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情感智商

_4 丹尼尔(美)
这样的证据使得有人做出一个连反直觉的推断:理性决策亦不可缺少感觉的成份,感觉先将我们导引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后纯粹的逻辑才能做出最佳的发挥。人生本是一连串抉择的过程。诸如退休金如何投资,如何选择结婚对象等,而情绪学习的经验教训可帮助我们在一开始便节减许多不的选择,比如说我们会记得某次投资失利的惨痛经验,或一次痛苦的婚姻创伤。
因此,我们人类可以说都有两个脑、两个心、两种智力——理性现感性。生命的成就同时取决于两者,绝非IQ可单独主宰.事实上,如果缺乏EQ的配合,智力绝不可能做最大的发挥,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杏仁核与前额叶都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合作无间时,情绪与智商自是相得益彰。
第二部 EQ的意涵
第三章 智人的愚行
最近有个学生刺伤老师的消息,一般报道的情形是这样的:
杰生是佛罗里达珊瑚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成绩非常优秀,一心想要读医学院,而且是以哈佛为目标。
有一次考试,物理老师大卫给他八十分,杰生深信这项成绩将影响他的未来,便带了把刀子到学校,接着
在实验室与大卫老师冲突,他举刀刺中大卫的锁骨部位,后来才被制服。在接下来诉讼中,四位心理学家
与心理医生称杰生行凶时丧失理智,最后被判无罪。杰生自称他因成绩不佳准备自杀,去找物理老师是要
告诉他自杀的意图。但大卫坚信杰生因成绩太低愤愤不平,决意要致他于死地。
杰生后来转到私立学校,两年后以极优异的成绩毕业。大卫对杰生从未向他致歉或为那次事件负责深
感不安。
值得我们控讨的是:那么聪明的学生怎么做出那么不理性的事,这岂不是很笨?其实答案很简单:学
业上的聪颖与情绪的控制关系不大。再聪明的人也可能因情绪失控或一时冲动铸下大错,高IQ的人在个
人生活上可能显得出奇低能。
IQ或性向测验虽然广为大众接受,事实上很难正确无误地预测个人未来的成就,这是心理学上人尽皆
知的秘密,就大多数人做一整体观,IQ的确有一定的意义,很多IQ低的人都从事劳力工作,高IQ的人
的薪水通常较高。但并不是毫无例外。
一般人总以为高IQ等于成就,其实不但多所例外,甚至可能是例外多于一般情形。人生的成就至多
只有20%归诸IQ,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
EQ与命运
我读爱默斯特学院时有一位同学成绩很好,入学性向测验有八百分,自然是聪明过人,只可惜他总是
四处游逛,迟睡晚起,因而经常旷课。他费了近十年才拿到学位。
有些人在潜力、学历、机会各方面都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庭,这便很难以IQ来解释。曾有人追
踪1940年代哈佛95位学生中年的成就,发现以薪水、生产力、本行位皆来说,在校考试成绩最高的不见
得成就较高,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爱情的满意度也不是最高的。
另有人针对背景较差的450位男孩做同样的追踪,他们多来自移民家庭,其中三分之二的家庭仰赖社
会救济,住的是有名的贫民窟,有三分之一IQ低于90。研究同样发出IQ不成比例,比如说IQ低于80
的人里,7%失业七年以上,IQ超过100的人同样有7%。就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来说,IQ与其当时的
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的关联,但影响更大的是儿童时期处理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
另外一项研究的对象是1981年伊利诺州某中学、八十一位毕业演说代表致词代表学生,这些人的平均
IQ全校之冠,他们上大学后成绩都不错,但到近三十岁时表现却平平。中学毕业十年后,只有四分之一
在本行中达到同年龄的最高阶层,很多的人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学。
波士顿大学教育系教授凯仑曾参与上述研究,她指出:“我想这些学生可归类为尽职的一群,他们知道
如何在正规体制中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一番努力。所以当你碰到一个毕业致词代表,唯
一能预测的是他的考试成绩很不错,但我们无从知道他因应生命顺逆的能力如何?”
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学业成绩优异,并不保证你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会有适当的反应。既然
高IQ不一定能与幸福快乐或成功画上等号,我们的教育与文化却仍以学业能力为重,忽略了与个人命运
息息相关的EQ。处理情感同样有技巧高下之分,同样有一套基本的能力标准,这和算术、阅读等能力并
无二致,EQ正可解释同样IQ的人何以有不同的成就,因为它可决定其他能力的发挥极限。
生命的成就决不只一条途径,正如所谓行行出状元。在这个知识日益重要的社会,技术能力当然是一
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常听到小孩子说一个笑话:“一个笨蛋十五年后变成什么?”答案是:老开。不过即
使是笨蛋,如果EQ比别 人高明,职场上的表现也必然略胜一筹。此外,情感能力较佳的人通常对生活
较满意,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情感生活失控的人必须花加倍的心力与内心交战,从而削弱实
际能力与清晰的思考力。
另一种智力
乍看之下,四岁的朱蒂似乎显得落落寡合,不及其他小朋友不得奖合群。玩游战时她总是站在边缘位
置,而不是全心投入。事实上朱蒂对幼儿园的人际生态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右以说她对其他人的了解远超
过其他孩子。
但朱蒂的能力一直未被发现,直到有一天老师集合所有小朋友玩一种游戏,游戏方式是用棍子做一些
假人,头部带着同学和老师的照片,请同学指出其他同学最喜欢玩耍的角落,或是哪一位同学与哪一位同
学最要好,这种流说是小朋友社交观察能力的最佳试验。结果证明朱蒂的观察力是最敏锐的。
朱蒂对班上同学的人寻生态掌握得一清二楚,对一个四岁的孩子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朱蒂长大
后,这些能力无疑将使她在谋求人际能力的领域中一展所长,这些领域可能包括销售、管理、外交等等。
朱蒂的人际能力这么早被发掘出来是很幸运的,这是因为她的学校正在进行一套多元发展计划,目标
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该校深信人的能力绝不仅局限于传统教育着重的说读写而已,像朱蒂的人际能
力也是一项值得培养的才华。他们鼓励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各项才能,进而将学校教育扩大为生活的教育。
主导这个计划的灵魂人物是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嘉纳,嘉纳告诉我:“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
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性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
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
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以
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
传统对于智力的观念有很多限制,嘉纳是少数率先指出这一点的人。他指出智力测验的全盛时期始于
二次大战期间,当时两百万美国人首度参加大规模的纸上智力测验,测验方式是史丹佛大学心理学家刘易
士·特曼刚发明出来的。此后数十年即嘉纳所谓的“IQ”思考模式期 :“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是
与生俱来的,后天能改变的很有限,智力测验可测出一个人是聪明或愚笨。美国人学性向测验也是基于同
样的观念设计的,认为二种性向决定所有人的未来。这种观念普遍存在社会各阶层。”
嘉纳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是多元化,打破以IQ为单一不可动摇标准的传统观念,他指出求学过程中
的重要考关(能力分班、联考等等)都是建立在狭隘的智力定义上,完全无法反映实际生活中多种能力对
个人成就的影响。
嘉纳指出,将智能分成七大类只是一种方便的作法,人类才能的多样性是无法简单分类的。嘉纳及其
同僚曾尝试将这七类再细分为二十类,例如将人际技巧再分成四类:领导能力、交朋友的能力、解决纷争
的能力、分析社交生态的能力。
这种多面向的智能观可更完整呈现出孩子的能力与潜力。嘉纳等人曾经让多元智能班的学生做两种测
验,一种是传统标准的史丹福华奈儿童在十类智力的多元测验,结果发现两种测验成绩并无明显的关系。
IQ最高的儿童(125―133分)在十类智能的多元测试中表现各异。举例来说,IQ最高的五个小孩中,一
个在三个领域表现优异,三个在两个领域表现不错,另一个只有一项领域较突出。且各人突出的领域相当
分散:四个音乐较佳,两个特长在视觉艺术,一个是社交领会能力绝佳,一个特长是逻辑,一个是语言。
五个高IQ的孩子在运动、数字、机械方面都不太好,运动与数字甚至其中两个孩子的弱点。
嘉纳的结论是:史丹福华奈智力测验无法预测孩童在多元智能领域的表现。反之,教师与家长可根据
多元智能测验,了解孩子将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性向。
嘉纳后来仍不断发展其多元智能观,他的理论首度问世后约十年,他就个人智能提出一个精辟的说明:
人际智能是了解别人的能力,包括别人的行事动机与方法,以及如何与别人合作。成功的销售员、政
治家、教师、治疗师、宗教领袖很可能都有高度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与人际智能相似,但对象是自
己,亦即对自己能有准确的认知,并依据此一认知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嘉纳在另一篇文章中说,人际人智能的精义是“能够认知他人 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
适度的反应。”内省智能则是自我认知的锁链,指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感觉,辨别其同,做为个人行为
的依据。”
人际智能
情感的角色是嘉纳经常提及的个人智能理论中的一个重点,但却未做深入探讨。原因可能如嘉纳自己
所说的他太受认知科学的影响。也因此他对智能的定义有强烈的认知成份:强调如何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动
机与工作习性,如何将这份了解运用在生活上以促进人际的和谐。然而,就好比运动时身体的美感是不待
言喻的,情感的领域也远超出语言与认知的范畴。
细察嘉纳对个从智能的描述,对情绪的角色与掌握仍可获不少启示,但他对感觉的重要性仍旧着墨不
多,反而侧重在感觉的认知问题。浩翰的情绪领域仍等待后人探讨,内心生活与人际关系为何复杂而又难
解?情绪是否有智力的成份?是否可以有更智慧的情绪经营法门……等,都有教人期盼的答案。
嘉纳会特别强调认知力是有时代背景的,而这又与心理学的特殊历史发展有关。在本世纪中学院心理
学都是由史金纳一派的行为主义者主导,他们认为,可以从外在客观观察的行为才能进行准确的科学研究,
因而将一切内心活动都判除在科学之外。
不过嘉纳也了解情绪与人际能力对人生的重要。他说:“很多IQ160的人为IQ100的人工作,原因就
是前者的内省智能较低。在日常生活中,人际智能更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人际智能低的人可能会结错婚,
找错工作……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起。”
情绪可以是聪明的吗?
要进一卡探讨个人智能的训练,我们不能不看看继嘉纳之后的其他理论派别,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耶
鲁的心理学家彼得,他对情感与智能的结合方式有很精辟的见解。不过彼得并不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第一
人,即使是鼓吹IQ最力的人士,偶尔也尝试将情感纳入智能的领域,而不认为情感 与智能是相冲突的概
念。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智能不过是操纵他人的技巧,亦即不愿他人的意愿,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思行
事。但这种关于社会智能的定义,未能为IQ派的学者接受,到1960年某著名的教科书甚至宣称社会智能
的观念“毫无价值”。
要明白为什么会产生那些不愉快的情绪,有了认识后就容易寻找方法。能够了解自己的人就容易找到
成就感。要培养自己换位思维的能力。
EQ的基本定义分为五大类:
一、 一、 认知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
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反之,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
少的主宰,面对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较能知所抉择。
二、 二、
三、 三、 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必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
暗或不安。这方面能力较匮乏的人常须与低落的情绪交战,掌控正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生命的
低潮。
四、 四、
五、 五、 自我激励。无论是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或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是
绝对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自制力——克制冲动与延迟满足。保持高度热忱是一
切成就的动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较高。
六、 六、
七、 七、 认知他人的情绪。同理心也是基本的人际技巧,同样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他
人的感受视若无睹的代价,以及利他精神与同理心的关系。具同理心的人较能从细微的讯息察
觉他人的需求,这种人特别适于从事医生、教学、销售与管理工作。
八、 八、
九、 九、 人际关系的管理。人际关系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
际和谐程度都与这项能力有关,充分掌握这项能力的人常是社会上的佼佼者。
十、 十、
当然,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于处理自己的焦虑,对别人的哀伤却不知从何
安慰起。基本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优劣之分,但人脑的可塑性是很高的,某方面的能力不足都
可以加以改善。
纯粹IQ型与EQ型
IQ与EQ虽互异但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IQ高而EQ奇低,或IQ低而EQ奇高的人都很少
见。事实上,IQ与EQ虽判然分明,二者之间确乎有一定的关联。
大家很熟悉的智力测验,将来也可能不会有。今天关于EQ的研究虽然日益丰富,但有些能力必须透过
实况反应才能测验出来,例如受测者从一个人的表情判读其情绪。不过仍然有人尝试比较IQ与EQ的差异。
纯粹高IQ型几乎是一种夸大可笑的知识分子型,知识的巨人,生活的白痴,但男女略有差异。男性的
特征是具有广泛的知识上的兴趣与能力,有抱负有效率,呆板而顽固,不易为自身的问题困扰。此外也较
骄傲好评断,一丝不苟,自我压抑,面对性与感官享乐无法自在,疏离而淡漠。
反之,EQ极高的人多是社交能力极佳,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忧思,对人对事容易投入,正直,
富同情心,情感生活通常较丰富但不逾矩,自欺欺人都能怡然自安。
高IQ的妇性对自己的智力充满自信,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具广泛的知识与美学上的兴趣,通常较内
向,好沉思,易焦虑,不易公开表达愤怒。
第四章 认识自己
日本有一则古老的传说,一个好勇斗狠的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与地狱的意义,老禅师轻蔑地说:
“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有时间跟这种人论理。”
武士老羞成怒,拔剑大吼:“老汉无礼,看我一剑杀死你。”
禅师缓缓地说:“这就是地狱。”
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气和纳剑入销,鞠躬感谢禅师的指点。
禅师道:“这就是天堂。”
武士的顿悟说明了人在情绪激昂时往往并不自知,苏格拉底和名言“认识自己”所指的便是在激昂的
当刻掌握自己的情感,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EQ。
乍看之下,自己的感受似乎再明白不守了,但读者不妨仔细想想,是否有时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片茫
然,或是事守境迁才了悟的感受。心理学家以后设认知一词表示对思想过程的认知,后设情绪则表示对情
绪的知觉。我则偏好以自觉来表示对内心状态持续的关注,所谓内心状态自是包括情绪。
这种知觉很接近佛洛伊德所谓的“均衡悬浮的注意”,他认为从事心理分析的人便须具备这项特质,亦
即对一切事情赋予客观的注意,关注但不作反应。有些心理分析师称之为“旁观的自我”,分析师一边检
视自己对病患者谈话的反应。同时留意病患心中对自由联想的反应。
这种自觉似乎必须在新皮质被激活的情形才可能发生,尤其是语言皮质区,因为你必须同时认知并指
名是哪一种情绪被激发。所谓自觉是指专注力不因情绪的干扰而迷失,夸大或过度反应,反而在情绪纷扰
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能力。作家威廉·史泰龙有很生动的描述:“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我相随——一个
幽魂般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而带着一丝好奇地旁观我的痛苦挣扎。”
有些人在自我观察时确实对激昂或纷扰的情绪沉着,从自身的经验退开一上学,平行并存在另一层超
然的意识流,仿如另一个我浮升半空冷静旁观。再举个例子,当你对一人怒不可遏时,可能同时自省“我
现在正怒不可遏”。前者是人类的演员。后者是演员身兼旁观的导演。从知觉的神经机能来看,这可能是
因为新皮质积极监督情绪的动作,而这也是发挥自制力或其他EQ的首要基础。
自觉可言简意赅的定义为“同时知觉吾人之情绪及对此情绪之想法”。自觉也可解释为对内心状态不加
反应或评判的注意。不过有人也发现自觉不见得都是总代表泰然的,有时候你会告诉自己“我不应该有这
种感觉。”“我不过是在故作乐观”,或是表现出比较局限的自觉,碰到极度不愉快的事时告诉自己“不要
去想”。
对感觉有知觉是否一定会设法去改变?这两种关系极为密切,能认知自己心情不佳的人多半有意摆脱,
但不一定会克制行动。比如说一个孩子愤怒地打了玩伴一下,我们告诉他不可以打人,虽可制止他的行动,
却不能浇息他的怒火。他心里很可能仍较有效果,如果你能清楚知道“我现在的感觉是愤怒”,便拥有较
大的转圆空间,可以选择发泄,也可以决定退一上学海阔天空。
一般人对待情绪的态度有三种模式:
一、 一、 自觉型:这种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甚至构成其性格的基调,自主性强,进退
得宜,心理健康,乐观向上,情绪不佳时不会忧思终日反复思索,能很快走出阴影。简而言之,
这种人较善于管理情绪。
二、 二、
三、 三、 难以自拔型:这种人常觉得被情绪淹没,无力逃脱,情绪善变而不自觉。又因自知无
力掌控情绪,索性听任自己深陷低潮。
四、 四、
五、 五、 逆来顺受型:这种人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但逆来顺受,不求改变,这又可分为两
种内型,一种情绪常保愉快,因而缺乏改变的动机;一种经常情绪恶劣但采取自由放任态度,
认命型的抑制病人便属此型。
六、 六、
激情与淡漠
假想你搭乘从纽约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一路顺风,但接近洛山机区时麦克风传来机长的声音:“各
位先生女士,前有乱流,请回到痤位上系好您的安全带。”不久飞机果真遭遇乱流,强度是你此生所未
见,机身像海中浮球似的上下左右摇摆。
这时候你会怎样做?是埋阁下书报继续看电影,根本不翻案什么乱流?或是赶快拿出紧急逃生说明
卡研究研究,或看看空服员脸上是否露出惊慌的神色,或是竖起耳朵听听看引擎声音是否正常?
你的选择代表你在压力下最偏好的注意模式。上述问题是天普大学心理学家苏珊设计的,目的是测
试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属于会审慎评估所有细节警觉型,或相反的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两种态度
严重影响每个的情绪反应,那些在困境中提高警觉的人,无形中夸大反应的强度,尢以缺乏冷静自觉
能力者为然,结果是情绪愈来愈强烈难抑。在困境中高法转移注意力的人,对自己的反应较少注意,
自然缩减反应的规模与强度。
如果要割分成两大极端,一端是情绪知觉敏感到难以承受的人,另一端的人则几乎没有任何知觉。
举例来说,某夜一个大专生发现宿舍着火,立刻去找来灭火器灭火。这听来十分寻常,问题是他在整
个过程中不是跑步,而是慢条斯理地慢慢走。为何会如此?原来他觉得这并不是紧急事故。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妇人的极端例子。她会因为丢掉心爱的原子笔而张日惶惶,某次她看到一家高级
鞋店大拍卖的广告,兴奋不已,立刻放下手边的事,开了个小时的车去芝加哥。
一般而言女人对正负面情绪的感受都比男人强。撇开性别差异不说,感觉敏锐的人的确拥有较丰富
的情感生活,碰到些微的刺激,情绪便如洪水犯滥,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痛不欲生。另一个极端的人
即使身历绝境,也鲜少有任何强烈的感觉。
没有感觉的人
盖瑞的未婚妻爱莲对他非常不满。虽然盖瑞是个聪明、思虑周密而成功的外科医师,却非常平淡乏味,
对任何感情表现都毫无反应。谈到科学艺术他可以辩才无疑,到于感情方面,他连在爱莲面前都显得木讷。
无论爱莲如何努力激发他的热情,他还是淡漠如故。从来在爱莲的坚持下,盖瑞去看心理医师,自承“无
法自然表达感受,事实上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强烈的感受,不管是负面或正面的。”
对盖瑞的淡漠感到苦恼的不只是爱莲一人,盖瑞告诉心理医师,他一生中从未能对任何人担承心理的
感受,原因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他感受不到愤怒、悲伤或快乐。
盖顼的心理医师指出,情感的淡漠使得盖瑞这样的人生活平淡无味。“任何人都会觉得他无趣,也因此
他们多是被妻子强迫来就医的。”这种人患的是心理医师所谓的情感表达障碍。意指无语可表达感受。这
种人似乎根本没有感觉可言,然则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表达的能力。首先注意到这种病的是一些心理
分析师,他们发现有一类人根本无法以心理分析法治疗,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幻想和多彩多姿的梦,简而
言之根本没有内在的情感生活可资讨论。这类病人的临床特征包括描述自身或他人的感受时有困难,情绪
方面的语汇非常有限,而且无法辨别不同的情绪以及情绪与身体感受的差异。比如说他们会自述胃部做呕、
心悸、冒汗、晕眩,却不知道这叫何等焦虑。
情感表达障碍一词是哈佛心理治疗医师彼得在1972年发明的。他对这种病的叙述是:“他们给人的印
象信如外星人,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以情感主导的人类社会。”这种病人很少哭泣,但一哭起来眼泪不
断,不守你如果问他为何哭泣,他又茫然无以对。有个病人看了一场悲剧电影,叙说一名八个子女的母亲
罹患癌症濒临死亡,看完电影当晚,这个病人哭着睡着。心理医师告诉她,也许因为电影让她想起死于癌
症的母亲,才会如此悲伤,病人听了却茫然不发一语。接着心理医师问她现在有何感觉,她说只觉得不舒
服,却说不出如何不舒服。病人又说有时会哭泣,但从来为确知是为什么而哭。
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情感表达障碍病人并非毫无感觉,而是不确知是哪一种感觉,尤其无法诉诸语
言。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基本的EQ,亦即对自身感受的自觉能力。一般人总以为自己的感觉当然自己知道,
情感表达障碍病人恰是一个反证,他们完全是忙无头绪。当某人或某事使他们有所感时,他们只觉困惑而
难以承受,会不计代价去逃避;所有的情绪归结起来都化成不舒服的感觉,就像前面看过悲剧电影的病人
所经验的。
混淆的结果使病人在情绪不佳时会误以为身体不适。心理医师对情感表达障碍病人特别留意,主要是
为了将他们与其他病人区别开来,以免耗费时日为没有患病的身体寻求治疗。
目前尚无法确知情感表达障碍的真正原因,这主要是导因于边缘系统与新皮质的不相连接,这与目前
对情绪中枢的了解颇相吻合。有些病人因严重抽筋而必须手术切除这一连接,结果变得和情感表达障碍言
不由衷人一样淡漠,无法将内心感受诉诸语言,且突然丧失幻想力。病人的情绪中枢仍会有感觉反应,但
新皮质已无法加以整理区分,再化为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力量是:“只要你能将感觉化为语言,那就是属
于你的感觉。”而情感表达障碍病人的困境正是因找不到语言而无法拥有自己的感觉。
直觉万岁
艾利亚特的客头正后方长了一个橘子大小的瘤,医生将它完全切除了。手术相当成功,但认识他的人
都说他性情大变,再也不是以前的艾利亚特了,他原来是个颇有成就的律师,现在却一天到晚换工作;老
婆和他离婚;他因为当投资花掉所有积蓄,现在委身在哥哥家里。
艾利亚特的问题非常特别。智能上他和以前一样聪明,但完全不会运用时间,常为小事踌躇半天,遭
人斥责也不知改过,因而被多家法律事务所开除。智力测验显示艾利亚特的必智毫无问题,但他为了得到
残障补助又去看神经科医生,表面看起来艾利亚特似乎在装病。
艾利亚特找的神经科医生正是戴马西欧,后者发现艾利亚特缺少一项重要的心理元素:他的逻辑、记
忆、专注力及其他认知能力都毫无问题,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对自己的遭遇有何感觉。艾利亚特可以丝毫不
带感情地叙述他的失败与失去的一切,像个不相干的旁观者似的,完全没有懊悔、悲伤、挫折感或愤愤不
平。也就是说,他的悲惨遭遇并未带来痛苦。戴马西欧听了他的故事以后甚至比他还难过。
戴马西欧发现,艾利亚特的淡漠源于手术时同时切除了前额的一部分,亦即斩断了低级中枢与皮质思
考中枢的连接。艾利亚特的思想变得电脑化,可清晰评估每项决策的正反利敝,却无法赋予一定的价值,
于是每个选择都是中性的。戴马西欧认为,这种过度冷漠的推理可能就是问题核心:对自己的感觉太缺乏
知觉,以致推理结果错误频生。
病人甚至在面临极琐细的决定时也会出问题。比如说戴马西欧要与艾利亚特约定下次看诊的时间,对
他的每一项提议艾利亚特都有提出正反意见,但就是无法下一决定。从理性层面来看,当然每个时间都有
接受或反对的绝佳理由。问题是艾利亚特完全不知道自己对任何时间有什么感受,也就无法产生任何好恶。
艾利亚特的犹豫给我们一个启示:感觉是引导我们走过人生无数抉择的重要力量。从事理性判断时,
强烈的感觉也许会败事,完全没有感觉也同样不堪设想,尤其是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诸台事业方向的选
择,应该保留稳定的工作或换一个较不稳定但较有趣的工作,约会或结婚的对象,居住地点,要租或买房
子等。理想的决定不能靠纯粹的推理,还要靠直觉和过往经验累积的情绪智慧。朋友、配偶、甚至工作的
选择都不能单凭逻辑推演,在这些方面,缺少感觉的理性反而是盲目的。
戴马西欧称这种直觉为身体的指示器,功能类似自动警示器,提醒我们注意某种行为的潜在危险,批
引我们依据经验避开凶险,或是把握良机。通常我们不会记得所根据的是过去哪一段经验,事实上这也不
重要,重要的是收到到清楚的警讯。一旦这种直觉浮现,我们对碑选择的大方向立刻深具信心,从而缩小
进一步抉择的范围。因此个人决策的一个重要诀窍是:聆听自己的感觉。
探测无意识
艾利亚特的淡漠让我们想到,每个人结情绪的感知能力可能有各种程度的差异。根据神经科学的逻辑
推论,如果缺少某一神经路径会导致某种能力的丧失,该神经的相对强弱应会影响该种能力的强弱。我们
又知道前额叶对协调情绪的重要,由此可进一步推论有些人较容易察觉恐惧或快乐,亦即拥有较敏锐的情
绪自觉。
我们甚至可以说,心理的内省能力与这部分的神经很有关联。有些人天生对情感的特殊表现形式如象
征、比喻、诗歌、寓言等便比较敏感,这些都是以感性的语言写成的。以自由联想为主要叙述模式扔梦想
与神话,遵循的也是情感世界的逻辑。天生善于聆听内在声音的人,自然能更流利地表达情感的语言,小
说家、作曲家、心理医师无不是这一类人。这种天赋使他们更适于为无意识的智慧发声,解读所有梦与幻
想的意义,以及内心最深层渴望的象征。
自觉是领悟力的基础,也是心理治疗所欲建设的重点。像嘉纳便认为内省智力的最佳典范,便是心灵
神秘国度的伟大绘图者——佛洛伊德。比如说人们可能并未察觉见过某事物,却可以有明确的好恶感。
比如人常在尚未知觉有某种感受以前,已出现该种感受的生理反应。举例来说,当怕蛇的人看到蛇的
图片时,皮肤的感受器可察觉汗水冒出,这是焦虑的征兆,但这个人并不感觉害怕,甚至在图片只是快速
闪过时,此人未明确意识看到什么,当然也未开始感到焦虑,还是会有冒汗的现象。当这种前意识期的情
绪刺激持续增强。最后终将突破到意识层面。可以说我们都有意识与无意识两层情绪,情绪跨入意识层的
那一刻,表示在前额叶皮质有了纪录。
在意识层之下,低温沸腾的情绪严重影响我们的看法与反应,虽则我们对此茫然无所觉。比如说你早
上碰到一个很没有礼貌的人,之后好几个小时都因上此烦躁不安,疑神疑鬼,乱发脾气。但你对这意识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