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12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下一篇(圣人风范论)
                 
爱人者人恒爱之「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
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
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
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
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河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 )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
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横逆:蛮横无礼。?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
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犹”。?择:区别。?
难:责难。(6 )法:楷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
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
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
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
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
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
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
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
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
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
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 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
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
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如果人人都有
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
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
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下一篇(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
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
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
也。
                 
「注释」
                 
?四支:即四肢。?从:同“纵”。?戮:羞辱。?很:同“狠”
                 
「译文」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
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
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
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读解」
                 
这五种不孝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三种不孝又有所不同,加起来,不
就是“不孝有八”了吗?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这五种不孝的情况都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但其
中最为典型,最切中时弊的恐怕是第三种了: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新闻媒介报道也罢,漫画讽刺也罢,街谈巷议也罢,这一类事情的确是见得
很多了。
养下不养上。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长工”。
这些人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老啊,而“小皇帝”又会有他们自
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为“老长工”了吗?
如此恶性循环,岂不悲哉!
可见,提倡孝敬父母,强调赡养父母,人人有责,到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
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2 )酒肉而后反。除问所
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
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3 )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7 ),
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
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 )其良人,而相
泣于中庭(9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
矣!
                 
「注释」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餍(yan ):饱。?间(Jian):窥视。?
蚤:同“早”。?施(yi):斜。这里指斜行,斜从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
(6 )国中:都城中。(7 )墦问:坟墓间。(8 )讪:讥消、讥骂。(9 )中
庭:庭中。(10)施施(shi ):得意洋洋的样子。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
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
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
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
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
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
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
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
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
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读解」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着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
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
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
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读
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
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
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
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
“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
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
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下一篇(大孝终身慕父母)
                 
万章上本篇以长文为主,内容几乎全是有关尧、舜、禹、汤、孔子百里奚等
三代贤王和春秋贤人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一般读者读来较为生涩,
全篇原文共9 章,本书除9.5 “君权谁授”为全章外,前面3 章均为节选。
大孝终身慕父母「原文」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
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慕:爱慕,依恋。?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热中:焦急得心中发热。
                 
「译文」
                 
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
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
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
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读解」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
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若以弗洛
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
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
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
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
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下一篇(君子也难免受骗)
                 
君子也难免受骗「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
圉圉(2 )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
                 
?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圉圉(yu):疲惫的样子。?洋洋:舒缓摇尾的
样于。?攸然:迅速的样子。
                 
「译文」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
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于产说:“它去
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
“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
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倩理的方法所欺骗,
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读解」
                 
骗子有术,也有限。
有术就能使人受骗,不仅使普通人受骗,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像郑国贤宰
相于产那样的聪明人,也照样受骗。只不过这很有个条件,就是你得把谎话说圆,
说得合乎情理,就像那个“校人”那样,把鱼开始怎么样,接着又怎么样,最后
又怎么样说得来非常生动细致,活灵活现,难怪得子产要上当,要相信他了。这
里面还有一层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实越容易受骗。因为君子总是以君
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坏处想,结果往往上骗子的当。倒是真正的小
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坏处想,往往还不容易被欺瞒过去。所以,说君子
也难免受骗,这原本不应该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让君子上当受骗,得有合乎情理的说法,否则,还是
容易被识破的。这就是骗亦有限的话题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应该保持戒心,多一分警惕,
以免上当受骗呢!
                 
                 
                 
下一篇(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原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
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逆:揣测。?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译文」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
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
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
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
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
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
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为勰发挥
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
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下一篇(君权谁授?)
                 
君权谁授?
「原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
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
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
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
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5 )居尧之宫,
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注释」
                 
?谆谆(Zhun):反复叮咛。?暴(pu):显露,公开。?南河:舜避居处,
在今山东濮县东二十五里,河在尧都之南,故称南河。?中国;这里指帝都。?
而:如。
                 
「译文」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
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
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
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
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
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
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
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
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
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
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
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
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
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
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读解」
                 
君权谁授?
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
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
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很明显,孟子是脚跨
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
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
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
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罢。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
“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
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
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
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
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
便你是伟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下一篇(圣人风范论)
                 
万章下本篇内容涉及圣人风范、古代礼制、交朋结友、立身处世和大臣的权
力、职责等。全篇原文共9 章,本书选5 章。
君权谁授?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
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
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
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3 )而不怨,
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
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6 )宽,薄夫(7 )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8 )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
也!‘可以速而(9 )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10)也。金
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
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力也。由(11)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
也;其中,菲尔力也。”
                 
「注释」
                 
?横:暴。?顽:贪婪。?遗佚:不被重用。?袒揭(XT)裸裎:四个字意
思相近,同义复用,都是赤身露体的意思。?浼:污染。(6 )鄙夫:心胸狭窄
的人。(7 )薄夫:刻薄的人。(8 )接淅:淘米。(9 )而:则。以下几句同。
(10)金声:指钋(b6)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韵。古代奏乐,
先以钋钟起音,结束以玉磐收尾。(11)由:通“犹”。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
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
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
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样。当
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
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伊尹说:“哪个
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
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
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
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
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
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
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
下人相处,也照样很自在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
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
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
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
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
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
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钋钟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