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8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32)倍蓰(xi):倍,
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33)巨屦小屦:粗糙的
草鞋与精致的草鞋。
                 
「译文」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文公说:“我这
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说:
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
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
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
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
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
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
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
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
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
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
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未太平,洪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无限制生长,
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尧为
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
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源水,引
流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这样中国才可以进
行农业耕种。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
自种地,行吗?
“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人之所
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
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育百姓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
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
们,纠正他们,辅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
‘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难道还有时间来亲自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陶这样的人作为
自己的忧虑。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
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人
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却很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
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际,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赞美他!舜
也是了不得的天子!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己却并不占有它!‘尧和舜治
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
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
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
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
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
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
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
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
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
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
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
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
迁往由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
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就
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
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
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
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
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榆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
吗?听从许先生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读解」
                 
这一章文字很长,内容却并不算太复杂。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主子对当时流行
的农家学说的有力批驳,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从理论上说,生产
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必然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原始社会
中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原始社会末期,又出
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脑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
这种分工的出现,就必然导致统治胡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甚至,压迫
者与被压迫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
出现。这种分工和矛盾对立的出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材的,不可转
移的必然趋势,但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一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
和邪恶。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的复杂情况,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
问题的办法。
许行的农家学说就是这些各种各样观点中的一种。他把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格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
佳办法。他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
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他的这种观点和做法怪异而新鲜,吸引了不少人,就
连一向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陈相兄弟
不仅背叛了师门,而且还公然去拜访孟子,宣扬自己新学到的农家学说。
孟子当然不会容忍陈相兄弟的行为,也不能不对许行的学说展开批驳。于是
又使出了自己一贯擅长的推谬手法,一问一答,把许行及其门徒的做法推到了极
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就承认了社
会分工的合理性。孟子这才展开自己的正面论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着名的论断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
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驳倒了许行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展开了对于陈
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学的行为的鞭挞。
情况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讲的社
会分工问题。而且,《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经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
力,先王之制也。”所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
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着名“公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孟子又作为
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倒批臭。其实,我们在这里已经知道,
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论述统治与被统治的问题。阴差阳错,这个毕生为“民”请命,
呼吁当政者实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平心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如果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去
看,许行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确也是有一定意义因而具有吸引力的。可是,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
程来看,他的观点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进入文明发达的
现代社会,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们令天有谁会想到要自己造一台电视机
然后才来看,自己造一辆汽车然后才来开呢?那不被认为是疯子才怪。同理,从
总体和全程的角度来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
反动透顶的学说,而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象概括。如果我们还历史背景以
真实,从孟子说这话的具体情况来理解,也就是从社会分工问题的角度来理解,
那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就现有文献来看。《汉书。艺文志》虽曾着录《神农》二十篇,但已经散失。
所以真正要研究农家学派,《孟子》本章还是极为重要的资料。这也是值得顺便
一提的。
                 
                 
                 
下一篇(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滕文公下本篇以论立身处世的“出处”、气节等为主,很富有哲理性,当然
也仍然离不开政治。全篇原文共10章,本书选8 章。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原文」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
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
壑,勇士不忘丧其元(6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
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
者赵简子(7 )使王良(8 )与劈奚(9 )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10)
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
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11),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12),一朝而
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13)。”我不贯(14)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15);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被,何
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陈代:孟子的学生。?枉:屈。寻:八尺为一寻。?田:打猎。?招虞人
以旌:虞人,守猎场的小官。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志,旌旗是
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若是召唤虞人,只能用皮冠。所以这个虞人不理睬
齐景公用旗旗的召唤。《左传。昭公二十年》曾经载过这一件事,孔子并对这个
虞人有所称赞,所以下文孟子说到“孔子奚取焉”。?不忘:不忘本来是常常想
到的意思,虽然常常想到自己“在沟壑”和“丧其元”的结局,但并不因此而贪
生怕死。所以,这里的“不忘”也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怕”。(6 )元:首,脑
袋。(7 )赵筒子:名鞍,晋国大夫。(8 )王良:春秋末年着名的善于驾车的
人。(9 )嬖奚:一个名叫奚的受宠的小臣。(10)反命:复命。反同“返”。
(11)范我驰驱:使我的驱驰规范。“范”在这里作动词,使……规范。(12)
诡遇:不按规范驾车。(13)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引自《诗经。小雅。车攻》。
意为按规范驾车,箭放出就能射中目标。(14)贯:同“惯”,习惯。(15)比
:合作。
                 
「译文」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拜见诸侯,大
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弯曲
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理员因为他召
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
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
管理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
召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
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
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从前赵简子命
令王良为他所宠爱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
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
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
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
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
王良却不肯干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
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按照规范驾
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
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
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
的看法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读解」
                 
陈代为孟子所出的是一个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寻”,先弯曲自己,
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有朝一日实现抱负,伸展开来,就可以有八尺长了。
陈代所说的,其实正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做法。先顺着诸侯们的味口来,
然后再慢慢实施自己的思想主张。说穿了,有一点机会主义的味道。所以,孟子
坚决不同意,而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方正刚直为行为主张。
同时以齐景公时的猎场管理员和赵简子时的优秀驾驶员王良为范例,说明了
君子在立身出处上不能茍且,不能搞机会主义的道理。最后指出,机会主义的路
其实也是走不通的,因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弯曲起来,
扭曲了人格,怎么还可能去让别人正直呢?这就又回到他的前辈孔子的说法去了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自己不能够正直,怎么可能
去让别人正直呢?
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孟子的出发点是反对投机取巧的机会
主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孔、孟都很倡导通权达变的思想,但在立身处世
的出处方面,却是非常认真而不可茍且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原则问
题。
或许正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而影响了他们的学说为当世所用,使他们在世的
时候没有能够“大行其道”。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正因为他们坚持了这个原
则,才使他们的学说在身后流传下下去,历千年而不衰,使他们本身也成为圣人、
亚圣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愈益精细,职业的愈益分化,立身处世的
“出处”问题似乎已不那么突出了。但面临择业,面临进退,面临铺天盖地的招
聘广告和所谓“双向选择”,是否还是有必要考虑考虑自己的“出处”问题呢?
                 
                 
                 
下一篇(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5 );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着名的说
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
国,与苏泰“合纵”相对。?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也,父命
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 )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
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
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
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
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
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读解」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
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
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
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
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
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
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
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
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
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
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
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
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
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
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
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
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
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下一篇(不由其道,鉆穴之徒)
                 
不由其道,鉆穴之徒「原文」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
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鉆穴隙之类也。”
                 
「注释」
                 
?本段系节选孟子与魏国人周霄的对话。“曰”指“孟子曰”。?媒妁(Shuo)
:媒人,介绍婚姻的人。
                 
「译文」
                 
孟子说:“男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他找一个好的妻室,女孩子一生
下来,父母便希望给好找一个好的婆家。父母这样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
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绍,就自己鉆洞扒缝互相偷看,甚至翻墙过壁支私
会,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会上其他的人鄙视。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
只不过厌恶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与男女之间鉆
洞扒缝的行为是一样的”
                 
「读解」
                 
孟子以男女茍合偷情为喻,谴责那些不由其道,不择手段去争取做了的人,
实际上还是在谴责靠游说君王起家的纵横术士们。
根据孟子的观点,想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是非常正当的。但另
一方面,“又恶不由其道”。说穿了,还是立身处世的“出处”问题。其基本观
点与“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一章是相同的,就是不能靠不正当手段去争取做
官,不能扭曲自己的人格。
孟子关于男女偷情的比喻是非常生动而深刻的。不过,时代发到今天,恋爱
婚姻一律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被抛到了一边,少男少女们再也用
不着鉆洞扒缝,翻墙过壁,像张君瑞和崔莺莺那样“待月西厢下”了。那么,
“鉆穴隙之类”是不是也就合理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莫说是在政治上、官场上去“鉆穴隙”,就是男女关系上的
“不由其道而往”,也仍然会遭到“父母国人皆贱之”,总归不是什么光宗耀祖
的事罢。
所以,还是光明磊落走正道,不要“鉆穴隙之类”的好。
孟子的比喻始终是意味深长的。
                 
                 
                 
下一篇(动机与效果的问题)
                 
胁肩诌笑,病于夏畦「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
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
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
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 )。
‘子路(7 ):“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
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
                 
?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晋国人,清高而不屑为官。魏文侯去拜访他,他
却翻墙逃走不见。?辟:同“避”。?泄柳:人名,鲁穆公时人。办同“纳”。
(4 )阳货欲见孔子:事见《论语。阳货》(17.1)。“见”在这里作使动用法,
是阳货想让孔子来拜见他的意思。?瞰:窥视。(6 )胁肩诌笑,病于夏畦:胁
肩,耸起肩头,故作恭敬的样子。胁肩诌笑形容逢迎诌媚的丑态。畦:本指菜地
间划分的行列,这里作动词用,指在菜地里劳动。
                 
「译文」
                 
公孙王问道:“不主动去拜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段干木跳墙躲
避魏文侯,泄柳闭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都做得过分了。迫不得已时,见还是应
该见的。从前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又厌恶别人说他不懂礼仪。大夫如果对士
人有所赏赐,士人没有在家亲自接受的话,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谢。于是,阳货便
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只蒸乳猪。孔子也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前
去拜谢。当时,要是阳货真心诚意地先去看孔子,孔子难道不去拜见他吗?曾子
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
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子路说:“分明不愿意和那人谈话,却要勉强去谈,
脸上还做出羞惭的样子,这种人不是我所能够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是怎
样修养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
                 
「读解」
                 
这里一方面是对《论语。阳货》所记“阳货欲见孔子”(17. 1 )一章的补
充说明;另一方面又是对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的进一步发挥。
所谓“胁肩诌笑”,就是“巧言令色”。包括子路所不理解的那种“未同而
言,观其色赧赧然”都是类似的行径。说穿了,就是两个字——虚伪!
说到虚伪,那可就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了。一方面,它是“老鼠过
街,人人喊打。”世上几乎找不到什么人不深恶痛绝,把它作为人类的恶行败德
而加以口诛笔伐。也就是说,似乎是一个勿需讨论的问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
又分明感觉到自己随时随地都生活在虚伪的包围之中,世上几乎就找不到什么没
有虚伪存在的净土。所以,这似乎又是一个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正是这两
个方面的二律背反使“虚伪”突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仅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而且个圣贤们也困惑不已,所以有反复论述。(仅仅关于“巧言令色”的论述,
在《论语》中就有三次,分别见于《学而》、《公冶长》、《阳货》三篇。)
至于孟子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到这个话题,则是从“诌媚”引起的。因为学生
公孙丑提到为什么不主动去拜见诸侯的问题,孟子在回答时说到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是像段干木、泄柳那样,过于清高,过于孤芳自赏,似平也没有必要。因
为儒者凡事反对走极端,而主张中正平和、恰如其分。另一方面就说到诌媚的问
题了。虽然他这里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揣测到,他所指的“胁肩诌笑”之徒,
正是那些逢迎、巴结各国诸侯的纵横术士们。而这些人,因为是他反复鞭挞的对
象,这里也就没有明说了。
从诌媚到虚伪,或者换句话说,诌媚本身也就是虚伪。有人说:“虚伪及欺
诈产生各种罪恶。”有人说得更为干脆:“虚伪乃罪恶之源!”
问题还是在于,认识到这些以后,我们又拿什么来与之较量,怎样来清除这
人类的“罪恶之源”呢?
这恐怕就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甚而至于“毕其功于一代”的事了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