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净道论

_9 觉音(印度)
  为大种。
  如是此等一切界,以大的现前等的理由为大种。
  因为能持自相故,领受苦故,亦即不能超越一切界的相故为“界”。由于保
  持自相,及保持自己于适当的刹那故为“法”。以坏灭之义为“无常”。以怖畏
  之义为“苦”。所以说一切(四界)依于色、大种、界、法、无常等则为一。如
  是此界当以一与多而作意。
  (七)“以分别不分别”,在此等四界俱起时,若于每界的最低的纯八法等
  聚中,则无部分的分别,但依(四界的)相则有分别。如是以分别不分别而作
  意。
  (八)“以同分异分”,此等四界虽无上面所说的分别,但前二界(地水)
  重故为同分,同样的后二界(火风)轻故(为同分),前二界与后二界,后二界
  与前二界为异分。如是以同分异分而作意。
  (九)“以内外差别”,内四界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事(身语的二)
  表,及(女男命的三)根的所依,有四威仪,及自(业心时食)四的等起。外四
  界则与上述的相反。如是以内外差别而作意。
  (十)“以摄”,由业等起的地界与由业等起的其他(三界)为同一摄,因
  为它们的等起无异故。同样的,由心等而等起的(地界)与由心等而等起的其他
  (三界)为同一摄。如是以摄而作意。
  (十一)“以缘”,此地界,以水摄之,以火保护,以风支持,是(水火
  风)三大种的住处及缘。水界,以地而住,以火保护,以水支持,是(地火风)
  三大种的结着及缘。火界,以地而住,以水摄之,以风支持,是(地水风)三大
  种的遍熟及缘。风界,以地而住,以水摄之,以火遍熟,是(地水火)三大种的
  支持及缘。如是以缘而作意。
  (十二)“以不思念”,地界不知:“我是地”或“我是其余三大种的住处
  及缘”;其余的三界亦不知:“地界是我们的住处及缘”。其余的一切可以类
  推。如是以不思念而作意。
  (十三)“以缘的分别”,四界有业、心、食、时的四缘。此中由业等起的
  界,只以业为缘,非以心等为缘。由心等而等起的界,亦只以心等为缘,而非其
  他。业为业等起的界的生缘,据经说是其余诸界的近依缘(强因)。心为心等起
  的界的生缘,是余界的后生缘、有缘及不离缘。食为食等起的界的生缘,是余界
  的食缘、有缘、及不离缘。时节为时等起的界的生缘,是余界的有缘及不离缘。
  业等起的大种为业等起的诸大种之缘,亦为心等的等起的(诸大种之缘)。
  如是心等起,食等起,乃至时等起的大种为时等起的诸大种之缘,亦为业等的等
  起的(诸大种之缘)。
  此中,由业等起的地界为业等起的其他(水火风三界)的缘——是依照俱
  生、相互、依止、有及不离缘及依住处,但非依生缘。亦为其他(时、心、食)
  三(等起的)相续的诸大种之缘——是依照依止、有及不离缘,但非依住处,亦
  非依生缘。
  由业等起的水界,为其他(业等起的地火风)三界的缘——是依照俱生等缘
  及依结著,但非依生缘。亦为其他(时、心、食)三(等起)相续(的诸大种)
  之缘——是依照依止,有及不离缘,但非依结著,亦非依生缘。
  由业等起的火界,为其他(业等起的地水风)三界的缘——是依照俱生等缘
  及依遍熟,但非依生缘。亦为其他(时、心、食)三(等起)相续(的诸大种)
  之缘——是依照依止、有、及不离缘,但非依遍熟,亦非依生缘。
  由业等起的风界,为其他(业等起的地水火)三界的缘——是依照俱生等缘
  及依支持,但非依生缘。亦为其他(时、心、食)三(等起)相续(的诸大种)
  之缘——是依照依止、有、及不离缘,但非依支持,亦非依生缘。
  关于心、食、时等起的地界等,以此类推之。
  如是由于俱生等的缘的力量而起的此等四界之中:
  以一界为缘而起三界有四种,
  以三界为缘而起一界有四种,
  以二界为缘而起二界有六种。
  即是说以地界等的一一界为缘而起其他的各各三界,如是故以一界为缘而起
  三界有四种。同样的地界等的一一界以其他的各各三界为缘而起,如是故以三界
  为缘而起一界有四种。其次以前二(地水界)为缘而起后二(火风界),以后二
  (火风)为缘而起前二(地水),以第一第三(地火)为缘而起第二第四(水
  风),以第二第四为缘而起第一第三,以第一第四(地风)为缘而起第二第三
  (水火),以第二第三为缘而起第一第四,如是故以二界为缘而起二界有六种。
  在彼等四界中,地界是举步往返等时候的压足之缘。由水界随伴的地界,是
  立足之缘。由地界随伴的水界,是下足之缘。由风界随伴的火界,是举足之缘。
  由火界随伴的风界,是运足向前或向左右之缘。如是以缘的分别而作意。
  如是以语义等(的十三行相)而作意者,由一一门而得明了四界。于彼四界
  数数念虑作意者,依前述的同样方法而得生起近行定,因为这(近行定)是由于
  四界差别的智力而生起,故称为四界差别。
  (四界差别的功德)勤于四界差别的比丘,洞察空性,灭有情想。因他灭了
  有情之想,不会去分别猛兽、夜叉、罗刹等,克服恐怖,克制不乐与乐,不于善
  恶取舍,成大慧者,得至究竟不死(的涅槃)或来世而至善趣。
  有慧的瑜伽者,
  当常修习——
  这有大威力的四界差别,
  那也是胜师子的游戏。
  这是修习四界差别的解释。
  (论修定的结语)为了详示修定的方法,前面曾经提出这些问题:“什么是
  定?什么是定的语义”等。在那些问题中,(第七)“怎样修习”的一句,曾以
  各方面的意义解释完毕。
  在这里(的定)包括两种,即近行定与安止定。此中于(除了身至念及安般
  念的八随念而加食厌想及四界差别的)十业处中(的一境性)及于安止定的前分
  心的一境性为近行定;于其余的(三十)业处中的心一境性为安止定。因为修习
  了彼等(四十)业处,亦即是修习了这(安止定和近行定的)两种,所以说“怎
  样修习”的一句,曾以各方面的意义解释完毕。
  八、修定有什么功德
  其次对于所说的“修定有什么功德”的问题,有现法乐住等五种修定的功
  德。即:
  (一)(现法乐住)诸漏尽阿罗汉既已入定,念“我以一境心于一日中乐
  住”而修定,由于他们修习安止定,故得现法乐住的功德。所以世尊说“周那?
  此等于圣者之律,不名为损减(烦恼),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二)(毗钵舍那)有学、凡夫,从定而出,修习:“我将以彼定心而观
  察”,因为修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观)的足处(近因),亦因为修习近行定而
  于(烦恼)障碍中有(得利的)机会,故得毗钵舍那的功德。所以世尊说:“诸
  比丘!汝应修定,诸比丘!得定的比丘如实而知”。
  (三) (神通)其次曾生八等至,入于为神通基础的禅那,出定之后,希
  求及产生所谓“一成为多”的神通的人,他有获得神通的理由,因为修习安止定
  是神通的足处,故得神通的功德。所以世尊说:“他倾心于彼彼神通作证法,具
  有理由,必能成就于神通作证之法”。
  (四)(胜有)“不舍禅那,我等将生于梵天”——那些这样希求生于梵天
  的人,或者虽无希求而不舍于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胜有,而得胜有的功
  德。所以世尊说:“曾少修初禅的人生于何处?生为梵众天的伴侣”等。修近行
  定,必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五)(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七日
  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槃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
  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如是现法乐住等是修定的五种功德。
  是故智者,
  对于这样——
  多有功德能净烦恼之垢的禅定,
  当作不放逸之行。
  以上是说明以“有慧人住戒”一偈中的戒定慧三门而示清净之道中的定门。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了第十一品,定名
  为定的解释。
  第十二 说神变品
  兹因于地遍等得证第四禅的瑜伽者,当修瑜伽,成就所说的“修定而有神通
  的功德”的世间的诸神通,由于他修习这样的定而得证功德及更成坚固,且他既
  得具足那证得功德而成坚固的定的修习,则甚易成就于慧的修习,所以现在开始
  先论神通。即如世尊对证得第四禅的善男子,为示修定的功德及为了要说更微细
  的法,曾说(一)神变、(二)天耳界智、(三)他心智、(四)宿住随念智、
  (五)有情死生智的五种世间的神通。用这样的表示法:“当他的心如是得达等
  持遍净洁白无垢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工作住立不动之时,则他引导其心倾向于神
  变。他得享受于种种的神变: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一、神变论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
  者,于(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
  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
  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
  (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
  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么为“顺遍”?乃至怎么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丘,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顺次于八遍中百回千
  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
  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而至初禅,如是
  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禅”。
  (七)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同样的地遍而入第三禅定,自此除去地遍
  而入空无边处定,而后入无所有处定,如是不跳遍而仅于中间跳过一禅,故名
  “跳禅”。同样的对于水遍等的基本定,当可类推而知。
  (八)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中再入初禅定,后于青遍及于赤遍中
  亦然,象这样的不跳禅,仅于中间跳过一遍,故名“跳遍”。
  (九)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入第三禅定,而后除青遍而入空无边
  处定,后自赤遍而入无所有处定,象这样的跳过禅及遍,故名“跳禅与遍”。
  (十)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亦于彼地遍而入其他(二禅三禅四禅)的定,
  故名“超支”。
  (十一)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乃至白遍亦同入初禅定,如是于一
  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名“超所缘”。
  (十二)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入第二禅,于火遍入第三禅,于风
  遍入第四禅,除去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自黄遍而入识无边处定,自赤遍而入无
  所有处定,自白遍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一一地超越支与所缘,故名“超支
  与所缘”。
  (十三)于初禅确定五支,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二支,同样的第四禅,空无
  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为二支),只是这样的确定禅支,故名“支的确
  定”。
  (十四)同样的确定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确定所缘,故名
  “所缘的确定”。
  然亦有人主张:“支与所缘的确定”的,但在义疏中未曾述及,当然不成为
  修习之门。
  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调伏其心,则于预修的初学瑜伽行者,实无成就神
  变之理。即为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
  能得。作了遍的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
  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
  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
  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
  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即如:
  在三万具有神变的人来到长老芒果山看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的病,其中仅有
  八岁法腊的(佛)护长老相似。关于他的威力已如地遍中说。(摩诃罗哈纳瞿
  多)长老看见了他的威力说道:“诸君!如果(佛)护不在这里的话,则我们都
  要被责难不能保护龙王了。所以当行净除(烦恼)垢秽,自执(神变的)武器而
  行”。彼等三万比丘,遵守长老的教训,都得成为即刻现起神变的人。
  虽得即刻现起神变,但救护他人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犹如运物至山
  供养时恶魔骤降火雨,一长老即于空中,化作大地防止火雨。
  但是曾于宿作有力的修行,如佛,辟支佛及诸大声闻等,则可不必经过上述
  的次第修习,当证得阿罗汉果时,可得成就神变的行动及其他的(四)无碍解等
  的功德。
  所以当如金匠,欲作某些装饰品,以吹火等动作令金柔软,然后作装饰品;
  亦如陶师,欲作某种陶器,捏诸粘土而令柔软然后作诸陶器;初学者亦然,以此
  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以欲为主,以心为主,以精进为主及以观慧为主而入定,以
  转向等的五自在,令心柔软适于工作,修诸神变之行。然而若具宿世之因的人,
  亦可仅于诸变而修第四禅得诸自在。
  (神变修行的方法及引经的解释)世尊曾经指示神变修行的方法说:“彼如
  是心得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
  于神变,及证得种种神变。即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显
  身,隐身,穿壁,穿墙,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出没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
  沉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复经行如鸟附翼,日之与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
  之,虽梵天界身能到达”。
  依上面的圣典文句解释而抉择神变之论。此中:
  “彼”——是彼证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证得此第四
  禅。即是说次第的证得初禅等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
  “心”——是色界的心。
  “清净”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净故为“清净”。因清净故即为“洁白”
  ——光洁之义。
  由于破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等之秽故为“无秽”。无秽故“离随烦恼”。即彼
  心不为秽之染污。
  心善修习,故为“柔软”。即心得自在之义。因以自在活动故说心得柔软。
  因柔软故“适于作业”——即可作业及合于作业之义。因为只有柔软之心才适于
  作业,犹如经过炉火的黄金相似。这(柔软和适于作业)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习
  之故,即所谓:“诸比丘!我实未见有其他一法,象心这样的修习多作而成柔软
  适于作业的”。
  安立于此等清净性等故为“安住”。由于安住故“不动”——即不摇无动之
  义。或者自己以柔软及适于作业的状态而自在安住故“安住”;以信等摄护其心
  故“不动”,因为以信摄护之心不得为不信所动;以精进摄护之心不得为懈怠所
  动;以念摄护之心不得为放逸所动;以定摄护之心不得为掉举所动,以慧摄护之
  心不得为无明所动;以(智)光摄护之心不得为烦恼的黑暗所动。以此六法摄护
  成为不动。如是具备这(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于作
  业、安住不动)八支的心,则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了。
  亦可以另一种方法解说:即以第四禅定而“等持”;以远离诸盖而“清
  净”;以超越寻伺等而“洁白”;以没有为得禅的障碍的恶欲之行故“无秽”;
  以离诸贪欲等心的随烦恼故“离随烦恼”。而此(无秽及离随烦恼)两者,当知
  在《无秽经》及《布喻经》中说由于获得自在故“柔软”。由于近于神足的状态
  故“适于作业”。以完成修习而近于微妙的状态故“安住不动”。如成不动即是
  安住之义。如是具备这八支的心,则为(神通的)基础及足处(直接的原因)而
  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
  “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此中以成就为“神变”,即指成功之义及获得之
  义而说。因为由于完成及获得而称为成就。即所谓“有愿望者而成就他的愿
  望”。成就出离故为神变,因抗拒了敌对。成就阿罗汉道故为神变,因抗拒了敌
  对。
  另一种解释:神变之意的成就,与方便成就是同义语。因为方便成就而产生
  效果,故为(所愿)成就。即所谓:“质多居士是具有戒与善法的,如果他希望
  未来世为转轮王,可随愿而成。因为具戒者的心愿清净故”。
  另一种解释:以诸有情的成就为“神变”。成就,即是说成长而证上位的意
  思。
  (十种神变)彼有十种。即所谓“神变有十种神变”。更进一层的说:“什
  么是十种神变?(一)决意神变,(二)变化神变,(三)意所成神变,(四)
  智遍满神变,(五)定遍满神变,(六)圣神变,(七)业报生神变,(八)具
  福神变、(九)咒术所成神变,(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此中:
  (一)(决意神变)本来是一(身)而意念多(身),或意念百(身),千
  (身)及百千(身),以智决意我成多(身)。如是分别而显示的神变,是由于
  决意而成就的,故名“决意神变”。
  (二)(变化神变)他隐去本来的形态而显现童子的形态,或现为龙……乃
  至种种军队的形态,象这样所说的神变,是隐去本来的形态而变化起来的,故名
  “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兹有比丘,即从此身,化作另一个由意所成的有色
  之身”,象这样所说的神变,是由自己的内身而起另一个的意所成之身,故名
  “意所成神变”。
  (四)(智遍满神变)在生起(阿罗汉道)智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刹那之间
  所起智力的殊胜妙用,名为“智遍满神变”。即如这样说:由于无常观成舍断常
  想,故为智遍满神变……乃至于阿罗汉道成舍断一切烦恼,故为智遍满神变。例
  如(1)尊者薄拘罗的智遍满神变;(2)尊者僧结笈的智遍满神变;(3)尊
  者婆多波罗的智遍满神变。此中:
  (1)尊者薄拘罗幼年时,于某一吉日.在河中替他沐浴,由于乳母的不
  慎,使他落在河流中。一条鱼把他吞下去了。此鱼游到波罗奈城附近的渡头,为
  渔人所捕,并且卖给一长者的妻子。那妇人对此鱼起爱好心,说道:“我自己来
  煮”。当她剖开鱼时,忽见一幼儿在鱼腹中俨如金像,生大欢喜道:“我得一
  子”!这位受最后有者的尊者薄拘罗,在鱼腹中能得无恙,因为他自身当得生起
  阿罗汉道智的力量之故,为“智遍满神变”。其故事(此处略说)自当详论。
  (2)其次僧结笈长老当在母胎之时,他的母亲便死了,当用叉贯穿她的尸
  体放到薪堆去烧的时候,因叉触及胎儿的眼窝而出哭声,于是人们说:“胎儿尚
  生存”!便取尸而剖其腹,出幼儿给与他的祖母。他由祖母养育成年而出家,得
  证与四无碍解共的阿罗汉果。这样于火葬堆中而得无恙,因与上述(尊者薄拘
  罗)同样的理由,是尊者僧结笈的“智遍满神变”。
  (3)婆多波罗的父亲是王舍城的贫穷者。他为取薪而驱车至森林,集了薪
  束之后,晚上回到城门附近,当他卸下了牛的轭的时候,不料他的牛便闯入城内
  去了,他即令小儿坐于车足旁,自己入城去追牛。当他欲出城时,却已关了城
  门。城外有猛兽夜叉的横行,但小儿终夜在那里而得无恙。因与上述同样,名为
  他的“智遍满神变”。故事当另详述之。
  (五)(定遍满神变)在生起(初禅等)定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刹那之间所
  起的定力的殊胜妙用,名为“定遍满神变”。即如这样说:由于初禅而得舍断五
  盖之故……乃至由于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得舍断无所有处想之故,为定遍满神变。
  例如(1)尊者舍利弗的定遍满神变,(2)尊者僧祇婆的,(3)尊者羯那憍
  陈如的,(4)郁多罗优婆夷的,(5)差摩婆帝优婆夷的定遍满神变。
  (1)尊者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同住在迦布德迦精舍,新剃了头发,于月夜中
  露地而坐,有一凶恶夜叉,不听他的夜叉友的劝阻,给予舍利弗当头一击,声如
  雷鸣。此时长老,即于夜叉所击之时,安止于三摩钵底(定)中,虽被一击,亦
  无任何痛恼。这是由于尊者的“定遍满神变”。这故事从《自说经》中来。
  (2)僧祇婆长老入灭尽定,给牧牛的人们看见,以为他死了,便聚集草薪
  及牛粪等点火燃烧。然而甚至不能焚去长老的衣的一丝。这因为是依于他的
  (九)次第定而起奢摩他(止)的力量之故,为定遍满神变。故事来自经中。
  (3)羯那憍陈如长老,原是常常入禅定的。有一天夜里,他正坐在阿练若
  中入定,有五百盗贼盗了财物而去,他们想:“如今已无随后来追我们的人
  了”,并欲休息一回,看见长老以为是树桩,把所盗之物都放在他的顶上。他们
  休息之后动身而去,当取下了最初他们所置的财物时,长老亦因入定的时限而出
  定。他们看见长老动起来的形态不觉恐怖而号叫。长老说:“诸优婆塞,你们不
  要怕!我是比丘”。他们便来礼拜对长老而生净信并出家,证得了无碍解共的阿
  罗汉果。这里以五百束财物的积重亦无痛恼,是长老的“定遍满神变”。
  (4)郁多罗优婆夷是富兰那迦长者的女儿,因为尸利摩妓女对她起了嫉妒
  心,用一锅煮开的油灌到她的头上。郁多罗即在那一刹那入慈定。那热油竟如水
  滴自莲叶上滚落下去一样。这是她的定遍满神变。故事自当详述(今略)。
  (5)差摩婆帝是优填王的王后。摩健提婆罗门欲谋以自己的女儿为王后,
  令藏一毒蛇于琵琶中,然后对国王说:“大王呀!差摩婆帝要谋杀陛下,曾藏一
  毒蛇于琵琶中”。王见毒蛇而大怒道:“我必杀了差摩婆帝”!即拿了他的弓及
  浸了毒箭。差摩婆帝和她的五百侍女同对国王修慈。国王既不能放箭亦不能把它
  放下,只是战栗地站着。王后说:“大王,你疲倦了吗”?“是的,我疲倦
  了”。“那么你放下弓吧”。箭即落于国王的足下。于是王后教诫道:“大王,
  勿害无恶之人”!
  (六)(圣神变)于厌恶等的事物作不厌恶想而住等为圣神变。即所谓:
  “什么为圣神变?兹有比丘,若欲‘我要于厌恶的事物中作不厌恶想而住’,即
  能于彼作不厌恶想而住……乃至于彼舍、念、正知而住”。这只是心得自在的圣
  者才有可能,故名“圣神变”。即是说圣神变是具足漏尽的比丘,对厌恶不悦的
  事物,以遍满慈心或以作意为界而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厌恶喜悦的事物,以遍
  满不净或作意为无常而作厌恶想而住。同样的,对厌恶不厌恶的事物,亦以遍满
  慈心或作意为界而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厌恶厌恶的事物,亦以遍满不净或作意
  无常而作厌恶想而住。其次如说“他以眼见色而不生喜悦”等而起六分舍,对厌
  恶及不厌恶两种都避去而以舍、念及正知而住。即如无碍解道如是分别其义说:
  “怎样对厌恶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喜悦的事物以遍满慈心或念于界而住”等。
  这只是心得自在的圣者才有可能,故名“圣神变”。
  (七)(业报生神变)如鸟等能于空中飞行,名为“业报生神变”。即所
  谓:“什么是业报生神变?即一切鸟类,一切天神,一部分人类及一部分堕恶趣
  者,是名业报生神变”。此中一切鸟类的飞行于空中,是没有禅那或毗钵舍那
  (观)的关系。同样的,一切天神及劫初的一部分人类亦能飞行。还有如毕陵伽
  母夜叉女、郁多罗母(夜叉女)、补沙蜜多(夜叉女)、昙摩崛多(夜叉女)与
  一部分堕恶趣者,亦能于空中飞行,故为“业报生神变”。
  (八)(具福神变)如转轮王等能于空中飞行,名为“具福神变”。即所
  谓:“什么是具福神变?如转轮王,能够统领他的(象马车步)四军乃至马卒牛
  卒等于空中飞行。(1)如殊提居士的具福神变。(2)阇提罗居士的具福神
  变。(3)瞿师多居士的具福神变。(4)文荼居士的具福神变。(5)五大福
  者的具福神变”。略而言之,即具有福因而至成熟之时的妙用,为具福神变。此
  中:
  (1)殊提居士破了大地,涌出来宝珠的宫殿及六十四株劫波树(如意
  树),这是他的“具福神变”。(2)阇提罗居士生起八十肘高的黄金山(是他
  的具福神变)。(3)瞿师多居士曾于七处被杀,都得无恙,是他的具福神变。
  (4)文荼居士仅于一锄之处,出现了七宝所制的山羊,是他的具福神变。
  (5)“五大福者”,即名为文荼长者,他的妻子旃陀波陀曼悉利,他的儿子达
  能吉耶,他的媳妇苏曼那特唯及他的工人富楼那。在他们里面:长者洗他的头,
  望空中时,降下一万二千五百仓库,充满赤米。他的妻子只取一难利的饭,供全
  阎浮洲的住民也吃不完。他的儿子取一千袋的货币,散给全阎浮洲的生民,而钱
  币不尽。他的媳妇仅取一桶谷,施以全阎浮洲的住民,而谷也不尽。他的工人只
  用一犁,可耕左右七行,一次共耕十四行。这都是他们的具福神变。
  (九)(咒术所成神变)咒术师等飞行空中等,为咒术所成神变。所谓:
  “什么是咒术所成神变?即咒术师念了咒语,于空中飞行,亦于虚空现起象
  (军)……乃至现起种种的军队”。
  (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由于某种正加行,而得某种业的成就,故
  名“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即所谓:“由出离而成舍断爱欲,故为彼彼处正
  加行缘成神变……乃至由阿罗汉道而成舍断一切烦恼,故为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
  变”。这里是说明正加行为行道,叙述圣典的文句与前面(定遍满神变)的圣典
  相似。但在义疏中则作如是解说:由于作诸车形阵(轮形阵、莲花阵的军阵)等
  等,任何的工巧业,任何的医业,学习三吠陀,学习三藏,乃至作耕耘播种等的
  种种业而生妙用,为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于此等十种神变之中,(在长部沙门果经的)“神变”一句是说决意神变。
  但于此处(本书)亦应论及变化神变及意所成神变。
  (一)决意神变
  “于神变”——于各类神变或于各种神变。“引导其心倾向”——即如前述
  (以十四种调心等)的比丘,他的心已得神通的基础之时,为了证得神变,即引
  导此曾作神变的准备的心离去遍的所缘,而向于神变。“倾向”——即倾向于应
  得的神变。“他”——即是这引导其心的比丘。“种种”——为多种多类。“神
  变”——为神变类。“证得”——是经验接触作证完成之义。
  (1)(一身成多身神变)现在为示种种的变化,故世尊说:“曾以一身”
  等。此中:“以一身”——在现神变之前原来是一身的。“为多身”——即欲就
  近于许多人经行、或欲读诵、或欲请问而成百身千身。
  然而如何得此神变?即具足神变的四地、四足、八句、十六根本、以智决意
  (而得神变)。此中:
  “四地”——当知为四禅。即如法将(舍利弗)说:“什么是神变的四地?
  即初禅离生地,二禅喜乐地,三禅舍乐地,四禅不苦不乐地。因这神变的四地,
  令得神变、证神变、变作诸神变、生诸神变的功德、神变的自在及神变的无
  畏”。
  这里的前三禅之人,由于遍满喜及遍满乐而入乐想及轻想,成为轻乐及适于
  工作的身而获得神变,所以因此前三禅而至于获得神变之故,为(获得神变的)
  资粮地。但第四禅是获得神变的基本地。
  “四足”——即四神足。所谓:“什么是神变的四足?兹有比丘,(一)修
  习欲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二)修习精进(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三)修
  习心(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四)修习观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由于此等神
  变的四足,令得神变……乃至神变的无畏”。
  在上面的引文中:“欲三摩地”是以欲为因或以欲为主的定,即以欲作其所
  欲为主而得定是一同义语。精勤之行为“勤行”,即成为四作用的正勤精进是一
  同义语。“具备”即具欲定与勤行。“神足”是以另一门的成就之义,或因有情
  由此成功繁荣而至上位之义,故得神变的名称——即与神通心相应的欲定勤行之
  足的其余的心心所法所聚之义。即所谓:“神足即如是的受蕴(想蕴、行蕴)识
  蕴”。或以能行故为足,即到达(神变)之义。神变的足为神足,与欲等是同义
  语。所谓:“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欲依止,得三摩地,得心一境性,是名欲
  定。他勤行于未生诸恶而令不生……是名勤行。诸比丘!此欲,此欲三摩地及此
  勤行,是名欲三摩地勤行具备神足”。如是其余的(精进、心、观)神足之义可
  知。
  “八句”——即欲等八句。所谓:“什么是神变的八句?诸比丘!若有比
  丘,(一~二)于欲依止,得定,得心一境性,欲非是定,定非是欲,欲定相
  异。若有比丘,(三~四)于精进依止……若有比丘,(五~六)于心依止……
  若有比丘,(七~八)于观依止,得定,得心一境性,观非是定,定非是观,观
  定相异。于此等神变的八句而得神变……乃至神变的无畏”。此处欲是欲生神
  变,与定结合而得神变。精进等句亦同样。是故当知说此八句。
  “十六根本”——是以十六行相而心不动。所谓:“神变有几种根本?有十
  六种根本:(一)以不向下心于懈怠不动故不动,(二)以不向上心于掉举不动
  故不动,(三)以不染著心于贪不动故不动,(四)以不抗拒心于嗔不动故不
  动,(五)以不依止心于见不动故不动,(六)以不结缚心于欲贪不动故不动,
  (七)以离脱心于爱贪不动故不动,(八)以不相应心于烦恼不动故不动,
  (九)以离界限心于烦恼的界限不动故不动,(十)以一境性心于种种性的烦恼
  不动故不动,(十一)以信摄护心于不信不动故不动,(十二)以精进摄护心于
  懈怠不动故不动,(十三)以念摄护心于放逸不动故不动,(十四)以定摄护心
  于掉举不动故不动,(十五)以慧摄护心于无明不动故不动,(十六)以光明心
  于无明黑暗不动故不动。有此等神变的十六根本而得神变……乃至神变的无
  畏”。
  虽然此(不动之)义于前面的“如是于心等持”等句中已得成就(那里是指
  得第四禅者说),但现在为示初禅等(前三禅)是神变的地、足、句、根本,所
  以再说(不动)。前者是来自经中,后者是依《无碍解道》中说的。如是为了两
  者的不惑乱,所以再说。
  “以智决意”——比丘业已成就此等神变的地、足、句、根本诸法(前三
  禅),入于神通的基础禅(第四禅),出定之后,若欲成百身,念“我成百身,
  我成百身”而作准备定已,再入神通的基础定,出定后,而决意,由决意之心便
  成百身。于千身处亦同样。
  如果这样而未成(神变),再作准备定,再入禅定而出定后,即当决意。正
  如相应部(杂部)的义疏说:“当一回二回入定”。基础禅(第四禅)心有似相
  所缘,遍作(前三禅)心有百身所缘或千身所缘。而此等(百千身)是依具体
  的,不是依概念的。决意心亦同样的有百身所缘或千身所缘。彼(决意心)如前
  面(第四品地遍的解释)所说的安止心,于种姓心之后仅一刹那而生起,是属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