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燃烧的海洋_1

_135 闪烁(当代)
F-22A没有追击J-20,西南方向上是东海舰队,而且往西飞行十五分钟就将进入中国领空。
五点十六分不到,担任攻击KJ-2000的两架F-22A把火控雷达调整到了锁定模式。
在完全以锁定模式工作的时候,火控雷达的锁定距离将增加百分之五十,而且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目标数据。
显然,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
只有在对付高机动性战斗机的时候,才有必要使用这种工作模式。在对付笨重的预警机时,根本没有必要。
日本飞行员的想法很简单,突袭机会只有一次,绝对不能错过。
也就在这个时候,四架F-22A的雷达告警机再次发出警报。
最初几秒钟,四名日本飞行员都没有理会,因为在此之前,雷达告警响过好几次,每次都是虚警。
当雷达告警机嘎然而止,导弹告警机响起来的时候,日本飞行员才猛的反应过来。
这次绝对不是虚警,而是导弹逼近了
随后,F-22A上的综合被动电子系统给出了准确信息,雷达告警机截获的电磁波来自西北方向,而不是舰队所在的西南方向,而且是J-20的火控雷达,只不过,照射F-22A的不是那四架转向返航的J-20,而是四架从超低空逼近的J-20。因为雷达探测低空目标的距离会大大缩短,所以在此之前,F-22A没有发现这四架J-20。
情急之下,两架负责攻击的F-22A立即发射了导弹。
虽然发射AIM-120D只需要几秒钟,但是这宝贵的几秒钟,仍然让两架F-22A错过了避开来袭空对空导弹的机会。
两架负责搜索警戒的F-22A没有发射导弹,而是立即进行机动规避。
这时候,两名日本飞行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因为是低空的J-20锁定了自己,所以两名飞行员认为是那四架J-20发射的导弹,在采取规避战术的时候,选择了爬升,而不是俯冲,因为只要爬升几千米,就能超出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最大射高差。
显然,日本飞行员并不知道,这些导弹是由第一批四架J-20发射的。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四架F-22A被J-20斩落马下,攻击KJ-2000的AIM-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空中自卫队能投入更多的战斗机,特别是用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A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A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A。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A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A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四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A迎头并进,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A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A,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AIM-120E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难安装大功率雷达,因此在对付隐身目标时的自导距离大大缩短。以PL-12为例,在对付F-22A时,以主动模式工作时的最大自导距离仅有两公里,而PL-11的红外/紫外导引头对F-22A的锁定距离超过五公里,连格斗导弹都比不上。
自导距离缩短,必然使得导弹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PL-12仅击落了一架F-22A,而PL-11至少击落了七架。这个战果也变相说明,针对第三代战斗机开发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在对付第四代战斗机时,制导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相对而言,第四代战斗机的红外/紫外隐身能力远不如雷达隐身能力。
改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得在制导系统上下功夫,采用双模导引头,成为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攻击第三代战斗机时,PL-12D以雷达制导为主。
攻击第四代战斗机时,PL-12D以红外/紫外制导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安装某一种导引头,或者由客户根据作战需求临时更换导引头。比如卖给委内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钟内更换导引头。一些重大客户得到特别照顾,采用了与中国空军相似的双模导引头,在空战中由飞行员事先选定导弹的制导模式。比如巴基斯坦获得的就是PL-12D的双模型号。只有中国空军与海航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模PL-12D,即导弹在发射前不需要选定制导模式,而是在交战过程中,根据目标的信号特征自行选择。
没有双模制导的PL-12D,J-20很难在视距外击落F-22A。
如果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结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
以当时的情况,真要与F-22A格斗的话,最佳选择不是J-20,而是已经大批量装备海航的J-11C。
原因很简单,第一批四十架J-20并不是完备型号。
在开发J-20的时候,最大挑战不是气动外形、也不是隐身技术,而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短板:动力系统。
J-20的原形机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时,使用的还是J-11B的WS-10发动机。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俄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利用先进的电磁战技术,中国从俄罗斯获得了大批先进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用在T-50原形机上的117S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选择,因为J-20是一种比T-50重得多的战斗机,而俄罗斯为T-50开发的新式发动机比117S先进得多。
以J-20的气动外形,要具备与F-22A相当的机动性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点五以上的发动机,而要超越F-22A,至少要获得最大加力推力超过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动力技术,很难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这类发动机。
结果是,已经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备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还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仅有八点五的117S发动机。
动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战斗力并不完善。
虽然当时空军紧急征用了十四台WS-15,也就是为J-20量身定制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且为四架J-20更换了发动机,但是WS-15的技术还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两百小时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车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乎每次试飞都会遇到麻烦。
四架安装了WS-15的J-20没有参战。
显然,配备117S发动机的J-20在机动性上肯定无法与F-22A相比,甚至比不上采用相同发动机的J-11C。
受此影响,中国空军在使用J-20时,更多的把它当成了防空截击机。
虽然发动机推力不够,但是依靠更好的气动外形,J-20仍然能够达到两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而且拥有更大的内部油箱,能够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以最大速度飞行一千二百公里,远远超过了J-11C。
更重要的是,J-20是一种隐身战斗机,具有J-11C无法比拟的低可探测性。
在执行防空截击任务时,J-20的优势非常突出。
从空战的交战过程来看,J-20正是防空截击机。因为F-22A已经遭到攻击,而且仓促发射了导弹,所以就算没有击落四架F-22A,J-20也不会逼近敌机,与机动性能更好的对手格斗。
要知道,防空截击机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敌机完成作战任务,而不是击落敌机。
正确的使用方式,精明的战术与精良的武器,让J-20克敌制胜,而F-22A一败涂地也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出师不利,让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士气大受打击。
F-15J没能取胜也就算了,毕竟这种服役了三十多年的战斗机早已落后,即便进行了三次现代化改进,比起那些近十年才服役的战斗机、哪怕同是第三代战斗机,也没有多少技术优势可言。
F-22A偷袭不成,反而被对方的防空战斗机全数击落,就太不应该了。
一时之间,连荒川太郎都认为,F-22A无法击败J-20,日本空中自卫队难以夺取战场制空权。
这下,已经起飞的战斗机全部留在了冲绳岛附近。
天亮前,双方没再采取主动行动。
可以说,持续了大约十分钟的第二轮空战,彻底打掉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信心,让日本空中自卫队丧失了斗志。
只是,海面下的战斗还没结束。
空战结束的时候,“海龙”号刚刚发现来袭的鱼雷。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萨非墨太幸运了,袭来的不是一条性能先进的MK48mod7型重型反潜鱼雷,而是日本自行研制的89式重型鱼雷。
不可否认,在经过数次改进后,89式也是一种很先进的鱼雷。
只是,跟采用热机推动的MK48相比,电动推进的89式鱼雷的射程短得多,特别是在最大航速时,仅有二十公里,即便采用低速航行,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里。
当时,攻击“海龙”号的,正是突前的那艘“苍龙”级。
日本艇长的反击行动很积极,可是在相距近四十公里的情况下,只能让89式鱼雷以三十五节的低速航行。
即便如此,鱼雷逼近“海龙”号的时候,也只剩下不到五公里的航程了。
这点航程,根本无法跟潜艇周旋。
使用诱饵干扰弹之后,“海龙”号开始加速转向,规避逼近的鱼雷。
五点二十二分,在发现鱼雷大约六分钟后,“海龙”号上的官兵听到了非常猛烈的爆炸声,追击“海龙”号的鱼雷在潜艇后方大约一千二百米处击中了诱饵干扰弹,并且以近炸方式引爆了。
紧接着,潜艇官兵又听到一次爆炸声,只不过微弱了许多。
调整航向后,“海龙”号的被动声纳接收到了一些来自海面的噪音,随即判断是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萨非墨吓了一跳,毕竟这里离冲绳群岛也不远。
直到通信军官送来消息,确定飞来的是东海舰队的反潜直升机,而且收到到了由直升机发来的作战命令,萨非墨才松了口气。
显然,击沉最后一艘日本潜艇的就是那些反潜直升机。
命令是由周渝生下达的,“海龙”号不用返回舰队,而是转向前往大隅海峡,继续监视由此进入东海的日本舰艇。
萨非墨没多耽搁,立即命令潜艇转向。
不管怎么样,东海舰队受到的潜艇威胁已经解除,日本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也没能取得战果,“海龙”号没有必要留下来了。
第五十三章 继续打
第五十三章 继续打
那艘“苍龙”级潜艇确实被击沉了,只不过不是被反潜直升机击沉的。
攻击日本潜艇的是一艘为东海舰队护航的093型攻击核潜艇,当时正好在东海舰队西北方向上。
收到周渝生下达的命令后,该潜艇立即转向迎战。
与“海龙”号不同,在搜索日本潜艇时,攻击核潜艇的方法更加直接:使用大功率主动攻击声纳。
因为排水量更大,电力供应更加充足,所以攻击核潜艇能够使用直径更大的球形声纳。
对潜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虽然受鱼雷发射管布置方式影响,093型没有采用美式艇首,而是像俄罗斯的核潜艇那样,把球形声纳安置在艇首底部,从而限制了球形声纳的直径,也就限制了功率,但是与常规潜艇上的球形声纳相比,仍然大了许多。
使用主动攻击声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付近距离目标时,进行直接照射。二是对付远距离目标时,利用平坦海底与海面反射声波,进行间接照射。在战术使用上,为了不被对方发现,往往选择第二种使用方法。如果距离实在够近,被动声纳就能为鱼雷提供足够准确的火控数据,没有必要使用主动声纳。
因为日本潜艇离东海舰队大约有八十公里,离那艘093型也在四十公里以上,所以在使用主动声纳时,核潜艇选择了间接照射。
经过海底与海面数次反射,声波照射到日本潜艇上的时候,已经很微弱了。
事实上,人耳听不到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低频次声波,只能听到本艇上的设备共振时发出的声响。
这种声响,足以让任何一名潜艇兵胆战心惊。
因为经常与美军举行联合演习,而且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主要参加反潜演习,所以日本潜艇兵非常熟悉主动声纳产生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这种声响告诉日本潜艇兵,发现他们的是一艘攻击核潜艇
虽然从声波传来的方向,可以大致判断,那艘核潜艇在西南方向上,而不是东边,也就是说之前交战的不是核潜艇,但是这个判断不足以确定敌艇的距离,甚至无法知道敌艇正在朝哪个方向航行。
要知道,声波在海里传播四十公里,大概需要半分钟。
以攻击核潜艇的速度,半分钟内能航行三公里左右。
当然,关键是,那是一艘攻击核潜艇
日本潜艇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在已经暴露行踪之后,以常规潜艇的速度,根本无法逃出主动声纳的探测区域。
大约三十分钟后,也就是五点三十分左右,两条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终结了日本潜艇兵的逃生希望。
这场战斗再次证明,在核潜艇面前,常规潜艇仍旧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汪誉涵指挥的“海蛇”号创造了一个奇迹,击沉了一艘“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但是那场战斗具有特殊性,即“海蛇”号一直没有暴露,而美军潜艇过早暴露行踪。如果态势相当的话,被击沉的肯定是“海蛇”号。在同时进行的另外一场潜艇对抗战中,萨非墨指挥的“海龙”号就没占到便宜,如果不是命大,恐怕“海龙”号早已长眠海底。
当然,这场潜艇对抗战,也与弹药有关。
093型攻击核潜艇用来攻击日本潜艇的,正是中国海军最新式的重型反潜鱼雷。
与航空发动机一样,中国的鱼雷技术也存在很多短板,甚至比不上航空发动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得依靠从俄罗斯购买的鱼雷。
第二次朝鲜战争,让中国海军认识到了鱼雷的重要性。
可以说,在全面电磁战的环境下,鱼雷是最有效的潜艇用弹药,作战效能远远超过了反舰导弹。
战争结束后,利用与俄罗斯加大军事合作范围的机会,中国海军开始改进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
首先选择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而不是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除了前者的库存量不太多、便于弹药更新之外,也与中国的技术基础实力有关。即在技术不够的情况下,直径更大的鱼雷更容易改进。
四年不算长,也不算短。
年初的时候,新式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刚刚交付海军,进行军队测试,即服役前的各项装备性能测试。
可以说,新式鱼雷刚好赶上了这场战争。
与之前的鱼雷相比,新式六百五十毫米鱼雷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使用奥托燃料的热动力系统,使鱼雷的最大速度提高到七十节,并且能以四十五节的速度航行七十公里,或者以七十节的速度航行四十五公里。
这个射程,绝对不算近。
虽然与最新式的MK48相比,仍然稍微差了一点,但是比起其他重型鱼雷,即便是俄罗斯的同型号鱼雷,也有明显优势。
巨大的射程,赋予了更高的战术灵活性。
在攻击日本潜艇时,093型攻击核潜艇同时发射了两条鱼雷,而且一快一慢,快的用来追击日本潜艇,慢的则用来击沉日本潜艇。
完成攻击后,093型用高频通信声纳向邻近的反潜直升机汇报了战果。
消息立即发给旗舰,周渝生在第一时间调整了潜艇的战术任务,让“海龙”号返回大隅海峡,那艘093型攻击核潜艇则前出到冲绳岛附近,均以攻势反潜的方式,在日本舰艇必经之处设伏。
既然战争已经爆发,就没有必要缩手缩脚了。
周渝生把消息送到司令部的时候,指挥中心里的官兵都很兴奋,只有腾耀辉一言不发的坐在司令官的位置上。
“怎么回事?”周渝生没去打扰腾耀辉,把潜艇战报交给一名参谋后,去找到了正在计算机前查找数据的牧浩洋。
“什么?”
周渝生回头看了眼腾耀辉。
牧浩洋也回头看了眼,说道:“刚收到总参谋部发来的命令,让我们见好就收,不要逼人太甚。”
“黄总下达的命令?”
“除了他,还能是谁?”
“不大可能吧,是不是搞错了?”
牧浩洋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也想不通,不过确实是黄总下达的命令,通信参谋已经确认了。”
“现在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时候,为什么要按兵不动?”
“我也不知道,你去问?”
周渝生笑了笑,说道:“得了,我可不去触这个霉头。差不多快天亮了,走,一起去吃早饭。”
“我还有点事,忙完再说。”
“行,我等你。”
牧浩洋看了周渝生一眼,说道:“你忙完了?”
“刚收到消息,偷袭我们的四艘日本潜艇都完蛋了,萨非墨一个人解决掉了三艘。”
“他这么厉害?”
“那不是吹的,自从汪誉涵不在基层后,他就是最厉害的常规潜艇艇长了。”
牧浩洋笑了笑,没再多问,继续查阅资料。
十五分钟后,两人去了军官餐厅。
因为天色已经放亮,所以其他参谋军官也分批离开指挥中心。按照作战安排,早餐后将由夜间休息的参谋换班。
此时,大海的另外一侧。
荒川太郎刚刚赶到嘉手纳空军基地,连早饭都顾不上吃,就前往那霸港,与木村小次郎会合。
七点不到,两人在海上自卫队的前进司令部参加了由小林光一召开的视频电话会议。
最尴尬的不是木村小次郎,在介绍作战情况的时候,荒川太郎的神色很难看,毕竟被寄予厚望的空中自卫队不但没有取得战果,反而损失了十五架战斗机,其中四架还是最先进的F-22A。
只是,木村小次郎没有高兴多久。
会议中途,参谋送来刚刚收到的消息,第二潜水队群已经确认,之前由大隅海峡进入东海的四艘“苍龙”级均已沉没,紧急出动的P-3C在钓鱼岛东北大约两百公里处发现了这四艘潜艇的残骸。
虽然无法展开搜救工作,但是基本确认,潜艇上的官兵无一幸免。
这下,木村小次郎站到了风口浪尖。
让他非常尴尬的是,他甚至说不出四艘潜艇被击沉的经过,毕竟水下作战不像空中作战那么透明。
显然,海上自卫队的损失超过了空中自卫队。
从装备价值来看,四艘“苍龙”级将近三十亿美元,算上潜艇上的弹药,肯定在三十五亿美元左右,而十五架战斗机也就二十亿美元左右。当然,算损失,主要得看人员,而不是装备。四艘潜艇有一百二十多名官兵,而十五架战斗机只有十五名飞行员,还有七名飞行员在跳伞后被捞了起来。
海上自卫队也出师不利,使得接下来的会议被失败的氛围所笼罩。
只是,打都打了,现在收手还来得及吗?
也许,小林光一是日本内阁中最反对用战争解决问题的一个,可是在做出决定后,他就不会轻易更改。
没打,还可以谈判。
既然打了,而且是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日本选择休战谈判,不但会在政治上一败涂地,还会在外交上永远抬不起头。
要谈,也只能在取得优势之后谈,以高姿态提出休战谈判。
会议上,小林光一重申了基本战争方针,即以夺回钓鱼岛为根本目的,在取得了军事胜利后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得由两位将领操办。
第五十四章 准备反击
第五十四章 准备反击
打是肯定得打,可是怎么打,却成了问题。
内阁会议结束后,木村小次郎与荒川太郎就怎么打进行了争论。荒川太郎继续坚持以制空作战为主,即在夺取制空权之前,舰队得呆在战场之外。木村小次郎则认为,舰队能为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应该进入战场执行作战任务,并且在夺取制空权期间反攻钓鱼岛。
严格说来,木村小次郎更有道理。
第一轮交战,已经证明了舰队的价值。如果不是东海舰队前出,中国空军的预警机就不可能深入东海,为制空战斗机提供支持。相反,正是因为护卫群呆在后方,所以日本空中自卫队的E-767也得留在后方,无法为战斗机提供支持,从而导致战斗机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完败。
只是,木村小次郎的战术中存在一个非常巨大的漏洞,即前出的护卫群很难得到有效的反潜掩护。
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中国海军最强大的不是水面舰队,而是潜艇。
如果无法解决水下威胁,那么进入东海的护卫群很容易遭到潜艇猎杀,根本没有存活的机会。
这下,问题回到原点。
对付中国潜艇,最有效的作战平台不是反潜战舰,而是反潜巡逻机,而且日本拥有一百多架反潜巡逻机,覆盖整个东海还绰绰有余。问题是,要想让反潜巡逻机派上用场,首先就得夺取制空权。
没有制空权,反潜巡逻机根本上不了战场。
结果就是,必须首先夺取制空权,用反潜巡逻机清场,才轮到护卫群参战。
在荒川太郎坚持下,木村小次郎不得不做出让步。
事实上,木村小次郎耍了一个漂亮的手腕,即利用荒川太郎坚持主见,把责任推给了空中自卫队。
按照两人达成的协议,荒川太郎有三天时间夺取制空权。
三天之后,木村小次郎指挥的舰队将进入东海。如果空中自卫队没能夺取制空权,将首先迎战中国东海舰队,协助空中自卫队夺取制空权,随后才反攻钓鱼岛。如果已经夺取了制空权,舰队将直接反攻钓鱼岛。
商定之后,荒川太郎启动了空中自卫队的作战计划。
荒川太郎也很清楚,夺取制空权的关键是打掉对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因此得把重点放在对海打击上。
只要能够击溃东海舰队,空中自卫队就能夺取制空权。
受此影响,空中自卫队的作战计划完全围绕着对海打击展开,仅在攻击东海舰队时需要夺取局部制空权。
为此,空中自卫队首先得把用来执行打击任务的F-2派往嘉手纳空军基地。
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十点,第一支F-2中队从九州岛出发飞往嘉手纳空军基地,在随后的十二个小时内,还有三个F-2中队陆续到达,使前沿部署的F-2增加到六十架,而这也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全部资本。
只是,这样一来,嘉手纳空军基地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正常情况下,嘉手纳空军基地最多能容纳一百二十架战斗机,部署预警机、加油机、反潜巡逻机的话,数量还要相应减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嘉手纳空军基地的利用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增加部署量,必然降低利用效率。
问题是,在整个冲绳群岛,能够提供全面后勤保障的只有嘉手纳空军基地。
虽然可以把一些次要的作战飞机转移到野战机场,但是在执行作战任务时,这些飞机照样得返回嘉手纳空军基地。
当时,日本空中自卫队只转移了部分反潜巡逻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