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玫瑰门

_25 铁凝 (当代)
我看见许多张急赤白脸的面孔许多张烙饼都争先恐后地往饼铛外头翻。一个
声音说与其翻出去落进无底洞不如就在铛里待着是不是?我不能同意这种胡说可
是超导时代的来临难道一定使人们必定不再有听完一句整话的耐心么?谈话是艰
难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人极不耐烦地打断。这种迫不及待的彼此打断叫人觉着不
是进取不是追寻我只感到一种怡然自得的懒惰,一种慌张得近乎上蹿下跳的懒惰。
很多人都在宣称他找到了自己他拨开荆棘破门而入走进了那妙不可及的殿堂
其实那不过是一种租赁甚至不如租赁。很多租赁本身是明确的租赁者能准确地说
出他要租用的东西比如书比如旅途中那些代步的自行车他们并不隐讳。
每当我看见那些借来的热情或冷静我便不能不想到一种新的功能、属于这新
时代的功能诞生了。到处披挂着这以壮声威的铠甲到处浮泛着借来的深奥你真地
不愿意稍微塌下心来把煤气灶上的一壶生水煮开?你有那种眼见它真地沸腾起来
的耐性么?就算这是无需太高智商的活儿但我们要是喝半生不熟的水准得生病。
在那个早晨我看见了你,眼前一排小碟子小碗,绿的是绿豆红的是高粱。
罗大妈注意到了大旗的白领子,也注意到他对懒汉鞋的反复无常。她眼看着
鞋的红底子、白底子在大旗脚下更换,心想这孩子,怎么了?
罗大妈老是记着大旗小时候那模样,那时她带他来北京投奔丈夫,大旗就那
么“光着屁股打着伞儿”进的北京——肚子拱着小褂儿像把伞,虽然那时大旗四
岁,已经过了光屁股的年龄。大旗没有怨言,娘儿俩从火车上下来,他还替她美
滋滋地背着一个小包袱,丝毫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陌生世界向他投过来的陌生眼光。
他更没有注意到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是怎样穿着打扮,有没有光屁股打伞儿的人。
他脑子里还是他娘在乡下的光膀子,两只布袋奶在裤腰上悠过来悠过去。娘儿俩
出门进京时,一人才加了一件褂子,她遮住了奶,他却露着小鸡儿。
后来大旗上学了,还是从不挑剔罗大妈对他的打扮。他从来不知道同学们的
鞋都有左右之分,左脚和右脚不能乱穿。罗大妈给大旗做的鞋都是直脚,虽然她
知道鞋除了直脚还有认脚,但她从不给儿子做认脚鞋。认脚是死穿,直脚是活穿,
她觉得两只脚倒着穿才穿得省,认脚鞋光磨一面。大旗懂得鞋有认脚是很晚的事,
但他并不要求罗大妈非那样做不可。一个鞋,怎么不是穿。至于衣着,大旗的要
求更含糊,直到中学他还没穿过绒衣毛衣。他从来都是按照老家的风俗,棉袄棉
裤紧贴着身子。风往肚子里灌,冷点,可他认为冬天就得冷,夏天就得热,这本
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说毛衣穿在里边被棉袄遮住,看不见,没用。同学们对于大
旗的风度其说不一,有人说他是个不忘本的模范,活“阶级教育”;也有人说他
连起码的文明也不懂。大旗不管这些,他想,上学就是为了学习,既然学习是每
个人的目的,为什么你非要看我,我非要看你不可?
在罗家这三杆旗中,罗大妈最喜欢大旗。她觉得这孩子省心,这孩子仁义,
这孩子最具理想色彩。如果每个母亲对孩子都有偏向,她就最偏向大旗。大旗没
跟她红过脸,大旗很少说她不是。后来大旗长大了,罗大妈在这个家里好像只听
大旗的。即使在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罗大妈也总是按照大旗的行动来衡量运动
的火候。当大旗戴起袖章跟着抄家破旧时,她觉得应该;当大旗很早地摘下袖章
提出去印刷厂当工人时,罗大妈同意。她觉得大旗最懂人之常情——走到哪儿说
哪儿。那次为五毛钱的肉演变出姑爸的那件事,罗大妈总认为那是大旗不在场的
缘故。大旗在场姑爸也不会落个那模样——她对姑爸不会那么没完没了。虽然她
觉得只有没了姑爸,她的耳朵才能免去再被人掏。
如今罗大妈眼前出现了大旗的白领子和总也换不清的红底子白底子。罗大妈
人粗感情细,她已猜出几分缘由。她也有过年轻那工夫,那时候她虽然没有为罗
大爷在脖子里增加一个白领子,可各色的头绳、花手巾也没少买——光膀子,那
是生大旗以后的事。
罗大妈有点明白,但没把这看成是大旗的不安分。她甚至幻想,也许有一天
大旗能给她领回一个进门哪怕什么也不招呼她的革命女青年,只要投大旗的脾气,
个儿矮个儿高她不挑剔。一句话,她猜大旗正“搞着哪”。那头儿,也许在他工
厂,也许是和他一块儿造过反的老三届。反正大旗的眼力错不了,大旗仁义,大
旗省心,大旗最具理想色彩。
大旗换上一双半新不旧的懒汉鞋,拿鞋刷子又在鞋上刷磨半天。刚要出门,
罗大妈向那鞋扫了一眼说:“晚不了哇,嗯?”她是指上班的时间。
大旗翻过腕子看看手表,还真有点不早了。出门、骑车、过两个路口、再碰
两次红灯、进厂、存车,或许还要晚到几分。但他并没有因换鞋刷鞋耽误了时间
而显出慌张。
“晚不了。”大旗说,显出有把握。
“也早不了。”罗大妈说,把一个手巾包着的饭盒交给大旗。
“迟到几分也没人问,不记考勤。”大旗把饭盒夹上自行车后尾架,不紧不
慢地推车出门。
大旗出了门一上车,才立刻改变了刚才在母亲眼前的节奏猛蹬起来。虽然工
厂近来上班散漫,不记考勤,但他还是愿意早几分钟到厂,总有比他还早的工人。
大旗出了门,罗大妈才自言自语地说出了对大旗的看法:“整天丢了魂儿似
的。”
同时注意到大旗又刷鞋又磨蹭的是竹西,她发现了大旗时间观念的变化,但
并没有什么准确的设想。当她推着车也要出门时听见罗大妈对大旗的评价,她的
心仿佛受到了一下敲击——大旗丢了魂。她坚信罗大妈对大旗的观察之深刻肯定
胜过她自己,当她刚把大旗的丢魂作为一个值得留意的问号时,罗大妈已经对大
旗从里到外做了肯定。
自然,她知道罗大妈的“敲击”并非有什么明确的针对性,罗大妈更不知就
在离自己不远处正有人企盼着大旗丢魂儿。因此,竹西故意当着罗大妈也在自行
车上磨蹭些时间,显出对“你们家那点儿事”不屑一顾的神色。“罗大妈,你最
好拿眼追随着我出门。”竹西想。
竹西骑车一向比别人慢,她的单位近,班儿也灵活。她愿意稳坐在车上想事,
她愿意把骑车当做是单独散步。庄坦死后她就更无牵无挂地愿意做这种散步。慢
骑车这个看似懒散的行为好像使你看上去对一切都显得大意,其实慢骑车恰好锻
炼了竹西各方面的感应能力。骑快车和骑慢车比较,慢骑像是人的一种主动,而
快骑常使人觉得手忙脚乱抓耳挠腮,出事的也都是骑快车者。
竹西慢骑着车想事,想得繁琐,想得细致人微。从宝妹的大便想到医院里一
个病人的一条肿胳膊;从洋拉子想到最近刚流行起来的一种低八字领——朝鲜传
过来的;从她明天一定洗床单想到青霉素消炎的缺点。
外科有一间病房墙壁油漆剥落,那痕迹有时看起来像面目狰狞的鬼神,有时
又突然像坦桑尼亚地图——“医疗队员到坦桑”,一首歌。
她想,街上有树好还是没树好,有树可以遮荫,但许多商店的门脸儿都被树
遮挡了起来,很亏。
一个商店叫船帮门市部,船帮是一个胡同。
她觉得小玮的脸蛋儿很红,红艳艳——形容不确切。
她觉得医院里的汤菜又好又便宜,五分钱一大碗,用肉汤,里边还有四五样
蔬菜。说不定便宜有问题,就因为它太便宜。肉汤没准儿是从病人伙食中克扣出
来的。
五分钱的饭票是黄颜色的,最近有了塑料饭票,像弹琵琶的指甲。
她觉得前边那个骑车的女人臀部很肥硕,很棒。
她想后面的人看她的臀部也一定这么肥,这么棒。
她觉得她骑车稳就是因了她这肥硕的臀部——她不愿把自己的臀部叫屁股,
大屁股太难听。就是大屁股,坐得稳,车稳。
那个男人车用脚后跟蹬,八字脚,外八字。外八字大半是扁平足,跑不快。
金日成八字脚。
她很想知道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写的是什么。
她很想自己买俩焦圈儿吃。
她想所有科室的医疗器械就数妇科的产钳带劲儿,称手,像个带把儿的大笼
子,一夹一拽。
先前她有过一件风雨衣,领子里有“大地”。
槐花落了一地。
今天她主刀为一个肠梗阻开刀,要拉一个探察口子,十厘米,还得动手掏肠
子。小手术,可术前得剃毛。
不管男女开肚子都要剃。
一次她用剃刀从手术台上吓跑了一个刚完成发育的女孩子。
还得剃。规范。抹一片红药水,光秃秃红糊糊。
病人十点进手术室,现在九点十分,那么她还可以洗个澡一身汗,得洗澡。
夏天人每天都得洗澡。
竹西闻到一股被汗味儿肥皂味儿溶解而成的洗澡水味儿,她觉得这才是真人
的气味儿。病人的肠子肚子都不是真人味,是科学味儿。洗澡水的气味儿她在哪
儿闻见过,在医院淋浴时,还装了新装置:莲蓬头下面就地一只踏板,人站上去
水喷下来,省水、方便,小打小闹。水顺着墙根一条小河流走了,带着人的气味。
洗澡水味儿还在哪儿闻见过?在响勺胡同在家里。晚上院里人也要洗澡,每
家有每家的洗法儿。在家,她蹲在大盆里洗。洗澡水却要往一个地方倒。墙角一
个铁篦子下水沟,通称沟眼儿。你一盆我一盆,水顺着沟眼儿流走了,人的味儿
都流到一个地方去了,各式各样的脏水都汇在一起了。最干净的人和人最不干净
的排泄,宝妹排泄困难。
竹西的想事一般从宝妹开始,结束于宝妹。现在却由宝妹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因为她想到了洗澡水,她像个嘎小子一样想到了洗澡水。
每晚罗大妈一家在那个夹道里洗澡。大盆大盆的清水端进去,大盆大盆的脏
水端出来。第一个进夹道的是罗大妈,最后一个进夹道的是大旗。有时天很晚了,
院里鸦雀无声,大旗端盆去倒自己的水,穿一条半长不短的白细布短裤。竹西也
去倒水,穿一件前边一排扣的,目前只能在夜深人静才得穿一下的连衣裙。竹西
从大旗盆里闻到了那气味,她相信大旗也闻到了一种气味。对气味她这么想,大
旗也许不这么想。她像个嘎小子,可大旗不像嘎小子,一个憨厚多肉的脖子,嘎
不起来……那么她也不应该再嘎,那么她得回屋睡觉。睡。
深更半夜她又起来了,还是这件前面一排扣的连衣裙,里边连内裤也不用穿,
深更半夜谁知道谁。她要去厕所,厕所她可去可不去,憋不住屋里也有盆。她得
去,她得去厕所,后院厕所。方便。
院里静下来,水味儿已四散。竹西为上厕所走进夹道。原来夹道里还蒸发着
人的气味和大小水洼。明的是水黑的是路。这是她做学生时有一次下乡劳动,一
位农村老大娘领她去厕所时告诉她的。那时刚下过雨,天很黑,和现在全院闭了
灯一样。明处是水,黑处是道。原来还是有水,有水就有人的气味。大旗是最后
一个进夹道的,这一定是他的水他的味儿。她闻过,在沟眼儿旁边。
一走进厕所,她很容易就把自己袒露了出来。夏夜的风立刻就包裹了她,渗
透了她的全部。也许她一想到袒露这两个字才想起庄坦,庄坦,袒露。庄坦去世
后她很少想到他,现在想到他是因为她平白无故地出来把自己袒露了,她袒露得
这么情愿这么天具。那时对庄坦她也袒露,也情愿。但她觉得自己并不天真,也
有点人们常说的世故。为了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妻子、母亲她需要对他世故,连情
愿也显得廉价,唾手可得。太容易才使她失却了天真的等待。现在这天真这情愿
才是一种对于等待的追逐,于是有了这黑夜里的袒露这天真的等待,她终于要做
一次真实的追逐了。
她决定把大旗追逐在夹道里。
第二天,当夹道里又响起最后一次撩水声时,竹西真的像昨天一样要去后院
方便自己了——人要方便,谁能干预?
她轻灵地走出屋门,轻灵地潜入黑暗,轻灵地走进夹道。她一眼就看见了一
面正在朦胧中扭动的脊背。她觉得那脊背很厚,很坚硬,像是一面永远也无法穿
透的墙。这墙很可能成为她走不过去的屏障,屏障那边才是人生那边。但她就是
为着穿透这墙这屏障而来,到墙的那边去探索一下人生的追逐。谁让她嘎呢?
她前进了一步、两步、三步……
他突然转过了身,却谁也没有吓住谁。也许他从脖子感到不自在的那天起就
想到她非要穿透他不可了。那时她穿凿他的脖子,现在她要穿凿他墙一样的脊背。
她离他更近了,她清楚地看见了他胸膛上的水珠。她从容地夺过他手中的毛
巾从上到下无目的地替他擦拭起来。她只觉得要擦拭。
他不知怎么的就把毛巾轻易地给了她。但他又轻易地打起哆嗦,浑身上下,
小腿哆嗦得最厉害。
她感应到这哆嗦,她突然在他面前跪下来,用双臂紧紧挽住他的腰。像是求
他宽恕——是她才把他折腾得打哆嗦。她的脸贴在他那升腾着黑色火焰的小腹上。
啊,再也不要有人间的剃,人间的红药水……
大旗的眼前却出现了一片:红旗,红袖章,红对联,红标语,红灯,红花,
红油墨,一片红,红海洋,闪闪的红星红星的闪闪,翻江倒海,一塌糊涂。
他不知自己是怎么被挟带(如果是挟带的话)到后院那个司猗纹埋过金如意、
叶龙北葬过鸡的地方。
她要他向自己倒下来,倒下来……
他一身的清新和健康使竹西眼泪汪汪。
就为了这清新、健康,值。
她约他明晚再见。
大旗整夜没睡。他努力回忆着刚才的一切,一切还是一塌糊涂。他只觉得自
己身上多了点气味,那气味才使他想起刚才她对他的一切摆布一切唤醒。那是什
么?他想到人间一个最普通的形容,最简短的句子。
一个字。
可那分明是一个脏字。人们怀着最野的心思骂人用这个字,厂里最好的同志
开最善意的玩笑也用这个字。
谁不是借了这个字才应运而生。
这个字最脏,却是人的求之不得。
这个字好得能使你捶胸顿足,可又肮脏着被人忌讳。
最后大旗还是不愿把刚才他和竹西的事用一个字来概括,用什么概括他不知
道了。他觉得自己到底是文化浅,在文化领域里没有人教会他怎样去形容那事。
后来他曾经在一个适当时刻着急地问竹西怎么形容,她狠命捏着他的手腕说:
“少问,傻劲儿。”她的回答像是对他的斥责又像是对他的溺爱,那口气像大人
教训小孩,又像是她给他的最好的悄悄话儿。反正她比他大七岁,这年他二十二
岁。
竹西为大旗把自己开放了一个夏天。
夏天很快就过去了,竹西常常觉得就在这个夏天里是她造就了大旗。不是造
就是生,是生产。她最愿意生一个大旗这样的男八。她坐在车座上想,又觉得自
己很嘎。
夏天很快就过去了。每当大旗和竹西踏着秋天的泥泞冬天的雪,暂短地出没
于那些有人幽会的地方时,大旗总觉得还是夏天好。他把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
告诉竹西,竹西还是狠狠捏住他的手腕说:“傻劲儿!”她愿意挨紧大旗坚实的
肌肉就那么坐着,不管衣服多厚,她也会感到他那坚硬的肌肉的存在。
竹西脸色很好。她那好看的脸色、好看的有灵气的多毛的手指,一切都告诉
人们,她内心正潜藏着一个深不可测。她觉出有人正研究她的这个深不可测,这
便是眉眉。
竹西用温和的语言抚慰眉眉做事,还给她买红底和白底的懒汉鞋。眉眉不拒
绝,也不显出高兴,因为她觉出舅妈这些举动有一种随意性,就像她总是把在医
院吃不完的菜带回家来,几块带鱼,几朵菜花。但她并不深究舅妈这随意性,她
不知道舅妈发生了什么,她脸色好有什么不好……一切还是有几分随意性。
竹西可以直视全院所有的人,惟独对眉眉有些躲闪。她觉得她对眉眉的喜欢,
不如说是对眉眉的掠夺,她就像个壮贼那样,早把眉眉的小柜偷光了。
大旗对眉眉的躲闪是明确的。他不再给她“特大喜讯”,也很少和她单独会
面。他只对眉眉说过他在厂里当了车间团小组长。
一个垂头耷脑的团小组长。眉眉想。
眉眉有时还是为这团小组长的存在慌乱,但又觉得慌乱得多余。
司猗纹很忙。目前她思路专一,只盼样板戏不断繁荣发展。
达先生又来了。
达先生在司猗纹家里已经有了固定座位,那是摆在房间正中火炉旁边的一只
杌凳。
冬天,终年不见阳光的南屋生起炉火才使人生出几分留恋。达先生进门直奔
那炉火、那杌凳。
开始,达先生的杌凳由司猗纹准备,她还告诉他炉边暖和。后来,遇到杌凳
不在炉边时,达先生便亲自动手把自己的杌凳拉过来。他在炉边坐下,双手拢住
发热的烟筒,显出些难以被人觉察的饥寒交迫。其实达先生现时从精神到肉体并
不饥寒,饥寒相儿——那是他久已养成的习惯。也许这习惯的养成还是因了他那
颗麦粒大的小小污点,这污点使他不仅不能大模大样像司猗纹似的跟街道要服装、
添乐器,就连在司猗纹面前他也有必要显出几分谦逊,他觉得手捂烟筒便是最好
的谦逊。
饥寒交迫和谦逊有时并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司猗纹早就发现了达先生的心境,便尽量为他创造些随便。她为他拉杌凳,
为他指出温暖所在,还常在炉子上煨一小锅金丝小枣。小枣这东西在干果类中说
不上大雅,可也不算低俗。再说司猗纹煨它,主要是为达先生创造出一种随便的
又不失体面的气氛。她愿意用一股枣香、一股气儿使他们的交往更随便,更具革
命同志之间的一份情意,使他们对于京剧和京剧更加革命化的切磋更加无限延长。
宝妹、小玮不大了解司猗纹的意图,有时还不识时务地弄出些大煞风景。小
玮在农场时,当地农村孩子教过她一个谜底为“枣”的谜语:
一个小孩儿穿着红裤子红袄,
你去哪儿呀?
我去衙(牙)门口。
还回来吗?
骨头回来肉不回来。
小玮见景生情,便教宝妹背谜语。宝妹受了传染,也开始了关于穿红裤子红
袄的小孩去衙门口的背诵,后来她们竟当着达先生比赛起这个绕口令般的谜语。
司猗纹对这有伤大雅的行为做了制止,她骂她们像乡下孩子,说她们就配吃枣
(司猗纹不自觉中对对枣做了贬低)。但当锅中枣煨得如蜜饯般拉出了金丝,再
煨下去就要嘎巴锅时,她还是叫过她们,为她们分出包括眉眉在内的三份枣。小
玮和宝妹接过枣把手吃得很黏。眉眉不吃,她总是杷自己的一份倒给宝妹。
留在锅里的一份是达先生的,司猗纹总是连锅(那个煮过的花生米的锅)给
他,显出些随意、豪放,显出些不拿他当外人的风度。达先生吃枣不像小玮和宝
妹,他总是用司猗纹递给他的牙签一颗颗地叉着吃。他吃得缓慢、仔细,枣核也
干净,半天,一颗光若红豆般的枣核掉人炉前的簸箕里,发出一个微弱的清脆的
声响。司猗纹和达先生关于京剧和京剧改革的切磋便是在这种气氛中进行的。
司猗纹不吃枣,只为自己沏一杯炒青,坐在桌前喝茶抽烟。这种不上档的炒
青,在达先生面前也有一杯。
近来司猗纹和达先生对于样板戏,不偏重实践,只偏重于在理论上切磋。因
为所有可供他们合作演出的样板戏他们都作了一遍遍的合作,除李铁梅、阿庆嫂、
小常宝这些老唱段,他们还试验合作了柯湘、江水英、吴清华的唱段。加之目前
响勺宣传队总也接不到新任务,于是他们就又有了一份悠闲。有了悠闲才有了悠
闲中的切磋,悠闲着却又不时生出一种隐隐的被抛弃感,甚至一想到前不久舞台
上下那点热闹,竟也显得有几分滑稽和寒酸。也许正是这各自的滑稽和寒酸感,
才使他们非得坐在一起怀着各自的滑稽和寒酸感——这个永远也不被对方发现的
隐秘,来继续他们的事业——历史的必然。他们在切磋中从理论上总结过去的得
失,又切盼样板艺术新的繁荣和振兴。
“昨儿。”达先生说。
达先生一开口司猗纹就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对话信号,这信导距那内容实质
还有个耐心等待过程。
司猗纹愿意做这种耐心等待。
一颗光洁的枣核从达先生嘴里悠悠地露出来,啪嗒跌人炉前的簸箕,接着便
是达先生对那杯中炒青的一口悠长的品尝。
火封着,司猗纹不必关心炉子。她封火老练,一块煤可封整整一个上午。她
还能目测炉门缝隙的大小以掌握房间的适当温度,谁都不必担心由于封火会使房
间温度下降。
“昨儿晚上。”当一个不算短的间距过后,达先生把刚才的“昨儿”变成了
“昨儿晚上”。
司猗纹把就要抽到底的烟接人一根新烟中;新烟被她捻空一头,将老烟蒂插
入其中,像植物的嫁接,像一种植入手术。接上,在桌上磕磕。磕的时间可长可
短,假如你想用这个磕的时间去想点别的,你可以尽情地磕下去:嗒——嗒——
嗒……
“昨儿晚上,我仿佛听同院儿说。”
“昨儿晚上”是时间,“同院儿”是地点,达先生在时间里加上了地点。这
酷似剧作家写剧本,他们在剧本开端都要先写时间、地点,然后才是剧情。有剧
情必得有人物,现在达先生的“同院儿”包括了地点也包括了人物,不然为什么
“同院儿”能“说”?
时间:昨儿晚上。
地点:同院儿。
人物:同院儿。
达先生的院子同司猗纹的院子相比,要庞大、庞杂,他住在一个“山穷水尽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大院里。大院套小院,层出不穷。院子大,人多
职业多,因此就掌握各方面信息的条件,达先生总是优于司猗纹。司猗纹这儿就
是北屋、南屋,南屋、北屋,西屋还常没人。对于当今信息,司猗纹大都靠了达
先生的供给,信息对人的吸引力从不衰竭。
“昨儿晚上,我仿佛听同院儿说。”又一颗枣核从达先生嘴里滚出来跌入簸
箕。当他再次空出吃枣的嘴时才接下来说,“仿佛哪儿演了一出评剧《列宁在十
月》。”达先生在由于各种原因使他的信息性报告一次次被打断之后,现在终于
完整了他的信息。在他那个信息诸多的大院的诸多信息中,达先生最为注意的还
是革命文艺方面的信息。因此当一个“仿佛”出现在他耳边时,达先生立刻就把
这“仿佛”铭记在心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您说这兴许是真的。”达先生肯定着这信息又征求着司猗纹的看法,好像
一个信息只有征得了司猗纹的验证才具真实感,那信息的渠道倒成了无关紧要。
司猗纹对这信息并没有表现出大惊小怪。也并不急于为达先生做进一步的肯
定。她半信半疑地想:“评剧”《列宁在十月》联在一起总觉得有几分硌生。对
于列宁的光辉形象被搬上中国革命戏剧舞台,当然值得庆幸,但此时她想的是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