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仓央嘉措

_3 高平 (当代)
改桑又重新打量了一遍站在面前的少年,突然,把靴子钱塞回到他的怀里,命令地:“拿回去!”
“这……”阿旺嘉措心想,这可糟透了,倔犟的改桑连钱都不收我的,一定是不肯就此罢休。惩罚吧,我认了,为了仁增汪姆,罚我去跳山涧也行!
“靴子,我送给你了!”改桑的脸上有了笑意,“你的诗写得那样动人,还不值一双靴子吗?”
仁增汪姆扑到改桑的身上,第二次叫了声:“亲阿妈!”叫得那么清脆,那么甜。改桑觉得心上的冰块一下子全都融化了。
“次旦阿爸,是您弹唱得好。我送给您了!”阿旺嘉措把靴子钱硬塞到次旦手里。
“不!……这……好,谢谢!谢谢!”老艺人接过了钱,抹着泪水,转身回屋去了。
六弦琴像瀑布一般地响起来……
后来,据街上的一个小孩说,那双靴子是被一个过路的人偷走的——在老次旦弹唱阿旺嘉措的处女作的时候。
政治赌注在加大(1)
一排马头琴上,弓子在整齐地颤动。长空里飞腾的白云,每一团都灌满了快速激昂的旋律。接着,鼓乐齐鸣,如大海的喧嚣,滚过辽阔的草原。彩色的旌旗像波涛在翻动。一望无际的马队一方一方地排列着,武士们的盔甲和锋利的刀枪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亮光。
华丽的大帐前,聚集着文武大臣。在随从武士的中央,有一匹枣红色的大马,即使在高大的蒙古马群中,它也仍然显得惊人的高大。端坐在马上的,就是蒙古准噶尔部的汗王噶尔丹。
九月,蒙古草原上正是黄金季节。大地上的一切都像他的伟业一样接近成熟了。
他是经过精心设计之后,选择了这个地点来举行盛大的典礼。他要让人们来祝贺他的五十寿辰,并且检阅一下他的骑兵。
领袖的欲望,统帅的威风,征服的嗜好,构成了一副支撑着他的灵魂的三脚架,他的两条肉腿只是作为人的象征而已。他在黄罗伞下望着他的骑兵,像牧主望着他的牛羊,为他所拥有的财富感到心花怒放。
他对于队伍的集合之快尤其满意,虽然他没有敢于使用成吉思汗的办法。据说成吉思汗在下达了各部落骑兵集合的命令之后,就闭上眼睛坐在帐房里数数字,每数完一百就屈起一个手指,当十个手指全都弯曲了的时候,走出帐房一看,十万骑兵就已经排列在他的面前了。
在一片向他表示效忠的欢呼声中,他的心头掠过了一片阴影:自从六年前和康熙皇帝的军队发生战斗以来,他的军队吃过两次不小的败仗,使他不得不节节后退。而成吉思汗当年却是所向无敌的。想到这里,他皱了皱眉头,下达了解散的命令,闷闷不乐地下了马,进了大帐。
外面在进行赛马、射箭、摔跤……还有歌舞、说唱、野宴等。人们都在借机行乐,因为谁也说不上明天会不会走向战争,会不会投入死亡。
大帐内,形形色色的僚属和新旧亲信们在争先恐后地向噶尔丹致着颂辞。这些颂辞加在一起,简直可以构成一部英雄传记,这算是一种特殊的集体创作,主题集中,人物突出,语言豪壮,思想鲜明。
一个说:“我们准噶尔部自明朝末年以来,驻牧天山北麓,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所以才降生了您这样伟大的人物。您的胸怀广阔如无边的草原,您的威严高过了天山。任何词句都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崇敬啊!”
一个说:“您是老汗王巴图浑台吉最最心爱的王子。您自小就是神童。顺治十年,老汗王升天,那时节,如果不是因为您才9岁的话,汗王之尊位是不会由令兄僧格来继承的。”
另一个急忙补充说:“不不,您9岁就已经很成熟了,完全可以继位亲政了。不过,您深知谦让之礼……”
又一个接着说:“您明鉴知识之无涯,所以不惜出家为僧,跋涉万里之遥,到拉萨学习经典,以备日后普度众生,造福天下。”
又一个说:“五世*喇嘛见您聪敏过人,相貌非凡,对您备加垂青,课必亲授,问必亲答。而且和当今西藏之第巴桑结甲措结为同窗好友,情同手足,分镇南北,势如大鹏两翼。”
一个说:“该着您显显本事了!是康熙十年吧?您哥哥僧格汗王倒了大霉,叫您的两个不是一娘生养的坏兄弟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给杀了。咱们部落像乱了马蜂窝。五世*给您念了祈胜经。您从西藏回来替哥哥报仇,杀了一个;另一个呢,逃到青海的和硕特部落里藏起来了。唉,仇只报了一半!”
政治赌注在加大(2)
另一个说:“和硕特部落这帮喂狗的东西,倚仗着皇帝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势力,包庇我们的仇人。总有一天,我们的刀要砍到青海去!”
“我们的箭也要射到西藏去!”不知哪位将军吼了一声。
“以后的事先不谈论吧。”一位老文官制止说,“我们是在敬致颂辞,而不是宣誓出征。我接着前面的话题重起个头吧:康熙十五年,我们的天神噶尔丹即了汗位以后……”他有意略过了噶尔丹是在杀掉自己的亲侄子之后自立为汗的这一事实。
“对!”一个人接上来说,“五世*立即赠给您‘博硕克图汗’的徽号。第二年,您征服了厄鲁特。再一年,您兼并了南疆四部,占有天山南北,号称四部盟长。威震大漠,进军蒙古……连皇帝也怕您三分啊!”
座中爆发出一阵“万寿无疆”的欢呼。
一提到康熙皇帝,一想到眼前的形势,噶尔丹的脸色就阴沉下来。四年前,他和康熙皇帝统领的大军在乌兰布通〔1〕进行激战,遭到惨败,他连夜逃命。幸亏桑结甲措派来的特使济隆呼图克图在次日挺身而出,以五世*的名义,代他向皇帝请和,这才骗得了六天的时间,延缓了皇帝的追兵,使他得以又逃回蒙古草原。更令他感到羞辱的是,他当时迫于形势的危殆,竟然头顶着威灵佛像发誓说:今后再不敢前来侵犯了。他后悔极了!如果早知道能够逃脱,并且又能壮大起来的话,是决不会发下这种令人耻笑的誓言的。好在任何保证都可以在需要推翻的时候推翻……
噶尔丹无心再听那些听不完的颂词了,他关心的倒是下一步的行动。他挥手制止了又一个想张嘴继续赞颂他的人,站起身来说:“我噶尔丹感谢佛光的照临,领受各位的祝贺。请退下歇息,准备痛饮吧。”接着又说:“请济隆呼图克图暂留一步。”
这位济隆呼图克图是干什么的呢?事情还需从远处讲起。
原来这场政治赌博的大头儿,还是在桑结甲措身上。
桑结甲措在担任第巴职务之前,就深感驻扎在西藏的和硕特部的汗王妨碍着自己的权力。但他们是受皇帝委派的,很难由皇帝来撤销对他们的信任,而他自己又没有足以赶走他们的实力。正好他的老同学、老朋友噶尔丹当了准噶尔部的汗王,并且迅速强大起来,又同和硕特部有仇,对皇帝也敢顶敢碰,是一支最可利用的力量。桑结甲措心里谋划着,一来可以借助他从侧面给皇帝一些压力,使皇帝让自己几分;二来可以借助他给和硕特部一些压力,有朝一日噶尔丹如能牢固地掌握整个青海,直逼西藏,将和硕特汗王赶走,自己便可独揽西藏大权了。到那时候,皇帝恐怕也只好承认既成的事实,正如当初承认固始汗驻藏的既成事实一样。于是桑结甲措本着“有用是朋友,无用是路人,有碍是敌手”的三项原则,把宝押在了噶尔丹的一边。方针既定,就和噶尔丹频繁地往来,秘密地勾结,形成了同盟。特别是在五世*去世以后,他加大了自己的政治冒险,和噶尔丹一起参与了欺骗和对抗朝廷的活动,为攫取、巩固、发展自己在一个地区的绝对权力,走上了赞助他人制造*、叛离国家的道路。正是权欲和野心的链子,把一个蒙古的军事家和一个西藏的政治家拴在一起,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受害者,也造成了未来的六世*、诗人仓央嘉措的悲剧。这当然都是后话。
政治赌注在加大(3)
在那期间,蒙古喀尔喀三汗部的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发生了内讧,桑结甲措唆使噶尔丹乘机侵入蒙古北部,打败了处于内乱中的喀尔喀各部的兵马。事情转成了喀尔喀与准噶尔两大部的矛盾。康熙皇帝想尽量求得和平解决,鉴于蒙古人都已信仰佛教并尊奉*,便派了使臣到西藏去请五世*出面调停。桑结甲措照例叫那位逃不走的冒充者——喇嘛斯伦多吉从又远又高的座位上应付了一下朝廷的使臣,假借五世的名义派出了调解人。
和谈开始了。喀尔喀部派出了大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为代表,与*的使者并肩坐在一起。这时噶尔丹故意寻衅,责备喀尔喀部落对*的代表十分无礼,并进行肆意辱骂,被激怒的土谢图汗杀死了噶尔丹的部下。噶尔丹抓住机会,以报仇为名,又派兵攻打喀尔喀部。喀尔喀部接连向东败退。康熙皇帝再次下令,让*火速派人劝说噶尔丹停止进攻。这时,桑结甲措就派来了这位济隆呼图克图。
济隆遵照第巴桑结甲措的指示,明着是代表五世*前来执行皇帝的谕旨,暗地里却不但不劝噶尔丹罢兵,反而唆使他继续南侵,竟然进逼到热河,离北京只有七百里了。康熙皇帝这才放弃了调解的期望,不得不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击溃噶尔丹。战斗开始之前,济隆还作为五世*的代表替噶尔丹诵经求胜,并且卜卦问佛,为噶尔丹选择开战的吉日。其实,这时五世*已经圆寂了八年。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噶尔丹的大帐中来吧。
“经过这几年的休整,你看我是不是又可以向南飞翔了?”噶尔丹问济隆。
“当然应该了!你也到了该成就大业的年龄了。
“不过,胜负难定啊……”
“谚语说:只要能爬上宝树,即使挂烂了皮袍也值得。大不了再退回原地。”
“对!*佛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动手呢?”
“伟大的五世年纪大了,一般政事已经委托第巴掌管。第巴的威望足以震慑全藏,只是皇帝捆住了他的一只腿,*汗绑住了他的一只手,全靠你这位老朋友帮忙了。”
“那是自然。他讲义气,我也不能不讲交情。我在拉萨的时候,就知道他是个奇才,是位靠得住的朋友。不然,*佛怎么对他那样信任呢?”
“说得极是!阁下,第巴的想法你是知道的,他现在也有些焦急啊!”
“那好!明年,最迟后年,不,明年吧,明年不到这个时候,我就再次出兵!”说罢抽出腰刀,轻轻地抚摩着,像对自己疼爱的孩子一样,感叹地说:“看,都把它饿瘦了。”
“佛保佑你。”济隆双手合十。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布达拉宫的重建工程全部完工了。
桑结甲措宴请过了前来参与设计的内地和尚和皇帝特意派来的114名汉族工匠,带着几分醉意回到卧室歇息。他深为这座高达13层,离地米的伟大建筑而自豪。白宫部分是在第一任第巴索南热登的主持下完工的,而红宫部分是在他的主持下建成的;而且这两部分结合得天衣无缝,更是了不起的创举。
前年,红宫和五世*的灵塔殿基本完工的时候,他在藏历四月二十日那天主持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使他至今依然自鸣得意的是,他没有愚蠢地、*裸地宣扬自己的功绩,而是效仿唐代则天女皇的做法,在宫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作为纪念。这样,功绩的伟大加上伟大的谦虚,会使他的威望比布达拉宫还要高出百倍。
政治赌注在加大(4)
现在,一切内部的整饰,包括最细的部分,都已经完成了。房檐的图案,梁柱的油漆,壁画的彩墨,佛像的金身……都已经带着特有的香气,闪着夺目的光芒展现在眼前。那最早的两座建筑物的废墟——作为松赞干布时代的象征的曲结竹普和帕巴拉康两所房子,也已经恢复了原样,整刷一新了。当然,钱是花了不少的,摆在他手边的一个账单上写着,仅仅修建红宫就用银213万4138两。这对于任何一个老百姓来说,都是要吓得吐舌头的。但是对于他桑结甲措,对于一个在贵族的家中、*的身边和极权的座垫上长大和生活着的人来说,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呢?
桑结甲措喝了几大口浓茶之后,神智清爽了许多,很快恢复了他那充沛的精力。他开始正式地巡视全宫,就像从头翻阅自己的作品。这部集体创作,他阅过设计图,批过经费,对各处都曾经指手画脚过。在他这个主宰一切的第巴看来,宫前的无字碑上尽管暂时无字,但实际上却早已刻上了桑结甲措的大名。
巡视在进行着。桑结甲措始终走在最前面,后头是数不清的人群,他们的表情只有两种,庄严或者微笑。他们大都是他的亲信或者想成为他的亲信的人。
落成后的布达拉宫,使桑结甲措最为满意的有三处,这三处都突出了他和五世*的特殊关系,也反映出他对五世*的报恩之心。
一处是松格廊道,这是通往各个宫殿的必经之路。南墙上镶嵌着一双五世*的手印。如前所述,五世晚年把大权交给了他,又担心他威望不高,难以服众,便按下手模当做命令,表示一切让第巴桑结甲措代为行事,全体僧俗官员都要无条件地服从。这双手印就是桑结的尚方宝剑。
一处是司西平措,俗称措钦鲁,即五世*灵塔殿的享堂。这是红宫里最大的宫殿,建筑面积有680多平方米。有着记载五世*一生活动的壁画,他在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场面被画在了显要的地位。这幅作品相当精细、生动,绝不亚于一张现代的彩色照片。顺治皇帝双手抚膝,端坐在龙椅上,全身向右方微侧,好像正在静听五世*谈论什么。五世*盘坐在右侧稍低一点的近旁,右手做着手势,大睁的圆眼注视着皇帝,长长的八字胡须好像在微微地颤动。在他们各自的下方,是朝廷的官员和西藏的高僧,依次坐了数排,他们的神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奉献食品和敬献哈达的人们,在他们中间忙碌着。一派庄严而又亲切,和谐而又别致的气氛。
这第三处也是最辉煌的一处,便是五世*的灵塔了。它是五年前开始建造的。分塔座、塔瓶、塔顶三个部分,高达米。塔身用金皮包裹着,共花费黄金11万两,还镶满了数不清的珠玉玛瑙。修建这座灵塔的人们,当然不知道五世*早已圆寂,更不知道他的遗体早已用盐涂抹过,脱了水,在香料中干枯了。只是由于第巴秘不发丧,遗体才被秘密地存放起来而没有进入这座豪华的灵塔。
桑结甲措十分得意地走着,看着,不时地接受着人们对于宫殿和他本人的赞颂,内心感到极大的荣幸。
忽然从一个墙角边传出了哭声,哭声是那样压抑,那样凄惨,像石下的流水呜咽,像风中的枯枝嘶鸣。桑结甲措惊疑地走过去,只见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妇伏在地上,双手捂着嘴,在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悲泣。
政治赌注在加大(5)
桑结甲措正要发怒,一个老喇嘛摇摇晃晃地跑过来,扑通一声跪倒在他的脚下,诚惶诚恐地说:“这个老妇人十分可怜,远道赶来,再三哀求,说进来看一眼就走。感动了佛爷,指点我把她放了进来。冒犯了第巴,万望第巴宽恕我的罪过。”
老妇人停止了哭泣,望着第巴,像一个等待着被处以极刑的犯人。
“你从哪里来?”桑结好奇地问她。
“从……从……工……”
“不必害怕,慢慢讲。”
“从工布地区〔1〕。”
“叫什么名字?”
“嘎玛。”
“干什么来了?”
“找我的儿子。”
“怎么找到这里来?”
“他……他就在这里。”
“这里?什么地方?”
嘎玛悲痛得答不上话来了,从地上爬起来,双手抖动着,指着墙上的壁画,热泪不停地淌着,像是无声的山泉。
桑结甲措走近那幅壁画,上面描绘的是修建布达拉宫的真实情景:农奴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扛着巨大的木料,背着沉重的石头,圈着腿弯着腰向山顶爬去;大批的工匠在毫不怠慢地砌墙垒石;远处的江上,运载木石的牛皮船正在和风浪搏斗……
嘎玛扑过来,指着壁画上画着的一个被砸死在台阶旁的农奴,喊了一声:“他就是我的儿子!”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嚎哭起来。
桑结甲措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有些擅长于察看上级脸色的人走上前来围住嘎玛,有的呵斥她赶快滚开,有的责骂她太不像话,有的用脚踢她,有的威胁说要把她投入布达拉宫外新建的监狱,那里面有水牢,因为潮湿生出了许多蝎子。后来,制作鼓面的人皮,制作法号的处女腿骨,制作酥油灯碗的人的头盖骨,很多就是来自于那里……
正在嘎玛感到异常恐惧的时候,桑结甲措挥手驱散了人们,对她说:“老人家,你应当高兴才是,你的儿子难得有这样好的升天机会。死在佛殿外,画在佛殿内,福气够大的呀!”
“是是……剩下我一个人可怎么活呀?为什么不让我先死……”
“给她些银子。”桑结回身吩咐侍从。侍从照着做了。
嘎玛的耳边立刻响起了各种声音:
“啧啧!第巴真是菩萨心肠啊!”
“你知道不知道,奴隶的命价本来只是一根草绳!”
“给了你这么多银子还不满意?你还想吃掉大山、喝干海水吗?”
“这种狼,饿也哭,饱也哭。”
“死兔子换了只活羊,运气够好的了。”
“修建布达拉宫死的人多了,你的儿子算得了什么?”
“哪个敢像你这样闯到这里来?要不是碰上第巴,早把你扔到山背后去了!”
桑结甲措摇了摇头,对嘎玛说:“去吧。”说完转身要走。
“第巴老爷!”她追上一步,双手捧着银子说:“这银子,我不要。”
“怎么?你疯了?”侍从怒斥她。
“我没疯。这银子只能买我今生今年今月的糌粑,买不回我的儿子,买不到我来世的幸福啊!”
“那你要什么?皮鞭吗?”另一个侍从问。
“第巴老爷,我求求您,赐给我一碗佛前的圣水吧!求求您啦!求求您……”嘎玛又跪在了桑结甲措的脚下。
“给她。”桑结甲措吩咐了一句,走开了。
侍从一把收回了银子,不一会儿,不知从哪里端来了一碗凉水。嘎玛如获至宝地张开从家中带来的皮口袋,像接珍珠一样地把水接了进去,混合着自己激动的泪水。
后来听说,她由于喝了那“圣水”,上吐下泻了几天,就到天堂去会见她的儿子去了。
桑结甲措虽然感到遇见嘎玛有些扫兴,但还不愿就此中断他的巡视,对于一个有着无懈可击的行政能力的第巴来说,区区老太婆的干扰算得了什么!他若无其事地笑了笑,踏上了油漆刚干的楼梯。这时,有人前来禀报说:蒙古方面来人了,请示接见的时间。桑结一听,猜想可能是噶尔丹的使者。他正急于要知道这位盟友的情况,便马上对大家说:“公务要紧,巡视活动就此停止吧。”
桑结一走,众人也就散去了。
来人呈上了信件,桑结一看火漆上的印记,知道是济隆喇嘛写来的,急忙拆开细看。其中先是描述了噶尔丹的强大,接下去是特意转奉噶尔丹及所属臣民、教徒对于五世*和他本人的祝赞与问候,最后是济隆自己的请求。济隆知道,由于他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出面替噶尔丹求和,使朝廷的大将军裕亲王福全上了当,已经得罪了皇帝,不宜于再留在噶尔丹的军中。他希望恩准他返回西藏。
桑结甲措眼珠一转,这个能干的济隆啊,大概胆子变小了吧?他是怕再来一次乌兰布通战役而被朝廷捉去杀头吗?
他在给济隆的回信上只写了一句话:
要回就跟噶尔丹的大军一起回!
康熙皇帝怒斥桑结(1)
康熙三十四年冬月的一天,北京城的上空飘着鹅毛大雪。雪片像碎玻璃一样扫到人们的脸上,使人睁不开眼。一切都罩在白茫茫的冰网之中。
紫禁城的九千多间宫殿、房屋上,白雪与黄瓦同辉,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乾清宫里,木炭火盆燃烧得很旺,大红蜡烛闪着亮光,把一位正伏在案头批阅奏报的人的脸映得通红。这张脸有点消瘦,却十分清秀,略呈八字的双眉下,目光炯炯有神。下巴上留着又黑又硬的胡须,既不很密,也还没有多长。他就是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今年41岁,已经当了34年的皇帝了。他在16岁亲自执政以后,首先将专擅朝政,继续推行圈地政策、逼迫农民逃亡的贵族鳌拜等人革职拘捕。二十多年来,先后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的叛乱,攻灭了继续打着复明旗号的台湾郑氏政权并驻兵屯守,驱逐了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为大清这个以满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守边卫土做了不少事情。近几年,他又在操劳着制止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一带的*,致力于扑灭噶尔丹这一堆不驯之火。他早就下定了决心,即便是战死在马上,累死在案头,也要创造个太平盛世。
他批完了被革职留任的河道总督于成龙的一份奏报,放下朱笔,把思绪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方面又转到噶尔丹和桑结甲措身上来。因为他传谕召见的几个人——大学士伊桑阿、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大将军费扬古和将军萨布素就要到了。他从紫檀木椅子上站起来,舒展了一下筋骨,望了望窗外,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他想起了瑞雪兆丰年的老话,嘴角掠过了一丝微笑。
不一会儿,人们来了,太监给几个火盆添了炭,又给人们献了茶后退出去。
“天气很冷吧?”康熙笑着说。
“不冷不冷。”几个人一起站起来躬身回答。
“坐,坐。”康熙把手心向下按了按。平日他总是这样亲切。
“北京比盛京〔1〕暖和多了。”索额图满意地补了一句。
“是啊,开国就是由冷到暖,治国就是由暖到热;为皇帝者,施威也罢,赐恩也好,都不能教天下寒心呐!”康熙说着,环视了一下在座的臣子,只见一个个都在洗耳恭听着,但又显出几分摸不着头脑的神色,于是接着说:“朕今儿个叫你们来,是想随便谈谈西藏方面的情况。过两天再作正式的建议,如何?”
众人连连称“是”,只是一时不知从何谈起。
“陛下在瑞雪之中,召谋雪域之事,颇有诗意呀!”大学士打破了沉默。
“朕虽然喜爱汉诗格律,现在却无暇作诗。你们看那个叫桑结甲措的第巴为人如何?是否可靠?”康熙把话引上了正题。
“臣从西藏的来人口中听说,此人颇有些智谋,尚能勤于政事,民间还流传着他的故事。”索额图启奏说。
“哦?说与朕听。”
“桑结头形扁平,有个‘扁头第巴’的绰号。某日微服出行,欲乘摆渡过河,却又故意不付船资。撑船人大怒,指着他的鼻子骂道:‘过河不给钱,简直是无赖!若不是看到你的头扁扁的长得像第巴大师,今天我绝饶不了你!’”
乾清宫里响起了一阵笑声。索额图继续说:“他经常化装成平民百姓,出入于商店酒肆。西藏人都很小心,不敢在人多处谈论政事,生怕被这位扁头第巴听到。有一次,他化了装坐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一个从后藏日喀则来的老汉,他就凑到老汉的耳边探问:‘你们那边对政局看法如何?’老汉举起酒碗说:‘西藏的大事有第巴大师管着,咱们俩喝酒吧!’”
康熙皇帝怒斥桑结(2)
康熙点了点头:“如此看来,西藏的百姓是又服他,又怕他。与朕对他的估计果然相合。”
“所以前年十二月,五世*喇嘛上疏乞皇上赐第巴封印的时候,陛下在去年四月只给了他个‘掌瓦赤喇怛喇嘛教弘宜佛法王布忒达阿自迪之印’〔1〕的金印,表面上是给了他个王的封号,却又不让他超出只替年迈的*掌管佛教的范围。陛下真是圣明无比呀!”伊桑阿回顾着往事,体会着皇上的策略。
“你们相信那个写着‘臣已年迈,国事大半第巴主之……乞皇上给印封之,以为光宠’的奏疏,果真是五世*亲自所为吗?”康熙问罢,抿起嘴角。
“乌兰布通之役,从厄鲁特〔2〕降人中听说,西藏有些风言风语。”费扬古说:“似乎五世*已经圆寂多年了,只因为得不到确实的证据,又非臣下亲耳听到,未敢启奏。”
“此事裕亲王已经启奏过了。”康熙说,“济隆喇嘛为噶尔丹乞和,有意误我追师,就引起过朕的猜疑。”
“陛下何不传谕西藏,教他们派人晋京,严加责问,弄个明白。”萨布素起身启奏。
“正合朕意。”康熙思考了一下说:“如果*真已去世,桑结甲措假借*名义替自己讨封,固然有欺君之罪,但他目中尚有朝廷,无非想借朕的威望强固他统辖藏地之权,也不无可赦之处。朕所疑虑的是他还有对噶尔丹助纣为虐之嫌。而噶尔丹不除,终是我朝之大患,边无宁日,何以治边?”
“前时陛下亲往视师,大败了他的兵马,他却拒不归顺,也不守誓言,不久以前,又进兵到克鲁伦河,还扬言:上次战败,只因武器不精,待向俄罗斯借火枪六万支后,再决雌雄。如不讨平此辈,我等羞为大将!”费扬古激动起来。
康熙面有怒色,冷笑了一声:“难保他没有勾结外邦之意。六万支枪云云,不过想恐吓于我。”康熙突然拍了一下桌子,厉声喝道:“朕岂是他恐吓得住的!”
乾清宫顿时寂然,只有康熙来回踱步时,靴子底发出的咯咯声。
康熙猛一转身,果断地说:“萨布素!你引满洲军会同科尔沁部出其东;费扬古,你驰赴归化城,调陕甘之兵出宁夏,自翁金河出其西;朕自将禁军出独石口为中路。克期夹攻!纵然战马喝风,将士吃雪,也要全歼噶尔丹于蒙古之地!”
“万岁英明!”四个人一齐行着领旨的大礼。
经过了周密的准备,第二年——康熙三十五年春三月间,展开了*噶尔丹的第二次战役。按照康熙预定的布置,克服了沙地的难行,不理会沙俄军要来为噶尔丹助战的传言,冒着断粮的危险,一鼓作气地进攻,终于在六月十二日大获全胜。噶尔丹仅剩下数十骑,狼狈逃走。连他的妃子阿弩都死在炮火之下。直到军粮确实快用完了的时候,康熙才传令班师回朝。
这时,几个自称是五世*奉旨派来的人从西宁来到北京。
康熙皇帝叫索额图和伊桑阿传谕给他们,实际上是直接对桑结甲措进行的怒斥。皇帝在谕旨中历数两次亲征噶尔丹所获得的决定性胜利,让桑结去品其中的滋味。谕旨中特别指出,他已得到了*早就去世的消息。并说:天下的蒙古人都尊奉*喇嘛,如果*喇嘛亡故了,理应向各部的护法施主通报,让班禅来主持教务,继续维持和弘扬宗喀巴的道法;而你,却隐匿不报*之丧,还假借*的名义,唆使引诱噶尔丹胡作非为……我现在决定派遣使臣到拉萨去,*喇嘛果真还活着的话,就请他出来面见我的使臣,并让他晓谕在逃的噶尔丹,听从我的旨意。那样,对以往的事我可以不再介意。如果仍然欺骗蒙混我的使者,不让他见到*,则事情是断然不会轻易了结的……
康熙皇帝怒斥桑结(3)
几个代为接受训斥的人,既没能见到皇帝的面,又对五世*的生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战战兢兢地离开了北京。
桑结甲措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竭力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来应付终将到来的事变。他深知目前的局势对他十分不利,不正视是不行的。皇帝已经听到了五世圆寂的消息;蒙古各部和西藏内部也有了这方面的传闻;噶尔丹在克鲁伦河一带又遭了惨败,想借助老同学来驱逐和硕特部在西藏的势力恐已无望。怎么办?他反反复复地盘算着,总是想不出使自己满意的对策来。
他决定先出外散散心,暂把忧烦抛在一边。他骑了一匹比赛用的好马,叫随从带上弓箭,到郊外去跑马射箭。
桑结甲措忘记了,日头偏向西南的未时,正是拉萨每天起风的时候。他骑在马上,一阵大风扑来,细碎的沙砾打痛了他的面颊,脖子里像撒进去一把炒熟的青稞,眼睛也感到火辣辣的疼。他打算回去,但又一想,风大不是正好锻炼弓力吗?已经开始做了的事他是不愿再更改的,凭着这一点,他才取得了许多次的成功。虽然他没有调转马头,心中却在埋怨着:冬季的风为什么倒像初春那样猛?真的要发生反常的事吗?是暗示一种不祥将要来临吗?他本来是想出来散散心的,却又禁不住思索起皇帝对他的斥责来。他的耳边响起了自己的声音:沉住气,不要慌,皇帝对于五世的圆寂并没有得到确实的消息,他的传谕也许只是试探性的,未必真的会再派使臣前来察看究竟。山高皇帝远嘛,还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对付……噶尔丹不一定是真的被打败了,更不一定败得那样惨,在西藏、青海,他还有足够的实力……还是等济隆的报告来了再说吧,他的消息才是最可靠的。
桑结甲措在坝子上下了马,命侍从竖起了箭靶,他迎着风沙强睁开一只眼睛,拉满了弓,瞄准着箭靶中心的红点。他忽然觉得今天的射箭不是平日的游戏,而是一次占卜,那靶上的红心就是全藏的大权,他自己就是箭头,而强风是皇帝,沙砾是和硕特的势力,噶尔丹就是这张硬弓。他一边想着,一边继续引弓,集中了浑身的气力,运用了全部的技艺和经验,“嗖”的一声,箭中红心。他高兴极了,只为了这一箭,也值得出来这一趟!为了保住这一箭所预示的吉祥,他决定再不射第二箭了。正要传令回去,一个骑飞马的人从官道上斜插到靶场中来,直奔他的近前。侍从们刚要拔刀拦阻,只听桑结甲措喊了一声:“不要动手!”
那人滚鞍下马,向桑结甲措行了大礼,刚要张嘴说话,桑结甲措立刻制止了他,接着传令说:“回宫!”
一个认得他的侍从悄声对另一个侍从说:“喇嘛济隆。”
布达拉宫。桑结甲措和济隆对坐在五世*的住室日光殿里。
“噶尔丹到底怎么样了?”
“全军覆灭。”
“他现在哪里?”
“不知去向。”
“你不是一直和他在一起吗?”
“在土拉河东岸的昭莫多被大将军费扬古打散了。我是换上蒙古妇女的衣服才逃出来的。”
“皇帝恐怕是不会饶恕你的,他已经在传谕中提到了你的名字。这……”
“我就全靠您的保护了。”
“唉!你有处藏,我是无处躲的。好吧,只要有我这棵树在,就不会没有你栖息的枝叶。这些年,为了西藏,为了我,你吃的苦够大了!”
康熙皇帝怒斥桑结(4)
正在这时,盖丹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差一点被地毯的边角绊倒。
“什么事?”桑结急忙问。
“皇帝的使臣驾到,让您马上接旨!”盖丹不停地喘着粗气,像是刚从摔跤场上败了下来。
楼梯上杂沓的脚步声响成一片,厅外传来了恭迎皇帝使臣的高呼。
桑结甲措心里怦怦直跳,使臣来得太快了,也太突然了,简直使他毫无思想准备。他急忙整了整衣冠,发现济隆不知所措地站在墙边。让他出去已经来不及了,留在这里吧,又不知使臣是谁,会不会认得济隆?万一认出来可就麻烦了!桑结甲措用闪电般的眼光扫了一下大厅,上前一把掀起佛案前的围布,济隆像避猫的老鼠一样钻了进去。
桑结甲措拜受了圣旨,听使臣宣读上谕,译官用低沉的声音译成藏语转述着。他竭力想听清每一句话,记住每一个字,但他的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脑子一阵阵地出现空白。他真想狠狠地捶打自己,但又不能这样做。他只觉得浑身发热,后背已经和衬衣粘在一起。他想把衣服*,但也不能这样做。他只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却又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下面的话:
“朕是崇道法而爱众生的,所以对于诚心实意护法的人,都加以爱护;对于背地里破坏道法的人,都给予谴责直至治罪。你这个当第巴的,本来只不过是在*喇嘛的领导下管些事务……现在我发现你明着是在尊奉宗喀巴的教义,暗中却和噶尔丹结为密友,欺骗*喇嘛和班禅呼图克图,败坏宗喀巴的教旨。早些时候,你诈称久已去世的*喇嘛依然活着,把济隆呼图克图派到噶尔丹那里,在乌兰布通的战役中,为噶尔丹念经,并为他选择出战的日期,还打上罗盖站在山上观战。贼军胜了就献哈达;败了,又替他讲和,延误我的追兵,使噶尔丹获得了远逃的机会。朕为了众生,曾派人去召班禅呼图克图。你又哄骗吓唬班禅说噶尔丹要杀他,不让他前来。青海的博硕克图济农,偷偷地和噶尔丹结为亲眷,互相派人往来勾结,你也不检举揭发。像噶尔丹、博硕克图济农这两个人,如果不是听了你的主意,会拉扯上婚姻关系吗?噶尔丹是受了你的挑唆和引诱,才不遵从朕的旨意……济农派到噶尔丹那里的使者罗垒厄木齐等人被擒以后,都说*喇嘛已经亡故9年了。*喇嘛乃是大普慧喇嘛,本朝作为护法之主,和他交往已经60多年了,你理当将他去世的消息立即向朕奏报,而你却进行保密,欺骗民众,倚仗着噶尔丹的势力谋划军事活动。你的罪过是非常大的!你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道法呢,还是为了私利而诈骗呢?朕乃是养育众生的君主,表彰好的,憎恨坏的,绝对不会含糊!你如果还愿意真心地改正错误,依然想遵奉宗喀巴之教的话,那就听从朕的呼唤,派人前来,把济隆呼图克图逮捕起来交给我,押送青海博硕克图济农所娶的噶尔丹的女儿。若能如此,朕仍然会像从前那样给你优厚的礼遇。上面所提到的事,倘若有一件你不遵照执行,朕必然究办你诡诈欺侮*、班禅,帮助噶尔丹的罪行,发来云南、四川、陕西等处的大兵,照着击破噶尔丹的样子,或者由朕亲自来*你,或者派遣诸位王公大臣来*你。你从前不是对朕的使臣说过,厄鲁特四部是你的护法之主吗?那你就叫厄鲁特四部来帮助你吧,朕将看看他们怎么帮助你!你还是赶快按我的吩咐办事,在明年正月以前星速前来奏报,否则,后悔不及。为此特派使臣前来晓谕于你,并带去我歼灭准噶尔部时缴获的噶尔丹的佩刀一把以及他的妻子阿弩的佛像一尊,佩符一个,作为告捷之物,送给你们做纪念。随敕书赠你锦缎36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甲午。”
桑结甲措听完,浑身的内衣也湿透了。他活了43岁,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惶恐过。他没有见过皇帝,他想象中的皇帝有着两副面容,既是和蔼慈善的文殊菩萨,又是怒目圆睁的护法天王,你不能不敬,也不能不畏。桑结甲措竭力使自己镇静下来,心想,正如俗语所说:石头已经裂了,往中间填土是不行的。看来,只能遵旨了。
“皇上急等第巴回奏。”使臣叮嘱说。
“是是,我一定照皇上的手谕办理,按时遣使上奏。”桑结连声应诺着,起身向厅外招呼道,“宫中摆宴,为天使洗尘!”
随着桑结的话音,像被戳了一刀的羊肚子,济隆软软地昏倒在佛案底下。他知道,第巴到底是个地方官,是抗不住皇帝的恩威的。而那样,他自己也就完了!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1)
西藏有一条谚语说:自己做的青稞酒,再苦也得喝下去。这些日子里,桑结甲措就是在大口大口地喝着14年来自己酿造的苦酒。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命他回奏的限期已经到了,他只好硬着头皮给皇帝写了一封密奏信:
“众生不幸,第五世*喇嘛于壬戌年示寂,他转生的净体今年已经15岁了。当时因为担心西藏的民众由此而发生*,所以没敢发丧。现在应当请新*坐床了,时间想放在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圆寂的纪念日。恳求大皇帝暂时不要宣布或泄露出去。至于班禅,是因为还没有出过天花,所以才没有敢应召去京。济隆已经畏罪潜逃到康巴地区去了,尚不知藏在何处,我已经没收了他在拉萨的产业,以后当竭力把他捕送到北京去,到时候乞求皇上能保全他作为一个受过佛戒的人的性命……”〔1〕
桑结甲措把密奏写好之后,选派了心腹之人尼玛塘夏仲等,连日赶送京城。
他急等着皇帝的批复。能否得到宽恕,吉凶尚难预料,他的心绪日夜不得安宁。只是有两点可以使他得到些许的宽慰,一点是噶尔丹毕竟还在人世,不无死灰复燃的希望;另一点是那个五世*的转世灵童,早已在他的掌握之中,必要时就可以立起这根新的支柱。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对今日出现的危机形势是有过预测、有过准备的,不然,可就一筹莫展了。
他虽然不愿意设想自己有下台的可能,更不敢揣测有掉脑袋的一天,但是在等待皇帝批复的时日里他能做些什么呢?不知怎的,他产生了整理自己的著作的念头。说干就干,于是埋头改订起他的手稿来,以此来强行排遣内心的忧虑与惶恐。在已经完成的几部著作中,他比较满意的是《五世*灵塔记》和《五世*诗笺》;再就是关于历算方面的《白琉璃》,关于医药方面的《蓝琉璃》,关于寺庙方面的《黄琉璃》。如果有时间,他还准备写文史和法典方面的文章以流传后世。不过,他毕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在这种事情上,因为生前的显赫比身后的荣耀对他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攫取权力比留下著作更为重要。不然他就不会是一个毁誉不已的第巴,而是一位更有成就的学者了。
尼玛塘夏仲一行带着桑结的密奏,朝东北方向一路奔去。在几个驿站上都听到同样可靠的消息,说皇帝已经统领着数不清的精兵良将正向西南方向进发。他们吓得面面相觑,却不敢言语。心想,是不是真的亲自来*桑结甲措了呢?如果是那样,就怪我们路上走得慢了,信送到得迟了,惹怒了龙颜。于是日夜兼程,不停地换马。他们一个个跑得面黄肌瘦,骨头都像断了似的。三月间,果然在宁夏迎见了皇帝。
康熙到底出来干什么呢?他考虑,当时在中国西部广大地区的蒙古部族共有四大部,即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和准噶尔,统称厄鲁特或卫拉特。其中最强大又最有野心的就是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部。如果不把准噶尔彻底歼灭,即使京城一带不再受到威胁,西部地区也还会燃起战火。于是在二月间开始了第三次御驾亲征。
噶尔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不到一年,虽然又纠集了一些人马,但他毕竟不是皇帝的对手,一经交战便连连败逃,一个月内,所属的部众已剩下不足千人。他想回到他的老根据地伊犁去,但是那里已经被他哥哥僧格的儿子策妄阿喇布坦吞并了;他想退到青海去,但是那里的部属也已经相继叛离了;他派他的儿子塞卜腾巴尔珠尔到哈密去征调军粮,又被回族人抓住献给了皇帝;最后,他想到西藏去投奔桑结甲措,但是西路屯留军已经阻绝了通路;皇帝还亲率着大军紧追不舍。众叛亲离的滋味儿,走投无路的处境,丧家之犬的沮丧,使他的野心完全破灭了,精神最后崩溃了。绝望之中,他终于在闰三月的一天,端起了一碗毒药,自言自语地说:“我受了骗,也骗了佛,骗了人,最终骗了自己。康熙皇帝太厉害了,和他打仗是最大的错误!我后悔极了……”说罢,将毒药一饮而尽。这年噶尔丹53岁。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2)
康熙皇帝在看了桑结甲措的密奏以后,半天没有说话。对于桑结的回禀,他并不满意,但这位第巴的态度还算说得过去,眼中毕竟还有朝廷。他又深谋远虑了一番,觉得目的已基本达到,还是以冷静处置、宽厚对待为好,因为第巴是五世*亲自选派的主事人,而蒙藏各部又都尊奉*;准噶尔刚刚平定,内地的局势还未完全稳定下来,如果对桑结甲措追究过严,非治罪不可的话,恐怕会引起边地的不安。还是各自找个台阶下吧,何不顺水推舟,答应他的恳求,暂时了结这段公案呢?于是朱笔一挥,写了一个“允”字。这使桑结甲措度过了一次很大的危机。
尼玛塘回到拉萨,直接跑到布达拉宫来找桑结甲措。桑结正在写他的新著《白琉璃释疑答疑》,已经写了一百多条问答。尼玛塘不等通报就进了桑结的书房,桑结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消息不坏,特意拿出日喀则仁布县出产的黄色玉石碗来,斟上酥油茶,让他边喝边汇报。
桑结甲措心上的石头总算落了地,顿时有了攀谈的兴致。虽然紧接着有许多重大的事情要办,比如怎样安排六世*的坐床,何时将五世*的遗体葬入灵塔,有没有可能建立一支归自己指挥的强大的军队来抗衡和硕特部留驻在西藏的八个旗的兵力,等等,但此刻不妨先轻松一下。
“你觉得康熙皇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问尼玛塘。
“挺和善的。当然,我是说对我,在我去拜见他的时候,皇上竟然在行宫的二门屈驾相迎……”
“那不是对你,”桑结打断了他的话,“那是对整个的西藏,对*喇嘛在蒙古各部的影响。看来,他是很懂得在什么时候发怒,在什么时候微笑的。了不起呀!”
“对对!他确实是柔和起来像云朵,厉害起来像钢刀。有两件事我是在这次头一回听到的,正好能说明皇上的脾气。”
“哦?说说看。”桑结把手稿推向一边,对尼玛塘所说的两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件事是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又对清朝来了个反戈一击,在云南发兵起事。康熙皇帝派了大军向云南进攻。当时,伟大的五世给皇上写了封信替吴三桂求情。”
“这我知道,那是一件很容易得罪皇帝的事情。信我是看过的,上面说:吴三桂若是投降了,就饶恕他;若是坚决抵抗,就割让他一块地方罢兵算了。皇帝没有答应。”桑结说着,不禁又回忆起自小就受到五世宠爱与信任的情景。
“后来,皇帝的大兵围了云南,吴三桂的儿子吴世曾经给五世写过一封密信,你知道吗?”尼玛塘神秘地说,好像现在还怕人听到似的。
“啊?这个我可没有听说!连五世自己也从未提起过。”
“那当然,因为密信在送来的路上被官军截获了,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什么内容?”桑结急忙问。
“问题就在内容上。信中说,他们把云南的中甸、维西两地割送给西藏;西藏呢,派兵去帮他攻击皇帝。”
“真有此事?”
“一点不假!”
“怎么皇帝没有追究过呢?”
“皇帝看了这封密信以后,既没有怀疑,也没有生气,只是笑了一笑,把它丢在了一边。真是柔和的性子,好脾气。”
桑结甲措长舒了一口气,像是庆幸五世*也像他一样度过了眼前发生的危机。停了一会儿,他又问:“第二件事呢?我很愿意知道。”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3)
“刚刚发生不久。”尼玛塘眉飞色舞起来,“去年六月,皇帝在蒙古草原打败了噶尔丹,本想继续追击,可是粮食不够用了,一时运不上来。收兵回去吧,又怕暴露了真情,路上遭到袭击。皇帝灵机一动,噶尔丹的代表格垒沽英不是就在军中吗?于是把他召进大帐,对他说:‘现在放你回去,对你的主子说,叫他快来投降。朕在这里等你,限七十天前来回报,过了期限,朕就继续进兵。’”
“真有智谋啊!!”桑结赞叹地说。
“您听啊。正在这个时候,主管衣食的官员进来了,他叫达都虎,也没看看皇帝跟前站的是什么人,就照实地启奏说:‘军中的米就要光了。’皇帝大发雷霆:‘达都虎蛊惑军心,推出斩了!朕就是吃雪也要穷追,誓不回军!’等把格垒沽英打发走,还派人随着监视了20里,你猜怎么着?皇帝这才下令:班师回朝!”
桑结甲措点着头,又摇着头说:“不好对付啊!他的智勇之光犹如日月,我们的智勇之光只似星星……”
尼玛塘扫兴地住了嘴。
桑结甲措又陷在了忧虑之中。他知道自己和皇帝的关系、和固始汗的子孙们的关系都很难处好,因为他对他们缺乏五世*那种感情。他们对五世是有恩情的,是皇帝给了五世隆重的礼遇,给了他空前荣耀的封号;是固始汗派兵*了黄教的敌手,帮他建立了噶丹颇章〔1〕政权。而自己呢?不但和他们之间无恩可言,而且积了不小的怨。好在他的身上有一副刺不进的金甲,那就是将要坐床的*六世!谁的手中有*,谁就能牢牢掌握住西藏的大权。
入秋季节,在门隅地区,一切开过花的植物都过早地成熟了自己的果实。阿旺嘉措和仁增汪姆的爱情也过早地成熟了。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也特别炎热。阿旺嘉措褪下上身的外衣,把两只袖子交叉地系在腰间,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改桑的小店。
改桑和仁增汪姆照例像迎接亲人和招待贵客一样地请他坐下,位子的拥挤正显示出他们的热乎。
仁增汪姆发现阿旺嘉措今天的神情不同往常,说不上是严肃还是兴奋,就问:“你是要来说什么事吧?”
“你猜对了。我要跟阿妈改桑和你商量一件大事。”
“大概是和她有关吧?”改桑指着外甥女。
仁增汪姆扭了一下身子,用袖口捂住半个脸,眼睛忽闪了几下,低下了头。
“是……是这个意思。”阿旺嘉措严肃地说,“今天早上,师傅告诉我说,我学习了六年,已经期满了。您知道,我是个没有了父母的人,可是在我出生的地方还有间小房子,也有伯伯那森,哥哥刚祖那样的好朋友。那里的气候、风景,比这里还要好些。你们如果不嫌弃我,不嫌弃那个小村子,又觉得这小店也不容易再开下去的话,就请搬去吧。种地、放牧、砍柴……我都会干得好的。你们如果舍不得这里,我也可以留下。从今以后,我们就成为一家人,行吗?”阿旺嘉措的眼睛里射出期待的光芒。他是诚恳的。
“好孩子!这可真是一件大事!”改桑既高兴又犹豫,如果要离开这座小店,有多少事情要办啊。对她来说,不亚于要搬一座山,移一条河。虽说从错那到邬坚林路程不算远,对于要携带许多什物的一个少年和两个女人来说,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出征。不过随上他去倒也应该,他已经不是孩子了。他懂得留恋自己出生的地点;记得自己幼年的朋友,更难得的是他看得出这座小店确实不容易再开下去,该想个长久之计。是呀,自己已经老了,仁增汪姆也大了,总是要出嫁的。自己晚年的凄惨是可想而知的。现在,佛爷赐福,给她送来了一个这么好的少年,将来不就是她的儿子吗?想到这里,她流泪了。这是母亲的泪,幸福的泪!哭了一阵,她才对阿旺嘉措说:“我和仁增汪姆,全靠你了!我还能有什么话说呢?走,还是留,当然都行……不过,让我再想想好吗?仁增汪姆,你说话呀,你说呢?”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4)
仁增汪姆只是点着头。在她的脑海中又浮现出那支红教喇嘛结婚的队伍,新娘已经是她自己了。
突然,外面街上发生了骚乱。马蹄声、吆喝声、奔跑声响成一片,阵阵尘土在阳光下飞腾起来,扑进了店门。人们的面孔不停地闪过,充满了惊恐和好奇。
他们三个一起走到门口,急忙向街上张望。啧啧!有喇嘛,有当地的官员,有尾随的儿童,还有此地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那么多威武的士兵。这支并不整齐的队伍,没有谁显出凶恶的样子,只是东张西望地,像在寻找着什么。
在错那,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场面,看热闹的人也空前的多。但是谁也说不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阿旺嘉措在穿袈裟的人当中发现了他的一位经师,他闪出门去,紧追了几步,在经师的背后小声地问:“师傅,怎么回事?”
“啊!您在这里?”经师猛一回头,同时高兴地叫了起来。他还没有来得及回答阿旺嘉措,就朝着那些骑马的人喊道:“他在这里!他在这里!”
所有的喇嘛、官员、士兵以及看热闹的人群,都向着经师跑来。
“到底是怎么回事?”阿旺嘉措完全莫名其妙了,他意识到怕是有什么灾祸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或者有什么意外的重大误会牵连了自己。但他并没有恐惧的感觉,因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犯下任何罪过。
“找的就是您!是第巴亲自下的命令啊!”经师说。
“我?第巴?”阿旺嘉措迷惑极了,“第巴找我干什么?”
“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听说您有佛缘,要您去受戒。”经师笑着说,“大喜事啊!快去吧。”
一个士兵牵来了一匹空着鞍子的枣红色大马,几个喇嘛和官员客气地请阿旺嘉措骑上。阿旺嘉措迟疑着,不肯上马。
“不要害怕。我们是第巴派来保护您的。”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说。
阿旺嘉措回头寻找仁增汪姆和改桑,看见她们母女两个正钻过人群朝他这边挤过来。她们被士兵拦挡在外围,发疯似的往前冲着,一个士兵举起鞭子威吓。
“不要动手!”阿旺嘉措朝那个士兵喊着,“那是我的阿妈和阿佳。”
士兵收起鞭子,歉意地后退了几步。
“先去休息,明天就要起程到拉萨去了。家人如还有话说,今晚请他们到宗政府来谈吧。”一位官员催促着阿旺嘉措,让他和自己都快些离开这个乱哄哄的、扬着尘土、晒着烈日的地方。
这突如其来的事变,使阿旺嘉措像挨了当头一棒,昏沉了很久都醒不过来。什么佛缘?受戒?拉萨?第巴?……拉萨是黄教的圣地,受了戒岂不就永无和仁增汪姆成婚之日了吗?这怎么能行?这是怎么回事?……直到晚上,他连什么时候上了马,什么时候来到了宗政府,什么时候派人去请的仁增汪姆,都记不清了。
阿旺嘉措在院子里踱着步,焦急地等待着仁增汪姆的到来。在夕阳的余辉中,一丛丛深红的、浅红的八瓣菊开得分外娇艳,几只不知疲累的蜜蜂贪恋地吮吸着花蕊,不肯离去。他阿旺嘉措又何尝愿意离去呢?第巴的命令,寺院的权威,是他所无法抗拒的。看今天街上人们的眼睛,有多少人在羡慕他呀,羡慕他能得到这天上掉下来的好运,羡慕他能到圣地拉萨去,羡慕他能到距离*很近的地方去。但他自己却没有半点幸运之感,他只觉得自己可怜,可怜得不如这花蕊上的蜜蜂。他想他应当是一只蜜蜂,能够在他喜欢的地方自由自在地飞舞、采蜜。这红艳艳的八瓣菊不就是仁增汪姆吗?如果没有她,也许到拉萨去做一名黄教喇嘛并非是无法忍受的事,说不定还真能修成正果呢。可现在,他怎么能舍得下这位情人呢?唉!他又怎么能不舍下这位情人呢?第巴的命令是无法抗拒的。他的心愤愤不平起来,遥远的、尊贵的第巴,怎么会知道他呢?怎么会命令到他的头上呢?又为什么偏要在这个时刻对他下达这种命令呢?他望着八瓣菊,念出了这样的诗句: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5)
凛凛草上落霜,
飕飕寒风刮起;
鲜花和蜜蜂儿啊,
怎么能不分离?
天色黑了下来,还不见仁增汪姆的身影。他几次要出门去找,去谈心,去作暂时的告别,去宽慰她也宽慰自己——既然会突然离去,也可能会转眼重逢,让她等着,等着他的归来。但是宗政府门口的卫兵,总是礼貌地,然而却是坚决地把他挡了回来。他一直在院中徘徊,不时地望着门外,捕捉着每一个人的影子,倾听着任何一次的脚步声,但是没有一回不使他的希望落空。
门外已经是一片漆黑,什么也望不见了。他还是不进屋去,抬头望着天空。一道流星,又一道流星,像是在互相追逐着。他真想变作一颗流星,坠落在仁增汪姆的小店里。
直到这时,才来了一位喇嘛,对阿旺嘉措说:“我们已经调查过了,您在本地没有亲属。姑娘仁增汪姆,只是您的朋友。您很快就要受戒,再不能接近女人。仁增汪姆已经向宗本〔1〕和寺院起了誓,作了保证,不再和您来往了。请您安静歇息,明早还要上路。”这位奉命传话的喇嘛像念经一样地背诵完了上面的话,面无表情,毫不迟延地走了。
阿旺嘉措还没有来得及说出什么,他已经到了大门口。只听得卫兵问:“他到底是什么人?”“不清楚,神秘人物。”这是喇嘛的声音。脚步声也消失了。
阿旺嘉措想大声地叫喊,想奋力地抗争。怎么,连和亲友见面也不行了吗?但他没有喊出声来,他向谁喊呢?谁来听他喊呢?他只能在心里喊,对自己喊。他确实听到了自己的喊声,把天上的星星都要震落了。完了!他和仁增汪姆的缘分尽了!天哪……
他怏怏地回到屋子里,点燃酥油灯,写下了这样两首诗:
爱情渗入了心底,
“能否结成伴侣?”
回答:“除非死别,
活着绝不分离。”
和我集上的大姐,
结下了三句誓约,
如同盘起来的花蛇,
在地上自己散脱。
他自己反复读着,泪水涌出了眼眶,他伏在诗笺上哭了很久。他想,未来的一切尚难预卜,命运之神是无比强大的,要去的哭不来,要来的也哭不去。只是他心爱的仁增汪姆,为什么一遇到突然的事变,就作了那样的保证呢?于是他只有用这样的诗句来安慰和劝解自己:
已过了花开时光,
蜜蜂儿不必悲伤;
既然是缘分已尽,
我何必枉自断肠?
酥油灯燃尽了,他才含着泪水睡去,恶梦中还呼叫着仁增汪姆的名字……
八月。桑结甲措开始为阿旺嘉措的坐床忙碌起来。因为坐床是新*正式继承前世*位置的盛大典礼,仪式的隆重在西藏是无可比拟的。而且六世*的坐床带有明显的突击性,弄不好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阿旺嘉措的受戒地点使他颇费思谋。他原来决定在聂塘的诺布尔康举行,为此,他已经秘密地请班禅立刻从日喀则赶到聂塘来。现在他又考虑到,聂塘距离拉萨只有40里路,一旦公布了匿藏灵童多年的真情,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新*的安全不易保证。于是他又决定把受戒地点改到冈巴拉大山那边的浪卡子去,那个地方离拉萨较远,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羊卓雍湖,西去有翁古山之险,北上有冈巴拉之雄,即使出了什么事,局势也好控制。谨慎总是有好处的,就像有时候冒险也有好处一样。他又下了两道秘密通知,一是请班禅转道浪卡子,一是让阿旺嘉措一行也到浪卡子去,谁先到达就停下等着。他自己也准备赶到那里。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6)
对于*汗和拉藏王子,他一点儿信息也不愿透给他们。他心想:皇上我都瞒了多年,还不能再瞒你们几天吗?欺君之罪都没有追究,你们蒙古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再说,如果一定得同你们商量,岂不是我主动承认了自己是受你们管辖的吗?
桑结甲措走到布达拉宫的平台上,望着白宫的东、西日光殿——*的寝宫,得意地自语着:“我就要为它请来主人了……不,他只是个孩子罢了。大事还得由我来办啊!”
阿旺嘉措一行来到浪卡子时,主持他受戒的班禅还未到达,就在寺院中住了下来。为什么要在此地停留,没有人知道。一切都还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浪卡子是一个开阔而平坦的地方,紧靠着羊卓雍湖的西岸,索称歌舞之乡。阿旺嘉措第一次见到这样美丽的景致。他再三要求走出寺院,到外面去领略一下湖边的风光。到了第三天,终于得到允许,条件是不可走远,不可乘船进湖,还要有侍卫和随从跟着。
他站在湖边,微风拂动着他的长发,掠起湖面的波纹。湖水是深蓝色的,天空是深蓝色的。湖水无边,天空无际,天映水,水映天,连空气都蓝了。一切都是那么明净,像玻璃制成的锦缎。湖中的石岛,湖岸的苍山,远峰的积雪,都争着把自己的影子投到湖水的深处,永无厌足地浸泡着,谁也不能拉它们出来。黄鸭、白鸟、天鹅……成群地在水面上浮游着,好像岸边草地上的牛羊一样安详。
阿旺嘉措心想:怪不得民歌中唱她是“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呢!又怪不得民间传说她是一位仙女变成的呢!人们常以为看景不如听景,这一回可是听景不如看景了。
一条巨大的细鳞鱼跳出了水面,挺了一下身子,又弯曲着柔软的腰,闪着银白的光,钻入了水底。是仙女的衣襟上散落出来的一颗宝石吧?
那仙女是谁呢?该不是仁增汪姆吧?虽然不会是她,可应该是她。如果这湖水真是仁增汪姆变的,他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醉死在幸福的甘露之中。
走着走着,他来到一座牛毛帐篷跟前。闻到熬茶的香味,才感到又渴又饿了。一位老牧民看到来了个清秀的少年,动了好客之心,请他进去喝奶茶。阿旺嘉措发现帐篷杆上挂着六弦琴,在得到主人的允许之后,就取下琴弹唱起来。他弹唱的是次丹堆古的曲调,唱的是最近他写的那几首情诗。老牧民端坐在柔软的羊皮上,听得入了迷,双手扶膝,双眼微闭,像是坐化了的活佛……由此,若干年后,西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说这位老牧民后来知道了阿旺嘉措就是六世*,胸前抱着一大块新鲜酥油,背后背着一腔风干羊肉,怀里还揣着人参果和奶渣,到拉萨去看望阿旺嘉措。他站在布达拉宫前,对着像星星一样无数的窗子,放开嗓子大喊:“喂——阿旺嘉措!”僧官们因为他竟敢直呼*原来的名字,把他捆起来要割他的舌头。这惊动了六世本人,遂把他请进宫去,向这位老阿爸赔礼。六世看到老人的鞋子破了,就把自己的金丝锦缎云底藏靴脱下来送给他。从此,羊卓雍湖边的牧民,都爱穿这种靴子。
34岁的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于九月初从扎什伦布寺赶到了浪卡子。紧接着,44岁的第巴桑结甲措也从拉萨到达。两个人立即举行了会谈,让14岁〔1〕的阿旺嘉措坐床。
当班禅和第巴告知阿旺嘉措,他就是第五世*喇嘛的转世净体的时候,他震惊万分,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出身于信奉红教的家庭,竟然一下子成了黄教的领袖!他,一个从小放牛的少年,怎么会一下子坐上这样崇高的尊位!他,一个时刻思念着情人的青年,如何去充任主持千万人修行的神职!他,一个和屠宰人交朋友、认小店主做阿妈的平民,忽然间竟要接受神圣的班禅和威严的第巴的崇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佛的旨意?还是命运的安排?或者是一场梦?这是在开一个荒唐的玩笑吧?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7)
然而,这一切却都是无可否认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人们接受既成事实的能力是很强的——不管是荣是辱,一旦突然降临,都是很难逃避的。
第巴桑结甲措按照他事先的安排,在浪卡子寺院的大经堂里向五世*的转世灵童阿旺嘉措敬献了五彩大哈达,行了拜见礼。从拉萨和日喀则等地前来恭迎灵童的高级僧俗官员也都进行了参拜。随即在五世班禅罗桑益西的主持下开了个半公开半保密的会议,这个会议除了聆听第巴的讲话之外,没有别的内容。第巴的流利的谈吐,高雅的言词,诚恳的态度,使大家无不折服。经堂里一会儿鸦雀无声,一会儿发出喷啧的赞叹,一会儿响起轻轻的唏嘘。
第巴说:“伟大的上尊——第五世*喇嘛,把泥石一般的鄙人视为金子,置之于摄政地位。鄙人虽以各种理由再三辞让,他却一方面严令鄙人不要推诿,一方面又向下进行了宣布,并对以护法为业的厄鲁特蒙古为首的施主们也进行了宣谕。这一切不仅书写在布达拉宫三梯门的墙壁之上,而且还按上了祥瑞的一双掌印。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事实。”
大经堂发出低沉的共鸣,那是人们的一片“是!是!”的回音。
第巴接着说:“大慈大悲的、永远注视着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化作身穿黄色袈裟、头戴黄色法帽的超越一切的殊胜之佛——*五世,他亲临雪域佛地,为生活在浊世的众生,宣扬如大海一般的、不尽的佛法功业。他是福泽的明灯,根除众生的愚昧;他像藏宝的大海,是一切善业的源泉;他是祥瑞垒成的高山,给人荫凉的大树,佛法无边的太阳!就连他的生辰年月也和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完全相同!”
唏嘘之声像潮水一样溢出经堂,在听众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佛光夺目的大海。
阿旺嘉措听到这里,不由得浑身战栗起来。他想:既然五世这般伟大神圣,我作为他的转世替身,能有那样的修行和功德吗?能担受这样的赞颂吗?他感到自己像一只雏鹰被一股强劲的风吹上了山顶,吹上了高空,吹进了迷茫混沌的天界……他睁大眼睛,扫视了一下众人,强使自己镇定下来。
桑结甲措这样颂扬五世,并不完全是为了树立自己,他对五世的确怀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心目中,五世既是他的支柱,他的主宰,又像是他的严父;在这位佛爷和父亲的统一的形象面前,他虽然身为摄政,却依然是个儿童。
第巴继续说:“水狗年二月,伟大的五世潜心闭关修行到下弦月,时至空行母聚集之吉旦——二十五日那天,又对鄙人进行了政教二制的重要教诲,就……圆寂了。”第巴哽咽了,停了片刻,他忍住泪水继续说:“他对我恩重如山,是我今生、死后和来世的一切的救主。我自小就在他的身边,得到了比自己的父母还深的爱抚。政教二制方面的全部事务,不仅承蒙口谕,而且还给以全权委托。与这样的恩师离别,不知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呀!每想至此,真是悲痛万端,难以忍受!白天公事繁忙还好一些,夜间则常不能寐,情思恍惚,苦不堪言。”
第巴的表情由极度沉痛变得庄重严肃起来:“现在,我要向大家进行解释;也只有到了现在,我才能够向大家进行这种解释——就是为什么在五世圆寂之后,我一直匿不发丧?”
此时,众人屏住呼吸,生怕漏听一个字。桑结甲措也洞察出这一点,特意放慢了讲话的速度:“这首先是上尊的意志。伟大的五世在临终之时留下了遗嘱,那遗嘱完全是发自他内心深处的声音,要我对他的圆寂严加保密!其次是大神的授记。乃琼大神也严令鄙人:‘如不严守秘密,鳄鱼就要伸出爪子!’这就是说,大神自己要捉拿于我。我竭尽全力找到转世灵童以后,对灵童又竭尽全力地暗中保护。几次想公开这个秘密,请求乃琼大神降旨,大神却说:‘还不到时机。’我不敢擅自做主,事情就这样拖延下来。现在,皇帝已经恩准了第六世*喇嘛坐床,鄙人也即将结束在黑夜中摸索的日子。”第巴说到这里,觉得再说下去已无必要,就此结束恰到好处。于是收住了双唇。
达赖六世突击坐床(8)
众人兴奋地议论着,经堂里嗡嗡之声越来越大,几乎要转为欢呼。他们对于第巴的解释是满意的,至少对他是表示理解和谅解的。连皇帝都谅解了第巴,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阿旺嘉措像是在听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他隐约地觉出并不完全是属于宗教方面的秘密,其中似乎还掺杂着别的什么。五世*为什么要第巴对他的圆寂保密?乃琼大神为什么对于秘密的公开总不降旨?他还是没有明白。他的好奇心使他沉思了好一阵子。
康熙三十六年(藏历火牛年)九月初七,是班禅为阿旺嘉措授沙弥戒的日子。沙弥戒又称格楚戒,受了格楚戒,就算出家为僧了。对于作为佛教首领的*喇嘛,当然是更加不可缺少的仪式。
班禅和阿旺嘉措在寺院的大殿里行了师生礼。班禅亲手给他剪了头发,把第巴桑结甲措特意从大昭寺带来的《显宗龙喜立邦经》摆在他的面前,让他对经书磕了头。这时,才正式给他取了普慧·罗布藏·仁青·仓央嘉措的法名。
班禅笑着对仓央嘉措说:“按惯例,受格楚戒当在7岁,你却已超过一半的年龄。不过,你是先学经、后受戒。听经师们说,你的学问比你的年龄大得多,是吗?”
“不行不行。”仓央嘉措恭敬地回答,“只不过在寺院里读了几年书。”
班禅把经卷打开,严肃地说:“让我们把格楚戒的仪式举行完吧。”于是,根据经上所列的不偷盗、不杀生、不谎骗、不奸淫等三十六条沙弥戒律,逐条地对仓央嘉措作了简单的讲解,而后说:“现在,宣誓吧。”
仓央嘉措虽然先后在波拉和错那的两所寺院住过6年,但他作为一个俗人,并没有参加过受戒仪式;由于不曾有过出家的愿望,也没有打听过受戒的细节。现在让他宣誓,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只是感到自己已经正式坐进了佛的殿堂,他将和穿袈裟的人成为一家,从道理上讲,他应该维护佛教的权益了。但他又觉得这不是他的意愿。他没有责任也没有力量去做那些事情,正像给他披上了狮子的毛皮,他并不自信就是雪山和森林之王一样。
他沉吟了很久,看了看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微笑的面孔,对方正等待他的回答。他不好意思地避开班禅的目光,茫然地巡视着大殿。忽然,他的眼神盯在了凶恶的护法金刚塑像的脸上。对,护法的责任理当由他担承。他于是灵机一动,作了个诗体的回答:
具誓金刚护法,
高居十地法界。
若有神通法力,
请将佛教的敌人消灭。
班禅罗桑益西皱了皱眉头,和善地说:“很有诗才。不过不符合宣誓的惯例。你应当回答说:‘遵守经上规定的一切律条,为众生之事,身体力行。’请复诵吧。”
仓央嘉措照着做了,仪式就算是完成了。接着,以仓央嘉措的名义向罗桑益西赠送了纯金制成的曼札盘,上面放着一尊佛像、一部经和一尊佛塔,分别代表佛的身、口、意;另外还放着一钱重的金块十二包,还有右旋海螺一个,轮子一个,作为受戒的酬谢礼品。而这些东西,都是桑结甲措事先替他预备好了的。
是时候了,桑结甲措回到拉萨,从布达拉宫向整个西藏以及蒙古各部公开地正式发布了下列文告:
伟大的第五世*喇嘛已于水狗年圆寂,遵从他的遗嘱,暂不发丧。现在他的转世圣体已从班禅受戒,并经大皇帝批准是为*六世。兹定于十月二十五日在布达拉宫司西平措殿堂中举行坐床典礼,赐福众生。希一体周知,准四方欢腾。
文告下面是班禅、第巴、政府大臣、各大寺院堪布的签印。
消息一经传出,僧俗又惊又喜,谁还会说什么呢?即使有人议论,也只是私下说说而已。最不愉快的是固始汗的子孙们,因为这么重大的事情,第巴桑结竟不同他们商量,大大损伤了他们的面子。但是发作又无济于事,也不是时机。何况此事皇帝也已批准了,还派了章嘉呼图克图带着许多御赐珍宝来参加六世的坐床大典。有权势的人是最怕受到权势冷落的,他们怎能不把这笔新账埋藏在心中呢?
十月二十五日既是黄教始祖宗喀巴的忌日,又恰好是他的生辰。本来在这一天,家家要在房上燃灯表示纪念,俗称燃灯节。现在又加上个六世*坐床的大典,当然就更加热闹了。遵照桑结甲措特意颁发的命令,拉萨的各条街道打扫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干净过,连树上掉下一片落叶都会有人随手捡起来。
当仓央嘉措穿着用香薰过了的黄色法衣、坐着八抬大轿进入拉萨的时候,所有的房顶上都飘着各种经幡、伞盖和彩旗,松柏树枝沿途燃烧着,螺、号、鼓、钹响成一片。到处有顶礼膜拜他的人群,尊贵的、贫贱的、应该出来和能够出来的,全都出来了。鲜艳的服饰,吉祥的歌舞,雪白的哈达……啊,这就是拉萨!拉萨是这样美丽,这样倾心于他;他也倾心于拉萨。他不禁陶醉了,有些自豪了。刚刚全部落成的布达拉宫,也好像挺立着红、白、黄三色的巨大身躯说:我是为仓央嘉措而出现的。
就这样,贫苦平民、少年诗人仓央嘉措,成了第六世*喇嘛。
他坐在布达拉宫红宫第四层的*大殿〔1〕的无畏狮子大宝座上,接受着一群陌生人的朝拜,好像在继续做着一个奇异无比的梦……
金顶的“牢房”(1)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第五世*喇嘛罗桑嘉措逝世16周年这一天,第巴桑结为他补行了葬礼,将他的遗体放进了灵塔,举行了为期10天的祈祷*。结束的时候还组织了一次盛大的*(藏语叫春曲色班)。从此以后,每年这个时间都举办这么一次,这就是传小召。传大召则是宗喀巴创立的,他于公元1409年在拉萨组织了第一次祈祷大会,从正月十五日开始,连续21天。从那以后,也是每年按时举行一次。
刚刚传过了大召才一个月,又要传十天的小召,对于不大的城市拉萨来说,简直像长途负重载。数万名主要来自拉萨三大寺的喇嘛,数千名来自四面八方的乞丐,日以继夜地聚集在大昭寺门前,游荡在每一条街巷。由于整个拉萨没有一个公共厕所,遍地的大小便使人十分难堪。打架、凶杀、偷盗、抢劫、奸淫之类的事件层出不穷。铁棒喇嘛们光着膀子指挥着寺院武装奋力*,但也只能起一点恐吓作用罢了。特别是对于某些常年被圈在深寺大院而又不愿遵守教规的喇嘛,无异于是一次解放,是一个狂欢节。他们敢于进行任何活动,他们的无礼和勇敢是惊人的,甚至使有钱有势的贵族妇女也不敢出门。
那些饥寒交迫、身无分文的乞丐什么地方都敢去。他们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是大昭寺讲经台右侧的一角,那里有一口大得惊人的铁锅,专为在传召期间向穷人施粥用。据说有一年有个人被挤得掉进了锅里,等被人打捞出来早已淹死了。
维持秩序的喇嘛都健壮得惊人,他们站在高处,端着长长的木棒,哪里出现了拥挤的骚动,就把木棒打向哪里。有时则朝着一大堆攒动的头颅扫去,人们只能抱头,却无处逃窜。被错打了的人只是咧着嘴苦笑一下,对那些汗流满面的执法者表示充分的谅解。
仓央嘉措在日光宝殿里待了四个月,主要的活动就是学经,主要的老师就是第巴。他本想借两次传召的机会,去看看人群,散散郁闷,可是没能如愿。因为他还年轻,坐床不久,也没有受过格隆戒〔1〕,所以三大寺的堪布都没有请他。看来有了地位不一定就有了资格,有了资格不一定就有了威望。好在他并不追求这些,不然,又会多一层苦闷。
他经常久久地站在南墙的落地窗前,望着下面缩小了若干倍的房屋和行人,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他的生活自然是豪华的,可以说是被包裹在金银珠宝和绫罗锦缎之中,然而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贫穷。他住得很高,像一只云中的雄鹰,可以俯视四方,可以扑下去抓获任何东西;然而他却什么也抓不到,一种无形的厚厚的冰云挡住了他下落的翅膀。他隐隐地觉得有些恐惧了。在广阔的藏蒙地区,作为*,虽说到处受到崇敬,甚至连大小便都被人们看做是求之不得的“灵药”,用高价买去治病,但他却感到周围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他需要的不是敬畏,而是知心。从前,他不缺知心,也不向往人们对他的敬畏;现在,人人都在敬畏他,却缺少了人间最温暖最宝贵的东西—知心。
人总是社会动物,离不开广泛的交往和感情的交流。笼子里的鸟兽都怀着悲哀或者愤懑,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少年呢?即使是被神化了的人,也很难长期忍受与世隔绝的寂寥。
他不像五世*,阅历颇深,思想成熟,勤于著述,忙于政教。他能做些什么呢?谁又希望他或准许他做些什么呢?贵族们说农奴是些“会说话的牲口”,他不就是“会说话的佛像”吗?
金顶的“牢房”(2)
作为*喇嘛,本来一经坐床便意味着主持政教,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在政教方面学着做点事情,一来可以生活得有意义些,二来可以多和人们接触,排除心情的孤独。但是,第巴桑结甲措在他坐床后的头一个月内,就以师长的身份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无疑是要决定他一生的行动。对于这次重要谈话的内容,他既无反驳的愿望,更无怀疑的理由。他明白了,在政教两方面,他都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有所作为。他只有牢牢地记住这次谈话,并且表示愿意照此去做——在布达拉宫这只大船上,他只是一个高贵的乘客,而不是舵手。因为第巴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五世在生前和临终之时,曾多次严令于我,他说:‘桑结甲措是我最信任的,你必须居于摄政的王位,以执掌权柄;而且不能像以前的第巴那样只掌管政权,你还要掌管佛法和人间庶务。在这些方面,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和我在时做得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你不要有丝毫推托,你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指挥一切!’这些话,事关重大,我不能不尽早地向你转述。你是十分聪慧的,不需我再作解释。五世临终时还嘱咐我‘要妥善处理朝廷、蒙、藏之间的关系’。这些,你更是没有经验了。西藏的大山再多再重,我的双肩再窄再软,也要勇敢地继续担下去!你就放心好了。你还很年轻,希望你专心一意地钻研经典,努力修行。将来……将来再说吧。”
仓央嘉措无法预料将来会怎么样,反正大事由第巴来掌管,小事由下边人去干,倒也落得清闲。实际上,桑结他既是第巴,又是*,大权独揽,也很能干。既然如此,又何必把自己放在这里?
他遥望着街上的行人,看到那些背水的、赶毛驴的姑娘们的身影,便联想到仁增汪姆,沉湎于对情人的又苦又甜的怀念之中。高大宫殿下方行人的脸面虽然无法看清,但是从她们身材的轮廓和走动的姿态上,能够猜想出哪个会同仁增汪姆一样漂亮。望见这样的少女,他就想:大概也是琼结人吧?
他吟咏起来:
拉萨熙攘的人群中间,
琼结人的模样儿最甜;
中我心意的情侣,
就在琼结人的里面。
他这样想象着,自豪着,*着。
远处林卡的龙须柳的枝条,已经染上了一层鹅黄。几声布谷鸟的啼叫,在拉萨河谷里荡着回音,牵痛了他的情肠。他多么想给仁增汪姆写信啊,把种种思念和最细微的感情都写上去,让她知道,求得她的谅解。可是谁去投递呢?即使是捎个口信儿也找不到可靠的人啊!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去狠抓自己的头发。空空地缩在一起的手指提醒他,头发已经剪光了……他颓丧地跌坐在蒙了黄缎的靠垫上,发起呆来。又一声布谷鸟的鸣叫从远处传来,把他唤回南方春天的山野。那开满桃花的深谷,少女含羞的娇颜,湖水般的蓝天,哈达似的白云……又浮现在眼前。然而这一切都已经十分遥远了,大概再也回不来了。他含着泪水,半跪在垫子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翠绿的布谷鸟儿,
何时要去门隅?
我要给美丽的少女,
寄过去三次讯息!
仓央嘉措丢下竹笔,抬头见一个喇嘛在门外探头探脑地徘徊着,一副诚惶诚恐的可怜相。他和蔼地轻喊了一声:“进来吧。”
那个喇嘛喜出望外,急忙摊开向上的手掌,低头吐舌,腰如弯弓地进到门内,向仓央嘉措磕着响头,求饶似的说:“是盖丹允许我到这里来的。”
金顶的“牢房”(3)
“没关系,往后我这里你……你们可以随便来。”仓央嘉措做了个让他站起来的手势,并且让他坐下。
那喇嘛哪里敢坐?只是斗胆地偷觑了仓央嘉措一眼,小心地问:“*佛,您还记得我吗?”说罢试探地抬起了头。
仓央嘉措认真地端详了他一阵,歉意地说:“实在记不得了。”
“您是贵人,贵人多忘事。”喇嘛继续说,“回禀佛爷,我本是这布达拉宫那介扎仓的喇嘛,名叫斯伦多吉。我曾经到宝地门达旺邬坚林去过。那是在您三岁的时候,我受第巴的委托,扮做一名去印度朝佛的香客。当时佛父和佛母赐我饭食……”他说着,指了指案上摆着的铜铃,“当时,您一眼就认出了它是您前世用过的东西。”
经他这么一说,仓央嘉措好像又明白了许多事情。他的父母都没有对他说起过这位香客的到来,他自己又毫无记忆可言,但他完全相信这个虔诚的喇嘛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原来在他三岁的时候,在他还不懂得什么是*喇嘛的时候,可畏的第巴和这个可怜的喇嘛,就已经决定了他今天要住进这座金顶的“牢房”。
一种被人捉弄了的愤恨涌上了他的心头:是他们,为了某种需要,硬要他得到他并不想得到的,失去他不愿失去的!他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是清楚的——家乡、母爱、情人、友谊、小屋、桃花、牛羊、垂柳……它们是那样温暖明亮,那样美好多彩,那样饱含诗意,那样醉心迷人。而他们——第巴和眼前的这个喇嘛,以及他所不知道、不认识的什么人,需要的是什么呢?他实在弄不清楚,他也无心去弄清楚,因为他还没有足够的阅历懂得这一切,也就没有兴趣去探测这些人的心灵。
眼前这个毕恭毕敬的喇嘛,这个自以为有功于他的喇嘛,不但不是有助于他减轻孤独的朋友,反而是制造他的孤独的人的帮手。他失望了。他望着这个已经不年轻的喇嘛,不知道该说什么。瞧那副卑微虔诚的样子,真有些可怜;看那种叙旧讨好的神气,又使人不无反感。
“你来我这里,有什么事吗?”仓央嘉措不冷不热地问。
“没……没有。”
“那就退下吧。”仓央嘉措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可以随意下逐客令的,只不过今天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权利。
“是是,佛爷。我就走……我是来向您告别的,我就走……从今以后,我是想,我再也没有福气见到佛爷您了,所以才……”
“告别?你还俗啦?”仓央嘉措动了好奇心,口气里还含有几分羡慕。
“不,不是还俗,我一心求佛,誓不还俗。”斯伦多吉流出了眼泪。
“那么,你要到哪里去呢?”
“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第巴叫我到深山密洞去修行。我,早该走了。”
“什么任务?你完成了什么任务?”仓央嘉措越听越糊涂,忍不住追问道。
“我不……不敢讲。”
“讲!”仓央嘉措严肃地命令他。
于是他把自己如何冒充五世*的事从头禀告了一遍。说完,战战兢兢地跪了下去,一边磕头,一边抽泣。
仓央嘉措像听民间传奇一样地静听着。但这竟然不是传奇,而是发生在这座辉煌宫殿中的真实事情。对第巴桑结甲措不满的种子,在他心里萌动。而对于这位喇嘛,他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想拉他起来,安慰他几句,但又想到了自己尊贵的身份,只好叹息着说:“起来吧。”
金顶的“牢房”(4)
“您能宽恕我吗?”
仓央嘉措审视了一下对方那双恨不能把乞求化成血滴出来的眼睛,认真地点了点头。
对方又磕了几个头,爬过去吻了吻仓央嘉措的靴子。
“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佛爷!是我找到了您今世的圣体,为此,我的身与形应当画到壁画上;又是我冒充了您前世的圣体,为此,我的灵与肉应该万劫不复。两相折合,我若能被认为既无功也无罪就心满意足了。我再没有半点乞求,只求佛爷您……摸顶!我就终生有福了。”
仓央嘉措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着着实实地摸了他的头顶,像老年人对孩子一样。然后,伤感地说:“去吧。”
这个可怜的扮演别人的人,从此以后,才又得以扮演自己。
盖丹进来禀报说,和硕特部的蒙古王子拉藏求见,问佛爷见不见他。
仓央嘉措心想,他既然是蒙古王子,也是佛教的信奉者,自己又难得见到外面的来人,当然是要见的。不过应当注意不要和他谈论应当归第巴去管的事情。于是说了声:“请。”
盖丹刚要出去回话,仓央嘉措又叫住他,好奇地问:“刚才进来的那个喇嘛斯伦多吉假扮五世的事可是真的?”
“是真的,我绝不敢欺瞒您。现在已经不是秘密了。详细的情形,我都记在日记上了。”盖丹老实地回答。他已经发现这位六世*聪敏过人,如果一旦抓起大权来,决不亚于五世。他是不敢怠慢的。
“回头把日记拿来让我看看。”仓央嘉措又夸奖了他一句,“你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不不,不敢当。一切都靠佛的指使。”盖丹高兴地退了出去。
不一会儿,拉藏王子来了,向仓央嘉措敬献了哈达,行了拜见礼,两人互赠了其他礼品之后,便叙谈起来。
拉藏王子说:“那天举行您的坐床大典的时候,因为势如百川奔海,众星捧月,未得细看佛面。今日您赐我这般荣幸,真是有福。”
仓央嘉措说:“请不必客气,你看望我,我很感谢。欢迎你来。”
“怕不方便吧?伟大的五世我们就十分难见,而且总是距离很远,连容貌都看不清楚。”拉藏显然是话中有话。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仓央嘉措品出了其中的滋味,生怕因为什么事和什么人——尤其是有权势的人——的不和而闹出乱子,遂含有劝解之意地说:“信佛之人,到底都是一家。”
“是的。可佛门中也有败类。您听说过噶尔丹的事吧?”
“不知道。我需要专心学经,政事由第巴去管。”
“不过,政教合一在西藏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萨迦王朝,第二次是帕竹王朝,第三次是五世*的噶丹颇章,这正是我的祖父固始汗帮他建立的。如果您不学着执政,*的宫室虽高,也还是在金顶之下。”
仓央嘉措听到这里,明白了这位蒙古王子的意思,他的矛头显然是对着第巴的。但是自己有什么能力和第巴争权呢?又有什么必要和他争权呢?他没有尝到掌权的甜头,也没有去找那种麻烦的兴趣。他有着过剩的艺术气质,在领袖欲望上却极其贫乏。但他对于拉藏王子的劝告既不能反对,也无法赞同,只是沉默。形势显然是十分复杂的,他意识到了自己在扮演着一种并不情愿扮演的角色。也许,他的结局还不如那个被“恩准”到深山去终生修行的五世扮演者。驻扎在西藏的蒙古人和第巴桑结甲措之间的矛盾,他已经多少有所觉察。这将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他毫无必要去接近它的边缘。因此,他只能沉默。
金顶的“牢房”(5)
拉藏王子站起身来,有些激昂地说:“以后*佛如有难处,需要我们来护法时,可以召见我拉藏,或者约见我的父王。”说罢,不卑不亢地告辞而去。除了留在殿内一股酒气,还在仓央嘉措的心上留下了一道不祥的阴影。
前面已经提到,自从元朝以来,从信仰上说,蒙古人把西藏看做佛教圣地,把西藏的宗教领袖奉为教主。但是在政治上,由于蒙古贵族当过元朝的皇帝,在明清两朝又被封王,而且握有不小的军事实力,在西藏少数上层人物的眼中,有时可供利用,有时又嫌其碍手碍脚。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酿成过不少悲剧。
对于仓央嘉措来说,前些年的平民地位,民间文学的滋养,农村风情的熏陶,父母追求爱情自由的影响等等,固然使他不情愿接受黄教的严格戒律,更难忍受这种高高在上然而又像是囚徒似的生活,但是许多日子的经典学习,*喇嘛的尊贵,佛、法、僧的日夜包围等等,又使他受到相当程度的佛教教义的感染,甚至也有过一意修行的念头。用强制手段也会使人养成习惯,而习惯是类似信仰的。此刻,这座金顶的“牢房”正以若干吨金子的重量压下来,强制他成佛。他正处于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献身宗教和个性自由,政治权力和诗歌成就,都在引诱他,争夺他。他可以作出选择,却不能决定胜负。
仓央嘉措一会儿翻翻经典,一会儿翻翻自己的诗稿,他觉得后者要比前者真实得多,有生气得多。在情与理的对峙中,显然是情的一方具有优势,占着上风。他觉得要使这二者统一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他可以接受外部对他的约束,却不愿让自己来约束自己。缺乏自我约束力不一定是个弱点,因为约束力既可以产生美德,也可以造就奴才。
第巴桑结甲措希望他在接受约束中学会自我约束,因此除了教他经典,考察他的学习,关心他的衣食住之外,从不同他谈论外界的事情。精明的第巴,深知如何对待这位年轻的*。
有一天,仓央嘉措又受了好奇心的驱使,硬是要和第巴谈一谈外面的事情。他问桑结:“听说*结束以后的两天里,西藏和蒙古的骑兵、步兵举行了比武,是吗?”
“是的。从固始汗那时候起,每年都这么做。热闹一下而已。”桑结索然无味地回答说。但内心里担忧着仓央嘉措是在关心军政方面的态势。
“听说你也参加了,没有人能胜得过你的箭法?”六世又问。
“贵族们自小都爱玩这种游戏,我当然也不例外,熟能生巧罢了。”桑结的语气,表明他已经没有再谈这种事情的兴致了。
“射箭一定比抛乌朵好玩吧?”六世还在追问。
“也许吧,我没有放过羊,也没有抛过什么乌朵。”桑结直言不讳地说,“还是不要去想佛法以外的东西吧。”
“不,佛也要游戏三昧的。我知道在布达拉宫的后面有个园林,还有池塘,我为什么不可以到那里去射箭呢?”六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要求。
桑结甲措一惊,不知该怎样回答。但也暗自高兴:“原来他是想去玩玩射箭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