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玫瑰门

_4 铁凝 (当代)
在姑爸那一阵阵又是爱、又是恨、又是惊、又是吓的千呼万唤之后,大黄终
于从她脚下站了起来。他迈起里八字的脚步,随心所欲地胡乱踩着散在姑爸身上
的坑洼、丘陵,踩着姑爸身上那些高矮不平来到姑爸眼前。姑爸从披在肩上的学
生服里伸出两条光赤的胳膊抱起大黄,大黄便没完没了地在她脸上、胸上、肩膀
上依偎起来。依偎一阵就扎进她的怀里又闭上了眼睛,刹那间就打起了呼噜。姑
爸不改姿势地静穆着,宁可两肩发酸宁可连呼吸都磕磕绊绊,也舍不得将大黄惊
醒。她看一会儿大黄,看一会儿发黄的纸顶棚,看一会儿从窗缝挤进来的光明,
看一会儿对面墙上那四扇苏绣条屏,最后把眼光停留在苏绣条屏上。
每个条屏上都有一只猫:猫在花下,猫在月下,猫在打盹儿,猫在扑蝶。她
开始从猫身上挑剔着它们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毛病。她挑得细致人微,每天都在
挑,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她咒骂着那条屏的制造者,连猫都不知什么样儿就动手
绣猫。而她的老辈儿还非得把这四个木头框子拽给她。她后悔那些年没把它们扔
给打鼓儿的。现在她每天都想把它们扔到一个不管是什么的地方去,可每天当她
起床之后为了大黄的存在而忙碌时,却又忘记它们的存在了。此刻大黄在她怀里
睡着回笼觉,才使她又盯住了墙上的它们。四只猫呆头呆脑,贼滚溜滑,这哪儿
像猫,像兔子,像黄鼠狼,像狗崽子,就是不像猫。
四扇条屏为什么单跟了她这么多年?姑爸不愿去细想了,其实她最知道它们
的来由:那是她的陪嫁之中的一件。它们陪她当过新娘,可她却没结过婚。当新
娘和结婚并不是一个含义。
姑爸年轻时不梳小分头,不穿对襟男式制服。她穿裙子,她有过两条非常招
自己喜爱的乌黑的大辫子。她也不伛胸,丰满的胸脯也招引得自己一阵阵爱怜。
可惜她上的是女校,没有在男生面前作过实地考察。她相信男生们一定也不讨厌
它们。她还有什么:不胖不瘦的身材,不长不短的脖子,不粗不细的腰,不宽不
窄的鼻子……当然,她不是没有一点儿褒贬,比如她那一生下来就不小的下巴,
就使她常为它的多余而苦恼。但这并没有妨碍她进入那个被人称做豆蔻年华的时
代,也并没有妨碍家里为她说亲。她愿意免去那种被称为自由恋爱的卿卿我我的
过程,突如其来地去做一个人的新娘,也许还是为了这个她不愿意多看也不愿意
让别人多看的大下巴。家里为她说就了一门亲事,她还偷看过他两眼。她喜欢,
她满意,为做他的妻子充分地准备着。
她对自己的婚礼是虔诚的,庄家对婚礼的准备是严格的,庄老太爷为她购置
了完全合乎有身份人家的一切,其中就包括了那四条屏,那四只呆猫。准备婚礼
服饰时,司猗纹和丁妈都出动了,深谙化妆术的司猗纹,根据自己的经验尽量去
突出新娘的优点,遮盖她的缺点。比如面对她的大下巴,嫂子就主张她穿一件中
式高领织锦缎皮袄。虽说那时这种款式已经过时,但这总会使她的下巴埋入那高
领之中——一个心照不宣的小手段吧。
姑爸听凭嫂子司猗纹的摆布。
她坐着一辆扎有红绣球的老黑汽车,在一班西式乐队的歌颂下离开了西城庄
家,奔赴北城的婆家去了。行前姑爸为着表示她对娘家的告别,对父母兄嫂的告
别,对丁妈、厨子、花匠、车夫的告别,乃至对一个长辫子姑娘自己的告别,表
现了极大的悲伤。嫂子和丁妈劝住了她,她在伴娘的搀扶下上了汽车。
乐队歌颂起来,使人觉得她的离家欢欣而悲壮。
人走家空。
庄家一位大辫子姑娘的离开,常使上下人等都有一种“不见居人只见城”的
忧伤感,虽然庄家还有人在。心理作用,感情用事,古代诗人也许比今人更甚。
姑爸走了三天,做了三天的新娘。第三天是姑爸回娘家的日子,姑爸回来了,
却成了个半昏迷的姑爸。她披头散发地被抬下汽车抬进家门抬进她做姑娘时的闺
房。
姑爸走得欢欣悲壮,回来得忧伤凄清。
庄家从亲家那里知道了姑爸昏迷的缘由。原来新婚当天的夜里新郎就不见了。
有人说新郎是在人洞房之后逃走的,有人说新郎伸手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之后就
不见了。总之,当晚没了新郎。之后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
直到眉眉看见姑爸的时候,那新郎再也没有出现过。
假若新郎是位被称为进步党、革命者的如谭嗣同、李大钊式的人物,他的逃
离便不难理解——为人类的解放扬弃封建奔赴自由。要么与这些人物完全相反:
烟鬼、赌棍、三教九流,这些人失踪也不奇怪,谁知他们都安的什么心思?然而
新郎与这些都不沾边。他什么也不是,他就是个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或者说规
矩家庭中的规矩人。然而他没了,消失了。姑爸和她那包括着四条屏的嫁妆又回
到了庄家。
各种说法都流传着,甚至有猎奇的记者还在《小小日报》上发过豆腐块大的
消息。北城也在《益世报》上刊登过寻人启事,然而都无济于事。
司猗纹背地里对丁妈说:“你信不信是她那个下巴的缘故?”
丁妈摇摇头。
司猗纹说我看也没那么离奇,男女心里的事没人能说清楚。那《三言》《二
拍》上写的都是这种事,讲的都是男女之间的稀奇古怪。丁妈说她不识字。司猗
纹说赶明儿给丁妈讲几个。
司猗纹给丁妈讲了《三言》《二拍》。讲得她们两人都半信半疑着,都觉得
不能生搬硬套。
姑爸回到娘家一躺许多天,后来终于又站了起来。她常常披散着头发在院里
藤萝架下久久地坐着,两眼直勾勾地仰望被藤萝架划碎的蓝天,浑身一阵阵惊悸。
有时她会突然抓住人就问:“那《益世报》呢?”在昏迷中她也听见了《益世报》
的事。后来人们终于把报纸拿给她,她果真从那上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也知道
了那天发生了什么事。也许就为了那报纸,为了报纸上自己的名字,她冲人庄老
太爷的房中,要庄老太爷立刻替她向全家宣布一件事:要上下人等都不要再叫她
的本名,她已经改名为姑爸。
姑。
爸。
庄老太爷对女儿的改名尚在考虑中,姑爸在院里就突然拉下庄家的洋车夫老
马的胳膊:“老马,把你那个烟袋借我用用,让姑爸抽一口。”
姑爸第一次正式宣称自己为姑爸了。这是一个自我声明,是一个对终生的自
我声明。也许还不仅仅是声明,这是册封,是宣判,是庆幸,是哀歌,是进人,
是逃脱。
全家人都听见了她这声明,全家人都看见老马的烟袋举在了她手中。
姑爸要过老马的烟袋和荷包,像个“老烟油子”,熟练地用烟袋在荷包里搅
和着,搅和一阵,将烟叶按满烟锅,伸嘴叼住烟袋。她竟然连火镰都会使,嚓嚓
地用火镰打着火绒,把一小块开始冒烟的火绒接人烟锅,便吱吱地抽起来。
烟锅欢笑起来,一股青烟升向空中,姑爸盯着青烟散去,又一口接一口地抽
着。
她对老马说:“老马,烟袋归我了,你再买一杆吧。你这杆好用,通。”
老马看着抽烟的姑爸,什么也不说。
姑爸手托烟袋在院里悠闲地沿着甬路、回廊走着、抽着,满院子飘着旱烟味
儿。
年复一年,家中死人添人;年复一年,院里的树木花草复苏了又冬眠。姑爸
的本名到底演变成了姑爸,没有人能说清是谁发明了这个名字,是姑爸自己的发
明还是她的道听途说,但这称呼终于被全家上下认可了。小辈儿叫她姑爸,平辈
儿叫她姑爸,连庄老太爷和三亲六故的老辈儿小辈儿也叫她姑爸。她又做姑又做
爸,从听觉上享受着普通女性所无法领略的声誉和权利,为了与这称谓的彻底相
配,她开始寻找自己的外部特征:黑油油的两条大辫子剪掉了,余下的部分仿照
男性用一道偏分印儿分开;旗袍、长裙换成了西装、马褂;穿起平跟鞋并且迈起
四方步,烟袋终日拿在手中。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她那两个可爱的带领她进入
豆蔻年华的不大不小的乳房不见了。她是用了什么办法使它们变平,也许只有内
行女人知道。总之她变成了平胸,为了这平胸,她甚至故意使脊背再作些弯曲,
平胸又变成了伛胸。
年复一年,树叶有发有落,天气有阴有晴,姑爸的风度却固定了下来。虽然
她仍旧按从前的老习惯去中央理发馆请北平名师小万师傅整治头发,但她的要求
却再也不似从前。久之,小万终于熟悉了姑爸的要求,每当她迈着方步坐上“中
央”的椅子,不用寒暄,小万的推子剪子便在姑爸头上热闹起来。热闹之后,小
万一丝不苟地将一面镜子竖在姑爸脑后。姑爸从镜子里端详着自己的后脑勺和那
一片发青的头发茬儿,满意地冲小万微微点头。小万和旁边的师傅们互相看看,
传递个会意的眼色。
大黄终于醒了,小声哼唧着,伸出小巴掌掴打姑爸的肩膀姑爸的脸。姑爸知
道这才是大黄真正的苏醒时刻,他掴醒她提醒她:他要吃早点了。姑爸这才穿衣
下床推开屋门,撤掉门外那只桶式炉子的炉门,大黄早已蹲在炉前和她一起等待
火苗升起了。他们眼角都挂着隔夜的眵目糊,一起打着呵欠;他们都还没有顾得
整理自己,姑爸的短发未及梳光,纷乱地翘过头顶;大黄那一身长毛也没来得及
舔顺,纷乱着多得四开。
炉中火终于吐出了火舌,蜂窝煤上像点起了一支支小蜡烛。姑爸将大黄的饭
锅坐上火炉,开始严格地为大黄煮带鱼米饭。她鱼、饭搭配合适,煮得仔细。饭
煮好,晾到温度适宜,姑爸才把大黄的饭倒进大黄的碗,唤大黄进屋用餐。大黄
跟着姑爸进屋,蹲在他的固定吃饭地点贪婪地嚼起来,头在饭碗里埋得很深。这
时一小盘碎猪肝又摆在了大黄眼前,那是他的席间点心。大黄吃完鱼饭又吃过点
心,一顿早餐才在他们默契的配合下结束。这时姑爸才注满一茶缸清水,站在门
口开始昂着头刷牙。
南屋的一天也开始了。
竹西和庄坦都推出自行车,都招呼过姑爸,上班走了。
司猗纹对于姑爸则听凭自然,她能因地制宜作出对姑爸的反应。她在床上一
个眼神儿就可使姑爸主动朝她奔来,她也可以没事人儿似的从她眼前走过。现在
她从她眼前走出院门,就是个没事人儿。
眉眉早从屋里端出一盆宝妹的裤子,她叫过姑爸就开始洗裤子。
眉眉在婆婆家住了下来,眉眉又有了自己,眉眉又有了自己许多的“懂”。
她懂得了饭应该怎样吃,她懂得了裤子应该怎样洗。婆婆教给了她“吃”,舅妈
教给了她“洗”。一盆裤子要清水泡过,肥皂打过,清水涮过,开水烫过,太阳
晒过,再用手一块一块地叠平过。这才是你真懂了洗裤子的全过程。她洗着,鼓
励着自己,心疼着自己,又显出点很能干。
姑爸那一阵阵喷水声打断了眉眉的自我心疼。她看见姑爸刷牙刷得仔细,漱
得猛烈,一口水在嘴里经过一阵翻天覆地之后才被狠命地喷射出来。地上立刻就
涌起夹杂着泡沫的波涛。
眉眉不愿和姑爸独处,她准备端盆回屋,姑爸却叫住了她。
“你叫过我了吗?”姑爸问眉眉。
“叫过了。”眉眉说。
“我怎么没听见?”
“您在刷牙。”
“你可别骗我,刷牙是有点听不清,可也不至于。”姑爸使劲甩着牙刷。
“我……我没骗您,是叫过了。”
“叫我什么?”
“姑……爸。”眉眉叫起来仍然有些不习惯。
姑爸不再说话,还在使劲甩牙刷。她像是相信了,相信眉眉已经叫过她。眉
眉放下心来端盆又要走,姑爸又叫住了她。
“你叫什么来着?”姑爸在眉眉身后问。
“叫眉眉。”眉眉背对着姑爸。
“姓什么?”
“姓苏。”
“对,苏眉眉。你妈姓庄,你爸姓苏。苏眉眉,你过来。”
“我有事,我要回屋。”眉眉又要走。
“叫你过来就过来。我要察看察看你,住在这儿哪有不受察看的。”姑爸把
她的搪瓷口杯很响地摔上了窗台。
眉眉有点不知所措。她知道姑爸要察看的是耳朵,她想起那天晚上的那一幕。
“您看过了,那天。”眉眉大胆地说。
“胡说!”姑爸却勃然大怒了,“我什么时候察看过你的耳朵,你说!”
姑爸说着已经转到眉眉脸前。她夺过眉眉的盆信手放在地上,叉腰俯首地盯
着眉眉。眉眉低着头,只看见青砖地上有姑爸一双大而歪的脚。那脚被一双更大
的男人皮鞋包容着,她努力想象着鞋里那双脚的本来面目。
“我在问你我什么时候察看过你。”姑爸又狠狠地问眉眉。
“我刚来的那天晚上。您……还有一个小瓶。”眉眉提示姑爸。
眉眉提到小瓶,使姑爸似乎恍然大悟。她慌慌乱乱地在腰间摸索一阵,从腰
间抻出一个洋蓝绣花荷包。眉眉看清了荷包的颜色和花纹,那是四个绛红色的字:
“月花月友”。后来眉眉才知道那是“越花越有”的谐音。
姑爸打开荷包,从荷包里掏出了那只玻璃小瓶,将小瓶举到眼前,在阳光下
摇晃着开始分析、辨认瓶中之物。瓶里是一些人类的耳髓的积攒,一些淡黄的、
淡灰的块状和片状物。姑爸对着阳光仔细辨认,看来她要根据它们的形象和成色
确认出它们的出处。
这是一个大干世界的花名册,一个人类的博物馆。她提取了人之精华,人,
仅此而已。原来人和他们生存的世界都装在了这个小瓶里。
姑爸终于从瓶里找出了眉眉。她高兴地笑了,那笑容里分明还有几分歉意。
“找到了,你在这儿。你看你看。”她把小瓶举到眉眉眼前,“看见了吧,
那一小块发白的,看见了吗?”
眉眉看着小瓶,但她看不见自己。也许她看见了自己却不敢确认。人长得太
像了,她想。
姑爸深信眉眉找到了自己。她舒心地望着眉眉,将小瓶放进荷包,将荷包揣
进裤腰,然后抱歉似的端起裤子盆交给眉眉:“洗吧,就坐在这儿,我喜欢自家
人。”
眉眉站在院里的铁丝下开始晾裤子,她踮起脚尖,双手举着它们向上蹦跳,
布片终于在铁丝上排成了一串。晚夏的晨风把它们鼓动起来,它们在她头顶上漂?
白,散发着隐约可见的丝丝热气。太阳温柔着它们,也温柔着眉眉微红的双手。
司猗纹是出来买早点的。她原打算买完早点就回家,却在早点铺里改变了主
意。
现在八点刚过,早点铺已清静下来,柜台上只剩几个零散的焦圈和蜜麻花。
豆浆还有,也见了锅底,散发出煳锅味儿。但她还是买了一个焦圈儿两个蜜麻花,
又要了一碗甜豆浆,坐在临街窗前忍着焦煳味儿细细地喝起来。
从前她没有上街吃早点的习惯,早晨铺子里的人摩肩擦踵你进我出,仿佛使
人连食物也来不及咽。赶上人少坐在这儿就更扎眼。今天她的举动连她自己也有
点意外。这举动有点像躲着谁背着谁;是儿子庄坦儿媳竹西?他们早就自顾自地
吃了排骨汤烩饭推车出了门;是宝妹?用不着。那么是外孙女眉眉。
眉眉的到来无论如何总要迫使她改变点什么的——虽然她首先要迫使眉眉改
变。在饭桌上她不顾竹西的反对给她讲“能”与“不能”,连洗脸的姿势也得给
她纠正。这孩子洗脸太不讲究,大捧大捧地往脸上捧水,洗起来扑噜扑噜地弄得
满屋子响。刷牙也不文明,牙膏沫子溢一脸。那么,她的那些不讲究和她对她的
纠正,也用不着使她躲躲闪闪地坐在这里喝浆吃焦圈。她吃着,喝着,终于找出
了原因:她愿意自己清静一会儿。现在她觉得全北京、全中国实在都失去了清静。
大街小巷,商业店铺,住家学校,机关单位……都翻了个过儿,一向幽静的公园
也成了批斗黑帮的场所。坐在理发馆你面前不再是镜子里的你自己,镜子被一张
写着“小心你的发式,小心你的狗头”的红纸盖住。连中档饭庄“同和居”也被
小将们砸了牌子,限令他们只卖两样菜:熬小白菜和“蚂蚁上树”。现在司猗纹
觉得全北京全中国只有这个小门脸还没人注意,早晨照样是油饼儿糖饼儿,焦圈
豆浆;中午和晚上照样是馄饨和豆包。只有进入这个小门脸你才会感到原来世界
一切都照常,那么你自然而然地就会端着破边儿的碗盘坐下了。
司猗纹图个清静却没有忘记外孙女,她准备给她剩一个蜜麻花带回去,这不
能不算圆满。
司猗纹端起碗小口喝着豆浆,忘记用勺子搅起沉在下面的白糖。白糖在碗底
汪着,煳锅味儿总也遮不下去。直到快喝完时,豆浆才变得齤儿甜。这时她也才
发现原来她独占的这张方桌很脏,到处是芝麻粒、烧饼渣,用过的碗筷也没人收。
而她就好像正在别人遗留下的汤汤水水和仰翻的碗盘里择着吃,这使她自己这份
吃食也变成了残渣余孽,连这份残渣余孽也像是谁给她的一份许可。也许这就是
一个小铺的风度人们的一种习以为常。但司猗纹不行,司猗纹在眼前这个“许可”
里感到的是一份狼狈,刚才心中那些许的安静就立刻变成了桌上那一片覆地翻天。
那么,干脆就再来一碗。
多年来司猗纹练就了这么一身功夫:如果她的灵魂正厌弃着什么,她就越加
迫使自己的行为去爱什么。她不能够在她正厌恶这脏桌子时就离开它,那就像是
她的逃跑她的不辞而别。现在她需要牢牢地守住这桌子,守住她的狼狈,继续喝
她的煳豆浆。这是一场争斗,一场她和脏桌子煳豆浆的争斗。她终于战胜了它们,
成了这场争斗的胜利者。过量的豆浆使她有点恶心,使她那从来都很健康的胃有
点发胀。她松垮着自己,又挺起胸做了一个“拔高”,让豆浆在肚里尽快下沉。
然后她掏出手绢掸掸嘴和手,扭头打量起窗外街上的行人。
整个北京现在才真正苏醒。像每天一样,年轻人绿的军装红的袖章又猛然在
大街小巷汹涌起来。它们正打破一切人的美梦一切人的图安静,它们也正在提醒
司猗纹:你别以为这个背静得与世隔绝的小铺有什么与众不同,你面前这张又脏
又可爱的桌子你的焦圈蜜麻花和外边只隔着一层玻璃,这玻璃只需轻轻一击就会
粉碎,就会和外边变为一个世界。现在我们不打破它是顾不上它的存在,顾不上
它的存在就等于顾不上你的存在,但顾不上并不等于这儿没有你。
司猗纹分明看见几个小将冲这玻璃轻蔑地瞥了一眼,她相信他们看见了她的
存在,看见她正拿着手绢在这儿旁若无人地掸嘴。她躲开了那眼光,迅速做了个
侧身动作将自己背到一个那眼光所达不到的地方。
如果前些天他们的抄家、破旧只给她带来了惊恐和一丝苟且偷安的幻想,那
么此刻这眼光已经告诉她,她将在劫难逃。今天你坐在这儿喝豆浆嫌煳嫌桌子脏,
明天我们就会打碎这块玻璃把你拽出来让你跟我们在街上“散散步”。那时的你
就不再是拿着手绢掸嘴的你,这块破玻璃将把你划个满脸花,你就带着这满脸花
去跟我们经经风雨、见见世面。
司猗纹懵了。
司猗纹恍然大悟了。
司猗纹从桌前站起,待一队红绿人马走过去之后,才把留给眉眉的那只蜜麻
花包起来走出店门。她听见前边又传来了“要革命的站出来,不革命的滚他妈蛋”
的口号声。那口号很疹人,就像她听见小将们抄家破旧时有人被打得惨叫时那样
疹人。然而司猗纹到底有“功底”,面对这疹人的口号她需要的是洗耳恭听,听
出些滋味听出点感情。果然,听着听着她就觉出了它的几分可爱;原来他们喊的
正是她的日夜梦想,也许不仅是梦想,那应该是她的发明,她的一个被别人盗用
了的发明。
在旧社会刚告结束、新社会尚在开始阶段,司猗纹就在心里默念这口号了。
像她,一个旧社会被人称做庄家大奶奶的、在别人看来也灯红酒绿过的庄家大儿
媳,照理说应该是被新社会彻底抛弃和遗忘的人物。然而她憎恨她那个家庭,憎
恨维护她那个家庭利益的社会,她无时无刻不企盼光明,为了争得一份光明一份
自身的解放,她甚至诅咒一切都应该毁灭——大水、大火、地震……毁灭得越彻
底越好。于是新中国的诞生与她不谋而合了。
但是新政权并不是属于她的,“受压迫”“求解放”这些概念用于她也不尽
贴切。那么她要生存得合情合理她要与新社会同步,必得另辟蹊径。于是她苦思
冥想便想出了一个最适用自己的新口号:站出来。站出来是面对这政权的一个新
姿态,站出来是面对从前那个庄家大奶奶的一次脱胎换骨,站出来又意味着你必
须先付出点什么。不久她找到了这种付出的形式,她发现这个政权最最欢迎最最
提倡的便是劳动。好像当时报上登的、会上讲的、书上写的、歌中唱的都是劳动:
劳动生产,生产劳动,劳动光荣,劳动神圣,人类解放靠劳动,劳动能把人类解
放。“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铁锤响丁当,造成犁锄好生产,造成枪炮送
前方……”都是劳动。于是劳动使人脸上放出了红光,脸上淌下了汗水。于是全
新的人,全新的形象出现了。她就在那个脸卜淌着汗水放着红光的队伍里发现了
自己。
那么她“站出来”了。
其实劳动对于庄家这位大奶奶也并不新鲜,她从来没在劳动面前偷闲认输,
从前连下人老妈子干的活儿她也没少干。为了拯救几经沉沦的庄家,司猗纹表现
了少有的忘我精神。自然,聪明的司猗纹并没有把那时的劳动和现时新政权的号
召画等号。那时你劳动了,并不等于你现在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了,为了变
成一个全新的劳动者你还得“站出来”去表现一点什么。你的劳动不该再是关起
门来为拯救庄家而费劲拔力,也不该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餬口。是为了什么?对,
解放全人类,为了解放全人类才必得先去餬口。现在你要走出家门处处像个普通
劳动者,像个街道老娘儿们那样去亮相,甚至用她们的口音她们的说话方式去说:
“有缺人手的地方就言语声儿,为新中国出力我什么活儿都愿意干,闲着能把人
闷死。”
司猗纹站出来了。
新中国接纳了司猗纹这个劳动者。
糊纸盒。她手下是点心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粉盒。洋钉、大头针、
螺丝杆螺丝帽、子母扣都得有盒。
锁扣眼儿。洋布、卡其布、华达呢、褡裢绒、人造棉,做成的衣服都要有扣
眼儿。海军呢、凡尔丁、派拉蒙、嘎别丁都要变成衣服,扣眼儿都得由人来锁。
砸鞋帮。她手下是大人鞋,小孩鞋,老头鞋,小脚鞋……尖口的,圆口的,
礼服呢的,冲服呢的,小帆布的,双道梁的,骆驼鞍儿的——是鞋就得有帮儿。
突然,她面前出现了一个革命首长家庭,那是坐落在一条高深胡同里的一个
高深院子。现在她不是这院子的主人她也不姓司,她姓吴,叫吴妈。这是她给自
己的改名换姓,一个必要的改名换姓。“吴”音为“无”,此刻没有真的她自己,
她从来都是一个专在有身份人家做用人的有身份的用人。她的料理家务的风度很
快就赢得了这院子的男女主人——男女首长的称赞,他们放心地把院子把各个房
间亮给她,那女主人范同志领她在院里参观,告诉她这院子是多么幽深。她毕恭
毕敬地跟着范同志“开眼”,心想,没见过世面的土八路,不就是个两进的四合
院么。可他们相信她。
可惜不久范同志就交给她一个大而薄的信封,并告诉她,有了它她就不必来
“上班”了。她被辞退了,那信封里有多给她一个月的工资。辞退的原因当然不
是她缺乏料理才能;干部们都懂得哪种问题只能传达到哪个范围,那么她的问题
自然不便于传达到她这个范围。但吴妈(不,她又成了司猗纹)——司猗纹心里
明白,对于革命阵营内级别不低的首长来说,用人政治方面的可靠比业务方面的
内行更为重要。
现在她正站在黑板前、讲桌后。她面前是背手端坐的小学生,她正教他们读
笔顺写字。
“横、竖、勾、撇、横、横折勾、捺。”
“撇、点、竖、竖勾、横折竖、勾。”
她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这些不连贯的代表着汉字笔顺和形象的汉字,就像在朗
读自己解放的颂歌。至今司猗纹每每回忆起她和孩子们的那些朗读,还总觉得那
是她一生中最纯净、最美好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印象深刻。从孩子们的眼光里,
从那些听课老师们的眼光里她得到的安慰胜过了她一生中所有的安慰。放学后她
捧回一摞摞作业本,在饭桌上摊开,一手握笔一手随便抓点什么吃着,彻夜批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