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鲁迅全集

_86 鲁迅(现代)
·人》〔5〕;其中有一篇就说到中国人的脸。大意是初见中国人,即令人感到较之日本人
或西洋人,脸上总欠缺着一点什么。久而久之,看惯了,便觉得这样已经尽够,并不缺少东
西;倒是看得西洋人之流的脸上,多余着一点什么。这多余着的东西,他就给它一个不大高
妙的名目:兽性。中国人的脸上没有这个,是人,则加上多余的东西,即成了下列的算式:
人+兽性=西洋人
  他借了称赞中国人,贬斥西洋人,来讥刺日本人的目的,这样就达到了,自然不必再说
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
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
  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
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
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
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中国人的脸上真可有兽性的记号的疑案,暂且中止讨论罢。我只要说近来却在中国人所
理想的古今人的脸上,看见了两种多余。一到广州,我觉得比我所从来的厦门丰富得多的,
是电影,而且大半是“国片”,有古装的,有时装的。因为电影是“艺术”,所以电影艺术
家便将这两种多余加上去了。
  古装的电影也可以说是好看,那好看不下于看戏;至少,决不至于有大锣大鼓将人的耳
朵震聋。在“银幕”上,则有身穿不知何时何代的衣服的人物,缓慢地动作;脸正如古人一
般死,因为要显得活,便只好加上些旧式戏子的昏庸。
  时装人物的脸,只要见过清朝光绪年间上海的吴友如的《画报》〔6〕的,便会觉得神
态非常相像。《画报》所画的大抵不是流氓拆梢〔7〕,便是妓女吃醋,所以脸相都狡猾。
这精神似乎至今不变,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
洋场式的狡猾。可见不如此,是连善人杰士也做不成的。
  听说,国产影片之所以多,是因为华侨欢迎,能够获利,每一新片到,老的便带了孩子
去指点给他们看道:“看哪,我们的祖国的人们是这样的。”在广州似乎也受欢迎,日夜四
场,我常见看客坐得满满。
  广州现在也如上海一样,正在这样地修养他们的趣味。可惜电影一开演,电灯一定熄灭
,我不能看见人们的下巴。
  四月六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十
一、二十二期合刊。
  〔2〕 《孟子·离娄》有如下的话:“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
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掺焉;胸中不正,则眸子辩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懊哉。”
  〔3〕 《相人》 谈相术的书,见《汉书·艺文志》的《数术》类,著者不详。
  〔4〕 《天方夜谈》 原名《一千○一夜》,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安兑生(H.
C.Andersen,1805—1875),通译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这里所说的
插画,见于当时美国霍顿·密夫林公司出版的安徒生《童话集》中的《夜莺》篇。
  〔5〕 长谷川如是闲(1875—1969) 日本评论家。著有《日本的性格》、
《现代社会批判》等。《猫·狗·人》,日本改造社一九二四年五月出版,内有《中国人的
脸及其他》一文。
  〔6〕 吴友如(?—1893) 名猷(又作嘉猷),字友如,江苏元和(今吴县)
人,清末画家。以善画人物、世态著名。他主编的《点石斋画报》,旬刊,一八八四年创刊
,一八九八年停刊,随上海《申报》发行。
  〔7〕 拆梢 上海一带方言,指流氓制造事端诈取财物的行为。
  024鲁讯全集·而 已 集
革命时代的文学〔1〕
  ——四月八日在黄埔军官学校〔2〕讲今天要讲几句的话是就将这“革命时代的文学”
算作题目。这学校是邀过我好几次了,我总是推宕着没有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诸君的
所以来邀我,大约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几篇小说,是文学家,要从我这里听文学。其实我并不
是的,并不懂什么。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自然
,因为自己的嗜好,文学书是也时常看看的,不过并无心得,能说出于诸君有用的东西来。
加以这几年,自己在北京所得的经验,对于一向所知道的前人所讲的文学的议论,都渐渐的
怀疑起来。那是开枪打杀学生的时候〔3〕罢,文禁也严厉了,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
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
,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
,杀戮,没有方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在自然界里也这样,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
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文学家弄得好,做
几篇文章,也许能够称誉于当时,或者得到多少年的虚名罢,——譬如一个烈士的追悼会开
过之后,烈士的事情早已不提了,大家倒传诵着谁的挽联做得好:这实在是一件很稳当的买
卖。
  但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恐怕总喜欢说文学和革命是大有关系的,例如可以用这来宣
传,鼓吹,煽动,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不过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无力的,因为好的文艺作
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
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4〕,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
命文学。所以,我想:革命,倒是与文章有关系的。革命时代的文学和平时的文学不同,革
命来了,文学就变换色彩。但大革命可以变换文学的色彩,小革命却不,因为不算什么革命
,所以不能变换文学的色彩。在此地是听惯了“革命”了,江苏浙江谈到革命二字,听的人
都很害怕,讲的人也很危险。其实“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会才会改革,人
类才会进步,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生物学家告诉我
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大两样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
于是猴子呢?这就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
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它们
不但不肯站起来,并且不肯讲话,因为它守旧。人类就不然,他终于站起,讲话,结果是他
胜利了。现在也还没有完。所以革命是并不稀奇的,凡是至今还未灭亡的民族,还都天天在
努力革命,虽然往往不过是小革命。
  大革命与文学有什么影响呢?大约可以分开三个时候来说:
  (一)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学,大抵是对于种种社会状态,觉得不平,觉得痛苦,就
叫苦,鸣不平,在世界文学中关于这类的文学颇不少。但这些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
有什么影响,因为叫苦鸣不平,并无力量,压迫你们的人仍然不理,老鼠虽然吱吱地叫,尽
管叫出很好的文学,而猫儿吃起它来,还是不客气。所以仅仅有叫苦鸣不平的文学时,这个
民族还没有希望,因为止于叫苦和鸣不平。例如人们打官司,失败的方面到了分发冤单的时
候,对手就知道他没有力量再打官司,事情已经了结了;所以叫苦鸣不平的文学等于喊冤,
压迫者对此倒觉得放心。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
渐渐更加衰颓下去,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就都没有什么声音了!至于富有反抗性,蕴
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
抗就快到了;他们已经很愤怒,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
抗,他要复仇。苏俄革命将起时,即有些这类的文学。但也有例外,如波兰,虽然早有复仇
的文学〔5〕,然而他的恢复,是靠着欧洲大战的。
  (二)到了大革命的时代,文学没有了,没有声音了,因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荡,大
家由呼喊而转入行动,大家忙着革命,没有闲空谈文学了。还有一层,是那时民生凋敝,一
心寻面包吃尚且来不及,那里有心思谈文学呢?守旧的人因为受革命潮流的打击,气得发昏
,也不能再唱所谓他们底文学了。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
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
才坐下来做文章。忙的时候也必定没有文学作品,挑担的人必要把担子放下,才能做文章;
拉车的人也必要把车子放下,才能做文章。大革命时代忙得很,同时又穷得很,这一部分人
和那一部分人斗争,非先行变换现代社会底状态不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做文章;所以大
革命时代的文学便只好暂归沉寂了。
  (三)等到大革命成功后,社会底状态缓和了,大家底生活有余裕了,这时候就又产生
文学。这时候底文学有二:一种文学是赞扬革命,称颂革命,——讴歌革命,因为进步的文
学家想到社会改变,社会向前走,对于旧社会的破坏和新社会的建设,都觉得有意义,一方
面对于旧制度的崩坏很高兴,一方面对于新的建设来讴歌。另有一种文学是吊旧社会的灭亡
——挽歌——也是革命后会有的文学。有些的人以为这是“反革命的文学”,我想,倒也无
须加以这么大的罪名。
  革命虽然进行,但社会上旧人物还很多,决不能一时变成新人物,他们的脑中满藏着旧
思想旧东西;环境渐变,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一切,于是回想旧时的舒服,便对于旧社会眷念
不已,恋恋不舍,因而讲出很古的话,陈旧的话,形成这样的文学。这种文学都是悲哀的调
子,表示他心里不舒服,一方面看见新的建设胜利了,一方面看见旧的制度灭亡了,所以唱
起挽歌来。但是怀旧,唱挽歌,就表示已经革命了,如果没有革命,旧人物正得势,是不会
唱挽歌的。
  不过中国没有这两种文学——对旧制度挽歌,对新制度讴歌;因为中国革命还没有成功
,正是青黄不接,忙于革命的时候。不过旧文学仍然很多,报纸上的文章,几乎全是旧式。
我想,这足见中国革命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的改变,对于守旧的人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旧人
仍能超然物外。广东报纸所讲的文学,都是旧的,新的很少,也可以证明广东社会没有受革
命影响;没有对新的讴歌,也没有对旧的挽歌,广东仍然是十年前底广东。不但如此,并且
也没有叫苦,没有鸣不平;止看见工会参加游行,但这是政府允许的,不是因压迫而反抗的
,也不过是奉旨革命。中国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也没有崭新的进行曲,只
在苏俄却已产生了这两种文学。他们的旧文学家逃亡外国,所作的文学,多是吊亡挽旧的哀
词;新文学则正在努力向前走,伟大的作品虽然还没有,但是新作品已不少,他们已经离开
怒吼时期而过渡到讴歌的时期了。赞美建设是革命进行以后的影响,再往后去的情形怎样,
现在不得而知,但推想起来,大约是平民文学罢,因为平民的世界,是革命的结果。
  现在中国自然没有平民文学,世界上也还没有平民文学,所有的文学,歌呀,诗呀,大
抵是给上等人看的;他们吃饱了,睡在躺椅上,捧着看。一个才子出门遇见一个佳人,两个
人很要好,有一个不才子从中捣乱,生出差迟来,但终于团圆了。这样地看看,多么舒服。
或者讲上等人怎样有趣和快乐,下等人怎样可笑。前几年《新青年》〔6〕载过几篇小说,
描写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学教授看了就不高兴,因为他们不喜欢看这样的下流人。如果
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一出戏里,有犯罪的事情,就是下流戏。他们的戏里的脚色
,止有才子佳人,才子中状元,佳人封一品夫人,在才子佳人本身很欢喜,他们看了也很欢
喜,下等人没奈何,也只好替他们一同欢喜欢喜。在现在,有人以平民——工人农民——为
材料,做小说做诗,我们也称之为平民文学,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因为平民还没有开口。
这是另外的人从旁看见平民的生活,假托平民底口吻而说的。眼前的文人有些虽然穷,但总
比工人农民富足些,这才能有钱去读书,才能有文章;一看好像是平民所说的,其实不是;
这不是真的平民小说。平民所唱的山歌野曲,现在也有人写下来,以为是平民之音了,因为
是老百姓所唱。但他们间接受古书的影响很大,他们对于乡下的绅士有田三千亩,佩服得不
了,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绅士们惯吟五言诗,七言诗;因此他们所唱的山歌
野曲,大半也是五言或七言。这是就格律而言,还有构思取意,也是很陈腐的,不能称是真
正的平民文学。现在中国底小说和诗实在比不上别国,无可奈何,只好称之曰文学;谈不到
革命时代的文学,更谈不到平民文学。现在的文学家都是读书人,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
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
文学。有些人说:“中国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
  诸君是实际的战争者,是革命的战士,我以为现在还是不要佩服文学的好。学文学对于
战争,没有益处,最好不过作一篇战歌,或者写得美的,便可于战余休憩时看看,倒也有趣
。要讲得堂皇点,则譬如种柳树,待到柳树长大,浓阴蔽日,农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
在柳树底下吃饭,休息休息。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
传芳〔7〕,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
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人大概是不满于自己目前所做的事的,我一向只会做几篇文章,自己也做得厌了,而捏
枪的诸君,却又要听讲文学。
  我呢,自然倒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
似的。我的演说只有这样多,感谢诸君听完的厚意!
  〔1〕 本篇记录稿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二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出版的《黄埔
生活》周刊第四期,收入本集时作者作了修改。
  〔2〕 黄埔军官学校 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后所创立的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州黄
埔,一九二四年六月正式开学。在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前,它是国共
合作的学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等许多共产党人都曾在该校担任过负责的工
作。
  〔3〕 指三一八惨案。参看本卷第265页注〔6〕。
  〔4〕 八股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公式化文体。它用“四书”、“五经”
中文句命题,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构成。后
四部分是主体,每一部分有两股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5〕 复仇的文学 指十九世纪上半期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支奇等人的
作品。当时波兰处于俄、奥、普三国瓜分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恢复
独立。
  〔6〕 《新青年》 参看本卷第27页注〔8〕。下文所说的大学教授,指东南大学
教授吴宓。作者在《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中说:
  “那时吴宓先生就曾经发表过文章,说是真不懂为什么有些人竟喜欢描写下流社会。”
  〔7〕 孙传芳军队的主力于一九二六年冬在江西南昌、九江一带为北伐军击溃。
  写在《劳动问题》之前〔1〕还记得去年夏天住在北京的时候,遇见张我权君,听到他
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中国人似乎都忘记了台湾〔2〕了,谁也不大提起。”他是一个台湾
的青年。
  我当时就像受了创痛似的,有点苦楚;但口上却道:“不。
  那倒不至于的。只因为本国太破烂,内忧外患,非常之多,自顾不暇了,所以只能将台
湾这些事情暂且放下。……”
  但正在困苦中的台湾的青年,却并不将中国的事情暂且放下。他们常希望中国革命的成
功,赞助中国的改革,总想尽些力,于中国的现在和将来有所裨益,即使是自己还在做学生

  张秀哲君是我在广州才遇见的。我们谈了几回,知道他已经译成一部《劳动问题》〔3
〕给中国,还希望我做一点简短的序文。我是不善于作序,也不赞成作序的;况且对于劳动
问题,一无所知,尤其没有开口的资格。我所能负责说出来的,不过是张君于中日两国的文
字,俱极精通,译文定必十分可靠这一点罢了。
  但我这回却很愿意写几句话在这一部译本之前,只要我能够。我虽然不知道劳动问题,
但译者在游学中尚且为民众尽力的努力与诚意,我是觉得的。
  我只能以这几句话表出我个人的感激。但我相信,这努力与诚意,读者也一定都会觉得
的。这实在比无论什么序文都有力。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鲁迅识于广州中山大学。
  〔1〕 本篇最初印入《国际劳动问题》一书,原题为《〈国际劳动问题〉小引》。
  〔2〕 台湾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侵占,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
复。文中说的张我权,当为张我军(1902—1955),台北板桥人。当时是北京师范
大学学生。
  〔3〕 张秀哲 台湾省人。当时在广州岭南大学肄业,曾与人合著《毋忘台湾》一书
。《劳动问题》,原名《国际劳动问题》,日本浅利顺次郎著。张秀哲的译本于一九二七年
由广州国际社会问题研究社出版,署张月澄译。
略谈香港〔1〕
  本年一月间我曾去过一回香港〔2〕,因为跌伤的脚还未全好,不能到街上去闲走,演
说一了,匆匆便归,印象淡薄得很,也早已忘却了香港了。今天看见《语丝》一三七期上辰
江先生的通信〔3〕,忽又记得起来,想说几句话来凑热闹。
  我去讲演〔4〕的时候,主持其事的人大约很受了许多困难,但我都不大清楚。单知道
先是颇遭干涉,中途又有反对者派人索取入场券,收藏起来,使别人不能去听;后来又不许
将讲稿登报,经交涉的结果,是削去和改窜了许多。
  然而我的讲演,真是“老生常谈”,而且还是七八年前的“常谈”。
  从广州往香港时,在船上还亲自遇见一桩笑话。有一个船员,不知怎地,是知道我的名
字的,他给我十分担心。他以为我的赴港,说不定会遭谋害;我遥遥地跑到广东来教书,而
无端横死,他——广东人之一——也觉得抱歉。于是他忙了一路,替我计画,禁止上陆时如
何脱身,到埠捕拿时如何避免。到埠后,既不禁止,也不捕拿,而他还不放心,临别时再三
叮嘱,说倘有危险,可以避到什么地方去。
  我虽然觉得可笑,但我从真心里十分感谢他的好心,记得他的认真的脸相。
  三天之后,平安地出了香港了,不过因为攻击国粹,得罪了若干人。现在回想起来,像
我们似的人,大危险是大概没有的。不过香港总是一个畏途。这用小事情便可以证明。即如
今天的香港《循环日报》〔5〕上,有这样两条琐事:
  k陈国被控窃去芜湖街一百五十七号地下布裤一
  条,昨由史司判笞十二藤云。
  昨晚夜深,石塘嘴有两西装男子,……遇一英警上前执行搜身。该西装男子用英语对之
。该英警不理会,且警以bbb。于是双方缠上警署。……
  第一条我们一目了然,知道中国人还在那里被抽藤条。
  “司”当是“藩司”“臬司”〔6〕之“司”,是官名;史者,姓也,英国人的。港报
上所谓“政府”,“警司”之类,往往是指英国的而言,不看惯的很容易误解,不如上海称
为“捕房”之分明。
  第二条是“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但三个方围不知道是甚么。何以要避忌?
恐怕不是好的事情。这bbb似乎是因为西装和英语而得的;英警嫌恶这两件:这是主人的言?锖头啊Q罩埔晕时坝铮帽憧梢陨娴氖贝玻贰常缫压チ恕?
  在香港时遇见一位某君,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他自述曾因受屈,向英官申辩,英官无
话可说了,但他还是输。那最末是得到严厉的训斥,道:“总之是你错的:因为我说你错!

  带着书籍的人也困难,因为一不小心,会被指为“危险文件”的。这“危险”的界说,
我不知其详。总之一有嫌疑,便麻烦了。人先关起来,书去译成英文,译好之后,这才审判
。而这“译成英文”的事先就可怕。我记得蒙古人“入主中夏”时,裁判就用翻译。一个和
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官说道好;于是这和尚便被
推入烈火中。〔8〕我去讲演的时候也偶然提起元朝,听说颇为“X司”所不悦,他们是的
确在研究中国的经史的。
  但讲讲元朝,不但为“政府”的“X司”所不悦,且亦为有些“同胞”所不欢。我早知
道不稳当,总要受些报应的。果然,我因为谨避“学者”〔9〕,搬出中山大学之后,那边
的《工商报》〔10〕上登出来了,说是因为“清党”〔11〕,已经逃走。后来,则在《
循环日报》上,以讲文学为名,提起我的事,说我原是“《晨报副刊》特约撰述员”〔12
〕,现在则“到了汉口”〔13〕。我知道这种宣传有点危险,意在说我先是研究系的好友
,现是共产党的同道,虽不至于“枪终路寝”〔14〕,益处大概总不会有的,晦气点还可
以因此被关起来。便写了一封信去更正:
  “在六月十日十一日两天的《循环世界》里,看见
  徐丹甫先生的一篇《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各人各有他的眼光,心思,手段。他耍
他的,我不想来多嘴。但其中有关于我的三点,我自己比较的清楚些,可以请为更正,即:
  “一,我从来没有做过《晨报副刊》的‘特约撰述员’。
  “二,陈大悲〔15〕被攻击后,我并未停止投稿。
  “三,我现仍在广州,并没有‘到了汉口’。”
  从发信之日到今天,算来恰恰一个月,不见登出来。“总之你是这样的:因为我说你是
这样”罢。幸而还有内地的《语丝》;否则,“十二藤”,“bbb”,那里去诉苦!
  我现在还有时记起那一位船上的广东朋友,虽然神经过敏,但怕未必是无病呻吟。他经
验多。
  若夫“香江”(案:盖香港之雅称)之于国粹,则确是正在大振兴而特振兴。如六月二
十五日《循环日报》“昨日下午督宪府茶会”条下,就说:
  “(上略)赖济熙太史即席演说,略谓大学堂汉文
  专科异常重要,中国旧道德与乎国粹所关,皆不容缓视,若不贯彻进行,深为可惜,(
中略)周寿臣爵士亦演说汉文之宜见重于当世,及汉文科学之重要,关系国家与个人之荣辱
等语,后督宪以华语演说,略谓华人若不通汉文为第一可惜,若以华人而中英文皆通达,此
后中英感情必更融洽,故大学汉文一科,非常重要,未可以等闲视之云云。(下略)”
  我又记得还在报上见过一篇“金制军〔16〕”的关于国粹的演说,用的是广东话,看
起来颇费力;又以为这“金制军”是前清遗老,遗老的议论是千篇一律的,便不去理会它了
。现在看了辰江先生的通信,才知道这“金制军”原来就是“港督”金文泰,大英国人也。
大惊失色,赶紧跳起来去翻旧报。
  运气,在六月二十八日这张《循环日报》上寻到了。因为这是中国国粹不可不振兴的铁
证,也是将来“中国国学振兴史”的贵重史料,所以毫不删节,并请广东朋友校正误字(但
末尾的四句集《文选》句,因为不能悬揣“金制军”究竟如何说法,所以不敢妄改),剪贴
于下,加以略注,希《语丝》记者以国学前途为重,予以排印,至纫公谊〔17〕:
  k六月二十四号督辕茶会金制军演说词
  列位先生,提高中文学业,周爵绅,赖太史,今日已经发挥尽致,毋庸我详细再讲咯,
我对于呢件事,觉得有三种不能不办*原因,而家想同列位谈谈,(第一)
  系中国人要顾全自己祖国学问呀,香港地方,华人居民,最占多数,香港大学学生,华
人子弟,亦系至多,如果在呢间大学,徒然侧重外国科学文字,对于中国历代相传*大道?昃醋弊鞯认校游拮闱嶂?学业,岂唔系一件大憾事吗,所以为香港中国居民打
算,为大学中国学生打算,呢一科实在不能不办,(第二)系中国人应该整理国故呀,中国
事物文章,原本有极可宝贵*价值,不过因为文字过于艰深,所以除哓书香家子弟,同埋?旆旨?人以外,能够领略其中奥义*,实在很少,为呢个原故,近年中国学者,对于?ㄕ砉剩?声调已经越唱越高,香港地方,同中国大陆相离,仅仅隔一衣带水,如果今
日所提倡*中国学科,能够设立完全,将来集合一班大学问*人,将向来所有困难,一一
加以整理,为后生学者,开条轻便*路途,岂唔系极安慰*事咩,所以为中国发扬国光计
,呢一科更不能不办,(第三)就系令中国道德学问,普及世界呀,中国通商以来,华人学
习语言文字,成通材*,虽然项背相望,但系外国人精通汉学,同埋中国人精通外国科学?芄挥弥泄杂镂淖址虢樯芨鞴呱钛?,仍然系好少,呢的岂系因外国人,同中国
外洋留学生,唔愿学华国文章,不过因中国文字语言,未曾用科学方法整理完备,令到呢两
班人,抱一类(可望而不可即)之叹,如果港大(华文学系)得到成立健全,就从前所有
困难,都可以由呢处逐渐解免,个时中外求学之士,一定多列门墙,争自濯磨,中外感情,
自然更加浓浃,唔哙有乜野隔膜咯,所以为中国学问及世界打算,呢一科亦不能不办,列位
先生,我记得十几年前有一班中国外洋留学生,因为想研精中国学问,也曾出过一份(汉风
杂志),个份杂志,书面题辞,有四句集文选句,十分动人*,我愿借*瓲贡献过列位,而
且望列位实行个四句题辞*意思,对于(香港大学文科,华文系)赞襄尽力,务底于成,?鏊木涮獯腔埃ɑ尘芍钅睿⑺脊胖那椋庾孀谥椋蠛褐⑻焐?
     略注:
  这里的括弧,间亦以代曲钩之用。爵绅盖有爵的绅士,不知其详。呢=这。而家=而今
。*=的。系=是。
  唔=无,不。哓=了。同埋=和。咩=呢。=呵。唔哙有乜野=不会有什么。*瓲=?础9礁;埃剿怠?
  注毕不免又要发感慨了。《汉风杂志》〔18〕我没有拜读过;但我记得一点旧事。前
清光绪末年,我在日本东京留学,亲自看见的。那时的留学生中,很有一部分抱着革命的思
想,而所谓革命者,其实是种族革命,要将土地从异族的手里取得,归还旧主人。除实行的
之外,有些人是办报,有些人是钞旧书。所钞的大抵是中国所没有的禁书,所讲的大概是明
末清初的情形,可以使青年猛省的。久之印成了一本书,因为是《湖北学生界》〔19〕的
特刊,所以名曰《汉声》,那封面上就题着四句古语: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光祖
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
  这是明明白白,叫我们想想汉族繁荣时代,和现状比较一下,看是如何,——必须“光
复旧物”。说得露骨些,就是“排满”;推而广之,就是“排外”。不料二十年后,竟变成
在香港大学保存国粹,而使“中外感情,自然更加浓浃”的标语了。我实在想不到这四句“
集《文选》句”,竟也会被外国人所引用。
  这样的感慨,在现今的中国,发起来是可以发不完的。还不如讲点有趣的事做收梢,算
是“余兴”。从予先生在《一般》杂志(目录上说是独逸)上批评我的小说道:“作者的笔
锋……并且颇多诙谐的意味,所以有许多小说,人家看了,只觉得发松可笑。换言之,即因
为此故,至少是使读者减却了不少对人生的认识。”〔20〕悲夫,这“只觉得”也!但我
也确有这种的毛病,什么事都不能正正经经。便是感慨,也不肯一直发到底。只是我也自有
我的苦衷。因为整年的发感慨,倘是假的,岂非无聊?倘真,则我早已感愤而死了,那里还
有议论。我想,活着而想称“烈士”,究竟是不容易的。
  我以为有趣,想要介绍的也不过是一个广告。港报上颇多特别的广告,而这一个最奇。
我第一天看《循环日报》,便在第一版上看见的了,此后每天必见,〔21〕我每见必要想
一想,而直到今天终于想不通是怎么一回事:
 香港城余蕙卖文
  人和旅店余蕙屏联榜幅发售
 香港对联 香港七律
 香港七绝 青山七律
 荻海对联 荻海七绝
 花地七绝 花地七律
 日本七绝 圣经五绝
 英皇七绝 英太子诗
 戏子七绝 广昌对联
 三金六十员
 五金五十员
 七金四十员
 屏条加倍
   人和旅店主人谨启
   小店在香港上环海傍门牌一百一十八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