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那时汉朝

_37 月望东山(当代)
  匈奴此次进攻,一样是突袭而来。方向,上谷郡。当匈奴军冲入上谷,烧杀抢劫的消息传回长安时,刘彻怒了。上次打你不成,这次你竟然主动寻上门来了。刘彻决定,一定要好好教训这帮抢劫犯。于是,刘彻迅速行动,组织调动了四支骑军。
  
  第一分队首领,车骑将军卫青,率军从上谷郡出门;第二分队首领,骑将军公孙敖,领队从代郡出发。第三分队首领,轻车将军公孙贺,率兵从云中郡出发。第四分队首领,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发。
  
  此四个军队负责人,每人领有一万余部队。他们各自的方向,边境关市。刘彻的目标就是,扫荡关市附近的匈奴驻军。早就忍够了,开打。喊打的时候,相信谁都是豪气冲天。然而,等到打完,清点人数的时候。刘彻发现,喊打的快感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汉朝这四大将军,我有必须介绍一个人,公孙贺。因为,不了解公孙贺,就不知道汉朝这支队伍的底子。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人,匈奴第N代移民。公孙贺家族发迹史,不过三代。首先是,公孙贺祖父公孙昆邪,在景帝时代就当了陇西太守,曾经以将军身份参加平反吴楚之乱,有功,被赐于平曲侯。
  
  作为高干子弟,公孙贺打小就当上了骑士。他一出道,立即傍上了刘彻。刘彻当太子的时候,公孙贺就在刘彻门下当舍人。刘彻转正当皇帝时,又提拔他当了交通部部长(太仆)。不久,他又娶刘彻宠妾卫子夫的姐姐君孺。
  
  这下子,公孙贺想不发达,都难了。
  
  此四将军,除了李广外,其他三人都是年轻将领,都没有和匈奴正面交锋过。这下子我们总算明白了,刘彻之所以让卫青等人出战,不仅仅是看在亲戚份上。他更希望,能够以他年轻的魄力,培养一批属于汉朝的中坚将军。
  
  汉朝缺乏拿得出手的大将军,那是自刘恒时代以来,一直埋在汉朝人心里最大的隐痛。所谓大将军,那都是靠死打硬拼,用军功一点一滴垒起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怕万骨枯,只怕万骨枯了,将军也随着枯下去。现在,机会就摆在卫青等人面前。前途是明是暗,那得靠自己的实力了。
  
  事实上,只靠实力不能完成一个无名小辈向大将军的兑变。他必须还要有个条件,一个好运气。
  
  恰恰是,在这四人当中,卫青最具实力,也最有好运气。卫青兵马一到关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战争和打架是一样道理的,谁的拳头硬,谁的脾气大,往往谁就赢了一半。再且,一个想打架,但是又没打过架的,向打架的向往和激动,那是李广这个久经沙场的人所无法形容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卫青此次出征,他是怀着打架的激情而来的。他好像要证明给世界看,曾经被异母兄弟欺负,被刘嫖欺负的骑奴,不是个懦夫。展现英雄最好的市场,就是战场。让战场见证一切吧。
  
  事实证明,卫青具有打架的潜质。他的部队像疯子一样,看到匈奴就追着咬。匈奴人,见过蛮的,也见过横的,但是就是没见过疯的。面对卫青的骑军,他们只有发挥匈奴人的特长,疯跑。
  
  匈奴人在前面疯跑,卫青在后头疯追。这一追,就追到了龙城。
  
  龙城,匈奴的著名城堡。匈奴族在龙城祭祀龙神故名龙城。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卫青这一战,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叫痛打落水狗。当然,在卫青面前落水的这条狗,只是一条小狗。他们被卫青骑军斩首的,约有七百来人。
  
  七百个头颅,对卫青来说,似乎是个小数目。然而,这个数目对卫青的死难兄弟公孙敖来说,简直就是个大数目了。在三个年轻的将领当中,他输得最惨,七千余的骑军像肉打包子一样,全被匈奴吞了去。公孙贺比公本家兄弟公孙敖稍好一些,兵没折,却徒劳无功,白跑一趟。
  
  公孙敖还不是最惨的,输得最没面子的竟然是老将李广。李广那骑军没了倒是其次,他竟然被匈奴活捉了去。
  
  这下子,面子真的丢大了。
  
  接上:关市反击战
  
  
  李广生猛,天不怕地不怕,对于这点,匈奴人是知道的。因为知道,所以他们早做好了准备。同时,匈奴领导还对部下放出话来,一定要打败李广,生擒他来见我。
  
  匈奴人之所以能放出这样的话来,原因只有一个,人多。当然,战争不是群殴,人多就不定就能赢。但是,人多肯定的赢的概率要比人少的概率高。特别是,在一片空旷草原上持刀,面对面的互砍的时候,人多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于是,李广和匈奴的这场战争,一句话,就是人多的,打人少的。然而,匈奴领导之所以喊话活捉李广,不是因为欺负李广人少。而是,他们自信掌握了李广的一个致命弱点。
  
  我们知道,李广飞将军之名,全都是靠艺高胆大的出来的。想以前,他一支小分队就敢追匈奴特务,半路上碰上匈奴部队,于是他一再壮胆忽悠,硬生生地吓退了对方。
  
  但是,现在匈奴人要告诉李广,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被你忽悠第二次。只要你李广敢来,我们就敢打你个有来无回。果然,匈奴人凭着人多马壮,先将李广军打残,后将李广活捉。
  
  对李广来说,爱冒险,是他的优点。对匈奴人来说,爱冒险,也是他的弱点。以前是,你敢忽悠,我不敢放箭。现在是,你敢冲锋,我就敢将你打烂。于是李广冒险冲锋,结果真的,冲进了人家罗网当中去了。
  
  李广被匈奴人擒后,他没有装酷,也没有装傻,而是装伤。匈奴人将装伤的李广装进网兜,用两匹马悠着准备拉回去见领导。但是,让匈奴兵没想到的是,又一次被李广忽悠了。
  
  因为李广发现,他装伤病,匈奴还是防着的。于是,他心头又突生一计,不如装死。果然,李广装死,匈奴人真被骗过了。
  
  领导说,一定要生的,不要死的。现在人死了,只能将就着拖回去交差了。于是,匈奴人放松了警惕,没人在意这个死人李广。
  
  李广被拖着走了十余里,开眼观察周围,发现了一个绝佳的逃生机会。在他的旁边,有一个匈奴兵仔,身跨好马,背负良弓,神态松懈。老天真是开了眼,派了这么一个新兵蛋子来看管我李广。
  
  突然,李广咸鱼翻身,腾跃而起,直扑上匈奴小兵身上。匈奴小兵犹如白天碰鬼似的,他还没明白什么回事,被李广夺箭抢马,一把被推落地上。
  
  看着李广策马狂奔,所有匈奴兵都惊呼起来:追啊,飞将军还活着。
  
  几百个匈奴骑兵,犹如群狼出击,直扑李广这只困兽。事实上,李广的飞将军称号,是经得住追兵考验的。匈奴人因为领导有言在先,要活捉,不要死尸。于是,他们通通不敢放箭。这下子,李广可占到大便宜了。于是,李广一边跑,一边回射匈奴。近一个,射一个,近两个,射一双。箭无虚发,箭箭杀人。
  
  李广奔命几十里,终于将追兵甩掉。这时,他看见了自家些被打剩的兄弟。只好顺道拾了残军,回到长安,向刘彻汇报战绩。
  
  不用多说,长安等着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果然,四支部队都分别回到长安,刘彻听完汇报,立即指着李广大吼一声:拿下。
  
  同时被拿下的,还有公孙敖。输了就要服罪,刘彻已经给他们准备了后路:斩。但是,李广和公孙敖都没死成。
  
  原因是,他们用钱将刘彻摆平了。
  
  在汉朝,被定为死罪的,可以有三种结果选择:一是以命抵罪;二是拿钱赎命;三是接受宫刑。此三条中,中间那条最有人性。钱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得性命在,不怕挣不来。
  
  但是,这钱不是一笔小数目。多少钱可以赎命呢,六十万钱。六十万钱,对了李广和公孙敖来说,都不是问题。但是,对后来的同样被定死罪的某个人来说,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那个人,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李广孙子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惹怒刘彻,于是被投进死牢,准备拉出去斩首。司马迁全举全家上下,砸锅卖铁,硬是凑不出这要命的六十万钱。
  
  都是当官的,为什么李广和公孙敖都有钱,为什么司法迁你没钱?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广家底厚,公孙敖朋友多,俩人多少都有些赞助商。但是,司马迁的工作就是搞历史研究的。其专业不吃香,经费又不多,想贪几个钱的,门都没有。最后,他只能接受宫刑。
  
  司马迁不怕死,怕死不是司马迁。他之所以选择宫刑,是因为他知道,有一样东西,比他裤档底下的男根更重要。这个东西,就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对抗刘彻最有力的武器。
  
  你可以毁灭我的肉体,但你永远都不能毁灭我的精神和梦想。你要让我生不如死,可是我要告诉你,我要以残忍的肉体,和崇高的斗志,击垮你的嘲笑和强权意志。
  
  事实上,司马迁赢了。
  
  刘彻也赢了。司马迁造就了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刘彻却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这是后话,点到为止。
  接上
  
  
  此次攻打匈奴,最赚的的人是卫青。卫青凭借七百个人头,被刘彻赐爵关内侯。这个关内侯,正是一个好名声,没有实际收入,但毕竟也是侯了。
  
  封侯倒是其次,卫青名声鹊起,从此奠定他在军中地位。更难得的是,卫青尾巴没有翘起来。他很低调,也很随和,待人亲切。同时,又很善良搞好各种社会关系。无论是清高的士大夫,或者低微的小士兵,或是皇宫中权贵,无人不施之于礼。
  
  于是,和匈奴干完这一架,卫青人气指数暴增,成为年底最数欢迎人士。
  
  但是,此次出击,仅仅是刘彻打架生涯的第一战。刘彻当然不能罢休,匈奴人更不愿罢休。公元前129年,秋天,匈奴再次进犯汉境。
  
  此次,匈奴人属于挑衅搅水来的。因为,他们人数只有数千人。他们沿着边境抢盗,屡屡得逞。他们抢劫像吸毒上瘾似的,抢完了走,又来抢,又走,又来抢。
  
  在众中受抢地区中,数渔阳最惨。渔阳,即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县。刘彻当然不能对渔阳坐视不管,必须派一支军队去守渔阳。
  
  那么,派谁去呢?刘彻当即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衰人韩安国。
  
  韩安国从梁国一个小官,一直混到中央,当了丞相,的确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然而,自从上次和刘彻出差,坐车摔下车后,从此就成了一个衰人。先是,刘彻以不能工作为由,撤去丞相之职。后来,病情好转,刘彻用一个中尉的职务,就将他打发了。再过一年,又给他换了工作,卫尉。现在,刘彻决定再给他换工作,迁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派往北京保卫祖国边疆。
  
  一直以来,韩安国都是主和派。现在时势变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这个主和派,也得硬着头皮去干架了。
  
  不过,刘彻之所以派韩安国屯边,有两层意思。首先,韩安国过气了。丞相这位置,下来容易,上来难。一旦下来,再想上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派韩安国屯边,的确有些发配的意思了。其次,别看韩安国之前是主和派,就以为他怕打架。事实上,他能文能武,算是全才一个。所以,韩安国屯边,又有临危受命之意。
  
  总结以上两点:如果韩安国守边有功,将来仕途有可能是光明的。如果干得不好,那就休怪人家下手不客气了。
  
  事实证明,韩安国没有辜负后半生得来的这个衰人称号。他到渔阳才一年之久,就遇上了一个衰人。
  
  公元前128年,秋天。匈奴人再次发狠,派两边骑兵再次犯边。他们胡刀凌厉,杀入辽西郡,干掉辽西太守,俘获两千人。紧接着,他们毒瘾大发,继续挺进,杀入渔阳。
  
  渔阳是韩安国负责屯守的地盘。叫韩安国对付田蚡等,那些政治流氓,那是绰约多姿的。然而,当韩安国闻听匈奴气势汹汹朝他扑来时,他急了。
  
  他急,不是因为不敢打,而是来不及打。他来不及打,追究起来,这都是他的错。韩安国谋略过人,为何犯错?其实,他之所以犯错,正是他相信了一个衰人的话。
  
  这个衰人,正是匈奴俘虏。
  
  事情是这样的:韩安国来到渔阳后,磨刀霍霍,没想到匈奴不傻,一直躲着他。于是,韩安国主动派人出去侦察,抓到了一个匈奴人。一审一问,人家告诉他,匈奴军早跑得无比遥远了。
  
  韩安国一听,心中窃喜。于是,他给刘彻上书,说现在是农忙时节,请求停止屯军。一部分部队回去忙活,留下七百人就够了。
  
  刘彻批准。然而,韩安国中计了。他刚撤兵一个多月,匈奴人就如狼扑羊地杀来。
  
  匈奴人都跑到家门来了,韩安国只好硬着头皮,领着七百士兵披装上阵。但是,韩安国的兵又不是铁兵,又不会降龙十八掌。这七百人硬撑着,只有葬命的份了。于是,韩安国和匈奴人打了一阵后,看看招架不住,马上带着人马,退回城里死守。
  
  匈奴人既然大老远来了,也由不得韩安国欢不欢迎,他们是立志要进城去的。于是,匈奴骑兵排兵列阵,向坦克兵一字排开,准备撞城。
  
  韩安国,你准备受死吧。
  
  就在紧急关系,让韩安国没想到的是,他的救星来了。此时,燕兵闻风赶来,救韩安国来了。
  
  匈奴汉军救兵赶来,只好草草收场。他们转向下一站,雁门郡。然而,匈奴骑兵冲入雁门郡的地盘,还没杀过瘾。这时,汉军大部队也来了。
  
  此时,卫青率领三万兵从雁门郡出发,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发。汉军两路夹击,关门打狗。之前,匈奴是人多的人少的;现在,轮到他们人少的被人多的打了。
  卫青不负众望,发挥疯人的疯狂的殴打精神,斩首数千。
  
  这场战争,用一句孩子的话来说,好人打跑了坏人,世界恢复了短暂的和平。
  四、卷土重来
  
  屯守渔阳失败,韩安国心里很难过。他终于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防火防盗防匈奴,那是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的事。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晚了。因来,刘彻已经派人赶来了。
  
  人家大老远跑一趟,主要是问候韩大人,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刘彻这话,问得韩安国心里很难爱。于是,心里难过,脸面难挂的韩安国,干脆向刘彻请求,要调回长安。
  
  韩安国这样告诉刘彻,此次屯渔阳失守充分证明了,我不适合搞国防建设,而且我现在身体有病,还是将我调回长安,干回老本行吧。
  
  韩安国的老本行是什么?内斗。外斗不行,转岗内斗。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刘彻两话不说,将韩安国的请求打了回去。
  
  刘彻告诉韩安国,你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外斗工作。
  
  刘彻的话不是白说的,他立即将韩安国东迁,屯守右北平。右北平,即今天的内蒙古这城县西南。想回长安?做梦去吧。先啃够沙子再说。
  
  这下子,韩安国懈气了。刘彻这翻话,疑是政治宣判书,他的政治生涯,可能要到头了。回望长安,烟雾茫茫;眺望前方,风沙满天。纵横官场一生,怎堪换的是,如此一个落魄的,幽魂野鬼般人样。
  
  韩安国只好忽忽不乐的,去了右北平。
  
  几个月后,突然有一消息传来,韩安国生病吐血而死。
  
  事实上,刘彻想打发韩安国远一点,那是没错的。但是,他并没有存心想整死韩安国。刘彻之所以派韩安国屯守右北平,是因为他获取可靠情报,匈奴又要从东边席卷而来。没想到,韩安国最终还是熬不住匈奴。
  
  韩安国是死了。对刘彻来说,死人事小,匈奴事大。反正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韩安国空出来的岗位,必须找人填上去。刘彻马上的,又想到汉朝另外一个有名的衰人。
  
  这个衰人,就是李广。
  
  李广自上次交钱赎命之后,一直待业在家。李广是个牛人,但是不是所有的牛人都能找到工作。作为职业军队出身的李广,事实上他的择业空间,就只有部队。如果皇帝一辈子不征用他,那他也只能一辈子闲置。
  
  所以,李广只能等待。于是,无所事事李广,平常除了喝酒,就找人一起去山里打猎。除此之外,没有啥好玩了。还好,就他在度日如年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人告诉李广,皇帝要见你,跟我走吧。
  
  刘彻召见了李广,开口就说给他一份太守工作,屯守右北平。管他什么右北平,左北平。老板看得起,俺当然乐意为您服务。但是,李广却告诉刘彻,复出可以,但是您可不可以借我一个人?
  
  刘彻问,什么人,说来看看。
  
  李广说,霸陵尉。
  
  刘彻笑了,说,没问题,你想要我就让他跟你走吧。
  
  要的就是皇帝这句话。李广也笑了。李广这笑,是阴险的笑。这个霸陵尉,怎么跟李广扯上一腿了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夜里,李广带随从出去打猎归来,就在田间停马畅饮。没想到,回到半路时,被霸陵尉发现,喝令他违规夜出,要拘留他们。
  
  霸陵尉不是跟李广过不去,而是公正办事。对李广来说,处罚当然可以,但必须看对象。于是,李广的随从好心提醒霸陵尉,说道,您身边这位是前将军李广,希望能高抬贵手,放一马。
  
  李广震响江湖,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换成是谁,或许会真的放过李将军一马。很不巧的是,牛人李广,碰上的也是一个牛人。霸陵尉之所以牛,是因为他喝高了。
  
  于是,李广随从报上李广名号,霸陵尉非但不领情,反而大喝一声道:现任将军夜里还不敢乱走呢,你前任将军又算个屁呀。霸陵尉说完,便将自以为不算个屁的李广办了。
  
  李广阅人无数,牛人一个,竟然被一个小小的霸陵尉给拘留了。一想起这事,的确叫人颜色挂不住。所以,有些事过去了,就算了。有些事,不管过去多久,都不能说算就算了。既然霸陵尉说他不算个屁,现在李广倒要让他看看是不是不算个屁。于是,李广让霸陵尉跟着他上路,一到军中,废话也不多说,马上拉出去斩首。
  
  斩了霸陵尉,面子似乎赚回了一点。但是,远远不够。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李广要告诉匈奴,我飞将军又回来了。
  
  李广重整旗鼓,认真备战。然而,本来要南下的匈奴,闻听了李广卷土重来,却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们一看到了李广军,仿佛耗子看到老猫,总是避之不及。
  
  匈奴人这一避,就是数年。李广不战而威名在外,总算暂时扳回了一局。
  接上
  
  李广暂时阻住了右北平,却永远阻不住匈奴抢劫的欲望。公元前127年,冬天。匈奴人换了个方向,又跑出来抢劫了。此次,匈奴直扑上谷郡和渔阳郡,杀掠汉朝吏民,约有一千余人。
  
  有朋常自东边来,不亦打乎?刘彻反应很快,立即派遣部队行动。
  
  此次出征,卫青再次闪亮登场。随卫青出征的,还有李息将军。与往常不同,刘彻这次准备玩一次大的。汉军的部队,东至云中郡,西到陇西郡,一千余公里的部队全部出动。
  
  必须交待的是,卫青前两次带队,都有数目可知。偏偏这次行动,连个粗略的数据都没有。但是我相信,从刘彻的匈奴之决心,对匈奴之恨意,击匈奴之心切等几方面来看,卫青的部队肯定以万字为单位。
  
  你猜卫青会打向哪里?向东,还是向西?
  
  答案:向西。
  
  当时,匈奴在东边抢劫,等到汉朝部队赶到上谷和渔阳,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刘彻决定西袭匈奴,目的就是以牙还牙。你抄我东边,我抄你西边,看谁更赚。
  
  出发!
  
  从兵法上来说,刘彻这招就叫,避实就虚。从当时的战情来看,这是一招妙招,更是一着狠招。打突袭战,卫青尝过小甜头。这次,他是准备大尝一次大甜头的。于是,卫青集中大兵力,向黄河河套进攻。
  
  黄河河套地,长期盘踞着楼烦王和白羊王,这都是匈奴欺负汉朝的前哨。打掉他们,等于拆掉了匈奴的跳板和一座跳桥。
  
  匈奴做梦都没想到,他们年年抢汉朝这个大地主,没想到今年大地主,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卫青奔袭挺进河套,实施一锅端政策:斩首二千三百人,虏获三千余人,粮食和战车若干,牛羊百万头。
  
  更重要的是,卫青的部队,没有受到毫毛损伤。一刀还一刀,值了。
  
  卫青拿下黄河河套的消息,迅速传回长安。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这是自汉朝建国以来,取得的最大战绩。几代人的忍辱负重,似乎等的就是这一天。实在不容易啊,刘彻的眼睛湿润了。
  
  刘彻立即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同时被封侯的还有卫青的两个部将,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然后,论功行赏后,刘彻却被一个问题卡住了。
  
  将刘彻卡住的问题,是别人提出来的。这个人,就是历史坎坷,终爬进官场半竿高的主父偃。
  
  主父偃,齐国临淄人,贫农出身,却是个好读书的孩子。那时候,贫家的孩子,凡是读书,都想改变命运。但是,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想当官,必须靠钱。没有钱,不能出门,不能结交权贵,也不能结交志同道合之徒。所以,唯有一条路可走,学纵横学。
  
  纵横学是嘴皮子功夫,自战国苏秦张仪以玩嘴皮子出名之后,后世许多贫家子弟,都跟风学进。对主父偃来说,纵横学或许不是他的兴趣所以,学习它,仅仅是为了谋一碗饭,讨一锅汤。于是,主父偃日学月学,终于学有所成,然后出门谋生。
  
  但是,他马上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天下太平,纵横术根本就没有市场了。如果想有要市场,那首先想办法将天下搞乱。这真够主父偃郁闷的,寒窗苦读几十年,竟然学成的是一身废功夫。这就仿佛厂商好不容易生产许多产品,投放市场时,竟然发现制造的却都是些过时货。
  
  古人有云,失败是成功的老母。此话,不是绝对正确,却是相对真理。主父偃经历了此次惨痛失败后,突然悟出一个真理:学习,必须与时俱进,与市场需要同步前进。
  
  那么,汉朝市场上近几年流行什么学问呢?经学。自刘彻上台,搞了一个人才交流会后,董仲舒振臂高呼,经学立即风行天下,一统江湖。于是,主父偃决定,重回陋家,重头学习经学。
  
  经学有两本入门著作:《易经》和《春秋》。于是,主父偃就从这两部大书学起。还好,有前人的研究和学习经验,再加上悟性本来不错,主父偃学习不是特别吃力。很快的,他学上道了。
  
  于是,主父偃再次出山了。但是,他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一个读书人喜欢他。他走到哪里,想跟人家交流交流,拉个人气,或者混个眼熟,都没有人愿意理睬他。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事实上,认真揣测,就可以弄通这帮读书人的心态。主父偃为什么学纵横学?为饭碗?他又为什么改学经学?还是为了饭碗。
  
  一切为了饭碗,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那些清高的人认为,主父偃为学掉价,竟然为了饭碗而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乏味无比的学问,你这不崇高的人,怎么能和我们这些为学术而献身的人呢。
  
  那些牛逼的经学者却这样认为,你主父偃半路弃纵横,学了经学,纯粹是抢他们饭碗而来的。既然这样,他们凭什么欢迎你这个,意志不坚定,理想不崇高,专门抢人家工作的人凑到一起呢?
  
  主父偃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这次,他真是欲哭无泪了。好不容易与时俱进了,又不容易与人奋进,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啊。
  
  更可悲的还有,主父偃没钱了,到处向人借钱,竟然也没有人舍得施他一个子儿。
  
  世态炎凉,举世维艰,这就是家乡齐国留给主父偃的成长经历。孤独啊,孤独。不在孤独中奋斗,就在孤独中疯掉。
  
  这时候,孤立无援的主父偃决定,背井离乡,到别国觅食。用一句很有骨气的话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主父偃只好离开齐国,挪窝向北而去。他先后去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不知道他到底走了什么霉运,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婉拒。这种日子,真的不好受。我主父偃不就是个中年转行而已嘛,为什么就那么多人讨厌我呢?
  
  主父偃只好收拾悲伤,告别燕赵,向西而行。他这次的方向是,西漂长安城。
  
  主父偃来到长安后,运气似乎有好转。经人介绍,介绍了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就是卫青。卫青看人家漂了这么多年,一无所获,挺同情的。于是,他向刘彻推荐主父偃,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有才,您可否考虑一下。
  
  刘彻听了卫青的介绍,不点头,也不摇头,更没有留下什么传话。召见的也就黄了。但是,主父偃还没有彻底绝望,继续留在长安,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但是,找工作是需要钱的。不能说托人,就算是住宿和吃饭,都是一笔不少的花销。特别是,对主父偃这种吃今天没明天的漂泊一族来说,的确是一种严峻考验。
  
  说困难,困难就来了。不久,主父偃盘缠花光,吃饭成了问题。于是,他只好厚着脸皮去蹭饭。
  
  古今以来,没有多少人是喜欢别人上门蹭饭的。当初,韩信流浪淮阴的时候,曾经无数次到亭长家蹭饭,结果被人家变相赶出大门。
  
  当然,长安富人多,人家也不在乎那两顿饭。问题是,主父偃凭什么要蹭他们的饭,首先得给个理由先。非亲非故,凭什么养你?
  
  这时候,被人有如逐苍蝇的主父偃,突然觉得,如果靠巴结诸公,推荐找工作,恐怕黄花菜都凉了。想靠别人,那是靠不住的。那怎么办,只能靠自己了。
  
  主父偃是这样想的,既然都能厚着脸皮蹭皮,他为什么就不能厚着脸皮,主动找老板要工作呢?于是,主父偃决定,亲自给皇帝刘彻上书,毛遂自荐。
  
  主父偃给刘彻递交的自荐书,是一篇策论。同时,主父偃还拉了两个人,一起向刘彻投了自荐书。
  
  真奇怪了,主父偃不怕别人抢饭碗吗?干嘛拉上别人呢?
  
  其实,主父偃拉同伙,那是有目的的。因为,他的这篇策论,中心思想就是反战。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临淄老乡,叫唤严安;一个是非老乡,名叫徐乐。此两人的策论,其论调也都是反战。主父偃拉上他们,是因为他们都是志同道合之徒。人多好壮威,这应该是主父偃想要的。
  
  主父偃等三人,早上投出自荐书后,就回住宿等。黄昏的时候,传来一个破天荒的好消息:刘彻要同时召见他们三个反战分子。
  
  刘彻好战,天下皆知。一个好战的皇帝,召见三个反对皇帝攻打匈奴的分子,好像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研究起来,一点都不会莫名其妙。刘彻好战,但是,并不等于他不听反战的声音。只要是于国有用的声音,他都要洗耳恭听。
  
  这,就是大汉天子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刘彻召见主父偃等三人,听了他们一翻陈辞。最后,只见他摇头叹息道,怎么搞的,你们现在才来。和你们相见,真是相识恨晚啊。
  
  在那一刻,主父偃的眼睛滋润了。多少年的苦苦追求啊,为的就是得到天子这么一句话。曾经受的多少苦,今听此一言,总算值了。
  
  主父偃当然觉得值了。因为,刘彻同时给他们三个安排了工作,岗位都是郎中。而且,主父偃因为表现出色,得宠最多。一年之中,竟然被四次提拔,被拜为中大夫。
  
  主父偃一夜升天,有人却害怕了。这些人,多数都是过去扫他出门和拒他千里之外的富贵人家。千怕万怕,还不是怕主父偃主动找上门来算帐。于是,这帮人只好防患于未然,花钱消灾,贿赂黄金。
  
  主父偃对那些赔礼道歉,全都笑纳了。升官发财,升官发财,升了官不发财,要那官儿有什么用?
  
  估计是,主父偃收的礼实在太多。于是,有人好心警告他道:不要太贪,应该适可而止。
  
  然而,主父偃却理直气壮地说道:你们还是算了吧,我生为就是为追求富贵荣华为已任,就算没办法享受到,死在钱眼里,也是值得的。
  
  不怕别人收钱,就怕收了,别人还气壮山河。主父偃,你真让人无语了。
  
  回到前面。主父偃之所以能找到工作,是因为他以儒者的身份见到了刘彻。自孔子以来,儒者多数都是反战的。然而,当主父偃找到饭碗后,他决定干回他的老本行,纵横家。
  
  纵有口才,而胸无谋略,那是无法端稳纵横家这碗饭的。还好的是,苦练多年,主父偃的纵横学专业知识没有废掉。于是,当他闻听卫青拿下河套地区后,立即向刘彻提交了一个重要的议案。
  
  这次,他没有叫嚣反战。恰恰相反,他要脱皮反战外衣,露出他好战的本色。
  
  主父偃的议案书大约如下: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又有黄河作为天堑,前秦将军蒙恬将军,还曾在这里筑城驻军,抗击匈奴。既然地势有利,汉朝应该像蒙恬那样,重新筑城,建立边塞。因为这样,不但减少粮食运输成本,同时给匈奴形成巨大威胁。
  
  主父偃的议安交上去后,刘彻没有独自决断。而是上朝,举行公议。
  
  没想到,主父偃的议案,非但没有得到响应,反而受到攻击。甚至,有人公开跟主父偃辩论,骂他无聊。
  
  这个人,就是汉朝另外一个牛人,公孙弘。
  五、公孙弘和主父偃
  
  公孙弘,字季,齐淄川国 (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人。公孙弘初出道,谋到了一份狱吏工作。说起来,狱吏这工作真不是一般人当的。首先,你必须有过硬的狱法专业知识;其次,断案查案,都必须保持头脑清醒,逻辑清楚。
  
  公孙弘的头脑是够用的,但总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好不容易谋到的一份前途无量的工作,因为办事不牢,被公家免去了公差。
  
  从此,公孙弘工作丢了,钱也没了。于是,一无所有的他,只好替人打工。还好,整人的工作不好做,整畜牲的工作还是可以的。不久,他就在一富人那里,找到了一份放猪的工作。
  
  公孙弘放猪的地点,就在海边。日起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一天天被打发;一批批的猪仔,在海边快乐的长大,然后又痛苦被人抬去屠宰场。这真是一份无聊的工作。我想,公孙弘面对着茫茫大海,心里肯定有过诸多痛苦的挣扎。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跟这些蠢猪混在一起,一直混到老吗?
  
  孔子说,四十不惑。公孙弘四十年这年,有如神助,突然顿悟开窍。他觉得,如果真就此养一辈子的猪,命运估计连猪都不如。猪死的时候是痛苦的,可是他活着的时候多数是快乐的。但是,公孙弘生不快乐,已经输给猪一截,他必须奋起直追。
  
  于是,公孙弘开始了新的梦想。好马不吃回头草,他是坚决不能回头学习狱法,再去做那个伤心的狱吏工作。他已经找到当时一个热门专业,研究经学。
  
  想想,董仲舒三十出头,已经是名震天下,桃李遍地。四十岁的公孙弘,却还从零开始,这真是个天下奇闻。还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决定已下,公孙弘就去拜师。很快的,他找到一个以研究《春秋》的老博士。此博士姓胡,我们唤他胡博士。很高兴的是,胡博士将公孙弘收下,愿传他平生之学。
  
  董仲舒闭关三年,写出了一部《春秋繁露》。此部著作,相对经学江湖来说,绝对是降龙十八掌之类的盖世武功,一出手就能江湖震动。公孙弘知道,自己和董仲舒比,只能用天才与非天才来形容。俗话说,笨鸟先飞。可是公孙弘算起来,他这叫笨鸟晚飞。所以,他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这一努力,二十年就过去了。
  
  人生到底有多少个二十年?命好的话,有四个,命不好,一个都混不到。命稍好,混三个。如果能混两个,也只能是保本生意。但是,公孙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仿佛就像赌桌的衰人,当人生的赌局即将结束时,他突然时来运转,赌运好起来了。
  
  公孙弘赌运好转,出现在他六十二岁这年。那时,刘彻刚刚上台,向天下发出了招贤良人士的公告。于是,不服老的公孙弘决定出山,去长安碰碰运气。结果,那时应征,中榜了。那么,给他当什么官较好呢?刘彻真的犯难了。
  
  一般来说,被刘彻看中的,多数让他们先从郎中干起。可是,六十岁的老家伙,叫他去当个郎中,实在有些委屈老人家了。因为,郎中这活儿,都是些跟屁虫工作,吃喝玩乐,都少不了。所以,这样的活儿,往往年轻人较合适,老人就免了吧。
  
  最后,刘彻决定拜公孙弘为博士。这是一个闲职,出差机会少,比较适合老年人。
  
  出差机会少,不等于没机会。很快的,刘彻将一个出使匈奴的机会。这次,公孙弘领旨跑了一趟匈奴。没想到,回来后,跑坏了身体不说,反而又将好端端的一个官儿丢了。
  
  公孙弘之所以丢官,是因为刘彻对他的工作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没有明说。反正刘彻听了公孙弘汇报工作后,当场就怒了,立即叫他滚蛋。于是,公孙弘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回齐国去了。
  
  人生赌运,好不容易好转,竟然碰上邪气。公孙弘实在没辙了,他准备放弃求官,然后收几个徒弟,老老实实地传道授业,以此终老算了。
  
  可是,事隔七年,他的赌运突然又好起来了。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刘彻又向天下征召文学人才。此次,刘彻将指标分配到地方,让地方推存人才到长安参加面试。公孙弘的故乡淄川国,竟然又将公孙弘名字报到中央。
  
  上一次受辱,此次又将他送去见刘彻,这不是找抽吗?于是,公孙弘谢过大家好意,说:“我已经见过皇帝一次了。因为出使匈奴,没有替皇帝挣到面子,所以才被赶回老家来的。我老了,再也丢不起这个脸了,你们还是推荐别人去吧。”
  
  但是,淄川国人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公孙弘合适。于是,他们硬是将公孙弘的名字报到长安。这下子,公孙弘只好装出不好脸的老家伙,再次征程,西入长安。这年,公孙弘恰好七十岁。
  
  公孙弘入长安后,照例是参加对策考试。很邪门的是,他的对策居在别人之下,但是一送到刘彻那里,竟然被点了第一名。真不知道,刘彻是不是要拿公孙弘来开涮。没想到的是,刘彻非但没有对公孙弘开心,他一见到公孙弘,顿觉公孙弘气质不可往语。于是,刘彻一高兴,又拜公孙弘为博士。
  
  人生如戏,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公孙弘真不知是笑好,还是哭好。
  公孙弘再次被拜为博士后,刘彻给他一次出差表现的机会。这次,不是出使匈奴,而是西南夷。事情是这样的,唐蒙开辟西南夷,置郡后惹得巴蜀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刘彻便派公孙弘出去看看情况。
  
  没想到,老人家山高水远的跑了一趟,回来上了一奏,极力否定唐蒙修道。反对的理由,前面是讲过的。浪费国家钱财不说,还调用了民夫和军队,搞得当地人鸡犬不宁。
  
  但是,刘彻看了公孙弘的奏后,什么也没说。
  
  不用多说,刘彻对那次公孙弘出使西南夷,的确又是不满意。但是,刘彻没有发火,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火赶人。此事就算这样过去了。
  
  让我们回到刘彻开会现场。刘彻将主父偃要将河套设郡的提案抛出来后,公孙弘据理力争,首先将了主父偃一军。他对刘彻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旧秦曾经在河套设郡,那是没错的。问题是,旧秦蒙恬将军,曾经发三十万大军在黄河以北筑城,修了很久,都没成功,后来不得已放弃。
  
  公孙弘语言老道,没有将话说绝。不过,他的意思大家是明白的,人家蒙恬费了这么多人马去整,都没整出花样来。难道,咱们偏吃饱没事干,还要去吃那些苦吗?
  
  公孙弘的观点,代表了广大汉朝大臣的意见。但是,他却不能代表刘彻的想法。算起来,刘彻对公孙弘不满意,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次,刘彻再次否定公孙弘,采用主父偃的计策,在河套地区设郡驻军。
  
  不吃苦中苦,怎么能为人上人?果然,刘彻行动了。
  
  首先,刘彻立朔方郡,调动十万人前去筑城。承包刘彻此个大项目的包工头,即跟随卫青敌立功的苏建。除了筑城外,苏建同时承包的附加工程还有,修缮蒙恬将军所筑的要塞,巩固黄河屏障。
  
  为了替祖宗几代人报仇,为了成就汉武雄风,刘彻这次真是下了血本。修城,那是要靠材料的。材料从哪里来,从中原运去。靠谁?当然是民工。无论是修城的士兵,还是运材料的民工,都得吃饭。用的吃的,通通得花钱。
  
  具体花了多少钱,没有人说得清楚,反正是,至少千万巨钱以上。于是,开辟西南夷,再加上修这个朔方郡,刘彻几乎将祖宗几代人的积累全花光了。从此之后,文景之治所形容的,百姓攀比买宝马,粮食烂在仓库里的好日子,一去不再复返了。
  
  国库没钱了,城还没修好,怎么办?刘彻当即想到一招,移民。
  
  公元前127年,夏季,刘彻将十万人移往朔方郡。以民养民,同时军民合作,共同守城,匈奴要想打进来,那就不怎么容易罗。也正如此,汉朝对匈奴作战,从此化被动为主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