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

_3 江湖夜雨(当代)
昨日鸿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让清光。
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朝宰相。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刘禹锡看来还是位着名教育家呢。这有点像文革期间,有好多老教授和大学生什么的上山下乡到家农村去,倒让平日说什么也接触不到这类高人的孩子们得到这些大家的熏陶,也是不幸之中的幸事。但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史,是“函牛之鼎烹小鲜”了。对于唐王朝,实在是一个损失,怪不得唐朝气数江河日下。
刘禹锡在连州呆了一段,他的心情没有见柳宗元那么悲观,反而说“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相比柳宗元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愁苦,心情还是比较乐观的。后来当裴度为相时,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玄都观旧地重游。那里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也多半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寻常人有了上次的教训后,早就“学得一个乌龟法,得缩头时便缩头”。但刘禹锡却不是那等人,顾不得当年写诗惹得祸,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结果又惹得朝中那些家伙们的不满,《唐才子传》说“权近闻者,益薄其行”。但是江湖夜雨却对刘禹锡拍案叫好,刘禹锡这种不怕惹事的倔劲儿才叫有勇气,像个汉子。但得罪了权贵,于是刘禹锡又改贬到和州(安徽和州),在这里刘禹锡写下我们熟知的《陋室铭》一文,这个可能语文课本就有,江湖夜雨在此就不再帖出来了。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禹锡当时被贬作一名小小的通判(也就是《水浒》中黄文炳当的职务?)。据说按级别,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官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失了势的人,就给他小鞋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个故事未必全是实情,江湖夜雨查资料上多说刘禹锡做的是和州的刺史,行政一把手,并非通判。现存的刘禹锡的“陋室”座落在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状,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主室斗拱飞檐,古雅别致,偏屋白墙黑瓦,简朴小巧。也不像故事中说的“只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但人的感受是随着地位环境的变化而来的,像刘禹锡这样本来在京师中为官的,去做个地方一把手就觉得委屈了,如果让江湖夜雨这样的布衣之徒一下子做个县委书记肯定就乐得找不着北。刘禹锡的陋室虽然比起京城的条件来恐怕差远了,但远不如杜甫草堂简陋。不过《陋室铭》中表达的高洁不俗,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态度却是江湖夜雨很欣赏的。
这《陋室铭》简洁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自是广为流传。而且后世还产生好多的改编版本。当年江湖夜雨在大学公共教室中的课桌上就看到过仿《陋室铭》的《课桌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  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画漫画,写书信。无书声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娱乐厅。学子  云:混张文凭!
还有《寄园烟馆铭》、《斗室铭》(民国·吴稚晖)、《麻将铭》、《关系铭》、《会场铭》、等好多版本:
会场铭
会不在听,到场就行。思不在会,坐完就灵。斯是会场,尔吾闲情;谈谈处世道,话话山海经。可以拉家  常,可以眯眼睛。无群言之乱耳,够清心。无世事之忧虑,无职业之操心。虽非麻将场,不亚跳舞厅。心  里云:蓄锐养神。
呵呵,别的不多复录了,省得跑了题。虽然文词和刘禹锡的原版正宗的相比有些俗,但讽刺之辛辣却完全继承了刘禹锡的风格。
刘禹锡这种开朗乐观,不服输的性格,终于等到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后来刘禹锡回来当了太子宾客。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寿至七十一岁而终,也算善终了。
刘禹锡的胸怀豪放,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和他关系不错。两人有很多唱和的诗,比较有名的有这首: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白居易原诗是: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江湖夜雨觉得白诗当然也不错,描写细致生动,但刘禹锡更为新颖有韵味。而另一则两人的唱和之作,江湖夜雨却觉得刘禹锡的作品远胜于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
这里面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的自己,但是表达了豁达的襟怀。后人也赋之于新意,以致于广为引用。而白居易的诗中“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类的一味颓丧,比之刘禹锡终逊色一筹。刘禹锡由于胸怀宽广,所以好多怀古的诗写的纵横开阖,酣畅淋漓,苍莽幽远。像这几首都是深受人们喜欢的: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太妙了,好诗不多解释,如同好酒,大家自己品味吧。刘禹锡还有一首怀古诗《蜀先生庙》也是很有名: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诗中的“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是很出名的名句,记得江湖夜雨年少时玩那种4M大小的老游戏《三国演义》,自己定义一个君主后PC机喇叭中(当时还不大兴声卡)就怪声怪气地说:“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现在想起来,很是好玩。唉,江湖夜雨如此老矣,再没有心情和兴趣玩游戏了,老啦!最近网上竟出了个芙蓉神教,先有四句口号曰:“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神教势问鼎,芙蓉百花前。”江湖夜雨狂晕。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确是一个很豪爽的人,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刘禹锡就写了这样一诗: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刘老身体看来还挺好,爬到塔上高声谈笑,好多游人看他,刘老还自得其乐,说来豪气直追盛唐贺知章。刘禹锡对秋天特别有感情,像他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还有《始闻秋风》这首: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中爽朗潇洒之情,在古来诗人中少见,多数人都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刘禹锡却一反常态,喜欢秋天,江湖夜雨觉得只有心胸特别开阔的人才会这样喜欢秋天。比如像毛主席,就说“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嘛。所以江湖夜雨称之为“秋爽诗豪刘禹锡”,应该还算恰当吧。
雨冷香魂吊李贺
江湖夜雨
翻开唐人的诗集,江湖夜雨觉得找不到有比李贺更伤感孤寂的人了。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出林妹妹这样一个多愁善感,才气过人的艺术形象,让好多人为之感伤。我觉得在唐才子中,李贺的性格和才华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忧郁多才的男“林妹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贺,字长吉,说起来李贺也是名门之后,他的远祖李亮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从父(即伯父、叔父),唐朝建立后被封为郑王。但是到了李贺这一代祖上的荣华早已成为过眼烟云,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只作过县令,而且在大约在李贺十八岁那年,他便早早去世了。李贺据说也是个神童,《唐才子传》说“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当时韩愈、皇甫湜不信是他写的,就亲自把他请到家里来,李贺当时还是个小小童子,“总角(就是哪吒那种发型)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写了篇叫《高轩过》的文章。这篇文字江湖夜雨找了出来录在下面: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篇诗句出自七岁孩童之手,确实令人惊奇,说句不中听的,现在的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们能写成这样也算不错了。怪不得当时就“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怜爱之意自不待言。但是不幸的很,李贺少时就才华显露,但其一生,却没有“他日不羞蛇作龙”,而是一生郁郁,难伸其才,人中之龙,却屈如蛇虫。
拙作《元稹悼亡遣悲怀》这篇中说过,元稹由于李贺早年无意中得罪了他,就借口认为李贺父名“晋肃”,“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触犯家讳,不能应试。韩愈为他抱不平,专门写了《讳辩》一文,主张“不讳嫌名”,但无济于事,李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考功名的资格。这也造成了李贺一生的忧郁难平。
当然李贺也是那种典型的抑郁质的人,就像林妹妹和史湘云差不多的身世却性格不同一样。李贺毕竟是皇室王孙,虽然没能参加进土考试,仍旧享有某些官职的世袭权,而且他一直受到韩愈的赞赏,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春,在韩愈的照顾下,李贺被任命为奉礼郎,说起这奉礼郎的职务只是个品次极低(九品)的小小京官,《唐书·百官志》说它的职务是:“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祀之礼。……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由此可见,奉礼郎的职责就是当王公大臣举行祭祀时,去招呼摆祭品,引导众人进入位次,行跪拜之礼。当公卿巡行诸陵时,领导仪仗队和吹鼓手,主持祭祀礼。这样的职务如果是个比较精明的市井小人之类的,可能如鱼得水,一可以采办祭品时多开点发票,捞点油水,二可以多接触一下王公大臣们,混得脸熟,好办事。但是李贺那样木讷单纯的男孩却不适合这个工作,李贺在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常想家(江湖夜雨一开始上大学时还常想家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李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他在《题归梦》一诗中这样写道: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绿。
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李贺想念家中的弟弟,又思念在昌谷(河南宜阳)老家的生活了。说起李贺的家庭情况,江湖夜雨原来有个印象,好像李贺一生孤单,其实李贺也有媳妇,只是好像没有后代。他有一首《美人梳头歌》就是写给他妻子的: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鬉鬌妆成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贺还是很喜欢他的娘子的,可惜据说他的妻子也经常多病,比他死得还早。李贺的九品芝麻官没有当多久,就辞职回家了。从此在昌谷老家当SOHO了。李贺每天“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这段文字好像经常被引用,大家应该知道的比较多,李贺每天起来骑着瘦马(也有的后来说成是驴),在外面苦吟索诗,一直到晚上。现在围棋方面有个韩国高手叫李昌镐,性格也是很木讷单纯,有人说他一天到晚,就连吃饭睡觉都是在想棋,江湖夜雨觉得李昌谷(李贺的别称)也是几乎一天到晚在想诗。李贺母亲很担心他的健康,说他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算完。李贺身体很差,和林妹妹一样经常吃药:所谓:“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唉,自古红颜多薄命,才子多短命,正所谓“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李贺诗《伤心行》),李贺香魂一缕,终于随冷雨而去,终年不到二十七岁。唉,这二十七好像是才子们的一个坎儿,好多人像王勃之类都是二十七左右夭折。《唐才子传》说是“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无非是像宝玉想像晴雯去当芙蓉姐姐了一样,聊慰生者之心罢了。唉,说来当这诗人就是不好呀,江湖夜雨也觉得有时候世间之事确实是“越平凡越平安,越堕落越快乐”。宋朝有个叫周益公在他的《平园续稿》中说:“昔人谓诗能穷人,或谓非止穷人,有时而杀人。盖雕琢肝肠,已乖卫生之术;嘲弄万象,亦岂造物之所乐哉?唐李贺、本朝邢居实之不寿,殆以此也。”呵呵,诗能穷人又能杀人,看来是精神鸦片了。可能确实如此,改古人两句:“诗是穿肠毒药,词是剐骨钢刀”,再套用个现代俗语“动什么别动感情,当什么别当诗人”。
李贺之诗不但在唐人的集中独具特色,就算在整个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是风格迥异,鲜有相类者。江湖夜雨在评李白时说李白的风格是“侠酒诗仙”,而李贺的特色就是“奇诡艳冷”,其实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就归结的很精妙:“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但“云烟绵联”、“水之迢迢”、“春之盎盎”、“秋之明洁”等风格其实并非李贺最独特的风格,而江湖夜雨觉得最突出的还是奇诡冷艳四字:
奇,也是所谓的“鲸呿鳌掷”:李贺之诗,想像之奇特,比之李太白尚有过之,像什么“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确实有石破天惊之势,而“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以及“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等等,天上的银河都听得到水声,南风将山吹作平地,此等情景,别说无人可见,就是连想,一般人也不敢想啊。确实是雄奇诡谲,幻象纷呈。像“羲和敲日玻璃声”,“忆君清泪如铅水”等都是匪夷所思的奇语妙句,江湖夜雨觉得最能代表李贺诗句奇之特色的要数这一首了: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样的情境真是难为李贺怎么想出来着,李白的诗中说“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飞上天去,也就一直升飞机的高度,还能看到茫茫胡兵什么的,而李贺这诗,恐怕都赶上杨利伟了,整个中国看成九点轻烟一般,海水好像可以盛在杯子中的水一样,确实是宇宙空间才能看得出的景象。而李贺却凭着自己的想像构思出这样瑰丽奇特的景象,实在是太难得了。在山东济南,有座千佛山,山半腰有座牌坊,写着齐烟九点,其实是断章取义了,这个牌坊上的“齐烟”指的是山东啦,而九点,是指济南北面那几座海拔不过百米的小山儿。在这里用李贺诗中这个典故,未免有点牛刀杀鸡的意味。
李贺诗句之奇,有时就近于诡异,看这个诗中就有老兔、寒蟾之类的形象,而其他诗中更有凤凰、老鱼、瘦蛟、博罗老仙、蛇毒、烛龙、碧驴、等诸多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怪物作比喻,从而使他的诗中有一种光怪陆离的奇诡景象,这就所谓“牛鬼蛇神”那句:“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江湖夜雨觉得《苦昼短》这首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当然,李贺还有一些“鬼诗”像什么“鬼灯如漆点松花”等,也增加了李贺诗的诡异色彩。读李贺的诗如秋风苦雨,不禁觉得寒气逼人,这就是李贺诗味中“冷”的特色,即杜文中所谓“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李贺被称为诗鬼,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李贺诗中好写“死”、“葬”、“魂”之类的字句,其实好像一切抑郁短命的才子才女都这样吧,像林黛玉也张口闭口地“冷月葬花魂”、“何处有香丘”什么的。而李贺诗中的这类句子更多,更奇,像什么:“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神仙都死,“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神仙都死,彭祖巫咸这些老寿星们更要死好几回啦,“津头送别喝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十二月乐词》),山也是会死的。李贺还好用“血”这一字入诗,像什么“恨血千年土中碧”,还有“青狸哭血寒狐死”(《神弦曲》)。读了这些诗句,江湖夜雨觉得李贺实在是太孤寂悲观了,只有太寂寞悲凉的人,才能够写出这种仿佛从腹中呕出来的鲜血一般殷红的句子。后世有蒲松龄老先生,常写鬼狐,他在《聊斋志异》的序中写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李贺想必也是如此的萧瑟寂寞,所以才寄情于“青林黑塞”间吧。李贺有一首诗叫《苏小小墓》,简直就像一篇诗体的聊斋小故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诗中婉媚多姿而又索寞凄凉的苏小小的鬼魂,和诗人空寂幽冷的心境是多么的契合!江湖夜雨有时中夜无眠,思前想后,自怨自艾,自吟自叹,有时就将此诗反复来看。觉得即便是刷地一声来个女鬼和江湖夜雨聊聊天儿也是好的呀,可惜只见星沉月落,却哪里来得倩女幽魂?
李贺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艳”,也就是所谓“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李贺喜欢用色彩的字眼,像什么“泠红泣露娇啼色”、“塞上燕脂凝夜紫”、“粉霞红绶藕丝裙”、“踏天磨刀割紫云”等。像这首《将进酒》江湖夜雨觉得比较能代表李贺瑰丽的风格: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当然像这首诗一样,李贺最后的句子,往往还是从艳丽的色泽中转入了“刘伶坟上土”这样的惨淡凄凉的氛围。这让江湖夜雨联想到张爱玲,据张爱玲说“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而且张爱玲也是喜欢在色彩斑斓的字句中藏蕴着无限的感慨和苍凉。我觉得张爱玲之作在这个方面和李贺之诗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贺的诗当然也有缺陷,有人说他的诗“艰涩难懂”,读起来未免有些困难,不像白居易的诗那样通俗易于接受,有时江湖夜雨觉得读李贺的诗就像吃螃蟹,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吃起来比较麻烦,要费些功夫才能尝到他诗中的妙味。另外李贺的诗有的句子虽奇,但整篇意思却并不出众。有的在结构上好像也有前后衔接的不怎么天衣无缝之处,这些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像这首江湖夜雨很喜欢的诗《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这首诗江湖夜雨很喜欢,尤其是前四句,常反复吟叹。但是在这里请恕江湖夜雨狂妄,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两句偏弱,有压不住场的感觉,还不如把“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这两句换到最后,把“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放到这两句前面,倒显得有收尾的感觉。当然这是我的浅见,不一定对,和大家共研讨。
李贺诗再一个遗憾就是他的诗作多是古体诗,律诗很少,尤其是七律更少(几乎没有),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清朝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中一首李贺的诗也不选,可能也是基于此吧,《唐诗三百首》作为教材性质的儿童启蒙读物,注重于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这样的旧时教材大纲范围内的诗作,李贺因此竟然落选。说到此处,江湖夜雨不禁猜想,如果李贺真的被允许应试,也不一定就能很顺利地金榜高中,因为当时考试的标准也是律诗呀。
但是李贺在诗坛上的影响是伟大深远的,像李商隐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李贺诗风的影响,曹雪芹先生也是很欣赏李贺的,敦诚《寄怀曹雪芹》有云:“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李贺)破篱樊。”,毛主席也是特喜欢李贺的诗,并且在自己诗中直接引用李贺的诗句,像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所以一开始建国后李贺被按“成份”划成地主阶级的颓废诗人,但毛主席一夸,于是当时的文人们赶快变了腔调,找出来李贺反抗封建主义精神的诗,比如什么“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都算是指名道姓渺视封建帝王的作品啦。江湖夜雨最喜欢的诗人中,当然也有李贺,让我们一起读一下最能代表李贺风格的这首《秋来》,凭吊一下这位命短才高,风格卓异的才子吧: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谁怜贾岛诗肩瘦
中唐之后,唐朝繁盛之势不再。而文人们也渐渐多半凄苦潦倒。著名的就有“郊寒岛瘦”这二人。但孟郊好歹还终于在晚年得中,“春风诗意马蹄疾”的撒了回欢儿,虽然像王宝钏一样没有过多久好日子就呜呼了,但总还比贾岛强点儿。贾岛的命运说起来更是坎坷多蹇。
  贾岛是范阳(今北京附近,但当时没有北京,在唐朝算是边远重镇,安禄山就是从这儿起兵作乱的)人。字浪仙。我晕,贾岛怎么有个这样名字,谁起的?反正现在看起来很不雅观(当然了,现在也有叫这个的,记得从前旺旺鲜贝做广告时就有旺旺“浪味仙”之称,反正在我们北方这个名称不好听)。有的本子上做阆仙,这还差不多,不过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这又成了林妹妹了。不过贾岛其人,既没有“浪仙”的派头,也不是“阆仙”式的小姐,他早年是一个很朴素的和尚,后来是个乞丐般穷酸文人。
  贾岛早年因为贫困当了和尚,但当和尚也不自由,贾岛所在的寺里的纪律可真严格,据说过了中午就封寺门,不准出去了。比江湖夜雨当年大学宿舍晚11点关门显得更冷酷得多,贾岛瘦瘦弱弱的,当然也不敢像鲁智深那样胡闹,只好感叹:“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所以后来,贾岛就还俗了。
  贾岛还俗后,人是自由了,生活却更加困苦了,贾岛有诗写他的穷困之境:
  朝饥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
  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贾岛无米无柴,想要“见白日”靠太阳能来暖和暖和又碰到“雪来塞青天”。可见其窘境。弹弹琴解闷吧,又冻折了琴弦,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岛还坚持不到别人门前去乞讨。
  贾岛穷苦无助,没事就骑一瘦驴在街上瞎转,他倒并非只是为了逛街,而是边行边吟诗。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不像太白那样一挥而就,而是字斟句酌,反复琢磨。好在唐代没有机动车辆,不然老贾非出车祸不可。但唐代虽然没有汽车,却常有达官贵人的车马轿子,冲撞了也是不行的。那天贾岛看到黄叶满街,就吟曰:“落叶满长安。”心下大悦,但想什么句子做上联好呢,想了良久,突然想到以“秋风吹渭水“为对最佳,于是自顾自地喜不自胜。贾岛只顾思考诗句了,冲撞了大京兆刘栖楚的车轿,被当场揪住,想来贾岛也交不起什么罚款,因此依照当时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让贾岛在拘留所里呆了一晚上。
  贾岛被拘留了一次,癖性依然不改,这次又骑驴想诗,这回想的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这个“推”字贾岛想换成“敲”字,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呵呵,想想贾岛这个样子,如果在现在,恐怕会引来好多人围着看,结果又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车轿。不过这次贾岛撞对了路了,写有《马说》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当然不怪罪贾岛这个爱学习的后辈,反而帮他拿主意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说是这样显得有声响在内,更增幽静之意,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韩愈和贾岛聊了好久,很欣赏他,写诗夸他: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刘叉诗胆大于天
  唐朝诗人不少,狂放孤傲者也屡见不鲜,但是豪迈如江湖好汉的却只有刘叉一人。刘叉,这名字就叫的不同凡俗,一般人都叫些典雅端丽,或者温正和平的字眼儿。可刘叉兄弟的名字却不是,单一“叉“字,江湖豪气就迎面而来,确实刘叉人如其名,性格也是如梁山好汉一般。
  据说刘叉少时就“任侠”,还因酒杀人,亡命而逃,倒是和鲁智深有些相仿。但刘叉没有去当杀人放火的“花和尚”,等到朝廷大赦,就改为发愤读书,后来竟也能写的好诗。他听说韩愈接纳天下的读书人,就去投奔,作《冰柱》、《雪车》二诗献给韩愈老师。刘叉的这两首诗,历来被评为险怪之中的代表作,用险韵(险韵是指韵脚比较少,字也比较生僻的韵部,像《冰柱》这首诗用的“麻韵”,其中的“柤”字和“舥”字等都极少有人能用的到)。全诗显得如奇山怪石,峥嵘嶙峋: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垄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厄至三巴。貂裘蒙茸已敝缕,
  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宁遑安处。独卧旅舍无好梦,更堪走风沙。天人一夜剪瑛琭,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拏。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又疑汉高帝,西方未斩蛇。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铿镗冰有韵,的皪玉无瑕。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特禀朝澈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沈十万家。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目中,倏然漂去无馀些。自是成毁任天理,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我愿天子回造化,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刘叉此诗是用冰柱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但比喻的怪,诗也写的怪,可韩愈老师是喜欢这样的怪僻诗风的,所以就收留了刘叉。但刘叉也不是那种习惯于低三下四地寄人篱下的人,韩愈老师又一付儒者的派头,所以刘叉不久就不耐烦了,据说刘叉临走时“持愈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这里顺便说一下韩愈老师是当时有名的写墓志铭的专家,当时写墓志铭收费极高,尤其像韩愈老师这样的名人写墓志铭,更是一种身份象征,所以豪门望族都重金礼聘韩愈老师来写,同理负责写碑的书家如柳公权等也发了不少财,当时认为如果贵族中哪家子孙为父辈办丧事时,没有请上述两位来写文书丹,就是不孝。当然写这东西时,不免有些无谓的吹捧,人死为大吗,就是现在追悼会上的悼词一般也是只说好话嘛。刘叉对于韩愈老师这个做法却并不以为然,竟理直气壮地拿走了韩愈的钱,还说你这是吹捧死人得来的,还不如给我刘某人当生活费呐。大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的意思。不知道韩愈老师的鼻子有没有气歪。看这刘叉的脾气确实很像绿林豪客们的性格。
  此后的刘叉,“归齐鲁,不知所终”。唉,古代的文献中记载的多半是帝王将相,一般人往往入不了史书,只见于笔记小说之类的,所以生卒年和事迹什么的都不完整,我们现在知道的刘叉的事迹,也就这点事儿。
  不过刘叉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耳目一新的好诗。江湖夜雨很喜欢刘叉这首诗:
  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首诗写的很是与众不同,“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这样的句子恐怕只有刘叉能写的出来。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因为一般的文弱书生类的诗人,看到世间的不平之事,也只能或是暗自怀恨,或是长吁短叹,像娘们儿一样泪沾衣襟的更不在少数。但豪气填膺的刘叉看了,却别具一番情怀。刘叉见到世间不平,恨不得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世上不平之多,现实情况所限,又不能真的“敢出手时就出手”。所以这些不平之事将心中万古留传的正义宝刀都渐渐磨蚀了。看到这句,不禁想起梁山好汉如李逵等的思路,见到世间的不平不义之事,首先想的就是“拿俺的板斧来,砍他娘的鸟头”,刘叉之胸怀,约略如此。
  刘叉后来“归齐鲁,不知所终”,江湖夜雨猜想,也可能是刘叉大哥实在忍不住,也到梁山泊等类似的地方,成了绿林豪杰,从此行侠仗义,快意恩仇去了。
  通过刘叉为数并不太多的几首诗,可以看出刘叉大哥不怕天,不怕地,不信神,不信道,豪爽无羁,确是诗人中的好汉。像“劝君修真复识真,世上道人多忤人。披图醮录益乱神,此法那能坚此身。心田自有灵地珍,惜哉自有不自亲……”讽刺了骗人的道士们,“请君勿执古,执古徒自隳”(《勿执古寄韩潮州》)劝韩愈不要一味崇古,“莫问卜,人生吉凶皆自速。伏羲文王若无死,今人不为古人哭”对于卜卦迷信也执反对态度。刘叉之诗,实在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当时孟郊等就对刘叉的诗很欣赏,刘叉有两首诗写给孟郊,看来他们俩关系还不错,比如这首:
  答孟东野(孟郊)
  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嘻,上来就说孟郊寒酸)
  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嘻,这里的琼瑶辞可不是琼瑶阿姨的小说呀)
  百篇非所长,忧来豁穷悲。
唯有刚肠铁,百炼不柔亏。
退之何可骂(退之指韩愈),东野何可欺。
  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
生死守一丘,宁计饱与饥。
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
  从孟郊后来的好多诗中可以看出他也受了刘叉的影响的,有些诗也比较险怪,后来宋代苏轼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写道:“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可以看出他对于刘叉的诗也是很赞赏的。但江湖夜雨觉得刘叉诗中那种绿林味的豪气是其他人谁也学不来的。
  刘叉有首《自问》,江湖夜雨觉得很好,在此和大家共赏:
  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断剑徒劳匣,枯琴无复弦。相逢不多合,赖是向林泉。
  “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江湖夜雨在此以之复赠豪客刘叉,窃以为非刘叉无人可当此语也。
杜郎俊赏扬州路
  
   《笑傲江湖》中,祖千秋对令狐冲论酒杯,说是饮这绍兴状元红须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南宋瓷杯勉强可用,但已有衰败气象,至於元瓷,则不免粗俗了。说的有点玄之又玄。但诗至晚唐,也是有点衰败气象,就像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比盛唐诗,更多地笼罩在一种“郊寒岛瘦”般的抑郁气氛中,且不用说“葛衣碎断赵城秋”的鬼诗人李贺,就连绮艳的花间词诗人温庭筠也充斥着“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的惆怅。从这些凄风苦雨中,杜牧的诗却像一曲从雨帘中透出的的清脆笛声,响彻了晚唐诗坛,带来些许盛唐的清新俊朗。
    杜牧和李商隐,被后人称之为“小李杜”,但相比大李杜(李白杜甫),杜牧的诗风却不像杜甫那样沉郁顿挫,倒有六七分类似太白的洒脱豪放。小杜无论是七绝还是律诗,都写的如行云流水一般酣畅潇洒,一改晚唐诗坛的坚涩晦暗之气。
    说起杜牧,也是名门之后,书香门第。先祖杜预为晋朝有名的镇南大将,曾编纂《左传集解》。祖父杜佑著有《通典》,考明历代典章制度,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堂兄杜悰于武宗,懿宗两朝也官至宰相。杜牧是个贵公子出身。《唐才子传》中说“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看来杜牧不但诗俊朗,人也长得帅,是晚唐诗人中难得一见的帅哥。像李贺、温庭筠等据说都长的不怎么样。
    杜牧早年刚直有节,敢论及大事,对国家大事及为关注。他早年就以《阿房宫赋》闻名,据说当时“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江湖夜雨读高中时语文课本上就有,当时就觉得太优美了。到现在,江湖夜雨觉得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以《阿房宫赋》和《滕王阁序》最为精妙。和《滕王阁序》相比,《阿房宫赋》文辞之美难分上下,但立意尚有过之。像“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以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都是震聋发聩,给当时昏昏噩噩的腐败晚唐一记警钟。
    杜牧好多诗作也是这样,像《河湟》、《早雁》等诗都是这样,我们来看《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杜牧感叹当时的湟水谷地被吐蕃等外敌侵占,而朝廷却由于内乱,却无力收复的情境。杜牧并非只会吟风弄月或者皓首穷经的那种书生,而是胸有大志,有极高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的人。杜牧后来精研《孙子兵法》并为之作注,可惜当时的唐朝社会已是腐败不堪,杜牧没有用武之地,只好倾诉在一些咏史的诗作上,杜牧的咏史诗作往往是出人意表,有很多独到的新奇之见,像这首: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一般人论赤壁,常夸周瑜或者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而杜牧却归之于东风,可谓新奇之见。还有这首: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般人评霸王之败,或者说霸王太过暴虐,或者哀叹英雄末路,而杜牧却假设如果霸王能不气馁,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这“卷土重来”四字说的气势恢宏,不知鼓励了多少失败者。
    杜牧对当时的腐化淫糜的社会风气也是反对的,像这首《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人评说杜牧不大尊重女性,有大男人主义的倾向,常苛责女人。像这首苛求卖唱的小姐(商女)唱“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淫糜之词,不知亡国之恨,在《题桃花夫人庙》一诗中又嘲笑息夫人不像绿珠一样殉节(《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其实江湖夜雨觉得也不尽然,像《泊秦淮》这诗正是暗讽当权者不识亡国之恨耳,小姐们所唱的歌都是客人们喜欢听的,哪个女子平日没有事就觉得“十八摸”最好听呀。还不是哪些下流男人们喜欢听吗?至于息夫人那首,江湖夜雨也说过,王维对待息夫人的态度就宽容的多,而杜牧却有苛责之意,但是杜牧也没有直接苛责息夫人,而是通过歌颂绿珠这样有气节的女子(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绿珠也死的轻于鸿毛,一点意义没有)来暗讽罢了。而且此一时,彼一时,小杜身处晚唐,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能也早不如盛唐时健康,寡廉鲜耻、卖身求荣之辈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杜讴歌一下所谓的有气节的人物还是有些意义的吧。
    当然,杜牧也并非一个好男人,尤其不是个好丈夫。小杜在《夜泊秦淮》诗中讽刺人家在“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淫词艳曲中堕落沉沦,而自己却也在“春风十里扬州路”上丢了魂。
    杜牧于大和七年九月,到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做掌书记,江湖夜雨知道这牛僧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头目,历史上常说“牛李党争”也大大地影响了唐朝的统治及国力(美国也有“驴象”两党,怎么也没有影响国力,嘻,开个玩笑),原来江湖夜雨认为牛僧孺是个大奸臣呐,后来才知道牛僧孺写过一本叫《玄怪录》的书,看他对杜牧还是很照顾的,江湖夜雨却又觉得牛僧孺也未必就是大奸大恶。
    杜牧一来到扬州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春风十里,佳人如玉的江南温柔之乡,顿时就失魂落魄了,杜牧是名门之后,想必比较有钱,我们前面又说过杜牧长得也帅,旧时常说“鸨儿爱钞,姐儿爱俏”,这杜牧要钞有钞,要俏有俏,当然红灯区里都对他十分欢迎,于是就天天冶游不止,牛僧孺派了兵卒三十人换成便衣尾随在他的身后,暗中保护他,也监视他的行踪(看来牛党头目也不是白当的,搞特务活动有一套),看到杜牧这样无所顾忌的放纵。倒也没有很管他(也许牛僧孺顾及到原来和杜家的关系吧),直到杜牧升了侍御史的官,牛僧孺给他饯行,才劝他说:“你以后当了侍御史,可就要注意一下了。”杜牧还不认帐呐,就撒谎说:“我平生常自我约束,道德修养很好。”牛僧孺笑而不答。叫侍儿,当即让侍仆拿来一只小书匣,在杜牧面前打开,里面都是尾随他的那些“特务”的秘报,共有上千份,上面写的内容都是:某天夜晚杜书记到了哪个妓女家,没有出事;某天晚上在哪一个妓女家宴饮,也没出事……杜牧看罢大为惭愧,于是流着泪向牛僧孺礼拜致谢。此后终生感激牛僧孺,所以在牛僧孺去世时,杜牧为他作墓志铭,极力夸了这个牛人一回。
    杜牧在扬州放纵了十年,现在要离开了,自己也觉得有些怅然。江湖夜雨觉得杜牧如果也像柳永一样是个布衣之徒,恐怕要率先成为第一个吃妓女饭的人了。杜郎说来对那些歌妓们还是蛮有感情的,那写了著名的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首写的情意绵绵,虽然只是惜别歌妓们,但是读来也是很感人的。杜牧还有一诗自嘲在扬州的往事: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其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这句,江湖夜雨很是欣赏,当然江湖夜雨没有“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际遇,但是回想自己的前一段往事,往往也有一场梦的感觉,所谓“事如春梦了无痕”。网上有个叫忽如远行客的美眉,有篇叫《既喜且恨是杜牧》的文章,中间有“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牧,最喜欢的诗句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我喜欢的是那种天涯日暮,凉风透衣,自伤自嘲之余仍留一分温暖的感觉啊”。说的不错,回想前事,人们自伤自嘲之余往往会对温暖难舍的回忆往往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有人说杜郎的《遣怀》一诗是忏悔,但是杜牧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杜牧到洛阳当了侍御史后,洛阳有个叫李司徒的人,家中的姬女很漂亮,但是知道杜牧风流品性,不敢邀他去家里喝酒,怕他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呵呵。杜牧还有这样一段风流韵事,杜牧在湖州看到一个小姑娘,才十岁,觉得很好,就以重金下聘,约定十年之内来娶,但是杜牧因为有事一下子过了十四年才又来到湖州,那个女孩,已经嫁给别人三年,而且生了三个孩子了。杜牧好生沮丧写了这样一首诗:
             
                    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其实江湖夜雨觉得,那个女孩幸亏没有嫁给杜牧,杜牧的大老婆据说是个很厉害的女人,杜牧有个歌妓出身的小妾叫程氏,都怀了杜牧的孩子(可能是这个歌妓也比较工于心计,怀了杜牧的孩子,所以就觉得能到杜家占一席之地了),却被逼出了家门嫁给乡下一个也姓杜的穷人(这个穷人看来也是娶不起老婆的那种,可能也是杜牧安排的吧,好让自己的后代不会改姓),后来生下了孩子,倒是继承了杜牧的DNA,成为晚唐的一位有名的诗人杜荀鹤。杜牧这样到处留情,也是个风流浪子型的。不是好男人。
    不过杜牧的诗还是很帅气的,有不少让江湖夜雨很喜欢的诗篇,比如: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读起来清爽可人,像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颇有几分盛唐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盛唐岑参诗)的意味,在晚唐诗中极为难得。故也广为人传颂。还有诗至晚唐,境界往往越写越小,鲜有思接千古,神游万里者,开阔旷达者,但杜牧这首诗却不然: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诗中以“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几百年鸟也是这样在山色里飞来飞去,而人们一代代办喜事时歌唱,送丧时啼哭,就这样一辈辈的过去了),道出来人世的更替,确实令人感慨。而“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也是既有明朗健爽又有低回惆怅,让人感想联翩。
    据说杜牧晚年生了大病后,自知来日无多,自写一个墓志,且居然将自己平生的诗作,烧了好多,据说本来他写有诗作约一千多首,结果烧得只剩下二百多首。幸亏其外甥还保存了二百余首,杜牧诗作才有四百多首得以存世。这和白居易精心整理自己的诗作,并抄了好几个本子“备份”大大的不同。有人把杜牧焚稿和俄国果戈理将《死魂灵》第二部书稿烧掉相提并论,说是杜牧爱惜自己的创作,不允许有质量不好的诗篇传世,以损其名。但江湖夜雨却觉得小杜也不大像果老头那样固执的人,小杜本来就是个不拘小节,狂放洒脱的人,怎么到了老来变得有些迂腐起来了?江湖夜雨胡乱猜想,说不定小杜烧的是早年给歌妓们写的太过肉麻的情书呢,呵呵。也未可知呀。这个猜测,或许会觉得冒犯了前人,但我觉得倒是和杜郎的风流俊赏是相配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杜牧的诗句,就像坐在乡间的小店在杏花春雨中品味一壶村酿的老酒,别有滋味。
沧海蝴蝶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典雅绮丽,而又意味迷离。大有“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感。这些美丽朦胧而又哀婉的诗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不为过。《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什么“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不可呆看,江湖夜雨觉得林黛玉说这个正是太喜欢李商隐的诗了,不见她经常狠狠地对宝玉发脾气吗?经常指着宝玉的额头骂“狠心短命的”。其实我觉得李商隐的诗倒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有重重谜团,令人们猜疑不休,而且同样的端丽缥缈,李商隐有句诗叫“红楼隔雨相望冷”,用来形容红楼故事,简直是天衣无缝。现在安妮宝贝有篇小说题目就叫做《沧海蝴蝶》,就从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化用来,安妮宝贝的书是当代小说中江湖夜雨比较喜欢看的,她小说中美丽凄迷的味道倒和李商隐的诗有一点相似。
    说起李商隐,他的生平故事没有杜牧那样丰富多采,风流故事倒处传。李商隐的一生过得十分郁闷,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成为令狐家的门生,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赏识,将女儿嫁他,因此李商隐就成了蝙蝠啦,鸟类认为他是兽,兽类认为他是鸟,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李党也对他有所猜忌。可惜李商隐不是韦小宝那号人,既当着天地会的香主,又当清朝的公侯,却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一生未得到重用,只是做幕府这样的小官儿,46岁时就早早地死在荥阳(现在的郑州)。
    说起晚唐时的小“李杜”,上篇《杜郎俊赏扬州路》中说了,这小杜不像老杜,倒有点像李白,而这“小李”(李商隐)也不像大李(李白),倒有点像“老杜”。李商隐的诗工整严谨,确实有老杜的风味,像这首《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
  
    这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清代查慎行(也就是金庸先生的祖先)谓:“王半山(安石)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王安石还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李商隐)一人”。说的很不错,老杜之后,将律诗写的出神入化,对仗精工的,非李商隐莫属,大家请看李商隐的《马嵬》一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中间二联中镶嵌了“虎”、“鸡”、“马”、“牛”四个动物,还有“六”、“七”两个数字,但一点也不刻板滞重,而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不禁让人拍案惊叹。当然,从李商隐的诗作中可以知道,李商隐本身对杜甫是十分敬重和喜爱的,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做《杜工部蜀中离席》,居然把自己假想为杜甫,写了这样一首诗: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当然,李商隐如果仅仅是学老杜而像老杜,那只过是个老杜的诗歌赝品罢了。有道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商隐自有他自己独步千古的特色----那就是李商隐那些很费解的《无题》及《锦瑟》、《碧城三首》等诗。李商隐的名字也很有趣,商隐,仿佛是伤隐,周汝昌先生曾说过:“玉溪(李商隐)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但李商隐的藏在这些诗作中的“难言之痛,至苦之情”倒底是什么,历来诗家也众说纷纭,好像《红楼梦》的索隐派一样,好多人也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之类是政治讽刺或者党争之恨,江湖夜雨却不赞同。唐代和清朝搞文字狱不大一样,好多政治观点还是可以自由的抒发的,用不着写成那样,寄托在男女之情中的政治诗也有,但我觉得《无题》诗之类却绝对不是。
    李商隐很多政治诗都是观点鲜明,直刺时弊,比如李商隐《重有感》,对当时的宦官专政,残杀大臣的事情进行的毫不留情的抨击: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可以说是金刚怒目,壮士挥戈一般,那里有琵琶掩面般的羞羞答答?
    如果说是党争中的愁情,也不可信,李商隐有首《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从诗中来看,李商隐和牛党中人(令狐楚等)说话也是直抒胸臆呀。
    所以,江湖夜雨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等肯定是男女之情的诗句,而且不是一般的男女之情。唐人对于男女之情没有太多的约束,如果李商隐是和一般的歌女什么的来往,就可以像杜牧一样大大方方地说什么“楚腰纤细掌中轻”之类的话。联系到电影《花样年华》上那个周慕云最后也是一腔郁闷,想说又无处说,只好无奈地挖个树洞,把话说到树洞里,江湖夜雨有故而猜想李商隐多半是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而且这位有妇之夫的身份很不寻常,甚至可能是皇妃之类高贵的人,因为大家一会看下《碧城三首》那几首,暗喻了女主角的身份之高,恐怕只有皇室中人才够得上。在唐代,未婚男女间的私情以及官宦才子们和风尘女子的私情都是比较能被社会容忍的,像《莺莺传》和《李娃传》什么的都是这样,但有夫之妇和人偷情也是很危险的,像《非烟传》上,步飞烟和书生陆象私通,就被她老公绑在柱上活活打死了。所以李商隐这些《无题》诗作江湖夜雨认为就是和那位和李商隐有情的美眉来往的诗作,并非全无李商隐所写。之所以这样说,江湖夜雨觉得《无题》诗中有一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太像美眉的诗了,只有美眉才会这样细致地注意到镜中鬓改的细节(美眉们都爱惜容貌吗,哪个美眉一天不照上七八会镜子),唐朝还有位美眉诗人叫做薛媛,有首诗也不错,她诗就是这样写的:“欲下丹青笔,先拮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倒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同一机杼。
    
    呵呵,江湖夜雨这里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番,不过这么一想,江湖夜雨觉得原来好多难解的诗句,难懂的事情倒是迎刃而解,如同打通了奇经八脉一般豁然开朗。江湖夜雨在此大胆想象一番,大家就当是和刘心武的秦学一样看个热闹吧:
  
    李商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见到了锦瑟美眉(我们无从知道这位美眉的名字,就称她为锦瑟吧),但是锦瑟美眉是一位皇室的王妃,李商隐一见之下,心魂早飞进了九重宫门,于是就在一宫扇上写诗托人带给锦瑟美眉: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比较含蓄,初次投石问路,李商隐也不敢说的太过啦,所以写了一篇这样的诗句,但青女素娥的冷寂孤单之情,却打动了锦瑟美眉的心,锦瑟美眉提笔在一方锦帕上写了首诗回给李商隐: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锦瑟美眉以嫦娥为喻,倾诉自己虽然身份高贵但孤单寂寞的心情。就像《贵妃醉酒》的戏剧中杨贵妃抱怨还不如嫁个庄稼汉一样。李商隐看了后,当然也是辗转反侧,赶快又写了《碧城三首》给她:
  
                    碧城三首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沈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这三首诗,历来解说纷纷,清代姚培谦认为是“君门难进之词”(《李义山诗集笺》);朱彝尊谓,第三首末联的“武皇”,唐人常用来指玄宗,当是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纪昀认为三首都是寓言,然所寓之意则不甚可知,明代胡震亨则认为:“此似咏唐时贵主事……”都是瞎猜一通,江湖夜雨觉得这是李商隐写给锦瑟美眉的情书,开始“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碧城者,《太平御览》:“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这里形容皇宫之类的地方,也就是锦瑟所居之处,李商隐用“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等劝诱锦瑟和他相会,阆苑来指深宫,附鹤,指传书递信,栖鸾,鸾凤合鸣常用来指男女合好。“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是说让锦瑟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以免天天还是“绣被焚香独自眠”。至于最后的那句
  “武皇内传分明在”,江湖夜雨觉得这里的“武皇”不是玄宗,而是女皇武则天,用武则天大胆放纵之行为再次劝诱锦瑟。当然由于这是比较隐密的事情,所以写的并不是太清楚,有点扑朔迷离,但这是首情诗是肯定的。
    锦瑟美眉当然也是冰雪聪明的女子,从李商隐这三首语焉不详的诗句里猜出了他的本意。所以找了一个机会,在后堂和李商隐私自见了一面,李商隐事后写下了这一首《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和锦瑟在“画楼西畔桂堂东”相见,当下就一见钟情,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不能身生双翅飞到一块儿,但是心中灵犀相通,结下难解之缘。但是时间仓促,李商隐要去上班“嗟余听鼓应官去”,这一面,见得实在是匆匆太匆匆。
    锦瑟美眉回去后也是心潮难平,也写了无题回赠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锦瑟也是重叙了当时相见的情景:“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锦瑟羞涩地没有说上一句话,锦瑟盼李商隐再来相会,但又觉得不可能,“神女生涯元是梦”,神女指巫山神女,常喻男女私会,那句“小姑居处本无郎”更是说的哀婉,充满诱惑。但锦瑟又心下忐忑,还是犹豫不决,只好无奈地说“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读了这二首心下更是郁郁,时逢春雨绵绵,李商隐写下了《春雨》一诗捎给锦瑟: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只好隔着绵绵的雨幕无奈地望着锦瑟所居的遥远红楼,想捎去“玉铛缄札”为信物(这个可以参看元稹那篇中莺莺给他的玉环之类的东西),但又担心无法送到,在重重阻隔下送信给锦瑟,所以说成是“万里云罗一雁飞”(雁,指鸿雁传书之意)。
  
    锦瑟终于收到李商隐的信札后,感动不已,就写了这首《无题》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锦瑟这首中提到两个偷情的美眉,像贾氏是晋朝大臣贾充的女儿,和美男韩寿偷情,而宓妃是指曹丕的皇后甄后,说她与曹植的爱情故事,但是锦瑟内心的矜持还是压倒了前面的充满诱惑的幻想(贾氏和甄后的故事),所以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但是,锦瑟内心中的感情就像雨季中汹涌而来的洪水,很快理智的闸门就堤防崩溃,锦瑟和李商隐终于私自相会共谐鱼水之欢了。事后,锦瑟难舍难分地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知道这一次冒险相会后,再相见就难了,所以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后的日日夜夜,只好如春蚕吐丝、蜡烛滴泪一样至死相思不渝。最后的话是安稳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我们离的并不远,我会派侍女等人和你通音信的。
    
    但是不久,李商隐由于要外出任职,不得不离开了京城,他悲伤地写下《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看这里的红泪典故,是说魏文帝时的宫中美人薛灵芸离别亲人时所泣之泪用玉壶所承,呈为红色,李商隐用此典也是有来历的,正是为宫中的锦瑟美眉所发。
    锦瑟在宫中得知后,也是伤心不已,匆匆挥毫,写下这首《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再来相会已成了空言,原来所说聊以慰籍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情况也不存在了,怎能不让锦瑟痛断肝肠?
    李商隐一去之后,羁旅西南,归日无期,李商隐有首《夜雨寄北》说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各本均作《夜雨寄北》,《万首唐人绝句》却作《夜雨寄内》,也就说是寄给“内人”(妻子)的,从内容来看,根本不像寄给朋友,说寄给妻子的倒还合适。但是江湖夜雨觉得既然各本都以《夜雨寄北》为名,那应该这个名字是对的,对于诗中的感情也好理解,因为北方还有那么一个让李商隐挂念的锦瑟美眉呀。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锦瑟美眉在思念中早早的故去了。李商隐来到陕西陈仓的圣女祠古迹前时,忍不住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水仙庵怀念金钏一样凭吊锦瑟,这就是那首《重过圣女祠》: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看这首诗什么“尽日灵风不满旗”,分明有灵前伤悼之意,“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和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逝去的情人应该是相同的用意吧。
    而这首《锦瑟》更是李商隐将平生的无穷怅恨,生离死别的痛楚都倾注在内的力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可能真的有一把锦瑟美眉送给他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很让诗家费解,但说不定有个“沧海珠”是锦瑟送给李商隐的信物,“蓝田玉”是李商隐送给锦瑟的信物,现在锦瑟已不在人世,玉也随之烟灭,只剩下沧海珠伴他垂泪了。
  
    以上之事,虽然都是江湖夜雨妄加猜测,但好像也有人考证说《杜阳杂编》有一段记载:“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浙东贡舞女二人曰飞鸾轻凤。帝琢玉芙蓉为歌舞台,每歌舞一曲如鸾凤之音,百鸟莫不翔集。歌舞罢,令内人藏之金屋宝帐,宫中语曰‘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这一对姊妹花就是即李义山所钟爱的宫嫔,一名飞鸾,一名轻凤。唐代宫闱本来不肃,道观与宫禁有往来习惯。开成元年,则李商隐二十四岁,以羽士身分入宫中做参与王德妃的醮祭,与鸾凤姊妹相识,便产生了爱意。长安水边,曲江池畔的避暑离宫里,开始了幽会,虽然潜行出入的次数有限。但这一次次偷情,已结成连理鸳鸯,情早不能自己了。李商隐虽然色胆如天,他记叙了这些相会,但也怕留下证据 ,写得含蓄隐晦。
    这说的也有几分影象,像李商隐诗中常有“青女素娥”的字样,可能就是代指她们吧,不过江湖夜雨觉得无论怎么猜测,《无题》和《锦瑟》等都是爱情诗无疑,像江湖夜雨这样猜,可以说是“虽不中,亦不远矣”。有人说什么是抒发政治上不得意,壮志成灰的无限感慨和遗恨等等,都是离题万里。就像有人考证《红楼梦》是反清复明史,清宫斗争史,晴雯都成了索额图这样的糙老爷们儿,简直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这样牵强附会,也太离谱了,好在“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唐朝的,这要和《红楼梦》一个时代非说成是“反清复明”不可,可不,这句里又有“明”朝的明,又有“珠”(朱),这正是怀念朱明王朝呀,呵呵。
    当然,江湖夜雨这样猜,肯定也会有人不同意。但至少我们通过这样的想象,把李商隐这些著名的诗句串了一遍。李商隐美丽迷离的《无题》诗永远像一个个无解之谜,吸引着千年来不知多少人,这在诗歌中也是非常独特的,这样的文字,也许只有至情至性甚至有“情极之毒”的人如李商隐和曹雪芹这样的才子才能写出来吧。
   李商隐有首著名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大唐诗坛的太阳也就快落山了。李商隐的诗正如大唐诗歌中的最后一抹夕阳,无限美丽中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惆怅,
  
花间始祖温庭筠
  晚唐时期,已渐渐孕育着宋词的萌芽,虽然相传李白就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但是后人颇有争议,多认为是伪作。白居易虽然有明确版权的《长相思》、《忆江南》等,但是风格还是类似江南民间的一些曲词,真正作为宋词之滥觞,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了,而其中之首,就是温庭筠。
  江湖夜雨原来看温庭筠的名字(温庭筠字飞卿)叫的倒像个美眉(江姐不是就叫江竹筠嘛),写的花间词也是软玉温香、艳丽媚人,以为温庭筠也是一个俊美如玉树般的风流才子,过着花前月下的小资生活。殊不知,温庭筠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很丑,有个“温钟馗”的外号,大家可以想想温才子的样子啦。唉,这才子到了晚唐,连相貌也不尽如人意起来,像王维那样“色艺双绝”的帅哥越来越少见了,像李贺啦、罗隐啦等据说都长的不怎么样。温庭筠一生也是坎坷困顿,屡遭磨难。说起来,相比盛唐,才子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但是温庭筠的才气和盛唐才子比起来却丝毫不逊色,《唐才子传》说温庭筠“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看来温庭筠也是个天才型的才子,不但文笔好,而且音乐水平也高,甚至达到有弦就能弹的境界,据说意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音乐演奏会上,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以为他的小提琴是一具魔琴,帕格尼尼心中有气,想你这不是认琴不认人吗?就像看人家写好字就说笔好的一样,帕格尼尼拿过只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装上几根弦,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也差不多,那个人才算彻底服了!温庭筠既然也说这样的大话,并且有这样的感悟,其音乐造诣非同一般。
  温庭筠才华虽高,但脾性怪僻,不为世间所容,所以到处碰壁。温庭筠还有个外号叫“温八叉”,据说作那种当时考试的那种试题诗,叉手八次就能做成八韵四平八稳的律诗,真是神速。但温庭筠恃才狂傲,做完卷也不说就交卷走人(不知道唐代有没有进场后一小时内不允许交卷的考场规则),他就帮旁边搜肠刮肚无计可施的考生做题,据说“日救数人”。说实话,温才子这样做也不大对,这是属于明显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纪处理办法》,温庭筠属于“考试期间接传答案和抄袭他人或有意让他人抄袭答卷”的行为,性质比较恶劣,理应本场试卷判零分,取消考试资格,下一年度不准报考。在唐代当时,温庭筠也是场场由于他无视考场纪律,一连落榜了十次。后来考试时,由于他“恶名远扬”有前科,主考官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让温庭筠单人单桌于帘前答题。温庭筠据说却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又违反了考场上禁止暄哗的纪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格监视,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被判了零分。此后,温庭筠就终生没有再参加过考试。说起来温庭筠这样屡次违反考场纪律,也可能是出于对当时考试制度日渐不公平的一种不满吧。
  温庭筠虽然没有了考试资格,但他的出色才华人尽皆知,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是个很好吟诗的皇帝,据说这位皇帝在未登皇位前和一位叫香严閒禅师的和尚联句,和尚说:“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答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说来续的好有气势,实在不错。当时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词,宰相令狐绹自己不会做,也懒的做,就想起请温庭筠作枪手,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当然令狐相爷也不会少给了温庭筠稿费。但温庭筠这个人脾气古怪,不会曲意逢迎这一套,还是忍不住在某些时候说出来某某词是我写的。这样让令狐相爷好生难堪,于是令狐相爷渐渐不喜欢他了。
  《唐才子传》还说有次唐宣宗想出句“金步摇”一词,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对仗,温庭筠想出来,他对以“玉条脱”,宣宗很高兴,马上给了他赏赐。事情倒这儿应该说是顺风满帆啦,但是当令狐相爷虚心问他这个典故出于什么地方时,温大才子却毫不留情地教训了人家一通:“这个出自《南华经》,不是很偏的书(唐代信奉道家,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唐朝皇帝自认是老子后人,所以道家经典《南华经》应该是唐朝干部必读的书),相公你有空也多看点书吧。”这不是公然笑话人家令狐相爷是文盲吗?要是换个会来事的人,熟读《老狐狸经》的,肯定会说:“令狐相爷日理万“鸡”,一时想不起来啦,那天不是还是令狐相爷说起《南华经》里有这么个典故,小生就记住了呢。”如果这样一说,令狐相爷肯定心中大悦,日后还会亏待了温大才子?偏偏温大才子书呆气十足,他以为自己学问高点,就能训学童一样地训相爷?所以温大才子日后日益撞墙碰壁是肯定的了,像他这样不给领导面子的那里还有前途?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事练达即文章”嘛。温大才子的职场技巧极为低能。
  温大才子后来在惨痛的现实下终于明白自己办砸了事了,写诗自伤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唉,温大才子还是没明白,不是不该看《南华经》,是少看了《厚黑学》、《老狐狸经》之类的。
  以后温大才子的日子当然也不是很好过,后来温大才子流落到淮南,当时也六十多岁,这天晚上喝醉了酒,在路上碰上当时巡夜的兵卒,当时唐朝的某些地方是实行宵禁的,再者兵卒见温大才子穿得又破,长得又丑,也不像有身份地位的样子,倒像个没有暂住证的盲流,于是就对他毫不客气,还打了他几个耳光,把温大才子剩得不多的牙都打掉了,说来也真是可怜。要不说世人都愿意生官发财,不当官没有钱随便来个什么人都能欺负你一下,温大才子再八叉能成诗,知道“玉条脱”之类的典故,有用吗?还不如一个七品官职甚至几套光鲜的衣服让那些兵痞们见了点头哈腰地当大爷奉承着。温庭筠受了这口恶气后,自然也是气愤难平。后来正好令狐绹出任淮南的地方官了,温庭筠就去告状,结果令狐绹正记恨着温大才子哪,心中恐怕正幸灾乐祸呢,所以抱着一种“你活该”的态度,不但不处罚那个兵痞,还嘲笑了温庭筠一番。温庭筠大怒之下,就又跑到京师里托人上访告状。状没有告出什么结果,但却找了个机会得以当上了国子助教,主持了一回国子监考试。
  温庭筠当了主考,马上就别出心裁,“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也就说将所试前三十名诗文公布于众,大家一同评论,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杜绝了因人取土暗箱操作的不正之风。而且以温庭筠的性格,对于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就引以为同道,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当政者一看,这不了得,温庭筠想“变天”呀,“事情现在开始起变化”,相爷杨收马上就进行了“拔乱反正”,将温庭筠撤职调为方城尉。这是压倒温庭筠的最后一根稻草,温庭筠没有走到方城就死去了。温庭筠悲剧演完了,这也说明唐朝这时候的社会和盛唐那样的社会很不一样了,盛唐时张旭、贺知章那样的狂放才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温庭筠却是在穷困落魄中从一次碰壁走向下一次碰壁,直到死去。
  但是温庭筠的诗才是无法扼杀的,温庭筠虽然以花间词闻名于世,但他也有好多诗句写的气势恢宏沉郁悲愤,和那娇滴滴的花间词迥然不同。看这首:《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有人说“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一联写的极为自负,这里的词客指陈琳,意思是说如果陈琳真有灵话也会知道有我温庭筠这一号人,大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意味。但是整诗品味起来还是觉得忧郁沉痛居多,和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不一样,也是和温庭筠的身世相关联的吧。
  温庭筠的这首经《经五丈原》也写的有自己的特点: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以前像老杜、李商隐都写过凭吊诸葛亮的诗,但感慨主要是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而发的,而温庭筠这首侧重有所不同,辛辣地讽刺了谯周这样的卖国贼老臣的丑陋可恨(谯周是个卖国专业户,刘备入川时他劝刘璋投降,后来又劝刘禅投降)。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正是因为温庭筠看到晚唐政治日渐腐败,小人当权,奸臣显贵而发出的激愤之情吧。
  温庭筠的花间类的词,虽然好多都是代似小资型美眉们的口吻,但是好多词还是写的很不错的,宋代好多部分的婉约词风格已经全体现出来了,这里录二首江湖夜雨最喜欢的: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前一首《梦江南》和白居易的《长相思》有类似处,但更细腻,而《更漏子》这首江湖夜雨更喜欢,这首词写的端丽典雅,有时候觉得仅这首词就涵盖了所有的离情别恨类词句,称之为《花间词》观止,也不为过。
  温庭筠的花间词虽然还有很多绮艳妩媚的句子,但当江湖夜雨了解了温庭筠的一生经历后,觉得这些词写的虽不错,但并不真正代表温庭筠自己的心境,温庭筠有一联叫做“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令后人赞叹称绝。我觉得这联的意境倒像是温庭筠一路走来的写照,在晚唐诗坛逐渐清冷寥落的环境中,浓霜上印下的孤独脚印,可是温庭筠的?
难得情郎鱼玄机
  唐代最为有名的美眉诗人,除了前面已经说过的上官婉儿、李季兰、和薛涛外,就应该数得上鱼玄机了。鱼玄机的诗其实江湖夜雨觉得并不是太好,只喜欢这两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出自她的这一首《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这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确实写的很不错,自此句一出,不知有多少红粉女儿为之感叹落泪,确实,如果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多情郎确实比找大熊猫难得多,而如果找琼瑶小说中的那些男猪脚如尔康类更是比找天池水怪还要难。但鱼美眉觉得找不到最佳的情郎,却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这样的伤痛里走了出来,最后发出“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的铿锵声音(意思是凭我这样花容月貌的,宋玉那样帅哥也不难找,何必和那些一个无情无义三四流男人王昌生死呢?),大有现代美眉的开放洒脱之意,这最后两句的意思我觉得倒和这首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大有相似之处:
  我不是桑田,你不是沧海;你不要以为你特别可爱。很多人恋爱,很多人分开,我不会以为我特别失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