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4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他都顺水推舟,打蛇随棍上,其实是采用的欲擒故纵手法,使齐宣王没有退路,
难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良苦,实在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细心体
会。而不要捡了半句就开跑,以“亚圣”孟子曾经说过贪财好色没有关系为依据,
使自己成为惟利是图的贪财小人和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
                 
                 
                 
下一篇(王顾左右而方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
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
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
的结果。?士师:司法官。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
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
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读解」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
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
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
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
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
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属问得一时之间不知怎样回
答的情况,遇到这种时候,你虽然不是“王”,但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可
以用来应一应急的罢。不过,反过来的情况是,对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众目睽
睽之下,你可一定得当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话,
他那时尴尬是尴尬,可下来以后就有你够受的了。孟子不是最终没有在齐宣王那
里呆下去吗?之所以如此,很难说没有这些使宣王尴尬的因素在内。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但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
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下一篇(听听国人怎么说)
听听国人怎么说「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
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
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乔木:高大的树木。?世臣:世代建立功勋
的大臣。?进:进用。?亡:去位,去职。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
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
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
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
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
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
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
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
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
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读解」
                 
孟子在这里所谈论的人才选拔观一方面来自他的先辈孔子,另一方面又加进
了自己的民本主义政治思想。
在《论语。子路》篇里,子贡曾经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
孔子仍然说:“还难说。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在《卫灵公
》篇里,孔子又概括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我们不难发现,
孟子在这里对齐宣王的论述几乎就是孔子思想的翻版而加以扩展。只不过,孔子
是就一般人品或人才的识鉴发表看法,而孟子则是具体到为国家选拔人才,提拔
干部的问题,所以又揉进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国君听听国人的意
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意见。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论述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听听“国人”的意见,而由“人大”任命政府各级干部正是选
拔任用人才听“国人”意见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坚持的干部考查制
度也就是听取群众意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
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当然,从实践的操作来看,我们也不能对孟子的论述作拘泥刻板的理解。因
为事实上,我们不大可能就某一个人的情况而听到“国人皆曰”,全国人民都谈
论他。除非他是围棋国手、体育世界冠军、顶尖级的电影明星或歌星一流的人物。
而这一类人物多半又不一定适合做政府部门的领导人。
所以,“国人皆曰”也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把握的精神实质是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不过如此罢了。
                 
                 
                 
                 
                 
下一篇(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
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
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
已矣。”
                 
「注释」
                 
?齐人伐燕:公元前315 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
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
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五旬而举之:据《
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
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不取,必有
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
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武王是业:指
武王灭纣。?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
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运:转。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
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
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
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
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
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
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
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
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读解」
                 
孟子在这里的表态非常谨慎,两种选择都摆给齐宣王了,任你自己去选择。
用我们今天的看法,有点摸棱两可。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琢磨,还是可以发现,
孟子其实是支持齐宣王去占领燕国的。因为他已经说过,如果占领燕国而使燕国
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而他又明明知道,当齐国的军队进入燕国时,燕国的
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怎么不高兴呢?所以,他的倾向性意见还是有的,
只不过说得很谨慎罢了。毕竟,这是牵涉到战争的大事啊,而儒者在通常情况下
是反对战争的。
不过,我们看《战国策。燕策》的记载,孟子可就说得是不是这样含含糊糊
了,而是直截了当地对齐宣王说:“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这也
可以证明孟子是主张齐宣王占领燕国的。大概史书所记没有忌讳,而作为经书的
《孟子》所记为圣者讳,作了润饰,因而显得含糊而谨慎,这也是可能的罢。
问题并不在于怎么记,倒是在于,一贯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孟子,怎
么会去支持齐宣王进占燕国呢?要知道,这不仅有侵略之嫌,而且还是趁火打劫
啊!
原来,作为亚圣人,孟子与圣人孔子一样,并不是死搬教条,抱缺守残的书
呆子,而是具有非常灵活的通权达变思想。因为他认为当时燕国的老百姓是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不反对齐宣王的占领军去进驻。只要燕国的老百姓真的欢
迎齐国军队去,那这支军队去进驻。只要燕国的老百姓真的欢迎齐国军队去,那
这支军队去解放他们,就是仁意之师。何况,他也说得很清楚,如果齐国的军队
进驻以后反倒使燕国百姓的“水益深,火益热”,那也是不行的(这在下面一章
得到了证实)!
所以,孟子也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
战争,他也是支持的。这种权变的思想,正如前几章齐宣王说自己有好勇、贪财、
好色等等毛病,他都说没有关系一样,是以“民本”为原则的。这一点值得我们
特别注意。
                 
                 
                 
                 
                 
下一篇(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进也民心,退也民心「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
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后来其苏(6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7 )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8 ),如之何其可也。
王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
旄倪(9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释」
                 
?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
西方是下雨的征兆。?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吊:这里是安抚、慰问的意思。?
溪:等待。后:王,君主。?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
复活。(7 )系累:束缚,捆绑。(8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9 )旄(mao )
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国。齐宣王说
:“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
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
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
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
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
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
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
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
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
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可
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
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
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
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
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
国兴兵。“
                 
「读解」
                 
齐宣王听了孟子关于燕国百姓是否高兴的谈论后作出选择,命令齐国的军队
作为占领军占领了燕园。结果激起了各国的愤怒,纷纷谋划要讨伐齐国这个侵略
者,一场世界大战眼看就要爆发。齐宣王于是又来问计于孟子 .孟子先是故作镇
静,稳住齐宣王的情绪。然后由商汤的征伐说起,又回到他那个以不变应万变,
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的话题——民心向背。他告诉齐宣王说,商汤王的讨伐军随
便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甚至他们不去哪里,哪里的人民群众还会
抱怨。这是因为商汤王的军队只杀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惊扰百姓,所以老百姓
盼他们就像盼及时雨一样。可现在倒好,本来燕国老百姓以为齐国的军队是来解
放他们的,所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齐国的军队无恶不作,
不幸被孟子言中,成了使藏国人民“水益深,火益热”的侵略者、强盗。这怎么
可能使燕国人民容忍,又怎么可能使其他各国的诸候服气呢?作出分析以后,孟
子又直陈意见,要齐宣王悬崖勒马,赶快撤军,避免一场世界大战战火的燃烧。
进也孟子,遇也孟子。
不过,不能怪孟子反复无常,而是因为——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也如此。
话说回来,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又不应当如此呢?
                 
                 
                 
                 
                 
下一篇(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原文」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
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
(6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
(7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
尤(8 )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沖突,交战。?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
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疾:憎恨。?转:弃尸的意思。(6 )
几:接近,差不多。(7 )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8 )尤:动词,责备、
归罪。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
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
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
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
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
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
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读解」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
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
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
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
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
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
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
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
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
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
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
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
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沖突,
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
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
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难
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下一篇(两大之间难为小)
两大之间难为小「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
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滕文公: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
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 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
又被宋国消灭。?间:处。?池:城池,也就是护城河。?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
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
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
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读解」
                 
两大之间难为小。服从这个,那个会来找你的麻烦;服从那个,这个又会来
跟你过不去。
所以股文公感到为难。
孟子的意见很明确,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于哪一个
呢?我就是我,哪个也不服从,哪个也不得罪。小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气。
说穿了,就是要自强自立,不要做大国的附庸国,而要争取独立自主,保持自己
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凭空口说白话,而是要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
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一旦有侵略者来犯,就与国家共存亡,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
所以,自强自立是“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根本出路。国家如此,我们每个人
的立身处世也有如此的情况,同样需要以自强自主的精神来加以解决。
                 
                 
                 
下一篇(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公孙丑上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
个人言论的记录。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即便是
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全篇原文共9 章,本书选8
章。其中第2 章固原文较长,本书仅节选一部分。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4 )曰:”吾
子?与于路孰贤?‘曾西?(6 )然曰:“吾先子(7 )之所畏也。’曰:‘然
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 )不悦,曰:”尔何曾(9 )比予其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
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
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
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
;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
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
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
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
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
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18)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
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
                 
?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当路:当权,当政。?许:兴盛、复兴。
(4 )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5 )吾子:对
友人的花色品种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6 )?然:不安的样子。
(7 )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8 )艴然:恼怒的样
子。(9 )曾:副词,竟然、居然。(10)为:同“谓”,认为。(11)由:同
“犹”,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传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泛指寿命
很长。(13)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辅助武王伐纣,统一
天下,又辅助成王定乱,安定天下成为鲁国的始祖。(14作:在这里为量词,相
当于现代口语“起”。(15)相与:双音副词,“共同”的意思。  (16)辅
相:双音动词,辅助。(17)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18)置邮
: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译文」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间曾西:”
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
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
’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竟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
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
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
跟他相比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