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鲁迅全集

_241 鲁迅(现代)
即教育部佥事周树人”等语。
  〔8〕 清党 一九二四年,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改组以后,承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资
格参加该党。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布“清党”决议案,大肆捕
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这就是所谓“清党运动”。
  〔9〕 自由大同盟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支持和领导下的进步团
体,一九三○年二月成立于上海。其宗旨是争取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反对国民
党的反动统治。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即以此为罪名,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
“堕落文人鲁迅”,鲁迅被迫于三月十九日离寓避难,四月一日回寓。
  〔10〕 左翼作家联盟 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文学团体。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等。一九三○年三月成立于上
海。一九三五年底自行解散。
  〔11〕 民权同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简称,宋庆龄、蔡元培、杨铨、鲁迅等发起
组织的进步团体。一九三二年十二月成立于上海。其宗旨是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专制,援救
政治犯,争取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
《无名木刻集》序〔1〕
  用几柄雕刀,一块木版,制成许多艺术品,传布于大众中者,是现代的木刻。
  木刻是中国所固有的,而久被埋没在地下了。现在要复兴,但是充满着新的生命。
  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
  这些作品,当然只不过一点萌芽,然而要有茂林嘉卉,却非先有这萌芽不可。
  这是极值得记念的。
  一九三四年三月十四日,鲁迅。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四月上海出版的《无名木刻集》,由刘岘据手迹雕版
拓印。
  《无名木刻集》,无名木刻社社员的作品选集,内收木刻七幅,用原版拓印。无名木刻
社,一九三三年冬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生发起成立的木刻团体,后改名未名木刻社。主要成
员有刘岘、黄新波、姚兆等。
  《玄武湖怪人》按语〔1〕中头〔2〕按:此篇通讯中之所谓“三种怪人”,两个明明
是畸形,即绍兴之所谓“胎里疾”;“大头汉”则是病人,其病是脑水肿。而乃置之动物园
,且说是“动物中之特别者”,真是十分特别,令人惨然。
  备考C:
玄武湖怪人
  南京通讯:首都玄武门外玄武湖。素负历史盛名。自市政府改建五洲公园。加以人工修
理后。该处湖光山色。更觉幽雅宜人。风景出自天然。值此春夏阳和。千红万紫。游人如织
。有游艺家秦庆森君。为增游人兴趣起见。不惜巨资。特举办五洲动物园。于去冬托友由南
洋群岛及云桂等处各地购办奇异动物甚夥。益增该园风光不少。兹将动物中之特别者分志于
次。计三种怪人。(一)小头。姓徐。绰号徐小头。海州产。身长三尺。头小如拳。问其年
已卅六岁矣。(二)大头汉。姓唐。绰号大头。又名来发。浙之绍兴产。头大如巴斗。
  状似寿星。其实年方十二岁。(三)半截美人。年二十四岁。
  扬州产。面发如平常美妇无异。惟无腿。仅有肉足趾两个。此所以称为半截美人。(中
头剪自五月十四日《大美晚报》)
   E   E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十六日《论语》半月刊第四十三期“古香斋”
栏,在《玄武湖怪人》一文之后。
  这原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将《玄武湖怪人》剪寄《论语》时附致该刊编者陶亢
德的信。陶征得鲁迅同意后,将此信中主要部分作为按语与剪报一同刊出。
  〔2〕 中头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八日致陶亢德信中说:“以敝‘指谬’拖为‘
古香斋’尾巴,自无不可,但署名希改为‘中头’,倘嫌太俳,则‘准’亦可。《论语》虽
先生所编,但究属盛家赘婿商品,故殊不愿与之太有瓜葛也。”按盛家赘婿,指《论语》社
成员、大买办盛宣怀的孙女婿邵洵美。
  《〈母亲〉木刻十四幅》序〔1〕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出版,革命者就说是一部“
最合时的书”〔2〕。而且不但在那时,还在现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这
有沈端先〔3〕君的译本为证,用不着多说。
  在那边,倒已经看不见这情形,成为陈迹了。
  这十四幅木刻,是装饰着近年的新印本的。刻者亚历克舍夫〔4〕,是一个刚才三十岁
的青年,虽然技术还未能说是十分纯熟,然而生动,有力,活现了全书的神采。便是没有读
过小说的人,不也在这里看见了暗黑的政治和奋斗的大众吗?
  一九三四年七月廿七日,鲁迅记。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八月蓝图纸翻印本《〈母亲〉木刻十四幅》画册。原
无标题。
  《〈母亲〉木刻十四幅》,韩白罗用晒图法翻印,由鲁迅提供原插图并作序(参看一九
三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致韩白罗信)。按韩白罗,天津人,当时在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
  〔2〕 “最合时的书” 列宁语,见高尔基所著回忆录《列宁》。
  〔3〕 沈端先 笔名夏衍,浙江杭州人,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他
翻译的《母亲》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三○年八月由大江书铺分上下册出版。
  〔4〕 亚历克舍夫(H.A.AMVXNVVH,1894—1934) 苏联画家,主要?髌酚懈叨赌盖住贰⑼铀纪滓蛩够抖耐健贰㈧扯ā冻怯肽辍凡逋肌?
题《淞隐漫录》〔1〕
《淞隐漫录》十二卷
  原附上海《点石斋画报》〔2〕印行,后有汇印本,即改称《后聊斋志异》。此尚是好
事者从画报析出者,颇不易觏。戌年盛夏,陆续得二残本,并合为一部存之。
  九月三日南窗记。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题于《淞隐漫录》重装本首册扉页,无标题、标点。末钤
“旅隼”印。
  《淞隐漫录》,笔记小说,清代王韬著,共十二卷。多记花精狐魅、奇女名娼故事。光
绪十三年(1887)秋附《点石斋画报》印行时,配有吴友如、田子琳绘制的插图。鲁迅
购藏的画报本,重装为六册。
  〔2〕 《点石斋画报》 清末石印画报,旬刊,吴友如编绘。一八八四年五月八日创
刊于上海,由上海申报馆附设的点石斋石印书局出版。随《申报》发行,也单独发售。一八
九八年停刊。
  题《淞隐续录》残本〔1〕
《淞隐续录》残本
  自序云十二卷,然四卷以后即不著卷数,盖终亦未全也。
  光绪癸巳排印本《淞滨琐话》亦十二卷,亦丁亥中元〔2〕后三日序,与此序仅数语不
同,内容大致如一;惟十七则为此本所无,实一书尔。
  九月三日上海寓楼记。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题于《淞隐续录》重装本首册扉页,无标题、标点。末钤
“旅隼”印。
  《淞隐续录》,笔记小说,清代王韬著。原附《点石斋画报》印行,前四卷,每卷十则
故事,另有十一则不分卷,张志瀛绘图。鲁迅购藏的画报本重装为二册。汇印本改题《淞滨
琐话》,十二卷,共收故事六十八则,于光绪癸巳(1893)秋九月由淞隐庐出版。
  〔2〕 丁亥 即一八八七年。中元,夏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
  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1〕
《漫游随录图记》残本
  此亦《点石斋画报》附录。序云图八十幅,而此本止五十幅,是否后有续作,或中止于
此,亦未详。图中异域风景,皆出画人臆造,与实际相去远甚,不可信也。
  狗儿年〔2〕六月收得,九月重装并记。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题于《漫游随录图记》重装本扉页,无标题、标点。
  《漫游随录图记》,清代王韬著,内容多记作者在西欧、日本及国内游历时所见名胜古
迹、风土人情。原附《点石斋画报》印行,张志瀛绘图。鲁迅购藏的画报本重装一册,内收
游记五十则,插图五十幅。
  〔2〕 狗儿年 旧时对戌年的俗称,这里指一九三四年(夏历甲戌年)。
题《风筝误》〔1〕
李笠翁〔2〕《风筝误》
  亦《点石斋画报》附录也;盖欲画《笠翁十种曲》而遂未全,余亦仅得此一种,今以附
之天南莩叟著作之末。画人金桂,字蟾香,与吴友如〔3〕同时,画法亦相类,当时石印绣
像或全图小说〔4〕甚多,其作风大率如此。
  成年九月将付装订因记。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题于《风筝误》重装本扉页,无标题、标点。
  《风筝误》,传奇剧本,共三十出,清代李渔撰。
  〔2〕 李笠翁(1611—约1679) 名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戏曲作
家。著有传奇剧本《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
  〔3〕 吴友如(?—约1893) 名猷(又作嘉猷),江苏元和(今吴县)人,清
末画家。自一八八四年起,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后又自刊《飞影阁画报》。
  〔4〕 绣像或全图小说 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有卷首画书中人物像的,称为绣像小
说;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小说。
  《译文》创刊号前记〔1〕读者诸君:你们也许想得到,有人偶然得一点空工夫,偶然
读点外国作品,偶然翻译了起来,偶然碰在一处,谈得高兴,偶然想在这“杂志年”里来加
添一点热闹,终于偶然又偶然的找得了几个同志,找得了承印的书店,于是就产生了这一本
小小的《译文》。
  原料没有限制:从最古以至最近。门类也没固定:小说,戏剧,诗,论文,随笔,都要
来一点。直接从原文译,或者间接重译:本来觉得都行。只有一个条件:全是“译文”。
  文字之外,多加图画。也有和文字有关系的,意在助趣;也有和文字没有关系的,那就
算是我们贡献给读者的一点小意思,复制的图画总比复制的文字多保留得一点原味。
  并不敢自夸译得精,只能自信尚不至于存心潦草;也不是想竖起“重振译事”的大旗来
,——这种登高一呼的野心是没有的,不过得这么几个同好互相研究,印了出来给喜欢看译
品的人们作为参考而已。倘使有些深文周纳的惯家以为这又是什么人想法挽救“没落”的法
门,那我们只好一笑道:
  “领教!领教!诸公的心事,我们倒是雪亮的!”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译文》月刊创刊号,未署名。
  《译文》,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月刊,一九三四年九月创刊于上海。
  前三期鲁迅编辑,后由黄源接编。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一九三五年九月停刊。后于一九
三六年三月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一九三七年六月出至新三卷第四期停刊,共出二
十九期。
做“杂文”也不易〔1〕
  “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文学产生”〔2〕这问题,还是半年前提出的,大家说了一通
,没有结果。这问题自然还是存在,秋凉了,好像也真是到了“灯火倍可亲”〔3〕的时节
,头脑一冷静,有几位作家便又记起这一个大问题来了。
  八月三十日的《自由谈》上,浑人先生告诉我们道:“伟大的作品在废纸簏里!”〔4
〕为什么呢?浑人先生解释说:“各刊物的编辑先生们,他们都是抱着‘门罗主义’〔5〕
的,……他们发现稿上是署着一个与他们没有关系的人底姓名时,看也没有工夫一看便塞下
废纸簏了。”
  伟大的作品是产生的,然而不能发表,这罪孽全在编辑先生。不过废纸簏如果难以检查
,也就成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疑案。较有意思,较有作用的还是《现代》九月号卷
头“文艺独白”〔6〕里的林希隽先生〔7〕的大作《杂文和杂文家》。他并不归咎于编辑
先生,只以为中国的没有大著作产生,是因为最近——虽然“早便生存着的”——流行着一
种“容易下笔”,容易成名的“杂文”,所以倘不是“作家之甘自菲薄而放弃其任务,即便
是作家毁掉了自己以投机取巧的手腕来替代一个文艺作者的严肃的工作”了。
  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
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
。现在就用林先生自己的文章来做例子罢,那开头是——“最近以来,有些杂志报章副刊上
很时行的争相刊载着一种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的随感式的短文,形式既绝对无定型,不
受任何文学制作之体裁的束缚,内容则无所不谈,范围更少有限制。为其如此,故很难加以
某种文学作品的称呼;在这里,就暂且名之为杂文吧。”
  “沉默,金也。”〔8〕有一些人,是往往会“开口见喉咙”的,林先生也逃不出这例
子。他的“散文”的定义,是并非中国旧日的所谓“骈散”“整散”的“散”,也不是现在
文学上和“韵文”相对的不拘韵律的“散文”(Prose)的意思:胡里胡涂。但他的所
谓“严肃的工作”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形式要有“定型”,要受“文学制作之体裁的束缚”
;内容要有所不谈;范围要有限制。这“严肃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制艺”〔9〕,普
通叫“八股”。
  做这样的文章,抱这样的“文学观”的林希隽先生反对着“杂文”,已经可以不必多说
,明白“杂文”的不容易做,而且那任务的重要了;杂志报章上的缺不了它,“杂文家”的
放不掉它,也可见正非“投机取巧”,“客观上”是大有必要的。
  况且《现代》九月号卷头的三篇大作〔10〕,虽然自名为“文艺独白”,但照林先生
的看法来判断,“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其实也正是“杂文”。但这并不是矛盾。用
“杂文”攻击“杂文”,就等于“以杀止杀”。先前新月社宣言里说,他们主张宽容,但对
于不宽容者,却不宽容,〔11〕也正是这意思。那时曾有一个“杂文家”批评他们说,那
就是刽子手,他是不杀人的,他的偶然杀人,是因为世上有杀人者。〔12〕但这未免“无
所不谈”,太不“严肃”了。
  林先生临末还问中国的作家:“俄国为什么能够有《和平与战争》这类伟大的作品产生
?……而我们的作家呢,岂就永远写写杂文而引为莫大的满足么?”我们为这暂时的“杂文
家”发愁的也只在这一点: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
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不至于忘记研究“俄国为什么能够有《和平与战争》这类伟
大的作品产生”么?
  但愿这只是我们的“杞忧”,他的“杂文”也许独不会“非特丝毫无需要之处,反且是
一种恶劣的倾向”。
  〔1〕 本篇最初南四号“文学论坛”栏,署名直。
  〔2〕 “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文学产生” 一九三四年三月郑伯奇在《春光》月刊
创刊号发表《伟大的作品底要求》一文,其中说:
  “中国近数十年发生过很多的伟大事变,为什么还没有产生出来一部伟大的作品?”接
着,该刊第三期又在《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的征文题下刊出十五篇应征的
文章。在讨论中,有些人对战斗的杂文持否定态度,要求作家致力于创作“伟大的作品”。
  〔3〕 “灯火倍可亲” 语出唐代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
墟。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4〕 浑人的这篇文章,题为《伟大的作品在哪里?》。
  〔5〕 门罗主义 一八二三年十二月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外交政策原则。它以“美洲
是美洲人的美洲”为口号,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其实质是为了让美国资
产阶级独霸整个美洲。
  〔6〕 《现代》 文学月刊,施蛰存、杜衡编辑,一九三二年五月创刊于上海。自第
六卷第二期(一九三五年三月)起,改为综合文化杂志,汪馥泉编辑。一九三五年五月出至
第六卷第四期停刊。“文艺独白”,该刊第四、第五卷的一个专栏。
  〔7〕 林希隽 广东潮安人,当时是上海大夏大学学生。
  〔8〕 “沉默,金也” 流行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谚语:“口才是白银,沉默是黄金
。”
  〔9〕 “制艺” 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明、清两代一般指八股文,它以“四
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
部分,后四部分是主体,各有两股相比偶的文字,共合八股。
  〔10〕 指施蛰存的《我与文言文》、黎君亮的《文学与政局有关?》和林希隽的《
杂文和杂文家》。
  〔11〕 新月社 以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约一九二三年
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梁实秋、罗隆基等。他们先后依附北洋军阀
和国民党反动派。一九二七年在上海开设新月书店,次年三月创办《新月》月刊。这里说的
“宣言”,指《新月》第二卷第六、七期合刊(一九二九年九月)刊载的《敬告读者》一文
。其中说:“我们都主张‘言论出版自由’,我们都保持‘容忍’的态度(除了‘不容忍’
的态度是我们所不能容忍以外),我们都喜欢稳健的合乎理性的学说。”
  〔12〕 这是鲁迅一九三○年一月在《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后收入《三闲集》)
一文中对新月社宣言的批评。
  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1〕此上海有正书局翻造本。其广告谓研究木刻十余
年,始雕是书。〔2〕实则兼用木版,石版,波黎版〔3〕及人工著色,乃日本成法,非尽
木刻也。广告夸耳!然原刻难得,翻本亦无胜于此者。因致一部,以赠广平,有诗为证: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4〕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成年冬十二月九日之夜,鲁迅记〔1〕 本篇据手迹编入,原题在赠许广平的《芥子园
画谱三集》首册扉页,无标题、标点。
  《芥子园画谱》,又称《芥子园画传》,中国画技法图谱。清代王概兄弟应沈心友(李
渔之婿)之请编绘,因刻于李渔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故名。该书第三集为花卉草虫禽
鸟谱,共四卷。
  (2〕 有正书局的《芥子园画谱三集》广告,见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七日《申报》,其
中说:“本局费二十年心力经营木刻,不惜工本,将三集依式刊印,彩色鲜艳活泼,与宋元
真迹无异,且多超过原本之处,诚为美术之绝品。”
  〔3〕 波黎版 即玻璃版,又称珂罗版,照像平印版的一种,用厚磨砂玻璃作版材制
成。
  〔4〕 以沫相濡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甸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甸,吹。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1〕有时发表一些顾影自怜的吞吞吐吐文章的废名先生,这回在
《人间世》上宣传他的文学观了:文学不是宣传。〔2〕这是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茧了的议
论。谁用文字说“文学不是宣传”的,也就是宣传——这也是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茧了的议
论。
  写文章自以为对于社会毫无影响,正如称“废名”而自以为真的废了名字一样。“废名
”就是名。要于社会毫无影响,必须连任何文字也不立,要真的废名,必须连“废名”这笔
名也不署。
  假如文字真的毫无什么力,那文人真是废物一枚,寄生虫一条了。他的文学观,就是废
物或寄生虫的文学观。
  但文人又不愿意做这样的文人,于是他只好说现在已经下掉了文人的招牌。然而,招牌
一下,文学观也就没有了根据,失去了靠山。
  但文人又不愿意没有靠山,于是他只好说要“弃文就武”〔3〕了。这可分明的显出了
主张“为文学而文学”者后来一定要走的道路来——事实如此,前例也如此。正确的文学观
是不骗人的,凡所指摘,自有他们自己来证明。
  〔1〕 本篇据手稿编入,署名直入。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语出宋人托名苏洵所作《辩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 废名 即冯文炳(1901—1967),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小说家。
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等。他在《人间世》第十
三期(一九三四年十月)发表的《知堂先生》一文中说:“古今一切的艺术,无论高能的低
能的,总而言之都是道德的,因此也就是宣传的,……当下我很有点闷窒,大有呼吸新鲜空
气之必要。这个新鲜空气,大约就是科学的。”《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林语堂主编。
一九三四年四月五日创刊于上海,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出至第四十二期停刊。该刊主要提倡“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3〕 “弃文就武” 周作人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写的《弃文就武》一文(
后收入《苦茶随笔》)中说:“我自己有过一个时候想弄文学,不但喜读而且还喜谈,差不
多开了一间稻香村的文学小铺,一混几年,不惑之年倏焉已至,忽然觉得不懂文学,赶快下
匾歇业,预备弃文就武。”
一九三五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编选感想〔1〕
  这是新的小说的开始时候。技术是不能和现在的好作家相比较的,但把时代记在心里,
就知道那时倒很少有随随便便的作品。内容当然更和现在不同了,但奇怪的是二十年后的现
在的有些作品,却仍然赶不上那时候的。
  后来,小说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也大进步,只是同时也孪生了一个兄弟,叫作“滥造”。
  〔1〕 本篇最初据手稿制版印入一九三五年二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的《中国
新文学大系》样本,题目为样本编辑者所加。
  《中国新文学大系》,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学运动开始至一九二六年十年间的文学创作和
理论的一种选集,分建设理论、文学论争、小说(一至三集)、散文(一至二集)、诗歌、
戏剧、史料·索引,共十册。
  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发行,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间出齐。小说二集
由鲁迅负责编选,共收三十三位作家的小说五十九篇,一九三五年七月出版。
“骗 月 亮”〔1〕
  杜衡〔2〕先生在二月十四的《火炬》〔3〕上教给我们,中国人的遇“月蚀放鞭炮决
非出于迷信”,乃是“出于欺骗;一方面骗自己,但更主要的是骗月亮”,“借此敷衍敷衍
面子,免得将来再碰到月亮的时候大家下不去”。
  这也可见民众之不可信,正如莎士比亚的《凯撒传》〔4〕所揭破了,他们不但骗自己
,还要骗月亮,——但不知道是否也骗别人?
  况且还有未经杜衡先生指出的一点:是愚。他们只想到将来会碰到月亮,放鞭炮去声援
,却没有想到也会碰到天狗。
  并且不知道即使现在并不声援,将来万一碰到月亮时,也可以随机说出一番道理来敷衍
过去的。
  我想:如果他们知道这两点,那态度就一定可以“超然”,很难看见骗的痕迹了。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三月五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掂
斤簸两”栏,省名何干。
  〔2〕 杜衡(1906—1964) 原名戴克崇,笔名苏汶、杜衡,浙江杭县人。
三十年代以“第三种人”自居,攻击左翼文艺运动,曾编辑《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著有短篇小说集《还乡集》、长篇小说《叛徒》等。
  〔3〕 《火炬》 上海《大晚报》的文艺副刊,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崔万秋主编。杜衡
在该刊发表的文章题为《月蚀引起的话》。
  〔4〕 莎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 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凯撒传》是他早期所写的历史剧,描写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
奴隶主阶级军事统帅凯撒和元老贵族之间的斗争。
  一九三四年六月,杜衡在《文艺风景》创刊号上发表《莎剧凯撒传里所表现的群众》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