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西方哲学的故事

文聘元(当代)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西方哲学史书。作者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至19 世纪中叶西方经典哲学家的人生道路,对他们影响世界的哲学体系及最重要的思想成就做了通俗而清晰的描述与解析,从而勾勒出西方思想的发展脉络,展示出西方智慧的精髓所在。
故事? 思想? 问题
张志扬
文聘元博士是我们外国哲学学科组暨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最年轻的成员。1998 年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毕业调到海南大学时,有两点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博士论文做《 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同时又写了一本《 直面人性― 弗洛伊德传》 ;一是博闻强记,有说不完的故事与数字。我心中暗想,这两样东西他是怎么都喜欢的,或许他感兴趣的是“黑箱”,但要说得像白天一样的明白?
虽然我们学科组的人不多,但专业或兴趣的分布还比较合理,自从有了文聘元的“分析哲学”之后。所以我常叮嘱他提出分析哲学的课题来。当得知文聘元在写《 西方哲学的故事》 时,我也并不奇怪。除了每人的专业定位,自己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历来是我们研究所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自由传统。
待读了《 西方哲学的故事》 后,很有感于他自由研究、自由写作的个性优势。果然,聘元不仅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非常仔细,尤其能把所读的东西说得清晰明白。
1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经历了许多阶段,而且转折剧烈,出现了众多能开拓不同取向、不同风格的哲学大家、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著作。这些无疑是西方智慧的精髓所在,也融入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中。
如何吸取它,对于青年学子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他的“哲学故事”。之所以叫做“哲学故事”,一般总包含着他的“哲学问题”是因何提出的、如何变成“哲学思想”的,“哲学著作”不过是它们交互触发、转变、成型的生成体现。我说“交互”是想把前人的“哲学思想”对我如何变成“哲学问题”的“现实故事”也包括进来。所以这是一条一波九折的思想河流,绝非一马平川的道路。
大概为着选定的读者之故,作者以尽可能通俗明白的话语讲述西方的“哲学故事”,至于“哲学思想”,或者在“故事”中体现出来,或者“故事”作为“问题”的引出,再描述成型的“思想”,而且主要以“故事”与“思想”关联为书旨。看得出来,作者尽力了。做得好坏如何,应该是读者评价的权力。
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哲学教材,但又不完全是哲学趣味读物,因为作者在西方哲学经典的解读上花的工夫并不少,或不如把它叫做“哲学思想索引”,使那些有兴趣深入追究的读者愿意再去找原著来读。
下面,我愿意提供一个有兴趣的读者如何深入追究的例证。比如,我读了古希腊哲学部分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与“死”、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如果我不满足作者描述的“故事”与“思想”,而是从中引发出了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我就会找原著再读,并且对“故事”中解决“问题”的“思想”如今又激起了“新的问题”而兴奋不已,仿佛是“火”的传递。
2
什么“问题”呢?
苏格拉底是讲“知识即美德”的道德家,雅典是宽容言论自由的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民主政体的典范,为何雅典要判苏格拉底的死刑?正是这个奇怪的问题使“苏格拉底之死”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心病”。据我所知,对它的解释决不少于六种。(一)苏格拉底代表“真理”,而“真理”抵档不住“真实”,毒药是“真实”,所以苏格拉底式的“真理被毒药毒死了”。这一问题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由舍斯托夫演绎得极为出色:当人类的苦难比海底的沙子还重时,什么是思维正确的真理?什么是知识正确的德行?另有人如托瓦尔则惊叹:竺苏格拉底的死亡中最可怕的是雅典继续走它的路,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我们今天不是常说:“地球照样转!"
(二)尽管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民主法制的内容,但仍然遵守雅典民主法制的形式,甘愿服从判决饮鸡酒而死。因为守法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法的内容是可以修改或改变的,但法的形式改变等于取消法本身。而城邦无法无以立城邦,公民无法无以立公民。苏格拉底的行为既表明他是法的批判者同时又是法的维护者,从而显示了公民最高的德行。伯内特、泰勒特别强调了这种看法。
(三)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会死、能死、赴死的典范。他为自己承诺的神义、真理、原则而死,也为自己承诺的公民职责与义务而死,即为思想言论自由,包括承担这种自由所招致的一切横逆并在此横逆中挺身为一自由人。黑格尔这样说。尼采也如是说:“苏格拉底在我们看来是第一个不仅知道生,而且知道依照那种知识的本能去死的人。”罗素最后还是忍不住椰榆了一句:“如果他不是相信灵魂不朽,不是相信死后与神同享福社,我会3
对他的死表示更多的尊敬。”
(四)不少人将苏格拉底的死同基督耶稣的死比较,认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因死称义”。我们的孔夫子是知道“杀身成仁”的,可惜天道没有给予他如此悲壮的命运。不同点如让? 布伦所说:“耶稣真正地被死亡所占有,他‘经历’了死亡,苏格拉底则是思考死亡。”但需要解释的是,耶稣是在万能上帝的背景上,他要在死的苦弱与无辜中显示“信”、“望”、“爱”,所以他无须思考死亡,只需经历死亡。苏格拉底则不同,他整个是人的背景,他只能用人的智慧和理智超越死亡的恐惧,从而提醒人们注意,他的命运就是赋予存在以可理解的意义,并最终赋予它一个辩护。(五)美国老报人斯东的看法特别值得一提,他既爱雅典多数人民主制,也爱苏格拉底的自由言论与自由承担的德行,为什么偏偏一个所爱要判另一个所爱的死刑呢?为此苦恼而耗费了他最后十年的时问,写了《 苏格拉底的审判》 。结论,雅典仍然是多数人民主制,它毕竟长时间地容忍了苏格拉底反民主的言论,而苏格拉底向来以精神贵族的姿态鄙视雅典的多数人民主,把它们叫做像狗、驴一样的“畜类民主”,而且在法庭上,决不给雅典民主表示宽恕自己言论的机会,使他们赢得道义上的胜利,宁可用激怒他们判处自己死刑的方法,既显示自己的贵族自由精神,又给雅典民主留下永不磨灭的罪行。
(六)最令人震惊的要算尼采的“评价重估”。古希腊语言学家尼采对“古希腊国家”早有一番特殊的研究。他发现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对一切都在消逝的现象“为何不是无而仍有存在”的惊异,到柏拉图已转变为哲学家与民众关系的思考,提出“哲学是药物”、“哲人是国家医生”的思想。这一点启发了尼采,他才认为哲学与人民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哲学首先而且本质上是政治的。4
“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但只能由少数哲学家来解释,像柏拉图《 理想国》 中的“洞喻”。苏格拉底的悲剧是一方面主张“知识即德行”只属于少数贵族,一方面又向民众演示传授民主与智慧,结果是导致民众信仰秩序大乱,反使自己落得人民公审而判处死刑的下场。所以,在尼采的眼里,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坚持等级制、反对民主制、智慧不能下移的“反证”。尼采的看法,尤其成为当今政治保守主义者的思想资源,如列奥? 施特劳斯、斯坦尼,罗森等。
请看,仅以上述六点,大概可以说明,同样一个“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后人读起来,问题的取向立意是何等的丰富。的确,“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问题是看你,有无切中时弊的解释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读“故事”,也不仅仅是了解前人的“问题”与" ,巴想”,更重要的,你是否能引出或发现“属于你的”问题与思想。
这本《 西方哲学的故事))或许不能如此深地激发你的问题意,但愿它能引起你思考的兴趣,倘能如此,此书之幸,作者之幸
识矣
2000 年7 月24 日海甸岛
第一章智慧之爱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 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一章,我想,是要写的。但您若性急,就跳过去,也许您会认为下一章才是我这本书的开始。
大家都听说过“哲学”这个字眼,但未必有人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说实话,我虽然学习过十年哲学,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对于哲学这个东西的各方各面都可以大说一通,但您要是间我:“你聊了这么久哲学,那哲学是什么呢?请你先回答我,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
您这样一棒可打中了我的七寸。不过我是不会脸红的。不错,我学了十年哲学,按理也应该明了我学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但我要告诉您,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 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呢!所以,我也用不着脸红。
是的,这里提示了不但是哲学,也是好多学科,甚至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最一I ― 一--了
无所知,对于一些最简单的间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我举个例子吧!
称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人。那么请问:什么是人?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的回答,各式各样。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 就哲学而言,我认为他比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还要出色― 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他的学生们第二天就拎了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
我想大家最清楚的一个定义是:“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如果你认为这是对的,人就是这么回事。那么我这里也要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是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不是人吗?然后我要去做两件像柏拉图的学生做过的事儿。一是去公园里抓只猩猩过来,对大家说:“看啦,这就是您说的人。”二是去妇产科医院找个天生无脑儿来,对大家说:“这不是人。”
为什么我要干这么可笑的事呢?头一件是因为猩猩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尤其是非洲的黑猩猩,它们的嗜好是吃又大又肥的黑蚂蚁,就像我们爱吃又大又肥的虾米一样。当它们找到一个蚂蚁洞,就会先吃完外面的蚂蚁,再从树上折下根树枝,把它的叶子扒下来,然后将棍子伸进蚂蚁洞里去,把蚂蚁钓上来吃。怎么样?很像我们钓鱼吧!这根棍子不是猩猩制造的工具吗?用它的难度至少也同把个石头砸几下,再用它扔野兽一样的难。第二件我要去妇产科找天生无脑儿。这是因为这种天生无脑儿生下来就没有大脑,不用讲听和说,甚至于没有任何意识。那么他是不是人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想您的答案是:前者不是人,而2
后者是人。那么,既然能够制造工具的不是人,而不能制造工具的反而是人,怎能把“能够制造工具”当做人之为人的条件呢?所以咱们人到这个世界几十万上百万年了,所谓的文明与智慧也出现上万年了,但直到如今,对于什么是人这个间题却并没有全世界都认账的定义。何况只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哲学呢1 虽然不晓得哲学是什么,但我们仍然知晓哲学的许多东西,首先是“哲学”这个词的起源。
“哲学”这个词是由日本人译成汉语的,这个词的英文名是" phifosophy " ,来源于希腊语。(下面我们将要说,希腊不但是“哲学”这个词的起源地,也是整个西方哲学的祖国。)它是由两个希腊语单词“philein , ,和“sophia , ,组合而成的," philein , ,的意思是“爱”或者“友爱”,而、叩hia ”的意思是“智慧”。因此,哲学活动就是“爱智”或“爱真理”,古希腊人大概是这样理解哲学的。但现代人如何理解哲学呢?那就很难说了。不过,我觉得哲学对于现在的研究者们主要是一种吃饭的家伙,就像做律师同做小吃店的伙计一样。不过律师们主要凭嘴挣饭吃,小吃店伙计主要用手脚挣饭吃,而哲学家们主要靠脑袋挣饭吃罢了。
所以,我这里想说一说早就憋在心里的话:
哲学不是高深莫测的,更不是高不可攀,相反,它实际上离我们是最近的,想的也是一些距我们最近,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问题。
也许正因为这些问题的简单,所以它们常显得是最难回答的,就像泰戈尔所言:“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这个难也不是一般的难,它就像练武当功夫时的内力,或少林功夫时的外力一祥,最基本又最难:说它基本,因为每个练武3
或者不练武之人都多少会点儿,就像我们人人多少有些力气,能举个十多斤乃至上百斤一样,娇怯怯的林妹妹也不例外;说它最难,因为它是没有止境的,只要练得好便能无敌于天下,犹如《 倚天屠龙记》 里的觉远大师,不知不觉之间就练就了独步天下的武功,他其实对武功招数一窍不通,成为一等一高手凭的只是他深厚无比的内功。
搞哲学也是这样,只要我们能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出回答,那么我们不但能在哲学上武功大进,而且在其它方面也能横行天下。
我凭什么这样说?因为哲学练的是什么?是智力1 这就是一切学习中最基本的真功夫,其它一切学习,无论物理、化学、数学,还是文学、历史与心理学,其实练的都只是招式,只是武功中的罗汉十八掌或者三十六路伏虎断魂刀法,但哲学,就像练内功的心法,乃是练就上乘武功的必由之路。熟读金庸大作的人都知道,一旦练成了上乘内功,学招式那简直是小菜一碟,练成上乘武功易如反掌。掌握知识也是这样,倘若练好了哲学这门内功,那么学习其它学科也会易如反掌。
― 但我这里要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听了这句话就去轻易地搞哲学,须知哲学不是人人能弄的,就像内家心法不是人人能练一样,搞不好会走火入魔,搞哲学弄不好也会令人走火入魔― 成为神经病患者。不要笑,在过去有过许多,现在还有,将来也会有不少人因为搞哲学而得了神经病,最后发疯甚至命丧黄泉,就像伟大的哲学家尼采一样。
当然,如果只是把哲学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者少男把它作为玩儿深沉的武器,好在可心的女孩面前玩儿一下,令她的芳心蠢蠢欲动,这样就不妨了,谁都可以练,绝对没有走火入魔之4
劫,甚至可能由此成为哲学高手。就像《 天龙八部》 所记,少林寺一个半呆和尚,一天不知哪里捡到一本《 易筋经》 ,就嘻嘻哈哈练了起来,结果成为一代武林高手。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所以我主张,如果有谁想搞哲学,就要像只想用哲学去哄哄女孩子的少男们一样,千万不要一心只想着发现那些关乎宇宙万物本质的最高真理,这样弄下去,不疯也得傻。
哲学中有太多的东西像何谓哲学之类
的问题一样令我们迷惑,然而我们对哲学并不是全无所知的,例如,我们对于哲学的起源和它的发展就颇知一二。
在人类的知识之树中,哲学实在是很晚才产生的,因此属于上面的几条枝’r 之一。比它更先产生的是艺术。依据我们对于古代和现代的原始人的考察,叨肠泊是最原始的原始人,他可能没有宗教,也没有铁器、铜器,甚至连细心磨制过的石器都没有,但他却不会没有艺术。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他们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按观察他们的人类学家的说法,非洲的黑猩猩可能都比他们聪明三分,但他们却有艺术。像澳大利亚一个叫坎昆的地方的土著,他们在住处周围的岩石上画了许多的画,有他们常吃的鹉鹤― 一种像驼鸟一样大的鸟,有鱼,还有乳房比腰还粗的女人。其他比旧石器时代更先进的原始民族就更不用说了,有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刻、雕塑,甚至还有口头文学作品,等等。
与原始艺术往往联系在一起的是原始宗教。人类自从产生了最初的理性― 自我意识起,也就是说,在对自身与外在世界5
有了最初的区别起,就产生了宗教,并用宗教来表达他们对于各种神秘力量的两类感情:恐惧与崇拜。他们是用什么手段表达他们的宗教感情呢?很简单,用艺术,就像现在的基督教一样。我手头有几本关于原始艺术的书籍,例如《 黑非洲雕刻》 、《 波利尼西亚人的艺术形式》 ,还有《 世界美术史》 的《 原始艺术》 分册,等等。当我们欣赏这些原始形式的艺术作品时,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它们给人那原始而神秘的宗教感,令我们一望便知它们是用来表达对某种东西的崇拜的。
这种用艺术表达宗教与崇拜的倾向一直延续到文明诞生后的千年之久。至于中世纪达到了极端,我们只要稍微看一下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就会、发现,大量的作品都是描绘耶稣和他一家子的。这其中包括米开朗其罗、拉斐尔、达? 芬奇等仍属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大家看看吧,那些巨作中有多少不是描绘圣父、圣母和圣子的?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艺术的最初形式就是用以描述人们的宗教情感的。
我们也知道,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从有哲学之初就存在了的。其中缘由其实很简单,宗教与哲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所提的间题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回答的方式而已。而哲学可以看做是对宗教回答问题的方式的修正。就像一只大熊猫,对于偷猎者它只是几张钞票而已,而对于动物保护专家则是贵逾黄金的珍宝。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如《 圣经》 的第一句就是:上帝创造了天和地。这也就是说,《 圣经》 的第一句是关于天与地的起源的间题,也就是宇宙起源的间题。这与哲学存在之初所回答的第一个间题是惊人的相似。我们知道,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士,6
他所提出的最著名的哲学命题就是宇宙起源于水,就像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天和地一样。
哲学的另一个起源是神话传说。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像咱们中国的玉皇大帝、牛郎织女等,至于西方最有名者当属荷马史诗,那里头有着大量优美的神话情节。这些神话传说通过各式各样的仪式、古代戏剧乃至纯粹的民间传说等得到传播。它们虽然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但同宗教一样,常常回答了一些有关世界与人的本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某些本质性的了解,就像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一样。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说天开始的时候是一片混沌,这时有了天父乌拉诺斯和地母该亚,他们实际上是一对母子,是子而娶母,他们又生养了大量的其他的神,后来才有了人类。这一传说与中国哥哥妹妹乱伦的伏羲女蜗一样,都是有关天地、人等的起源间题。这些问题也是哲学的主题。
从前面有关哲学的起源问题上一眼就可以看到,我们之所以说原始艺术与神话传说与哲学相关,就是因为对它们的分析常有关一个问题的分析:起源问题。这个起源包括世界、人的起源。这也是哲学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
哲学这个看上去高深莫测,实际上“不
过如此”的东西,我们用什么法子去认识它呢?
搞哲学的法子与搞物理的法子一样,多得很。如果一一列举起来,恐怕等到大家看到打哈欠了,我还有三分之一没列完哩!我也特烦用那样多废话去烦大家,只想举两个“根本”性的例子7
来说明一下弄哲学的方法,这哥儿俩也是有点儿特色的,老大叫沉思,老二叫分析。
沉思“沉思”这词儿大家都听过,也给人说过,不过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是有点儿不怀好意的。就像你上课时在低头打个磕睡,老师说不定会用教鞭拍拍你的肩,说:“阿黄,你在沉思啊?”一点也不错,在这个讲究钞票的时代,“沉思”同“哲学”一样,成了不合时宜的代名词。哲学家们在大多数人眼里成了一些为了“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这类愚蠢问题而成天茶饭不思、唉声叹气的家伙。
但尽管这样,就像这个小小的环球,总得有两三个苍蝇碰壁一样,也总会有几个家伙在搞什么沉思,用一般的话来说,在“玩儿深沉”。他们玩儿的时候,总想在那些就像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的东西中间找“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他们常常说的“本质”。但“本质”这个词本身都是不大好弄懂的,所幸的是大家都心里有个数,这里也就不用多说了,总之是那些与一件东西的外表不同,却又同它关系大得很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几乎总是同咱们的日常生活没多大关系的。
沉思这事儿虽然说起来挺滑稽,也似乎有点儿深刻,但实际上人人都能做到它,而且很容易。只要你闭上双眼,对某个事物随便想它一阵子,而且不要怕想得歪,例如你想起一本书,就想,这书是什么东西呢?不就是一个白纸本子印上些字吗?它也可以用来印其它东西,如一幅漫画,或者一首情诗,如果上厕所时手头刚好没别的纸,那么用它来擦擦屁股也是好的― 不管是一本小学语文课本还是一本古希腊哲学名著。这就是你对一本书的本质的沉思,而且是挺不赖的沉思。
分析搞哲学的第二个法子是分析。分析,这听起来没8
有沉思玄,是不是比沉思要易为一点?不,恰恰相反。分析之于沉思的区分就像画家的画之于普通人的涂鸦一样。涂鸦人人皆会,但画家水平的画只有画家才画得出。也许现代派艺术除外,因为现代艺术许多名作实际上是人人都能画出来的,并且较之那些名画家的一点也不差。例如在美国一个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一幅名家作品是这样的:该名家称他有这样一幅画,但他没有画出来,而是一个构思,就是在一面墙上画有纵横各二十条直线,如果某人愿掏腰包买下这个构思,将有权力在买者所选的任意一面墙上自己画上这四十条直线,而画家将签上自己的大名。怎么样?这样的画我想大家都会画吧?关于这类的艺术大家将可以在我的《 现代西方艺术的故事》 中读到。
什么是分析呢?为什么分析比沉思难?很容易回答:因为分析是在沉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好比说,沉思是一些砖瓦木料,分析就是用这些砖瓦木料来建房子。我们知道,砖瓦木料是人人都会搬来搬去的,但是人人都能用它们建起房子来吗?尤其当建的是一幢摩天大楼,而不是一个狗窝。
一个爱思考的好奇者会对世界的万事万物进行数不清的沉思,得出数不清的结论,但他一般也就至此为止了。也许是因为他想不下去,也许因为他觉得没必要再想下去,或者他想到这里就恰好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但一个哲学家不会在这些沉思的结论上止步,而是会对这些经过想象、直觉之类方法得来的东西进行系统严密地分析、推理甚至实验检验,使它们不但成为一个命题,而且成为一系列的命题,并且这些命题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更具体地说,如果沉思是一个或几个句子,那么分析就会是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
用一个例子来说说吧。比如某人经过若干天沉思,得出了一9
个伟大的结论:我发现,杀人不一定是不合理的,即使杀的是好人、无辜的人。一般而言他的沉思就到此为止了,顶多分析一下各种可能的情形。例如刽子手杀人只管杀,不但不要判刑,还会拿工资;战场上士兵杀人是越多越好,甚至因此成为英雄,得到美人,并且他杀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很可能是一个善良人呢!就像善良人上战场可能被一个异国的善良人杀了一样;还有,精神病患者杀了人用不着蹲监狱,即泊他杀的是总统。
沉思者们到此为止,但哲学家就不同了,他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间题:为什么如此?为什么杀人不一定有罪?即使杀的是好人。于是,他就可以就此进行一长串的分析,长得用上、中、下三卷,每卷五百页的大书也讲不完,而且里面的废话不会超过百分之八十― 在哲学书里这已经是挺不错的成绩了。
为什么要有“分析”这个家伙呢?主要是因为沉思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虽然优美动所,似乎颇有道理,但有一个毛病,你很难说它是不是与实际情形相符、内部有没有逻辑矛盾,这就是哲学里所谓的对还是不对。所以,一般人也许可以满足于一个沉思得来的句子的悦耳动听,但哲学家们却不会满足于此。一方面因为他们通常是些特爱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的家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总爱追求一种叫“真理”的东西,他们相信“真理”总是存在于所谓“现象”的后头,那“现象”就像一座昆仑山,攀过它要浪费大量的脑髓。
怎么才能进行他们鸡蛋里挑骨头的活动,浪费他们的脑髓呢?就是用分析。
前面刚刚说过,分析是能将一个或几个句子用逻辑推理等法子拉成一篇长文章甚至一本书的,哲学家们认为在沉思之外还要分析,以便弄到那个叫真理的东西,并且不惜为这个真理费1O
掉一大堆洁白的纸张。您说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并且是对环境的公然破坏?要知道纸张是由木材造出来的,造纸就要砍树。最后一句话,怎样进行这个分析?其实前面已经说了一下,现在再说一句:假如您想要分析的话,就得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将它们像毛泽东所言,解剖麻雀。就是将这个问题分成好几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仔细地看看,用一些别人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的、普遍有效的事实再与严格的逻辑推理加在一起,以便证明您所说的命题是真的。
我在这里给想要在沉思之上进行分析的朋友提个忠告:沉思您大可以随随便便地做,但分析可不行,得小心再小心,因为一不留心就会出错,给别人抓住小辫子,用一两句话就将您费了大量口水做的分析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最佳哲学方法从上面的话我们不难看出来,最好的哲学方法就是把沉思同分析两个配在一块儿做夫妻,这夫妻阴阳双修之后,功力大进,在他们俩的齐心协力下,他们的宁馨儿“哲学”就出来了。
如何进行这阴阳双修呢?我下面用一些颇富诗意的语言来说与君听:
首先,要给截滋瀚愚上朦猫翅肠,让她自由飞翔,您要勇敢地去想任何东鲜歇准居是任何东酉笼从天文地理直到鸡毛蒜皮,包括您家命拘身本洋眺蚤、都可以威为您想象的对象。然后,在您做出任傅结论之前,不管这结伦是推理得来还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靓黔士它们进行漂格的邀辑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到证据。这时,魔弈须给您想似扮的谬琳圭上沉重的铁块。这些用证据进符翘髯稚篷药发翟载奸比是建筑大厦时用钢筋水泥进行建设的过程,而结论只是最顶上的那个金光闪闪的11
屋顶而已。
哲学有三位义结金兰的兄弟,正经点说
是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伦理学(Ethics ) 和认识论(Epistemology )。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三兄弟里面,形而上学是老大― 刘备。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它所关心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也就是关于世界的万物的本质的问题。
我们先来为形而上学正个名。
“形而上学”这一汉语词来自于“met 叩hysics " ,它的汉语词来自于对它的意译。“metaphysics ”出自希腊词“meta ta Physika " ,直译就是“在物理学之后”,用以指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然事物的著作之后的一些著作,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 meta ta physika bi blia , ’意即“在有关物理学之后的书籍”。据有的传说,亚里士多德去世三百年后,他的学园的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德罗尼柯将其一些未曾整理的手稿、笔记、论文,甚至学生的听课笔记等放在一起,编撰而成了亚里士多德著作集。前面一部分为有关自然界的著作,而后面一部分为有关其它问题的论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被认为是有关形而上学间题的论述。“形而上学”这一汉语词是对“metaPhysics ”的意译。古汉语中就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形而上”指没有形象的规律,就像老子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 u 形而下”指有形之物,即与道相对之“器”。《 易? 系辞上》 中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12
谓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 “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这与《 易》 大致是同一个意思,也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有神似之处。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大规模翻译西方各思想经典时,便将“meta - ph 邓ics ”这个词译为了“形而上学”。
从上可见,汉语中“形而上学”的意思就是研究那些超越自然万物的东西,像灵魂、本质、理念等等,当我们去想这些问题时,就是在搞形而上学了。例如您想问: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了。但这个超越自然万物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是与万物无关的。实际上相反,它们与万物不但相关,甚至就存在于万物之内。如灵魂,虽然与我们所见之万物不一般,但谁都知道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虽然有时人也可以魂游太虚,像贾宝玉一样去见见警幻仙子,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与我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身子在一块儿同甘共苦的。本质与理念也一样,它们与所见万物虽然完全不一样,或者大大超越了万物,但它们并不是别的什么天外来客,而只是万物自身的本质。
这里我提几个最常用的形而上学问题,大家可以试着对之进行沉思与分析:
(一)世间万物是怎样起源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还是某个神创造的?有没有一种元素,一切万物都是由它组成的?(二)人有没有灵魂?
(三)什么是人的本质?是肉体,还是思想、情感抑或灵魂?(四)人可否自由?
13
最后说几句形而上学这个哲学老大的“悲惨遭遇,' o 形而上学的日子本来是好过得很的,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惟有它才被称为真正的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独裁者。但后来渐渐地变成林家铺子― 一天不如一天了。原因就是很多人开始骂它,认为它尸位素餐,占了茅坑不拉屎。这也是实在话,形而上学的那些间题虽然提出都几千年了,但从来没有个结果,不就像一棵光开花不结果的树,或者一个占了茅坑不拉屎的人么?人家当然不满意了,就开始批判它,甚至认为它根本就不能成其为哲学,甚至根本不是个东西,像那位挺不错的哲学家卡尔纳普所说:形而上学固然不对,连错也算不上,根本就是个“语言的谬误”。卡尔纳普是维也纳学派的主将,而维也纳学派是20 世纪前五十年西方最兴盛的哲学流派,也是反形而上学反得最厉害的,本人对这个问题有点儿研究,还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写过一篇博士论文,名字叫《 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您若有兴趣,欢迎来与我“华山论剑”。
善与恶的彼岸哲学桃园三结义里的老二是伦理学。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是伦理学,或者伦理学研究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伦理道德”这个词儿就标明了伦理学的含义。它是研究与道德相关的问题的学问。
什么是道德,大家也清楚,我们常听到人说:“你做事要讲道德。”或者说:“这人道德高尚。”所谓“五讲四美三热爱”中的“五讲”之一,似乎就是“讲道德”。这些日常用语都告诉了我们何谓道德。
这些词也就是道德的真实内含。从上面这些例子里大家不难感觉,伦理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就这点儿而言,它似乎比老一本正经的形而上学要亲切得14
多。
但以上这些都只是每个不懂哲学的人都懂点儿的日常道德。如果伦理学停留在这点上,那么它也就不成其为哲学的一分子了。
那么,作为哲学一分子的伦理学又是如何的呢?与日常道德中的伦理有何不同呢?
这个作为哲学一分子的伦理学另有一个更能标识其家学渊源的名字― 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 )。从这个名字不难看出:伦理学也就是“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道德的学间”。在这“哲学之眼”的注视下,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又沾上了怎样的色彩呢?
― 沾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也就是说,当哲学家们用他们的慧眼看伦理与道德时,就像咱们用万花筒看纸片儿一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小纸片儿一下子变幻莫测起来,成了万千朵绚丽多姿的花。那些我们看来很简单的,每天都切身体味着的种种道德现象,一到哲学家那儿一下子像万花筒中的纸片儿一样变幻莫测起来,化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之花,它们像前面的形而上学问题一样,跟我们大玩儿起深沉来。
于是便有了许多种类的伦理学,例如相对主义伦理学、自然主义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非认识主义的伦理学,等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下的种种伦理学也就是用相对主义、自然主义、直觉主义等观点来看待伦理学问题。例如直觉主义者们,最有名的是罗素的朋友穆尔,认为道德是事物一种独特性质的表达,这种性质就存在于事物之内,然而却是我们难以把握的,也就是说不可能用一种科学的、严谨有逻辑的词语表达出来,而只能凭直觉去领悟,用一句我们熟悉的话来说,道德或者15
说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怎么样?挺神秘吧?我觉得大家或许可以将穆尔先生的这善与爱情相比。大家想必都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要是暂时没有将来也会有,这时,也就是说当你爱上某个女孩子或被某个女孩子爱上时,一定要你明明白白地告诉她或她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说“我爱你”时,她与你才会明白么?当然不用!有时,你与她的一个? 眼神就胜过干言万语了,甚或当你们处在一个二人世界时,即使一言不发,也等于无数次说“1 fove you ”了,正砂行胃“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家还可以想想杨过与小龙女之间那种爱,在整部《 神雕侠侣》 里,你能找出他们两人彼此说过“我爱你洲你爱我”之类的话么?然而他们又是何等刻骨铭心地相爱!
这些都说明:爱,真正的爱,常常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就像穆尔的善一样。
自然主义者们眼中的善可没有这样的浪漫了。他们眼中的善简而言之就是“好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东西对另一个东西有好处,那么对于这个得了好处的东西而言,那给其好处的东西便是善。例如一堆干草之于一头驴,一只烧鸡之于一个叫化子,都是善。也可以把这称为一种“经验主义”的观点。因为什么东西有好处或没有好处当然只能从通过实践的经验中得来。就像一头驴为什么知道干草是“善”呢?这是因为它从吃干草的经验中得到了这个观念;叫化子为什么说烧鸡是“善”呢?这也是从啃烧鸡的经验中得来的。
我们当然可以看到,在自然主义者们眼中,所谓善并非是事物固有的神秘属性,而是一种关系,具体地说是事物之间的利用关系,当一个事物可以利用另一事物并得到利益时便产生了善。非认识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一种新兴的伦理学观念。它的观16
念比自然主义更“新潮”。与自然主义者认为善就是好处相对,他们认为善就是“喜欢”,这样实际上就是排除了同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成为了一种主观隆的东西。
鲁迅先生《 阿Q 正传》 的《 革命》 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阿Q 喝了两碗酒后,飘飘然起来,像六月里喝了雪水,不由得边走边喊道:“好,… …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我欢喜谁就是谁”这句话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非认识主义者们眼中的道德与善。他们认为,所谓道德与善乃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具体而言,它是一种对主观情感的记叙,例如喜欢、讨厌、赞美、诅咒,如此等等,这些就构成了善与道德的真义。例如当我讨厌一个人时,我就说他是恶的,当我喜欢一个人时,就说他是善的。也许这好像类似于上面自然主义的观念,因为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喜欢那些有好处而讨厌那些有坏处的东西。但这其中实有重大之差别,因为在好处与喜欢之间、坏处与讨厌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还是鲁迅先生,他在《 拿破仑与隋那》 一文中议论了拿破仑与隋那。隋那现在通常译为琴纳,发明种牛痘以防天花者。鲁迅深刻地指出:
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汗;从现在的字眼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人了,我们却还夸耀希特拉。
这话读来不能不令人掩卷深思,其含义之深广足可以用一本书来分析,但我们这里只说一句:它说明了人们往往喜欢甚至17
崇拜那些并不给他们以好处,甚至给他们以坏处的东西,而对那些给他们以好处的则往往可能忽视甚至蔑视。这后一个的典型例子就是琴纳了,他用种牛痘的方法每年救活了多少个婴儿?可以肯定绝不少于拿破仑或成吉思汗所屠杀的生命,可我们又有谁记得他?
以上这些相对主义伦理学、自然主义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匀卜认识主义伦理学等皆可以用一个名词来一言以括之一元伦理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想必可以猜出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了:元伦理学就是研究何谓善、恶与道德等的学问,更具体地说,它所研究的就是善、恶与道德等的本质。
“元”这个词的内在含义就是“本质”,如果大家以后见到什么学科前面冠上“元”这个字眼儿时,大家就会知道它所研究的就是这门学科中那些最本质的问题。例如“元心理学”研究的当然就是心理学中一些最本质的问题了。
与元伦理学相对,伦理学中的另一大块是“规范伦理学”。何谓规范伦理学?同样顾名思义,就是替伦理制定规范的学问,而这个规范当然也就是一些标准,人们就用这些标准来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道德,等等。如果说元伦理学研究的是善与恶的本质的话,那么规范伦理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研究具体的善事与恶事,并且分析它们到底为何是善是恶。不言而喻,哲学不能只停留于天马行空般地研究什么是善与恶的本质,它迟早必须回到大地,也就是说,必须研究那些具体的事实,判断它们是善是恶,并且分析为什么如此判断。人们在生活中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人说它是善,而有人说它是恶,有的人说这事当做,有的人却认为它万万18
不能做。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应不应该堕胎?为什么乱伦是罪恶?婚前性行为是合适的吗?是否应该立即销毁所有核武器?等等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到底听谁的意见呢?为什么总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到底是公有理,还是婆有理呢?对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规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或者说整个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所谓的“价值问题”。
大家可千万不要把这里的“价值”与“钞票”联系起来,它们之间如果深究的话当然也有某些联系,但大家大可以不做这样无意义的深究,而要坚决地将二者分离开来,甚至不妨将之看成风马牛之间那种关系。
同钞票貌似相干实则不相干的价值同另一个东西却是貌似不相干实则相干,这就是事实。
什么是事实?我们套用维特根斯坦的《 逻辑哲学论》 第一句话来说:事实就是一切发生的事情。其实不用我解释大家也明白,例如我是人不是鬼,布鲁托斯杀死了凯撒,天上太阳亮堂堂。这些都是事实。
当我们陈述这些事实时,我们描述了一些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甚至一些将来的事情也可以说它是事实,例如太阳明天还会升起,我早晚会死。
我们的这些描述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简而言之,这特点就是它只是一种纯粹的描述,也就是说它不涉及主观的判断与评价,就像司马迁写《 史记》 一样,“不掩瑜,不虚美”。
我们现在来看价值。总的来说,价值也是与事实相关的,但19
当它与事实相关时,它不再是一种对事实的纯粹描述,而是一种判断,或者说价值判断,这判断回答的不是事实的有无,而是判断其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对还是错,应该还是不应该。例如“布鲁托斯杀死了凯撒”是一个事实,但“布鲁托斯是不是应当杀死凯撒”则是一个价值判断。
这个价值判断,加上类似的无数价值判断及其分析就构成了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伦理学。我们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与伦理学之后,我们来讲哲学的桃园三结义中的最后一个― 张飞。
这个张飞本名认识论。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就是有关认识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认识呢?认识当然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例如对星星月亮、动物植物的认识,这些认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就是― 知识。例如我们对星星月亮、动物植物的认识当然也就是有关星星月亮、动物植物的知识,就是天文学、动物学与植物学知识。
这样,我们就知道何谓认识论了,认识论就是有关知识的理论。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别把有关知识的理论与具体的知识混淆起来。其实从“有关知识的理论”中也可以看出它不是具体的知识,例如动物学或者植物学知识,而是有关所有这些知识本身的理论― 它是将所有这些知识都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犹如动物学将动物、植物学将植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般,认识论则将知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将知识的整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论到底研究知识2O
的一些什么方面的问题呢?
认识论所研究的有关知识的问题当然是很多很多的。例如,知识的界限问题,即人类到底能认识什么使之成为我们的知识;还有有关知识的可靠性的问题,包括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以及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检验这知识的可靠与否;等等。
这些间题诚然是重要的,也是认识论的重要部分,但它们都不是认识论的最根本问题。认识论的最根本问题,也是所有有关知识的问题中最主要的一个乃是知识的起源间题。我们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一问题,至于有关知识的其它问题将在以后再谈。
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这一直是认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所谓知识从何而来,也就是问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获得知识时采用的是何种方式或手段。
在以后的分析中大家将会看到,哲学史上关于知识从何而来大体上来说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月袱胃的“唯理论”。包括我们下面将要讲到的柏拉图、托马斯? 阿奎那、笛卡尔、斯宾诺莎等都是这一派的顶尖高手。唯理论者们认为,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理性”,这种理性是上帝或神灵给予我们的,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领。正是这种理性使我们能够获得知识。例如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人类惟有通过理智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而这个理智乃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是上帝在我们心灵的沃壤中种下了“理智之光”。
另一个著名的唯理论者笛卡尔则提出了有名的“天赋观念论”:他认为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强烈的观念,就是相信存在着一个最高的、绝对的完美;此外我们又强烈地、清楚地相信万物的21
存在、世界的存在。这些相信换言之就是一些观念。
那么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人如何会有相信上帝与世界存在这类观念呢?
笛卡尔回答说:是“天”将这些观念置于我们心中的,这个“天”,当然也就是神。这就是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
这些天赋的观念乃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关于知识起源的另一派是月胡的“经验论”。经验论,顾名思义就是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经验论者们认为,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天赋的理性,或者即使有也不能成为知识的源泉,真正的知识必然来自于经验。
什么是经验呢?简化地说,经验就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例如眼耳鼻舌皮等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通过眼,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颜色,例如非洲人黑得像煤炭一样,白种人其实不是什么白种人,而是“黄种人”,他们的皮肤通常是黄的,还长着一身的黄毛。通过鼻我们知道大粪是臭的,而美人是香的,可以“闻香识美人”。如此种种就是经验。经验论者们认为,这些经验就是知识的真正起源,一切知识,无论最后它多么的复杂,其源头就是这些经验。
最有名的经验论者当数培根与洛克了。培根为知识的起源找到了一条通向知识的曲径,或者说找到了人类达到知识所需要的过程,这过程大体如下:
自然+感官~经验;经验十加工一规律;规律~知识。这就是培根的“知识三步曲”。
洛克则是比培根更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22
至此我们就谈完认识论了,也谈完了哲学的桃园三结义。当然我们这里的谈是不折不扣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它们具体的内容还丰富得很,我们现在只是从哲学之抢海中略取一粟罢了,大家所看到的也只是哲学之豹身上的一根毛而已。大家欲解哲学之详情,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二章步夕飞哲学刁杏月统
请随我走进古希腊哲学那如太阳般辉煌灿烂的殿堂吧!
从这一章起,我们将走入古希腊哲学之辉煌殿堂。怎么开讲古希腊哲学呢?要知道随便翻一本哲学史,古希腊都占了一大沓书页子,这说明古希腊哲学在哲学王国内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好好谈谈的。
说起哲学史来,大体可以分成两种形式:
一是以内容为中心,按专题讲,如讲古希腊哲学,就找出古希腊哲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再把这些问题一个个分别讲来。如将“世界的起源”列为一个问题,再分别讲泰勒士说世界是由水构成的,赫拉克利特说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恩培多克勒则发誓说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 这有点像我们古人所说的金木水火土说法。用这种方式讲哲学史,优点是对于哲学史的问题弄得很清楚,缺点一是难,要将整个哲学史按间题清理出来那可不简单,二是弄出来的实际上只是一部哲学间题史,而对于24
哲学史本身不会很清楚。所以除了一些专题著作外,一般人是不会做这种背兄弟媳妇儿过河― 吃力不讨好的事儿的。第二种形式是以历史本身为中心,把历史看做一把尺子,时间就是它的刻度。我们知道,每一个哲学家,不管他活多大,哪怕像罗素一样活他百儿八十岁,也有个生死年份,这样他在那把历史的尺子上就有个固定位置了。用这样的方法每个哲学家都一定会在那把历史的长尺子上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我们就可以依之来讲述他们的思想,也就是讲述哲学的故事了。几乎所有的哲学史书都采用了这个多快好省的法子,我虽然不是个爱随大流的人,但这里是个例外,我也想随随大流。
但这里又出了一个问题:仰观古希腊哲学的夜空,真是群星灿烂,叫人看花了眼,我们是不是要将这些星星们按时间的尺子一颗颗量来呢?
当然不行,否则我们这一章就要像长城一样长了。我的方式是选取有限的几位哲学家― 哪几位往下看就知道了,把他们的思想一一道来。大家不是专弄哲学的,用不着弄清楚古希腊所有哲学家都说了些什么,只要弄清楚古希腊哲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就成了。待我们将这几位哲学家的思想一一道过之后,我相信大家会对古希腊哲学的眉毛鼻子到底是个啥样弄个八九不离十。
在具体说那几个人之前,我们先来大致地看看古希腊哲学,对它有一个总印象。
以苏格拉底为中心,古希腊哲学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苏格拉底哲学,这是古希腊哲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里有米利都学派(其中包括第一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个家伙)、毕达哥拉斯、赫25
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漠克里特、普罗泰戈拉等人。
第二个阶段就是伟大的三师徒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是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也许是整个哲学史的顶峰,迄今为止好像没有哪个哲学家敢说他比这三位更行。第三个阶段则是苏格拉底的徒孙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但这时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古希腊哲学了,而是所谓的希腊化哲学,甚至包括古罗马哲学了。
由于我们以后不再会碰到这些哲学家,所以下面花点时间讲他们一讲。
具体而言,这个阶段里有这样一些哲学家:
一是以第欧根尼为首的犬儒学派。因为这个第欧根尼要像一条狗一样地生活,故此在他的学派里也带上一个“犬”字。他生活在一个木桶里,也有人说是一个装死人的大瓮里,当亚历山大大帝走过来问他有什么需要时,他只说:“只要你不挡住我的太阳光。”据说他最后拒绝呼吸,所以死了。
二是成天讲要快乐,自己却整天像林黛玉一样病病歪歪的伊壁鸿鲁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派,马克思对这个人是研究得很透的,他的博士论文就叫《 德漠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
三是斯多葛派,它的头子就是那个认为阿基里斯,这个古希腊神话中跑得最快的神,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芝诺。成员中还有个叫马可”奥勒留的,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且是一个有名的贤君,被称做古罗马帝国的“五贤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度过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写了一本相当不错的哲学著作,名26
叫《 沉思集》 。
第四个就是普罗提诺了,他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被称为古代伟大哲学家的最后一人。
现在我们开讲古希腊哲学了,我们要讲
的第一个哲学家就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重要哲学家,还是一个堪称伟大的数学家,一直到现在还有他的某些影响。他出生在一个岛上,岛名叫萨摩斯。关于他的老爸有两种说法,有人说他的父亲是一个有钱的阔佬,名字叫姆奈萨尔,也有人说就是太阳神阿波罗。大家对此可以自由选择,因为目前尚无定论。当时他的家乡处在一个叫波吕克拉底的独裁者的统治之下,那是个专用自己的军队干海盗勾当的坏蛋。毕达哥拉斯不大喜欢他,就离开故乡,到1 处流浪。曾到过埃及,我们知道那时的埃及比之希腊更发达,毕达哥拉斯在那里学到了大量的智慧。天南海北地逛够后,毕达哥拉斯就定居在了一个叫克罗顿的城市,它位于意大利南部。我们知道那时整个意大利南部有另一个名字:大希腊。克罗顿是个富裕地方,据说人口曾达30 万之多,现在而言只是个小城市,但在当时可是不得了。它当时刚刚被叫劳克瑞斯的邻邦战败,但毕达哥拉斯一到,克罗顿的运气就来了,它把当时以阔绰闻名的西巴瑞斯打得落花流水。这令得人们把毕达哥拉斯当成了福星。
毕达哥拉斯与他的弟子们在克罗顿建立了一个团体,一度差点控制了城市的大权,但受到权力更大的公民们的反对,于是他只好开溜,到了同样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叫梅达彭提翁的城2 夕
市,一直住到死。
关于毕达哥拉斯的生卒年月不是很清楚,但他的活动年份大约在纪元前5 世纪前50 年。
谈过了毕达哥拉斯的生平,我们要谈谈他的思想了。在谈他的思想之前,我必须首先说一下我对于讲述哲学家们思想的意见。众所周知,哲学家,既然他可以列入哲学史,那么他的思想肯定是丰富而深刻的,更何况本书所要叙说的都是些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当然就更深刻丰富了,但我们不可能将所有这些思想都一一叙说。
用什么法子来剪裁呢?我用的法子是三把尺子,用这三把尺子一量,合要求的就写上,否则就去掉。这三把尺子一是重要性。我们想要明白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并不意味着要知道他的所有思想,那是背磨子唱戏― 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我们所要知道的只是他的重要思想,那些对于哲学家本人是重要的,对于哲学史也是重要的思想。
第二把尺子是独特性。我们知道,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不可能都是他独有的,他有许多思想也来自于别人,他只是换句话说说,就像俗话说换汤不换药。对于这些思想我通常会省掉,放到第一个说这话的人身上去。我只会把那些属于这个哲学家本人的独特思想说出来。
第三把尺子是趣味性。我这本书与那些一本正经的教科书不一样,我想把严肃的东西,不管它多么严肃,变得合人情味,最好是像笑话一样令人开心。所以如果某哲学家的某个思想很有趣,不管它重不重要,我都会记录下来,让大家笑笑。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大家读啊读啊,读得直打哈欠时,如果能笑一笑,会把哈欠给笑到一边儿去;二是对于长寿有益,不是有句俗话吗,28
笑一笑,十年少。
f 言落飞我们分三部分撇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又十~十.+一+J
一是他的宗教思想。毕达哥拉斯有一个特点:他不但是一个哲学家,而且被当做神。在他死后,关于他的种种神迹更是比比皆是。其中之一是他曾经订立一个规矩,凡他们这个团体的数学发现都属于绝密,不得告诉外人,但他的一个学生破坏了这个规矩,结果不久被淹死了。他建立的这个团体实际上也是个宗教团体,只是没有像基督教一样到处流传而已。
我们现在来看看他的团体的一些教义吧,这也是一些很可操作的行为规矩,就像当和尚的不可喝酒吃肉搞男女关系一样:(一)绝不可以吃豆子。
(二)东西掉到地下了,不准用手捡起来。
(三)不准碰白毛公鸡。
(四)不准用刀子将面包砍开,而且不准将整个面包全吃掉。
(五)不准跨过门门。
(六)不准用铁拨火。
(七)不准走大路。
(八)房间里不准有燕子。
(九)如果把锅子从火上面拿下来,不要把锅底印子留在灰上,要把它仔细地抹掉。
这些规矩够古怪吧?这些规矩,加上毕达哥拉斯也自吹是半个神,是于神与人之间的东西,他的团体就变得神秘兮兮起来。我们知道,神秘的东西很容易被人崇拜,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团体2 夕
被许多人当成神崇拜起来,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信徒,男女老少均有。靠着这些信徒,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徒弟们在许多地方取得了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圣人统治制度。
这是人类历史上惟一由哲学家们来当家的朝代,也是哲学家们最牛的朝代,只可惜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在今天搞哲学的只能叹毕达哥拉斯之神气,独枪然而涕下了。与毕达哥拉斯的宗教思想一起的是他的“灵魂转世说”。说实在的,在古希腊所有哲学家里面,我第一次峪兑的就是毕达哥拉斯的名字。那还是很早很早以前,我是一个刚读高中的小子,开始读莎士比亚了。在《 第十二夜》 里读到了这样一段,这是那个一心想娶女主人的傻瓜马伏里奥和去戏弄他的小丑之间的一段对话:
小丑:毕达哥拉斯对于野鸟有什么意见?
马伏里奥:他说我们祖母的灵魂也许会在鸟儿的身体里寄住过。
小丑:你对他的意见觉得怎样?
马伏里奥:我认为灵魂是高贵的,绝对不赞成他的说法。
小丑:再见,你在黑暗里住下去吧,等到你赞成了毕达哥拉斯的说法之后,我才可以承认你的头脑健全。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转世思想在欧洲真是家喻户晓,连小丑都能侃几句。
现在再来说个故事,据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记载,3O
有一次毕达哥拉斯闲逛时,看见一个人正在揍一条狗,他厉声说:“住手,不要再打它。它是我一个朋友的灵魂,我一听见它的声音就知道。”
那么毕达哥拉斯到底认为灵魂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归纳成几点:一是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这与我们中国人的“灵魂说”也差不离。二是灵魂可以变成别的东西,如人的灵魂可以变成猪,这同我们的“转世投胎说”也一样,打我还在地上捏泥巴吃时我的奶奶就告诉我说如果我做了坏事,来世就会变成猪。三是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全新的,都是同一些灵魂在变来变去,例如毕达哥拉斯本来是头牛,后来就变成了毕达哥拉斯,后来又变成了一只蜜蜂,后来又变成了我国汉朝一个书呆子,这样变来变去,直变到今天,变成了我文某人或者读者您。依据这种说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实际上一切的东西,至少是具有生命的东西是可以互相变来变去的,换句话讲,都可能前世是亲戚。按中国的古话说,都是三生石上的旧精灵。
毕达哥拉斯的第三个思想是他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放到最后,但绝不说它是最不重要的,相反,它是毕达哥拉斯所有思想中最伟大的。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都是数,是由数经各种各样的形式构成的。亚里士多德说:
… … 在这些人之中,或在他们之前,有一些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投身于数学研究,并最先推进了这门科学。经过一番研究,他们认为,数是一切存在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还认为只有数才是和谐的、美好的。他找了各种各样的数,如长方形的数目、三角形的数目、金字塔形数目等,它们都是由一些数目小块构成的,具有美的形状。他还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所以他认为天体的数目也应当是十。但那时人们能看到的只是九个,所以他又硬加了一个第十个,取名叫“对地”。毕达哥拉斯的有些数学发现直到今天还在用着,如数的平方、立方这些概念就是毕达哥拉斯造出来的。
但毕达哥拉斯最有名的发现还是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度平方之和等于第三边长度的平方,这也就是中国的勾股定理。据说毕达哥拉斯发现这定理之后,和弟子们杀了足足有100 头牛来庆祝。由此可见毕达哥拉斯的势力之大,要知道100 头牛在当时可是一笔大得吓人的数目,一般的国王也拿不出来呢。
关于毕达哥拉斯这个半神半人的家伙我们就说到这儿,要是大家对他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可以去读专门的哲学史,例如黑格尔那了不起的《 哲学史讲演录》 ― 只要大家读得下去,不过我觉得那大可怀疑。我倒常读,不过也常趴在书上睡着了。
第三乙章衡亏火与派氛毛卜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请问您:人怎样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一章我们讲毕达哥拉斯之后的两个大哲学家“二特”- 赫拉克利特和德漠克里特。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德漠克里恃认为世界是原子,所以我把这章称做《 活火与原子》 。
赫拉克利特是毕达哥拉斯后另一个伟大
的哲学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思想在他死去千年之后仍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的人们,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他的作品不但充满了智慧的闪闪金光,而且是充满了火与雷电一样的灵感,也像火与雷电一样激荡人心。
一个刻薄的家伙像毕达哥拉斯一样,我们现在对于伟大的赫拉克利特的生平知道得极少。其实我们对于他的思想也知道得不多,只是通过柏拉图对他的记载而知道了一些,而柏拉33
图之所以要记载他的思想,只有一个目的― 反驳他。然而,即便这样,经过柏拉图批判的过滤后,我们看见的赫拉克利特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哲人,充满了智慧与诗意。
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知道赫拉克利特出生在以弗所一个贵族家庭,以弗所位于伊奥尼亚区域内,这伊奥尼亚包括现在的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区和海中一些岛屿,像意大利南部一样,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地。他的生卒年月大约是公元前540 年至公元前480 年。不好意思,对于赫拉克利特的生平经历我能说的大体也就这么一点儿了。
对他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对他的性格我们知道得倒多一点儿。但我首先要声明,下面这些对他的性格的说法可能并不符合事实,因为它的依据只是赫拉克利特的著作片断,而这些片断只是柏拉图为了批判赫拉克利特而从他的长篇大论中选出来的― 我相信在柏拉图批判赫拉克利特时,他手头是有着赫拉克利特成本成本的著作的。
据柏拉图和他后面那些附和着讥讽赫拉克利特的人说,赫拉克利特是个相当刻薄的家伙,喜欢说别人坏话,他认为人是“宁愿要草料而不要黄金”的蠢驴。他看不起别人,认为人都是天生的懒汉飞所以即使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也只有用鞭子抽打他们,才能让他们去努力工作。
他骂的对象中包括自己的乡亲。他曾说过这样的话:“以弗所的成年人应该把他们自己都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未成年的少年去管理,因为他们放逐了赫尔漠多罗,放逐了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并且说:‘我们中间不要有最优秀的人;要是有的话,让他到别处去和别人在一起吧。’"
但赫拉克利特的乡亲们似乎对赫拉克利特的感觉与赫拉克34
利待对他们的感觉不一祥,至少过了千儿八百年后是如此,在纪元4 世纪时,以弗所就出了雕有赫拉克利特头像的钱币,这应当算是一个挺大的荣誉。
对乡亲们尚且如此,对别人就更不用说了,赫拉克利特一概加以批判讽刺。当他谈到伟大的荷马时,他就毫不客气地说应该用鞭子抽他一顿;谈到毕达哥拉斯,他说那是个缺乏理解力、只会死记硬背的家伙,压根儿算不上有智慧。
在他说过好话的极少数人中,有个叫条达穆斯的,赫拉克利特称条达穆斯是“比别人更值得重视的人”。为什么呢?只因为条达穆斯像他一样,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坏人。”
世界是一团火我们对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比他的生平要知道得更多。他的思想简直像黑格尔的哲学一样深刻,还像泰戈尔的诗歌一样优美,像马丁? 路德二金的演说一样富有感染力。赫拉克利特的第一个思想是他信仰战争,并且鼓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能让一些人成为神,而使另一些人成为奴隶。
他认为战争就是正义,因为战争对一切人都是共同的,大家凭各自的力量去争取胜利,一切都是通过斗争产生和消灭的。与赫拉克利特对战争的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是他的斗争学说,他认为万事万物相互斗争,这正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就像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消灭的一样。他的这种思想与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哲学家尼采很相近,尼采也十分信仰战争,劝说人们:多‘我不忠告你们工作,只忠告你们争斗。我不忠告你们和平,只忠告你们胜利。让你们的工作只是战斗,而你们的和平则是胜利吧!”如果读读尼采的《 查拉图斯拉如是说》 ,大家会发现,尼采的文章也和赫拉克利特的一样,充满35
了激荡人心的诗意。
但赫拉克利特并不是一味讲斗争的人,就像他鼓吹战争并不说明他是战争贩子一样。他的斗争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立统
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这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一样,这两个对立面是互相斗争的,但这种斗争并不是一味的不和与争斗,而是对立中有统一。因为在斗争中对立面会相互结合,相互结合就会产生运动,而运动就会走向和谐。于是就构成了这样一副图景:对立(不和谐)~运动~统一(和谐)。所以他说:“对立对于我们是好的。”而万物都是这种对立统一的结合物。他说:
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聚合的,又是分开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
我们可以用一句中国俗话说明赫拉克利特的这种思想,这句话就是“不打不相识”。两个不相识的人碰到一起了,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立,于是就有了运动― 打架,一打发现对方原来是个武功高手,或者是条真汉子,于是两个人就“统一”了,大家和和气气,做个朋友。
赫拉克利特这个思想对后来的黑格尔大有影响,通过黑格尔又大大地影响了马克思。
我们谈了赫拉克利特的斗争与对立统一,请大家想想,这斗争与对立统一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那就是一个字― 变。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变。他说过这样36
一句名言:“万物都在流变着。”他认为,万物从产生的一刻直到消灭的一瞬,都在不断变化着,从没有中止的一刻,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永恒的,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变本身,只有它才是不变的、永恒的。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他的一句名言:
踏入同一条河流里的人们,流过他们的水是不同的,永远是不同的。
这个意思用另一句来说,就是我们久闻大名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在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流时,这水已经不是第一次踏进时的水了。
大家可以猜猜看,人怎徉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答案很简单:将河的上游下游都堵住。
赫拉克利特还说过这样几句话:
(一)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二)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
(三)火生于气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土之死,土生于水之死。
(四)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
从这四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来呢?
37
(一)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火生成的。
(二)火与其它万物之间是一种相互转换的关系,一方面万物由火转换而来,另一方面万物也可以重新转换为火。(三)除火之外,还有其它三种基本元素:水、土、气。万物首先由火变成这三种基本物质,再变成花鸟虫鱼、金银铜铁等万事万物。
(四)这一转换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火~水~土~气。因为海是由水构成的,而风是气。
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古希腊其他哲人关于万物起源的说法:最早,泰勒士认为万物来自于水,而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毕达哥拉斯则提出数才是本原,到这里赫拉克利特找到了火,到后来的恩培多克勒,就是那位为了证明自己是神而跳进火山口被烧成灰的家伙,把以前人们的说法综合起来,干脆说水、火、土、气都是万物的始基。
以上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四个主要思想。当然他的思想不止这四个,例如他也反复地提到过一个“上帝”,并且认为那上帝才是最聪明的,上帝看我们这些人,哪怕是最聪明的人;也像成年人看小孩子一样,是最幼稚不过的。他说:“最智慧的人和上帝比起来,就像一只猴子,正如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会是丑陋的一样。方但我们在这里只提这四个。
有一个人,我个人对他不怎么感兴趣,
却不得不考察,而且是相当仔细地考察了他的思想,因为倘若忽略了他,我们对古希腊哲学的理解与判断就会出现失误,而不能以篇幅有限为借口请求原谅,这个人就是德漠克里特。以他为代38
表的“原子论”在古希腊也许没有太高的地位,但在今天他获得了空前的认可,原因就在于两千多年前德漠克里特的理论被二十世纪的物理学证明有着惊人的准确度。
浪游者关于德漠克里特的生平比前面的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都要清楚一些。他同另外一位有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伟大的“智者”普罗泰戈拉一样,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于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境内,是块出人才的宝地,如果您高中历史学得好,一定知道另一位伟大的色雷斯人,他就是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
德漠克里特很喜欢旅行,年青时就开始到处游历,从南面的克里特直到东面的波斯,他的目标也许是到处找老师追求知识,也许是到处找美女追求艳遇,谁知道呢?要知道这两种人在古希腊多得很。他也一定到过雅典的,只是当他到雅典后,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听说过他的鼎鼎大名,不由怅然若失,很久后还愤愤不平地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
天南海北逛够后,德漠克里特又回到了故乡,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并且在那里直住到老死。
德漠克里特具体的生日和死日同样不清楚,但可以确定他精力充沛的年份大约在纪元前420 年左右。
神奇的原子关于德漠克里特的思想,我想大家至少对这个名字是熟悉的,那就是“原子论”。但这“原子论”可不像听起来的那么简单,要真正说清楚还真得费点口舌。
依据德漠克里特对原子的描述,我们可以这样大致地想象原子的形态:
形状:原子是一些有着各种各样形状的小粒粒,方的、圆的、扁的、长的都有。
39
硬度:它们是不可分的,它们内部没有一点空隙,无论用多锋利的刀也休想砍开。
数目:原子的数目比撒哈拉沙漠中的沙子还要多,数都数不清。
种类:与数目一样,原子的种类也无限的多。
大小:有的大,有的小。
温度:原子有的热如火,有的冷如冰。
重量;有的重,有的轻。
寿命:原子与天同寿,与地齐庚,不可毁灭。
除了上面这些特点外,原子有一样更为根本的特性:永恒地运动。
原子自从产生起― 是与宇宙的产生一起的,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现在还在运动,将来也会永远运动下去。
原子的运动有什么特性呢?有两种可能性:
首先,原子像一只苹果掉到地上,是从上往下坠落的,而且永远在坠落着。
但它们坠落的速度并不相同:有的原子轻,如鸟羽飘落般慢;有的原子重,则如砖头下坠般快。由于这快慢相异的缘故,有些重原子后发而先至,赶上那些先落但因轻而慢的原子,这样就发生了碰撞,于是原子们就会像两个碰到一起的乒乓球一样,往外弹开来。
第二种可能性是原子的运动压根儿没规律,就像没头的苍蝇或者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窜,用科学术语来说,是一种随机运动。
那么这个世界是到处充满了原子呢,还是除了原子之外还有虚空?这是一个问题。
4O
德漠克里特早就看到了这个间题,他的答案是:茫茫宇宙,除了原子之外还有虚空。
德漠克里特这样说的原因不言而喻:因为原子是运动的,而在毫无空隙的地方它无法运动。就像我将一块石头扔向那只鸟儿,如果没有虚空,也就是说在我与这只鸟儿之间有什么东西阻拦,那么石头就没办法打到那只鸟儿,那只鸟儿也没法子飞了,我也没法子走了。
这个虚空究竟是啥东西一直有争议。古希腊,也许除了恩培多克勒之外,别人并不知道在看来空无一物的空间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 空气,所以他们只看见虚空,也凭经验知道没有这虚空运动就无法存在。即使在知道了空气的存在之后,从文艺复兴直到牛顿,都认为存在着所谓绝对空间,我们也许可以把它们类似地看做古希腊人眼中的虚空。但爱因斯坦通过他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所谓绝对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就像以太不存在一样,这也就给古希腊的虚空观念打上了句号。
德漠克里特认为原子是万物的本原,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万物的呢?
我们前面刚说过,原子是永恒运动着的,既然无数的原子都同时在运动,就不可能不产生一个结果:碰撞。这样碰来碰去就形成了一个个的漩涡,就像我们通常在流水中看到的一样,它能将许多草叶啊、树枝啊什么的聚集到一块儿,原子这种漩涡运动也能把大量原子聚集到一堆。这些成堆的原子就不再会是和原来一样的原子,而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物体。
德漠克里特的这个说法是大有道理的,千年之后,科学家们所得出的结论至少在表面上同他的结论有接近的地方,也认为物体有的是由分子组成的,但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物体41
则是直接由原子组成的。总之一句话,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是由好多原子组合而成的。
这样物体不断地产生,不断地增多,渐渐地就变成了整个的世界。
不但“原子论”有道理,德漠克里特关于漩涡运动产生物体乃至世界的思想也是不折不扣的天才设想。两千多年后,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写了一本《 宇宙发展史概论》 ,在这部杰作里康德就是用漩涡运动来说明天体起源的,甚至于他的描述与德漠克里特所说的也大致一样,先是有一些宇宙尘埃,漩涡运动把它们聚到了一起,最后形成了星系,我们地球与太阳都是这样形成的。我们由上可见,就远见卓识而言,德漠克里特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德漠克里特还有一个奇怪但极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除了我们这个世界外,原子还构成了许许多多的其它世界,这些世界就像牛羊一样,有些正在生长,有些却已衰老,有些可能天上有好几个太阳月亮,有的则可能一个也没有。
总之,世界就像一个人,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世界,只有永恒的原子。
第四章袭东格主之底之界
对于整部西才哲学史而言,很难说有比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讼的事件。
从这时候起,我们要进入古希腊哲学的高潮了。有三个伟人将登上我们这小小的哲学舞台,他们至今也被哲学家们看做是哲学的喜马拉雅山,领受着全体西方人的崇拜。
这三个伟大的名字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们首先来谈苏格拉底。
对苏格拉底,我们总感觉模模糊糊,好像雾里看花一样。什么原因呢?当然是因为我们不大了解他。我们不大了解他的缘故则是因为我们见不到苏格拉底写过的任何东西,也有人说他根本不写东西,有关他的所有资料都来自于别人的记载,主要是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虽然记载的是同一个人,但他们两个人的记录却大不相同,要不是分明地冠着苏格拉底的大名,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们所记的乃是同一个人。而且两人的记载都不大可信。色诺芬是军人,有强壮的体魄,头脑却多半不能完全理解苏格拉底深刻的思想,经他转述之后,苏格拉底的话是否是原来的意思大可怀疑。柏拉图则相反,他是一个天才的43
作家,具有超人的想像力,他所记录的大量所谓“苏格拉底说”, 众所周知只是用苏格拉底的名字说自己的话。
因此,虽有大量有关苏格拉底的记叙,它们之中哪些讲的是真苏格拉底呢?
谁也不能断定,这就是苏格拉底如此著名又如此朦胧的原因。
为了给读者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清晰印象,我在这里将采取一个措施:多谈他的人生,少谈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与柏拉图的哲学是不可分的,我们将在后面还要谈。关于苏格拉底思想之外的其它方面的记载则八九不离十,我们大体可以信它。
关于苏格拉底的人生,我们所要谈
的不仅是他的生,更是他的死,即使我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思想,仅他的死就足以令他永垂不朽了!
但在叙说苏格拉底之死前,我们先来谈苏格拉底之生。为了看清楚苏格拉底,这位整个古希腊哲学,也可以说是整个西方哲学的真正鼻祖,我们将分五个部分描写他的生,这五个部分是,:外表、家庭、日常行为、主要事迹,最后谈几点他的思想― 只有几句。
丑八怪苏格拉底的外表同他的死一样,也许是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那独一无二之处就是:丑。
连他最有名的两个学生之一,古希腊将军色诺芬都说他比滑稽戏里的最丑的丑汉还要丑三分。苏格拉底的确美不到哪里去:
他个子不高,脑袋却不小,脸庞更是大得吓人。他有一个基44
本无毛的秃顶,眉毛像北京猿人的一样在额头高高突起,眼窝却又在眉毛下面深深地陷了进去,像两口井,双眼瞪得老大,呆呆地望着前面,就像现在的小青年发现一个绝色美女时的样子。往下是一个出众的酒糟鼻子,说它出众,因为它特别的大而且扁,听说鼻孔朝天。鼻孔下边则是一张宽阔的嘴巴,像塞得下一整只鸡。再往下就是一大把又脏又乱的胡子,大概生下来就不曾看见过剪刀。两边是一对招风大耳,夸张地往左右远远伸出去。对于自己的尊容,苏格拉底曾经很自豪地说过这样一段话:说起五官来,没有人比我的更实用了。我的脑袋硕大智慧就盛得多;眉骨高突像屋檐就可以挡住雨水,不让它伤了眼睛;耳大招风,就利于听声;鼻孔朝天,鼻涕就不易流出来,弄脏了街道;至于嘴大,那更有好处了,一是吃得多,二是说话快。由于有这些好处,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是颇为满意的。
下面的衣服也与上边交相辉映。像那时所有的古希腊人一样,他们的衣服就像是一块整布,从脖子开始将整个身子包裹起来。但包苏格拉底的这块布与其说是一块布,不如说是一张鱼网,因为它总是破破烂烂,露出许多洞洞来,他似乎从生下来就没脱过,它也没同水打过交道,脏得无以复加。
最下面则是一双脚,从来不穿鞋子。
家有悍妻像普通人一样,苏格拉底有妻子和孩子。他的妻子是哲学史上最有名的妻子,名叫桑蒂普,她之有名在于她的性格,她的性格之特点就是一个“悍”字,与苏格拉底之丑可谓比翼齐飞,相映成趣。这性格在今天看来倒没什么稀罕,常见得很,您说是不是?
关于苏格拉底太太的“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桑蒂普不知为了什么又大骂起老公来,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一言不45
发,任她骂去,过了一会儿,桑蒂普索性端起一盆洗脚水向夫君兜头泼来,把苏格拉底浇成了只落汤鸡,她的夫君呢,只抹了抹脸上的水珠,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打过雷后一定要下雨的。”这位桑蒂普女士凶是凶,但也怨不得她。苏格拉底是个只爱智慧不爱家的人,成天在外找这个找那个“辩证”,用今天的流行话来说,叫“侃大山”,从来没有给过妻子爱的温暖,对孩子也不闻不问,像没有一样。他自己常上学生家吃宴席,但从来不管家里只有白水的锅,这样的丈夫算得上好丈夫吗?这样的父亲算得上个好父亲吗?就冲这点,桑蒂普就该泼他洗脚水,好让他清醒清醒头脑。何况桑蒂普女士对他并不是一味地泼洗脚水,相反是外表冷若冰,心里热如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她虽然已是满头白发,却仍伤心得肝肠寸断,泣不成声。辩论与沉思现在我们来谈谈苏格拉底的作息时间表。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真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他所做的事常有两个:沉思及与人辩论。
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串来串去,找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行对话、辩论,以寻找他所要找的真理,或者也有一段时间,想找一个比他自己聪明的人。
他的身边经常围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中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有的是未来的将军,有的是穷措大,还有的是像柏拉图一样的阔少。这群人把苏格拉底当做老师,把他的每一句话铭记在心。苏格拉底经常带着他这群学生各处兜风,让他们听听他如何把将军、贵人、执政官们弄得下不了台,只有承认自己是笨蛋。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言,他就像只牛蛇一样,总能找到皮薄的地方,狠狠咬对手一口。
46
他通常是给别人一个间题,让别人回答,然后从其滔滔雄辩中找漏洞,间一句“toti " ,意思是“它是什么”,让别人回答,又再间,如此下去,他总能找到别人回答中的薄弱之点,直问得人张口结舌,没了下文为止。当然,在这类考问中苏格拉底最后总能找到他所要求的答案:如什么是正义之类。但那被间者却不会因此而欣喜― 当真理与胜利相较时,一般人总会觉得胜利更可心一点。
除了辩论,苏格拉底做得最多的另一件事就是沉思,他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沉思,忘却了整个世界。这里也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 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起他来了,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就搬来他们的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
这件事记录在《 筵话篇》 里。
辩论与沉思,这就是苏格拉底主要的日常行为。他当然也像我们平常人一样需要吃喝拉撒。就如喝酒吧,他平时是不大喝酒的,但一喝起来,谁都不是他对手。对吃喝玩乐这一套,他不是爱,也不是不爱,而是打心眼儿里不关心,就像老玩童周伯通对“武功天下第一”尊号的感觉一样,不是不在乎,是压根儿没这念47
头。
他的日常行为与他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为了追求智慧而活,不是为了追求生活而活。
真正的军人苏格拉底的事迹还有两个:一是他曾被神证明是最智慧的希腊人;二是他曾从军。
我们先说第一件。苏格拉底经常地在雅典城各处游荡,找人辩论,但谁也辩不过他。这种活动其实在古希腊是非常流行的,就像今天的街头棋局一样,棋盘一铺就开战,两个人下十个人看,你要是不服气,也可以上去杀一盘,最厉害的就号称“棋霸”。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的“辩霸”,往大街一站,随便找个人,有时人也找他,就辩起来,看谁辩得过谁,结果是,胜者洋洋得意,负者垂头丧气。尽管有理由相信苏格拉底不是个赢了就洋洋得意的人,但输给他的人却总难免垂头丧气,对胜者恨之入骨。正如后来他自己在受审判时所说,这是他之所以被判死刑的原因之
也许是由于他从来没有辩输过的缘故吧,就有好事者― 多半是苏格拉底的手下败将― 去阿波罗神庙求俄了,也许他想知道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好找来给自己出口气。但阿波罗神借祭司的口回答说:
“再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希腊人了。”
对此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个阿波罗神庙在德尔斐,上面有句话您可能听说过,那便是:“人啊,你要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的事迹之二就是他曾经是一名战士,而且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救过战友的命,有一个48
叫阿尔西拜阿底斯的战友是这样描述苏格拉底当兵时的情形的:
我们的供应被切断了,所以就不得不楞腹行军,这时候苏格拉底的坚持力真了不起,― 在战争中常常会发生的这类情势之下,他不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更卓绝: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 … 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惊人的。曾有一次严霜,― 因为那一带的冬天着实冷得可怕,― 所有别的人不是躲在屋里,就是穿着多得可怕的衣服,紧紧把自己裹起来,把脚包上毛毡;这时只有苏格拉底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但他比别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们都对苏格拉底侧目而视,因为他仿佛在鄙夷他们呢。
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真正的士兵,就像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
伦理学弄祖苏格拉底总是用找别人聊天的方式来探讨他的哲学,不是填鸭式地告诉人家真理是怎么回事,而只是用问间题的方式让别人自己来作答,来找出要得出的答案。所以,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做接生婆,而将他间的人比做孕妇,而所要寻求的答案就是未出世但已然存在于孕妇腹中的胎儿了。至于苏格拉底所探讨的东西,也与前面的毕达哥拉斯和德漠克里特不一样,不是自然界的事,苏格拉底说过自己对物理学是十窍通了九窍,也就是一窍不通。他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水还是土毫不关心,他所关心的乃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之类,也就是今天的伦理学所关注的间题。
49 ? ~叮
因此,苏格拉底可称是哲学三大块之一的伦理学的真正鼻祖。
他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观点是:在正义、善等这类德行与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人是因为无知而犯罪,智慧则可以消除罪恶。
仁应蒸淤现在我们要谈苏格拉底一个最主要的事迹了:他的死。
对于古希腊哲学史而言,也许对于整部西方哲学史而言,很难说有比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的事件。
我将分三节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
被捕有一天,苏格拉底被逮捕了,故事从这里开始― 其实也许早就萌芽了。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捕?官方所说的他的罪状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简而言之就是说他教坏了青年们。
谁都知道这是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捕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乃是雅典民主制的敌人,是与雅典民主制相对立的贵族造反派的精神领袖。
因此,苏格拉底一天没死,民主制的当政者们就一天不安。因此,他们要找苏格拉底算账。
听到这个,您也许立马对苏格拉底产生了恶感,认为他是拥护专制的坏蛋。我本人也是民主的坚决拥护者,但在这里,我得说明我们所拥护的乃是今天的民主制,而非那时雅典的民主制。50
要知道,这种民主制与我们现代的民主制压根儿不是一码事。那时所有的官员,尤其是将军与法官等大官,都不是经什么民主选举而产生,而是经过抽签抽出来,他们也随时随地可能被公民们提升、罢职甚至处决。一句话,在治国者与治国才能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古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 骑士》 一剧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民主制的特色。剧情是这样的,一个将军试图劝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当时民主派的领袖克里昂的职位,下面是他们的对白:
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像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己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个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
这虽然有点儿夸张,但雅典民主制实际上也与这差不多,苏51
格拉底反对的就是这点― 他认为像补鞋要找懂得补鞋的匠人一样,治国也要找懂得治国之道的智者,所以他公开地讽刺、反对这种民主制的治国方式。
这就是他被捕的真实原因。
审问被捕之后,开始审讯了。
法官与陪审团成员自不必说,都是当权的民主派,他们大多数人判他有罪。
这时,按照雅典民主制的法律,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是苏格拉底自认有罪,并可以要求较轻的处罚;二是由法官与陪审员们来定罪定罚。
若这时苏格拉底提出一种法官们认为勉强合适的惩罚方式,他本来可以免于死刑的,但他提出的却是这样一种惩罚:30 米尼罚金。
这30 米尼不知到底有多少,也许相当于我们的300 来块钱吧,反正不是个大数目,这笔钱他的学生们,包括柏拉图,答应为他负担。但法庭不但没有同意,反而被大大激怒了,他们认为这是苏格拉底有意轻视他们。
结果,按规矩,雅典的最高法院迪卡斯特里法院,参加审判的成员有1000 名之多,绝大多数同意判决处苏格拉底以死刑― 饮毒鸿而死。
就刑苏格拉底其实一开始就知道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也为自己做了出色的辩护,根本就不承认所指控的罪名,可惜的是,他的辩护太出色了,所以民主派就更要处死他了。即使在狱中的时候,苏格拉底也有机会轻易逃之夭夭,他的弟子们已经替他买通了所有可能阻挡他逃脱的人。但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了― 他不愿违反法律。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不管合52
理与否,作为一国之公民就必须遵守。
这一天终于来了。他的弟子,伟大的柏拉图,是这样记载的:
他站起来,叫我们稍候,就和克里同一块儿走进浴室去了。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说着话,大家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就像一位我们正在失去的父亲,而我们就要孤独地去度过自己的余生了… … 太阳落山的时刻临近了,他在里面已经呆了很长时间。终于,他出来了,又和我们坐在一起? 一大家只是相对无言。很快,狱卒走了进来,站在他身边,说道:“苏格拉底,在所有来过这里的人当中,您要算最高尚、最温和、最善良的一个了。我每次服从当局的命令,吩咐其他犯人服毒,他们就像发了疯似的把我骂个狗血淋头,您是不会和他们一般见识的。其实我明白您不会生我的气,因为您知道错在他人,不在找。我这就向您告别,死生有命,请您尽量想开点。我这份差事,您是知道的。”说罢,只见他眼泪夺眶而出,转身出去了。
苏格拉底望着他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听您的吩咐。”然后他转过身对我们说:“这个人多可爱呀,这些天来,他没少来看我… … 看看刚才他向我表示遗憾时是多么慷慨吧。我们必须按照他的吩咐去行事,克里同,看看鸦酒准备好了没有,如果准备就绪,就叫人端来。”
“可太阳还在山头上呢,”克里同说,“许多人都是一拖再拖,就是宣布叫他们就死之后,他们也要大吃大喝,寻欢作乐一通才肯罢休。您又何必这么忙,还有的是时间呢。”苏格拉底回答说:“是的,克里同,你说的那些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拖延时间可以有所得。不过我不53
这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不认为晚死一会儿自己就能得到什么。我吝惜和挽救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了,要是那么做,我只能感到自己可笑。请按照我的话去做吧,不要拒绝我。”听见这话,克里同朝仆人做了个手势。仆人走进内室,过了一会儿,便和端着一杯毒鹤的狱卒出来了。苏格拉底说:“您,我的好朋友,是有经验的,就请教教我这事儿该怎么进行吧。”狱卒回答说:“您只要来回走动,等到走不动了,再躺下来,那时毒性就发作了。”说着,他把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轻松自如、温文尔雅地接过杯子,毫无惧色地说:“您说我可以用这杯酒来祭奠神灵吗?能还是不能?”狱卒回答说:“我们就准备了这么多,苏格拉底,再也没有了。”“我明白了,”他说,“不过我可以而且必须祈求众神保佑我在去另一个世界的旅途中一路平安― 但愿我的祈求能得到满足。”说完,他把杯子举到唇边,高高兴兴地将毒鸡一饮而尽。
至此,我们尚能节制自己的悲哀。然而,当我们眼见他一口气把鸡酒喝完时,都禁不住潜然泪下了。我用双手捂住脸,泪水却像泉水般从指缝间涌流出来,我是在为我自己哭泣。因为我确实不是在为他而哭泣,而是一想到自己就要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便使我悲幼不已。不独我是这样,克里同也止不住泪如雨下,忙起身躲到一边去了。这时,一直在一旁悄然吸泣的阿波罗多罗斯突然失声痛哭起来,于是大家顿时都失去了勇气。只有苏格拉底泰然自若:“这么哭哭啼啼干什么?' ’他说,“我不让女人呆在这里,就是怕她们来这一手。你们也许知道人应该在平静中死去这个道理吧。那就安静耐心一点儿吧。”听见这话,我们
都感到羞愧,于是便忍住了眼泪。他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踱起步来,直到走不动了,才遵照指示,躺下身来。给他送来毒鸿的狱卒不时地查看着他的双脚和双腿。少顷,他使劲在苏格拉底脚上捏了一把,问他有没有感觉。苏格拉底回答说:“没有。”就这样,狱卒顺着脚跺一路捏上来,向我们表明苏格拉底已经僵硬冰凉了。苏格拉底自己也感到了,他说:“毒鸿一到达心脏,一切就结束了。”他的下腹周围开始变凉了,这时他撩开盖在身上的被单,露出脸来说― 这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克里同,我还欠阿斯克勒庇斯一只公鸡,你能记着替我还清这笔债吗?' , “我一定替您还清,”克里同说,“您还有其它吩咐吗?”没有回音,一切又复寂静。过了一会儿,我们听见他动弹了一下,狱卒掀开被单,只见他的目光已经凝滞了。克里同替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巴。
苏格拉底死了。
第月又章最美的哲学家
在所有的哲学家中,柏拉图也许是长得最帅的,还是最伟大的。
关于柏拉图这个人,我有理由相信大家对他的名字要比前面几位熟悉一些,尤其是谈过一些恋爱的少爷小姐们。因为在恋爱的诸多种类之中,便有一种叫柏拉图式的恋爱,我在若干年以前就听见过,并且稍微实践了一下。
在所有的哲学家之中,柏拉图很可能是最伟大的一个― 是的,就哲学而言,甚至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也要逊于柏拉图,所以有哲学家说过: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在为柏拉图作注释。也有人说倘若将哲学看做是形而上学的话,那么柏拉图哲学不仅是形而上学,而且是惟一的形而上学。
历史的距离就像空间的距离一样,隔得越远就越朦胧,越近就越清楚。我们的哲学家随着时光的走近,也逐渐清楚起来。当我们走到柏拉图面前时,发现他一生的事迹已经相当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是老乡,都是雅典人,但与苏格拉底的贫寒之家不一样,柏拉图于纪元前428 年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家世56
高贵而富有。他的老爸叫阿里斯顿,是古雅典王族的嫡系,不过在柏拉图还是个孩子时就死了,他的老妈名叫伯里克蒂娥妮,丈夫死后嫁给了叔叔毕里兰伯,这位毕里兰伯是雅典最伟大的统治者伯利克里的朋友。柏拉图实际上是在他的继父,同时也是叔外公,抚养之下长大的。
说柏拉图的老妈嫁给了叔叔,您干万不要感到奇怪,要知道这种现在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婚姻在古希腊是常见的事儿,甚至是受法律保护的,为了不让财产落到别的家族手里,古希腊人常常在家族内部通婚。
柏拉图不但出身跟老师不同,相貌也与老师成反差― 苏格拉底丑陋无比,柏拉图却十分英俊。他的名字― 柏拉图,据说就是宽肩膀的意思。到这里我们可以感觉柏拉图的整体形象了:他是一个面貌英俊,有着宽阔的双肩的帅小伙,而且孔武有力,曾经两次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取奖牌。柏拉图青年时期热衷于各项体育运动,但遇到苏格拉底之后,他的人生就变了,他从身体的运动场上脱身出来,步入了思想的运动场,全心全意地追求智慧,成了苏格拉底狂热的崇拜者。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感谢神明,使我托生为希腊人,而不是野蛮人;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男人而不是女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我出身在苏格拉底时代。”
不幸的是,苏格拉底犯事了,前面我们刚说过,当苏格拉底饮毕毒鸽,闭上双眼那年,柏拉图还只有28 岁,本想再跟着苏格拉底学上十来年的。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便成了孤儿― 思想的孤儿。
这件事对柏拉图人生影响至大:在思想方面,令他更力蹄恨民主制了,并且在以后的人生中致力于寻找一种最好的国家制57
度― 理想国,我们到下章将会知道,这种国家绝不是民主制的;在行动方面,逼年轻的柏拉图远走异乡。
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柏拉图花了大量银子去行贿,要把苏格拉底救出来,让他逃走,柏拉图终于把事情办成了,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苏格拉底不愿逃。
这些事引起了民主派的愤怒,他们要将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绳之以法。柏拉图可不是苏格拉底,一见大事不妙,就脚板底抹香油― 溜了。
纪元前399 年,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了他的漫漫长旅。他先在梅加纳躲了一段时间,决定干脆去外国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他先去了埃及,我们知道那时的埃及己经是文明的老大哥了,希腊在他们的眼中还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子,金字塔下那些博学的白胡子祭司们也是这样看待年轻的柏拉图的,不过柏拉图倒没生气,他做学生做惯了,再多称几次老师也无妨,他对埃及像金字塔一样稳固的国家制度感到无比兴奋。接下来他去了哪里呢?这就是个问题了。有两种说法:一是他去了犹太人的国家,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一带,向犹太的先知们学习,然后还去了遥远的恒河之滨,在现在的印度,跟释迩牟尼的弟子们学佛,最后回到欧洲;第二种说法是他离开埃及后就扬帆北上,跨过地中海,回到了欧洲,他先到了西西里岛,那里有大量的希腊殖民地,实际上住的都是希腊人,又从西西里继续往北,到了意大利,在那里和毕达哥拉斯的弟子们切磋治国良方。在异国他乡飘泊了十二年之久后,也就是纪元前387 年,他回到了故乡雅典。
下一页 尾页 共1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