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净道论

_28 觉音(印度)
  在非想非非想处之后。
  此中:除了于道的过程生起的果之外,余者都是由果定转起
  的。如是这为(此果)于道的过程或于果定的生起法:
  不安者安,涅槃为所缘,唾弃世间乐,
  是清净寂静最上的沙门果。
  (沙门之果)甜如蜜,
  以有食素净乐可意极可意的甘露而滋润。
  这圣果之乐是无上乐,
  因为是智者修慧的所得,
  所以才能尝此圣果的乐味。
  这是修习毗钵舍那的功德。
  (三)可能入于灭定
  “可能入于灭定”,是说不但得尝圣果之味,当知这修慧的功
  德,亦能入于灭定,这里为了分别灭定而提出这些问题:(一)什
  么是灭定?(二)谁入彼定?(三)谁不入彼定?(四)于何处入定?
  (五)为什么入定?(六)是怎样入定?(七)如何在定?(八)如何出
  定?(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么?,(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么差
  别?(十一)灭定是有为或无为、世间或出世间、完成或不完成?
  此中:
  (一)“什么是灭定”?是以次第而灭心及心所法之不转起。
  (二~三)“谁入彼定?谁不入彼定”?一切凡夫、须陀洹、斯
  陀含、乾观的阿那含及阿罗汉不入定。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
  尽者(阿罗汉)入定。即如所说:“具二力故,三行安息故,以十六
  智行、九定行而得自在的慧,是灭定的智”。而此(灭定的)完成,除
  了获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尽者之外,余者是没有的。所以只是彼
  等(二者)入定,余者不然。
  这里,什么是“二力”?乃至什么是……“得自在者”?在这里我
  们可以不必说什么,因为都已解释其概举(即上面的引文)中说过。
  即所谓:“二力,即止与观的二力。什么是止力?以出离而得心
  一境性及不散乱是止力。以不嗔恚……以光明想……以不散
  乱……乃至以舍遣随观的入息……以舍遣随观的出息而得心一境
  性及不散乱是止力。止力是什么意义?即以初禅而于诸盖不动故
  为止力;以第二禅而于寻伺……乃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于无所
  有处想不动故为止力。于掉举、与掉举相共的烦恼及诸蕴不动不
  摇不震荡故为止力。这便是止力。
  “什么是观力?无常随观是观力;苦随观…无我随观…厌离随
  观…离贪随观…灭随观…舍遣随观是观力。对于色无常随观……
  对于色舍遣随观是观力。对于受…想…行…识…乃至眼…老死无
  常随观…对于老死舍遣随观是观力。以什么意义为观力?以无常随
  观而于常想不动故为观力。以苦随观而于乐想不动故…以无我随
  观而于我想不动故…以厌离随观于喜不动故…以离贪随观于贪不
  动故…以灭随观于集不动故…以舍遣随观于取不动故为观力。于
  无明、与无明相共的烦恼及诸蕴不动不摇不震荡故为观力。这便是
  观力。
  以三行安息故—— 以什么三行安息的呢?于第二禅入定者
  则寻伺的语行安息,于第四禅入定者则入息出息的身行安息。于
  想受灭定入定者则想与受的心行安息。即以此等三行的安息之
  故。
  以十六智行——是以什么十六智行呢?(1)以无常随观智行,
  (2)苦,(3)无我,(4)厌离,(5)离贪,(6)灭,(7)舍遣,(8)以
  还灭随观智行,(9)以须陀洹道智行,(10)以须陀洹果定智行,
  (11)斯陀含道……乃至(16)以阿罗汉果定智行。即以此等十六智
  行。
  以九定行——是以什么九定行呢?(1)以初禅定行,(2)以第
  二禅定行……乃至(8)以非想非非想处定行。(9)以为了获得初禅
  而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的(近行定)……乃至以为了获得非想
  非非想处定而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的(近行定)。
  自在——即以(1)转向自在,(2)入定自在,(3)在定自在,
  (4)出定自在,(5)观察自在的五自在。(1)遂其所欲之处所欲之
  时而得转向于初禅,因为转向无滞故为转向自在,(2)遂其所欲之
  处所欲之时得于初禅入定,因为入定无滞故为入定自在,(3)……
  在定……(4)……出定……(5)……观察因为观察无滞故为观察
  自在。于二禅……乃至遂其所欲之处所欲之时而得转向于非想非
  非想处……乃至观察,因为观察无滞故为观察自在。这便是以五
  种自在”。
  此中:“以十六智行”,是依最多的智行而说。在阿那含则只以
  十四智行。如果这样,岂非在斯陀含只十二(智行),而在须陀洹只
  十(智行)了吗?不然,因为(在斯陀含及须陀洹)是未断定的障碍
  的五种欲贪的;即是说他们未断此贪,故未得止力圆满,当此(止
  力)未得圆满,因为力弱,欲入当以(止观)二力而入的灭定是不可
  能的。可是在阿那含则已断彼(贪),所以此(止观二)力是圆满的。
  因为力圆满,故可能(入灭定)。所以世尊说:“从灭定而出定者
  的非想非非想处的善,依无间缘为果定之缘”。这是在发趣大论中
  只说关于阿那含的从灭定之出定。
  (四)”于何处入定”?是于五蕴有。何以故?因由次第定生
  故。于四蕴有(无色)是没有初禅等生起的,所以在彼处(四蕴有)
  不能入(灭)定。亦有人说(于四蕴有)是没有心所依的(故不能入
  灭定)。
  (五)“为什么入定”?因为厌恶诸行的种种生灭转起,想道:
  “即于现世而成无心,我将至于灭的涅槃而住于乐”,这样便入
  定了。
  (六)“如何入定”?即曾行预备的工作,依止观的努力,灭非
  想非非想处者,如是入(灭)定。因为以止努力者,则只得非想非非
  想处定为止;苦只以观努力者,则仅得果定为止。然以止观的努
  力,已作预备的行为,而灭非想非非想处者,则他入于(灭)定。这是
  略说。
  其次为详说:兹有比丘,欲入灭定,食事已毕,善洗手足,于远
  离处,坐于善敷的座上,结跏趺已,持身端正,置念面前,入初禅已,
  出定之际,而观诸行为无常苦无我。
  观有三种,即(1)行把握观,(2)果定观,(3)灭定观。此中:
  (1)行把握观是或钝或利,然而必为道的近因。(2)果定观当唯是
  利,犹如修道。(3)灭定观当不过钝亦不过利。是故他应以不过钝
  及不过利的观而观彼等诸行。
  此后入第二禅而出定,这里亦同样的观彼诸行。此后入第三
  禅……乃至入识无边处定而出定,这里亦同样的观彼诸行。其次入
  无所有处定而出定之后,作这样的四种准备行为:(1)使无损害属
  于诸人的资具,(2)僧伽的期待,(3)师(佛)召,(4)寿限。
  (1)“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即不是属于这比丘一身的,
  是属于众人的衣钵床椅住屋或其他的任何资具。他应决意使此等
  资具不受火水风盗及鼠等的损失。其决意的方法如下:“某某等物,
  于此(入定的)七日之内,不为火烧,不为水漂,不为风吹,不为盗贼
  所取,不为鼠等所啮”!当他如是决定,则(此等资具)于七日之内
  没有什么危险。如果他不作这样的决定,则未免受火等的损失,正
  如摩诃那伽长老的事相似:
  据说,这长老入了他母亲优婆夷的村落中乞食。那优婆夷施他
  一些粥,并请他在休息所中坐着。这长老便坐下而入灭定。当他在
  坐时,这休息所失了火,别的比丘们都各自拿了座具逃走。村人来
  集;见此长老说:“这懒惰的沙门,这懒惰的沙门”!火已烧了(屋的)
  盖草及竹木等,并已包围了长老。人们以水瓮取了水,灭了火,除
  了灰,净了地,向他散花礼拜。长老在预定之时而出定,看见了他
  们说:“我已被他们发现了”,便升空而去毕云古岛了。
  这是名为“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对于属于一己的衣服
  座具等是不需要作各别决意的。因为那是必然为定所保护的,如
  尊者僧祇婆的事相似。所以说:“尊者僧祇婆的神变是定遍满
  的,尊者舍利弗的神变是定遍满的”。
  (2)“僧伽的期待”,是僧伽的等待和期望。即直至这比丘来为
  止而不行僧伽羯磨的意思。在这里,那期待并非他的(入定比丘的)
  预备行为,但顾念期待是他的预备工作,所以他应作这样顾念:“如
  果当我坐于这里在七日之间入于灭定之时,僧伽欲行白羯磨等的
  任何羯磨,则不等什么比丘来召我时,我即出定”。先作如是决定而
  入定者,则必于那时而出定。若不这样做,在僧伽集合而不见他之
  时问道:“某比丘在那里”?答:“正在入灭定”。于是遣一比丘道:“你
  去!说僧伽召他”。此时这(使者)比丘去到入定者可以听得声音的
  地方站着说:“朋友,僧伽在等待你”,他便出定。这实在是因为僧
  伽的命令如是重大,所以他应预先顾念到它而入定,以能自动而出
  定。
  (3)“师召”,这里亦只顾念师召为他的预备工作。所以他应这
  样顾念:“如果当我坐于这里在七日之间入于灭定之时,或因发生
  了某些事故而师(佛)欲制学处(戒),或因必要而欲说法,则不等什
  么比丘来召我时,我即出定”。先作如是决定而入定者,则必于那
  时而出定。若不这样做,在僧伽集合而师不见他之时问道:“某比
  丘在那里”?答:“正在入灭定”。于是遣一比丘道:“你去!说我召
  他”。此时这(使者)比丘去到入定者可以听到音声的地方站着说:
  “师召尊者”,他便出定。这实在因为师召是这样的重大。所以他应
  预先顾念而入定,以能自动而出定。
  (4)“寿限”,是寿命的时限。即此比丘应善巧而知其寿限。他
  当顾念自己的寿行“于七日之间延续或不延续”而后入定。如果他
  不顾念于七日之间要灭亡的寿行而入定,而他的灭定是不能抵抗
  死的;又因于灭定中是没有死的,得于定的中途而出定。是故他
  必须先顾念(此寿限)而后入定。即是说对于余者(三预备行)或可
  不顾念,但对于此则必须顾念。
  他这样入无所有处定而出定,作此预备的行为之后而入非想
  非非想处定。在那里经过了一或二心(刹那)而成无心,便与灭定
  接触。然而为什么不转起二心以上的心呢?由于灭的加行之故。此
  比丘以止观二法双双的结合,直至八等至都是次第灭的加行。因为
  不是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加行)而是灭的加行,故不转起二心以上
  的。其次如果那比丘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不行这预备工作,入非想
  非非想处定,则此后不能成为无心,唯又退转住于无所有处。这里
  当说行于未曾行过的道路的人的譬喻:
  据说一位行于未曾走过的道路的人,在中途来到了一个满水
  的峡谷,或者一处在通过深深的泥沼中而被烈日晒得很热的岩石,
  因为他的衣服没有穿的适当,所以一下峡谷便怕打湿资具而再来
  此岸而立,或者一踏上岩石便因足烫而转来此方而立。正如那人因
  为没有穿好衣服,所以一下峡谷或只一踏热石便回来此方而立。如
  是瑜伽行者亦因没有做预备工作,所以只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便转
  来住于无所有处。如果已经来过此路的人,到了这里,穿紧一衣于
  身,另一衣拿在手上,便得涉过峡谷,或一踏热石便至彼方。如是这
  行了预备工作的比丘,入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则此后必得无心接
  触灭定而住。
  (七)“如何在定”?如是入定者,若无中途寿尽,僧伽的期待
  及师召,则依此(灭定的)时限而在定。
  (八)“如何出定”?在阿那含以生起阿那含果(而出定)在阿
  罗汉以生起阿罗汉果(而出定),如是有二种出定。
  (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么”?是向于涅槃,即如这样说:
  “朋友毗舍佉,从想受灭定而出定的比丘的心,向于远离,倾于
  远离,赴于远离”。
  (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么差别”?此义已在经中说过,所谓
  “朋友,这死者命终者,是他的身行息灭。语行……乃至心行息
  灭,寿尽,暖消,诸根破坏。而此入于想受灭定的比丘,亦是他的身
  行息灭,语行……乃至心行息灭,可是寿未尽,暖未消,诸根未曾破
  坏”。
  (十一)“灭定是有为或无为”等的问题,这是不该说(灭定)是
  有为、无为、世间及出世间的。何以故?因为它的自性非有之故
  然而此定是依入定者而说入定,故可以说这是完成的而不是不完
  成的。
  因为智者修习了圣慧而入此——
  圣者所行的寂静而称现法涅槃的定。
  所以入此灭定的可能性,
  说是在圣道中慧的功德。
  (四)成就应供养者等等
  “成就应供养者等等”,不但是能入灭定,当知成就应供养者等
  等,也是这修出世间慧的功德。概而言之:因为他修此(出世间的
  道慧),所以这修慧者是人天世间的应供养者、应奉者、应施者,应
  合掌恭敬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其次各别而言,(1)曾修初道慧的:(一)虽以钝观而来的钝
  根者,亦名为“极多七番”,于善趣有经过七次轮回之后而成苦之灭
  (般涅槃)。(二)以中等的观而来的中根者,名为“家家”,于善(趣
  之)家经过二或三次流转轮回之后而成苦之灭。(三)以利观而来
  的利根者,名为“一种了”,生于人有一次之后而成苦之灭。(2)修
  第二道慧的,名为“斯陀含”(一来),经一次来此世间后而成苦之
  灭。(3)修第三道慧的,名为“阿那含”(不还),他们由于根的不同
  有五种而离此世终结,(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无行
  般涅槃,(四)有行般涅槃,(五)上流至阿迦腻吒行(色究竟)。
  此中:(一)“中般涅槃”,即生于任何的净居天中,未达于中寿
  而槃涅槃的。(二)“生般涅槃”,是过了中寿而般涅槃的。(三)“无行
  般涅槃”,无行,即不以加行而生于上道(阿罗汉道)的。(四)“有行
  般涅槃”,有行,即以有加行而生于上道的。(五)“上流至阿迦腻吒
  行”,即从其所生之处,流向上方,直至升到阿迦腻吒(色究竟),在
  彼处而般涅槃。
  (4)修第四道慧的,(一)有的成为“信解脱”,(二)有的成为
  “慧解脱”,(三)有的成为“俱分解脱”,(四)有的成为“三明者”,
  (五)有的成为“六神通者”,(六)有的成为“获得种种无碍解的大
  漏尽者”。有关于此(第四道)的曾说:“在道的刹那,此圣者名为
  解结;在果的刹那,他便名为曾解结者,是人天世间的最胜应施者”。
  修此圣慧有这样多的功德,
  智者应该好乐于修习。
  至此,已经解说了在
  有慧人住戒,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的偈颂中以戒定慧三门所示的清净道中的修慧的功德。
  为善人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完成第二十三品,定名
  为说修慧的功德。
   结  论
  有慧人住戒,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我提出了此偈之后又说:
  大仙所说之偈的戒等种种义,
  现在我要如实的解释;
  对于那在胜者教中已得而难得的(那些)出家(的人们),
  如果不得如实认识到包摄戒等安稳正直的清净道,
  虽然欲求清净而精进,
  可是不会到达清净的瑜伽者,
  我今依照大寺住者所示的理法,
  为说能使他们喜悦极净抉择的清净道;
  是故一切欲求清净者,
  应当谛听我的恭敬说。
  这些我在前所许的,也都说过了;然而在这里:
  那些戒等诸义的决定说,
  也是根据五部尼迦耶的义疏的理法,
  取自一切所说的决定说,
  可说脱离一切复杂的过失;
  欲求清净而有净慧的瑜伽者,
  应该尊重于此清净道。
  我因受了属于有名的上座(部)
  最胜分别说(部)的大寺住者系
  具有智辨生活严净律行与行道相契的
  并以忍辱柔和慈悲等德庄严其心的
  大德——僧伽波罗的恳请,
  并且为欲正法久住造此论;
  我愿将此一切所得的功德,
  回向一切众生受利乐。
  今以五十又八诵分的圣典(量),
  造完清净道论无障碍。
  并愿一切善巧世人的意欲,
  都得迅速成就无障碍。
  (清净道论毕)
  这是饰以最清净信、觉慧、精进、集诸戒行正直柔软等德,深入
  自宗义及其他宗义、具足聪慧、对于三藏及诸义疏等的世尊教法而
  有权威的智力、大文法家、文字学者、天赋词章优美的雄辩家、合理
  的演说家、优胜的理论者、大诗人、为那些对于饰以六神通及种种
  无碍解之德的上人法而有权威觉慧的上座部的明灯的大寺住者的
  诸长老系中的庄严者、有广大清净的觉慧、由其尊师授与觉音之名
  而称为摩楞陀笈多迦的长老造,定名为清净道论。
  直至那净心者如如者世间的最胜者
  大仙佛陀的名字的住世,
  对于那些欲求出世的善男子,
  此论亦得存续而示净戒的方法。
  由我写成此论的功德,
  以及其他福业所感的来世,
  愿于三十三天而乐于戒德,
  不着五欲证初果;
  愿以最后之身得见世间第一的救主、
  利乐一切有情的弥勒牟尼的牛王,
  听了智者宣示的正法,
  证得最高之果光扬胜者的言教。
  ——清净道论毕——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2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