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草根儿

曹保印(当代)
  农民工子女生活备忘录:《草根儿》
作者:曹保印
  草根儿 内容简介及书评
  内容简介
  农村孩子蚂蚱,家住在一个名叫秋后的、不知名的小村庄里。在他十岁生日那天,爸爸告诉他,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要领着他,到离家很远的省城打工。从此,蚂蚱和爸爸、妈妈,还有村里的其他人一起,走上了一条艰辛、痛苦,既洒满屈辱的泪水,又不乏顽强抗争的漫漫人生道路。
  在去省城的路上,蚂蚱他们遇到了几个用假美元骗钱的骗子,其中一个名叫小胖子的小骗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省城以后,爸爸、妈妈和其他的叔叔、伯伯们,遭遇了许许多多不公平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让蚂蚱在城里上学了。
  为了讨要被拖欠的工钱,大家集体去
  医院找领导。结果,不但钱没要回来,反而受到了羞辱;与此同时,因为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正在工地养伤的蚂蚱妈妈,被砸成了重伤。而由于得罪了医院领导,重伤的蚂蚱妈妈,竟然被直接送进了太平间,最终不治而死。
  蚂蚱妈妈的死,激起了大家的愤怒,一场农民工与医院的斗争,从此开始。虽然在一位好心律师的帮助下,蚂蚱爸爸他们打赢了官司,但也失去了工作。而为了能让蚂蚱在城里上学,和蚂蚱爸爸他们一起来省城打工的、蚂蚱的小学老师菊儿,历尽千辛万苦建起了学校,却又很快被查封。
  因为三虫儿的叔叔的奇遇,蚂蚱和小胖子成了好朋友。原来,小胖子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在和小胖子一起闯江湖谋生时,蚂蚱、小胖子,还有在省城新认识的小姑娘英子,三个人凭借智慧,抓住了那几个用假美元骗钱的骗子,还由此破获了一个抢劫银行的大案……
  本书以现实中无数正在发生的故事为背景,将农民工孩子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用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让他们和主人公蚂蚱一起,用心灵去感受现实生活的复杂,用头脑去思考当下社会的变迁。
  两相对照之下,城里孩子会在感动之余,慢慢学会珍视美好的生活、善待农村来的伙伴;农村的孩子会在泪光之中,看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在城市打工的无比艰难,慢慢懂得努力上进的必须、追求正义的重要。
  现实的强大冲击力、艺术的强烈感染力,使小读者面前呈现的画面,既悲苦感人、催人泪下,又激情昂扬、催人奋发。它融曲折的故事性与严肃的教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风格,更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一点一滴体味个体成长与社会成长的幸福与欢乐、痛苦与悲凉。
  书评(1)
  (特别说明:评语专家排名不分先后;为表达对本书序文作者朱学勤教授辞谢“博士生导师”身份署名的敬意,为本书写作评语的所有博士生导师,均不特别注明此岗位职务。)
  1、朱大可(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
  保印笔下蚂蚱的身世,正是无数乡村少年的写照。在少年读物竞相粉饰现实的时刻,《草根儿》这部长篇小说,还原了农民工子女受压迫经验的实录,向我们揭示了严酷的社会真相,并填补了少年文学苦难母题的空白。
  2、林达(著名华人作家):
  假如没有人给城里孩子讲这些故事,他们和蚂蚱们将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蚂蚱在他们面前走过,他们却看不见蚂蚱的存在。现在,蚂蚱从作者的笔下走出来,你不可能再视而不见。从此,城里孩子和农民工的孩子,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一样的孩子,为什么命运竟如此不同。
  3、徐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和社会活动家Jack Zipes问过一句话,“真的有只是写给孩子们的儿童文学吗?” 《草根儿》这个写给“小读者”的故事也是讲给“大读者”听的。它呼唤每个读者未泯的童心,以温暖的真情去重新注视还在困扰我们世界的不公和歧视。
  、周洪宇(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这是第一部写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揭开了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真实一角,为当代文学史贡献了“蚂蚱”这样一个鲜活的农民工子女形象。
  在我们的身边,像蚂蚱这样的农民工孩子,有着成千上万,甚至已经过亿。他们的生活值得我们了解。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他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关注。关注他们的命运,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希望,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它不但可以使你从中了解同龄人的命运故事,还可以使你从中汲取一种积极向善的、正义的力量,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5、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不是童话,但胜似童话。孩子们不仅需要想像的世界,还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所以,我愿推荐《草根儿》这部充满感情、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农民工子女生活的作品。不仅离开或打算离开乡土的人们可以用之为“启蒙书”,城里的孩子和大人也许更应当读它,以了解和进入这些就在他们身边,却命运迥异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6、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曹保印的《草根儿》是直面城乡和农民工问题的、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记得一个朋友说到过,中国人都是农民,不能假装自己不是农民。又想起一个朋友说,他担心城市人将堕落为劣等人。又记得当年有人唱道,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这些问题都需要想想。
  7、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不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小说,而是与农民工及其子女共呼吸的气息。
  这不是同情者的叹息,而是兄弟般的休戚与共之情。
  这不是城里人或知识分子一般的道义表示,而是对我们自己的人性和良知的发问。
  曹保印的小说《草根儿》,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是一种警示。
  8、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农民工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繁荣的牺牲品,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当农民成为一种身份,生为农民就变成命运的诅咒。这无疑是当代最为野蛮和不正义的社会现象。《草根儿》以小说方式讲述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激发我们的同情和思考,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9、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草根儿》这部长篇小说,是帮助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培养责任感、净化心灵的生动读本;也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少年儿童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励志读本。与风靡世界的韩国励志剧《大长今》一样,这部小说告诉小读者,我们的家庭出身尽管不能选择,但我们的人格不容轻视,我们的精神是同样积极的,我们的努力肯定会得到回报。这就像一缕春风启迪着社会的良知,在我们的儿童读物中,应有更多这样敢于面对真实社会问题的优秀文学作品。
  10、窦桂梅(全国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时空跨到后现代,高玉宝的“我要读书”,成了当今“蚂蚱”们的渴望。 贫困,苦着一张稚嫩的娃娃脸;没有安全感,而过着受刑般的日子;渴望平等,不敢奢望“锦上添花 ”,哪怕“雪中送炭”;寻求幸福,逃离种种困境,虽在“磨盘”中,磨得血肉淋漓。
  打开书,祝福这些蚂蚱们吧,让他们脱离贫穷,拥有平等、安全和幸福。
  11、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也许再过若干年,蚂蚱和三虫儿的后代读这本书时,就像现在的人读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故事一样,但这个结果一定与蚂蚱和三虫儿这一代人阅读这本书或与此类似的书并学会思考有关。我希望城市的孩子好好读读这本书,并懂得他们和蚂蚱与三虫儿们原本是一类。
  12、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上学堂”。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后半句说明了新社会孩子们的幸福景象:有学上,就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显然,新社会的幸福景象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蚂蚱的故事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要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堂,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需要我们艰苦的努力。蚂蚱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13、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悄悄浮出水面,那就是像野草一样顽强成长着的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权利问题。《草根儿》采用冷静的写实手法,描述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艰辛生活历程,它既是在吁求社会给予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待遇,更是在向每一个人发问: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农民工及其子女何以如此遭受命运的折磨?面对他们,我们该想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不但少年儿童读者需要认真阅读本书,成人读者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们,更应通过阅读本书,问自己也问自己的孩子:大大小小的蚂蚱们,和我们有什么两样?对类似蚂蚱的农民工子女,我们是该无视他们、忽视他们,还是该热爱他们、帮助他们?
  14、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农民工是最基层的国民,我们不能抛弃、歧视他们,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最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对未来的社会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借《草根儿》这部小说,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农民工和他们孩子的命运。而关注他们的命运,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15、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刑法室副主任):
  在讨论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就此来看,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相对贫困,相对于城乡隔绝状态下农村居民收入低下造成的绝对贫困,其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更险恶、更悲惨、更可怜。由此给农民工下一代带来怎样的伤害,曹保印先生的小说《草根儿》有生动描写,读来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21、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群体,他们生产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样是工人,但他们是“农民工”;同样是孩子,他们是打工者的后代,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曹保印先生借主人公 “蚂蚱”之口,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我要公平!”
  22、季卫东(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个农民工的最大心愿,莫过于省吃俭用让孩子接受教育,将来能比自己出息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这条路也给堵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几千万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工,背后还牵连着数亿翘首期盼的农民,构成无边无垠的“草根阶层”。他们一旦陷于对将来的绝望和不断枯萎,社会生态就会陡然变成荒漠,追求富强的所谓“中国梦”也就会消失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里。曹保印先生在《草根儿》这本书里指给我们看的正是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绿意,以此呼唤春风,以此祈求细雨。芳草,寸心,天知否?
  23、沈睿(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
  这是每个青少年都必读的书。小蚂蚱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分享和理解。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买、并跟孩子们一起读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诚实、善良、理解、同情、勇气、顽强、正直和向上。我们生活在这些准则似乎都被忘记了的时代。本书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在于巨大而宽厚的同情、怜悯和热爱——这些是优秀文学的真髓。
  本书通过小男孩蚂蚱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生存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放在世界文学传统的背景里看,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雾都孤儿》,其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其现实意义要求读者面对生存,并对我们存在的形态进行分析。其文学的意义在于提倡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性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罕见的道德力量。从十九世纪英国的《雾都孤儿》到今天的《草根儿》,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道德和激情力量的链接。
  24、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小说的主人公蚂蚱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就在于他是“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工”这个称呼就是荒谬的,它是身份社会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希望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城乡二元的身份制度被彻底废除。所有的公民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25、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草根儿》这部小说,是在质问我们社会的良心。它表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注意的事情: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从他们创造的财富中分享不到任何东西。这部小说描述了我们的社会正在怎样做孽。
  我希望大人不仅给孩子买这本书,而且自己也读一读。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现在的青壮年老了以后,就要靠蚂蚱这样的孩子来养活。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他们人均的剩余价值高,才能分出相当的财富养活老年人口。我们的社会如果还象现在这样作孽,那么就像我说的那样,“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
  “蚂蚱“们长大后,还是一个月挣六七百块,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怎么还有能力养活别人?现在的城里人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根本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还是农民工给我们多生了几个蚂蚱。以后社会要靠这些蚂蚱们创造财富。骄傲的城里人啊,想想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吧。你们即使不为他们想想,也得为自己想想。
  26、周振鹤(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幼吾幼及人之幼“是一句老话了,但现在做起来并不见得容易,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遭遇就是如此。改革以来,城市发展很快,有的城市的面貌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当中贡献最大的是谁呢,正是那些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生活十分简陋,工资很低,还经常被拖欠。但这些还不是最难过的问题,最最难过的是他们的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对进了城的农民工而言,他们看到了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明显差距,有哪一个家长不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地位与命运,但这些子女们的教育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草根儿》这本小说的写作就是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呼吁有良知的公民来为解决这样的困境出谋划策,这些公民既包括你我,也包括一般的公务员与当权者。
  我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但也对农民的生活有粗浅了解,因为我在矿山里工作了十五年,而矿山的周围正是地道的农村。我受到这本书的感动,我想它也一定能感动所有关心农村农民与农业,并由此而关心国家的未来的所有人。
  27、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蚂蚱这类孩子和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们每个人有道义的责任,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故事和需要。当我们的心里,也对蚂蚱这类孩子,怀有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负担,那么,我们就知道我们该为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因此,我希望家长们好好读读这本书。
  28、庄礼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
  通过孩童的眼睛去披露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这是《草根儿》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因其纯真,所以蚂蚱们心中的疑问更逼近人世的本真;因其年弱,所以蚂蚱们的苦难命运更让人不忍;因其友善坚强,所以我们相信蚂蚱们终将会拼来自己的一片天。
  29、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草根儿》这本小说,描写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实况,真实、感人。它除了能引起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其他层次的群体去同情他们、关注他们的命运,更能够催促人们去反思由人组成的社会怎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的状态,人类在一种怎样的社会状态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因此,我们的家长与少年儿童,不可不认真阅读。
  30、姜明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主任):
  《草根儿》是一本小说,是供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茶余饭后阅读、消遣的书。
  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和供我们消遣的书,作为研究今日中国问题的学者们,也许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某些问题或某些启示。
  试想:
  从事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们如果不研究,不涉及当下中国人口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其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深刻性能有保障么?其成果的价值恐怕要打些折扣。
  从事当代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如果不研究,不涉及当下中国人口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产和再生产规律,其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深刻性能有保障么?其成果的价值恐怕要打些折扣。
  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学者们如果不研究,不涉及当下政府政策对中国人口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影响和农民工及其子女对政府的期望,其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深刻性能有保障么?其成果的价值恐怕要打些折扣。
  从事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的学者们如果不研究,不涉及当下法律对中国人口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权益的保障现状和法律对当下农民工及其子女所处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现状,其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深刻性能有保障么?其成果的价值恐怕要打些折扣。
  从事研究今日中国问题的各领域的学者们要研究当下农民工及其子女涉及的种种问题,读读这本非真人真事但却是真实的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现实生存状况的书也许是有益的。
  31、周永生(外交学院教授):
  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孩子就像蚂蚱一样在破旧的工棚里玩耍或学习。即使风雨飘摇的旧厂房,租来的旧屋,也难以成为他们长期使用的校舍。我们无法让孩子选择出身,但是,因出身而带来的歧视和不公的遭遇会在小蚂蚱心中播下什么种子?我们不敢想象!卑微的小蚂蚱没有权利接受教育,没有起码的人格尊严,这对那些自视清高或处于上位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事情,但长远看来,社会动荡的祸胎将因此而酿成。
  童心的世界永远是美好、欢乐和清朗的。这种童心保持越长,人的幸福指数越高。可惜,由于生活所迫,一些孩子过早地卷入了成人的世界,尽管他们依然用好奇、天真烂漫的孩提眼光看待成人世界,但成人世界的复杂程度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当成人世界的不公、虚伪和血腥扑面而来的时候,无情地打击、摧残了他们稚嫩的心灵。《草根儿》这部小说,正是以小主人公蚂蚱的观察和亲历,展示了社会底层农民工、农民工的孩子现时境遇的作品,是一部勇于面对社会问题,关心下层民众疾苦的力作。
  32、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农民工的孩子,“秋后的蚂蚱”,最卑微的群体,最不幸的生活,就在我们周围,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感知他们的存在,关怀他们的生活,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关心我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巨大磨难下顽强挣扎的生命力,会让我们的那些空虚、无聊和烦恼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谓。他们不幸,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然而,在《草根儿》里表现出的这种充满地气的草根力量,又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可贵营养。
  33、郭巍青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如果要为农民工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我很愿意给他们读一读《草根儿》,讲一讲书中小主人公蚂蚱的痛苦。每一个跟随大人出来打工漂泊的孩子,都是苦命的“蚂蚱”。大家如果一块儿分担痛苦,也一定能够一起改变不公平的命运。成年人也应该停一下匆匆的脚步,听一听蚂蚱的故事。孩子单纯,看到了多少人间不平,而他们幼小的双肩,要扛着多大的社会压力。我们从此要想,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单纯的眼睛和心灵。
  34、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读了曹保印写的《草根儿》,我但愿这是小说。因为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这或许只是作者根据自己媒体工作的经验编写出来的故事。但是读了作者的《后记》我才明白,尽管这的确是小说,现实中的蚂蚱们和他(她)们的父母乡亲或许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凄惨。我想,作者之所以没有写成纪实作品,是因为他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暴露社会的创伤,而是要尽一位公民的义务。朱学勤将这称之为车薪面前的杯水,但众城成城,一杯杯水最终会熄灭车薪燃起的大火。何况蚂蚱们应该有美好的明天,所以我还是但愿这是小说。
  (本评语的标题为《但愿这是小说》)35、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我们的城市确实有了极大的改观,面对不断拓宽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老师对孩子说:这就是新的城市,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但是,在城市中,还生活着另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而这个城市却不是他们的——这就是像这部小说中的蚂蚱一样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习惯了不平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社会就无和谐可言。
  我希望童心是善良的,能像希望自己的生活美好、愉快一样,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得美好、愉快,能为别人的不幸而落泪;希望良知不会随着时光的逝去和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不会使人变得麻木不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因此,也希望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不至于断绝。
  ——题曹保印小说《草根儿》后36、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人们都说,经济发展使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流通,然而,事实却是,经济发展却使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陌生,彼此越来越隔阂,如果你是城市里的一位孩子的家长,就让你的孩子读一读这本小说吧,让你的孩子透过《草根儿》这本小说的打开的窗口,去了解那个他们从来无所知的真实世界。不要让他的纯真的同情心在缺少心灵滋润的世侩生活中过早地干涸。
  37、邓正来(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中国书评》主编):在“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下,国人关注的更可能是中国“都市化”浪潮中的城市居民的利益,而不太可能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结构”下的广大中国农民工子女之身体健康、受教育和生命安全的切实权利。而曹保印先生这本《草根儿》的小说,则会把我们的视线转向我们早就应该关注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中国农民工子女的命运。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1(1)
  当风渐渐吹黄田里的草,吹凉河里的水,吹起一片片似欢乐,又似悲叹的虫鸣时,秋已经悄悄深了,慢慢从早秋滑向中秋,从中秋滑向晚秋。
  晚秋,这是唱歌的人、写诗的人、作曲的人喜欢用的文化词儿,农民们不这样说。他们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也不掖着藏着,扭扭捏捏的——
  晚秋?那不就是秋后嘛!
  秋后,该收的庄稼收完了,该种的庄稼也种下了,正是喘一口气,歇一歇脚,东家西家有事儿没事儿,串一串门,喝一两口小酒的时候。
  不过,这样消消闲闲的日子,在秋后,很早就没有了。秋后的秋后,很少有人再有心情喘一口气,歇一歇脚,有事没事儿,串一串门,喝喝小酒了。秋后的秋后,庄稼活儿做得差不多的时候,人们都想着出去走走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所说的秋后的秋后,前一个秋后,是刚刚说过的季节,也就是晚秋时候;而后一个秋后,就不是季节了,它是一个小村庄,一个你在地图上,永远也找不到的小村庄。
  这并不是说,秋后从来不存在,而是说,它实在太小了,小得地图上没有它的位置。可是,即便是这么小的地方,也生活着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
  事实上,随便在中国农村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看到秋后的影子。也许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常常把秋后这样的村庄,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经在这里出生,然后慢慢长大到,有能力离开它的年龄。
  实际上,长大后从秋后走出去的人,要比现在的秋后人多得多。
  蚂蚱的很多亲威、邻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出生在秋后,又喝着秋后的水、吃着秋后的饭长大,可是,长大后,他们又一个个离开了秋后,离开了秋后的家。
  只要谁家的屋门一直锁着,蜘蛛在门口织起了网,你就可以说,这家人早已经离开了秋后,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来了。
  蚂蚱是谁?
  是秋后田野里,一片声儿叫着的小虫子吗?有时,会被孩子轻轻易易地抓住,从脖领上串一根狗尾巴草,然后,拿回家喂鸡吃?
  当然不是。这个蚂蚱,是一个刚过完十岁生日的男孩子,蚂蚱是他的小名。就在过生日那天,蚂蚱的爸爸告诉他,明天他不用去学校了。
  说这话时,蚂蚱的爸爸没有敢看儿子。
  “为啥不去了?”蚂蚱问,“明天我们学校开学呀!”
  蚂蚱的爸爸看了他好一会儿,却没有回答,即使火红的烟头烫到了手。
  爸爸的沉默,让蚂蚱不知所措。但是,很快,蚂蚱就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看见爸爸的眼圈红了。
  蚂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在秋后小学,蚂蚱每学期都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尽管这样,除了一张巴掌大的油印“喜报”,蚂蚱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奖品。哪怕,这些奖品只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或者一枝不带橡皮的铅笔、一个薄薄的作业本。
  有一次,蚂蚱曾经小心翼翼地,就这件事问过同桌石头,石头说:“我爷爷没钱,他经常连工资都拿不到。”
  石头的话,是对的。不但石头爷爷经常拿不到工资,秋后小学的其他老师,也常常拿出不到工资。就是因为这样,不少老师在学校里教不了几个月课,就辞职了。结果,蚂蚱和石头他们,刚刚和新老师熟悉了,可也许就在明天的每一节课上,这个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而每次走的时候,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偷偷抹眼泪,蚂蚱和同学们,也会哭成泪人儿。
  石头的爷爷是秋后小学的校长,在秋后小学干了差不多快40年。
  在秋后,所有人见了石头的爷爷,哪怕离得老远老远,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如果谁家来了亲威,总会去请石头的爷爷去陪客,更不用说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了。就连经常板着脸的村长,见了石头的爷爷,也要快走几步,递上一枝烟。
  “蚂蚱。”爸爸终于开口了。
  “哎。”蚂蚱泪眼朦胧地看了看爸爸。
  “知道爸爸为什么不让你上学了吗?”
  “听妈妈说,咱家没钱了。”蚂蚱的声音小得连他自己都不清。不过,蚂蚱的爸爸还是听清楚了,不但听清楚了,而且微微打了个哆嗦。
  蚂蚱的爸爸又点上一枝烟,深深吸了两口后,伸出手去抚摸蚂蚱的头。然后,慢慢地,每一个字都很沉重地说:“是啊,咱家没钱。可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天,我们全家就要离开秋后,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城市去了。所以,明天我们要收拾收拾行李。”
  这可是一件大事。
  对城里绝大多数像蚂蚱这样的男孩子来说,如果突然听说自己家要搬,而且是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肯定会非常非常高兴。至少,也会特别惊讶。要知道,“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几个字,总是充满着童话般美丽的梦。
  然而,蚂蚱不高兴。这样的事情,他在秋后经常碰到,而且他的好几个同学,就是这样突然离开秋后,离开自己的。
  “一定要离开秋后吗?”蚂蚱问爸爸。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蚂蚱的提问,只是说:“光靠在家种地,怎么能行?你柳桩叔他们早就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挣的钱再少,也总比在家望天收强啊。我和你妈商量了,咱们家也出去打工,留你爷爷先在家看门。”
  “我还能上学吗?”
  “上,怎么不上?听说,城里有专门为咱们办的学校。”
  “有秋后小学好吗?”
  “应该差不多吧,你柳桩叔家的闺女,就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因为学习好,听说去年过年时,学校还奖给她一本字典呢!”
  “到时候,我也一定能奖一本。”蚂蚱这才有一点儿高兴。
  蚂蚱想,能发奖品的学校,肯定比秋后小学好。
  “那你就去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吧!”蚂蚱的爸爸掐灭了又烫着手的烟头,准备出去了。
  “我去找村长开一张打工证明,顺便告诉你壮福爷一声。”说完这话时,蚂蚱的爸爸已经推开了院门。
  蚂蚱的爸爸说的壮福爷,就是石头的爷爷。
  爸爸走了以后,蚂蚱并没有立即收拾自己的东西。蚂蚱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妈妈会帮着收拾的,何况,这样的东西并不多。在这一点上,男孩子不像女孩子,哪怕是一个早已破得不成样子的布娃娃,都要像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不过,蚂蚱也有自己想要带走的东西,那就是兔子。可是,兔子是不用“收拾”的,只要爸爸答应,让兔子跟着自己走就行了。
  兔子是一条狗,一条个头儿已经长到蚂蚱不用弯腰,就可以抚摸它脑袋的大黄狗。大黄狗之所以不叫狗,而叫兔子,是因为它和兔子跑得一样快。不,准确地说,应该比兔子跑得还快。
  还是在兔子很小的时候,蚂蚱就把它从石头家抱来了。
  当时,兔子才刚断奶。
  为了把兔子养大、养壮,蚂蚱常常细细地嚼馍给它吃。如果哪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逮一只鸡杀了,蚂蚱更会把连自己都舍不落得吃的鸡肉,留下来给兔子吃。就因为这,妈妈没有少吵蚂蚱。但是,每次吵过之后,妈妈都会把自己碗里的肉,再拨到蚂蚱碗里去。
  当然,长大、长壮了以后的兔子,也没少给蚂蚱挣脸面。
  有一年冬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田里的冬庄稼、杂草丛、乱灌木林等,都被厚厚的雪盖住了。连秋后西边一里外的废黄河,也结上了硬硬的一层冰。在这样的日子里,大人们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聚在一起打牌、唠嗑、吹牛。
  小孩子们在雪地里玩累了以后,也聚到了一起。不过,他们消磨时间的方式和大人们不一样。当然,和城里的孩子,也很不一样。
  他们常常是,在一个伙伴家里升堆火,然后,围着火堆轮流讲故事。听故事的人,当然也不会老老实实坐着,他们会把花生、玉米、大豆、红薯等埋在火灰里烧。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曲折折,那些食物的香味儿,也慢慢悠悠飘起来。
  再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孩子,几乎每个人的嘴边都流着长长的口水,有的口水流得老长,摇摇晃晃成了一根亮亮的线,在空中左一摆、右一摇的,就像夏天从槐树枝上,咬着一根银丝,凌空吊下来的小虫子似的。这样长的口水,真不知是被食物的香味儿引诱的,还是被故事情节逗的。
  这一天,蚂蚱正想去石头家玩,走到半路的时候,看见柳桩叔一帮人扛着鸟铳、领着自家的狗,要到田里打野鸡、野兔。这可是一件既刺激又好玩的事儿!
  蚂蚱赶紧跑过去,大声对柳桩叔说:“柳桩叔,我也要去!”
  柳桩笑了:“好吧。”
  要打猎,没兔子怎么行?没石头、二蛋儿、三虫儿怎么行?兔子是蚂蚱的好帮手,石头、二蛋儿、三虫儿是蚂蚱的好朋友。想到这儿,蚂蚱赶紧打了几声响亮的口哨,接着,又大声喊着石头、二蛋儿、三虫儿的名字。
  “石头!”
  “二蛋儿!”
  “三虫儿!”
  在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的农村,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蚂蚱尖锐的哨声、响亮的喊声,很快就传到了本来就不远的地方,传到了这些小伙伴的耳朵眼儿里。
  不一会儿,先是兔子箭一般窜过来。接着,石头、二蛋儿、三虫儿,也气喘吁吁跑来了——“呼!呼!呼!”
  “蚂蚱,有什么好事儿呀!”三虫儿急急地问,他和叔叔的性格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儿,都火急火燎的。
  “打猎!和柳桩叔他们一起!”蚂蚱简短而又兴奋地说。
  这时,柳桩他们几个大人,正站在村边。笑眯眯地等着他们。
  蚂蚱、石头、二蛋儿、三虫儿,每个人都领着自己的狗,狗儿一个比一个欢实,人也是一个比一个快乐。
  很快,他们从废黄河上面的破砖桥上走过,向离秋后更远的田里走去。
  走了差不多快一个小时的样子,他们停了下来。
  “注意看地上脚印。” 柳桩说。
  柳桩说的脚印,是野鸡、野兔的脚印。在大雪覆盖的田野上,如果有什么动物刚走过不久,便会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一看这些脚印,你就会马上知道,是野鸡刚走过,还是野兔刚来过。
  “这儿,这儿!”蚂蚱喊。
  一群人很快从四面聚拢过来,站在一个清晰的脚印边看。
  第一章 离家2(2)
  “是野鸡!”
  柳桩话音刚落,兔子便窜了出去。
  不远处,一只野鸡“咯咯咯”惊叫着,试图飞起来。也许是好久没有吃到食物了,身上没有力气,不管这只野鸡怎么折腾,就是飞不起来,只能在雪地上扑愣着翅膀疯狂地跑。在野鸡的背后,兔子箭一般窜过去。一层层碎雪,飘起、落下,落下、飘起。
  大家追了刚一会儿,柳桩便喊:“别追了,兔子自己能抓住。”
  果然,还没眨巴够十下眼睛,大家就听到了野鸡发出绝望的叫声:“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
  野鸡真的被兔子逮住了!
  旗开得胜,第一胜又是被蚂蚱的兔子创下的。蚂蚱兴奋得脸都红了。对蚂蚱来说,兔子能为自己挣这么大的脸面,真是让人好高兴、好高兴!
  那一天,他们打到了差不多有十只野鸡、野兔。到了晚上,所有参加打猎的人,包括蚂蚱、石头、二蛋儿、三虫儿,又聚到了一起。他们就在柳桩家的院子里架起了一口锅,把所有的猎物都放进去,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直到现在,蚂蚱还怀念那顿晚餐。
  现在,蚂蚱就要离开秋后,跟着爸爸一起到城里打工了,可是,兔子能跟着一起进城吗?
  第一章 离家3(1)
  “汪汪汪!”
  兔子的叫声,打破了蚂蚱的回忆。是蚂蚱的爸爸从外面回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沉默不语的石头。
  “石头!”蚂蚱赶紧迎上去,“你怎么来了?”
  “我……”石头欲言双止。
  两行泪水,从石头的脸上滑落,沉沉地落在地上。
  蚂蚱心酸了,泪水也一下子涌了出来,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看到两个孩子都哭了,蚂蚱的爸爸笑了,虽然笑得有些勉强。他走过来,拍着两个孩子的肩膀,说:“都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哭鼻子?也不知道害羞。”
  “蚂蚱,你真的要走吗?”石头说。
  “我也不想走,可爸爸妈妈要出去打工,我得跟着去。”
  “你走了还回来吗?”
  “回来,肯定回来,爷爷还在家呢。”
  “那我等你回来。”
  “嗯。”
  石头说着,把一直紧紧抓着的弹弓递给蚂蚱。
  “蚂蚱,送给你当礼物吧。”
  “不,我不要。”蚂蚱赶紧推开石头的手。蚂蚱知道,这个弹弓是石头最心爱的玩具。为了做成它,石头曾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有一次,石头在课堂上偷偷玩弹弓,结果被班主任发现了。为了保住弹弓不被班主任收走,石头宁愿在教室后面站整整一天,也不把它交出去。
  “你一定要收下,见了弹弓,就像见到了我。”石头诚恳地说。
  “可是,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啊!”蚂蚱眼泪汪汪的。
  “我什么都不要,你只要有空的时候,记得给我写信就行了。”石头说,“把你在城里的故事,告诉我。”
  “我会的,我一定会的。”
  石头再一次把弹弓递给蚂蚱。这一次,蚂蚱不要就说不过去了,他只好接了过去。可是,刚接过弹弓,蚂蚱的眼泪又出来了。
  蚂蚱真的不想离开石头,离开秋后。毕竟,秋后留下了蚂蚱许许多多童年的美好记忆。虽然外面的世界也许更精彩,但不知道怎么的,蚂蚱似乎感觉那些并不属于自己,只有秋后的一切,才真真切切和自己血肉相连。
  “蚂蚱。”这是妈妈在叫他,“你来看看,还有什么东西要收拾?”
  “哎!”蚂蚱边答应,边和石头一起,向屋里走去。
  在屋里,蚂蚱的妈妈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全用蛇皮袋装着,旁边还有蚂蚱的一个用了三年的书包。而蚂蚱的爸爸,则坐在一边抽着烟,默默地不说话。
  “山子,既然说好了出去打工,就别发愁了。不行了,咱们就再回来种地。”这是蚂蚱的妈妈,在跟蚂蚱的爸爸说话。
  山子是蚂蚱的爸爸的小名。从妈妈跟爸见第一次面起,直到他们结婚、有了蚂蚱,蚂蚱的妈妈就一直这样叫蚂蚱的爸爸。
  “杏儿,不是我发愁,我听柳桩他们说,在外面打工也挺难的,有时候,连工资都要不回来。”蚂蚱的爸爸重重叹了口气,“唉!”
  杏儿是蚂蚱妈妈的小名,从当小姑娘的时候,她就叫这个名字。和蚂蚱的爸爸结婚后,她还叫这个名字。
  有时候,蚂蚱也会趁妈妈高兴的时候,偶尔这样叫她一两次,觉得挺好玩儿的。妈妈对蚂蚱这样叫自己并不生气,虽然她也会装作故意生气的样子,绷紧了脸训蚂蚱:“杏儿是你小孩子叫的吗?真是没大没小的。”实际上,这样的话还没说完,蚂蚱的妈妈常常就自个儿先笑了。
  “难不难,咱们出去才知道啊!”,蚂蚱的妈妈说,“听说柳桩在城里做得就不错啊,还是一个小工头呢!”
  在蚂蚱家,妈妈的权威比爸爸大,很多大事都由妈妈做主。
  “人和人不一样,柳桩是柳桩,咱是咱。”蚂蚱的爸爸说,“咱不能和柳桩比,柳桩能说会道的,咱怎么行?”
  就在爸爸、妈妈说这些话时,蚂蚱已经在和石头一起,检查自己简单的行李了。的确,那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行李,除了上学期用过的书、几个已经写了大半的作业本、几支用了半截的铅笔、一块磨黑了的橡皮、一把塑料尺,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对了,还有一张四年级毕业时的成绩单、一张升五年级的通知书。
  不过,这些对蚂蚱来说,可能都没有什么用了。到了新的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马上接着上学呢。
  石头默默看着蚂蚱检查这一切,眼里还是含着泪水。石头知道,明天,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他的同桌就不再是蚂蚱了。
  突然,蚂蚱好像想起了什么。他回过头去,看着妈妈,小声地说:“妈,兔子会和咱们一起走吗?”
  “兔子?”蚂蚱的妈妈惊讶地看着他,好像不认识蚂蚱似的,说,“不能。城里不让养像兔子这样大的狗。再说,你爷爷也需要兔子啊!”
  是啊,妈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蚂蚱怎么没想到呢?
  “那好吧。”蚂蚱不吭声了。
  蚂蚱是个乖孩子,他不想再说什么。但是,他真的舍不得兔子。这可怎么办?蚂蚱看了看石头,又看了看站在他身边摇头摆尾的石头,好像想起了什么。
  石头看出了蚂蚱的心思。石头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要不,他也不会成为蚂蚱的好朋友。
  “要不,我来照顾兔子吧!”石头说。
  “不用了。”蚂蚱回答,“我爷爷会照顾好它的。不过,石头……”
  “怎么啦?”
  “你在给我回信时,把兔子的事儿也写进去,好吗?”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石头说,“石头嘛,从来就是实打实的。”
  石头本来想开个小玩笑,让蚂蚱多少开开心,可是,蚂蚱不但没有开心,反而蹲下身去,抱着兔子“叭嗒、叭嗒”掉眼泪。
  兔子好像也明白了什么,它老老实实趴在蚂蚱的怀里,一动也不动,嘴里“呜呜呜”地哼着,也好像在哭。实际上,它的眼眶里,的确蓄满了泪水。
  “山子,收拾啥样了?”
  随着这一声洪亮的问,蚂蚱家的门被推开了。蚂蚱看见,一群人走了过来。这些人蚂蚱都认识,他们都是秋后的,有二蛋儿的爸爸、三虫儿的叔叔、猫眼儿的大伯,还有狗剩儿已经六十多岁了的爷爷……
  “差不多了,穷人家,没啥可收拾的。”
  蚂蚱的爸爸赶紧站起来,迎了上去。蚂蚱的妈妈也放下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拍了拍身上的土,快步走了出去。
  “你还哭了?”三虫儿的叔叔问蚂蚱的爸爸。
  “没有,没有。”蚂蚱的爸爸急忙去擦眼睛,“这有啥好哭的?出去了总有活儿干。人挪活,树挪死。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你这样想就对了。”狗剩儿的爷爷说,“我这么大年纪都不怕,你们年轻人有什么好怕的?”
  “是啊,是啊!”蚂蚱的妈妈说,“你们也都收拾差不多了吧。”
  听到妈妈这样说,蚂蚱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是要出去打工的。
  “你也出去啊,老犟头。”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胳膊底下夹着一根长长的旱烟袋,从外面走了进来。在他松树皮一样的大手里,提着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一瓶矿泉水、几袋方便面、几根火腿肠,还有一个油乎乎的大纸包。
  “爷爷!”蚂蚱马上冲了出去。
  来的正是蚂蚱的爷爷。老人家一大早就出门了,说是在家闷得发慌,要去转转。没想到,他是到离秋后几里远的乡里赶集去了。
  “爹,你回来了。”蚂蚱的爸爸说。
  “回来了。”
  “买这些东西干啥?”蚂蚱的妈妈不解地看着老人。
  “给孩子在路上吃。明天不是就要走了嘛。”
  “路上吃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蚂蚱的妈妈说,“我昨天就蒸了一锅馒头、一锅包子,您还不知道?还有一些,给你在篮子里留着呢。”
  “知道,知道。可孩子喜欢吃这些东西,我就给他买了一点儿。”老人说,“穷家富路啊!说什么,也不能亏了孩子。”
  蚂蚱接过爷爷提的东西,又搬过一把椅子让爷爷坐下。
  这时候,大家都坐了下来。
  蚂蚱和石头,也找了几块砖头,坐下了。
  “外边的活儿好找吗?”说这话的是二蛋儿的爸爸。他和二蛋儿长得差不多,都是个子不高,但特别墩实。
  “不好说。”三虫儿的叔叔边扣布鞋上粘的泥,边说,“有没有活儿,先到劳务市场上看看再说吧。咱有的是力气,还怕找不到一口饭吃?”
  “这时候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咱得做好准备。”猫眼儿的大伯说。
  “是啊,得做好准备。”蚂蚱的爸爸说。
  ……
  听着大人们的话,蚂蚱莫名其妙地有些害怕。至于为什么害怕,他也说不清楚。虽然蚂蚱也曾经去过城里,见到了好多好看、好玩的东西,甚至还在一所漂亮的小学校门口,见过一位长得特别好看的女老师,但隐隐地,他觉得城里不是自己生活的地方,那些东西也并不属于自己。
  “石头,我不想去城里。”蚂蚱说。
  石头正低着头和兔子玩,猛听到蚂蚱这样说,一句话便脱口而出:“为什么不想去城里?城里不是很好玩儿吗?”
  “城里不是家。”
  “什么地方是家?”
  “秋后。”
  两个小孩子的对话,也被大人们听到了。奇怪的是,大人们停止了说话,全都默默地看着蚂蚱和石头。
  蚂蚱没有注意到大人们的变化,石头也没有。
  “你觉得秋后比城里好吗?”
  “是。”
  “好在哪里?”
  “不知道。”
  “在城里时间长了,你就会喜欢城里的。我姑姑就是这样说的。”
  “我不可能喜欢城里,住多长时间都不会。”
  “为什么?”
  “不知道。”
  ……
  不知什么时候,蚂蚱和石头也不再说话了,而风却悄悄刮起来了,蚂蚱家那棵大杨树的叶子,被刮得“哗哗哗”响。不时地,有一片片半枯不黄的叶子,顺着风,在空中悠悠飘,然后静静落下来。
  第一章 离家4(2)
  在蚂蚱家院子外面,更多的大杨树轻轻摇摆起来。于是,更多半枯不黄的叶子,顺着风在空中飘。秋后,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此时变得像水一样纯净,又像水一样透明,而空气中,却又隐隐约约地,有了一些略显苦涩的味道。
  第一章 离家5(1)
  当蚂蚱一家人,拿着行李走出家门时,蚂蚱看见,这次到城里去打工的,少说也有二十多个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个蚂蚱十分熟悉而又亲切的人,她就是石头的姐姐――菊儿姐。
  “菊儿姐怎么会来呢?”蚂蚱想,“石头来的时候,怎么没对我说呢?”
  菊儿是秋后最漂亮的姑娘,比蚂蚱大八岁,从县里的师范毕业后,一直在秋后小学当代课老师。
  如果说十八岁的姑娘是朵花,那么,菊儿就是秋后最美丽的一朵花。她不但外表像花一样好看,内心也像花一样美。
  在秋后小学,菊儿老师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她不但课讲得好,而且特别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她从来不批评自己班里的学生。如果有谁因为调皮捣蛋犯了错误,菊儿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笑眯眯地把孩子领到自己小小的办公室里。
  等到了办公室后,菊儿老师常常会像变戏法似的,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各种好吃或者好玩的东西来。这些东西,有菊儿老师自己做的,也有她从附近镇上买来的,比如甜甜的点心、好看的玩具,或者精美的剪纸等。
  “你真听话。”
  那些捣蛋鬼,每一次来到菊儿老师的办公室,她总是用这句话开头;接着,就会把那些好吃、好玩的东西,拿出一样两样来,微笑得像天使一样,递给低着头,不敢看她的学生。
  还别说,就是这么一样小东西,一下子就把那些捣蛋鬼的戒心,给“打得”落花流水,不管犯的什么错误,或自以为受的什么委屈,都会竹筒倒豆子一样,说给菊儿老师听。
  菊儿老师呢,也总是一直微微笑着,眉毛翘翘的、酒窝浅浅的,好看极了。
  去年教师节,菊儿老师像平常一样,到班里上课。
  等她刚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不对,因为每个学生脸上,都挂着神秘的微笑。虽然在菊儿老师的课上,同学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笑,但那都是些甜甜的笑、满足的笑、快乐的笑、幸福的笑。
  那些笑像水晶一样,是透明的,可以让人一下子就看到心底。不像这一次,虽然同学们脸上的笑感觉也很甜,但却好像蒙着一层雾,让人猜不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上课!”菊儿老师喊,声音像鸭梨一样脆,而且甜。
  “起立!”蚂蚱喊道。
  蚂蚱并不是班长,但在菊儿老师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天喊“起立”的机会。在这一天,每个学生也都会过上一天当班长的瘾。因为菊儿老师制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班规”,那就是班长轮流当。
  这样一来,不管学习成绩如何,每个学生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在这一天,每个当上班长的学生都很开心,工作也干得很卖力。尤其是那些成绩一时还不太好的学生,更是从当班长中潜移默化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豪的感觉,学习成绩常常会神奇地悄悄提升上去。
  这一天,就轮到蚂蚱当班长。
  “请坐下!”菊儿老师说,声音像花瓣一样柔,并且暖。
  然而,让菊儿老师惊讶的事发生了:同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随着老师“请坐下!”的声音落地,齐齐地坐下来,而是依然神秘地笑着,静静地站着。
  一下子,菊儿老师愣住了:同学们这是怎么啦?
  就在菊儿老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时,蚂蚱猛地从背后亮出了一大捧鲜艳的野菊花,同时,极其响亮地大声说:“老师,节日好!”
  “老师,节日好!”
  同学们齐声说,声浪一下子包围了菊儿老师。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从背后,亮出了一大束鲜艳的野菊花。
  “献花!”
  随着蚂蚱的口令,从坐在第一排的同学开始,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到讲台上,向菊儿老师献上了鲜花。在献花的时候,每个同学还轻轻地对菊儿老师说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节日问候:“老师,我爱你!”
  在那一节课上,以及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菊儿老师都处在幸福的包围中。有时候,她甚至会在梦中发出幸福的微笑。那一定是她又想起了这件事。
  在班上,蚂蚱没少得到菊儿老师的好。在菊儿老师的眼里,蚂蚱就和石头一样,都是她疼爱的小弟弟。所以,在学校外面,蚂蚱并不叫菊儿“老师”,而是一口一声“姐”地叫她。
  蚂蚱不知道菊儿姐为什么也要出去打工,他想问,又不敢问,只是紧跑几步,紧紧地抓住菊儿姐的手,依偎着她。
  “菊儿,你也要出去打工吗?”
  对提着行李的菊儿,蚂蚱的妈妈也有些惊讶,她忍不住问了出来。
  “嗯。”菊儿轻轻地说。
  蚂蚱看见,一滴清清的泪水,悄悄出现在菊儿姐的眸子里。
  村口,停着两辆拖拉机。
  蚂蚱知道,这两辆拖拉机是送他们到镇上去的,因为镇上有开往县城的班车。从前快过年时,蚂蚱和爸爸一起坐过这样的班车,那是到县里去卖爸爸趁农闲时新做的各种小家具,还有家里积攒的鸡蛋,顺便再办些年货。
  每次去县城,蚂蚱都很高兴,一路上,总是兴高采烈地和爸爸说个不停。但是,这一次,明知道也是要去县城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但高兴不起来,看到那两辆拖拉机时,他甚至很想哭。
  其实,不止蚂蚱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准备出去打工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他们的脸上,并没有多少快乐的表情,而且也没有人说话。尤其是菊儿,更是一步三回头,泪水一直在眼里打转,仿佛随时都要落下来的样子。石头牵着姐姐的手,默默地跟着走。
  “这都是怎么啦?”三虫儿的叔叔大着嗓门,打破了大家的沉默,“咱们是到城里打工的,又不是去送死的,为啥都哭丧着脸啊!”
  “呸!呸!呸!”三虫儿的婶婶,连着对着迎面吹来的风,吐了三口唾沫,生气地说,“说啥不吉利话呢?”
  “不是,我看大家都不说话,怪闷的。”三虫儿的叔叔连忙解释。
  “是啊,咱是去打工的,怕啥呢?”二蛋儿的爸爸说。
  “城里呆得住就呆,呆不住就回来。”二蛋儿的妈妈提着一个大蛇皮袋,跟在二蛋儿的爸爸后面,不紧不慢地说,“守着咱家的二亩三分地,虽然吃不饱,也穿不暖,但再怎么苦,也饿不死人。”
  “说的也是,怕啥呢?说不定,还能发一笔小财!”猫眼儿的大伯一向办事稳当,但也很乐观,他笑着对大家说。
  “对,发财的人也不是没有,好事正巧砸到咱们头上,也说不准。”二蛋儿的爸爸一拍头,对着二蛋儿的妈妈吐了吐舌头。
  没想到,这一个小动作被不少人看见了。随即,大家都笑了起来,蚂蚱也仿佛走出了刚才的伤感,微微地笑了笑。
  然而,菊儿却始终没说一句话,也没有笑。她依然一步三回头,眼睛朝着秋后小学的方向看,泪水在眼里打转儿。
  等到了拖拉机前,菊儿才说了第一句话。
  她对石头说:“弟,在家听爸妈的话,好好学习,啊?”
  石头点点头,但还没等他说出话来,却先是掉了泪。在石头身后,他的爸爸、妈妈、爷爷,也都默默地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石头才低声说:“姐,我知道。”
  “有空的时候,给姐写信,让姐知道学校里的情况,好吗?”
  “嗯,我记住了。”
  “姐,你会和蚂蚱在一个地方打工吗?”
  “蚂蚱?我不知道,等到了城里,找到工作再说吧。”
  蚂蚱听到了菊儿姐和石头的对话,他连忙跑过来,也拉着菊儿姐的手,说:“菊儿姐,我想,咱们会在一块儿的,对吗?”
  “蚂蚱,我真的不知道,一切都要等到了城里再说。”
  “姐,你到了城里,还会当老师吗?”
  “不好说,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吧。”
  菊儿说这话时,表情显得十分惆怅。
  “你最好还是当老师吧,你当了老师,我还要听你讲课。”蚂蚱急急地说。
  “城里虽然有学校,可谁知道缺不缺老师呢?”菊儿又回望了一眼秋后小学,摸着蚂蚱的头说,“蚂蚱,等到了城里,你要赶紧上学,千万不能落下啊。上学,是咱们农村孩子的惟一出路。”
  “哪,你为啥还要出去打工呢?在咱们村当老师,不好吗?”
  终于,蚂蚱说出了自己一直想问的话。
  “我……”菊儿想说话,可话却堵在嗓子眼里,怎么也说不出,而泪水却一下涌了出来。
  蚂蚱一下子傻了。他知道,自己问了不该问的话。
  “突突突!突突突!”
  拖拉机发动起来了,然后,慢慢地,它开始一点点离开秋后。
  就在拖拉机刚开始走的一刹那,不管是出去打工的人,还是送他们出去打工的亲人,大家都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互相看着。
  这时,蚂蚱看见,菊儿姐眼里的泪,流得更快、更多了。蚂蚱后悔极了,他暗暗责备自己:早不问,晚不问,为什么非得在菊儿姐伤心的时候,才去问呢?这样想着,蚂蚱看菊儿的眼睛,也慢慢湿了。
  第一章 离家6(2)
  在拖拉机上,蚂蚱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坐在菊儿姐身边,一直牢牢地抓住她的手。菊儿则将蚂蚱紧紧抱在怀里。
  拖拉机越开越快,秋后离蚂蚱他们也越来越远。只是一袋烟的功夫之后,秋后的房子就看不见了,在蚂蚱的眼里,只有一片墨绿色的树林,还在中午刚刚升起的太阳下,闪着若有若无的光。
  第二章 路上1(1)
  当拖拉机开到镇上以后,蚂蚱才看见,在镇上,要坐班车到县里,然后再转车到省城打工的,并不只是秋后村的一帮人,还有外村的不少人。只不过,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却只有一个。
  虽然镇子并不大,只有纵横两条街,稀稀落落地散布着几家商店、饭馆、小旅馆,但它在蚂蚱眼里,却是仅次于县城的、最好玩的地方。蚂蚱甚至曾经想过,如果长大后能在镇里工作,那将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趁大人们向车上装行李、说话的时间,蚂蚱悄悄离开开往县城的公共汽车,一个人走到两条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好奇而又充满幻想地朝四周张望。几乎就是在一刹那之间,他就仿佛看到了长大后的自己,正快乐地在街上自豪地走着,手里似乎还拎着一块肉喷喷的猪肉。
  然而,这种快乐却又在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蚂蚱被一辆开得飞快的轿车撞倒在地!
  一种强烈的痛感,迅速从鼻子传遍了蚂蚱的全身。
  “哇……”蚂蚱忍不住大哭起来。
  哭声很快被蚂蚱的爸爸听到了,这时候,他刚刚放好行李,点上一枝烟,正准备坐下来歇一会儿。
  “蚂蚱,怎么啦?”
  蚂蚱没有回答爸爸,还是大声哭着“呜呜呜……”
  蚂蚱的爸爸百米冲刺似的,冲到了蚂蚱跟前,又小心翼翼把儿子从地上扶起来。忽然,他看到从蚂蚱的鼻子里,流出了鲜红的血,那血把蚂蚱的前胸的衣服都染红了一片。
  “把孩子撞倒了,都不知道扶起来,真是没……”蚂蚱的爸爸本来想说“真是没良心”的,但当他看到了已经扬长而去的轿车时,这几个字却又被他生生地咽了下去。
  “唉,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呢?”蚂蚱的爸爸一边掏出手绢给儿子擦鼻血,一边责备着他,好像流鼻血是蚂蚱自愿似的。
  蚂蚱委屈地看着爸爸,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谁把孩子撞着了?”蚂蚱妈妈和菊儿姐,也急急忙忙赶过来。
  蚂蚱的爸爸看看他们,又心疼地望望儿子,然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是咱惹不起的人。”
  “惹不起?”菊儿姐朝那辆正在远去的轿车,望了一眼,随后,也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是啊,咱惹不起。”
  直到很久以后,蚂蚱才知道,那个撞倒自己,又被爸爸和菊儿姐称作“惹不起”的人,是镇上的副镇长。这个人曾经在一年之内,把镇上的三家饭馆都吃关门了,却没有谁敢去和他要吃饭钱。
  后来,蚂蚱对石头说,从知道是副镇长撞了自己的一刻起,他再也不做在镇里工作的梦了,因为他隐隐感觉到,在镇里生活有些可怕。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他觉得可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很快,蚂蚱被爸爸、妈妈,还有菊儿姐,扶到了车上。这一次,他坐在车上非常老实,再也不敢擅自离开车,一个人在街上闲逛了。他只是透过车窗,呆呆地看着街上那些单调的风景。
  当车开动时,蚂蚱才发现,车里的人特别多,空气特别混浊,而且除了人,还有两笼子咯咯叫着的鸡。
  听菊儿姐说,鸡是邻村柳沟的彩蛾带的。小学刚毕业,彩蛾就想去城里打工,因为家里穷,凑不起让她上中学的钱。可是,即使是出去打工,她也没有足够的路费。没办法,她就向到村里卖鸡崽儿的小贩,赊了二十多只鸡崽儿,心肝宝贝儿似地,把它们养到了秋后,准备靠它们换路费。这次,彩蛾就是到县里卖鸡的,她打算卖完鸡以后,直接到省城打工。
  虽然在说这些话时,菊儿的声音很低,可坐在后排的彩蛾还是听到了。她几次偷偷地看菊儿,却又始终没有说话。
  因为鼻子疼,又加上被撞以后心里难受,蚂蚱听着听着关于彩蛾的故事,就慢慢躺在菊儿姐的怀里,睡着了。
  在梦里,蚂蚱梦到自己,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城市的街很宽很宽,楼很高很高,人很多很多,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把他和爸爸妈妈、菊儿姐、彩蛾姐,还有从村里来的所有人,都被逼到了马路边上,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梦里的蚂蚱,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害怕,好像自己正在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条被人死死追赶着的流浪的小狗。不,比小狗还可怜,简直快成了一个想飞飞不起来,想跑跑不动,想喊喊不出声的虫子,而就在他的头顶,一把铁钳似的大手,正悄悄地向他抓过来,抓过来……
  蚂蚱紧紧缩成一团,略微有些哆嗦的身体,贴近了菊儿姐温暖的怀抱。
  本来正朝车窗外凝神的菊儿,也感觉到了蚂蚱的变化,她回过头来,一只手轻轻抚摸着蚂蚱的头,另一只手轻轻拍打着蚂蚱的背,还轻轻哼起了她常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唱的儿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鲜艳……”
  仿佛是被菊儿姐母亲般的歌声感染,睡梦里的蚂蚱,渐渐地不再害怕,紧缩着的身体,也开始一点点放松了,呼吸重新变得平静而又细微。
  快到县城时,蚂蚱醒了。
  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像从前到县城里玩时那么高兴。相反,很是有些伤感。因为他知道,一旦来到县城,坐上了去省城的汽车,自己离秋后,离爷爷,离石头,离兔子……就真的会越来越远了。
  “蚂蚱,睡得香吗?”菊儿姐问。
  “香。”从菊儿姐怀里抬起头时,蚂蚱就有点儿不好意思,毕竟,自己已经是十岁的大男孩了。接着,他又说:“菊儿姐,咱们还在县城停吗?”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