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11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译文」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读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
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
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总起来
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
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下一篇(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
                 
「读解」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不过,如果
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
了,叫做——长舌妇!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
阳货》)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与小广播
相比,长舌妇如何?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
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为荣。无聊!  长
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可恶!小广播愚,长
舌妇恶。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长舌妇,
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下一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
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
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
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
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题,我们在《论
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
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
的最为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根据具体
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惟义所在”。这是最基
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下一篇(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注释」
                 
?赤子:婴儿。
                 
「译文」
                 
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读解」
                 
老玩童么?
当然不是。
伟大的人胸怀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童心纯真不伪,本色自然。
宰相肚里之所以能撑船,是因为他不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利,一孔之见,而能
够保全自然无伪的本色,永远以一种童心般的新奇和纯真面对这个世界,生机蓬
勃,以至于无的不知,无所不能。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纯真,二是
大度。正是在这两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真正伟大的人物与童心的相通之处。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
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第二章》你看那众人应对攘往,好象赶赴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
登台眺望。只有我淡泊而无动于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婴儿一样。
老子的本意是宣扬归朴返真,淡泊宁静。不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与孟子这里的思想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结起来说,真正伟大的人,倒不像我
们一般小鸡肚肠的人那样想得复杂,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够保持一分童心,
有时候表现出来,就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下一篇(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注释」
                 
?资:积累。?原:同“源”。
                 
「译文」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
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
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读解」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言之,自得是内
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
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现代学者莫
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
“名人‘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
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不已知,
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
“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用心良苦。你我
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
                 
                 
                 
下一篇(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
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
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
恨无地洞可鉆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鉆的。比方说,“人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
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下一篇(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大下。天下不
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单凭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
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读解」
                 
关键是“养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
么“善”。不通过“养人”——培养教育,怎么能够让人们理解而化为他们的思
想和行为呢?
就是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
                 
                 
                 
下一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原文」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茍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 )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
也。故声闻(7 )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亟:屡次。?混混:通“滚滚”,水势盛大的
样子。?科:坎。?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6 )
侩(kuai):四间大沟渠。(7 )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
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
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
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 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
月问的暴雨一样,虽 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
所以, 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读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
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
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亟称于水”这
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
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
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
奔赴深渊大谷而毫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
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
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
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
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观水去呢?
                 
                 
                 
下一篇(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
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
义而行仁义。”
                 
「读解」
                 
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
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在什么,他在这
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
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
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
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本能方面,亦即其
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
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
“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
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 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
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
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
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
一点,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下一篇(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
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
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读解」
                 
与着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
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  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
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
很多人来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伤惠”和“死
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
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
子所说的“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话,给予了反
而有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惠”。至于说
“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
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
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战国时代豪侠
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
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时代意
义的是什么呢?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下一篇(逢蒙杀羿,里也有过)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原文」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子
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
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
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
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
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
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注释」
                 
?逢(pe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羿:又
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
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
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
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
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
国着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
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
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
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
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
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读解」
                 
孟子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那意思却是非常明确的了:子濯孺子善于选择和
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人品正直,相信学生尹公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
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
品失察失教,结果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孟子却提出了自己
独特的见解,认为共有自取其祸的责任在内。乍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
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仔细想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我们
今天有些人“引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时不谨慎,
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进屋,使之见财起意,产生歹心,结果发生失窃甚至谋财
害命的惨案。这能说房主人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这还只包含了交往中要注意
识人察人的一方面,没有包含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并不只是教
逢蒙箭术,而且也教他做人的道理,简言之,既传艺,也传德,那也许就不会发
生已遭害的悲剧了吧。
所以,从逢蒙杀并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教训:一方面,
不仅选拔干部,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就是收学徒,招学生也同样需要慎
重选择。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徒,教学生还是培养其他什么人,都一定要从德
与才两个方面着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
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当然,无论从
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从我们的干部制度来看,都是非常注意这两个方面的。
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做得如何,还有待调查研究。那就把孟子这段话,把逢蒙杀
并这件事作为提及我们注意的一份材料,一个经验教训吧。
                 
                 
                 
下一篇(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原文」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
可以祀上帝。”
                 
「注释」
                 
?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恶:这里与“西子”
相对,主要指丑陋。
                 
「译文」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
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
祖上帝。”
                 
「读解」
                 
幸好只是不洁,问题还不很大,如果是麻疯病、“爱得死”(爱滋病)之类
的,那可就惨了!岂止是掩鼻而过?多半是谈“西子”而色变了罢。
相反,面貌奇丑如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做敲钟人。上
帝当然会接受他的祭祀,并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贵在保持勿
失;有丑有恶不足惧,贵在自新。
这就是美丑善恶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