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47 赵蕤(唐)
的领地,怎么能使自己的国土扩大呢?”晋国国君也就无法再责难他。]再者
说,我还有老母亲远在东周故乡,我离开老母侍奉你,抛开自我保存之道来
建功立业,我所追求的本来是不符合你的意愿的。你不过是只求自我保存之
君,而我却是建功立业之臣。我就是人们所说的因为太忠诚了才得罪了君主
的人啊。”燕王说:“忠诚守信又有什么过错呢?”苏秦回答说:“你是不
明白这个道理的。我有一个在远处做官的邻居,他的妻子有了外遇,在丈夫
将要回家时,那个情夫很担忧,而妻子却说:‘用不着担心,我已经准备下
药酒等着他了。’过了二天,丈夫回来了,妻子就让侍妾捧着药酒给他喝。
侍妾心知这是药酒,给男主人喝下去,就会毒死他;说出真相吧,女主人就
会被赶出家门,于是假装跌倒,把药酒全洒了。男主人大怒,用皮鞭狠狠抽
打侍妾。侍妾泼掉药酒,对上是为保护男主人的生命,对下是为了保护女主
人的地位。这样的忠心耿耿,仍不免于被主人鞭打。这就是忠诚过度的不幸
啊!我所做的事,恰恰与那侍妾倒掉药酒一样,也是好心不得好报啊。再者
说,我侍奉你,是以高义希求有益于国,如今却有了罪,我怕今后来侍奉你
的人,再没有谁敢坚守高义了。再说,我游说齐王的时候,并没有欺骗他,
今后谁再为你游说齐王,恐怕都不会象我这样诚挚,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
也不敢听从他的话了。”燕王说:“说得对。”于是重新厚待苏秦。
由此就可以明白欺骗就是诚信,诡诈就是忠实,欺骗诡诈的品行就是忠
实诚信的根本了。
【按语】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他老先生还说:“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都是说不问是非黑白,只顾实践自已的诺言并不能成为大人君子,而
只能是不明事理的胡涂虫。明智的人是既要守信,又懂得权变的。如“男女授受不亲”
是原则,“嫂溺援之以手”便是权变。如果死守“男女授受不亲”之经,嫂嫂掉到水里
快要淹死了也不拉一把,就成了见死不救的小人了。同样的道理,对国家忠诚是原则,
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诡诈的手段,可以不履行自已的诺言。如文中解扬曾向
楚王承诺去向宋国传达与他肩负的使命相反的话,然而一旦见到了宋国人,便立即违背
诺言,仍然传达的是晋国国君的意旨。他向楚王的承诺便是为完成本国国君的使命而使
用的诡计。从楚王的角度看是不讲信用,但从晋国的角度看是弃小信而守大信。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往往也会遇到两难的情况,有些事情如果做了会违背
做人的道义,而不做又会违背对朋友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弃小信而守大义,
而不该弃大义而守小信。也不要幻想有什么两全之计,因为鱼与熊掌往往不能兼得。
如果你是某一部门的主管,在用人时尤其要注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铭
言。三国时的曹操尚有重用“不忠不孝而有治国强兵之术”的人才的雅量,我们就更不
应求全责备,只要大节不亏,对国家、对本单位的实际利益有所贡献,即便有些诸如贪
求名利、说了不算之类的小毛病,也应大胆使用,不必苛求。这样才能充分 发挥每个
人的聪明才智。否则,虽然可以找到没这些毛病的“完人”,但很可能只是个庸才,永
远干不成大事的。
忠疑二四
忠心耿耿而被猜忌的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忠于一方,必定会受到另
一方的疑忌;你所效忠的这一方也会因听信谗言,毁谤你,疑忌你。这后一
种情况当然更令人心寒。所以有忘于功名的人,对忠心反而受忌的可能应有
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经文】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
有所尤,多有所尤,即听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颜色、言语、
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窃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
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之。变之者无他,有所尤
矣。
邾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
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
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
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
不察。
楼缓曰:“公父文伯仕于鲁,病而死,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
闻之,勿哭。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勿哭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
逐于鲁而是人弗随之。今死而妇人为自杀。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
厚。”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不免于妒妇也。故其言一也,
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
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
其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淮南子》曰:“亲母为其子扢秃,出血至耳,见者以为爱子之至也,
使在继母,则过者以为戾也。”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
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于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
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于我者
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是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
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议曰: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
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
审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故有忠而见疑者,不可不察。
【译文】
毁谤与赞誉,肯定与否定本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
的雄才大略和汉丞相陈平那样的足智多谋,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
了他,而有人赞誉陈平时,汉高祖又亲近信任了他。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和
云中太守魏尚那样的忠诚,由于呈报战绩时,多报了几颗首级,便被绳之以
法,就地免职。经冯唐在文帝面前为他辩解之后,又被法外施恩,重新重用,
建立了大功。由此可知,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往往出错误,一出错,结论必
然相反。怎么能明白这道理呢?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内心认为是
邻居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因而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样子。脸上的颜色神态,
说话以及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象是偷斧子的。无意中挖坑,找到了自家的
斧头,过几天再看到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没有一点儿偷斧子的样子了。
他邻居的儿子并没有什么改变,而是自己的看法改变了。改变的原因不是别
的,是当初的判断错了。
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帛,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
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公息忌因
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时用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他说:“公息忌
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制铠甲都用丝带。”国王听后很不高兴,于是
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这是邾君的判断有错误。如果过去邾国制铠甲用
丝带有利,公息忌家中用丝带再多又有什么妨害呢?如果用丝带制铠甲无利
而有害,公息忌即使不用丝带又有何益?无论是公息忌用丝带还是不用丝
带,都不足以说明公息忌的建议有什么错。所以凡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经
思考就贸然相信。
楼缓说:“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鲁国做官,病死之后,有二名侍
妾为他在家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随嫁的
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
个非常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去周游列车,文伯却不去追随孔子。如
今他死了,侍妾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而对待妾却过分
宠爱。”这话出自母亲之口,人们就认为是贤明的母亲,可是如果出自妻子
之口,人们就不免会认为他的妻子好吃醋。所以同样的话,出自不同人的口,
人们评价的态度就不一样。
乐羊被任命为魏国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此时正在中山国。
中山国君把他儿子煮了,把肉做成羹汤,送给乐羊,乐羊毫不犹豫全吃光了。
魏文侯知道后说:“乐羊为了我的缘故,才吃自己儿子的肉。”而堵师赞却
说:“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的人,又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灭掉中山
国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却从此怀疑他的忠心了。
《淮南子》说:“亲生母亲为自己儿子治头疮,血流到耳朵上,看见的
人都说这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如果是后母为前妻生的儿子治头疮,血也流
到耳朵上,就会有人责备说:“太暴虐了!”同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城上看城下,往往把牛看成是羊,把羊看成是小猪。
这是由于站得太高,因而看不清楚的缘故。在圆形的盘子里放上水,当作镜
子,然后去照自己的面影,有时是圆脸,有时则不圆。自己的面型并无改变,
而影象却时而圆,时而不圆,这是因为你照时的角度不同。现在,我想修养
完善自己的品德来接人待物,可怎么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我
呢?因此才明白,天下的是与非本来役个准儿。世上的人实际上是各有其是
非标准的,符合自己的标准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不对的。如今我要选择对
的一面立身行事,去掉不对的那一面,可是怎么知道世上所说的对与不对是
哪个标准呢?
[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你为国忘家,就会有人认为你是不关心自
己父母的人,还怎么能爱国君呢?卫国的公子开方、吴起和乐羊这三个人都
是由于为国忘家而受到猜忌和诽谤的。但假如你真的舍不得离开父母,就又
会有人说:“大将在从接到国王的任命那天起,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从到
部队之后担负起指挥责任时起,就该忘掉自己的父母;待到拿起鼓槌,敲起
进军战鼓后,就要忘掉自己生命的安危。司马穰苴就是以这个理由杀掉庄贾
的。所以《左传》上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要判定什么是对,什么
是错,只要看看以上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
正是由于世间的事如此错综复杂,所以才会有忠心耿耿却被怀疑、不受
重用的情况出现。这个道理,是不能不体察参详的。
【按语】
忠心受疑,史不绝书。圣如比干,贤如屈原,功如韩信,都难逃此厄运。即使在
当代,也仍有彭德怀那样的冤案。这是由于,在zhuanzhi制度下,君主的喜怒决定着臣下的
命运。无论多么英明的君主也有发昏的时侯,可是又由于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于是一
幕幕人间悲剧就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要想杜绝这种悲剧再度重演,只有加强民主与
法制建设,改变一人说了算的人治格局,才有可能。
用无用二五
有用无用,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无用也就无所谓有用。譬如用网捕鸟,
用上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网眼,其余的似乎无用,但没有这众多的网眼,只靠
一个网眼,是永远捕不到鸟的。其次,有用与无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互相
转化的。世上本来没有什么无用之物,关键看你会不会用。
【经文】
古人有言曰:“得鸟者,罗之一目。然张一目之罗,终不能得鸟矣。鸟
之所以能远飞者,六翩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功,则飞不能远矣。”以是推之,
无用之为用也大矣。故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矣。”庄子曰:“知无用
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削足而垫
之至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
也,亦明矣。”
昔陈平智有余而见疑,周勃质朴,忠而见信。夫仁义不足相怀,则智者
以有余见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汉征处士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
至,竟无他异。李固、朱穆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然而后进希之以
成器,世主礼之以得众。[孔子称:“举逸民,天下之人归心焉。”燕昭尊郭
隗,以致剧、乐;齐桓礼九九之术,所以致英俊之类也。]
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也。而惑者忽不践之地,赊无用之功,至乃诮讪远
术,贱斥国华。不亦过乎?
【译文】
古人这样说过:捕获鸟的,只是罗网上的一个网眼,然而只张一个眼的
网,是永远捕不到鸟的。鸟所以飞得远,是靠健羽,然而如果只有健羽而无
其它的毳毛,是飞不远的。以此推论,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有很大作用的。
所以当惠子对庄子说:“你的学问都是无用的空话”时,庄子说:“明白无
用的道理,才能跟他谈论有用无用的问题。大地不是不广大辽阔,可是人们
占用其间的面积,不过能容下双脚就可以了。然而假如从脚下把看似无用的
土都铲削掉,直到阴曹地府,那仅可容下双脚的地面还有用吗?”惠子说:
“没用了。”庄子说:“那么,由此可见无用就是有用。这个道理不是很明
白吗?”
从前陈平由于智谋有余而被刘邦疑忌,可是周勃因质朴却被认为忠诚而
受到信任。在仁义不足以使人们互相信任的时候,聪明人因智谋有余而被疑
忌,不聪明的人却因智谋不足取得了信任。东汉时,征召隐士樊英、杨厚人
朝做官,朝廷盼他们俩就象盼神明一样。可是他们到了朝堂上后,并没有什
么过人之处。李固、朱穆认为这种隐士纯属欺世盗名之辈,对国家一无用处。
然而随后慕名而来的都以他们为榜样,使皇帝招揽了更多的人才。[这就证明
孔子说过的那句话:把隐逸的人士推举出来,天下的人就都会归顺你了。燕
昭王尊礼郭隗也是这个用意。郭隗虽非杰出的人才,但尊礼郭隗,剧辛、乐
毅这样的英杰就随之而来了。齐桓公尊礼九九天道之术,也是这个用意,都
是为招徕天下人才的。]
推究起来,无用就是有用。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很容易忽视足下的无用之
地,看不起无用之物的特殊作用,甚至于嘲笑这一理论是迂腐的空谈,轻视
排斥国家的英才。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按语】
有用与无用本来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没有无用也就无所谓有用。例如
切割东西的是刀刃,刀背似乎无用,但是没有刀背,又哪里有刀刃?种庄稼必须留下足
够的空隙,空隙不打粮,看似无用,但没有空隙也就不会长出庄稼来。所以世界上本没
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只看你如何运用它们罢了。这个道理虽然简单明白,但在实践中却
往往被忽视。看到明显有用的就杀(又鸟)取卵,竭泽而渔,结果使有用之物资源枯竭;看到
似乎无用之物便弃掷一边,不屑一顾,结果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白白浪费。现实生活中这
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运用有用之物,人们往往不感到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利用看似无用
之物。本文则给我们不少启发。
比方说,你如果是一个学理工的大学生,人文科学对你来说可能是无用的,但当
你涉足其问,就会发现那是一个非常美妙的领域,不仅可以陶冶你的情操,还能开扩你
的视野,对你将来的自然科学研究也会大有裨益。反之,文科学生学些看似无用的数理
化,你的思维方式也将受益非浅。假如你是一个企业家,就会对你的经营管理做合理安
排,做到物尽其用。懂得用无用的道理,你就不会把商场塞满货架,而应该辟出一块寸
土寸金的空间,设置一个免费儿童乐园,给老人放几把歇脚的座椅,这可能使你出乎意
外的效益大增。或者,假如你是一位市长,就不会急功近利地把一个城市修成“水泥森
林”,而会留下几片绿地,使人们生活在其中心旷神怡,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城市,工
作起来效率才会更高??
恩生怨二六
在现实生活中,有恩于人结果反目成仇的事屡见不鲜。原因何在?本篇
之主旨便是要穷究人性的弱点,从而使你摆脱困惑,融洽人际关系,创这一
个愉快的生活氛围。
【经文】
《传》称谚曰:“非所怨,勿怨。寡人怨矣。”是知凡怨者,不怨于所
疏,必怨于亲密。何以明之?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
“何以言之?”高子曰:“怨。”孟子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越人
于此,关弓射我,我则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兄弟关弓而射我,我则
泣涕而道之。无他,戚之也。然则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
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
晋使韩简子视秦师云:“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
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不报,所以来也。”[观秦怒
而来,则知至恩必有至怨矣。]
杜邺说王音曰:“邺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谨。夫戚而不
见异,亲而不见殊,孰谓无怨?此《棠棣》、《角弓》之所作也。”由此观
之,故知怨也者,亲之也;恩也者,怨之所生也。不可不察。
【译文】
《左传》上引用了这样一句谚语:“不该怨恨的不要怨恨。可是有的人
我却禁不住要恨。”由此可以知道,凡是有怨恨的人,不是恨他所疏远的人,
就是恨他所亲近的人。怎么来证明这一道理呢?高子说:“《诗经·小弁》
一诗是小人作的。”盂子说:“何以见得?”高子说:“该诗充满怨恨情绪。”
盂子说:“真机械啊!高子竟是这样来研究《诗经》的。假如有一个越国人
在这里,弯弓射我,我可以一边说笑一边谈论这件事。这没有别的原因,只
为我和他素不相识。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会哭着诉说这件事,
这也没别的原因,只为他和我是亲人。《小弁》这首诗里的怨恨情绪,正是
热爱亲人的表现。热爱亲人,这是仁啊!”[《小弁》一诗是讽刺周幽王的。
太子的老师所作。]
秦、晋之战,晋惠公命韩简子察看秦国军容。韩简子说:“秦军在人数
上少于我军,可斗士却比我们多一倍。”晋惠公问:“这是为什么?”韩简
子回答说:“我们出外流亡时,得到了秦国的资助;回国时受到秦国的护送;
发生饥荒时,又得到秦国的粮食救济。三次受人家的恩惠却不报答,所以秦
军才来攻打我们。”[从秦军怀恨而讨伐晋国,就可以知道,最大的恩德必然
产生最大的怨恨。]
杜邺在游说王音时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人之常情一般是对恩情
深的,其供养反而少;对最亲爱的人,要求也少。关系亲近却显不出与关系
疏远的人有何不同,怎么能没有怨气呢?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棠
棣》、《角弓》二诗的原因。那就是写兄弟之间互相怨恨的。”由此即可明
白,为什么关系亲近的反而要生怨恨。所以说,恩情恰恰是产生怨恨的根源。
这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按语】
恩可生怨,看似冷酷,然而却是有相当的普遍性。假如东郭先生没有救过狼的命,
自认对狼有恩,那么狼要吃他时就不会有该不该吃的问题。父母受儿子虐待,要比受外
人欺负格外伤心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关系亲命的人们之间,应格外注意,
不要使亲人之间的感情受到伤害,因为这种情感一旦受到伤害,治愈它反而更难。再者
不要把人际关系搞得过俗,要善于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及俗语
“好兄弟,勤算帐”都是讲这个道理的。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要把自已对别人的
帮助看作是施恩,期望回报,也不要对别人的允诺期望值太高,正如鲁迅先生临终所言:
“别人应允的事物不可当真。”这样就可以不致因失望而产生怨恨。总之处理人际关系
是一门学问,但归根结底是要学会宽容。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环
境。
诡顺二七
如何对待曾反对过自己,而现在却愿意臣服的人。文中认为当天下未定
之时,人们往往是各为其主。胜利的一方不应追究愿意归服的人往日的敌对
立场。还有某些人为了自我保存依附了对方,并非出于本心,这也应予以宽
容。只有对旧主忠贞不渝的人,也才会对新主忠诚不二。反之,对旧主阳奉
阴违,对新主也不会一心一意。
【经文】
赵子曰:夫云雷世屯,瞻乌未定,当此时也,在君为君,委质事人,各
为其主用,职耳。故高祖赏季布之罪,晋文嘉寺人之过,虽前窘莫之怨也,
可谓通于大体矣。昔晋文公初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及
反国,郤、吕畏逼,将焚公宫而杀之。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曰:“蒲城之
役,君命一宿,汝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汝为惠公来,求杀余,命
汝三宿,汝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
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
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惟刑臣!”[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
众也。]
公见之,以难告,得免吕、郤之难。[韩子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
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
文公能容二子也。后世之君,明不能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以不
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子罕、田常之劫;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
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其仇也有桓、文,而后世之君自
以为贤而不惑,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
【译文】
赵子(作者自称)说:在风雷激荡,天下未定之时,在哪位帝王属下,
就为哪位帝王服务,用自己的生命作抵押,各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效力,这乃
是作臣子的职责、本分。所以汉高祖刘邦能够赦免原为项羽部将的季布事敌
之罪,晋文公重耳能够原谅寺人披的过错,尽管过去遭受过他们的困辱,也
不怨他们。这可以说。他们都是明白这个大道理的人。过去,晋文公重耳刚
刚从晋国逃出来,他父亲晋献公命令宦官寺人披前往蒲城攻击他,结果斩去
重耳的一只衣油。待到重耳结束流亡生活,返回晋国成为晋国国王的时候,
郤芮、吕甥等晋惠公的旧臣,怕重耳报复他们,谋划焚毁重耳居住的宫室来
除掉重耳。寺人披得知这一阴谋后,请求重耳接见他。晋文公派人斥责他说:
“蒲城那一战,献公命令你一夜之后赶到,你当即便到了。这之后,我和狄
国的国君在渭水边打猎,你为惠公来杀我,惠公命令你三夜之后赶到,你第
二夜就赶到了。虽然有国君的命令,可是你为什么那么急迫地要杀我呢?”
寺人披回答说:“我原以为,你这次返国,对如何做国君的道理该明白了。
如果还未弄明白如何做国君,就仍会遇到危险。执行国君的命令,是不能怀
有二心的,这是上古流传下来的法则。除掉国君所痛恨仇视的人,只看自己
有多大的能力,至于对方是蒲城人还是狄国人,那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如今,
你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了,难道就没有所痛恨仇视的人了吗?齐桓公把管仲曾
为公子纠效力而射中他衣带钩的仇恨都能放置一边,不再提起,反而任用管
仲为相国,如果你改变齐桓公的作法,又何劳你派人责骂呢?要逃走的人太
多了,岂止我这刑余之小臣呢?”[做为一国之君却记恨臣民,惧怕被迫害的
人就太多了。]晋文公便接见了他,寺人披把郤芮、吕甥即将发难的事告诉晋
文公,才使他免于受谋害。
[韩非子说:“齐、晋二国后来都被异姓之臣所取代不是当然之事吗?齐
桓公能重用管仲的才能而把他射中自己带钩的仇恨放置一边;晋文公能听信
寺人披的话而不再追究斩去自己衣袖的罪过,这是桓公、文公有能宽容管仲
和寺人披的度量和才略。后世的君主,英明不及桓公、文公,后世的臣子,
忠诚、才能不及管仲和寺人披。以不忠之臣来侍奉平庸的君主,主不知臣不
忠,就会有田常弑齐简公,子罕弑宋君那样的劫难;假如知道他们不忠,他
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为先例为自己辩解,而国君一定不会杀他们而自认为
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品德和才能。这就是以仇人为臣子的君主有齐桓公
和晋文公。而后世不及齐桓公、晋文公英明的君主,却要效法这样的国君,
让仇敌做其臣子不但不以为自己愚蠢,反而以为自己很明察,最终导致灭亡,
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经文】
弛轸与张仪俱事秦惠王,惠王皆重之。二人争宠,仪恶轸于王曰:“轸
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交也。今楚不善于秦而善于轸,轸为楚厚而为秦
薄也。轸欲去秦之楚,王何不听之?”王乃召轸而问之。轸曰:“臣愿之楚。
臣出必故之楚,以明臣为楚与否也。昔楚有两妻者,王闻之乎?”王曰:“弗
闻。”轸曰:“楚有两妻者,人挑其长者,长者骂之;挑其少者,少者复挑
之。居无何,有两妻者死,客为挑者曰:‘为汝娶少者乎?娶长者乎?’挑
者曰:‘娶长者。’客曰:‘长者骂汝,少者复挑汝。汝何故娶长者?’挑
者曰:‘居人之所,则欲其挑我。为我之妻,则越其骂人。’今楚王明主,
昭阳贤相。使轸为臣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将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何故之楚?臣出故必之楚,足以明臣为楚与否也。”轸出,仪入问王曰:“果
欲之楚否?”王曰:“然。”仪曰:“轸不为楚,楚王何为欲之?”王复以
仪言谓轸,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
行道之人尽知之矣。子胥忠于君而天下皆争以为臣,曾参、孝已爱于亲,而
天下皆恶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
必善妇也。今轸若不忠于君,楚亦何以为臣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将何归
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厚待之。惠王终相张仪,轸遂奔楚。
[张仪初恶陈轸于惠王曰:“轸犹善楚,为求地甚力。”左爽谓陈轸曰:
“仪善于魏王(译者按,应是惠王之误),魏王甚信之,公虽不说,犹不听
也。公不如以仪之言为质,而得复楚。”轸曰:“善。”因使人以仪之言闻
于楚王,楚王喜,欲复之,轸乃奔楚。]
【译文】
陈轸和张仪共同侍奉秦惠王,秦惠王对两个人都很重用。二人因为在秦
惠王面前争宠,张仪便在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带着重金,驾着轻
车,往来出使秦楚两国之间,本为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而如今,楚国对秦
并不友好,而对陈轸个人却很友好,这说明陈轸为楚国的利益考虑的多而为
秦国利益考虑的少啊!陈轸打算离开秦国前往楚国,你何以不随他去呢?”
秦惠王于是召见陈轸,询问他是否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陈轸说:“我愿
意到楚国去。我离开秦国一定去楚国,是为表明我是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
过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你听过他的故事吗?”秦惠王说:“没听
说过。”陈轸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个人去勾引那位年纪较大的,
结果被骂了一顿。又去勾引那个年纪小的,她也反过来勾引他。过了不久,
那个做丈夫的死了,有人问曾引逗过他妻子的人:‘要是让你挑选其中一个
的话,你要娶哪一位呢?’那人说:‘要年岁较大的。’问话的人有些不解:
‘大老婆不是骂过你,小老婆不是勾引过你吗?为何反而要娶骂你的呢?’
那人回答说:‘如果作为一个外人,我当然希望她来勾引我;但要作我的妻
子,我就希望她能拒绝并责骂其他挑逗她的人。’楚王是明君,昭阳是贤相。
假如我作为秦的臣子却经常把秦国的机密情报交给楚国,楚王将不会收留
我,昭阳也不会任用我为属官。我又何必前往楚国呢?”陈转出去后,张仪
进来了,问秦惠王说:“陈轸是不是真的要往楚国了?”秦惠王说:“是这
样。”张仪说:“如果陈轸没有为楚国效力,楚王凭什么想接纳他呢?”秦
惠王便又把张仪的话对陈轸讲了,陈轸说:“是这样的。”秦惠王说:“那
么张仪说的话都是可信的了。”陈轸说:“不仅仅是张仪明白,随便从路上
拉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伍子胥忠于君主,天下的所有君主都争着接纳他为
自己的臣子;曾参、孝已都是孝子,都很爱自己的双亲,而天下所有当父母
的,都愿意有曾参、孝己那样的儿子。所以,假如要卖婢妾,没有出胡同就
卖出去了,那一定是非常好的婢妾。被休弃的媳妇如果又嫁给了本乡本土的
人家,那一定是个好媳妇。如今我假如对秦国国君不忠,楚王又怎么会把我
当作忠实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反而被抛弃不用,我不往楚国又该到哪里去找
归宿呢?”
秦惠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重新厚待陈轸。但最终秦惠王还是任命
张仪为相。陈轸便投奔了楚国。
[张仪最初向秦惠王说陈轸的坏话时说:“陈轸还是对楚国好,为楚国请
求土地非常卖力。”左爽对陈轸说:“张仪与惠王关系好,惠王非常信任他。
你虽然不愿听,我还是要奉劝你,可以把张仪的话作为证明,从而使你能重
新回到楚国去。”陈轸说:“好吧。”便派人将张仪的话捎给楚王,楚王很
高兴,愿意重新接纳陈轸。于是陈轸便逃往楚国去了。]
【经文】
韩信初为齐王时,蒯通说信,使三分天下,信不听。后知汉畏其能,乃
与豨谋反。事泄,吕太后以计擒之。方斩,曰:“吾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
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汉高祖自将,伐陈豨于钜鹿,信称疾不从,欲于中起。信舍人得罪于信,
信欲杀之。舍人弟上书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肖
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诈信曰:“虽
病,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也。]
高祖归,乃诏齐捕通。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耶?”曰:“然。
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如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
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也。”上曰:“若教韩
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弛而维绝,山东大忧,异姓并起,英俊乌聚。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犬吠尧,尧非不仁,
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
陛下所为者甚众,固力不能耳,又可尽烹耶?”高帝曰:“置之!”乃释通
之罪也。
[豹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豹
勃,曰:“安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豹勃曰:“跖之犬吠尧,非贵
跖而贱尧也,犬固吠非其人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
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固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哉。”安平君曰:“敬闻命矣。”
任之于王。后田单得免九子之谗,豹勃之力也。]
【译文】
韩信最初被封为齐王时,蒯通劝说他与西楚项羽、汉王刘邦三分天下。
韩信不听蒯通劝告。后来听说汉王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于是便与陈稀合谋叛
乱。事不机密,泄露了出去,吕后用计谋擒住了韩信,将斩之际,韩信叹道:
“我后悔不听蒯通的话,才被小人女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大意吗?”[高祖
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往钜鹿讨伐陈豨,韩信假称有病,没有随同前往,打算从
中起事。韩信的侍从得罪了韩信,韩信要杀他,侍从之弟上书朝廷,将韩信
要发动叛乱的情形告诉吕后。吕后打算宣召韩信进宫,但又怕韩信的党羽不
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肖何商议,假称有使者从高祖那里回来说陈稀已经被杀,
列侯和群臣都前往朝廷祝贺。丞相肖何欺骗韩信说:“尽管你身体不好,还
是勉为其难,好歹走一遭,去祝贺为好。”入宫之后,吕后命武士把韩信绑
起来杀了。]高祖回到朝廷后,下令齐国逮捕蒯通。蒯通被押到长安后,高祖
说:“是你教唆韩信谋反吗?”蒯通回答说:“是的!我本来是那样教导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