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西方哲学的故事

_3 文聘元(当代)
我想这是容易理解的。确实,一个人做事要是缺乏理性和远见,等待他的肯定不是好结果。
有则笑话,说一个人因为别人欠他5 角钱,就去催讨,他坐了1 块钱公共汽车到了那里,结果那人不在,只好又坐了1 块钱车回来。
这种行为不正是缺乏远见和理性吗?他有没有想过即使讨回了这5 角钱,他又得到了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见有人为了再小不过的事,就乱吵乱骂一通,甚至大打出手,直至打出人命,于是受伤了自己痛,打伤了别人还得赔医药费甚至坐班房。
这样做不也是缺乏理性和远见吗?这样做事的人又怎能得到幸福呢?
109
这样类似的大事小事还有很多,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得不到幸福,相反,吾非圣者,焉得无告?人总有失去理性的时候,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把握大局,不在关键时候失去理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当然,有了理性和远见并不等于找到了幸福,它们俩只是美德的条件,而且理性与远见还是相当抽象而宽泛的东西,不那么好操作的。怎样才能找到美德本身,或者用某些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出理性与远见呢?
亚里士多德说,要同欲望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理性常要求我们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在放纵欲望之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不单如此,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理性就是制欲,甚至禁欲,要人过着像苏格拉底一样穷苦的生活,乃至像第欧根尼一样过着狗一般的生活。这种说法在古希腊的哲人们那儿是很有市场的,但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可不一样,亚里士多德恰恰认为,欲望对于幸福与美德是必要的,就像理性一样。
但这两个东西常是互相冲突的,怎么才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呢?
亚里士多德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融合欲望与理性之路: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美德就是中庸之道。这看起来有点儿古怪,但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都会承认勇敢是一种美德,那么什么是勇敢?亚里士多德说,勇敢就是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的察性。
类似的,大方就处于吝音与奢侈之间,抱负就处于懒惰与贪婪之间,谦虚就处于骄傲与自卑之间,等等。
110
由上可见,所有美德都是中庸之道,这就像我国古话所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那么人怎样才能走上中庸之道呢?从亚里士多德的述说中我们大概可以找出三个条件:
第一是人得有理性与知识。中庸之道不是说走就能走的,那是一门艺术,人要懂得中庸之道就像要懂得艺术一样,需要有知识作基础,有理性作后盾,这是得守中庸的前提。
第二是要行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这种艺术,就像素描和雕塑一样,光有理论是不行的,必须实践,而且必须首先实践,才能有美德。他说:“人先有了行动,才形成这种行动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幸福不但要行动,而且要经常行动,把行动变成一种习惯。他说:“正如一次晴天或一只燕子并不构成春天一样,一个人的幸福、满足也并非一时之为善、一劳而永逸。”
这就是说,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是做几件小事、三天两头就能成的,它就像花与春天的关系一样,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第三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坚守中庸之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对青年人尤其难,因为他们总爱走极端。但他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在走到了一个极端之后,为了纠正错误,“那我们就应该瞄准另一极端,这样没准能走到中间位置上去… … 这正是人们弄直弯曲的木板时常用的办法。”
至此为止,如果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钱财,有了理性与远见,还走上了中庸之道,那么是否就得到了幸福呢?
差不多了,但还差点儿― 差点儿附加条件。
这条件虽然说是附加的,但并不等于说是不重要的,那就是111
友谊。
亚里士多德特重视友谊,把它看做幸福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友谊不但可以助人获得幸福,而且与好朋友分享幸福可以使业已获得的幸福成倍增长。
我想,对于这一点大家是会有同感的,与好朋友分享快乐,快乐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相反,如果快乐没人分享就会大打折扣了。这就像您考上了北京大学或者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要是没有一个朋友来祝贺你,一个人冷冷清清、孤孤单单,您还会觉得很幸福吗?相反,要是好朋友来了,为你的成绩而高兴,拍拍你的肩,说声:“好兄弟,你真行!' ’再拉你去餐馆喝几杯,你是不是会觉得更幸福呢?― 哪怕是自己掏腰包。亚里士多德想必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但可别以为他朋友遍天下,他在《 大伦理学》 中说:
应该交很多朋友还是少许朋友?我们可以绝对地说,既不能太多,也不应太少。因为假如太多,就很难把友爱摊到每个人头上。… … 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少― 譬如只有一两个。到底多少个,要与自己的环境状况以及对友爱的冲动程度相适应。
这不是哲学,而是处世的金玉良言,我相信若大家愿按亚里士多德的话去做,在生活中也许就可以少受些挫折。
人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有三点是要保证的:一是要真诚,一个不真诚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朋友的;二是要性格合得来,性格合不来的人即使成了朋友,也难免争争吵吵,最后拉倒;三是要注意不要找那些有求于自己的人做朋友,那些因为好处112
和恩惠而交来的朋友不是真朋友,就像一座用沙子筑地基的房子,迟早要垮掉。
到此为止,我们总算找到了人的幸福之道,那就是:有够花的钱,有理性与远见,走上了中庸之道,并且有好朋友分享幸福。一个人找到了幸福,也就是找到了最高的善。
我们最后用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话来看一看那幸福的人是啥样的,这样的人,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大度的人”。在《 尼各马科伦理学》 中,他说:
一个大度的人由于他具有重大的价值,所以也是最善良的人。最善良的人也是最有价值的人。… … 可以这样说,在任何一种德性中的大,都是大度者的大。在撤退中撒腿就跑和其它不义行为是一个大度的人所不为的。… … 大度仿佛是德性中的一颗明珠。… … 但敞一个真正大度的人是困难的,因为他必须是美好和善良俱全。
一个大度的人与荣誉和耻辱的关系极为密切,他对那些来自贤良的人士的器重适度地高兴,认为这是他固有的,因此并不过分。… … 但他对于那些俗流之辈和在细枝末节上的赞扬却报之以轻蔑,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他对毁谤不加计较,因为耻辱不会公正地加之于他。… … 他对财富、权力以及所遇的全部幸运和不幸都抱一种适当的态度。幸运时不特别高兴,不幸时也不特别痛苦。… …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大度的人玩世不恭。
? ? ? ? ? 一个大度的人轻视他人是公正的,因为他们的意见总是正确的,别人则是碰运气。他并不为了点儿小事去冒险,为了重大的事则不惜一切,甚至于自己的生命,因为113
不能以一切为代价活着。他喜欢做好事,但羞于接受好处。
大度的人很少提什么要求,甚至什么也不要求,但很愿服务。面对高贵的人,他矜持;对中等的人则和蔼。… … 对高贵矜持并不证明出身低微,对下层人士无礼则是狂妄的表现,有如一个恃强凌弱的人。在一般事物中他不逞强,想着出人头地。… … 他很少忙忙碌碌,而只做那些重大而荣誉的事。… … 他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恨和爱― 因为掩饰就是怯懦。… … 他的言论和行动都是公开的。… … 他是坦诚的,水远不隐满自己的观点。… … 大度约人并不好奇,对于他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他不记恨坏处… … 也不背后议论他人,他既不奉承自己,也不贬低他人。,? ? … 他举止迟缓,语调深沉,言谈稳重。
这就是幸福之人的肖像,该如何评说呢?
我想,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至少可能是幸福的― 如果竟然真有这种人的话。
谈完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我们还有两点要谈:一是他的哲学,二是他的政治学。我决定还是先谈政治,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不那么好谈的,我们还是先把稍微容易谈的谈了再说吧。这就像把一块木板钉上墙一样,最好先从薄的地方打洞,再钻厚地方。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归于实践哲学之内,
并把它看做是普遍的、全部的实践哲学,从这个角度上说伦理学114
都应当归属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个人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他说国家按其本性乃是先于家庭和任何个人的。国家是“隐得来希”,是个人的本质,个人如果离开了国家,就会像手离开了身体一样,什么也不是了。
所以他认为个人应当服从,除服从国家外,他还要服从两个对象:法律与君主。
以下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政治学观点,也可称之为治国之道。
稳定第一亚里士多德在世时,正值整个希腊各城邦之间冲突不休,处处一片混乱。雅典已经被斯巴达征服,而它的被征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当时腐朽的雅典民主制所导致的恶果。因为在雅典民主制下,乌合之众动不动就起来造反,将军都经抽签产生,只要有了一点儿错就随便地被撤职、放逐甚至处死。这样的政府肯定是不稳定的,也难以持久。
痛心于这种现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政府首要的就是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正因如此,任何改革都要小心进行,而且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就不要轻言改革,改革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还抵不上导致的坏处。
尤其是对于法律,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法律哪怕进行小改小革也是坏事。即使法律有什么地方不对头,那最好也是像对待有错误的人一样,宽大为怀得了。因为人无完人,法律也不可能完美。如果随便改变法律,就会破坏法律的权威性,从而使老百姓养成不服从法律的可伯习惯,这样国家就完了。
对改革尚且如此,对革命就更不用说了,亚里士多德是最反115
对革命的。他说革命是顶坏不过的事,对国家与人民没有一点儿好处,即使偶尔地看上去有些好处,也会被跟着屁股来的更多坏处冲没了。所以国家要想尽一切办法消灭革命― 不是镇压,而是将它扼杀于被裸之中。
反对鸟托邦像对待柏拉图其它理论一样,亚里士多德对待老师的乌托邦理论也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认为老师的乌托邦国家理论简直是瞎扯。
例如,我们说过,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哲学王们是共产共妻的,所有孩子出生后都会被从父母身边带走,这样谁都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换言之,所有孩子都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了,这样做父母的就会将所有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而对于每个孩子而言,所有的伙伴都可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柏拉图认为,这样的话所有人会更加相亲相爱。
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压根儿不是这样。父母兄弟姐妹就像朋友一样,多了就等于一个也没有。人与人之间不但不会因此而更相爱,反而会导致谁也不会真的爱谁,谁也得不到谁的真正的爱。与孩子一样,财产如果公有,那就等于说谁都没有,结果就是谁都不关心。
他又说,在柏拉图式的理想社会里,只会培养人的懒惰,因为既然多干少干一个样,那谁还会多干呢?哪怕是哲学王。他最后一点批判的理由是:如果柏拉图的理想国真是好的,那么老早就会有人想到了,也不至于等到柏拉图来说。人生而不平等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来,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性有很深的感受。而且不止于此。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而不平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不平等不是以血缘或出身为基础的,而116
是一种自然的不平等,并且基于这个自然的不平等,导出了其它的不平等。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差别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蠢,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这些都是天生的。
有了这些天生的差别,就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后天的差别:社会地位与分工的差别。
那些夭生就聪明勤劳的人,他们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会成为领导者,用头脑去统治别人,是主人;相反,那些天生就愚蠢懒惰的人,则注定只能受人指使,凡事听命于那些天生聪明的人,他们只能干体力活儿,是奴隶。这些奴隶只是主人的工具,如他自己所言:“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而工具是无生命的奴隶。”
这些奴隶除手工业者、农民等体力劳动者,还包括商人和放款收利息的人。亚里士多德特恶心那些放高利贷的家伙,说那是最令人恶心的交换方式。好像那些“大耳隆”曾经要过他的驴打滚儿利,弄得他倾家荡产一般。
至于聪明的主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呢,大概有两种:搞哲学和政治。前者求取智慧,后者统治人民,都是高贵的职业。如果想挣钱的话呢,只能用正当的方式― 经营房地产,这样赚来的钱才是“自然的”。
男人和女人亚里士多德信奉人生而不平等,这不平等除上面的形式而外,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他认为,女人与男人之间,就像奴隶与主人之间,或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一样,是完全不平等的。
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对女人有偏见,而是认为无论从智力、体力还是从性格而言,女人天生就要低男人一等:男人强壮,117
女人柔弱;男人聪明,女人愚蠢;男人个性刚烈,女人意志薄弱。这些就是男女之所以不平等的原因,所以应当承认这种上帝造就的不平等,并且应当根据这种不平等来行事。
怎么行事呢?当然就是女人要服从男人,就像奴隶服从主人一样。
夫妻俩要分工:女人要呆在家里,做做沙龙女主人,让男人在外面努力奋斗,养家糊口。
亚里士多德还说,男女之间互相吸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之间有这种差别,吸引力的大小与差别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为了男女之间能相互吸引,应当将这种差别加大,而不是缩小。因此,亚里士多德特别反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女人,说那些女人是假小子、男人婆,一点也不值得爱。
亚里士多德不但提倡男女不平等,而且依据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结婚、生孩子的主张。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的婚姻法中规定男子的最低结婚年龄大于女子的最低结婚年龄,亚里士多德也这样认为,只是他把那个差别扩大了好多倍而已。他说最佳结婚的年龄应当是男子37 岁,女子20 岁。为什么呢?
男女成熟的年龄不一样。他说女子通常在20 岁时就成熟了,而男子则要到30 岁才成熟。对于真正的男子汉而言,这个年龄还不能结婚,因为他不但应当成熟,而且要能稳稳地驾御他的老婆,为了训练这本事,从他成熟算起大约还需要七年时间。这样男子最好的结婚年龄就是37 岁了。
如果不这样,例如男人结婚早了,结婚时正处于发育期,那么性生活就会阻碍他正常地成长,变得身材矮小、发育不全。如果女子结婚早了,就会还是小孩子脾气,娇纵任性,甚至变得淫118
荡,对丈夫大大不利。
还有,如果男女双方年龄不当,一个过大一个过小,就会当一个人性欲已经衰退时,另一个人性欲正旺,得不到满足的一方就不免吵闹,以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样的婚姻当然也好不了。
如果男女能在他说定的年龄上结婚,那么男女就大约会在同时失去性能力了,夫妻不会闹外遇,生出来的孩子也最健康。亚里士多德的这套规矩,初看有点儿奇怪,其实都是亚里士多德自己的经验之谈。前面我们谈过他的婚姻,他是直到40 岁才结婚的,与37 岁也差不多,他老婆想必是个20 岁左右的姑娘,而且出身显贵,有钱得很,亚里士多德对这桩婚姻当然满意不过,故此想拿来给大家做榜样。至于为什么他不把男方的年龄干脆放到40 岁呢,这也很可理解,想必当亚里士多德已经油尽灯枯时,夫人还足足有三年揪着他,叫他苦死了。
与婚姻相应,亚里士多德对于生孩子的事也特别关注,提出了一套妙法。
他说,对于婚姻,那些只想着享受两性欢娱的男女们受情欲控制,断不会理智行事,所以一切应当由国家说了算,例如什么年龄结婚、什么时候怀胎(亚里士多德说最好的怀胎时节是当冬天吹着北风时)、什么时候生孩子,等等。因为国家总会凭理性为这些事找到最好的时间。青年男女哪懂,只有国家懂。除了这个应当由国家做主外,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口数量也应当由国家来做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应当受到控制,过多过少都不妙。他说:“人口过少的国家难以做到自给自足,但若人口过多… … 国家就成了联邦之国,无法维持立宪政府。”这也就是说不能任凭大家生孩子,也不能任凭大家不生孩1 19
子,如果有人不愿结婚生孩子,国家就可以强令他生,事实上这种事是不大会存在的,所以亚里士多德更关注的还是人口过剩的间题,为此他提出了计划生育,倡导如果人口过剩,就要用流产的办法使人口停止增长。
这不正是现在用以控制人口增长的妙法之一吗?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就替我们想出来了,真牛!
最后,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少算过剩了呢?
亚里士多德说,人口太多的大国没法子治理,所以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果多于1 万,就算过剩,要开始打胎了。
教育至上前面我们谈过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家至上。具体地说,他认为公民的生活,从伦理道德到结婚生孩子,都要由国家来决定。然而,问题是国家如何才能让公民服服帖帖地接受国家的指导和控制呢?尤其是对于一些不那么好控制的东西,像结婚年龄之类。
亚里士多德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
他说,一个国家的人民本来相互之间就有差异,法律也总是不准大家干这干那,怎样才能使大家消除这些差异,愿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并且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
要通过教育,让大众,特别是容易冲动的青年人,懂得国家与法律都是好东西:国家使大家组织起来,人一多,力量就大,就能够抗击敌人,保证大家的安全。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人人要忠于国家。
其次,要通过教育让大家懂得,人之所以比阿狗阿猫高级,就是因为人有了美德与理性,但美德与理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文明人,否则就与阿120
狗阿猫没什么差别了。
再次,还要通过教育让大家都知道,只有在一个法律完善、秩序良好的国家里,每个人方能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荣誉和成功。
最后,但绝非不重要的一点是,要用教育来告诉人民,革命不是好东西,大家千万不要起来闹革命。
总之,惟有通过教育国家才能成为好国家,人民才能成为好人民,国家才能得到稳定,人民才能得到最高的善― 幸福。最好的政体我们现在要来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了。亚里士多德对国家、革命、教育甚至结婚生孩子讲了这么一大通,那么他对一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佳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一共谈到了六种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这三种是好政体;膺主制、寡头制、民主制,这三种是坏政体。
大家对它们都知道一点儿吗?我们且简单说说。
君主制就是国王称老大的政体,并且国王常是世袭的,老子死了儿子当。
贵族制是一帮子贵族当老大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帮贵族并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但血统高贵,而且品德不错。立宪制则是介于民主制与贵族制之间的政体,它平常由一帮子不是很有钱,但有品德的贵族来做主,而人民有很大的权利,能够对贵族们施加影响和控制。
膺主制则是凭武力或阴谋诡计夺取了统治权的家伙做老大的政体,潜主不是君主,但他的权力往往和君主一般大。121
寡头制则是由阔佬做老大的政府,这家伙凭着有钱而夺取了统治权,成为寡头。
民主制就不用说了,像雅典的民主制一样,谁当将军、执政官、法官都干脆由全体公民通过抽签来决定,机会均等,人人有份儿。
这六种制度谈完了,那么到底谁最好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就像各有各的坏处一样。
首先他说君主制好,这是一种古老的好制度,像荷马说的一样:“群雄共治可不妙,应奉一人做君王。”他说过,人是分等级的,那些天生聪明的人理当做统治者。他说:“因为如果将最好的人同美德及政治能力都远不及他们的人一样平等看待,那对于最好的人是不公道的。因为一个这样卓越的人,就等于人中之神。”一个这样的人,理所当然的不仅要当一般的领袖,而且要当国家的绝对统治者― 君主了。
是不是君主制就是最好的制度呢?当然不是,甚至于可能是最坏的制度,例如要是这君主是个坏蛋,这个政府自然就坏了。那么民主制呢?亚里士多德虽说民主制坏,但也说了它不少好处。他说,民主制是为反对寡头制这个更坏的制度而产生的(他是把雅典作为了样板,当斯巴达强加给雅典一个寡头制后,雅典人起来反抗,重建了民主制)。他说人民一个个比起来,自然不如贵族寡头们聪明,但要是他们能团结起来,那可是不会差了。就像我们一句老话说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而且,一个或几个人容易变坏,就像一小杯水容易变脏,一大桶水就不容易弄脏了。一小撮人当政的话,一旦变坏,国家就糟了。但人数多了就不容易变坏。这样看来,民主制比君主制和寡头制更能维持好政府。
122
这样说来说去,亚里士多德最后认为,还是立宪制最好。为什么?因为立宪制下是贵族和人民共同掌权。贵族们虽然不是最有钱,但颇有几个钱,加之他们出身高贵,品德高尚,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且愿意做好统治者,安定国家、造福人民。而且在立宪制下,如果他们想变坏,人民会起来反对他们,所以想变坏也不成。同时由于人民是一些智力相对低下的乌合之众,哪懂得什么治国之道,要是平时也由着他们来管理国家大事,那就等于说要让一个压根儿没摸过皮子的人来做皮鞋,那肯定会把皮子弄个稀巴烂。所以国政得由贵族们来执掌,而人民则在旁边随时监督,不准贵族们乱搞。
我们不难看到,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又走上了一条贵族制与民主制之间的中庸之道,就像他在伦理学里所走过的一样。
厂士广咔二才飞
十哲学居有一句俗话说,丑媳妇总得见婆婆。这就是又刃+一+斗夕”" ? ' ~一,一”? 一~? ? 一一一? 一? ~? 我现在的心情。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丑媳妇,而读者就是我的婆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读者来说,我这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看不见的,我的存在就是我的书的存在,更具体地说,就是书中每一字每一句的存在。如果我的书丑,我这人自然也美不到哪儿去了。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一部分就是我感觉很可能会丑的地方,令我觉得无颜出来见诸位婆婆。
然而有什么法子呢?我不能因为丑就不出来见,或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一部分哼哼几声就过去了,相反,我还得尽可能详细地讲解它。原因只有一个:重要。要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千年时光里统治了西方人的大脑。
123
“形而上学”这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用来表达抽象内容的。由于在他的著作集里,把表达这些抽象内容的著作放在表达具体之物的著作之后,所以称“在物理学之后”,在英语里便成了“metaphysics ”。“形而上学”这一汉语词就是来自于, ' m etaPhysics ”的意译。亚里士多德自己则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讲过了。
简单的真理我们说过,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理念是比个体的东西还要真实的。例如“狗”是比老白、阿黄这些具体的狗更是狗。他的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共相”。
但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具体的词,也就是所谓的专名词,所指的东西才是具体存在的,是“实体”, 而像“阿狗”、“阿猫”这样的词(用专业化的话来说叫类别词)以及形容词(如伟大的、甜蜜蜜的),所指的是“共相”,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二实体”,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这个实际存在的事物,也就是说个体,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实体”。他说:
除了第一实体,所有其他事物,或者都可以被用来述说作为主体的第一实体,或者存在于作为主体的第一实体中。这从一些个别的情况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例如,我们可以用“动物”来表述人,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动物”来表述某个具体的人。因为如果不存在可用“动物”来表述的个别的人,那么就不存在可用“动物”来表述的一般的人。其次,颜色存在于身体中,那么也存在于某一具体的身体中,因为如果它不存在于某个具体的身体中,它也就不存在于一般身体中。所以,所有其他事物,除了第一实体,或者可以被用来述说作为主体的第一实体,或者存在于作为主体的第一实体中。224
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那么其他一切都不可能存在。
这些第二实体自己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只能附在具体东西上,成为它们的属性。
大家容易看出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共相论有一个特点:简单。可以说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要根据常识想想,得出来的结论与他的共相论也会八九不离十。我觉得他的说法确有道理,当然要是让哲学家们批判起来,毛病肯定多得很,但天知道那到底是谁的毛病,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他的批判者?
而且我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哲学道理固然常常显得深刻,与我们的常识似乎大不相同,但实质上,倘若哲学家把真理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是把深刻作为目标的话(这类哲学家大有人在),他的哲学完全可能是平易近人的,因为真理之为真理,并不以深刻与否作为根据,而是以真作为依据,有时,一些最基本的真理往往存在于最平凡的老生常谈之中。
例如:我是存在的,而不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一个基本的真理,大家谁都明白。现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在他的经典之作《 逻辑哲学论》 里,第一句就是:“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这是简单不过的真理,但也是基本的真理,其它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均源于此。虽然分析“我为什么存在”、世界为什么是“一切发生的事情”需要专业的哲学知识,但这些分析只是对真理的分析,而不是真理本身。
这令我想起一句巴基斯坦的谚语:“看见猫就跑,这是老鼠的老生常谈,可也是老鼠的真理。”
形式万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对“形式”与“质料”的区分。
125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他的形式与质料。这形式与质料看起来有点唬人,我们先举个例子来看吧。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您起床,发现一夜北风之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只有对面那口井是个黑窟窿。这时,您想堆个雪人儿,您说干就干,到您妈喊“二妹子,来吃饭”时,您的雪人儿就堆成了,红红的嘴巴、黑黑的眼睛,后面还拖着一根稻草做的辫子,活脱脱是个小美人儿。
我们就用这个雪人儿来分析形式和质料的问题吧,其实很简单的:雪就是质料,您所捏出来的美人儿形象便是形式了。怎么样?很简单吧!
看得出来,形式与质料存在于同一个具体东西之内,例如上面的雪人儿。每个具体的东西都是如此:都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这句话有两个含义:
一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东西里都含有形式与质料,就像上面的美女形式与雪的质料一样,二者同时包含在一个东西― 雪人儿― 之中。
第二个意思则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像生物一样,是不断生成长大、发展变化的。具体而言就是在形式与质料的不断交替之中发展的。先是质料,然后形式由质料之中产生出来,产生出来后,形式自身又成了质料,从它身上会产生新的、更高的形式,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我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例如您家现在有条老狗,名字叫老白,当然从前您刚养时它是一条小狗,叫小白。这老白是如何在形式与质料的交替中生长发育起来的呢?
126
首先,眼下的老白是形式,上面说过,形式由质料而来,老白的质料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小白,就是那个若干年前在你怀里摇尾巴撒娇的小白。但这小白并不是单纯的质料,因为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那样的小白,而是由小白妈妈肚子里的胎儿长大而来的。于是,与胎儿比起来,小白就成了形式,而胎儿就是质料。如此再往下,大家可以一直追下去。
具体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共同组成的,那么这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又怎样呢?是互相平等还是有高低之分?
亚里士多德说,平等是没门的,就像男人与女人一样,形式与质料也有高低之分。
孰高孰低?形式高,质料低。
为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正是因为在有了形式之后,质料才能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而使质料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的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话:例如上面的雪人儿,它现在是一个美人儿,人见人爱,但这美人儿的形象是它的形式,而它的质料只是一堆雪,如果二妹子不把它堆成雪人儿,那么它就只是茫茫雪野上一块雪而已,甚至都无法把这块雪与其它的雪区分开来,也可以说,它根本不是个东西。正是形式,美人儿形象,才使它由不是个东西成了个东西,也就是形式使不是东西的质料成了个东西。
所以形式当然比质料高了。
亚里士多德还说,在形成事物的过程中,形式才是惟一的动力,而质料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阻碍事物的形成,就像雕刻大理石像一样,形式― 例如大美人儿维纳斯― 想出来了,可质料大理石却以它的坚硬来阻拦雕像的诞生。
127
最后一点,虽然形式来自于质料,就像前面老白来自于小白、小白又来自于小白妈妈肚里的胎儿,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无止境的,倘若我们不断地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形式越来越多,而质料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清楚,而质料越来越朦胧,到最后,质料就没了,只剩下纯粹的形式,这纯粹的形式就是神,万物的创造者。
第一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大家可能听说过,牛顿爵士也把它当做解释宇宙起源的妙法,实际上他是从亚里士多德这里学来的。
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开始沉思的:
首先,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宇宙无疑是运动的。其次,任何运动都应当有个推动者,这也是无疑的。我们只要看看世界上的运动就行了,无论是一只苹果从头上掉下来,或者一颗流弹打中我胸膛,有哪个运动没有推动者?
再次,这宇宙万物是运动的,这仍然是毫无疑间的。那么,这宇宙万物的运动也必然有一个开始了!― 这是个三段论,所以它的正确性也是无疑的。
这也就是说,这宇宙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
那么,如果这是对的话,它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还有,万物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这过程又是如何开始的呢?形成了一条怎样的链?
亚里士多德想啊想,最后发觉不能无限地将开始往前推,必须找到一个最先的推动者,将世界推动起来。
他又认为,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之前,这个宇宙也并非空无一物,所以并非真的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而只是推动了世界。这个第一推动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28
亚里士多德对此有两种略有区别的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这个推动者,即上帝,乃是一种“力”,但这种力可不是机械的力,而是一种原动力、一种终极的力,是力本身,是宇宙万物的惟一形式,是生命的根本原则,等等。
第二个说法是,这个上帝乃是一种“思想”,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没有比思想更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无形无影,但能思想,会创造的圣灵,对我们凡人而言,那是“不可感觉,也不可毁灭”的。
关于这个神的长处还有很多话可以说,例如那完美、那善良,但不说大家也知道那都是些什么。
关于这个上帝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上帝虽然有力,却是位谦谦君子,在创造了世界之后,所做的惟一的事就只是静静地思考。
上帝如何处置其所推动的世界呢?
让它自己运动下去。
至于这个世界,虽然它业已被上帝推动了,但并不是完美的,还既有形式,又有质料,然而他们会不断地朝着更好的形式发展,变得与神愈来愈近,也就是愈来愈美。
但愿如此J
129
第夕七章书七太夕与的故事
这一章我们将讲述一个民族悲壮而又令人悲哀的故事。
这一章我们将讲述一个悲壮而又令人悲哀的故事。这就是犹太民族的故事。
犹太民族创立了基督教。
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用另一个名字称呼就是基督教文明。自从基督教诞生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直至现代,西方文明无处不有基督教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现代许多西方国家,总统上台时是手按《 圣经》 宣誓,他必须忠于三者― 上帝、人民与国家,而每一个普通人,当他在法院宣誓作证时,为了表明他的话是真实可信的,他也是手按《 圣经》 起誓。
总而言之,不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文明。那么我为什么不把基督教的故事放到《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去讲呢?
这是因为,基督教虽然影响了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然而它影响至深的仍然是西方人的思想― 它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来产生影响的,它自身也正是一种思想。
130
正因如此,与基督教相关的许多历史事件固然属于历史,但其根子仍在思想上。例如十字军东征,为什么要搞这个规模庞大、杀人无数的征讨?我们知道,历史上征服的出发点与契机一般是为了财富与土地,然而十字军东征却不一样,它主要是为了保护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那里有耶稣的圣墓和其它许多圣迹。为了这,欧洲的基督徒才不惜使别人,也使自己血流遍野、尸积如山。
这也就是说,基督徒并非为了财富与土地,而是为了他们的信仰!这个信仰正是他们行为的根。
? 即使后来十字军的征讨有些变质了,掠夺财富也在征讨中成了一个事实,我们仍不能否认其主要目的仍是为了信仰,为了基督,而捞财富只是“顺手牵羊”而已。
信仰,我们知道,像宗教一样,是属于人的思想的东西,换言之,是属于哲学的东西。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将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历史都放到这一章来讲的原因。
犹太人是基督教之创立者,所以我们讲基督教之创立当从犹太人之历史说起。
其实这并非我要讲犹太人历史的惟一原因。也因为犹太民族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民族,虽然从地域上并不属于西方民族,而源于巴勒斯坦,然而他们所创立的文化却为西方人所接受,成为西方文明的正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犹太民族对西方文明的贡献殊不亚于西方任何民族,如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古罗马人甚至古希腊人,等等。
犹太人的祖先,当他们还不曾被称为犹131
太人时,就来到了现在叫巴勒斯坦的地方。
在进一步阅读之前,我建议大家准备一份上面有巴勒斯坦的地图,不用太详细。从地图上大家可以发觉,巴勒斯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易攻难守。它邻接一片平坦的沙漠,平坦得战马可以横冲直撞,沙漠却没有大得可以阻挡这些战马的冲越。
这个要命的特点就造成了犹太人以后可悲的历史― 只要敌人稍微强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他们的家园。又因为巴勒斯坦所处的地方恰恰是一片美好的绿洲,物产丰烧,正如《 旧约全书》 上所说,是神赐给犹太人的“流奶与蜜之地”,好东西人人想要,其他民族便纷纷侵入。
犹太人第一次出现在巴勒斯坦大约是公元前1 400 年左右,距现在三千多年了。但这时他们还不叫犹太人,称为海伯鲁人,不难看出海伯鲁人是希伯莱人的另一种译法。
这些海伯鲁人原来居住在沙漠,大约是西亚莽莽黄沙中众多原始游牧民族之一,至于这些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游牧民族的起源就无从考证了。
海伯鲁人来之前,巴勒斯坦是古埃及帝国的一部分,埃及人一直对它进行有效的管辖,海伯鲁人到达巴勒斯坦几十年后,埃及人重新征服了巴勒斯坦。这时的巴勒斯坦还有另一个名字― 以色列,二者的地域并不完全一样,以色列可能指的仅是海伯鲁人所住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在公元前1 223 年古埃及的碑铭上有一句话,说:“以色列是荒芜的,五谷不生。”也有的书将这句话说成:“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它的种族并未灭绝。”第一个译法叫人有点莫明其妙,因为巴勒斯坦在那时不大可能是荒芜的,否则海伯鲁人何以要在那里生活下去呢?何以那132
么多的帝国都想将它占为己有呢?何以《 圣经》 称它是“流奶与蜜之地”呢?我想这段话的意思可能有两个:一是海伯鲁人此时所住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地区是荒芜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时巴勒斯坦被埃及人征服了,他们岂不把被征服者赶到荒芜之地去而把“流奶与蜜之地”留给自己呢?二是相对于埃及人的丰饶无比的尼罗河谷来说,海伯鲁人所住的地方即便有草有水,也是荒芜的,因为在这里不能种下五谷,只能牧牛放羊。当然,如果我们采用第二个译法就容易理解多了,海伯鲁人这时被埃及人征服了,征服之战将他们的国家化为瓦砾,然而其人民并未因战争而全部死亡。
不管这段话的意思如何,这句三千年前的铭文是现存所有史书中第一次有关希伯莱人或以色列人或犹太人的历史记载。不管采用哪种译法,我们都可以从中知道这些希伯莱人曾被征服。
此后他们又怎么样了呢?难道被征服者轻易地放走了吗?当然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罗马人征服异族后将之怎么办。罗马人怎么办呢?就是让被征服的异族做他们的奴隶。如果以色列人曾被征服了,那么他们八成被埃及征服者拉去做奴隶了,这样其种族才未灭绝。
到这里历史就好解释了,我们都听说过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以后犹太人的历史就可以从这里开始了,我们从《 圣经》 上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以后的一切。
但事情却并不这么简单,根本原因就是这里出现了两种历史― 考古的历史与《 圣经》 的历史。
我们知道,《 圣经》 上面所记载的东西虽然都有历史的影子,但与通过考古所发现的历史不大一样。它上面有些事情,例如上133
帝的创世,是没法用考古学证明的。
那么,我该怎么讲述犹太人的历史呢?
如前所言,我可以采取三种方法:一是依照考古学去讲,二是依照《 圣经》 去讲,三是两者对照去讲。到底采取何种方法呢?我决定用第三种。因为用第一种将会令这章难懂又没味儿。要知道关于犹太人的历史,考古学上并没有太多的证据,就是考古学家们也常得配合《 圣经》 去研究,尤其是摩西后的那段历史。但全按照《 圣经》 又太缺乏史证。因此最好是用第三种,我们以《 圣经》 为线索,再加上考古学成果,这样下来,就会既清楚又不乏历史的真实感了。
下面就是我结合考古学与《 圣经》 得来的犹太人的简单历史,我将以三个名字的起源为线索,由它带我们走进犹太人的历史。
这几个词就是:犹太、以色列、希伯莱。它们分别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这三种不同的称呼?
《 圣经? 旧约全书》 第一章说,上帝在创造天地万物后,就按自己的影像造人,造的第一个人是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他的妻子夏娃。我们就从这里讲起吧。
亚当、夏娃本来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成夭只是吃了睡、睡了吃,无忧无虑,舒服得很,后来因为受了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就被神逐出了伊甸园。
被逐后,两人的日子便苦起来了,但并不是一味的苦,他们至少可以有性爱之乐了。这给他们带来了两个孩子,长子名该隐,次子名亚伯。亚伯很得神的宠爱,该隐是个心胸只有针眼儿大的人,很是不平,就把弟弟杀死在旷野。结果他自己也得到了神的惩罚,被流放到挪得。后来亚当和夏娃又生了一个儿子,叫134
塞特。
正是光阴在再,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亚当、夏娃的子子孙孙日益多了起来,遍于大地。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不过他们这个“胜”是坏,是一代比一代坏而不是一代比一代好。
这样渐渐地,耶和华神愤怒了,决心惩罚变坏了的人,让他们从大地消失。但他看到有一个人,名叫挪亚,是个好人,便不忍心杀他,就叫他造了一艘大船,就是著名的挪亚方舟,让他一家子,带着飞禽走兽,有公有母,躲在方舟里。然后神降了一场大雨,把其它一切“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都淹死了。
这个挪亚有3 个儿子,分别叫闪、含、雅弗。
他们三兄弟又有子孙,这样,一代代下去,终于到了亚伯拉罕,他是挪亚的长子闪的后代。
这个亚伯拉罕是大好人,对耶和华也很恭敬,神便赐福给他,指示他带着自己的家族往迎南地去,这个迩南地便是巴勒斯坦。
到了逝南地后,亚伯拉罕凭自己的武力和神的帮助打败了原来住在这里的迎南人,定居下来了。由于亚伯拉罕原来是从幼发拉底河那边来的,这条河大家听说过,它孕育了另一种伟大的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迩南人便称他们为“希伯莱人”,意思是“来自大河彼岸的人”。
这就是希伯莱人这个名字的起源。
至于以色列,这个名字的起源要后一些。亚伯拉罕由于对神极其忠诚,所以神在他100 岁时赐了他一个儿子,名叫以撒。以撒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是对双胞胎,大的叫以扫,小的叫雅各。由于雅各用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长子名分以及父亲亚伯拉罕的祝135
福,所以害怕哥哥的报复,就躲到了舅舅拉班的家里,经过整整十四年的劳作,他得到了两个表妹做老婆。后来就回到故乡迎南地去。
一天,雅各来到河边,他就叫妻子孩子们先渡河到对岸,他自己便一个人在这岸了。这时一个人从夜幕中走来与他摔跤,两人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战得难解难分,直到红日东升还没有分出胜负。那人想走,但雅各不放,说除非得到他的祝福。那人只得给雅各祝福,之后对他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这人原来是耶和华派来的天使。此后雅各向耶和华神献祭时,神再次叫他改名,并赐福给他。于是雅各从此就改名叫以色列了。
雅各共有4 个老婆和12 个儿子,儿子们也有出息,他的家便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由于他现在叫以色列了,他的家族便被称做“以色列家”,家族成员被称做“以色列人”。后来雅各的12 个儿子及其后人便发展成为了以色列人的12 个支派,这12 个儿子被尊为“十二列祖”,再往下这12 个支派便发展成以色列民族了。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到,希伯莱人与以色列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但希伯莱人包括以色列人,因为以色列人只是亚伯拉罕次子雅各的子孙,而亚伯拉罕的长子以扫的子孙是希伯莱人,但非以色列人。
那么犹太人这个概念又是如何来的呢?
这就是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了。从这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 圣经》 上犹太民族的整个历史。
前面我们说到,雅各有12 个儿子。雅各最喜爱的是第十一个儿子约瑟,对待他与其他儿子不同,给他吃的穿的都更好,这136
令他的哥哥们十分嫉妒。有一天,他们趁约瑟单独到牧羊的地方来看他们时,把他卖给了正要去埃及做买卖的以实玛利人。到埃及后,约瑟被卖给了埃及王法老的护卫长做奴隶。由于他聪明能十,护卫长提拔他做了管家。但约瑟的一个“毛病”害了他― 他太漂亮了。女主人爱上了他,几次想引他上床,然而约瑟是个义人,不肯做对不起主人的事,拒绝了诱惑。恼羞成怒的女主人便去对丈夫说约瑟调戏她。护卫长当然信老婆的话,把约瑟投进了监狱。
在狱里关了一段时间后,约瑟的一个本事救了他。原来约瑟会解梦,替与他关在一起的一个官儿解了梦,预言他不久就会出狱,并且官复原职。后来果真如此。那个官儿有一次便把这事告诉了法老。法老这时正做了一个难解的梦,就是那个有名的七个丰年连着七个灾年的梦。法老就将约瑟找来,约瑟给他圆了梦,还告诉法老如何应付。一切又应验了,帮了法老一个大忙。当其他国家正闹粮荒时,埃及却粮食满仓,不但够自己吃的,还可以向周围国家出口,使埃及一时声威远播。法老十分欣赏约瑟的本事,就让他做宰相,治理全埃及。
这时远在迩南地的雅各一家子也同样遭了灾,他们听到埃及有粮卖后,便派出雅各的10 个大儿子,也就是约瑟的哥哥们,来埃及买粮。
经过一系列的波折,约瑟与哥哥们相认了,他不但原谅了他们,还将整个家族接到埃及来住。
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一直生活在埃及。由于他们特别善于生孩子,也善于理财,他们的人口日益众多,势力逐渐要超过埃及人了。埃及人很害怕,就求法老制止以色列人。于是法老就没收了以色列人的财产,并且强迫他们做了埃及人的137
奴隶。
如果此前以色列人的历史对于我们与史家们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此后的历史就比较清晰了,那就是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事。
摩西为什么要离开埃及不用说,那做奴隶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摩西没走到神所应许给他们的迥南地就死了,带领以色列人到达那里的是约书亚。按摩西的遗嘱,约书亚把迩南地分给了以色列人的12 支派。
此后以色列人便进入了所谓的“士师时期”。
这段时期是以色列人的春秋战国,12 个支派不但不团结,还互相攻伐,甚至勾结外族凌辱自己的族人,整体势力日渐衰弱,经常受到异邦的欺侮。
后来以色列人总算认清了这点,改邪归正,慢慢又联合起来,最后整个民族形成了两大块:一大块是住在迎南地中部和北部的北部集团,另一大块是住在南部的南部集团。
两部虽有攻订,尚未分裂,都称以色列。
最初北部集团占了上风,因为它出了一个领袖扫罗,他被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膏作以色列人的王。扫罗英俊而英勇,力图统一以色列。但内忧外患太过严重,他力不从心,晚年又嫉贤妒能,迫害大卫,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继扫罗而起的是南部集团的大卫,他勇敢而又忠心,扫罗死后接做了以色列人的王。他是一个比扫罗更杰出的人,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从此以色列人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成了统一的民族,千年梦想终成现实。
138
这是以色列人的黄金时代。
以后,当以色列人被迫再次四海漂泊的时候,他们仍然把大卫王时代的统一看做是最高梦想。
大卫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从一个符号看出来,就是过去希特勒强迫犹太人戴在手臂上,现在在以色列国旗上的那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六角星,它的名称就叫“大卫星”,是犹太民族的标志。
大卫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就是所罗门。“所罗门”这词在西方就像“诸葛亮”这词在中国一样,是智慧的代名词。传说耶和华曾赐给他“极大的智慧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
关于所罗门的智慧的故事数不胜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从一本什么民间文学杂志上面看到的那个,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美貌的示巴女王统领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她听说了所罗门王的智慧,就带着大批财宝前来访问他。所罗门殷勤接待,并且爱上了美貌无比的女王。女王是个聪明人,岂不知道他心里面的鬼胎,于是她对所罗门说,他得发誓不强迫她同他做爱。所罗门答应了,但他也提了一个条件,要女王答应不动他宫中的任何东西。女王答应了,她想自己岂会凯觑他的财富呢!
当晚,女王告别所罗门后上床了,可怎么也睡不着,口渴得像火烧一祥,她就起了床,看见房间里刚好放着一瓶水,就喝了一口。那水还没进肚子呢,所罗门就从一边跳了出来,说:“你违背诺言了!"
女王回答道:“可我碰的只是水啊!"
所罗门答:“没有比水更宝贵的财富了。”
139
女王哑口无言,并且感到了所罗门超人的智慧,自愿献身给他。后来她对所罗门说:“我在本国里听见人们论到你的智慧,并不相信那些话,现在我才知道人们告诉我的还不到你实际所有的一半。”
这个故事中最令我感佩的是所罗门王那句“没有比水更宝贵的财富了”。大家想想看吧,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难道真的比得上粮食和布匹重要吗?更不能比水与空气了。但水与空气都是最平常的东西― 其实,这最平常的也就是最宝贵的。
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谈以色列吧!在所罗门的治理下,以色列达到了它繁荣的巅峰。但所罗门到了晚年,渐渐地骄傲起来了,开始穷奢极侈。他大兴土木,兴建了豪华无比的黎巴嫩宫,又大娶老婆,这些老婆来自五湖四海,她们给以色列带来了各种异教信仰,把本来很纯洁的以色列搞得乌烟瘴气。
所罗门王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即位,他这个人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父亲那样多好处不学,偏偏学到了他晚年那些劳民伤财的损招。本来已经被所罗门搞得没几个钱的国库哪经得起他这样折腾,不久更加空虚,人民也开始反抗了。更可怕的是,他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另一种矛盾― 以色列的南北矛盾。
前面说过,以色列原来被分成了南、北两部,是大卫把它统一起来的。大卫是南部人,他治理时,还算公平,没怎么歧视北部人。但到所罗门晚年已经有了变化,感觉受到歧视的北部人开始了反抗,不过不太剧烈,当罗波安即位后,事情一下变了,这个罗波安不是采取怀柔政策,而是更加歧视北部,令北部人民群起反抗,反抗运动领袖的名字听起来倒与他差不多,叫耶罗波安。140
最后他领导北部反抗成功,另建了一个新的以色列国,而以色列的南面仍归罗波安统治,不过名字改了,被称为“犹大王国”。用这名字是因为大卫王族出身于以色列人12 支派中的犹大支。
才统一了八十年的以色列就此分裂了,这大约是公元前930 年的事。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外患,而是内乱,内乱发生之日,即是国家衰亡之时,以色列也是如此。
分裂成北、南两部后,北部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一个个王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终于被来自北方的强大的亚述人所灭。南部犹大国要稳定一些,但正所谓户破而堂危,北面的以色列国被灭后,亚述人紧接着便兵临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城下了,不过亚述人没有灭亡它,而是将之列为亚述帝国的附属国之一。作为亚述帝国的附属国,犹大国继续存在了一百多年,直到亚述帝国被另一个新兴强国― 新巴比伦王国― 灭亡。我们知道有个伟大的古巴比伦文明,这个新巴比伦与古巴比伦虽然崛起于同一地区,但同古巴比伦可不是一回事。古巴比伦伟大的王名叫汉漠拉比,新巴比伦伟大的王则叫尼布甲尼撒。他率大军攻入犹大国,占领耶路撒冷,将大批犹大贵族掳往巴比伦,不过也没有灭亡这个国家。又过了十来年,他再次进攻,围困耶路撒冷达十八个月之久,终于攻而破之。这次可不像上次了,他几乎像罗马人对待迎太基一样处置了耶路撒冷。他血洗全城,拆掉全部城墙,更令犹大人痛心的是,他还下令毁掉了他们的圣殿。然后将犹大国的王室、贵族、阔佬、工匠等全部带到了巴比伦,关将起来,这些人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这是公元前586 年左右的事。
141
犹大人与犹太人相比还差下面那“一点”,所以称不上是犹太人。
犹大被灭后,以色列人的精英们都成了“巴比伦之囚”,另有许多人逃到了埃及,只有少数人仍留在原地巴勒斯坦。由于这里此时已是地广人稀,其他民族蜂拥而来,巴勒斯坦就由以色列人的聚居地变成了一个许多民族杂居共处之地。土著人与外来人日久渐渐生情,谈起恋爱,论起婚嫁来。
又过了几十年,新巴比伦被灭亡了,灭亡它的是一个我们要熟悉得多的国家― 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我们在《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已经叙说,它打过希腊人,也被希腊人打过。波斯人把“巴比伦之囚”释放了,让他们回到了故园。
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后,立即着手修复圣殿,经过二十余载苦干,圣殿终于重见天日了。这大约是公元前516 年的事。这些回到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看到一直没有离开故土的同胞在这里几十年,竟然对倒塌在废墟中的圣殿不闻不问,不但如此,还同异族人通婚,不由失望至极。
这个失望开始时还没有爆发出来,他们只是不同那些人混到一块儿,而是聚住在耶路撒冷城周围。又过了许多年,这时以色列人已经认识到了血统纯正的宝贵,那些从巴比伦回来的以色列人的后裔开始自称为“犹太人”,以区别于其他血统不纯的以色列人。
由于犹太人就意味着血统的纯正,那些血统并不那么纯正的以色列人为了拔高自己,也慢慢地自称为犹太人了。这就是“犹太人”这个称呼的起源。
142
一州卜~日卜~~卜润一卜.喇卜
帝国时代(上
厂七七士
这一节许多内容可以回到上一节,
因为它在时间上是从重建圣殿讲起的,这时犹太人这个称呼尚未产生。
前面刚刚讲过,“巴比伦之囚”回到了耶路撒冷,他们费尽移山心力重建了圣殿。新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此后的历史漫无头绪。
虽然有一些犹太人重新回到了巴勒斯坦,然而此时的巴勒斯坦已非往日。犹太人不再是这块土地惟一的民族,甚至人口上也不是多数的民族,而且由于频繁的战争与征服,巴勒斯坦已经沦为半个废墟了。
但犹太人毕竟还存在,还有他们的历史,他们以后的历史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是一致的:近而言之,它是一段与波斯帝国相关的历史;远而言之,它是一段与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相关的历史。
在《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我们已经讲过希波战争的事,在这场战争中波斯帝国不但没能征服希腊人,反而被他们打得大败。此后希腊人不但在海上打败了波斯帝国,而且登陆于小亚细亚。这时已经被波斯帝国征服了的埃及人也起来反抗,叙利亚人也起来了,整个帝国危机四伏。
为了保住紧接叙利亚、处于重要战略位置的巴勒斯坦,波斯王决定重建被尼布甲尼撒摧毁了的耶路撒冷城墙。
他派来负责重建工作的是他的一个犹太人侍从,名叫尼希米。这大约是公元前448 年的事。
尼希米到来后,看到自己同胞的惨状,决心不但要重建耶路撒冷城墙,还要改革犹太社会,因为这时的犹太上层贵族已经腐143
化堕落了。像所有有钱人一样,他们将钱财看得重于一切,为此不惜与异族人流逸一气。他们娶异族的女儿,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异族人,又反过来对自己的同胞放高利贷,把那些还不起债的同胞卖为奴隶。尼希米的改革基础是动员下层人民们起来与阔佬们斗争。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这道理在哪儿都行得通。由于广大下层人民的支持,尼希米竟然只用了区区五十二夭就建起耶路撒冷的城墙,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尼希米不但修好了城墙,还改革了犹太社会。他废除高利贷,叫那些以前被高利贷者夺去了财产的人可以重新夺回自己的财产,又禁止犹太人同异族通婚,例如他曾将一个犹太祭司长的孙子赶出耶路撒冷,因为他娶了异族女子为妻。
到公元前397 年,又是为了稳定局势,波斯王再次派一个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这个人名叫以斯拉。
这个以斯拉很像他的前任,也为犹太人带来了改革。他同样依靠下层犹太人的帮助进行改革,他的改革比尼希米更加激进。他在广场上集合犹太人民,大声宣读《 摩西律法》 ,而广大犹太人则以大声呼喊“阿门”应和,意思是“诚心所愿”。在以斯拉带领下,犹太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申耶路撒冷圣殿是耶和华惟一的圣所;要大家严守安息日,星期天无论如何不要干活儿;禁止高利贷;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维护犹太血统的纯洁性,不但要求犹太人不与异族通婚,还要求那些已经娶了异族妻子的人将她们赶回娘家。
但许多人不愿这样做,便被赶出了耶路撒冷,流落各地。尼希米虽然修好了耶路撒冷的城墙,然而一圈小小的城墙毕竟挽救不了一个大大的帝国。波斯帝国还是被消灭了,消灭它144
的人我们也知道了,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时代(
对于亚历山大大帝,我们闻名已
久,大家可以参考《 西方历史的故事》 第四章《 亚历山大大帝传》 ,这里只说说他的征服与犹太人相关的事。
我们讲过,亚历山大大帝是在约公元前333 年左右攻人亚洲的,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庞大的波斯帝国。当时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也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不过当亚历山大大帝进攻时,耶路撒冷并没有进行抵抗,所以大帝也就没有为难这个城市。后来甚至有人说大帝曾亲诣耶路撒冷,与犹太大祭司长对话。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这时候大帝正忙着攻打那些与他作对的城市哩,哪有时间来理会老老实实的耶路撒冷。
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但他的帝国亦空前地短命。他英年早逝后,其帝国土崩瓦解。
那么耶路撒冷归谁了呢?一开始谁也没归,它沦为了塞琉古和托勒密竞相争夺的肥肉。但统治埃及的托勒密胜利了,吞并了耶路撒冷。
吞并耶路撒冷后,托勒密将大批犹太人驱逐出去,赶到了埃及。不过没有把他们当奴隶使唤,而是划出了一块地区,让他们有自己的单独的家园。
从这时或者更早时起,犹太人开始流落异乡,先还在小亚细亚,后来便到了非洲和欧洲,到了整个地中海周围从埃及到希腊的每一座大城市中。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同时大部分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习俗与宗教信仰,开始了犹太人的另一种历史。
145 }
也就是在这些新家乡,恃别是在希腊人的城市里,他们开始学习希腊人的语言、文化与哲学,而希腊人的文明之优秀我们早已知道,向希腊人学习大大地提升了犹太人的精神境界,这对他们把自己原始的犹太教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化的宗教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古希腊文明诚然优秀,但它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剥削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奴隶制文明。还有,希腊人爱看戏,爱搞运动,还开什么奥林匹克竟技会,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东西。当犹太人接受到这些后,立即产生了分化,那些上层人物,像祭司和阔佬们,急不可待地投入到享乐之中。与此同时,广大的普通犹太人对希腊人这些奢侈浪费之风十分痛恨,决心起来捍卫祖先的信仰,具体方法就是建立犹太人会,这对犹太人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犹太人会的成员们在每周固定的时候聚集到一起,学习《 摩西律法》 ,互相劝勉,诚心向主祷告,将自己本来就不多的财产匀出来救助更贫苦的同胞。
这个犹太人会一兴起就显示了巨大的力量,逐渐代替了原有的祭司制,并成为以后基督教会的萌芽。这是后话了。我们前面说过,这时候巴勒斯坦属于托勒密王朝。到公元前198 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塞琉西王国,它这时的皇帝叫安条克三世,从托勒密那里夺得了巴勒斯坦。这个安条克三世本来是相当强大的君主,可惜运气不好,当他崛起时,一个更强大的帝国也崛起了,这就是罗马帝国。
真是“既生瑜,何生亮,' !两个帝国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战争,结果不言而喻,安条克三世被击败,被迫向罗马支付巨额赔146
款。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安条克三世的钱自然是从他统治下的老百姓身上来。他便开始更残酷地剥削人民,真是地也要剥三层皮,他还亲自率军向那些有钱的寺庙攻去,把那里用来供神的金器、银器弄来赔给罗马人。
这当然遭到了虔诚的各教信徒们的激烈反抗。当安条克三世去劫一座波斯人的神庙时遭到了报应,脑袋搬了家。他的儿子,称安条克四世,并不吸取父亲的教训,仍旧大肆劫掠。他所劫的对象之一就是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圣殿。
到公元前170 年,发生了另一件大事。这年,安条克四世同埃及托勒密王朝再次发生战争,他率军进攻埃及。与此同时,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也开始闹将起来。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犹太人的领袖叫祭司长,相当于犹太人的王。这当然成了犹太阔佬们争抢的美差。这时候有两个人势力旗鼓相当,都想当祭司长。但一个人更聪明些,他便到安条克四世那里去活动。结果不用说,走上层路线的人当然胜利了。另一个没有当成祭司长的人不服,这时他也聪明了,便去走另一条上层路线― 走埃及人的上层路线。
看到后院失火的安条克四世立即回师耶路撒冷,包围并且攻而克之。结果犹太人的圣殿再次被洗劫一空,真是可怜!不但如此,那安条克四世还将犹太人看做自己的死敌。他宣布禁止犹太人读《 摩西律法》 ,逼他们在安息日干活儿,连割礼也禁止了。
犹太人处在了存亡危急之时,只有两条路:要么起而反抗,要么甘心灭亡。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条,发动了起义。147
起义领袖名叫朱达斯? 马喀比,他率领起义军进攻安条克四世,并且打败了他。马喀比之所以获得胜利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大力量,而是因为这时候安条克四世已经四面楚歌:西面的罗马人和东面的安息人正虎视耽耽呢,他哪有闲工夫去理会犹太人小小的骚乱。于是马喀比顺利进占耶路撒冷,这是公元前165 年左右的事。
进占耶路撒冷后,马喀比宣布全面恢复犹太教各项仪式,并同罗马人建了盟,这使他在对抗安条克四世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安条克四世已经不能控制犹太人了,而罗马人还是犹太人的盟友而非统治者。
马喀比死后,他的弟弟西门领导独立的犹太人重建了秩序,使长久以来被异族压迫得几乎窒息的犹太人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希望之光。他们称赞这段时候的美好生活说:
邪教徒的栓拾从以色列人身上去除了。… … 他们已经和平地耕他们的田地,田地上的收获增加了,平原上的树木结满了果实。年长的人们坐在街道上,他们大家一起谈论着美好的事情,青年们身着华丽的军装。他对各个城市供应食物,并且给他们武器。… … 他缔造了全国的和平;以色列人皆大欢喜:他们每个人都安坐在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没有人使得他们害怕。
“没有人使得他们害怕”,无论对一般人还是对以色列人,都是非常宝贵的。
西门死后,他的儿子,名叫约翰? 赫克拉斯,即位做了犹太148
人祭司长。他起先是个好人,但后来变坏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压迫者。他不信任自己的人民,却请了许多外国人来当雇佣兵,替他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开疆拓土。
然而他儿子的统治更加残酷,他曾处死他的800 个子民,而且先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一一被杀。真是又一个商封!
犹太人起而反抗了,但并没有成功,暴君平平安安地过了一辈子。他死后由夫人掌政,她可没有夫倡妇随,而是反夫道而行之,抛弃了暴政,实行改革,努力让国家重新安定。
她死后,先是大儿子即位,但她的二儿子从哥哥手中潜取了大权。他一上台,立即废除了母亲的一切改革措施,犹太人再次生活在悲惨世界。这是约公元前69 年的事。
接下来统治犹太人的是罗马帝国。
前面我们讲过,公元前165 年,马
喀比进占耶路撒冷,并同罗马人建了盟,这是罗马人第一次与犹太人发生关系。以后我们要讲到另一个人― 伟大的庞培。庞培是如何来到巴勒斯坦的呢?历史卷只提到是由于米德里达梯王闹事,因此庞培是在征服米德里达梯王后顺便把巴勒斯坦也灭了,但实际上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正当庞培已经到了小亚细亚,投身于征服米德里达梯王时,耶路撒冷没等庞培来,已自先闹起来了。
闹起来的是两个犹太贵族,名叫阿利斯托布卢和赫克拉斯(这可不是前面那个同名的赫克拉斯,是同名的另一个人)。他们两个人大打出手,为的是争当祭司长。
149
对这两个人,犹太人民的看法是两人一徉臭J 所以他们派了代表找到庞培的军营请求庞培把这两个都废了。
大家也许感到奇怪,有句老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犹太人为何竟然要把自己的丑事传到庞培那儿去呢?不仅如此,还要请他来废自己的领袖!这是有点怪,但也不怪,大家还记得我在庞培的传记中所说的话吗?庞培是个相当仁慈的统治者。他没有屠杀投降的海盗们,亚美尼亚有个叫提格累尼斯的君主甚至将自己的国土主动奉献给罗马,这些都令他慈名远播。也许这就是犹太人民要请求庞培替他们废统治者的缘故。
然而这次庞培却没有像往常一样行事。他统军来到耶路撒冷,首先命令阿利斯托布卢和赫克拉斯承认他们是罗马的藩属,但阿利斯托布卢有点儿犹豫,庞培大怒,进攻耶路撒冷,自然是一鼓而下。他可没有用仁慈之心去对待盼望他主持公道的犹太人,他斩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把许多人卖为奴隶,最后立了一看见他便举手投降的赫克拉斯为耶路撒冷的统治者。但赫克拉斯可没资格称王,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没有资格做罗马直接的属国,而是叙利亚省的一部分,受驻在那里的罗马总督管辖。这大约是公元前63 年的事。
对庞培而言,攻占耶路撒冷只不过是他的无数征服中不重要的几次之一,对他或对罗马可说毫无影响。但对犹太人而言这却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短短的独立自由岁月的丧失。
到了公元前54 年,克拉苏做了叙利亚总督。这个人我们在历史卷中已经说过,是大奴隶主、前三巨头之一。在三巨头中他得到了东方总督的美差,结果在与帕提亚人的战争中被打得一塌糊涂,成了人家的俘虏,被他们用熔化的黄金灌进了喉咙。150
可惜他遇到帕提亚人晚了点,死前还要做坏事。到了东方后,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想法子发财。办法呢简单得很,就是抢劫。他听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建的圣殿里有许多财宝,包括黄金做的烛台,立即兴兵前往,作为罗马藩属的耶路撒冷当然不会抵抗他,他毫不客气地冲进圣殿,大抢了一番,扛着大批金银珠宝洋洋得意地走了。
克拉苏死后,犹太人乘机而起,举行了反抗罗马人的大起义。起义很快就被克拉苏的部将卡西约镇压了,他一下子将3 万多名起义者卖为奴隶。
克拉苏死后,罗马的统治者就剩前三巨头中另两个头庞培和凯撒了。后来他们两人又发生了大冲突,这些我们也都说过了。我们知道庞培主要是得到了东方君主们的帮助,但在法卢萨一役中,本来操胜券的他被幸运女神的宠儿凯撒击溃身死。他在东方的追随者之一名叫安提巴成,以前是赫克拉斯的助手,现在则已接替赫克拉斯统治巴勒斯坦了。他是个识时务的人,很快就投到了胜利者摩下。凯撒以他惯有的胸怀宽有了他,让他官任原职,还赏给了他罗马公民权。不仅如此,凯撒还慷慨地豁免了以前的罗马统治者强加给犹太人的苛捐杂税,并准允犹太人重修耶路撒冷的城墙,也给予他们信奉自己宗教的自由。
这些措施使犹太人对凯撒很爱戴。所以当凯撒被布鲁托斯和卡西约等人刺杀后,犹太人表现出的痛苦同罗马平民们是一样的。无论在耶路撒冷,还是在罗马,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凯撒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犹太人的哀悼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卡西约来了。他参预刺杀凯撒后,仍被元老院任命为叙利亚总督,随即在东方招兵买马,在犹太人面前再次张开了掠夺之手。卡西约命令犹太人缴大151
笔的税,因为他要与屋大维作战,需大量军晌。
这时安提巴式已经死了,接位的是儿子希律― 在犹太史里也是顶有名的人物,他见卡西约得了势,便臣服了他,帮他与安东尼作战。这安东尼我们也知道了,他原是凯撒的副手和骑兵队长,后三巨头之一,同屋大维和雷必达联合起来为凯撒复仇。卡西约死后,希律同父亲一样,也是个识时务的人,立即给安东尼送去了大堆黄金,得到了安东尼的宽恕,让他做犹太人的老大。这是公元前42 年左右的事。
我们也知道,随后安东尼又同屋大维打将起来。所谓鹏蚌相争,渔翁得利。东方沙漠里的帕提亚人乘机杀了过来,一举占领了巴勒斯坦。随同他们来的还有先前被庞培杀了的阿利斯托布卢的儿子,名叫安提哥那。他是个十分残暴的家伙,犹太人很恨他。希律被打败后逃到了罗马,在罗马他受到了元老院的热情接待,一则因为他父亲已经是罗马公民了,二则因为他自己也忠心耿耿地为罗马人服务。
他在罗马流亡了几年后,便于公元前39 年率罗马大军打回巴勒斯坦,一路势如破竹,两年后便攻占了耶路撒冷,杀了安提哥那。
再后来,当屋大维终于击败安东尼,成为罗马独裁者后,希律立即表示归顺罗马新主。这位新主也厚待他,将整个巴勒斯坦交到了他的手上,令他成了真正的犹太王。
希律虽然是犹太人,而且只要不妨害罗马利益他也愿意为犹太人做点事,但他更是忠诚的罗马公民,兢兢业业地为罗马人效劳。公元前4 年,他在死前做了一件大大对不起犹太同胞的事:他命令全体犹太人宣誓忠于他与屋大维,还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门口装上了黄金制的鹰,这是帝国的象征。好几千名拒绝宣誓152
的人受了惩罚,当42 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将他的金鹰拆下来,他残酷地将他们活活烧死了。
希律做了许多坏事,例如大搞横征暴敛,把犹太人的油都榨干了,还自命风雅,把许多异国的东西,例如罗马的角斗和希腊戏剧,引进了巴勒斯坦,甚至为了自己的王位稳固,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然而在他统治犹太人的几十年间,毕竟为犹太人带来了一样宝贵的东西― 秩序,使犹太社会在稳定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公元前4 年,希律王死了。他死之后,他的三个儿子纷纷起来争王位,巴勒斯坦一下大乱,犹太人又乘机起来反抗。这次反抗规模空前,同时有三支起义军,由前奴隶和牧羊人之类的下等人领导,他们试图推翻希律家族对犹太人的统治。但罗马的叙利亚总督派大军前来镇压,大家想想吧,处于罗马相对衰弱时期但规模要大得多的斯巴达克起义尚且不能胜利,这时罗马帝国已经登上巅峰了,一群犹太人又能怎样?不久起义军便被消灭了,残酷的叙利亚总督下令烧掉所有起义的城市,还把几于名起义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罗马对付起义军俘虏的老办法,当初就是这样对待被他们俘虏的斯巴达克战士的。镇压起义后,奥古斯都为了平息纷争,就把巴勒斯坦平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犹太社会又一次分裂了。
但希律的三个儿子都不是好人,他们的统治令同胞不堪忍受,于是犹太人再次起来反抗,不过这次采用的是和平方式,他们像当初请求庞培一样请求罗马人废除希律家族的统治。奥古斯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下旨巴勒斯坦归帝国直辖。这是公元6 年的事。
但犹太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抗,不久又发动了新的起义。15 习
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犹太人还要起义呢?
答案是:为了民族的理想!
什么是他们民族的理想呢?
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在这个人间天国里,任何人,包括奴隶,任何民族,包括犹太人和异族人,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在这个天国里犹太人的耶和华是惟一的神。
我们看看起义者们的宣示。他们说:只有一个神,就是耶和华;人间所有世俗王国都要灭亡,所有人都归于天主,都像在天堂一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个人间天国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像一个起义领袖所宣称的一样:对外国人纳贡或称呼任何人为主人都是不容许的,也就是说,人既不能将自己的财产交于他人,亦不能视自己低于他人,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亚当的子孙、上帝的造物。
从这些宣示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大同,普世蒙福。
犹太人的理想诚然是伟大的,然而并不完美,它有两个弱点:一是对于其它信仰的排斥,把他们的神当做惟一的神;二是他们虽然认为其他民族也应当过幸福日子,然而却认为自己是上帝特选的子民,因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其他民族。这样做势必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犹太人的反抗在罗马帝国的影响吧。
虽然犹太人不停地反抗,罗马人并不着急,犹太人的势力太弱小了,不足以威胁到帝国的统治。
154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罗马人会对犹太人的起义袖手旁观,他们总是要镇压的,不但要镇压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反抗,还要镇压他们在罗马各地甚至罗马城内的反抗。
还有,听到这些犹太人声称有什么弥赛亚和人子会来拯救他们,让所有人间帝国灭亡,罗马统治者感到真是岂有此理!所以当罗马诸帝将这些犹太人逮起来后,并不是杀了他们,而是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信仰,如果不的话,就将他们赶走或送到前线打仗,看有没有圣人来救他们,让他们刀枪不入。
到克劳狄帝时,犹太人第二次被逐出罗马城,罪名是“不断地受到基督的教唆而作乱”。这是基督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罗马历史之中。
这个克劳狄帝便是奥古斯都死后五个混蛋皇帝之一,同五贤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公元1 世纪的事。
此后我们将转入下一章,讲述基督教起源的历史。155
第十章基督教的故事
基督教的产生是从邓稣的诞生开始的。很多人认为,拿撒勒的耶稣确有其人。
我们下面将分三步来讲述基督教的历史:
第一步是耶稣基督和圣保罗的传,他们缔造了基督教。第二步讲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裂,这是基督教诞生的最后一步。
第三步讲基督教开始受罗马帝国政府压迫而终成为罗马国教的过程。
对于我而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难的一章,这一章对于大家了解西方极为重要,因此我不能躲避,只能迎难而上,我希望将它仍写成清晰明白的一章。
基督教的产生是从耶稣的诞生开始的。
虽然有人把耶稣当做一个传说人物,然而现在一般人,包括史学家们都将他当做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依据现存的各种史料,如《 圣经》 ,以及新的考古发现来分析耶稣这个历史人156
物,像大卫? 斯特劳斯在《 耶稣传》 、罗伯逊在《 基督教的起源》 、卡朋特在《 耶稣》 中就是这样做的。
《 圣经》 是一部好书,从文学上和历史上看都如此,它那种独特的笔调所具备的美感具有久远的魅力,我劝大家好好读读。为了证明我的话,在为耶稣做传时我将尽量用《 圣经》 来代我说话。关于耶稣的诞生,《 圣经? 新约全书? 马太福音》 这样记载:
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 “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约瑟醒了,起来,就遵着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过来,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儿子,就给他起名叫耶稣。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持来拜他。”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157
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养我以色列民。”,当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信,我也好去拜他。”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他们看见那星,就天大地欢喜,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博士因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
他们去后,有主的使者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带着小孩子同他母亲逃往埃及,住在那里,等我吩咐你,因为希律必寻找小孩子,要除灭他。”约瑟就起来,夜间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埃及去,住在那里,直到希律死了。这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博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这就应了先知耶利米的话,说:“在拉玛听见号眺大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希律死了以后,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约瑟梦中显现,说:“起来J 带着小孩子和他母亲往以色列地去,因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经死了。”约瑟就起来,把小孩子和他母158
亲带到以色列地去,只因听见亚墓老接着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就怕往那里去,又在梦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内去了。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
这就是耶稣诞生及早年流浪生涯的大致经过。此后他便同父亲生活在拿撒勒了。
引文里面的许多名字我们是熟悉的,尤其是希律王。我们在上章已经讲过,他是安提巴式的儿子,约在公元前42 年做了犹太人的王,直到公元前4 年才死去。所以这段日子就是基督教和基督诞生的大致时间。
大家都知道公元纪年,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年,如2000 年,即是耶稣2000 年华诞。不过这同史书不大一致,但谁能要求这种一致呢?
此后,耶稣就在水里受了约翰的洗,《 圣经》 上说,当耶稣受洗后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当约翰被关起来后,耶稣离开了拿撒勒,往迎百农去了,在靠近海的地方,开始在那里收徒传道了。他在加利利海边,看见一对渔民兄弟在撒网,就要他们跟从他,他将会使他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便立刻丢了网,跟耶稣走了。这两兄弟中的一个名叫西门,后来就是著名的大圣徒彼得了。
这样耶稣先后共收了12 个大徒弟,除彼得兄弟外,还有马可、犹大等,他们有的抛下渔网,有的丢下账本,毫不犹豫地跟耶稣走了。耶稣召集信徒的法子很简明扼要,只有一句:“跟从我。”' 159
那个人就会抛下一切,跟他走了。
除收徒外,耶稣还行了许多神迹。这些神迹有很多种:一是救治病人。《 马太福音》 这样说:“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痛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例如耶稣到了彼得的家里,见彼得的岳母害热病躺着,他摸了摸她的手,她就好了。甚至一个闺女,已经死了,可耶稣拉了拉她的手后,她就活了。种种例子,不一而足。
二是帮助那些没病,但也需要帮助的人。例如他曾用7 个饼让4 000 人吃饱,剩下的还装满了7 个篮子。甚至还用5 个饼让5 000 人吃饱,剩下的装了整整12 篮子。
第三种神迹则是为了考验众门徒的信心。例如他曾夜里四更夭在海里行走,还叫彼得也来走,当彼得害怕会沉没而喊叫时,耶稣责备他道:“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由于耶稣这些大神通,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徒,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跟从他。耶稣就乘机训示他们,要他们遵守诫命,主要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诫命都是做人的大道理,即使到了今夭,它们仍是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
由于耶稣行了这些大神通,他渐渐地就被认作犹太人中一直传说的“弥赛亚”了。
我现在就来说说“弥赛亚”这词的意思。前面我们谈起过,犹太人在历史上迭经苦难,在他们的数千年历史之中,真正美好的日子只有短短的八十来年,其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不是被这个就是被那个异族所统治,那些统治不用说是很残暴的。然而犹太160
人又是一个充满自豪感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是上帝特别宠爱的人,会最先得到上帝救赎的,而且他们也一定会得到救赎。
这信心与苦难的结合慢慢地就形成了犹太人一个坚定的信念,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受膏者”来救他们于苦海。为什么叫“受膏者”呢?这来自于犹太人古老的习俗,依照之,当一个以色列人的王就职时,大祭司就会代表上帝把橄榄油涂在他的前额上,表示上帝选召了他,他就被称为“受膏者”,是统领犹太人的王。当现实里的犹太人没了能解救他们于苦难之中的王时,他们就更深切地希冀着未来会有这样的王、这样的“受膏者”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受膏者”其实就是一位理想的犹太王,随失望增多的是希望的加深,越是失望,犹太人就越相信他一定会来。
这个“受膏者”音译就是“弥赛亚”,或者也译为“基督”。在耶稣诞生之前,犹太人不但相信这位“受膏者”会来,而且连他怎么来都清楚了。例如说他将是处女所生的孩子,生在伯利恒,骑着驴子进耶路撒冷。说这些的是那些“先知”,正如名字所言,他们远在耶稣诞生之前就预言了基督,并将这信念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族人心灵之中。
他们年年失望年年望,最后,当耶稣诞生,并且具有如此神通之后,他们终于感觉找到了魂牵梦绕的基督,就纷纷信仰他,跟从他,视他为弥赛亚。
对耶稣而言,被人视为弥赛亚是得其所哉,然而也正是这“得其所哉”害了他的命。
这原因很简单,既然耶稣是犹太人的王,是弥赛亚,那么当161 ― 一~飞
时的犹太人统治者们,包括祭司们、希律王和他的罗马主子,又是什么呢?他们岂不也要认他为王?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这不是要“谋朝篡位”吗?
因此,那些人决心将耶稣治死。
耶稣之死是令人难忘的。
在各地行了许多的奇迹、救治了无数病人之后,耶稣获得了大批信众。于是有一天,他骑着一匹驴子,进犹太人的京城耶路撒冷来了。正如先知所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不用说这时的耶稣已经大大有名了,那些百姓非常欢迎他,许多人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为他垫在路上,也有许多人把树枝砍了垫在路上,并且高呼:“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耶路撒冷简直万人空巷,人人都指着他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这一天大约是公元30 年4 月2 日,在我国是东汉光武六年。
耶稣进耶路撒冷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到圣殿去,那里是犹太人最神圣的场所。到了那里之后,他采取了一个非常之举,这也许是耶稣一生惟一的一次,因为他从来只用劝诫对人。他这次行动就是将那些在圣殿里做买卖的人统统赶了出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耶路撒冷的圣殿是犹太人最神圣的场所,每天都会有许多人从各地赶来朝拜,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耶和华的爱,最常用的法子就是捐献和放生买来的鸽子。有许多商贩靠做这样的生意赚钱。他们成群地聚集在圣殿里,把鸽子卖给善人们,还运来了各式各样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在殿里卖将开来,162
甚至把“银行”也搬来了,就是在殿上搁张桌子兑换当时各种钱币。一句话,简直把圣殿变成了小商品市场,买卖的吃喝声和信徒的祷告声此起彼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