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探事情原委——看货币战争》作 者: 卫红宇

_5 卫红宇(当代)
  此外,泽兰省政府在破产的美国雷曼兄弟银行有500万欧元存款,原本预期在2013年能收回900万欧元,不料风云突变,现在面临收不回本金的可能。该省负责财政的高级官员表示,省政府正在研究是否能索回全部或部分存款,但结局如何很难预料。
  除了省市财政受到金融危机的挤压外,在金融危机阴霾笼罩全球经济之际,欧洲交通重镇——荷兰的运输业也成为受害最大的行业之一。
  荷兰《电讯报》2008年10月29日报道,该国运输物流行业协会TLN的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该行业经历了6年来最惨淡的一季:46%的荷兰运输公司业务量同比下降,跨国运输公司中则有54%业务下滑。据估算,至少100家运输企业在今年年底前将被迫关门,数千人将因此失业。
  荷兰运输物流行业协会会长亚历山大·萨克斯对这一情况深表忧虑。他呼吁运输行业公司之间相互帮助,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为了抵制金融危机的冲击,荷兰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救市措施。2008年10月19日,荷兰政府宣布向荷兰国际集团注资100亿欧元,以强化其核心资产,抵御金融危机冲击。
  荷兰财政部当天宣布,政府将以每股10欧元的价格购买荷兰国际集团一种特殊股票,这种股票可作为荷兰中央银行认可的一级核心资产。政府所持特殊股票收益率不低于8。5%,荷兰国际集团可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回购这些股票。
  作为支持荷兰国际集团的“条件”,政府将在荷兰国际集团监事会任命两名成员,他们对重大投资和收入分配等决策等握有否决权。
  据荷兰国际集团介绍,由于投资失利和资产减记,该集团估计第三季度将亏损5亿欧元。这是该集团50年来首次面临季度亏损。
  2008年10月28日,荷兰政府又宣布向荷兰最大的保险公司全球人寿保险公司注资30亿欧元,以帮助其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是荷兰政府继本月19日救助本国最大的金融机构荷兰国际集团之后再次出手援助大型机构。这次的注资方式也与对荷兰国际集团的救助相仿。
  根据荷兰财政部和中央银行28日达成的协议,政府将购买价值30亿欧元的全球人寿保险公司的一种特殊股票,这种股票不会导致原来股东的股本“被稀释”。
  作为救助条件,荷兰政府将任命两名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监事会成员,他们在重要的收购、投资或薪酬决策上持有否决权。这两人须参加监事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和提名委员会以及公司治理委员会。此外,公司所有董事须放弃本年度奖金,公司辞退员工时开出的辞退金不得超过其一年工资额。
  荷兰%T%X%T%小%说%共%享%论%坛%全球人寿保险公司当天发表公报说,该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净亏损3。5亿欧元。荷兰财政部表示,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后,仍然是“健康、经营良好并有充足缓冲资金的保险公司”。
  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是世界三大保险公司之一,总部位于荷兰海牙,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3万名雇员。
  在采取注资救市的同时,荷兰政府也在金融制度方面进行改革。荷兰金融市场监督管委员会处长Mnder
  Laan在2008年11月3日举行的关于“荷兰金融业发展的借鉴与思考”的主题演讲中指出,金融危机给荷兰的金融机构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荷兰不得不变革金融制度,稳定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
荷兰:向国际集团注资100亿欧元(2)
  Mnde
  rLaan在会上着重介绍了荷兰的中央银行。荷兰的中央银行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有着非常好的国内和国际名声。荷兰的央行是全世界金融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在变革过程当中,中央银行必须在保持中央银行本身声誉的情况下,按照不同的部门和不同行业来分类和进行监督和监管。荷兰有两个重要的金融机构,这两个机构是DNB和MAF,也就是荷兰中央银行和金融市场管理局。DNB是中央银行和管理保险和监管部门的结合,就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和其他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荷兰在变革过程中迅速地改变一些重要的制度。
  MnderLaan强调,本次变革的目标是稳定金融,所以在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的同时,还要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Mnder
  Laan指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金融危机给荷兰的金融机构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为了缓解危机带来的压力,荷兰需要实施一个欧洲委员会的单一政策,保证欧洲央行的声誉,改变支付的系统,对所有面对的危机比较保证支付系统顺利和顺畅,与此同时,荷兰还得加强对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和投资银行的监管力度。Mnder
  Laan还提到养老基金在荷兰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资产作为荷兰GDP的比例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每一个荷兰人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养老基金。
乌克兰:削减行政开支,限制个人外汇汇款(1)
  在金融⑥T⑥X⑥T⑥小⑥说⑥共⑥享⑥论⑥坛⑥危机的袭击下,乌克兰的钢铁产业遭遇重创。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拥有11家钢铁企业,素有“钢都”之称。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钢材需求大幅萎缩,钢材价格一路走低,作为世界第七大钢铁生产国的乌克兰损失惨重。
  2008年10月中旬,乌克兰工业政策部称,由于乌钢铁企业产品库存骤增,目前全国半数大型炼钢炉已停产,钢铁企业正考虑将其余高炉也停产。钢铁业是乌克兰的支柱产业,中央财政收入的47%来自钢铁业,钢铁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钢铁产品出口占乌出口总额的40%。毫不夸张地说,乌克兰钢铁业一旦破产,全国经济岌岌可危。
  在乌克兰,遭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的远不止钢铁业,货币市尝股市、房地产市场以及银行体系亦深受其害。在2008年,乌克兰货币格里夫尼亚对美元的汇率就像坐上了“过山车”。2008年第二季度,格里夫尼亚迅速升值10%。但进入9月份后,格里夫尼亚汇率开始大幅下跌,一度贬值达20%。后来,在乌央行干预下,格里夫尼亚汇率反弹约10%。
  分析人士指出,乌银行债务总额高达384亿美元。2008年末,各银行将大量购买美元用于还债。另外,随着冬季来临,乌克兰将耗费为数不多的外汇储备从俄罗斯购买过冬天然气。这些都将导致本国货币进一步贬值。在证券领域,乌克兰第一证券交易所主要股指较年初已下跌77。2%。因股指跌幅过大,股市曾多次暂停交易。房地产市场也出现“拐点”,乌建筑领域出现近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专家预测,2009年乌建筑开工面积将大幅减少。
  乌克兰第六大银行乌工业投资银行近来出现挤兑风波,尽管乌央行对其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仍未能缓解该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乌央行只好临时接管该行。据报道,截止到2008年10月末,向乌央行请求贷款援助的银行已有25家。由于储户信心不足,仅10月前两周,乌克兰储户就提前提取存款62亿格里夫尼亚,占银行定期存款总额的2。7%。为防范银行业出现更大风险,乌央行宣布,未来半年内禁止储户提前提取定期存款,同时禁止银行扩大贷款规模。
  经济学者指出,乌克兰经济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2/3来自出口产业。因此,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对乌经济走势影响巨大。乌钢铁和化工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一半。前些年,上述产品之所以卖得好,得益于低廉的进口天然气价格。如今,乌克兰进口天然气价格已由2005年的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179。5美元,2009年预计将达到300美元。乌前经济部长拉诺沃伊认为,乌钢铁和化工企业如不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将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当地媒体认为,相比欧美和亚太国家,乌克兰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救市措施明显不足。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乌克兰总统尤先科还要求政府拨款8000万美元用于举行提前议会选举,政局动荡将使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
  因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形势恶化,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乌克兰政府从2008年11月开始将行政开支削减20%。这是乌克兰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10月2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的。
  季莫申科说:“今天我们已经在政府会议上决定,将所有权力执行系统的行政开支削减20%。这一决定从2008年11月1日起生效。”
  她同时表示,这一削减不涉及工资、退休金和社会福利。季莫申科说:“工资和退休金将按照通货膨胀水平提高。”她还表示,新的社会福利将暂缓实施。
  在削减行政开支的同时,乌克兰中央银行还颁布限制个人外汇汇款规定。据乌克兰《共青团真理报》2008年11月3日报道,根据该规定个人非贸易业务每月向境外汇出外汇等额不得超过1。5万格里夫尼亚。但是,如果个人能够提出外汇汇款的书面理由,则每月外汇汇款等额放宽至7。5万格里夫尼亚。该规定不涉及个人向境外支付医疗、转运患者、安葬亲属费用的汇款。此前,根据乌央行2008年2月颁布的个人外汇汇款规定,个人每个银行工作日可向境外汇出等额不超过1。5万格里夫尼亚的外汇。
  除了国内政府采取救市措施外,乌克兰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申请援助。IMF在2008年10月27日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期限为24个月的165亿美元的贷款,但前提是,乌克兰议会需通过法规来确保此笔贷款是用于支持该国的银行体系,同时,乌克兰需要通过控制社会开支和收窄经常账户的亏空来平衡其预算。
  受次贷危机影响,乌克兰主要股指2008年以来已经下跌了70%。此前乌政府已经下令限制银行储蓄账户取现,并接管了数家银行,但是并未能有效控制危机。国际评级机构惠誉10月17日下调了乌国家信用评级。惠誉表示,乌克兰金融危机加剧,货币贬值、银行压力加大,而实体经济严重受损的风险也正在加大。
  由于投资者大举抛售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债券和货币,东欧国家遭受沉重的打击。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大量外资逃离,该地区正面临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如果不能积极应对的话,乌克兰或者匈牙利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冰岛。
埃及:采取一揽子紧急措施(1)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呈现向全球蔓延之势。在此种形势下,埃及政府密切关注着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影响的同时,还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2008年年初以来,埃及股市主要股指已累计下挫近50%。10月7日,埃及股市主要股指猛跌1100多点,跌幅超过16%,创两年来新低。股市的动荡显示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经济增长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本财政年度埃及经济增长率可能从2007~2008财年的7。2%降到6%左右。
  金融危机已经引起了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和埃及政府的高度关注。民族民主党召开书记处会议,分析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会议报告认为,埃及有能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维持埃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2008年10月12日,埃及总理纳齐夫在与埃及中央银行行长奥克达、投资部长毛希丁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埃及的银行系统、证券市场以及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但纳齐夫同时强调,目前金融危机对埃及银行业的影响尚不明显,他相信埃及的银行系统有能力应对危机。
  自2004年以来,埃及加快了银行系统改革,一些大银行通过兼并增加了资本。与此同时,埃及央行还强化了审计制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埃及银行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此外,埃及央行已经采取了包括外汇储备多元化、限定外国存款最高额度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抵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所带来的冲击。埃及贸工部长拉希德2008年10月8日发表讲话说,埃及的银行系统目前尚未受到严重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依然充足。
  在经济增长方面,纳齐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本财政年度埃及经济增长率可能从2007~2008财年的7。2%降到6%左右。分析人士认为,金融危机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埃及的旅游和能源出口等支柱产业将成为埃及政府关注的重点。
  为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埃及贸工部长拉希德2008年10月14日宣布,埃及政府将采取一揽子紧急措施,希望以此刺激经济增长。
  2008年10月15日,拉希德在与埃及出口委员会、工业联合会和工业发展协会召开的会议上说,埃及政府和执政党已经与各大企业和银行业进行了沟通和协商,将采取一系列特殊和紧急措施维持工业和出口贸易行业的持续增长。
  拉希德说,这些措施包括为出口贸易经营者提供资金支持,为工业生产者提供贷款方便,制定法律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埃及港口在运输集装箱和贸易方面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对内贸易。
  此前,埃及投资部长马哈茂德·毛希丁也曾表示,世界金融危机减少了在埃及的国外投资来源,埃及出口增长率受此影响短期内会有所回落,因此应当促进内需,大力发展国内贸易。
  2008年10月17日,埃及财政和保险部长加利、贸易和工业部长拉希德以及投资部长毛希丁召开会议,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埃及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商讨维护经济稳定的措施。此前,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连续两次召开部长会议,讨论金融危机对埃及经济的影响。
  此外,为了回应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对埃及出口冲击的可能,埃及贸易和工业部部长穆罕默德·拉希德2008年10月18日宣布,埃及已经取消了水泥和钢铁产品的出口税。
  此前,在国内外对埃及水泥和钢铁需求增强,提升了价格并导致国内市场短缺时,埃及政府加征了出口税。政府对水泥征收出口税85埃及镑/吨,对钢坯征收出口税为180埃及镑/吨。政府认为该税有利于对政府为水泥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廉价能源的行动进行补偿。
  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形势,政府现在更担心国外减少的需求将冲击埃及的出口商。“这项措施在贸易与工业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埃及出口和贸易平衡造成不良影响而作努力的框架下被采龋”贸易与工业部副部长Sayed
  AbuQumsan说。“如果有任何干扰当地市场的情况发生,税收将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征收以稳定市场。”该官员补充说道。
法国:建立“战略投资基金”(1)
  2008年9月23日,法国周日报刊登了IFOP(法国民意研究所)进行的一份民意测验,表明81%的法国人对经济危机中的法国经济表示担忧,并有73%的法国人认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除绝大多数人对法国经济表示担忧外,并且普通人也开始关心经济走势,在法国,经济类报纸销量就大涨,经济类专业网站的点击率也大幅上升。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法国最大的经济类报纸《回声报》堪称是最大的受益者。2008年9月份这份报纸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大涨了21。5%,刷新该报历史上的月销售纪录。特别是9月15日至19日这一周,由于大量报道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事件,《回声报》当周销量同比大涨43。7%。同时,法国第二大经济报纸《论坛报》也取得了不错成绩。9月19日,由于该报头版头条“摆脱危机的20条建议”广受关注,当日报纸的销量大涨35%以上。
  另外,《论坛报》网站目前每天的点击量比往常高出45%。不少金融信息网站目前的日点击量达到105万次,比往常高出50%。经济类期刊的销量也大幅上涨,多家期刊的销量同比涨幅超过20%。分析人士指出,法国人民现在普遍对眼下的金融危机感到忧虑,他们迫切想要知道每天又有什么新的进展和变化。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尽管以储蓄为主营业务的法国银行系统逃脱了“倒闭劫难”,但金融危机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重创法国经济。据统计,2008年第二季度法国经济已出现0。3%的负增长,法国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
  2008年10月29日,法国巴黎媒体报道称,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扫荡了法国大小企业,让各行业对未来前景忧心忡忡。为了自保,法国银行均收紧银根,不仅银行间彼此停止拆借,对企业和个人的放贷条件也日益苛刻。不少新建企业和中小企业因为借钱难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又导致停工停产。分析人士称,贷款封顶、利率提高让家底薄弱的中小企业备受煎熬。
  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以及恢复金融市场信心,法国政府在2008年10月13日公布了高达36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旨在通过为银行发行债券提供担保和参与银行资本重组等方式帮助银行摆脱融资难的困境,从而进一步督促银行在融资后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人以及地方政府发放贷款的力度。
  为了进一步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2008年10月23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公布了价值1750亿欧元的措施,来提升法国减速的增长。这些措施包括税收减免、创建主权投资基金以及向法国企业注资等。萨科齐称,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不会很快结束,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快进行。新的主权经济投资基金将在2008年底前设立,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该基金将作为中长期投资者运作,符合国家利益。
  23日公布的这些措施似乎与3600亿欧元的贷款担保和资本注入相分离。萨科齐并未明确表示这1750亿欧元是指的新措施还是包括其他经济改革。他表示,法国需要一项刺激方案和新的经济支持措施。
  在23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还宣布,法国政府年底前将建立“战略投资基金”,其主要使命是避免股价大幅下跌后本国重要企业落入外资手中,以确保本国经济安全。
  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至欧洲,导致欧洲主要股市大幅下跌。包括法国主要大型上市企业的法国CAC40股指2008年年初以来已跌去近半。法国电力公司、道达尔集团和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等大型上市企业的股价均遭“腰斩”。
  股价下跌使企业并购成本大幅下降。因担心本国大企业沦为外资并购对象,萨科齐宣布政府2008年年底前将建立“战略投资基金”。该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法国信托投资银行,部分资金则从市场上筹集。根据相关安排,一旦法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陷入困境或可能遭外资收购,“战略投资基金”就会以投资、入股等形式进入该企业。
  这种做法在法国并不少见,而是早有的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最新体现。法国政府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一贯采取这一做法。每当这些企业陷入困境或面临外资收购时,政府均会干预,以免因企业易主而威胁法国能源、金融等战略经济部门的安全。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最新案例是政府2008年7月促成能源巨头法国燃气公司和苏伊士公司合并。2006年2月,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宣布有意收购苏伊士公司,法国政府随即针锋相对地推出法国燃气和苏伊士的合并方案,经过两年多努力最终促成两家公司合并后组建一家姓“法”的能源集团。
法国:建立“战略投资基金”(2)
  法国电气巨头阿尔斯通公司的经历更能说明法国政府对战略企业的干预政策。阿尔斯通公司几年前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政府多次伸出援手,直接购买公司股份,为其争取高额贷款,连总统和总理出访时都力争为阿尔斯通“化缘”寻求订单。目前,阿尔斯通已成功扭亏为盈,业务蒸蒸日上,成为法国“经济爱国主义”政策成功实施的样板。
  金融危机在欧美肆虐之际,各大上市企业股价节节下跌,屡屡传来大银行破产和并购的消息,欧美金融领域格局正在经历版图重新划分。随着股市进一步调整,实体经济中的工业版图可能也会面临重新划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酝酿成立“战略投资基金”,但“战略投资基金”的数额尚未确定,有法国官员称规模可能达到1000亿欧元(约合1260亿美元),但这一说法随后遭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拉加德否认。至于基金如何运作,分析人士认为政府最有可能的做法是在股价低迷时购买企业股票,市场转暖时再抛售股票获得收益,进而利用收益支持其他可能陷入困境的企业。
  此外,出席第七届亚欧峰会前夕,法国总统萨科齐再次宣布推出一系列经济新举措,意欲以“大手笔”资金投入和免税待遇向举步维艰的法国企业注入“强心剂”,继续向企业传递积极信息:国家将以“资本干预”方式帮助他们共渡金融难关。
爱尔兰:政府向银行注资(1)
  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为了维持本国银行的稳定,爱尔兰政府在2008年12月份宣布拨出100亿欧元对国内六家主要银行进行输血救援。爱尔兰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说:“政府已决定通过国家养老储备基金或其他途径同这些银行现有股东及私人投资者一起,支持一项总值高达100亿欧元的金融机构资本重组计划。”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爱尔兰财政部说,设立这项资本重组基金的目的,是保证银行业的长久稳定,以及促进资金流动,振兴萧条的经济。当局将考虑的支援方式包括:收购银行股票,或为银行担保。财政部规定,获得注资的银行必须遵守财政设定的透明度与商业操守条例,但这六家爱尔兰银行也受促继续寻求私人投资。
  由于金融危机蔓延,多家欧洲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各国金融形势动荡。爱尔兰是首批积极应对全球信贷危机的国家之一,爱尔兰2008年10月初在欧洲国家中率先宣布担保国内储蓄机构所有个人存款安全,担保额度超过400§T§X§T§小§说§共§享§论§坛§0亿欧元,担保期限为两年,但未对银行实行拯救或国有化。财政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了保障纳税人的利益,政府将分开考虑和批准个别银行的申请。
  2009年2月11日,爱尔兰政府宣布,正在将70亿欧元资金注入该国两家主要商业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和爱尔兰银行。
  爱尔兰财政部长布赖恩·勒尼汉当天对外界表示,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政府正对上述两家银行各注资35亿欧元。作为交换,政府将获得两家银行有固定分红的优先股以及在未来按议定价格购买普通股的权利。此外,两家银行还承诺将扩大商业信贷规模、推迟收回还款违约房贷客户的住房以及削减高管薪酬。
  2008年12月,爱尔兰政府宣布一项针对本国商业银行的注资方案,其中对爱尔兰联合银行和爱尔兰银行计划各注资20亿欧元,对另一家机构英爱银行注资15亿欧元。11日宣布的对前两家银行的注资额度明显扩大。而由于此前曝出高管隐瞒贷款损失丑闻,英爱银行已经被政府国有化。勒尼汉当天明确表示,目前政府没有对爱尔兰联合银行和爱尔兰银行进行国有化的打算。
  由于经济急剧放缓,爱尔兰财政状况迅速恶化。随着爱尔兰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支持受创的银行业,市场的担心也在与日俱增。
  专家预计,在金融危机过去以前,爱尔兰政府还要为本国的银行业投入数十亿欧元。同时,深度经济衰退也对爱尔兰的财政收支造成严重影响。据预测,爱尔兰经济可能在2009年收缩6%,2010年还将收缩2。5%;2009年财政赤字可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2010年达到13%。
  2009年3月2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爱尔兰政府向爱尔兰银行注资35亿欧元的紧急救助计划。
  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爱尔兰银行是爱尔兰4大商业银行之一,在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该行的救助有利于爱尔兰整顿金融秩序,稳定经济状况,因此这一紧急救助措施符合欧盟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家救助法规。
  据悉,爱尔兰政府注资后,将持有爱尔兰银行25%的股份。爱尔兰政府是3月初将这一计划正式通知欧盟委员会的。
谨防美元贬值影响中国经济安全(1)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由于中美之间贸易关系密切,美元贬值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表露了对美元不断贬值和美国经济走势的深深忧虑。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对另一个大国的经济形势表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和美国目前分别是世界上第三大和第一大经济体,两国又分别是对方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经济上呼吸相通,彼此牵挂。正是因为如此,美元贬值不仅仅是美国的事情,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安全,使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美元贬值首先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带来了新的困难。美元贬值导致世界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除非中国政府采取更加自由的汇率政策,允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升值,否则,中国政府便需要不断地投放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缓解市场压力。而不断增加人民币投放,则意味着中国政府失去了通过紧缩银根来冷却过热的国民经济政策选择。这一点正是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国内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2003年6月起,中国货币政策显示出央行对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担忧。央行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并且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抑制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从外汇市场大量买入外汇储备,而大量外汇储备买入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增加从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从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角度出发,央行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导致外汇占款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规模急剧增长。如果从减小通胀压力角度出发,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造成市场利率提升,从而拉大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利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同时存在。即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完全的资本流动这三个目标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必须得放弃其中的一个。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在目前资本不完全流动前提下,要维系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与汇率机制之间必然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冲突。
  如果允许人民币随美元贬值,那么进口价格上涨和国外对其出口需求的上升,可能导致通胀加剧,从而要求政府对经济施行力度更大的行政调控手段,这与宏观目标背道而驰。但如果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那么1。45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将立即面临损失。美元贬值对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造成了直接损失。
  其次,美元贬值加大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胀压力上升是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之一。自2007年5月CPI指数突破3%以来,6、7、8月的CPI指数连创新高,分别达到4。4%、5。6%和6。5%。11月CPI指数同比上涨6。9%,再创新高。
  美元汇率下降所导致的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外部推动压力的渠道是,进口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其次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最终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据统计,在中国的19大类出口商品中,有7大类始终保持逆差,其中5类主要是资源类产品。美元下滑和国际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本应导致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然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国内对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导致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并未相应转化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例如,在中国2007年1月至9月贸易逆差最大的几类产品中,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铜矿砂及其精矿分别位居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位。不过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以及有色金属类价格指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而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指数也仅仅是缓慢上涨。
  此外,由于中国制造业存在较为普遍的产能过剩,竞争相对激烈,导致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从2006年年中起,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就存在反向运动趋势:CPI不断上升,而PPI不断下降。这种负相关首先意味着CPI的上升并非由工业品价格上升所导致,其次意味着大量依赖进口能源和初级产品的制造业企业不能把新增成本转嫁给购买者,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
谨防美元贬值影响中国经济安全(2)
  专家指出,从各种价格指数的走势来看,第一,CPI在2008年上半年之前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到2008年夏季将因为食品价格的回落而下降;第二,随着国内能源和初级产品定价机制的逐渐市场化,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将会逐渐上升,其上升趋势视放开价格的幅度而定;第三,随着企业对过剩产能的消化,以及制造业企业产业整合的开展,未来的PPI指数将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发生联动,短期内PPI指数可能呈现出缓慢爬升趋势。
  美元贬值除了对中国宏观调控加大难度和致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还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从2001年到2007年的近6年间,美元对欧元、加拿大元、澳元等货币的贬值幅度高达40%以上,与英镑的汇率也贬值近35%。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累积幅度已经达到10。6%。但是,由于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两年多来,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分别贬值了8。2%和5。1%。这对于中国和其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状况不仅仅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利于中国调整自身经济结构。
  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国际市场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在推动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方面,正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国为了进口与过去同等数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现在需要出口更多的商品。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正在受到因美元不断持续贬值的损害。所有这些都归结为美元贬值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
  为了应对美元贬值带来的经济困境,我国政府部门被迫采取价格管制政策,对石油、成品油和粮食等价格进行行政管制。与此同时,对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企业进行“补贴”。这种政策补贴虽然暂时控制了通胀的传导,但其负面效益也越来越明显,其直接损失就是继续维持了中国的廉价商品出口,造成国民福利的大量流失,实际上是我们补贴全世界、并为全世界特别是为美国转嫁金融风险埋单;价格管制的间接损失就是延缓了价格体系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人民币升值究竟有哪些利与弊(1)
  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第一季度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幅度更是高达4。06%,不仅刷新了2007年四季度刚刚创下的季升幅2。77%的记录,也是1994年中国外汇市场建立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大的一个季度。按照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13。67%。
  人民币升值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元疲弱。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扩大,美国一些金融机构遭到重创,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美联储为此几次降息,导致市场抛售美元,美元指数连续下跌。美元的贬值造成欧元、澳元、日元等货币汇率上升,人民币也大幅升值。
  对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对中国有利。升值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2008年渣打银行的报告认为,人民币需要更大幅度的对美元升值,以降低中国进口原油、大豆、铁矿石等原材料以及玉米、小麦等粮食价格的成本,缓解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也有利于缓解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同时,降低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对改善百姓生活有利。
  与此相反,有些专家认为,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又不能通过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来抵补因本币升值所降低的经济增长出口拉动的话,我国经济将会面临增速急剧下降的“硬着陆”风险。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呢?客观地讲,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特殊的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这一点,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之争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从实质上看,人民币升值显然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以及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创汇”已不算难事;另一方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仍在高位趋涨,各地引进外资已不再是“多多亦善”。因此,持续大额的贸易顺差以及规模庞大的外资引进,致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大,外汇供给不仅不再短缺,而且似乎已经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正是本国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
  事实上,在我国,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不能自由兑换,且本国外汇市场仍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因此,中国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是人为扭曲的结果。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是:当贸易顺差与资本顺差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时,外汇流差不多只有经常项目一条路可走,关键的资本项目却有严格的行政审批把住关口,因此,为了承接不断流入的外汇,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买入国内市嘲过多”的外汇,由于外汇占款剧增,人民币投放被迫增大。这样,一方面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及风险加大;而另一方面却形成了本币“流动性过剩”,热钱浪涌,从而催生经济过热及资产价格泡沫化。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倒逼”的结果。
  金融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来说,既有有利影响,也存在不利影响。针对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有利影响,金融专家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具灵活性,与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第二,有利于解决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由于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中国产品始终保持着“廉价”的优势。在多数国内企业可以承受的幅度内,人民币适度、小幅升值,表明中国不惜牺牲自身利益为贸易伙伴着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第三,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也可以降低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升值可以降低部分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惠及国内消费者。同时,由于很多出口企业实际是“两头在外”企业,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多来自国外,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同样美元单位的货物可以少支付人民币,实际上是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第四,有利于降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近年来,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同胞越来越多。国人出国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商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看看值不值,结果是太不值。而人民币适度升值,则意味着我们手里的钱将更值钱。
  第五,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我国的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减少了自己的收益,让外国进口商渔翁得利。升值后如提价,可能失去市场;不提价,可能增加亏损。因此,只能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究竟有哪些利与弊(2)
  第六,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如果外来的需求减少,无疑会缓解所谓供不应求的局面,给虚火发烧的国内房地产市场降温,对降低房价产生正面效应。
  人民币过快升值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们币升值是当前最热的话题,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第二,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
  第三,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四,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其实,人民币过快升值并非只对中国带来负面影响。金融专家认为,在国际间经济往来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一方的动荡也会引发另一方的不稳定。因此,如果国内企业、行业的出口因升值而减少,很难保证我们的贸易伙伴会毫发无损。升值压力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欧美很多国家的许多百姓难以享用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无论是转而使用本国产品,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替代品,都可能导致本国物价水平上升,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在人民币升值利弊兼具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应把握好进度和尺度,并从容、冷静、沉着应对,兼顾现实和未来。
  首先,应该遵循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考虑外界的态度,但不屈从外部的压力。一是坚持原则,明确我方的主体和主导地位;二是善于沟通和斗争,有理有利有节,让对方明白一损俱损的道理;三是坚持小幅、稳步地推进,把幅度控制在多数国内企业短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其次,不要急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不能一方面升值,另一方面减少退税,双管齐下,企业难以承受。升值是面对外部压力适当妥协的结果,而退税政策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控。
  第三,以应对升值压力为契机,调整我们的出口结构乃至产业结构。那些低附加值的特别是以严重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出口商品,我们可以逐步放弃。
  总之,在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我国应该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历史教训,以国家利益为重,切不可盲目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要正确评估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沉着应对。
不可低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1)
  2008年4月1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人民币6。992元。2008年6月3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凌厉攀升至6。9295,在6月伊始的两个工作日内,连升177个基点,创下汇改以来第40次新高。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了“6时代”。
  人民币升值“破7”或跨入“6时代”是否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它对中国经济及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于这些问题,金融界人士各抒己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的现状持续下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
  易宪容指出,人民币升值可以对国内快速上涨的价格起到一定的紧缩作用,这种理解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推导,与中国的实际差距比较大。因为,目前中国通货膨胀最为根本的原因不是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传导,而是前几年房价快速上涨导致的结果。可以说,快速上涨的房价不回归理性,中国式的通货膨胀要全面回落是不可能的。
  并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更多的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因为,人民币的小幅升值一直在强化人民币升值的市场预期。而这种市场预期正是目前国际热钱涌入中国最根本的原因。从已有数据来看,尽管2008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顺差增长压力有所减缓,但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并没有减弱。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182亿美元。3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50亿美元,同比少增97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大量国际热钱正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中国。
  此外,人民币升值如果过快,就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倒闭。目前,这种情况已在沿海一些地方发生。尽管这些出口企业倒闭并非完全是汇率因素,但人民币快速升值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当大量出口企业倒闭时,大量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农民工失业的聚集效应一旦由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稳定就面临巨大的挑战。
  针对上述情况,易宪容认为,中央政府决不可低估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与易宪容持相反观点的一些海归派却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中国的出口,减小贸易顺差,央行被动增发的人民币数量会减少,由货币因素引发的通胀随之下降;可以大大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负担,降低国内企业成本,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有利于消费,因为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而使进口产品价格变得“更便宜”了。
  的确,对于处于高通货膨胀的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抑制通胀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专家认为,人民币若升值过快,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抑制通胀,反而可能加大通胀压力。事实上,人民币升值步伐从2007年开始加速,而我国的物价也恰恰从2007年加速上涨。并且,当人民币升值过快,企业不堪承受其重,纷纷倒闭的时候,就可能因产品供应的减少而推动物价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已使得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或被迫转行。相关报道指出,2007年,仅广东地区倒闭的企业就超过一万家,引发人们对就业问题的担忧。
  虽然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原材料成本降低,但在我国依靠进口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国内原材料。即使原材料依靠进口的企业,也难以真正从人民币快速升值中获得好处。一方面,由于国家资源垄断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的怪圈始终未能打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进口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民币升值抑制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也就是说,企业不得不为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的一点好处,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我国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就纺织行业来说,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就下降1%~4%,目前,纺织行业整体利润率平均仅在5%左右,人民币升值正在蚕食企业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有专家表示,如果人民币升值提速,我国2008年可能有1/3以上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倒闭。
  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从许多企业的生存状况就能一目了然。那么,人民币升值,消费者又能占到多少便宜?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是不可能被进口商品取代的,中国民众对国内产品的消费偏好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有大的变动。我们应该清楚,导致我国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低的,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3倍。人民币升值到什么程度,才能使国内民众敢消费国外的粮食?
  还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提速,可以削弱热钱涌入的原动力——升值预期,从而阻击热钱涌入。问题是,人民币升值提速意味着热钱投机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当今,与人民币当初“破8”时相比,“破7”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国家面临着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面对企业艰难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正视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弊端。
  因此,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不能只注重其益处,而低估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1)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已推动各国经济、金融相互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单一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及当作储备的缺陷越来越大。在反思危机产生根源的同时,各国都提出了加强国际间监管及扩大国际货币种类的各种意见,可谓危中见机。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然而,有金融专家指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也潜在着一定的机遇。“对中国来说,看到危机,更要看到机会。”中国国务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称,美国通过大量的货币发行进行次贷危机的救援,为未来美元泛滥留下了隐患,也增大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
  众多金融专家认为,中国要实现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必须解决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矛盾,这需要依托于金融的崛起,而金融崛起则要求拥有国际化的货币环境。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从整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大于挑战。并且,这次危机也不同程度地创造了人民币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多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鉴于这种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各国在不断比较与衡量打破美元惯性的收益和成本,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预期,美元将无法再维持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世界贸易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格局,以及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将作根本性调整。
  当然,世界经济格局短期内很难因一次危机而彻底改变,短期内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在未来一段时期有可能出现欧元和美元争夺主导权,日元和人民币伺机出击的局面。但最终能否出现多强鼎立的局面,仍将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消长,但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必然发展趋势。
  从单极向多极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核心要义在于,全面提升欧元、英镑、人民币和日元等货币地位。人民币虽然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但中国拥有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之重要一员。
  强国决定强币,支撑一国货币地位的是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升到7。7%,并保持世界第三位的排名。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形成负面影响,但就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中国通过采取上调部分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等系列措施,部分缓解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因此,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不乏有利因素。此外,危机倒逼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这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并且,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并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事实上,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正在迈出。
  长期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红辉说:“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三个步骤。如今,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扮演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打下基础。而此前我国央行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6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今后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
金融危机中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2)
  对于跨境结算,有媒体评论说,此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路透社援引中国政府网的消息称,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4月9日,美国彭博社报道说,在中国与阿根廷、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之后,中国就一直在寻求人民币的国际化。报道援引荷兰国际集团驻新加坡经济学家蒂姆·康登的话说:“这是向中国资本结算自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
  不过,专家也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已提上日程,但前路漫漫,至少有几个门槛要迈过。首先是要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其次,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需要一个具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作支撑。最后,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说,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而就中国现实情况来看,金融专家认为,目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成为区域性货币还是比较现实的。人民币应首先成为区域性货币,然后再成为国际货币。
  “中国国内现在问题也不少,有许多人主张人民币走出去,去美国抄底,成为国际货币,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我们要在先处理好国内问题的基础上,借这次金融危机之机,使得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也是中国的经济能够承受的。”社科院财政与经济贸易研究所研究员温桂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温桂芳指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就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离建成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尚有很大距离。
人民币汇率该何去何从(1)
  自从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升值是人民币汇率的唯一走势,虽然期间速度和节奏有所变化,但升值的方向和升值的预期从来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在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还是境外的NDF市场,所反映出来的各种信号都表明人民币会继续升值。
  奥运会过后,随着美国金融动荡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2008年11月底到12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4天下跌,尤其是12月1日,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回落156个基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跌近500个基点,创下自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因此,人们对人民币汇率未来的走势首次出现了争议,一方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步伐将会停止,甚至在2009年会出现贬值;另一方则坚持认为人民币升值是长期过程,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就坚持人民币汇率在2009年将会贬值的观点,在中金公司2008年10月中旬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哈继铭指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下滑区间,外贸出口方面2009年可能有更显着的下降,2008年由于有出口订单的滞后因素,外贸出口看上去下降不是很快,但2009年会加速下滑。此外,外贸以外的热钱流入也不可能像过去那么踊跃了,而境外公司在全球信贷紧缺的情况下,会将之前留在中国的资金包括利润留存撤出,多个力量的作用之下,人民币对美元将出现贬值。他预测,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会贬值2%。
  与哈继铭不同的是,一些国际投行则对人民币的升值前景依然乐观。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布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但是在悲观的预测之下,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预测仍然没有改变——高盛给出的预测是2009年3%的升幅;瑞银认为2009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将达到6。5,升值幅度接近3%;巴克莱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放缓”。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同样认为人民币缺乏贬值的基矗他分析称,当外贸顺差减少时,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的程度会相对缓解;但由于供绝对大于求的局面不会发生改变,人民币升值的基本态势自然也不会变化。当前,尽管中国的外贸顺差有减少迹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外贸顺差不会消失或转变为逆差,因而,人民币贬值没有市场基矗据他测算,即使出口在未来一直保持同比10%的较低增幅,同时进口以其两倍的幅度增长(即同比20%),中国直到2010年6月以后才可能出现持续的外贸逆差。有鉴于此,他认为人民币汇率不会贬值。
  针对人民币未来汇率的问题,2008年11月10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丁志杰指出,离岸市场最早是在9月份出现了人民币贬值预期,人民币兑美元远期汇率出现贴水。出现贴水的原因,一来是由于美国连续降息,人民币利率已经比美元高,息差倒挂,从利率平价的理论来看,高利率货币应该是贴水的。另外一方面,过去尽管人民币利率比美元高,但人民币仍然升水,就反映人民币升值压力大。而2008年11月底到12月初人民币汇率的贬值恰好说明人民币汇率正在接近或者说已经达到了均衡汇率,被低估的情况正渐渐消失。
  丁志杰认为,从未来的经济基本面来看,尽管金融危拖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中国的表现仍好于其他国家。因此,人民币仍然是一个强势的货币。他指出,人民币从低估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当然,这个均衡是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基本面来讲的,如果我国的经济基本面相对其他国家还是比较好的话,依然会支撑人民币走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在当前,一切经济行为都应以稳定为主,人民币汇率不宜大幅波动。短期来说,人民币不但不会贬值,还有可能继续升值。
  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在发表观点时指出,从国际因素来看,美国自布什政府上台以来,其一意孤行的内政外交政策存在巨大缺陷与失误,近两年已受到国际国内的普遍质疑。美国总统大选结束,民主党上台,美国即将迎来内政外交政策的颠覆性调整。那时,除了在军事上可能做出迅速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之外,还将在经济上重新健全财政,执行更为谨慎的货币政策,以重振美元币值。
  于学军说,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预计美元必将重拾升势,在1~2年之内升值10%~20%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一来,人民币一方面升值10%~15%,另一方面美元又升值10%~20%,两厢合起来便带动人民币兑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升值约20%~35%,从而使人民币在这段时间内极有可能出现升值到顶的局面,因此就开始从升值转变为贬值。
  于学军认为,尽管从长期看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但短期来看仍将难以大幅升值。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及其治理的影响,美元除非突然发生崩溃,其下一步的走势会持续升值;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周期的出现,人民币难以在短期再持续升值。
人民币可否成为硬通货(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家地位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币也重新唤起世界的注意。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的现金量迅速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信誉正逐步提高。
  2007年10月20日,在第七届“金葵花·南都财金论坛”上,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汇率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六个硬通货。
  2007年11月14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博士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在当前,中国部分周边地区居民已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国际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因此人民币已有“小美元”之称。
  曹红辉做了多年的翔实调研发现,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被当作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较广,在老挝的东北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替代本币在境内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而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缅甸禅邦重镇小勐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
  曹红辉介绍说,人民币在越南流通范围也非常广,已经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经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在西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流通。其中,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哈萨克斯坦,大约有十多亿元人民币。在中亚其他国家流通的人民币总共也有十多亿元。
  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特别是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国的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强。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区。据悉,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另外,在我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的稳定和坚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流通,完全是市场需要和选择的结果,也是投给中国发展前景最真实的“信任票”。
  基于人民币日益广泛的流通领域,有金融专家指出,人民币难以遏制的强势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使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中的硬通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