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9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下一篇(偷鸡贼的逻辑)
                 
偷鸡贼的逻辑「原文」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
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
年?“
                 
「注释」
                 
?戴盈之:人名,宋国大夫。?兹:年。?攘;偷。
                 
「译文」
                 
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还办不到,请
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
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
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
到明年呢?”
                 
「读解」
                 
好一条偷鸡贼的逻辑!
好一则偷鸡贼的寓言!这条偷鸡贼的逻辑就是改错分步,明明认识到不对,
但就是不愿意彻底改正,而以数量减少来遮掩性质不改的问题。
这则偷鸡贼的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我们的
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
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
改恶从善,痛改前非。好一个“痛”字了得!
                 
                 
                 
下一篇(廉洁与酸腐)
                 
廉洁与酸腐「原文」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
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4 ),匍匐往,将食之(5 )三咽,然后耳
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孽?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
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
所筑与?抑亦盗跖(7 )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路之所树
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屡,妻辟垆(8 ),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9 )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
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
其兄生鹅者,己频顣(10):”恶用是轻轻(11)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
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轻轻之肉也!‘出而哇(12)之。以母则
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及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
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注释」
                 
?匡章;齐国名将,其言行见于《战国策。齐策、燕策》和《吕氏春秋 .不
屈、爱类》。?陈仲子:齐国人,又称田仲、陈仲、於(Wu)陵仲子等。?於陵
:地名,在今山东长山县南,距临淄约二百里。(4 )螬(Cao ):即蛴螬,俗
称“地蚕”、“大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将:拿。取。(6 )巨擘(bo):
大拇指,引申为在某一方面杰出的人或事物。(7 )盗跖:所说是春秋时有名的
大盗,柳下惠的兄弟。?辟垆(lu):绩麻练麻。绩麻为辟,练麻为垆。(9 )
盖(ge):地名,是陈戴的封邑。(10)频顣(cu):即颦蹙,不愉快的样子。
(11)轻轻(yi):鹅叫声。(12)哇:吐。
                 
「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
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
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
才恢复了视觉。”
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他么能叫做廉
洁?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
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筑的呢?
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
植的呢?还是像盗路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的。”
匡章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他亲自编草鞋,他妻子绩麻练麻,用这些去交
换其它生活用品。”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禄便有几万石
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去吃,认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
之产而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
正好看到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
呢?‘过了几天,他母亲把那只鹅杀了给他吃,他的哥哥恰好从外面回来,看见
后便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连忙跑出门去,‘哇’地一
声便呕吐了出来。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 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
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 的操守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
才能够办到。‘”
                 
「读解」
                 
这一章可以当作讽刺文学来读。
陈仲子是齐国着名的“廉士”,可孟子却认为他的作为并不能算是廉洁,尤
其是不能提倡、推广他的这种作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做得太过分了,
是一种走极端的行为。孟子尖刻地讽刺说,要做到他那样,除非把人先变成蚯蚓,
只吃泥土,喝地下水,这才能够做到彻底“廉洁”。而真正要用这种“廉”的标
准来衡量,就是陈仲子本人也没有能够做到。比如说,他住的房屋,还不知道是
哪个不廉洁的人甚至强盗一样的人建筑起来的哩;他所吃的粮食,还不知道是哪
个不廉洁的人甚至强盗一样的人种植出来的哩。何况,他离开母亲,不吃母亲的
食物,但却还是要吃妻子的食物;他避开哥哥,不住哥哥的房屋,但却还是要在
於陵这个地方来住房屋。这些行为,难道能够说是彻底“廉洁”吗?不是!说到
头,只能算是一种沽名钓誉,一种酸腐,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种
“假”,一种虚伪。而用朱熹引范氏的话来说,就更为严重:“仲子避兄离母,
无亲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伦而可以为廉哉?”(《孟子集注
》)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也的确有一个对廉洁的认定问题。廉洁并不是谈钱
色变,拿得越少越好;也并不是生活越俭朴越好,人越清贫穷酸越好。其实,按
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廉洁就是“见得思义‘”(孔子),就是“非其道,则一
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所谓“真理
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廉洁做过了头,“当受不受”,比如说你该领的工
资不领,该拿的奖金不拿,那就不是廉洁,而是酸腐,是“虚伪”,是沽名钓誉
了。
所以,廉洁与酸腐的界限还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当今
这个经济问题时常引起人们困惑的时代。
最后回到讽刺的问题上来说几句。除了以蚯蚓为喻辛辣讽刺外,孟子说: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臂焉。”这里的讽刺更是不露声色,一箭双雕。
一方面以“巨臂”讽刺陈仲子,另一方面却由于陈仲子之所以可以称为“巨臂”,
是因为“于齐国之士”,也就是说,像陈仲子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齐国人中最好
的了,那其他的齐国人真不知有多酸腐,多糟糕呢!此外,就是开始一段匡章之
口对陈仲子的描述,也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而关于陈仲子吃“鸵鸵之肉”一
事的整个描写,简直就可以直接放进《儒林外史》的篇章里面去。
                 
                 
                 
下一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本篇开始出现短章,长篇大论减少。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
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 14 章。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2 )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
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
仁心仁闻(6 )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
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 )。‘遵
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
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8 )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
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
然泄泄。’(9 )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
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
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
代着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事
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师旷:春秋时晋国的
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六
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
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
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 、2 、 3、5 、6 这五音。(6 )闻:
名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假乐》。愆(qian),过失
;率,遵循。(8 )揆(kui ):度量。(9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 i ):
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言,话多。(10)非:诋毁。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
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
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
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
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
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
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
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
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
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
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
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
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
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家
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
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
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
君主不讲忠义,行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
所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坏主意就叫
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
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来之有也。”正
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
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奸邪当道,残
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
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乎老生常谈了。
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
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
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
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
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
说起来,所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下一篇(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
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注释」
                 
?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强:
勉强。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
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
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
身家性命。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
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读解」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
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句式:“今恶死
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
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用喝酒一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五上》3. 4)现在的人
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7.7 )
现在的人既想无敌于天下却又不行仁道。这就好像既热得受不了却又不愿意洗澡
一样。
这一类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现象,以此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往往
如以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下一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
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
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用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
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读解」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
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
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论语。子路》)
儒家政治,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人品质紧紧连在
一起。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
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仍然
有强调的必要。
                 
                 
                 
下一篇(人有恒言,天下国家)
                 
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
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读解」
                 
我们今天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似乎与孟子所说的路数恰恰相反。
关键是出发点不同。
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求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先国家,后
集体,再个人。
儒者则是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后人,推己及人。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经》)
可见,路数虽反,道理却是相通:都是要求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人
类作出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
                 
                 
                 
下一篇(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
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
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解」
                 
?菑:同“灾”。?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流),
或认为是地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的颜色(青苍色)。各种意思都不
影响对原文的理解。?濯(Zhuo):洗。?缨:系帽子的丝带。?《太甲》曰:
《公孙丑上》(3.4 )已引过这句话,可参见。
                 
「译文」
                 
孟子说:“不人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心安理得,从
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当作乐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
那怎么会有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
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
啊!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
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
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
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成的,人的
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
;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
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力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你就是你自己
的上帝。
                 
                 
                 
下一篇(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
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
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
有好亡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也。茍为不畜,终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 )。‘此之谓也。“
                 
「注解」
                 
?尔也:如此罢了。?圹:同“旷”,旷野。?爵:同“雀”。??(zhan)
:一种像鹞鹰的猛禽。?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6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
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
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
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
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
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
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
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
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
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
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
:”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读解」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
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
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
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
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
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
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
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
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
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
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下一篇(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自暴自弃,岂不哀哉「原文」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