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

_4 汪衍振(当代)
两个内勤衙役答应一声“”,扶着曾国藩趔趔趄趄地进后堂去了。曾国藩跪过的地方,留下斑斑血迹和散发着臭气的湿草味儿。
肃顺望着曾国藩的背影眼圈一红,道:“英臬台真是胡闹啊!好好的一个大清国,都让这些人给弄坏了。”
翁践知道肃顺是个有来历的人,于是接口道:“哪是胡闹,依本部院看,分明是糊涂啊!曾翰林是穆相爷的首座门生,他这祸可惹大了!”
台庄这时道:“曾大人就是犯了天大的罪,也该由刑部审理。他英臬台只是一个三品的按察使,凭嘛把堂堂的翰林公折磨成这个样子啊!”
翁践望一眼台庄,本想申斥他几句,因碍于肃顺的面子,张了几次口,都把已到嘴边的话咽回去了。台庄身份卑贱,在巡抚衙门这样庄严的地方,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讲话的。
堂上堂下一片感叹之声,都对曾国藩鸣不平。
其实,大家尽管嘴上大骂英桂,心里却又比谁都清楚,没有皇上的话,就算英桂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把一个翰林公给投进大牢啊!——看起来,皇上对汉官还是不十分信任啦!否则——翁践笑着对肃顺道:“肃侍卫,本部院在牡丹亭摆了一桌酒席给曾翰林和两位差官压惊赔罪,两位可要尽兴哦?”
台庄一听这话早乐得一个高儿蹦起。
肃顺却冷静地道:“谢中丞大人美意,卑职的任务是护送曾大人赴蜀典试,一切但凭曾大人的主意。不过,卑职跟大人说句实话,曾大人乃饱读诗书之人,很受皇上器重,是不大喜欢热闹场所的,怕是要拂大人的盛情啊!”
“哦!”翁践捻须沉吟,“本部院也有所闻。”
几个人又闲谈了好大一会儿,打扮一新的曾国藩才从后堂缓步走出来。肃顺、台庄赶忙站起身。
曾国藩经过一阵浸泡,从头到脚轻松了许多,思维也很快恢复到从前,仿佛死后又活了一般。
他紧走两步跨到堂前对着翁践深施一礼道:“翰林院侍讲,钦命四川乡试主考官曾国藩叩见中丞大人!”
翁践急忙下堂扶起曾国藩道:“曾翰林乃是钦差,本部院不敢受此大礼!快快请起。——来人哪,为翰林公看座上茶!”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2节 到达南阳
曾国藩又对着肃顺、台庄深施一礼道:“本官连累两位侍卫鞍马劳顿,这厢谢罪了。”
肃顺、台庄赶忙把曾国藩让到堂前坐下,两个人则在身后立定,恢复从前的规矩。
翁践归座,对曾国藩一抱拳道:“学差大人遭此不白之冤,本部院虽为一省藩司却不能阻止,深以为愧,还望翰林公海涵。”
曾国藩答道:“英臬台挟私报复,和中丞闻风妄奏,置大清律例于不顾,一意孤行,与中丞大人何干;稍事休息,下官定要奏明圣上,与英臬台、和中丞辩个黑白、曲直。——下官倒要看看,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如此下去,我圣祖制定的大清律例又有何用!”
肃顺这时说:“禀大人,圣上已核查清楚,在这之前已降旨:英桂已降调奉天府,开封总兵与副将、游击等人已革职问罪,兵痞张保已被革除营籍,流放黑龙江与披甲人为奴。不是皇上圣明,大人的不白之冤岂能昭雪?和中丞又怎能开缺回京交吏部议处?”
“肃侍卫,”曾国藩静静地问一句,“英臬台抄没我等随身物品可曾发还?我等一路的盘缠,可全在箱子里。”
肃顺答:“禀大人,卑职已经点过,一件不缺。——多亏翁大人保管得仔细。”
说着话,衙役们马上抬过两只竹箱子,往曾国藩跟前一放道:“请大人过目。”
曾国藩望了翁践一眼:“中丞少坐。”
说毕,自顾下堂,用双手打开箱子,极认真地清点起来,发现果真一件不少,银两也是入狱前的数额——这才放下心来,将箱子重新锁过。
翁践见曾国藩当真清点起来,脸上马上便闪过一丝不快,但很快就释然了。他早就听人说过,曾国藩是个于银钱上特别仔细的人,衣服都很少更新,更莫论其他了。看今天的情形,果真如此。
见曾国藩满意地合上竹箱子,翁践道:“本部院在牡丹亭为翰林公摆了一桌陪罪酒,我等——”
曾国藩急忙站起身道:“谢中丞大人的美意,我等圣命在身,不敢惊动地方,下官就不叨扰了。中丞大人少坐,下官就此告辞。”说着,站起身。
翁践急忙走下堂,用手张了张道:“曾翰林清正廉洁,本部院早有耳闻。——不过,本部院的面子,总还是要给的吧?——何况,又比不得大白天,天这么晚客栈也不好找。”脸便有些不自在。
曾国藩道:“下官公务在身,比不得悠闲之士,实不敢耽搁,望中丞大人见谅。
——天还不算晚,我等歇宿在客栈,总是方便些。”
“好吧,”翁践长出一口气,“翰林公是上差,本部院拗你不过。”又转身对师爷说一句:“拿出来吧。”
师爷就急忙从后堂搬出一小箱银子来。
“这——?”曾国藩打个愣怔。
翁践道:“这是皇上委托本部院送给大人的一千两银子。”
曾国藩急忙跪接在手里:“谢皇上隆恩!”
一行三人便步出巡抚衙门。翁践送至二门即回。
出了巡抚衙门,曾国藩道:“肃侍卫,天还不算晚,咱们找个干净一点的客栈,在洛阳游几天吧。”
“这何须大人吩咐。”肃顺说,“大人目前的身体怎能跋涉呢?——要好好地歇几天呢!”
“唉!”曾国藩长叹一口气,“不入大牢,真不知何谓苦何谓甜!书上常讲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其实和自由二字比起来,真不知轻多少倍啊!本官才只关押十几天而已,可却有十几年之感!——找个客栈,本官先睡上几天解解乏,就不陪二位游玩了。二位放开手脚去玩儿吧!”
“大人的安全——”肃顺小心地问。
曾国藩笑着答道:“能睡在客栈里而不是大牢里就是最大的安全。——皇上给本官留了这条薄命已是让人感激涕零了!”
在百祥客栈,曾国藩整整睡了两天两夜,肃、台二位也尽兴地玩了两天。
第四天一大早,洛阳郊外的晨露还没有散尽,一行五人便出发了。
肃顺又给曾国藩重新雇了轿夫,原先的轿夫由于中途的变故,已由河南按察使司衙门指定当地县衙结账回转了。
“大人,”肃顺不忍心地劝道,“圣谕赏了您十天的假呢,何必这么急地赶路呢?——万一中途再病倒怎么办?”
曾国藩叹:“像当今圣上这么英明的君主,几百年才能出一个呀,我等能够遇上,惟有对交办的事情尽心尽力,才能心安哪!《出师表》武侯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官经此一劫,才对此语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孔明得遇圣君,累死亦有幸,我亦如此。”
肃顺赞许地点了点头。
肃顺的见识是高于台庄的,对汉文化钻研得虽不似曾国藩那么炉火纯青,但也颇深,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大内侍卫虽属保镖行当,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汉人戏称为鹰犬的便是,但因在大内行走,经常接近皇上,凡有见识之士是很容易赢得升迁机会的;很多满大学士都是走的大内侍卫这条道路。翁践的祖父即是“巴图鲁”,台庄的父亲更是“劲勇巴图鲁”。“巴图鲁”是勇士的意思,必是武艺高强又有大战功的人才能获得。在满人入关以前,有“巴图鲁”称号的人走在街上比二品高官都引人注目,因为武艺高强,他的后代也多为大内侍卫,升官也颇快。
肃顺的胞兄就是端华,当时的郑亲王。
曾国藩原本对玄学就已悟得很深,《易经》他很早就已达到背诵的程度,诸如《麻衣神相》、《卜筮正宗》、《鬼谷子》等这类民间抄本,凡是碰到,几乎都给买下。而看了《冰鉴》后,他的相人术又上升了一个档次。曾国藩曾经很仔细地观察过肃顺,感觉此人有位登宰辅之份,也有横尸街头之祸,属大福大贵大权大祸之相。所以每次和肃顺谈话曾国藩都很小心应付,以防埋下对以后不利的祸根。
肃顺很早就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怀有敬佩之意。曾国藩的尊上不媚上、敬下不欺下、崇权贵而不专事权贵的性格就很对肃顺的脾气。尽管曾国藩过分看重银钱这一点肃顺也有些不齿,但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曾国藩的“廉”,而满族权贵的那种盛气凌人,敷衍了事,不学无术,专讨好皇室的作风,肃顺从小时候就深恶痛绝。在武学方面,满人强于汉人,但在文化义理方面,汉人是属于世界各族前列的。这样的现实,不正视就不存在吗?——不仅皇室的王爷贝勒不直视,连军机处直接办事的大学士们也不直视,江山如何能不懦弱!
出狱后,曾国藩更是一改过去的作风,凡事都与肃顺磋商,这自然又让肃顺深为感激。这也是曾国藩本人的造化,其实更是大清国的造化。肃顺后来果然崛起。
——好好看着,何时勒死,等皇上旨意!
——曾国藩这狗东西,胆子也太大了!
十几天后,曾国藩等人到达南阳。
南阳是三国时期诸葛武侯的隐居地,出南阳正西三十里,便是天下闻名的“诸葛庐”。据传,“诸葛庐”里藏有武侯亲书的《将苑》。对南阳“诸葛庐”,曾国藩心驰久矣。
曾国藩早已盘算好,到了南阳,无论早晚,必去“诸葛庐”一游。武侯的洒脱不入俗,武侯的为政清廉与运筹帷幄,武侯的身在茅庐心忧天下,是一直被他当作楷模、样板铸在心间的。
曾国藩一行人来到南阳城关时,正是偏晌时分,街面已不十分热闹。出城奔西,人烟渐为稀少,一个时辰后才见一个挑担子的后生,悠悠闲闲地迎面而来。到了近前才发现,后生的嘴里竟然哼着小曲,非常地无忧无虑。
肃顺打马向前拦住去路,用马鞭指着问道:“小哥,‘诸葛庐’还有几程路?”
后生白了肃顺一眼,把头向后仰了仰,一句话不说,侧着身子昂首而过。
曾国藩在轿里抱了抱拳,道:“敢则前面就是‘诸葛庐’?”
后生点点头,仍没停步,嘴里只管哼着曲儿去了。
曾国藩不由赞叹一句:“真有诸葛武侯遗风!”
台庄冷笑一声道:“依卑职看来,说不定是个哑巴也未可知!”
一行人继续前行,很快便来到一个村庄。
曾国藩走出轿子举目观瞧,见村庄不甚大,也就百十户人家的样子。几名小儿在村头的一棵歪脖树下,团团围着个石桌子,正摇头晃脑地背诵什么东西。一个身穿长衫的老者,在小儿的旁边倒背着手走来走去,口中也是念念有词,显然是个秀才底子的私塾先生。
曾国藩迈着四方步走过去,冲老者打个躬,笑着道:“扰烦,这里可是‘诸葛庐’?”
老者慌忙还回个大礼,边晃头边道:“客气,此处正是卧龙冈。要寻‘诸葛庐’,客官须从村子穿过,眼见有一横道,道外的十几座草屋,便是扬名四海的‘诸葛庐’也。‘诸葛庐’乃卧龙冈最热闹的所在,此处百姓若买东西,必去‘诸葛庐’,那里的东西是最全的,当然——”
曾国藩见老者说话絮叨,也就不再多问多听,随口道一句“谢了”,便转身走回来。
老者却在后边不依不饶,连连道:“客官如若还找不到,只管回头来问可也。某是读书人,不嫌烦的。所谓——”
曾国藩吓得头也不敢回一个,急忙上轿,一行人匆匆进村。
刚刚穿过村心,尚未走出村口,已望见坐落在村外的一大片草屋和草屋门前热热闹闹的景象。不用问,这便是四海闻名的“诸葛庐”了。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3节 蜀道果然难
到了“诸葛庐”,轿夫把轿子歇在门前的一块空地上,肃、台二位也都下了马。
曾国藩走下轿子,见久仰的“诸葛庐”虽有些破败,但气象还是有的。大门的左边是一长溜叫卖吃食的,喊着当地人才能听懂的话,煎炒烹炸倒也齐全。大门的右边便全是卖杂货的摊子,大到缸瓮,小到挖耳勺,围的人也不少。
曾国藩同着肃、台二侍卫迈进大门,先拜了武侯的半身塑像,又到“春睡草堂”
和其他几间屋子转了转,竟然一件古物也未见到。
曾国藩不由大失所望,边踱步边自言自语道:“这怎么能叫‘诸葛庐’呢?”
肃顺接口道:“依卑职看来,叫菜市庐更贴切些!”
台庄只是笑,一句话也接不上。
三个人走出大门,曾国藩无意中发现,在卖杂货的摊子当中,竟然夹着两个卖书的摊子。曾国藩走过去,放开眼浏览起来。
看着看着,曾国藩猛然在其中的一个摊子上,发现一套十卷本古色古香的《将苑》。
曾国藩心下一喜,慢慢地拿过那《将苑》,一卷卷翻过,又用鼻子闻了闻,马上认定是明中叶的民间刻本。这个刻本与京城市面流行的刻本最大的不同,是后面附了五十几页的春秋战国将帅图谱,将帅们的天庭地角一一标明,别于常人面相的地方都有文字说明。凭武侯的学识与成就,曾国藩相信这本《将苑》应该出于孔明之手。就算是伪本,也有可鉴之处。
曾国藩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问了问价钱,守摊儿的人也漫不经心地答道:“五两银子,少一文也不卖。”
曾国藩想也没想便摸出五两银子递过,口里道:“在下急着赶路,就不和你还价了。”
摊主一下子把嘴张大,眼睛望着曾国藩,双手迟疑地接过银子,掂了掂,那嘴尚未合拢。
在摊主的心里,这套《将苑》只值五十个铜板,竟然卖了个天价!
曾国藩已是小心地托起书,带着肃、台二位向轿子走去。
临上轿,曾国藩轻轻拍了拍《将苑》,满面春风道:“总算不虚此行!”
这回是肃、台二位把嘴张开老大。
在丹江口,曾国藩一行弃轿登舟,与一伙布匹商人合包了一只商船,借着一路顺风,几天即进入湖北地界。从这一天起,曾国藩开始写日记。尽管此时曾国藩已无考察之责,但他仍把沿途所见所闻详细记下,作为自己每日的功课。
湖北境内不用登陆,曾国藩三人又和两个盐贩子伙搭一只小船前行。肃、台二位憋得不行,只有曾国藩一人照样忙得不亦乐乎。
肃顺私下里对台庄感叹:“咱满族人能有曾翰林一半的勤奋,国运何至于如此颓败!”
几日的水路倒也风顺。
在船上,曾国藩除了记日记,就是和肃顺对几局围棋。台庄本是一个闲不住的、又不通文墨的武夫,偏偏又不晓棋道,每日憋得哇哇乱叫,跟个猴子似的,在舱里不是抱怨船走得太慢,就是骂艄公太懒。——一船人都不理他。
两个盐商倒是安静得很,除了偶尔登岸买些小用品及吃食之类,就是昏昏沉沉地睡觉,从不与曾国藩等人搭讪,透着商人的警惕。
曾国藩倒乐得无干无扰地读书写字。
过了汉口,又弃舟乘轿走了多天,这才见前方影影绰绰出现了黑乎乎的崇山峻岭,路上的独轮小车也多起来。曾国藩便知道,已经进入了四川境内。
蜀道果然难!
行走的第一天,道路还算宽敞,也少水洼烂泥,轿夫的步子倒也能放得开。第二日上路不久,路便开始越走越窄,高高低低的山沟也多起来,水洼烂泥更是随处可见。
两名轿夫互相鼓励着勉勉强强走到午时,窄滑石板盘山道便一条跟着一条地缠过来。不仅轿夫无法迈步子,马也不能骑,只能牵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轿夫放下轿子,一脸的无奈和惋惜,脚银眼看着是挣不到手了。
肃、台二位此时也早放了马缰,正坐在石板上对着喘粗气。
曾国藩走下轿子,放眼四处望了望,见不远的一处山谷里冒出青烟,想来是有人家的。
曾国藩略想了想,便走前一步,对肃顺道:“肃侍卫呀,冒烟的地方定有人家,依我看,还是过去问一问,入蜀不能就这一条路吧?”
肃顺和台庄急忙站起来。
肃顺抬眼顺着曾国藩的手指望过去,忽然道:“大人,可不是有人走过来?——倒省了卑职的脚力了!”
曾国藩眯起眼睛细细一看,果然真有两个人向这边走过来。
曾国藩暗自道:“这等荒山野岭,倒是个养性修身的好去处!”
往这里走的两个人远远地便喊:“客人可是要过岭?”说着话已是到了近前。
曾国藩点点头,没有言语,暗中却在细细打量这两个人。两个人都是苦力装束,一高一矮。两人的脚下都绑了副皮底无帮鞋——便是一块厚牛皮,胡乱用绳子绑在脚底的那种,湘乡也是常有人穿的。宽厚的肩骨,粗粗的一双腿,分明是惯走山道的人。
两个人见曾国藩不言不语,只是用眼上上下下地观瞧,知道不相信,便道:“我们是专抬滑竿的,很便宜啦。没有滑竿,你们是过不去的。”
肃顺这时问:“这条山道很长吗?”
一个人答:“坐滑竿,也要两天的脚程啦!”
台庄这时问:“人能坐滑竿,马呢?”
另一个抢着答道:“马坐滑竿?我们是不抬的。——马要单雇人牵才能过得梁。
心疼银子是不成事的。”
曾国藩听了半天,总算听明白了头尾,便道:“听二位的意思,好像是专干滑竿这营生的。可我们是三个人,需要三副滑竿。二位只能成一副竿,那两副竿上哪里去找呢?”
一听这话,一个人一拍掌又用手一指来时的方向道:“那就是滑竿栈,是专抬滑竿的啦。——一副滑竿一天才要五十个大钱,蛮苦的!”
另一个补充道:“就算想过梁,今日也是不成的。随我们到滑竿栈住一夜,再叫上两副滑竿,明日早早上路,晚上正好歇在狮嘴湾栈。再走一天,这段梁就算过完了。”
台庄望望肃顺,肃顺望望曾国藩。曾国藩会意,只好笑着对两名轿夫道:“二位只能回转了。看样子,没有滑竿是入蜀不成了。”又回头对肃顺道:“肃侍卫呀,每人给他们一两银子,算是补偿吧。”
打发走两名轿夫,三个人两匹马便向滑竿栈走去。
到了滑竿栈才知道,所谓的滑竿栈,其实就是客栈,是专供滑竿夫和过往客商食宿的。
曾国藩三人当晚便宿在栈里,热心的店家又帮着雇了两副滑竿和两个牵马的人,都是很壮实的汉子,统共才用了一两多银子。蜀人性直,一口价,省却了讨价还价的唆。
曾国藩透过稀烂贱的脚钱看川中百姓的日子,不用问,已是极其艰难的了。
三个人乘着滑竿,整整在山道上盘绕了两日,才看见平原地区。
曾国藩于是又弃竿乘轿,肃台二位也重新上马,一行人这才一路观看风景,一路奔成都而来。
四川这几年也是连连的天灾人祸,“天府”二字名存实亡。尤其是近几年,鸦片又从邻省传了进来,更是雪上加霜,弄得很多村落鸡犬不闻,一打听,都逃荒去了。
曾国藩走一路感叹一路。真是无粮不稳哪!就是因为连年歉收,人心慌慌了。
四川有三多,山多、树多、盗匪多。几个人加着百倍的小心,一天走不上十里路,便赶紧歇脚,决不敢贪多求快。直走了三十几日,才到简阳府。
简阳是成都的门户,与成都已挨得很近了,由此路入成都,简阳是必经之地。
一进简阳城门,曾国藩对肃顺道:“肃侍卫,咱们直奔简阳府衙门,在这里等那赵大人,然后一起进成都,四川巡抚衙门也好迎接,这样,也才像个主持乡试的样子。”
台庄道:“咱们到成都等赵大人不也行吗?”
曾国藩道:“台侍卫,乡试是全省的大事,想那川中秀才翘首已久,主考官与副主考分开行走,太不合皇家规矩了。——在京师,本官乃一介书生,钦命入川典试,就是学差呀,学差代表的是皇家的威严,岂能马虎!”
肃顺由衷地赞道:“曾大人考虑的极是,咱们也应该换官服吧?”
曾国藩看了肃顺一眼,满意地点点头。
轿子于是来到一僻静之处。曾国藩换了从五品官服,肃、台二位也恢复了大内面目。肃顺是四品武官补服顶戴,台庄也打扮得威威武武。几个人收拾停当,这才重新上轿、上马,奔府衙而来。
一行人刚看到知府衙门两旁的大石狮子,一个衙役就已大步流星地赶了过来,远远地就问:“来的可是四川乡试主考大人?”
肃顺一愣,答:“正是钦命四川乡试主考官曾大人!”
衙役扑通在轿前一跪,道:“京报已来多日,府台大人天天让小的在大门口等,总算盼来了!——请几位大人稍候,小的这就去通报。”
说完,又猛磕了个头,便爬起身,直跑进衙门里去。
很快的,知府带着各县的官员十几人迎将出来,一齐跪到轿前道:“简阳知府张殿元叩问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曾国藩急忙下轿,肃、台二位也下了马。
曾国藩深还一礼,道:“吾皇圣体安康,诸位大人请起吧。”
知府又施一礼:“学差曾大人不辞劳苦入蜀主持川中乡试大考,下官代川中万名学子谢过大人了!”
曾国藩急忙扶起知府:“只恐下官学识浅陋,有负川中学子厚望,惭愧,惭愧!”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4节 向成都进发
众人就把曾国藩等三人拥进衙门大堂。
进了大堂,曾国藩把肃顺、台庄介绍给各位,大家又重新见礼,这才归座。
曾国藩小声对肃顺说:“把轿子打发了吧,不要惊动衙门中人。”
肃顺点点头,悄悄地走出去。到了门外,哪里还有轿夫的影子。——一问站着的衙役才知道,知府早已付了轿钱,把轿夫乐呵呵地打发走了。
肃顺只好回衙门,如实跟曾国藩说了一遍。
曾国藩当时就让肃顺点出十两银子,对知府道:“下官谢过府台大人打发轿子,但下官出京已领了程仪,不敢再叨扰大人了,这是十两轿银,务必收下。”知府满脸通红道:“曾大人,你太小看本府了。学差千里迢迢入川典试,下官出些轿钱,还不该吗?”
曾国藩把银子往案上一放,深施一礼:“大人误会下官了!川中受灾,下官走一路难受一路。十两银子,能救二十条生命哪!”
这话让堂上堂下都受感动。肃顺也感动得险些掉了眼泪。张殿元只得让随侍在侧的师爷把轿银收下。
当晚,曾国藩等一行三人住进驿馆,一日三餐也由知府衙门单叫了厨子来驿馆单做。依着张殿元,当日就要呈文巡抚衙门,禀告学差已到简阳一事,被曾国藩拦住了。曾国藩告诉张知府,副主考赵楫因有事晚一二天才能到简阳,待赵大人到后,知府再呈文禀告巡抚衙门亦来得及。因为京里的乡试公文早已来到四川各衙门了,相信该准备的,巡抚衙门早已备齐,应该是只欠东风了。
第二天用过早饭,肃顺和台庄便换了便装想在简阳各处转转,曾国藩也把纸笔砚拿出,想把落下几天的日记补上。恰在这时,知府张殿元青衣小帽悄悄走了进来,竟无人跟随。
曾国藩不胜惊讶,赶忙施礼让座。
落座后,张知府小声对三人道:“各位上差,今晨简阳淤泥河口发现三具英吉利人的尸体,都泡得牛一般大,二男一女。简阳第一次出现夷案,本府有些心慌,不知该如何处理,特简衣来向上差讨个主意。夷案非同一般,关乎国家命脉。殿元一介四品小官,哪处理得了!”
肃顺没言语。曾国藩问:“简阳也有夷人吗?”
张知府答:“以前倒没有,只是近一二年简阳胡家在街心开了家烟馆,便开始有夷人了。这些夷人也只跟胡家有来往,不大在市面上走动。据本府私查,胡家烟馆的鸦片就是夷人带进来的。”
曾国藩又问:“夷人来简阳,不到衙门登记吗?”
张知府摇头道:“这些夷人都张狂得很,不肯到小衙门登记,好像巡抚衙门都有记录。”
曾国藩沉思了一下,对肃顺道:“肃侍卫,夷人进入境内,除到巡抚衙门备案外,照理是应该在当地衙门登记的,否则出现意外如何管理?”
肃顺也道:“简阳的英吉利人这么做,显然与大清律例不符。”
张殿元跺脚道:“三年前,四川总督洪都就是因为境内出了夷人命案而遭革职的,还有一个专负责夷案的道员被杀了头。——现在这样的事发生在简阳,这不是要本府的命吗?”说着话,头上已冒出热气:“时下,夷案最难办,谁经手谁倒霉。”
曾国藩冷静地想了想,忽然道:“张大人,夷人死于打劫定是无疑了。”见张殿元点了点头,曾国藩接着道:“人犯肯定是逃得无影无踪了。国人历来对夷人仇恨,仇恨的程度甚于匪盗。夷人在简阳贩卖鸦片而把知府衙门视如虚设,张大人何不就此机会惩治一下这些夷商?”
张殿元瞪大眼睛反问:“人都死了,还怎么惩治?”
曾国藩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儿。他把嘴凑近张殿元的耳边说:“就地悄悄深埋,给他来个一问三不知,可好?”
张殿元精神一振,但接着就反问:“那夷人的头目岂能跟巡抚衙门善罢甘休?”
肃顺笑着道:“夷人贩货理应在当地的衙门备案,这样追究起来,自然就合乎情理。——夷人追究巡抚衙门当属情理使然,巡抚自然要追究知府衙门,知府衙门怎么办呢?——就只能追究那胡家了!——张大人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曾国藩道:“胡家敢与夷人做鸦片生意,资财当很雄厚,全部抄没充公,怕能让简阳的百姓吃上一年呢!——府台大人这官恐怕就更好当了!”
张殿元这才放下心来。他站起身:“本府这就安排人去掩埋那三具夷尸。上差们的一席话,使本府茅塞顿开,回头再来请教,就此告辞。”
望着张殿元远去的背影,曾国藩对肃顺道:“夷人表面蛮横,其实诡诈得很,用那上瘾的鸦片掠夺我大清的白银,弱我国力人力,为祸着实不浅!尤其林制军获罪后,夷人的气焰更是空前嚣张,朝中抚夷的人也越发地得势了!——可那些夷人岂是得了这些便宜就能甘休的?长此以往,早晚要出祸乱!肃侍卫,你是皇上身边的人,可知皇上是怎么想的?”
肃顺道:“大人高论!大人刚才的一番话,足见深思熟虑,满朝文武恐怕没有哪个能讲得出来。至于皇上的想法嘛,奴才就不知道了。”
三个人又闲谈了一阵,肃、台二位这才走出驿馆,看简阳的街景。
驿馆里只剩下曾国藩一个人,他便把简阳发生的夷案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曾国藩在最后写道:“与夷人交涉最难持平,只能相机决断而已,别无他法。”顿了顿,他又写道:“夷人仗持船坚炮利,从无道理可讲。我大清文化发达,文明久远,地广人众,如何就落后耶?深以为怪哉!”
他这时还没有看到魏源等人介绍的西方著作,所以找不出答案。
转天,赵楫等一行十几人姗姗而来。他们因为是明正言顺的公差而来,所以都穿着官服。为造声势,赵楫的轿前还特意竖了面钦命四川典试的旗帜,好不招摇!
张殿元又是一阵忙碌。
到了驿馆,赵楫先给曾国藩施礼道乏,然后曾国藩再向官阶比自己大的赵楫施礼问安。不仅张知府觉着奇怪,连坐陪的及同来的大小官员都很疑惑:着五品官服的曾国藩是这次乡试的正主考官,着四品官服的赵楫反倒是副主考官,万岁爷这是怎么了?
当天,知府衙门禀告乡试正、副主考官已到的公文,由驿站发往省城的巡抚衙门。
第二天,知府衙门派了一百名亲兵,又为五位考官各备了一顶黄缎轿——代表皇命的意思,前面排了仪仗,加了开道锣回避牌,旗也打得耀眼。
五顶黄轿浩浩荡荡地向成都进发。
一行人逢州过县,都有地方官员跪接跪送,食宿也安排得尽善尽美,让人一丝毛病也挑不出。沿途百姓都涌上街头,厮挤着看皇上差来的主考大人,一路的啧啧叹羡声。
一进成都,更让人感觉出乡试的重要来:四川总督宝兴宝大人,一早便带着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各道及首府首县等上百名大大小小的官员,光绿呢蓝呢的轿子,就排了长长一里地。又是焚香又是放炮,给死气沉沉的成都加了点亮色。成都的百姓相拥着看,主要街道都站满了人。
四川总督宝兴亲自来接乡试主考官,这让曾国藩、赵楫多少有点感激,从中也看出蜀人对这次乡试的重视程度。
宝兴是由京师兵部骁骑参领的任上调到四川做总督的。骁骑参领是正三品武官,总督则是正二品大员。虽然四川和山东一样是简省,简就是小省,但总督的俸禄却一丝也不比其他的省份短,年末光养廉银就达一万两之多。宝兴其人也确是旗人中较有魄力和胆识的人,到四川刚满一年,便因政绩突出,得到穆彰阿力荐,被升授了个挂名的协办大学士,成了从一品大员。曾国藩离京前,穆彰阿特意把曾国藩叫到府里,对宝兴大加赞扬了一番;而对四川巡抚黄忠却只字未提。这就暗示曾国藩,宝兴属于穆党体系。
曾国藩一落轿,宝兴就带人问皇上安,然后是对拜,接着是鼓乐齐鸣,直闹到接官厅。进了大厅,由赵楫宣读圣旨,宝兴又是一阵跪拜,这才按品级落座。曾国藩、赵楫及几名考官因为是皇差,自然坐上首,以下依次为:宝兴、黄忠、肃顺、台庄坐在一处,布政使、按察使及道台府州县们坐在一处。接官厅空前地热闹。
闲聊了一会儿,宝兴便悄悄拉了一下曾国藩的手,用嘴努了努后面,两个人就一起进了接官厅的后堂。
献茶毕,戈什哈退出,宝兴这才道:“翰林公没进成都,穆中堂的信就已到了。
中堂大人对曾翰林的学识人品赞誉备至,今日一见,果然与中堂大人信上说得一模一样。——听京里来的人说,翰林公在洛阳被英桂诬谄,多亏圣上英明,本部堂真为翰林公捏一把汗呢!”
曾国藩道:“多谢宝大人挂怀。下官入蜀前,曾到穆中堂府邸向恩师辞行,中堂大人对宝大人也是赞不绝口,下官那时就想,皇上让宝大人坐镇蜀中,真乃川民之幸也!”
“言重了,言重了!”宝兴一边受用奉承话,一边笑道,“以后还望翰林公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
曾国藩则话锋一转,问:“四川乡试定的考期是九月初九日,现在已临近考期,不知考棚是否完备?乡试能否如期进行?”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5节 四川乡试如期举行
宝兴知道曾国藩不愿谈私事,遂道:“请主考大人放心,九月九日四川大考定能如期举行。现在成都各会馆,已住进一千名秀才了,预计今年参加考试的人数绝不会少于三千名。”
“哦!”曾国藩也高兴起来:“这么多士子,比湖南多一倍呢,天府之国人杰地灵,果然名不虚传!”
宝兴道:“本部堂特意在府邸给曾翰林收拾了间客房,虽不典雅,倒也还干净,一会儿就让戈什哈把行李搬过去吧。本部堂请教起来也方便。”
曾国藩忙道:“不敢劳动宝大人,接官厅就蛮好。”
宝兴正色道:“翰林公可不要错怪了本部堂,这可是穆中堂信中特意关照的,说翰林公皮癣未愈,最受不得潮湿,加之又在洛阳大牢里关了十几天,我怕主考大人这场二十几天的乡试挺不下来呢,误了皇家的事,本部堂可担当不起啊!”
曾国藩想了想:“下官还是住这里吧,乡试主考官不住接官厅,却住进总督府,这要传出去,有碍大人官声啊!——动问宝大人,蜀中可有好郎中?——说起这身皮癣,不怕大人笑话,倒真把下官害苦了,尤其是春夏交替、夏秋交替时节,几乎无一日不发作。在京师时,门房天天给下官挠背,几乎成了日课,直到挠出血,才感觉舒畅一些。”说到这,曾国藩重重地叹一口气。
宝兴道:“翰林公无须多虑,明日我让人把‘怡兴堂’的老掌柜请来,让他给诊一诊。‘怡兴堂’出的专治皮癣的膏药,灵着呢。——京师‘同仁堂’都买他家的货呢!”
曾国藩急忙拱手:“那就有劳宝大人了。”
宝兴站起身:“本部堂在总督衙门备了点薄酒素菜,为几位上差接风洗尘,估计时辰到了,咱们走吧。”
两个人就站起身,一前一后出了后堂。
不大一会儿,众人簇拥着曾国藩、宝兴,步出接官厅,上百顶轿子缓缓朝总督衙门而来。
转天,一顶小轿果然把一耄耋老者抬至接官厅,这便是已九十高龄的、成都最大的药行“怡兴堂”老掌柜徐和徐老先生。
见徐和被人搀了进来,曾国藩大受感动,急忙跨前一步搀扶,又亲自斟了一杯茶奉上。
徐和落座后,顾不得喝茶,就急忙要为曾国藩验看皮癣;曾国藩屏退其他人,这才脱掉内衣。
曾国藩内衣一脱掉,展现在徐和面前的是一副斑斑血迹的身躯,胸和背部最重,有的已经在结痂,有的尚在渗血,红红的,只见斑点,不见浓水,与一般的皮癣大不相同。
徐和看了许久,终于叹了一口气道:“翰林公着衣吧,老夫活了九十二岁,只听祖上说过火蟒癣这一顽症,却不曾亲眼见过。现在想来,翰林公这身皮癣就是那火蟒癣了。老夫世代行医卖药,川中各大衙门所需药品均由‘怡兴堂’供应。不瞒曾翰林,老夫说一句不知深浅的话,翰林公这身皮癣,怕是难以治愈的了。”
说罢独自摇头叹息,莫可奈何的样子。
曾国藩一听这话,霎时愣在那里,脑海一片空白。
许久,徐和才徐徐说道:“老夫所制的膏药中,倒有一种很对火蟒癣的症,但也只起缓解作用,不能治愈。”
曾国藩一听这话,才缓过一口气来,说:“能缓解,对晚生来说已是恩同再造了。——
不瞒老前辈,晚生进县学前,为进一步求学上进,曾游遍大江南北投师寻友,同时也访问了无数药行、名医,但无一人敢下方开药。晚生这些年,是咬着牙硬挺过来的,有几次实在奇痒难耐,晚生就整夜地泡在盐水里。——看样子,这身皮癣是真要被晚生带进棺材里去了!”
徐和站起身:“翰林公公务繁忙,老夫就不打扰了。我回去后就着人把膏药送来。我再给翰林公抄一份方子,翰林公带回京后就可自行配制了,只求翰林公不要把方子传出去。我徐家几代制药,不曾外传过一个方子,老夫这是首例。翰林公珍重。”
曾国藩感动地双手抱拳:“老前辈如此义气,让晚生感激涕零,无以为报,只能说一声谢谢了!”
曾国藩搀着徐和,直送到轿前,这才深施一礼作别。
午后,“怡兴堂”的药房总管把二十贴膏药送到,又递给曾国藩一封信。曾国藩知道那一定是膏药方子了,于是就拿出纹银二十两,封好送给管家,哪知管家却把银子推开了。
管家对曾国藩道:“老掌柜特意交代,膏药是送给大人的,曾大人先用用看,前胸后背各用一贴,七天后,膏药自然干结脱落,随发作随贴,没有固定时候,到时候也不用揭它,随它自然脱落。小的来时老掌柜特意交代,曾翰林是京里的官,我家药膏用上如有效果,就请大人动墨为‘怡兴堂’题一块扁额,就算徐家世代的福了。”
曾国藩想都没想便道:“老掌柜如此义气,不管这膏药对不对症,本官也要为‘怡兴堂’题块扁额。——来人哪,笔墨侍候。”
侍候在门外的戈什哈答应一声,一会儿便把笔墨依次送过来。曾国藩提笔在手,一气写出三张“怡兴堂”。
放下笔,曾国藩笑着说:“转告老掌柜,随他老人家挑一张用吧。——献丑了!”
管家欢天喜地地给曾国藩叩了一个头道:“小的替老掌柜谢过曾大人了。”
管家走后,曾国藩马上脱掉衣服先在前胸贴了一贴膏药,又唤过一名当差的亲兵,为他后背贴了一贴。这才拆开信封看了看方子。
乡试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头天一早,四川巡抚黄忠带着学政及布、政二司及首府、首县的官员来接官厅,请主考大人曾国藩、副主考赵楫及考官们,视察考棚。
曾国藩带着赵楫及考官们,兴高采烈地被人簇拥着来到刚刚搭建不久的考棚前,缓步登上专为主考搭建的监考坛,放眼望去,一溜簇新的考棚尽在眼底。
考棚不同于贡院。
贡院是童生考取秀才的地方,属长久性建筑,由学政大人指派专人管理。而乡试则因应考的秀才较多,考棚需临时搭建,用后便拆除。各省乡试常因考棚偷工减料而出现坍塌砸伤人的事,所以乡试前视察考棚,是必需的一个环节,以示朝廷对学子关心。
站在监考坛上,黄忠对曾国藩说道:“听学政衙门里的人说,今年的考棚不仅规模大于以往,捆扎质量也高于往年。”
“可不是!”四川学政张也品接口道:“考棚搭了整整一个月,本宪一个考棚一个考棚地验收,从没这么仔细过!”
曾国藩道:“真是辛苦学宪大人了!——咱们再看看考棚吧。”
黄忠道:“由张学宪亲自把关,本部院以为就不用再看了吧?”语气像在和曾国藩商量。
曾国藩未及讲话,赵楫抢着说道:“中丞大人说得对。由学宪亲自把关,还有什么说的!——曾大人,咱们就此回转歇息吧。明日以后,可就没这闲情逸致了。”说毕,哈哈干笑了两声。
曾国藩笑道:“既来了,哪能不看一眼考棚呢?传扬出去,恐怕中丞和学宪的面上都不好看。”话毕,带头走下监考坛。
众人只好跟下。
考棚果然捆扎得结实。二座、三座、四座……依次也还说得过去,只是最后一座,曾国藩用手对当中的一根柱子推了推,感觉有些摇晃,又推了推其他几根,有的不动,有的仍然摇晃。
曾国藩的三角眼眯起来了,脸也沉沉的挺难看。
曾国藩谁也不看,只对着不牢固的柱子道:“这考棚必须加固!——本官一介书生尚能把他推晃,一旦有风,如何得了!”不吉利的话没有说出口。
黄中丞看了看张学政,张学政望了望承办的专指道员,专指道员脸一红,立即对跟着的人道:“吩咐下去,马上加固,子夜前必须完成,不得有误!”
曾国藩补充一句:“顺便把其他的几棚也检查一下,以防疏漏。”
黄忠叹道:“不愧是上差,办起事来果然精细!”
张学政的脸上虽有些讪讪的,但也莫可奈何。
一行人这才转道巡抚衙门,商量大考中的环环节节。
大考的这一天,总督衙门特调拨了一百名亲兵,配合考官搜检应考士子的衣服、考篮,同时维持考场秩序。考棚外,已早早地摆好香案,主考官曾国藩和副主考赵楫先领着士子们祭拜天地,遥拜皇上、孔圣。同来的考官又宣讲了一下考场的规定,士子们这才从东西南北四个门,挎着考篮依号进入考棚。
四川乡试如期举行。
本次乡试首题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次题为《体群臣也子庶民也》,三题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为》,诗题赋得《万点蜀山尘》。
是时尽管已入秋多日,但成都仍然燥热无比,尤其是开考的这天,日头出奇的毒,好像有意和士子们做对似的。考棚里更是闷热,有人打了赤膊,仍然浑身流汗,乡试大考成了乡试“大烤”!
曾国藩和赵楫带上人做流动总监考,道、府、县各官员有的被指派了房考,有人跟着巡考。
曾国藩见应考的士子大部分都铺纸研墨写了起来,但还有一些年纪大的考生,热得干喘气,却动不得笔;七十岁以上的有十几名,不仅喘气喘不均匀,眼看要晕过去。见了曾国藩,礼都不能施了,眼睁睁地望着,一句话都说不出。曾国藩大惊失色,深为自己的大意后悔不迭。通知衙门备冰块已是来不及了,等办事拖沓的衙役们把冰块买回来,这些七老八十的老学究们不死也得晕倒!——不要说中举,连保命都难。
他马上让台庄赶接回官厅拿上五十两银子速速去买冰块,先保住十几位老学究的命,再让府台去置办大量的冰块,力争一天之内给考生都配上冰块,让每一位考生都不会因天热而错过这次应试的机会。
台庄也看出了人命关天,五十两银子的冰块很快便运进来。曾国藩立即着人将冰块配到七十岁以上的老学究身边,不得有丝毫延误。
老学究们正热得昏天黑地,有两名八十岁的考生已是头抵考桌开始呕吐,眼看着要不行了,冰块恰在这时放进来;尽管这样,这些人也还是在两刻后才醒觉过来,有人跪下面北谢恩,有人边谢恩边讷讷自语:“圣恩啦,百年不遇的圣恩啦!”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6节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冰块开始一车连着一车地运进考棚,考棚里响起一阵又一阵的谢恩声。
冰块配置完毕,考生都开始心平气和地答起卷来。
一丝微笑浅浅地挂在曾国藩的嘴角,他想起了自己乡试时的情景,心头涌起无限的宽慰。
曾国藩嘴角的微笑尚未消退,问题又来了。
首县典史拿着购置冰块的凭据找到曾国藩,先问安,然后才小声道:“禀上差,下官遵吩咐,已将冰块购置齐备,共费银一千三百三十三两,大人先期破费的银子尚没有计算在内。藩台虽然将银子如数拨出,但却说,乡试给考生购置冰块,并无先例,糜银过重,怕中丞大人怪罪。藩台让下官请示上差,这笔银子应该怎么出。藩台有话,下官不敢不照办,望曾大人体谅。”
曾国藩先沉吟了一下,又抬头望了望肃、台二侍卫,这才道:“为考棚购置冰块确是出于意外,本官见情势危急,没有来得及跟藩台商量,有些自做主张了。——藩台的话也不无道理,这笔银子的名目的确难出。少尹哪,我看这笔银子就不要难为藩台了,由官员们自行捐出吧。——我和肃侍卫、台侍卫每人认捐一百两,余下的,烦少尹上禀中丞、藩台,大家都多少捐上一些。凑个千把两银子,相信不会是件难事。”又对台庄道:“台侍卫,还得烦你回接官厅一趟,取出三百两银子给少尹。”
典史向曾国藩深施一礼道:“上差来川中主持乡试,已让下官们感激涕零,怎么还要让上差破费呢?——三位大人指认的数目下官情愿代捐。”
曾国藩一笑道:“少尹此言差矣!——圣人云:言必信,行必果。少尹不用顾虑,稍候片刻,着人找台侍卫领银子便可。否则,台侍卫就得到衙门找少尹了。”
典史只好匆匆离去,想必找巡抚、布政使商议认捐的事去了。
这正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乡试进行的第二天傍晚,曾国藩在接官厅自己的卧房里刚坐下,巡抚黄忠带着两名亲兵便走了进来。曾国藩急忙奉茶让座。
黄忠道:“内人炖了碗莲子羹,又炒了几个湘菜,本部院特来陪翰林公小饮几杯。”说着话,亲兵已把菜盒摆好。
曾国藩道:“又劳中丞大人费心了,下官只好从命了。”
说完话,两个人就围着食案坐下来。
曾国藩不能饮酒,黄忠也未过分勉强,只好一个喝汤,一个喝酒。肃顺和台庄天天都有饭局,极少回来用饭。赵楫也和四川布政使英楠打得火热,在接官厅饭堂吃饭的常常是五位考官和曾国藩。
黄忠也是两榜出身,做了十年翰林院编修,才外放四川补过两任知府,如今已是六十岁的人了,才熬到巡抚的位置。但黄忠这巡抚却当得有名无实,除了每日在公文上盖个印签个字外,竟没有几件事能做。四川无论什么事体,都是宝兴一人掌握,包括外放一名知县,没有宝兴点头,黄忠就放不成。尽管当时其他省份也都是大权掌握在满人手里,但都还能走走过场,给予汉人相当的尊重。宝兴则表现得相当赤裸。他常讲的一句话是:大清的天下就是满人说了算,汉人算个鸟!
他对曾国藩的敬重完全来自于手握重权的穆彰阿。没有穆彰阿的面子,别说曾国藩只是个从五品的中层官员,就算正一品的汉人大学士来蜀中主持乡试,他宝制军也不会给这么大场面的,顶多把巡抚亮出来应付一下也就够了。
曾国藩对黄忠既感不平,又同情。望着黄忠胸前飘着的那一大把花白胡须,他忽然想到自己在京里的处境——自己比眼前的这位又能强到哪里呢?尽管他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从五品官员,可在京师,地位连王府里的奴才都比不上啊!
想到这里,曾国藩心头一酸,险些落下泪来。
酒过三巡之后,黄忠忽然放下酒杯道:“曾翰林你知道吗?简阳出了大事了!老夫这二品顶戴怕是戴不长了!”
曾国藩急忙放下汤匙问:“中丞大人,下官路过简阳,那里太平宁日,没发现什么事啊?”
黄忠道:“就是昨天,英吉利总商行的代办耶候德德咨文巡抚衙门,说三个英吉利茶叶商人,在简阳失踪,声称这三位商人很可能被乱民劫杀,如果巡抚衙门不尽快把凶手缉拿,把尸体交还,耶候德德就要进京告御状,找万岁爷打官司,这怎么得了!”说着,黄忠的额头冒出汗珠。
曾国藩看四下无人,便说:“中丞大人何不把此事上交到总督衙门?”
“咳!”黄忠长叹一口气,“凡牵扯到夷人的事情,宝制军向来是不问不管的。
——当天本部院就派人将英吉利耶候德德的文书转交给总督衙门了,夷案谁敢轻易接手啊!——哪知没过一个时辰,宝制军就着人给送了回来,让本部院全权处理。”说着,黄忠忽然把声音压低道:“曾翰林,你我同为汉人,实不相瞒,本部院头上的二品顶戴,早晚要断送在宝兴那厮手里。夷案最难办,办得好,上头说是宝兴的功劳,办砸了,问罪的可就是本人了!——林则徐多大的前程,还不是因为夷案,一句话就断送了!”
黄忠说的话虽带了三分酒意,但也确是实情。
曾国藩道:“大人何不责成简阳办理这个案子?——夷人在简阳失踪,简阳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官说的可对?”
黄忠摇头苦笑一声:“刚刚收到简阳府回文,夷人既未在简阳府衙门备案,简阳府也未发现夷人的尸体。翰林公你说,这样的案子让本部院如何办哪?总不能就这样拿简阳府顶罪吧?”
曾国藩笑了笑:“中丞大人,这案子可就奇了。夷人既未在简阳府登记备案,简阳府自然无从找起,而夷人又咬定这三个人是在简阳失踪的,仅凭他们一面之词?——总得找出证据吧?”
黄忠道:“听夷人讲,他们三个人是给胡家送货的,去了就再没回来,所以就咬定是失踪在简阳境内了。真假哪个能分辨得清?”
“如此看来,”曾国藩犹豫了一下道,“只能从简阳胡家寻找突破口了。拿掉胡家,既可堵夷人的嘴巴,又可断了夷人在简阳的财路,下官想来,该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情!”
黄忠一下子睁大眼睛:“这顿酒总算没白喝!——翰林公啊,老夫叨扰了你大半夜,你可不要骂老夫糊涂哟!——告辞了。”
说毕,便踉踉跄跄地抢出门去,亲兵一把扶住,这才东倒西歪地去了。
望着黄忠那远去的背影,曾国藩一声长叹:夷人早晚要给大清带来祸害啊!
尤其是夷人贩进来的鸦片,已把大清上下搅成一团乱麻,如不尽早制止,必成祸乱!
三天一过,曾国藩马上便进入阅卷阶段。
乡试阅卷是最累人的工程。为公正起见,地方督、抚及大小官员一律不得参与,阅卷一事,全由主考、副主考及考官完成。阅卷的地方更是壁垒森严,加派有三道亲兵把守。阅卷大人们的一日三餐均由外面送进,由守门的亲兵接过来,再一个一个地传递进去,封闭到连一只鸟儿都飞不进来。
阅卷期间,阅卷官员们既不准外出办差,也不准会客,否则惟主考大臣是问——轻者革职,重者砍头,概莫能免。
开科取士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朝廷相当重视。
曾国藩等七人在阅卷期间吃住在一起,十天时间每人要阅看近五百份卷子,然后再汇总到一起,统一交到主考的手上,由主考按着优劣排出名次,画出副榜人数,阅卷一项才算结束。
而到写榜的时候,地方官员就可以参加了,执笔非既是两榜出身又名望高的人不可,以示隆重。
此次四川乡试的填榜人,大家公推既是两榜出身又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也品张学台执笔。
张学台见总督和巡抚都没有在场,便慨然应诺。
当时,外面听榜的人已是人山人海。有应考的士子亲自来这里候着的,有雇了专人在这里守候、而本人在会馆听消息的。
赵楫唱名,张也品填榜,曾国藩监榜。
是科,共取举人六十二名,副榜十二名。
填五魁的时候,外面忽然一片声地喊:“制军大人来了!制军大人来了!”
张也品正写得手顺,一听这话,也只好放下笔。
宝兴大踏步走了进来。众人急忙依次见礼。
宝兴笑着问道:“快填全了吧?”
张也品道:“就剩五魁了。”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7节 宿在简阳
宝兴边坐边说:“那快填哪,天都快亮了。——本部堂还等着喝庆功酒呢!”张也品道:“这五魁,是专等制军大人来填的,赶巧大人来了。——若大人不来,下官正要着人去请呢!”
宝兴哈哈大笑:“快不要抬举本部堂。本部堂仍一介武夫,是填不来五魁的,传扬出去,不笑掉人大牙才怪!”
曾国藩恭恭敬敬深施一礼:“制军大人学贯古今,当朝没有几个能比得过。这五魁,非大人填而不能完满!——下官代表新科五魁,谢大人了!”
宝兴还要谦让,张也品已飞快地拿笔递过来,道:“请制军大人执笔吧,快不要让新科五魁等得心焦了。”
宝兴这才提起袖子持笔填榜。
多少年以后,每当提起由曾国藩主持的这次四川乡试,蜀中士子仍赞不绝口,称这是大清开国以来四川举行的一次最公正、圣恩最大,也是录取寒士最多的一次乡试。一位年迈的老秀才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来歌颂这次盛会:老朽七十整,梦举四十年。
只因无银两,场场榜外边。
经伦空满腹,愧对孔圣贤。
今日又下场,不期竟欢颜。
这位因无银两打点、四十年被冷落在榜外边的人就是这次的解元宋文观——一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的七十岁的老学究。老人家此次参加乡试,如果不是曾国藩的冰块送得及时,不要说中不了解元,恐怕连命都丢了。该举子后来做过一任县令,转年即累死于任所而无怨无悔。宋文观不仅官声不错,他的故事还被民间艺人编成弹词在各地传唱,美名大扬。
在成都又耽搁了三天,曾国藩这才同赵楫、肃顺等人起程回京。
四川总督宝兴,特意在头天即把川中举子集起的程仪分发给副主考赵楫及考官等人,这些,曾国藩并不知道。宝兴又专拨亲兵三十六名,特委了一名把总负责,押了十车货物——当然是独轮小车,车上满载着四川的土特产,随曾国藩一齐进京。这些东西是分发给皇亲贵族大学士尚书们的。宝兴又修书若干封,交把总封好。送给曾国藩与穆彰阿的礼物却是与众不同:用两个三尺见方的木箱盛着,压在车子的最底部,只有带兵把总一人知道,曾国藩、赵楫等人都被蒙在鼓里。宝兴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
穆彰阿在给宝兴的信中,特别强调“曾国藩虽出身农家,操守却是古今第一人”

宝兴不想被曾国藩当众出丑,说穿了就是不想和曾国藩闹隔阂。他宝兴是穆党,曾国藩作为穆中堂的座下弟子,自然也是穆党。宝兴是这么想的。
曾国藩起程那天,宝兴的起花珊瑚顶戴特别耀眼,而老巡抚黄忠的精气神却不足。因为简阳夷案没有了结,夷人追得紧,追得黄忠没情没绪。
出成都没几日就到了简阳,简阳知府张殿元带各县正堂已早早地在城门口跪接。
曾国藩等人当晚宿在简阳。
张知府当晚把曾国藩和肃顺请到私邸,称有一元代斗方求曾翰林给看一下是不是上品。曾国藩和肃顺对望了一下,三个人就一起走出驿站。
进了张府,一桌蛮说得过去的酒席已摆放停当。张殿元把曾国藩按在上首,把肃顺按在二首,自己在下首打横作陪。
张殿元先让厨子给曾国藩上了一碗清笋莲子汤,却是放了辣子的,他和肃顺则每人面前斟了一大碗酒。
曾国藩望了望那碗飘着辣子的莲子汤,无可奈何地把碗往外推了推,道:“告诉厨下,给下官沏壶茶吧。”
张殿元以为曾国藩渴了,便急忙吩咐下去。
待茶水端上来后,张殿元先给曾国藩斟了一杯,然后便端起酒杯道:“本府先祝二位大人顺利回京。”
曾国藩礼节性地端起茶杯碰了碰唇。
肃顺则高兴地举着酒杯道:“府台大人如此高抬本人,在下这里先干为敬!”一仰脖,一碗酒便灌进肚子里。
张殿元看得目瞪口呆,他边给肃顺斟酒边道:“肃侍卫如此豪饮,真让本府大开眼界!——看肃侍卫的海量,便可知肃侍卫的前程!——不可估量啊。”
说得肃顺哈哈大笑起来。
曾国藩道:“看张大人的气色,好像夷案处理得还顺手?”
张殿元的神色立时严肃起来。
他放下酒杯,郑重其事地说:“下官把二位请来,就是还要请教。——胡家在简阳的烟馆、银庄本府已经查封了,但胡家一口咬定,近两个月来根本没见什么英吉利人。——案子卡在这里,弄得本府骑虎难下。——巡抚衙门天天行文讨要结果,胡家的家小是天天来衙门要人。英吉利的咨文,巡抚衙门已转过来几份,口气确是硬得吓人,还给巡抚衙门限定了时间,超出时间找不到人,他们不仅要进京告御状,还要派火炮队进川,说是维护英吉利商人的利益。——本府想,实在挨不过去,就把尸体亮出来?——总得有个结局吧?”
曾国藩沉吟了一会儿,心中权衡了一下利弊,断然道:“英吉利商人的尸体万万不能亮出来!不仅不能亮出来,还要深埋、保密。”
肃顺也道:“曾大人的话有道理。夷人近几年与我大清打交道,用得无非是讹、吓、蒙、骗四字——先讹人,讹人不成再用大话吓你,一见吓你不住,就开始用一些你弄不明白的事情蒙你,然后再骗你。曾大人,可是这样?”
曾国藩佩服地望了肃顺一眼说:“肃侍卫概括得好,也对夷人看得较透。英吉利人也好,倭寇也好,都是些尚未开化的野蛮人,伎俩也就是肃侍卫说的那几种。
只要别让他抓住证据,就能一直拖下去。虽然胡家也不能就此罢休。下官思虑了许久,这烟土对我大清国危害太大,长此以往,势必酝成祸乱。——尽管林公则徐因禁烟而获罪,但烟禁并未开,私贩鸦片还是犯法的,必须禁止。你放过胡家,英吉利的鸦片在简阳就还有市场。只要鸦片在简阳,简阳还想太平吗?”
张殿元端起酒杯猛喝一大口:“就照二位大人的话做,拖,一直拖下去,简阳既没见着夷人,也未发现夷尸!——胡家已经抄没的钱财决不能发还!”
曾国藩坚信,只要张知府按他说的这么做,肯定能把夷人拖垮,简阳也会从此太平无事。
当时,办理夷案,各地衙门大多采用这种拖的手段来对付洋人,因为大家实在找不出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康、雍、乾时还比较有效,但随着夷人武装的进入,这种方法就不再有效。
离开简阳府,曾国藩等人取直道回京,这就大大缩短了行程,只五十几天光景,主持四川乡试的一行人就平安进京。
到了翰林院才知道,曾国藩已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由从五品上升到正五品,肃顺也由大内侍卫,调任皇四子奕的贴身侍卫,台庄则分到皇六子奕身边充任侍卫。
奕和奕,是道光帝比较宠爱的两个皇子,有人推断,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此二人必居其一,据说是一个和尚从《推背图》里找出来的,真伪待考。
赵楫也交部优叙,各考官也都各有赏份。川中一行,大小十几人等,人人有份,个个得赏,真个是雨露甘泉,皇恩浩荡。
把文书交割完毕已近午时,曾国藩到路边的饭铺匆匆吃了一碗馄饨,自然是不放辣子的那种,然后就急匆匆赶往穆府拜谒座师。
曾国藩知道,穆中堂午后一般不去公事房的,皇上有事,便由当值的章京传唤。
一见曾国藩走进来,老中堂果然十分高兴,又是让坐又是请茶。
曾国藩亲手奉上一盒在成都为恩师买的毛尖,又献上一罐在三峡特意灌的上峡水——专用来泡毛尖的,又从袖里摸出一柄破烂的、说不清具体颜色的湘妃竹扇。
穆彰阿打着哈哈,口里说着:“涤生万不要如此。”用手轻轻地把毛尖推开,不很在意般地打开那把不成样子的扇子。
“哦?”穆彰阿猛地坐直身子,眼里射出两道惊喜之光。在这柄很破旧的扇面上,一只小虾清晰地蜷伏在水中的一片杂草中,六如居士几个小楷字更让老中堂为之惊讶。
他把扇子平放在案上,拿过放大镜,一处一处细看起来。
这柄小竹扇曾国藩已反复鉴定过了,确属唐伯虎画的上品。唐寅画虾极少点睛,一生中好像只点过两次,这是被专家考证过的。——这柄扇当是唐寅在极兴奋时随手画给秋香的,据说当时很被唐室其她姐妹眼红过一阵。
这柄竹扇,是曾国藩在成都的一处深巷里的一家老字号古玩店买的。唐学士的点睛虾何以流落到蜀地已无从查考,老掌柜开价就是二百两,并且声明,不真保退。
曾国藩开始并没有太往心里去,他抱定的主意是江南第一才子的作品不可能流落到川中腹地的。——但他经过一番细细察看之后,却断定,这是真货,而且是京师古玩家们寻觅已久的、唐学士仅有的两幅点睛虾中的一幅!无疑,老板开的价钱一点儿都不高。唐寅的作品一般都在五十两至二百两白银之间,但这柄点睛虾却远远不止二百两这个数了,曾国藩给它估定的价钱当在五百两与一千两之间,很可能更高。
从老掌柜开出的价钱看,是把这柄湘妃竹扇作为一般唐寅作品来对待的。曾国藩决定五十两买下这柄扇子,多拿出一两都超出他自己的预算,尽管河南巡抚衙门替皇上垫赏的一千两银子尚分文未动,但那笔赏银曾国藩是有大用的,不肯轻易拆封。
他入蜀前,湘乡的父亲曾鳞书就要带他的家小及两位弟弟进京看他,同时也是让曾国藩这位翰林大哥亲自指导一下刚刚进县学的两个弟弟。曾国藩的大儿子纪泽也已长到五岁,曾国藩尚没有看见自己儿子的小模样。他因为典试四川,所以只好写信申明缘由,告诉父亲及家小缓来。曾国藩的这一千两银子是准备回京之后安排家小用的。
第二部分 王法和权力究竟哪个大第28节 防不胜防
他掏出五十两一封的银子往柜上一放,真诚地说:“在下只有五十两。出手,扇子打包归我,不出手,请把扇子收好,在下凑足了钱,再来取。”
老掌柜是个老古玩,看人的眼力也毒,从曾国藩进堂那几步走来推断,这是个京里来的官家人,但看不出职位高低,揣摩不透品级大小,只能从举止分析不是一般的小官小吏。曾国藩那日着的是便装,青衣小帽,一派书生打扮。
老掌柜先盯了一眼曾国藩的脸,慢慢地便把扇子收回柜里,同时把银子往外推了推,说:“爷,您老把银子收起来吧。”
曾国藩无奈地叹了口气,收起银子慢慢地转过身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年前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的古玩店出现的一幕情景,他在这家古玩店的墙上发现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刘墉刘石庵写的一幅对联,他赏玩许久,叹羡不已,决定买下来,寄回湘乡让弟弟们临写。——哪知掌柜一开价,竟是十两银子不打折扣。等他攒够了钱再来买时,那副对联已经出手了。每当想起这事,他就后悔不已。人们都说大户人家藏古玩,富足门第购字画,说得一点儿不假。曾国藩虽是穷书生,偏偏也爱古玩字画,就因为囊中羞涩,与多少上品失之交臂!
曾国藩走出店门的一刹那,又猛地回头望了一眼,眼里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之情。
“客官慢走一步,”老掌柜忽然跑出柜台,抱拳而问,“敢问台甫?”
“在下曾国藩。”曾国藩拱了拱手无奈地说道。
“您老敢则是京师来川主持乡试的曾大人?”
“正是在下。”
“怪不得您老拿不出更多的银子,看样子真像传闻的那样,不拿份外的银子啊!
 ——得,这柄扇子,小老儿就五十两让了!”
曾国藩得到这把湘妃竹扇竟兴奋得一宿没睡安稳。
宝兴送给穆中堂的礼品上午就已由亲兵交到了穆府。曾国藩忙于交割,没有亲自跟来,好像亲兵也没有让跟着。穆府和各大王府一样,路径人人知道。
“涤生,”穆彰阿把扇子放到案上道,“你又得了件宝贝!唐解元画虾不点睛,点睛的作品传世的只有两件啊!”
曾国藩站起身说:“恩师,门生如何消受得起呵!——这是门生特意送给恩师的,请恩师笑纳。”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