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18 赵蕤(唐)
[反方:]战国时秦国大将司马错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扩充领土;
要想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有;要想称王统治天下,必须推行德政。这三
个条件具备了,才能成就王业。”
[正方:]《左传》说:“只要心里纯洁无邪,又何必担忧没有归宿呢?”
《论语》说:“只要礼义上不出差错,又何必害怕别人说三道四呢?”
[反方:]古语说:“诽谤不实之词太多了,金子也会被熔化。诬谄不实
之词太多了,能把人的骨头磨垮。羽毛数量多了,也能把船压沉。轻的东西
多了,同样能把车轴压断。”
[正方:]孔子说:“一般的读书人,不象器皿一样,什么东西都能装下;
也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而圣人运用智慧却可以应付万事万物。”
[反方:]列子说:“天地不是万能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世间的万
事万物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天的职能是普育众生,地的职能是承
载万物,圣人的职责是教育民众。”
[正方:]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反方:]同时孔子又说:“晋国公子重耳有称霸的雄心,是在曹国和卫
国流亡时遇到不公正的礼遇和污辱后才萌发的;越国国王勾践有称霸的雄
心,是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萌生的。所以居在屈辱的地
位而不忧患的人,说明他没志气。身在困厄中反而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
说明他心胸不广。”
[正方:]韩非子说:“古人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于是发明了镜子;智慧
达到怀疑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时候,才会用真理来反省、修正自己。”
[反方:]老子说:“善于借助别人的听觉来听、别人的视觉来看才是真
正的聪明,能自己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正方:]战国时魏人唐且说:“吴国的刺客专诸怀里藏着锥刀刺杀吴王
僚,天下的人都赞许他勇敢;越国的美女西施身穿粗布短衣,天下的人仍然
称赞西施漂亮。”
[反方:]慎子说:“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假如让她们穿
上兽皮做的衣服,人们见了也会吓得跑开;假如让她们换上好看的细麻布衣
服,过路的人都会停下来欣赏。由此看来,美丽则是好衣服衬托的结果。美
女不穿漂亮的衣服,也会姿色大减。”
【经文】
[是曰:]项梁曰:“先起者制服于人,后起者受制于人。”《军志》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非曰:]史佚有言曰:“无始祸。”又曰:“始祸者死。”语曰:“不
为祸始,不为福先。”
[是曰:]慎子曰:“夫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
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及至南面而王,而令行禁止。由此观之,
贤不足以服物,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非曰:]贾子曰:“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耳,而民必胜之
矣。故纣自谓天王也,而桀自谓天父也,已灭之后,民亦骂之也。由此观之,
则位不足以为尊,而号不足以为荣矣。”
[是曰:]汉景帝时,辕固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
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
心而诛桀纣,桀纣之人,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非曰:]黄生曰:“冠虽蔽,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
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君有失行,臣
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固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
[是曰:]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赏则人不足,
人不足则怨长。故明王之理人,不知所好,不知所恶。”
[非曰:]文子曰:“罚无度则戮而无威,赏无度则费而无恩。”故诸葛
亮曰:“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是曰:]文子曰:“人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行也。故人君好勇而国
家多难;人君好色,而国家昏乱。”
[非曰]秦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
则思虑远。以远思虚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译文】
[正方:]秦末的将领项梁说:“先下手的制服别人,后下手的被别人制
服。”兵书上说:“先下手的人有夺取人心的优势。”
[反方:]周朝史官史佚曾经说:“不要首先去闯祸,否则必死无疑。”
古语说:“不要做带头闯祸的人,也不要做带头享福的人。”
[正方:]慎子说:“贤能的人屈从于缺德少才之辈,是因为权力太小。
缺德少才者能甘心服从于有德才的人,是因为后者的地位尊贵。唐尧是一介
平民的时候,连他的邻居都指使不动,等到他做了帝王,就能做到令必行,
禁必止。由此看来,贤德不能服人,而权势却能使贤人屈从。”
[反方:]西汉政论家贾谊说:“从古到今,与老百姓结仇的帝王,他的
灭亡迟早会到来,而老百姓必定会胜利。尽管商纣自称天王,夏桀自称天父,
灭亡之后,老百姓照样骂。由此看来,权势不是最让人尊崇的,头衔也不是
最光荣的条件。”
[正方:]从前辕固与黄生曾在汉景帝刘启面前争论。黄生说:“成汤和
武王是通过杀害夏桀和商纣得到王位的。”辕固说:“不对。桀纣荒淫无道,
才使民心归顺了汤武。汤武顺应民心而讨伐桀纣,老百姓反戈而击,纷纷投
入汤武的怀抱,汤武受臣民拥戴,不得已而为王,这难道不是受天命而称王
又是什么呢?”
[反方:]黄生说:“再破旧的帽子也是戴在头上,再新的鞋子也是穿在
脚下。为什么呢?因为万事万物都有个上下之分。桀纣虽无道,但毕竟是国
君,汤武虽英明,毕竟是臣子。国君有过失,做臣子的不去劝谏纠正使之尊
荣,反而趁机讨伐并取而代之,这不是谋杀又是什么?”
[正方:]姜太公说:“惩罚严明,就会使人畏惧,畏惧就会发生变故;
奖赏分明,就会诱发人的贪心,贪心得不到满足就会怨恨。所以贤明的君王
治理天下,不让人看出他喜好什么,厌恶什么。”
[反方:]文子说:“惩罚没有尺度,杀人再多也没有震慑作用;奖赏没
有分寸,花费再多也不领情。”所以诸葛亮说:“用法律树立威严,执法严
明,人们就会知恩图报;用爵位鼓励有功劳的人,区分级别,人们才会感到
荣耀。”
[正方:]文子说:“人民对待统治者的教化,不是跟着他的号令跑,而
是上行下效。所以人君好勇,国就逞强斗狠,社会就多灾多难;人君好色、
国人就淫乱腐化。”
[反方:]秦王说:“我听说楚国的刀剑锐利无比,但歌舞音乐却很差劲。
这说明楚国的兵士英勇,君臣的图谋久远。用长远的谋略来驾御英勇的兵士,
我担心楚国是在打我们秦国的主意呀。”
【经文】
[是曰:]墨子曰:“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
子。”
[非曰:]曹子建曰:“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主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
恩也。”《三略》曰:“含气之类,皆愿德申其志,是以明君贤臣屈己申人。”
[是曰:]《传》曰:“人心不同,其犹面也。”曹子建曰:“人各有好
尚。兰芷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
夫;咸池有六英之发,而墨子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非曰:]语曰:“以心度心,间不容针。”孔子曰:“其恕乎!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
[是曰:]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非曰:]古语曰:“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
[是曰:]语曰:“忠无不报。”
[非曰:]《左传》曰:“乱代则谗胜直。”
[是曰:]韩子曰:“凡人之大体,取舍同则相是,取舍异则相非也。”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非曰:]《易》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语曰:“一楼不两雄,
一泉无二蛟。”又曰:“凡人情以同相妒。”故曰:“同美相妒,同贵相害,
同利相忌。”
[是曰:]韩子曰:“释法术而以心理,尧舜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忘善
度,奚仲不能成一轮。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而万不失矣。”
[非曰:]《淮南子》曰:“夫矢之所以射远贯坚者,弓弩力也;其所以
中的剖微者,人心也。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行者,精诚也。故驽虽
强,不能独中;令虽明,不能独行。”杜怒曰:“世有乱人,而无乱法。若
使法可专任,则唐、虞不须稷、契之佐,殷、周无贵伊、吕之辅矣。”
【译文】
[正方:]墨子说:“国君即使很贤明,也不喜欢没有建立功勋的大臣;
父亲即使很慈祥,也不喜欢没用的儿子。”
[反方:]曹植说:“宽恕有罪的人,严格要求有功的人,才是贤明的君
主;可怜愚笨的儿子,也喜欢聪明的儿子,才是仁慈的父亲。”《三略》说:
“胸怀大志的人,都希望能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因此,明君和贤臣都能牺牲
自己成全别人,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
[正方:]《左传》说:“人心之不同,有如人的面孔。”曹植说:“人
各有所好。象兰芒荪蕙的芳香,人人都喜欢,可是海边的渔夫,偏偏爱闻鱼
腥味;《咸池》、《六英》这样的乐曲,人人都爱听,然而墨子却否定它们。
怎么能够让天下人都喜好相同的东西呢?”
[反方:]古语说:“将心比心,人们就会融洽无间。”孔子说:“恕是
什么意思呢?恕就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正方:]管子说:“物资丰富,人民才知道讲究文明;丰衣足食,人民
才懂得荣誉和廉耻。”
[反方:]古语说:“人一旦成了权贵之后,虽然事先并不想骄傲,但骄
傲会不请自到;人一旦发财之后,虽然事先并不想奢侈,但奢侈会不请自到。”
[正方:]古语说:“忠诚没有不得到酬报的。”
[反方:]《左传》说:“生逢乱世,谗言诽谤、邪恶奸诈就会压到忠诚
正直。”
[正方:]韩非子说:“人大体说来,凡是取舍相同,观点一致,就能互
相认可;取舍不同,观点矛盾,就往往互相排斥。”《周易》说:“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水向潮湿的洼处流,火向干燥的东西跑,云跟着龙涌动,风
伴着虎咆哮。”
[反方:]可是《周易》又说:“二个女子生活在一起,志向也不会相同。”
古语说:“一个窝容不下两个雄性动物,一眼泉水容不下两条蛟龙。”又说:
“人之常情往往是相同才相妒。”所以说:“两个人同样美就会相互嫉妒,
同样尊贵就会彼此谋害,同样得利就会相互忌恨。”
[正方:]韩非子说:“让众人各依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解释法术,即使尧
舜再世也不可能让全国的看法统一;舍弃圆规和直尺,忘记标准的度量,即
使奚仲这样有名的工匠也造不出一个车轮。可是如果让一个只有中等才具的
国君墨守法规治国,让拙笨的工匠用圆规和直尺造车轮,都会万无一失地成
功。”
[反方:]《淮南子》说:“箭头之所以能射往远处并穿透坚硬的目标,
是因为它借助了弓弩的力量,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射中目标并使之四分五裂的
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的心念。奖善罚恶,这是政令的职能,而政令之所以能
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精诚。所以,弓弩虽然强大有力,没有
人的参与,也不可能单独射中目标;政令虽然严明,没有人的参与,也不可
能自行生效。”杜恕说:“世上有犯上作乱的人,但没有杂乱无序的法律。
假如法律单靠某一个人就能贯彻执行,那么唐尧和虞舜就不需要后稷和契,
商王和周王也不需要伊尹和吕尚的辅佐了。”
【经文】
[是曰:]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办,不可以应敌。《左传》曰:
“豫奋不虞,古之善政。”
[非曰:]《左传》曰:“士■谓晋候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
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春秋外传》曰:“周景王将铸钱。单穆公曰:
‘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人。夫备预,有来
至而设之[修国备也。预备不虞,安不忘危],有至而后救之[若救火、疗疾,
量资币之属],是不相入也[二者先后各有宜,不相入]。可先而不备,谓之怠;
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谓人未有患,轻而重之,离人,召匮财,是以召灾也。]
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人以佐灾,无乃不可乎!’”
[是曰:]《左传》曰:“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非曰:]晋楚遇于鄢。范文子不欲战,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
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齐、秦、狄],敌,楚而
已。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而亢,则忧患生]。盍
释楚以为外惧乎?”
[是曰:]《三略》曰:“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恩施而附于下。”
[非曰:]陶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欲使其少子装黄金千镒往视之。
其长男固请,乃使行。楚杀其弟。朱公曰:“吾固知必杀其弟。是长与我俱
见苦为生之难,故重其财。如少弟生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其财
所从来,固轻弃之。今长者果杀其弟,事理然也,无足悲。”
[是曰:]《语》曰:“禄薄者不可与入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慎子
曰:“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
[非曰:]田单将攻狄,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弗能下也。何
者?昔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篑,立而杖插,为士卒倡。此所以破燕。今将
军东有掖邑之奉,西有蒉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
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后果然。
【译文】
[正方:]事先没有充分准备,就不可能应付突发事件;军队不预先武装
起来,不可以应战。《左传》说:“上古时代好的政府,都善于防患于未然。”
[反方:]《左传》说:“晋国大夫士■对晋侯说:‘我听说没有丧事而
悲伤,忧愁一定随着到来;没有兵患而筑城,国内一旦有动乱,内敌必然据
此顽抗。’”《春秋外传》(即《国语》)记载:“周景王打算铸造钱币。
单穆公说:‘不可以。在古代,天灾降临时,政府才根据灾情增加货币发行
量,权衡轻重,用以救灾。储备货币,有时是在灾祸还未出现就铸造好了储
备起来(增加货币储备,预防不测,是为做到居安思危);有时是等到灾祸
已经发生,然后根据需求量铸造,投入救灾(如救火、防治疾病等,就是这
样)。不能把这两种情况下的货币铸造混为一谈(二者有先有后,不能混淆)。
可以预先储备却不去做,这就叫懈怠;可以事后进行筹备而提前做了的,这
叫招灾(意思是说在民众还没有遭受灾害时,就把救灾工作放在第一位,会
使民众产生离心力,从而引起国家资财的匮乏,因此带来双重的灾难)。周
本来是弱国,老天降灾没有穷尽,现在又要使老百姓离心离德来加重灾祸,
恐怕不行吧?’”
[正方:]《左传》引用了古人这样一句话:“一旦放过了敌人,就会造
成数代人的祸患。”
[反方:]晋军和楚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相遇。范文子不想作战,
便说:“我们的先君急于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很强大,不
全力拼搏,子孙将会被削弱。现在齐、秦和狄这三个强敌已经降服,我们的
敌人只剩下楚国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内患又无外患。我们不是圣人,
外部一安定,内部必然要产生隐患(太高傲,太强硬,必然会有祸患发生)。
我们何不放走楚国,把它作为转移内部矛盾的外患呢?”
[正方:]《三略》说:“不要让仁义的人管理资财,因为他会过多向老
百姓施舍,从而收买人心。”
[反方:]范蠡次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本想让小儿子带上一千
镒黄金去楚国营救二子,可是长子坚决要去救他弟弟,范蠡只好答应。长子
到了楚国后,不但没有救出他弟弟,反而连金子都没有花出去。最后楚国还
是把他弟弟给处决了。范蠡说:“我事先就知道他会坑害二子的,因为他与
我一起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太看重钱财了,舍不得花。我所以想让小儿子去,
是因为他一生下来就见我如此富有,乘好车,驾骏马,驰骋捕猎,好不威风,
怎么会知道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要是去了楚国,一定仗义疏财,流水花
钱,救出他哥哥的。如今大儿子事情没办成,弟弟果然给杀了,人情事理就
是这样,也不值得为之悲伤。”
[正方:]《论语》说:“不能让薪水少的人去发生暴乱的地方办事,也
不能让赏赐不厚的去完成艰巨的任务。”慎子说:“古代帝王不起用不肯接
受俸禄的人,对于俸禄不优厚的人,也不用他处理艰难繁杂事务。”
[反方:]田单将攻打狄人,去拜见鲁仲子。仲子说:“将军这次去攻打
狄人是不可能胜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前将军在即墨,坐下编筐,站起
铲土,以身作则,带动士兵,所以才打败了燕国。而现在将军东有掖邑的封
地,西有赋税供你玩乐,黄金腰带横挂,高车大马驰骋在淄渑之间,只想享
受人生的欢乐,却没有拼死的决心。所以说你不会取胜。”后来果如其言。
【经文】
[是曰:]语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非曰:]语曰:“交接广而信衰于友,爵禄厚而忠衰于君。”
[是曰:]《春秋后语》曰:“楚春申君使孙子为宰。客有说春申君曰:
‘汤以毫,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贤人也,而君藉之百
里之势,臣窃为君危之。’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
赵,赵以为上卿。”
[非曰:]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
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其国未尝不荣也。今孙
子贤人也,君何为辞之?”春申君又曰:“善。”复使人请孙子。”
[是曰:]韩宣王谓摎留曰:“吾两欲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
“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阚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
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叉藉于外权。
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
曰: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儒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不独不见夫
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令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
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王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
捡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致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
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
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灵矣。
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耶?”《易》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
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
【译文】
[正方:]古语说:“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糖之妻不下堂。”
[反方:]古语又说:“一个人交往太广泛,对朋友的信用就会逐断丧失;
拿的薪水太优厚,对国君的忠诚就会逐渐衰退。”
[正方:]《春秋后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楚国的春申君让孙子当邑宰。
他的门客中有人劝他说:“成汤以毫为根据地,周武王以镐为根据地,方圆
都没有超过一百里,可是后来都得了天下。孙子是个很贤明的人,你把方圆
一百里地方给他管理,我私下为你担心,你这样做很危险啊!”春申君说:
“说得对。”于是派人辞退了孙子。孙子离开楚国去了赵国,赵王任命他为
上卿。
[反方:]过了不久,另一个门客却对春申君说:“从前,伊尹离开夏国
去殷商任职,结果殷有天下而夏灭亡;管仲离鲁去齐,结果鲁国因此衰弱而
齐国称霸。可见贤明的人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国君在国际上就受尊重,
那个国家也因此而光荣。孙子这样贤明的人,你为什么要辞退他呢?”春申
君又说:“说得对。”于是又派人把孙子请了回来。
[正方:]韩宣王问摎留:“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
摎留回答说:“不可以。从前晋国由于同时重用六卿,因而导致国家分裂;
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子和阚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
西河外的领土全部丧失。现在你要是同时重用了这两人,那么两人之中,势
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敌国的势力来支持他。
许多大臣,有的会在内树立党羽,以国王的名义号令臣民;有的则会与别的
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你的国家就危险了。”
摎留还对他说:“公孙衍当魏国大将的时候,和宰相田儒关系不好。季
文子替公孙衍高魏王说情:‘大王你没见过把牛和马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
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把任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
使用他,可你偏要听从宰相田儒的计策,这就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的道理一
样。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这样使用人才,国家就会遭受损失。
希望大王明察。”
[反方:]傅玄说:“天和地最神妙了,但是不能通过同样的规律生育万
物;圣人是最英明的,但也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管理普天下的百姓。所以殊
途同归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因地制宜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只要懂
得这一道理,即使有互不相容甚至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防碍从大局上统筹
治理。比如说吧,水与火在本质是互灭的,可是善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
在水与火之间,用火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这样做,还怕水火互
相伤害吗?天底下的事物当中水和火是最奇妙的东西,只要善于运用它们,
根本用不着担心它们会互相危害,用不着忧虑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周易》
说:“天高地卑,形象不同,可是它们化育万物的功能是相同的;男女的体
质不同,可是彼此的情志可以沟通;万事万物的形体、性质各各不同,可它
们恰恰是以异相从的。”
【经文】
[是曰:]陈登为吕布说曹公曰:“养吕布,譬如养虎,常须饱其肉,不
饱则噬人。”
[非曰:]曹公曰:“不似卿言。譬如养鹰,饥则为人用,饱则扬去。”
[是曰:]刘备来奔曹公,曹公以之为豫州牧。或谓曹公曰:“备有雄志,
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公以问郭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
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召俊杰,犹惧其未来也。今备有英雄之名,以穷
归已而害之,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者?夫
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曹公曰:“善!”
[非曰:]傅子称:郭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志而甚得众心,关候、张
飞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以嘉观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曰:“‘一
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曹公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
嘉谋。
【译文】
[正方:]汉末,广陵太守陈登为吕布游说曹操:“大将吕布如同一头老
虎,需要天大给它吃饱肉,哪一天吃不饱就要吃人了。”
[反方:]曹操说:“并不象你所说的那样。以养老鹰为例来说吧,饿了
才能为人所用,吃饱了便会振翅高飞。”
[正方:]三国时刘备来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
说:“刘备胸怀大志,现在不早点儿除掉他,必为后患。”曹操就此事向谋
臣郭嘉请教。郭嘉说:”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你现在起兵的目的,是为
百姓铲除残暴的邪恶势力,以真诚和信誉来号召天下豪杰帮助你建功立业,
如果杀了刘备,就怕把所有想来投奔你人才都吓跑了。现在刘备已有英雄之
名,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靠你,假如在这种情况下谋害他,就要背上谋害贤
能的罪名,那么有智谋有才能的人就会怀疑自己找错了对象,就会掉头去重
新选择主人,到那时你和谁去平定天下呢?因害怕一人成为后患而除掉他,
结果使普天下的人才都失望,值此安危之际,你不能不考虑其利弊得失。”
曹操说:“讲得好!”
[反方:]傅玄在讲到这段历史掌故时,内容却与此正好相反。他说郭嘉
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都有万
夫不当之勇,而且都甘愿为他尽忠效命。依我看,刘备的谋略不可测度。古
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代之患。’应当尽快把他杀了。”可是曹操当时正
在招揽天下英雄,一心想让天下人相信他是最讲信义的,所以没有听郭嘉的
话。
【经文】
[是曰:]《家语》曰:子路问孔子曰:“请释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
乎?”子曰:“不可也。昔东夷慕诸夏之礼,有女而寡,为内私婚,终身不
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矣。仓吾娆取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
矣,然非礼让之让也。今子欲舍古之道而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以非为
是乎?”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书》云:“事弗师古,以
克永代,匪说攸闻。”
[非曰:]赵武灵王欲胡服,人子成不悦。灵王曰:“夫服者所以使国,
礼者所以使事。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人而厚其国。夫剪
发文身,错臂左衽,临越之人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故礼
服莫同,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易而礼易。是以圣人谋可以利其国,
不一其用;谋可以便其礼,不法其故。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离教,
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迩之服,贤圣莫能同。穷乡
多异俗,曲学多殊辩。今叔父之言,俗也。吾之所言,以制俗也。叔父恶变
服之名,以忘效事之实,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遂胡服。
[是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非曰:]孟子曰:“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译文】
[正方:]《孔子家语》记载说: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抛弃古人的
伦理道德,只凭我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去行动,可以吗?”孔子说:“不
可以。从前东方没有教化的人仰慕华夏的礼仪制度,有的女子成了寡妇之后,
为她暗中招个夫婿,但是终身不让改嫁。不改嫁是不改嫁了,可是这种做法
并不符合贞节的真正含义。仓吾这个地方有位叫娆的人娶了个妻子十分美
丽,就把妻子让给了他哥哥。让是让了,可是这种做法并不是出于礼义的谦
让。现在你想抛开古人的伦理规范,只按你自己的心愿做事,焉知你不是想
把自己错误的当作正确的推行呢?”
古语说:“改变古人的礼义,搅乱代代相传的常规,不是死就是亡。”
《尚书》说:“行事不师法古人,而想使国家能世代相传,从来没有听说过。”
[反方:]赵武灵王想改穿胡人服饰,他叔父公子成对此很不高兴。赵王
说:“衣服穿戴,是为了生活方便,有利于国家;礼仪法规,是为了办事方
便。圣人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礼仪法规,
所以才会给人民带来利益,使国家富裕强大。剪发文身,衣襟向左开,这是
越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上涂梁花纹,用河豚的皮粗劣地缝
制帽子,这是吴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所以说礼仪服饰虽然不同,但为方便的
目的却是一样的。地方不一样,使用的东西自然也两样,事情在变化,礼尚
自然也要变化。因此圣人只追求能使国家便利的总体策略,而绝不会在贯彻
使用时固定不变;只追求怎样使其礼仪法规执行起来更方便,绝不会食古不
化。老师可以是同一个人,但学生可以来自生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地方。
中原地区的国家尚且可以礼仪制度相同,而文化习俗不同,更何况是生活在
崇山峻岭中的人民呢?所以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强求;远近服
饰的差异,圣贤也不能统一。穷乡僻壤的民情风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
的学说大多不同凡响,雄辩谲异。现在叔父所谈的是一般的习俗,我所说的,
是想造成一种新的习俗。叔父讨厌改变服装的样式,可是却忘了有利于办事
效果这一事实。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赵武灵王的一席话说服了公了成,
于是他也穿起了胡服。
[正方:]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反方:]孟子说:“天的法则是遵循它就会成就大事,改变就会脆弱消
亡。所谓遵循天道,就是遵循人的情志。”
【经文】
[是曰:]李寻曰:“夫以喜怒赏诛,而不顾时禁,虽有尧舜之心,犹不
能致和平。善言古者,必有效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设上农夫欲今
冬田,虽肉袒深耕,汗出种之,犹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时不得也。”《易》
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于时,其道光明。”《书》曰:“敬
授人时,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
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非曰:]太公谓武王曰:“天无益于兵胜,而众将所居者九。自法令不
行而任侵诛;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不顺敌之强弱而幸于天;无智虑而候氛
气;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归过于时;敌人怯弱不敢击而信龟策;士
卒不勇而法鬼神;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凡天地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
闻,不可以决胜败。故明将不法。”司马迁曰:“阴阳之家,使人拘而多忌。”
范晔曰:“阴阳之道,其弊也巫。”
【译文】
[正方:]李寻说:“假如只凭一时高兴还是恼怒,而不是根据形势来奖
赏或是惩罚,即使有尧舜的智慧和仁爱,也不能使天下和平安宁。谈论历史,
必须是对现实有所裨益,才算得上善于论古;谈论天道,必须是对人事有所
启迪,才算得上是懂天意。假如一个高明的农夫突发奇想,要在严冬季节耕
种田地,即使他光着膀子精耕,汗流满面地播种,也不会长出庄稼。这倒不
是没有用心,而是违背了节令。”《周易》说:“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
行动的时候就行动,一静一动都不失时机,前途才会光明。”《尚书》上说:
“只因为我们崇敬天道,所以上天才赐予我们时间。所以古代的帝王尊重天
地和阴阳的变化,遵守四季节气,再用良好的政治去顺应它,因此祥和之气
马上就能到来,这就象用鼓槌敲鼓,击之即应一样。”
[反方:]姜太公对武王说:“上天对战争胜负不会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战争胜利的因素,将领所起的作用占九成。军法、号令执行不下去,反而随
意杀戮无辜;不以厚德待人。而是一味依赖阴阳术数;不根据敌军实力强弱,
而是寄希望于天命;不靠智谋取胜,而是依据天象决定行动;不是鼓舞士气,
而是希望上天赐福;不了解地形却埋怨天时不利;敌军畏怯,却不敢英勇进
击,而是观看龟策占卜是凶是吉;士卒不勇敢不采取有效措施,而是拜祭鬼
神;由于埋伏不巧妙因而让敌人轻易溜掉,凡是种种,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