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罢,虽然后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下一篇(观于海者难为水)
观于海者难为水「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
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
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注释」?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
小缝隙。?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
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
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
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
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
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读解」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
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
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
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
提高的。
由此看来,我们还真不能小看了“游山玩水”的积极意义哩。关键是看你怎
么“游”,怎么“玩”。如果像报载某旅游局长所说:“现在旅游,不过是把麻
将桌换个地方。”游山玩水都是打麻将,那当然是极端腐败,极端没意思的了。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能够“登山”则“小鲁”,“小天下”:“观海”则“难为
水”,思想境界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华,那也就“不虚此行”,即便是“公费”
也总算有一定收获了罢。这是擦边的话了。回到本题,既然“在东山而小鲁,登
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登泰山,现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
于圣人之门。这就拓展胸襟,升华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另一方面,“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太阳和月亮
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
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
薄发,因为,与“日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样的
道理,“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怎能不打好基础,一
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呢?
总起来说,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绝妙好文,深富哲理,
值得我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读。
下一篇(为谁辛苦为谁忙?)
为谁辛苦为谁忙?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蹠?
之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注释」?孳孳(ZT):同“孜孜”,勤勉不懈。?腑(Zhi ):通常作
“跖”,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间(jian)
:区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物;鸡叫便起
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
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读解」
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
这些都是现代人常常听到,而自己也常常发出的感叹,几近于口头禅了。
同样的,我们也爱问同事和朋友:“这几天忙什么?”
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时时处处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虽然“鸡鸣而起”往往
已被“睡懒觉”取而代之,但“三更不寐”不也同样是“孳孳”而为的吗?
还是那句话:“忙什么?为什么?”
处于连“君子也要言利”的时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老夫子关于“孳
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了“盗蹠”
满街走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盗了吗?
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番的。虽然我们不
同意“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
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
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
知呢?
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
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右铭来读。
下一篇(举一废百,贼道也)
举一废百,贼道也「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
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
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杨子: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
在战则代都很流行。他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别
人。他没有留下着作,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墨子兼爱:墨子(约前468
一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
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摩顶放(fang)
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形容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价格体伤。放, 到,
到。?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 不肯干。
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
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本来是不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
和执着一点一样了。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
一点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读解」
这是孟子对杨朱和墨翟学派非常着名的一段评论,至今仍然是对杨墨的权威
性论断。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所以对他关于杨墨的评论不予深说,而是侧
重于他对子莫的看法。
子莫执中。
照理说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应该受到大加赞扬。事实上,孟子也的确说了
“执中为近之”,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执中无权,独执一也。”这就出了问题。
这里的“权”是指“权变”,通权达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
中”,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
是“执两用中”(《中庸》)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道了。
因此,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一”就有问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
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其结果是“贼道”。“贼”在这里作动词,指对真
正的中庸之道有所损害。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执一”之道,
因此,“为其贼道也”,是孟子所反对的。
可见,这一章从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孟子主张“执中”而变通的思
想主张。对我们来说,既有学术史的价值,又有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下一篇(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
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
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
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
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读解」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样的妨害如果对
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
渴不择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
儿接受下来,缺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不会失去选择
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
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
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别无良方,只要使心灵经常吸
收养份,就像我们平时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测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价一
样。这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以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甚至囫囵吞枣,消
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开禁,读书人如饥似渴,而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你方
唱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而一古脑儿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
叔本华,明天是弗洛依德,后天又是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如此等等,不
一而足,不是很有点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味道吗?
所以,心灵的修养也和身体的营养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既不能担苗助长,也不能使之饥饿干渴而缺乏养价。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良性发
育,茁壮成长,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
下一篇(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动?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注释」
?辟:同“譬”。?九轫:韧,同“用”,古代量词,一用六尺或八尺,九
例则相当于六七丈。
「译文」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
井。”‘
「读解」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为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
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是废井一口。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篑,进,
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孔子最赞赏的,则是弟子颜渊
的精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同上)见其进而未见其止,当
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功亏一贯”,不会因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了。
所以,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是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进取精神。这也
算是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一种风范吧,时至今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下一篇(君子不素餐)
君子不素餐「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
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吃饭,为什
么呢?“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
;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信用。’不白吃饭啊!‘
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读解」
还是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和孟子自己所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论于人”(《膝文公上》)
的意思。强调社会分工,强调脑力劳批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对我们今天来说,公孙丑所提的这类问题是不会有多少人提了。但倒回去二
十年,我们还时常可以听到送公粮进城的公社社员骂街的声音:“俺农民伯伯不
种出来,你们城里人吃狗屎!”理直气壮,字正腔圆。倒回去二十年如此,倒回
去二千年呢?想一想吧,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孔子、孟子为什么要反复讲这个在
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了罢。
下一篇(士尚志)
士尚志「原文」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
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
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
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
「读解」
所谓大人的事齐备了实际上是指大人的修养就够了。这里的“大人”指一般
意义上的君子,也就是士人。
“士尚志”,士人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而高尚的标准就是“居
仁由义”。这一段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还是孔、孟所一贯呼吁的“仁义”
二字,还是强调士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修身精神。
不过,“士尚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给人的感觉,好像士人
的“专业”就是“尚志”而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点,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
一样。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仁”、
“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而“尚志”一词,也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语,甚至为很多人的名字所采用……
下一篇(道德两难怎么办?)
道德两难怎么办?
「原文」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
而忘天下。”
「注释」
?桃应:孟子的学生。?敝屣(XT):破鞋子。(3 )訢(xin ):同“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
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
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
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
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所以孟子
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
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
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做
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作为天子,在
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
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
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今天在很大程度
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
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
就不难解决了。虽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说“弃天下”,
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
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
种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然只是一种假
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
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
样隐居海滨。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
进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能进能退,
“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的乐观
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
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化的色彩,这
也是可以理解的。
下一篇(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
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原文」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赔使之然也;
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3 )。守者曰:”此非吾君
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垤(die )泽之门:宋国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说:“地位改变
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个样子,
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
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
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读解」
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影响气度。
不仅气度,就是一般气质、思想观念等,也都深受地位的影响。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莫说本来是王子的人气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就是原本为平民老百姓,甚至出
身苦寒低贱如替人看牛放羊的朱元璋,一旦地位改变,做了天子,那气度与精神
风貌也会变若天上地下,这就叫做“居移气”。
当然,有所影响,有所改变并不意味着主体自身完全不起作用,像“环境决
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人完全是周围环境的奴隶。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有不
少后来做了皇帝,贵为天子的人,怎么也改不了早年做平民,做农民时的习性和
脾气,甚至一些特殊的喜好,这就是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在起作用。用一句通行的
话来说,也可以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一方面,环境地位对人的气质、气度的确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另一
方面,主体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就以孟子在这里的意图来说,他之所以
喟然而叹“大哉居乎!”强调“其居使之然也‘,其实是为了推出”况居天下之
广居者乎“一句话来,要求大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滕文公下
》)处在”仁“的地位上。而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选择”
仁’的地位,离开主体自身的作用能行吗?这正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择不
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一方面,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
但另一方面,“择不处仁,焉得知?”还是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作用。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看到孟子的确是“祖述仲尼之意”,本意与孔子“里仁为
美”一章的表达方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其思想却是一脉相承而贯通的。“孔家店”
的大小老板前后相隔百年,其配合却是非常默契,后世之所以用“孔孟之道”合
称二人学说,正是体现了这种相互合拍。当然,所谓配合默契,所谓相互合拍,
其主动的方面都只可能是生于其后的孟子了。在孔子自己,可不知道在他的身后
还会有这样一个深得他的意旨甚至超过颜回的“私淑弟子”,而如果他真的有什
么“圣灵”可知,那还不知道有多么欣慰哩,起码是可以抵消他奔走列国,“累
累如丧家之犬”的劳顿和遗憾了吧。
回到正题上来,无论是孟子本章,还是孔子“里仁为美”的一章,都既可以
作为我们进行社会学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的参考,又可以作为教育学研究的资料,
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