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逻辑学

_3 黑格尔 (德)
在这段时期以前,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就已经连根拔掉,
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什么地方还在发出,或可以听到从前的本体论、理
性心理学、宇宙论或者甚至从前的自然神学的声音呢?例如,关于灵魂的非
物质性,关于机械因和目的因等研究,哪里还有人对它发生兴趣呢?过去关
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只是就历史而言,或是为了修身养性和勗勉性情,才
被引用。对于旧形而上学,有的人是对内容,有的人是对形式,有的人是对
两者都失掉了兴趣;这是事实。假如一个民族觉得它的国家法学、它的情思、
它的风习和道德已变为无用时,是一件很可怪的事;那么,当一个民族失去
了它的形而上学,当从事于探讨自已的纯粹本质的精神,已经在民族中不再
真实存在时,这至少也同样是很可怪的。
康德哲学的显豁的学说,认为知性不可超越经验,否则认识能力就将变
成只不过产生脑中幻影的理论的理性;这种学说会经从科学方面,为排斥思
辨的思维作了论证。这种通俗的学说迎合了近代教育学的叫嚷,迎合了眼光
只向当前需要的时代必需;这就是说:正如经验对于知识是首要的,而理论
的洞见对于公私生活中的干练精明,则甚至是有害的,实际练习和实用的教
养,才是基本的、唯一要得的。——科学和常识这样携手协作,导致了形而
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
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宫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
神那样。——神学过去是思辨的神秘和还是附庸的形而上学的监护者,它已
经放弃了这门科学,以换取情感,换取实际——通俗的和只夸见闻的历史的
东西。和这种变化相应的,是:那些孤独的人们,被他们的同胞所抛弃,被
隔绝于世界之外,而以沉思永恒和专门献身于这种沉思的生活为目的——不
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灵魂的福祉,——那样的人们消失了;这种消失,从
另一方面看来,本质上可以看做和前面所说的,是同一现象。——于是,在
昏??被驱散以后,也就是返观内照的、幽暗无色的精神劳作消散以后,存在
好象化为欢乐的花花肚界了,大家知道,花没有是黑色的。
逻辑的遭遇,还不完全象形而上学那样糟糕。①说人们由逻辑而学习思
维,这一点从前被认为是逻辑的用处,从而也被认为是它的目的——正好象
人们耍由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才学会消化和运动一样,——这种偏见久已被
打破了,实用的精神替逻辑设想的命运,当然也不比它的姊妹②更好。虽然如
此,大约由于一些形式上的用处之故,逻辑还被容许在科学之列,甚至被保
留为公共课程的对象。
① 为了便于读者查对原书,现将《黑格尔全集》1833 年米希勒版第三卷的
页码标注在本书靠近订口的括弧内。列宁《哲学笔记》中《黑格尔〈逻辑
学〉一节摘要》所注第三卷的页码就是指米希勒版的页码的。
——编者
① 参看《列宁全集》,第38 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83 页。以下只
注页码,不重列书名和卷数。《哲学笔记》描述的文字不尽与原书一致,
可供对照参考的文句和段落,一律只注起处,不注讫处。此项参看的页码
概排列在本书各页的最下端。——译者
② 指形而上学。——译者
不过,这较好的运气只是表面的;因为逻辑的形态和内容,仍然与悠久传统
所遗留下来的一样,但在流传中却愈益浇薄了;
而在科学中以及在堤实中生长起来的新精神,还没有在逻辑中显出痕迹。但是,
假如精神的实质形式已经改变,而仍然想保持旧的教育形式,那总归是徒劳;
这些旧形式是枯萎的树叶,它们将被从根株发生的新蓓蕾挤掉。
漠视这种一般的变化,即使在科学中,也终于不行了。新的观念,甚至
在反对者当中,也不知不觉地成为流行而熟习的了,尽管他们对这些新观念
的来源和原则,继续表示冷漠和反对,但是他们不能不同意它们的结果,也
不能抗拒这些结果的影响。对于他们的愈益不重要的否定态度,他们除了附
和新观念方式而外,就毫无其他办法,来给予肯定的意义和内容。
另一方面,一个新创造所借以开始的酝酿时期,好像已经过去了。这样
的新创造的最初现象,总是对旧原则的继续系统化,抱狂热的仇视态度,这
也一部分是害怕自己迷失干事物万殊的广漠无涯之中,一部分别是对科学成
就所要求的劳作有些畏缩,而在需要这样的成就时,便先去抓一种空洞的形
式主义。材料加工和提炼的要求,于是便更加迫切了。这是一个时代在形成
中的一个时期,和个人的生长一样,那里的主要事情,就是耍获得并保持含
蕴而未展开的原则。但这里有较高的要求,就是使原则成为科学。
无论科学的实质和形式,在其他方面曾经发生过什么,①那构 成真正的
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的逻辑科学,却至今仍然很被忽视。我对这门科
学及其立场进一步所了解的东西,已经在导论里先行陈述过了。如果多年的
工作也还不能够给予这种企图以更大的完满,那是因为,这门科学又一次有
从头做起的必要,对象本身的性质以及我们所着手的改造缺乏可以利用的已
有成绩,这一切,想来可只得到公平裁判者的鉴察吧。基本观点是对科学研
究,根本要有一种新的概念。哲学,由于它要成为科学,正如我在别处说过
的,①②它既不能从一门低极科学,例如数学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
直观的断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这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
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
本身。
③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
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正如知
性被当作从一般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那样,辩证的理性通常也被当作从
肯定的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但是,理性在它的真理中就是精神,精神
是知性的理性成理性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两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这
个否定物既构成辩证理性的质,也构成知性的质;——精神否定了单纯的东
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确定的区别:而它却又消解了这种区别,所以它是
辩证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无这种结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样是肯定的,
从而将前一个单纯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但这却是作为一般的东西,它本身
是具体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东西被概括在这个一般的东西之下,而是在进
行规定及规定的消融中,那个特殊的东西就已同时规定了自身。
① 参看第83 页。
① 《精神现象学》第一版序言。——[哲学的]真正的实现是方法的认识,
而且在逻辑本身中有它的地位。——1831 年黑格尔原注
② 参看第83 页。
③ 参看第84 页。
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枪自己以
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
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
——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
论证的科学。——我在《精神现象学》里,会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意识。
意识就是作为具体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
但是,这种对象①的前进运动,正如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一样,完
全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粹本质的本性为基础的。意识,作为显现着的精神,
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脱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体性之后,就变成了纯知,这种
纯知即以那些自在自为的纯粹本质自身为对象。它们就是纯思维,即思维其
本质的精神。它们的自身运动就是它们的精神生活,科学就是通过这种精神
生活而构成的,并且科学也就是这种精神生活的陈述。
这里所指出的,就是我称之为“精神现象学”的那种科学与逻辑的关系。
——至于外在的编排,原定在《科学体系》②第一部分(即包含“现象学”的
那一部分)之后,将继之以第二部分,它将包括逻辑学和哲学的两种实在科
学,即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而科学体系也就可以完备了。但是逻辑本身所
不得不有的必要扩充,促使我将这一部分分别问世:因此,在一个扩大了的
计划中,《逻辑学》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续编。以后,我将继续完
成上述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的著作。——这本《逻辑学》的第一部以“有论”
为第一卷;第二卷“本质论”是第一部的第二部分,亦已付印;第二部将包
括“主观逻辑”,或说“概念论”。
1812 年3 月22 日于纽伦堡
14-3 ------------------------------
逻辑学(上卷)[德]黑格尔著 杨一之译
二、第二版序言
--------------
这里所出版的是《逻辑学》第一卷,在修改时,我既完全意识到对象本
身及其开述之困难,也完全意识到写第一版时所带来的缺点;尽管我在多年
进一步研究了这门科学以后,曾努力弥补这些缺点,但是我觉得仍然有足够
的原因,要请求说者原说。作这种请求的理由,首先就是根据这种情况,即,
在以前形而上学和逻辑中所找到的内容,主要都只是一些外表的材料。形而
上学和逻辑虽然曾有过普遍而经常的研究,后者甚至直到今天还仍然如此,
但是这样的工作很少涉及思辨方面,那不如说在大体上,仅仅是重复同样材
料,时而变得很空疏以至于琐屑肤浅,时而又是重新大量搬弄积年陈货;所
以,虽然经过这样的、常常仅只是机械的努力,而哲学的内容并不曾能够得
到益处。因此,①对思想的王国,作哲学的单述,即是说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
动去阐述它,或说从它的必然发展去阐述它,也是一样,这必定是一件新事
业,必须从头做起;但是那些已经获得的材料,熟知的思想形式,也应当看
做是最重要的范例,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和值得感谢的前提,即使它们不过是
时而这里、时而那里、提供一条不绝如线的线索或一些没有生命的骨骼,甚
至还是杂乱无章。
① 对象,指意识——译者
②(班堡和武茨堡,哥布哈,1807年)这个名称于下次复活节出版的
第2版中。将不再附上去。——下文提到的计划第二部分,包括全部其
他哲学科学,我从那时以后,就改用《哲学全书》之名问世,去年已
出至第3 版。——1831 年黑格尔原注
① 参看第85 页。
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里。人兽之别就由于思想,这句话
在今天仍须常常记住。语言渗透了成为人的内在的东西,渗透了成为一般观
念的东两,即渗透了人使其成为自己的东西的一切;而人用以造成语言和在
语言中所表现的东西,无论较为隐蔽、较为混杂或已经很明显,总包含首一
个范畴;逻辑的东西对人是那么自然,或者不如说它就是人的特有本性自身。
①但是,假如人们把一般的自然作为物理的东西,而与精神的东西对立起来,
那么,人们一定会说,逻辑的东两倒是超自然的,它渗透了人的一切自然行
为,如威觉、直观、欲望、需要、冲动等,并从而使自然行为在根本上成为
人的东西,成为观念和目的,即使这仅仅是形式的。②一种语言,假如它具有
丰富的逻辑词汇,即对恩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那就是它的优
点;介词和冠词中,已经有许多属于这样的基于思维的关系:中国语言的成
就,据说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这种地步;这些分词是很有用的,只不过
比字头字尾之类较少分离变化而已。重要得多的,是思维规定在一种语言里
表现为名词和动词,因而打上了客观形式的标记;德国语言在这里比其他近
代语言有许多优点;德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有相反
的意义,以至于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到语言的思辨精神:碰到这样的字,遇
到对立物的统一(但这种恩辨的结果对知性说来却是荒谬的),已经以素朴
的方式,作为有相反意义的字出现于字典里,这对于思维是一种乐趣。因此,
哲学根本不需要特殊的术语;它固然也须从外国语言里采用一些字,这些字
却是通过使用,已经在哲学中取得公民权了——在事情最关重要的地方,娇
情排斥外来语以求本国语纯洁,这种作风是最没有地位的。——一般地说文
化上的进步,特殊地说科学上的进步,都使较高级的思维关系逐渐显露,或
至少将这些关系提高到更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更密切的注意:即使是经验
的和威性的科学,也是如此,因为它们一般地都是在最习见的范畴(例如全
体与部分,事物及其属性等)之内活动。①例如在物理学里,假如说“力”这
一思维规定曾居统治 地位,那么,“两极性”这一范畴在近代却起了最重要
的作用,而且经已àtort et à travers[不管好歹],侵入一切领域,以至于
光学——它是一种区别的规定,在这种区别里,被区别者是联系而不可分的,
——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一种规定性,例如力,它所借以保持其独立性的那
种抽象形式,即同一性形式,消逝了;而规定的形式、区别的形式,它同时
又作为一个留在同一性中的不可分离者,出现了,并且成了流行的观念:这
样的事实有无限的重要。自然观察的对象以实在而牢固,这种观察通过实在,
本身带来了这样强制性的东西,要确定在观察中不再能忽视的范畴,即使这
些范畴与其他也同样有效范畴极不一贯,并且这种强制性的东西不容许像在
精神事物中那样较易出现从对立到抽象、到普遍性的过渡。
但是,②逻辑的对象及其术语,虽然在有数养的人中间,几乎是人所熟知
的东西,而熟知的东西,正如我在别处说过,③并不因此就是真知;
① 参看第86 页。
② 参看第85 页。
① 参看第85 页。
② 参看第86 页。
③ 《精神现象学》:“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
为它是熟知的。”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0 页。——译者
假如还要研究熟知的东西,那甚至会使人不耐烦,——还有什么比我们口里
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在使用的那些思维规定更为熟知的吗?关于从这种熟知的
东西出发的认识过程,关于科学思维与这种自然思维的关系,指出其一般环
节,这就是这篇序言所要做的事;有了这些,再连同以前导论中所包含的东
西,就足够对逻辑认识的意义,给予一个一般观念;这样的一般观念,是人
们在想要知道一门科学的内容本身是什么以前,首先要求具有的。
①“思维形式,在质料中时,它们是沉没在自觉的直观、表象以及我们的
欲望和意原之内的,或者不如说,沉没在带有表象的欲望和意原之内的——
没有人的欲望或意愿是没有表象的,——使思维形式从质料中解脱出来,提
出这些共相本身,并且使其成为考察的对象,像柏拉图、尤其是像以后亚里
土多德所作的那样,这首先应被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这是认识共相的
开端。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生活的一切必需品以及属于舒适和交通的东
西都已大体具备之后,人们才开始努力于哲学的认识,”②他以前还说过:“数
学在埃及成立很早,因为那里的祭司等级早就处于有利的地位。”③——事实
上,从事纯粹思维的需要,是以人类精神必先经过一段遥远的路程为前提的;
可以说,这是一种必须的需要已经满足之后的需要,是一种人类精神一定会
达到的无所需要的需要,是一种抽掉直观、想像等等的质料的需要,亦即抽
掉欲望、冲动、意愿的具体利害之情的需要,而思维规定则恰恰掩藏在质料
之中。在思维达到自身并且只在自身中这样的宁静领域里,那推动着民族和
个人的生活的利害之情,便沉默了。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一点又说:“人的天
性依赖于许多方面,但是这门不求实用的科学,却是唯一本来自由的,它因
此便好像不是人的所有。”①——一般说来,哲学还是在思想中,和具体对象,
如上帝、自然、精神等打交道,但是逻辑却完全只就这些对象的完全抽象去
研究它们本身。所以这种逻辑常常首先是属于青年的课程,因为青年还没有
被牵入具体生活的利害之中,就那些利害说,他们还生活在闲暇中,并且只
是为了主观的目的,他们才须从事于获得将来在那些利害的对象中进行活动
的手段与可能——而且从事于这些对象,也还只是理论上的。和上述亚里士
多德的观点相反,逻辑科学被看做是手段,致力于这种手段是一种临时性的
工作,其场所是学校,继学校而来的,才是生活的严肃与为真正目的的活动。”
②在生活中,范畴才被使用:范畴从就其本身而被考察的光荣,降低到为创造
和交换有关生活内容的表象这种精神事业而服务,——一方面,范畴通过其
一般性而作为缩写之用:——因为像战役、战争、人民或海洋、动物等表象,
自身中都包括了无数的外部存在和活动的绷节,而上帝或爱等这样的友象的
单纯性中,又概括了无数的表象、活动、情况等等!——另一方面,范畴可
作进一步规定并发现对象关来之用,但是这样一来,却使参预这种规定和发
现的思维,其内容与目的、正确性与真理都完全依赖于当前事物,而不把决
定内容的效力归于思维规定本身。
① 参看第86页。
②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2.982B。——原编者注
(参看商务印书馆中译本,第5页—译者)
③ 同上,A1.981——原编者注(参看商务印书馆中译本,第3页——译者)
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A2,982b——原编者注
(参看商务印书馆中译本,第5页。——译者)
② 参看第86—87页。
这样的使用范畴,即以前称为自然逻辑者,是不自觉的,而且,假如在精神中
,把作为手段而服务的那种关系,在科学的反思中,加之于范畴,那么,思维
一般就成为某种从属于其他精神规定的东西了。这样,①我们当然不是说我们
的感觉、冲动、兴趣为我们服务,而是被当作独立的力量和权力,所以,我们
如此感觉,如此欲望和意愿,对这或那发生兴趣,这些恰恰就是我们自身。这
倒不如说,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在为我们的感触、冲动、热情、利害之情(更
不用谈习惯)服务,而不是我们拥有它们,更不是由于它们与我们处于密切的
统一中作为手段而服务于我们。
这些气质和精神之类的规定,立刻就对我们表明其为特殊的,而与一般
性对立;因为我们在自身中,意论到这种一般性,在这种一般性中,我们有
了自由;并且我们认为在那些特殊性中,我们倒是被拘束了,被它们统治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更不能认为思维形式服务于我们,是我们拥有它们,而非
它们拥有我们;思维形式贯穿于我们的一切表象——这些表象或仅仅是理论
的,或含有属于感觉、冲动、意愿的质料,一一一是从其中抽引出来的;我
们还剩下什么来对付这些思维形式呢?它们本来自身就是一般的东西,我
们,我,怎样可以把自己当作超出它们之上的更一般的东西呢?假如我们寄
身于感觉、目的、利害中,而在那里感到受限制、不自由,那么我们能够从
那里回到自由的地方,就正是本身确定的地方,纯粹抽象的地方,思维的地
方。或者也可以说,当我们要谈事物时,我们就称它们的本性或本质为它们
的概念,而概念只是为思维才有的,但是谈到事物的概念,我们更不能说我
们统治了它们,或说结合成了概念的思维规定为我们服务;恰恰相反,我们
的思维必须依据概念而限制自己,而概念却不应依我们的任意或自由而稠
整。因此,既然主观思维是我们最为特有的、最内在的活动,而事物的客观
概念又构成了事物本身,那么,我们便不能站在那种活动之上,不能超出那
种活动之外,同样也不能超出事物本性之外。可是对后一种规定①,我们可以
撇开不管;它会提供我们的思维对事物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它与前一种
规定②是符合的:不过这样提供出来的,却阻仅是某种空洞的东西,因为事物
在这里会被提出来作为我们的概念的准绳,但恰恰是这个事物,对于我们说
来,却不是别的,而只能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概念。”③假如批判哲学对这种三
项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思维作为中介,处于我们和事物之间,而这个中介
不是使我们与事物结合,反倒是使我们与事物分离;那么、对于这种观点,
可以回答一句简单的括,即:纵使这些事物被假定为超出我们以外,超出与
它们有关的思维以外,而处于另一极端,它们本身也恰恰是思想物,并且因
为完全无所规定,所以只是一个思想物——即本身是空洞抽象的所谓“自在
之物”。
从这个观点出发,关系便消失了,就这个观点看来,④思想规定被当作只
是供使用的,只是手段,关于这个观点,上面所说的已经够了;与此相关联
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常常依照这个观点,把思维规定当作外在形式来把
握。
① 参看第87 页。
① 指事物的本性。——译者
② 指主观思维。——译者
③ 参看第87—88 页。
④ 参看第89 页。
——如前所说,在我们的一切表象、目的、利害之情和行为中一贯起作
用的思维活动,乃是不自觉地活动着的(自然逻辑);我们的意论面对着的
东西,是内容,是表象的对象,是使利害之情得以满足的东西;在这种情况
下,思维规定就被当作仅仅附着于内容的形式,而非内容本身。前面已经指
出过,并且一般也都承认,本性、独特的本质以及在现象的繁多而偶然中和
在倏忽即逝的外表中的真正长衣的和实质的东两,就是事物的概念,就是事
物本身中的并相,正如每个个人,尽管是无限独特的,但在他的一切独特性
中,首先必须是人,犹之乎每一头兽首先必须是兽一样:这并不是要说,假
如从还有其他多方面的讲语装点着的东西中,拿掉这个基础——这个基础是
否和其他谓语一样,也可以叫做谓语,还很难说,①———个个体还会成为什
么东西。这个不可缺少的基础、这个概念、这个共相,只要人们在运用思想
这个词时,能从表象中抽象出来,那它就是思想本身,不能看作仅仅是附着
于内容的、无足轻重的形式。但是,②一切自然事物和精神事物的思想,甚至
实体的内容,都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即它都是包含许多规定,并且还在它自
身中,具有心灵与身体之间,概念与和它有关的实在之间的区别;更深的基
础,是心灵本身,是纯概念,而纯概念就是对象的核心与命脉,正像它是主
观恩维本身的核心与命脉那样。这个逻辑的本性,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
在精神中起作用,任务就在于使其自觉。””③本能的行动与理智的和自由的
行动的区别,一般就来,就是由于后者是随自觉而出现的。当作为推动力的
内容,从它和主体的直接统一中被抽出来成为主体面前的对象时,精神的自
由便开始了,而精神过去却在思维的本能活动中,被它的范晴所束缚,支离
破碎,成为无穷杂多的质料。在这面网上,到处都结着较强固的纽结,这些
纽结是精神的生活和意識的依据和趋向之点,它们之所以强固而有力,耍归
功于这一点,即:假如它们呈现于意識之前,它们就是精神本质的自在自为
的概念。对于精神的本性说,最重要之点,不仅是精神自在地是什么和它现
实地是什么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它自知是什么和它现实地是什么之间的关
系:因为精神基本上就是意识,所以这种自知也就是精神的现实性的基本规
定。这些范畴,当其只是本能地起推动作用时,它们之进人精神的意識,还
是零碎的,因而也是变动不定和混乱不清的,并且它们对精神所提供的现实
性,也是这样零碎的、不确定的;纯化这些范畴,从而在它们中把精神提高
到自由与真理,乃是更高的逻辑事业。
① 这里是暗指康德所谓存在不能作为谓语的说法。——译者
② 参看第89 页。
③ 参看第90 页。
把一般概念和概念环节、思维规定,首先当作区别于质料而仅仅附着于
质料的形式来处理,这种办法曾经被说成是科学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本身说,
就作为真正认识的条件说,其崇高价值,过去都曾得到承认;这种办法,耍
达到被认为是逻辑对象和目的的真理,立刻就显得很不适宜。因为,①这样作
为单纯的形式,作为与内容有区别,它们就被当作是在一种规定中固定下来,
这一种规定就给它们打下了有限的烙印,并使它们不能把握本身是无限的真
理了。
① 参看第90—91 页。
不论从什么观点来看,把“真的”又重新与限制和有限性结成伙伴:
那总是它的否定的一面,是它的非真理、非现实的一面,甚至是它的终结的
方面,而不是它所以为真的肯定的方面。面对着单纯形式的范畴的荒芜不毛,
常识的本能终于觉得自己是那么蓬勃有力,以至轻蔑地把对于这些范畴的知
识,推让给学校逻辑和学校的形而上学,同时却忽视了这些线索已经被意识
到了的价值,并且在自然逻辑的本能活动中,尤其在故意抛弃对思维规定的
知识和认识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以作了俘虏,在为不纯的、因而是不
自由的思维服务。这类形式的汇集,其单纯的基本规定或共同的形式规定,
就是同一性;在汇集这些形式的逻辑里,这个同一性就是被称为A=A 的法则
和矛盾命题。常识对于拥有这一类的真理法则并继续教着这些法则的学校,
如此其失去敬意,以致因此而嘲笑学校,并且以为一个人,如果他真的按照
这类的规律说话,如:植物是——植物,科学是——科学等等以至无穷,那
是不堪忍受的。关于①推论规则的公式(事实上,推论是知性的主要用处),
如果忽视它们在认识中有它们必然有效的领域,同时又是理性思维的基本材
料,那是不公正的;同样,公平的看法是:它们至少也同等地可以作为错误
和诡辩的工具,并且不管人们如何规定真理,它们对于较高的真理,例如宗
教的真理,总是不能适用的;——它们根本只涉及知识的正确性而不涉及真
理。
把真理放在一旁的这种考察思维的方式,是不完备的;要补充它,唯有
在考察思维时,不仅耍考察那通常算做外在形式的东西,而且也要考察内容。
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自己显示出来,即:在最通常的反思中,作为脱离了形式
的内容的那种东西,事实上本身并不是无形式的、无规定的,——假如是那
样,内容就只是空的,就像是“自在之物”的抽象了,——内容不如说是在
自身那里就有着形式,甚至可以说唯有通过形式,它才有生气和实质;而且,
那仅仅转化为一个内容的显现的,就是形式本身,因而也就如向转化为一个
外在于这个显现的东两①的显现那样。”②随着内容这样被引入逻辑的考察之
中,成为对象的,将不是事物(die Dinge),而是事情(dleSache),是事
物的概念。这里也要记住,有的是大量概念,大量事情。这些“大量”之所
风被缩减,一部分如前面所说,由于概念作为思想一般,作为共相,就是对
浮现于不确定的直观和表象之前的大量个别事物的极度缩写;一部分也由于
概念首先它本身是概念,而这个概念只是一个概念,并且是实体性的基础;
其次,概念诚然是一个有了规定的概念,它本身的规定性就是表现为内容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