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

杜文玉 (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
夜宴 自序 目录
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
杜文玉著
中华书局出版
目录
导语:夜宴
一、夜夜笙歌——夜宴及《夜宴图》
二、高步出群——*倜傥韩熙载
1避乱到吴国
2坎坷宦途在南唐
三、难言苦闷——纵情声色自无奈
动荡:夜宴的时代
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藩帅当皇帝
1唐帝国的末日
2十七年后梁
3十三年后唐
4十一年后晋
5三年后汉
6十年后周
二、毛锥子安足用——武夫任将相
1士族的衰亡
2武夫的天堂
三、四分五裂的割据诸国——十国君主相
1闭门称帝的吴越钱氏
2兄弟阋墙的福建王氏
3残暴的南汉诸帝
4老骥伏枥与群驹争槽
5人称无赖的南平高氏
6其馀诸国君主
无为:夜宴的君主
一、治国理念的变化——从先主李昪到中主李璟
1吴国实权旁落
2先主李昪身世之谜
3雄心勃勃的统一之梦
4复杂的宫廷斗争
5混乱的南唐政局
二、只配当翰林学士的皇帝——后主李煜
1储位之争与家庭生活
2政治庸人与文学奇才
3软弱无为与苟安偷生
三、三十年来梦一场——李煜的可悲下场
1城破为臣虏
2往事已成空
苦闷:夜宴者的心态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韩熙载心态剖析
1空怀抱负
2心灰意冷
二、从《长乐老自叙》说起——北方士风
1《长乐老自叙》的由来
2离世趋势混事之北方士风
三、旷达与狂躁——南方诸国士风
1吴唐:狂躁重教
2西蜀:浮靡重金
3他国:委身武夫
茫然:夜宴的参与者
一、南唐党争——从宋齐丘、孙晟说起
1朋党的形成
2党争的焦点
3党争的结局
二、轻薄浮躁——宰相冯延巳
1无能宰相
2五鬼乱政
3文学成就
三、比翼双雄——徐铉、徐锴兄弟
1徐铉:博学扬美名
2徐锴:多才未彰显
四、耿直愚忠——潘佑、李平的悲惨命运
五、超然洒脱——韩熙载的朋辈
尾声:归宿
夜宴 自序 自序(1)
发生在《夜宴图》与韩熙载身上的故事,以及韩熙载与他周围的人们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对于当代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人们在看到《夜宴图》的时候不只会想到它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图中人物的命运,更会关心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关心韩熙载坎坷的人生,还有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等等。
当我冒着酷热在书房中为此书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感到一丝轻松,因为我终于可以以我之所知讲述人们未必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同时,又有一些微微的不安,总觉得还有一些话需要交待,这就是韩熙载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
韩熙载所处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它是在繁荣昌盛的唐王朝之后,出现的一段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
所谓“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王朝,都是建立在中原地区的政权;所谓“十国”,指建立在南方的九个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再加上割据于今山西的北汉。其历史从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起,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止,共计五十三年。这是旧史家们的传统观点。其实在北宋建立时,十国中的大部分国家,如南唐、吴越、南汉、南平、后蜀、北汉等小国还都存在,如何能说这个时代就已经终结了呢?公元979年,北宋大军灭亡了北汉,中国才算基本统一。若以此来计算,则五代十国的历史实达七十二年时间,而十国中有些政权的建立时间还要更早一些。
由于五代十国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纷起的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段历史自宋代以来便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做法。就像有的现代学者所说的,这一时期“表面上乱,实质是变”。最大的变化便是,从这一段历史的开始,就始终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发展趋势,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五代十国是唐末军阀混战的继续。因为在唐朝末年,全国到处是藩镇割据,混战连年不息,而这一时期却在中原地区消灭了藩镇割据,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南方各国也各自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这种区域性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再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
其次,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朝的统治阶层从皇室到官员,不是出身于士族就是科举出身的新贵,他们往往以门第自高,在婚姻方面崇尚阀阅。这种以衣冠缙绅为主的结构,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皇帝、国王到朝廷权贵,大多来自于社会下层,其思想观念更多地来自于平民,婚姻不尚阀阅。至于广大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租佃制进一步的发展,使其人身更加自由。
再次,便是这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为了能够在强敌林立的情况下得以生存,各国无不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主要是在手工业、商业、农业商品化等方面,比之唐代有了较大的进步,原来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如福建、两广、江西、湖南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至于在文化方面,如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南方各国无不重视对文人的吸纳,重视教育事业,培养当地子弟。在这一时期全国出现了两个文化中心,即南唐与西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唐宋八大家”的说法,除了唐代的两人外,宋代的六个人,原南唐境内的江西与西蜀正好各占三位,这种现象决非偶然的巧合。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唐代的福建考中进士者凤毛麟角,可是到了宋代,福建人才辈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与学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发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夜宴 自序 自序(2)
这个时代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的发生,又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涌现了多少才华横溢的奇才异人,又出现了多少嗜杀成性的赳赳武夫;这是一个扭曲的历史时代,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我不知道这样描述是否无愧于这一段历史,也不知道能否经受得起读者的检验。我将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一切评论,并修正自己的不足。
杜文玉
2006年7月
导语:夜宴 夜夜笙歌——夜宴及《夜宴图》(1)
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的后期,即公元968至970年间,一天日暮时分,熙熙攘攘的金陵城结束了一天的喧嚣,逐渐趋于寂静。夜幕降临以后,除了巡城将士偶然穿过街巷外,几乎没有行人往来。在城南凤台里天禧寺东有一座豪宅,这是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府第,宾客盈门,十分热闹,南唐有名的画师顾闳中也在其中。
这不是顾闳中第一次来到韩熙载的家,但是那份豪华的气派,还是让他叹服,黑色的几案坐榻,沉厚古雅,宽大的屏风,绘有山石树木,几案上摆满了精美的食器,食器中盛满菜肴、酒水,侍女环列,只待宾客到齐,夜宴便正式开始。
在画师顾闳中的眼中,韩熙载家的夜宴是从听乐开始的。宾客们在觥筹交错、笑语喧哗之后,或坐或立,男女相错,欣赏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演奏琵琶。李家明坐在妹妹身旁,在场的宾客还有紫微郎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等人,坐在榻上身着红袍的是状元郎粲。在这一时刻,众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李家明之妹身上,认真倾听她精彩的演奏。戴着高帽子、留一绺长须的韩熙载坐在榻边,垂手注目,若有所思,看上去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韩熙载夜宴图》之一李家明的妹妹刚刚退下,韩熙载家中的宠伎王屋山便应节起舞了。王屋山身材小巧玲珑,能歌善舞,俊慧异常,深得韩熙载的怜爱,“每醉,须乐聒之乃醒”,可见宠爱到何种程度。王屋山表演的是唐代著名歌舞大曲“六么”。“六么”本名“录要”,后讹为“六么”、“绿腰”,属于软舞系列,多由女子独舞。关于此舞的舞姿描写,唐代诗人李群玉曾写过一首《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堕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
惟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这首诗将“六么”舞轻盈飘逸的优美舞姿描写得详尽具体、淋漓尽致,真让人恨不生当其时,一睹为快。在王屋山表演时,韩熙载亲自击羯鼓,以鼓点宣示节奏,把他的兴致带动得渐渐高涨起来,但是别人仍然看不到他的笑容。其他人有的拍板,有的击掌,沉醉其间,乐不知归。韩熙载有一个朋友德明和尚,这时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得拱手而背立,不敢直视舞者。韩熙载是个崇信佛教之人,曾送两个幼婢出家,一人名叫凝酥,另一人名叫素质,因此有僧人往来并不足奇。
乐舞结束后,韩熙载退入内室休息。韩熙载坐在榻上,一名侍婢端水让他洗手、盥濯,另一名侍婢送来茶水,还有几名侍婢坐在榻上围侍。仅韩熙载小憩时,周围侍奉的婢妾就达七人之多。韩熙载家蓄养伎妾百馀人,除了王屋山外,还有多人也精通音乐歌舞。
短暂的休憩之后,韩熙载更换便装,敞露胸膛,盘坐椅上,夜宴再次开始。韩熙载一边执扇与侍婢说话,一边倾听音乐,在其身侧有一婢执扇,身后有一婢服侍。在韩熙载的面前有五位女伎在拍板的应和下箫笛齐吹,教坊副使李家明亲执拍板,配合箫笛演奏。李家明与韩熙载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在韩熙载家无拘无束。
导语:夜宴 夜夜笙歌——夜宴及《夜宴图》(2)
夜阑时分,音乐演奏结束了,宾客们纷纷散去。韩熙载一只手拿着鼓槌,举起另一只手示意,送别宾客。有的宾客醉醺醺地搂抱着伎妾的腰部,有的宾客牵着伎妾的手,态度亲昵,还有一婢隔屏风与一宾客私语,像是在挽留。在韩熙载家,伎妾众多,不加防闲,旦暮不禁出入,与宾客生徒杂处,甚至有“夜奔客寝”者。
晚年的韩熙载纵情声色,金陵韩府的夜宴笑忘流年。但是在宫廷画师顾闳中的笔下,这一切竟然成为历史瞬间永恒的定格。顾闳中是南唐的画院待诏,他来到韩府参加“夜宴”,应该是没有得到邀请的。但是这位画师的眼光是独特的,他把韩熙载家中的宴乐场景分为五部分,绘制在长三百三十五点五厘米、宽二十八点七厘米的绢面上,流传至今,这就是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钤有自南宋“绍兴”印到近代张大千的收藏印记共计四十六方,著录于《宣和画谱》、《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书。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形式描摹了韩熙载家设宴行乐的场景,根据场景先后次序,以韩熙载为中心,分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及“宴散”等五段。从艺术构思的精密程度看,画家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但却打破了时间概念,五个画面一气贯注,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面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适度。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类器物,完成了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露痕迹地糅为一体,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可以独立成画,又是一幅完整的画卷。其中有些画面没有画出墙壁、门窗、屋顶,也没有画出光暗及灯烛,但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观众感到宴乐是在室内的夜晚进行,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练手法。犹如中国的传统戏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便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构思巧妙,令人叫绝。
整幅画卷以韩熙载为表现中心,细致地描绘了他从夜宴开始以后几个不同阶段的神情与活动,精细地把握住了他情绪变化的脉络。韩熙载长髯、高冠的外形描绘,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他一方面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伎乐合奏,送别时听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他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在他放纵声色的外表下面,难掩他对国事的忧心忡忡。
在全图四十多个人物的刻画上,作者力求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动态表现反映其内心状态,同时营造了多种群像组合形态,透出生动和谐的形式美感。画家还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如以侍女的探头听琵琶暗示演奏技艺之高超,以盘中水果点明节令,以案上烛火表示时间等等,都值得细心去体会。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愈是热闹,就愈是显出韩熙载的抑郁无聊、心事重重。
导语:夜宴 夜夜笙歌——夜宴及《夜宴图》(3)
《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时间,由于画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现在已经无法确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顾闳中是奉后主李煜之命潜入韩熙载府中,并观察韩熙载夜间与宾客、诸伎混杂,放纵宴乐之事,目识心记,然后绘成图卷进献的。
对于当时韩熙载担任的官职,后人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中书侍郎,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中书舍人。如果顾闳中绘《夜宴图》时韩熙载任中书舍人,据徐铉所撰的《韩熙载墓志铭》及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等书记载,韩熙载任此职时是在中主李璟统治的保大年间,而《夜宴图》的绘制却是在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所以这一说法显然有误。那么比较可信的说法就是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期间被绘下了夜宴时的情景。
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是在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因此《夜宴图》的绘制时间应该是在开宝前期,即968年至970年之间,970年韩熙载去世。
《韩熙载夜宴图》原为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收藏。张先生在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以五百两黄金的巨款在北平购得。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派人在香港组成了一个秘密收购小组,主要负责收购流失海外的艺术品,以保护国宝。1951年,张先生从印度回到香港,并且居留约一年之久。在此期间,收购小组负责人徐伯郊与张大千过从甚密。徐伯郊利用自己是香港银行高级职员,又是著名收藏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把他当做知心朋友。过了不久,张大千欲离开香港,举家移民南美。国家文化方面的负责人郑振铎在北京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写信给徐伯郊,指示徐利用其父与张大千是世交的关系,在港多与张大千接触,一是希望张大千能够返回内地,二是希望通过张大千的关系,争取将流失到美国、日本等海外的中国古代书法名画收购一些回来。
当徐伯郊把郑振铎信的内容告诉张大千之后,张大千对郑振铎的关心与热忱非常感激。尽管出于种种原因,张大千当时没有回到内地,仍准备移居海外,但他却把自己最心爱的五代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画的《潇湘图》、北宋刘道士画的《万壑松风图》等一批国宝,还有他以前收集到的一些敦煌卷子、古代书画名迹等珍贵文物,一共折价两万美元,以极低的价格全部“半送半卖”给了祖国。这批珍贵文物皆由徐伯郊经手,由国家文物局全部收购,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1)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齐鲁大地,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在这*的岁月里,北海县(今山东潍坊)的一户小官吏家中,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了。他的出生除了给这个家庭带来些许欢乐外,竟然在所有的文献中都找不到其降生月日的记载。
这个平凡的小生命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名震南北的韩熙载,他是南唐的著名臣僚,才华横溢,*倜傥,当时人称之为神仙中人。每次外出,人们仰慕其大名,随观者前呼后拥,场面十分热烈。韩熙载语言诙谐,谈笑风生,听者忘倦。他多才多艺,通音律,能歌舞,善书画,尤精八分书,冠绝当时。韩熙载生性孤傲,不惧权贵,在朝中除皇帝外,平生不拜一人,这种高洁的品格也增加了其人格魅力。
由于这些原因,使韩熙载名声远播,无论南北,皆知其名,旧史记载说:韩熙载“为当时*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可见影响之大。连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他也不敢忽视,据《图画见闻志》卷三记载:画家王霭,善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在五代时颇有影响。入宋后,王霭在宫廷画院任祗候,曾奉命出使南唐,暗中将南唐的三位著名人物的相貌画了下来。这三个人就是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前者号称江左之诸葛武侯,后者则是南唐的著名战将,都被中原王朝视为日后统一江淮的障碍,韩熙载能名列其中,可见宋朝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王霭由于任务完成得好,归朝后升任翰林待诏。
王霭给韩熙载画的像流传广泛,以至于几十年后,人们把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韩愈都画成了韩熙载。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记载了这个趣事。书里说现在人画韩愈,小面而美髯,戴着纱帽,这其实是江南韩熙载,韩愈胖而且少髯。当时这幅画还有流传,上面的题款可以看得很清楚,应该是韩熙载而不是韩愈。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这也是他被讹传为韩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宋朝元丰年间,以韩愈从享文宣王庙,也就是孔子庙,各郡县孔庙中所画的,其实都是韩熙载。后世人辨认不清,韩愈于是变成韩熙载了。
1避乱到吴国
韩熙载,字叔言,其祖先在先秦时期居于南阳,即今河南济源县、淇县之间,春秋时属于晋国。晋末为避战乱,迁居到昌黎(今辽宁义县)。昌黎韩氏在唐代曾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著名大诗人韩愈,遂使昌黎韩氏声名远播,也使许多韩姓之人都以出自昌黎为荣,加之韩熙载与韩愈很可能出自同一远祖,于是后人好事者,便称其为昌黎人了。
至少在唐朝后期,韩熙载家已经迁到了北海。其曾祖父韩钧,担任过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韩光嗣,任秘书少监、平卢观察支使。不过韩熙载的曾祖、祖父似乎没有多大的作为,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他的父亲韩光嗣虽然也没有多少作为,却被卷进了一场兵变,并且导致了韩熙载不得不南迁江南,以避祸乱。
韩熙载的家当时在五代的后唐统治之下。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邺都发生兵变,唐庄宗命宿将李嗣源率大军征讨,不料李嗣源的军队也发生兵变,与邺都乱兵联合,拥立李嗣源为主。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2)
这年三月,平卢节度使符习奉命率本军前往邺都平叛,中途得知这一情况后,不敢继续前进,遂率军返回青州(平卢镇的治所)。走到淄州时,又遭到平卢监军使杨希望派来的军队阻击,不能前进。符习无奈,只好率军西返。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时,李嗣源派人招降,符习遂与李嗣源合军,并进占了汴州(今河南开封)。
杨希望得知符习归顺了李嗣源,便派兵包围了符习在青州的私宅,打算将其家属全部杀死。符习部将指挥使王公俨此时也留守在青州,此人素为杨希望所信任,他对杨希望说:“内侍尽忠朝廷,诛杀反叛者,谁敢不从命!只是当务之急,应该先分兵守城,以防外变,符习的家属不足虑,随时可以动手处决。”杨希望听信了王公俨的话,分兵把守城池。王公俨就利用其兵力分散之机,擒获并杀死了杨希望,也使符习的家属幸免于难。
其实王公俨也是一个野心家,他在诛杀杨希望后,便怂恿将士们上表,请求朝廷任命自己为节度使。这时唐庄宗已死,李嗣源即皇帝位,即后唐明宗。唐明宗任命王公俨为登州刺史,另行任命天平节度使霍彦威为平卢节度使。王公俨借口将士挽留,拒不前往登州上任。霍彦威率大军进屯淄州,准备进攻青州,王公俨自知不敌,心中畏惧,才勉强前往登州。这年七月,霍彦威进驻青州,并派兵追赶王公俨,将他杀死。参与此事的其他将士也同时被斩,其中包括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
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中岳嵩山读书,大约二十岁时游学于洛阳,并且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此时其年龄大约在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之间。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考中进士后是否担任过官职,史书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不久就发生了其父被杀的事件,并且诛连到整个家族,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韩熙载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朋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今安徽阜阳),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水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关于韩熙载与李谷之间还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韩熙载与李谷在正阳分手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其谋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南唐,却无所作为。
2坎坷宦途在南唐
吴睿帝顺义六年(926年)七月,韩熙载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类似于投名状,即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等情况,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行止状》至今尚存,《江表志》一书全文收录,后清人又收入《全唐文》之中,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然是请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行状,却丝毫没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显得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3)
文章开头用简短的文字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然后笔锋一转,便说“某闻钓巨鳌者,不投取鱼之饵;断长鲸者,非用割鸡之刀。是故有经邦治乱之才,可以践股肱辅弼之位。得之则佐时成绩,救万姓之焦熬;失之则遁世藏名,卧一山之苍翠”。意在说明帝王选贤用能的重要性,然后便开始介绍自己的才学,“某爰思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但励志以为文,每栖身而学武。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垠,方酣勇战”。说自己从幼年便不同于其他儿童,不贪玩耍,励志读书习武,胸藏文韬武略,“争雄笔阵,决胜词锋”。还说自己能“运陈平之六奇,飞鲁连之一箭。场中劲敌,不攻而自立降旗;天下鸿儒,遥望而尽摧坚垒。横行四海,高步出群。”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韩熙载在青年时确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的抱负,然而却也极易招致非议,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
当时在吴国掌握实际大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必须要首先得到他的赏识。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说韩熙载“年少,*不守名检”,徐铉所撰的《韩熙载墓志铭》说他“以俊迈之气,高视名流,既绛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间不处”。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先后充任滁、和、常三州从事,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有关。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十年以后,到了升元元年(937年),李昪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南唐的都城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秘书郎,从六品上,其本职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的课写之事,但韩熙载却被派到太子东宫,可见李昪对他仍然心怀疑虑。从李昪对韩熙载所说的一番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意思,他说:“卿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辅佐我儿。”
不过韩熙载却不这样认为,后来在李璟即位后,他曾对人说:“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为我是幕客之后。”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的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所以才不能得到李昪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李昪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如何会以门第高低取人?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怎么会独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李昪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自然难以获得李昪的赏识。可见无论多聪明的人,认识别人容易,真正了解自己反倒很难。
正因为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韩熙载在东宫一待就是七年,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璟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保大元年(943年),先主李昪驾崩,太子李璟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璟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员外郎虽然仍是六品的官职,但毕竟是尚书省郎官,在唐五代属于清选之官,升迁的前途较好;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红)袍,韩熙载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璟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璟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璟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出于报答李璟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4)
按照中国古代礼制,凡皇帝死后,都必须给其拟定一个庙号。南唐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昪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昪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昪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中主李璟的欢心。但是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璟满意。
李璟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什么“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李璟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虽然韩熙载此举没有得到李璟的赞同,但由于李璟是一个宽厚的人,并不影响他对韩熙载的信任。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一一进行了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对于韩熙载的这些表现,李璟看在眼里,遂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对他委以更重的职责。
按照唐五代时期的制度,置中书舍人六员,以其中一员掌管起草诏敕的工作,称为知制诰;如果以其他官员掌管这项工作,则称兼知制诰,或权知制诰。韩熙载能任此职,除了表明中主李璟对他的信任外,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他的权力。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中主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保大四年(946年)八月,枢密使陈觉擅自调发汀、建、抚、信等州军队进攻福州,中主李璟惟恐有失,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次年三月,由于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队的增援,南唐军队大败,损失惨重。四月,李璟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竟然免死,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御史中丞江文蔚上表弹劾宰相冯延巳、魏岑怂恿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宋齐丘与冯延巳大肆鼓吹开疆拓土,对发动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韩熙载又与徐铉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李璟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
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韩熙载此举更加深了他们的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因为此时宋齐丘党的势力甚大,李璟不得已,只好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
在外州数年后,他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等于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最初所任的官职。后来从员外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因为韩熙载毕竟是中主李璟当太子时的旧僚,且颇有才华,于是李璟又给他赐紫,即可以穿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色袍服。按照唐制,六部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未达到三品的重要官员,如有必要,才可赐紫,而韩熙载仅仅是五品的郎中,便能得到赐紫,说明李璟对他仍然是信任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提升做好了铺垫。果然不久,韩熙载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5)
自保大十三年(955年)以来,后周大军进攻淮南,连败南唐军队,中主李璟数次遣使求和,皆不能如愿。次年,李璟命其弟齐王李景达为诸道兵马元帅,以陈觉为监军使,率大军抵御周军。韩熙载素知陈觉志大才疏,忌贤妒能,前番统兵攻取福州,损兵折将,致使南唐国力遭到很大的削弱,所以上疏坚决反对。他说:“亲莫过亲王,重莫过元帅,何必再任命监军使!”由于先主李昪在世时,曾一度有意立李景达为太子,此事虽然未能实施,但毕竟在李璟心中已形成了阴影,把兵权交给李景达并不完全放心,所以才派陈觉进行牵制。在这种情况下,韩熙载的劝谏自然不会被采纳,然李璟的固执己见,却为南唐军事的惨败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这一时期南唐军队虽然屡败,但由于后周军队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了淮南人民的反抗,他们自动拿起武器,四处袭击周军;加之周世宗一度返回汴梁,南唐失去的州县又有不少相继被收复。南唐的寿州守将刘仁赡出兵攻击围城的周军得手,杀伤数万,焚毁其器械无数。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刘仁赡派人至李景达驻扎的濠州,请求派大将边镐来守寿州,自己乘胜率军出城与周军决战。由于陈觉的干扰,刘仁赡的请求没有被批准,刘仁赡愤郁得疾。这时各地周军纷纷撤退,准备集中兵力攻取寿州,南唐诸将请求乘机据险邀击周军,而朝中权要担心事态扩大,不许行动,致使周军安然退至正阳,使寿州之围更加难以解救。李景达虽为元帅,却处处受到陈觉的牵制,军政大权实际控制在陈觉手中,而陈觉拥兵五万,无意决战,将吏畏其权势,无人敢言。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时,却发生了南唐大将朱元临阵叛变降敌的事件,致使局面不可收拾。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朱元奉命担任淮南西北面应接都监,他连下舒、和二州,驻军紫金山。朱元善抚士卒,与之同甘苦,每战誓众,慷慨陈词,流涕被面,士卒皆有效死之意。陈觉与朱元不和,密奏朱元不可信,不可付以兵权,中主李璟于是命杨守忠前往代替朱元统军。杨守忠到前线后,陈觉以李景达的名义,召朱元至濠州议事,谋夺其兵权。朱元闻知,悲愤欲自杀,其门客劝他投降后周,朱元遂率本部万馀人归降了后周。朱元的投降引起南唐诸军崩溃,纷纷沿淮河东逃,被事先埋伏的周军截击,死伤及投降的达四万馀众,抛弃的船舰器械不计其数。李景达、陈觉狼狈逃回金陵,大将边镐、许文稹、杨守忠被俘。寿州援兵断绝,守将刘仁赡忧愤而死,寿州失守。其馀各州守将纷纷弃城而逃,后周战舰直入长江,布列江面。南唐彻底战败,只好割让淮南十四州给后周,并称臣纳贡。
中主李璟不听韩熙载的劝谏,终于酿成战败的大祸。从此南唐积贫积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威胁,李璟被迫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郁郁寡欢,终于一病而亡。
后主李煜即位后,任命韩熙载为吏部侍郎、兼修国史。不久因为改铸钱币之事,韩熙载与宰相严续争论于御前,韩熙载辞色俱厉,声震殿廷。后主因其失礼,改授秘书监。不到一年,又再次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并升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后又因为其旷达不羁,放纵声色,被人弹劾,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即于洪州安置。韩熙载上表乞哀,于是又被留了下来,重任旧职。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6)
这一时期韩熙载仍不改其狂傲的性格,由于后主李煜生性宽仁厚爱,凡事皆能容忍,君臣之间尚能相安无事。比如后主纳小周后时,在宫中大宴群臣,韩熙载却赋诗讽刺,而李煜未加谴责。有一次,李煜狩猎于青龙山,返回金陵后,亲自到大理寺复核关押的囚犯,多有赦免者。韩熙载再次上书进谏,认为此事自有司法部门负责,监狱非君主所应入之地,要求后主自罚钱三百万以充军费。后主也没有怪罪于他。开宝元年(968年)五月,韩熙载撰成《格言》五卷、《格言后述》三卷,进献给后主李煜,并上疏“论刑政之要,古今之势,灾异之变”。李煜读后非常赏识,遂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职。
韩熙载平生不惧权贵,性格诙谐,宋齐丘势盛时,自以为文章华美,盖世无双,好给人撰写碑志,而韩熙载因为八分书尤佳,所以每逢此类事,都由宋齐丘起草文字,而由韩熙载进行缮写。韩熙载每次承担此事时,都用纸塞住自己的鼻孔,有人询问何故?答曰:“文辞秽且臭。”韩熙载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喜好奖掖后进之士,因此时常有人投文求教,当遇到那些文字低劣的文章时,他遂令女伎点艾熏之。当见到求教者时,故意批评说:“怎么您的大作这么多艾气啊!”据载其出使中原时,有人问道:“江南人为何不食剥皮羊?”韩熙载回答说:“这是江南多产罗绮的缘故。”当时问者还没有弄懂其意,等到后来醒悟过来,韩熙载已经离去多日了。
据《玉壶清话》卷四载:后周曾派遣陶谷出使江南,以观察虚实。陶谷在南唐君臣面前容色凛然,宴席之间,从未谈笑,显得道貌岸然。韩熙载对其亲朋说:“我辈经事已多,历官多年,陶公何必如此?我观此人,非端介正人,诸君请观,吾有法使其露出原形。”于是命歌妓秦若兰冒充驿卒之女,旧衣竹钗,每天早晚在馆驿中洒扫庭院。秦若兰容貌秀美,即使宫掖之中也很少有如此佳丽。陶谷见其美丽,遂上前询问其家世,秦若兰说:“妾身不幸,夫婿亡故,无处可归,托身于父母,就是馆驿中守门的那对老夫妇。”陶谷爱其美貌,遂成好事,并赠《春光好》词一首。数日后,中主李璟设宴于澄心堂,命以玻璃巨盅酌满酒,请陶谷饮之,陶谷不理不顾,李璟便将秦若兰叫至席间,令其演唱前日陶谷所作之词:
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只是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瑟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陶谷听后只能愧笑,于是再也不敢推诿,连酌连饮,醉吐茵席,南唐君臣仍不作罢。陶谷由于这个原因,遂为中主李璟所轻视,北还之日,只命几个小吏设薄宴于郊外相送。等到陶谷回到汴梁时,其在南唐的所作所为及其所撰之词,已经传遍了京师。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陶谷后来始终不被重用。
关于此事,宋人周所撰的《清波杂志》认为可能不实。尽管如此,由于这则故事颇能反映韩熙载为人处事的风格,故附述于此。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十月,韩熙载奉命与太府卿田霖出使中原,参加宋朝皇太后的葬礼。被宋朝久留而不遣还,韩熙载遂题诗于馆驿的墙壁之上,诗曰:我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导语:夜宴 高步出群——风流倜傥韩熙载(7)
还至江北时,举目无相识。
清风吹我寒,明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还有一种不同的记载说,其所作诗共有两首,除了前面一首外,还有一首是:未到故乡时,将谓故乡好。
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
目前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
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
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京中旧居处。
桃脸蛾眉笑出门,争向门前拥将去。这两首诗是否是韩熙载所作,还不好论定,尤其是后一首,更可怀疑。不过这两首诗倒是客观地反映了韩熙载当时的心境,因为韩熙载青年时离乡,相识的故旧皆已故去,而妻子儿女又皆在江南,加之此时的韩熙载已届六旬,思念江南,盼望归去,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导语:夜宴 难言苦闷——纵情声色自无奈(1)
韩熙载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见识学问都有许多独到之处,他入仕南唐以来多次进言,均能切中时弊。但是至后主李煜统治时期,南唐统治岌岌可危,而李煜却不想有所作为。韩熙载知大势已不可扭转,遂纵情于清歌艳舞之中,这种行为是朝野清议所不能容忍的,也与一个朝廷大员的身份极不相称。
韩熙载本来家财颇丰,除了每月丰厚的俸禄收入外,由于他文章写得极好,文名远播,江南贵族、士人、僧道载金帛求其撰写碑碣的人不绝于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赏赐,遂使韩熙载成为南唐朝臣中为数不多的富有之家。正因为韩熙载家富于财,所以他才有条件蓄养伎乐,广招宾客,宴饮歌舞。家财耗尽后,仍未有所改变,每得月俸,就散于诸伎,以至于搞得自己一无所有。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换上破衣烂衫,装成盲叟模样,手持独弦琴,令门生舒雅执板,敲敲打打,逐房向诸伎乞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有时碰到伎妾与诸生私会,韩熙载便不进其门,还笑着说不敢打扰你们的好兴致。以至于有的伎妾夜奔宾客寝处,其客有诗云:“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头畔着衣裳。”
韩熙载的这种行为,有意造成了*不羁、不堪重用的影响。但是他毕竟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仅靠游戏般的乞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不能度日、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好向后主上表哭穷,后主李煜虽然不满,但还是以内库之钱赏赐。于是韩熙载索性不再上朝,被人弹劾,贬为右庶子,分司于南都,即于洪州安置。韩熙载遂尽逐诸伎,一面单车上路,一面上表乞哀,当后主将他挽留下来后,以前所逐诸伎又纷纷返回,韩熙载也重新回到了以往那种纵情声色的日子。后主李煜感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韩熙载才华横溢,也曾经立志报国,却*到如此地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颇多猜测。
后主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这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陆游《南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应该是确实无疑的,这也很可能是李煜派人去韩熙载家绘制夜宴生活图景的原因。在诸多的传闻之下,李煜颇想知道真相,以便确定是否重用。顾闳中大概就是领受了这样的使命,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还有一种说法,见于《五代史补》,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毎当延宾客请谒,先让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韩熙载才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同时还有医人及烧炼僧数人,毎次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后主李煜知道之后,虽然很生气,但是因为韩熙载是朝中大臣,不想直指其过,于是命待诏画图以赐之,使其自愧。不管怎么说,从这一点来看,后主李煜了解韩熙载夜生活的目的,都是出于善意,或欲重用,或欲促其能有所改正。
关于韩熙载纵情声色、躲避拜相的真正原因,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与《钓矶立谈》等书均说:韩熙载“认为中原王朝一直对江南虎视眈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我们连弃甲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够接受拜相,成为千古之笑谈?”在这一时期,韩熙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了,而且亡国当俘虏的命运迫在眉睫,个人内心和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痛苦在折磨着他,使他除了以声色自娱来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别无出路。这就是我们看到《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在欢宴时,非但不是心情欢畅,反而表现出悒悒不乐、心情沉重的表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夜宴 难言苦闷——纵情声色自无奈(2)
韩熙载在六十九岁的时候死去,那一年是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尽管也有野史记载他是被谋害致死的,不过这些均为无稽之谈,不足于采信。韩熙载死时毕竟已经六十九岁了,在古代社会已经算是高龄了,加上其晚年纵情声色,心情又非常郁闷,寿终正寝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韩熙载死后,后主李煜非常痛惜,欲赠其同平章事的官职,遂问左右前代是否有这样的先例,左右回答说以前刘穆之曾赠开府仪同三司。于是下诏赠韩熙载左仆射、同平章事,即宰相之职,谥曰“文靖”,这在古代已经是极好的谥号了。韩熙载死时家里已经非常贫穷,棺椁衣衾,都由后主赐给。后主又命人为其选择墓地,要求必须选在“山峰秀绝,灵仙胜境,或与古贤丘表相近,使为泉台雅游”。后来将他埋葬在风景秀美的梅颐岭东晋著名大臣谢安墓旁。李煜还令南唐著名文士徐铉为韩熙载撰写墓志铭,徐锴负责收集其遗文,编集成册。这种待遇对于臣下来说,可谓荣耀之至了。
动荡:夜宴的时代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藩帅当皇帝(1)
1唐帝国的末日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帝都长安,万籁俱寂,行人绝迹,一队人马保护着皇帝从禁苑延秋门而出,匆匆向西疾驰而去。
这支队伍走得如此匆忙,除了杨贵妃姐妹、宰相杨国忠及少数几个皇子和亲信宦官外,就连皇帝的其他嫔妃、公主、皇孙以及百官,都被抛弃不顾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使唐玄宗出逃得如此仓皇?原来数天前,关中的屏障潼关已被安禄山叛军攻破,关中无险可守,唐玄宗只得匆匆逃往西蜀避难。
唐人绘《明皇幸蜀图》经过八年的战争,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大唐煌煌盛世已不复存在,在战争中各地藩镇势力坐大,形成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藩镇本来设在边地,唐朝在平定安史叛乱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便把这种军事体制移至内地,在中原一带陆续设置了一批藩镇。战争结束后,这种体制被保留了下来,后来越设越多,以至于全国各地无处不有藩镇的设置。唐末黄巢起义爆发以后,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藩镇势力进一步壮大,而唐中央经过农民起义的打击,控制力受到极大的削弱,无力制约跋扈的藩镇。藩镇之间为了扩充地盘,也互相吞并,致使混战连年不息,破坏了社会经济,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唐朝末年长期的军阀混战之中,一些弱小的藩镇相继被吞并,在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数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其中最强大的为割据于河东的李克用集团与占据河南的朱全忠集团。这两大集团之间的长期攻战,构成了唐末军阀混战的主线。汴晋角力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虽然是沙陀族人,却在历代史家的笔下,被塑造成为一个忠君爱国的良臣形象。
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为*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朝任命为大同防御使,进而升任振武节度使,并赐以宗姓,改名李国昌。这就是这个家族得以姓李的原因。李克用在唐僖宗时曾因杀死云中防御使段文楚,被唐廷*,李氏父子不敌,逃入鞑靼人聚居地区躲避。不久黄巢义军攻入长安,为了利用这支力量*义军,唐廷遂赦免其罪,命他们率军入关中进攻义军。李克用率领的代北铁骑主要由沙陀、吐谷浑、突厥、回鹘等部族人组成,骁勇善战,剽悍异常,所向无敌。义军不敌,只好退出长安。李克用穷追猛打,尾随到河南,连战连胜,为唐王朝最后扑灭黄巢起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因为这个功劳,李克用被唐廷任命为河东节度使,随后他又兼并了昭义镇,将河中镇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势力覆盖了整个河东地区(今山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被封为晋王,成为唐末北方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之一。
北方地区另一强大的藩镇便是朱全忠军事集团,他原名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其父早死,他幼年随母在萧县地主刘崇家当牧猪佣工。黄巢起义时,他前往投军,转战南北,逐渐升任为大将。黄巢攻入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奉命进攻河中,却屡被击败。他多次请求黄巢派军增援,不被理睬,一怒之下,投降了唐朝。唐朝对他的来降非常重视,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全忠,以分化农民起义军。本为农民军将领的朱全忠,自此遂成为农民军的主要敌手之一。唐廷调集诸镇军队围攻长安时,朱全忠被任命为宣武(治所汴州)节度使。宣武镇遂成为朱全忠起家的本钱,此后他以此为基本力量,逐渐扩张,陆续吞并了中原地区不少藩镇,发展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军事集团。
动荡:夜宴的时代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藩帅当皇帝(2)
李克用集团虽然实力强大,但在战略上却存在致命的弱点。他自恃强盛,采取了四面出击的战略,到处树敌,虽然制服了许多藩镇,却未能有效地控制,时叛时附,所得地区也不能完全巩固。其内部也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摩擦,李克用又赏罚不公,全凭一己之喜怒,致使不少人离心离德。当年李克用攻克昭义镇,命其堂弟李克修为节度使,治理颇有成效。李克用视察昭义时,不问政绩如何,却因招待不周,打骂交加,李克修怨愤难平,被活活气死。李克用又任命其弟李克恭为节度使,此人骄横不法,引起兵变。乱兵杀死了李克恭,并向朱全忠投降。李克用派兵*,击败了来援的汴军,重新夺取了昭义镇。此战其义子李存孝居首功,李克用却另任康君立为节度使,李存孝气愤难平,遂暗中勾结朱全忠和成德节度使王镕,背叛了李克用。李克用率大军征讨李存孝所据的邢州,击败了王镕的援军,包围了邢州。李存孝无奈,只好泥首出降。李存孝是晋军中著名的勇将,战绩卓著,李克用惜其勇,本不想处死,但又不得不摆出姿态,下令车裂之。李克用原本以为诸将一定会出面劝解,他便顺水推舟,赦免李存孝。岂知李存孝平日自恃其勇,傲视诸将,竟无人出面解救,遂使此事弄假成真。李存孝之死,使李克用非常气恼,郁闷难平,又借题发挥惩办了几员将领出气。李克用自翦羽翼,实力大损。
李罕之早年势穷,投靠李克用后得以充任河阳节度使,他并不满足,乘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亡之机,起兵攻取了潞州,自称留后,并向朱全忠请降。朱全忠派汴将丁会援助他,当汴军赶到潞州时,李罕之病危。朱全忠遂命丁会为昭义节度使,将李罕之迁往他处,途中李罕之病死。由于李罕之的叛变,使朱全忠唾手而得泽、潞,直接威胁到太原的安全。
刘仁恭原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的部将,因为发动兵变失败而逃到太原,归降李克用。李克用攻取幽州后,任命刘仁恭为节度使。刘仁恭逐渐扩充实力,自感羽毛丰满,便开始不听李克用的节制。李克用与朱全忠数次激战,刘仁恭拒不发兵相助,而且还扣留了李克用派来的使者。李克用大怒,亲率军队征讨。双方交战时,李克用骄傲轻敌,饮酒大醉,胡乱指挥,致使晋军大败。从此,刘仁恭与晋交恶,威胁着太原的侧后方,致使李克用腹背受敌,局势对李克用集团越来越不利。
魏博镇居中原要冲,是双方必须争取的重要力量。魏博号称强镇,百余年来居于河北诸镇之首。朱全忠进攻朱瑄、朱谨兄弟时,他们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借道魏博前往援救。晋军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加之朱全忠施离间计,魏博节度使罗弘信遂发兵袭击晋军,晋军猝不及防,大败溃逃,兵械资粮损失殆尽。魏博既与河东决裂,自然与朱全忠结好。由于这些因素,遂使汴晋角力的天平开始向朱全忠集团倾斜。唐亡后梁立
朱全忠在与李克用的争斗中占了上风后,急于篡唐,因长安距汴州路途甚远,不便于直接控制,遂决定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昭宗无奈,只好顺从朱全忠之意。天复四年(904年)初,朱全忠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拆毁长安宫室、房屋,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
动荡:夜宴的时代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藩帅当皇帝(3)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大都市之一,虽然经过唐朝后期几次焚烧,但都影响不大,基本规模仍在,经过朱全忠此次破坏后,这座伟大的历史名城遂成为丘墟了。
唐昭宗到达洛阳时,唐廷的六军侍卫之士,已经散亡殆尽,昭宗身边卫士及宫中之人均为朱全忠派来的人。从长安至洛阳途中,昭宗身边尚有小黄门及打球、内园小儿二百多人,对于这些人朱全忠也不放心,命人灌醉后全部坑杀。然后换上年貌、身高相当的二百人顶替,昭宗初不能辨,后来才有所察觉。在这种情况下,昭宗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随时可能成为朱全忠的俎上之肉。
朱全忠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后,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襄阳赵匡凝等地方实力派组成了联盟,以兴复唐室*朱全忠为名,倡议天下共伐之。朱全忠决定举兵西讨,又担心昭宗会有所举动,于是决定害死昭宗,另立新君。这年八月,他指示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等人,乘夜暗之际,以入宫奏事为名,率兵进入内宫,昭宗身穿单衣绕殿柱而逃,被追上杀死,年仅三十八岁。本来还要杀何皇后,经其苦苦哀求,才免于一死。
昭宗死后,朱全忠另立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时年十三岁,史称唐哀帝。次年,朱全忠又杀死了昭宗其馀九个儿子。朱全忠认为唐朝的朝臣中还有不少人忠于李唐皇室,是自己篡夺皇位的障碍,必须彻底铲除,才能顺利达到目的。朱全忠的得力谋士李振,早年屡试进士不中,因而对这些所谓衣冠大族非常痛恨,同时也痛恨科举出身的朝士,也极力主张将这些人全部杀掉。于是朱全忠在滑州白马驿一举屠杀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李振意犹未尽,对朱全忠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全忠大笑,立即命人把这些尸体投入滚滚黄河。史称这次事变为“白马驿之祸”。
朱全忠大杀唐朝臣僚固然是为了篡夺皇位,但手段如此残忍,在士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极为凶恶的形象,迫使众多士子投向别处,增添了敌对力量,实际上不利于他创建新王朝。李唐皇朝经此一变,已经完全失去了统治基础,唐哀帝虽仍在位,实际上已经等于亡国。
公元907年,朱全忠代唐建国,都城汴梁,改元开平,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全忠将唐哀帝贬为济阴王,于次年杀害,年仅十七岁。
后梁建立时,仅有二十一镇,即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卢、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镇,共六十九州之地。其中武定是剑南西川的属镇,后梁仅占其一州之地,而荆南则保留着相对独立性,因此后梁在五代中版图最为狭小。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