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_5 吴雯 (当代)
“不能永远在家里睡大觉”,这是郝麦收“家庭革命”初步成功的一个标志性信号。几个月来郝麦收在难熬的等待中就是盼着儿子有一天能从床上爬起来,能自己走出家门。现在儿子终于把门推开了,对于他来说那是从家里走向社会的一扇门,是他从依赖走向独立的一扇门,更是经风雨、见世面,推开以后就可以见到阳光和希望的一扇大门。第一份工作郝丁终于从床上起来了,他终于第一次走出家门自己出去找工作了。但是这一次的“走出家门”和以后的“离家出走”之间还有好几年“炼狱”般的日子在等待着他,只不过此时他全然不知。
三九隆冬,郝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现在大马路上,这样的情景不是一次,也不是几次,母亲看了心酸得不行。
职业介绍中心,郝丁不是没有去过,但是在那里他收获的只有轻视和自卑。
现在就业形势那么紧张,一个职高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这是郝麦收和孙子芳心里都再清楚不过的。别说职介中心里三层外三层,郝丁没有勇气往桌前挤,就是好不容易挤到了前面,见了招聘的人,最开始他发现他根本不敢开口介绍自己。
没办法,郝丁只有一个人回到家里对着镜子练,第一句话:“我叫郝丁———”
我曾问:“这个时候你会让你父亲看见吗?”
郝丁说:“当然不会。我一个人,傻乎乎的。这种事当然不能让父亲看到,我总是把门插起来。”
又一个寒冷的下午,郝丁像往常一样求职失败,沮丧地往家走。突然,大道拐角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牌子,他把车停下来一看,是“招工启事”,一家打字室正在招聘打字员。他心里一跳:“嗳,这活儿我能干!”多年前父亲曾让他接受过电脑打字培训,他的技术还行。“好,进去看看。”但又一瞧,人家的小木牌儿上分明写得很清楚:“只招女性。”郝丁犯难了,“进还是不进?”但是此时他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每天出来闯荡,一份工作也没找到,偌大一个天津好像就没有一个单位可以容纳自己,想到这些,他再也顾不了男不男,女不女的,锁上车就推开了那间小小打字室的门。
事情进展得相当顺利,结果更是出乎郝丁的预料:就在他提着心进了打字室,向经理说明了来意,当面让人验证了一下他的打字速度后,完全没想到,经理竟轻轻地说:“行,男孩儿就男孩儿吧,明天你就可以来上班。”
什么?“明天就可以来上班?”郝丁真的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愣在那里,几个月找工作他看尽了各种各样的白眼,现在怎么这么轻松、这么友好、这么温暖,一份工作就属于自己了?喜得他竟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其实郝丁不明白,这一刻他之所以那么感动,那纯粹是因为几个月来他在求职的路上四处碰壁,已经让他对工作好坏的要求、对世间冷暖的渴望降到了最低。这种标准如果和他当初指望着老爸一个电话就可以把他弄到开发区人事局去上班时的心理期待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何况,半年前他在做着“人事科长”的美梦,一个小小的路边打字员怎么可能让他如此动心,接待方一句“明天你就可以来上班了”的普通话怎么可能让他听了忍不住要对对方“感激涕零”?找到第一份工作的那一天,孙子芳回忆,郝丁简直是一边哼着歌一边推开家门的,那是自打有了《父子协议》,自打有了父子“冷战”之后郝家的第一个晴天。
破天荒,这一天郝家一家三口第一次坐在一起吃了一顿“不堵心”的饭。饭桌上郝麦收不住地给儿子夹菜,倒饮料,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可郝丁呢?高兴归高兴,他心里对父亲的抵触依然没有全部化解,这会儿,他的“理直气壮”可是有了硬硬的托辞:“这份工作是我自己找到的,跟你有什么关系?”炼狱长长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郝丁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让郝麦收高兴的是郝丁对这份工作十分在意,他认认真真,起早贪黑,虽然一个月只能挣五六百块,还经常加班到晚上十点十一点,但是他干得很起劲。打字室经理看他眼勤、手勤,除了打字以外慢慢地还让他经手一些业务,郝丁就在这两件事中慢慢地学会了怎么做一个雇员,怎么样做才算是对工作负责任,此外还有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说话。
家庭革命家庭革命(3)
八个月后,郝丁离开了那个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的街边打字室,不是因为活儿太累,环境太恶劣,是他自己觉得“翅膀有点硬了”,想尝试着再去干一些别的,比如业务员、公司白领、大企业广告人,差不多了自己也可以尝尝做老板的滋味儿。
果然,没过多久,他真的拉了一伙子人自己做起了老板。那时候他以为他已经吃了八个月的苦,有了一点积蓄,也学会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一定能给自己赚到钱,有了钱就可以上学,如果自己兜里老是揣着一张中专文凭,永远也不可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体面的职业。但是上学得有钱,他不能忘记那份《父子协议》还在,协议的头一条就严格规定:今后
郝丁要上大学可以,可钱,得自己掏!
但是老板哪有那么好当的?钱哪有那么好赚?
不久后的一天,郝麦收下班回家,信箱里发现了一样他从没见过的东西———一张传票:法院通知郝丁不日内得以被告的身份出庭对付诉讼。“被告”?郝麦收吓了一跳,儿子怎么了?怎么会突然间就成了被告?他急忙找儿子,也不管儿子愿不愿意告诉他实情。这样,郝丁自己在外头办公司,经营石膏画,公司倒闭,欠债未还,被人告上法院的“好事”才不得不在家里“暴露”。
那时候,用郝丁的话说,他还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参加工作没几天就敢办公司,没有经验,资金不足,结果不赔个“底儿掉”才怪呢?!可是现在事情包不住了,他不得不告诉家里,后来公司赔得只剩下几把椅子,还没卖出去的那些石膏画谁看着好也让谁拿走了。他渴望父亲在这个时候别责怪他,更希望父亲最好能在资金上帮一帮他。
果然,郝麦收没有责怪儿子,他知道让儿子自己出去闯荡其中必须包括让他品尝失败的内容和过程。他主动替儿子还上了欠投资人的钱,这事让郝丁心里充满了感激。在和父亲结束了半年的“冷战”之后,郝丁记得这还是头一次他心里荡漾起幸福。那时候在他看来,父母到底是父母,当他落难的时候,老爸老妈怎么也不会眼看着不管,他又重
新有了一种爸爸妈妈宝贝儿子的感觉。只是这种心情还没有“荡漾”多久,父亲就拿出了一张白纸,让他在纸上写下某年、某月,郝丁向父母借了多少钱———原来,父亲替他还的这笔钱他不是可以白拿的,在规定的时间内他还要还!什么———面对“借条”,郝丁回到了现实,又回到了《父子协议》中,他当时的感觉就是一口吞了个冰枣儿,想吐都吐不出来。往后的日子,郝丁又开始一次次外出去找工作,一次次被人拒之门外。父母虽然还让他继续吃在家里,住在家里,可是这一回他自己在家里再也呆不住、睡不着了。
他上街卖过包子,起五更睡半夜地和面、发面、剁菜、拌馅儿,包子熟了,来不及擦一把汗就赶紧推到街上去吆喝。他到酒厂当过小工,酿酒、烧锅炉、装箱、扛大个,一干就是两年多。
可就在他在酒厂一天超负荷地再也拿不动大号铁锹翻麦粒儿的时候,又一个沉重的打击差点儿要了他的小命———还是在干打字员的时候,郝丁结识了一位姑娘,两个人由相亲到相爱,已经到了见过彼此父母,定下终身的程度。但是有一天郝家的“新鲜事”让姑娘的爹妈知道了,郝家的《父子协议》规定今后郝丁再学、结婚、置家、生子,父母在经济上统统不管,这个现实让姑娘的家人实在接受不了。姑娘的妈妈说,孩子,你这不是跳进了一个“火坑”吗?没有男方家长的支持,郝丁就是个“穷光蛋”,将来你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呀?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姑娘变得不现实也不行,终于有一天忍痛和郝丁提出了分手。本来,一份《父子协议》的重压就还没有让郝丁直起腰身,现在姑娘又和他“北风吹”,已经陷入热恋中的小伙子根本应付不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击,郝丁倒下了。
后来,当我问起这件伤心事,郝丁明显地不愿多回忆。他的眼泪没有流出来,但是我能感到那泪水分明是涨在他的心里。因为他反复地对我说:“那个女孩儿,我真的很需要她,很爱她,真的,很爱!”
郝麦收和孙子芳至今也不知道“失恋”这件事情曾经给他们的儿子造成的心灵伤害有多大。孙子芳只知道郝丁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一睡几天不出门,但是她不知道儿子在这几天已经几次写好了遗书,抽屉里就放着整瓶的安眠药。郝丁并不是不明白他的姑娘之所以离他而去就是因为他身上背着一份和父母签订的“四不管”协议,这在现代社会不仅仅使他第一个深爱的姑娘难以接受,以后有没有姑娘能够接受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苦苦地想着哈姆雷特的那个著名问题:“活着,还是死去?”活着,没有依靠,没有尊严;死了,不用依靠,没有烦恼,但更没有尊严。最终郝丁没有因为失恋而走上绝路,又站起来,他自己一个人又走到镜子前:“我不能死,不能就这么死了!”原因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明白一旦他为“失恋”这么点小事而轻生,他在父亲郝麦收心里可就永远成了一个经不起任何挫折的胆小鬼!所以,他不能,不能死!
郝丁活过来了,在和父亲的较量中活了过来,在和自己的较量中活了过来。经过痛苦挣扎他又开始出去找工作,失败了,再找,找到了又失去。此时他对自己未来和前途的绝望已经深深地让妈妈替他捏起了一把汗。
好几次孙子芳苦苦地哀求丈夫:郝麦收你也整得差不多了吧,咱们儿子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的艰辛,已经懂得了什么是苦难、懂得了凡事自己应该去奋斗,你就行了吧,还不赶快把那份倒霉的协议给收回来,你非得把孩子逼得有一天出了什么事!母亲害怕什么,后来的“什么”就出现在她的“害怕”里。在协议被执行的第三年,郝丁的“炼狱之旅”也走到了最迷蒙、最绝望的地步。在现实面前,他觉得自己真的挺不住,他准备向父亲屈服。
我问:“‘屈服’是什么意思,你当时想的?”
郝丁说就是把自尊心抛出去喂狗,求父亲别再折磨他,他那个时候已经走投无路,他不想死,只是真不知道,自己的活路在哪里?尊严在哪里?但是还没等他屈辱地向父亲张开嘴,父亲的再一次责怪就使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家。
那一次“出走”他是打定主意再也不进郝家的门。他不愿意留在家里,也没脸继续留在家里。那天他给母亲悄悄地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走了,别找我,混不出个人样来,我绝不回来见您。”
写完纸条,他把门轻轻地关上,抬起脚往外走,但是此时他根本不知道茫茫世界哪里是他的立足之地。他决定离开天津这座已经让他伤透了心的城市,去北京找一份工作。但是到了北京以后,他躲在一个小旅店里,一个星期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积蓄也没有找到一份工作,连再出去给人打字也摸不着门路。无奈之下,他又狼狈地溜回了天津,自己找了一间小屋住下。
小屋里除了四面空墙,只有一张光板床。白天睡着,晚上醒来。郝丁看着自己胳膊、腿齐全,就是活不出个人样来,心境暗淡到了极点。几天过后的一个夜里,当快要急疯了的孙子芳和也被吓坏了的郝麦收终于通过他的同学找到了他的住所,伤心的母亲发现,郝丁已经几天没吃上过一顿热饭,小屋里除了脏兮兮、曲蜷在床上的一个他,地上只有一片东倒西歪的空酒瓶……也是折磨自己“炼狱”的磨难让郝丁几次死去活来,妈妈的心也随着儿子的沉浮一天到晚七上八下。
就在郝丁终于“离家出走”的日子里,孙子芳真的是急了,好几次哭着对丈夫郝麦收说:“这一次你狠够了吧,狠够了吧!如果这一次儿子有个好歹,我,我一定和你没完!”其实,在郝麦收和儿子郝丁签的《父子协议》里,如果我们好好研究研究那“四不管”的协议条款就会明白,这份协议受折磨的不仅仅是郝丁一个人,这份协议如果是一把剑,那么这把剑其实也是双刃的。
协议规定郝丁今后人生的诸多大事做父母的不再相助,同时,父母今后的生老病死,甚至丧葬事宜儿子也可以不管。起初孙子芳对协议这样规定根本接受不了,既然我们搞协议就是为了教育孩子,为什么也要把我们自己弄得这样被动?20年咱们把郝丁养大不容易,将来咱们老了不靠他靠谁?
郝麦收的解释只有两句话:第一,凡是协议,双方的责任就得平等,你让儿子独立,同时却让他背起赡养我们的包袱这合理吗?第二,现在社会年轻人有独立的必要,老年人也有,等我们老了,只有自己独立,才会不拖累子女,才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去为国家也为自己更多地创造财富。
但是孙子芳还是想不通:“可是咱们老了不光是经济困难、有病有灾的问题呀,咱们还需要儿子的感情。”
“郝丁很快就会从艰难中爬起来,孩子一旦体会了父母的用心,他怎么会和我们中断感情呢?‘抽刀断水水更流’,到时候只会更亲。”
郝麦收就是这样安慰妻子的。但是说老实话,即使我不是郝丁的妈妈,我也不能只听了郝麦收这么几句简单的安慰就完全放下一颗做母亲的心。
我和郝麦收也曾争论:“可能,将来郝丁会在‘苦难’中变得坚强、自立,但是谁能保证他痛苦的经历不会使他在感情上疏远你们?中国几千年来无数代人的亲子关系就是养儿防老,父母倾其全部的心血来养育后代,后代接受了父母的恩情,反过来又用全部的爱去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由‘情’字组成的美丽链条,我们有没有必要改变它?”郝麦收告诉我:这样的链条是很有人情味儿,是很美丽。但是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样的链条都正在断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诞生了一代独生子女,这代人又已经到了为人父、为人母的年龄,想想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后再生一个小孩儿,他们对下要养育自己的后代,对上还要负担起码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都是“421”的家庭,想让他们赡养父母,他们赡养得过来吗?
这倒是个现实问题。但是我还是不放心:
“可是我们一旦老了,身边没有儿女日夜照顾,这种照顾不光是端茶倒水,还包括贴心
贴肺,到时候我们怎么受得了,到时候您怎么受得了?”
郝麦收说:“受得了,受不了也得受,受不了今天我们就要赶快自立。”
在郝麦收的眼里,今日中国确立新型的“亲子双向自立关系”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一个大课题,不然会严重制约我们社会的发展。他也同意子女不养老人到什么时候都说不过去,但是他更主张现代社会养老模式要变,孩子们只有在取得了自立能力之后直接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把社会利益的蛋糕做大,社会在进行第二次分配的时候,才有可能把给老人的那一块也切大,这就从根本上把子女对老人的“直接赡养”转变成了“间接赡养”,那才是与大工业化社会发展同步存在的新型“亲子关系”应有的价值体现。
为了鼓励儿子赶快自立,这些年他和老伴儿也为自己制定了自立计划,比如他们开始办老年婚介所,孙子芳在学习美容,这都是在为自己慢慢进入老年在经济上和精神生活上作的各种准备。不仅如此,郝麦收还告诉我,他目前正在写一篇文章,那是他多年不间断地研究老年问题的重要心得,题目叫作《老,你准备好了吗?》这是他在革自己的“命”的思考,在这条崭新的老年人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他一直在拽着老伴儿,拉着老伴儿和自己同舟共济。
今日郝丁岁月催人,铁杵磨针。就在郝丁历炼了痛苦、磨难,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的过程中,他自己都没有意识
到,慢慢地他已经变得冷静,客观,变得坚强。
因为没有一下子做“白领”的实力,自己就得从“蓝领”起步。因为没有后路,自己就得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往前拼。他不知道,一个人只要拼着,闯着,只要不倒下,终于有一天老天爷会让他站稳、站好。
郝丁后来告诉我,其实他不是不知道,这些年来,他每一次更换工作,父母并不是什么都不管,父母总会悄悄找到单位,向他的领导述说他们的《父子协议》和用心,关注着他的状况。因此可以说,六年的“炼狱”摔打,他的背后总有父母的一双双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的成长,包括注视着他的痛苦、磨难和每一次舔好伤口以后的醒悟。终于,郝丁长大了。
家庭革命家庭革命(4)
他又打起精神,重新走入了求职大军,同时报名上了大学。白天上班,晚上读书。他要充实自己,让自己已经开始了的积极向上的雄心借助知识的风帆驶入人生真正的大海。开始,学费还是他向父亲借的。
几年中郝丁读完了大学,又读研究生,总共向父亲借了两万多。自打和父母借了第一笔钱,以后再借,他已经觉得很自然,“借条”也打得很自然,而且借钱时他还会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一次借多少,每个月能还多少。
2001年,郝丁再次到一家白领公司去应聘,七八十个报名者,老板就看中了他,这还是一家日本公司。
郝丁告诉我,他那时候已经懂得怎么样才能成功地推销自己,怎么样才能在面试中既让考官感到你很自信又不轻浮,何况他在打算到这家日本公司去看看自己的实力之前已经在一家中国广告公司坐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
不断地找工作,不断地换职业。开始是人家要不要他,后来他可以挑岗位,讲条件。郝丁知道这是他吃了不知多少社会给他的苦,才给自己找到的本钱和实力。并不是一个工作自己做不了了才去换一个,不停地“跳槽”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承担不同行业的不同角色,爬一座高山就多见一分世面,多增长一分才干。那时候的郝丁已经敢于在大千世界领略各种风光,他已经浑身是“胆”了。
郝麦收看到儿子在成长在进步,脸上露出了笑容,这笑容只有他这样的父亲才能体会,才能品尝。
但是他和孙子芳并没有把夸奖整天挂在嘴上,他们知道儿子自立的路今后还很长。他自力完成了高等教育,能够靠自己的实力在社会上立住脚跟,但是今后他还要自力结婚,自己组织家庭,独立抚养后代,毕竟《父子协议》还没有执行完。
2002年岁末,那个满天飘雪粒子的晚上,为了制作《新闻调查》电视节目我见到郝丁的时候,他已经又一次“跳槽”,目前正在天津《今晚报》干媒体广告。
我问:“那家日本公司不做了?你可是好不容易才被人家选中的!”
郝丁说:“干了一个星期我就辞职了,因为尽管在日本公司每个月的工资比我原来的单位高多了,但是他们晚上老加班,和我上学冲突,我就放弃了,毕竟学业更重要,文凭既能逼着自己学点真东西,又很现实。”
郝丁真是长大了,他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已经能够让他在社会上独当一面。
不过,六年“炼狱”般的生活让郝丁首先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很想知道。
郝丁这样回答我:“首先,我知道了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其次是怎么吃,再次是怎么吃好。”
“那你对你父亲心里还有恨吗?”我向他提出了一个始终在我心里想问、又不得不问的问题。
郝丁笑了笑,然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有一次天津电视台给我们全家做了一个节目,是带嘉宾访谈那种,我在现场说了一段话:‘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我父母当初的良苦用心。’我看见父亲听了我的话当时就老泪纵横,但是那句话是真的,是我用六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出来的。”就在郝丁已经理解了父亲,全力抬头向上爬坡的时候,有一天下班,到家已经很晚,客厅里的灯还亮着,父亲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已经睡着,桌上摆着留给他的饭菜,郝丁从父亲的身后走过,那一刻他发现父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那一刻他眼睛潮湿地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而也是在那一刻,郝丁告诉我,他理解了父亲。他的心里再也没有一分对父亲的恨,相反是一种没法用语言、也没法用行动表达的感激和爱。他想叫醒父亲,递给他自己刚刚被提拔成了公司部门经理的新名片,但是又不忍心打扰父亲。这时,父亲醒了,站起来像往常一样地说:“哦,回来了,饭都凉了,我去给你热热……”
故事讲到这里,连我感动的眼泪中也有了明确的欣慰,而郝丁此时却很男子汉地把泪脸一抹,转而又告诉我另外一件事:
“六年中在我心理和体力最不支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酒厂,我的师傅很支持我父亲的举动,他用男人才能对男人说的话一次次激励我:‘要想活得理直气壮,就得靠自己!’以后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所有人都回家过年去了,工厂里只有我一个,外面大雪纷飞,车间里的高温却达四十度。我一会儿脱得身上只剩一件跨栏背心,一会儿又不得不披上大衣到室外去给锅炉添煤,身边只有一条大狼狗陪着我,但是当时我忽然发现我不再那么委屈了,相反,我心里挺乐和,挺骄傲的,因为和我的同龄人相比,我那时多牛啊?那一刻我觉得我已经可以战胜苦难,享受苦难,我已经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最棒的了!”
郝丁的话还没有完,他还告诉我如果让他再从20岁过一遍,他还要和父亲签一份《父子协议》,没有这份“无情”的协议就没有他郝丁的今天。
“六年前的我是懦弱、经不起任何风雨的‘一团泥’,现在,我什么样的苦都能吃,我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站着,而且把腰板挺直。”
采访结束了,但是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因为我心里总也忘不了郝丁最后向我描述他父亲现在在他心里的那个形象:
“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看过吗?那只老狐狸您还记得吗?小狐狸刚刚长大他就强迫孩子离开,自己去觅食,饿着逃回来,再赶开。我父亲就是那只老狐狸,既伟大,又残酷。”说这话的时候,郝丁的眼里闪动着另一种泪光,我知道那样的泪光才是他父亲真正想看到的———深沉、悲怆、有情、有义、坚定而刚强……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1)
曲兰
一位高中男生对记者坦言:我对性敢说敢问,而老爸却在家中谈“性”色变,高中之前全家看电视,只要出现亲热镜头,马上让我闭眼。我第一次遗精时,问我老爸,他欲说还“羞”,不知从何说起。我觉得现在学校不光是应该给学生开设性教育课,同样还应组织专家给家长上性教育课!
我记得,我的少女时代,不得不做一个乖孩子,一直被妈妈牢牢地拴在裤腰带上(我想只有这样描述最恰当)。只要天一黑,妈妈绝对不允许我出门。我们家本来在部队大院里,有军人站岗,应该算是很安全了,但妈妈就是不给我半点自由。一直接受正统教育的我,虽没有“非礼勿视,非礼勿闻”的觉悟,但由于妈妈的严格保护,所有非“礼”之事,我绝对看不到也闻不到。那时我天真地以为人人都可以像李玉和、阿庆嫂那些英雄那样生活一辈子的。
当兵以后,在新兵连的第一个月,我所在的医院就发生了一件让我们所有新兵都感到震惊的事件:检验科主任因男女关系受处分了。我们宿舍的一位“消息灵通人士”悄悄告诉大家:是作风问题!一听说是作风问题,屋子里的六个女兵都会意地露出暧昧的笑容,谁也没说什么。但晚上熄灯后,黑暗中有人突然问了一句:“什么叫发生关系?”因为这个主任据说与一个检验员“发生了关系”。
我的下铺说:“哎,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发生关系?是发生关系就会生孩子吗?”
一个说:“据说亲嘴就会生孩子!”“真的呀?”有人惊呼。
这时,有人说:“我好像知道一点儿!”
“怎么回事?快说说!”全屋的女兵同时好奇地把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
“我不知道对不对啊,我在农村时看到过老乡配猪,公猪趴在母猪身上,肚子里突然抽出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是不是人也会这样?”
“亮晶晶的东西?猪还有那玩意儿?”大家更好奇了。“是猪尿泡吧?”
“猪尿泡要是掉出来,猪还不早就死了?”
大家鸡一嘴、鸭一嘴热烈地讨论起来,直到门外传来指导员的一声断喝:“三班,不许说话!睡觉!”讨论才戛然而止。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人有“作风问题”,这辈子也就算完了,前途从此断送。黑暗中,虽然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可都跟我一样,心里在纳闷:这发生关系,对检验科主任就那么重要吗?甚至不惜挨处分,丢军籍?
这是我一生中受到的第一次“性教育”,那一年我20岁。在我们这个对“性”讳莫如深的民族,在那个对“性”讳莫如深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性知识几乎都是“无师自通”的,没有人教给我们。偏偏我这人天生愚笨,还就缺少无师自通的机灵劲儿!于是,关于“发生关系”这个概念,我直到结婚后才弄明白。
在我们的成长阶段,这样一种空白,对我们的未来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我们为我们的无知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我们的青春,是处在这样一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甚至没有正规的大学;我们能够看到的书只是“毛选”,只是马列著作。连《外国民歌200首》也被认为是黄色歌曲,只能偷偷地哼唱……
但我们的孩子呢?在他们进入青春期这个“危险年龄”时,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各种诱惑空前巨大的时代,一个由单一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转变的时代,一个社会由道德约束向法律约束转变的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各种方式随时随地在“教育”、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他们将怎样成长?
苦涩的果实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初恋的感觉:你突然开始注意班上的一个男同学,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你都觉得意蕴无穷,眼前的世界变得阳光灿烂……她现在就是这样。考上高中后,报到的那天,她是在篮球场见到他的。他一边用衣服擦汗,一边从她身边匆匆走过,一米八零的个头,宽宽的肩……那是一种惊鸿一瞥的感觉,她觉得他特男人,特酷。
没想到,他还和她分在一个班。
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分组时,好几个女生都想跟他分在一组,可他却跑到她面前,问她愿不愿意跟他一组,让她兴奋得脸都红了!余光中,她分明看到其他女生嫉妒的目光。从那以后,他们似乎就有了某种默契,只要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两人就想办法在一起。她也常常找他问数学题———他的数学很好,解题能力很强,她特别崇拜他。到后来,他们开始像好朋友一样,一起骑车上学下学,总有说不完的话。
她没想别的,只是觉得有个人可以说心里话,可以倾吐自己的烦恼,可以依靠,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特别好。可是,事情慢慢出现了变化。先是同学们背后指指点点,发展到了后来,老师开始找她谈话了。老师告诉她,对她很失望,因为她是个好学生,不应该像有的孩子那样早恋,自毁前程,高中是她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老师语重心长地要她以学习为重,千万不可冲动!爸爸妈妈也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一次严厉的谈话之后,坚决不许她以后再和他来往,还到学校威胁他:如果再“纠缠”他们的女儿,他们就到公安局去告他!面对压力,他们都感到惶惑:他们错在哪儿了?他们是想好好学习呀!在一起都是说的学习上的事儿,他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争取一起考上重点大学。就因为有他在身边,学习不再像苦役,成了乐趣。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突然间,他们成了坏孩子,同学们都开始避着他们了……她痛苦极了,不敢再和他说话,孤独让她感到恐惧,所有过去她感到亲切的父母、老师甚至要好的同学,都站到了她的对立面,没有人可以倾诉。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碰到他,她假装没看见,扭头要走,他突然把自行车挡在她的面前,直视着她:“你为什么不理我?难道你怕他们吗?咱们又没做错什么!”“我爸妈不让我和你来往。”他呆呆地站在那里,他们互相对视着,心里都痛苦到了极点。终于,他点了点头:“好吧!”转身骑车走了,她突然间感到一种恐惧,害怕再一次被抛到孤独的海洋中———他是惟一理解她,对她好的人。她大声喊他的名字,他愣了一刹那,就返身骑回来,突然紧紧地抱住她!这一刻,所有的委屈恐惧痛苦都烟消云散了……他们想:我们凭什么这么折磨自己?我们没有早恋,既然大人们都说我们早恋,担了这个坏名声,我们索性就好好地恋一场!
从那以后,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消失了,他们真的就恋起来了。一旦真恋起来,他们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光明正大”了。所有的约会都变成秘密的,在学校他们从不讲话,好像不认识一样。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挺欣慰,认为他们的教育有效果。妈妈摸着她的脑袋说:“这就对了,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
当两个人共同恪守一个秘密的时候,就成了最亲近的人。学习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她开始渴望与他的身体接触,渴望在他宽大的肩膀中享受瞬间的安全感,她觉得外面的世界变得太严酷,只有他对她最好。终于有一天,她感到了身体的异样,当发觉自己怀孕时,他们都吓得手足无措———这点常识他们还是有的,很快他们的秘密就保守不住了,比早恋更严重的事情天底下都会知道了!
她只有偷偷地哭,她告诉他,她爸爸妈妈会把她打死的。两个人只要在一起,就在商量怎么办。他对她说,你每天多做跳跃运动,这样就可以把孩子跳下来。她跳得站都站不住了也没用。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带她“私奔”了。这是他乡下的一个亲戚家,亲戚外出打工了。他们冒充夫妻住了下来。他每天偷偷地出去买点吃的回来,像做贼一样,怕被人认出来,报告学校和家长。两人每天守在一起,所有美好的感觉都荡然无存,肚子里的孩子也明显地一天天大起来,她更害怕了,每天不停地哭。
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了,对他说:“给我爸爸妈妈打电话吧,我害怕极了,不然,我会死的。”
他吞吞吐吐地说:如果被他们知道,我们以后怎么办啊?终于他也承受不住了,给她父母打了个电话。她突然发现,那宽大的肩膀靠不住,最后还是要靠父母来解决问题。父母得知她的信息后,十万火急地赶来了。那一刻,她伏在妈妈的怀里,委屈得大哭起来。她忘了恐惧,忘了爸爸妈妈可能会把她打死的事。
出乎她的意料,父亲母亲没有像她想像的那样严厉责备她,而是立即带她去了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孩子已经成型,堕胎来不及了。在那个撕心裂肺的时刻,妈妈一直陪在她旁边,紧紧握住她的手,任凭她疼得将她抓得鲜血淋漓,妈妈不停地抚摸着她的额头说:“孩子,别怕,一切都会好的。”她走出医院的时候,像蜕掉一层皮一样,内心的狂风暴雨一下子平静了,再也掀不起波澜了。他也好,重点大学也好,对她都无所谓了,心如死灰。他们再也没见过。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调查:某中学一个班有42名同学,被认为有12对早恋。其实,这12对“恋人”,大多只是“我和你好”的关系,而且有几对只是由于比较接近,而其他同学因为自己有了朋友,就指认他们也是“一对儿”。12对儿,就是24人,于是就成了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忧虑的数字:超过了一半!
情窦初开,朦朦胧胧,似有似无……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可能我们每个人在青春期都经历过这样一种说不清的感情。然而,这种意境却常常让我们难以忘怀,伴随我们的青春期,让我们有一种安全感和自我认同。这样一种飘忽的感情与依恋,绝大多数的情况,与婚姻、择偶无关,大多很快就自生自灭了,很少发展成为终生相伴的恋情。大部分青少年异性之间的交往属于一种本能的、朦胧的吸引。因此,很多专家不赞成对青少年男女之间这种亲密的关系一概称为“早恋”。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2)
可是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受不了,我们太怕他们出点什么事儿,总要防患于未然……而这种如临大敌的态势,又会误导他们,让他们认为这种朦胧的感情是错误的,让他们的心灵陷入自责的挣扎中,让他们因为痛苦而走到一起……我不知道,这种作法,是制止了悲剧还是制造了悲剧?在我国,少女堕胎现象近年来骤然增多,而且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忧虑。为此,仅在2003年,就有好几个省市相继成立了青少年意外怀孕援助中心或类似机构。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人们除了对孙志刚事件、对SARS、对美国打伊拉克、抓获萨达、神舟5号上天这些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记忆犹新以外,还有两件关于青少年问题的社会新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个是林伟峰和陈曦两个高中生完成中学生性现状调查,被专家称为“奇迹”,连联合国代表也惊动了,称这项调查“填补了国内空白”;另一个则是反映少女堕胎的报告文学《涩果》。
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叫桑地,北大的一名博士。他用四年的时间采访了20多个省区、40多个城市、60多家医院的妇产科,与240多位妇产科医生和护士交谈过,采访了数千人,对当代中国少年性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
一个大老爷们儿,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泡在妇产医院,也真够难为他的!当他亮出记者证时,连医生也不免露出怀疑的目光。
“医生,我想了解一下,咱们医院近一段时间有没有出现少女怀孕的病例?尤其是年龄特别小的那种?”
医生显然用一种不太合作的目光看着他,像看着一个刚刚被抬上手术台的病人:“你说多大算少女?”
然而,他的采访确实揭示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在这60家医院中,有32家发现了超低龄“少女孕妇”,年龄在12至14岁之间的52人,12岁以下的13人,年龄最小的竟然只有10岁。在桑地的笔下,14岁就开始卖淫的少女、10岁就与邻家小哥哥尝试性爱而怀孕的小姑娘,私人诊所的野蛮大夫……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其实,少女堕胎现象算不上什么稀罕事,少女因无知,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被引诱、被强暴的现象自古就不鲜见。应该说,少女怀孕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有440多万的少女堕胎。然而,少女怀孕率激增的情况,又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总是与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性解放”浪潮,曾相继出现了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大幅度上升和少女怀孕率激增的状况,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00多万少女怀孕,致使美国每年用于解决少女生育的经费高达70亿美元。而在全球范围内,15~19岁少女生育孩子的数量已占年出生总人口的10%以上。非婚早育不仅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
中国恰恰正在经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道德取向的多元化,对“性”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出现的,便是少女堕胎现象大幅上升。据广州市某报的调查,近年来广州地区到医院做人流的未婚少女明显增多,其中有不少是尚在花季的中学生,年龄多在15~17岁之间,甚至出现13岁女生怀孕的现象。据一位妇产科医生介绍,在她接诊的人流手术中,年龄为18岁以下的约占三成。另一医院妇产科的主任也介绍,18岁以下的少女到医院做引产手术的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虽然这些孩子到医院做人流时都尽力隐瞒身份,但掩饰不住的稚气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中学生。
这些年,还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一到所谓的“黄金周”,随着旅游热的出现,各医院的妇产科就会出现堕胎热,这其中很多是不到20岁的中学生。据报载,仅广州部分大医院妇产科粗略统计,2003年“五一”黄金周假期前后,就有一百多名女学生到医院做人流。珠江医院的一位医生说,每次长假期前和过后的15天至1个月时间里,都是学生做人流的高峰期。
因为利用长假做人流,还能有几天的休息,神不知鬼不觉。根据目前各医院的统计,在做人流的女孩子中,18~20岁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两次以上甚至多次人流的比例逐年增加。重庆市“青少年意外怀孕紧急避孕援助中心”成立后,由于考虑到前来求助的少女都是在校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因此手术费和一般药品都是免费的。然而,专家们想不到,困扰少女们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另一个让医生们既担心又无奈的问题……
一个17岁的少女经过检查,发现已经怀孕五个多月,无法再为她做人流了,援助中心的专家决定为其实施中期引产手术。可是,这样大的手术是需要监护人签字的,告诉她:这么大的手术,一定要有父母的签字,中心才能为她做。一听说要让父母来,女孩子一下变了脸。年轻的她,完全不了解这种中期引产手术的危险,非常决绝地对医生说:如果父母或老师知道了,她只能一死了之。
“我们请教了法律专家,没有监护人签字,一切结果都得由医院承担。这显然不恰当。”院长陷入两难的境地:答应她吧,有违法律;不答应她吧,作为医生,他知道如果他们拒绝她,这个孩子就只能到私人诊所去堕胎,而那里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本来是想做好事救助这些孩子,若是让人给告上法庭……这种好事谁敢做?北京京伦青春期性健康咨询热线也曾接到广东增城的一个女孩儿的电话,声音充满了惊恐:“帮帮我,怎样剪断孩子的脐带……”这是一个意外怀孕的少女,怕事情败露不敢到医院,在与男友同居的单元楼里独自生下了孩子……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求助咨询热线。
有一位14岁的女孩儿怀孕三个多月了,也在电话里哭着对医生说:“阿姨,可不可以叫我的女同学陪我来做手术?求求你们了,打死我,我也不想告诉爸爸妈妈!”孩子们的恐惧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一家医院就接待了这样两个年轻人,女孩子是个职高生,男孩子是个大学生。意外怀孕后,由于极度恐惧,就一拖再拖。她根本不知道早期可以采取无痛人流或者药物流产。最后没办法,两人来到医院时,女孩儿已经怀孕三个月了,只能做中期引产。女孩儿的母亲知道后,先是把女儿暴打一顿,然后又到男孩儿所在的学校大闹一通,让本来就惊恐不安的两个孩子身心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开办“少女怀孕救助门诊”后,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门诊每天都要接上百个求助电话,但实际每天救助的少女却只有两人。据他们的统计,咨询人数和实际救助的比例是1400∶3。为什么呢?很多女孩子因为怕父母责骂而到私人诊所堕胎或私自药流。这些私人诊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我没有采访过,但桑地的《涩果》描述了那些私人的所谓“无痛流产医院”:“女人的惨叫,像杀猪一样”,叫人毛骨悚然。据说这些私人诊所很多没有正规的执照,甚至没有专业的医生,只是为了赚钱,缺乏起码的安全保障。由于条件参差不齐,很可能造成感染和其他的后遗症,给这些少女造成不可挽回的身体损伤。
一个只有17岁的女中学生到妇产医院做手术。当医生问她,为什么不采取避孕措施,男朋友戴安全套?女孩子竟然反问道:“我现在不是来避孕了吗?”当医生告诉她,72小时内是可以采取紧急避孕措施的,那样对身体的伤害小,也不太痛苦,而现在只能做人工流产时,女孩子才一下子慌了神……其实,让人感到惊悚的,并不是少女堕胎率这个数字———因为数字只能说明“量”。真正可怕的,是这些少女因无知、因处于“地下状态”而得不到成年人的帮助,盲目的性行为和私自流产给她们带来的伤害,往往是致命的。她们在发生性关系后一般都存在侥幸心理,而且一旦怀孕了也不敢告诉父母,因而常常错过了人工流产的最佳时机,只能引产。而在怀孕中期引产,则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与痛苦。由于18岁以下的少女生殖系统中的子宫、阴道等发育尚不完全,这样的引产不仅会对少女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而且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大出血、子宫穿孔等。青少年因过早进行“人流”还容易造成特殊病原体感染,导致出现一些难以医治的疾病或造成习惯性流产;有的少女在短时间内多次做人流手术,一个女孩子甚至连续到医院做了四次人流。深圳一名17岁的高中生,流产后的当天又与男朋友发生了关系,结果导致大出血被送到医院。少女尚未发育成熟的子宫,经过多次人流,极有可能引起生育困难、不孕、失去生育能力等不良后果,给他们的一生蒙上阴影。而且,由于15岁以下的少女发育尚未完成,死于因为生育和怀孕引发并发症的危险,是成年妇女的25倍!
尽管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少女堕胎的调查与报道,但没有人去追踪这些堕胎少女的命运,当她们走出医院或救助中心后,就消失在人群中。然而,少女———这些未来的母亲,她们的悲剧,也许总有一天会让我们支付我们今天未必能够领悟的代价。
与少女堕胎率激增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来自我国性病门诊。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性病,也出现同样的一种趋势———低龄化。
据报载,一家医院的性病门诊,不久前接待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年。经检查,这位尚未走出校门的中学生已经染上了梅毒。原来,这个少年因为沉迷于上网,在网上聊天室认识了几个女网友,多次发生性关系,染上了这种性病。
还有一个男孩子,应邀参加同学在歌舞厅举办的生日聚会时,与一个三陪小姐相识,两人多次发生性关系。未经世事的孩子,怎么也不会想到与三陪小姐的“亲密接触”会带来什么后果,更不会想到伴随所谓快感而来的将是无穷的烦恼。
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性传播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且主要集中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不过这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每年全世界新发生的3.33亿性传播疾病患者中,至少有1.11亿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所有性传播疾病中,最可怕的就是艾滋病。它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蔓延的速度也非常快,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对抗这种可怕的疾病———除了预防。据专家预测: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再过10年,艾滋病将成为中国的“国家性灾难”。有人形容我国艾滋病感染的形势,“已经没有一个安全的地区了!”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高出10倍!目前,全球每年新感染的青少年艾滋病是260多万例,几乎每一分钟就有5名青年男女被感染。在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中,青少年占66%,在不同地区的性病患者中,青少年分别占25.25%~42.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升高。可以这么说,性病和艾滋病肆虐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的后果,完全是灾难性的。它使数十年的人类公共卫生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也使很多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缩短了整整10年。
专家们认为:在我国青少年中,不仅存在婚前性行为普遍、性病和艾滋病蔓延、少女怀孕增加等现象,青少年性犯罪案件也在不断飙升。目前,中国青少年的犯罪数量已经占到总犯罪量的70%,而这个“70%”中,又有30%是性犯罪。近几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出团伙化、低龄化、手段残忍、犯罪类型多等特点。
据调查,未成年人性罪犯主体绝大多数为在校的学生,犯罪时的年龄集中在14~16岁之间。他们多采取共同犯罪的形式,选择自己的熟人为犯罪对象。据《生活时报》报道,2001年门头沟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件未成年性犯罪案件中有3件案件的被害人是被告人的邻居或者通过同学认识的女孩儿。被告人大多认为侵犯熟悉的女孩儿比较容易,风险性小,被害人多数不会告发他们。而被害人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多数为不满14周岁的幼女,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某少管所关押着一个年仅15岁的强奸犯。人们想不到的是,促使他走上性犯罪歧途的,竟然只是一本书———这本书一下子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导致他犯罪的动因十分偶然:那天他到书摊闲逛,一位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角落里翻出一本没有封面的书,说此书内容十分精彩,他买回家后就好奇地一头钻进书中,书中的淫乱描述令他面红心跳,恰好此时邻居家的女孩儿来他家借东西,他盯着女孩儿的身体,想着书中的情节,突然间昏了头,猛地把女孩儿拖进了自己的卧房……
还有一个上初三的男孩子,初次遗精的时候,以为是自己“小便流脓”了,于是非常恐慌。他首先想到去求助于妈妈,但他的母亲非常不耐烦:“真不要脸,这种事情都来问我,去问你爸爸!”他又去问爸爸,爸爸说:“你真没有出息,这么点儿大就流这玩意儿。”作父母的,这时只要拿出10分钟的时间,向孩子耐心地解释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忙碌的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恐慌的神情。忐忑不安的他,只好去问邻居哥哥,邻居哥哥拍了一下他的肩说:“哥们儿,你出了这东西,这样最舒服。”朦朦胧胧的他,照着邻居哥哥的动作去做,从而不可自拔。邻居哥哥还给了他一本下流的手抄本,他越看越上瘾,最后走上了性犯罪的道路。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3)
在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中,少女也不能幸免。
北京曾有一个高二的女学生,怀孕时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一次上体育课时,她突然感到肚子疼,于是请假回家。在家中,她竟然生下了一个孩子!更为荒诞的是,慌乱之中,她把这活生生的、正在啼哭的婴儿,从高楼上扔了下去……这种事确实太荒诞了!可偏偏这种荒诞之事近两年却屡屡见诸报端,仅在北京,少女杀婴的事件已经发生多起。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上海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天凌晨五时左右,家住浦东博山东路的吴先生夫妇突然听到一阵尖细的哭声,两人还以为是经常出没在附近的野猫在闹,都没在意。当时正在小区里清扫卫生的师傅也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但由于天色很暗,看不清楚,还以为是居民家中的孩子在哭。到了早上七时多,吴先生起床后悚然发现自家后窗的防盗铁栏里,有一只马甲袋,里面似乎是个婴儿在哭,新装的防盗窗顶棚上已经被砸出一个大洞。他们赶紧打110报警,警方赶到现场,从马甲袋里抱出全身赤裸、沾满血迹、尚存一丝气息的男婴。虽然人们立即用棉毯将婴儿裹好后急送医院,然而,这个备受摧残的小生命还是死了,因为那天早晨的气温只有1°C左右。而将婴儿抛下高楼的未婚妈妈还不满16周岁。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肖建国曾代理过一起特殊的强奸案,一名15岁的男孩儿和一名13岁的女孩儿发生了性关系。在看守所里,男孩儿交出一本名叫《性爱》的书,说班里同学们传着看,因为好奇。在审讯中,男孩子懊恼地问:“我能不能告那家出版社?”小的时候,我记得老师总爱说这样一句话:一张白纸,才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孩子们。正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不光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最容易被玷污。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性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宽容。这种宽容,既体现了对人的某些权利的尊重,也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性病的蔓延。
性观念的开放和一些媒体对“性”的商业化炒作,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孩子们,也使他们不再像我们或者我们的父辈一样,谈“性”色变了。青春期的他们,对新生事物极为敏感,而模仿力又极强,就好像是一块海绵,会不加选择地将他们感兴趣的所有东西都吸进去。互联网上的黄色信息、非法出版物,都成为影响他们道德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而这时,他们又无法从正常渠道得到科学的性知识,因此就很容易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误入歧途。很多少年犯就是在看过黄色书刊或录像后想入非非,从而实施了强奸行为。扭曲性道德观,就是在性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形成的。正如台湾著名教育家晏涵文教授说的那样:“青少年无奈地去摸索、尝试错误,从色情商品中学习扭曲的两性关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肖建国也认为:放牧式的性教育是危险的。
“长袖善舞”的都是什么人这是一支普通的圆珠笔。上面绘着两个泳装女人,假如它躺在铅笔盒里,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它的玄妙就在于当你把它倒过来时,上面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泳装从两个女人的身上滑落,两个女人变得一丝不挂!
这是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而这本口袋书却不是我们以往用来背单词的,里面的内容全是男女性爱赤裸裸的描写,其下流的程度,不亚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毛片”。这种口袋书就是针对情窦初开的中学生的,内容颇具教唆性质。这两样东西,都是一位家长从他上中学的儿子那里搜来的。他是怎样发现了这两样东西的呢?
他的孩子,曾经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好学生。然而,这位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最近一回家就关上自己的房门,神神秘秘地不知在里面鼓捣什么。孩子上学以后,他在孩子的桌子上发现一些火柴盒那样大小的贴片,这些贴片倒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是普通的卡通画。但有一次,他在无意中看到儿子用火柴去烤那些图画,这让他感到很奇怪。于是,他也照着做了,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火一烤,一个全裸的女人就显现出来……
据兰州市中小学的老师们反映说,他们经常在学生身上发现很多带有色情、暴力内容的小册子和黄色贴片等。这些东西没收一批,不久又会发现一批。一位老师沮丧地说:“我教毕业班,发现有的男生有那种卡通书,我就收上来。后来我发现有的学生把那些黄色的插图撕下来互相传着看,我感到非常害怕。你说,我们在辛辛苦苦教导孩子,可是一本不好的书、一个黄色贴片就把他们引过去了。”
“口袋本在中学校园里相当普遍,根本挡不住。”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心理老师钟波天也发现了。“一本书基本上在一天的时间传遍全班,上课的时候偷着看,夹在课本中间,课间就公开看,老师一批评孩子们就说,学习多紧张呀,换换脑子有什么不好,口袋书又不都是坏的。实在太下流的没收上来,但不久又有新的流行起来。老师基本上没法阻止。”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出现了口袋书泛滥的情况。为此共青团中央、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中央综治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等曾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开展口袋书的专项整治工作,净化校园环境。2002年6月5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稽查执法大队和北京市公安局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院某楼的一个居民的地下室里查获120余种20万册口袋书,拉了整整7卡车!执法大队的一位副大队长介绍:“目前口袋书已经形成组织化的地下网络,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编、印、发跨省行动,一查就转移,打击的力度越大,对方就越隐蔽。”
据说这些口袋书和非法出版物的制造者,可以轻易地注册一家工作室,不仅能出书,还制作各种光盘或胶片,找一家小印刷厂,很快就大量制造出来。这种口袋书的刷新速度极快,从1998年北京大量出现口袋书到现在,已经不知流行多少茬了!这些卖口袋书的零售店,大多堂而皇之地开在学校周围。摆在店面上的都是一些正版图书,口袋书则只有一张书名目录,孩子看单购书,选中后,老板从别的地方将书拿来,成年人是绝对别想从店里买出一本这样的书的。一本口袋书的成本大约是8角,最多不过1元钱,但售价是3.6元,有的竟高达11.8元。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书正好满足了他们对性的好奇与渴望。
天津市有一位母亲,她有一对颇让她感到骄傲的双胞胎儿子———两个学习成绩很不错
的中学生。尤其是老二小强,在学校还是文艺骨干。可是不久前,她发觉小强有点不对劲,便问孩子的奶奶:“妈,小二怎么老抱着我的裤衩乳罩睡觉呢?”奶奶说:“我看见好几回了,我给他搁起来,他转天又悄悄偷回去了。这孩子是怎么了?”老师也说:“这孩子最近不对劲,平常不下楼,也不参加体育活动,走路溜墙边,没事总爱上厕所蹲着。”
就在这时,另一件事让这位母亲吓一跳,家里的电话费一个月竟达一千一百多元!平时,家里的电话费也就是六七十元,怎么一下子变成这么多?给电信局打电话,人家非常肯定地说,你家电话打了声讯台。她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你们两个谁打了这么多的电话?小强一下子扑到床上哭起来:“妈
妈,别提了,都是流氓的事!”原来放寒假时,孩子无意中拨了信息台9917,没想到不久9917就把电话打了回来,接电话的正是小强。
“她一打来就问,你的小鸡鸡有多大了?”孩子吓得一下把电话扣了。可是这个电话马上又打了回来。“她说,你再不给我打这个电话,我就天天给你打,等你妈知道了叫你妈打你。”小强只好把电话又打了过去,电话里的那个女人说:你不愿说你的,我就说我的吧。然后她就从她的胸开始说起,小强就在这样的引诱和恐吓当中一步步地陷下去。
“孩子的脸焦黄焦黄的,两眼都是直的,就像是痴呆症一样。我在家里找出一个避孕套,一看全是血,再一看孩子的下面,肿得老粗,都发炎了,这些都是电话里的那个女人教他做的。”孩子的父亲心痛得哭了起来。
可能人们都会奇怪:电话那头是一个什么人呢?
是一个48岁的老女人!据说这个名叫刘士华的老女人,在电话里她用的名字分别是刘佳、白云、李蕊。每当接线的时候,她就把自己的嗓音调整到20岁。
小强的妈妈录下了9913、9917信息台的内容后,愤而将他们告到天津市扫黄打非办。信息台知道后要与她私了,她坚决不同意。
公安人员在获得证据后,30名防暴警察冲进信息台。昏暗的灯光下,十几个话务员半依半躺着在接电话,地下摊着几个地铺。每个小姐的工作台上都放着一个工作手册,上面记着接听的电话号码和时间,还有大量的黄色笑话、黄色故事,一些淫秽书刊也摆放在其间。愤怒的母亲一下子就听出了“白云”的声音。公安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一份奖励话务员的喜报:就是这个“白云”,创造了连续通话10万分钟的记录!
她有什么样的魔力,竟然能让人与她通10万分钟的电话?这些接线小姐,每接一分钟电话提成一毛钱,接的时间越长挣的钱就越多。
刘士华其实完全明白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孩子,她说:“声音细细的嫩嫩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刘士华,在当接线员之前,还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想,为人师表这档事就别提了!48岁的年纪,她还应该是个母亲吧?如果她有孩子的话,应该与小强差不多大……她怎么就下得了手?
她真的内心就没有一点愧疚吗?刘士华倒坦白得很:“刚来的第一个月有一点,后来看别人都这样,就习惯了。”她第一个月挣了三百多,第二个月她的工资就多出了一大截。天津公安机关对刘士华、王小美(9913信息台负责人)、冯秀英(9917信息台负责人)处以劳动教养二年,但小强却休学在家,接受天津安定医院精神病医生的心理治疗。他的主治医生刘建勋说:“这么小的心灵受到这么大的黄色毒害,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例子很极端:事情未见得这么严重吧?开始我也是这么想,但当我的一个朋友找我的时候,终于让我警觉了。我的这位朋友让我帮他看一看他家电话费的清单,他很奇怪:怎么这个月的电话费这么高?我在这份长长的电话清单中发现,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声讯台的信息费,有好几百元,而这位朋友告诉我,他从未打过声讯台!显然这是他刚上初中的孩子打的!
这些声讯台到底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感兴趣?为了调查声讯台的情况,我和我的一个男同行“联合作战”。我先拨通了一家声讯台的电话,声讯台小姐一听我是女的,两句话就把电话挂了,显然无意与我废话。过了一会儿,我的这位男同事又拨通了同一个电话,声讯台的小姐认为来了生意,立刻极尽下流、挑逗的语言,不堪入耳,让我这位见多识广、当记者的同事面红耳赤,实在听不下去,放了电话。我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声讯台的顾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办公室值班而备感无聊的男性,用公家电话消遣;还有一类就是上中学的男孩子。
就是这些声讯台,直到今天还堂而皇之地在各种报纸上刊登广告!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4)
2004年第一期的《家庭》杂志发表了一篇通讯,题目是:谁对13岁少年包“小姐”事件负责。我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件事,就是因为它对我心灵的撞击太强烈了!几个13岁的孩子,3天之内就挥霍掉2.5万元:玩电子游戏、洗脚、按摩、唱卡拉OK、赌博、包“小姐”过夜……所有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所不耻的事情,他们全干了!几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怎么就会想到去按摩、赌博、包小姐呢?这究竟是几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事件的主角、偷了父母的钱肆意挥霍的这个孩子叫林强,文章中说他“身高不到1.5米,长着个大脑袋,模样憨厚老实”。另一个孩子叫张小奇。“据说13岁的张小奇,看上去就像10岁的孩子,长着一张稚气未脱的娃娃脸。”他们用来挥霍的,是林强父母借来盖房子的2.5万元,其中2000元,是他那贫穷的父母十多年的积蓄!
原来,这几个小家伙一开始倒没想赌博嫖妓,只想拿着这么多钱到电子游戏室玩个痛快。可当他们无意中经过“洗脚城”的时候,却突然生出一份好奇:成年人总在这里进进出出,反正有钱了,也进去看看?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了。在洗脚城里专门进行色情服务的“小姐”们一开始对这几个毛孩子并无多大兴趣。然而,当她们知道孩子们手里有钱时,态度立刻就不一样了。而精明的洗脚城老板,则从孩子们一走进来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不仅让“小姐”们为这几个小毛孩儿“竭诚服务”,洗脚、按摩、包房……服务得就别提多周到了!这些风尘中的“小姐”们,对成年人都是“手到擒来”,对付这几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儿,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了“钓住”他们,老板还破例让“小姐”陪同他们离开洗脚城去唱卡拉OK,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在一些城市,所谓娱乐场所其实就是色情场所。而所谓小姐,人们也心知肚明,以至现在北京的姑娘都不愿别人称她们为小姐。而洗脚城的“小姐”在把这几个“阔少”弄得晕头转向之后,不仅拿了不少小费,还不失时机地让这几个“阔少”为她们各自买了高档手机,几千元转瞬就到手了。不过,这并不能让“小姐”们满足,她们又与地痞们勾结,一次又一次抢劫这几个孩子,直至将他们所有的钱抢个精光!最后,张小奇惊魂未定地给母亲打电话,而张母得知后拨打了110报警,林强等三人被送到常德市武陵区公安局城西派出所,这场闹剧才算收场。
尽管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娱乐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按摩等服务,但这几个孩子光顾过的娱乐场所,无论游戏厅还是洗脚城、歌厅,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对他们“全线绿灯”、“竭诚服务”的!
就在这座城市里,几乎每所学校都被游戏厅包围着,而且到那里的绝大部分主顾是法律禁止进入游戏厅的中小学生,有的游戏厅甚至公然开在乡派出所的大门前!这就是我们的孩子面临的环境!当我们做着让他们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留学的美梦时,当我们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只让他们一心一意读书时,他们可能正在这种诱惑中走向深渊!
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也知道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也知道他们开始有七情六欲了……我多想让他们健康成长啊!我们不希望他们在学习上分心,怕他们早恋,我们想告诉他们一些什么,可就是说不出口,欲说还羞……我们张不开口,别人可不管这一套!游戏厅、洗脚城老板、各种“小姐”、非法出版商和那些地痞,为了孩子们手里的钱,他们什么事干不出来?他们可曾有过一点儿顾忌?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9岁。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由于性激素的影响,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料的。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发生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激烈冲撞,他们处于内心的矛盾、困惑、好奇、焦虑或冲动之中……他们往往既无思想准备,又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控制能力。有的孩子隐约感到这种现象与性有关,但羞于启齿。他们常常因为沟通的障碍,无法从成年人那里得到答案。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巨大变化所引
起的内心冲突,有时会在一些孩子们心中引起类似犯罪的心理体验,导致他们做一些悔之莫及的事情。“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差错的问题。两代人的冲突也常常由此而起。德国学者赖恩斯的一项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孤独感是导致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性滥交。只要能够解除孤独,他们无惧于做任何事情。在这个时候,如果成年人能够察觉并及时地加以疏导,消除他们的这种孤独感,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而我们国家的青少年,从整体上来说,又比其他国家的孩子在青春期这个阶段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比以往的任何一代人都更加独。而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灵。亲子沟通的障碍,使孩子们在度过青春期心理震荡的过程中更加艰难。特别是在一些单亲家
庭中,这种现象就更严重。15岁的小娇和14岁的国强是深圳某私立学校初三的学生。中考来临前夕,两个孩子突然
失踪了,这可把大人们急坏了。经过多方寻找,才在湖北的一个小城市将两人找到。在小娇的日记中,人们终于了解了她的心理轨迹。原来,她的父母离异,父亲每天忙于赚钱,无法照顾她,只好把她送进寄宿的所谓“贵族学校”。在学校里,小娇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内心十分委屈和孤独。和同样年幼的国强成为好朋友,让她孤独的心灵有了慰藉,她觉得除了国强,这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
小国强也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相似的遭遇使这两个孩子有很多共同语言。彼此的依恋与慰藉,使他俩总是形影不离,于是同学们便戏称他们是“老夫老妻”。两个孩子还挺喜欢这个外号,因为这种感情上的依恋,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
可能是他们太小了,在离家出走的半个月里,这对“老夫老妻”竟没有一次———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因为害怕孤独,相互温暖对方的心灵。
我国每年大约有2000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而10~20岁的青少年数量达到3亿以上。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容易出现偏离行为,因此被人们称为“危险人群”。
我们该怎样去面对这样一个缺乏正确认识和控制能力,在独立意识和性意识的逐渐萌发当中的庞大群体?
今天,我要特别提到这个青春期!别以为孩子们就是那点儿“荷尔蒙”闹的———荷尔蒙固然是“始作俑”者,但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性意识的萌发,带来的是激烈的心理冲突,而这种心理冲突常常会成为过激行为的导火索。伴随青春期的,还有一个危险因素就是不计后果。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社会经验,在激烈的内心冲突时,往往会做出毫无理性的行动。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敢作敢为,难以抵抗诱惑……好奇、躁动不安、桀骜不驯是这个年龄的特点,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点火就着!
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认为:“人的一生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教育时期,一个是0~4岁智力开发的早期教育,另一个就是10~15岁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青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非常关键。因为这个时期,不仅是性意识萌发的时期,更是青少年自我觉醒、个性品质逐渐形成、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要说到青春期的性教育,我立即会想到“大军压境”这个词。洗脚城的老板、“小姐”们和非法出版商,几乎组成了一个“联合部队”,开始与我们争夺孩子的心灵了。我们该怎么办?
自古以来,我们这个礼义之邦的子民,说到性,从来都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辞的。那《红楼梦》中的贾政贾赦们,就是自己三妻六妾,在外面嫖娼狎妓,在儿子面前,也是绝对要做出一番“正人君子”状的,否则何来父亲的威严?今天的父亲们,虽然早没了三妻六妾、嫖娼狎妓的特权,但正人君子的形象是无论如何要维护的,让他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怎么开口?似乎没有哪个父母愿意与孩子一起面对这个尴尬的话题———正人君子也好,伪君子也好。非礼勿视、非礼勿闻的劲儿得做足了,才像父亲!
既然张不了口,也罢!索性把这一切推个干净。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父亲的言论,他这样认为:
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我说还是不进行好,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华夏的炎黄子孙发展到今天,往近了说50年代人未受过性教育,请问:耽误人类繁衍了没有?没有!请问:是过去的青少年懂文明礼貌,还是今天的青少年懂文明礼貌?回答肯定是过去,否则不会有在《新华字典》中都找不到的京骂与国骂。我认为讨论青少年的性教育与否简直太可悲了,不值得辩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人的本能都不知道,还探讨什么?辩论什么?过去没进行性教育,哪一位家长也没耽误养儿子、生姑娘,对吧?
结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尤其这个“婚”字已包含蕴藏无限美妙人生的品味,说破了还有什么意思?就好像魔术一样,说透了还有啥意思?如果泛滥成灾,天天念叨性教育,结婚不结婚已失去意义。说到这里,画家中不是有朦胧派吗?他们的作品价值连城。我没文化,说错了你们也别见怪。让青少年用人生有限的宝贵时间去学习真本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卓绝优秀的贡献,而不去讨论连低级动物先天都会的问题。这种做法也是中华民族含蓄、深沉,富含文化底蕴的精神境界。放心吧家长们,结婚那天,没一个傻子。我的天!只要孩子们将来不耽误养儿子、生姑娘,就可以不教育他们了吗?不让他们去无师自通,还品味不了人生的美妙了?
我们太善良了!真以为孩子们天生就有“存天理,灭人欲,克己修身”的道行呢!怎么“小姐”们几句话就把他们拉下水了呢?
据2003年7月12日《北京晨报》报道,在第14个世界人口日,北京广播学院组织了一个由大学生与政府官员直面谈性健康的座谈会。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四所高等院校,他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尖锐。科技大学的黄峰第一个问题就提给了国家计生委的一位司长:当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您给孩子讲过性知识吗?座谈会立刻活跃起来,引来一片笑声,大家都想看这位司长如何回答。他犹豫了一下说:“我的孩子是男孩儿,没讲过,主要是难以启齿,但我家有很多书,孩子会通过看书获得知识。”
我琢磨着,这位司长大概是挺尴尬的,但他倒真诚实。他的工作,就是管“性”这件事的,相比我们大多数家长,该更专业一些吧?他的儿子想必没我这般愚钝,自个儿就知道该看哪些书来无师自通!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5)
《南京晨报》的另一条新闻就更令人寻味。据这家报纸2003年12月24日的报道,该报关于中学生家长对孩子性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这次调查中的第10项“您赞成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吗”,回答“赞成”的仅有10人。绝大多数家长对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持反对态度。
据说还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对只有初中文化的父母,对独生儿子期望甚高,要求他至少要考上重点大学,因而管教十分严格。一次,孩子在家中看一本学校发下来的性教育的书籍,被父亲发现,他将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得知这是学校发的书籍以后,该父又到学校“大闹天宫”,指责学校教坏了他的孩子。这件事后来在学校被传为笑柄,孩子觉得无法在校园立足,最后不得不申请转学。
不久前,我采访了海淀区某中学的女生晶晶。这之前,老师告诉我,晶晶的父亲———我国中医学的一位博士,2003年春天的非典期间,作为医生的他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乖巧可爱的晶晶,让人一见就顿生怜惜之意。我问她:上过性教育的课吗?
晶晶说:我们学校有青春期生理卫生课。我不喜欢上,上完男生老起哄。一个男生上完课就问我:你月过经吗?我特别反感,他们男生特别感兴趣,态度不端正。
晶晶是一个老师们都喜欢的典型的好孩子。望着她那双纯净无邪的眼睛,我就想,我如果有晶晶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我还会希望学校进行“性教育”吗?会不会让那些坏孩子反而有了骚扰我女儿的口实?可是晶晶的妈妈却不是这样,她不仅积极支持学校的性教育,而且与女儿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预防艾滋病”的各种社会活动。别说做父母的有这种担心,就是专家们也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性教育根本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教育不好,倒把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到越轨尝试的地步。言外之意,这种事,还是无师自通为好。有些人虽然认为性教育很必要,但分寸怎么掌握,又众说不一,让人一头雾水。让专家与他们的孩子谈谈性教育试试?他们能张得开嘴吗?
据说某市计划生育协会为一个中学的老师做性教育讲座时,生殖器官图刚刚挂上黑板,便有一位老教师神情紧张地说:“别挂,我们这儿还有没结婚的老师呢。”没结婚的老师都不能看,那学生就更不能看啦!搞什么性教育呀?
有一个叫海丹的女学生,她这样说到他们学校的“性教育”课:我们学校叫“生理卫生课”,初一上过,我觉得也没学到什么。讲课的是一位很男性化的女老师,上课时她挂起一男一女两张生理解剖图,将男女的生殖器官名称给大家讲了一遍,这节课就算完了。再一堂课将男女生分开讲第二性特征,主要是放录像带,其中还包括如何预防沙眼的内容。我看老师自己就不爱讲,始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可能她心里就觉得性是丑陋的,您说她能教给我们什么。我上初中以后其实心理变化挺大的,男女生之间也互有好感了。现在获取这方面知识的渠道很多,许多事情我们都明白,只是在家长、老师面前装糊涂。我感觉初中生里性行为已比较普遍,包括怀孕,我的一位女同学就曾向我借钱去流产。遇到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处理,如何保护自己,对自己不时涌现出的各种欲望怎样对待?其实这些是我们特想知道的,所以我觉得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很重要,但不是我们学校现在的这种讲法。我主要靠看文学作品去了解。比如莫言的小说,还有《苔丝》《红字》《洛丽塔》等翻译作品。这些文学名著对人性的描写细腻准确,甚至从那些变态的感情中我也能明白许多道理。还有就是到书店去看这方面的书籍。
早恋是勾当吗?算犯罪吗?我们学校老师在大会上就是这样明确讲的,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自由。我想问一问,罗密欧与朱丽叶、张生与崔莹莹、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些被称颂的千古爱情,当时男女主角年龄有多大?不都是十几岁吗!为什么到我们这就成了大逆不道。我认为少男少女的感情也是美好的,靠贬低它的价值阻止早恋实在是幼稚可笑。学校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引起大家的心理反感,结果事与愿违。在学校里,女生有许多男生追求是被大家羡慕的,男生以有多个女朋友为自豪,我们认为这是有人格魅力的表现。这种状态我们不会告诉家长和老师。一些女生将避孕套放在书包里并不会真用,是为了有种安全感。
据我的估计,这个海丹绝对是个好学生,因为她没有千方百计从黄色网站中去了解性知识,而是从文学名著中学习。这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欣慰之余,也不免有点疑问:我们干嘛要让孩子们自己去瞎琢磨呀?
在同一篇文章里,记者问一个高中男生:你父亲跟你谈有关性的知识吗?他回答:
我对性敢说敢问,而老爸却在家中谈“性”色变,高中之前全家看电视,只要出现亲热镜头,马上让我闭眼。我第一次遗精时,问我老爸,他欲说还“羞”,不知从何说起。我觉得现在学校不光应该给学生开设性教育课,还应组织专家给家长上课,让家长全面理解这性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我们面前几乎各类广告都和美女有关,而美女们大都有挑逗的眼神和暴露的衣着,只要在互联网上点击,就可以获得所有的性技巧,而且图文并茂。特别是黄色刊、光碟半公开地到处流行,这些都刺激着我们,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不到的知识,我们就只好在杂乱的“性”息中选择。
有一个高一的学生说,他从小到大,父母都从没有跟他谈过性,他只能从“影碟、同学间聊天、网络、书”这些途径获得性知识。更有孩子直言不讳地表示,对于性,他是从毛片中“自学”的。
闹了半天,他们都是这样无师自通的!
要说现在的孩子,非但不如我这般愚钝,且个个都是人精!一个初二的学生说:“网上的黄色内容,只要同学指点一句,就能很快找到许多黄色图片和文字。大人们看到了,我就说在搜索学习资料,在网吧上网的同学,父母更加管不了。大人搞得神神秘秘,反而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其实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
“家长、教师和社会低估现在中学生所掌握的性信息。”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心理老师钟波天用“量大、繁杂、良莠不分”几个词来归纳孩子们所掌握的性信息。就在钟老师给孩子们进行性教育时,有孩子就在课堂上提议:“老师下堂课讲讲性技巧。”让这位从事性教育的老师也大吃一惊。
瞧瞧,我们这些成年人,孩子都生过了,说到性,还羞羞答答的;而我们的孩子们呢,大方得很呐!直接就让老师教性技巧,他们说这话时并不脸红,一点儿都不!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我们遮遮掩掩,捂着盖着;孩子们呢,什么都知道,不过跟我们装糊涂罢了,蒙我们还不容易吗?
其实,这“压境”的大军,并非只是洗脚城老板、“小姐”和非法出版商。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上的黄色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在网络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封锁,任何信息都能很方便地得到,现在的孩子,只要他们想知道的,就可以通过任何渠道得知。如果你私下问一问上中学的孩子,只要他们肯跟你说真话的话,很少有人没上过黄色网站。即使是公开出版物中,被认为充斥着大量性描写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可以在中国随便一个书店或书摊上找到;就在不久前,中国内地的出版机构还推出一部女中学生自传体小说《北京娃娃》,以描述一个14岁就初次体验性经历的少女成长经历为炒作由头,大炒了一番,据说在中学生中影响甚大。这其中又有多少信息是针对孩子的,是正确引导的?
今天的孩子们,面临的社会环境远比我们的青春期要复杂得多!我们还能等闲视之吗?还能指望他们无师自通地健康成长吗?
其实,说到这性教育,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该怎么教育,什么时候教育?大人争论来争论去,孩子们一茬又一茬地早长大了。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代走过来了……我们的闪失在哪儿?有关教育的书籍,各种教育手段,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们还有那么多专门研究性问题的专家,心理学的专家更多了去了……我们有德育标准、智力标准、体育标准,在青少年教育的目标上,我们有不少标准。为什么在“性”,这个凝聚了人最复杂功能与行为规范的领域里,我们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我们耻于谈性,于是就给中学生弄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生理卫生课,这是生理能解决的吗?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我们就这样让孩子们去认识人类的动物性的一面———中国的性教育怎么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为什么我们这些成年人,什么宏图伟业都能做成,太空都有人走一圈回来了,在青少年最关键的性教育上,我们却束手无策?
我们还在这儿转腰子呢,社会的“教育”已经“大军压境”了。而洗脚城老板和“小姐”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性质?完全是一种基于商业谋利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与教唆有什么区别?难道不是对人类文明准则的一种破坏?
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母亲讲他们夫妻带着刚生下来的双胞胎儿子回到家,邻居家三岁男孩儿,跑来看这对双胞胎小弟弟。两个小弟弟穿开裆裤,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小男孩儿第一眼注意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指着两个小弟弟的要害:“鸡鸡!”
这真是人的本性所在!即使是三岁孩童。
我们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除了繁衍后代、一种本能需求(生理和心理)外,人类的性行为同动物意义的繁衍完全不同,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升华、愉悦、享受的过程。正因为人类有尊严,它才需要隐蔽,动物则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交配的。人类性行为是不孤立的交配行为,它还同责任、同经济、同道德、同生活质量、同很多社会性的因素相关。而能够对性行为的后果负责,则需要诸多条件:年龄、生理及心理的成熟,合法的伴侣,一定的经济条件,相关的知识。最重要的,性道德,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因为幸福的人生———恋爱、结婚、生育、抚养后代,都需要健康的性道德来支撑。这些,孩子们也能无师自通吗?他们也能在“毛片”和网上学到吗?没错,本能的东西他们确实能无师自通,然而,没有经过教育,他们就只能凭借本能,在社会这个芜杂的环境中“摸
着石头来过河”,至于他们摸到哪里去了,我们有谱儿吗?孩子们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就开始分泌了。只要性激素开始分泌,他的生理状况、精神状态、乃至整个生命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在这个阶段,必然有许多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两代人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尽管如此,我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想阻止这种生命本能的成长。
鲁迅先生说:“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就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有后代,继续了生命,所以,性交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因此对性问题大可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应理直气壮地谈论它,研究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它,以增强对性犯罪的免疫力。”
我不想用“空白”这个词来形容我国的性教育,因为确实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做这个工作。可是,我们国家到今天止,有一套权威、系统的性教育教材吗?在中学,也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们集中的地方,有多少学校有专职的性教育老师?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在研究独生子女的青春期性教育吗?有对他们父母的指导吗?
性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生命教育。我们是不是该对孩子进行人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是不是该对他们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是不是该把性的教育融合在语文、数学、生物、英语、自然等各种课程中去?而生命教育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远比考高分要大得多!我们有没有一种力量去与那些洗脚城老板、非法出版商和“小姐”们抗衡?
其实,不仅是我们面临这个难题,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面临过同样的难题。当时西方一些国家兴起一股“性自由”“性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对于美国当时的青少年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直接后果就是少女怀孕逐年增多,每年有100多万少女怀孕,65%婴儿是私生的。每年还有约300万少年染上性病。有的调查指出,每个美国观众在一年的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9000个暗示或间接表现性行为的镜头。
即使在美国这个崇尚高度自由的国家,人们仍然认为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性科学知识、性道德包括避孕知识的教育。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有78%的美国人赞成学校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当时美国被公认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目标有:减少性病,减少私生子和不良性行为,培养青少年正确对待异性,与异性建立高尚关系的态度和能力等内容。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会主席玛丽考尔德博士认为,对于性教育,可能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是14岁之前,尤其是5岁之前。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有关“性”的培养和教育,无疑将决定儿童、少年以至与此后一生有关“性”的种种方面。因此,性教育应在儿童早期即进行。
一位母亲这样说: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在将来的生活中学到的可能只是性本能,而不是健康的性生理知识和性观念。青春需要陪伴“你好!这里是青春热线。”
“嗯,我不是一个坏孩子……”一个12岁的女孩儿吞吞吐吐地说,“我今年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嗯,是个男同学,考上了另一个重点中学……原来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商量班里的工作,互相配合,关系挺好的。我现在……我现在非常想他……我知道早恋不好,可是我克制不了我自己……”这是《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很多处于青春期苦恼中的年轻人向他们诉说心中的苦恼。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6)
我早就听说过陆小娅和她办的青春热线,我的一个同事还是她那个热线的志愿者。据我所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到青春热线当志愿者的,要经过考试,被挑选上以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陆小娅,以至她把她一生中最重要的10年都投入到这样一个热线电话上?到今天已经是12年了,陆小娅就像一个守土的战士一样坚守在热线电话旁,为了什么?
“为了帮助别人。”在12年中,陆小娅和她的那些志愿者们,帮助了多少处于青春期苦恼中的年轻人,挽救了多少濒于自杀的生命,我不得而知,但是她的坚韧,确实让我折服。我是在陆小娅的办公室采访她的。别看她语调温柔、不紧不慢的,但回答我的问话时几乎都是脱口而出,我想她所以成竹在胸,是因为她对这些问题考虑得很深了。问:你认为性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陆:从生下来就开始。男孩子很小就知道站着撒尿,小女孩儿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不站着撒尿?孩子的性意识萌发得很早。
问: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大约有20年的时间,你认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应该怎么教育?比如像我们做父母的,其实很惶惑,不知道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教育。
陆:学呀!谁让我们做了父母呢?过去我们的生活相对单纯一些,信息也不那么通畅,过去没有网络,可现在不同了,不仅网上什么都有,而且QQ、动感地带什么的,花名堂多了。比如我女儿的学校,为了防止孩子们早恋,采取的作法是把作业留得多多的,让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早恋。可是照样有早恋的、单相思的、上黄色网站的。
问:我们做家长的,其实很希望能找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的方法。因为我们毕竟与你们专家不一样。
陆:性教育的成败,最主要的是取决于教育者的态度,而不是性教育的内容。比如父母怎样与孩子沟通?是不是平等的?所谓态度就是在与孩子谈到性的时候,你应该很平和,很自然。不要讳莫如深,如临大敌,你还没谈呢,汗先下来了。这样的态度就等于告诉孩子,性是很肮脏的,很丑陋的,不道德的,坏的,使孩子感到很羞耻,或者越发好奇。你要用很自然,很平和,很坦诚的态度与孩子谈这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在性知识的问题上是两极分化,男生有的什么都知道,甚至比你知道得还多,有的则什么都不知道。有的孩子会有一些错误的看法,比如有的男孩子认为女人都喜欢被强奸。他们往往是从黄色网站或色情作品中得到的这种印象。而女生可能情感发育比较早,但性知识不一定懂得很多,这也非常容易出问题。
问:我们做家长的,其实很惶惑,不知道该和孩子谈什么。陆:不是你谈什么,而是他谈什么,他是否愿意与你谈。问:现在中学生的父母其实很愿意与孩子沟通,而且我们有很多忧虑:女孩子的父母可能怕孩子怀孕,男孩子的父母会怕孩子一时冲动,把别的女孩子弄怀孕了,女孩儿的父母打上门来。可这时候的孩子对家长都很防备,家长也特别想知道孩子的秘密。
陆:为什么要知道孩子的秘密?
问:我不知道他的秘密就不知道他会干什么。陆:你不信任孩子。
问: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是一个10岁的男孩子,非常调皮。那年放暑假的时候,单位里的同事们把孩子都带到单位。他带着另一个7岁的小女孩儿,画了单位里另一个3岁小男孩儿的裸体,还注明某处是他的小鸡鸡,并把这张裸体画贴到了单位的电梯上。直到单位的保卫干事找到他,才知道这件事,把我这个朋友气坏了,要打这个孩子。陆:多好玩儿!这时,你就该装作很好奇的神态问孩子: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要画别人的裸体呢?然后问他为什么要贴在电梯里?然后你告诉他这是什么器官,而且很温和地告诉他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在公共场合去表现的。我们现在给老师作培训,就是训练他们的态度,你不能一谈到乳房、阴茎就说不出话来。应该说孩子出问题总是很偶然的,但是家长很担心,很害怕,于是情绪就很激烈,让孩子也很紧张。你做出一个好奇的态度,孩子就会说出心里话。
问:你们这些与孩子谈话的技巧,怎么让家长们知道?陆:培训家长啊!我退休后就很想办这件事。比如我在写一本书《母爱新主张》,序言就写到:当母亲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你没有100%的把握教育好你的孩子,让他生活得很快乐,心理上没有阴影。
问: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性教育的方式应该不同吧?
陆: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在她两岁时就问妈妈:为什么元元(同幼儿园的小男孩儿)是站着撒尿?我为什么不能站着撒尿啊?她妈妈问她:你真的想站着撒尿吗?如果你真的想,你可以试试。于是这个两岁的女孩儿就真的站着撒了一泡,结果弄得满腿都是尿,连裤子都湿了。从此她就知道女孩子是不能站着撒尿的。
问:你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性知识的偏差目前到什么程度?陆:我没有调查。在青春热线中,10%的问题是性问题,有同性恋的,有乱伦的,有想变性的,有被老师搔扰的,有父亲性乱影响了孩子、孩子也去尝试的。
问:你认为父母掌握一些关于性教育的知识,能解决问题吗?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与孩子交流,只要能交流,孩子的危险就不大。就是一个大学教授,不能与孩子交流,孩子的麻烦可能也会很大。
问:现在的父母都很愿意与孩子交流,常常是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陆:那是父母不会交流。谈话并不等于交流,交流首先要倾听。在沟通中听比说重要多了,但也最不容易做到。家长如果在孩子青春期以前就成为孩子的朋友,养成很好的交流习惯,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相反,你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你说,在现在这样充满诱惑的社会里,孩子就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遇到危机或出现意外,比如女孩儿怀孕、因恋爱影响学习、被坏人骗了等。
问: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对他以后的婚姻会有影响吗?陆:会有影响,但也要看父母如何处理。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认为,假如你的女儿怀孕了,用传统的话说就是失去贞操了,你如果怒不可遏,气急败坏,她也一定会认为自己完了,心理上有阴影,对她以后的恋爱婚姻有影响,甚至有的孩子就破罐破摔了。作为妈妈,如果你不认为女孩儿的价值是由处女膜决定的,不给她自己从此低人等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伤害相对会小一些。有的学者认为,我们今天仍然必须提倡贞洁,主张重新使用“贞洁”“童贞”这样的词汇,我非常反对这种观点。我认为,所谓“童贞”只是对女性单方面的约束,因为男人没有处女膜,没法确定他是否失去了“童贞”。所以提倡用这样的词汇,对女性而言是不公平的。而这些学者,当然是男学者说:宁愿让一部分女人付出代价来维护社会稳定。这种观点我是不能接受的,它让女性来承担所有的后果和压力,太不公平了。大家都知道,性行为是双方的事,很多时候女性还是被欺骗、被诱惑或被强暴的,凭什么因为女性有处女膜,就得替男性担着?有些女孩儿给“青春热线”打电话,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失去童贞了,就想自杀,可见我们的文化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压力。难道我们还要回到那个封建社会去吗?在做“少女课堂”项目时,我曾经作过一个调查,我问一些女中学生:你喜欢你自己吗?你喜欢你是女人吗?我发现,凡是不喜欢自己的人,都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问:在美国,为了保护孩子们,一些中学会发给他们避孕套,你怎么看?
陆:美国的性教育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性教育标准。目前性教育主要是三种模式:
一是以安全为导向的模式。既然避免不了,索性给孩子们发安全套,让他们避免怀孕和得性病。二是以纯洁为导向的模式。这主要是一些宗教人士,认为贞节应保留到结婚,把第一次献给对方。三是综合式的,既讲性道德,同时主张教会孩子如何避免性伤害。在没有发生意外之前,就告诉孩子,如果你在很小的年龄选择性,后果是什么。你可能怀孕,也可能染上性病。有研究发现,将两结合起来的性教育,比单纯的性安全教育或性纯洁教育效果都要好,因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初次性行为的年龄推迟了,未婚妈妈减少了。
问:我们很多家长是这样的,总是告诫孩子:你不要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你这个年龄要好好学习。
陆:我不会这样教育孩子。成年人应该与孩子一起去探讨,而不是干涉。你说不许、不能、不行,有用吗?他们听吗?就说网络吧,现在的孩子比你精通,很多孩子都上过黄色网站。还有交异性朋友,干涉的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外界压力越大,两人就越团结。相反,大人不硬去拆,孩子交往一段,往往会感到并不合适,也就分开了。在这一点上,成年人只能影响孩子,而无法限制孩子。至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父母自己心理是否健康,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是否高超等因素。
问:如果我的孩子现在正处在青春期,我该怎么办?
陆: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尽可能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愿意跟你谈,然后该怎么做怎么做。有一位母亲在女儿来月经前,就告诉她女人会来月经,天真的女儿说:妈妈,等我来月经时,你送我一枚戒指好吗?孩子的话虽然是无心的,但这实际上是让母亲为她举办一个成人仪式。等女儿来月经的那天,这位母亲果然给她买了一个上面有三颗星星的戒指,代表他们一家
三口人。有的母亲在女儿来月经的那天请女儿到外面吃饭,让孩子懂得这是女性成长的一个时期,说明她成熟了,很正常。而有的母亲遮遮掩掩,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很倒霉的事。如果孩子怀孕,我会很关切地问她你对今后怎么想?你的男朋友会不会很在意?母亲关切的问候,比斥责对孩子的伤害要小得多。
在采访小娅时,我注意到,她的声音柔和而亲切,让人很自然地就想和她说说心里话。我私忖:可能她们作咨询的人,都有这种让人一见如故的本领吧?而且,我还不合时宜地想起那个在声讯台憋着嗓子装少女的刘士华———她的年龄碰巧与陆小娅相仿,她们也同样是守在一个电话机旁……陆小娅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新技术与新经济正在急剧地、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可以说,在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蓬勃发展之后,计算机和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再一次发生了革命。由于青少年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往往比成人更快、更多,因此他们开始进一步打破被成年人控制的信息疆界,方便地获取过去只有成人才能得到的信息,包括大量与性有关的信息。而缺乏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与技能的成年人,常常对此目瞪口呆,惊吓不已,不知所措。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作家偶然在家中发现了一张黄色光盘,他把上初三的儿子叫过来厉声盘问:“这东西哪来的?”孩子用奇怪地眼光看了父亲片刻,反问道:“难道你没看过吗?”
陆小娅在她与上述有关的学术论文中,针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性教育,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性教育应该以性安全为目标,还是以性纯洁为目标?第二,性教育是应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还是单纯为了防止社会问题的出现?
第三,什么时候开始性教育?怎样进行性教育?
这三个问题让我心中豁然开朗:对呀!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就是为了让她们保持纯洁?不怀孕?还是仅仅为了防止他们犯罪?这是不是有点儿太狭隘了?12年,陆小娅和她的志愿者们守护和陪伴着那些躁动不安的青春的灵魂,像战士守卫疆土。也许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然而,我们谁能计算出他们的工作对这个社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李彦春在2003年11月17日报道当了7年助产士的黄义芳,她总是四处托人做一件事———“我给你们单位办个生殖健康讲座吧。35岁以下的,十几个人就成,义务的。”她的目的很简单:我的讲座,只要能制止一个人流就成!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7)
《北京青年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这个普通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你安全健康的长城》。我觉得这个题目真好,我们确实应该为青春期的孩子们筑起一道“长城”,制造一个大的保险系统。而且,这座长城不应该是一道,要有好几道:社会有一道,学校有一道,家庭还要有一道;一层失灵,还有另一道。
在国外,就有一些自发的社会组织进行保护孩子们的工作,就像那些环境保护组织一样。在网络上有不少黑客,专门利用他们的技术对色情网站进行攻击,甚至端掉那些儿童色情网站。这些电脑精英在线跟踪色情网站的IP地址,并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让ISP商关掉这些网站。在位于澳洲的布里斯班市,就有这样一个反色情的女黑客。三年前她为女儿买了电脑,在网上冲浪时,她发现了许多下流的地下色情网站。于是她加盟了一个世界性的由志愿者组织起来的Cg网站组织,他们在4个月中就端掉了500个儿童色情网站。
另一个名为“互联网天使”的志愿组织,也专门帮助全世界忐忑不安的家长们追杀那些儿童不宜的色情网站,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个组织的6000多名成员,遍布14个国家,他们在互联网上进行巡逻,每天可以发现70个儿童色情网站,他们对这些网站进行跟踪并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迄今,他们已帮助政府部门逮捕了数百名不法分子。据说,海淀区教委最近有一个让性教育课“强行起飞”的行动。我在这里把《北京日报》的一条消息摘录如下:一张巨大的学生吹安全套的大投影,奏响了海淀区大规模进行性教育的前奏。昨天上午九时,人大附中、八一中学等五十多所中学的一百多位教师坐进教室,开始上性教育第一课:学学怎样给学生讲性教育。
海淀中教科科长纪世铭坐在讲台前,慢条斯理地说:“从9月12日开始,海淀区对中学生性健康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老师先上课,做学生性教育的引路人。”接着,初、高中《性健康导向》教材发到教师手中。教师们迫不及待地翻看内容,不时有几个老师窃窃私语。一位二十多岁模样的女教师,没翻几页脸就红了。主讲人钟波天,是教材的编写者之一。他说:“性信息无孔不入,性诱惑到处都是,性侵犯在危害着学生。如果不进行性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黑暗中摸索,有的可能掉进黄窝,有的可能毁了人生。”
有的老师小声说:“当性教育老师,好像自己也不正经。”钟老师说:“风言风语肯定会有的,但我们做的是为孩子健康成长导航的大事,是政府行为,有法律根据,讲的是性科学,要理直气壮讲性教育。教孩子转变性观念,解决性困惑,学会性自护,提高性美感,促进性健康。”
性教育,还要强行起飞?没错,确实应该有一支“正规部队”与社会上的“联合部队”全面交火了!
不管有多少阻力,我们都要抢占制高点。在性教育这个领域,哪里是制高点?青春期!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萌发独立意识的时候,大人管不了他了,而心理发育又没有脱离儿童阶段,既是最容易被教育,也是最容易被诱骗的时期。我采访了海淀区某中学的心理教师张丽丽。那天,她穿一身黑衣服,显得十分文静。我心中暗忖:她这么年轻,想必还没有做母亲吧?作为“强行起飞”行动的一员,她会怎样给中学生上性教育课呢?换了我,若是在她这个年纪,打死我也不肯在大庭广众之下谈性这个话题!这个北航的高材生,怎么就当起了心理教师?而且搞起了性教育?所以,我先问起她的经历。她说: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学校的学生心理热线———大学生热线364,还曾经当过
一段时间的“线头儿”。那条大学生热线曾经相当红火,除了海南,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咨询来电者。大二的时候我参加了青春热线,开始接触正规的咨询训练。也对心理咨询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这也决定了我日后的职业选择。所以,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团委书记的同时,我也同时成了一名中学的心理教师。
我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父母中年得女,如掌上明珠,对我宠爱有加。但年龄的差距也造成了亲子沟通上的一些困难。我们总有些像隔辈的人,彼此相爱,但却不容易相互理解。我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夫妻关系不是很好,他们的争吵成了我童年记忆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记忆。所以,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缺乏安全感,对人生的态度也比较消极。但也正是这样的一段经历让我开始关注心灵的问题让我积极去探索内心的平静与力量。热线咨询的助人经历,给了我许多许多。在那里,我学会怎样同情别人,帮助别人,而我自己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成长和变化。
做团委书记和政教主任的三年,使我对人生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当我的角色从学生一下子变成了老师,一种责任感便很自然地进入我的教师使命。在每天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是不无关系的。我在孩子的身上总能看到家长的影子。家庭是一个孩子生存和成长的土壤,如果我们只从学生入手,而不关心他们的土壤,这些孩子便很难改变。
而当我们将一个孩子的问题放入他的整个生存环境,我们常常会发现他的表现是多么地无奈和令人同情。所以,我开始接受家长的咨询,也为家长讲一些课程。因为每一位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每一位父母也都缺乏支持和经验,他们对孩子的变化没有心理准备,他们对如何教育孩子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作为父母,他们常常是孤军奋战的,很辛苦,也常常无助。
我到现在还是青春热线的志愿者,每月有两个晚上在那里值班,每次三小时。可以这么说,我是在热线长大的,从学生变成了老师,现在我已经是热线的督导了。在当教师的这段时间里,张丽丽接触过很多“问题”孩子,她发现,这些“问题孩子”的问题,大多与他们的青春期有关。有的孩子直接反映出“早恋”的问题,学校与家长都很紧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她教过的一个女孩子,父母离异了,随母亲生活。她是个非常活泼外向的孩子,热情好动,好事,有点婆婆妈妈,她热衷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让家长与老师十分气恼。有一次她同一个学习很好的男孩子又好上了,学校的政教主任想把他们拆开,因为张丽丽与女孩儿平时的关系很好,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了,她当时是团委书记兼高一的心理课。张丽丽说:我与她谈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我知道与这个年龄的孩子谈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们正处在青春反抗期,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把成年人当成同一战线的,不管你与她关系多好,她都会认为你是在教训她。我问她:“你想过没有,这本来是两个人的事,老师为什么总是找你而不找他呢?”她说:“老师就总觉得我不是好孩子呗!”我又问她:“为什么人家总是怪你而不怪他呢?”这时她就哭了。我一找她,她就知道什么事了。她的学习成绩不好,她妈妈也来找过我,孩子出一点问题,家长往往就非常紧张,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与我们理解不一样,说话稍不注意家长就会很着急,回去就可能伤害孩子。上周五,我给初二的家长们讲亲子关系。孩子一到青春期,家长跟他们就会很难相处,有的家长事业有成,多难的事,他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可一到孩子的问题上却束手无策。孩子到初二的阶段,开始追求独立了,好多事不跟家长说了,对异性开始感兴趣了,对异性开始有一种探谜的心理。而这个时候家长往往非常紧张,怕孩子为此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我主要给家长们讲怎样与孩子沟通,首先要与孩子建立很好的关系,这样,孩子一般不容易出问题,或者即使出了问题也比较好解决,因为有个支持系统。其实,我认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在亲子关系这儿,亲子关系好,就会大事化小。家长要知道,孩子这个年龄会由一个很乖的孩子变成一个刺儿头。这不是坏事,恰恰说明孩子长大了,而不是成心与你作对。对此,家长要有心理准备,这样你对孩子的态度就不一样了,你平静了,与孩子相处就容易多了。有了思想准备以后,就是技巧的问题了。你要花一些时间去听孩子说,那个听,是真听,是很好奇地听,是关心,而不是边做饭边心不在焉地听。孩子出了问题,很多家长会自责,不知道该怎么当家长。她讲到这儿,让我很吃惊:以她的年龄,而且还没有做母亲,比我这个做了母亲,并且教育过孩子的人都明白许多。我问:你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这么懂家长的心理?
张丽丽说:因为我生长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所以从小就很敏感,对人有很细的观察。
同时,也能够体会不同的思考角度。在热线的咨询过程中,我看到过许多青春的生命挣扎与成长的过程,我对这些过程充满了敬意。它们让我懂得人生是不容易的。让我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每个生命个体也充满了欣赏和理解。而这些是任何简单的心理学课程都不能给予的。可以说心理咨询是一种以生命面对生命的工作。做咨询的人,自己的心中必须首先充满温暖和关爱。因此,在咨询工作中,我自己成长得特别快。我现在正在北大读心理咨询的研究生班,我希望能够将实践的经验与理论技巧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自己的工作。我会告诉那些焦虑的家长,你当家长的时间也不长,也是第一次,也没有经验,犯一些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心理学有个很核心的概念,就是要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每个人生来都是有很大潜能的,都会自我发展得很好的。有的孩子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不能喜欢自己,不能接纳自己,不相信自己有潜能。
我问张丽丽:你现在喜欢自己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喜欢自己的?
张丽丽说:我越来越喜欢自己了,这个过程很像蛇蜕皮一样,每脱下一层皮,眼前的世界就变得更明亮了。我告诉家长,让他们放松,人一放松就会有智慧了!在自责的时候,很多主意就被湮没了。我见过一些心理学的博士、硕士,学了那么多年,却没什么用。他关心别人吗?他喜欢自己吗?一个人如果不能先解放自己,那么他便不太可能去解放别人。因为心理咨询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我们所使用的工具是我们自身。这个工具的好坏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成效。所以,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状态调节到最好。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有意义。
我问:人为什么要喜欢自己?会不会变得过于自爱?张丽丽说:一个人如果不喜欢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比如他如果觉得自己脸长得不好,就会不自觉地避免让别人看到他的脸,就会老低着头,会觉得别人老盯着他的缺陷,就会误解别人,人格就会发生障碍,你想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时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就像花儿在开放时的美丽一样。如果哪个孩子对我说:我喜欢谁,我会说,好啊!第一次有个人让你辗转难眠、牵肠挂肚,多好啊!我对学生可能会说:你知道吗?你已经到了一个心理阶段了,喜欢一个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问她:孩会不会因为你的鼓励而早恋呢?
张丽丽很肯定地说:不会的。如果你坚决阻止,以后孩子有什么话就不再跟你说了。孩子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时,心理会很紧张,这时他恰恰特别需要帮助。有一个孩子就这样对我说:我特别想和一个走过人生的成年人交流,我的同学们的水平都差不多,我们的讨论总是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不敢对任何成人说,我们怕受到指责。你要相信,孩子心理上放松后,智慧就会出来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孩子出了事之后没人知道,在他特别需要帮助时,没有人能够从深层次了解他,陪着他一起走过来。应该说家长也是挺不容易的,他们不是专门研究少年心理的。我很想搞一个家长沙龙,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家长最不容易,他们正处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少,而这时,孩子又处在一个特殊时期,不光学习紧张,而且正是人格发展与性格形成的时期,他对性发育的理解,对性本身的理解,他对与异性关系的理解,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且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我问:我们很多人不知道怎样与异性相处,甚至年纪很大了还是如此,这是不是与青春期的教育有关?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8)
张丽丽说:人在青春期时,会第一次觉得异性对自己那么重要,愿意同异性很亲密,正是培养与异性相处的关键时期。但很多人错过了。我们不断地被告知,学习是第一任务,我们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被压抑了。很多成年人的问题,甚至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到老都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都是青春期的问题。
我问: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甚至认为我自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呢?
张丽丽说: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孩子在青春期能有一个陪伴者。所以我老强调亲子关系,这非常重要。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基于这点,我认为培训家长特别重要。比如我当时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因此我就不知道怎样与男生相处。在青春期与异性相处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往往就很难补救了。我总觉得,一辈子生活得很平稳很幸福,比当博士更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其他的成人,我们都应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而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不能用一时的分数将未来的幸福抹杀掉。
我问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恋爱的?你觉得你会与异性相处吗?
张丽丽坦诚地说:我大一就开始谈恋爱了,他是我的同学,也是青春热线的志愿者。我们一直关系很好,相濡以沫,我们能够彼此理解和接纳。我一直在研究性教育,因此我知道男性与女性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发生矛盾时沟通起来也很容易。他在中科院工作,现在也仍然是热线的志愿者。学习与异性交往的知识以及两性间的不同,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两性构成的,我们不但要与一个异性相处到老,而且生活中还要与众多异性相处,所以我课堂上的重点就是这块儿。
我在心理课上给孩子们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让男生与女生各自写下自己最喜欢的异性,这让孩子们很兴奋,很积极地参与。男生会列出很多,第一都是漂亮的,然后有善良的、温柔的、听话的,让我感到很有趣的是很多男生还会写上:孝顺的。看来他们对这点也很看重。女生会写幽默的,帅的,有钱的,可靠的。
这时我告诉他们: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我让他们依次删去不太重要的,或者只留最重要的一项,女生最后就剩下安全。有的男生就会说,只要是个女的就行。
我让他们猜对方最后剩的最重要的一项是什么,他们猜得都不对。于是,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告诉他们男女之间是有差异的。女孩子一般会要求安全的关系,所以许多女孩子总有一两个知心朋友,互相谈点儿小秘密。而男孩子会比较现实,理性,对性往往比女孩子感兴趣得多。比如男孩子会提到孝顺,在感情上却比较简单,没有女孩子涉及得那么多。我会把结果让他们互相看,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对方,这时就会产生误解。而且男生与女生性最活跃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比如男性在十几岁左右,而女性常常要到三十岁左右。男生往往对性比女生知道得多很多,他会非常感兴趣,去探索。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生性行为?男孩子会推测女孩子:她是愿意的。而女孩子会认为:我这是为他付出了,他会感激的。两性心理的不同会造成两性交往中的许多误会和悲剧。男生会把感情与性分得很清楚,女生把感情与性混为一谈,所以容易发生偏差,对性就会有误解。
测试完了,我会与孩子们讨论,让他们有一个概念:男女确实不一样,不要拿自己的心理去猜对方,你不要觉得你愿意对方就一定愿意,即使双方都愿意,愿意的理由也是不同的,对对方的期待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女是需要沟通的。孩子们不会想到男女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他也不会想到他跟一个异性要共度终生,因此学会与异性相处有多么重要!知道这一点,知道你不仅要与爱人相处,还要与异性的朋友、同事相处一生,如果你不懂相处之道的话,很多烦恼都源于此。
我们的家长总是教育孩子: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而在青春期,日益加强的独立性会让他们对家长的话做出不同的选择。真正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了解真相,然后帮助他们共同去面对。
我觉得青春期性教育的重点不是要不要发生性关系,这太可笑了!我们教了半天,难道就为了这个吗?我们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比较健康、比较美好的人生,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欣赏自己,并且能在欣赏中成长变化,从而体验享受生命的感觉,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们曾经在学校中发现有一对高中生动作很亲密。老师们对此非常担心。但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这两个学生对老师非常抵触,男孩子说:“你们想怎么办怎么办吧,什么事由我负责。”与学校非常对立。后来有一个老师提出:给孩子们开一个讲座吧,给我出的题目是给女孩儿讲怎么自尊自爱。有的老师认为是这个女孩儿的问题,因为男生比她低一年级。我当时想,得选一个好的角度,否则就变成教训孩子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反抗期,你想阻止他们,他们不会听,越阻止,他们反抗性越强,有时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在心理课上讲男女在生物性上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认识上的不同。男性的精子很多,而女性的卵子只有一个,所以他们在生理上的投资是不一样的。女性更重视关系的稳定,而男性会不断地寻找新的异性来传递基因,这是他们的生物性决定的。包括从心理上来讲,在男性的活跃期,男性会把性与成就放在一起。
我这时才谈到什么叫女性的自尊,要从不同的层面来追求自尊,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和社会的角度追求自尊,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因为不了解社会,孩子们会受媒体的影响,比如现在炒得很厉害的“木子美”,会让孩子认为性很时髦,认为性是无所谓的事。很多孩子在中学压力很大,一上大学,压力小了,就会急于去尝试。我告诉他们,不要认为只是老师在强迫他们,其实媒体的一些东西也以时尚的方式来操纵强迫他们。让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而不是被别人所左右,这才是真正的自尊与独立。我有个做时尚杂志的朋友对我说:什么是时尚?我说什么是时尚什么就是时尚。而中学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并把这些当作很个性的东西来崇拜。
说到恋爱,要问孩子:我为什么要恋爱,因为时尚?因为大家都恋爱了而我没恋爱才恋爱?还是我生活中真的需要这么一个异性?这是有差别的。什么叫尊重自己?要清楚这个人对我意味着什么,这才叫尊重自己。
我给孩子们讲了以后,他们非常感兴趣,就会慢慢来找我咨询,于是我就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他们,陪伴他们,与他们讨论。我没指望我的讲座给他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每天每时影响他们的因素太多了,我只是给他们一个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孩子们总是从父母与老师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青春期不应该早恋,否则就是坏孩子,因而压力很大。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感情不是水龙头,说关掉就可以关掉,所以很多孩子其实是每天在矛盾中挣扎,想忘忘不掉,不忘又自责。他们过得很不快乐,而且这种压抑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如果痕迹很深,或者有一些误解,就可能造成终身的问题。而如果你告诉他们:你这个年龄能找到一个喜欢的人是很幸运的,而且是正常的。这样他就放松了,就会学会理智,不会纠缠在里面。
我教的一个孩子,她初一时喜欢一个男孩儿,因为那个男生长得很帅,像她的一个偶像。她是很勤奋但成绩不是很好的女孩子,为此她很自责。我对她说:“这很好啊!喜欢一个人,又能天天见到他,这没什么,不会影响学习的。”她就放松了,后来她又喜欢另一个男生了,问我:“我是不是很花心哪?”我告诉她:“这没什么,这个时期的感情就是这样不稳定的。就像你走进一座花园,能看到各种的花,也能被不同的花所吸引。但是真要把它搬到家里去时,就要慎重了,要考虑家里的条件适不适合它的生长,能不能养好等因素了。所以,选择一朵花,需要成熟的考虑和负责的决定。”她告诉我:“我喜欢第一个男孩儿是因为他帅,喜欢第二个男孩儿是因为他幽默,会讨女孩儿喜欢。”我告诉她:“等你长大了,你会发现每个男孩儿都有他的可爱之处。”于是她不再责备自己,她最近告诉我,那个男孩儿也很喜欢她,他们俩都要好好学习。
我很担心地问了一句:你认为他们早恋好不好?张丽丽马上回应了一句:他们没有早恋!就是一种朦胧的感情,就是女孩子自己老在挣扎,老在想。而那个男孩子早就知道她的想法,后来自己主动调换了座位,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现在两个人都在努力,希望考上理想的学校。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在一起过。
我问:你能不能把你的工作对我说说?
她说:我给孩子们上心理课,为他们单独进行心理咨询,组织男生日、女生日,把家长们请到学校来给他们讲青春期男生女生的变化,让孩子们座谈,让孩子们说说,在青春期希望家长告诉他们什么。我还与金色雨林青少年发展公司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合作,给家长们讲如何对待孩子青春期的变化。都是与青春期心理有关。我们学校是北京市青春健康项目的试点校,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各种活动,在同学中间找主持人,先培训小主持人,然后让主持人再给同学们讲,通过同伴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性的发育、艾滋病预防等知识,包括朋友是如何相处、收到异性的纸条怎么办、今后的人生怎样设计等课。
青春期是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都面临最大的挑战,而且也奠定成人后的认识基础。在高三这个阶段,学习非常紧张,很多学习很好的孩子出现问题,不是学习的问题,而是自我认识的问题。人际关系,包括同性、异性,积累起来,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个坎儿,每到关键时刻就过不去。我在热线做成人咨询时,发现很多人的问题能追溯到这个时期。比如有个孩子,青春期父母管教得非常严,特别是他的母亲很严厉。他出现手淫的现象,让母亲给压抑住了。成年后这个问题总是解决不了,于是他就不断地找人咨询:手淫到底有没有害?他的父母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外地去,结果他还是解脱不出来,还是不断地想方设法问这个问题。从外表看,这个孩子高高的,长得很帅,可心理上就是摆脱不了青春期在他心理上留下的阴影,生活上也处处不顺。本来学习很好的一个孩子,因为这个问题高考也没考好,后来一系列的生活问题都没处理好,很可悲。而这样的父母我们还可以经常见到。
我一直强调孩子要了解男女的不同,这不光关系到他们结婚后的幸福,而且他们有一天也要当家长,如果他们自己的问题不解决,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有问题,他们的孩子到青春期也肯定会出毛病。有的家长就问我:“孩子为什么会手淫?为什么会这么下流?”有的妈妈为了防止孩子手淫,就和孩子住在一个屋里,只要一听到孩子有动静就开灯,不让他这么做。我告诉她,你千万别这样!这对孩子非常不好,以后他的性功能都会有问题。这样会制造悲剧,太可怕了!
这也是差异的表现:女性认为这不能接受,妈妈常常接受不了,但这对男性来说却很正常,爸爸可能不那么激烈,对妈妈常常是很大的冲击。我发现,在管教孩子上,父母往往不同,孩子的一些问题,妈妈常很在意,爸爸不当回事。而且很多家庭是妈妈管得多,于是很多矛盾发生在母子之间。
我问她:我很想问你一个也许不那么合适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孩子,假如他早恋了,你在乎吗?
张丽丽说:我肯定在乎。因为那是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表明她进入了不同的时期。我会很快参与进去,和她共同讨论一些问题,也告诉她一些应该了解的东西。我们会比较深入地去谈两性的话题,去归纳我们不同的理解。我会和她一起去欣赏生命中的这个美好季节,也去共同面对这个季节里一些苦涩和难题。
欲说还羞性教育欲说还羞性教育(9)
我问她:你能不能把你的经验为家长归纳几点?
张丽丽说:第一,家长自己的心态要放松。明白孩子的变化是成长中的必然过程,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将孩的不听话看成是针对自己,要明白他只是希望借此能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家长放松了,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就变化了,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一些。第二,能够欣赏孩子成长的过程。他们遇到的问题、困难都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你要和他一起欣赏这个过程。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指望人人都有捷径可寻,可以不经历痛苦就一下子长大。孩子的每个问题其实都是他们成长的机会,不要抱怨问题,而要抓住机会。让生命中每件事都能成为滋养的力量,这是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学习的能力。
第三,要做孩子心灵的陪伴者。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孤单的。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容易感受孤独。不要被他们表面的倔强所欺骗,他们的内心依然脆弱。他们每天也都在呼唤关注和理解。所以,陪伴非常重要,它能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可以大胆地探索,可以给他人以信任。没有这种陪伴,他们的人生都会感到孤单。
第四,要相信孩子。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人格力量,在关键时刻孩子会想到你,会把握自己。家长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是你一手带大。你的世界观,你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潜移默化地传给你的孩子。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是信任的,那么你也应该信任自己的孩子。因为在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父母的嘱托都会第一个跳入脑海。只要孩子与你是彼此相爱的,关键时刻,你们就会彼此牵挂。
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我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应该给孩子们讲些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作为成年人,我们怎样才能坦然面对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去讲那些我们自己都脸红的事情?这真是个大难题。别说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本不是教育家,对于性教育我们更是外行了,说深了不是,说浅了也不是……我们自个儿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性知识不是无师自通就是道听途说的,根本谈不上系统,怎么去教育他们?
采访陆小娅和张丽丽以后,我发觉,原来让我觉得那么困难的一件事,一下子竟变得简单了:我们用不着防贼似的盯着孩子们,防止他们早恋。在他们经历青春期这个“危险年龄”后果,相信他们的智慧,帮助他们从那些青春的“坎儿”上迈过去。
不过,掌握一些技巧也很重要。如果你正在经历这种困惑,我不妨给你出点主意:首先,你不必刻意安排与孩子谈性问题的谈话。正襟危坐地谈一件我们打小儿就羞于启齿的事,不仅你难堪,孩子也会尴尬。你可以利用这样一些机会,比如一起上厕所、孩子的生日、你们的结婚纪念日、孩子玩过家家、照顾小动物……可以趁着观察动、植物的机会,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告诉他们,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你们一起看电视,新闻中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时,听听孩子的看法,甚至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两性关系的节目。如果你很坦然,孩子也就不紧张了。你还可作“道貌岸然”状,当孩子说“小鸡鸡”时,你用术语告诉他:学名叫“阴茎”。在讲述生殖器官时,尽可能用科学、中性的术语代替暧昧的、含混的、带有贬意的俗语。特别是孩子问你一些有关性的问题时,千万别烦!这可是性教育的好机会,如果你能回答得很巧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会非常有利。如果你答不出来,也别不懂装懂,索性说: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会想办法找到答案的。应该让孩子知道,你不是无所不能,你们可以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一位性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性教育的“度”,应该根据孩子各年龄阶段所表现的特点来掌握。既不要让孩子听不懂,也不要在听得懂的时候回避一些问题。
不过,千万别以为性教育就是讲男女的生殖器官,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讲性的生理结构,更要告诉他们两性间由于生理的不同而导致的心理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理解力的不同。知道两性间本质的差异,就会让他们成年之后与异性产生许许多多的误解。比让他们了解的生理结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性的社会学含义,让他们知道性行为的后果、责任、权利、义务,性的美学价值,它与人生、与幸福的种种关系……我们不仅要教给他们“性”,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爱”的能力,不懂得爱,性行为就蜕变成纯粹的动物性活动。不懂得爱,他肯定得不到幸福!
别跟我说你自己都不懂这些!既然为人父母,就要学着去做个称职的父母,什么时候学都不晚!这些知识不仅对孩子重要,对我们的人生同样重要。因为你一旦成了母亲,这个角色就是终生的———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其次,如果你觉得这样还是难以启齿,还可以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用信件与孩子交流。不过交流前,你先得补补课,买点儿相关的书看看,有针对性的写给他们。至于写什么内容,就“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儿”了。
信可以放在他的书桌或床上,这样大家都不会感到尴尬,他也许会期待下一封信的出现。如果他主动问你一些问题,就太令人欢欣鼓舞了,说明你的方法很管用。用点儿心思,写得有点儿文采,让他感兴趣,别让他觉得你老帽儿,这样他才听得进去。
再次,你可以选择有关性教育的书籍让他(她)阅读。也许你会担心:看这种书,会不会反而让孩子对性问题更感兴趣了?这种担心我觉得多余,因为声讯台的小姐、地摊上的非法出版物和各种孩子们唾手可得的包含性爱内容的成人杂志,早就捷足先登了,反正他想看的东西都能看到,社会上芜杂的信息时时都在影响你的孩子。你不可能为他创造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水至清则无鱼。
既然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让孩子阅读这些由专家写的性教育书籍,绝对是有益的。我所知道的这类书有:《知心博士与年轻父母谈性》《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身体》《当代人的七情六欲》等。
最好把这些书悄悄地放在孩子能够发现的地方。你放心,他肯定能找到,并且一定会看的————好奇心使然。如果孩子装出生气的样子说:“谁把这种书放在我这里?”就表示他已经看完了。你不必再问孩子的感受,悄没声儿把书拿回来就是。要知道,孩子和咱们一样,有时也爱假装正人君子。
如果发现孩子看了黄色的书籍,也不必太紧张。天不会因此就塌下来,可能你自个儿年轻时也偷偷看过这类东西。如果你说不许,他反而越发好奇。要知道,“不许”对青春期的孩子多半没用。但你不能因此掉以轻心,你可以假装无意地给他讲色情文化对孩子产生危害的故事,要让他知道后果,让孩子有防范意识。结尾我们每个人,是否问过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一生要学多少知识?哪些知识对于我获得幸福至关重要?
我的回答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是谋生的知识。保证我在一生中的物质生活,得有饭吃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对我也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知识是保证我的生命质和幸福感的,比如健康知识、为人处世的知识等等,性知识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的教育者,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性的教育中,我们要教给孩子们哪些知识?仅仅是教给他们性的生理结构、男人与女人有哪些不同吗?我们自己是怎么认识性的?如果仅仅把性看成一种冲动、一种生物性的发泄,我们将在文明的道路上倒退多远?我们以往的性教育有什么缺陷?
在今天,对孩子们的性教育,早已不是教与不教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教,洗脚城老板、
“小姐”们和非法出版商就见缝插针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教?我们只教给他们性,不教给他们爱,行吗?不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教给他们尊重别人的意识,不教给他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吗?
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在人的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什么后果?我想,后果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后果是被误导,从而导致性道德扭曲,以及堕胎、性病、性犯罪;另一个后果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性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人格障碍和婚姻畸形,以及性无能等生理疾患。
曾有专家这样描述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性教育情景:假如想让一个孩子对脚趾头有罪恶感,很简单,当幼儿第一次摸脚趾的时候,就严厉申斥他,再摸就骂他:“羞,丢人!”命令他立刻穿上袜子,不能让别人看见,也不许看别人的。我们教他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就是不教脚趾;但凡问题涉及脚趾,全都避而不答,或者支支吾吾,或者骂他一顿。你成功了,孩子对脚趾的罪恶感形成了。
所以,有人说,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无师自通,在黑暗中摸索,造就了大量的人格障碍和不幸婚姻。
有一位妇产科医生谈到她的一位女病人:“病人自诉婚后十年未孕,做妇科检查时发现,她根本就无阴道(医学上叫先天性无阴道,一种发育畸形)、尿道口变大。他们就这样过了十年的夫妻生活!”
这个例子也许太极端了,但生活中,因为不了解生殖、生理知识而在婚后性生活中出现偏差的例子,则数不胜数。我又要回到这篇文章开头的那个年代,当时我以为整个宿舍的女兵里,只有我一个人不懂什么叫“发生关系”,到了晚上熄灯后大家讨论起来,我才发现,所有人都不懂!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在懵懵懂懂中走入婚姻的。
对性,我们确实是无师自通的。通是通了,可是,我们具备健康的性心理、基本的性知识吗?我们了解两性间的生理与心理差异吗?我们只是能“性”,却不懂“性”。在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女人中,由于缺乏性知识,很多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性高潮,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很多夫妻因为误解与吵闹离婚了,很多夫妻一辈子生活在误解与冲突中———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在一个相对“纯洁”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小姐”和非法出版商误导我们,可是怎样呢?在我们的生命中,多少烦恼与痛苦都源于性教育的缺失?
即使在今天,有些悲剧仍然在重演。我在网上还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中学生,由于偶然目睹父母作爱的场面,使得他意识中的美丑标准全部崩溃,因而陷入极度的心理冲突之中。后来这个学生采取诱骗他人看录像的手段,在自己的家里强奸了同班的4名女同学,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在审讯时,他不断强调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这样做,你们难道不做吗?而且我也亲眼看到了父母亲也一样在做,为什么我是强奸而别人不是?”有一个现象一直让我感到困惑:我的朋友们的孩子里,有两类孩子比较典型。一类是好孩子,这些孩子一般比较听家长与老师的话,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很好,常常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学生。这类孩子一般不早恋,但他们长大后却常常面临另一种困扰————不少人老大不小了,虽然人很优秀,却总是“情场失意”,沦落成单身“白领”。还
有一类孩子,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却早恋、吸烟、结伙打架,让家长操心不已,忧心忡忡。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正值花季,无论家长怎么督促,着急上火,报了多少个辅导班也没用,学习就是毫无起色。惟独有一点,特别招男孩子的喜欢,照别人的话说就是:谈恋爱一门灵!她的妈妈最后也看开了:哎,反正女孩子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随她去了。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头痛的就是这种谈恋爱“一门灵”的孩子,怕他们误入歧途。
可是,难道好孩子就不用进行性教育了?我们当父母的,都巴不得孩子只知学习不管其他,连帮我们干一点儿家务活,操劳的母亲们也会马上说:“得了,你别干了,快学习去吧,马上就中考了,时间多呀!”还别说让他们分心去想别的了。我们巴不得他们纯之又纯,巴不得他们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然后留学,我们脸上就有光了,跟别人说起孩子就备觉有面子。可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人哪,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物啊,也有七情六欲呀!他们不是一架学习的机器!错过了花季,他们的某些能力就丧失了。他们一门心思就知道学习,当他们终于从桌上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干柴烈火”的激情年代,同龄人孩子都领上了,而他们四顾茫然,形影相吊,他们的一生会幸福吗?
主编《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丛书》的陈一筠教授,曾经讲过一个男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叫小钟,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颇感到骄傲的孩子,品学兼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因为经常与班长小琴在一起商量班委会的工作,有的同学就认为他们在谈恋爱。可是两个单纯的孩子并未注意到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于是他们做了一件傻事:为了商量班级学科比赛的事情,两个孩子竟约在一家电影院的门口会合———在一般人印象中这是恋人们约会的场所。他们没当过恋人,怎么知道这是约会的地方?无巧不成书,他们见面的时候偏偏被一名老师“抓奸捉双”,老师误认为两人是约会看电影,根本不听他们的解释,通知了双方的家长,结果小钟被父亲暴打一顿。
这场早恋风波后,小钟果然如父母所愿,努力学习,对女同学避而远之。后来他考上重点大学然后出国留学,最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仍然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和异性没有任何交往。等到小钟28岁还没有结交女朋友的时候,当初反对儿子“早恋”的父母着急了,他们找到陈教授,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孩子介绍一个女朋友。陈教授为他物色了一个挺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但见面当天,小钟就迟到了40分钟。后来陈教授才知道,他并不是没有时间观念,而是一直在家里磨蹭,不敢出来。见面以后,他也一直坐在一边,低头吃花生,根本不敢和那姑娘交谈。为了给两人制造机会,陈教授让他们出去走走,结果不到10分钟姑娘就打电话过来,说小钟一下楼,就自顾自地乘车回去了。
陈教授认为:因为青春期的遭遇,使小钟对异性交往产生了恐惧,此后也一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出现了性格上的缺陷,因而一直找不到女朋友。而一个人学识再丰富,也很难弥补这一段青春期的伤害。婚姻也是一项事业,而且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因此也需要经营。而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就是一个最好的“岗前培训”,学习与异性接触交往,为以后的婚姻家庭作准备。现在中国离婚率日渐升高,有很多并非夫妻双方的错,而是因为双方对婚姻的“无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经过“早恋”这个“岗前培训”,没有学会对异性的平等和尊重,匆匆“上岗”,最后只能“失业”。
我们作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外交家、艺术家?我们甚至不惜血本地将所有积蓄拿出来让他们留学……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但我们也许忘了:我们的孩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什么“家”,他更要成为一个好男人、好女人、好妻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母亲,而且他要同异性的亲人、朋友、上司、下属相处终生!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将决定他们能否获得正常、幸福的生活。在这方面,他们同样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才会拥有美满的人生。就算他再成功,挣的钱再多,可是打一辈子光棍儿,你们做父母的愿意吗?在写这篇报告文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追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特别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仅仅是为了防止少女怀孕?仅仅是为了防止青少年犯罪?仅仅是为了让他们不得性病、艾滋病?
也许这些都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性教育,让他们懂得正确的性知识,培养健康的人格,顺利地度过“危险丛生”的青春期;让他们通过这种教育,领悟人生、理解人生、享受人生。
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有一个比我们幸福的人生。因为我们爱他们。
===============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