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49 赵蕤(唐)
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也。礼义不修,外内无别,
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日至,夫是之谓人妖也。三者错乱,
无安国矣。”其说甚迩,其灾其惨。《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
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也。”墨翟曰:“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
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助劝。若此则乱者可使理,而
危者可使安矣。若以为不然,昔者桀之所乱,汤理之;纣之所乱,武王理之。
此世不渝而人不改,上变政而人易教。则安危治乱存上之发政也。岂可为有
命哉?”
昔梁惠王问缭曰:“吾闻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
曰:“不然。黄帝所为刑德者,以刑伐之,以德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
世之所谓刑德者,天官、时日、阴阳向背者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以
言之?今有域于此,从其东西攻之不能取,从其南北攻之不能取。此四者,
岂不得顺时乘利者哉?然不能取者,何也?城高池深,兵战备矣,谋而守之。
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天宫之阵,曰背水阵者,为绝军;向坂
阵者,为废军。武王之伐纣也,背漳水,向山之坂,以万二千击纣之亿有八
万,断纣头,悬之白旗。纣岂不得天宫之阵哉?然而不胜者,何也?人事不
得也。黄帝曰:‘先稽己智者,谓之天子。’以是观之,人事而已
按,孙卿、墨翟、尉缭之说,言吉凶祸福在于人矣。周公戒成王曰:“昔
殷王中宗,治人祗惧,不敢荒宁,享国七十年。其在高宗,喜靖殷邦,至于
小大,无时或怨,享国五十九年。其在祖甲,爱知小人之衣食,能保惠于庶
人,弗侮鳏寡,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佚,惟耽乐之从,亦
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三、四年。呜呼!嗣王其鉴于兹。”
《史记·陈世家》曰;“陈,舜后也。周武王封之陈。太史公云:舜之
德,至矣。禅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氏得政于齐,
卒为建国,百世不绝。”又《南越传》云:“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继
于人哉?何其久也?历数代尝为君主,勾践一称伯。盖禹之烈也。”又曰: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之少子也。幽王以为司徒,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
予安逃死乎?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火正,其功大
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
公曰:‘周衰,何国兴?’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
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氏,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
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武王封虞叔于唐,其地险阻,以此有德。若周
衰,必并兴矣。”
按,周公、马迁,太史伯之谈,言兴亡、长短必于德矣。此略言其本而
不语其详。尝试论之曰:命也者,天之授也;德也者,命之本也。皇灵虽阴
骘下人,定于冥兆。然兴亡、长短,以德为准。若德循于曩,则命定于今。
然则今之定命,皆曩之德也,明矣。夫命之在德,则吉凶祸福不由天也。命
定于今则贤圣、鬼神不能移也。故君子尽心焉,尽力焉,以邀命也。此运命
之至矣。]
《易》曰:“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此之谓也。
[议曰:夫吉凶有人,兴亡在德。稽于前载,其在德必矣。今论者以尧
舜无嗣,以为在命,此谬矣。何者?夫佐命功臣,必有兴者,若使传子,则
功臣之德废。何以言之?昔郑桓公问太史伯曰:“周衰,何国兴?”对曰:
“昔祝融为高辛火正,其功大矣。而其子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
楚必兴。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赢姓,伯翳之后,伯
翳佐舜怀柔有物。若周衰,必并兴矣。”是以班固《典引》云:“陶唐舍胤
而禅有虞,有虞亦命复后,稷、契熙载,越成汤武,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
首,将授汉刘。”由此言之,安在其无嗣哉!又曰:“楚师屠汉卒,濉水梗
其流;秦人坑赵士,沸腾若雷震。虽游、夏之英才,伊、颜之殆庶焉,孰能
抗之哉!”此其弊也。
对曰:宋景公之时,萤惑在心。公惧,问子韦,子韦曰:“心者、宋野
也,祸当在君。虽然,可移于人。”据此言,则君有祸,人当受之。若当君
厄舍之时则生人涂炭。虽伊、颜、游、夏何所抗哉?故庄子曰:“当尧舜,
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桀纣,天下无通人,非智失也。时势适然。”此
之谓也。
又曰:“彼戎狄者,人面兽心,晏安鸩毒,以诛杀为道德,蒸报为仁义。
自金行不竞,天地板荡,遂覆洛,倾五都。呜呼,福善祸淫,徒虚言耳。”
据此论,以戎狄内侵,便谓由命,此所谓不量于德者也。何则?昔秦穆公问
戎人由余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
何以为理乎?”由余笑曰:“乃中国所以乱也。夫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
身亦先之,仅可小理。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盛以责督于下,下疲
极,则以仁又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杀,至于灭宗,皆此类也。夫戎
狄则不然,上舍淳德以遇于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
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夫戎狄之德有如此者。”今晋之兴也,宗
子无维城之助,而阏伯实沈之际日构;师尹无具瞻之贵,而颠坠戮辱之祸日
有。宣、景遭多难之时,务伐英雄,诛庶桀以便事。其倾覆屠脍非主于诛杀
也,风俗淫僻,廉耻并失。先时而昏,任情而动,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妒
忌之恶,有逆于舅姑。有反易刚柔,有杀戮妾媵,有黩乱上下,其淫乱凶逆,
非止于蒸报也。”
由是观之,晋家之德,安胜于匈奴哉!今见戎狄乱华,便以为在命不在
德,是何言之过欤!]
【译文】
《易经》上说:”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这是讲道的不同。又说:
“兼天、地、人三道的规律,都是对立的两方面。即天有阴阳,地有柔刚,
人有仁义。”这是讲道的相通之处。如果根据道的不同性质而否定道的相通
之处,那就是糊涂。如果固守道的相通之处而否定道的差别,那也是取其弊
端。快慢、深浅种种变化错综复杂地存在于大道之中,所以表现为参差不齐,
很难表现得那么均衡、那么明显。天、地、人三道莫不如此。所以君子尽心
尽力去积德行善,去追求获取善命而已。
[荀子曾说:“天道运行有它固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用合理的行动去应合它,就会有吉祥出现,否则就会出现灾荒。加强
农业这个根本、节约用度,天也没法使你贫穷。养生之道周备,凡有举动都
附合时宜,天也不能使你患病。遵循大道行事而不迷惑,天也不能加祸于你。
否则天也不能使你吉祥。所以明白天道和人道互不相干的道理,就可以称得
上圣人了。如果有星辰坠落,树木无故发出可怕的声音,天地出现异常变化,
你感到奇怪,是可以理解的。只有人间妖孽才是可怕的。为什么呢?政治险
恶,田园荒芜,庄稼长得不好,米价暴涨,人们吃不饱肚子,路边尽是饿死
的贫民,这就是人间的妖孽。政令混乱,大的举措如兴土木、田猎、乃至战
争都违背农时,对于国家根本的农业不予关心,这就是人间妖孽。不修礼义,
使男女无别,荒淫无度,父子之间还互相猜疑,上下级之间离心离德,盗贼
每天都来光顾,这就是人间妖孽。这三种情况错杂交织,国家就不会安宁了。”
荀子的说法非常切近,这种灾难确是太悲惨了。《左传》上说:“万物之精
怪,圣人之书不予记载。对于没有用的道理,不是急迫的学问,可以弃置一
边,不去研究它。”墨子说:“古代的圣王,把孝子推举出来,是为了勉励
人们都孝敬父母;尊重贤良之人,是勉励人们都去做善事。因而发布法令来
教诲人民,明定赏罚以有助于这种勉励的功效。象这样,乱政可清,危国可
安。过去被夏桀搞乱了的国家,不是被商汤治理好了吗?被商纣搞乱了的国
家,不是被周武王治理好了吗?这就是时代若不发生变动,民俗也很难改变。
最高统治者转向正道,人民也就容易教化的道理。所以国家的安危和治乱都
取决于最高统治者所发布的政令啊,怎么能说有定命存在呢?”
从前梁惠王问尉缭:“我听说黄帝由于有刑罚,有仁德,而百战而胜,
是这样吗?”尉缭回答说:“不是的。黄帝所制定的刑罚和仁德,是用刑罚
来讨伐不仁,用仁德来守卫天下。那并不是世俗所说的刑罚与仁德啊。世俗
所说的刑罚、仁德,指的是天体上的日月星辰运行是否失序,以及阴阳向背
等神秘之说。而黄帝的刑罚及仁德,都属于人为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假
如现在有一座城池,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攻不下来。这四个方向,难道都
不能顺应天时,凭借地利吗?然而仍然攻不下来是因为城墙太高,护城河太
深,武器、战法无一不备,以及守卫者的深谋远虑。由此看来,天道的吉凶
不如人的谋略啊。天官阵法中有一种背水阵,布出这种阵法会使全军覆没;
有一种向扳阵,使用这种阵法的劳而无功。可是武王伐纣的时候,背靠漳河,
面对山坡,既是背水阵,又是向坂阵,用一万二千的军队去进攻商纣王的十
八万大军。最后终于把商纣王的头颅割了下来,悬挂在白旗上示众。难道是
商纣不懂天官阵法吗?然而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得人心的缘
故。黄帝曾说:‘首先考虑自己是否有智谋的称天子。’由此看来,决定运
命的只能是人事啊。”
按照荀子、墨子、尉缭的说法,吉凶祸福全在于人。周公告诫周成王说:
“过去殷中宗治理天下,敬畏、戒惧,不敢荒废国事,稳坐天下七十年。到
了殷高宗,兢兢业业地治理殷国,附属诸邦国,无论大小,从没有对商表示
怨恨的,安享天下五十九年。到了祖甲,能了解普通百姓衣食好坏,能使百
姓怀念他的恩惠,不欺负鳏寡孤独的老人,坐天下三十三年。自那时起,以
后即位的君王,从出生就过着安逸的日子,所想的是怎样尽情享乐,因而也
没有一个长寿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才三、四年就死了。可叹啊!
继而为王的人应引以为借鉴。”
《史记·陈世家》说:“陈国,是舜的后裔,周武王把他们封在陈地。
司马迁说:舜的仁德,可以说元以复加了,后来传给夏禹,后代都享受王者
的祭祀。历夏、商、周三代,直到被楚国灭掉。而田氏从齐国夺取政权,建
立的国家传了好多代。”《南越传》上又说:“越国虽是不开化的国家,他
们的祖先哪里有大功于百姓呢?可是为什么能传国这样久,经历了数代人,
都曾称王,到了勾践甚至争得天下霸主的地位,这大约是大禹的余烈吧?”
又说:“郑桓公名郑友,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被幽王任命为司徒。郑友问
大史伯说:‘周王族多难多灾,我哪里逃得出灭亡的命运呢?我打算南游长
江,怎么样?’太史伯回答说:‘过去祝融高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
了,但在周代,后裔未有兴盛的。楚国是他的后裔,周衰落之后,楚国必定
兴盛起来。楚国兴盛,可对郑国不利啊。’郑桓公说:‘周衰之后,哪些国
家会兴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约是齐、秦、晋、楚这几个国家吧。齐国
姓姜,本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佐帝尧治理天下。秦,赢氏,本是伯翳的
后代。伯翳曾辅佐舜用文德化导万民。以及楚国的先祖都曾对天下有大功。
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这就是晋国。那里地势险要,以此延续至今。
如果周朝衰落,这四个国家必然一起兴盛起来。’”
按周公、司马迁、太史伯的说法,国家的兴亡和国运的长短,必由其德
决定。这是概括他讲些根本道理,并未讲得详尽具体。我曾试加研究,认为
所谓命,那是自然的赋与,而德是命的根本。伟大的祖先虽然暗中保佑后代,
那也是暖味玄远的。但国家兴亡、国运长短以德为准是正确的。德在过去,
命定于现在。所以现在的定命,都是由于过去之德。这还不是明明白白的道
理吗?命既然由德所决定,那么吉凶祸福就不在天而在人了。命定于现在,
圣贤,鬼神也不能改变。所以君子只有尽心尽力修德,为求得到好的命运啊!
这就是关于命运的最深刻的理解。]
《易经》上说:“要穷究天下道理,尽自己之所能,来实现最好的命运。”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赵子评论说:吉凶由人自取,兴亡由德而定。考察以上种种记载,命
运由德行来决定是肯定无疑的。如今有些论者,由于尧舜的后代未能承继帝
业,便认为这是由命决定而不是由德决定,这就人错特错了。为什么这样讲
呢?因为尧舜身边那些佐命功臣,必然会有兴盛起来的。如果尧舜把帝位传
给儿子,那么功臣的德行便得不到回报。为什么为样说呢?过去郑桓公问太
史伯:“周朝衰落之后,哪个国家会兴盛起来?”太史伯回答说:“过去祝
融高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后裔未有兴盛的。楚国是
他的后裔,周衰落之后,楚国必定兴盛起来。楚国兴盛,可对郑国不利啊。’
郑桓公说:‘周衰之后,哪些国家会兴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约是齐、
秦、晋、楚这几个国家吧。齐国姓姜,本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佐帝尧治
理天下。秦,嬴氏,本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佐舜用文德化导万民。以及
楚国的先祖都曾对天下有大功。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这就是晋国。
那里地势险要,以此延续至今。如果周朝衰落,这四个国家必然一起兴盛起
来。”所以,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典引》中说:“帝尧(陶唐氏)不
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却传给了帝舜(有虞氏),帝舜不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
却传给了夏禹。周族的先祖稷和商族的先祖契也都是在任帝舜时的佐命功臣
时发扬功业的,因此才奠定了后来商汤和周武王的基业。由于佐命功臣多,
上天才把功业归于元首,最终授与汉代刘氏。”由此说来,岂能说尧、舜有
德无嗣呢?
范晔又说:“西楚项羽的军队屠杀汉军士卒,尸体竟然塞满了濉河,至
使河水为之不流;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当时怨愤之声惊天
动地,即使有子游、子夏那样的英才,或伊尹、颜渊那样与圣人相差无几的
有德之士,又怎么能抗拒得了呢?”于是有人认为命运在于德行的说法有漏
洞。
对于这一看法,可以这样回答:宋景公的时候,火星迫近心宿,宋景公
非常害怕,以为这是灾祸降临的征兆。于是问子韦有何办法攘除,子韦说:
“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将降临在国君身上。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转移给
老百姓。”根据这种说法,国君有病,百姓遭殃,假如当各种厄运一起降临
的时候,百姓的灾难就更加深重了。虽有伊尹、颜渊、子游、子夏那样的圣
贤,又怎么抗拒呢?所以庄子说:“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走运的人,
并不是因为那时的人都聪明;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幸运的人,也并不是
那时的人都愚笨。这是时势造成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范晔还说:“北方戎狄民族,人面兽心,贪图享乐,把杀人当作道德,
把LuanLun当作仁义。当太白星运行失度,天下大乱时,便乘机入侵中原,毁灭
了洛阳等五大城市。呜呼,行善得福做恶招祸,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根据这种说法,似乎认为狄戎内侵,便是由命不由德了。这些说法,都是由
于人们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德啊!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秦穆公曾问戎狄贤者
由余说:“中原国家,用诗、书,礼、乐等法度来治理天下,然而还是经常
发生动乱,而如今戎狄并没有这些典章制度,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由
余笑着回答:“这就是中原国家所以发生动乱的根本原因。自从上古黄帝制
定礼乐法度,他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也仅仅获得一时的安定。待到后
世之君,一天比一天骄奢淫佚,依恃法律条文之多,来责备、督察百姓之过。
百姓困苦不堪,便以仁义的标准埋怨国君。这样上下互相怨恨,互相杀戳、
篡夺,甚至于夷灭宗族,根源就在这里。戍狄则不然。君主用淳朴的道德来
对待臣民,臣民则心怀忠诚信义来侍奉君主,这样治理全国就象一个人治理
自身那样容易,可又不知道为什么会治理得这样好,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戍狄的道德就是是这个样子啊。”如今晋朝建国以后,嫡长子没有兄弟
们连城相助守卫,而兄弟之间的怨恨和争斗一大比一天厉害。卿宰没有被众
人钦佩敬仰的高贵品德,可是百官倒台、黜降、杀戳、侮辱的灾祸每天都有。
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正值多难之秋,专力讨伐英雄,杀戳豪杰,以便
倾覆曹魏政权。屠戳之惨,不是诛杀二字可以概括的。再后来,皇室风俗淫
乱,把廉耻全部丢尽了。天还未黑,便开始了昏天黑地的淫乱生活。放纵自
己的情欲,个个不以浮乱放逸为耻,不以妒忌为恶。当媳妇的忤逆公婆,做
妻子的凌虐丈夫。有杀戳妾媵的,有狎戏长辈或晚辈的,那种淫乱、凶恶、
忤逆岂止是LuanLun所能概括的。由此看来,晋朝之德行岂能胜过匈奴呢!如今
看到匈奴、鲜卑等民族侵扰华夏,便认为决定于命不决定于德,这种说法是
多么荒谬啊!]
【按语】
不少人都把命运看得十分神秘。某人成功了,便认为人家命好;自己失败了,就
嗟叹命不如人。其实,所谓命,就是规律;所谓运,就是势的推移。本身并无神秘之处。
即是规律,就是可以认识,可以把握的。人常说事在人为,讲得就是不要消极地接受命
运的安排,而要积极地去创造成功的条件。即然是势的推移,就是可以改变的。俗语“三
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讲命运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成功了的也不要沾沾自喜,
得意忘形,而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失败了也不要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而要勇敢地面
对现实,分析情况,总结教训,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由此看来,所谓命运,不过
是主客观条件的契合罢了。客观条件就是机遇,一般说来,机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
的,而能不能抓住它,则要看你主观条件是否充足了。
那么又该如何看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呢?不是连司马迁都对此种说
法表示怀疑吗?笔者赞同文中这样的观点:善恶有报是正理,善恶不报、甚至报应相反
是偶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从某一阶段、某一侧面来看,往往认为报应之说是虚妄
的。例如,历史上哪位帝王不是例行逆施,作恶多端?然而却享荣华、受富贵,作威作
福;而良善的小民哪一个不是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受生死煎熬?然而若从宏观角度来
看,还是报应不爽的。一是倒行逆施的那些帝王,时时都受着命运的报应:父子相残,
兄弟反目,正如《红搂梦》中元春所说,反不如小户人家有骨肉亲情,天伦之乐。二是
到头来总要受历史的惩罚,试问历史上哪个王朝是江山永固的?哪个亡国之君的下场是
值得羡慕的?即使是普通百姓,只要积德行善,奉献爱心,总有一天会得到人们的承认
并获得相应的回报——尊敬、钦佩和赞美,这不是能用金钱买来的。而为非作歹之徒,
总有一天会被绳之以法。只不过“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罢了。所以,当破除了冥冥之
中有神灵掌管人之命运和赏善罚恶的迷信,给以科学的解释,就可以把握自己的现在和
未来。这就是命运。
大私三十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并不是阴谋手段,而是讲没有投入,便不
会有回报的道理。贪图小利只能坏大事,而要获大利就必须舍弃小私。
【经文】
《管子》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周书》曰:“将欲取之,
必故与之。”何以征其然耶?黄石公曰:“得而勿有,立而勿取,为者则已,
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人多务功,鲜有让者。唯天子不与下争功名
耳。故曰:有则士,焉知利之所在乎?]彼为诸侯,已为天子[天子不收功
于万物,故能成其高;不竞名于众庶,故能成其大也],使城自保,令士自
取。[尽与敌城之财,令自取之。所谓使贪使愚者也。]王者之道也。《尸
子》曰:“尧养无告,禹爱辜人,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怀远也。”圣人于大
私之中也为无私。汤曰:“朕身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朕身受之。”
汤不私其身而私万方。文王曰:“荀有仁人,何必周亲!”文王不私其亲而
私万国。先王非无私也,所私者与人不同,此知大私者也。由是言之,夫唯
不私故能成其私;不利而利之,乃利之大者矣。
【译文】
《管子》上说:“明白给予就是获取的道理,那是为政的法宝啊。”《周
书》上说:“将要从哪里求取,所以才一定要先行给予。”怎样才能证明这
个道理是对的呢?黄石公说:“得到的东西却不要占有它。即使是君主建立
的功业,也不要占取功名。只要尽力而为就是了,占取功名是士大夫的事,
君主何必要了解功名利禄在哪里可以得到呢?”[人们往往追求功名,很少
有谦让的,只有皇帝不和臣下争功名。所以说占有功名的是士大夫的事,天
子何必要了解功名利禄从哪里可以得到这种事呢?]他们是诸侯,自己是皇
帝[皇帝不从万民那里收取功名,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君
不和百姓争夺名位,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广大宽宏的名声。]要让城中的人
自己保卫自己的城池,要让攻城的将士自己攻下敌人的城池[(把城中的财产
给予城中的人,他们自己就会拚力守城;同样,把敌城中的财产送给攻城的
将士。让他们自己去拿,他们就会拼命攻城。这就是人们说的利用人的贪婪
本性和愚昧。]。这才是打天下、坐天下的人的办法。
尸佼说:“尧抚养哪些孤独无告的穷人,禹爱罪人。”这是说古代的圣
君能够使处在危难中的人安居乐业,对边远地方的人也同样给予关怀,使之
臣服顺从。圣明的皇帝在最大的私情里表现出的却是无私。商汤向上天祷告
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对天下百姓进行报复;天下百姓有了罪恶,请让
我一个人来承担。”商汤不偏爱一己之身而爱天下百姓。周文王说:“假如
有仁人,又何必非得是周族的亲属不可呢?”周文王不偏爱他的亲族而爱万
国的人民。占代的圣王不是无私的,只是他的私心与一般人不同,这才是明
白大私的道理。由此说来,只有不存小私之心,才能成就最大的私;只有以
不贪图小利为利,才会获取大利啊。
【按语】
大私不是无私,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很难想象会有无私的人,尤其是作为最高统
治者的帝王,把天下国家都当作个人的私产,当然更不可能是无私的。只不过某些较有
远见的君王,为了更根本更长远的利益,兼顾一下百姓的利益而已。但与那些杀(又鸟)取卵、
竭泽而渔,为自己一时的私欲,把百姓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暴君比起来,已是凤
毛麟角,因而被称为圣人。
但文中所讲的取与之道,还是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的。每个农民都懂得,不向土
地投入种子、肥料和劳力,就不能指望秋天的丰收;明个商人都懂得,不投入资金、服
务和信誉,就不会赢得市场份额。投入愈大,回报愈丰。为政亦是如此,不为人民谋利
益、谋幸福,却想长期保持自己的禄位,世上哪有那样便宜的事?因而,即使对那些以
追求权势为目的的人来说,“为人民服务”也不应只挂在口头上,而应付之行动,并见
到成效。这不仅仅是为了人民,同时也是为了他自己。
败功三一
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失败并不是必然会导致成功的,其前提是必须有勇
气正视它,并勇于承提责任。处理不当,成功也可能成为失败之母。关键是
接受教训,因势利导,才有可能转败为胜,因祸得福。
【经文】
《文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必见疑;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见信。”
故仁义者,天下之尊爵也。何以言之?昔者楚共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
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师,不谷之罪也。若以宗庙之灵,
得保首领以设,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
夫事君者,从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
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之共乎?”大夫从之。此因过以为恭
者也。
魏将王昶、陈泰兵败,大将军以为已过。[魏人感将军引过,皆悦,思报
之。习凿齿论曰:“司马大将军引二败以为已过,过销而业昌,可谓智矣。”
夫忘其败而下思其报,虽欲匆康,其可得乎?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上
下离心,贤愚数体,是楚再败而晋再克,谬之甚矣。夫人君苟统斯理,行虽
失而名扬,兵虽挫而战胜,百败犹可,况再败乎!此固败以成功者也。故知
智者之举事也,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自古然矣。
[议曰:白起为秦坑赵降卒四十余万,使诸侯曲秦而合纵。大坑赵降卒,
非胜也,乃败秦之机。商君诈魏,虏公子印,使秦信不行于天下,乃自败之
兆,非霸业也。乐毅仗义,以下齐城,败于即墨,非败也,乃是吞天下之势。
刘备怜归义之人,日行十数里,败于长坡,虽奔亡不暇,乃霸王之始。故知
非霸者不能用败。齐人以紫败素,而其价十倍。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译文】
《文子》上说:“即使有功,如果失去了仁义,也一定会被疑忌;即使
有罪,假如不失民心,也一定会受到信任。”所以说,仁义是天下最尊贵的
东西。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楚共王患病的时候,把大夫们召集到身边,说:
“我缺乏德行,从年纪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主持国政,却不能继承前代君主的
余绪,使楚国的军队连吃败仗,这是我的罪过啊。假若由于祖宗的保佑,使
我能寿终正寝,我请求你们给我加上‘灵’(译者按:据《谥法解》不勤成
名曰灵。也就是放任本性,不见贤思齐的意思。)或者‘厉’(《谥法解》:
杀戮无辜曰“厉”)的谥号,不知大夫们同意吗?”待到楚共王死了之后,
大夫子囊说:“不能按大王的遗命来加谥号。因为侍奉国君的原则是,听从
他正确的命令而不服从他不正确的命令。楚国是威名赫赫的大国,自从他君
临朝政之后,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对于中原华夏诸国也加
以教训,可见受上天的恩宠非常大。有这么大的恩宠,却能自知其过,难道
不可以谥为‘共’吗?”大夫们采纳了子囊的意见。(按《谥法解》:知过
能改曰‘恭’,恭、共互训。)这就是由于有了过错反而尊谥为“恭”的例
子。
三国时曹魏的将军王昶、陈泰先后打了败仗,大将军司马懿却把责任自
己承担起来。[魏国人对大将军主动承担责任非常钦佩,都想为他效力以报
答他。]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上说:“司马大将军把二次失败的责任都自
己承担起来,实际上不仅消除了过错,而且使功业更加昌盛起来,这可以说
是明智的人了。人民不计较他的失败却想为他效力,即使并未想什么事业昌
盛,又怎么能昌盛不起来呢?假如他们(楚共王、司马懿)讳言失败,推托
责任,找借口把错误归咎于种种因素,就会使上下离心离德,统治者和被统
治者的关系解体,走向对立,这样就会使楚国再次失败,晋国也会再次被敌
人打垮,那样的话,错误就更大了。假如国君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行动
失败了,但美名却可扬遍天下,军事上虽受了挫折,但战略上却取得了胜利,
即使打了多次败仗也关系不大,何况只打了二次败仗呢?这就是由于失败反
而成功的道理。由此可知明智的人办事,往往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胜,这
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啊。
[赵子议论说:白起为秦国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从而使各诸候国
认为秦国太残暴,因而结成了合纵联盟一致抗秦。大肆坑杀赵国降卒,并不
是秦国的胜利,而是可以打败秦国的一个机会。商鞅使用欺诈的手段,俘获
了魏国统帅公子印,使秦国的信用被天下所怀疑,这是自己打败自己的先兆,
不是取得霸业的正确方法。乐毅用信义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在即墨被齐
兵打败,这不是失败,而是显示出统一天下的势头。刘备怜悯那些归顺了自
己的百姓,每天只走十几里路,最后被曹兵赶上,在长坂这个地方吃了败仗,
尽管逃亡的紧急关头也不抛弃百姓,这是后来称霸西蜀的开端。因此可以明
白,不能成就霸业的人就不会利用败势取胜。齐国人把紫色的绢的价格降到
素色绢的价格以下,反而获取了十倍的利润,这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从
中悟出大道理。]
【按语】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的确,小孩子不摔跤,永远学不会走
路;不呛几口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科学史告诉我们,人类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实
现了飞上蓝天的梦想,最终乘上宇宙飞船翱游太空,并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中国革命史
也告诉我们,在建国前,我党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失败:一是1927 年,陈独秀右倾机会
主义路线,大批革命志士惨遭血腥屠杀;一是1935 年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艰苦创立的革命根据地损失9O%以
上。但我党正是在失败中总结教训,终于找到了一条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建国后,我们的事业又曾经历二次大失败,一是五八年大跃进,使中国人民经历了六十
年代初的大饥荒;再一次是十年浩动,使中国经济几乎崩溃。但正是由于这些失败,才
最终导致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由此可
见,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善于总结教训,纠正失误,是可以转败为胜的。假如你第一次
高考落榜,不要心灰意冷,再补习一年,也许来年考个名牌大学;假如你第一次炒股失
败,不要紧,学点股票知识,摸清股势走向,很可能下次赢个满贯??。但是转败为胜
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要有勇气承认失败,不能怨天尤人,推卸责任;二要善于总结教
训;三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缺少这三个基本前提,不仅不会反败为功,可能下次失败
得更惨。
昏智三二
一个并不愚笨的人,为什么会在非常明显的是非面前失去理智和公正?
各种因素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判断,其中主要是私欲和偏见。私欲主要是声
色财货;偏见主要是喜怒哀乐。所以判断是非时,必须排除私欲,出从公心。
与别人商量问题时。一定要回避那些与此事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这对我们
今天保持头脑清醒,干好事业是非常有益的。
【经文】
夫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也,智公则心平。今士
有神清智明而暗于成败者,非愚也,以声色、货利、怒爱昏其智矣。何以言
之?昔孔子摄鲁相,齐,景公闻而惧,曰:“孔子为政,鲁必霸。霸则吾地
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犁且曰:“去孔子如吹毛耳。君何不延之以重禄,
遗哀公以女乐?哀公亲乐之,必怠于政,仲尼必谏。谏不听必轻绝鲁。”于
是选定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绣之衣而舞康乐。遗鲁君,鲁君受齐
女乐,怠于事,三日不听政。孔子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遂适卫。此
昏于声色者也。
[戎王使由余观秦,秦穆公以由余贤圣,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
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寡人之害,将奈何?”内史廖曰:“戎王处僻匿,未
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
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穆公曰:“善!”
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终年不迁。由余谏,不听。穆公使人间
要由余,由余遂降秦。
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曰:“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
而甘,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也。’齐桓公夜半
不慊,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而饱,曰:‘后世
必有以味亡其国者也。’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
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其乐
忘死,遂废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也。’今主君之尊,仪狄
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
后兰台,强台之乐也。人有一于此,是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诫欤?”
粱王称善相属。由此言之,昏智者,非一途矣。]
【译文】
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会明朗。智慧是心志的标志,智慧
公正就表明心志正直。现在却有精神清爽、智慧明朗而偏偏不明白成败道理
的人,这不是困为他愚蠢,而是因为音乐、美色、财物、利益、发怒或偏爱
把他的智慧弄得昏暗不明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孔子曾代理鲁国的国
相,齐景公听到这件事后很害怕,说:“孔子当政,鲁国必然成为霸主。鲁
国一成霸主,我国高它最近,必然被它先吞并掉了。”犁且说:“除去孔子
就象吹动一根羽毛那么容易。你何不用重金聘请孔子来齐国,送美女和乐舞
给鲁哀公。鲁哀公喜欢美女和乐舞,必然荒于国事,荒于国事孔子必定劝谏,
哀公不听劝谏,孔子必然离开鲁国。”于是便选齐国中八十多名美女,部穿
上漂亮的锦绣衣服,并教会她们康乐之舞,然后送给鲁哀公。哀公接受齐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