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16 赵蕤(唐)
国也。”
文子曰:“夫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
非无人,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皆邀于未也;有余,非多财,节欲事
寡也;不足者,非无货,人鲜而费多也。”]
(原文似有误,上列共“八风”,与九之数不合。——译注)
【译文】
“九风”是什么意思呢?
君臣之间亲近有礼,文武百官虽有不同政见但仍然和睦相处,互相谦让,
不争名夺利,勤勤恳恳为国效力,不互相埋怨,一心一意把自己分管的工作
做好。这是“理国之风”——国家大治的象征[尹文子说:“上级领导不压制
下属,下属不冒犯上级,上下融洽,就能做到令行禁止,人人无私。在这种
风尚下,虽然经受艰难险阻的考验,国家仍可坚如盘石,不会受到敌国的侵
犯。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治”]。
礼教风尚不能统一,当官的不受敬重,基层官员攻击国家的弊病,平民
百姓议论纷纷,这是“衰国之风”——国家衰败的象征[尹文子说:“国王虽
然年迈还养着许多嫔妃,子孙不多,有势力的宗族被疏远,这是国家衰败的
表现]。
君臣互相争荣誉,朝中大臣争功劳,士大夫争名声,老百姓争私利,这
是“乖国之风”——众叛亲离的象征。
上层官员私欲泛滥,下层官员作恶多端,法规不稳定,政出多门,这是
“乱国之风”——国家动乱的象征[尹文子说:“国王宠幸大臣,大臣只爱君
王,国家的法律废弛,人欲横流,这是乱国的表现”]。
把奢侈误以为繁荣,把骄纵误以为高贵,把自由散慢误以为开明,遵守
礼义的人被认为是顽固不化,奉公守法的人被认为是固步自封,这是“荒国
之风”——国家荒淫的象征[晋代崇尚玄虚、轻浮,所以引起了五胡乱中华,
就是历史的明证]。
把苛捐杂税当作精明,为国家服务是为了捞取好处,把宰割老百姓当作
能耐,把溜须拍马当作忠诚,这是“叛国之风”——国家叛乱的象征[叔向说:
“大臣只想着奉禄,就是不进忠言,亲信的随从怕得罪上司不敢说真活,下
面的真实情况反映不到中央,这是最大的隐患]。
上下隔阂,内外猜疑,小官员争着讨上司的欢心,当大官的争夺权力,
这是“危国之风”——国家危亡的象征。
上级官员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下面的群众也不向上反映意见,老婆怎
么说就怎么办,国家的法律不执行,而是各搞各的,这是“亡国之风”——
国家灭亡的象征。
[尹文子说:“国家贫困衰弱,私人出现了富户大家;国王的权力削弱,
大臣的势力增强,这就是亡国的征兆;宫廷内没有专宠一人的现象,朝廷里
没有宠幸的弄臣,家族人丁兴旺,长幼有序,这是国家昌盛繁荣的表志;农
事活动适时,粮食储存厚实,军队精锐,疆土治理得很好,这是强国的特征。”
文子说:“动乱的国家看上去好象很热闹;安定的国家看上好象很空虚;
灭亡的国家好象匾乏不足;图存的国家好象过剩有余。空虚不是没有人,而
是因为人人都在岗位上;热闹不是人丁多,而是因为都在追逐蝇头小利;有
余不是财力富余,而是因为寡欲少事;不足不是市场无货,而是因为人们虽
然收入少,但是各种税赋却很多。]
【经文】
何谓“四乱”?
管子曰:“年有疑妻之妾,此家乱也;庶有疑嫡之子,此宗乱也;朝有
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
[故曰: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
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故
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犹在也,恃君不乱,失君必乱
矣;子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亲犹存也,恃亲不乱,失亲必
乱矣。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也。]
【译文】
什么是“四乱”呢?
管仲说:“家中有疑忌正室的小妾,这是家乱;庶子疑忌嫡子,这是宗
乱;朝廷里有疑忌宰相的大臣,这是国乱;任命的官员昏庸无能,这是众乱。”
[所以说:“确立谁为天子时,不能引起各地诸侯的疑虑;分封王侯的时
候,不能让朝中大夫疑虑;立正妻的时候,不能让妾疑忌;立嫡子的时候,
不能让庶子疑忌。一有疑忌就要有所行动,不分正偏、长幼就要争斗,没有
秩序就会互相伤害。因此把同一职务任命给两个大臣,国家必然发生动乱,
没有发生动乱是因为国王还健在,依靠国王平息纷争,大臣们有所畏惧,还
不敢乱来。国王一死,必乱无疑。同时立两个嫡子的情况也一样。另外,大
臣疑忌国王,没有不危害国家的;庶子疑忌家长,没有不危害家庭的。”]
【经文】
何谓“四危”?
又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
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此治乱之形也。
凡为人上者,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治;法术不明而赏罚
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
[管子曰:“理国有三器,乱国有六攻。明君若能胜六攻而立三器,故国
理。不肖君不能胜六攻而立三器,故国乱。三器者何也?日号令也,斧钺也,
禄赏也。六攻者何?曰亲也,宾也,货也,色也,巧佞也,玩好也。三器之
用何也?曰非号令无以使下,非斧钺无以威众,非禄赏无以劝人。六攻之败
何也?曰虽不听而可以得存,虽犯禁而可以得免,虽无功而可以得富。夫国
有不听而可以得存者,则号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则斧铱不
足以威众;有无功而可以得富者,则禄赏不足以劝人。号令不足以使下,斧
钺不足以威众,禄赏不足以劝人,则人君无以自定也。]
【译文】
什么是“四危”呢?
管仲又说:“国家的危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卿和相国得不到群众
的拥护;二是大臣们不能同心协力;三是统帅军队的元帅不足以引起敌人的
畏惧;四是人民不关心生产。这就是识别天下大乱或天下大治的标准。
“凡是作为最高领导者的,法策、法规严明,赏罚必定兑现的,虽然不
用多少宣传口号,大势所趋,国家自然能达到大治;法令、策略不明,赏罚
又不兑现的,即使天天发号召,也必然要大乱。”
[管仲说:“治国有三种武器,乱国有六种隐患。英明的国王如果能战胜
这六种隐患,掌握这三种武器,国家必然会得到治理。昏君不能战胜六种隐
患,掌握三种武器,所以致使国家动乱。三种武器是什么呢?一是号令,二
是刑罚,三是俸禄和赏赐。什么是六种隐患呢?一是亲信,二是宾师(没有
官职而被国王敬重的人),三是行贿的人,四是女色,五是善于钻营的小人,
六是陪你玩赏的人。三种武器有什么功用呢?没有号令不能驱使臣民;没有
刑罚不能在群众中产生威摄力量;没有赏禄不能鼓舞人效命。六种隐患为什
么会导致败亡呢?这六种人虽然不服从法令也可以安然无羔,虽然犯了法也
可以逃避法网,虽然没有功也可以发财致富。一个国家,有了不守法也安全
的人,就不能让下边的人服从号令;有违法不究的人,法律就没有了尊严;
有无功受禄的人,奖赏和薪水就不起作用。这样一来,当国王就失去了坐稳
江山的武器。]
【经文】
是故势理者,虽委之不乱;势乱者,虽勤之不治。尧舜拱己无为而有余,
势理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势乱也。
[商子曰:“法令者,人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一免走而百人逐之,非以
免可分以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盗不敢取,由名分之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也;
势乱者,不可治也。夫势乱而欲治之,愈乱矣;势治而治之,则治矣。故圣
人治治不治乱也。圣人为人作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偏能之。故圣人立
天下而天下无刑死者,非可刑杀而不刑杀也,万人皆知所以辟祸就福而皆自
治也。明主因治而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故曰:善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故明主审法度而布教令,则天下治
矣。
[《左传》曰:“国将亡必多制。”杜预云:“数变法也。”]
【译文】
因此可以说,体制、风尚构成了治理的格局,体制合理,顺其自然,国
家就不会发生动乱。相反,即使手忙脚乱,也不会治理好。尧舜垂拱,无为
而治,都显得雍容有余,因为其体制是治理的格局;胡亥、王莽奔驰忙碌,
都制止不住天下大乱,因为其体制就是致乱的格局。
商鞅说:“政策法令,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根本。上百个人追捕一只
野兔,不是因为一只兔子可以变成一百个,而是由于兔子的所有权还没有确
定。卖兔子的人市场上到处都有,但是盗贼不敢随便拿,因为归谁所有已经
明确。由此可以知道,确定名分(解决所有权),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名分
不确定,所有权不明确,势必要发生混乱。如果体制是治理的体制,想乱也
乱不了。体制是混乱的体制,想治也治不了。是混乱的体制,越治越乱。是
治理的体制,治理就很容易了。所以圣人只治理具备治理体制的国家,不治
理其体制就是动乱根源的国家。圣人为人民群众制定法律,一定要让老百姓
对法律明白易知,通俗易懂,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在圣人建立的国家里,没
有因犯法而被杀的。倒不是该杀不杀,而是因为人人守法,人人避祸就福,
人人自我教育。英明的君主以根本体制为基础治国,所以才会出现天下大治
的盛世。”]
因此,我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是在改造国家体制上下功夫,而不
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英明的国家领导人反复研究审视法律制
度,而后颁布命令,天下就会实现大治。
[《左传)说:“一个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必然会有许多政策制度出台。”
杜预解释说:“这里的意思是变法频繁。”]
【经文】
论曰:夫能匡世辅政之臣,必先明于盛衰之道,通于成败之数,审于治
乱之势,达子用舍之宜,然后临机而不惑,见疑而能断,为王者之佐,未有
不由斯者矣。
【译文】
结论:能够匡扶世道人心、辅佐国家大政的权臣,务必要首先明白盛衰
的道理,精通成败的奥秘,研究造成大治或大乱的体制根源,通晓各级领导
的任用和罢兔的规矩,再加上面临纷繁复杂的时局而不迷惑,遇到疑难、棘
手的问题能断决——做为君王的辅相,古住今来,没有不首先从这里做起的。
卷 三
反经十三
是非、善恶在特定的时空内,是有标准的。然而,时空越大,其标准就
越模糊。大到整个宇宙,长到几万年,就无是非,无善恶了,因为整个时空
只有一个最高的法则——阴阳反正。可是有限的人生总想永远处在最佳状
态,即所谓“人不要老,钱不要少”。这里就告诉你一个秘诀:“欲穷
不得、欲达不衰、欲贵不贱”的奥妙。
【经文】
[议曰:理国之要,以仁义赏罚,此其大略也。然而用失其宜,反以为害。
故著“反经”一章以明之也。]
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
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议曰:在礼,家
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不得过所
爱者,恶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恶之也。]
【译文】
[在讨论治国之道时,人们历来认为仁义、赏罚是治国的总纲,是基本国
策。然而,如果仁义、赏罚的方法使用不当,反而于国于民有害。因此特别
撰写了“反经”这一章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听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之所以消亡,并不是因为三代的法规制度过
时了,而是因为执政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这证明所谓法制,亦即前代圣君
的主张、路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会凭空得以贯彻实行。所以战国
时的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种政治措施,是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仁爱这种政治主张,本来是要普遍地、一视同仁地爱全国的民众,可是
在实行的过程中却会生出偏心来,鼓励了某些人的私欲。这就是仁爱的流弊。
《礼记》中讲过:从原则上讲,给某一家的奖励、优待不应该普及于全国。
在国家机关服务的人,做官当领导,不应该假借公家的名誉为自己捞好处。
孔子说:“做皇帝的爱天下老百姓,各地诸侯爱自己境内的老百姓,各各不
得超过自己的范围去爱人家的人。”所以要有这样一种规范,目的就在于反
对私人恩惠的出现。由此可知,作为一个贤明的国王,特别憎恶那种假公济
私、收买人心的行为。]
【经文】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议曰:忘身殉国,临
大节而不可夺,此正义也。若赵之虞卿,弃相捐君,以周魏齐之危。信陵无
忌,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故毛公
数无忌曰:“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得。”凡此之类,皆华伪者。]
【译文】
节义这种品操的提出,本意是要建立一个德行的标准,结果成了某些人
哗众取宠、背弃大节的借民走向了节义的反面。[牺牲性命以殉国难,面对国
之存亡与生死抉择而志不可夺,这才是真正的大义。假如象赵国宰相虞卿那
样,宰相不做,偷偷逃离赵王,来帮贫贱时的朋友魏齐逃难;或者象魏公子
信陵君无忌那样,偷了国家的兵符,假借国王的命令出动三军,帮助赵国的
平原君打退了敌人,为平原君救了急,然而他们却都背弃了国家利益。朋友
之间的情义是成全了,但是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大节却废弃了,所以赵国
隐士毛公责备魏元忌说:“这样做,对赵国虽然有功,对魏国却有害无益。”
举凡这一类事情,都不过是为了私人情义给自己贴金罢了。]
【经文】
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情慢——[反礼也。议曰:汉时欲定礼,文
帝曰:“繁礼饰貌,无益于札,躬化为可耳。”故罢之。郭嘉谓曹公曰:“绍
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者也。”夫节苦难贞,故生情慢也。]
【译文】
礼仪规矩的建立,是为了让人们的言行恭敬严谨,但是懒惰和散漫也会
同时产生,结果走向了“礼”的反面。[汉文帝的时候,有人建议制定礼仪法
规,文帝说:“繁文缛节的礼仪,矫柔虚假的形象,对真正的文明礼貌没有
好处,以身作则地去教育大家就行了。”于是下令不再谈这个问题。郭嘉曾
经对曹操讲过:“袁绍繁琐的仪式和礼节太多,不象曹公你这样直截了当,
本色自然,这就从道义上胜过了他啊!”这就说明,遵守繁琐的礼节到了让
人叫苦不跌的地步,真正做到就很难了,于是人们只好逃避、偷懒。]
【经文】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乐也。《乐》书曰:“郑卫
之者,乱代之音。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故严安曰:“夫佳丽珍怪,
固顺于耳目。故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彩,教失而伪。伪彩淫泰,非
所以范人之道。”]
【译文】
文学艺术,本来是陶治性情,柔和心灵的好东西,但是也会叫人淫佚放
浪。[这就是乐的流弊。论述音乐的《乐记》指出:“郑国、卫国的音乐,是
乱世的音乐,是男女偷情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所以严安说:“美人佳
丽,珍奇怪诞,固然好听,好看,但淫佚放浪也就由此而生了。所以生活得
太舒适了,就会滑向堕落;娱乐太过分了,就会出现荒淫;文明礼尚太过分
了,只图形式华丽的东西就泛滥了;对教养学识要求过头了,假冒伪劣的货
色就会多起来。‘伪、彩、淫、泰’这些反面的东西,是决不能拿来规范人
的。”]
【经文】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议曰:古者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故圣人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彰有德。然汉高见秦皇威仪之
盛,乃叹日:“大丈夫当如此!”此所以生矜篡。《老经》曰:“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信矣哉!]
【译文】
名位等级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对身份的高低有个明确的划分,但是骄慢、
篡夺的野心也就因此而产生了。[这就是等级制度的负作用。人们议论说:古
代官位不同,待遇级别也不同,所以德高望重的人制定出明确的有关地位、
待遇的制度,以便使尊卑上下有序,对乘什么车,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服
都有不同的规定,为的是表彰有德行的人。然而当刘邦看到秦始皇的仪仗、
车辇那么威风后,就感叹道:“大丈夫就应当这样!”项羽更直截了当地起
了“吾当取而代之!”的念头。所以老子说:“礼仪这个东西,是因为忠信
观念淡薄了才制定的,但也是倡导叛乱的开始。”这话说得一点不
【经文】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反法也。议曰:《道德经》云: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
又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此乖分也。”]
【译文】
建立法制法规,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有准则,人人都安分守已,用心本
来很好,但想不到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有人偏偏会找到法律的漏洞,做
出大好大恶的事来。[这就是法制的负作用。《道德经》早就讲过,法令越多
越明确,犯法的人也越多。贾谊也说过:“法令的条款和运用是有章可循、
显而易见的,然而法令以外属于伦理道德范围的准则对人的作用,就极难辩
别衡量了。”又说:“法令一出台,有人在做坏事之前先研究法律的漏洞,
做了坏事又不触犯法规,法律也拿他没办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明的
奸险谲诈之徒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就是‘乖分’的意思。”]
【经文】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赏者,所以劝忠能,
亦所以生鄙争。——[反赏也。]
【译文】
刑罚的运用,本来是要威摄,惩罚那些犯法的人,但是执法的人,会出
于种种目的滥用刑法或者来欺辱犯人,甚至久而久之会使自己丧失人性,有
时也会放过真正的罪犯,制造冤假错案。[这就是刑的反作用。]
奖赏的运用,本来是为了劝勉人忠心效力,尽展其能,但是也会出现卑
鄙的竞争。为了争功邀赏,或由于赏罚不公而闹出许多鄙俗的事情。[这就是
赏的反作用。]
【经文】
《文子》曰:“圣人其作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
及其衰也,为好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反书也。
《文子》曰:“察于刀笔之迹者,即不知理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
即不知庙胜之权。”庄子曰:“儒以诗礼发家,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
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
生于陵坡。”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由此言之,诗礼乃盗资也。]
【译文】
老子的学生文子说:“古代有大本领的人创造出文字来,为的是指导民
众,叫人理解天下之事,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使聪明的人学识渊博。
可是事与愿违,等到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学识的人却变得更坏了,
他们把学到的文化知识作为自己为非作歹、作奸犯料的工具;为有罪的人辩
护,冤杀无辜的人。”[这就是文字、学问的反作用。
文子又说:“看耍笔杆子的那些人的行径,就知道他们并不懂安邦治国
的本事,就象习惯于行军打仗的并不懂整个国家的施政方略一样。”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读书人都是在盗墓贼,只不过他们偷
的不是财物,而是文化罢了。有一回一个大知识分子带小知识分子去盗墓,
大的问小的:‘天快亮了,你挖的怎么样,有些什么东西?’
小的说:‘死人已经挖到了,还没有脱下他的衣服。他口中有一颗宝珠。’
大知识分子一听说死人口中有宝珠,就说:“一定要把这宝珠挖出来。
《诗经》上说:绿油油的麦子,生长在山坡上,熟了以后给人吃。坟墓里的
这家伙生前吝啬的很,一肚子学问不告诉人,死了还含在嘴里不说。快把它
拿出来!不过,小子,你可得小心,你先把他的头发抓住,再按住他下巴上
的胡须,用椎子敲他的两颊,慢慢撬开他的牙关,千万别损坏了宝珠!’”
从这个故事的寓意不难看出,文化知识实是招引盗贼的财富。]
【经文】
其作囿也,以奉宗庙之具,简士卒,戒不虞。及其衰也,驰骋弋猎,以
夺人时。——[反囿也。
齐宣王见文王囿大,人以为小,问于孟子。孟子曰:“周文王之囿,方
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人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
郊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楚灵为章华之台,伍举谏曰:“夫先王之为台树也,树不过讲军实,台不过
望氛祥。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妨事务。夫
为台榭,将以教人利也,不闻其以匮乏也。”]
【译文】
至于国家建筑林园,那是为了使祖宗的灵位有个存放的地方以便祭祠。
平时则可以搞军事训练,以防意外变故。到了国力鼎盛的时候,林园便丧失
了原来的意义,变成了驰骋犬军来打猎的场所,结果劳民伤财,贻误农时。[建
筑林园便成了违背本意的事情。孟子讲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齐宣王见
周文王的御花园很大,而老百姓以为很小,就问盂子这是怎么回事。孟子说:
“周文王的花园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能进去,山(又鸟)野兔也可以进去,
与民同乐,与民同用,老百姓自然不嫌其大,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听说
你的城郊也建了座花园,方圆四十里,老百姓如果进去打猎杀了一只小鹿,
你也要抓起来以杀人罪论处,所以老百姓议论你修这么大的花园太奢侈了,
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楚灵王修了章华台,伍子胥的祖父伍举提出反对
意见说:“我们祖先搞大型建筑,修亭台楼阁,是为了训练三军,观察气象。
国家搞这样的建筑,要遵循四个原则,一不侵占老百姓的耕地;二不影响国
家的财政;三不因用工而影响公家和私人的正常业务;四不在农忙时期动工。
所以国家的大型建筑,是让国家和人民得到好处,这样的建筑,就不会使国
家出现财政匮乏的问题。”]
【经文】
其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
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外年相举,奸人在位,
贤者隐处。——[反贤也。
太公谓文王曰:“君好听世俗之所举者,或以非贤为贤,或以非智为智。
君以世俗之所举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是以世乱愈甚。”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
“将相分职,而君以官举人,案名察实,选才考能,则得贤之道。”
古语曰:“重朋党则蔽主,争名利则害友,务欲速则失德也。”]
【译文】
崇尚、重用人才的政策,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教育,人人都奉公守
法,从善如流,有道德有觉悟的人从事领导工作,有才能有经验的人管理各
行各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丰富了,给全社会带来幸福样和,举国上下
就会感怀这种政治的恩德。到了这种政治被败坏以后,好人和坏人往往要结
为同党来争权夺利,党同伐异,趋炎赴势,狼狈为奸,各自推举圈子里的人,
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脑后,苦心经营小集团的势力,内外勾结把私党里
的人安插到各个领导岗位上。最后,一旦被大奸大雄的元凶利用,操纵权柄,
窃国篡权,真正有贤德的人就会或被冤杀,或被迫退隐。[尚贤政治就走向了
它的反面。
鉴于此,姜太公对周文王说:“你如果完全听任社会一般人的推荐,社
会上说张三是圣人,李四是天才,你就信以为真,那就坏了。殊不知世俗中
人说好说坏都没个准,老百姓有时很盲从,他们所说的圣人,也许是个奸雄,
因为社会关系多,众人把他塑造成圣人的样子;他们所说的天才,也许是个
骗子,私党把他吹捧成天才的样子。你如果根据社会舆论,把世俗群众推举
的当作有贤德的人,把世俗群众低毁的当作坏人,那么朋党多的人就会上台,
朋党少的人就会被排挤,于是结成死党,蒙蔽群众的人就会利用时机,打击、
陷害真正有本事的人,天下就会越来越乱。”
文王问道:“那该怎么做才能任用到真正的贤能呢?”
姜太公答道:“文官和武官,职权要分明。国王要出以公心,按职务、
按国事的需要提拨人才,实事求是,不讲人情,选拨优秀人才,考核他的政
绩、才能。这才是获得人才的正道。
古人说得好:把私营山头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领导人就会被蒙蔽;争名
于朝、夺利于市就会伤天害理,出卖朋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要损害国
家、人民的利益,破坏领导者的形象,丧失威信。]
【经文】
《韩诗外传》曰:“夫士有五反,有势尊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
傲。”——[反贵也。古语曰:“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贵能贵人者,欲
贱不可得;达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梅福曰:“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
所以自塞也。”]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反富也。]
资勇悍不以卫上攻战,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凡将帅轻去就者,
不可使镇边,使仁德守之则安矣。]
心智慧不以端计教,而反以事奸饰非。——[反智慧也。《说苑》曰:“君
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盅女从欲。——[反貌也。
此五者,所谓士失其美质。]
【译文】
《韩诗外传》说:“古代的士大夫在贵、富、勇、智、貌五种素质方面
都有相反的一面。比如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也尊贵了以后,本来应该爱护
别人,爱护朋友,行侠仗义,通情达理,实际上恰恰相反,出身贫贱的一旦
发迹后,一阔脸就变,变的不近情理,不行仁义,飞扬跋扈,残暴不仁。”[这
就是尊贵的另一面。如果他能保持贫贱时的品德不变,那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所以古人另有一种说法:发了财后能让别人也发财的,想穷也穷不了;当了
官后能让别人也当官的,想下也下不来;交了好运后能让别人也交好运的,
想倒霉也倒霉不了。在宁波四明山归隐成仙的梅福把这一哲理总结为:“成
就别人的实质上是成就自己,挡别人路的最后把自己的路也堵死了。”]
家道富裕以后,本应周济贫困,扶危急难,可是有的富贵之家,不但不
帮助穷人,投资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事业,广积功德,反而骄侈淫侠,挥霍
无度,最后难免落个钱财散尽,家业凋零的下场。[这就是说,财富会走向它
的反面。]
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勇猛骠悍,不是去保家卫国,而是好勇斗狠,欺负
弱者,或者在黑道中结成流氓团伙,聚众殴斗。[这样,勇武就走向了反面,
于社会有害了。把这个道理用到治国安邦让,执政者不应当让那些好战的将
帅去镇守边疆,以免轻率地发动战争;而应当让仁爱宽厚的儒将或文臣守卫
边疆,这样国家就安定了。]
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是用来干正事,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而是使奸
作诈,颠倒是非,[智慧就要走向反面。《说苑》说:“君子也用权谋,但是
为了做正义的事;小人也用权谋,但是为了干坏事。”]
容貌姣美,风度翩翩的本来是件好事,如果放到树立形象、讲究礼仪的
场合如公关、外交之类的地方,是很恰当的,但是如果凭脸蛋漂亮去乱搞男
女关系,去行淫纵欲,[那就走到美的反面去了。
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果使这五种优势走向反面,那就丧失了有文化的人五
种原本美好的素质。]
【经文】
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
人拢,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太公曰:
“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
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晋刘颂曰:“凡监司欲举大而略小,何则?夫细过微阙,谬忘之失,此
人情所必有,所固不许在不犯之地,而悉纠以法,则朝野无立人。此所谓以
治而乱也。”]
【译文】
姜太公说:“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被弄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人整
天处在这种状态就会生出变故,反而要出乱子。[这就是明罚的反作用。]什
么事都看得那么清楚,人就觉得骚扰不安,为了逃避骚扰,大家就要迁移,
不再安居原地了,这样容易发生动乱。”[这就是明察的反作用。姜太公还说:
“一有贡献就奖赏,动不动奖赏,容易诱发不满足的心理,不满足就滋长怨
恨,久而久之就要反目成仇。这就是明赏的反作用。贤明的国王统治管理一
个国家,不大去注意臣民爱好什么,而更多的是注意臣民讨厌什么;不大去
注意为什么要来归顺他,而更注意为什么要离开他。这样做就能使所有的人
安安静静、太太平平地过日子。真能做到人人平安,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晋朝的名臣刘颂说:“政府中负责监督稽查的官员,为什么要只注意大
案要案,而对于细小的违纪现象不大过问呢?因为微不足道的过失、缺点,
偶然的遗忘、疏忽,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不应当将这类过错划人违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