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19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下一篇(养而不爱如养猪)
                 
养而不爱如养猪「原文」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
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币:指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如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恭敬,那就如养
鸟儿养爱犬等畜生一样。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前有了的。徒具形式的恭敬,
君子不可虚留。”
                 
「读解」
                 
“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
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在奉养老人时具有特别的警醒作用。
一方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媒介报道各种各样的对老人大不敬行为,不仅是
不敬,甚至连赡养的应尽职责都不愿意尽到。而在孟子看来,不仅应该赡养,而
且应该满怀爱心,恭敬有礼地赡养。如果不是这样,那你赡养老父老母也就和养
猪养狗差不多了。你的老父老母如猪狗,你自己不也是猪狗一样没有人性的了吗?
何况,如此下去,你自己也恐怕有被下一代当猪狗养的一天哩。
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现在饲养宠物成风,一条爱犬动辄上万元人民币,甚
至有再翻上十倍、几十倍的,所以,养狗成风,“炒狗”成“疯”。个别人,把
狗当作心肝宝贝一般,不仅“养而有爱”,而且还恭敬有加,同桌吃“饭”,同
床睡觉;甚至,吃得比狗主人自己好,睡的地方也比构主人自己睡的地方还要舒
服。可见,这已超出了孟子的想象范围,不是“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而是
“兽畜之也,爱而有敬”了。养狗尚且“爱而有敬”,何况奉养自己的父母呢?
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罢。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报道,奉养父母“爱而不敬”
的人还的确不少,对这些人来说,已不是“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而是“爱而
不敬,不如兽畜”了。也就是说,他们待自己的父母连狗都不如。还是用我们前
面的推论来说,那他们实际上是把自己也看得连狗都不如的了,或者,干脆说,
他们的作为本来就是连狗都不如的!
说到这里,必须郑重声明,我们在这里只是因为联系到孟子所说“养而不爱
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的意思而加以理解发挥,绝不是专门把矛头对准饲养
宠物和“炒狗”的人,特此声明,以免引起误会。
总起来说,这一章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还是一个对父母的态度问题,也就是
“孝”的问题。在一般认为“孝道”已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个问题当然已没有孟
子的时代那样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对老人的奉养已日
益暴露出问题,而且,在世人对这方面的问题日益关注的时候,孟子的论述不是
对我们很有警醒作用吗?
                 
                 
                 
下一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财:通“材”。?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就
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
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
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
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读解」
                 
我们在前面已经听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告子下》)但他在那时
并没有说“多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点说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不屑之教”。现在,他又列出了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经逐一列举了孔子、孟子用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运用,比如
说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
;对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就是“答问者”。
至于“私淑艾者”,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实,孟子自己
认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离娄下》里,他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
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释。
虽然孟子在这里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严格
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
只是一种列举的性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
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不是从理论方面作系统的要求,而
是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把它们引入教学实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
仍然是有推广与应用价值的。
                 
                 
                 
下一篇(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
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
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
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
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读解」
                 
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
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
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
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
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
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
道而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
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
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
做到了这一步,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问题倒是在于,这样的启发式教育,要求老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必须是一
等一的高手,而不仅仅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员。
中道而立,谈何容易?
但总归是努力的方向罢。
                 
                 
                 
下一篇(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
也。”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
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人的。”
                 
「读解」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伯》),就是
“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
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却似乎比“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和“穷则独善其身”来得要壮烈一些,而大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意思了。
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意思来理解,“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和“穷则独善其身”也可以说得上是“以身殉道”的表现,因为这样做是为了
“道”而舍弃了自身的所谓“前程”,只不过没有舍弃生命罢了。
只要不屈志变节,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这虽然也没有“杀身”,而只是“独善其身”,但却是不愿以道殉人的典型。
虽无壮烈,却也大义凛然。
                 
                 
                 
下一篇(求教必须虚心)
                 
求教必须虚心「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
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挟(Xie ):倚仗。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
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
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读解」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朱熹《集注》
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的地
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
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为什么对
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
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万章下》)交朋友
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
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
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
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
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
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
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
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
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
问”,当然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下一篇(其进锐者,其退速)
                 
真进锐者,其退速「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
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对于应
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读解」
                 
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种情况性质是一样的,用孔子的术语来
说,都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不该停止的却停止了,不该薄待的却
薄待了。没有前进,没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
的“太过”的问题,前进太猛,做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结果
还是达不到目的。这就应了孔子的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或
者叫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可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师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及”与“过”的弊
病。
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及”是消极,“过”是积极。消极的弊病不言
而喻,可积极的弊病在哪里呢?
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朱熹《孟子
集注》)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度沖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
败下阵来。
从客观方面来说,例证也有不少。《后汉书。李固传》说:“先帝宠遇阎氏,
位号大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受皇帝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
的干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乌。官场险恶,尤其如此。
所以,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方面来说,都是“其进锐者,其退速”。
或者,还是用孔子的经典性表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
顺利地达到目的。
                 
                 
                 
下一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
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读解」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
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
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
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
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
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
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
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
熹引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
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
的“爱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
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呢?
                 
                 
                 
下一篇(智仁难遍,当务之急)
                 
智仁难遍,当务之急「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
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
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4 ),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缌(xi):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
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小功:服丧五
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这种。?察
:指仔细讲求。?放饭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
副词;饭,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词;歠,饮,动词。《礼记。
曲礼》说:“毋放饭,毋流歠. ”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大不敬行
为。?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礼记。
曲礼》说:“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只是小不敬。
                 
「译文」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
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
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
的丧办礼,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晚却讲求
不要用牙齿啃于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读解」
                 
俗话说:“丢了西瓜拣芝麻。”抓住了小的却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却失
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这就叫做“不知务”。
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固此,要抓住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先做。
郑玄《诗谱序)说得好:“举一纲而万目张。”善于化古人之意而用之的毛
泽东于是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其实这也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论”哲
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当然,如果忽视
了矛盾发展的一面,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形
成的时候,比如说阶级斗争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经济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
候,仍然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放,那当然“万目”都不张了。相反,
如果适时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转化而进行调整,在经济问题已上
升为主要矛盾,成为了“当务之急”的时候,及时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纲,“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万目”也都自然会张开了。
国家的情况是这样,个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
限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
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
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取得成效。
总而言之,“当务”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还是用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话来说,
当我们朋友、同事、同学问互相见面时总爱问:‘最近忙什么?“但愿你所忙的,
正是”当务之急“,是”西瓜“而不是”芝麻“,当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说不清
道不明的”莫名堂“的事情。
                 
                 
                 
下一篇(春秋无义战)
                 
尽心下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着名
的章节和名言警句。全篇原文共 38 章,本书选 15 章。
春秋无义战「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
相征也。”
                 
「注释」
                 
?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
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
伐的。”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
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
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
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
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
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
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
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
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
体的分析了。
                 
                 
                 
下一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
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注释」
                 
?《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策:竹简。古
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杵(Chu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
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
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
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