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刘墉父子的麻辣对话:奋斗书

刘墉(当代)
第1节:High到最高点(1)
  大标/ High到最高点
  The Importance Of a Good Opening
  文/ 刘墉
  如果你是大牌歌星﹐今天有人请你在晚会里演出﹐要你挑第一个出场或最后一个出场﹐你会挑哪个﹖
  你当然会希望压轴。
  为什么﹖
  因为压轴显示你最有分量、最令大家期待﹔更因为前面已经有许多演出者「热场子」﹐观众的情绪最热烈。
  小标/ 先把场子「炒热」
  但是如果有另一个大牌跟你争﹐他比你还大牌﹐使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第一个出场﹐你要怎么办﹖
  答案是﹕
  你必须要求有个非常好的节目主持人﹐在你出场之前好好地「热场子」。
  「热场子」的好与坏﹐常能决定一场演出的成功与否。
  连义卖会都得热场子。
  想想﹐如果完全没有热场子﹐看观众坐满﹐时间也到了﹐义卖的主持人就出场﹐开始举起东西﹐要大家出价﹐那效果能好吗﹖
  当然不好﹗因为大家还没心理准备﹐甚至有人还弄不清义卖的收入要捐给什么地方﹐那些地方的人有多么需要帮助。
  这时候﹐主持人冷不防地上台﹐就要他掏钱﹐他当然会犹豫。就算有人出了价﹐恐怕也不容易「大家竞价」﹐飙到很高。
  相对的﹐如果义卖之前﹐先由主持人或来宾上台讲一段感性的话﹐请残障或受灾的朋友﹐上去谈谈悲惨的遭遇。或是放一段记录像片﹐配上感性的音乐。当影片放完﹐灯光重新点亮时﹐许多人还在擦眼泪。
  这时候﹐你开始义卖﹐情况是不是会大不同﹖
  小标/ High到最高点
  选举就更是如此了。
  你看﹗哪一个选举造势大会﹐不是请那声音浑厚嘹亮的当主持人﹐不但在前面好好鼓动情绪﹐还在候选人说到重点的时候﹐在旁边「帮腔」。甚至加上击鼓、电子风琴演奏和鸣笛吹哨子的配合。
  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热场子、造势﹐希望High到最高点﹐产生煽动的作用。
  小标/ 天生气弱怎么办﹖第5节:燃烧生命的狂人(3)
  但沿途﹐也曾经有几个王牌﹐像是John Belushi和Chris Farley﹐都因为吸毒过量而去世。连现在拥有「好爸爸」形象的Robin Williams﹐也曾经是个无可救药的毒虫。他自嘲﹕「古柯碱是上帝派来的﹐因为我领的薪水太高了。」
  我后来想﹐这些成名的艺人﹐为什么会如此自暴自弃﹖
  结论是﹕狂人的生命毕竟也有期限。
  我们爱狂人﹐因为他们能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事﹐说出一般人没勇气说的话。他们的「气盛」散发着魅力﹐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像是漂亮的火花。
  但是﹐做个狂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股排山倒海的气势﹐需要很大的冲力。当一个平凡人使尽力气﹐刻意把自己塑造成狂人时﹐他等于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习﹐不懂得什么时候该充电﹐什么时候该把「气」收起来时﹐就很可能越烧越旺﹐最后把自己烧成灰烬。
  如今﹐许多有野心的年轻人都希望出类拔萃﹐建立自己的气势﹐成为受人瞩目的leader。但是千万不要为了一夕之名﹐在没有充份准备的情况下﹐刻意把自己变成「狂人」。因为狂人的气度是靠狂热的生命力换来的﹐而狂热的生命也更需要自惜。记住﹕在这争奇斗艳的社会里﹐每当镜头前阵亡一个「英才」﹐后面已排了许多接班人﹐准备献上自己的生命。第6节:何处有鬼神?(1)
  何处有鬼神? 刘墉
  与儿子一起出门,我招手叫出租车,车子开到眼前,才发现是辆超级老爷车。
  暗暗有些懊恼地上了车,发现车里非但老,还脏,顶上的绒布挂了一层黑黑的油垢。抬头,却眼睛一亮,发现在车窗前放了一尊很精致的小佛像。
  「你瞧!佛像不错!」我叫儿子看,想减少他搭「烂车」的不悦。
  儿子没吭气,司机倒说话了:「这叫老车供老佛爷!我这是老庙,在红尘间跑来跑去、解救众生的『活动老庙』。」
  我和儿子都笑了起来。
  那看来五十多岁,头发斑白的司机就更来劲了,指指他的神像说「我以前是雕佛像的。」
  这句话正好勾起我心中早有的疑惑:「听说佛像都有灵,是你们这些雕刻师父灌进去的吗?」
  「笑死人了!」那司机叫了起来:「一块木头,雕出个人像,有狗屁灵?」
  我吓一跳,没想到他会那么说。只见他拍拍那尊小佛像,得意地说:「但是这个不一样,祂有灵!」
  「你不是说只是个木雕吗?」我问。
  「但是这块木头,被雕好了,经过人们膜拜,就有了灵。那灵是善男信女、拜祂的人给的,拜的人愈多、信祂的人愈多,祂就愈灵。懂了吧?」他回头看看我们父子:「所以我带着祂四处跑,看看众生,也让众生看看,看的人愈多,愈灵。比那些新雕好的『木头人』,灵多了!」
  ?
  司机的话让我想起以前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去杂志社当编辑,有一次作布袋戏的专题。
  她回来对我说:很奇怪!几十个布袋戏偶挂在墙上,一样新旧,但是你一眼就能看得出,哪些戏偶常常上台。
  受她访问的布袋戏师傅说,愈是被玩、被耍,四处走江湖的戏偶,愈有灵气。好比见过世面的江湖好汉,戏里的大侠,像史艳文,明明重量跟别的戏偶一样,但是拿在手上感觉就是重些,还好像结实不少。就算拿它跟别的戏偶对撞,史艳文也比较不会受伤。
  耍布袋戏的是人,看布袋戏的也是人。是人的灵,自然灌注到戏偶身上。
  ?
  许多到我台北办公室的朋友都会问我,是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起先我不懂他们为什么这样问。后来才搞通,原来因为我办公室里摆了许多佛教的雕像。有去「龙门石窟」游览时,河南朋友送的泥塑观音;有我带儿子去四川大足时,在山脚买的石雕观音;有我去敦煌带回的「飞天」雕像。连我厕所门口都挂了一组由泰国带回的木雕神像。
  说实话;我每天坐在众神诸佛之间。在我心中,他们都是艺术品,不代表什么宗教,他们都是美的化身,并非用来保佑我的神祇。
  只是,看在各种宗教界朋友的眼里,我就成了异教徒、拜偶像的人,或佛门的同修。
第7节:何处有鬼神?(2)
  ?
  使我想起在纽约,一位当传道人的朋友,有一回到家里来,才走到地下室,就说头痛不舒服,急着上楼透气。
  后来才知道,她是因为看到我墙上挂的,一幅林玉山大师画的龙。
  在她心里,龙是魔鬼,我把魔鬼挂在了墙上。而她看到了魔鬼,除了受惊,也为我担心,怕我被那魔鬼害了。
  倒是她的牧师丈夫说得好:
  「一个流氓身上刺了龙,他悔改了,那身上的龙就不再是魔鬼,看他也不能再像见到魔鬼。」
  ?
  想起古人讽刺迷信「堪舆之术」,四处找风水宝地的一首诗:
  「买山原不为亲谋,只为功名富贵求;须知人间好风水,不在山头在心头。」
  也想起在《佛教美术》(东华书局出版)这本书里,提到为什么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去印度的玄奘,似乎没发现阿育王时期的佛像。
  因为释迦牟尼传道不带宗教色彩。「他鼓励人们过着不走极端的纯正生活,克制欲望以获得心境的平和满足,并且主张众生平等。他反对膜拜鬼神的各项祭祀和礼拜,甚至还说:想象别人能使我们自己快乐或痛苦,这简直是愚蠢不智。」
  神在哪里?鬼在哪里?何处有平安?何处有痛苦?何处有救赎?
  答案全在你我的心中!
第8节:投射之中有希望
  投射之中有希望
  Hope Is More Than A Placebo
  刘轩
  小米之前因为染上毒品﹐在桃园的勒戒所待了整整一年又两个月。前几天她终于出狱﹐朋友们欢喜相聚﹐也很高兴看到她气色比以前好多了。餐叙之间﹐她突然告诉大家﹕「我受洗了﹗」
  在勒戒所﹐小米与一百个女生关在同一个房间里﹐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完全没有隐私。每天限制四分半内洗澡洗衣 (而且是冷水) ﹐晚上大家并排睡地板﹐听着戒毒人的哭泣和呻吟﹐简单的说﹐那是一个坎坷绝望的环境。
  有一天﹐小米看见一个狱友在读圣经﹐跟她聊了许久之后﹐原来没有宗教信仰的小米也开始尝试祷告﹐发现那的确可以给她带来一些心灵的安慰。有天﹐小米正在看一本叫《苏西的世界》的小说﹐入夜了还没睡﹐突然在一个章节的结尾看到两个字「晚祷」﹐让她赫然觉醒﹐马上合起书本祷告。隔天﹐她便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
  「所以妳觉得看到那两个字﹐是上帝在跟妳说话﹖」我问。
  她微笑。当然﹐她说﹐那可能是巧合﹐但在苦闷心情之中﹐在深夜的那一刻﹐看到那两个字就像是一线曙光﹐深深感动了她。
  这让我想起在高中﹐曾有同学很兴奋地向我推荐一本叫Illusions的散文集﹐说﹕「这本着作很奇妙﹗无论有什么困惑﹐你只要心中默念﹐随便翻开﹐就会在那页找到解答﹗」
  我像许多高中生一样﹐烦恼异性的问题﹐翻开一页﹐看到有个句子﹕「凡事都是缘份﹐怎么处理是你的选择」。很笼统没错﹐但对当时的我﹐却充满了浓浓的涵义﹐感觉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又想起90年代﹐美国曾出现过「电话灵媒风潮」。以每分钟3.99美元的价钱﹐灵媒可以在电话上为你指点人生迷津。其中最著名的Psychic Friends Network买下了许多有线电视台的深夜时段﹐并且找艺人背书做宣传﹐打进来的人之多﹐让他们年获利高达一亿两千万美金。后来经记者调查﹐发现成为此公司的「灵媒」不难﹕只需要买一套塔罗牌并参考公司所提供的「脚本」﹐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灵媒﹐在家里接电话赚外快﹐而那脚本读起来简直就像《心灵鸡汤》的翻版。但即使Psychic Friends Network后来倒闭之后﹐还是有许多人打到电信公司寻找这些灵媒﹐坚信只有他们能够一针见血﹐一句话便能透视内心最深的疑惑。
  我举以上的例子﹐没有鄙视的意思﹐虽然灵媒风波有些讽刺的味道﹐但就如一个无神论朋友曾经与我激烈辩论上帝的存在与否﹐最后达到的一个共识﹕无论「祂」是否是真的﹐人们还是需要信仰﹐尤其在一个不公平与充满着未知的世界里。我相信许多在深夜打电话找灵媒的人并不一定相信对方是真的先知﹐但他们可能正感到茫然若失﹐需要对一个人诉苦。而只要获得一个陌生人的鼓励与祝福﹐也算是一种拯救。
  我们都会投射自己的希望与恐惧在身边的事物上﹐这是人基本的心理。也正因此﹐两个人听同一首歌、看同一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因为我们会很自然地去寻找跟自己有关的层面。虽然许多「奇迹」都是因为我们将巧合赋予特殊的意义﹐但当我们的信念造成改变(虽然心理学很无情地称之为「安慰剂效果」) ﹐这种心诚则灵的态度﹐是不容小看的。
  两年前去西藏的林芝地区旅游﹐曾到一个位在原始森林中的「神瀑」。导游说瀑布两边的岩壁上,有十几个天然成形的佛像。我仔细看了半天,只能看出一个像老鹰头的图形。我跟导游说:「只要看得够久,应该什么都看得出来。」
  导游说:「正是如此。所以你看到老鹰,我们看到佛祖。」
  所以何处有鬼神﹖只要你相信﹐它们何处不是﹖
第9节:吃饱了再说吧﹗(1)
  吃饱了再说吧﹗
  Chaotic French Kitchens
  刘轩
  我对烹饪有些兴趣﹐所以碰到这个题目﹐自然会想要从厨房谈起﹕
  17世纪在法国有一位名厨叫伐泰尔 (Fran?ois Vatel)﹐1671年应皇室邀请﹐为Louis XIV烹饪一场长达数天的奢华宴会。
  作风谨慎又讲究的伐泰尔为了准备那场盛宴﹐好几天没睡﹐宴会前晚的凌晨还在盘点食材。当时有个鱼贩带来了几条小鱼。伐泰尔焦急地问他﹕「只有这些吗﹖」鱼贩不晓得别的货正在路上﹐便回答﹕「是的。」伐泰尔听到了像发疯一样﹐觉得这个晚宴少了鱼﹐就少了一切。当其它的鱼贩纷纷赶到﹐却一直找不到伐泰尔时﹐岂知他已在自己的寝室内举剑自尽。
  伐泰尔的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象征着法国厨师对烹饪的完美坚持。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也为厨师这个行业添了不少光彩。一个伟大的厨师就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追求完美的味觉组合﹐呈现最优雅精致的晚宴﹐可以连命都不要。这是许多人对法国大厨的印象。
  我曾经在南法的亚维侬(Avignon) 参观当地著名的教皇皇宫遗迹。走进空旷的宴会大厅﹐不难想见以前教皇在重要庆典时摆出的场面。更有意思的是后面的厨房﹐面积虽然不大﹐但形状像个烟囱似的﹐有好几层楼高﹐墙上有一圈圈的沟槽﹐是为了架烤肉的架子。这些架子可以一层迭着一层﹐底下生个大火﹐整个厨房就成了个超大的烤炉。听说以前随便一场宴会就会烤上数千份的鸡鸭鱼肉。
  虽然现在那些架子都没了﹐只留下一圈圈的沟槽直直通天﹐但依旧给人一种压迫感。我想象以前在这个厨房里工作﹐一定无比的闷热﹐万一架子倒了﹐还极可能被活活烤死。以前伐泰尔就曾经在类似这样的厨房里工作﹐难怪他会发疯。
第10节:吃饱了再说吧﹗(2)
  其实任何常下厨的人都知道﹐做菜是个又脏又乱的事。尽管照片里的厨师总是穿着洁白的衣服﹐事实上谁在工作时看起来那么干净﹖近代法国烹饪的祖师爷Georges Auguste Escoffier (1846-1935) 所建立的职业厨房运作系统﹐参考的是军队中的管理模式﹐以主厨和副主厨带领一群「指挥官」﹐各别负责不同的人马来完成不同的烹饪任务。把厨师跟军人画等号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当餐馆里坐满了客人﹐厨房里就成了一片战场。
  著名的美食节目主持人波登 (Anthony Bourdain) 在他的书里形容以前在纽约百老汇附近的大餐厅当厨师的经验。当一个晚上要做六、七百道菜的时候﹐那种压力是不容许什么「坚持」的。他透露了一个职业厨师们共知的小秘密﹐叫做System D ﹔那就是当材料没了、器材坏了、客人在抱怨、老板快抓狂的时候所必须采取的不择手段。例如﹕没空把牛排煎熟吗﹖用手把血水挤出来﹗五分熟的菲力就看起来像七分﹗食物掉到地上了﹖大家假装没看见﹐铲起来再用﹗当厨师们说「今晚必须采取System D」的时候﹐其它厨师不用问﹐就会明白意思﹐自然地睁只眼﹐闭只眼。
  照波登的自传﹐我相信当那个北京饭店的主厨从自助餐台偷拿烤鸭时﹐他正在采取System D做法。可能那天客人刚好都点鸭子﹐原本的份量不够了﹐使他不得不跑出来拿别的代替。多不幸啊﹗偏偏被我老爸逮到。他尽管狠狠地摇头强辩﹐如果我老爸说出去﹐他的饭碗是丢定了。当然我希望相信那位厨师是不得已才会这么做﹐而不是因为偷懒﹐但无论如何﹐今天被客人看到了﹐什么辩词都是屁。如果我是他﹐一定会请我老爸免费吃顿大餐﹐因为用美食来封口时常还蛮管用的。
  再想到伐泰尔﹐真为他感到可惜。如果他懂得随机应变﹐也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当然啦﹐他如此英名留世﹐成为了厨师们的榜样。但榜样归榜样﹐管你用刀叉还是筷子﹐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人毕竟还是要吃饭的。我相信热爱食物的法国人应该会同意﹕空着肚子也想不出什么高尚理念。先把我喂饱了﹐再跟我谈优雅吧﹗
第10节:吃饱了再说吧﹗(2)
  其实任何常下厨的人都知道﹐做菜是个又脏又乱的事。尽管照片里的厨师总是穿着洁白的衣服﹐事实上谁在工作时看起来那么干净﹖近代法国烹饪的祖师爷Georges Auguste Escoffier (1846-1935) 所建立的职业厨房运作系统﹐参考的是军队中的管理模式﹐以主厨和副主厨带领一群「指挥官」﹐各别负责不同的人马来完成不同的烹饪任务。把厨师跟军人画等号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当餐馆里坐满了客人﹐厨房里就成了一片战场。
  著名的美食节目主持人波登 (Anthony Bourdain) 在他的书里形容以前在纽约百老汇附近的大餐厅当厨师的经验。当一个晚上要做六、七百道菜的时候﹐那种压力是不容许什么「坚持」的。他透露了一个职业厨师们共知的小秘密﹐叫做System D ﹔那就是当材料没了、器材坏了、客人在抱怨、老板快抓狂的时候所必须采取的不择手段。例如﹕没空把牛排煎熟吗﹖用手把血水挤出来﹗五分熟的菲力就看起来像七分﹗食物掉到地上了﹖大家假装没看见﹐铲起来再用﹗当厨师们说「今晚必须采取System D」的时候﹐其它厨师不用问﹐就会明白意思﹐自然地睁只眼﹐闭只眼。
  照波登的自传﹐我相信当那个北京饭店的主厨从自助餐台偷拿烤鸭时﹐他正在采取System D做法。可能那天客人刚好都点鸭子﹐原本的份量不够了﹐使他不得不跑出来拿别的代替。多不幸啊﹗偏偏被我老爸逮到。他尽管狠狠地摇头强辩﹐如果我老爸说出去﹐他的饭碗是丢定了。当然我希望相信那位厨师是不得已才会这么做﹐而不是因为偷懒﹐但无论如何﹐今天被客人看到了﹐什么辩词都是屁。如果我是他﹐一定会请我老爸免费吃顿大餐﹐因为用美食来封口时常还蛮管用的。
  再想到伐泰尔﹐真为他感到可惜。如果他懂得随机应变﹐也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当然啦﹐他如此英名留世﹐成为了厨师们的榜样。但榜样归榜样﹐管你用刀叉还是筷子﹐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人毕竟还是要吃饭的。我相信热爱食物的法国人应该会同意﹕空着肚子也想不出什么高尚理念。先把我喂饱了﹐再跟我谈优雅吧﹗
第11节:法国餐优雅吗? (1)
  法国餐优雅吗? 刘墉
  近几年到北京,我都会住在同一家酒店,而且总在一楼自助餐厅吃饭。餐厅的隔壁是个法国餐馆,装潢考究,价钱贵得多。但我后来发现,其实两家餐厅共享一个厨房。只是自助餐厅采「开放式」,看得到厨房里面;法国餐馆那侧则有道墙遮挡,使厨房里的嘈杂不致影响宾客。
  我又发觉法国大餐和自助餐的主厨也是同一人,想必他在烹调时会有「两套标准」。
  ?
  有一天,妙事发生了││
  我先看见主厨跑出来,从自助餐台的盘子里挑了些烤鸭到碗里,再转身进去,把那碗里的肉分到两个金边大瓷碟。又忙左忙右地在上面布置小蔬果,先排成美丽的图案,再细细地淋上酱汁。接着交给穿着黑西装的男侍,绕过「那堵墙」送进法国餐厅。
  主厨的一举一动全被我看到了。实在好奇,就过去笑问他:「我发现你刚才把自助餐的鸭肉送进法国餐厅,那是同样的东西,难道进了法国餐厅,就要不一样的价钱吗?」
  主厨先笑,接着狠狠摇了两下头:「谁说同样?当然不同。你没看我好好重新安排,摆得多漂亮吗?连淋酱汁都用小勺,细细地勾出图案,那是艺术吔!谁说一样?」
  「吃起来一样!」我说。
  他又狠狠摇了一下头:「吃起来也不一样。想想!你在这儿,一个大空盘子,东夹一样、西夹一样,堆得高高的。这样菜还没咽下去,已经开始吃另一样。那味道能有法国餐厅的客人,只吃一样,来得纯吗?还有,你匆匆忙忙吃,唯恐吃少了、吃亏了,明明饱了还硬往嘴里塞。这种情况下,能吃得出细细的滋味吗?你再瞧瞧!那些法国餐厅的客人,在烛光下举着高脚杯喝酒,一小勺一小勺地喝汤,一小片一小片地品尝,轻声细气地说话,就算吃的东西一样,感觉也不一样吧!」
  ?
  想起年轻时第一次去巴黎,被法国佬讽刺。
  那一天我逛完罗浮宫,又走了半条香榭丽舍大道,渴得要死,却舍不得花钱买饮料。只是一路都没看见饮水器,终于咬咬牙,走进一家咖啡店,点了杯咖啡。
第12节:法国餐优雅吗? (2)
  天哪!咖啡端上来,乍看还以为是装奶精的小杯子。一口下去半杯,苦得像中药。我急了,找侍者问「就这么一小杯吗?」
  那法国佬居然一撇嘴说:「如果要喝水,去美国喝,这里是法国!」
  ?
  大概欧洲人都自大,嫌美国人少品味,连十年前,我带老婆去挪威,都被导游损了一番。
  他不是专损我,而是在旅行的第一天,去自助餐厅前「叮嘱」全团:
  「这是非常高级的餐厅,无论多么贵重的菜色,都会不断地供应,不必怕吃不到。而且我们时间很多,更不赶时间,所以请慢慢来,吃前面凉食的时候用凉的盘子,而且不要夹热食。吃完凉食,再换热盘子去拿热食。宁可多跑几趟,千万别堆得高高的,不优雅!」
  旅行团里全是中产阶级以上的美国人,这挪威导游居然指导大家用餐,我不知道当时其它人的感觉,只知道自己觉得受辱,把那一幕记了半辈子。
  但我后来观察,在挪威的高级餐厅,确实每个人宁可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拿,也很少堆上一大盘。欧洲人基本上不像美国佬那么快。他们慢,慢慢地工作、慢慢地休闲、慢慢地品茶、慢慢地享用食物。他们不及美国人富裕,但是同样的食物,可能在他们盘子里,另有一种滋味、一种优雅、一种文化。
  ?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其实远比欧洲人早,从留下来的各种青铜器的「餐具」就可以知道。《礼记?曲祀》更记载「菜肴的排列是左边放小块肉,右边放大块肉;谷子类放在左手,羹汤类放在右手;烤肉摆外侧,醋和酱摆在内侧;葱放在最后面,酒摆在右手边……」(语译)
  《论语?乡党篇》上不也说吗?孔子是「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只是到了今天,大中华经济这么起飞,在那五星级的大酒店,鲜蚝扇贝、黑鲔红鲑不断供应的自助餐厅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点一点」品味,还是「一堆一堆」吞食的画面?
  ?
  我的儿子是美食家,也常常自己下厨。在哈佛念书时,我过生日,他能坐飞机回家,说要作一道法国大餐给我庆祝,先去买「番红花」之类的高级调味料,再用四五个小时调理汤汁,接着看看表,说「对不起,我得赶回学校了。」
  看他用餐,真够累!好像那汤汁是什么仙露,先用小匙刮,再用面包蘸着抹,最后甚至把手指也伸进嘴里,啧啧有声,说「太棒了!」
  我说「把手指伸进去,不优雅!」
  他一瞪眼:「这是例外,在法国,算是一种优雅。」
  ?
  想起一个法国漫画││
  乞丐在门口乞讨,主人出来给他一盘剩菜,乞丐坐在台阶上,正襟危坐,还掏出一方餐巾,铺在膝头,再从破衣服的口袋掏出一副刀叉……。
  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用餐的优雅吧!第13节: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1)
  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 劉墉
  我的桌球教練常怨女生打球笨。明明告訴女生「對方來的是『旋球』,必須瞄準桌子外面打,球才會落在桌子上,如果往桌子上打,反而會被旋到桌外。」男生多半一聽就懂了,可是女生不知道為什麼,死心眼,她們非往桌上打不可。
  我回家對妻轉述。太太居然一笑,說如果是她也一樣,當然往桌上打,哪有往桌子外面打的道理。還加一句:女生比較實在,朝哪打,就是朝哪打,不像男人那麼鬼。
  ?
  怪不得醫學上早發現,對抽象的?
  西,女生比較不行。小學、國中功課比男生棒的女生,常常上高中,碰上數理的?
  西,就不如男生了。(哈佛大學的校長甚至為了說這道理,得罪了一票女生。)
  男人開車,一邊左轉右轉,一邊回憶前面轉過的路,甚至會看日光和陰影,計算自己的方向;女生不同,她們重視的是眼前,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下面的還不知道。
  男人記地方,常會說過了哪個路口,數幾個紅綠燈,向哪轉。如果約在十字路口碰面,男人常說在?
  北角還是西南角。
  女人則可能怨:「去你的?
  西南北!只要告訴我那裡有什麼大樓,旁邊有什麼明顯的商店就成了。」
  女生這麼說,也是因為它們「實在」||何必談方向?方向太抽象了,哪裡有棵大樹、有個公園、有家7|11,不是比什麼都真實嗎?
第14节: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2)
  ?
  連看電影,男生女生都不一樣。
  中學男生特愛看外太空冒險的電影,中學女生卻已經開始迷寫實的偶像劇。你如果笑那根本是胡?#91;、怎麼看怎麼假,她八成回一句:「你看的外星人,更荒誕!」
  至於中年,男女差異更大。男生常有童心,好奇,四十歲還愛看戰爭科幻。但是如果你問女士們,她們八成只愛看寫實劇。科幻片要她想像,跟打球一樣,她想不出來。寫實劇卻能令她感同身受,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
  以前對這男女的差異,我搞不懂,只覺得女生缺乏想像力。活了大半輩子,才漸漸想通,女人對抽象的?
  西不感興趣,是生物進化,賦予雌性的本能。
  女人必須「實在」,因為養孩子和柴米油鹽比什麼都實在。連小鳥都如此。不久前,我家院裡有知更鳥作巢,我過去偷看,每次才走近,那孵窩的母鳥就會飛出來對我鬼叫,還有幾次居然俯衝攻擊我。
  只要母鳥一叫,公鳥必定趕來,一起站在樹頭對我吼。
  可是當我離開,才轉過房角,母鳥看不到我,就不叫了,立刻回去孵窩,好像再也不操心。只有那公鳥會繼續跟著我,甚至飛過房子,看我是否真走遠了。
  母鳥不能多想,多想蛋就會著涼;公鳥不能不遠慮,否則一家就可能有危險。
  獅子老虎也一樣。虎媽媽生了幾個娃娃,孩子小時候可以跟虎爸爸抓抓咬咬地玩耍,但是才長成青少年,便開始被虎爸爸排斥。就算不排斥,成年的老虎也會自動離開家,牠四處撒尿作記號,表示那是牠的地盤,牠要有牠的世界,牠的世界是牠未來孩子的家。
  ?
  雄性天生是要探險、要開拓的。
  那些渡海的先民,百分之九十都是男人,男人天生對地平線、海平線後面的世界好奇,於是他們走出去。
  有些半路遇險死了,有些到達了新生地,再回頭,把女人接去。
  雄性也是天生要出去覓食的。有些鳥,譬如巨喙的犀鳥,甚至會啣泥土把孵蛋的母鳥封在樹洞裡,像是出征的戰士為妻子掛上貞操帶。
第15节: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3)
  當然,遠征的戰士常死在戰場,覓食的雄鳥常死在槍下或爪下,那些守著窩的女人或母鳥,就失去了依靠。她們除了繼續把孩子帶大,還得工作養家,她們成為可憐的單親媽媽。
  我相信那些媽媽必定變得較有方向感。因為過去她們只要守著窩,等丈夫歸來,不必走遠。現在她們得離開窩,而且自己找路回家,家裡有嗷嗷待哺的娃娃。
  ?
  總想起以前在蘭嶼,看一個媽媽揹著孩子,整理丈夫打回來的魚,她把魚一條條掛在屋前曬乾,雖不說話,但臉上洋溢一種安詳滿足的表情。
  總想起年輕時,把薪水袋交給太太,她一張一張數,我說為什麼數了又數,她說她從小就喜歡這樣,覺得有好多錢,就算不花,數一數,聽那聲音,也很滿足。
  總想起院子裡的知更鳥作窩的時候,公鳥忙著把乾草和小樹枝一次又一次啣到枝頭,母鳥忙著編織排列,還不斷坐上去,扭動著胖大的肚子,把窩的形狀壓出來。
  男人天生愛探險,要為孩子找一個新天地;女人天生較現實,實實在在讓孩子長大;男人天生要遠行,遠行是為家;女人天生愛守家,守家等著丈夫歸來。
  男人是耙子,女人是簍子。
  男人抽象、女人寫實。
第16节:暖场的学问(1)
  大标/暖场的学问
  So What’s A Good Opening?
  文/ 刘轩
  我父亲说的对﹕一场成功的表演﹐需要一个好的暖场。我要在这里谈的﹐则是暖场的学问。
  小标/暖场是奋斗
  帮人暖场﹐好比打前锋﹐是一种冲刺性的搏斗。站上冷清清的舞台﹐你得先鼓起勇气发出声音﹐引起大家的注意﹐集中涣散的情绪﹐再接着把场子炒热﹐酝酿观众的期待﹐并在最high的时候把舞台交给主角。就「人气」来说﹐你不但得「无中生有」﹐还得拿捏分寸﹐寻找适当的时机交棒。这种困难度与压力绝对不小﹐要付出的精力也不少于当压轴的人。
  谈暖场﹐我要从DJ讲起﹐因为我做Club DJ快15年了﹐从以前几十人的宿舍派对到后来上千人的superclub﹐在每个阶段都先从暖场开始打拼﹐逐渐「毕业」为主秀﹐因此对暖场的学问﹐都可以从DJ的技巧来举例。
  当Club DJ与广播电台DJ不同。Club DJ面对现场的观众﹐第一任务就是带动气氛。我们不必说话﹐纯粹用音乐来炒热群众。因为跳舞时不能有音乐中断的情形﹐因此DJ用「对拍」和「重迭」的技巧﹐让一首曲子很紧凑地接到下一首﹐不露痕迹又不让拍子乱掉﹐就像演讲者一句接着一句﹐后浪推前浪﹐才能让大家的情绪high起来。
  当暖场DJ﹐一开始面对的时常是空旷的舞池。那时客人都还在吧台和包厢里聊天﹐而面对着眼前的「撒哈拉沙漠」﹐DJ得先放一些别有特色﹐引人注意的曲子﹐慢慢地勾引听众。在这阶段的舞池是脆弱而多变的﹐DJ一失手﹐舞客就会离你而去﹐回到吧台的安全地带。碰到这种状况﹐DJ得立刻做音乐上的调整﹐再重新建立舞客的信任。
  过了一、两个小时的「拔河」﹐当舞池里的人数终于到达「临界质量」﹐开始产生联锁效应而活跃起来时﹐开场的第二门学问才正式运作。
  小标/ 不要喧宾夺主
  还记得第一次为国际知名DJ暖场﹐自己紧张的不得了﹐准备了好几天﹐搜集了许多好歌﹐表演时使出浑身的力气﹐果然舞池爆满﹐场子被我炒得火热。
  结果换那位明星DJ上阵﹐他竟然把我的唱片「刷」一下拉掉﹐等了几秒钟﹐再开始放他的第一首曲子。
  我愣住了。这岂不是犯了舞厅DJ的第一禁忌吗﹗﹖
  他转身把唱片还给我。「Sorry﹐你放得太high了﹐我得洗牌重来。」他说。
  这时我学到了一个暖场的重点﹕不能喧宾夺主。
  我有一个朋友﹐也曾经为一位国际大牌DJ暖场。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拜﹐我朋友事先挑了许多那位DJ所制作的曲子。因为每首都算是舞厅的热门「国歌」﹐所有的客人都high翻了﹐纷纷举手欢呼。没想到那位知名DJ竟然一半跑上台﹐很不客气地对我朋友说﹕
  「你把我的歌都放完了﹐我还要放什么﹗﹖」
  我朋友的热脸颊竟然贴上了冷屁股﹐才领悟到﹕你可以帮一个人造势﹐但绝对不要抢了他的台词。
第17节:暖场的学问(2)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