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孟子

_20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战国 )
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
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
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
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
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着作,对经典保
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
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
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
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
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下一篇(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读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挥孟子的这一思
想。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着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
学会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
但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
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参
见《判断力为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
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
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
都离不开各人的体悟。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下一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
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
“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丘:众。?牺牲:供祭祀用的牛、
羊、猪等祭品。?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
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
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
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
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读解」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
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
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
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
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
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
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
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
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
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下一篇(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
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读解」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
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
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
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
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
;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下一篇(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原文」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
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
窄的山间小路。?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为
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
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读解」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
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
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
何“顿开”呢?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茅草
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心路也是一样。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
会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能性也不是
没有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下一篇(再作冯妇)
                 
再作冯妇「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
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4 )。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
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在
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以有
此说。?冯妇:人名,姓冯。名妇。?嵎(yu):山势弯曲险阻处。?撄(ying)
:迫近。
                 
「译文」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
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
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
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
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读解」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
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
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
“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
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
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
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
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
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
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
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
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
“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
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是表
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
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
害也。”这可以说是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冯妇”并不绝对,
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
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
“,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下一篇(宝珠王者,殃必及身)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
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读解」
                 
一般人玩物丧志,当政者玩物丧政,诸候玩物丧国,天子玩物便丧失天下了。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
所以,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荀息向他献计,请求用晋国最好的马和宝玉送给虞
国的国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沈国。献公有些舍不得,荀息说:“只要向虞国
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像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今后还不是大王
您的。”
献公同意了。于是,荀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贪图宝物的虞公一见荀息送去的东西,满心欢喜,接了贵重礼物,爱不释手,
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自己先起兵作为先锋讨伐虢国。大
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苦功谏,虞公唯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是图,根本听不
进去。
结果,晋国灭了国,军队在返回的路上又顺道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拿下了
虞国,活捉了虞公回国。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美玉,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
晋国。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的活生生写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然不仅仅是诸侯国君值得注意,就是一般的当政为
官者,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要惹出祸患来。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
败,看那反腐败的成果展览,腐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
个身败名裂,遗恨终身吗?
所以,还是清廉一点好啊!
                 
                 
                 
下一篇(小才招祸,从政危险)
                 
小才招祸,从政危险「原文」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注释」
                 
?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道理,这是
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读解」
                 
小聪明小有才气,机智敏感过人,但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
因为小聪明,细微之处看得清楚,算得精细,往往察人之隐,超人之先。
因为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眼界不宽,心胸狭窄,眼里揉不进一粒砂子,
心中容不下一点不平,往往在小事上放不开,丢不下。
所以,锋芒毕露,难得糊涂,常常招人嫉恨,惹火烧身而自己还不知道。
这种人不从政已是不大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从政,官场水深莫测,自
然倍加危险。所以,孟子能够预先知道盆成括有杀身之祸,而不幸真的被言中。
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君子之大道”呢?
焦循《孟子正义》说:“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面事而谦顺处
之,是为大道也。”
“明足以察奸”和“智足以成事”都是必要的,小聪明做得到,大聪明的
“君子”也应该要做得到,简言之,聪明和敏感都是不错的,关键在于处理的方
式大有讲究。所谓“仁义行之”,“谦顺处之”,就是要有所涵养,有所藏敛,
小事上容得下,放得开,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必一个钉子一个眼,有时候甚至要
睁只眼闭只眼,“糊涂”一点才好。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大雅风度,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行
“君子之大道。”
从政者尤其需要如此。
                 
                 
                 
下一篇(言语之盗,君子警惕)
                 
言语之盗,君子警惕「原文」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饴?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饴之也。是皆
穿富之类也。
                 
「注释」
                 
?饴(tian):探取,获取。
                 
「译文」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成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
沉默来套取人。都是鉆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读解」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在孔子那里还只是“失”,属于智与不智的范
畴。可是,到了孟子这里就成了“话”,属于仁与不仁的范畴了。
这是有时代发展因素在内的。
孟子时代,游说风起。“展开谈天说地。,来诱拿云捉雾人”摇唇鼓舌之士,
心术隐伏,欺世盗名,无异于窃人财物。孟子因此而深恶痛绝,斥之为鉆洞爬墙
的贼,与孔子所谴责的色厉内荏者一样了。(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
说与不说,颇费斟酌,弄不好,进退不是人。所以,还是东方朔那‘非有先
生“的四个字深中肯綮,道出了千古尴尬——”谈何容易“。
这是从“说”的一方面来看。而我们既然知道当不当说有这些讲究,知道有
这种通过语言和沉默来套取人的“穿窬之类”存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
“穿窬之类”的言语之盗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活动着,一有机
会,就干那鉆洞爬墙的勾当,鉆你语言的洞,爬你思想的墙。所以,我们一定要
提高警惕,严防这种专门以语言和沉默为手段来套取,诱惑你的贼。比如说,当
有人居心叵测地来和你套近乎,冠冕堂皇地来找你“谈话”时,你就一定要警惕
:是不是那“穿窬之类”皮笑肉不笑地向你走过来了呢?
                 
                 
                 
下一篇(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
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
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
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
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
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
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读解」
                 
“向外觅菩提,总是癡顽汉。”
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因地不耕种,却去别人田里除草的人当作了
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人啊!
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说:“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
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
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却去要求别人。”(《安祥集》)
所以,那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的人其实是没有注意看看自己田里有没有
草,而把眼睛盯在了别人的田地里。看到别人的田地里尽是草,而自己的田地里
全是大豆高粱。所以才出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的情况。
实际上,是“瞒心昧己”的人,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诊断出的病人。
没有病的人则是先种自己的田,求实务本,然后才推己及人,正己而后正人,
“修其身而天下平”。
回到儒学的基本内容上,还是《大学》的进修阶梯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
                 
                 
                 
下一篇(说大人,则藐之)
                 
说大人,则藐之「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
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
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
何畏彼哉?“
                 
「注释」
                 
?说(Shui):向……进言。?榱(CUI )题: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
端。
                 
「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
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
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
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
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读解」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者,皆我所不为
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
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之”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
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有所不同,本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