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问鼎白宫

_3 (当代)
中学毕业后,因家中无钱供他继续学业,艾森豪威尔只得进工厂做工。但他立志要读大学,于是报考了公费的西点军校并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尽管艾森豪威尔本人学习成绩平平,但他就读的那一届以168名学生中有56人日后晋升将军军衔而载入西点军校史册。
1915年,艾森豪威尔以少尉军衔从西点毕业,被派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萨姆堡任职。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艾森豪威尔参加了组建美军第一批装甲部队的工作,并在1917年受命担任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科尔特坦克训练学校校长,因工作出色被授予少校军衔。战后,他在1922年被派往巴拿马运河区驻守,1926年被选送陆军总参学校,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保送华盛顿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艾森豪威尔供职于陆军部,不久任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助理,很受赏识。1935年麦克阿瑟将军赴菲律宾任军事顾问,艾森豪威尔随行并任他的高级军事助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艾森豪威尔回国,于1941年3月晋升准将,出任第三军参谋长。官运一直不济的他从此脱颖而出。因出色指挥50万部队的大规模对抗演习显露才华,艾森豪威尔得到马歇尔将军赏识。日本袭击珍珠港后,艾森豪威尔接马歇尔将军命令,回到陆军部帮助拟订美国在太平洋战区的战略,很快晋升少将,并在1942年6月出任驻欧美军司令,一个月后擢升中将。8月,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国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在同年11月成功指挥盟军登陆北非。1943年,艾森豪威尔率军攻克西西里和意大利,次年2月晋升上将,并在12月接受罗斯福总统委任,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1944年6月,艾森豪威尔成功指挥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为彻底击败希特勒德国奠定了基础,也展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技术和协调能力。此后,艾森豪威尔继续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终于在1945年5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艾森豪威尔因军功卓著晋升为五星上将。马歇尔将军称赞他“创造了历史,为了人类的幸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
1945年6月下旬,杜鲁门总统将艾森豪威尔召回华盛顿委以陆军参谋长职务。艾森豪威尔凯旋回国,举国欢迎,誉之为“最杰出的国家英雄”。1948年2月,艾森豪威尔从军中退役,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这之前,他已拥有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学位和称号,但他本人很清楚,这些学术荣誉都是出于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军事贡献的尊敬。两年后,又应杜鲁门总统要求,艾森豪威尔恢复现役,重返欧洲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民主、共和两大政党瞩目艾森豪威尔由来已久。
早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就试探过艾森豪威尔是否对政治感兴趣。1948年大选前,杜鲁门更是明确表示,如果艾森豪威尔愿意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他愿意当他的竞选伙伴。同年7月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党魁们再次恳请艾森豪威尔允许他们提名他为本党总统候选人。
共和党同样将希望寄托在这位反法西斯英雄身上。他们相信如果艾森豪威尔将军能够“转政”,凭他的显赫军功和在选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一定能够赢得选民的拥戴,帮助共和党重返白宫。
更有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长子詹姆斯•罗斯福专程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拜访艾森豪威尔,劝说他接受两党的共同提名。
不断有朋友和公众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询问艾森豪威尔:“难道你不想当总统吗?”还有大量信件直接寄到他的办公室,请求他出任总统,但艾森豪威尔一概予以婉拒。他对杜鲁门总统的答复是:“我是一名军人,谁都不会认为我是一个搞政治的人。”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不管以什么措词、条件,或前提,提出建议,我都拒绝接受提名。”
饶有意思的是,艾森豪威尔长期在军中供职,以往一次也没有参加过投票选举。没有人知道他意属哪一个政党,抑或他自己另成一派。竞选组织者无论如何努力也找不出他在长达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有过任何带有政治倾向的言论。1952年大选即将展开,民主共和两党都在积极筹划新一轮较量。其时,民主党执政20年,希望继续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却囿于杜鲁门因朝鲜战争陷于困境和华盛顿官员贪污腐败行为揭露不得民心而难以维继总统职位。共和党在野20年,时刻窥探着回到白宫主人的地位,但苦于党内派系倾轧,没有一个众望所归的强有力挑战者。在这种局势下,两党党魁自然又都将目光投向了在欧洲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艾森豪威尔。因为民众相信只有他能够迅速结束朝鲜战争,富豪们认为只有他能够给他们以安全感。共和党领导人更希望远离党派纷争又善于同人和睦相处的将军能够得到党内各派力量的首肯,使共和党摆脱长期困顿的党内分歧。就这样,驰骋欧洲战场的五星上将受到民主共和两党的夹击。
但远在欧洲的艾森豪威尔迟迟不予表态。有人把将军比作等待出嫁的姑娘,有不少倾心人求婚,却不急于给予最后答复。也有人说他在观望和权衡,谨慎地决策自己的下一个战略。直到1952年1月1日,艾森豪威尔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仍表示:“我的志向和抱负,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表示的,在过去6年里从未有所改变。我愿意过一种半退休式的生活,与家人在一起……目前,除许多人劝我去争取政治提名外,我本人从未有过这方面的责任感。”但是他在信尾表示,“我谨慎地监督自己执行不染指的政策,除非发生非常事件,要求我执行一项公认的不同一般的重要任务。”
敏感者从中嗅出了将军口气的松动。两党加紧了对艾森豪威尔的争夺。1月7日,艾森豪威尔终于宣布自己是共和党人。长期以来萦绕在他身上的层层迷雾终于散去。但他仍不表态自己是否同意参加下一任总统选举。久经沙场的将军在转移阵地之前更加谨慎小心以确保自己出击的胜利。
形势越来越明朗。支持艾森豪威尔竞选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社会政要表态支持艾森豪威尔。社会舆论问题专家格拉普明确断言,“艾森豪威尔将是共和党能够提出竞选总统的最受欢迎的人物”。最后,一盘关于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1.5万名选民集会支持他竞选的纪实影片拷贝专程送到法国。画面上,人群一边挥动“我喜欢艾克”的标语牌,一边齐声高喊:“我们要艾克!我们要艾克!”认真观看了影片之后,艾森豪威尔深信自己竞选会得到民众的支持,终于做出了决定。
1952年2月12日,艾森豪威尔公开宣布:如果共和党领导人支持他竞选总统,他将回国开始竞选活动。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顺水行舟奏凯歌修改党章后发制人(1)
虽然艾森豪威尔同意参加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并且在许多人看来是最有希望的下一任总统,但他甚至不是党内惟一人选。除了他以外,另外一名五星上将、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最高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在党内也有一定的呼声。麦克阿瑟曾经参加1948年竞选,这一次他继续受到党内保守派的推举。有一个党魁甚至考虑组成这样一个两驾马车:麦克阿瑟和塔夫脱搭档竞选总统。一时间,共和党内关于“大西洋英雄”和“太平洋英雄”之间的竞争议论沸沸扬扬。
对于艾森豪威尔而言,更强劲的对手是党内保守派领袖、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塔夫脱是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的长子,共和党中西部保守派代表人物,深得老牌共和党人喜欢,外号“共和党员先生”。但塔夫脱的右翼倾向不得民心。他和众议员弗雷德•哈特利联合提出的对工会活动加以限制的劳工管理法,也即塔夫脱—哈特利法,被工会组织称为“奴隶劳工法”。他曾在1940和1948年两度竞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均未成功。这一次,罗伯特•塔夫脱再度卷土重来,志在必得。
另外一名有影响的竞选者是自由派哈罗德•史塔生。史塔生1938年年仅31岁当选为明尼苏达州州长,有“孩子州长”之称。他率领一个由年仅28岁的副州长和一个不到30岁的州下众议院议长组成的“婴儿政府”取得了一系列举国瞩目的政绩。1940年大选中,史塔生的言论和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他作为共和党领导人的声誉,同时也成了极端保守派们的“眼中钉”。4年后史塔生以革新派姿态争取党内提名,未获成功。同年,史塔生应邀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与时任哥大校长的艾森豪威尔结下了很深的交情。1952年大选来临,史塔生决心帮助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还在1951年初,他就召集41名共和党领导人,说服他们支持艾森豪威尔并帮助他获得党内提名。面对老对手塔夫脱卷土重来,史塔生决定这次以独立候选人身分参加竞选与塔夫脱对峙,借以分散他的选票。史塔生的行动得到同为自由派领袖、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威的支持。
竞选开始阶段,由于艾森豪威尔先是未表态,后来虽然表态,但身在欧洲尚不得脱身,他的现役军人身分和他对北约所承担的义务使他不能发表任何带偏袒性的政治言论,所以在1952年6月艾森豪威尔返回美国退出现役之前,塔夫脱的竞选活动势头十足。他到处发表自己的政见,如抨击北约的构想,不希望美军驻扎欧洲和参与对付共产主义进攻的欧洲防御。他表示不相信马歇尔计划能复兴欧洲,对战后欧洲领袖们持怀疑态度并尽力缓和冷战提议。在国内政策上,他主张雇主有权依据禁令条款破坏并粉碎罢工。塔夫脱的这些言论和表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有力的驳斥和挑战。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他已赢得共和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
为了阻止塔夫脱在7月份芝加哥全国代表大会上轻而易举地获得提名,杜威、史塔生等精心作了策划。他们召集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小亨利•卡伯特•洛奇,纽约著名律师赫伯特•布劳内尔,新罕布什尔州州长、亚当斯总统后裔谢尔曼•亚当斯等人专门商讨,全力以赴地为远在欧洲的艾森豪威尔筹备竞选运动并委任洛奇负责此事。
洛奇出生于新英格兰名门望族。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担任过《先驱论坛报》社撰稿人,从1937年起历任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是经验丰富、善于运筹帷幄的政治能手。由他来担任艾森豪威尔竞选经理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其实,洛奇本人早在1951年9月就曾专程到巴黎会见艾森豪威尔,说服他同意将他的名字列入共和党初选名单中。
2月17日,艾森豪威尔来到伦敦。获悉塔夫脱已经拥有450名代表支持,距获得提名所需的604名只差154名,另外还有约70名代表倾向于支持他。但艾森豪威尔同时也得知,他本人也有大约450名代表的支持,而目前不表态的大部分代表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一般也不会表态,因此他完全不必急于赶回去争取选票。
共和党初选如期于3月11日在新罕布什尔进行。选票统计结果,艾森豪威尔获50%选票,塔夫脱获38%,史塔生获7%。艾森豪威尔在新州获得了令人信服的胜利。一周后,史塔生家乡明尼苏达投票结果揭晓,史塔生获129,076张选票,艾森豪威尔获108,692张——塔夫脱没有参加该州选举。由于史塔生已私下保证将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支持艾森豪威尔,所以这些选票也可计入艾克的帐下。艾森豪威尔进展顺利。
艾森豪威尔开始着手各项具体准备工作。他要求专家提供关于金融信贷、农业津贴、公共住房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的背景材料,还要求获得苏联等国的相关资料。
4月11日,白宫宣布,根据艾森豪威尔将军本人请求,将从7月1日解除他北约盟军最高司令一职并从军队退役,
6月1日,艾森豪威尔回到国内。在第二天对杜鲁门总统作了礼节性拜访后,他就开始投入竞选活动。
6月4日,艾森豪威尔在老家阿比林向全国选民发表平生第一场政治演说,虽然是照本宣读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但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政见:坚决反对通过通货膨胀、高税收等措施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憎恶政府过于集权和政府工作人员腐败,谴责“任何孤立政策之毫无益处”。演说为他以后的竞选定下了基调,也使党内保守分子感到放心。
在第二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艾森豪威尔按照洛奇、杜威等人的建议,坦率地回答了记者们涉及各种具体问题的提问,使同政客们打惯交道的记者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艾森豪威尔表示他没有结束朝鲜战争的秘密方法,但愿意为“体面的停战协定”而努力。他声称自己拥护公民权利,但进而补充说这是各州的共同责任。他坦言反对公费医疗,但又辩解说“每个美国人都有权得到正当的医疗条件”。最后,艾森豪威尔还明确表示自己比任何人更坚定地“要把任何共产党、颠覆或赤色影响从我们政府的负责岗位上彻底清除掉”。
阿比林记者招待会的成功使艾森豪威尔对投身政治充满了信心。他回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住宅晨边山庄接待了来自东海岸各州的代表团——名义上他仍然是哥大校长。他单独会见宾夕法尼亚州长约翰•法因,并请与他意见分歧的代表们到他在葛底斯堡的农庄野餐,吃喝说笑之间赢得了代表们对他爽朗的军人作风的好感。他还从新罕布什尔州长谢尔曼•亚当斯身上看到了忠诚和效率,决定由他代表自己这一派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
随后,艾森豪威尔夫妇乘火车前往丹佛,途中在底特律的卡迪莱克广场向4万名听众发表演说,就公众对二战期间美国在雅尔塔和波茨坦的外交活动进行了解释和澄清。在丹佛,他在容纳1.1万名听众的体育馆内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严词抨击杜鲁门政府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他在讲话中提出要采取健全的财政措施,因为“一个破产的美国,是一个没有防御的美国”,并说:“如果我们不过于轻信,如果我们不过于软弱无力,或许不会发生朝鲜战争!”
在塔夫脱的家乡,艾森豪威尔发表了一系列公开演说。他在演说中强调指出自己所能完成的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并表示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提出让18岁的年轻人有选举权的时机已经到来。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顺水行舟奏凯歌修改党章后发制人(2)
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活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党内保守派虽对他的演讲和竞选纲领,包括他的外交政策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仍对1948年杜威的失败感到恼怒,因此他们都对受到杜威大力支持的艾森豪威尔心存疑虑,更有人认为艾森豪威尔只不过是杜威的前台人物。他们自然都是塔夫脱的人,他们的利益和塔夫脱一致,因而都希望“共和党先生”这一次能够获得提名,同民主党人再决胜负。
富有党内斗争经验和政治策略的塔夫脱同样对提名虎视眈眈。他虽然在联邦政府中没有多大势力,但得到许多州的党魁和保守的商人们的支持,在南方许多地区拥有自己的追随者。而且,共和党机构虽然刚刚在南方恢复,但控制着全国代表大会几乎1/3的代表,这些代表全都是由党魁们亲自指定,没有一名是经过初选产生的。
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的精确统计显示,塔夫脱拥有530名代表,其中458名获得确认,72名有争议。艾森豪威尔获427名代表支持,其中406名确认,21名有争议。塔夫脱只需要不到100名代表的支持就可以达到获得提名的604票。而艾森豪威尔若要获得1206名代表中过半数的604票,惟一的希望只有修改党章,将有争议的票数踢出。
得克萨斯是南方有争议代表团中最主要的一个。5月3日,得州召开了约185个选区代表大会。这些代表大会一反以往规模不大的常态,而是有成千上万人出席会议,签署保证参加共和党活动的誓约,并且以压倒多数票选举拥护艾森豪威尔的代表出席州代表大会。有人借此发起了诽谤艾森豪威尔的运动,说这些“只当了一天的共和党人”实际上是安插进来把共和党从它的合法主人手中盗走的民主党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不仅使人对拥护艾森豪威尔者的“共和党员”身分产生怀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在塔夫脱一伙把持下,可以根据现行党章在有争议的代表团之间作出决定,将得州和其他有争议的南方代表团的票数划给塔夫脱,使其轻而易举地得到所需票数获得提名。
随着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子的临近,艾森豪威尔一派取胜的惟一希望只有修改党章了。深谙党内事务且善于纵横捭阖的洛奇有了用武之地。洛奇的先人曾在美国政治和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本人8岁时就在1920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目睹自己同名的爷爷帮助后来出任第29任总统的沃伦•哈定获得提名。这一次,轮到他来为新一任白宫主人出力了。
洛奇先是郑重宣称“绝对不能与不诚实者妥协”,拒绝拟订妥协协定的提议,继而提出“公平选举修正案”,不承认全国委员会有权让有争议的代表临时出席会议。这样,既可避免得州拥护塔夫脱的代表同其他代表一起投票选举他们为正式代表,又可使全体代表在有争议的南方代表团中间进行选择,使艾森豪威尔一派和保证忠于各自所拥护的总统候选人的代表们共同占有优势,因为这些代表同样必须阻止塔夫脱获得提名。
鉴于史塔生和杜威的态度,洛奇知道自己有望获得他们所控制的明尼苏达州和纽约州的选票。而另外一个关键州加利福尼亚,由于州长厄尔•沃伦本人也是角逐候选人提名者之一,并希望在塔夫脱和艾森豪威尔两强相争不分胜负的情况下能够渔翁得利,因而他在同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更要使加州的投票造成公平选举修正案不予通过。于是,洛奇决定绕过沃伦等人,转向加州资历较浅的参议员理查德•尼克松,就像他后来所解释的:“我想不出还有别人能够使加利福尼亚代表团行动一致。”洛奇在参议院议员席上伺机告诉尼克松说,将考虑他在艾森豪威尔候选人名单上居第二位。杜威也找机会向尼克松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加州初选的结果不出所料,沃伦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艾森豪威尔甚至没有列入候选人名单。于是,洛奇等人的谈话起作用了。尼克松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一面私下就“谁是共和党可以提名当总统的最有希望的候选人”问题对2.3万名选民进行民意测验从而表明自己与沃伦的分裂,一面公开谴责“得克萨斯的掠夺”。尼克松还在赴芝加哥途中向代表们陈述利害关系。经过尼克松的种种努力,沃伦失去了对本州代表团的控制。加州代表团表示支持公平选举。
7月1日,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就有争议代表团的资格审查问题在芝加哥开会。塔夫脱一派在会上提出了一个使其能够获得一半选票的折衷方案,但遭到洛奇等人拒绝。华盛顿州州长提交了一份“公平表态修正案”,提出大会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只是全国委员会,必须对所有有争议的代表团进行投票。但是,“除全国委员会2/3多数选出的临时名单外,有争议的代表不得对任何有争议的问题投票”。
7月8日,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竞技场开幕。80%以上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县、区、州“常设”的政党机构。会议首先就“公平选举提案”表决,却不料提案一经提出,引起会场一片喧哗。塔夫脱的人视该提议为挖他们选票的工具而竭力加以反对。艾森豪威尔一派则表示坚决赞成。尼克松掌握的加利福尼亚、史塔生的明尼苏达、法因的宾夕法尼亚和萨默菲尔德的密歇根等州都投了赞成票。洛奇等还纠集了其他候选人的支持者和所有非正式代表,最终使公平选举修正案以658票对548票获得通过。接着,大会以607票对531票否决了全国委员会将佐治亚州的代表团席位给塔夫脱的决定,却一致赞成将得克萨斯州的席位给予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顺水行舟奏凯歌修改党章后发制人(3)
在以后的会议上,各位提名候选人和他们的支持者竞相在会上作了精彩表演。塔夫脱虽然能言善辩,但因塔夫脱—哈特莱法案得罪了工会而受到抨击。麦克阿瑟是大会基调的发言人。他在发表自己政纲的同时,还从右的方面对民主党进行了夸大事实的攻击。麦卡锡继续他的反共宣传:“在国防工厂中有一名共产党,这就太多……在雅尔塔美国顾问中有一名共产党,这就太多。即使在国务院仅有一名共产党,这还是太多。”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埃弗雷特•德克森也走上讲坛,他双眼炯炯盯着坐在主席台下面的杜威责问道:“我们以前跟随着你,而你却领我们走上失败的道路。你不要再对我们这样干了。”一时间,叫骂声响彻大厅。代表们有的支持德克森,有的支持杜威。紧接着双方发生殴斗,会场一片混乱。当秩序终于恢复时,德克森恳求说,“这不是共和党人对另一些共和党人叫骂的地方。”艾森豪威尔则以“头号”战争英雄的威望和工商界的积极支持受到瞩目。通常不亲自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只是在幕后左右风云的垄断资本集团头面人物,这一次纷纷走到了台前,为艾森豪威尔助威,如汽车大王福特二世、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等。“实业大军”的参战,使许多人感到艾森豪威尔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会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唱票结果,艾森豪威尔获得595票,塔夫脱获500票,沃伦获81票……艾森豪威尔只需9票就能赢得投票胜利!代表们按照常规,纷纷准备进行第二轮投票。媒体也告知公众即将进行第二轮投票。但是,就在这时,会议常任主席提出:“大会肃静。有人要求大会主席弄清楚明尼苏达州代表的倾向。”
明尼苏达州代表团曾投了史塔生19票。这时,该州代表团团长、参议员爱德华•赛伊起身发言:“主席先生,明尼苏达州希望将他们的票转投艾森豪威尔。”话音刚落,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掌声中,其他代表团也纷纷转变态度,将他们的选票投给艾森豪威尔,从而使艾森豪威尔得票的总数达到841票。当会议主席提议使这次选举成为一致通过时,遭到支持塔夫脱者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愤怒地尖声叫喊“不!”
无论如何,艾森豪威尔胜利得到提名。史塔生赶来向他祝贺。艾森豪威尔紧紧握着史塔生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的帮助。”接着,他迟疑片刻,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去看望塔夫脱!”
在许多人看来,胜利者拜访失败者未免“违反礼仪”,但艾森豪威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匆匆从人群中穿过,前往塔夫脱下榻的酒店,诚恳地对他表示:“我只想说,我希望成为你的朋友,也期待你成为我的朋友。希望我们能携起手来。”
在竞选伙伴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同他的顾问们的意见完全一致:他的副总统必须是坚决反对共产主义的真正的保守派成员,但能为温和派和自由派所接受;他必须比较年轻,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且来自西部;他必须曾经对艾森豪威尔获得提名作过贡献。在艾森豪威尔提出的一份不长的名单上,尼克松的名字列在首位。但很清楚,名单上惟一能达到全部标准的只有理查德•尼克松。
接着,艾森豪威尔同塔夫脱的保守派达成和解,接受了一份极右党纲。艾森豪威尔宣称他可以并愿意根据党纲进行竞选,来达到党的团结。
7月11日,这位初涉政坛的高级将领,踌躇满志地发表《一场伟大的圣战》的接受提名演说。艾森豪威尔首先宣布“接受召唤”,决心领导一场“伟大的圣战”,打开一条“通往未来之路”。他继而陈述了圣战的目标:“革除行政管理机构中的弊端。因为这种行政管理,把身居要职者的挥霍浪费、傲慢、腐败及深重的负担和焦虑——一个政党执政时间太长所带来的苦果,强加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他发誓“要以共和党最优秀的传统制订一个体现进步政策的纲领”,并号召全体美国人跟着共和党,“献身于光辉灿烂的明天”。
电视把这位“二战英雄”的亲切微笑,他的承诺和他描绘的未来带到了千家万户。于是,“我爱艾克”的口号不胫而走,响彻了美国大地。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顺水行舟奏凯歌“E(K1C2”顺水行舟(1)
艾森豪威尔和塔夫脱握手标志着共和党内两大势力的较量暂告停止,全党上下一心,将目光转向与共同的对手民主党的较量,夺回失去20年的总统宝座。
其时,杜鲁门政府内政外交陷入困境。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化,旷日持久的朝鲜战争,引起朝野舆论大哗。于是,在举国上下“结束朝鲜战争”、“反对共产主义”和“反对政府腐败现象”的呐喊声中,共和党制订了他们的竞选战略:“进攻!进攻!再进攻!”将进攻的目标指向朝鲜战争、共产主义和贪污腐化。由于这3个英文单词分别以字母“K”、“C”和“C”打头,1952年共和党竞选政纲被称作E+K1C2。又因为艾森豪威尔获得提名,这个公式演变成了E(K1C2。
艾森豪威尔在竞选中不断抨击杜鲁门政府的赤字财政、高税收政策及国家经济控制措施,认为美国军事力量的基础是健全的经济,美国不能被过高的军事开支拖入经济崩溃的险境。他说:“比起一个在战场上被征服的美国来说,一个破产的美国更是苏联的目标。”他还强调,为了同共产主义进行长期竞争,美国经济应有更健全和稳定的发展。艾森豪威尔攻击华盛顿腐化成风,认为其根由在于杜鲁门政府对贪污受贿和卖官鬻爵的官员查处不力。而共产主义“这种多年生植物”之所以在国内外迅速蔓延,是因为民主党人自1933年以来一味姑息养奸,以致丢失了苏联和东欧。艾森豪威尔们在大肆攻击杜鲁门政府“对内掠夺,对外失策”的同时许诺说,如果他们入主白宫,一定要“清除华盛顿的污垢”。
然而,民主党方面并没有束手无策被动挨打。3月2日,杜鲁门正式宣布,他将不参加总统竞选,并表示希望伊利诺伊州州长阿德莱•E•史蒂文森能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史蒂文森出生于美国政界著名家族。其同名祖父曾任国会众议员,并在格罗佛•克利夫兰第二任期内任副总统(1893~1897)。史蒂文森本人也是一名著名政治家。他1900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先后求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西北大学法学院。1926年,史蒂文森步祖父后尘回到伊利诺伊,在芝加哥操律师业,以博学、机智、善辩著称,拥护罗斯福“新政”而得到民主党领袖人物赏识。二战期间,史蒂文森任海军部长特别助理,并于1945年任国务卿助理,曾作为美国代表团顾问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创建工作,次年出席伦敦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任高级顾问。1948年,史蒂文森以历史上最多票当选伊利诺伊州州长,任内进行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如建立州警察考绩制度、改善州立精神病院的护理与医疗,增加州对学校的资助以及恢复公职人员选拔制度等。
杜鲁门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党内很大附议,史蒂文森本人也表示对此不感兴趣。他不想同一位二战英雄作无为的较量,更何况他正忙于准备下一任州长竞选。他公开表示自己实在不想当总统候选人:“我没有当总统的野心,也没有担任这一职务的愿望——无论在智力上、气质上或体力上。”“如果我们无论如何要提你的名,那你该怎么办?”一个民主党人追问道。“我想,那我只有自杀了。”史蒂文森沮丧地说。
经过杜鲁门的工作,民主党领袖们终于认可了他的推荐,但史蒂文森本人仍表示谢绝。7月,他出席在芝加哥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才思敏捷、无比雄辩的精彩演说,获得代表们的交口称赞。《纽约时报》的詹姆斯•雷斯顿称,他“把自己讲进了第一流的候选人角色”。但是,当与会代表高喊“我们需要史蒂文森”以示拥护时,他仍然坚持退却。他诚恳地向大会表示:“我想我来此是要向大家致意,不是要你们向我致敬的。”
尽管史蒂文森一再婉拒,提名大会还是在第三轮投票时将他推举为总统候选人,以阿拉巴马州一位新政派参议员约翰•J•斯帕克曼为其竞选伙伴。会议通过的民主党政纲强调罗斯福“新政”和杜鲁门“公平施政”所取得的各种成就,主张建设强大的国防,提高集体安全效应,取消臭名昭著的“塔夫脱—哈特莱法”,给妇女、少数民族和残废人以平等就业的机会等。史蒂文森向与会代表发表了激情的提名演说。他保证自己一定要做到公正无私,号召两党成员要“明智地、冷静地考虑问题”,并在最后演说表示,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牺牲、忍耐和坚定的目标可能是我们生活的主流。”
两党候选人都站到了较量场上。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一方是威震寰宇的五星上将和民族英雄,一方是除了伊利诺伊州外,国内尚不著名的律师兼政治家。一方是困顿中的民众所寄予极大希望的在野多年的共和党,一方是民众感到气数已尽的执政多年的民主党。然而,刚开始时,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活动并没有让人看到必胜的前景,甚至有人为他感到担心,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演说口才和随机应变的机敏。然而,艾森豪威尔毕竟多年担任参谋长,又当过盟军统帅,知道如何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活动。他聪明地避免同史蒂文森在才智上的较量。他不玩弄辞藻,也不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是直言坦诚自己的看法,用严肃的态度直截了当地回答对方的嘲讽和挖苦,反而得到选民的认可和拥护。
艾森豪威尔在竞选过程中选择继续他一向奉行的“中间道路”的作法。在决定参加总统竞选之前,他走的是一条同民主、共和两党都保持一定距离的中间道路,不发表任何涉及具体问题、可能引发争议的言论。在共和党内竞争提名时,他走的是一条远离右翼,同保守派保持距离,同左翼若离若即的中间道路。在获得党内提名后,他在施政构想上采取了一种“能动的保守主义”思想,即“在涉及经济事务时”是保守派,“在涉及人时是自由主义派”。按照这条中间道路,艾森豪威尔既要努力达到共和党传统的目标,即平衡预算、削减政府开支、减少通货膨胀和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等,又要继续社会经济改革。用他的军事上的比喻来说,“吓破胆的人,被打败的人,懦夫和无赖才躲到一旁”,而“明辨是非、勇敢的人……继续在中间战斗”。并说,“今天美国的大问题就是顺着中间那条道路笔直地走下去。”
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活动得到共和党领导人的鼎力支持。党内资深政治家们也都纷纷出谋划策为这位职业军人的竞选出力。为了向选民推销艾森豪威尔,共和党在1952年大选中广泛利用电视传媒,精心用电视广告包装他们的“产品”,充分表现艾森豪威尔的坦诚、机智、幽默和正直。如一则广告中,一位解说员说:“艾森豪威尔向全国国民回答问题。”紧接着,屏幕换成了一位男士站在街道上问:“艾森豪威尔先生,你对生活费用的提高看法如何?”然后是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我的妻子玛米也在担心这件事。我告诉他,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11月4日改变这一状况。”
尽管如此,用他的传记作者的话来说,没有哪一位职业政治家能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筹划出一个由他本人领导得那么成功的竞选运动。他亲和民众,在普通选民面前表现得幽默、朴实、坦诚,但他频繁地同有钱有势的人来往,使他们感受到他的真诚、自信和友好,心甘情愿地为他出钱出力。他像进行军事行动一样周密而精心地安排竞选行动,连细枝末节也都考虑到。用艾森豪威尔本人的话来说:“将军的工作归结一点,就是纠正外交家们造成的混乱局面,以便让外交家们能够将局面重新搅乱。”而他,既是将军,也是外交家,更是政治家。他没有完全依赖富有政治阅历精干练达的竞选参谋班子,而是按照自己的直觉说自己想说的话,走自己想走的路。结果,往往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顺水行舟奏凯歌“E(K1C2”顺水行舟(2)
在艾森豪威尔准备开始全国范围的竞选旅行活动时,党内所有“内行”都劝他集中资金和精力于可能获胜的北方和中西部地区,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民主党势力较强的南方,但遭到他固执的反对。他怒吼道:“我既已决定向全国出击,又当如何以上帝的名义解释对广大地区不理不睬的态度?我生在得克萨斯州,根基在南方。我了解南方人民,尊敬他们并乐于与他们共处。我一定要去南方。”于是,艾森豪威尔的第一列竞选列车驶出纽约后,便直奔南方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继而是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迈阿密、坦帕,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和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以及里士满、夏洛特、哥伦比亚、孟菲斯、俄克拉何马城和新奥尔良等其他南方城市。他在那儿得到了出人意料的收获,将佛罗里达、俄克拉何马、田纳西、得克萨斯和弗吉尼亚等州一一收入自己囊中。
他的妻子玛米伴随艾森豪威尔到各处竞选,同样给记者和选民们留下了朴实、直率的良好印象。在被问及她是否希望自己的丈夫获胜时,玛米机敏地反问道:“哪一个美国女人不想让她的丈夫当总统?”
艾森豪威尔夫妇朴实无华的作风连跟随他们到全国各地作竞选旅行的记者们叹为观止。那些看惯了政治家们作秀的老记们为他们恰到好处的平易近人和体贴入微所打动。艾森豪威尔兴致所极,会利用难得的空隙系上围裙,为随行人员准备早餐,露上一手他从小学得的高超的烹调手艺。在和随行人员共同用餐时,他会留神随行记者是否都到齐了。在离开阿比林的那天,艾森豪威尔突然不知去向。后来才得知他是去探望孩提时一个身染残疾不能出门的老朋友。用一位记者的话来说,“在他那亲切粗疏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恰恰是政治上的灵活老练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以及贯彻自己意志的高超能力。”
最终,艾森豪威尔行程5万多英里,所到之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200多场演说,数百次的会见、答记者问、谈话,充分向各地选民展示了这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政见和风采。
当时,美国公众对杜鲁门政府在朝鲜半岛的“警察行动”和朝鲜战事久拖不决十分不满。他们反对朝鲜战争引发的高税收和高物价,尤其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去充当炮灰。民意测验表明,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这种僵持局面是不能忍受的。审时度势,竞选班子提出,艾森豪威尔必须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大做文章,指责杜鲁门政府没有做出“足智多谋”的努力来结束这场战争。他们在民间传播这样一种信念,只有这位久经沙场的二战英雄能够结束战争,并防止燃起世界战火。
艾森豪威尔心里同样很清楚:必须从朝鲜战争中的死胡同中寻找出路。尽管在朝鲜战争最初阶段他曾自信地提出:为了取胜,不管使用什么军事手段,都在所不惜。但是到了1952年,作为训练有素、头脑清醒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艾森豪威尔终于明白,朝鲜问题不可能用军事手段解决。随着竞选运动渐渐接近尾声,他终于公开表示朝鲜战争和平解决势在必行。
10月24日,在底特律的一次演说中,艾森豪威尔许下诺言:如果他当选为总统,他将体面地结束朝鲜战争。他还表示将亲自前往朝鲜,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第二天,艾森豪威尔的“我要到朝鲜去”的话出现在全国大多数报纸头版。虽然民主党人把艾森豪威尔的讲话看作是一种政治“姿态”而不予理会,民众却寄以极大希望。对朝鲜僵局不满的民众相信,“该是变一变的时候了”。艾森豪威尔的支持率因之急剧上扬。原先,他在民意测验中一直是稍微领先于史蒂文森,这时,他已经是稳操胜券了。正如一位记者所写的:“实际上,那场竞赛就在那天晚上结束了。”11月3日,艾森豪威尔进一步明确强调:“新政府的一个任务便是结束这场涉及美国千家万户、孕育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危险的悲剧冲突。”
艾森豪威尔的这些言论和活动一再遭到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阿德莱•史蒂文森的反击。随着竞选活动的深入展开,史蒂文森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的特长。他的背景和他的“对美国人讲道理”的竞选誓言,使他得到了劳工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史蒂文森尤其对艾森豪威尔同塔夫脱的合作百般嘲讽,称艾森豪威尔的“伟大的圣战”早已变成了“伟大的投降”,嘲讽塔夫脱虽然“失去了提名,但赢得了提名人”。史蒂文森还把共和党的纲领比作“一大堆美洲鳗”,宣称“是没有人能站在鳗鱼上面的”。史蒂文森的攻击未免夸大其词,但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活动的确有日益向右靠拢的倾向。他很难做到走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而是开始比较忠实地坚持共和党的K1C2方案了。
11月4日投票结果,艾森豪威尔以33,936,234张选民票对史蒂文森的27,314,992张选民票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他赢得了55.1%的选民选票,拿到了39个州的442张选举人票。民意测验专家先前虽然一直看好艾森豪威尔,但他以如此巨大的票数领先,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还成为自胡佛总统以来第一位打入南方腹地的共和党人。有18个一向支持投罗斯福和杜鲁门票的州,倒向了共和党。
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的记录终于被打破了。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顺水行舟奏凯歌中间道路平凡业绩
大选获胜使艾森豪威尔兴奋不已。他和同样倍感兴奋的共和党人们一起,忙着筹备新一届联邦政府的组建和第二年年初即将举行的新总统就职典礼。尽管日理万机,艾森豪威尔还是在这段忙碌而短暂的时间里,实践了自己提出的“我要到朝鲜去”的诺言。在朝鲜,他认真视察了当地的情况,探寻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可能性。
总统就职日终于来临了。1953年1月20日清晨,艾森豪威尔在家人、亲属和新政府成员的陪同下,来到华盛顿长老会教堂虔诚地做了礼拜。回到住所,他对妻子说,他打算在就职演说中加上一段祷词。艾森豪威尔静静地坐到书桌前,认真起草了一篇不长的祈祷文。然后,艾森豪威尔一行驱车前往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东门外,临时搭建了一个平台。新总统就职庆典将在那里举行。前来参加就职典礼的共和党人们,个个喜气洋洋,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正如著名影星、未来的共和党国会参议员乔治•墨菲所说:“简直太妙了,就像经过漫长黑暗之后,跨步进入明媚的阳光。”——那天的天气也确实如此。凛冽的寒风中,一缕阳光穿过云层,使云集在国会大厦外广场上的人群倍感温暖。
将近正午,艾森豪威尔身着一件深蓝色双排扣大衣,颈上围了一条白色围巾,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走向平台。往日严肃刚毅的脸上堆满了和蔼亲切的微笑。艾森豪威尔将手高高举过头顶,用食指和中指做着著名的象征胜利的“V”字形。12时32分,在联邦首席法官弗雷德•文森主持下,艾森豪威尔庄严地进行了宣誓。
紧接着,艾森豪威尔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开始了他的就职演说。他依然微笑地望着云集在面前的人群。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请求各位允许他先念一小段“个人的祷词”:
“全能的主啊,当我们现在站在这里时,我和那些今后将在政府行政部门工作的同事一起祈求,您将使我们十全十美地做出奉献,为在场各位及四面八方的同胞服务。
“我们祈求您赐予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使我们的言行受到指导并受到这块土地上的法律的制约。我们还特别祈求您使我们关怀所有的人,而不论其地位、种族和职业。
“在宪法的制约下,愿持有不同政治信仰的人能进行合作,并依此作为共同的目标;这样,所有的人就都能为我们挚爱的国家和您的荣耀而工作。阿门。”
这就是他当天早上亲自起草的那段祷文。虔诚地念完祷词后,艾森豪威尔正式开始他的就职演说。首句“全世界和我们已经渡过了这不断提出挑战的半个世纪”充分概括了他和美国人民将近50年所走过的道路。他在演说中重申了共和党的政纲,表述了要“做好准备,敢于迎接各种艰难险阻”,“以勇敢、宽容和对全能的上帝的祈祷来完成”面临的工作。在保守的共和党人看来,这不是他们所愿意听到的新总统的就职演说,因为艾森豪威尔在演说中既没有谴责民主党的“新政”和雅尔塔协定,也没有对减税或保持预算平衡做出承诺,相反,他的话使他们感到更像是宣布遏制政策的前总统杜鲁门,而不像与之对立的共和党人。但是,在更多的明智的共和党人眼中,艾森豪威尔的就职演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一贯奉行的中间道路,而他要求美国人民进行另一场圣战的号召,恰到好处地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共和党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就职典礼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和他的内阁成员开始了新政府的紧张工作。这一届政府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来金融寡头直接参政人数最多的一次。艾森豪威尔亲自遴选的由“8个百万富翁和一个管子工”组成的富豪内阁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汉纳铁矿公司总经理、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克利夫兰财团的重要人物等。
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继续奉行其“中间道路”。他自称“自由保守主义者”,一方面承袭共和党20年代居统治地位时的保守传统,另一方面承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有所发展。因此要求削减税收,平衡预算,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对房租、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把有关职权交还给州政府,并保留和实施了前任总统留下的大部分计划。由于新政以来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普遍紧缩型的经济危机已有所缓和,这也客观上决定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经济政策上走折衷调和的中间道路,即接受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和福利国家的现实,基本上认可民主党人20年来的社会经济改革,但同时又对新政以来出现的大政府、“大劳工”、高赤字和高税收,特别是战后物价上涨的总趋势感到不安,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民众在1952大选中支持共和党,只是出于对艾森豪威尔本人发自内心的信任。而不是出于对共和党的拥护,因此,在1954年进行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人在众议院只赢得8个的多数席位,在参议院则与民主党平分秋色。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任内还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使美国“体面地”结束了朝鲜战争,也使国民经济走上了较为平稳的发展道路,科技革命不断兴起,增强了美国同苏联抗衡的实力。这一切使艾森豪威尔很自然地获得共和党下一届总统候选人提名,虽然他的健康问题曾经使人感到担心。4年前为他竞选出过力的哈罗德•史塔生这一次发动了以马萨诸塞州州长克里斯瑟•赫脱取代尼克松任副总统候选人的“倒戈”行动,但由于艾森豪威尔的坚持,尼克松仍然与之搭档。他们的民主党对手依然是阿德莱•史蒂文森。史蒂文森虽然4年前败给了艾森豪威尔,1956年大选仍以绝对优势获得党内提名。只是在竞选伙伴问题上遇到了麻烦。国会参议员约翰•F•肯尼迪和埃斯特•凯弗维尔之间一番激烈较量的结果后者获胜。史蒂文森和凯弗维尔联手同共和党在任总统与副总统的角逐没能改变4年前的厄运。1956年11月6日的投票结果,艾森豪威尔以35,590,472张普选票(57.6%)对史蒂文森26,022,752张普选票(42.1%)获得胜利。他在531张选举人票中获得了457张,史蒂文森只获得73张。
连任使艾森豪威尔得以继续他的一系列施政方针,包括他的冷战政策和“中间道路”,就像他在竞选连任时所说:“我们要达到我们坚定的目标——使每个人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潜力——惟一的办法是不屈不挠地追随我们先辈提出的途径——中间道路。”在艾森豪威尔时代,美国两大政党之间形成了大体政治平衡,美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孕育着新的危机和变革的时期。国家经济在50年代保持增长趋势,并有“丰裕社会”之称。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并第一次将原子能用于发电。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加入联邦,使美国发展成为现在的50个州。但总体来说,艾森豪威尔时代业绩平平,经济增长缓慢,并在1957~1958年出现经济危机,而种族矛盾的激化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为1960年大选埋下了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和悬念。
(王寅)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百事待兴少年得志(1)
1960年大选在民主党人的热切期盼中姗姗而来。年富力强、实力相当的肯尼迪和尼克松在各自的党内力挫群雄,脱颖而出,展开了跌宕起伏的驴象大战。选举在最后一刻才终见分晓,国人沉睡的心灵被激情昂扬的“新边疆”纲领唤醒。
白宫的第34位主人是朝气蓬勃、富有魅力的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与上一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相比,他没有显赫的名望,没有资深的阅历,甚至缺乏老道的政治经验。作为虔诚地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后裔,要在美国这样一个新教徒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度里入主白宫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年轻的肯尼迪最终战胜了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在任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赢得了1960年大选的胜利。
无疑,肯尼迪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他的幸运首先就在于他背后始终有整个家族的得力支持:他的巨商父亲怀揣支票簿,用大把的金钱为他搭桥铺路;他的美丽妻子在繁复的竞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出色的个人魅力和社交才华;他更拥有精明的弟弟作为竞选经理和一大批精干的智囊人物。由此可见,肯尼迪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整个肯尼迪家族的成功。肯尼迪的幸运还在于他顺应了时代推陈出新的要求,8年来保守的共和党政府似乎让一向充满活力的美国凝固了起来,人们称之为“艾森豪威尔停滞”。大选获胜的肯尼迪用他那充满激情的“新边疆”纲领给那个时代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挑战,使沉寂一时的美国人鼓足勇气,争取再次昂首世界。
百事待兴少年得志
1960年的国内情形不容乐观。整个国家弥漫着一股动荡不安的气氛。人们隐隐约约地感到安稳和平的国家似乎已经丧失了以往的锐气和雄心,逐渐走在下坡路上了。
笑容可掬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在治国方面同样恪守着自己温和谨慎的秉性。他所奉行的介于“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的“中间道路”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条绞索。1957年和1960年,美国国内两次出现经济危机,美元的实力遭到全世界的质疑。经济停滞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领取社会救济金的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贫困和社会福利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人口膨胀,住房和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甚至连一直被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教育也明显跟不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50年代末期蓬勃兴起的黑人民权运动以消除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为目标,这对原有的社会秩序构成重大的冲击。然而,当权的共和党政府显然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一切的准备。
国内危机未除,国际挑战却纷至沓来。西欧、日本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苏联的军事势力迎头赶超,尤其在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习惯了样样领先的美国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提出了强烈的社会改革的要求。
在这样的状况下,大选在民主党人的热切期待中缓缓走来。他们离开白宫已经有整整8年的时间了,在这个紧要关头当然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早在1957年,党内就为筹划1960年大选专门成立了“民主党顾问委员会”,集结自由派人士出谋划策。他们顺应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提出了许多富有进步色彩的政策建议,比如,彻底支持民权运动,坚决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的存在,为1960年的民权政纲奠定基础;围绕争取经济增长和扩大“福利国家”两大目标来制定政策,力求挽救不断下滑的国内经济。1958年国会中期选举后,更多的民主党人走进参、众两院,民主党获得绝对多数的席位,即参议院64席对34席,众议院283席对153席,致使共和党彻底失去了在国会中的优势地位。1959年,众议院中的80名民主党自由派又成立了被称为“党中之党”的团体,负责大选的组织准备。
党内大好的竞选形势吸引了很多富有实力的竞争者,他们跃跃欲试想要问鼎白宫的宝座。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有来自明尼苏达州的林伯特•F•汉弗莱、马萨诸塞州的约翰•F•肯尼迪、得克萨斯州的林登•B•约翰逊和密苏里州的斯图尔特•赛明顿。他们都是国会参议员,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汉弗莱一贯以支持劳工的姿态示人,这使得他的追随者超出了本州范围。年轻的肯尼迪身后有着整个家族的厚望和支持,可动用的人力、财力非他人能够企及。约翰逊的后盾在颇具影响力的南方。赛明顿则幸运地得到了前总统杜鲁门的支持。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支持1952和1956年大选中获得提名的阿德莱•史蒂文森。他一直被视为党内的精神领袖,并且有着一批显贵的衷心支持。
这样,似乎构成了一副“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想要在这中间脱颖而出就已经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当时的民意测验显示:几位候选人各有不同的支持者: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和大多数南方领袖支持约翰逊;汉弗莱得到了大多数劳工领袖和黑人领袖的支持;史蒂文森在出版界和知识界的呼声很高;赛明顿则受到众议院民主党人和民主党各州委员会主席的欢迎。民主党内的预选由此拉开帷幕。
42岁的肯尼迪是自1928年以来第一位正式参与竞选总统职位的罗马天主教徒。虽然最初他不被看好,但随着竞选活动的深入开展,他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民主党的权威人士劳福德回忆说:“艾森豪威尔共和党政府好似给大家服用了镇静剂,把整个国家弄得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民主党要找的候选人要能给美国的血液中注入兴奋剂和理想主义。”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肯尼迪正符合这点要求。
约翰•肯尼迪出生于1917年5月29日,他的家族在波士顿市赫赫有名。他有一个曾任该市市长的外祖父,更有一个腰缠万贯、又在政坛颇具影响的父亲——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此人后来成为了他在政途上最为关键的引领人。
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里长大,排行老二的约翰并没有完全享受到童年的无忧无虑。有着成功事业的父亲对9个孩子的衣食从来不闻不问,因为他确信自己不断膨胀的财产已经为他们提供了最安全的保障。他更注重的是对孩子们进取精神的培养。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灌输:肯尼迪家族的成员只能取得第一名,为了胜利要不顾一切。显然,精明强悍的哥哥小约瑟夫更能得到父亲的信任和宠爱。但是,羸弱多病的约翰不愿生活在哥哥光辉的阴影之下。兄弟俩处处都要一争高下,即使付出伤痛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无形中,争强好胜的约翰拥有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夺得胜利的强烈信念,这构成了他日后担当总统重任的性格要素。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百事待兴少年得志(2)
肯尼迪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对历史、国际政治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40年春天他以一篇题为《英国何以沉睡?》的论文顺利毕业于哈佛,并在父亲的帮助下出版发行了该论文,一时间畅销英美。时值二战爆发,政治上的直觉告诉他美国必将参战,他无心继续父亲为他安排的学业,而是积极要求应征入伍。他要把自己的政治热情投诸于热血沸腾的战场上。起初他在军中担任的只是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直到1943年4月他被派往南太平洋担任鱼雷艇艇长才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经受了第一次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事实上,他的身体条件并不允许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大家的印象里,约翰从小总是不停地生病,不论是猩红热、白喉还是老是出毛病的背部一直困扰着他。体弱多病的他经常成为家人嘲讽的对象,兄弟姐妹们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蚊子吸了他的血,那他必死无疑”。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年少的肯尼迪对英雄主义和勇敢精神的崇拜。在他的心目中,勇敢是一种重压之下的美德。现在,他就要在这茫茫的太平洋上展示自己的这种美德。
机会在1943年8月的一个夜晚来临了。当晚,肯尼迪在指挥PT-109快艇执勤过程中突然遇上了日本驱逐舰,直撞过来的日舰无情地把快艇劈成两截,艇上的两名水手当即遇难。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身为艇长的肯尼迪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冷静的头脑。在他的号召下,幸存者一起向3英里外的小岛游去。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里,肯尼迪不仅要克服自己背上钻心的疼痛,因为他在刚才的撞击中被狠狠地摔到了甲板上,引发了背部的老毛病,而且,他还要拖着一名重伤号。他用牙齿紧咬住那人的救生衣,奋力地在水中行进。每前进一米,对他来说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他似乎都看见死神的微笑了。不,这决不是他所要的,肯尼迪家族的人怎么可以放弃求胜的念头呢?最终,他们爬上了小岛,总算看到了生还的第一丝希望。
在等待营救的日子里,肯尼迪恪守指挥官的职责,带领手下靠采集野果和椰子为生。他自己还趁着夜色游回美舰常常出没之地寻求救援。饥饿、伤痛和无尽的等待像一条条毒虫一样吞噬着岛上每个伤员的信心。终于,他们没有等到美舰,却碰到了两个语言不通的当地土著人。肯尼迪机智地把求助的信息刻在椰壳上,让土人替他们找寻支援。最终就是靠着这颗希望的椰壳他们得救了。肯尼迪因此获得了紫心勋章和海军奖章,成了勇敢的战斗英雄。他没有为此而沾沾自喜,相反却越来越不愿让别人提及这桩事情,尤其在哥哥小约瑟夫不幸阵亡以后,他对勇敢的认识似乎更加深入了。他曾经引用丘吉尔在雷蒙德•阿斯奎死时的一段话来缅怀逝去的兄长:“这场战争发掘出许多人的品质,但却从未把他发掘尽;当掷弹兵们冲入索姆河的炮火之中,他自己走向了死亡——沉着、自信、坚定和轻松。”
战争结束后,肯尼迪回到家乡,做起了新闻记者。本来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行当,后来却逐渐发现,这是一项消极被动的工作,置身其中的人只有评论的权利,没有决策的力量,这显然难以满足他不断高涨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兄长小约瑟夫死后,他已经被父亲想当然地认定是家族政治传统的继承人了,因为,他属于这个极为重视政治地位的家族。斯里姆•狄龙说过:“这家人个个都是政治动物,都有种强烈的愿望要影响现代历史的进程。”
参政的第一步是从竞选国会众议员开始的。1945年10月,肯尼迪在波士顿第11选区迈出了这一步。当时,原先的众议员金姆•卡列决定参加市长的竞选,这个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了老肯尼迪的耳朵里,对政治极为敏感的他一直在心中为儿子盘算着这一职位。他几乎是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命令约翰参加竞选。还对竞选一知半解的肯尼迪被他们贴上了战斗英雄的标签,用来吸引成千上万的退役军人。老肯尼迪慷慨地为儿子的竞选打开了钱袋子,捐献修建残疾儿童的疗养院和设立小约瑟夫•肯尼迪基金,前前后后花了数千万美元。最终,肯尼迪以绝对优势当选,从一个毫无选民基础的富家子弟摇身变为选民利益的代言人。
从1946到1952年间,肯尼迪在国会中度过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他似乎刻意地隐藏起了自己,不和别人拉帮结派,总是来去匆匆,人们从他乱蓬蓬的头发、略显稚气的脸上难以寻见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光彩,所以当他在1952年决定竞选参议员、对手又是极有势力的小亨利•卡伯特•洛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胜算不大。
洛奇家族代表了一个比肯尼迪家族更久远、更杰出的政治王朝,亨利本人担任参议员已有12年之久,并且在进入参议院时曾经先后三次击败爱尔兰人。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肯尼迪家族倾巢出动。老肯尼迪再次慷慨解囊,在竞选的宣传活动上不遗余力,通过散发宣传手册让儿子的英雄事迹深入人心,又用50万美元收买了《波士顿邮报》为之大造舆论。肯尼迪则不辞辛劳地奔赴各个城镇发表演讲,与选民见面,别出心裁地利用茶会的形式赢得了女性选民的无限青睐。苦心备战,终有回报。1952年的11月,他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对手,迈进了国会参议院的大门。
这一次,这位年轻的参议员正式向总统宝座发起挑战。虽然此前的1956年他曾经竞选副总统而遭遇失败,但是在他父亲的眼中,那次失败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位深谙政务的富商这样分析道:“杰克(肯尼迪的昵称)失败比得胜好,因为史蒂文森竞选不过艾森豪威尔。如果他给史蒂文森作搭档,那么失败了人家会归罪于他,怪他是个天主教徒。此外,如果你要干,就干脆争当一把手,别去争什么二把手,那就等着4年后再干吧!”老肯尼迪的预言后来回想起来像是一句誓言: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儿子推上美国政治的巅峰了。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金钱铺路志在必得(1)
“今天,我宣布我参加竞选美国总统……在过去的3年零4个月里,我访问了联邦的每一个州,并和各界民主党人亲切交谈。因此,我参加竞选是以这一信念为基础的,即我能获得提名和大选的胜利。”
这是1959年9月肯尼迪发表的参加总统竞选的正式宣言。对他和他的对手来说,从初选的头站新罕布什尔州到召开争得提名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意味着对个人体力和实力的巨大考验。
1960年4月,肯尼迪的竞选工作开始启动——组建竞选班子、制定竞选策略。虽然年轻的肯尼迪已经久经政治沙场,但整个家族还是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
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和准备,肯尼迪开始了漫长的竞选历程。他的竞选策略是“先发制人、重点突破”。他的确能够先发制人,先在最早举行初选的新罕布什尔州取得了开门红。这场胜利虽然来得轻而易举,但却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因为以往历届当选的总统总是能够在这里夺得先机。
随即他又奔赴威斯康星州,依靠他的闪电般的速度和该州内占绝大多数的天主教徒选民的支持获得胜利。据知情者的描述,肯尼迪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他是一位光着脑袋未穿外套的男人,在威斯康星最北部的第10选区内,动作敏捷得就像一名运动员,脸上没有皱纹,也没有因为劳累而眼皮松垂。他孤零零地电线杆似地行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和村庄里。”
西弗吉尼亚是一个新教徒占有绝对优势的州,想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对肯尼迪这个天主教徒来说绝非易事。肯尼迪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明白宗教问题在自己决定参选时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天主教徒真的当不上美国总统吗?早在1956年肯尼迪竞选副总统失败后,老肯尼迪就出钱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美国人对天主教徒的情感问题——能否同意由一个天主教徒来当总统?调查的结果表明是可以同意的。老肯尼迪对于这个结果喜形于色,他觉得从政资历尚浅的约翰这次已经干得相当出色了。他相信自己的儿子绝对有能力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个天主教徒总统。
面对西弗吉尼亚的选民,肯尼迪没有玩弄避实就虚的技巧,相反却果敢地提出了要正视宗教问题。他在多次电视露面中竭力强调自己“政教分离”的坚定立场。他坚信美国的选民是宽容的,不会单单因为他是天主教徒而不让他当选。也就是说,宗教因素不应该成为决定投票的一个绝对标准。他真诚地向选民们表示他只想成为总统,并不想成为某一宗教的对立面。
肯尼迪在该州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继承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政治遗产。担任竞选经理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为此进行了调查。他问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人,若想取得胜利应该把竞选的重点放在哪里?此人的答复是“4个F”,即旗帜(Flag)、食品(Food)、家庭(Family)和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对于最后一点的解释是,在该州只要一讲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就可以获得许多、许多、许多、许多的同情者和选票”。
为了充分利用选民对罗斯福总统的爱戴之情,肯尼迪家族请来了他的儿子小富兰克林•罗斯福助阵。酷似父亲的小富兰克林在这里到处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并且竭力把肯尼迪的政策和自己的父亲联系起来,以此获得选民的好感。他还让选民们和他一起回忆肯尼迪曾经在太平洋战场上浴血奋战,而那时,另外一名“优秀”的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却不知在哪里遁形。小富兰克林的精彩表演是赢得选票的有力武器。同时,选民们还能收到盖着“纽约,海德公园村”(罗斯福家地址)邮戳的信件。这当然是精于此道的老肯尼迪的精心策划。
尽管有了得力的助手,肯尼迪也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把大量的金钱塞进选民的口袋。在洛根县,一张选票的价值从2美元加一杯威士忌到6美元加二品脱威士忌不等。由于握手的次数过多,肯尼迪的手都被抓破流血了。对此,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上午你就得跟几百个人握手,下午还有更多,直闹得你精疲力竭!有时,你真是又想笑又想哭。……你只觉得会场上一片模糊,根本分不清一张一张脸孔,只看见一排排的人。”
凡此种种,都令体力上筋疲力尽、金钱上大量透支的汉弗莱难以对抗,选票的结果再一次打击了他参选的信心,终于他选择黯然退出。
接下去肯尼迪赢得了内布拉斯加、马里兰、印第安纳和俄勒冈的节节胜利,一路领先地来到1960年7月在洛杉矶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这时,肯尼迪的竞选班子对于获得提名已经很有信心了——他们至少已获得了提名所必须的761张选票中的600张。
赛明顿、约翰逊和史蒂文森本来就对获胜没抱太大的希望,这样,只剩汉弗莱可以与肯尼迪较量一番。只有在这两人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受到注意。现在的情况是,汉弗莱已经退出,肯尼迪胜券在握。因此,打败肯尼迪的惟一希望是阻滞肯尼迪的进展,进行几次投票,从而希望他的支持者队伍瓦解;但是,他们的分化政策相反坚定了一些本来还在犹豫的代表们的立场,肯尼迪又得到了诸如宾夕法尼亚和伊利诺伊这些重要的州选票。因而在第一轮投票中,肯尼迪就获得了806票,以遥遥领先的优势取得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剩下的选票中,约翰逊得到409票,赛明顿和史蒂文森两人都不足100票。
肯尼迪没有过多地沉浸在初步的胜利中,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挑选约翰逊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以此笼络可能反对他的南方选民。7月15日,他发表了接受提名的演说,提出了日后的竞选以及施政方针——“新边疆”。这一观念来自哈佛大学的瓦尔特•罗斯托。肯尼迪在演讲中这样解释道:“这是20世纪60年代的边疆,充满未知机会和风险,没有实现的希望和威胁……我所说的新边疆不是一系列承诺,而是一系列挑战……在边疆的那一边,是未探索的科学和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未征服的无知和偏见角落,未解答的贫困和过剩问题。”他大声疾呼,由“新一代”美国人来领导的时候已经来到,他将愿意带领具有奉献精神的新边疆的开拓者们奋勇前进。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金钱铺路志在必得(2)
帮助肯尼迪赢得初选胜利的人群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老肯尼迪,他当仁不让地担当起整个竞选工作的总设计师。多年来,他一直苦心经营着儿子的竞选事业,这一次更为把儿子推上总统的宝座,更是倾其所有,竭尽所能。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竞选的资金问题,这将构成肯尼迪问鼎白宫的巨大推动力和最坚强的后盾。拿破仑曾经有一句关于竞选的至理名言:“在政治竞选中,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金钱、金钱、金钱。”老肯尼迪当然懂得金钱的魅力和效力,他必须怀揣支票,一路撒钱,逢河搭桥,逢山开道。
那他到底有多少资产呢?相关的说法有若干种。据1950年《财富》杂志的估算,他家的财产总值达到了3亿美元。据说这个数字根本就没让老肯尼迪提出什么异议,倒把他的太太罗丝吓了一大跳。为了实现整个家族的总统之梦,老肯尼迪必须确保儿子有每年6位数的收入,自己则另外掏出3000万美元投入竞选活动。
同时,老肯尼迪还是一个非常善于在各个领域编织公共关系网的政治老手。他亲自出面与政界巨头进行商洽,网罗拉拢到了许多达官贵人的捐款和支持。他还聘请了弗兰克•辛纳特拉前来助阵。此人是美国乐坛和影坛的风云人物,曾在40年代红极一时。这一次,他主要负责筹集竞选经费,因为他交游甚广,不止在娱乐界,而且在工商企业、房地产业、赌场、黑社会都有熟人。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筹集竞选经费最多的一次。富有的“内华达之王”诺尔曼•比尔茨、赌城拉斯维加斯荒漠旅馆的大老板韦尔布尔•布拉克等财主都给予了相当的赞助,为肯尼迪筹集到了1500万美元的经费。许多名人也提供了支援,例如和肯尼迪有着密切交往的影星玛丽莲•梦露就捐了2.5万元。
老肯尼迪还没有忘记替儿子抹除他在军旅生涯中一个很大的污点。肯尼迪在海军情报部门任职期间,曾经与纳粹间谍嫌疑犯英加打得火热,两人亲热的证据——磁带和录像至今还牢牢地握在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手中。在这关键的时刻,老肯尼迪决不允许他成为儿子竞选的绊脚石。他与胡佛进行了一场极为丑恶的权钱交易。他花了一大笔钱让胡佛留任,胡佛则保证不公开手中的证据。
在1960年7月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老肯尼迪更是煞费苦心地讨每一位代表的欢心,据说参会的每一位代表都可以享受到由肯尼迪家族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免费娱乐,从品尝名酒到与直接送入房间的妓女厮混。有人不禁大发感慨:这次提名简直就是老肯尼迪替儿子买下来的。
而且,老肯尼迪还有着在好莱坞经营电影业的丰富经验,他能够驾轻就熟地把推销、广告、收集情报等营销手段运用于竞选当中。为了包装肯尼迪,他专门雇用了一个摄像师给他拍宣传片,一点也不在乎给每小时500美元的报酬。他们还选定了一首为肯尼迪特制的歌曲,命名为《大有希望》。波士顿大学的教授戴维•布莱克•麦克罗斯基是他的讲稿的起草者同时也是发声教练。他负责教肯尼迪锻炼增强声带的能力。为了有效地应付竞选中的大量演讲,他禁止肯尼迪在飞机上讲话,想要说的东西只能写在纸上表达。
为了节省儿子的体力和时间,老肯尼迪出资组建了一家航空公司,花38.5万美元采购了一架康维尔螺旋桨飞机,租给儿子使用。肯尼迪给这架专用飞机冠以自己宝贝女儿的名字“卡罗琳”。有了它,他总是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以更快的速度在各地进行竞选活动,这在当时是别的竞选者都难以具备的优势。
肯尼迪的背后还有两个功不可没的女人。第一位就是他的夫人杰奎琳•布维尔•肯尼迪。他们在1953年9月喜结良缘。在整个1959年以及1960年的上半年,杰奎琳不顾自己有孕在身,频繁地参加竞选活动。她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女人,早年从事新闻摄影记者一职时就赢得了“社交皇后”的美誉。在竞选活动中,杰奎琳充分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她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个“为肯尼迪呐喊”的活动,从11个州请来了11位有代表性的妇女参加会议。她重操旧业,给《竞选中的妇女》撰写每周专栏,还在许多电视节目中亮相。当伴随丈夫肯尼迪四处演讲时,她不仅能在关键的时刻独当一面,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她在纽约市讲西班牙语,在耳克莱尔县讲法语,在叙拉古斯市讲意大利语,在密尔沃基市讲波兰语。她还学会了“怎么召集群众,怎么站在讲台上与五千名尖声怪叫的陌生人说话,怎么与一万人握手而累不垮”。事实证明,杰奎琳的光彩超过了肯尼迪家族中的任何妇女,她为肯尼迪的初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另外一个女人是肯尼迪在初选过程中结交的朱迪恩•坎贝小姐。他们两人频繁约会,各取所需。其实,年轻貌美的朱迪恩与黑社会有着密切的往来,一个名叫萨尔瓦托尔•加恩卡纳的犯罪集团头目通过对她的严密控制来接近这位总统候选人,企图与未来的白宫主人攀上关系。他在西弗吉尼亚州秘密捐款,还在芝加哥市控制选举人的名单,再用买通、殴打、贿赂等手段来影响选举的结果。后来的调查显示,肯尼迪的扶摇直上确实与之相关。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剑出其鞘谁与争锋(1)
与民主党内热闹的纷争相比,共和党的提名则毫无悬念可言。艾森豪威尔政府正经历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危机。U-2飞机事件中美国扮演了极为不光彩的角色,国际声誉直线下降。接踵而来的是艾森豪威尔总统蒙受了难堪的羞辱:日本国内发生的大规模反美暴乱,使他不得不取消对日本的预定访问。在国内,共和党党内东部权势集团已公开地要求现任政府提高领导质量并端正领导方向。这股势力的重要代表就是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他是进步派的共和党人,在1958年选举中以57万张选票的巨大胜利打败了当时的州长,从此闻名全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副总统尼克松争取党内提名的惟一对手。
但是洛克菲勒好像并不热心于获得提名。早在1959年12月,他就宣布既不参加总统职位的竞争,也不接受副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更热衷的是对党纲施加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那直率、辛辣的言论实在令人难以忽视。他在一份公开的陈情宣传单中列举了“九点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囊括各个方面的庞大的改革计划,明显地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否定,而且断然拒绝了尼克松提出的带有折中性质的政纲草案。
尼克松陷入两难的境地。他虽然私下同意洛克菲勒的意见,也不敢得罪这位州长及其背后的东部权势集团,但是他更不敢公开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总统。为了避免党内陷入严重不团结的境地,在7月25日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前三天,尼克松前往纽约拜会了洛克菲勒并接受了后者的意见。7月23日,报上发表了明显含有洛氏意图的《第五大街协议》,其中包括的内容有:制定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计划,援助教育,采取促进民权的政府行动,刺激经济的发展,增强传统的军事力量,加速进行一系列防务计划。
协议在共和党内掀起轩然大波,极端的保守派、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大叫大嚷地指责这是“慕尼黑协定”。当时在罗得岛度假的艾森豪威尔也愤怒地予以回击。尼克松不得不马上出面安抚。
有意思的是,召开代表大会的议程好像一下子集中到政纲的争论上去了。相反,尼克松的提名则无亮点可言,因为这早已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在第一轮投票中,尼克松凭借手中控制的保守派竞选机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支持取得了1321张选票,只有10名持有异议的路易斯安那州代表把他们的选票投给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代表大会随后接受了尼克松的选择,提名驻联合国大使小亨利•卡伯特•洛奇为副总统。
局势已经明朗化了,总统宝座将要在尼克松和肯尼迪之间争夺。肯尼迪只有43岁,尼克松也只比他大4岁,两人都出生在20世纪初期,都有着昂扬的斗志,代表着新一代领导力量的崛起。
两人的政治生涯几乎是同时起步的。1946年,肯尼迪与尼克松双双赢得众议院席位,两人都雄心勃勃窥视着更高的权力。如果说,肯尼迪是那一代中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尼克松则可称得上意志坚韧不拔的代表。而且,两个年轻人在刚刚步入政坛时就开始了频繁的接触。
他们曾经共赴于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的国内问题辩论会,在回华盛顿的路上同住一个火车包厢,兴致勃勃地谈论体育运动;
1950年尼克松竞选参议员时,肯尼迪曾经专程拜访并且捐赠了他父亲的1000美元,这样跨越党派鸿沟的交往在当时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1953年,两人在参议院大厦的同一层楼办公,新当选副总统的尼克松在362号房间,马萨诸塞州的新参议员肯尼迪的办公室是361号,两间办公室近在咫尺而且是对门。这样的情形持续了8年之久……
但是,当前的情况下,两位老朋友面前摆着的选择只剩下冷酷和义无返顾了。在他们看来,毕竟政治的利益要远远高出朋友的情谊。他们的心中都十分清楚,想要继承艾森豪威尔的总统宝座,就必须打败面前这个人。
双方的较量首先要看政纲对选民的吸引程度。民主党许诺:决不会像共和党那样忽视民权运动和人民的福利事业,而且要采取措施来推进教育事业和医疗保健,如增加青年人医药保险金额,加强对癌症和其他主要疾病的研究,实行残疾保险;在军事方面要增加防卫支出,挽回共和党政府在空间竞赛中的失败,弥补与苏联间的“导弹差距”;更多支援不发达国家,提高正在低落中的美国的国际威望。
共和党的政纲则要在赞扬艾森豪威尔政府政绩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洛克菲勒的民权精神。他们首先肯定了过去8年的外交和军事成就,同时保证在军费开支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使军事彻底现代化的计划加速进行;在经济方面承认需要有更高的增长率,通过税收改革、稳定美元和鼓励私人投资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两个候选人在大部分重大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两人都是国际主义者和温和的进步分子,他们的纲领只在细节和重点上有所不同。肯尼迪的中心论点是彻底否定现任政府,恢复“使美国再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尼克松则否认军事和经济状况像肯尼迪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同时承认美国不能原地不动或者躺在过去的荣誉之上。
既然在政纲上难分胜负,那么实力对比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剑出其鞘谁与争锋(2)
肯尼迪的优势就在于他身为国会多数党成员,同时能够利用人们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怀念,可以赢得30年代汇集到民主党方面来的自由派选民的好感。他还拥有腰缠万贯的父亲和堪称时代精英的“智囊团”,其中包括小阿瑟•M•施莱辛格、加尔布雷斯等知名人物。他的民权呼声是争取劳工阶级和少数族裔集团支持的有力武器。同时,他的个人魅力似乎也是获取妇女选票的制胜法宝。
根据地域来划分,肯尼迪的选票基地主要在民主党占优势的东北部。重要的竞选活动主要集中在马萨诸塞、加利福尼亚、纽约、得克萨斯、新泽西、伊利诺伊、俄亥俄、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等九大州。如果能够赢得这些地方,那么他的手中就可以握有237张,离当选所需要的269张选举人票只有32张的微小差距。
但是,肯尼迪也有着显著的劣势。他的经验不足和宗教信仰以及曾经大力支持绥靖政策的父亲都是可能引起人们质疑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肯尼迪的竞选班子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首先是老肯尼迪退居幕后的策略。事实上,自肯尼迪参加竞选以来,虽然老肯尼迪兢兢业业地担任着总设计师的职责,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因此一直躲在政治舞台上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他的朋友拉尔夫•洛厄尔曾经评论说:“他就像一条不能变成蝴蝶的毛虫,但他却不惜一切代价让他的孩子们展翅高飞。”
其次,肯尼迪的年龄似乎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麻烦,因为尼克松只比他大4岁。然而,他的不深的阅历经验和有待证明的领导才干的确让人担心。对于这一点,肯尼迪只能一再向公众强调自己是和尼克松同一年参政的,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了。
最棘手的问题还是他的天主教信仰,虽然肯尼迪在新教徒占多数的西弗吉尼亚夺得胜利,那时,他曾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表示:“我认为我们已经埋葬了来自宗教方面的障碍,不仅是这一次,而且是永远。”但是,在第二阶段的竞选活动中,他还是会遇到这方面的质疑。这一次,他同样采取了直面挑战的方式。9月,肯尼迪被邀请出席得克萨斯州新教教士和世俗领导人的集会,并且同意回答任何问题。在大休斯顿布道协会举办的这个集会上,肯尼迪发表了一篇扣人心弦的演说——《我是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他在演说中坦陈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他所坚持的“政教分离”的立场。他提醒选民不应因宗教而作出选择,并且坚信美国最终会成为一个结束宗教不宽容现象、共倡手足情深的国家。他郑重承诺:“如果我当选,作为总统,无论我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将根据我的良知,为国家利益作出决定,而不会顾忌到宗教方面的压力和指令。任何势力或惩罚威胁,都不能使我做出另外的决定。……万一冲突真的发生,即我的职务迫使我或者是违背我的信仰,或者是违背国家利益时,那我就辞职。”会上的提问都被他巧妙地一一应对。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肯尼迪从困扰自己已久的“天主教徒”问题中脱身出来。
尼克松的优势就在于他有8年担任副总统的经验,而且获得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全力支持。因此,在竞选中他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和艾森豪威尔这位深得人心的二战英雄联系起来。他提醒选民注意,副总统一职在过去8年里,就其功能而言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曾经在总统生病期间解决了钢铁工人的罢工问题,还与赫鲁晓夫进行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与肯尼迪注意拉拢与社会下层关系的策略不同,尼克松的支持者主要是工商业大亨和有着强大根基的中产阶级。
尼克松缺乏的是一个真正能够为他谋划大计的智囊团,而且身为国会少数党成员,现任政府又令选民们感到失望和厌倦,他本人也有着在竞争中经常不择手段的恶名。这些都是构成他入主白宫的绊脚石。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势均力敌终有赢家(1)
1960年8月,竞选第二阶段的活动全面开展。起初,尼克松处于有利地位,他可以自由地展开竞选,而肯尼迪却被困在华盛顿参加由约翰逊一手安排的国会特别会议,后者本来指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为竞选大造声势。尼克松于8月26日率先开始了他的竞选旅程,他的首选地是亚特兰大市。6天之后,肯尼迪才从特别会议中脱身出来,刻不容缓地向缅因州进发。
肯尼迪进行的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竞选活动,他在他的竞选班子的安排下最大限度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他的亲友扈从也充当了各式各样的竞选角色。他的演讲富有激情,带有传教士般的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无限向往的情绪。一向与他的家族交好的新闻界也一再不遗余力地为他摇旗呐喊,称他为“全美青年的翘楚”。
尼克松因为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在全国远为闻名。在演讲中他反复强调这种作用,并且不断用这样的论据来提醒选民:他和洛奇更有资格担任国家领导的职务,毕竟肯尼迪缺乏行政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他甚至带有讽刺意味地说:“总统府又不是职业训练所。”不幸的是,这位老练的副总统在南方之行的第三天就遭遇了霉运。他在去北卡罗来那州的途中被汽车车门撞伤右膝盖,经医院检查,发现伤口已感染,必须在医院休养两个星期。这可急坏了尼克松,他为失去竞选的大好时光而感到懊丧不已。恢复活动后,他又在圣路易斯得了感冒,嘶哑的嗓子难以承受一连串的演讲。
此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足迹几乎踏遍全国每一处地方,包括新加入联邦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两州。到9月底为止,尼克松已在25个州向200多万选民发表了演说,行程达到1万5千英里。肯尼迪再次发挥了他的先发制人的优势,他已经到过45个州,举行了500多次演讲和记者招待会。然而,就算是这样,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选民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就在双方都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扩大宣传力度的时候,美国电视联播网主动接洽,想让两位候选人在电视中直接辩论,他们将用全国转播的方式将辩论场面传送到千家万户中去。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进入美国家庭。1950年,全美国已拥有了320万台电视机,1960年则达到5000万台。利用这一先进手段来扩大选举的覆盖面,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见。虽然从林肯时代起,辩论就成为了美国政治中的一种传统,但是通过电视播放的形式在美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无疑,电视辩论将把1960年的竞选活动推向高潮。
9月26日,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第一次进行电视辩论的日子。双方都是能言善辩的高手。肯尼迪杰出的辩才已经征服了许多选民尤其是妇女选民的心,而尼克松当年与赫鲁晓夫进行“厨房辩论”的出色表现至今还留在人们脑海中。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分别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尼克松的助手洛奇告诫他要抹去好斗的形象,避免过分攻击对手,那样会使肯尼迪得到公众的同情。肯尼迪同样重视这次全国性亮相,他想向人们展现自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一面。
辩论即将开始,在电视转播室中端坐的两个人都似乎无视对方的存在,只有肯尼迪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句不痛不痒的问候——“你好!”从两人极度冷漠的态度来看,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以为这两位候选人素昧平生,毫无交往。
辩论的主题是尼克松并不擅长的国内问题。肯尼迪自始至终都处于攻势。他列举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种种错误,掌握资料之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尼克松不得不退居守势,集中反击肯尼迪的批评。
两人的较量更多表现在形象上。6年前曾与死神勇敢抗争的肯尼迪表现出勃勃的活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的个人魅力和辩论才能,卓有成效地赢得了公众的好感。然而,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辉煌政治经历的尼克松却显得力不从心,他留给电视观众的印象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戴维•伯纳评论说:“这简直可以说是赫伯特•胡佛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的一场竞争。那可怜的尼克松使人想起了憔悴、疲倦的胡佛的形象——一个对克服大萧条无能为力的胡佛;充满希望的肯尼迪使人回忆起活泼开朗的罗斯福。”
肯尼迪显然更能适应电视辩论的氛围,他知道,他真正谈话的对象应该是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而尼克松凭借他过去参加辩论小组的经验,只是面对他的对手说话,对观众置之不理。辩论结束后,广播听众的印象是双方势均力敌。可是,电视观众包括尼克松的崇拜者都普遍认为肯尼迪的表现要略胜一筹。
在后来的三场辩论中,尼克松吸取教训,集中精力改变外观形象,竭力让自己看起来精神饱满。然而,即使辩题是尼克松所擅长的外交事务,他的得分还是落后于肯尼迪。《纽约时报》的詹姆斯•赖斯顿写道,“肯尼迪在同副总统尼克松的电视辩论中逐渐转换着角色。他像匹兹堡海盗队的队员一样,开始看来取胜无望,但一旦进入角色,他的舌尖上跳出的特殊消息要比尼克松多得多……尼克松的讲话平淡,常常感情用事;肯尼迪先生的讲话简捷、真实。”大多数电视观众隐隐约约感觉到肯尼迪是胜利的一方。一位妇女尖锐地表示:“我不知道应该投那个也许无所作为的人的票呢,还是应该投那个也许想大干一场的人的票。”大约有7000万观众收看了电视辩论,民意测验表明,肯尼迪的支持率又有所上升,戴维•伯纳评论说:“尼克松最大的错误证明是接受了这四场辩论。”
肯尼迪还做了一件能够赢得民心尤其是黑人支持的事情。10月19日,也就是在最后一场辩论的前两天,民权运动的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带领52名黑人在佐治亚州进行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不幸被捕入狱。肯尼迪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电话给金夫人,表示关切。他的兄弟罗伯特和有关法官进行交涉,把金保释了出来。尼克松虽然也想在这个时候有所表现,但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司法部长认为,身为副总统出面干预这一事件是不适当的,劝他还是保持沉默为妙。肯尼迪的行动令金的家人感动不已。金的父亲是一名新教牧师,他告诉记者说,他过去想投尼克松的票,因为肯尼迪是个天主教徒,现在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这个人愿意擦去我儿媳的眼泪。我已经争取到不少选票,准备把它们倒在肯尼迪的怀里。”
肯尼迪的父亲立刻命人对这件事情大加宣传,他出钱印了200万张传单,上面详细描述了事情的始末,这些传单在投票前的那个星期天在黑人礼拜堂门前广为散发。
事实上,自9月初起,肯尼迪就得到手下智囊的一再提醒:如果想从黑人手中拿到更多选票的话,就必须在民权问题上作出积极的姿态。受此启发,肯尼迪在公开场合开始倡导让黑人平等使用公共设施,禁止在政府出资兴建的住房里实行种族隔离。他甚至以赞许的口吻提到正在北卡罗来那州为抗议快餐店实行种族隔离而静坐示威的人们。
除了树立肯尼迪在黑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外,他的竞选班子还想出了一个损害尼克松形象的办法。他们搞到了一张尼克松购置住宅时所签署的房契,内容就是同意不将该房屋租用给黑人或犹太人。这张房契的复印件被广泛散发,尼克松在黑人和少数族裔心目中的声望又一次大打折扣。尼克松想要以牙还牙。1957年肯尼迪在华盛顿也签署了一份这样的房契,禁止将他在西北区的住宅出售给“黑人或者任何一个或几个具有黑人血统或属于黑人种族的人”。但是,肯尼迪一方显然有所提防,共和党人根本拿不到这张房契,尼克松在这一轮斗争中再次失利。
10月初的民意测验显示,肯尼迪的支持率又有所上升。随着投票日子的临近,民主党的信心大增。共和党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士气下降,他们意识到必须及时调整策略。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亲自出马。在竞选日的前8天,他做了一次演讲旅行。在至关重要的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纽约等州,他四处游说,为尼克松大唱赞歌。艾森豪威尔的威望帮了尼克松的大忙,他似乎又赢得了新的自信和力量。
约翰·肯尼迪:雄心壮志勇辟“新边疆”势均力敌终有赢家(2)
肯尼迪精心打造的优势似乎也不那么明显了。气急败坏的民主党人纷纷指责说艾森豪威尔要把尼克松“背”进白宫里。前总统哈里•杜鲁门也想凭借自己的名声帮帮肯尼迪的忙。他在一个地方对人们说,如果他们投尼克松的票,就该下地狱了。杜鲁门激烈的言辞只惹来共和党的强烈抗议,却没有给肯尼迪带来任何益处。他只好委婉地向这位前总统表示,“我们这一方应该全力避免宗教信仰问题升级。”双方似乎又回复到势均力敌的状态。
10月中旬,乔治•盖洛普预测此次大选结果的差距将非常小,另几位选举预测专家也赞成这种说法。喜剧演员莫特•沙尔俏皮地说:“哪个候选人也赢不了。”但是,大选之日的前几天,政治观察家们开始预言肯尼迪将获胜。《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主要媒体也都看好肯尼迪。最终解开这个谜底,只有等到选举日的到来。
1960年11月8日那天的夜晚,被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称为“历史上最长的一夜”,恐怕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尼克松一家。当晚,两家的宅院里都是灯火通明。每一个人都在密切关注着电话、电视、收音机、电传打字机、计算机和选票统计机的“风吹草动”,希望从中获得事态发展的最新信息。晚上8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计算机预测,肯尼迪将以56%的选票获胜。这一喜讯令肯尼迪一家欢欣鼓舞。果然,自10点半开始,就有东部和南方选票的统计结果传来,肯尼迪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杰奎琳激动地大叫起来:“亲爱的,你现在是总统了!”肯尼迪则凭借他的经验认为这样的想法还为时过早。
不出他的所料,从11点开始,西部各州的结果报告相继报出,选票的差距开始缩小。11点30分左右,尼克松后来居上,扯平了差距还稍有领先。局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选票此消彼长,难分胜负。肯尼迪一家焦灼地渡过了漫漫长夜,还是未有结果。
凌晨时分,便衣保卫人员在肯尼迪家周围开始布岗,约翰•肯尼迪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光着脚丫子站在沙发上,激动地对记者说:“这简直是个奇迹!”
事实上,上帝确实十分眷顾这个年轻人。肯尼迪是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取胜的,伊利诺伊、得克萨斯和明尼苏达等州的选票统计结果才使胜负终有定局。政治家们挖空心思找来的词——“一发之差定乾坤”、“领先毫厘的胜利”也不足以形容选票竞争的激烈程度,这次竞选是1888年哈里森——克利夫兰之争后选票最接近的一次。
普选中,肯尼迪得到34,227,096张选票,只比尼克松的34,108,546张多出118,550张,这在整个6800万张选票中的比例还不到0.2%。选举人票方面,尼克松还能对败局心服:肯尼迪得到303张,而他自己只有219张,另外的15张被无党派候选人哈里•伯德拿走。此外,投票的结果还显示,共和党人在国会、民主党人在州议会平分秋色。在参议院,共和党增加了2席,但依然在64比35的对局中处于下风;在众议院,共和党增加的席位也没有给局面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民主党依旧大权在握。在州长竞争方面,民主党人赢得15州,共和党人赢得12州。
这次选举投票的格局非常具有地区性的色彩。肯尼迪最主要的支持者还是历史上形成的东部和南方之间的民主党联盟。在人口稠密的东北部,他仅失去了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和佛蒙特州。在南方,林登•约翰逊功不可没,在他的努力下,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大州和另外5个小州投入民主党的怀抱。但是,尼克松像艾森豪威尔上次一样在保守的弗吉尼亚、佛罗里达和田纳西等州获得胜利。在边界地区,肯尼迪失去肯塔基,但顺利赢得西弗吉尼亚和密苏里。密歇根、伊利诺伊、明尼苏达是他在中西部获得胜利的仅有几州。尼克松在西部地区的优势比较明显,西经100°以西,他除内华达、新墨西哥和夏威夷以外,在每一州都取得了胜利,但也险些在自己的老家加利福尼亚州阴沟翻船,只以微弱之势胜出。亚拉巴马、密西西比和俄克拉何马分别有6位、8位和1位民主党选举人把票投给了无党派总统候选人哈里•伯德。
但是,还应该有更多的因素来解释这次竞选运动中美国选民复杂的政治感情。更周密的调查揭示,传统观念中对于党派忠实的情感自50年代起在选民的投票习惯中逐渐淡化。选民们开始按照切身利益而不受党派束缚来进行选举的。1960年选举结果表明,肯尼迪在都市地区和少数族裔聚居地拥有巨大的号召力,这是他在新英格兰北部、中西部部分地区和市郊这样一些传统的共和党优势地区竞选成功的关键。然而,种族主义的阴影也投向了南方的总统选举。尼克松在那里得到近半数的选票——几乎和艾森豪威尔在1952和1956年得到的一样多。这说明共和党仍旧拥有一个“稳固的南方”,而上个世纪中期起就在那里出现的反民主党同盟也一直在起着作用。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宗教因素。稍后的民意测验表明,以往投票支持艾森豪威尔的许多天主教徒改投了肯尼迪的票,但许多民主党的新教徒还是没有放弃宗教的偏见,也许宗教对于选票的关系“超过了社会科学家所能察觉的或者美国人愿意相信的程度”。大多数分析家认为肯尼迪可能因宗教缘故而损失了2%到3%的选票。但是,选举的结果毕竟还是肯尼迪胜出了。他对此已经十分满足,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争当总统的天主教徒候选人,而是一个碰巧是天主教徒的总统候选人,全国也就这样把他接受下来了”。从1928年阿尔弗雷德•史密斯竞选失败到1960年肯尼迪的成功,天主教徒已经在入主白宫的路上艰难地走了将近30年的时间。
1960年选举结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一些共和党人纷纷指责选票统计中有非法行为,要求重新统计。许多民主党人也觉得胜利来得有些蹊跷。《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撰稿人厄尔•马罗发表了一系列调查文章,列举伊利诺伊、得克萨斯等州有欺骗行为。尽管这样,尼克松却对他说:“厄尔,没有人能够盗取美国总统的职位。”他提醒大家,重计选票会非常有损于美国的国际形象。他的宽容和大度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高明,也赢得了公众的好感,为他后来入主白宫打下良好的基础。
约翰•肯尼迪和理查德•尼克松之争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双方都跃跃欲试想要成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年轻领袖。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老一代领导人终于可以解甲归田,把发展美国、壮大美国的重任交予正在崛起的新一代。从这一点上讲,他们都是胜者。
1961年1月21日清晨,华盛顿迎来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雪。皑皑白雪覆盖了大地,人们就在这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里参加了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那天的天气十分寒冷,前来观礼的人群在瑟瑟的寒风中焦急地等待着。在前排就坐的肯尼迪父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至此,美国已经产生了34位总统,只有肯尼迪的父母能够在有生之年一起亲眼目睹儿子当此重任。
典礼在联邦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的主持下进行。肯尼迪精神抖擞地宣誓就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人们眼中见到的是一位身材颀长、长相英俊的年轻总统,耳际听到的是激荡人心的话语:“火炬已经传到新一代美国人手中……”“让每个国家,不管他们对我们怀有善意还是恶意,都知道我们准备付出任何代价,挑起任何重担,对付任何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胜利。”“同胞们,不要问祖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够为祖国作些什么。”
肯尼迪的就职演说赢得了全场阵阵欢呼和掌声,其中的许多话语成为至今仍在流传的劝勉名言。他向世人展示了自己想要大干一场的决心和勇气,因为他所作出的每一项承诺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牺牲才能够完成。
然而,肯尼迪政府是短暂的,只有两年零10个月的时间。从就职典礼上的激励号召开始,到1963年11月22日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悲惨暗杀结束。肯尼迪年仅46岁的生命在呼啸而过的子弹中结束,他手中的“火炬”不得不传到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手中。(邹文)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踌躇满志笑傲国会(1)
“让我们把约翰•肯尼迪的事业继续下去。”
约翰逊用他对美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开始担负起总统的使命。向贫困宣战、改善民权,约翰逊在“新边疆”上描绘出“伟大社会”的宏伟蓝图。1964年,美国人民用他们的选票表达了他们对“伟大社会”倡导者最有力的支持。
1963年11月22日,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黑暗的日子,那天,正在得克萨斯州第二大城市达拉斯访问的约翰•肯尼迪总统被两颗子弹分别击中头部和颈部,倒在了行驶中的敞篷汽车里。与总统同车的肯尼迪夫人惊呆了,随行的工作人员惊呆了,在电视机前观看实况转播的美国观众惊呆了。
下午1点20分左右,同行的副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肯尼迪总统去世的消息。2点40分,根据美国宪法,副总统约翰逊在美国总统的专用座机——“空军一号”上宣誓就任第36任总统。联邦地方法院女法官萨拉•T•休斯特主持了这次特别的宣誓就职仪式。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飞机上举行总统就职仪式,也改写了只由男法官主持总统就职仪式的历史。
仪式结束后5分钟,约翰逊总统下达了他生平第一道总统令:“起飞!”
踌躇满志笑傲国会
飞机徐徐降落在华盛顿机场。约翰逊总统在机场发表电视讲话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他的悲痛之情:“这是一个我国全体人民都感到悲痛的时刻。我们遭受了一次无法估量的损失。我觉得这是一次深沉的个人悲痛。我知道全世界都分担着肯尼迪夫人和她的家庭的悲哀。我将尽力而为。这是我所能做的一切。我请求你们的帮助——和上帝的保佑。”这是约翰逊对肯尼迪的承诺,也是他对美国人民的承诺。
1908年8月27日,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出生在得克萨斯州斯通沃尔附近的一个农庄。母亲丽贝卡•贝恩斯是得克萨斯州州长的女儿。父亲去世后,丽贝卡嫁给了小萨姆•伊利•约翰逊,告别城市,来到了乡村牧场。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巨大反差使她感到十分沮丧。于是,丽贝卡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长子林登的身上,在他两岁时,就教他学字母,3岁时教他学“律诗”,4岁时让他上了小学一年级。在教会林登从书本上汲取各种养料的同时,丽贝卡还经常给林登讲得克萨斯开拓者的故事,告诉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父亲小萨姆•约翰逊是一个性格外向的政治家。林登正是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对政治的热爱。11岁时,父亲参加了得克萨斯州议会选举。他亲眼目睹父亲为了吸引支持者,到处与人握手,发表满是轶闻趣事的演讲,甚至用模糊的示意赐官职。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就牢记着父亲给他的忠告:“如果你来到一间挤满人的屋子里却不能立刻说出谁支持你,谁反对你,那么你就不要谋求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了。”
中学毕业后,林登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选择闯荡社会。他和几个伙伴合伙买了一辆汽车,告别家人,开始流浪生活。两年后,饱尝了生活艰辛的林登回家了,但他还是不愿意上大学,而是在养路队找了一份工作。直到1927年2月的一个夜晚,林登突然告诉母亲:“我已经厌烦了只用双手劳动,我准备试试用我的脑子劳动。”
不久,林登考进了得克萨斯州西南师范学院。
在大学里,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参加社会活动上。林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竞选,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很快他就成了学校里的明星人物,当上了新闻俱乐部的主席、学生委员会成员、学校创办者俱乐部秘书以及校报《学院之星》的编辑。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林登不仅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辩论技巧,还练就了敏锐的政治嗅觉。
同时,生活的压力也迫使林登不断地寻找工作机会,以赚取生活费。离家时,林登只带了75美元银行贷款。开学后,他就到校长室要求校长给他提供一个工作机会。于是,他当上了校长办公室的秘书,从中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二年级时,他又辍学一年到得克萨斯科拉图城的一所小学校教书,并兼任了校长。在那里,林登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被誉为“一个坚定的管理人,一个严格的纪律执行者”。大学毕业后,林登在休斯敦中学任教,教授辩论术和演讲术。
1931年,林登•约翰逊得到了进入政界的机会。国会众议员理查德•克莱伯格邀请他到华盛顿担任他的秘书。约翰逊搬进国会工作人员公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结识朋友,很快便凭借他那卓越的交际能力在国会议员秘书中脱颖而出。1933年,他当选为国会秘书组织的发言人。
两年后,罗斯福总统建立了全国青年事务委员会,以帮助失业青年就业和就学。约翰逊被任命为得克萨斯分会的负责人。他随即筹策划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帮助数万名得克萨斯州青年在大萧条时期获得了可贵的求学和就业机会。同时,约翰逊也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在得克萨斯名声大振。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踌躇满志笑傲国会(2)
1937年,得克萨斯选区举行了国会众议员特别选举,林登•约翰逊因为公开支持罗斯福新政而在10位候选人中独树一帜。他赢得了27%的选票,把其余9位候选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约翰逊不仅顺利当选为国会众议员,还引起了罗斯福总统的注意。罗斯福邀请这位年仅28岁的民主党议员乘坐自己的专车到国会就任,一时间约翰逊成了全国的新闻人物。在罗斯福总统的帮助下,林登在国会中的海军事务委员会得到了职位。此后,他连续6次当选众议员。约翰逊并未就此满足,他开始向参议院进军。1941年,约翰逊第一次参加国会参议员竞选。尽管他十分积极,四处演讲,但仍以微弱的劣势败给了得克萨斯州保守派州长。
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约翰逊主动要求加入海军预备队,成为第一个以现役军人身分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会议员。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遇了日本战斗机的袭击。炮火中他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麦克阿瑟将军为此授予他银质勋章,以表彰他的勇气与毅力。
1943年7月,经历了战争洗礼的约翰逊回到国会,并于第二年再次参加国会参议员竞选。这次他不论在国会还是在选区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他在复选中以微弱的优势击败了强劲对手——得克萨斯州州长科克•史蒂文森。当选后,约翰逊先后在军事委员会、州际和对外贸易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和拨款委员会中任职。
通过这些工作,约翰逊不仅对国会的运作体系有了相当的了解,也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杰出的工作能力,赢得了议员们的尊重与信任。1951年,他当选为参议院民主党党纪监察委员会委员。1953年,年仅44岁的约翰逊当选为民主党参议员领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国会参议院中最年轻的少数党领袖。约翰逊表现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宽容与无私。他表示,民主党人不应该狭隘地只是为了党派斗争而反对共和党人的各种提案:“当我们的信仰驱使我们反对当局政见时,我们的反对意见必须以原则为依据,而且要用有原则的方式来陈述我们的反对意见。”在许多问题上,当共和党保守派的大多数参议员起来反对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时,民主党参议员挺身而出支持他。在1954年的国会选举中,以约翰逊为首的民主党议员正是凭借这一条使选民们相信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比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更有利于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民主党赢得了选举,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1955年,46岁的约翰逊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国会参议院中最年轻的多数党领袖。
然而就在这一年,约翰逊因心脏病发作而病倒了。休息了半年后,他又回到国会。他在参议院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不仅有能言善辩的口才,还有着非凡的协调能力。约翰逊很快就拉近了不同党派参议员之间的距离,用国家利益将他们团结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他又缓和了国会与总统间的对立态势,促成一系列重要法案的付诸实施。1957年和1960年的《民权法案》都是在约翰逊的努力下得以通过的——他说服了南方议员不投反对票。
1960年总统竞选前夕,约翰逊在民主党内已享有了很高的威望,但他迟迟没有明确表态宣布参加竞选,而是期待着他国会中的同事们把他拥上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台。直到民主党洛杉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5天,约翰逊才宣布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选。而他的对手——约翰•肯尼迪早在4年前就已经集合起整个家族的力量开始了扎实而有效的竞选活动。在党内预选中,肯尼迪在好几个州获得了胜利,并在代表大会开始前得到了足够的提名选票。不出预料,约翰逊在代表大会上以409票对806票败下阵来。
获得提名后,肯尼迪出人意料地向预选中的对手约翰逊发出了邀请,邀请他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因为肯尼迪明白,约翰逊在南方的影响力以及在政界的资历正是这次竞选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候选名单上没有约翰逊,肯尼迪就不可能赢得对他具有决定意义的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南卡罗来纳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胜利,也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团结全党的力量,全力对付尼克松的强劲挑战。而约翰逊在接受邀请前也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约翰逊看来,“约翰逊—肯尼迪”是1960年总统竞选的最佳组合。但由于自己“轻敌”的错误,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约翰逊最终还是选择接受了副总统候选人提名,因为他坚信,“有能力的人到哪里都会得到权力”,也因为他自信“肯尼迪―约翰逊”的民主党组合会成为白宫的新主人。约翰逊在竞选中积极活动,为肯尼迪赢得了南方和西部诸州的支持,使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内华达州的选举团票全部重归于民主党候选人。
在担任副总统期间,约翰逊并没有像他期望的那样得到多么大的权力。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时候,约翰逊就在总统身后的第二辆车里。这一幕悲剧对副总统约翰逊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切身体会到,总统不仅仅拥有权力,更要时刻准备面对危险,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在"空军一号”上,约翰逊还是勇敢地肩负起了总统的使命。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临危受命继往开来(1)
约翰逊总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不仅要抚平美国人民的心灵创伤,还必须面对一大批有待解决的危机问题,领导政府治愈这个国家的种种顽疾。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的第5天,约翰逊在国会一次特别联席会议上要求两院批准继续实行肯尼迪总统的“新边疆”计划。在向国会递交的第一份国情咨文里,他进一步呼吁:“让我们把约翰•肯尼迪的事业继续下去吧!不是由于我们感到难过或同情,而是由于这些方案和计划都是正确的。”
约翰逊的这一决策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是最为合适的。从情感上说,约翰•肯尼迪总统是当时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虽然他已经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了美国人民的记忆里。继续肯尼迪的事业也是对成千上万肯尼迪支持者的一种心灵慰藉。从理智上讲,继续肯尼迪的方针是约翰逊在短时间内所能做出的最适当的选择。众所周知,政策的制订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等许多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之上。要求约翰逊政府在上台伊始就拿出一揽子新方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约翰逊总统正是在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计划上开始构建起他的“伟大社会”。
约翰逊总统首先充分尊重了原肯尼迪政府的内阁成员,继续留任了他们,包括司法部长,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接着,约翰逊总统着手解决肯尼迪政府留下的种种棘手问题,其中主要涉及贫困问题、民权问题和越南问题。
贫困问题是肯尼迪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1961年肯尼迪执政之初,就意识到国家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贫困正威胁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此后,肯尼迪政府一直致力于采取适当措施恢复经济,增加就业,刺激消费。1963年,肯尼迪总统提出政府应通过永久性降低税率、增加对青年的投资、保障健康来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实力。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这一系列计划了。
约翰逊总统在此基础上发出了“向贫困宣战”的号召。1964年1月8日,约翰逊总统在向国会递交的执政后第一篇国情咨文里郑重宣告:“本届政府现在在这里对贫困无条件宣战。”2月1日,约翰逊总统任命萨金特•施莱弗为“向贫困宣战”计划工作组组长,负责制订具体的计划。3月16日,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特别咨文,正式提出了《1964年经济机会法案》。经过激烈的辩论,参议院在7月23日以61票对34票通过了《1964年经济机会法案》,众议院在8月8日以226票对185票通过了这一法案。
民权问题是又一个困扰肯尼迪政府的棘手难题。肯尼迪总统执政期间,黑人的民权斗争空前高涨。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开“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4月,小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发动了大规模游行、请愿、静坐和示威运动;1963年8月,25万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抗议种族歧视,举行了向华盛顿进军的示威活动。正是在那里,小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说。对黑人日益强烈的民权要求肯尼迪政府在行政和立法两方面做出了积极回应。肯尼迪总统下令结束由联邦政府拥有、管理或资助的建筑物内的种族歧视,建立平等就业机会总统委员会以及任命大量黑人担任显要的联邦职务的同时,又向国会提交了《1963年民权法案》,要求废除公共机构的种族隔离制度,并赋予司法部长以更大的权力。但这一法案在国会受到了保守主义者的抵制,迟迟没有获得通过。
约翰逊总统接任后,在民权问题上采取了积极而坚定的立场。在1964年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他就指出:“让我十分清楚地说明本届政府的一项原则:必须让各种肤色的美国人都能得到在就业、教育、住房和每一个方面的这一切有所增加的机会。”约翰逊总统利用他在国会中的影响力,成功说服了参议院少数党领袖埃弗雷特•德克森。在共和党温和派的支持下,肯尼迪总统提出的《1963年民权法案》终于在1964年获得通过,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964年民权法案》。约翰逊总统于1964年7月2日签署了这一法案。
在外政方面,约翰逊政府面对的是冷战这一充满危机的特殊历史背景。约翰逊总统继续坚持了和平主义,主张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积极寻求合作而避免战争。然而,在越南问题上,约翰逊总统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越南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54年。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签订后,越南结束了抗法民族战争,并确定以北纬37°为军事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地区首先获得解放。但越南并未因此真正实现独立,而是成了又一个冷战牺牲品。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共在苏联支持下控制了北方地区,美国则扶植吴庭艳在越南南方建立了越南共和国。从1954年起,美国向南越提供了巨额的“军事援助”,派遣了大量“军事顾问”,以帮助吴庭艳政府镇压北方革命军。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继续支持了这场对越南的“特种战争”。1962年,肯尼迪在国情咨文中又进一步将越南战争定义为非法战争,“现在使那个国家流血的处心积虑的侵略并不是一场解放战争,因为越南已经是自由的国家。这是一场企图征服的战争,因此要加以抵抗”。1963年11月1日,南越内部发生了分裂,吴庭艳及其哥哥在政变中遇害。越南局势再次向着不利于南越的方向发展。
约翰逊总统掌权后,对越南问题十分重视,派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再赴西贡考察。1964年8月初,北越鱼雷艇攻击了在东京湾执行任务的《马多克斯号》驱逐舰后,美国随即对北越发动了报复性空袭。在参加空袭的美国战机出发后,约翰逊总统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谴责了北越在海上的公开侵略,并强调美国的报复是有限的、适当的,美国仍然寻求不扩大战争。
与此同时,约翰逊还积极要求国会授权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几天后,国会参议院以88票对2票,众议院以416票对0票通过了东京湾决议。决议指出:国会授权总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反击针对美国武装部队的任何武装进攻和制止进一步的侵略”,以及“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包括使用武装力量,支援那些要求援助以保卫其自由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任何缔约国和保护国”。此后,这一决议就成为了美国出兵越南的法律依据。约翰逊在得到国会的支持后,并没有马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继续维持了和平守护者的积极姿态。因为,这时正是1964年总统竞选的关键时期,任何细小的差错都将是致命的。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临危受命继往开来(2)
执政一年来的约翰逊,不仅逐渐领导美国走出了困境,而且充分证明了自己的领导能力。1964年5月22日,约翰逊总统在密歇根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第一次将他继任以来的施政纲领概括为“伟大的社会”。“伟大的社会”是他心目中的一幅宏伟蓝图,也是一项值得无数人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就像罗斯福的“新政”、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也成为了又一个永载美国史册的里程碑。
1964年竞选即将来临,约翰逊继任总统以来的出色表现使他成为民主党内乃至全国呼声很高的总统候选人。然而,约翰逊仍然迟迟没有明确表态。
约翰逊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到,当时他抱有十分复杂的想法。“一方面,我对这个工作有了兴趣,对于应该干什么有了些很明确的想法,并且相信,我有能力与国会一起使这些得以实现。可是,另一方面,在当时那种形势下,我又感到有些勉强畏难。”
的确,总统身上的权力光环是受人瞩目的,而他所必须承受的种种压力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总统不仅要及时应对各种各样问题,还要时刻准备接受反对者的攻击,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长期在华盛顿工作的约翰逊,曾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病倒了,也曾经亲眼目睹肯尼迪总统倒在了激进分子的枪口下。他明白,从他决定参加总统竞选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准备好继续接受挑战。
这时,约翰逊夫人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
约翰逊的夫人克劳迪亚•泰勒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卡纳克,父亲是一个商人。克劳迪亚6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失去母亲的她“看起来就像一只被留在窝里的可怜小鸟”。她就这样得到了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别名:蕾迪•伯德(LadyBird,意为鸟儿小姐)。约翰逊夫人本人一直认为是她的保姆为她起了这个别名。当她只有两三岁大的时候,她的保姆逢人就说:“瞧!这孩子就像小鸟一样纯洁可爱。”于是,人们就开始亲昵地叫她鸟儿小姐。
克劳迪亚与约翰逊的恋爱是闪电式的。1934年的仲夏,约翰逊在奥斯汀的一个朋友家里结识了她。第二天,他就邀请这位漂亮的南方小姐共进早餐,然后是驱车兜风。当天晚上,约翰逊就向她提出了结婚请求。然而,克劳迪亚却认为“这简直是绝对疯狂的举动”。她拒绝了约翰逊的求婚。
约翰逊回到华盛顿后继续展开追求攻势。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打乱了上午的常规活动,不断给鸟儿小姐写情书。在其中的一封信里,约翰逊送上了一张照片,背面写着:
赠伯德:
一位有理想、有天赋、聪明而优雅的漂亮姑娘。
她的忠诚仰慕者林登•约翰逊赠
11月的时候,鸟儿小姐终于接受了约翰逊的求婚。他们在圣安东尼奥举行了婚礼。从此,约翰逊不仅得到了一位生活上的亲密伴侣,还得到了一个工作上的忠实伙伴。
不同于贝斯•杜鲁门的简单帮忙,也不像埃利诺•罗斯福那样自搞一套,克劳迪亚•泰勒是第一位真正当顾问的第一夫人。她在约翰逊失去风度时能予以提醒,在与别人进行讨论时总是鼓励别人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扮演政治家夫人角色时又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一次“新总统”专题节目中把克劳迪亚介绍为“约翰逊巨大的政治资产”,“一位真正热爱政治生活的人”。作为第一夫人入主白宫后,克劳迪亚不想妨碍总统丈夫和他的工作,而是逐步开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旨在推进环境保护的“美化国家”计划和为穷人家孩子提供学前教育的“从头开始”计划就是克劳迪亚一手发起并实施的。
1964年春天,就在约翰逊为是否参加下任总统竞选二举棋不定的时候,克劳迪亚为约翰逊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其中列举了约翰逊参加竞选的利弊得失。在备忘录的最后,约翰逊夫人提出了她的结论:“干下去!”
不仅如此,克劳迪亚还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了约翰逊的“冒险”,成为约翰逊竞选总统的最佳助手。民主党全国大会前,她已经独自完成了35400英里的助选旅行。在耗资10亿美元的弗莱明•乔治大坝,克劳迪亚主持了庆祝仪式,一面赞美这一设施的环保意义,一面宣传总统对这一工程的慷慨捐助。在约翰逊牧场,克劳迪亚向全国的电视观众介绍了总统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在穿越南方的竞选旅行中,克劳迪亚带上55个随从人员,225名记者,一路上分发了印有“选择林登”口号的8万只气球、10万只哨子和大量的咸味奶糖。克劳迪亚的竞选旅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也引来的媒体的关注,在报纸头条和电视新闻网栏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她作为约翰逊支持者的风采。一家新奥尔良的报纸甚至采用了这样的标题:“新式秘密武器——总统候选人的妻子和一群具有独特南方气质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迷人女士。”克劳迪亚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我花了30年的时间学习怎样当好一名特殊的助手,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台前人物,尽管我并不轻视自己的贡献。”克劳迪亚的努力在无形中为约翰逊增添了不少获胜的信心。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众望所归大获全胜(1)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获悉自己很有把握获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后,约翰逊下定决心参加竞选。1964年8月24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新泽西大西洋城召开,约翰逊在一片欢呼声中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在提名大会上,民主党着力宣扬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成就,并有针对性地谴责了极端主义。民主党的竞选纲领基本延续了约翰逊总统继任以来的方针政策。
在对内政策方面,约翰逊总统将之概括为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在题为“我们的政党”的提名演讲中,他强调了民主党是一个为了全体美国人的政党,民主党将带领美国人民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
10月7日,约翰逊在华盛顿发表的题为“我们的基本信念”的竞选演讲中,进一步向选民们描绘了他的蓝图:
“我们的繁荣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自由个人的劳动将创造一个国家,而政府的工作则是帮助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们的繁荣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信念之上:最伟大的资源乃是我国人民的健康、技艺和知识。我们已通过社会和私人对教育计划、训练计划和其他许多计划进行投资,从而支持我们这个信念。
我们的繁荣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信念之上:美国老年人,那些参加过战争和国家建设的人,有尊严地度过余生。30多年来,我们用受到两党历任总统支持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了这个信念。
我们的繁荣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信念之上:个体农民和个体工人有权得到保护,以抵制种种势力可能剥夺他们劳动所得的可观收入。”
在对外政策方面,约翰逊总统摆出了和平主义者的姿态,尽管越南战争一触即发。他说:“20年来,我国一直是自由大门的卫士。我们的事业一直是全人类的事业。这种领导力量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历任总统及两党领导人都遵循同样的外交政策和基本原则。他们勇敢而坚定地采取行动,捍卫自由。然而他们个个懂得,仅靠枪炮火箭并不能带来和平。只有人才能带来和平。他们有节制地使用武力——从不鲁莽行事,冒可能使我们陷入大规模战争的风险。他们耐心地试图在各国人民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他们竭尽全力,同联合国一起和平解决各种争端,他们从不害怕坐到会议桌旁,达成可能减少战争危险而不增加自由危险的协议。我们不会抛弃这些政策,我将尽我所能,耐心地寻求永久和平。”
接着,约翰逊正式提名明尼苏达参议员休伯特•H•汉弗莱为副总统候选人。汉弗莱24岁时就开始憧憬当一名国会议员。1929年,由于经济危机,汉弗莱不得不中途辍学,离开明尼苏达大学,回家帮助父亲经营杂货店。8年后,他又重返校园,并以优异的成绩当选美国优秀大学生联谊会的会员。1945年,汉弗莱当选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长。任职期间,他采取果断措施,清除了警察局内部的腐败现象,成功打击了城市犯罪团伙,一时名声大振。1948年,汉弗莱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在国会中,汉弗莱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他常常想什么就说什么,插足政党后台老板和大多数低级参议员不敢涉足的领域。约翰逊当时就曾评价汉弗莱是“投弹手们的联络员”。1956年,汉弗莱曾试图成为阿德莱•史蒂文森的竞选伙伴,但没有成功。两年后,汉弗莱作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出访苏联,大获成功,一举成名。在苏联,他创记录地与赫鲁晓夫连续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会谈。1960年,汉弗莱参加了总统候选人的角逐。然而,面对约翰•肯尼迪的雄厚实力,他在西弗吉尼亚州的初选中就早早地败下阵来。
1964年,约翰逊的当选似乎已经毫无悬念。而汉弗莱则出现在了副总统候选人的竞争行列中。为了能获得提名,汉弗莱接受了约翰逊提出的一切苛刻条件,包括对约翰逊本人的绝对忠诚和对约翰逊政策不折不扣的支持。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约翰逊总统在白宫会见了汉弗莱。会谈中,约翰逊意味深长地谈到了在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总统和副总统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并以此暗示汉弗莱尽量少出风头。汉弗莱全盘接受了约翰逊的要求。会见结束后,两人向与会代表们宣布了他们和谐的伙伴关系。一位总统候选人在发表正式提名演说前就把他的竞选伙伴介绍给代表大会,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7月10日在旧金山召开。有备而来的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巴里•M•戈德华特在第一轮投票中击败了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获得提名。
身为百货公司老板的戈德华特是共和党右翼领袖。他在共和党预选中就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从1961年起,戈德华特的追随者就积极展开了竞选准备。他们从基层做起,积极参加选区会议,鼓励选民支持戈德华特。1964年,戈德华特和洛克菲勒同时在初选中入围。3月,他们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预选中首次遭遇,但都没有获得胜利。美国驻越南大使小亨利•卡伯特•洛奇出人意料地初战告捷。可惜洛奇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5月下旬,戈德华特与洛克菲勒再次成为主要竞争对手。这时,戈德华特已经控制了相当多的选票。加利福尼亚成为最后也是决定胜负的预选战场。6月2日,戈德华特以微弱的优势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的预选胜利,获得提名已成定局。但支持洛克菲勒的党内自由派并没有罢休,他们发起了一场“阻止戈德华特”运动。可惜为时已晚,不仅没能阻止戈德华特前进的步伐,反而造成了党内分裂。
获得提名后,戈德华特邀请了前共和党全国主席、纽约州国会众议员威廉•米勒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米勒在国会并不引人注目,他在政见上和戈德华特一样,以保守著称。这位“新保守主义”者,在国内主张更加残酷地压榨劳动人民,更加露骨地迫害进步力量;在对外关系上主张用蛮干的办法来挽回颓势。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众望所归大获全胜(2)
巴里•M•戈德华特并没有为了适应全国性的竞选运动而缓和自己的保守主义立场。他提出的竞选纲领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色彩。在财政方面,他主张大幅度削减社会计划开支,并进一步增加国防预算。在民权问题上,戈德华特坚持了反对民权法案的立场,要求恢复美国社会生活中“交往自由”,即一个人有选择不与少数人交往的权利。他在外交政策方面的主张更是引起了全国的恐慌。他满不在乎地谈到了“常规核武器”,使人们不禁担心美国将会陷入一场没有前途的核战争。在越南问题上,他谴责了现政府的克制政策,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彻底把共产党人赶出南方。
戈德华特获得提名后,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的全国竞选活动。戈德华特向来以“唇枪舌剑”著称,在各地的竞选活动中,他到处发表竞选演说。然而,他的演讲虽然很有气势,但却时常漏洞百出。在经济不景气的西弗吉尼亚,他批评了曾给无数家庭带来希望的就业机会法案。在老年人众多的圣彼得斯堡,他又主张以自愿捐赠的手段来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在北达科他的农场里,他又提倡减少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在错误的地点发表的这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戈德华特是不值得信任的。于是,不少人因为反对戈德华特而加入了约翰逊的支持者队伍。
在戈德华特洋相百出的同时,约翰逊总统的竞选班子利用电视媒体这一新兴宣传手段进一步丑化了戈德华特不负责任的不良形象。
麦迪逊大街上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威廉•伯恩巴克是约翰逊竞选班子中的传播媒介总管。他率先使用了专门攻击对手的宣传节目。
伯恩巴克用题为“采花姑娘”的商业广告打响了第一炮: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边采摘雏菊花瓣,一边用纤细的颤音数着。这时,一个为发射导弹而倒着数数的粗重男性嗓音盖过了她的声音。片子的结尾是遮天蔽日的蘑菇云。很显然,约翰逊总统的竞选顾问们想告诉观众的是,戈德华特要战争,而约翰逊则要和平。
10天后,他们又推出了“冰淇淋”电视宣传片。画面上,一个长得很甜的小姑娘正舔吮着蛋卷冰淇淋。这时响起了慈母般亲切的画外音,告诉人们核尘埃对孩子是多么有害。接着,又用摇篮曲的声调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有那么一个人,他想当总统,他……想试验更多的炸弹。他的名字叫巴里•戈德华特……”这个短片再次提醒人们戈德华特是一个战争狂徒。
随后推出的“社会保障卡”广告更是激起了老年观众对戈德华特的反感。电视画面上,一些脱离了躯体的手指在撕扯一张社会保障卡——“你的社会保障卡”。同时背景里有一个声音在重复着戈德华特有一次发表的关于社会保障无用的言论。通过这一系列的短片,戈德华特的种种不得人心的主张传遍了全国各地,深入了选民们的心里。
随着竞选的展开,戈德华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开始收回自己说过的一些不恰当的话。他一再向选民们保证,他将支持扩大社会保险计划,赞成认真执行1964年《民权法案》,并避免与苏联打仗。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的对手约翰逊已经把他远远地甩在了后头。
在竞选过程中,戈德华特在批评约翰逊的竞选纲领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同时,还抓住“约翰逊财富”大做文章,暗示约翰逊政府存在贪污腐化现象。据《生活》杂志估算,在1964年总统竞选时,约翰逊累计财富已经接近1400万美元。在公开访问中,约翰逊多次被问到:“一个终身都担任公职的人是如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富有的总统的?”
面对这些攻击,约翰逊仍然保持了冷静。他把自己的财产调查情况向公众公开,并向选民强调,KTBC广播电台的所有权只属于克劳迪亚。
事情源于1943年初约翰逊还在海军服役时。克劳迪亚从母亲留给她的遗产中拿出5万美元,买下了奥斯汀的KTBC广播电台。随后,她把所有的时间投在了电台的经营管理上。同年8月,电台就盈利了18万美元。3年后,电台的价值升到了43.9万美元。10年后,随着电台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领域的拓展,伯德名下的产业已经价值数百万美元了。所以,约翰逊的富有完全归功于伯德的经营有方,而并非来路不明。事实也证明,戈德华特的攻击策略并没有动摇约翰逊支持者的信心,约翰逊始终在民意测验中保持着较大的领先优势。
9月末,约翰逊和他的夫人再次进行了全国巡回竞选活动。约翰逊在短短的42天里走遍了全国各地,发表了200多次演讲。他用亲切而质朴的语言向选民们描绘了“伟大社会”的宏伟蓝图。约翰逊所到之处,都受到了选民们的热烈欢迎。而克劳迪亚在陪同丈夫进行了2万多英里的竞选旅行后,又开始了独自的旅行,为约翰逊争取更多的支持者。
随着投票日期的临近,人们关心的不再是谁将当选总统,而是约翰逊将会以多大的优势当选总统。
1964年11月3日,大选结果揭晓。约翰逊获得4300余万张选民票(61.1%)和486张选举人票,戈德华特仅获得2700余万张选民票(38.5%)和52张选举人票。结果显而易见,林登•约翰逊以绝对优势赢得了大选。同时,约翰逊也创造了一项历史记录,成为当时美国有史以来获得最高选民票的总统。不仅如此,民主党还在国会选举中获得了胜利,他们在下届国会中得到295个众议院席位和68个参议院席位,而共和党只得到140个众议院席位和32个参议院席位。这一胜利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保守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联合起来抵制总统的社会改革计划的状况。约翰逊在国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为他实现“伟大社会”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登·约翰逊:左右逢源获全胜昙花一现败走越南
1965年1月4日,约翰逊在国会发表了当选后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他号召美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走向“伟大的社会”。
国会在约翰逊总统的任期内给予政府充分的信任以及全力的支持,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改革计划及法案得到通过,国会与政府之间的这种和谐合作关系在美国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众所周知,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权力机构。政府的立法提案只有在国会获得通过之后才能付诸实施。因此,如何协调好与国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历届总统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这方面,约翰逊总统就比较幸运了。在1964年的选举中,赢得胜利的不只是约翰逊总统,还有很多民主党参议员们。显然,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成为约翰逊总统最强大的后盾。于是,“伟大社会”纲领所涉及的种种法案几乎都顺利地得到了国会的批准,影响深入美国社会生活的无数角落。可以说,自重建时代以来,还没有一届国会在重整国家秩序方面比第89、90两届国会做过更多的工作。
在民权问题上,继1964年民权法案获得通过后,约翰逊又乘胜追击,促成了1965年民权法案和1968年民权法案的通过。1965年民权法案以宪法的形式使黑人获得了宝贵的选举权。这一系列民权法案的通过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法律上结束了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实现了全民选举权。
在贫困问题上,约翰逊政府相继推出了40多个援助计划和法案。这些计划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64年国会通过的决议就有:一次大减税;反贫困计划;城市居民公共交通法案;固定性食品券计划;对贫困者的法律咨询计划等。1965年国会又通过了针对65岁以上公民的“医疗保障计划”;针对穷人的“医疗补助计划”;对全国中小学的补助计划;高等院校贷款和奖学金计划;附有给低收入家庭津贴的扩大公共住房计划;区域性经济规划和发展方案;特区特殊补助计划等。
约翰逊政府倡导的这一系列法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公平思想,任何美国公民应得到平等的机会。但是,这些出于善意的计划却隐含着一个政治上的致命弱点:类似以法律形式出台的福利计划一经推出,就很难轻易收回了。此后国会通过的各种授权和计划有增无减,联邦政府的开销也随之节节攀升。这些在爱的名义下诞生的种种计划很快就成了压在政府身上的沉重包袱。1965年后期,通货膨胀的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
为了冷却过热的经济,约翰逊政府提出了增税计划。减税计划收益者多,而增税计划则是受损者多。因此,1964年的减税计划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获得通过的,而要求增加6%附加税的1967年附加税法案则被国会长期搁置了下来。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增收6%的附加税也日益显得无济于事了。1967年底,约翰逊政府再次要求国会通过税收法案,增收10%的附加税,以遏止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虽然国会在约翰逊政府的一再坚持下通过了这项附加税法案,但约翰逊总统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利益群体。
在外交方面,越南问题始终吸引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然而,约翰逊并没有将肯尼迪的“特种战争”维持多久,而是逐步扩大了在越南的军事行动。1965年,尽管约翰逊鼓励北越开始“无条件谈判”,但是他仍然增加了在越南的美军人数。人们不禁要问,在竞选中高唱热爱和平的约翰逊总统到哪里去了?其实,约翰逊虽然渴望和平,但他更渴望成为维护美国大国尊严的英雄。在越南问题上,约翰逊的底线是决不能让越南成为又一个被赤色共产党所控制的国度。因为这是在冷战时期,因为肯尼迪总统已经将在越南发生的这场战争定义为非法的,也因为美国对东南亚条约缔约国负有义务,约翰逊总统的和平宣言只能停留在理想阶段。
随着南越局势的恶化,约翰逊政府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中推行了“逐步升级”的战略。这种战略把战争的进程分为几个阶段,以此顺序来逐步加强和扩大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威斯特摩兰任驻越美军总司令后,推出“协同作战”计划,它执行的是军事和政治相结合的任务:第一步,在南方把越共消灭或驱逐出南越;第二步是“巩固”,就是守住已清剿的地区;第三步是“搜索和摧毁”,就是依靠步兵和空中机动部队,发现反抗武装,设法与之交战,消灭或迫使其投降。
1966年,美国国内在越南问题上逐渐产生了严重分歧。文教界人士、共和党人、乃至罗伯特•F•肯尼迪等知名民主党人纷纷站出来指责美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
面对日益高涨的反战呼声,约翰逊在1967年进一步表示,希望能通过谈判实现“体面的和平”。美国以暂停轰炸的方式向北越表示了自己的诚意。然而北越并没有打算就此结束战争,面对美国的“和平要求”,他们没有做出回应。在这样的情况下,1967年末,约翰逊进一步增加了在越南的美军人数,更多的美国人卷入了这场战争。
1968年1月31日,正值春节,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突然发动“春节攻势”,对美国和南越军队控制的36个省会、5个大城市、64个区府和50个战略村同时发动进攻,并袭击美国大使馆、西贡飞机场、总统府和南越政府军总参谋部,攻占古都顺化,使美军和南越政府军在军事和政治上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美国国内“鹰派”和“鸽派”的分歧进一步白热化。“鹰派”批评约翰逊限制对北越的轰炸,呼吁进一步增兵越南,将战争进行到底;“鸽派”则批评约翰逊没有全部停止轰炸,彻底结束战争。国内的反战活动更是一浪高过一浪。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对北越部分停止轰炸,同时任命代表赴巴黎参加同北越的和平谈判。10月31日,约翰逊下令全面停止对北越的轰炸和袭击。
1968年3月31日晚上9点,林登•约翰逊向全国观众发表了电视讲话。在讲话的最后,约翰逊正式宣布了放弃竞选连任。他表示:“由于有美国的子弟在遥远的战场上,由于美国的前途在国内这里受到挑战,由于我们和全世界对和平的希望仍在未定之中,每天我都认为我不应当把我的一小时或一天的时间用于任何的党派性活动,或用于这个职务——你们的国家的总统——的重大责任以外的任何责任。因此,我将不谋求,也不接受我党要我再担任一任你们的总统的提名。”
在卸下了谋求竞选连任的包袱后,约翰逊总统少了一些顾虑,多了几分从容。4月,人们看到了实现越南和平的曙光;6月20日,国会参议院终于通过了附加税法案;7月1日,美国和苏联等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白宫共同签署了《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
尽管约翰逊总统选择了离开白宫,但他还是尽力履行了他的职责,直到告别白宫的那一刻。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的就职典礼结束后,约翰逊总统也完全结束了他作为总统的使命。
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他无限感慨地写到:“五年来,每一小时我都不曾玩忽虚度。对其中的忧愁与愤怒、挫败与失望、痛苦与沮丧无不领略殆尽。如果说总统责任虽重,却享尽了荣华富贵,那么对我来说则是责任极重,享用甚微。现在,我总算卸下了这副千斤重担,这是任何一个总统都难以言表的滋味,也不是任何一个公民所能够真正了解的。”
约翰逊离开了,他的继任者又在白宫开始了新的冒险。
(钱奕榕)
理查德·尼克松:跌宕浮沉圆梦想从政之路跌宕起伏(1)
33岁当选国会众议员,37岁进入国会参议院,40岁成为副总统,47岁站上总统竞选舞台,56岁白宫圆梦,61岁引咎“解甲归田”……理查德•尼克松走过了坎坷的从政之路。同样,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充满着矛盾。人们忘不了他在中国长城、苏联克林姆林宫时的意气风发,也忘不了他在1960年总统竞选败北和1974年被迫辞职时的无奈与失落。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是白宫历史上又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总统。从加州律师到国会议员,从国会众议员到参议员,从参议员到副总统,尼克松一步一步地接近了他的人生目标——问鼎白宫。然而就在1960年竞选的最后时刻,约翰•肯尼迪击碎了他的梦想。总统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又在1962年的加州州长竞选中再受打击。竞选路上接连受挫的尼克松来到纽约重操律师旧业。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然而,就在共和党人纷纷为尼克松的过早退出而感到惋惜的时候,他又悄悄地站了起来,开始了新的人生跋涉。
1968年,尼克松再次参加总统竞选,分别战胜民主党候选人赫伯特•汉弗莱和第三党候选人乔治•华莱士,终于回到阔别八年的白宫,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权力最高峰。
从政之路跌宕起伏
1913年1月9日傍晚,尼克松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一个距离洛杉矶30英里的村庄。
尼克松的童年多灾多难。他3岁时从马车上摔下,沉重的车轮擦伤了他的头皮,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几乎因失血过多而死亡。4岁时,他患了急性肺炎,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两个兄弟阿瑟和哈罗德却没有他那么先后都死于肺结核。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幸,尼克松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个成功者。10岁时的他就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我将做一个老派的律师,一个不接受贿赂的律师。”
求学期间,尼克松给人留下的印象始终是勤奋而认真。1930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惠蒂尔中学毕业。同时,他还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加利福尼亚校际联盟授予的金印奖和哈佛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没有能选择更好的大学,而是进入当地的惠蒂尔学院,主修历史。1934年,尼克松以年级第二的成绩从惠蒂尔学院毕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申请了一种给予全国优秀大学生的法律奖学金。惠蒂尔学院院长沃尔特•F•德克斯特博士在推荐信中给予了尼克松很高的评价:“我相信尼克松将来即使不是成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也一定会是美国的一个要人。”
尼克松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杜克大学法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他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了很高的天赋,不仅连续三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还成为了全国法律系科优秀学生联谊会的成员。1937年,从杜克大学毕业后,尼克松顺利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律师资格考核,成为一名年轻的律师。珍珠港悲剧发生后,他像大多数普通美国青年一样带着世界主义的信念告别了家人,奔赴遥远的战场。1944年7月17日,尼克松从海军退役,带着上尉肩章、两颗战斗金星和一张奖状回到家里。
1946年是尼克松政治生涯的起点。他决定参加加利福尼亚州国会众议员选举,对手是已连任5届的民主党人杰里•沃勒斯。初出茅庐的尼克松与经验丰富的沃勒斯展开了精彩的辩论。在辩论中,尼克松抓住了沃勒斯在国会工作中的种种失误,而沃勒斯却很难从尚未涉足政界的尼克松身上找出什么过失。于是,尼克松这位年仅33岁的政坛新手当选为国会众议员。
尼克松是第80届国会中最年轻的几位议员之一。他先后参加了教育和劳工委员会、赫脱委员会和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工作。
在教育和劳工委员会中,尼克松结识了他后来的竞争对手约翰•肯尼迪,并就塔夫脱—哈特莱劳资关系法与他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尼克松占了上风,并协助国会推翻了杜鲁门总统的否决,促使这一法案获得通过。
在赫脱委员会,尼克松参与调查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必要性。在执行调查任务的过程中,他对欧洲事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国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工作中,尼克松更是凭借在钱伯斯-希斯一案调查过程中的出色表现,成了国会中著名的反共斗士。1948年8月,《时代》杂志编辑惠特克•钱伯斯揭露现任或前任政府中的7名官员是共产党人或者与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前国务委员、现任卡内基捐款委员会主席阿尔杰•希斯。但希斯全盘否认自己曾参加过共产党,并赢得了舆论的信任。面对压力,委员会中的许多成员都主张放弃对这一案件的调查工作,而尼克松却要求带领一个调查小组将调查进行到底。8月17日和8月25日,尼克松两次安排钱伯斯和希斯当面对质,但希斯一直否认自己是“共产党的同路人”,并威胁将以诽谤罪对钱伯斯进行起诉。11月,钱伯斯公开了著名的“南瓜文件”——一些拍摄在微缩胶卷上秘密文件。这些文件被钱伯斯藏在一个挖空了的南瓜里,因而被称为“南瓜文件”。这份文件是起诉希斯的有力证据。1950年,希斯被正式起诉,并被定罪。希斯案件证明了尼克松果敢的判断力。就在这一年,联邦调查局披露了共产党间谍已经窃走了原子弹机密的消息。人们越来越关注共产党在美国的渗透活动。尼克松进一步坚定了反共立场,并试图凭借其反共斗士的形象在国会中有更大的作为。
理查德·尼克松:跌宕浮沉圆梦想从政之路跌宕起伏(2)
1950年,尼克松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国会参议员选举。在竞选中,尼克松充分利用人们对共产主义渗透势力的反感情绪,把他的对手、民主党女众议员海伦•道格拉斯与共产主义联系了起来。通过对道格拉斯在众议院投票记录的分析,尼克松告诉选民,道格拉斯是又一个共产主义者。选民们相信了尼克松,把他送进了国会参议院。这时他才37岁。
195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将军选择尼克松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艾森豪威尔选择尼克松不仅因为尼克松年轻,可以弥补他在年龄上的劣势,还因为尼克松的反共立场很受保守主义集团的支持。
然而就在竞选过程中,《纽约邮报》刊登了揭露尼克松接受1.8万美元秘密竞选基金的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艾森豪威尔的竞选班子甚至建议立即换掉这位竞选伙伴。就在危急关头,尼克松争取到了宝贵的半小时电视演说时间,他要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向全国选民说清楚这笔基金的来龙去脉,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尼克松过不了这一关。艾森豪威尔更是在电视直播开始前30分钟还要求尼克松在其演说的最后主动宣布隐退。
尼克松顶住压力,用平静的语调向大约6000万电视观众详细罗列了自己的财产清单:一辆1950年出厂的旧汽车、加利福尼亚家中的财产净值3000美元、华盛顿家中的财产净值2万美元以及已缴人寿保险费4000美元。出人意料的是,他接下来还列出了一份债务清单:加利福尼亚住宅抵押欠款1万美元、华盛顿住宅抵押欠款2万美元,银行借据4500美元、欠父母3500美元、欠人寿保险费500美元。电视机前的退役老兵看到这位副总统候选人同他们一样背负着债务,一样处于财政窘境,引起了极大的共鸣。而小女儿特里西娅的爱犬切克斯的故事更是把尼克松的电视演说推向了高潮。在演说快要结束的时候,尼克松向观众承认自己曾接受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条名叫“切克斯”的长耳猎犬。但他表示那条小狗是别人送给他六岁女儿的,他不能因为自己是个名人就把小狗从女儿怀中夺走。尼克松深情而坚定地告诉观众:“现在我只想说,不管别人会怎么议论,我们将留下这条小狗。”无数已为人父母的选民被深深地打动了。
演说播出后,观众们的支持信潮水般涌向了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有大约200万份电报要求尼克松留下来参加竞选。甚至还有支持者发起了“一美元”捐款活动,以帮助尼克松一家偿还欠债。这次成功的电视演说帮助尼克松重新赢得了选民们的信任。他如愿跟随艾森豪威尔总统步入白宫,开始了长达8年的副总统生涯。
美国宪法对于副总统的职责并没有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副总统常常被视为一种闲职。而尼克松却在白宫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在华盛顿的时候,尼克松主持了19次总统内阁会议,26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1955年、1956年以及1957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三次重病卧床期间,尼克松更是独立处理政府日常事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然而,尼克松收获最多的还是外交经验。在担任副总统期间,他先后出访了54个国家。他在苏联与赫鲁晓夫进行的辩论曾给美国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总统大选时,尼克松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然而,他遇到的是他在国会里的老对手——约翰•肯尼迪。尼克松在竞选中着重强调自己是美国历史上最积极的副总统,甚至许诺将在每个州发表竞选演说。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但也在那些无望获胜的地方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尼克松在竞选的关键时期不慎碰伤了膝盖。由于伤口感染,他不得不在医院接受抗菌治疗。
9月26日,尼克松和肯尼迪开始了第一场电视辩论,大约7000万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虽然,尼克松在辩论的论点、论据上同肯尼迪打了个平手,但在形象上显然处于下风。刚刚接受过住院治疗的尼克松似乎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脸色苍白、形容憔悴,而肯尼迪则显得精力充沛,意气风发。辩论结束后,肯尼迪的支持率明显上升。11月8日,选民们在投票站作出了选择,肯尼迪以微弱的优势战胜尼克松当选总统。
总统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竞选,试图从那里找回一些安慰。然而,这一次他又失败了。在普选中,民主党现任州长埃德蒙•布朗击败尼克松,获得连任。
接连两次失败对尼克松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尼克松甚至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是新闻界的不实报道所致。他抱怨说:“希斯案件后的16年来,你们得到了很多——很多乐趣——因为你们有机会攻击我,而我认为,我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挑剔的……你们再也不能虐待尼克松了,因为,先生们,这是我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人们几乎以为尼克松就这样告别了政坛,许多人甚至将尼克松比作政治上的“死鸭子”。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