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10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
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解」
                 
?暴:损害,糟蹋。?非:诋毁。
                 
「译文」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
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
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
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
这可真是悲哀啊!”
                 
「读解」
                 
在孟子这里,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出言说毁礼义
的行为。稍加引申,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
至自甘堕落。这就是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时,
多半指那些遍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罢了。
从孟子宣传推广仁义道德的本意来看,他的这一段文字是非常优美而具有吸
引力的。我们今天动辄就说寻找“精神家园”,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
“仁,人之安宅也。”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精神家园,你还到哪里去
寻找呢?我们今天动辄就劝人走光明大道,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义,
人之正路也。”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你为什么还不去走呢?所以,孟
子非常动感情地说:“旷安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孟子这一段劝人不要自暴自弃的文字,真应
该在劳改农场、少管所、自新学校的大墙上广为书写啊!
                 
                 
                 
下一篇(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注解」
                 
?迩:近。?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
和“长”作名词,宾语。
                 
「译文」
                 
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
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
以太平了。”
                 
「读解」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舍易求难。在孟子
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相反,只要人人都
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
下也就会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
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归
结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
齐家、治目、平天下”阶梯了。
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
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
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下一篇(真诚是立身之本)
                 
真诚是立身之本「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
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
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
;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
信任;使父母高兴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有办法
: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
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
人的。”
                 
「读解」
                 
这一章除了最后两句外,几乎与《中庸》第二十章里面的一段文字完全相同。
这说明《中庸》与“思孟学派”之间的密切关系。朱熹认为,子思受教于孔子的
学生曾子,孟子又受教于子思,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现代
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中庸》取于《孟子》,而不是相反。
与《中庸》完全相同的内容还是强调“诚”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中庸
》里有若干章都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而《大学》所提出的人生进修阶梯,里面
非常重要的一级也是“诚意”的问题。由此可见,“诚”的确是儒学的核心观念
之一。以这里与《中庸》相同的文字来看,由“明善”到“诚身”;由“诚身”
到“悦亲”;由“悦亲”到“信于友”;由“信于友”到“获于上”,直到“民
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应该是“民可得而治矣”。实际上也就是《大学》
所谓“修、齐、治、平”的序列,所以朱熹说这段文字“亦与《大学》相表里,
学者宜潜心焉。”(《孟子集注》卷七)一句话归结起来,在儒家的学说里,真
诚的确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孟子最后说,“至诚而不动者,来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意思了罢。
                 
                 
                 
下一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
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哉?”
                 
「注释」
                 
?存:察。?瞭:明。?眊(mao ):不明,蒙眊. ?廋(sou ):藏匿。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
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
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
哪里隐藏呢?”
                 
「读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
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
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
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
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下一篇(嫂溺,援之以手)
                 
嫂溺,援之以手「原文」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
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
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淳于髡(kun ):齐国着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
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传》等。?
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即变通之意。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
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
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读解」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的规定。由于有
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想来弗洛依德博士不一定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恐怕也没有读到过
淳于党先生与孟子的对话,不然的话,倒正好可以作为一份性心理分析的村料了。
我们既不是博士的学生,当然也没有办法来进行这方面加析只好从淳于髡先
生与孟子的精采对白方面来欣赏了。  孟子虽是亚圣,但这淳于髡先生也非常
了得,人虽矮小,其貌不扬,但太史公在《史记》里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
未尝屈辱”。是当时齐国准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国际名士。且看他问
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凡,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
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以“权”释‘
札“,便出人意表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
而我们在前面的若干篇章中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非常重视这种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下一篇(毁誉不必太在意)
                 
毁誉不必太在意「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注释」
                 
?虞:预料。
                 
「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诋毁。”
                 
「读解」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毁誉管本身就
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
或低毁而乱了自己的心性呢?
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正“闲看庭前
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
低毁就生气。人之常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至少不必太在意,还是我们应
该抱有的态度罢。
                 
                 
                 
下一篇(好为人师的毛病)
                 
好为人师的毛病「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
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
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
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
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
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
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
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下一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
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
和禀告了一样。”
                 
「读解」
                 
这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驱者了吗?
三种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种呢?
赵岐《孟子注》补充说: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
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当今社会,独身主义流行,那“大不孝”的“无后”之人恐怕正满街走,而
且走得潇洒欢实着哩。
儒家这种“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批臭
了呢?
问题倒没有这样简单。从人类绵延发展需要人口再生产的角度和“父母之心,
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态来看,“无后”似乎并非没有罪过。不然的话,“断子绝
孙”怎么会成为人们最刻毒的诅咒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独身主义,人人“无后”,用不了百年,人类何在呢?
不可想象啊!
                 
                 
                 
下一篇(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离娄下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
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 33 章,本书选 18 章。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原文」
                 
子严?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6 )?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
行辟(7 )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乘舆:指子产乘坐的
车子。?溱(zhen)洧(wei ):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密县。?十一月
: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
小桥。(6 )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
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
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
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
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爱人民
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
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
姓过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
们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恩小惠去取悦于
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篇(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
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
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
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极:穷困,这里作使动
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
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
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
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
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
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
屋。这就叫做三有礼。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
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
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
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
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
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
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下一篇(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注释」
                 
?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
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
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
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
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
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
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
:“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下一篇(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