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汉开国

_3 魏新(当代)
刘秀九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母亲也在他起兵前夕去世了,二姐和二哥都死在了小长安的战场上,现在,他又要面临着一次与亲人生死别离的痛苦,并且这一次,潜伏着非同寻常的危险。刘秀的大哥刘被杀了。
大哥之死 哭泣的新郎
刘秀的大哥刘,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汉军中功劳显赫。昆阳之战后,刘被更始帝刘玄杀害。这件事看上去像是一个突然事件,但是突然的背后有必然的原因。
大哥之死的必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刘秀在大哥死后,为何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举动?
昆阳之战后,汉军的形势一片大好,刘秀的前途看起来也一片大好。这时他二十九岁,意气风发,又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且,他还实现了自己的一个理想:娶妻当得阴丽华。
公元23年的六月,昆阳之战刚刚结束,刘秀娶上了阴丽华。要知道,这可是他多少年的梦想啊。当年,他还是一名庄稼汉的时候,就听说阴丽华的美貌,情窦初开。关于阴丽华的美貌,诗仙李白曾有诗赞曰: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李白《南都行》)
当年的刘秀,想娶玉色朱颜的阴丽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这份爱藏在心间。此时,汉军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宛城也打下了,前途无量,刘秀虽然只是一名偏将军,但是昆阳之战下来,充分证明了他是出类拔萃的。再加上刘秀的大哥刘是大司徒,皇帝刘玄也是他的族兄,刘秀本人即使算不上绩优股,怎么着也算是潜力股了。刘秀不再是当年那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已经变成了一名风度翩翩的青蛙王子。这个青蛙王子是怎么娶得阴丽华的?正史上没有具体的记载,野史上说得天花乱坠,但都不可靠。可以肯定的是,刘秀之所以能够娶上阴丽华,和一个人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人就是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后汉书》上说,刘秀和刘在舂陵起义的时候,阴识正在长安上学,听说家乡闹腾了这么一件大事,赶紧辍学回来“委业而归”,领着自己的家人和门客一千多人,前来投奔,在刘帐下做一名校尉。更始帝刘玄当了皇帝之后,把阴识也封为偏将军,和刘秀平级。阴识和刘关系自然也不用说。
俗话说,长兄为父,按照常理推测,刘秀眼看着就奔三了,再过一年就该奔四了,还没结婚,就算他不着急,大哥刘能不着急吗?说不好听的,成天打仗,说不定哪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刘秀连个老婆都没有,还是个“剩男”,又要战斗,简直就是个“剩斗士”。想起这一点,刘比刘秀还急。刘秀九岁就没了父亲,
母亲也在起义前夕去世了,二姐二哥都死在战场上。刘秀的终身大事,作为大哥,刘必须要操心。阴识也是阴丽华的大哥,史书上说阴丽华七岁就没有了父亲,她的婚事,阴识自然也能做多半主。所以说,刘秀和阴丽华之所以能成亲,既是他们两人的缘分,应该和各自的大哥也是有关系的。
按说,刚刚和阴丽华结婚的刘秀,应该会度过一段人生当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经历了战场得意,现在又情场得意,套用刘半农的一句经典的诗,刘秀和阴丽华这时候,就像“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每一个晚上都应该是“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才对。可是就在刘秀和阴丽华的蜜月期,发生了一件事,让刘秀根本就不可能快乐。刘秀的命运急转而下,昆阳的累累战功突然变成了潜伏的危险,和阴丽华美好的姻缘变成了“倒霉大叔的婚事”。史料记载,在那些孤独的晚上,刘秀哭湿了枕头和被子,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秀的大哥刘被杀了。
大哥之死 “鸿门宴”翻拍版
刘被杀看上去像是一个突然事件,但是突然的背后,有必然的原因。
我们知道,刘在汉军里战功显赫,被更始帝刘玄封为大司徒,位居三公。但是,刘本来是想当皇帝的,并且当初很有希望当上皇帝。由于汉军里面,宗室子弟势力和绿林军势力的“斗鸡博弈”,宗室子弟处于劣势,所以,他没能当上皇帝,让在绿林军里面混过的刘玄捡了个便宜。刘玄当了皇帝之后,和绿林军的将领一样,对刘是不放心的。刘的功劳太大了。过去就很大,昆阳之战后更大。不光刘的功劳大,刘秀功劳也大,这哥俩加起来,名气大之又大:
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乃大会诸将,以成其计。(《后汉书》卷一四《刘传》)
眼看着这哥俩的翅膀越来越硬,更始帝刘玄以及几名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坐不住了,就在一起商量,达成共识,要除掉刘,然后开了一个大会,并设了一个圈
套,准备在这个会上实行。
这是一个非常阴险的圈套。在会上,刘玄突然对刘说:“大司徒啊,你身上佩带的这把宝剑看起来不错啊,拿过来让我看看。”刘二话没说,就把宝剑解下来递给刘玄。刘玄接过宝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拔出来看看又合上。
就在刘玄看宝剑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刘玄的心腹,绣衣御史申屠建说:“皇上,臣有一块玉玦,献给您。”明白了吧?这是在打哑谜。申屠建是在对刘玄说暗语。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下不了决心,鸿门宴上,范增一连几次冲项羽举起自己所配的玉玦。范增举玉玦,可不是向项羽炫耀:“我这有块好玉,和田的,还雕着花,多漂亮你看……”玉玦这个“玦”字,和决心的“决”字同音,范增的意思是:“霸王你要赶紧下决心!下令杀了刘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此时申屠建献玉玦的意思,和范增是一模一样:“皇上你要赶紧下决心,他的剑现在你手上,只要你一出手,刘必死无疑。”
这时的刘玄心里是很矛盾的。刘是这支队伍的功臣,刘玄能当皇帝,能有今天,如果不是刘当初造反,是不可能达到的。在绿林军里混,刘玄不过是一个山贼,就是混大发了,也只是一个混大发的山贼。但是绿林军和刘合作后,才半年多的时间,刘玄就当皇帝了,按说应该感谢刘,怎么能恩将仇报呢?再说远一点,刘毕竟还和刘玄是一家人,都是汉景帝刘启的一脉相传传下来的,有这种关系存在,刘玄自然不希望同宗的血溅到自己脸上。可是不杀,刘玄心想:“此人的能力、功劳都在自己之上,照这样发展下去,自己这个皇帝很难说能做到什么时候,做不了皇帝倒也没关系,性命怕也难保全了。”
现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一触即发。刘玄和刘似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们都是刘邦的后人,当年是刘邦遇到鸿门宴,现在竟然有了后人之间的鸿门宴。历史总是有惊人的轮回。鸿门宴上,刘邦虽然很危险,但是身边毕竟还有人帮他,有张良、樊哙,还有项伯这个“卧底”在里面搅和。这时的刘有没有人帮他呢?按照史书记载,刘秀应该没在现场。但是,在昆阳之战刚结束时,刘秀就提醒过刘:“大哥一定要小心,刘玄和那些绿林军出身的将领是没安什么好心的。”刘笑着说:“没事,一贯都是这样嘛。”刘秀还发现当初和自己一起造反的李轶,本来和他们是一伙的,但是现在成天和大司马朱鲔在一起,走得很
近,朱鲔是绿林军的将领,在刘玄面前很得势。刘秀就提醒刘,说“此人不可复信”,这个李轶不能再相信了,但是刘“不受”,不接受刘秀的劝告。
现场倒是有一个人,看出了这场鸿门宴。这个人是刘秀的舅舅樊宏,但是,他当时没有说,也没有机会说,事后才说的。所以说刘参加这次鸿门宴,基本上是单刀赴会,甚至连刀都没有,身上的佩剑也给刘玄了,这时刘玄只要下手,刘绝没有刘邦当年的好运气。
不过,刘这一次的运气确实比刘邦还好。刘玄“竟不能发”,没有杀刘,把刘的宝剑还给他了,估计会说:“我看了,你这宝剑不错,不过,不太符合我的范儿,你继续拿着吧。”
史书上对刘玄形象的描述,是不太公正的,把刘玄写成了一个窝囊废。这里又可以表现在这个“竟”字上,竟然,竟是,竟没有下手,还是为了突出刘玄的懦弱。刘玄真的这么懦弱无能吗?并非如此。他这一次没下手,关键原因是:他还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除掉刘。
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件事,把翻拍版鸿门宴的情节慢镜头重放,从刘佩剑入朝开始。按汉朝的正规制度来说,将领们是不允许佩剑见皇帝的,除非得到皇帝的特别批准。但当时正是战乱时期,制度也不规范。刘身为大司徒,一直领兵打仗,功劳显赫,佩剑入朝也没有什么。但是请注意,刘玄提出要看他的宝剑,这时候,危险的信号已经发出了。如果刘不给看,有抗君命,图谋不轨,马上就可以拉出去斩了。这正是“以成其计”的这个计,因为他们会觉得,以刘的性格,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地交出佩剑来,毕竟刘和刘玄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大家心知肚明。
但是刘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剑递给刘玄,计划就被打乱了。原来设定的理由没了,怎么杀刘?他什么罪过都没有,又是功臣,说杀就杀?刘玄毕竟已经是皇帝了,站在皇帝的位置上,他会考虑这件事的舆论影响和道德成本。如果他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他这个皇帝?将来谁还愿意跟着他打江山?刘玄不是一个糊涂蛋,即使说肯定要杀刘,他也要尽量将坏影响降到最低。所以这一次,刘玄放过了刘。
大哥之死 大哥被杀的原因
虽然,这次刘玄放过了刘,但已经策划出了这么一出鸿门宴,是否会引起刘的警觉呢?事后,亲历现场的舅舅樊宏专门提醒了刘:
昔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同上)
樊宏的意思是当年鸿门宴上,范增举着玉玦让项羽下决心,今天,申屠建也拿着玉玦说事,绝对是来者不善:“这和当年是一个片子,刘玄演项羽,申屠建演范增,你既然已经演刘邦,就应该接着演下去,下一部片子就得是楚汉争霸了。”
刘听后,“笑而不应”。这“笑而不应”,也是耐人寻味的。刘从来都是把自己比喻成刘邦那样的人物,刘邦的鸿门宴角色落到自己头上,他不可能看不出来。既然这样,面对舅舅和弟弟的三次劝告,他为什么会不以为然?甚至还笑了两次?一次是“笑而不应”,一次是笑着说“常如是耳”?
刘的这两次笑,都能证明,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依然还是想和刘玄争一把。虽然在立皇帝这件事上他失败了,但绝对不会甘心,他当然想和刘玄争皇帝的位置。刘是一个性情刚毅的人,他的争,都是硬碰硬的争。还是拿这次鸿门宴翻版来说吧,刘玄你要看我的宝剑,我就给你,看你能把我怎么着,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你能平白无故地杀我?谅你还没有这么大的胆。绿林军出身的那些将领虽然势力占优,刘更是没有放在眼里,你们都是些强盗山贼,我刘是汉室后裔,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们敢把我怎么着?李轶现在巴结别人,也只能说明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我君子坦荡荡,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刘想和刘玄争一把是没错的,错在了他的争法不对。争皇帝不是争上游,牌好就能赢。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有一个观点:
力均则度义,义均则度德;力可恃也,义可恃也,至于德而非可以自恃矣。(《读通鉴论》卷六)
如果实力相当,就比大义;大义相当,再比品德。实力与大义可以作为争的筹码,但品德却不可自恃。论个人实力,刘是比刘玄强,但是刘玄有绿林军势力的支持,总体实力是略胜一筹的;论大义,刘不错,他有大哥风范,义薄云天,而刘玄也不错。举个例子说:刘打下宛城后在如何处置宛城的守将岑彭的问题上,与绿林军的将领争起来了。我们知道,刘把宛城包围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打下来,为什么宛城这么难打?一是因为城池牢固,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守将岑彭很厉害。《后汉书》记载,岑彭是很有胆识也很有才干的人,坚守宛城了好几个月,最终是因为“城中粮尽,人相食”,城中实在没有可以吃的了,已经开始人吃人了,岑彭才万般无奈,决定投降。
岑彭投降后,很多将领都要杀岑彭。按说杀了也不为过,岑彭在战场上,杀了多少汉军啊。前文讲过的小长安一战,把刘秀、刘打得落花流水,王莽的部队里就有岑彭。为了拿下宛城,汉军又消耗了那么多精力,要不是刘秀在昆阳拦住了王莽的大军,现在说不定已经不存在了。杀了岑彭,也是为了给大家报仇雪恨。但是,刘说不能杀:
彭,郡之大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以劝其后。(《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
岑彭是南阳郡的大吏,坚守城池,正是他职责所在,气节所在:“我们现在要干大事,就应该表扬这样的义士,不如封他官,让大家向他学习。”
刘为什么会这么做?第一,对手之间也是会惺惺相惜的。尤其是当你和对手都是高手。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欧阳锋和洪七公,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尊重对手,也就是尊重自己。第二,刘也是想收买人心,多拉拢一些自己的人。大家都要杀你,只有我救你,还奖你,你将来肯定会听我的。但是,刘玄也不傻,顺水推舟,把岑彭封侯,让他跟着刘干,归刘管。所以说,刘玄在大义方面,做得也不错。既然你刘提出来了,就按你说的办,岑彭的确是一名将才,我不杀他,他领你的人情,同时也要领我一份人情吧。
这样,在实力和大义上,刘比刘玄都强不了多少。王夫之认为,刘如果确实想当皇帝,就只能在品德上胜过他。皇帝的宝座,只通过自己硬碰硬地去争,是争不到的。刘被杀,就是因为没有考虑清楚应该怎么争的问题,争来争去,刘为刘玄争来了一个理由,为自己争得杀身之祸。
大哥之死 争来横祸
刘有个叫刘稷的手下,也是刘家的宗室子弟,是刘的一员爱将。刘玄登基时,刘稷正在外面带兵打仗,听说刘玄当了皇帝,破口大骂:“本来起兵造反的是刘、刘秀他们兄弟,现在这个更始帝刘玄是干什么吃的?”
刘稷可能是宗室子弟中对刘玄当皇帝这件事反应最激烈的,别人虽然心不服,但是口不服的很少,没有直接这么说话的。
这句话传到刘玄耳朵里,刘玄肯定耿耿于怀,只是不好因为这句闲话发作,这毕竟只是背后的一句牢骚,算不上什么把柄。并且,史书上说刘稷“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突围杀敌,是难得的猛将。所以刘玄不但没处分刘稷,还封他为抗威将军,属于一个杂号将军,不过这个号挺特别,刘玄表达的意思就是:“刘稷有功劳,封你为将军,但是,你竟然敢背后骂我,有抗我的天威,那就叫抗威将军吧。”
刘稷不接受这个封号。心想:“我背后骂你,你就封我为抗威将军?那我要是当面揍你呢?我要把你揍个满地找牙,你还不得封我为虎牙将军啊。”刘玄就让手下的将领,带着几千人马,把刘稷抓了回来。不接受封号,这可不是发牢骚的问题了,可以定为蓄意谋反,杀头。刘玄真的是想杀刘稷吗?即便要杀,也是给刘看的。刘稷是刘的手下,并且是因为支持刘才犯的罪,刘玄杀了他,就是要让刘知道我不是好惹的,你要和我争没有好下场。这是一个可能。还有一个可能,刘玄知道,他要杀刘稷,刘肯定是会站出来说话的,依刘那种性格,不可能不为刘稷求情;如果刘不出来说话,威望就会下降,你这么大本事,连自己的部下都保护不了,更何况你的部下是因你才遭此大难。果然,刘站了出来为刘稷求情。《后汉书》上说“伯升固争”。我们想想,“固争”不是一般的争,而是在刘玄面前极力争取、争执甚至争吵,没有给刘玄留丝毫的余地:“必
须要放人,有我在,就不能杀我的兄弟。”
刘不光是刘秀的好大哥,也是刘家宗室子弟共同的好大哥。但是,他这一次的争,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权限,也超出了刘玄可以接受的极限。刘玄身为皇帝,连个将军都封不下去,这还叫皇帝吗?再窝囊的皇帝,也是皇帝,再牛的将领,也是皇帝的手下。越不把领导放在眼里的人,领导越把他放在眼里,当成一颗沙子,领导的眼里是不容沙子的。这一刻,刘玄的眼睛一定红了。
紧接着,又有两个人跳了出来,一个是大司马朱鲔,另一个是李轶。刘秀看得一点没错,李轶早就心怀鬼胎了,现在他果然和朱鲔站在一起,劝刘玄不但要杀刘稷,而且要把刘一起杀了。刘玄也终于找到了杀刘的理由,为了这个理由,他等了好久。已经不需要有人献玉玦了,他心意已决:“刘,你的部下抗旨违命,等同谋反,你身为他的上级,纵容下属,共抗天威,死罪难逃!”当天,刘玄就将刘和刘稷一起,在宛城斩首了。
这是汉军从成立以来,第一次自相残杀。刘好不容易才打下的宛城,成了汉军的临时首都,也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在刘的生命落下帷幕之时,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史书上对刘起义之前的描述:
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反汉书》卷一四《刘传》)
这么一位慷慨大义的英雄,原本应该有一番丰功伟业,哪怕是死在战场上,死在马背上,也没有这么大的遗憾——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十六年以后,光武帝刘秀追封刘为齐武王——没有齐武之武,就没有光武之武;没有大哥的披荆斩棘,就没有刘秀的一统天下。有人说,如果刘不死,将来除了刘玄,他和刘秀必有一番争夺,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就会在东汉提前发生。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如果刘真的没有死,我宁愿相信,将来他当了皇帝,以刘秀的性格,不会和大哥抢天下,最浪漫的一个结局,就是刘秀携阴丽华,隐逸山林,白头到老。当然,历史不能去假设,人生也不能。事实上是,刘的死对刘秀的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刘和刘秀最初的部队番号是柱
天都部,柱天指的是撑着天的柱子,对于刘秀来说,从小到大,大哥一直都是他的擎天柱,现在这根柱子轰然而倒,刘秀的天塌下来了。
大哥之死 忍字心上一把刀
刘被杀的时候,刘秀还在父城县打仗。听说大哥被杀的消息,他该怎么办?长兄如父,刘玄杀了刘,就如同和刘秀有杀父之仇,此仇不能不报,可是怎么报呢?带兵造反?第一,刘秀还没有这个实力。别说刘秀了,刘当初也没有造反的实力,要有,可能早反了。第二,刘秀也没有造反的理由。刘玄杀刘,也是因为刘犯错误了——组团抗威。刘玄是唯一一个名义上的汉室皇帝,有实力也有理由。
刘秀想造反,实力和理由都没有。那么不造反,还能继续干吗?刘玄杀了刘,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刘秀。刘秀不死,也会成为刘玄的心病。所以这时刘秀是非常危险的,只要有一点做不好,就只能和大哥在九泉下相会了。
刘秀在从父城赶往宛城的路上,这些问题肯定都考虑过了。他甚至还会想起死去的二哥二姐,二姐当初为了让刘秀逃命,自己和三个女儿都死在了小长安的战场上,还对刘秀说:“不可能相救的情况下,总比都死了要好。”对于二姐来说,刘秀是她的希望,同样,这时候,对于死去的大哥来说,刘秀也是他的希望,是他们兄弟姐妹六人唯一的希望。现在的刘秀只有大姐和小妹了,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人,作为一个男人,刘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活下去,否则不但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死去的兄弟姐妹。所以,刘秀赶到宛城,不是要和刘玄玩命,而是前来谢罪。刘秀在刘玄面前,表明的态度是,我大哥犯罪了该死,作为他的弟弟,我觉得自己也有罪,我来忏悔来了。估计刘玄很吃惊,心想:“我把他大哥都杀了,他也不和我理论,还这么自责,难道刘不是他亲大哥?刘秀是后来从哪儿抱的孩子吗?”
刘秀到了宛城,刘的一些同事、下属都向刘秀表示哀悼。有的人甚至还会掏心窝子说:“你大哥死得冤枉啊,都是谁谁谁给害的……”刘秀一句心里话也不说。甭管别人说什么,他只说自己的罪过:“我们兄弟做得不好,皇上这么
做是英明的,是为了稳定大局,也是为了帮助我改正错误。”并且在昆阳立下的战功,刘秀也只字不提。这时候,战功已经不再是战功了,而是祸端。
按说大哥死了,刘秀应该服丧、素食啊,他都没干。他该怎么吃饭怎么吃饭,该怎么说笑怎么说笑,就跟没事一样。
我们不得不佩服,刘秀真是一个好演员,既能演喜剧,又能演悲剧。那些看上去和刘秀说掏心窝子的话的人,刘秀也搞不清楚是真心,还是在试探?这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相信了,他的孤独和痛苦,无人倾诉:
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
只有在刘秀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不沾酒肉了,枕头床铺上有哭泣的痕迹。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些夜晚,刘秀辗转难眠,想起死去的大哥,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忍不住想号啕大哭,但是他又只能咬着牙,捂着嘴,浑身颤抖着,任凭泪水大颗大颗往外滚,他极力克制着自己,不能哭出一点声音。有首歌叫做“男人哭吧不是罪”,但此时的刘秀,哭就是罪。如果让别人知道他在哭,那就是大罪。如果刘玄知道刘秀在哭,恐怕他连哭的机会也没有了。
刘玄也有可能看出刘秀是在演戏,但是这个戏没有一丝穿帮的地方,就算是演戏,也挑不出理来。所以,他也只能陪着刘秀演。刘玄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表面上是给刘秀升官了,其实,不过是想挽回一些舆论影响和道德成本。杀刘虽然是有理由的,但很多人也都是心知肚明,刘玄对刘秀的奖励,就是让大家看看,其实自己赏罚分明:“刘秀亲兄弟,我来明算账。”不过,兵权刘玄是不会再交给刘秀了:“你哪儿也别去了,就在宛城呆着吧。”这职升的,和留职查看差不多。不管怎样,刘秀活下来了,有时候,不怕活比不怕死更难。对刘秀来说,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在战场上,他可以大勇若怯,同样,在这次政治斗争中他表现出的,也是一种大勇若怯。这里的怯,和在战场上一样,是对对手的麻痹,是对自己的保护。正如老子所说:“曲则全,枉则直。”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在一时无法克服挫折的情况下,委曲求全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有个成语叫忍辱负重,我们说起,往往会强调“忍辱”,忍受屈辱。为什么要忍受屈辱呢?因为要“负重”,要承担重任。“忍辱”是“负重”的前提,“负重”是忍辱的原因。负的越重,忍的辱就越狠。忍受着巨大的屈辱和痛苦,刘秀耐心等待着命运的转机。这一次,他的转机是随着汉军的转机来的。大哥死了,刘秀不敢在众人面前哭,但是不久之后,有人带着几千人,在长安南郊仰天大哭,哭得是惊天动地,花样百出,上气不接下气……
王者归来 王莽覆灭
大哥死后,刘秀的日子非常难过。被软禁在宛城,连个可以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地方都没有。不过很快,真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一个专门哭的场所,可惜刘秀去不了。
长安城外,每天都有几千人在哭,组织策划这个群哭活动的人,就是王莽。因为王莽发现,自己的末日不远了。
王莽的新朝是如何覆灭的呢?王莽最终的命运如何?刘秀在王莽覆灭后,是否遇到了命运的转机?
公元23年七月,刘玄派出两支大军,一支从南阳郡北上攻打洛阳;另一支奔关中方向而去,直取长安。一路上,很多人起兵响应。那些人杀死王莽的官员,都自称为汉朝的将军,襄助汉军。
王莽眼看着大难临头,却不知如何是好。他这时候不止是人格分裂,基本上是患上忧郁症了,吃不下饭,每天就着鳆鱼喝酒,天天看军书兵法,看累了直接往桌子上一趴就睡了。
有个大臣向王莽建议:“古时候国家遇到大难,哭是很管用的,应该向老天哀告,老天现在不睁眼,可能是睡着了,咱们仰天大哭,老天要是听见咱们一哭,就睁眼了。”这个大臣的主意真是很荒诞,不过这么荒诞的办法,王莽也相信。估计王莽看了这么多天兵书,脑子里面一半是水,一半是面,一思考就全是糨糊,三十六计也没能救自己的计啊,一听这个办法有创意,试试吧。
王莽带着大臣,来到长安南郊仰天大哭,边哭边把自己怎么当上的皇帝说了一遍,他当初当皇帝,为了名正言顺,用了很多谶语,谶语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上天的旨意。估计他边哭边说:“老天,我这个皇帝也不是瞎当的,是谶语上让我当的,也是老天您签了字的,现在我这合同还没满,您怎么就要毁约啊——”
哭是个力气活,王莽实在哭不动了,泪流干了,嗓子也失声了,就趴地上使劲磕头。
王莽不光带着大臣哭,还让长安的儒生、百姓都跟着一起哭,从白天哭到晚上,凡是去哭的统统管饭,哭得特别悲哀的,封为郎官。一时间哭声震天,光被封为郎官的就有五千多人,这五千多群众的表情真是丰富。王莽这也算是开创了一种官员选拔的新形式,堪称空前绝后。
王莽不光对着老天哭,还冲着大臣哭,以哭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当初王莽为篡位毒死了汉平帝,汉军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在进军长安的路上,四处宣传这件事。王莽听说之后,就把大臣们集合起来,当众打开了一个金柜。柜子里是他写的策书,都是为汉平帝祈福的,他哭着说:“汉平帝当年确实是病死的,我
当初真心盼着他好,甚至给老天写信,愿意以身代死,但是老天可能是没听明白,把汉平帝安排死了,还安排我接他的班。”世间的事总是越抹越黑,更何况王莽这的确是此处无银三百两。不过,王莽知道光哭肯定不行,在军事上他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有两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件事就是:九虎联防。王莽临时任命了九个将军,都用“虎”字为称号,号称九虎,带着几万精兵去跟汉军打。这些兵力可以说是他最后的棺材本了,为了让这九虎为他卖命,王莽把他们的老婆孩子押到宫里当人质,另外每人赏了四千钱。当时他国库里还有六十多万斤黄金,其他的财物也值这些黄金,前阵子立皇后,聘礼就花了三万斤黄金,这时候九虎每人才赏四千钱,还扣着人家老婆孩子,别说是封的九虎,就是真的九只老虎,恐怕也不愿意为他去咬人。
九虎毫无斗志,都是应付差事,根本不去主动进攻,只凭借地形优势,被动防守,才打了一仗,就有六虎跑了。其中有两虎大概是顾忌着老婆孩子都在王莽那里,跑回来请罪,结果被逼自杀了。另外四虎听说后,也不敢管老婆孩子的事了,跑吧。九虎就剩三虎了,顶多也就组个“小虎队”了。小虎队退守到渭口的京师仓,伺机而动,心想:“封我什么虎我也不打了,我们这些虎,也要坐山观虎斗。”眼看汉军就要进入长安,王莽又采取了第二个行动:囚犯饮血。王莽下令,释放长安城所有的囚犯,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从现在开始就没罪了!新莽王朝需要你们效力的时候到了!”他给每个囚犯都发了兵器,然后杀猪,让囚犯们喝猪血。猪血不是什么大补的饮料,王莽这是要囚犯们发毒誓,如果不为新莽王朝出力,鬼都会记住你们,喝了这个猪血,谁要是跑了,出门就遇上午夜凶铃。估计这些囚犯本来可能还心存感激之情,有的还真想替皇帝出把力,猪血刚喝下去,听说还有这个,差点没吐出来,一个个长着血盆大口:“我们还怕鬼吗?我们这造型,鬼见了都得躲着走。”
王莽让一名将军领着这些囚犯出门,刚渡过渭桥,这些囚犯全跑了。这位将军也快气吐血了,带一伙人出门,眨眼工夫就剩下自己了,没办法自己回来了。估计王莽想不通,这些人怎么连鬼都不怕呢?不是他们不怕鬼,而是王莽政府几乎把所有的人,都变得人不人鬼不鬼,他已经到了人鬼共愤的程度了。
王莽的倒行逆施,不光害了百姓,甚至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公元23年九月
初一,汉军杀入长安。在长安城放了一把大火,皇宫里面火光冲天,大火烧到了承明殿。承明殿里住着一个人,这个人是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黄皇室主的称号,是王莽当皇帝之前为女儿封的。这个姑娘始终认为,别人应该叫自己皇后,大汉的皇后。汉平帝十二岁的时候,王莽做主,把她嫁给了汉平帝。二十二个月之后,汉平帝就被王莽毒死了,那时黄皇室主才十六岁。汉平帝死后,王莽先是封她为定安公太后,她经常装病,不去参加所谓的朝会。王莽当了皇帝之后,派去的使者叫她公主,想为她提亲,被她用鞭子打了一顿。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王皇后,虽然只当过二十二个月,也为自己曾是汉朝的皇后而自豪。是大汉王朝让她有过生为女人那至高无上的荣耀。自己是为大汉王朝而生,就可以为大汉王朝而死。这一天,在大火就要烧到自己宫殿之时,她决定投火自尽。
熊熊的火光中,她也许会想起当年,刚过了十四岁生日的丈夫,躺在御床上一动不动的样子,丈夫的脸色是青的,嘴唇是黑的,牙咬得很紧。她曾俯在丈夫瘦小的身体上无助地哭泣。丈夫的眼睛睁着,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她知道,丈夫一定会恨她,就像恨她的父亲。现在,她马上可以见到丈夫了,不知道在那个世界里,丈夫是否已经长大成人?不知道在那个世界里,丈夫会不会原谅自己,大汉王朝的列祖列宗能否原谅她这个不孝之媳?投火之前,她长叹一声:“何面目以见汉家?”王莽的女儿都觉得没有脸再见汉家的人,王莽还有脸见吗?不过,他见到新的皇帝时,确实还有脸,但也就光剩下脸了,身体都没了。他被汉军杀了之后,大家争着去分割尸体。有个校尉很机灵,杀王莽他没轮上,赶紧去砍下了王莽的人头,别的士兵也仿佛受到启发,都去王莽的身上割肉,一是为了解恨,另外也是为了争功,我这有王莽肉,杀王莽有我一份功劳。史料记载,争着去砍王莽尸体的就有几十人。
最后,王莽的人头传到了宛城,更始帝刘玄这下一睹“真面目”了。看着王莽的人头,刘玄心中也是无限感慨:
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
可以想象刘玄得意洋洋的语调:“王莽要不是这样胡来,不篡位的话,其实应该和霍光差不多。”霍光也是汉朝外戚,辅政多年,为汉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莽就算不篡位,辅政的能力和水平也没法和霍光相提并论。不过,这也说明王莽的形象在当皇帝前后确实反差巨大。
刘玄刚说完这句话,旁边的宠姬韩夫人就笑了,也说了一句话:“王莽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当上皇帝呢?”韩夫人应该是说到了点子上,要不是王莽篡位,将来怎么轮,也轮不到刘玄来当皇帝。论血统,论能力,根本没刘玄什么事。刘玄之所以能当皇帝,能有今天,有两个原因:第一,王莽篡汉,把原来的嫡系皇室全折腾没了。第二,王莽昏庸。如果他是一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不错,也没人造反,刘玄也是不可能当皇帝的。
这两点原因,刘玄本人只意识到了第一点,没有意识到第二点,他没有吸取王莽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他听韩夫人这么一说,只是洋洋得意,看着王莽的人头哈哈大笑。那时候的人胆也大,拿人头都不当回事。人头那么恐怖,刘玄还能笑得出来,要是人头一高兴,也跟着哈哈大笑,估计刘玄就不笑了。
刘玄自己看人头还不过瘾,还让人把王莽的人头悬挂在街上示众,据说老百姓都去找石头扔,看谁扔得准,还有的人把王莽的舌头割下来吃了,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口味为什么这么独特,大概是爱嚼舌头:
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资治通鉴》卷三九)
不知此时还在宛城的刘秀,有没有去看过这颗人头,更不知如果他看了这颗人头心里会怎么想。王莽已经灭亡了,看起来天下就是汉军的了。但是,自己当初和大哥起义,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难道就是为了今天吗?如果按照他和大哥当初的设想,这时候的皇帝也许是大哥。现实却是大哥被杀了,他没有任何兵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置于死地。
还好,刘秀的忍辱负重,让刘玄放松了警惕。但总是这样下去,恐怕也不行。就算刘玄不杀他,跟着刘玄这样一个皇帝,也没有什么前途。恐怕刘秀也很清楚,在刘玄的身上,缺乏一种王者风范。如果王莽有灵,他的人头在刘玄手
上一定会笑的,甚至一边笑一边说:“刘玄,你还笑话我呢,下一个就是你。”
王者归来 王者雄风
刘玄身上缺乏王者风范,不光刘秀知道,很多人都清楚。通过迁都洛阳这件事就能看出,这件事的很多亲身经历者,对刘玄非常失望。
前文说过,刘玄派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去打长安,消灭了王莽,另外一路去打洛阳。去打洛阳的,是刘玄的定国上公王匡。守洛阳的,是王莽的太师,竟然也叫王匡。来段历史绕口令:王匡说要打败王匡,王匡说要大胜王匡,结果王匡擒了王匡,王匡杀了王匡,也不知道是死了的是定国上公王匡还是太师王匡……结果很简单,洛阳打下来了,刘玄就准备迁都洛阳了。
洛阳在当时是全国的第二大城市,虽然不如长安,但是比宛城要繁华多了,对刘玄来说,宛城太小了,当临时首都可以,蜗居可以,现在发展势头不错,有了更大的地盘,皇帝不能老蜗居啊,迁都之前,刘玄要先派人把洛阳的宫殿、官府修缮一下,相当于有了新房子,搬家之前,先去找人装修。刘秀又有了用武之地。这个活不是带兵打仗,刘秀去,对刘玄也没有什么威胁。另外,刘秀在长安上过学,平常什么事都讲究,他干这个活应该可以,装修也是需要品味的。
于是,刘秀被封为“行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代的官职,汉武帝时期开设,京城以及附近的郡县有个什么大案要案,都归他管,可以说是皇家重案组的组长。不过,刘秀这个“行司隶校尉”,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司隶校尉,是暂时主持司隶校尉的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刘玄对刘秀的一种试探:“老在宛城,我看不出来,派你去洛阳搞装修,好好干可以,不好好干?你也就是个行司隶校尉,说你行你才行,说你不行你马上就不行了。”
刘秀不但行,而且是很行。既然被派来装修,刘秀就把洛阳来个精装修。他不光修缮好洛阳的宫殿,更重要的是重建了洛阳的秩序。史书记载,刘秀过去之后,按照司隶校尉应该做的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恢复各种汉朝的制度,配置公务员,岗位和月薪的标准也完全按照汉朝的规定部署。
刘秀这样做,可说是一举两得。老百姓都怀念汉朝,汉军又一直是打着光
复汉室的旗号,那就要按汉朝的规章制度来,得让大家感到确实是汉朝又回来了,这样做可以让群众满意,这是第一点好处。第二点好处,刘秀这样做,也完全符合刘玄的要求,你让我行司隶校尉,我就把司隶校尉做到位,因为我们的官职都是沿袭按汉朝来的,所以我所做的事情也按汉朝的规定来,绝不会出格。这一点是让领导放心。刘玄倒是放心了。不过当刘玄从宛城迁都到洛阳来的时候,很多人见到他,刚刚放下的心突然就提起来了。
听说刘玄要迁都洛阳,很多三辅的官员都来了。“三辅”当初是指三个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位管辖着京都长安一带的地区,后来三辅就用来指关中地区。三辅官员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他们过去在汉朝当官,在首都长安生活,听说更始帝迁都洛阳,大汉王朝又回来了,一个个非常激动,专门从关中赶到洛阳,来看看新兴起的大汉王朝王者的风范。这一看不要紧,都傻眼了:
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jué绝),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更始帝刘玄的大将从他们面前走过,不是穿着宽大的官袍,戴着正规的官帽,而是一点也不讲究。汉代的礼仪是很讲究的。官帽的要求就很严格,不同等级的官员应该戴不同的帽子,文臣儒生,要戴进贤冠,用布做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七寸,帽子中间鼓起的褶皱叫做“梁”,公侯级别的有三条梁,二千石以下至博士级别的只能有两条,博士以下的儒生皆一梁。大老远一看这个梁,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身份。
刘玄这些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们戴的竟然是头巾,就是“帻”。这种款式的头巾,都是地位卑贱的人才会戴在头上。还有的人穿着女人的衣服,就是“绣镼”。“绣镼”指古代妇女所穿的上衣,花里胡哨的,有的是露整条胳膊,有的露半条胳膊。这些三辅官员一看:“这难道就是大汉王朝的重臣吗?怎么全这打扮啊?这么‘非主流’,是不是妖怪来了啊?”他们可全都是内行,见过大世面,千里迢迢跑过来,带着一颗朝圣的心,不是来看《西游记》的。所以大家“莫不笑之”,没法不笑,已经超出了他们想象的极限,有的老臣甚至害怕得溜了,闹了半
天,国家就交给这样一伙人来管了,我还是躲得远远的吧。
史学界过去有个说法:这些将领这是保持了农民阶级的本色,艰苦朴素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是绿林军出身,再早都是穷苦人家,也不知道什么衣服好坏,过去觉得有条头巾戴戴就不错了,见别人在大街上戴着头巾,自己买不起,就特别羡慕,心想等自己有条件了,买上百八十条头巾包脑袋上。看到女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心想等我有钱了,穿女人的衣服,多时髦啊。现在,他们一下子暴富暴贵了,多年来的心愿实现了,所以才会有这样滑稽的局面。穿衣戴帽是个人喜好。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穿衣服是要分场合的。
这是什么场合,是皇帝迁都洛阳的重要日子,你们代表的不是你们自己,而是一个王朝的体面,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是沉稳庄重、规规矩矩,是不能随随便便的,不能走平民路线。另外,古代人还个说法,叫做“服妖”,意思就是奇装异服会预示天下大乱,虽然这属于封建迷信,但当时是深入人心的,所以有的老臣见了这么一群奇装异服的家伙,才会吓得避而远之。
那么,有没有谁能为新兴的大汉王朝挽回一些颜面呢?行司隶校尉刘秀。刘秀带着他下属的官员一出场,场面从《西游记》里面的群妖出动马上转到天兵天将。如果有背景音乐的话,也从快板转到了华丽的交响乐:
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同上)
看到刘秀和他的手下,有的老臣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了汉官的威仪!没有白来一趟啊!大汉王朝的官员应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大汉王朝的风采啊!”刘秀这一次的华丽登场,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他:“由是识者皆属心焉”,有心人琢磨着,这个小伙子行,有模有样,有板有眼。虽然他不过是行司隶校尉,但是工作做得很到家,并且很有大汉王朝的风采,似乎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王者风范。
我说过形象有三个层面:外表、装表和师表。这三个层面属于个人形象的范畴,个人形象是形象的第一个境界,我认为形象还有两个境界,一是集体形
象,还有就是国家形象。刘秀和他的下属一出场,就感动了三辅官员,这里既包括了刘秀的个人形象,又是集体形象在发挥作用,最终树立的是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那么,目前刘秀的这个小集体里,都有哪些人?这些人为何能和刘秀在一起,树立起这么好的国家形象?
王者归来 情深义重
刘秀在大哥被杀后,去洛阳前,在宛城是从来不敢和人说心里话的。最初和刘秀一起起义的那些人,比如李轶,已经完全站在了刘玄那一边。就是那些宗室子弟,看刘已死,觉得刘秀成不了气候,也大多采取一种旁观的角度,没有人为刘申冤,也没有人主动去帮助刘秀。刘秀去洛阳,身边的这个集体,不是那些宗室子弟,更不是绿林军出身的将领,而是和一个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个人是刘秀的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叫做冯异。
冯异和刘秀,可谓患难之交。昆阳之战后,刘秀接着去颍川打仗,打到父城县时,久攻不下。防守父城的,一个是父城县长,另外一个就是冯异,冯异是父城人,史料记载,他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是颍川郡的掾吏,监管着五个县,听说刘秀带兵打父城,赶紧来父城指导工作,有他的指导,父城防守得很好,刘秀怎么也打不下来,就退守到父城附近的巾车乡。
巧了,冯异从父城出来,可能是到别的县巡察,看看别的县防守情况,结果被汉军捉住了。冯异的堂兄还有几个老乡都在汉军里面,都对刘秀说:“冯异是个人才,不可多得。”刘秀马上召见冯异,想让冯异跟着自己干。冯异对刘秀说:“我一个人跟着你干,也给你帮不了多少忙,现在我的母亲还在父城,如果你放了我,我愿意送给你一份大礼。我兼管的五个县,全部开城献降。”冯异这番话,对刘秀很有诱惑力,但是凭这一番话就放了冯异,风险是很大的。就算冯异本人确实是想这么做,他有这么做的能力吗?五个县能说投降就投降?
刘秀却不假思索,把冯异放了。这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谁知道,刘秀刚放了冯异,大哥刘被杀了。刘秀从父城赶到宛城,然后就没有了兵权,刘玄又派别的将领来攻打父城,冯异不但没有开城献降,还坚守城池。刘玄一连换
了十几个将领,怎么也打不下来。
刘秀被刘玄派去洛阳时,要经过父城。当时他心情很低落,估计和冯异当初的约定,他也不会放在心上。到了父城城下,城门突然开了。冯异领着一群人“奉牛酒相迎”,上好的牛肉大碗的美酒,全准备齐了,欢迎刘将军来父城。
原来,当初冯异被放回父城,就对县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造反,大多数将领都是很残暴很蛮横的,只有刘秀刘将军所到的地方,从不烧杀抢掠,我观察了一下,刘秀的言语举止,绝对不是一般人物,我们可以跟着他干。”父城县县长听冯异这么一说,也二话没说:“死生同命,敬从子计。”从县长的态度上,进一步看出,冯异的能力和威望的确是很高的。冯异是那种一诺千金的君子,我当初是和刘秀有约,他来了,我才能投降,别的将领甭想打下来。我送给刘秀的这份礼,越难得,才越显得珍贵。现在刘秀来了,冯异不光实现承诺开城献降,从此也跟随着刘秀,成为他的一员大将。他还不光是一个人跟着刘秀,还带着父城县县长,并推荐了好几个颍川的名士。正是这些人和刘秀一起,在洛阳展示了良好的集体形象,树立了光辉的国家形象。
冯异推荐的这些人才,也确确实实都是人才。比如,有一个叫铫期的,史书记载,身高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很庄重很威武。铫期的父亲还曾是桂阳太守,家教肯定也不错,他还是个孝子,父亲死后服丧三年,得到整个乡里的称赞。冯异把他推荐给刘秀,刘秀封他为贼曹掾,相当于刑警队队长,专门负责缉拿盗贼。刘秀亮相的时候,身边都是冯异、铫期这样的人,集体形象能不好吗?难怪三辅旧臣见到他们,声泪俱下。为什么他们眼里含着泪水?因为对大汉王朝爱得深沉。为什么刘秀让他们眼前一亮?不光是刘秀的身上流淌着汉朝的血液,刘秀身边的这些人也席卷着一股大汉王朝的雄风。
但是,刘秀虽然把洛阳建设得不错,毕竟没有兵权。好不容易有了点自由,刘玄就从宛城迁都来了,他还是在刘玄的眼皮底下,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此时,冯异为他献上一条锦囊妙计。
脱出虎穴 国家信誉
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后,刘秀依然被他控制。对刘秀的人生来说,只有离开洛阳独立发展,才有成功的可能。
问题是,刘秀怎么才能离开洛阳,脱出虎穴呢?
从宛城迁都到洛阳,刘玄对刘秀基本上放心,但是绝不敢委以重任。过去让刘秀老老实实在宛城呆着,现在还是让他在洛阳呆着,不能随便出去。如果说刘秀是一只老虎,此时就是虎落平阳,刘玄是不会轻易放虎归山的。那么,刘玄还会不会交给刘秀别的任务呢?按说是不会了,不过有一件事,有人向他推荐让刘秀去做。
汉军推翻了王莽政府之后,刘玄是汉室名义上唯一的皇帝,需要在全国各地建立各个级别的地方政权。不是派兵去各个地方打仗,不分青红皂白,把全国打上一遍,打得全是窟窿。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到各个地方去招抚,招抚的原则是“先降者复爵位”。你过去跟着王莽政府干,是什么官什么职位,只要你愿意为新政府效力,原则上说,还可以继续干,官职都不变。就像现在某个财团收购了一个大公司,各个子公司过去的领导,只要还愿意干就继续,董事长变了,但是你们的职位不变,年薪也不变。这样做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来说,是很有利于稳定的。派去做招抚工作的使者,权力很大。使者相当于人力资源执行官,原则上说,投降就可以官复原职,但是你以前干得要实在不怎么样,既使投降了,我还得琢磨琢磨有没有更合适的人才。使者的能力必须得强,素质也必须得高。
刘玄身边大多是绿林军出身的将领,他们虽然说军纪涣散,战斗力还算可以。但使者不需要打仗,需要谈判、考察、安抚。枪杆子是不管用的,得有笔杆子、脑瓜子和嘴皮子。要不然不但干不好,还会干砸。举一个例子说,刘玄有一个使者,到上谷郡(在今天的河北西北,张家口一带)。上谷太守亲自出迎,献上自己的印绶。印就是官印,绶指的是拴印的带子,那时候的官平常把印都拴在腰里随身携带,看得很珍贵。上谷太守献印绶,就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拥护新政权,愿意为你们效力。你们看看,这是我原来的官印,你们不是说‘先降者复爵位’嘛,没问题的话,我还干上谷太守就行,丞相什么的我估计也干不了,也不太合适。”使者接过官印就走了。过了一天,使者也没有还的意思。他
为什么不还?是因为上谷太守干得不好吗?不是。史书上说,上谷太守干得非常好,在上谷的根基也很深,当地的官员百姓对他都很认可。这个使者不是不了解,而是要摆摆架子抻着他点,心里琢磨着:“我来你这里招抚了,虽说是走形式,但得我说了才算,你怎么还不得表示表示?”
上谷太守没有表示,他的一个下属就急着去表示了。此人是上谷的功曹,相当于太守助理,叫做寇恂。寇恂看到使者拿了自己上级的印绶不还,着急了,带着一队兵马到了这个使者的住处。使者本来心想:“可能是来送礼了,再一看,送礼也不用这么大的阵势啊?还舞刀弄枪的。”等他明白过来,不但不还印绶,还骂了寇恂一顿:“你一个小小的功曹,难道想威胁我这个皇帝派来的使者吗?”寇恂义正词严地说:“不是我威胁你,是你考虑问题不周啊!”现在天下刚刚有了点要安定的意思,新朝廷的信用到底怎么样,还没怎么表现出来呢,你带着皇帝的使命出来招抚,各个郡国都伸着脖子侧着耳朵望风归顺呢,处在观望状态,现在你刚到上谷,就开始不讲信用,别的地方谁还跟你啊?”寇恂提出了一个词,叫“国信”,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国家的信誉。正如寇恂所说,这些使者所代表的,不是他们个人的喜好,而是国家信誉。如果他们怀着私心,出尔反尔,胡作非为,那么,谁还会相信这个新成立的王朝?
这个使者被寇恂教训了一番,还是听不进去,场面很僵。寇恂就叫人去喊太守,说是使者要召见。上谷太守来了,看到这个尴尬场面,不知道该怎么办,寇恂自己从使者那里把印绶搜出来,交给太守。使者实在没办法,只能现场写一份诏书,任命了上谷太守。寇恂用非正常的方式,得到了正常的结果,前提是使者的方式非正常。以非正常来对付非正常,也是以不克不,不一定就变成了一定。刘玄派出的这种使者,只知道自己可以代表皇帝,行使国家权力,没有想到能行使国家权力的原因,正是他们负有国家使命。使者的国家使命,是树立国家信誉。这样的使者,置国家信誉而不顾,只知道行使权力,一定会砸了更始政权的招牌。
谁有这个能力树立国家信誉呢?刘秀和自己手下这个小团队,在洛阳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派他去当使者,能否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国家信誉呢?
脱出虎穴 非我莫属
大司徒刘赐向刘玄提议,让刘秀当使者去河北招抚。刘赐也是南阳的宗室子弟,属于刘秀的一个族兄,当初一起起义,跟着刘秀的大哥刘,刘死后,刘玄就封他为大司徒,顶刘的位置。估计刘赐坐在这个位置上,对刘秀他们哥俩的命运,不可能没有怜悯之心,大家都是南阳的宗室子弟,自己当初又跟刘干过,现在干的也是刘的活,看着刘秀的日子这么难过,能帮就帮。
刘赐和刘秀有过相同的经历。刘赐的父母死得早,也曾经有一个哥哥相依为命,早年间,刘赐的哥哥杀了人,被当地的一个官员抓起来斩了。为了给哥哥报仇,刘赐变卖了所有家产,找了一伙门客,把这个官员给杀了,然后亡命天涯。有过为哥哥报仇的经历,他也许更能理解刘秀此时的心情。当然,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刘秀又确实具备做使者的能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当时的河北一带,招抚工作是最复杂的,可以总结为三个难点:
第一,河北各个郡都有比较雄厚的兵力,上谷郡和渔阳郡的骑兵天下闻名,如果招抚失败了,硬碰硬地打,麻烦很大。
第二,河北也有刘汉宗室的几股势力,号称河北三王。这三王也都是汉室后裔,按血统和现在的皇帝刘玄都是差不多的。现在的皇帝是南阳宗室出来的,河北宗室的这几位,在当地也是能呼风唤雨。要是处理不好关系,他们再折腾出个皇帝来,非出大乱不可。
第三,河北还有很多支农民起义军。史书上说这些起义军的兵力加起来,有上百万人。
能不能摆平河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意思就是,得不得天下,要看河北是不是能摆平。这个童谣里面,得不得的这个得,也可能有方言的性质,意思就是舒服,可以理解为:刘玄这个皇帝能不能过上舒服的日子,过上很“得”的日子,要看河北怎么弄。
刘玄肯定也成天琢磨,派谁出使河北最合适。被寇恂教训了一番的那个使者,不能让他再干了。刘赐提出来让刘秀去,确实刘秀很适合。刚说的那三个难点,在刘秀这里都不算什么难点:第一,刘秀形象好,懂礼节,有文化,信誉也一直很好,能力很突出,和各个郡的太守打交道肯定没问题。第二,刘秀也是宗室子弟出身,与河北的宗室子弟们更容易沟通。大家都是亲戚,就算是远亲,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第三,刘秀当初曾和大哥刘一起联合绿林军,很会做农民起义军的思想工作,河北那边有那么多支农民起义军,和他们接触,刘秀还是很有经验的。
虽然刘秀具备解决这三个难点的能力,但是刘玄的很多手下强烈反对,表示坚决不能让刘秀去。反对的人主要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的,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当初刘玄杀刘,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秀确实就是一只猛虎,让刘秀去河北,等于放虎归山。回头他来咬我们怎么办?”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
冯异目前是刘秀的主簿,相当于刘秀的办公室主任,他的判断力是超强的,他在复杂的形势中,做出了非常清晰的判断。大司马朱鲔这边是反对派,反对派怎么做工作也是不可能做通的。刘赐那边属于支持派,既然已经提出来让刘秀去了,也不用再去做工作。因此,争取中间派非常重要。冯异发现目前的大臣中,这两股势力之外,还有一股势力在刘玄面前很得势。这股势力就是刘玄的左丞相,还有左丞相的儿子,也是刘玄的尚书。这爷俩现在是刘玄的红人。
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上这爷俩,左丞相官太大不好巴结,就从他儿子这里入手。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通过左丞相的儿子对他们爷俩进行“m/tml?tag=潜规则
潜规则”。怎么潜的?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请客送礼,喝酒唱歌桑拿按摩什么的……估计当时也没这么多项目,反正属于行贿。行贿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于当时的刘秀来说,这是唯一的办法,无奈之举。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成功”的解释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所以说,成功有时候是需要不择手段的。正是冯异的这个建议,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刘玄本来是摇摆不定的,朱
鲔那边代表了绿林军势力的意见,大司马刘赐这边算是代表了宗室子弟的意见,这两个意见完全相反,听听左丞相和尚书他们爷俩的吧,一听,他们建议让刘秀去。当然,刘玄不知道这爷俩已经被潜规则了,要是知道,就得重新考虑。
刘秀这才有了当使者的机会。刘玄让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去河北招抚,破虏将军的这个封号以前就有了,行大司马事,就是代理大司马的工作,但是也仅限于在河北,可以说是大司马河北地区总代理。之所以这么封,并不是给刘秀封官加爵,而是有一个比较好听的身份,这样去招抚才能显示出朝廷的诚意。河北那边一听说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来了,大家会产生敬意,皇上这是派的朝廷大员,有分量,我们看他怎么为我们做主。要是一说偏将军刘秀来了,肯定就会有人嘀咕了:“这个人来干吗?河北一日游?”使者是要树立国家信誉的,刘秀的这个身份也是国家信誉的体现。
公元23年十月,刘秀“持节北度河”,所持的这个节,竹子做成,长八尺,上面缀着旄牛的尾巴,举着这个渡河,可不是去钓鱼,更不是去钓鱼执法,这个节代表着皇帝的授权,有这根牛尾巴在上面晃悠着,我就最牛,可以代表皇帝发号施令。这下刘秀可说是虎出牢笼,蛟龙入海。同时,他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虽然刘玄给了他一个很好听的身份,也给了他相当大的权力,但是刘玄还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有所保留——没有给他配置兵马,粮草辎重更没有。史书上有刘秀“单车空节巡河北”的说法,说是就一辆车,拿着竹竿晃着牛尾巴,就去河北了。这不是光杆司令吗?事实上,刘秀也不是光杆司令,他还带着一些人,比如说冯异、铫期等,基本上都是和他一起建设洛阳的小集体,还有一些随从。但是刘秀没有实际的兵权。这几个人,只能是去和人沟通,交流,谈判,没有和人作战的实力,更没有回过头来造反的能力。刘秀他们有点像电影里的“阿凡达”,只不过是黄皮肤、黑头发,去的不是潘多拉。
刘秀从洛阳北上渡过黄河的时候,风已经挺冷了,迎风向前的刘秀深知,出使河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是容易,怎么会轮到我呢?我过去之后,应该怎么办?甚至他可能还会考虑到,我这一去还回不回来?当年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此时的刘秀出使河北,也有着同样的悲壮,他不会想到,再回洛阳时,自己已经登基当皇帝了,并且开创了一个辉煌的王朝。
这个王朝的足音,就在刘秀渡过黄河,出使河北之时,战鼓一样擂起。
脱出虎穴 使者何为
最能够理解刘秀这种压力的,还是冯异。他的观察力真是太敏锐了,和刘秀一起去河北的路上,他发现了刘秀的一个秘密。
大哥刘死后,刘秀在众人面前不敢说心里话,也不敢表示出自己的悲痛,晚上经常一个人偷偷哭。他去河北的路上也是这样,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坚定,晚上辗转反侧,默默流泪。这件事被冯异发现了。冯异作为刘秀的办公室主任,吃喝拉撒全都管着,他发现刘秀的床上、枕头上,经常有哭泣的痕迹。这一天,冯异单独和刘秀在一块的时候,突然跪了下来,向刘秀磕头,边磕头边说:“刘将军不要太难过啊!”刘秀是多聪明的人,马上就意识到:“坏了,自己偷偷哭的这个秘密,被冯异给看穿了,肯定是整理床铺的时候发现的,我也没法解释,我要说是晚上尿床,估计他也不信。”他马上制止冯异:“你不要胡说八道!我难过什么?皇上这么看得起我,给我升官,交给我这么重要的工作,发给我个竹竿,让晃牛尾巴玩,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难过呢?”
刘秀说得很镇静,估计也是心头一酸:知我者,冯异也。即便是这样,刘秀也是不会承认的。他也知道,冯异之所以会这么做,肯定也不是光为了安慰他,不是为了哄孩子,一定是还有别的想法,想和自己分忧。冯异也的确如此,他看出了刘秀的悲痛,是要刘秀化悲痛为力量。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天下的人被王莽害苦了,思念汉朝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刘玄那些人一个个蛮横残暴,走到哪里,抢到哪里,老百姓是很失望的,这不是他们思念的那个汉朝,但是他们也不知道该拥护谁好,刘将军现在可以在河北自由行事了,应该借这个机会,施行你的恩德。古代,正是因为有了夏桀商纣的暴行,才会有商汤和周武王的功劳,人饥渴时间长了,容易感到饱。所以您现在应该赶紧将手下的人分开,到各个郡县去平反冤假错案,发布您的惠泽……”冯异的话说到这里就打住了。为什么打住了呢?再往下没法说了。发布惠泽,施行恩德,干什么呢?百姓过去被王莽害苦了,现在又被刘玄和他的将领害苦了。该轮到你刘秀做好人了,老百
姓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过幸福了,所以你很容易就能让人找到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你让老百姓找到了幸福,将来的天下是谁的?是刘将军您的啊!
冯异的这番话没有说完,后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刘秀能不明白吗?史书上说,刘秀到了河北邯郸,就派冯异和铫期,到下面各个属县,搞普查,平冤狱。刘秀现在没有权力大赦天下,但是可以大赦河北,凡是逃犯,只要自首就可以免罪,孤寡老人都可以领取救济,重点抓的就是民生工作。同时,刘秀还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政,恢复汉制。各处的官员和百姓都很高兴,争着要请客,杀牛买酒,请刘秀他们吃喝:“我们不差钱,差的就是刘将军这么好的人。”
刘秀之所以能够听从冯异的建议,几乎完全是按照冯异的建议去实施,说明冯异的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不过,以他和冯异现在的关系,话不能说得太透。毕竟,认识冯异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刘秀一直很低调,很谨慎,不敢轻易交心。不过就在河北,有人也说了类似冯异的这番话,几乎完全说透了,这个人和刘秀的关系非同一般,是他的老同学邓禹。
邓禹是南阳新野人,刘秀的老乡,还是刘秀在长安的同学。他曾经是个神童,“年十三,能诵诗”。刘秀在长安上学的时候,邓禹也在长安上学,邓禹虽然年龄很小,但是眼光很敏锐,他觉得刘秀不是一般人,主动和刘秀结交。邓禹毕业后回老家,正赶上到处都在闹起义。刘玄也当了汉军的皇帝了,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很多人推荐,让邓禹去跟着刘玄干,邓禹坚决不去。听说刘秀出使河北,“杖策北渡”,追了过来。刘秀见了邓禹之后很高兴,不过刘秀挺喜欢开玩笑,就说:“老同学,你来找我干吗?是不是想当官啊?”这时候刘秀是使者,有封官的权力。邓禹说不是。刘秀又问:“既然这样,来干吗?”
邓禹说:希望您的威德能够四海远扬,我跟着帮点小忙,就名垂青史了。“威德加于四海”的是什么人?皇帝。三国的时候,孙权见了鲁肃,从马上下来,表示对鲁肃的尊敬,然后问鲁肃:“我下马相迎,你是否感到有面子?”鲁肃说没什么面子。旁边的人一听,都很惊讶,鲁肃为什么这么说呢?孙权也纳闷:“那你什么时候才会觉得有面子呢?”
鲁肃说:“等主公你威德加于四海,当了皇帝的时候,用车来接我,我才会真
的有面子。”鲁肃的这番话,是在鞭策孙权,你要成就帝业。同样,邓禹也是这个意思。刘秀听了很高兴,把邓禹留到自己的房间,两个人彻夜长谈。邓禹进一步为刘秀分析了一下形势,他说:“刘玄从一开始到现在就没有受到过挫折,这个皇帝当得太顺了,所以他越来越自负,不听别人建议,有些专断了。他手下的将领,又都是‘庸人屈起’,所以非常可怕。”
什么是“庸人屈起”?一个人本来的能力、地位、文化素质都是比较低的,受过不少委屈,长期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突然之间暴富暴贵,不光在钱上是暴发户,政治上也成了暴发户。导致的后果就是:欲望毫无节制,权力完全滥用。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治理?要有着深谋大略的忠良明智之辈,治国安邦的人才。不是刘玄手下的这些乌合之众,不是这些屈起的庸人。所以,邓禹说:“王莽虽然灭了,天下还是乱七八糟,你要多招揽人才,赢得民心。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凭你的本事,天下都不够您定的。”这番话意思和冯异差不多。由于他和刘秀是老同学,所以说得更透。不光是捅破了刘秀心灵深处的窗户纸,简直是打开了刘秀封闭已久的窗户,甚至连门都踹开了。
阳光一下子照进来了,刘秀的心里太敞亮了。史书上说“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刘秀还对身边的人说:“往后见了邓禹,不要看他年轻,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就小邓小邓的,要叫他邓将军!”从此,刘秀经常让邓禹和自己一起住,两个人商量计策,讨论计划。
脱出虎穴 良禽择木而栖
刘秀在河北,班底的组成有三类人,有从洛阳一起来的,比如冯异、铫期,还有专门赶来投奔的,比如邓禹。还有一类,是他在河北遇上的人才,具体是谁,我们陆续会说到。
这三类人组成的班底,就是刘秀将来得天下的班底。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愿意为刘秀效劳?冯异坚守父城,谁打都打不下来,却要献城给刘秀。刘秀的大哥被杀了,看起来毫无前途,冯异却死心塌地地跟随?那么多人劝邓禹当官为刘玄效力,他都不去,听说刘秀去了河北,风风火火地追过来。为什么呢?
《水浒传》中,宋江到了哪里,江湖上的好汉一听宋江的名字,纳头便拜:“宋公明哥哥在上,小人有眼不识泰山!”难道刘秀也有及时雨的风范?
首先,不管是冯异还是邓禹,都认清了当时的形势。国家目前需要一个能成大事的人。老百姓思念汉朝,这个人可以代表汉朝,不光是在身份上能代表,又必须要在能力上可以代表。
其次,他们也看清了刘玄成不了大事。刘玄虽然是皇帝,但是缺乏王者风范,他的手下大多是庸人屈起,不可能成大事。
第三,他们也看出了刘秀想成大事。冯异看到别的将领都烧杀抢掠,只有刘秀不这么干。这既说明了刘秀的品德高尚,更说明刘秀自己不是庸人屈起,小人得志,图一时快活,而是深谋远虑,雄才大略。
第四,他们都认为,刘秀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在身份上,他也是汉室后裔,和刘玄一样,但是刘玄和他的那些将领的坏毛病,刘秀身上没有。邓禹对刘秀知根知底,冯异本人判断力超常,一接触就发现刘秀的言语举止,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跟随。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帮助刘秀辅成大业。刘秀会用人,跟着他干,提的好建议能够采纳。不独断专权,更不会胡作非为。作为一个人才,跟对领导是很重要的,跟一个坏领导干太累了,跟着刘秀这么一个好领导,有前途。正如邓禹所说,领导可以“威德加于四海”,我这个帮忙的,就可以名垂青史。相反,领导要是只能管四个游泳池,下属再大本事,别说青史留名了,也就学青蛙游泳。再发展得不怎么样,变成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就死了。
对于人才来说,如果自己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和资本,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好领导,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同样,也只能是出色的领导,才能网罗人才,成就丰功伟业。在刘秀的领导下,不管邓禹还是冯异,都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反过来想想,如果他们没有跟随刘秀,会做什么呢?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问了大家这么一个问题。有一次,刘秀和诸位已经被封了大官的功臣吃饭。他问大家:“各位爱卿,你们要是没赶上风云际会,没有跟着我打天下,现在会干什么呢?”邓禹先说:“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意思说我多少有点文化,在郡里当个文学博士吧。刘秀说:“你太谦虚了,凭你的水平,怎么也得在郡里当个
功曹吧。”
轮到马武,——马武是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当初捉住荆州牧不敢杀,他也是在河北跟随刘秀的。将来我们还会说,马武其实是一员猛将,性格也是大大咧咧的,他不假思索地说:“我这个人比较勇武,可以当守尉,负责缉拿盗贼。”
刘秀笑了:“你啊,只要别自个当盗贼,去亭长那里自首,就挺好了。”刘秀对马武还是颇为了解的,马武不去杀人放火,就等于为社会作贡献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从这句玩笑话上,可见刘秀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该工作工作,该开玩笑开玩笑,可以同富贵,共患难。这在中国帝王当中,非常难得。
到河北发展的刘秀,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自己的团队,一切的发展是那么顺利。这一年,河北的冬天虽然很冷,刘秀的心却在渐渐复苏。虽然他依然会想起死去的大哥,可是,有邓禹和冯异等人的陪伴,或许,他已经没有了在洛阳时那种可怕的孤独。痛苦从他的骨骼中雾一样蒸发,沉淀下来的是刻骨的成熟。刘秀并不爱喝酒,那些日子他或许也会小酌几杯,微笑着和邓禹谈论看似美好的未来。他不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即使知道,又能如何?在永远充满戏剧性的命运面前,我们不如吟一首曹植的诗句:“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燕赵门” 神秘的算命先生
在河北,想跟随刘秀的人很多,向刘秀献计献策的人也很多,却不是所有的主意都是好的。有一个人,专门为刘秀献上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主意,刘秀没有采纳。结果,这个人很失望,接着就折腾了一出闹剧,一夜之间整个河北翻天覆地,只差那么一点,刘秀就会命丧河北,死无葬身之地。
从一个算命先生说起。算命先生这种职业,我们都不陌生,通过面相手相,生辰八字,能说出一大通。不管说得准不准,有一个特点,都是给别人算命,一般不给自己算。今天要讲的这个算命先生,就自己给自己算了一命,算出的结果是自己是皇帝,真命天子。这个结果实在是太离奇了,他为什么会这么算,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这个算命先生姓王,本名王昌,不过大家都称他王郎。古代年轻的男子,通常称之为郎。比如周瑜周郎,孙策孙郎。我要在古代,就是魏郎。人家是徐娘半老,我这个体格,喂狼半饱。王郎是邯郸人,“素为卜相工,明星历”,专业就是给人算命,对星相变化有一定研究。搁到现在,两方面一结合,他没准会是一个星座专家。在杂志上、网站上开个专栏,写个博客,介绍下每周星座运势。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星座专家,差点就要了刘秀的命。
刘秀到河北招抚,在冯异和邓禹等人的协助下,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刘秀干,向他献计献策。就在邯郸,有一个叫刘林的去找他,此人说起来和刘秀还有点亲戚关系,他和刘秀一样,都是汉景帝刘启那一脉传下来的。刘林的父亲曾经是赵王,由于杀人被大臣在皇帝面前奏了一本,死后的谥号为“缪”,荒谬的意思,史称赵缪王。刘林的性格可能也受他父亲赵缪王遗传,挺不靠谱的。史书上说,刘林“好奇数”,喜欢神神道道的东西,结交很多狐朋狗友,豪滑之徒。他和算命先生王郎就是朋友。
王郎经常向刘林灌输一个观念:“河北有天子气”,意思就是河北这个地方,有天子气象,能出皇帝。古人对天子气很迷信,例如秦始皇就很信,他统一全国后,有一个算命先生对他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很担心,按照他的设想,秦朝的江山应该是二世三世一直传,传到千世万世,怎么才五百年,金陵就能冒天子气?怎么能再冒出个皇帝呢?他就让人去把天子气给破了。到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凿山、改河道,生生折腾出一条新的河流。这条河大名鼎鼎,古称淮水,相传是秦始皇开的,所以后来称为秦淮河。
这可能只是个传说,但足以证明古人对天子气的迷信。刘林就对王郎说的“河北有天子气”深信不疑,就琢磨:“河北是燕赵之地,人杰地灵,也像是一个出皇帝的地方,现在又是乱世,河北也有不少宗室子弟,说不定有哪个人就能当皇帝。那么,这个人究竟会是谁?”刘林成天盘算这件事,他也挺谦虚的,再怎么盘算,也没有往自己身上划拉。他觉得自己这两下子,肯定是承担不了天子重任的,可他觉得:“如果能找到这个未来的皇帝,从现在开始就给他帮忙,将来他真当了皇帝,我的功劳多大啊。”
刘秀到了河北之后,刘林突然就想到了刘秀。刘秀在河北的口碑不错,也是宗室出身,能力很强。刘林以为找到了天子气的源头,亲自去找刘秀,想看看刘秀是不是当皇帝那块料。当时刘秀恰巧在邯郸,刘林和刘秀同城相会。见了刘秀,刘林当然没有直接说“河北有天子气”这件事,他是以献计的方式去试探刘秀。刘林说:“我有个办法可以大破赤眉军。”赤眉军和绿林军一样,在当时,都是全国规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军。河北有很多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刘秀到河北之后,别的工作都做得挺好,只是一时确实还没有好的办法对付这些起义军。刘林上来就说“赤眉可破”,刘秀很纳闷,难道这个赵缪王的儿子,还真有奇计?刘林说:
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刘林的奇计就是:赤眉军现在驻扎在河的东边,如果把河掘个口子,百万大军就全部喂鱼了。刘林这个办法,简直是灭绝人性。估计他父亲要是泉下有知都能惊着:“醒醒吧孩子,我当初杀一个人都被称为缪王了,你要拿上百万人去喂鱼,难道你是龙王?这是给你的虾兵蟹将发盒饭?”更重要的是,河决了口,赤眉军活不了,老百姓更活不了。好比美国和塔利班作战,如果直接用核武器,多少拉登也藏不住,还用这么费事?
面对刘林这么反人类的建议,刘秀当然不能采纳。不过,刘林毕竟出于一片热心,而且他在河北一带还是很有势力的,所以刘秀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
“不应答”,就当没听见。他关于天子气的事没机会说,只能和刘秀打着呵欠,说说天气。这件事发生不久,刘秀就从邯郸北上,到真定一带继续做招抚工作。真定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在河北中部,邯郸北面。被刘秀拒绝后的刘林,在邯郸大失所望。
要知道,刘林是认定了河北有天子气的,找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才寻摸到刘秀,一看刘秀这么心慈手软,哪有什么天子气啊,只有孩子气。不过,刘林并没有因此就认为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刘秀不行是刘秀的错,我并没有错,天子气肯定还是有的,并且就在河北。”这时候,刘林的好朋友算命先生王郎来了,告诉刘林一件事,刘林顿悟:“哦,闹了半天,天子气在这儿啊。”
“燕赵门” 旷世奇闻
王郎给刘林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有戏剧性,故事的前半部分,记载在《汉书》上。公元10年,也就是王莽篡位当了皇帝后的第二年,长安城出了一件奇事,轰动全国。有一个人,在长安的闹市,拦住了立国将军的马车,说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叫刘子舆。他当着大家的面,说王莽应该把皇位还给汉朝:“我是汉朝皇帝的正统传人,你们要是不相信,就让我去见太后当面对质,验证血统和身份。”从汉成帝开始,成帝、哀帝、平帝都没有儿子,国统三绝。王莽能够篡位,也是借着这个,可王莽这皇帝才当了一年,突然就平地冒出一个汉成帝的儿子,还有名有姓,就算这件事是真的,王莽也不能承认。所以,立国将军当即把这个人带进了宫里,紧接着就处死了。
王莽对外宣布,说此人就是长安本地人,叫武仲,这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汉成帝根本就没有儿子,什么刘子舆,完全是造谣生事,一派胡言。汉成帝究竟有没有一个叫刘子舆的儿子呢?被王莽处死的这个武仲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刘子舆呢?这在历史上算是一个疑案,无法考证。
当时民间对此事议论纷纷,大家一八卦:原来汉成帝是有儿子的,汉成帝的儿子叫刘子舆,那可是汉室正统,要不然谁喝多了打的,也不敢拦立国将军的马车,还要见太后。一传十,十传百,谁都觉得可信,又都不能确定,越传越玄乎,
越传越邪乎,什么说法都有。
由于老百姓普遍对王莽不满意,所以,相信有刘子舆存在的人是很多的。
王郎利用这一点,他对刘林说:“我成天说河北有天子气,没有骗你,刘子舆就在河北。”估计刘林乍一听说,很震惊:“刘子舆不是死了吗?他什么时候来河北了?”王郎接着说:“刘子舆没死。别人不能确定,但我可以确定,因为我就是刘子舆。”刘林更震惊了:“你怎么会是刘子舆呢?你不是王郎吗?本名王昌,性别男,爱好女,你要是刘子舆,我就是章子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