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50 赵蕤(唐)
的女乐之后果然荒于国事,三天没有听政。孔子说:“有了那些妇人在那里
唱歌,我可以离开鲁国了。”于是便前往卫国。这就是被音乐和美色弄昏了
智慧的例证。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考察,秦穆公认为由余既有才,又有德,就问内
史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国的祸患。现在的由余,就是我的祸
患,该怎么办呢?”内史廖回答说:“戎王处在偏僻闭塞的地方,从未听过
中原的音乐。你何不送给他女乐来腐蚀他的精神;替由余说好话来离间他与
由余的关系;挽留由余不让他按时回国,使戎王怪罪他,怀疑由余的忠诚呢?
再说,戎王喜欢女乐必荒于国事。”穆公说:“这个主意好。”于是把十六
部女乐赠送给戎王,戎王接受了,非常喜欢这些女乐,一年到头兴趣不减。
由余劝谏不听。穆公派人晴中邀请由余,由余便投降了秦国。
魏王在范台宴请各国诸侯。鲁国的国君说:“过去尧帝之女、舜帝之妃
命令仪狄作酒。酒非常美,仪狄把酒进献给禹。禹饮了之后觉得非常甘美,
于是便疏远了仪狄,戒了酒,说:‘后代一定有因为纵酒亡国的。’齐桓公
半夜感到饿了,易牙便煎煮,烧烤,调合五味,献给桓公,桓公吃得非常美,
说:‘后世必然会有因为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南之威为妃后,
一连三天不临朝听政,于是便疏远了南之威,说:‘后世必然有贪图美色而
亡国的。’楚王登强台,眺望崩山。左边是大江,右边是大湖,高兴得连生
死都忘在脑后,于是再也不登强台了,说:‘后世必然会有贪恋高台美池的
景色而亡国的。’如今你的坛中装的是仪狄那样的美酒;你的美食象是易牙
烹制的美味;左边拥着白台,右边抱着闾须,都象是南之威那样的美色;前
边是夹林,后边是兰台,就象是楚国强台那样的美景。人君贪婪其中一项就
足以亡国,而你现在四项全占了,岂可不警惕呢?”魏王听了,连说:“讲
得太好了,讲得太好了。”由此说来,弄昏人的智慧的并不是一种途径啊。]
【经文】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代之佳公子也。然不睹大体。语曰:‘利令
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邯郸几亡。”此昏于利
者也。
[《人物志》曰:“夫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者有恤,有仁而不恤
者。厉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有慈
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有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
顾利欲则内荏,是有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则惧
夺之也;厉而不刚刚欲夺之也。]
《后汉书·班固传》评曰:“昔班固伤司马迁云:‘迁博物洽闻,不能
以智免极刑。’然固亦自陷大戮[班固附窦氏势,窦氏败,固坐之,死洛阳
狱中也],可谓智及之而不能守。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耶?此皆昏于势者也。
[议曰:夫班固伤迁,公论也。自陷大戮,挟私也。夫心有私而智不能守矣。]
尸子曰:“夫吴越之国,以臣妾为殉。中国闻而非之。夫怒,则以亲戚
殉一言。夫智在公则爱吴越之臣妾,在私则忘其亲戚。非智损也,怒夺之也。
[此昏于怒者也。]
好亦然矣。语曰:莫知其子之恶。非智损也,爱夺之也。[此昏于爱者
也。]
是故论贵贱,辨是非者,必自公心言之,自公心听之,而后可知也。故
范晔曰:“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已,以之断义,则厉,诚能
回观物之智而为反身之察,则能恕而自鉴。”
[议曰: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
欲,焉得刚?”由此言之,苟有私则人其本性矣。尸子日:“鸿鹄在上,彀
弩以待之,若友若否,问二五,曰:‘不助也。非二五难讲,欲鸿之心乱也。
是知情注于利则本性乱矣。]
【译文】
司马迁说:“平原君真是乱世中的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儿啊。但是他不懂
得大道理。由于惑于冯亭邪说,使赵国失陷长平,四十余万士卒被秦国坑杀,
首都邯郸险些被攻克。这都是因为被利弄昏了智慧。”[《人物志》上说:
“仁爱出于慈悲之心,但却有慈悲而不仁爱的;仁爱的人本应拯救困境中的
人,但却有仁爱之心而不去拯救困境中的人的。严厉的人有刚烈之气,但却
有严厉而并不刚烈的。象那种看到别人可怜,便热泪交流,将要让他捐献些
财物就吝啬得很,这是慈悲但不仁爱的人。看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怜悯
之心,真要让他前往拯救便害怕招至祸患,这是仁爱却不去帮助别人的人。
无事之时讲起道义声色俱厉,一看到利益和欲望之所在,便怯懦起来,这是
严厉却不刚烈的人。慈悲但不仁爱,是吝啬的缘故;仁爱而不去拯救,是恐
惧的缘故;严厉而不刚烈,是有欲望的缘故。]
《后汉书·班固传》评论说:“过去班固慨叹司马迁知识渊博,却不能
运用智慧避免腐刑。可是班固自己也身犯大罪。[班固依附外戚窦氏,窦氏
势败后,班固也受到了牵连,死在洛阳监狱中。]这可以说是智力已经够了,
但在行动上却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占人所以反复慨叹,人能明察秋毫,
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班固能看清别人的祸患所在,但自己也身陷大
祸,这是因为被权势弄昏了自己的智慧。
[赵子议论说:班固慨叹司马迁的不幸,这是公平之论。身陷大罪,是
由于心怀私利,这就是智慧不能自守的道理。]尸佼说:“吴越等国的风俗。
用臣妾为君主殉葬,中原地区的国君听了很不以为然,认为野蛮。但一旦发
怒,却因一句话,杀自己的亲戚。智在公道,可以爱及吴越等国的臣妾,由
于私心则忘了被杀者是自己亲戚。[这并不是智力消退了,而是被怒气夺去
了智慧。]
爱好也是如此。有这样的说法:“不知道自己儿子的过恶。”这并不是
智力不够,而是被爱夺去了智慧。
所以评论贵贱,明辨是非时,必须出自公心来说话,出处自公心来倾听,
然后才能弄清楚。所以范晔说:“与自身没有利害关系时,和他商量事情,
他考虑问题就没有私心,判断是非时就果断正确。如果能遍观别人的智慧受
到各种因素影响的情形,然后反观自己,就能宽容别人,也就能正确了解认
识自己了。
[孔子曾说:“我没见过刚直的人。”有的人回答说:“申枨不就是个
刚直的人吗?”孔子说:“申枨的欲望那样强烈,怎么会刚直呢!”由此说
来,假如内心怀有私欲,就会丧失他的本性。尸佼说:“鸿雁在天上飞,有
人把弩弓扯满等待射下鸿雁,好象要放箭,而又犹豫不决的时候,如果问他:
‘有二只还是有五只?’他必然回答:‘我不知道共有几只。’并不是二只
或五只这么简单的数字难于计算,而是想得到鸿雁的心已经乱了。由此知道
心专注在利上的时候,他的本性就会迷乱。”]
【按语】
许多事情办糟了,并不是办事人智慧不足,而是由于一时发昏造成的。如三国时
的曹操,曾自负地声称:“曹公多智。”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有名的战例,以明
显的劣述战胜了绝对优势的袁绍。可见在赤壁之战中,却以绝对优势输给了明显处于劣
述的周瑜,这并不是因为周瑜比他更聪明,而是曹操被自以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
脑。唐玄宗李隆基,本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因此才有开元盛世。可是后来宠爱杨玉环,
重用安禄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使唐帝国从辉煌的顶峰跌落下来,从此再也未能
恢复元气。这也并不是唐玄宗老糊涂了,而是被辉煌的成就冲昏了头脑。人们常说:利
令智昏。其实能使智昏的并不仅仅是利,名、位、权、势等等私欲都可能使人头脑发昏,
认不清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失败的后果。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需降低自
己的欲求,即常说的淡泊名利。还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成功、失败,都应以平常心对
待。再有就是谋划事情,要避开与此事利害攸关的人。
卑政三三
治理国家的政策不以好高鹜远、玄妙难行为贵,而应以切合实际,能迅
速推广,浅近易行为高。
【经文】
[刘安曰:“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于万物之上也。灯烛至
微至小而世不可乏者,以其明之下,能昭日月之四蔽。”由是观之,政之贵
卑也久矣。是以先王设官,分职而共治耳。]
【译文】
[刘安在《淮南子》中说:“太阳、月亮是最光明、最伟大的,然而却
仍有照不到的地方,是因为它们高悬在万物之上的缘故。油灯和蜡烛虽然非
常微小,但世上却不能缺少它,因为它的光明能照到太阳、月亮所照不到的
犄角旮旯。”由此看来,治国以能普遍实行为贵,是由来以久的道理。所以
古代圣君设置官吏,使他们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合作共治的目的。]
【经文】
《淮南子》曰:“济溺人以金玉,不如寻常之纆。”韩子曰:“百日不
食以待梁肉,饿者不肯。”[故曰:“疗饥不期于鼎食,拯溺无待于规行也。]
此言政贵卑以济事者也。何以言之?韩非曰:“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上智之
所难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为上智之所难也,则人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厌者,
不待梁肉而饱;短褐不完者,不须文绣而好。以是言之,夫治世之事,急者
不得而缓者非务也。今所治之政,人间之事。夫妇之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
智之所难论,则其于人过远矣。是知微妙之言,非人务也。”[又曰:“世
之所谓烈士者,离众独行,取异于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
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夫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
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论忠信。言论状信不可以恍惚之言。然则恍惚之言、恬
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又曰:“察士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智全也。夫
人未尽察也,唯贤者而后能行之,不可以为法也。]故《尹文子》曰:“凡有
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不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不为。”故君子所言
者,不出于名法、权术;所为者不出于农、稼、军阵,周务而已。[故曰:
小人所言者,极于儒墨是非之辩,所为者,极于坚伪偏执之行。求名而已,
故明主诛之也。]
【译文】
《淮南子》上说:“救助溺水的人,给他金玉等珍宝,不如给他一根平
常的绳子。”韩非子说:“很多天吃不上饭的人,让他等有了黄粱米饭和肉
食之后再吃,饿着的人一定不同意。”[所以说治疗饥饿,不寄希望于宝鼎
煮出的美味;拯救溺水的人等不到行步端正的慢性子。]这就是说,治理国家
以浅近易行为贵,才能把事情办好。为什么这样说呢?韩非子说:“人们所
说的智谋之人讲的微妙高深的道理,即使是智力较高的人也是感到难以理解
的。现在为普通人立法,却尽讲智力较高的人也难以明白的道理,那么普通
人也就更无法弄明白了。所以糟糠都吃不饱的人,是不会等待有了黄梁米饭
和肉食后再去吃饭的;连粗麻织的短衣都穿不上的人,是不须有了绣花的绸
衣才喜欢穿的。由此说来,治理国家的事,急迫的事还解决不了,可以缓一
步的事情就用不着去做。[韩非子还说:“现在人们所说的英烈之人都是些与
众不同。行为怪僻的人。他们标举恬淡的学问,讲些恍惚的道理。我认为恬
淡,是无用的道理,恍惚是没原则的说法。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侍奉君
主,孝养父母。侍奉君主,孝养父母是不能用恬淡无为之人的,必须用讲究
忠诚信义的人。而讲究忠诚信义就不能恍惚。可见恍惚的道理,恬淡的学问,
都是迷惑人的邪术。”韩非子还说过:“非要考察别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白,
就不能认为他有完全的智能,因为人是考察不完的。有才德的人才能做的事,
是不能当做取法的标准的。]所以《尹文子》说:“凡是虽有些道理却对于治
国没有帮助的,君子不去谈论它;虽然有能力但于具体事情上没有好处的,
君子不必去做。所以君子所说的道理,不越出名法和权术的范围;君子所作
的事情,不超出种田务农,行军布阵的事情。这就是说,合于急用的才努力
去做。[所以说:小人所说的都是关于儒家、墨家孰是孰非的争论,所做的都
是些固执、偏激、伪饰的行为。这不过是追求名声而已,所以英明的君主要
诛杀他们。]
【经文】
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辨越出群,勇越绝众。夫独行之贤,
不足以成化;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出群之辨,不可为户说;绝众之勇,
不可与征阵。凡此四者,乱之所由生也。
[故曰:为善者使人不能得纵;为巧者使人不能得为。此独善独巧者也,
未尽巧善之理。故所贵圣人之理,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也。所贵工
倕之巧者,不贵其独巧,贵其能与众共巧也。《文子》曰:“夫先知达见,
人材之倕也,而治世不以贵于人。博闻强志,口辩辞给,人智之溢也,而明
主不以求于下。傲世贱物,不污于俗,士之抗行也,而治世不以为人化。故
高不可及者,不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以为国俗。故国治可与愚守,而
军旅可与怯同。不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其所有而并用之也。”议曰:
文子此言,以为圣人不可用先知先达、博闻强志、傲世贱物三事,化天下百
姓,使皆行此道,用为规俗。今但任其风土,化以农稼军阵,曲成于物而俯
同于俗耳,非贵于独能独勇者也。]
故圣人任道以通其险。[《淮南子》曰:“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
无功。离朱之明,察针于百步之外,而不能见泉中之鱼。师旷之聪,合八风
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理三亩之宅。循道理之数,
因天地之自然,则六he不足均也。”此任道以通其险也。]
立法以理其差。[《文子》曰:“农、士,工、商,乡别州异。农与农言
藏,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工无苦事,农
无废功,商无折货,各安其性。”此立法以理其差也。]
使贤愚不相异,能鄙不相遗,此至理之术。
故叔孙通欲起礼,汉高帝曰:“得无难乎?”对曰:“礼者,因时世人
情而为之节文者也。”张释之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
可施行。”由是言之,夫理者,不因时俗之务而贵奇异,是饿者百日以待粱
肉,假人金玉以救溺子之说矣。
[议曰:昔楚之公输,宋之墨翟,能使木鸢自飞,无益于用。汉之张衡
能使参轮自转,魏之马钧能使木人吹箫,苟无益于用而为之,则费功损力,
其害多矣。《庄子》曰:“朱汗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技成无所用其
巧。”《文子》曰:“夫治国在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过此而往,虽弥轮天
地,纆络万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飧挹,圣人措而不言也。”由是观之,事
贵于适时,无贵于远功,所自来矣。]
【译文】
现在世上有些人,品行想要比所有的人高,办事要比所有的人强,能言
善辩想要出群,勇力想要超众。但是,出众的品行却并不能教化人民;超众
的办事能力并不能合于急用;杰出的口才也不能挨门挨户地去游说;过人之
勇,却不一定能和大家一起去行军打仗。总之,这四种超众之处,不过是产
生祸乱的根源而已。
[所以说,行善的,使人不能随心所欲;弄巧的,使一般人不能插手。
这独善、独巧的人,其实也未穷尽巧和善的道理。所以应该以圣人之理为贵,
不以一人独自治理为贵,以能和大家一起共同治理为贵。应该以工捶的巧技
为贵,不以一人独巧为贵,而以能有和大家一样的巧技为贵。《文子》说:
“先知先觉,通达的见解,这是人材的过人,但太平盛世,不把这当作比别
人珍贵的东西。广博的知识,超人的记忆力,能言善辩的口才,这是人聪明
智慧的流露,但是英明的君主不把这当作要求臣下的标准。做视一切,轻贱
别人,不受流俗的污染,这是士大夫的高尚的品行,但太平盛世不把它当做
教化百姓的标准。所以,那些高不可攀的表现,不能做为衡量百姓的标准。
那些一般人比不上的品德,不能当做一国的风俗。所以国家太平,可以和愚
人一起守成;军队强大,可以和怯懦的人并肩作战。用不着等待古代英俊杰
出的人物出现而人可以自我充实的原因,就是按他们所现有的品质、能力兼
容并用他们而已。”《文子》这些话,是认为圣明的君主不能用先知远见、
博闻强记、傲视别人三事来教化天下。假如让百姓都把这作为行动的规范和
风俗是行不通的。如今只要随其风土人情,以务农耕稼、行军作战为教化,
娓婉地附合众人,随同流俗而已。而不是以独能独勇为贵啊。]
所以古代圣明之君随顺大道来通过险阻。[《淮南子》说:“能够体悟
大道的就会安逸而不会走入穷途未路;依仗自己巧妙的一定劳而无功。有离
朱那样明亮的眼睛,能看清百步之外的缝衣针,却看不到泉水中的游鱼。有
师旷那样能分辨各种音调的耳朵,却听不到十里之外的声音。所以,任用一
个能力强的人,不能把三亩大的宅院治理好;遵循大道的规律,依从大地之
自然法则,宇宙六he也不难治理的均衡公正。这就是顺随大道来通过险阻的
意思。]
树立法度来理顺各种差别。《文子》说:“农民,士大夫,工匠,商人,
无论在乡里、在州县,都是有差别的。农民和农民谈论收获;士大大和士大
夫谈论品行;工匠与工匠谈论巧技;商人和商人谈论利润、价格。所以士大
夫不会失去品行;工匠不会有做不了的活计;农民不会花费无用的气力,总
有所收获;商人不会折损本钱。这就是用各安其位的方法来理顺各种差别。]
使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不互相轻视,能巧的和粗俗的不互相抛弃,这是
最好的治理国家的办法。所以叔孙通要制定礼仪,汉高祖说:“不会很难吧!”
叔孙通回答说:“礼这种东西,是随着时世人情而制定用来节制虚文的。”
张释之对文帝讲论治国的道理,文帝说:“讲得浅近些,不要有太高深的道
理,只要现在可以施行的就好。”由此看来,如果治理国家不依从时俗急需
的事去做,而以奇异为贵,那就是犯了饿了多日的人让他等待黄梁米饭和肉
食,借给别人金玉珍宝去拯救溺水者一样的错误理论。
[过去,楚国的公输般,宋国的墨翟,能使木制的飞茑飞上天,但并无
实际用途。汉代的张衡能使车的三个轮子自己运转而不靠马的拉力。魏国的
马钧能制出会吹萧的木人。但假如没有实际用途,做这些东西,就是废功损
力、劳民伤财,它的害处太多了。《庄子》说:“朱汗漫跟支离益学习杀龙
的技术,花费了千金的学费,但学成之后,却没有使用这种技术的机会。”
《文子》说:“治国的根本在于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超出这些去弄别
的,即使能统括天地,缠绕万物,却属于治国之外的道理,对广大人民百姓
来说,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所以古代圣人置之不言。”由此看来,做事在
于切合现实,不应好高骛远,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啊。]
【按语】
卑政主要讲治国要以脚踏实地、切实可行为原则,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在
这方面,我们建国以来,有二次惨痛的教训,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次是五八年,提
出的口号是“超英赶美”,“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大炼钢铁,放
高产卫星,把我国经济拖到破产的边缘;再一次是十年浩动,口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
辟”,“反修防修”,思想上“狠斗私字一闪念”,物质上“割资本主义尾巴”,结果
把我国经济再次拖向崩溃的边缘,文化领域也成了一片荒漠。而改革开放,正是从农村
包产到户,城市工人计件工资,按劳取酬,允许私人经营等这些看似平常、但却关系百
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开始,然而却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建国以来发展速度
的奇迹。
《卑政》一文给我们的启迪是,无论作什么事,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
如你要圆发财的梦想,不要幻想一夜之间腰缠万贯,建什么集团公司。不防先卖大碗茶,
摆个地摊;你要当科学家,不要立即就去搞哥德巴赫猜想,梦想一下摘取数学王冠上的
明珠,而首先要学好最基本的数、理、化。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善亡三四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天下必然的规律,但这必须从长远来看才行。
有时做善事未得善报甚至还得了恶报;相反有人做恶却未得恶报反而有善
报,这都是因为善或恶的积累还未达到一定程度,一旦时机成熟,都会得到
应有的报应。所以我们不应对暂时的不合理现象感到迷茫而动摇行善的信
念。古人说得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经文】
[议曰:世有好善而反亡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曰: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何以征其然耶?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
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火不熄则谓水不胜火,
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又,五谷种之美者,苟为不熟,不如绨稗夫仁亦在熟
之而已矣。”尸子曰:“食所以为肥也,一饭而问人曰:‘奚若?’则皆笑
之。夫治天下大事也,譬今人皆以一饭而问人‘奚若’者也。”
[议曰:此善少不足以成名也。恶亦如是。何以明其然耶?《书》曰:“商
罪贯盈。天命诛之。余弗顺天,厥罪惟均。”由是观之,夫罪未盈,假令中
有罪恶,未灭也。今人见恶即未灭,以为恶不足惧,是以亡灭者继踵于世。
故曰:“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此圣人之诫。]
由是观之,故知善也者,在积而已。今人见徐偃亡国,谓仁义不足仗也;
见承桑失统,谓文德不足恃也。[承桑氏之君,循德废武,以灭其国也。]是
犹杯水救火、一饭问肥之说,惑亦甚矣。
【译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尽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短
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然会有善报。”又说:“不积善就不能
成名。”怎么能证明这种说法呢?孟子说:“仁者战胜不仁者、就象水能灭
火一样。似是如今为仁的人就象用一杯水去熄灭一车干柴燃起的烈火,火不
灭就说水不能灭火。这和用一点仁爱之心去消除不仁到极点的社会现象是同
样的道理。又如五谷的品种再好,假如没有成熟,那还不如稗的种子。所以,
仁爱也在于是否成熟啊!”尸佼说:“吃饭是为了长得肥胖,假如只吃一顿
饭,就问别人说:‘怎么样,我胖了吗?’那么大家都会耻笑他。而治理天
下,是最大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成效的,现在人们往往急功近利,
就象吃了一顿饭就问别人‘我胖了吗?’一样。”[这是善德太少,还达不到
成名的程度啊。恶也是这样。怎么能说明这道理呢? 《尚书》上说:“商
纣王已是恶贯满盈了,所以上天受命武王诛灭他。其余不顺天命的人,只看
他罪恶的轻重如何。”由此看来,只是罪恶未满盈而已。假如有罪恶却未灭
亡,就认为有罪恶也不值得惧怕,这就是世上灭亡者一个接一个的原因啊。
所以说:“罪恶不积累到一定程度,暂时是不会灭亡的。”这是圣人的告诫
啊。]
由此看来,善德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有人看到历史上徐偃王讲仁
义却亡了国,就认为仁义不值得依恃;看到古代承桑国国君讲文德而国家灭
亡,就认为文德不值得依恃[承桑氏的君主遵循文德,罢废武功,后来导致国
家灭亡。],这就象用一杯水救火,吃一顿饭就问人“我胖了吗”一样糊涂了。
【按语】
荀子说:“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他还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早就认识到,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从细微起步,坚
持不懈,逐渐积累的结果。同理,那些巨恶元凶,也不是生下来就穷凶极恶,也是从小
事情积累,小环境促成的。
然而,社会上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善良的人总受欺侮,而一些恶棍却活得扬眉吐
气。是什么原因呢?善良的人往往心存好意,虽然受到伤害,但总是想给恶人一个改过
自新的机会,但这恰恰造成给恶人继续作恶的空子。人们常说:心慈手软。善良的人十
有八九软弱,软弱就必定会受欺,即使受了欺侮也忍气吞声,所以恶棍才敢于胡作非为。
其实,善良并不等于懦弱,如果看到歹徒行凶,却视而不见;甚至欺侮到自己头上也逆
来顺受,那就不是善良,而是麻木不仁了。
总之,对于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这一信念,务必坚定不移,才会坚持积善止恶,使
我们的社会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文明阶段。
诡俗三五
事与愿违,理与情背。这常常使我们为之困惑。然而只要明白其中的道
理,就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对子女不可溺爱,否则轻则使子女养成
依赖习惯,重则会走上邪路。二,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乃至成见,往往能督促
自己改正缺点,不断进取。三,正确分辨是非,不被私下的评论所左右,而
应以大局为准绳。
【经文】
夫事有顺之而失义,有爱之而为害,有恶于己而为美,有利于身而损于
国者。何以言之?刘梁曰;“昔楚灵王骄淫暴虐无度,芊尹申亥从王之欲以
殡于乾溪,殉之以二女。此顺之而失义者也。[议曰:夫君正臣从谓之顺,今
君失义而臣下从之,非所谓顺也。]鄢陵之役,晋楚对战,谷阳献酒,子反以
毙,此爱之而害者也。[汉文帝幸慎夫人,其在禁中尝与后同席。及幸上林,
郎署长布席,慎夫人席与后同席。袁盎引 慎夫人座。上大怒,袁盎前说曰:
“臣闻尊卑有序,上下乃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耳。主妾岂可同
座哉?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
豕乎?”上乃悦。由是言之,爱之为害,有来矣。]臧武仲曰:“孟孙之恶我,
药石也;季孙之爱我,美疢也。疢毒滋厚,药石犹生我。”此恶之而为美者
也。[孙卿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
贼也。”商君曰:“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韩子曰:“谓敌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
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俗遁世,谓之高悫;
交争逆令,谓之刚材;行惠取众,谓之得人。不弃者,吏有奸也;仁人者,
公财损也;君子者,人难使也;有行者,法制毁也;有侠者,官职旷也;高
悫者,人不事也;刚材者,令不行也;得人者,君上孤也。此八者,匹夫之
私誉,而人主之大败也。”[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而用匹夫之私誉,家国无
危乱不可得也。]
由是观之,夫俗之奸恶与事相诡,唯明者能察之。[韩子曰:“君臣之
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此之谓异利者也。]
【译文】
事情有顺着行事却不合道义的,有本为爱他却反害了他的,有讨厌自己
却是于自己有好处的,有利于自己却有损于国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刘梁
说:“过去楚灵活王骄奢淫佚,暴虐无度,芊尹申亥按照灵王的意愿,把他
埋葬在乾溪(今安徽毫州),并用二个女子殉葬。这是顺着行事反而违背道
义的。[国君的命令正确,臣子才服从,这叫做顺。而如今国君违背道义,臣
下却服从他,并不是什么顺。]鄢陵之战,晋楚两国交兵,楚国统帅子反的仆
人谷阳竖给子反敬酒,子反醉,楚军大败,楚王逼令子反自杀,这就是因为
爱他,反而害了他。[汉文帝宠爱慎夫人,在后宫时,慎夫人和皇后同席而坐。
待到汉文帝游上林苑,郎署长安排座位,又安排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而坐,袁
盎便把慎夫人领到另一座位坐下。文帝大怒,袁盎上前说到:“我听说尊卑
之间一定有个次序,上下才能融洽。如今陛下既已册立了皇后,慎夫人不过
是侍妾,女主人与侍妾是不能在同一席位上平起平坐的。如今你宠爱她,多
赏赐她财物就行了。你认为让她与皇后同席是为她好,其实恰恰是给她制造
后患。你没见过高皇帝的宠妃戚姬的下场吗?高皇帝死后,吕后把戚姬剁去
双手双脚,扔在猪圈里,被称作‘人豕’。”文帝这才不生气了。由此说来,
爱他反而是害他,是早就有的现象啊。]臧武仲说:“孟孙讨厌我,那是良药
和针石啊。季孙喜欢我,那是美丽的病毒啊。病毒再厉害,良药和针石还能
把我救活。”这就是厌恶他却对他反而有益的道理。[荀子说:“批评我而又
批评得对的,是我的老师;称赞我,而又称赞得对的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
我的,是我的敌人。”商鞅说:“不实在的话,就象是花朵;真实的话,象
是果实;逆耳的话,象是良药;甜言蜜语,象是疾病。]韩非子说:“为老朋
友循私舞弊的,称之为不抛弃朋友;把公家财产分给别人的,称之为有爱心;
看不起官职俸禄而看重自己生命的,称之为君子;不顾法律规定而庇护亲人
的,称之为有品德;抛弃职务包庇朋友的,称之为有侠肝义胆;避世隐居的
称之为诚谨;互相争斗,违抗命令的,称之为刚烈;施些小恩小惠以收买人
心的,称之为得人。所谓不抛弃老朋友的官吏,一定有奸私;所谓爱人的,
公家的财物却受到了损失;所谓的君子,国家难以使令他;所谓的有品德,
法制就会被毁掉;所谓的有侠肝义胆,就会使官位出现空缺;所谓的诚谨,
就是使人别干事;所谓的刚烈,就会使上级的命令没人执行;所谓得人,就
会使君主处于孤立的地位。这八种称誉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私誉,是对君主利
益的极大破坏。”[国君如果不清楚国家利害之所在,盲目听信百姓的私誉,
想使国家不陷入混乱,是不可能的。]
由此看来,世俗的好恶往往与事理相反,只有明智的人才能看清楚这一
点。[韩非子说:“君臣之间的利害刚好是对立的,所以臣子不忠于君主。臣
子的利益一旦获得满足,君主的利益随之就会破灭。”这就是君臣利害不同
的道理。]
【按语】
事与愿违,理与情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下异利。对同一人或同一事,
上下的看法往往是相反的,如百姓认为品质恶劣的人,上级却加以重用;百姓反对的事,
上级却执意要做。但由于中国一直是官本位制,即使是儒家声称的以民为本,实际上也
是替官方说话的,保护的也是官方的利益。如本文作者就是如此。如今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时代了,尽管上下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尽一致,但不是象过去那样,什么都以上面
的想法看法为准则,百姓的心声有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做,对于理顺上下关
系,做出正确决策,乃至国家的安定团结都是很有必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息辩三六
考察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是看他怎么做而不是看他怎么说。齐威王根据
即墨大夫和东阿大夫的政绩来评价他们的才能、人品,从而不受左右亲信的
欺骗,使齐国大治。而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却只根据臣下的巧诈之言来用人,
所以朝政昏乱,自身也深受其害。这就从正反两面论证了这种考察方法的正
确性。这对我们的用人方针也有颇启迪和借鉴作用。
【经文】
[议曰:“夫人行皆蓍于迹,以本行而征其迹,则善恶无所隐矣。夫辩者
焉能逃其诈乎?]
【译文】
[赵子议论说:人的品行都会有迹象显示出来,根据一个人的根本品质并
参验他办事的迹象,那么是善是恶就无法掩饰了。即使能言善辩,也无法用
诡诈的手段掩饰他不善的本质。]
【经文】
《中论》曰:“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彼数物未尝有言,
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故曰:使吾所行之信如彼数物,谁其疑之?
今不信吾之所行,而怨人之不信也。惑亦甚矣。]故知行有本,事有迹。审观
其体,则无所窜情。
何谓行本?孔子曰:“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
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太公曰:“人不尽力,非吾人也;吏不平洁爱人,
非吾吏也。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安万乘之主,简练群臣,定其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