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17 赵蕤(唐)
犯法之列而统统绳之以法,否则的话,朝野上下,就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人
了。这样做的结果,看上去是求治,实际上是制造动乱。”]
【经文】
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
之嫉妒。”——[反忠孝也。《吕氏春秋》曰:“夫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
露时雨,不私一物。万人之主,不阿一人。”申子曰:“一妇擅夫,众妇皆
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而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
君使其臣,并进辐辏,莫得专君焉。]
【译文】
齐国的名相晏婴说:一个好的臣子,固然应对上司忠心,然而忠心的过
分了,就变成专权,那就不是忠了;当儿子的孝敬父母是好事,但是如果只
突出他一个人的孝顺,把其他兄弟姐妹都比下去,那就是不孝;妻子爱自己
的丈夫是家庭和睦的保障,但是如果丈夫还有二房小妾(这是针对古代多妻
制而言),做妻子的霸住丈夫独专其房,醋劲太大不能容纳别人,很可能导
致家破人亡。[因此忠孝做得太过分了,也会引起反掸。
《吕氏春秋》说:阴阳调和滋养万物,香花毒草,一视同仁。甘露雨水,
普泽天下,东西南北,不遗一隅。一国之君,普天同仰,老少美丑,平等对
待。战国时的法家、韩国的申不害说过:一个女人独霸了丈夫,其他的太太
就要捣乱;一个大臣独揽大权,其他臣子的积极性就会被压下去。所以嫉妒
心太强的妻子很容易破家,权力欲太重的大臣很容易破国。有鉴于此,一个
高明的领导人,对于部下,决不偏听偏信,也不专权重用某个人,而是同心
协力,各尽其能。就象车轮上的根根辐条一样,不让其中的某一根单独起作
用。就样就不会发生一人专权的现象了。]
【经文】
韩子曰:“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曾公曰: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吴子曰:“昔承桑氏之君修德
废武,以灭其国;有扈之君恃众好勇,以丧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
外治武训,故临敌而不进,无逮于恭。僵尸而哀之,无及于仁矣。”《铃经》
曰:“文中多武,可以辅主;武中
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备,可任军事;文武兼阀,不可征伐。”]
【译文】
韩非子说:“读书人舞文弄墨,常常扰乱国家的法令;认为力气大,武
功好才有用的人常常靠蛮勇解决问题,也是对国家法令的破坏。”[“儒者以
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这是法家反文反武的说法。曹操则说:“一个
国家单纯依靠武力或是单纯依靠文化,都要灭亡。”吴国的夫差,鲁国的偃
王,就是“恃文者亡”的明证。吴起说:“上古时候的穷桑氏(即承桑氏)
的国王治理国家,废弃了军队建设,专讲道德,结果国家给人家灭了。夏代
的有扈,依仗人口众多,军事力量强大,不要文化,结果也亡国。高明的帝
王吸取这个教训,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训’作为政治的最高原则,对内
加强文明道德建设,对外加强国防军事建设,因此敌人不敢侵犯,民众文明
安定,国王从容谦恭,供奉为国牺牲的烈士,激励人民学习英勇尚武的精神
而不伤害仁爱文明的修养。”《素书》(即《铃经》)说:“有文化素养又
经过军事训练的人或经过战火考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才可以匡扶君王。国
家如此,个人也一样,文武兼备的人才能做大将,否则不可委以军事重任,
让其率军征伐。”
【经文】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
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
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
公行。——[反廉也。
匡衡云: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公卿大夫相与修札恭让,则人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人
兴行;宽柔惠和,则众相爱。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化成也。何者?朝
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
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人。此其本也。]
【译文】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父母亲非常感激,送给子路
一头牛,子路愉快接受后,跑来向孔子讲述。孔子说:“子路做得对,以后
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于危难之中了。”救了人有酬劳嘛!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子贡很有钱,养有奴隶,奴隶的亲人向子贡提出要
赎人回去。[按照鲁国的法律,向奴隶主赎人,是要交赎金的。]但是子贡放
了人却没要赎金。孔子说:“子贡做得不对,你不收赎金,以后谁还敢赎人?”
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子路做了好事收
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倡导了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劝人为善。子贡因
自己有钱就不收人家的赎金,显得很谦让大方,影响别的做奴隶主的都不敢
释放奴隶了(得不到好处嘛)。家中有做奴隶的也不敢去赎人了。结果堵塞
了行善的路子。由此看来,在该廉洁的地方讲廉洁是应该的,但是在光天化
日之下眩耀自己的廉洁,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汉朝爱提意见的匡衡说:“孔子曾慨叹说:有谁能以礼让治国呢?到哪
里去找这样的例子呢?可见以礼治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所以这样感叹,是
因为作为中央政府的朝廷,是全社会的神经中枢,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
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吏们彼此很讲礼貌,谦虚宽厚,影响
到下面,就不会彼此争斗不已;中央的人好善乐施,下面就不会粗暴犯上;
中央的人高风亮节,下面的风气也会跟着好转;中央宽容温和,施惠于民,
下面的人彼此之间就有爱心。这四种好的社会风气,都不是靠国家领导人威
严的命令形成的,而是以中央政府的实际行动感化教育全社会形成的。”道
理何在?因为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员们一对话就吵的脸红脖子粗,影响到下
面,就发展成打架斗欧了;中央的人如果独断专行,下面就要一毛不拔、寸
步不让了;中央的官员如果争名夺利,下面就要祸国殃民了;中央的官员如
果唯利是图,下面就要盗窃成风了。这就是说,社会风气的好坏,根源在中
央。]
【经文】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乱代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耶?曰:父有良
子而舜放瞽瞍,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义[六亲不和有孝
慈],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国家昏乱有忠臣]。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
职,而职不得过官。——[反忠也。
京房论议,与石显有隙,及京房被黜为魏郡太守,忧惧上书曰:“臣弟
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何者?昔秦时,赵高用事,有
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乱,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守郡,
唯陛下毋使臣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
由此而观之,夫正先之所谓忠,乃促秦祸,忠何益哉?]
【译文】
战国时的法家慎到说过:“做个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并不能救乱世,
相反,如果是处在一个混乱的、百废待兴的时代,忠臣只会加重那个时代的
混乱。”如何理解这个道理呢?舜的父母很坏,却生了舜这样一个圣贤的好
儿子。舜的父亲一次次要把亲生儿子舜置于死地,舜每次都逃过了劫难,原
谅了父亲。夏朝的桀是最坏的皇帝,却出了不少忠臣,结果使他的过错显得
格外突出,真象是罪恶滔天一样。孝子不会出在慈父之家。[老子说:“六亲
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说,家庭有了变故,有了危机,才能看出儿女的孝引
来。]忠臣不会产生在圣明的君王执政的时代。[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
只有当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才会有忠臣出来殉国赴难。]一个英明
的领导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就会要求部下既要尽忠,但不能过分,所管的
事、所负的责任不能超越其职权范围,否则,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汉朝的名臣、易学大师京房在中央政府当官的时候,因政见不同与石显
有了矛盾,后来京房被下放到魏郡做太守,而石显还在中央。京房害怕了,
就上书给皇帝说:“我的学生姚平对我说,我对你只是小忠,还说不上是大
忠。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前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赵高用事,有一个叫正先的
臣子,看出赵高居心叵测,就非难、讽刺赵高,被赵高假以罪名杀了,从此
赵高在政治上树立了威信,形成了赵高欺上瞒下、一手遮天的政治势力。到
了秦二世,天下大乱,赵高指鹿为马,也可以说是正先促成的。现在我京房
奉你的命令出来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让我落个忠臣正先那样的下场,那就
要让我的学生姚平耻笑了。”
由京房所讲的这个故事看,正先揭发赵高的阴谋,对秦始皇可说是忠了,
可是这忠的结果,是自己脑袋搬家不说,反而促使赵高形成了专权的党羽和
乱政的权力,最后导致天下大乱。那么这忠又有什么好处呢?]
【经文】
庄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
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
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
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
庄子说:做小偷、扒手一类的盗贼,或是溜门撬锁,或是从别人的口袋
里、皮包里偷东西,为了预防这些小偷,人们有了财宝,总是小心翼翼地放
在保险柜、珠宝箱里,外面还要层层捆扎,加上大锁,生怕不牢固。这种防
盗的做法,历来所世俗的人们当做是聪明智慧的表现。可是如果一旦汪洋大
盗来了,把皮箱、保险柜连锅端走,这时大盗唯恐你捆得不紧,锁得不牢呢。
这样看来,以前被认为有脑子的人,不正是在为强盗储蓄、保管财富吗?
[这就是智慧的反掸。所以孙子兵法说:“敌人装备的越好,对我们越有
利,只要把敌人打垮了,把装备拿过来,就成了敌人在为我们装备。”]
【经文】
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
(又鸟)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束褥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
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里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
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有乎盗贱之
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
独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贱之身乎?——[反圣法也。
昔叔向问齐晏子曰:“齐其如何?”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勿知。齐
其为陈氏矣。公弃其人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
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
贷,而以公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人三其力,
二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屡贱踊贵,人多疾病,
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欲无获人,将焉避之。]
【译文】
至于那些被称为圣人的,能说没有不为大盗储蓄、保管精神财富和物质
财富的吗?肯定是有的。怎么知道呢?田成子弑齐君盗其国就是一例。
从前,齐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城镇相连,人口众多,一派繁荣景象。市
场上摆满了生猛海鲜,田野上人欢马叫,方圆二千余里,举国上下,国家典
章制度的建立,城镇乡村的组织规划,哪一样不是依照他们的开国圣人姜太
公的做法呢?等到后来窃国大盗田成子一出来,杀了齐简公,偷窃了齐国,
田成子所到手的,又岂只是一个齐国,而且把齐国几百年间形成的好的政治
制度,都偷过来了。所以历史上虽然骂田成子是窃国大盗,但他一旦权势到
手,就象尧舜一样,安安稳稳地做了齐国的国王,国际上一样恭维他,一样
承认他,到底还传了十二代。由此看来,田成子不但偷了齐国,而且偷了姜
太公开创的圣明的政治制度,这些权势、法规又反过来保护了这个大强盗。[这
就是好的政治制度的反作用。
从前晋国大夫叔向问齐国的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怎么样?晏子说:现
在已经是没落的时代,我也不知道了。齐国终究要属于陈氏家族的。齐国遗
弃了人民大众,人民都投到陈家的怀抱中去了。就拿计量这件事来说吧,齐
国的计量办法,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
一,进到一釜的时候,十釜才是一钟。陈家居然自己设立计量标准,不用四
级而用三级,每级加一倍,进到一钟,量就大得多了。他以私自定的计量标
准大斗借贷,以公家的标准小斗收进,结果老百姓的财富都送到他那里去了。
他家的山货木材堆积如山,海盐鱼虾,也不比海里的少了。老百姓出三分力,
两分归公,一分用以养家糊口,可是归公的东西都是伪劣残次,负责公务的
三老,穷到不得温饱的地步。国内所有市场上的东西,普通的鞋子,穷人买
不起就大削价,但是高级衣料,富人抢着要,价钱高的吓人。整个国家给弄
得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穷苦人大多数贫病交加,可是到处听到关于陈家抚
慰穷苦百姓的宣传。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老百姓爱戴陈家象爱父母一样,
象江河归大海一样归附了陈家。整个齐国想不被陈家收买,怎么可能呢。齐
国的灾祸,是难以避免的了。]
【经文】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
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来之有也。”
[后汉末,董卓入朝,将篡位,乃引用名士。范晔论曰:“董卓以虓阚为
情,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
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译文】
强盗问他的头目盗跖:“当强盗也有道吗?”强盗头子说:“当然有啊!
天下什么事能离得了道呢?当强盗的学问大着呢!首先是‘妄意’——估计
某处有多少财宝,值不值得动手,要计算得准确周到,——圣也;动手的时
候,别人在后面,自己先进去,这是要有勇于牺牲精神的,——勇也;得手
之后,别人先撒退,自己最后走,有危险自己承当,——义也;判断某处可
不可以去抢劫、偷盗,什么时候去才能成功,这是需要智慧的,——智也;
东西抢到以后,大块分金,大块吃肉,平均分配,——仁也。仁义智勇圣,
这五条标准不具备而能成大盗的,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后汉末年,汉献帝在位的时候,董卓到中央政府做官,在他图谋篡位之
前,礼先下士,很会捧敬当时的知名学者如蔡邕等人。撰写《后汉书》的范
晔在总结董卓篡权的历史教训时写道:“董卓这人本性野蛮残暴,有如虎狼,
碰上汉朝末年政权剥落崩塌的局面,给了他野心得逞的机会,伦理道德被他
践踏,纲常制度被他破坏,毁坏分裂了中央政权。象董卓这样开人胸膛,剁
人手足,残酷得吃人不吐骨头的人,就是杀尽了天下人都不会称心。但是就
是这样坏透了的人,对于知名度高的文人学者,还懂得故意表演礼先下土那
一套,以便慢慢地、一点一滴地侵凌篡夺东汉政权,所以不要看董卓粗鲁残
暴,杀人如麻,他很懂盗窃之道,很懂怎样去偷盗别人的东西。”
【经文】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
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义也。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
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
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
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汉武时,河间献王来朝,造次必于仁义。武帝色然难之,谓曰:“汤以
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
由是言之,夫仁义兼济,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长
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理。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
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
由是言之,跖徒之仁义非其分矣。]
【译文】
从董卓这类人对有文化学识的人都知道笼络利用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些
原则,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来做依据;坏人要想成功,也不能违反这些原
则。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好人用这些原则做好事,给天下众
生带来的利益少,坏人用这些原则做坏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灾祸就多了。
这就是仁义的反作用。
我们再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前孔子的学生子路去邵这个地方做行政长官,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
季家手里,季氏想在五个月内开通一条运河。这对老百姓来说,太苛刻了。
而这条运河正好在子路管辖的行政区内,为了鼓励民工干活,子路就掏自己
的腰包,还把家里的粮食弄来做饭给大家吃,以补工程费用的不足。孔子听
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的饭倒掉,把锅灶、饭碗毁掉。
子路大发脾气,跑回去找孔子吵架:“你天天教导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
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了,你又叫子贡来捣乱,是不是嫉妒我们呀?”孔子
说:“子路,你好胡涂啊中国的文化伦理是什么你知不知道?当皇帝的人说
他们爱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作是自己的;当诸侯的说他们
爱境内的老百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所管辖的领地当作是自己的;当了大夫
的,只管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普通老百姓,只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如果
超过了各自的范围干预别人的事,虽然你一片好心,也不得好报,因为你侵
犯了别人的权力。”
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刘德到长安朝见汉武帝,穿着打扮、言
谈举止、进退起居都很规矩,很得体,很有礼貌。汉武帝看到以后,场面上
装出赞许的样子,内心却很不高兴,于是对献王说:“汤武当年起来闹革命,
根据地不过才七十里大,文王也不过是以方圆百里的地方打的天下。你现在
管的地方,比他们造反时的领地大多了。好好干吧!”
献王听了这几句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回去以后,沉缅酒色,一天到
晚喝的烂醉如泥,表示胸无大志,以此告诉汉武帝:这一下你总该放心了吧?
我不过是个酒色之徒,哪能跟汤武、文王相比?
由子路和献王这两个故事看来,要行仁义、表爱心,普遍地帮助别人,
爱部下,爱集体,也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才行。一旦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
不但行不通,而且会招惹祸患。所以战国时的法家尸佼在他的著作中说:“君
臣父子,上下长幼,不论贵贱亲疏,人人都要守本分,这就是理。对别人能
恰如其分地表现爱心,就是仁;恰如其分地施舍,就是义;恰如其分地使用
自己的思虑计谋,然是智;恰如其分地做事,就是适;恰如其分地说话,就
是信。总之,一言一行都要晓得自己的本分,都要适可而止,才可以说是成
熟了。”由这个道理看来,前面所说的强盗虽然也讲仁义道德,所谓“盗亦
有道”,但在做人的基本原则上,他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守本分。]
【经文】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
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
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犹存也,而夏不代王。故
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矣。
《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代以汧澼絖为事。客闻之,请
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人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汧澼絖,则其所用
之异。]
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译文】
综上所述,孔孟所标榜的仁义礼乐也罢,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赏也罢,
忠孝贤智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文韬武略、审时度势这些世俗才智的运用,
每家的思想,每一种法制,都是天地间的真理,并没有向哪些人隐瞒,向哪
些人显露。尽管时代变了,而真理还是代代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在三代以前,
仁义道德因是圣明时代就自动出来了,到了夏桀、商纣,因是昏乱时代,仁
义道德就故意离开了人类社会。问题在于每个时代的领袖人物怎样去运用,
用得好就天下大治,用得不好就天下大乱。一治一乱,全在于人。
[荀子说:“古代羿的思想政策并没有遗失,只不过羿在中年就死了,没
有继续下去;大禹的文化法制都还存在,但因没有接班人,没有继承下来。”
问题就在这里。任何法律、思想、体制、主义、法规,本身不能独立存在,
而要靠人去运用,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消亡。
《庄子》这本书里讲的一则寓言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宋国的一家人,
有一祖传秘方,冬天涂在手上不生冻疮,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靠这个秘方
世世代代漂布为生。有人路经这里,听说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一百两金
子买他们的秘方。客人买到手后,就去南方游说吴王。吴越地处海疆,守卫
国土,主要靠海军。他游说吴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
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了海战,吴国的水兵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
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之立了大功,割地封候。同样一个不生
冻疮、不皲手的药方,有的人用来封候拜将,而守着这个方子的那家人却世
世代代给人家漂布。]
由此看来,同样一个东西,人的聪明才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就有天
地之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是有没有,而在于用与不用和会用不
会用。会用,就能求名得名,求利得利;不会用,就只有世代倒霉了。
【按语】
古今中外,不要说已成历史遗迹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无法统计,就是作为
国家的政体又有多少类型呢?氏族公社、奴隶制姑且不说,光现代化的政治
体制就有民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邦联制、多
党制、一党制??虽然可以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
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也呈逐级进步的状态,如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
义到社会主义,后者总比前者文明、进步。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体
制,都不能说是最完美的。不仅如此,任何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都
要逐渐暴露其弊端,直到最后走向反面。这就是《反经》一书主体思想的基
本出发点。《反经》一书的整个着眼点也全在这个“反”字上,因为宇宙间
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
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
阳在哪里?当阴盛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盛的时候,阴
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有
种子因素在好的里面了。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
经开始种下去了;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
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
形势。
其次所谓“反”,是指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
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定一个办法,
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
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
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握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
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早已经事过境
迁了,他是被时代遗弃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是非十四
本章从唐以前经史典籍中撷取、列举的这53 对正反命题,看上去水火不
容,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作者仿佛在这里为我们组办了一次现场直播的辩论比赛,参赛的双方都
是自充舜至隋唐的名流大家、帝王将相。唇枪舌箭,雄辩滔滔,既热闹非凡,
又益人心智,不可不看。
【经文】
夫损益殊途,质文异政。或尚权以经纬,或敦道以镇俗。是故前志垂教,
今皆可以理违。何以明之?
[是曰:]《大雅》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曰:“天地之
大德曰生。”
[非曰:]《语》曰:“士见危授命。”又曰:“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
求生以害仁。”
[是曰:]管子曰:“疑令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
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
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固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矣。”杜怒曰:“夫奸臣贼子,自古及今,未尝不有。百岁一人,是为继踵,
千里一人,是
为比肩。而举以为戒,是犹一噎而禁人食也。噎者虽少,
饿者必多。”
[是曰:]孔子曰:“恶讦恶以为直。”
[非曰:]管子曰:“恶隐恶以为仁者。”魏曹羲曰:“夫世人所谓掩恶
扬善者,君子之大义;保明同奸者,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盖闾阎之臼谈。
所以收爱憎之相谤,非笃正之至理,折中之公议也。世士不料其数而系其言,
故善恶不分,乱实由之,朋友雷同,败必从焉。谈论以当实为情,不以过难
为贵;相知以等分为交,不以雷同为固。是以达者存其义,不察于文,识其
心,不求于言。”
【译文】
废除和增加是变革法令制度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而仁义和礼乐是推行政
治统治的两种不同的方针。有的人崇尚用权力谋略来治理国家,有的人推崇
用道德教化来安定百姓。因此,前代众多思想家、史学家和典籍中留下的方
方面面的理论观念,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一正一反的论述。如何来说明这一
现象呢?下面就试以正反对照的方法来一一列举之。
[正方:]《诗经·大雅》说:“既能明了善恶,又能辨别是非,才能确
保安全。”《周易》说:“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爱惜生命。”
[反方:]《论语》说:“有教养的人遇到危险应当舍身赴难,见义勇为。”
又说:“君子只有勇于牺牲生命以成仁的,而没有因贪生怕死而害仁的。”
[正方:]管子说:“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
知未来,就应读读历史。”古语说:“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的病,是不可能活
命的;与灭亡的国家执行同样的政治路线,是不可不亡国的。”
[反方:]《吕氏春秋》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禁止天下所有
人吃东西,荒谬呀;见有人因乘船不小心淹死了,就禁止天下的人都不乘船,
荒谬呀;见有人因战败而亡国,就取消天下所有的军队,荒谬呀。”三国时
魏国的名臣杜恕说:“奸臣贼子,从古到今,不是说没有,可是如果百年出
一个,就认为是接踵而来;千里遇上一个人,就认为是并肩同行,并以此作
为举荐人材的戒条,这就如同因为有人噎死就禁止大家吃东西一样,噎死的
人虽然不多,但是饿死的人就多了。”
[正方:]孔子说:“敢憎恨那些揭发别人阴私的人,才是正直无私的人。”
[反方:]管子说:“敢憎恨那些隐瞒别人恶行的人,才是有仁爱之心的
人。”三国时魏国的大臣曹羲说:“世人所说的替别人掩盖恶行、宏扬善举,
是君子最高的行为准则;保护、宣传共同的爱好,是朋友之间最深挚的情谊。
这种说法,不过是市井俗人的胡说罢了。其目的在于把爱憎相同的人互相诋
毁对方当作有共同语言。所以这类集中起来的街谈巷议根本就不是诚实公正
的真理。世上的读书人不琢磨其中的道理,只依据只言片语来下结论,因此
善恶不分,是非不辨,世道人心之混乱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朋友之间不分是
非,什么事都一味的随声附和,这样一来,失败的种子就必定会从中萌发。
当然,对任何事情,不管是发表看法,还是评论得失,都要以求实的精神为
准则,大可不必相互苛求,相互指责。相知的朋友要以平等不欺的态度作为
交往的前提,而不要把是非不分、随声附和当作是友情牢固。因此豁达明志
的人,只要大的原则一致,并不追求形式的好看。只要心灵相通,并不在乎
言语的一致。
【经文】
[是曰:]《赵绝书》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
[非曰:]《汉书》曰:“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让辞。”
[是曰:]黄石公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
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
[非曰:]司马错曰:“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人;欲
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后王业随之。”
[是曰:]《传》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语》曰:“礼义之
不僭,何恤乎人言?”
[非曰:]语曰:“积毁销金,积谗磨骨,众羽溺舟,群轻拆轴。”
[是曰:]孔子曰:“君子不器,圣人智周万物。”
[非曰:]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
覆,地职载形,圣职教化。”
[是曰:]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非曰:]孔子曰:“晋重耳之霸心也,生于曹卫;越句践之有霸心也,
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覆身而尝逸者,则志不广。”
[是曰:]韩子曰:“古之人,目短于自现,故以镜观面;智疑于自知,
故以道正己。”
[非曰:]老子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是曰:]唐且曰:“专诸怀锥刀而天下皆谓之勇,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称
美。”
[非曰:]慎子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具,则见者
皆走;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
则色厌矣。”
【译文】
[正方:]《越绝书》说“卖弄姿色的女子不贞洁,夸耀自我的士子不守
信。”
[反方:]《汉书》说:“成大事的人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的人无须小
心谦让。”
[正方:]黄石公说:“土地贪图得太多,种不过来就会荒芜。追求仁德
广施于天下,国家才会强大。保护好自己拥有的东西,能使人安分守己,贪
图别人有的东西,就会发生残暴的行为。残暴的政治统治,虽然能成功一时,
但终究会失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