力的侄子,他娶了耶路撒冷王后伊莎贝拉。伊莎贝拉时年二十一岁,怀有康拉德的孩子,康拉德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亨利成了耶路撒冷国王。为补偿居伊,理查把塞浦路斯卖给了他。居伊家族统治塞浦路斯达三个世纪。
28 萨拉丁王朝
公元1193年—公元1250年
苏丹之死
公元1192年9月2日,苏丹和国王达成《雅法协定》(Treaty of Jaffa),第一次对巴勒斯坦进行了势力范围划分:基督教王国欢欢喜喜地得到了阿克,并将其定为都城;萨拉丁仍占有耶路撒冷,但基督徒可以畅通无阻地前往圣墓大教堂。
在返回耶路撒冷的路上,萨拉丁遇到他的兄弟萨法丁,萨法丁亲吻大地以感谢真主,他俩还一同在岩石圆顶清真寺进行了祈祷。尽管理查拒绝拜访耶路撒冷,他的骑士还是照旧在耶路撒冷朝圣并受到萨拉丁的接见。苏丹向他们展示了真十字架,但从那以后,这件至高无上的遗物就不见了,并永远地消失了。停留耶路撒冷期间,国王的谋士休伯特·沃尔特(Hubert Walter)与萨拉丁谈起了理查,萨拉丁指出狮心王缺乏智慧和分寸。多亏了沃尔特,萨拉丁才允许那些拉丁神父返回圣墓大教堂。当拜占庭皇帝艾萨克·安吉卢斯要求圣墓大教堂归属东正教会时,萨拉丁决定基督徒必须在他的监管之下共享圣墓大教堂,并任命加尼姆·哈兹拉吉领袖为教堂守护人,直到今天,加尼姆·哈兹拉吉的后代努赛贝家族仍在担当这一角色。
理查与萨拉丁此后再未碰面。10月9日,理查坐船去了欧洲。[1]萨拉丁任命伊本·沙达德来监督他在耶路撒冷的规划,沙达德的回忆录里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眼下,萨拉丁去了大马士革。
在大马士革,安逸的家庭生活在等待着萨拉丁。他有十七个儿子,但现在他已五十四岁,且疲惫不堪。他的儿子扎希尔不想承受与父亲的离别,或许他意识到父子俩以后恐怕难以相聚。令人动容的是,扎希尔反复重复着道别的话语,而后又一次骑马返回亲吻萨拉丁。在宫中,伊本·沙达德发现苏丹正在花园的门廊里和他的一个幼子玩耍,此时法兰克贵族和土耳其埃米尔们正等待着苏丹的接见。
几天后,欢迎完来自麦加的朝圣车队,萨拉丁由于发烧病倒,很可能是得了伤寒。医生为他放血治疗,但病情更加严重了。萨拉丁说需要温水,水送来后他还是嫌冷。“上天哪!”他呼喊道,“没人能把水弄热些吗?”1193年3月3日黎明,在《古兰经》的诵读声中,萨拉丁去世了。“我和其他人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人生。”伊本·沙达德沉吟道:时光如梭,风云人物悄然而去;
往事如烟,所有只是一场梦幻。
穆阿扎姆·伊萨:另一位耶稣
接下来的六年里,萨拉丁的儿子们在这种持续动荡的联合中相互争斗,他们那精明的叔叔萨法丁则从中调解。三个最年长的儿子,阿夫达尔、扎希尔和阿齐兹,分别得到了大马士革、阿勒颇和埃及,而萨法丁统治着外约旦和埃德萨。
时年二十二岁的阿夫达尔继承了耶路撒冷,他也很珍惜耶路撒冷。他修建了欧麦尔清真寺,右边紧挨着的就是圣墓大教堂,他将北非人安置在一处马格里布聚居区里,在那儿他修建了阿夫达尔学校(Afdaliyya Madrassa),与西墙仅隔数米。
阿夫达尔嗜酒且无能,他发现很难激发起部众的忠诚。兄弟之间为争夺耶路撒冷混战不休。阿齐兹刚赢得胜利,取得苏丹之位,却在外出狩猎时被人暗杀。还活着的兄弟俩阿夫达尔和扎希尔联合起来对付他们的叔父,但萨法丁将二人打败并夺取了帝国,当了二十年的苏丹。萨法丁冷酷却又举止优雅,一点也不像萨拉丁:没有一个当时的人用亲和的笔触描写他,但所有人都尊敬他。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很可能是同辈中最有才干的”。在耶路撒冷,萨法丁命人修建了两座门——链门和神迹门,两座门很可能就位于十字军美门的原址——那精致的法兰克建筑装饰来自圣殿骑士团所建的修道院,两座门的特色在于双顶的门廊和柱顶,柱顶上是各种动物和狮子造型石刻:这些仍是通往圣殿山的西入口的重要装饰物。但甚至在他成为苏丹前,1198年,他的次子穆阿扎姆·伊萨(Muazzam Isa,“Isa”就是阿拉伯语中的“耶稣”)即已被赐予叙利亚作为其领地。
1204年,穆阿扎姆定耶路撒冷为都城,将阿莫利的府邸作为自己的私宅。作为自他伯父萨拉丁以来最受欢迎的家族成员,穆阿扎姆平易近人,思想开明。每当为了学习哲学和科学拜访学者时,他都会像个普通学生一样走到学者家里。“我在耶路撒冷见过他,”历史学家伊本·瓦希尔(Ibn Wasil)回忆说,“男人、女人、小孩都抢着要看他,没人会将人群赶走。尽管他大胆且富于幽默感,但他几乎没有要吹嘘卖弄的意思。他骑马时旁边没有王旗跟着,而仅留少数人护卫。他头戴黄色的帽子,穿行在集市和街道,也不用任何人开道。”
穆阿扎姆是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最多的建设者之一,他修复了城墙,建造了七座巨塔,将圣殿山上的十字军建筑改造为穆斯林圣地。[2]1209年,穆阿扎姆将来自法国和英格兰的三百户犹太家庭安置在耶路撒冷。西班牙犹太诗人犹大·哈里兹前来朝圣时,称赞了穆阿扎姆和萨拉丁的王朝,尽管他仍为圣殿哀伤不已:“我们每天都会到外面为锡安哭泣,为她那已被毁灭的宫殿哭泣。我们登上橄榄山,在上帝面前拜倒于地。看到我们神圣的殿堂成了外族的寺院,这是多么深重的苦难。”突然,1218年,穆阿扎姆的江山面临了巨大的危险:耶路撒冷名义上的国王布里埃纳的约翰(John of Brienne)率领第五批十字军进攻埃及。十字军包围了杜姆亚特港。时年七十四岁的萨法丁率军迎战,但听说杜姆亚特的链塔失守时,他溘然长逝。穆阿扎姆急忙从耶路撒冷赶往埃及以帮助自己的兄长,埃及的新任苏丹卡米勒。但兄弟俩惊慌失措,他们两度提出,若十字军离开埃及,他们会将耶路撒冷拱手相让。1219年春天,在这个家族帝国遭遇危难之际,穆阿扎姆作出了痛苦的决定:将耶路撒冷所有的防御工事拆除。他认为“如果法兰克人占领这些地方,他们将杀死那儿的所有人,并将控制叙利亚”。
耶路撒冷失去防务,人口少了一半——城里的居民成群结队地逃走。“妇女、女孩以及老人聚集在圣地,他们撕扯着头发和衣服,四散而逃”,好像“末日审判”来了。然而十字军愚蠢地拒绝了兄弟俩让出耶路撒冷的提议。随后,十字军便土崩瓦解了。
十字军一走,卡米勒和穆阿扎姆便开始为争夺最高权力展开残酷的战争,而之前,他们在这场严重的危机中的合作却如此亲密。直到19世纪,耶路撒冷才真正恢复元气。在前前后后的许多传说中,耶路撒冷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内都没有城墙。耶路撒冷也即将在一场最虚无缥缈的和平交易中再次易手。
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启示录》中的野兽1225年11月9日,在布林迪西(Brindisi)的主教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娶了时年十五岁的耶路撒冷女王约朗德(Yolande)。婚礼一结束,腓特烈就以耶路撒冷国王的名义开始了他的十字军东征。他的敌人宣称他不单引诱新婚妻子的宫女,还与穆斯林宫女放荡取乐,这震惊了他的岳父——布里埃纳的约翰,也触怒了教皇。但腓特烈已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君主——他后来成了赫赫有名的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而且他一切都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的腓特烈长着绿色的眼睛和姜黄色的头发,一半是德意志人,一半是诺曼人。他在西西里长大,而欧洲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像他在巴勒莫的王宫那样,将诺曼、阿拉伯和希腊文化融合在一个汇聚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独特混合体中。由于从小就受环境影响,腓特烈才变得如此不同寻常,他也卖弄着自己的这种特立独行。伴他左右的通常是成群的女眷、各种动物,还有五十个训隼师(他写过一本书《与鸟狩猎的艺术》)、阿拉伯保镖、犹太和穆斯林学者,也经常有苏格兰魔术师和教义解说人。在文化上他肯定比任何基督教王国的国王都更黎凡特化,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在西西里残酷地镇压那些阿拉伯反抗者。他会用自己的靴刺将俘获的反抗者首领的肚子撕开。他将阿拉伯人逐出西西里,但又在卢切拉为他们建了个新的阿拉伯城镇,镇上有专门的清真寺,还有一个他最喜欢住的王宫。他同样也强化反犹立法,但同时资助犹太学者,并欢迎犹太定居者,还一再申明会平等对待他们。
然而是权力而不是玩物丧志消耗了腓特烈,他一生都在守着自己那庞大的遗产,从波罗的海扩张到地中海。他反对教皇,后者曾两次将他开除教籍,指责他反对基督,还用最古怪的诽谤丑化他。有人控告他是秘密的无神论者或穆斯林,称他曾说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都是骗子。他被描绘成一个中世纪的弗兰肯斯坦博士(Dr Frankenstein):传闻他曾将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密封在一只桶内,以检验他的灵魂能否逃出来;将人的五脏六腑取出,以研究此人的消化能力;还曾将儿童锁在密闭的小房间,以检验他们怎样发展语言能力。
腓特烈将自己和家族的权力看得很重:他其实是个传统的基督徒,他坚信身为皇帝,应该像拜占庭皇帝那样成为全天下无处不在的神圣君主,而且作为十字军的子孙,还是查理大帝的继承人,他必须解放耶路撒冷。他已经两次组织了十字军,但就是迟迟没有动身。
既然他成了耶路撒冷国王,他就要认认真真地计划组织远征了——但肯定是按他自己的喜好来。他将自己那已怀孕的耶路撒冷王后安置在他在巴勒莫的宫殿中,并允诺教皇率军东征——时年十六岁的约朗德在生下儿子后就死了。由于腓特烈是靠联姻当上了耶路撒冷国王的,现在王位自然便归他的儿子所有了。但他不想让这些琐事影响自己新的征战。
皇帝希望利用萨拉丁家族的内讧来夺取耶路撒冷,而卡米勒苏丹也曾主动提出将耶路撒冷让出以换取他支持自己对抗穆阿扎姆——穆阿扎姆现在控制着耶路撒冷。1227年,腓特烈终于出发了,但却因病返回——为此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将他革除教籍,这对一个十字军领袖而言非常不利。他派遣条顿骑士团和步兵先行进发,1228年9月,他在阿克与先头部队会合。此时,穆阿扎姆已死,卡米勒占领了巴勒斯坦,而且他不再提起让城的事。
然而此时,卡米勒不得不与穆阿扎姆的儿子们对抗,再加上腓特烈和他的军队,卡米勒无法应对双重威胁。皇帝和苏丹都太过弱小,无力为耶路撒冷而战,二者于是开始了秘密谈判。
卡米勒像腓特烈一样特立独行。在小的时候,萨法丁的这个儿子就被狮心王亲自封为骑士。皇帝和苏丹在谈判如何共享耶路撒冷时,也争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阿拉伯几何学。“我对耶路撒冷真的不存有野心,”腓特烈对卡米勒的特使说,“我只是想维护自己在基督徒中的名声。”穆斯林想知道基督教是否“对他来说只是个游戏”。苏丹给皇帝送去了舞女,而皇帝也用基督徒舞者招待他的穆斯林客人。主教格罗尔德斥责腓特烈的舞女和杂耍艺人是“名声败坏的人,在基督徒眼里不值得一提”,他肯定要喋喋不休地进行这样的指责。谈判期间,腓特烈带着隼狩猎,诱骗自己的新情妇们,给她们中的某个人写行吟诗:“唉,我觉得即使与自己的女人分离,也能容易地回想起与她厮守时的甜蜜。快乐的歌呵,去往叙利亚有花的地方,到俘虏我心的女子那里。要让那最可爱的女子记住她的仆人,她的仆人将为得到她的爱而受苦,直到仆人做完了所有她吩咐的事。”
当双方的谈判迟迟不见进展时,腓特烈率军沿着理查当年的路线抵达雅法海岸,对耶路撒冷形成威胁。这一招果然奏效,1229年2月11日,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好事:为换取十年和平,卡米勒决定将耶路撒冷和伯利恒连同通向大海的走廊地带割让给他。在耶路撒冷,穆斯林保有圣殿山,而基督徒在法官的监管下可自由出入圣殿山并在那里礼拜。这桩交易忽视了犹太人(他们大部分已逃离此地),但这样的共享主权协议仍然是耶路撒冷历史上最为大胆的和平协定。
然而,两个世界都惊惧不已。在大马士革,穆阿扎姆的儿子纳西尔·达乌德(Nasir Daud)下令举行全国哀悼。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在哭泣。卡米勒强调:“我们只是让出了一些教堂和毁坏的房屋,那些神圣的地方还有令人敬仰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仍是我们的。”实际上,协定对他也是有利的。他可以再次统一萨拉丁的帝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在腓特烈这边,大主教格罗尔德禁止这位被革除教籍者访问耶路撒冷,圣殿骑士团还因他没能得到圣殿山而对他大加斥责。
3月17日是星期六,在阿拉伯禁卫军和侍从、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条顿骑士团以及两名英吉利主教的护卫下,腓特烈与苏丹的代表沙姆斯丁(Shams al-Din)在雅法门会面。沙姆斯丁是纳布卢斯的法官,他将耶路撒冷钥匙交给了腓特烈。
大街上空无一人,很多穆斯林都离开了。对于拉丁的这次复兴,叙利亚的东正教徒感到很不高兴——而且腓特烈的好日子并不长:凯撒利亚主教正在赶来以执行大主教的禁令,并叫停耶路撒冷的圣事活动。
腓特烈二世的加冕:日耳曼的耶路撒冷
在医院骑士团首领的府邸住过一宿后,腓特烈在圣墓大教堂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弥撒。教堂里没有一个教士,而是挤满了他那些德国士兵。腓特烈将自己的皇冠放在各各他的圣坛上,然后戴在头上。举行这样一个加冕礼意在向世人表明他才是基督教王国统领一切、至高无上的君王。腓特烈向英格兰的亨利三世解释说:“我们是天主教皇帝,我们头上的皇冠是万能的上帝从他的王座上取下的。靠着他的恩惠,在他的仆人大卫的屋里,我们的地位被抬举到世界万王之上。”腓特烈并没低估自己的重要性:他导演了一出怪异的、场面宏大的舞台剧。他将这座教堂视为大卫王的圣殿,在这里,一个神圣的国王、神秘的末日皇帝得到加冕。
随后,皇帝来到圣殿山,他欣赏着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称赞阿克萨美丽的壁龛,并来到努尔·丁的讲经坛。当他发现有个神父正拿着一本《新约》,试图进入阿克萨清真寺时,他上前一把将那神父打倒,大叫道:“混蛋!上帝作证,要是有谁不经我允许再进入此地,我就挖了他的眼睛!”
穆斯林看守人不清楚是什么造就了这位长着姜黄色头发,言行又特立独行的人。“如果他是个奴隶,他甚至不值两百迪拉姆。”有个看守人不合时宜地喃喃自语道。那天晚上,腓特烈注意到宣礼员并无动静:“啊!法官,”他对苏丹的代表说道,“宣礼员昨天晚上为何不通知祈祷呢?”
“我劝说宣礼员不要通知祈祷,以示对国王的尊敬。”卡迪说道。
“你错了,”腓特烈答道,“我在耶路撒冷过夜为的就是能听到宣礼声以及祈祷时的哭声。”如果腓特烈的敌人把这当作对伊斯兰的友善,腓特烈差不多就可以高兴地判断出他的妙计奏效了。当宣礼员通知中午祈祷时,“他身边的所有仆人、侍从以及他的家庭教师”都拜倒在地,祈祷起来。
那天早上,凯撒利亚主教带着他的禁行圣事令来到耶路撒冷。皇帝离开自己在大卫塔的驻防地,回到了阿克,阿克的贵族和圣殿骑士团毫不留情面,对他充满敌意。现在面临着意大利教皇的攻击,皇帝计划秘密地离开。但5月1日清晨,阿克大批暴民从屠夫那里弄到动物的内脏,包括鸡肝等,向腓特烈大把扔去。在返回家乡布林迪西的船上,他开始想念起自己的“叙利亚之花”:“自从我离开到现在,从未有过像此刻所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痛苦。现在我相信,如果不赶快回到她身边,必将忧愁而死。”
他没待多久,也未再回来,但他仍然做了十年正式的耶路撒冷首领。腓特烈把大卫塔和王宫给了条顿骑士团。他命令这两处建筑的主人,即萨尔扎的赫尔曼和温彻斯特主教彼得,对大卫塔进行整修(部分整修痕迹今天仍能看到),并加固圣斯蒂芬门。法兰克人重新得到“他们的教堂以及以前的财产”。犹太人再次受到限制。失去了城墙,耶路撒冷就不安全了:几星期后,希伯伦和纳布卢斯的伊玛目带领一万五千名农民进入城内,基督徒退缩到大卫塔。阿克派出一支军队赶走了穆斯林入侵者,耶路撒冷再次归基督徒所有。[3]
1238年,卡米勒苏丹去世,萨拉丁王朝陷入长期内战中,香槟伯爵蒂博(Count Thibault of Champagre)率领的新一轮十字军东征使萨拉丁王朝雪上加霜。十字军被击溃后,穆阿扎姆的儿子纳西尔·达乌德迅速进入耶路撒冷,将大卫塔围困了二十一天。1239年12月7日,大卫塔被攻破。随后纳西尔·达乌德将那些新的防御工事一一摧毁,萨拉丁家族那些混战不休的王子们也在圣殿山进行了和平宣誓。但家族内部仍冲突不止,再加上亨利三世的兄弟、康沃尔的伯爵理查率领一支英国十字军赶到,耶路撒冷再次被迫向法兰克人投降。这一次,圣殿骑士团将穆斯林逐出,再次得到了圣殿山: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又一次成为教堂。“我看见修道士控制了圣石,”伊本·瓦希尔回忆说,“我看见在上面,很多人一瓶又一瓶地喝着葡萄酒,主持着弥撒。”圣殿骑士团开始加固圣城,但速度不够快:为打击家族内的竞争对手,新继位的苏丹萨利赫·阿尤布(Salih Ayyub)雇佣了一大群鞑靼强盗,他们是中亚的游牧骑马民族,被新兴起的蒙古帝国驱赶至此。但萨利赫能管住这些人。令阿克的基督徒不寒而栗的是,一万名花剌子模鞑靼人正纵马扑向耶路撒冷。
巴克汗与鞑靼人:灾难
1244年7月11日,在巴克汗率领下,鞑靼骑兵乱哄哄地涌入耶路撒冷,在街上一路冲杀。他们闯入亚美尼亚人的修道院,将修士和修女全部杀死。又把教堂和房屋夷为平地,将圣墓大教堂劫掠一空,然后纵火焚毁。看到僧侣们正在行弥撒,鞑靼人就在祭坛上将他们或斩首或开膛。耶路撒冷国王们的尸首被从地下挖出,制作精巧的石棺被破坏,耶稣墓门的石头也被打碎。法兰克人被困在大卫塔,他们向纳西尔·达乌德求救,后者劝说巴克汗准许驻军安全离开。
六千名基督徒离开,前往雅法。但看到法兰克人的旗帜在城垛上飘扬,他们以为援军已到,很多人折返回城。鞑靼人屠杀了其中的两千人,最终只有三百个基督徒抵达雅法。鞑靼人彻底摧毁耶路撒冷后,即驰马离去。[4]火患频发加上人为的破坏,直到1917年,耶路撒冷才再次回到基督徒手里。
1248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了最后一次像模像样的十字军东征,而且十字军还像以前一样,希望通过征服埃及拿下耶路撒冷。1249年11月,十字军逼近开罗,此时苏丹萨利赫·阿尤布已奄奄一息,他的遗孀、王后舍哲尔·杜尔(Shajar al-Durr)掌握了实权,她将继子突兰沙(Turanshah)从叙利亚召回。十字军自不量力,被精锐的奴隶军团马木鲁克人所牵制。路易被俘,但新继位的苏丹突兰沙忽视了自己手下的士兵:1250年5月2日,他正举行宴会庆祝胜利——许多十字军俘虏也参加了——此时一个时年二十七岁、名叫拜巴尔斯(Baibars)的长着棕黄色头发的高个子突然带领马木鲁克人闯进来,并拔出了剑。
拜巴尔斯挥剑砍向苏丹,苏丹立刻血溅尼罗河,此时马木鲁克也向他射出了箭。他拖着伤站在河中乞求饶命,但一个马木鲁克蹚河过来,砍下他的头,剖开了他的胸膛。他的心脏被挖出来,在一场宴会上呈献给法兰西国王路易——难怪路易没了食欲。
萨拉丁王朝就此结束了在埃及的统治,它的垮台使耶路撒冷陷入困境。眼下耶路撒冷一半荒芜,一半被毁,各个军阀和王公贵族为夺权使耶路撒冷十年间动乱不堪,[5]此时,令人恐惧的阴影正笼罩在中东。1258年,蒙古人——这些来自远东、成群结队的萨满信徒——征服并建立起世界上已知最庞大的帝国。他们劫掠巴格达,屠杀了八万人,并杀死了哈里发。他们攻陷了大马士革,接着迅速扑向加沙,路上袭击了耶路撒冷。伊斯兰世界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捍卫者去打败蒙古人。向蒙古人发起挑战的便是拜巴尔斯。
* * *
注释
[1] 在回家路上,理查被俘,后被移交给德国皇帝亨利六世,后者将其关押一年有余,直到英格兰出了一大笔赎金。理查归国后开始攻打法国国王,并为家乡带回一些撒拉逊士兵和希腊火的秘密。1199年,在围攻一座不起眼的法国城堡时,理查被一个弓箭手射死。斯蒂文·朗西曼写道:“他是一个不孝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败坏的国王,但却是个英勇而卓越的军人。”
[2] 穆阿扎姆修建的其中六座塔的塔基今天还能看到。在圣殿山上,他建立了圆顶的文法学校和华丽的拱门,又给阿克萨清真寺修建了穹顶形的入口。或许他还用法兰克的劫掠所得为所罗门圣殿修建了八角形的穹顶,即库尔西·伊萨,意为“耶稣的宝座”(可能这里的“耶稣”指的就是伊萨本人)——和升天圆顶寺(Dome of the Ascension)。升天圆顶寺里有段铭文,其年代可追溯至1200年到1201年。但两座建筑更有可能是最早的十字军建造的:确实,升天圆顶寺里有洗礼用的圣洗池以及法兰克式柱顶,柱顶上有精美的法兰克式人造提灯,提灯可能来自于岩石圆顶清真寺。正是穆阿扎姆将金门封死的。
[3] 腓特烈和卡米勒仍维持着友好关系:苏丹给皇帝送去了用珠宝装饰的天象仪,包括一座钟和一幅移动的天宫图——还有一头大象;腓特烈给卡米勒送了一头北极熊。整个后半生,腓特烈都在与几任教皇不断地进行着战争,以保护自己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地的遗产。正是这几位教皇羞辱他是末日野兽。他的长子、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亨利背叛了他,腓特烈将他终身监禁,并任命耶路撒冷的国王、约朗德为他生的儿子康拉德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个大奇才于1250年死于痢疾,并葬于巴勒莫。康拉德英年早逝,耶路撒冷王位由他的幼子康拉丁继承,康拉丁十六岁时被斩首。但腓特烈名声日隆: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由主义者赞颂他有现代式的宽容,希特勒和纳粹分子则称赞他是个尼采式的超人。
[4] 这些鞑靼人最终于1246年被萨拉丁的子孙打败。在战场上酒醉后,巴克汗被斩首,他的头颅被挂在阿勒颇示众。但他的女儿嫁给了马木鲁克的强人、未来的苏丹拜巴尔斯;他的儿子们成了有权有势的埃米尔,1260年到1285年间,他们修建了考究的墓园土尔坝,墓地今天仍在链街上。他们将父亲葬在这个墓地里:“这是为上帝的宽恕而献身的巴克汗的陵墓。”他的儿子们后来也与他葬在一起。但当考古学家对墓地进行发掘时,并没发现里面有巴克。或许巴克的尸体从未从阿勒颇运来。1846至1847年,富有的哈立迪家族买下了这栋建筑,事实上是买下了整条街。巴克的墓地现在是哈立迪图书馆的阅览室,哈立迪图书馆建于1900年。墓地所在如今是海法·哈立迪夫人的家,从这里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西墙。作为耶路撒冷漫长历史的奇妙印记,这座扩建的房屋里还有托管时期留下的一个红色的英国信箱。
[5] 耶路撒冷有时被叙利亚统治,有时又归属开罗。在开罗,舍哲尔·杜尔依靠自己的权势成为王后。这是伊斯兰世界唯一的一次女子当权,也是很多传说的素材。作为苏丹年轻的妃子,她穿着满是珠宝的衣服,因此舍哲尔·杜尔又成了“珍珠小枝”,这让她赢得了苏丹的宠爱。眼下,她需要男子支持,遂嫁给了一个马木鲁克官员艾拜克,后者成了苏丹。但夫妻关系很快就破裂了,她将丈夫刺死在了浴池。在位八十天后,马木鲁克们废黜了她。在逃走前,她将自己手中那些有名的钻石尽数毁掉,以免其他女人占有。她被抓住后,艾拜克的妃妾们(她们可能因没得到珠宝而大怒)用木底鞋将她打死——跟她的马木鲁克丈夫同样的死法。
第六部分 马木鲁克
在世界末日来临前,所有的预言必将实现——圣城也必将重归基督教会。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致西班牙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王后的信她(巴斯夫人)已去过耶路撒冷三次。
杰弗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在耶路撒冷,没有一个地方称得上是真正的神圣。
伊本·泰米叶,《支持对耶路撒冷的虔诚访问》(圣火的)仪式仍在继续。在穆斯林眼皮底下发生了很多可恨的事情。
穆吉尔丁,《耶路撒冷和希伯伦的历史》
希腊人是品行最坏、最残暴的敌人;格鲁吉亚人是最糟糕的异教徒,他们像希腊人一样心怀恶意;亚美尼亚人非常美丽、富有和慷慨,他们还是希腊人和格鲁吉亚人的劲敌。
弗朗西斯科·苏里亚诺,《论圣地》
我们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名城,我们撕扯着身上的衣服。耶路撒冷大多数地方已变得荒无人烟,一片废墟,城墙也不见了。对犹太人而言,他们中最穷的仍住在垃圾堆里,因为按法律规定,犹太人不允许重建他们那颓圮的房屋。
贝尔蒂诺罗的奥巴代亚拉比,《通信集》
29 从奴隶到苏丹
公元1250年—公元1339年
拜巴尔斯:黑豹
拜巴尔斯是个长着浅黄色头发,蓝眼睛的土耳其人。他来自中亚,幼时被卖给一个叙利亚贵族。尽管体格健壮挺拔,他身上还是有令人无法释怀的缺陷:他一只眼睛的虹膜有白内障,因此他的主人将他卖给了开罗的苏丹。萨拉丁的侄孙萨利赫·阿尤布买土耳其奴隶“就像成批地买沙鸡一样”,以此来组建他自己的马木鲁克军队。他不信任自己的家族,却认为“一个奴隶要比三百个儿子更忠诚”。像所有异教徒年轻男奴一样,拜巴尔斯皈依了伊斯兰教,并被训练成一个奴隶士兵,即马木鲁克。他擅长使用劲弩铁弓,赢得了“钢弩”的名号,并加入了巴赫利亚军团(Bahriyya regiment)。这支精锐部队打败了十字军,成了闻名遐迩的土耳其雄狮,伊斯兰的圣殿骑士团。
拜巴尔斯赢得主人的信任后,获得了自由,摆脱了奴隶身份,也爬上了更高的位置。马木鲁克对首领忠心耿耿,且他们彼此之间更加忠诚——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孤儿战士除了自己和安拉,不亏欠任何人。拜巴尔斯参与了杀害苏丹的行动,这让他在权力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他逃往叙利亚。在叙利亚,当地贵族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内战,他将自己的十字弓提供给了内战双方中出价最高的人。拜巴尔斯曾一度夺取并洗劫了耶路撒冷。但权力中心仍在埃及,拜巴尔斯最终被新夺取王位的将领古突兹(Qutuz)召回。
当蒙古大军突袭叙利亚时,拜巴尔斯指挥先头部队立即北上进行抵抗。1260年9月3日,拜巴尔斯在拿撒勒附近的歌利亚泉(Ain Jalut,阿音扎鲁特)击败了蒙古军队。蒙古人仍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再次逼近耶路撒冷,但他们第一次遭到了挫败。叙利亚大部重归埃及统治,拜巴尔斯也被誉为“胜利之父”“埃及雄狮”。他要求得到嘉奖,成为阿勒颇总督,但苏丹古突兹拒绝了。一天,苏丹正在打猎时,拜巴尔斯从背后将其刺死(传说中)。马木鲁克各个军事首领于是拥戴拜巴尔斯为苏丹,因为他杀死了君主。
拜巴尔斯一掌权,就开始着手摧毁仍在巴勒斯坦海岸活动的十字军王国残部。1263年,在作战途中,他来到了耶路撒冷。马木鲁克对耶路撒冷表示崇敬,拜巴尔斯也开始行使马木鲁克的使命,再次圣化并装饰和布置圣殿山及其周围地区,即今天的穆斯林居住区。他下令将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进行翻修;为了与基督徒的复活节对抗,他又在耶利哥附近的先知摩西墓上方修建了一个穹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节日,这个节日很可能是从萨拉丁时期流传下来的。接下来的八百年里,耶路撒冷人庆祝先知穆萨节时都会从岩石圆顶清真寺走到拜巴尔斯的圣地,他们在那儿聚众祈祷,野餐,开庆祝会。
就在城墙西北边,苏丹为自己最钟爱的苏菲派修会盖了间小屋。像很多马木鲁克一样,他是普通苏菲派神秘主义者的资助人,这些神秘主义者认为比起老套僵硬的传统祈祷,激情、唱诵、神圣的崇拜、跳舞和自我反省更能使穆斯林接近真主。拜巴尔斯最亲近的谋士是一个苏菲派领袖,他会与领袖一起念诵祈祷词,跳起苏菲派的齐克尔舞(Sufi zikr)[1]。拜巴尔斯完全信任领袖,凡事都要得到领袖的同意他才做,他允许领袖劫掠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并设私刑处死犹太人和基督徒。[2]那是一个新时代:拜巴尔斯和他的马木鲁克继承人将统治耶路撒冷长达三百年,他们是残酷暴戾的军事独裁者或军阀。萨拉丁时期伊斯兰世界的相对开明已成为过去。马木鲁克是强迫犹太人戴上黄色头巾、基督徒则戴上蓝色头巾的土耳其统治阶级。基督徒和犹太人,尤其是犹太人,他们被保护做顺民的时代已经过去。说着土耳其语的马木鲁克也瞧不起阿拉伯人,只有马木鲁克才能在城镇里穿着毛皮衣服或盔甲,才能在城镇里骑马。在他们俗艳的宫廷里,苏丹赐予他的朝臣各色头衔,如“王家马球棍的持有者”“聆听小夜曲的将军”——这样的政治游戏往往有利可图,但同时也是致命的。
拜巴尔斯的标志是一只潜行的黑豹,他用这个标志彰显自己的胜利,现在已发现有八十处这样的标志散落在埃及和土耳其之间的地区以及耶路撒冷的一些碑刻、铭文上,而且这些黑豹也出现在了狮门上。没有别的标志更适合这个长着白眼睛的、可怖的捕食性动物了,他将开始一番征战。
拜巴尔斯视察完耶路撒冷,就开始进攻阿克。阿克顶住了攻势,但拜巴尔斯常常打回来。同时,他逐一进攻十字军据守的城市,并大肆屠杀,施虐取乐。他接见法兰克使者时,周围环绕着基督徒的人头。他将敌人钉在十字架上,或斩为两半,剥下头皮,并将人头用于修建被攻破城镇的城墙。他喜欢冒险,曾伪装混入敌军城市,与敌人谈判。在开罗,他甚至会半夜视察营地。由于缺乏休息,加上性格多疑,以至于他患上了失眠和腹痛。
只有阿克在反抗他,[3]但他却北上去征服安条克。他给安条克的贵族写了一封恐吓信:“告诉你我们都做了什么吧:死人堆积如山,你应当已经看到你的穆斯林对手踏进你们聚众庆祝的宫殿,在祭坛上割开修士的喉管,大火吞噬着你的宫殿。要是你看到这一切,你会希望自己从未活过!”他行至安纳托利亚,并自行加冕为鲁姆苏丹(Sultan of Run)[4]。但蒙古人回来了,拜巴尔斯迅速返回以保卫叙利亚。
1277年6月1日,他被自己那可怕的聪明才智所误——他为宾客准备了有毒的qumiz(发酵马奶,土耳其人和蒙古人喜欢饮用),然而,一时疏忽,他竟自己了喝下去。他的继任者完成了他的事业。
1291年5月18日,马木鲁克猛攻法兰克人据守的都城阿克,屠杀了大部分守军,将生还者变卖为奴(一名女子售价仅一德拉克马)。耶路撒冷国王的名号现在和塞浦路斯国王的头衔合而为一。耶路撒冷仅仅作为一件栩栩如生的装饰品存在下来,今天还是这样。“耶路撒冷王国”就此终结了。[5]真正的耶路撒冷即使幸存下来,也是苟延残踹,不像一座城市,更像个衰落的村庄,城墙坍塌,半荒芜状态,蒙古骑兵肆意劫掠。
1267年,有位朝圣者,西班牙有名的老拉比拉姆班(Ramban),为耶路撒冷的衰落哀叹道:我把您,我的母亲,比作这样一位妇女——儿子在她的膝上死去,痛苦的是,她的乳房还有奶,于是她用来哺育狗的幼崽。尽管这一切,你的爱人抛弃了你,你的敌人摧残你,但无论身处天涯海角,他们都会追忆和赞美圣城。
拉姆班
拉比摩西·本·纳赫曼(Rabbi Moses ben Nachman),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希伯来文姓名首字母缩写拉姆班或纳奇曼德斯(Nahmanides)。拉姆班惊奇地发现耶路撒冷只剩下两千居民,而其中仅有三百名基督徒和两名犹太人。这两个犹太人是兄弟俩,他们是染匠,就像十字军统治下的其他犹太人一样。犹太人越是对耶路撒冷感到哀伤,耶路撒冷就越是神圣,越有诗意,拉姆班认为:“越是神圣的事物,就越残破。”
拉姆班是他那个时代最鼓舞人心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是医生、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摩西五经》学者。1263年,针对多明各修士对犹太人亵渎上帝的指控,他游刃有余地为巴塞罗那犹太人进行了辩护,对此,阿拉贡国王詹姆斯感慨不已:“我从未见过一个人能这样出色地去捍卫一件错误的事情。”他给了拉姆班三百个金币。但随后多明各修士还是企图将拉姆班处死。作为妥协,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被驱逐出境。他开始踏上自己的朝圣路。
他认为犹太人不应该仅仅哀悼耶路撒冷,而应在弥赛亚降临前回到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定居,进行重建——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宗教犹太复国主义(religious Zionism)”。只有耶路撒冷才能抚慰他的思乡之苦:我离开了我的家庭,抛弃了我的家乡,我的儿女。我把自己的灵魂留给我那甜蜜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从小便在我的膝下长大。但有朝一日身处你的宫殿得到的快乐将能够弥补失去的这一切。啊!耶路撒冷,我为你痛哭流涕,但我的泪水里蕴含着欢愉。
拉姆班要求“用大理石柱子和漂亮的穹顶将一座损毁的房子建起来。我们将其用作祈祷室,因为全城一片乱象,谁都可以占有废弃的地方”。他还找到了为防备蒙古人而藏起来的《摩西五经》经卷,但他死后不久,打劫的就来了。
这次情况不一样:有些劫掠者是基督徒。1299年10月,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国王海屯二世(Hethoum II)率一万蒙古人奔驰耶路撒冷。在一场新的残暴劫掠面前,耶路撒冷震颤了。城内的基督徒寥寥无几,他们“因为害怕而躲在山洞里”。蒙古的伊儿可汗刚刚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蒙古人对耶路撒冷不感兴趣,他们将耶路撒冷交给海屯。海屯救了基督徒,“在圣墓举行庆祝活动”,并下令修复亚美尼亚人的圣雅各教堂和圣母墓。但奇怪的是,仅仅两周后,他又返回了大马士革蒙古首领那儿。马木鲁克与蒙古人的这场世纪之争结束了,耶路撒冷的神圣和无穷魅力重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开罗,新即位的苏丹很尊崇耶路撒冷——他称自己是“圣城的苏丹”。纳西尔·穆罕默德(Nasir Muhammad)戏称自己是“雄鹰”,他的部众嘉赞他为“优雅者”。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历史学家说:“他或许是最伟大的马木鲁克苏丹,也有可能是最下流的”。
纳西尔·穆罕默德:优雅的鹰
纳西尔从八岁起就被马木鲁克军阀当作王室的木偶玩弄于股掌中。他曾两次被推上王位,又两度被废黜。他是一个奴隶的次子,这个奴隶曾经崛起并成为一个伟大的苏丹。纳西尔的兄长,即阿克的征服者,已遇刺身亡。所以二十六岁那年第三次登上王位时,纳西尔·穆罕默德决心坐稳。他的行事作风就像鹰一样:气度不凡,谨慎多疑,视死如归。他周围的人被赐予高官厚禄,但后来就毫无预兆地被勒死、腰斩或毒死。他似乎喜欢马甚于自己的人民:这个瘸腿苏丹据说能列举出他所有的七千八百匹赛马的血统。他经常花大价钱买马,却不舍得花钱买最漂亮的男奴。他所做的一切体现出的是一种谨慎的奢华(他与成吉思汗的后代的婚姻、他的二十五个孩子、他的一千两百个嫔妃),并将这一行事风格带进了耶路撒冷。
1317年,他亲身来参加朝圣,并向手下的将军们示范说,他们神圣的义务就是装点圣殿山及其周围街道。在他最要好的朋友、叙利亚的总督坦齐兹(Tankiz)的帮助下,苏丹重新加固了大卫塔,给大卫塔的卫戍部队建了座主麻日[6]清真寺,并在圣殿山上修建了不朽的柱廊和马德拉萨。他重新给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安上了穹顶,在链门、棉商门和棉商市场修建了宣礼塔——以上这些建筑今天还能看到。
纳西尔钟情于苏菲派通过隐修亲近上帝的做法,因此为潜修教派建立了五座修道院。在那些明亮、崭新的集会场所里,他们将一些神圣的魔法,通过跳舞或唱歌或神游甚至自残,带回耶路撒冷。所有这一切只为达到一种必要的不断疯狂的情绪,进而以此接近上帝。
苏丹的属下明白他的意图:苏丹及其继任者将失宠的军官流放到了耶路撒冷,人们觉得这些军官应将所获不义之财用于在耶路撒冷建造一些华丽的建筑,包括宫殿、马德拉萨和墓地。离圣殿山越近,末日审判时他们升入天堂的日子也就越早。军官们修建了巨大的拱形地基,随后又在上面进行建设。这些建筑[7]巧妙地利用早先那些建筑物屋顶的狭小空间,作为增建的基础。[8]
纳西尔在满是尘土和蜘蛛网的环境中兴建耶路撒冷——至少建立了穆斯林居住区,他在这里也留下了大理石建筑。所以伊本·巴图塔(Ibn Battntah)到访时,发现了“一个宏大壮观的城市”。伊斯兰朝圣者涌入圣地,从地狱谷一路行至岩石圆顶清真寺,并念诵《法达伊》,书中告诉他们“在耶路撒冷犯一条罪相当于犯一千条罪,同样,在耶路撒冷做一件好事,就好比做一千件好事”。住在那儿的人“就像伊斯兰圣战中的勇士”,而在那儿死去“就像在天堂死去”。耶路撒冷的神秘主义信仰非常兴盛,穆斯林开始绕行、亲吻岩石圆顶清真寺,为其涂油——自7世纪以来,他们就没再这样做过。基本教义派学者伊本·泰米叶抨击纳西尔及苏菲派的迷信观念,并警告说来到耶路撒冷只算是虔诚的拜访——不能与麦加朝圣同日而语。苏丹曾六次逮捕这位清教徒式的持不同政见者,但无济于事,伊本·泰米叶给沙特阿拉伯严厉的瓦哈比教义习俗以及今天的圣战主义者注入了新鲜的东西。
优雅的苏丹不再信任已成为权贵阶层的土耳其马木鲁克,他开始从高加索购买格鲁吉亚人或切尔克斯男奴,以充实自己的贴身卫队,而这些格鲁吉亚人或切尔克斯男奴也影响了他的耶路撒冷政策:他允许格鲁吉亚人进入圣墓大教堂。拉丁人也没有忘记圣墓大教堂:1333年,苏丹允许那不勒斯(兼耶路撒冷)国王罗伯特修缮教堂部分建筑,并拥有锡安山上的最后晚餐室——在那里,他开办了一所方济各会修道院。
被困的老虎才是最危险的。苏丹病倒了,但他使朋友坦齐兹“权势如此显赫,以至于自己也开始害怕坦齐兹”。1340年,坦齐兹被捕,后被毒死。纳西尔也于一年后死去,他的众多儿子们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最终,新崛起的高加索奴隶推翻了王朝,在耶路撒冷拥立了新的亲格鲁吉亚人的苏丹家族。另一方面,信仰天主教的拉丁人——心怀怨恨的十字军的继承者——在专制的马木鲁克的压迫下勉强在此立足,而马木鲁克突如其来的暴力行径使基督徒和犹太人都感到恐惧不已。当塞浦路斯国王于1365年进攻亚历山大里亚时,圣墓大教堂被关闭,而方济各会修士也被拖出去当众处死。方济各会后被允许返回,但马木鲁克建起的意在突出伊斯兰的至高无上的宣礼塔使得圣墓大教堂和拉姆班犹太会堂相形见绌。
1399年,正当尚未成年的马木鲁克苏丹和他的家庭教师一道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时,令人惊骇的中亚征服者跛子帖木尔(Tamurlane)占领了巴格达,并攻入叙利亚。
* * *
注释
[1] 齐克尔,阿拉伯语原意为“怀念”“赞念”,是苏菲派中一种伴以音乐和舞蹈赞念安拉的宗教仪式。该派的不同教团和支派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齐克尔形式。——译注[2] 拜巴尔斯的苏菲派首领是卡迪尔领袖,此人权倾一时,并实行恐怖统治,引诱马木鲁克将军们的妻子、儿女。他最后黯然收场——马木鲁克提供给苏丹的证据确凿,苏丹不得不以鸡奸和通奸罪将他逮捕。最终他被免予死罪,只因他预言说如果自己死了,拜巴尔斯的命也不会长。
[3] 1268年,王国已陷入深重危机,教皇号召进行新的东征。1271年5月,英国王位继承人、长腿爱德华抵达阿克,以帮助对抗拜巴尔斯。但阿克与苏丹谈判休战时,爱德华却表示反对,于是似乎是拜巴尔斯下令刺杀爱德华:爱德华被人用有毒的匕首刺伤。大难不死后,爱德华试图组建新的联盟,却未能如愿:十字军愿意帮助蒙古人与拜巴尔斯作战以换取耶路撒冷。他返回英格兰后,即位成为爱德华一世,加封自己为“苏格兰之锤”,并在他自己位于威斯敏斯特的绘画厅里展示马卡比的画像。然而他强迫英国犹太人佩戴黄星标志,最后又把他们驱逐出英国。犹太人三个世纪后才又返回英国。爱德华死后,被追念为“耶路撒冷骑士之花”。
[4] “鲁姆”为阿拉伯语,意指“罗马帝国”。——译注[5] 欧洲许多王室,包括波旁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和萨瓦家族都宣称拥有这个称号。1277年,安茹的查尔斯从其中之一——安条克玛丽手里买下了这个称号。此后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也宣称他们的所有权,索要称号。耶路撒冷国王的名号通过萨瓦家族,传到了意大利国王那里。西班牙国王仍使用这一名号。只有一个英国国王使用过这一名号。当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一世于1554年在温彻斯特嫁给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时,除了其他哈布斯堡名号外,她还被宣布为“耶路撒冷女王”。这一名号一直由哈布斯堡皇帝使用到1918年。
[6] 主麻日指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于当地清真寺举行的集体礼拜。穆斯林称星期五为主麻日或聚礼日,一周为一个“主麻”。——译注[7] 现在新建的马木鲁克建筑后面,沿着圣殿西侧的希律墙的大部分都消失不见了,但后来又重现了一次。这段墙沿着隐匿的小巷通向穆斯林居住区的庭院:它是耶路撒冷最秘密的地方之一。当犹太人在南面拜谒西墙时,少数犹太人仍会在这段“小墙”祈祷。
[8] 马木鲁克的建筑风格独特,在穆斯林居住区,钟乳石状的拱形装饰以及深浅色相间的石头随处可见。或许最优美的马木鲁克建筑要数坦齐兹的坦齐兹亚马德拉萨宫殿,它建在链门上:那里有二十七所马德拉萨,每一所都有马木鲁克埃米尔的装饰物——比如托杯者坦齐兹就给他的房子装上了一个杯子。耶路撒冷城中主要的马木鲁克埃米尔会捐资设立一个慈善机构,即瓦克夫(waqf),部分资金用于维持马德拉萨运转,部分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住所和工作,以免有朝一日在频繁的争夺中,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会消失。墓地上通常会有一间带绿格子窗户的小屋子,这样路人就能听到里面的诵经声——而从里面也能看到路人。这些建筑在较晚近的时候分派给了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家庭,他们将其委托给了信托机构,所以今天很多建筑仍属各个家族所有。
30 马木鲁克的衰落
公元1399年—公元1517年
帖木尔和家庭教师:朝圣之城
王室家庭教师伊本·赫勒敦是伊斯兰世界最有名望的学者,他时年约莫七十岁,曾服侍过多位君主:先是摩洛哥国王,然后(在狱中待过一段时间后)是格拉纳达国王、突尼斯国王,最后(又在狱中待过一段时间后)是马木鲁克苏丹。伊本·赫勒敦在追逐权力和坐牢期间,写就了自己的成名作《历史绪论》(Muqaddimah),这部世界历史著作直到今天还很有名。因此,苏丹任命他为自己儿子法拉吉(Faraj)的家庭教师。法拉吉儿时就继承了王位。
眼下,当这位脾气暴躁的历史学家向十岁的苏丹指点哪里是耶路撒冷时,帖木尔已经包围了马木鲁克占据的大马士革。跛子帖木尔,已于1370年夺取权力,成为中亚的地方军阀。在三十五年的连绵战争中,这个残暴的天才式人物、土耳其人的后裔征服了近东的许多地方,他以军事武力统治征服的土地,将自己推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在德里,他屠杀了十万人,在伊斯法罕屠杀了七万人。他建造了二十八座塔,每座塔里放着一千五百个头颅。他从未吃过败仗。
然而,帖木尔并不仅仅是个武夫,他在撒马尔罕的宫殿和花园显示出他多方面的情趣。他还是个象棋高手,也很懂历史,喜欢与哲学家辩论。所以并不奇怪,他会经常希望与伊本·赫勒敦会面。
而马木鲁克陷入了恐慌中:如果大马士革失守,巴勒斯坦,或许开罗也将不保。老教师和小苏丹迅速返回开罗,但马木鲁克决定派师生二人前去叙利亚与帖木尔谈判,以拯救帝国。此时,耶路撒冷人正在讨论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耶路撒冷从雄心勃勃的掠夺者,即“上帝的祸害(Scourge of God)”的手中拯救出来?
1401年1月,帖木尔在大马士革周围安营扎寨,他听说苏丹法拉吉和伊本·赫勒敦已经在恭候他前来。帖木尔对这小孩不感兴趣,但对伊本·赫勒敦很是敬仰,他立即召见了后者。作为政治家,伊本·赫勒敦代表苏丹;但作为历史学家,他自然很喜欢见到时代的最强者,即使自己生死未卜。两人年龄相仿:头发花白的征服者在他那宫殿般的营帐里接待了受人尊重的历史学家。
伊本·赫勒敦对这位“最杰出、最强大的国王”充满敬畏,他发现国王“很有智慧,富于洞察力,还喜欢沉醉于辩论或讨论中,辩论的内容有他知道的,也有他不知道的”。伊本·赫勒敦劝帖木尔释放一些马木鲁克俘虏,但“上帝的祸害”并不让步:大马士革遭到突袭和掠夺,伊本·赫勒敦称这是“一件绝对邪恶残忍和为人唾骂的行为”。去往耶路撒冷的路畅通无阻。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学者决定献城向帖木尔投降,并派了一支代表团带着岩石圆顶清真寺的钥匙。但当耶路撒冷人抵达大马士革时,这位征服者已率军北上,以彻底击败正在安纳托利亚兴起的势力,即奥斯曼土耳其人。1405年2月,在征讨中国的路上,帖木尔死去,耶路撒冷仍为马木鲁克所有。与帖木尔会面后,伊本·赫勒敦踉踉跄跄回到开罗,一年后死在自己的床上。他的学生法拉吉苏丹从未忘记他精彩的文化之旅:他常常回到耶路撒冷,在圣殿山上接受朝拜,在王室的大遮阳伞下,四周都是象征苏丹身份的横幅。他还将金子分发给穷人。
耶路撒冷城只有六千居民,其中包括两百户犹太家庭和一百户基督徒家庭。他们居住在这个小小的、充满热情的城市。城市危险,局势不稳:1405年,耶路撒冷居民为反对苛捐杂税发生了骚乱,马木鲁克总督被赶出了耶路撒冷。圣地的档案馆为我们展现了耶路撒冷每个王朝的宗教法官和苏菲派领袖的活动,还有被逐的马木鲁克军官和醉心于《古兰经》研究、收集书籍的富商,橄榄油和肥皂贸易,以及弩弓和击剑练习。但现在十字军已不再构成威胁,来朝圣的基督徒成了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基督徒难得受到礼遇:他们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逮捕,直到缴纳了强制性罚金后才得到释放。“你们要么交钱,要么被打死。”一个翻译向那些被捕并受到指控的基督徒解释道。
很难说谁更危险,是贪赃枉法的马木鲁克、声名狼藉的朝圣者,还是争吵不休的基督徒或贪婪的耶路撒冷人。很多朝圣者如此令人可恨,以至于当地人和旅行者都被警告说:“保护好你们自己,谨防来到耶路撒冷的人。”但同时穆斯林也喜欢说:“没人会像圣城的居民这般堕落。”
其间,马木鲁克苏丹有时会在城内巡逻,以镇压基督徒和犹太人——他们每过一段时间都要面对耶路撒冷民众的私刑。
腐败和混乱从开罗的宫廷开始:帝国仍控制在高加索苏丹手里,所以即使天主教的方济各会乐意接受欧洲人的援助,基督教的耶路撒冷仍被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统治着,他们相互仇视,当然也厌恶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人眼下正气势汹汹地围绕着圣雅各教堂来扩张自己的地盘,他们贿赂马木鲁克,从格鲁吉亚人手里夺取了各各他,格鲁吉亚人随后出了更高的价钱将各各他赢了回来,但时间并不长。三十年中,各各他易手五次。
贿赂和盈利数额巨大,因为朝圣在欧洲已广泛流行开来。欧洲人不觉得十字军东征已结束,毕竟,天主教对伊斯兰西班牙的再征服就是一场十字军东征。但这时并无远征军去解放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徒都认为,即使从未去过耶路撒冷,他们也了解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出现在布道中,出现在绘画和织锦上。许多城镇建有耶路撒冷礼拜堂,这些教堂由宗教组织耶路撒冷兄弟会建造,成员由曾去朝圣的人或无力到达耶路撒冷朝圣的人组成。威斯敏斯特宫有自己的耶路撒冷式的厅室,从西边的巴黎到东边的普鲁士和利沃尼亚(Livonia),许多地方当时都拥有耶路撒冷式的建筑。英格兰的耶路撒冷位于林肯郡的一个小村庄,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每年都有数千人前往此地[1],其中许多人声名狼藉,并不圣洁:乔叟笔下那粗俗的巴斯夫人曾去过耶路撒冷三次。
朝圣者必须得不断缴纳罚金和通行费,以进入耶路撒冷来到圣墓大教堂,圣墓大教堂由马木鲁克控制着。马木鲁克每晚都要关闭圣墓大教堂,所以朝圣者只要出钱,就能按自己的意愿日日夜夜地待在里面。朝圣者发现教堂好像一个兼带集市功能的理发店,包括货摊、商店、床和大量头发:许多人相信,只要剃去自己的头发,并将头发放在圣墓上,身上的疾病就将被祛除。很多朝圣者会花大量时间将自己全名的首字母刻写在访问过的每一座圣地上,而精明手巧的穆斯林则提供圣物:朝圣者宣称死产的穆斯林婴儿经过防腐处理后被卖给了有钱的欧洲人,以作为诸圣婴孩殉道庆日的祭品。[2]
一些朝圣者深信,在教堂里怀上的孩子将会得到特殊护佑,当然教堂里还有酒,所以黑夜经常成为伴着烛光的醉酒狂欢会。这里没有亲切友好的圣歌,却常常有人捣乱闹事。一个对此感到厌恶的朝圣者说:圣墓“完全就是个妓院”。另一个朝圣者阿诺德·冯·哈尔夫(Arnold Von Harff)是一个爱搬弄是非的德意志骑士,曾学习过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习语警句,他用学到的习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你会给我多少东西?
我要给你一个古尔登。
你是犹太人吗?
让我今晚与你共枕。
夫人,我已在你的床上。
方济各会修士引导、欢迎到访的天主教徒:天主教徒循着耶稣走过的路行进,从一个他们认为叫“彼拉多总督府”的地方开始,这个地方现在是马木鲁克总督府。这成为上帝之路(The Lord's Wang)即后来的苦路的第一站。朝圣者震惊地发现基督徒占据的地方已被伊斯兰化了,比如圣安妮教堂——圣母玛利亚母亲的出生地——现在成了萨拉丁的马德拉萨。德国天主教托钵会士菲利克斯·法布里(Felix Fabri)偷偷溜进这所圣地,而哈尔夫冒着生命危险乔装打扮混入了圣殿山——两人都记录下各自的冒险行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游记表现出一种新颖的风格,既有寻察问访式的轻松愉快,又不乏崇仰敬意。
然而,处在马木鲁克压制下的基督徒和犹太人从来都不是很安全——而且耶路撒冷的圣洁感染力非凡,以至于当两种较古老的宗教开始争夺锡安山上的大卫墓时,苏丹公然宣称大卫墓属于穆斯林。
当前有大约一千名犹太人定居在犹太居民区里,他们在自己的拉姆班犹太会堂祈祷,也在圣殿山大门周围(尤其是在西墙边的学习室里)和橄榄山上祈祷。他们开始在那里安葬死者,等待着末日审判的降临。但他们也去敬拜过基督徒的圣地大卫墓(这里说的大卫墓与真实的大卫并无联系,而是指十字军时期新建的那座)以及最后晚餐室的部分建筑,方济各会控制着这些地方。基督徒试图限制犹太人进入,犹太人便向开罗申诉——结果对两者都不利。在位的苏丹巴尔斯巴伊(Barsbay)发现基督徒还有这么个地方,震怒不已,他跑到耶路撒冷,摧毁了方济各会的教堂,在大卫墓里修建了一座清真寺。数年后,他的一个继承人贾科马克苏丹(Jaqmaq)为伊斯兰夺取了整座锡安山。境况变得更加糟糕:旧有的限制措施得到强化,新的限制手段也提了出来。基督徒和犹太人所戴头巾有限定的尺寸;他们沐浴时,男子必须像牛一样戴上金属项圈;犹太女子和基督徒女子不得一起进入浴池;贾科马克还禁止犹太医生给穆斯林治病。[3]拉姆班犹太会堂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后,法官下令禁止对其进行重建,并宣称会堂归附近的清真寺所有。当犹太人通过行贿使这一决定被撤销后,当地的伊斯兰学者还是拆除了它。
1452年7月10日,耶路撒冷人发动了一场反基督徒的集体杀戮,他们挖出基督教会修道士的骨头,拆除圣墓里的新栏杆,以胜利者的姿态将其运往阿克萨清真寺。基督徒有时会进行疯狂的挑衅。1391年,四名方济各会修士在阿克萨清真寺大叫道:“穆罕默德是放荡男人、谋杀犯、贪吃鬼”,他赞成“嫖娼”!法官让修士们决定是否愿意公开宣布放弃旧有信仰,他们拒绝放弃,结果被严刑拷打,差点被打死。大教堂的庭院里燃起了篝火,“喝得酩酊大醉、暴怒发狂的”暴民将修士们砍成了肉块,“以使全尸也不留下”,随后又将尸体烤成肉串。
然而,拯救就在眼前,一个更为开明的苏丹掌了权,法国菜肴里的一道菜改变了基督教耶路撒冷的命运。
苏丹和基督徒的蛋饼
盖贝伊(Qaitbay)是个切尔克斯(Cicassian)童奴,现在是一个马木鲁克将军,此人曾被流放耶路撒冷数年。由于被禁止进入穆斯林的家,他就对方济各修士友善起来,后者曾介绍他吃法国菜:1486年登上马木鲁克王位时,他似乎仍对方济各修士的蔬菜蛋饼念念不忘,因此他欢迎托钵会士来到开罗,并准许他们在教堂里大兴土木,还将锡安山还给他们。托钵会士想报复犹太人,盖贝伊就顺势禁止犹太人靠近教堂或锡安山上的女修道院:违反这一禁令的犹太人通常会被秘密处死,甚至连不经意间路过教堂都会遭到杀害,这种境况一直延续到1917年。但苏丹已允许犹太人重建他们的拉姆班犹太会堂。他也没忽视圣殿山:1475年来访时,他委托兴建了阿什拉夫伊斯兰学校,有人描述这座美丽的建筑为“耶路撒冷的第三颗宝石”,那儿有喷泉、一个红色的华丽钟状圆顶和淡黄色的深浅相间的石头墙饰,至今它仍是全城最光彩夺目的建筑。
但盖贝伊关注最多的是马木鲁克正在失去权力。当每天日落时分看到大卫塔前的游行人群时,耶路撒冷的法官穆吉尔丁(Mujir al-Din)都会说:“这根本无人注意,完全是乌合之众。”1480年,贝都因人进攻耶路撒冷,差点活捉总督,后者不得已骑马迅速穿过圣殿山,经雅法门逃了出去。“耶路撒冷一片荒凉。”贝尔蒂诺罗的拉比奥巴代亚(Obadiah)在贝都因人攻击后观察到。远远望去,“我看到的是一个被毁的城市”,他的一位信徒也持同样观点,此时胡狼和狮子正在山间悠闲地奔跑。但耶路撒冷仍旧让人激动不已。奥巴代亚的追随者从橄榄山上眺望时,说道:“我精神饱满,内心悲痛。我坐下来哭泣着,撕裂身上的衣服。”穆吉尔丁钟爱于这座城市,他认为这座城市“到处都是智慧和爱——堪称一大奇观”。[4]
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继承了庞大的罗马帝国的辉煌和意识观念。一代又一代,奥斯曼帝国深受王位继承战争的困扰,同时面临着重新兴起的波斯的挑战。1481年,盖贝伊接受了逃亡的奥斯曼王子杰姆苏丹(Jem Sultan)来访。盖贝伊希望这位持不同政见的奥斯曼王子能够分裂奥斯曼王朝,他主动提出将耶路撒冷王国让予杰姆。这样一来,耶路撒冷陷入了十年蹉跎战争中。其间,马木鲁克和奥斯曼都受到了正在兴起的力量的威胁——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扩张威胁到了马木鲁克,奥斯曼则面临波斯新即位的国王伊斯玛仪的威胁。伊斯玛仪利用十二伊玛目派将国家统一,十二伊玛目派至今仍受敬拜。这就促使奥斯曼人和马木鲁克暂时务实地联合了起来:日后,这一联合被证明是死亡之吻。
* * *
注释
[1] 1393年,亨利·博林布鲁克出发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在他夺得王位即位为亨利四世时,他被告知自己返回耶路撒冷时将死在那里。临死时,亨利竭力想实现这一预言:他将自己安放在威斯敏斯特的耶路撒冷大教堂里,他的儿子亨利五世同样也是这般虔诚:弥留之际,这位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者祈望自己能去到耶路撒冷朝圣,并给耶路撒冷重建城墙。
[2] 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章第16节,希律王下令杀掉伯利恒以及周围地区的所有男婴。——译注[3] 然而,恐吓过拉丁人的贾科马克苏丹保护亚美尼亚人:在亚美尼亚修道院的大门里有段铭文,铭文上有他承诺保护亚美尼亚人的字样,至今仍可辨认。
[4] 在马木鲁克统治耶路撒冷的最后年头,当那些犹太旅行者正在橄榄山上哭泣时,穆吉尔丁对心爱的耶路撒冷和希伯伦做了一丝不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编写成书。他肯定受到过尊重:他的墓地里有一方雅致的圆顶纪念碑,纪念碑至今仍矗立在圣母墓上。
第七部分 奥斯曼
高贵的耶路撒冷一直是所有国家的君主们渴望得到的城市,尤其是基督徒,自耶稣降生在这座城市,他们便为争夺耶路撒冷而战斗不止……耶路撒冷是供神灵部落祈祷的地方……她包括十二万四千个先知的祭坛。
爱维亚·瑟勒比,《旅行记》
苏莱曼在梦中见到了先知:“啊,苏莱曼,你应该装扮岩石圆顶清真寺,重建耶路撒冷。”
爱维亚·瑟勒比,《旅行记》
多种教派都在争夺的这件珍宝便是圣墓,在对圣墓专有权的争夺中,充满了如此多的恩怨仇恨,他们有时会诉诸武力,造成伤害。在圣墓大教堂的门前,鲜血与“祭品”混在一起。
亨利·毛歇尔,《旅程》
我们忧伤地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
欢喜地相遇在充满甜蜜的耶路撒冷。
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第三部分
毋须亲临圣地,我们可以低头沉思,检视我们的内心,那才是真正的应许之地。
马丁·路德,《桌边谈话集》
我们会发现以色列的上帝就在我们当中……我们必然知道,我们是山巅之城,万众瞩视之地。
约翰·温斯罗普,《基督徒慈善的典范》
31 苏莱曼的伟业
公元1517年—公元1550年
所罗门第二和他的罗克塞拉娜
1516年8月24日,奥斯曼帝国苏丹、暴君塞利姆(Selim)在距阿勒颇不远的地方击溃了马木鲁克军队,这场战役决定了耶路撒冷的命运:中东大部分地区将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归奥斯曼统治。1517年3月20日,塞利姆进抵城下,占领耶路撒冷。伊斯兰学者将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圆顶清真寺的钥匙交给他,在两座清真寺里,他拜倒在地,宣称自己“是第一个面朝麦加方向祈祷的人”。塞利姆认可传统上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宽容政策,允许他们在圣殿山上祈祷。随后他出发开始征服埃及。塞利姆击败了波斯,征服了马木鲁克,并杀死自己的兄弟、侄子,很可能还有他自己的一些亲生儿子,来解决继承难题,所以1520年9月去世时,他只有一个儿子还活着。
苏莱曼“只有二十五岁,又高又瘦,但瘦削的脸上带着野蛮和无情”,他发现自己是整个帝国的主宰者,这个帝国从巴尔干半岛延伸到波斯边界,从埃及直到黑海。他声称“在巴格达,我是国王;在拜占庭帝国,我是凯撒;在埃及,我是苏丹”,同时在这些称谓之上,他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哈里发”的名号。难怪奥斯曼帝国的朝臣们把他们的君主比作帕迪沙(Padishah,皇帝)。正如他们中的一人所写:“他是最有荣耀、最受人尊敬的全世界的君王。”据说苏莱曼曾梦见先知来访,先知告诉他要“赶走异教徒”,“装点尊贵圣殿(圣殿山),重建耶路撒冷”,但事实上他无需任何催促。他只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伊斯兰的皇帝,因为他的斯拉夫妻子罗克塞拉娜(Roxelana)会不断称颂他,称他是“当代的所罗门”。
罗克塞拉娜也参与到苏莱曼的计划中——包括对耶路撒冷的改造。她很可能是个神父的女儿,被人从波兰绑架后卖到苏丹的王宫,在那里她得到苏丹的宠爱,为他生下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年轻但不漂亮,却优雅娇小”,一幅当时的肖像画显示,她长着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和圆圆的脸庞。她给战场上的苏莱曼的信表明,她虽喜戏谑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个性:“我的苏丹,这样痛切的离别之苦无穷尽。现在不要再管那悲惨的事情,不要藏着你那些尊贵的信。当读到你那些信时,你的仆人和儿子米尔·穆罕默德还有你的奴隶和女儿米赫丽玛赫会因为想念你而痛哭流泪。他们的哭泣已使我揪心不已。”苏莱曼给她改名叫许蕾姆苏丹(Hurrem al-Sultan),意为“苏丹的开心果”,他作诗称她是“我的爱人,我的月光,我的春天,有着一头秀发的我的女人,我爱她倾斜的眉毛,还有那充满着使坏神情的眼睛”。在官方口径中,她还被称为“皇后的典范,威严的哈里发眼里的亮光”。她是个老道的政客,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成功地阻止了苏莱曼另一个女人所生的儿子继承王位:这个儿子在苏莱曼在场的情况下被人勒死。
苏莱曼继承了耶路撒冷和麦加,他认为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声望要求自己得去美化伊斯兰教的圣所:有关他的一切东西都显得宏大壮观,他的野心永无止境。他在位长达半个世纪,视野开阔——他打的几乎都是洲际战争,从欧洲、北非到伊拉克和印度洋,从维也纳到巴格达。苏莱曼在耶路撒冷功勋卓著,以至于耶路撒冷老城今天更多地属于他,而非别人。城墙看上去很古老,很多人将岩石圆顶清真寺、城墙和圣墓大教堂看作城市的象征——但岩石圆顶清真寺、城墙和圣墓大教堂还有大多数城门是这位与亨利八世同时代的伟人修建或改善的,以守卫城市,同时为自己增添名头。苏丹给希律城堡增修了一座清真寺、一个入口和一座塔。他还为耶路撒冷修建了高架引水渠和九处人工喷泉,以便取水饮用——包括位于圣殿山的三处喷泉。最后,他将岩石圆顶清真寺上陈旧的马赛克换成了琉璃瓦,琉璃瓦上有点缀着绿松石和钴的百合和莲花图案,直到今天这些瓦片还呈现出白色和黄色。[1]
罗克塞拉娜乐于资助那些与丈夫的事业有关的慈善基金会,她下令将一座马木鲁克宫殿建造成al-Imara al-Amira al-Khasaki al-Sultan——一个被称作“繁荣的大厦”的基金会,它包括清真寺、面包房、有五十五个房间的旅店和救济穷人的施粥房。就这样,他们将圣殿山和耶路撒冷据为己有。
1553年,苏莱曼,这位自诩为“第二个所罗门、世界之王”的人,决定视察耶路撒冷。但接连不断的战争搅了局,而且和在他之前的康斯坦丁一样,苏莱曼改造了耶路撒冷,但从未看到自己的成就。苏丹打下的江山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能明察秋毫地进行远距离控制。城墙不断升高,叙利亚总督行使着管辖权。苏莱曼的皇室建筑师锡南(Sinan)很可能在从麦加返回的路上视察了工程:数千工人在劳作,开采新的石料,使用教堂和希律城堡的废墟里的旧石料,城墙和各道门与环绕圣殿山的希律城堡和倭玛亚王朝的城墙完好地连接在一起。重修岩石圆顶清真寺需要四十五万块砖瓦,苏莱曼的属下就在阿克萨清真寺旁边建了座砖瓦厂生产建筑用砖,他的一些承包人在城里建了些宅院并一直居住于此。当地的建筑师建立了世袭的建筑师王朝,并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统治着此地。全城势必到处都回响着石匠们的敲凿声和钱币的叮当声。由于有源源不断的来自西方的难民加入,城中人口一下子上升到将近一万六千人,犹太人增加了一倍,达到两千人。一场轰轰烈烈的、伴随着痛苦的犹太人运动正在发展中,新来的一些人也直接为苏莱曼的事业作出了贡献。
* * *
注释
[1] 有个传说是这样讲的:苏莱曼一心想夷平耶路撒冷,但后来他梦见如果自己这样做,他就会被狮子吃掉,所以他建造了狮门。这种说法源于一个误解:苏莱曼的确建造了狮门,但上面的狮子像实际上是三百年前拜巴尔斯苏丹从他的苏菲派道堂里挪移过来的黑豹像,他的苏菲派道堂曾位于城市的西北角。苏莱曼使用了来自耶路撒冷的战利品:他修建的链门喷水池顶端是十字军时期的圆花饰,水槽则是十字军时期的石棺。新修建的城墙并不环绕锡安山。据说苏莱曼异常残暴,当他从魔法杯里看到大卫墓位于城外时,就将那些建筑师们处死了。导游们说建筑师们被埋的地方在雅法门附近——但这也是个传说:实际上那些地方埋着两个来自萨费德的学者。
32 神秘主义者和弥赛亚
公元1550年—公元1705年
苏丹的犹太公爵:新教徒、方济各会和城墙
苏莱曼将在埃及的税收用于耶路撒冷的改造,管理这笔资金的是亚伯拉罕·德·卡斯特罗(Abraham de Castro),他是皇家铸币局局长和包税人,曾告诫苏丹提防地方总督的叛乱,以此显示自己对苏丹的忠心。正如他的名字所提示的,卡斯特罗是个葡萄牙犹太难民,他和那些非常富有的葡萄牙犹太人不同,后者是苏丹的顾问,也是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保护人。
犹太人的移民迁徙标志着宗教战争最新篇章的展开。1492年,阿拉贡国王费迪南和卡斯蒂利亚王后伊莎贝拉征服了西班牙最后一个伊斯兰公国格拉纳达。他们清除了西班牙的穆斯林和犹太人,以此庆祝这场成功的十字军东征。[1]惊恐于神秘的犹太血液会渗入纯净的基督王朝的溪流中,加上托马斯·托尔克马达宗教裁判所的建议,国王驱逐了十万到二十万犹太人。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西欧很多地方都延续了这一做法。七个世纪内,西班牙已成为日益繁荣的阿拉伯-犹太文化的根据地和流散犹太人(Diaspora,指离开锡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中心。
眼下,在从第二圣殿陷落到最后的解决方案出台这段时间,犹太人历经了最痛苦难耐的血泪历程,这些塞法尔迪犹太人(塞法尔迪是希伯来语,指西班牙)向东逃往更为开明宽容的荷兰、波兰-立陶宛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莱曼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认为这样既能帮助发展帝国经济,又可以揭露基督教是怎样否认它的犹太遗产的。犹太人的大流散移向了东方。从那时起到20世纪初,伊斯坦布尔、萨洛尼卡以及耶路撒冷的大街上将回响另一种抒情曲调,即新的犹太西班牙语言——拉迪诺语(Ladino)。
1553年,苏莱曼的犹太医生将他介绍给约瑟夫·纳西(Joseph Nasi),纳西一家人在经由荷兰和意大利逃亡伊斯坦布尔之前已被迫表面改宗基督教。在伊斯坦布尔,约瑟夫赢得了苏丹的信任,并成为苏丹的儿子和王储的密使。欧洲外交家们称约瑟夫是“伟大的犹太人”,他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并担任苏丹的外交使节,是国际上一位神秘人物、战争和财政的裁决人、东西方的调停者。约瑟夫认为犹太人应回归“应许之地”,苏丹册封他为加利利的提比里亚贵族。在提比里亚,他安置意大利犹太人,重建城镇,种植桑树以发展丝织业——他是第一个在圣地安置犹太人的犹太人。约瑟夫将在加利利建设自己的耶路撒冷。但因为对权力极度敏感,所以他清楚真正的耶路撒冷属于苏莱曼所有。
尽管如此,约瑟夫还是会资助耶路撒冷的犹太学者。在耶路撒冷,苏莱曼强化了伊斯兰的至高无上,同时谨慎地贬低其他两种宗教的地位,而这两种宗教至今仍指引着耶路撒冷。苏莱曼现在正与查理五世皇帝作战,所以他对基督徒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因与欧洲进行外交的现实需求有所缓和。而犹太人对他而言则可以说是无足轻重。
犹太人仍旧在圣殿山城墙周围祈祷,也在橄榄山的山坡上以及他们的主要会堂即拉姆班会堂里祈祷,但苏丹喜欢对所有事情都发号施令。为避免任何削弱伊斯兰教在圣殿山上独尊地位的事情发生,他将希律王宫主体围墙外一段9英尺(约2.7米)长的街划给犹太人,以供犹太人祈祷。这样会方便一些,因为它邻近犹太人的老山洞会堂,挨着犹太居住区。14世纪时犹太人便已在这一居住区定居,并逐步将之发展为今天的犹太聚居区。但与周围的伊斯兰马格里布社区比起来,这一地区相形见绌;犹太人的祈祷活动得到了严格管理;后来犹太人被要求必须得到允许才能在那儿祈祷。不久之后,犹太人开始用“ha-Kotel”(意为“墙”)指称此地,其他人则叫它“西墙”或“哭墙”。从此,墙上的金石和方石就变成了耶路撒冷的象征和神圣的焦点所在。
苏莱曼通过将方济各会修士驱逐出大卫墓以减少基督徒的数量,他在那里刻下的文字宣称:“苏莱曼皇帝命令此地应清除异教徒,将其建造成清真寺。”尽管是三种宗教的圣地,但现在这个拜占庭-十字军大本营、早期的犹太会堂和基督教的最后晚餐室,现在成了先知达乌德即先知大卫的伊斯兰圣地,苏莱曼任命一户叫达贾尼的苏菲派领袖家族世世代代守卫在那里,直到1948年。
外部世界的政治局势总会映射到耶路撒冷的宗教生活领域:苏莱曼很快就不得不去亲近方济各会。在夺取中欧的战役中,他发现自己需要基督盟友——法国人——去对抗哈布斯堡家族,而方济各会也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支持。1535年,苏丹赐予法国人以贸易特权,并首肯方济各会为基督教圣地的看管人。这是第一次所谓的妥协让步——向欧洲列强让步——这一让步逐渐削弱了奥斯曼帝国。
方济各会在圣救世主修道院(St Saviour's)建立了大本营,紧挨着最终会成为庞大的天主教城中城的圣墓大教堂,但方济各会的兴起打搅了东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已不共戴天,二者都宣称对圣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所有权,即最高守护权。现在圣墓大教堂由八个教派所有,他们处于一种达尔文式的物竞天择斗争中,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有些教派蒸蒸日上,有些则每况愈下:亚美尼亚人仍强而有力,因为他们的利益在伊斯坦布尔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塞尔维亚人和天主教马龙派则处于衰落中,格鲁吉亚人失去了他们的马木鲁克靠山,变得一败涂地。[2]
伊斯兰和基督教王国之间史诗般的斗争、西班牙天主教势力的咄咄逼人以及犹太人被驱逐,这一切激发起一种令人不安的感受。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并不合理:人们质疑自己的信仰,探求新的神秘方式以更接近上帝,而且他们期盼末日降临。1517年,马丁·路德——威登堡的一个神学教授,驳斥了天主教会所谓购买“赎罪券”可以减少经受炼狱时间的说法,他坚持说上帝只存在于《圣经》中,并不借助教士或教皇的宗教仪式。路德勇敢的抗议激起了对教会的广泛仇恨,人们相信教会已背弃了耶稣的教诲。新教徒希望得到原始的、没有经过改造的教义,而且他们现在无须经过教会,就能找到自己的信教方式。新教主义非常灵活,这样一系列新的教派——路德派、改革派、长老会、加尔文教派,再洗礼派——很快便蓬勃发展起来,而此时对英王亨利八世来说,英国的清教主义可以帮助自己维护政治独立。但有一件东西将他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圣经》的崇奉意味着要恢复耶路撒冷为自身信仰的正中心。[3]
在位四十五年后,苏莱曼死在了行军打仗途中,大臣们在他的马车里像蜡像一样将他的身体直立起来,并让士兵们看,直到塞利姆安全继承王位。塞利姆是苏莱曼的一个儿子,为罗克塞拉娜所生。塞利姆二世,人称酒鬼,“伟大的犹太人约瑟夫·纳西”是他的朋友,纳西的政治手腕令他获益颇深。现在纳西正住在他那富丽豪华的美景宫里,他从对波兰蜂蜡和摩尔达维亚葡萄酒的垄断经营中获利丰厚,后被擢升为纳克索斯公爵。纳西差点成为塞浦路斯国王。他竭力维护欧洲和耶路撒冷那些受到迫害的及贫穷的犹太人,所以在他死前不久,有传言说这位犹太公爵一定就是弥赛亚。但他的计划收效甚微,在塞利姆及其继任者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仍在不断扩张,借助于丰富的资源和卓越有效的官僚体制,奥斯曼帝国又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强盛与威慑力——但很快,奥斯曼帝国便开始无力控制那些封疆大吏所管辖的偏远省份,而耶路撒冷的平静也经常为一阵阵暴力骚乱所打破。
1590年,一支当地的阿拉伯叛乱武装攻进耶路撒冷,占领了全城,杀死了耶路撒冷总督。叛军后被击败,被逐出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落入巴尔干兄弟里德万和拜拉姆帕夏(Ridwan and Bairam Pasha)的手中,兄弟二人是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徒男奴,曾在苏莱曼的宫廷训练,和他们一起统治耶路撒冷的还有他们的切尔克斯亲信法鲁克(Farrukh),他们的家族统治并摧残巴勒斯坦将近一个世纪。1625年,当法鲁克的儿子穆罕默德发现自己被锁在耶路撒冷城外时,他率领三百名雇佣兵突袭城墙,随后关上城门,接着他严刑拷打犹太人、基督徒还有阿拉伯人,以勒索钱财。
这些暴行却鼓舞了基督教派中最为强大的亚美尼亚人,他们游说并贿赂苏丹,还在耶路撒冷的教堂里闹事,只为彻底打败天主教会,赢得圣地的最高守护权。那个世纪的头二十年,苏丹颁布了三十三道法令来保护境况堪忧的天主教会,短短七年间,圣地的最高守护权就易手六次。然而,基督徒成了巴勒斯坦获利最多的生意来源:每天,教堂的管理人,即努赛贝家族的首领就坐在院子里的宝座上,旁边有武装的亲信们帮助向来者收钱——数千朝圣者带来的收入数额巨大。穆斯林称复活节为“红蛋节”,这一天,耶路撒冷总督搬来他的宝座,侍立两边的有法官、看管人和整个全副武装的卫戍部队,他向两万名“注定要入地狱”的异教徒每人收十个金币,这些钱财被奥斯曼人和伊斯兰学者瓜分。
这一时期,在犹太人中间有些事情正在发生改变。一个犹太人朝圣者写道:“自从第一次流散后,耶路撒冷人口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繁盛,随着耶路撒冷声名远扬,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和平中。学者们蜂拥来到城门口。”每年逾越节都会有一支埃及犹太人车队抵达这里。大多数是说拉迪诺语的塞法尔迪犹太人,他们有足够的把握建设“四座犹太会堂”,让会堂成为犹太居住区的生活中心,但有些是来自波兰-立陶宛公国的东欧人,即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由“阿什肯纳兹”这一名称而来,“阿什肯纳兹”是《圣经·创世记》中挪亚(Noah)的后代,据说是“北方民族”的始祖)。外部世界的动荡激发了他们的神秘主义倾向:一个名叫伊萨克·卢里(Isaac Luri)的拉比正在教授喀巴拉(Kabbala),喀巴拉通过研读《摩西五经》的神秘符号使自己能更加接近上帝。卢里出生在耶路撒冷,但他将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位于加利利的迷人的山城萨费德。在西班牙受迫害的惨痛经历迫使很多人表面上改宗基督教,暗地里却过着另一种生活——包括研读喀巴拉的神圣著作《光辉之书》,此书写于13世纪时的卡斯蒂利亚。喀巴拉主义者追寻庄严、敬畏和惊颤:“狂热的体验,灵魂的强烈喷涌和升华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与上帝连为一体”。星期五这天,喀巴拉主义者穿着白色礼袍出城来迎接“上帝的新娘”,即舍金纳,随后护卫着神迹返回他们的家。但喀巴拉主义者也不免会对犹太人的苦难,连同神秘符号和魔法进行推测,认为其中包含了救赎的关键:弥赛亚肯定会很快降临耶路撒冷吗?
尽管不时会发生反基督徒的骚乱、贝都因人的伏击和奥斯曼官员的敲诈勒索,耶路撒冷还是保留了自身的习俗。而在奥斯曼帝国这块落后的土地上,东正教、亚美尼亚人和天主教的长期争斗只是强化了偏见情绪——对新一代的访问者、非严格朝圣者和业余商人冒险家的偏见:新教徒已来到这里。他们倾向于英国贸易商,对天主教则怀有强烈敌意,并经常和美洲的新殖民地有联系。
当英国海军上校和商人亨利·汀布莱克(Henry Timberlake)抵达这里时,奥斯曼帝国官员们从未听说过新教主义,也不知道他的女王伊丽莎白。汀布莱克被扔进圣墓旁边的监狱,在缴纳了罚金后才被释放。记录他冒险经历的那本饶有趣味的回忆录《一场真实奇特的经历》(A True and Stranger Discourse),成为詹姆斯一世时期伦敦的畅销书。还有一个勇于冒险的英国人名叫约翰·桑德森(John Sanderson),是黎凡特公司的职员,他掏钱给土耳其人以进入圣墓大教堂,但受到方济各会修士的袭击,方济各会中的随军教士“指控我是犹太人”。随后,土耳其人逮捕了他,想让他改宗伊斯兰教,并将其带至法官面前,法官对他进行了盘查,就当他是个基督徒释放了他。
基督徒和穆斯林那狂热的行为、突然的暴力暴露出被大肆吹嘘的奥斯曼帝国的宽容政策的局限性:在伊斯兰学者的要求下,奥斯曼帝国总督强行关闭了为人钟爱的拉姆班犹太会堂。伊斯兰学者要求犹太人不得在此祈祷,拉姆班犹太会堂被改造成了仓库。当方济各会不动声色地扩大他们在锡安山的地盘时,谣言开始流传说,他们要挖地道到马耳他以引来基督教军队:方济各会受到法官和暴民的袭击,还是奥斯曼帝国卫戍部队帮他们解了围。一个葡萄牙修女为穆斯林儿童施洗,并抨击伊斯兰,结果在圣墓大教堂的院子里被烧死在柴火堆上。[4]
1610年复活节,一个英国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不仅代表了新兴的新教,也代表着新世界。
乔治·桑迪斯:第一个英裔美洲人
乔治·桑迪斯(George Sandys)是约克大主教的儿子,还是个学者,曾将维吉尔的作品翻译成英文。桑迪斯为耶路撒冷的衰败感到惊骇。“很多地方都被废弃,老的建筑全被毁掉,新的却粗俗可鄙”。在西墙看到说着拉迪诺语的塞法尔迪犹太人,他既反感又很感兴趣:“他们夸张的姿势加上荒唐的点头举止,使所有的野蛮都相形见绌”,他认为“这让人不发笑是不可能的”。这位虔诚的新教徒认为,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强行传教行为粗俗不堪,令人十分厌恶。耶路撒冷“曾经神圣而荣耀,被上帝选中为他的居所”,但眼下只不过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故弄玄虚的剧院”。
那年的复活节,不管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都让桑迪斯感到震颤:他看到耶路撒冷帕夏坐在圣墓大教堂外的王座上,而数千朝圣者,每人带着枕头和地毯,涌入圣墓大教堂过夜。耶稣受难节这天,他跟在游行的方济各会随军教士后面,教士们抬着木板上一尊真人大小的蜡制耶稣像沿苦路行进,随后将蜡像钉在了十字架上。数千人挤在圣墓大教堂,并在教堂院子里架设起营帐。桑迪斯观看了圣火仪式:“野蛮的喧闹声”,铙钹的敲击声,“女人的尖叫声”——看起来“很适合用在酒神祭典中”。当圣火出现时,朝圣者围着圣火奔跑起来,“就像疯子把火苗弄到衣服和胸膛上,他们还对新来者解释说这不会烧到自己”。
这位许多圣歌的创作人是一个狂热的新教徒,他像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一样虔诚地敬拜耶路撒冷。他把《圣经》本身视作信仰的基石,在圣墓和十字军列王墓前情绪高昂地祈祷着。回到故土后,他将自己的书《1610年开始的旅程》(A Relation of a Journey begun AD1610)献给年轻的威尔士王子查理,而查理的父亲詹姆斯一世刚刚授意五十四名学者编写可供所有人阅读的英文版《圣经》。1611年,学者们公布了钦定《圣经》英译本,它融合了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和其他人的早期译本。这是翻译中的杰作,充满着富有诗意的英语,使神圣的经典更加生动。这部《圣经》遂成为英国国教(Anglicanism)的精神和文学核心所在——安立甘教是英国独有的新教派别。有位作家称这部《圣经》是“不列颠民族史诗”,它将犹太人和耶路撒冷置于英国人以及后来的美国人生活的中心。
桑迪斯是现实中的耶路撒冷与“新世界”的耶路撒冷之间的一条纽带。1621年,桑迪斯前往美洲做弗吉尼亚公司的会计,他在詹姆斯敦待了十年,其间带头劫掠美洲土著阿尔冈昆人,并对他们大肆屠杀:新教徒比17世纪的其他宗教信徒都更能杀害那些反抗的异教徒。桑迪斯并非美洲唯一一个到过耶路撒冷朝圣的冒险家:亨利·汀布莱克这时候正在弗吉尼亚。他们到美洲这块新的“应许之地”进行朝圣之旅,至少部分是因为新教徒所谓耶路撒冷宛若天国的观念的启迪。
桑迪斯和汀布莱克所在的弗吉尼亚的居民属于保守的英国国教会,这一派得到詹姆斯一世及其子查理的赞赏。然而,国王们无法抑制对一种新的热诚且激进的新教主义的期许:清教徒信奉《圣经》的根本真理,同时也期盼弥赛亚立即降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只是强化了这一感觉,即末日审判正在临近。这是个不寻常的时代,三种宗教都出现了那种既狂野又神秘的躁动。此时庄稼歉收。那些举着大镰刀的收割者借着瘟疫、饥馑和宗教战争的机会,在欧洲大肆杀戮,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数千名清教徒逃脱了查理一世的宗教控制,到美洲去建立新的殖民地。在横渡大西洋追寻宗教自由时,他们在《圣经》中读到了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人,便把自己视为受上帝庇佑的选民,要在这块荒原建设一座新锡安。“来吧,让我们在锡安宣布上帝之道。”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从“五月花”号下来时这样祈祷着。约翰·温斯罗普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第一位总督,他相信“以色列的上帝就在我们中间”,他引述耶利米和马太的话,颂扬他们的定居点是“山巅之城”——意指美洲是新的耶路撒冷。很快,美洲就会出现十八个约旦、十二个迦南、三十五个伯特利和六十六个耶路撒冷或萨勒姆。
对灾难的恐惧和对赎罪的期盼相伴相随:内战使得法国和英格兰心有余悸,而此时在东欧,成千上万的波兰和乌克兰犹太人被赫梅利尼茨基(Hetman Khmelnytsky)率领的四处劫掠的哥萨克人所屠杀。1649年,查理一世被砍头,奥利弗·克伦威尔当上了护国公。克伦威尔是个信奉千禧年的军人,他确信他们清教徒和在新英格兰的同胞一样,都是新的选民:“你们真的就像被上帝召唤的犹大一样,与他共治,为他统治,”克伦威尔说,“你们处在应许与预言的边缘。”克伦威尔是一个希伯来主义者,他认为除非犹太人返回锡安然后改宗为基督徒,否则基督不会再度降临。实际上,清教徒是最早的基督教复国主义者。乔安娜和埃比尼泽·卡特赖特(Joanna and Ebenezer Cart wright)甚至建议皇家海军应将“以色列的子孙送上船,运到应许他们祖先的地方,以永远承继其遗产”。
许多犹太人都真诚地研读《喀巴拉》,梦想有一天弥赛亚会将他们在乌克兰的悲剧转化为救赎。有个名叫玛拿西·本·以色列(Menasseh ben Isreal)的荷兰拉比向护国公请愿,他指出《圣经》里说在犹太人返回锡安、弥赛亚再度降临前,犹太人必须散居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但犹太人仍被禁止进入英格兰。克伦威尔因此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白厅会议,会议认为“让这些吝啬下贱的人远离光明,使他们生活在假冒的教师、教皇党人和偶像崇拜者中间”是错误的。克伦威尔下令允许犹太人返回。在他死后,君主制复辟,克伦威尔信奉的清教弥赛亚主义也随之失势,但其中所蕴含的讯息在美洲殖民地留了下来,而且将于两百年后的福音派觉醒中,在英国的非国教徒中再度兴盛。英格兰的王位复辟刚过,狂热的兴奋便震动了犹太世界:弥赛亚在耶路撒冷——但他是谁呢?
弥赛亚:沙巴泰·泽维
他叫摩迪凯(Mordecai),精神错乱,是士麦那一个禽肉经销商的儿子。摩迪凯也在学习喀巴拉。1648年,摩迪凯以上帝之名宣布自己就是弥赛亚。上帝的这个名字不可以读出来,它来源于希伯来字母“YHWH”,只能在每年的赎罪日那天由圣殿大祭司念出来。现在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沙巴泰·泽维(Sabb Zevi),并宣布末日将在1666年降临。他被驱逐出士麦那,但在地中海地区经商时,他逐渐赢得了大批富人的拥戴。1660年,他首先来到开罗,随后启程奔赴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他行斋戒,唱歌,给儿童分发糖果,并做出奇怪的、令人不安的举动。
沙巴泰表现出一种鲁莽却又疯狂的吸引力——他显然是个狂躁的抑郁症患者,忽而掀起一阵富有感染力的自我崇拜,忽而陷入绝望的忧郁中,忽而又喜极欲狂,这就使得他做出一些邪恶的、有时是无耻的行为来。换作其他时候,他会被唾骂为下流罪恶的疯子,但在那个灾难岁月里,许多犹太人都沉浸在喀巴拉神秘主义的期盼中,沙巴泰的疯狂无疑是这种神圣行为在现实中的映射。
奥斯曼帝国的横征暴敛使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一贫如洗,他们遂请求沙巴泰从他在开罗的支持者那里筹款,沙巴泰同意了。他不辱使命,但当他准备在耶路撒冷宣布自己是弥赛亚时,并非每个人都信以为真。多番争论后,拉比们对他下了禁令。沙巴泰一怒之下移居加沙,选择加沙作为圣城以取代耶路撒冷,随后又在阿勒颇发起了弥赛亚运动。
沙巴泰运动起初发展缓慢,现在他的名声却如同烈焰迅速燎原。从伊斯坦布尔到阿姆斯特丹的流散地,犹太人都在欢庆弥赛亚的到来。有个漂亮的乌克兰犹太女孩撒拉,在哥萨克的屠刀下成了孤儿,幸好被基督徒救起,并带至利沃诺。在利沃诺,她以出卖肉体为生,但这并未动摇她的信念,她坚信自己命中注定要嫁给弥赛亚。沙巴泰听说她后,娶了她,二人一起在地中海周围旅行。此时欧洲的犹太人分为两派,一派对沙巴泰持怀疑态度,另一派则是他疯狂的追随者。那些追随者收拾好行李,踏上返回耶路撒冷迎接弥赛亚的旅程。他们鞭笞着自己的身体,开行斋戒,还脱去衣服在泥土里、雪地上翻滚。1666年底,这对弥赛亚夫妇结伴来到伊斯坦布尔,那儿的犹太人欢呼着迎接他们。但沙巴泰企图得到苏丹王位,结果被抓了起来,还被强迫改宗伊斯兰教。
在沙巴泰死于门的内哥罗(Montenegrin)流放之前,对大多数犹太人来说,他的变节[5]便已标志着梦想的破灭——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乐于看到这个引起混乱的骗子露出真面目。克伦威尔和沙巴泰的时代也是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的黄金时期,在耶路撒冷,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所有苏菲派主要成员的赞助者,土耳其人称苏菲派为苦行僧。我们已经看到基督徒和犹太人是怎样理解这个城市的。现在有个奥斯曼宫廷侍从,他是个苦行僧学者,也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懂得如何讲究美食和享受生活。此人名叫爱维亚(Evliya),他站在伊斯兰的立场,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生花妙笔,充满爱怜地描绘了耶路撒冷的独特之处。这很可能使他成为所有伊斯兰旅行作家中的最杰出的作家。
爱维亚:奥斯曼的佩皮斯和福斯塔夫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