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80118073254522

_4 王仁湘(现代)
元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据古地磁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70万年,亦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
元谋人的文化遗物有石核和刮削器两种。大量的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表明,元谋人可能已开始了人工用火的历史。与之伴出的动物群绝灭种几乎占100%,多为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动物。当时的自然环境应是森林和草原。
观音洞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贵州省黔西县沙井观音洞命名。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该文化的石制品多以硅质灰岩为原料,石片多以锤击法产生。石器中刮削器占大多数,还有砍斫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刮器和雕刻器等。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多为森林动物,一部分为山地竹林动物,还有些喜水动物,由此可知当时的自然环境多草木、竹林,分布有较多的湖泊或沼泽。
观音洞文化与北京人文化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南北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观音洞文化的技术传统在西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汤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雷火山。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
主要收获是发现了两件人头骨和一枚牙齿化石,同时出土了古动物化石4000余件。对研究当时气候、环境、动物群迁徙及其与人类关系等一系列课题有重要意义,填补了中国直立人地域分布上的空白。
和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石灰岩洞穴中。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属直立人。
和县人体现了直立人的典型体质特征,脑容量较小,总体形态与北京人相似,但又有某些进步性,属直立人的进步类型。伴出有骨片和鹿角,脊椎动物化石包括了华北和华南中更新世的常见种属。
马坝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属早期智人。
马坝人的化石是头骨的一部分,部分特征表现了与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但其颅骨骨壁较薄,有着较北京人略大的脑容量,表现了智人的进步性,代表了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转化的重要环节。遗址未发现文化遗物,伴出有19种脊椎动物化石。
富林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该文化石制品以小石器为主,属小石器技术传统,原料多为燧石,绝大多数为石核、石片,石器极少,仅见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砍砸器。伴出有少量动、植物化石,发现有用火遗迹。
左镇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莱寮溪,属晚期智人。其年代距今大约30000—20000年。
遗址中发现有人顶骨、额骨、枕骨和牙齿等。顶骨化石外表为棕色,并带有黑色斑点,矢状缝尚未愈合,顶结节不显著,似为一年轻男性个体。左镇人可能是由大陆渡海移居台湾的,其发现将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早了一万多年。
长滨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台湾省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5000年。
该文化石制品多以砾石为原料,常见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骨角制品丰富,有长条尖器、两头尖器,有孔骨针和凿形器等。伴出的木炭表明长滨人已掌握了用火技术。他们住在洞穴里,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
鸡公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鸡公山。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文化年代约为距今 一至二万年,下层年代当更早。
上层出有500余件石制品,多为石片石器,器型以小型刮削器为主。下层的重要发现是揭露了一个较完整的人类居住、活动面,包括五座石圆圈居住址和一处石器加工区。所出石制品有石片、石核及大量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其中三棱尖状器是该遗址代表性器物。
盘县大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贵州省盘县大洞。文化堆积物上层年代约距今数万年至30余万年,地质年代跨经整个中、晚更新世。
遗址主要发现有人类化石、烧骨、炭屑、灰烬、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石器主要有刮削器、钻、斧、镐、砍斫器、锤和砧等。伴出的动物化石有六目39种哺乳动物及鸟、鱼类,部分为绝灭种。
铜梁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四川省铜梁县张二塘村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21550±310或25450±85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所出文化遗物中石制品多以石英岩为原料,石器加工粗糙,个体粗大,主要有砍斫器、尖状器和刮削器。伴出有植物化石及华南动物群成员的化石。
猫猫洞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位于贵州省兴义县猫猫山。据铀系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14600±1200年,地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
该地点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主要用锐棱砸击法打片,石核、石片均粗大且规整,石片石器较多。所有石器均形状规则,器型粗大,类型稳定,加工精致,以尖状器和单凸刃刮削器为代表。另外出有磨制或刮制的骨、角器及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
柳江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洞穴中。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柳江人是目前中国及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晚期智人。他的前囟点较现代人靠后,表现了原始性。面部短宽、眼眶低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接近。其主要特点说明他们属于蒙古人种。柳江人在时代上较山顶洞人和资阳人为早,代表了蒙古人种的早期类型。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遗存
灵井文化
华北地区中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南省许昌灵井遗址命名。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的较晚时期。
该地点出土了分属两个个体的股骨两段,虽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和现代人的很接近。采集石片和石器共1353件,其中细石器较多,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小型厚刃斧状器等。另外还发现有骨化石刮削器、赭石块及一块有磨制痕迹的扁平小砾石。用火的遗迹比较丰富,有烧骨、烧石及炭块等。伴出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安氏鸵鸟、赤鹿、象、野马、野驴等18类。
沙苑文化
华北地区中石器时代文化。以陕西省大荔沙苑遗址命名。地质时代属全新世。
该文化有典型的细石器,包括船底形、楔形或锥形石核、石叶及制成品和小型刮削器、石镞等,工艺精良的刮削器和尖状器是其代表器型。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李家村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陕西省西乡县李家村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汉中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6995±110或6895±120年。
李家村文化的陶器以未经淘洗的泥质陶或夹砂灰白陶为主,代表性器物为圈足碗、三足器和平底钵。石器器型有斧、铲、锛、凿、尖状器、刮削器、敲砸器及石片等,其中扁平舌状双弧刃石铲最具特色。
磁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主要分布于河北中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约为距今7400—7100年。
农业是磁山人主要生产部门,他们种植粟,并饲养猪、狗和鸡,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现了大量的骨镞、鱼镖、网梭及鹿、鱼、龟鳖、蚌、鸟等骨骸。主要生产工具是石斧、刀、镰、铲、磨盘等。陶器手制,用泥条盘筑或捏塑法制成。器型有杯、碗、盘、钵、三足钵、双耳壶、罐、豆、盂、支架、器盖等。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以夹砂陶为主,包括红、褐、灰褐色三种,泥质陶仅见红陶一种(图20)。出土骨器有刀、锥、凿、铲、梭、针、笄等,另有少量蚌、角器。
图20 磁山文化陶器和石器
磁山发现有两座房基,均属半地穴式建筑。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主要分布于豫中一带,豫北和豫南也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距今约为7500—6900年。
农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主要农作物是粟,主要生产工具是石镰、铲、磨盘,其中以带齿石镰和四足近鞋底状磨盘最具特点。另外饲养猪、狗,兼营渔猎、采集。陶器手制,多用泥条盘筑法。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泥质陶多素面,部分夹砂陶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丁纹。器型有杯、碗、盘、钵、三足钵、双耳壶、三足壶、深腹罐、鼎、豆、勺、器盖等(图21)。房址有圆形、方形两种,均较小,设有斜坡或台阶状门道。
图21 裴李岗文化陶器
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发现有房址30余座,墓葬300余座,出土了 一批多为七个音孔的骨笛,随葬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对探索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命名。其分布范围较广,东到河南东部、西到甘肃、青海交接处、北到长城地带及河套地区、南到鄂西北。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
图22 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在其广阔的分布范围内根据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的总体特征是:陶器以泥质或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陶上多绘有黑彩的几何纹或动、植物花纹(图22)。石器多磨制,有刀、斧、锛、凿、镞、纺轮等,也有部分的打制石器。此外还有磨制精良的骨器。仰韶人主要从事种植粟和黍的旱作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等家畜,同时兼营采集和渔猎。他们的居室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体现了多样性,早期多半地穴式建筑,村落布局为向心型,晚期则出现了地面建筑,有的更出现了成排布局的红烧土连间式排房。仰韶人死后葬在公共墓地中,墓坑排列有序,体现了一种血缘关系。
河南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可区分为王湾三期、后岗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图23 河南龙山文化陶器
王湾三期类型以洛阳王湾遗址命名,陶器多见泥质或夹砂的灰陶,一般饰篮纹、方格纹。生产工具中以带肩石铲、石镰、蚌镰、穿孔石刀最具特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饲养家畜并兼营渔猎、采集。后岗二期类型以安阳后岗遗址命名。陶器多灰陶,常见绳纹(图23)。生产工具多长方形石刀,另有骨、蚌质工具。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和采集。造律台类型又称王油坊类型。陶器以轮制灰陶为主,常见篮纹和方格纹。半月形石刀、丰富的蚌器和网坠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捕鱼和采集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龙山文化
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泾、渭流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300—4000年。
陕西龙山文化有一组独具特色的陶器群,多泥质灰陶,主要饰篮纹或绳纹,捆绑状附加堆纹为该文化仅有,袋足器的袋足部采用内模法加工。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另外出土有玉质装饰品和与祭祀有关的卜骨。社会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还饲养家畜,渔猎、采集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两种“吕”字形双连间房址较为特殊。
陶寺类型文化(参见陶寺遗址)
黄河下游地区
后李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山东省淄博临淄后李官庄遗址命名。其年代约距今8000年。
后李文化的陶器均为夹砂陶,个别羼云母,主要有釜、盆、钵、碗、罐、盂,其中深腹圜底釜为代表性器物。其他石、骨、角、蚌器较少,主要有石质的锤、斧、铲、砺石、磨盘、磨棒、支脚、刮削器、尖状器和石核,骨、角质的镞、锥、镖、匕、耜等及蚌刀、蚌镰。后李人居住条件不十分清楚,应是住在半地穴或浅穴式的房屋中,利用竖穴式的陶窑烧造陶器。当时已有了农业生产,但采集、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死后则葬在有所规划的氏族墓地中。
北辛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以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环鲁中南山地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300—6100年。
该文化陶器群极富特征,主要有夹砂黄褐陶、红陶和红褐陶,堆纹发达,常见鼎、釜等器类。石器中打制品占一定数量,器型规整。骨、角、牙、蚌器丰富。北辛人的居址一般采用地面营筑,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同时饲养鸡、猪等家畜,采集和狩猎经济也占有一定比例。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为63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有着显著的自身特征,大汶口人盛行枕骨人工变形,拔除上侧门齿及口含石球等风俗。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晚期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器型有鼎、觚形器、豆、杯、鬶〔gui规〕、壶、瓶、背壶和大口尊等(图24)。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做精良的玉器,主要包括斧、刀、铲、锛、凿、玉铲及其他装饰品。此外,大汶口人还制做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或装饰品,例如针、骨管、骨珠串及镖、鱼钩等。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他们的重要生产部门。
目前,在典型大汶口文化分布的山东地区还没有发现大型的聚落遗存,而在它的一个地方类型——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另外还发现了折头葬和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出现了木质葬具,在有些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几童瓮棺葬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
图24 大汶口文化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东部、中部及江苏省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
图25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曾被称为“黑陶文化”。陶器普遍轮制,三足器、圈足器和袋足器发达,常见鼎、鬶、盉、甗〔yan演〕、盆、盘、罍〔lei垒〕、杯,又以鬼脸足鼎和蛋壳陶器最具特征(图25)。手工业发达,生产出了各类陶、石、骨、蚌质的生产、生活工具及象征身份、地位的精美玉器。此时,冶铜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龙山人的居住条件在此时发生了飞跃,不仅有从小到大的各级村落,而且出现了筑有城墙的大型城堡。体现了严格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山东龙山人死后的葬俗部分继承了大汶口文化,显示了更为明显的贫富分化。基于上述变化,有人认为山东龙山文化可能已进入阶级社会。
黄河上游地区
大地湾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命名。分布于天水与潼关之间的渭水流域(又被称为老官台文化或白家村文化,分别以陕西省华县老官台遗址和陕西省临潼县白家村遗址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400—7050年。
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红褐陶圜底钵和三足钵、灰褐陶圜底钵和三足钵、圈足碗、三足罐和鼓腹罐等,其中以红褐色彩陶最具特点。石器有铲、斧、刀、锛、凿、磨棒等。另有骨制的矛、锥、镞、针和蚌制的锯齿镰、弧刃刀。大地湾的先民们过着定居生活,住在圆形半地穴式的窝棚中,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渔猎经济也是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以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至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与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与宁夏南部,南到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5300—4050年。
图26 马家窑文化陶器
根据早晚差别,马家窑文化可以区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彩陶发达(图26)。生产工具有石质的镰、镞、磨盘、磨棒、斧、凿、锛以及骨镞、陶刀等,另外还发现有铜刀和碎铜块。马家窑人主要从事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兼营家畜饲养和狩猎。
齐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以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及青海湟水流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早期年代约为距今4000年。
齐家人过着以种植粟为主、定居的原始农业生活,兼营家畜饲养和狩猎经济。陶器多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有少量的彩陶,器型以双大耳罐最具特色。生产工具中石器多用较硬的玉石料磨制,骨器也是齐家人的重要生产工具。此时,冶铜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项目,铜器有红铜或青铜质的刀、凿、环、匕、斧、泡、镜和装饰品。齐家人的住房多为方形半地穴建筑,有的铺有白灰面,房址周围还建有贮藏用的窖穴。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发现有石圆圈祭祀场所和卜骨等祭祀用品。一般认为齐家文化正处于原始社会即将崩溃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长江中游地区
城背溪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湖北省枝城市城背溪遗址命名。 目前分为城背溪、皂市两个类型。城背溪类型主要分布于湖北省西南部,皂市类型则分布于洞庭湖西侧和北侧。年代推测在距今7000年左右。
城背溪类型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较多的夹炭陶,主要器型有釜、钵、支座、圈足盘、罐。石器丰富,打制和琢制的较多,有斧、锛、球、网坠、石片、石条和盘状器等。皂市类型的陶器仍以红褐陶为主,夹炭陶极少,器型有釜、罐、钵、盘、支座、碗、碟、盆、三足罐等。石器分为细小燧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已掌握了对钻成孔的技术。城背溪人已经开始了稻作农业生产,但渔猎和采集仍占重要地位。
大溪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东起鄂中南,南至洞庭湖北岸,西至川东,北至汉水中游沿岸的区域内。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6400—5300年。
大溪文化盛行红衣陶,常见器型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和器盖等(图27),还有陶球和陶响球。石器中常见圭形石凿,还有铲、锛、锄和巨型石斧。大溪人的社会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还饲养猪、狗、鸡、牛、羊等家畜,渔猎和采集是他们获取食物的辅助手段。大溪人掌握了较高的建筑技术,他们的住房经火烧烤,有的还建有散水和檐廊以利于防潮、遮风挡雨和隔热。他们死后多采用直肢葬,以仰身直肢为主,另外还发现有屈肢葬,其中以双脚压于髋〔kuan 宽〕骨下的仰身跪屈葬和下肢向上蜷曲的仰身蹲屈葬最为特殊。
图27 大溪文化陶器
屈家岭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000—4600年。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泥质黑陶或泥质灰陶,纹饰常见凸弦纹和镂孔,彩陶以薄胎晕染最具特点,还有少量朱绘陶,器型主要有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其中发达的圈足器和凹底器是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生产工具包括石斧、石锛、石凿、石镞及彩陶纺轮。其他遗物有空心陶响球和彩陶球(图28)。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营渔猎和采集。
图28 屈家岭文化陶器和石器
屈家岭人的居住条件较为优越,一般是方形或长方形地面建筑,出现了多间相连的排房。在建筑技术上采用挖槽筑基,以黏土或草泥掺烧土碎块培砌墙体,居住面抹细泥并经烧烤,以利于防潮。有人认为这种形式的建筑是父系社会的反映。
屈家岭人的埋葬习俗中,成人多用单人仰身直肢葬或少量的屈肢葬,不用葬具。儿童多用瓮棺葬。
石家河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以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命名。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分布。在其分布范围内可以区分为若干个地方类型。
石家河人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陶器以灰陶、黑皮陶和红褐陶为主,多饰篮纹,器类有鼎、甑、罐、碗、钵、豆、盘、壶、杯、缸、器盖、器座、鬶和刻槽器。生产工具有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磨制精细,有斧、锄、铲、刀、镰、凿、镞、矛、网坠、纺轮等。另外还有骨笄、石环、石管、石珠、陶环及小件玉器等装饰品。人、禽、兽形象的陶塑品则是原始造型艺术的珍品。此时的石家河人已开始筑造城堡式建筑,并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东达舟山群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大约为距今7000—5300年。
夹炭黑陶、骨、木加工技艺及发达的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特征。陶器主要有釜、罐、钵、盘、盉、支脚等(图29)。骨器则以耜为代表,另外还有镞、针、哨等。木器加工技术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榫卯结构、企口使用和大型干栏建筑上,另外还有目前所知最早的木胎漆器。除稻作农业外,河姆渡人还经营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
图29 河姆渡文化陶器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在我国远古时期,长江流域有着灿烂的文化,它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马家浜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南达钱塘江,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或泥质红陶为主,常见釜、鼎、豆、罐、瓮、盆、钵等,一般为素面。石器磨制精致,以锛为主。另外马家浜人还掌握了木器加工和制作玉器的技术,他们制作的玉璜、玉玦〔jue决〕后来成为中国的传统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文化草鞋山遗址发现了三块纬线起花的罗纹布,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此时人们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种植粳稻和籼稻,同时还饲养家畜、捕鱼、打猎。人们居住在方形或圆形的居室中,死后则采用较特殊的俯身葬式埋葬。
崧泽文化(参见崧泽遗址、寺墩遗址)
薛家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以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大别山以南,巢湖以西,宿松、黄梅以东区域内。年代约为距今5700—4900年左右。
该文化陶器多灰、黑陶,三足器发达,有鼎、鬶、盉三类,容器中以壶为主,形制多样。石器中以多孔石刀最具代表性,还有铲、锛、凿、斧、钺及小件装饰品。另外,加工精致的玉器也是该文化的特征之一。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北至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距今5300—4200年。
良渚文化以其独特的陶器群、精美的玉器和丝、麻织品著称。陶器以夹细砂灰黑陶或泥质黑皮陶为主,多用轮制,以素面磨光为主,少量器物用刻画纹或镂孔装饰。器型多见鼎、竹节把豆、贯耳壶、盘和带流杯等。玉器加工的工艺水准较高,器型有珠、管、坠、玦、瑗、璜、镯、琮、蝉、璧等。器身多饰有繁复、精美的纹饰(图30)。在该文化钱山漾遗址中还发现了平纹织法的家蚕丝织品和苎麻织品。另外,竹编和船桨等木器制作技艺也为良渚人所掌握。
图30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人从事着以种植粳稻、籼稻为主的农业生产,有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铧和石破土器等新型工具。他们的居住址不十分清楚,但发现有干栏式建筑和大型土台上的烧土堆积,有些居址附近还挖有水井。
良渚文化的墓葬资料非常丰富,依其规模和随葬品多寡,可区分为大、中、小三型,大、中型墓又与祭祀址复合存在,表明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已较明显,氏族社会开始解体,至迟在它的晚期阶段已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北方地区
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直至燕山南麓地区,外围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辽宁阜新、河北三河等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8200—7400年。
图31 兴隆洼文化陶器和石器
兴隆洼文化的陶器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常见筒形罐。石器多大型打制石器,也有磨制的石铲、斧、磨盘、磨棒(图31)。骨器有凿、匕、针、鱼镖等,还出有骨梗石刃的复合工具。该文化的玉器是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玉器。当时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人们住在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房子中,这些房子成排分布在一条环形壕沟里构成村落。兴隆洼人死后的埋葬习俗较为特殊,部分人被埋在居室当中,其中更有人、猪合葬或随葬玉器等特殊的做法,以此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
新乐文化(参见新乐遗址)
上宅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北京市平谷县上宅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及临近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400—6300年。
该文化陶器皆手制,以夹砂和夹滑石陶为主,器类简单,常见深腹罐、钵、盆、碗、杯、盅、舟形器、支架、陶塑等。石器多为打制、琢制或磨制的大型石器,有盘状器、斧状器、砧石、铲、磨棒、磨盘、锄形器。细石器有镞、尖状器、刮削器、石叶等,还有掷球、弹丸、雕刻品。上宅人过着定居的原始农业生活,渔猎、采集、家畜饲养也占一定比例,有着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或图腾崇拜。
赵宝沟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南麓以北的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200—6800年。
赵宝沟人使用的陶器多为夹砂褐陶,主要饰压印几何纹、之字纹、动物纹,数量较多的是筒形罐,尊形器和器盖最具特色。石器分磨制、琢制、打制和压制四种类型,包括斧、耜、凿、环状器、磨盘、磨棒、磨石和细石器。骨器较少。他们的居址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建筑,房间中部有方形灶坑,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大的达100平方米。
小珠山文化(参见小珠山遗址)
新开流文化(参见新开流遗址)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吉林省也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5500年。
该文化石器以烟叶形或草履形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最具特点,还有砍砸器、磨盘、磨棒、镞和圆刮器等。陶器手制,有夹砂、泥质两种。夹砂陶以褐色为主,器型有大口深腹罐、折口深腹罐、斜口罐,纹饰以“之”字纹和直线划纹为主。泥质陶多红色,器型有钵、罐、盆、瓮,纹饰多以平行线纹、三角纹、鳞片纹为主的黑或紫色彩纹(图32)。另外,红山文化出有精美的玉器及各型陶塑人像。
图32 红山文化陶器和石器
红山先民居住的房屋是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有大、小两种,房址中间设有瓢形灶。他们还可以建造单室或连室窑,烧制各种陶制品,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同时,又从事部分畜牧业和渔猎生产。
富河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命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5350年。
富河文化的陶器多夹砂褐陶,主要纹饰是压印“之”字纹,代表器物是大口筒形罐。大型石器多为打制,锄、锛、凿等加工精细,富有特色。并出有骨制工具和卜骨。富河文化的房址分为方形或圆形两种,一般房址中间设有方形的灶址。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山地森林类型,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有了原始农业,但渔猎经济仍然占重要地位。
华南地区
仙人洞文化(参见仙人洞遗址)
石峡文化(参见石峡遗址)
山背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江西省修水县山背村跑马岭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周围和赣江中下游,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大约距今4800年。
山背人的居址为圆角长方形或圆形的地面建筑。他们多使用夹砂红陶器,包括鼎、鬶、罐、豆、壶、簋〔gui 鬼〕等。石器以厚重的有段石锛,半月形、梳形或长方形石刀最具特色。当时,人们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
大坌坑文化(参见大坌坑遗址)
昙石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福建省闽侯县恒心乡昙石山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闽江下游一带。据热释光法断代,年代约为距今4300—4200年。
陶器以红或灰陶为主,有釜、鼎、壶、罐、豆、簋和杯,拥有少量彩陶。石器以断面呈三角形的石锛为代表。从出土的遗迹、遗物看,昙石山人已经有了农业,渔猎经济也较发达。该文化发现有男女合葬墓,是当时原始父权制的反映。
圆山文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