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智者或勇者,都不会束手无策地躺在历史的轨道上,等待未来车辗身躯。
——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
我们在愈来愈肮脏的社区中逐渐致富。而最富有的人,或许会像神明一样,居住在垃圾山,而贫穷的人则栖身在位权堆中,在要求“进步再进步”的口号与目标下,我们也正逐步摧毁这个赖以生存的星球,但我们不能像鸟类般幸运,弄脏了这个窝巢,再去寻觅另一窝巢,我们正在“弄脏”我们唯一仅有的家。
无法记住以往过错、教训的人,将会因其再三犯错而遭受谴责。
——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彼德原理--第三章 矛盾
第三章 矛盾
是非矛盾的感觉是如此奇异,它显得常识是一件值得冷嘲热讽的东西。
——吉尔伯特(W.s.Gilbert)
我在益精市成长之后,便接受当地传统的概念,我的觉醒不是缓进的过程,也不是突如奇来的惊醒领悟。我回过头来看,似乎我是接二连三地对我持有之传统概念产生质疑。
我楔而不会地在许多谎言中摸索真理。
——埃斯(Goodman Ace)
不久前,有一位推销员极力向我游说购买一部新的冰箱,他极力解释此新冰箱有我旧冰箱所没有的新设计,尤其是有“温热奶油”的设备!他的说明及卖点让我对科技进步的传统观念有所质疑。外面天气很寒冷,所以我要开室内暧气系统,使我的房子保持温暖,而我有一冰箱来使食物冷冻及冷却,借以在室温之下保存食物,而现在经推销员推荐,我竟需要在冰箱之中再配有一部温热奶油装置!
一个借着扩大需求以增加生产的社会,其边际效益永远无法满足需求。
——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有一时期,感觉任何事物都不对劲——邮件递送迟缓、铁路公司破产、能源短缺,政府似乎束手无策,而我却试图让新的科技——温热奶油的装置,使生活更加安适。而这件事让我感触良多,因为我们真正所需关注的生活供给,远多于只是“温热奶油”装置的发明,换言之,实在是有其他更需要而急迫的事物,需要我们投注心力。
人类文明之所以会进步,并不是人们相信什么,而是人们时时抱持怀疑的态度。
——门肯(H.L.Mencken)
若人类想在这地球上居住而又有愉快光明的未来,则需要对传统价值观有些调整,否则威胁将会接陋而至。即使我们不被毁灭,亦会被重度污染的可能,人类说不定会像清道夫般清理污秽地工作,或像鱼潜伏在恶臭的艾略湖底,倚靠毒物及腐败生存。
我们已与敌人交锋,那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波戈(pogo)
问题根源在人类本质
我们的国家不断追求增长,不断追求第一的观念,已不合时宜了,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致力于人类的永续生存。要我们放弃所谓“进步而产生之利益”或许骇人听闻,更何况只是求取生存而已的这种论调,因此,我大部分的朋友,都宁愿抱着驼鸟心态,避而不谈“求生”之事。他们只愿谈论一些无关痛痒、风花雪月的事情。若我想与他们讨论,他们宁谈电视、网球或足球,这就是他们的作法,好像只要避而不谈,那么攸关人类未来前途的问题便会烟消云散。
与其用严肃态度面对问题,倒不如认真地研讨一些重要的课题。
——哈饮斯(Robert M.Hutchins)“我们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所以必须面对生态危机。我们从大自然攫取资源,却以大自然无法吸收的一种循环代之。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有限的资源无法维持无限的增长。“在不寻常情况下所得之常识,才是世俗所谓的智慧。
——利尔里奇(Samuel Tavlor Coleridge)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以往所持追求繁荣的观念,或许会使我们陷入全球灾难的宿命中。我们究竟要不要面对现实?我们要不要试着学习生存法则以求生?或者只是选择保有短期的繁荣?
冷酷的贪婪能快速地成为奉行之圭桌。
——赫尔曼(Lillian Hellman)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人类自然之本质。人类本质是否善良?腐化?能否致于完美?或者可随时修正?若思考这些解答,我们必能发现人类在这星球的前瞻何在。
不能明白区分贪婪及需求,是我们这一代的主要弱点。
——罗宾逊(Don r obimson)
本未倒置
人类从未成功的控制住所有对社区财产的破坏力。我们订定法律防止强暴、枪动及交通。违规,但对于我们控制星球环境的破坏及滥用的法令却往往付之阀如,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自我毁灭的象征。关于全球的生态系统我们尚无法完全阐释,人们似乎只能对过去或既成的事实或难题,作直觉的判断。
与二百年前相比。我们或许变得较聪明,少了点自私自利的劣根性,也多了些前瞻性,但我们仍未近乎完美。本世纪以来,不论是道德或智慧,我们都远低于时代之要求水准。
——克鲁奇(J.W.Krutch)
政府花大笔金钱开发荒土,以利农民能种植更多的作物,然而政府亦用金钱补助农民荒置不耕的土地,像这种金钱“对抗”金钱的措施可说愚蠢至极,但更糟糕的是,破坏了野生自然环境和水文环境,又必须花费惊人的预算以从事防洪计划。
我们生存的环境,难道要任由利欲薰心的不智者宰割吗?这星球正需你我助以一骨之力。
——贝尔(Garrett De Bell)
政客们已使民众相信社会福利政策是导致财政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但却没有人提及联邦谷物补助计划。事实上,各州或联邦的社会福利计划更耗费纳税人的金钱。近年来,加州帝王山谷近五百位农民,即收到总数一千二百万美元的农业补助,即平均每一人足拿二万四千美元;在此同时,有近一万位贫穷无助又无土地的农民,却仅补助到低于八百万元的社会福利金,每人约只领到八百美元,社会福利给予“富者”较之“贫者”为多,换句话说,反倒是富者受益良多。
我们可以维持真正的民主,或者使财富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却无法同时拥有两者。
——布兰迪斯(Louis D.Btandeis)
在历史的推演下,我们由“民有”之政府逐渐转变为“庞杂官僚所有”之政府。在庞杂的联邦政府中有许多“御用,,官僚,挟其钦定之任命控制我们的生活,如国防部便是个例子。军方游说民意代表,以同意美国与毫无威胁的偏远国家作战,耗资上十亿美金之预算,军方自我膨胀之特质遂强加于升斗小民身上,受其鼓动的公关人员、大批媒体,为其军事工业效命,于是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被五角大楼的官僚玩弄操控于股掌之间。增加数十个的国防预算被视为稀松平常之事,而削减教育、保健等之预算亦被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的领导阶层一再用“增多核弹确保安全”的论调安抚我们,但用常识推断,却并不表示拥有愈多武器的人定终能赢得胜利,换句话说,不是炸弹造成战争的爆发,而是那一心一意求胜的意念,使得战争于焉产生
在政府各部中,我们必须防范军事工业无孔不入的影响力
——艾森豪威尔(Dwight K.Eisenhower)
规范人类侵犯之本质
当我还是学童时,我就不断提出有关人类侵犯、挑衅及良我毁灭等行为方面的问题,但得到的回答总是“这是人类天性使然”。稍长,又有人告诉我:“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均具
有兽性,”如同一赤裸的人猿,由其野蛮的生理机能及屠杀本能所主宰。类似这种嘲讽及消极的说法普遍被接受,并且用来解释人类愚蠢荒诞的行为,但人类自相残杀,却是在动物界中从未听闻的事情,掠食性动物主要是借杀死其他动物以求果腹;而大人猿生性害羞、不具侵犯性而且近乎是素食的,它们生活在相互合作的社会群体之中。
人类的行为事实上可经由社会予以改造,人类亦借由不同的社会文化,而与猿猴及其他动物有所不同。若人类天生具有侵略性,则其侵略的本质可在高度规范下而有所收敛,因此有些社会是呈现侵略本质,而有些则是毫无暴力的,人类侵略的本质可借由讨论、口头侮辱、威胁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试图支配的表达则甚至以肢体冲突及诉诸战争,这种由肢体主导的倾向亦可由举重及其他气力的测试得知,如拳击以及摔跤之竞赛便是在一系列的竞赛规则下进行,又如足球比赛便是以两敌对的团体来从事象征性的“战争”;然而此挑衅的本质更可以形而上地运用在下棋、桥牌以及其他竞争性的比赛,因人类侵略性的本质与其他低等动物只靠反射及固定模式之本质是不同的,人类侵犯性本质应取决于其所居住的环境,而不是本能的反应使然。
当人类欲残杀老虎,人类宣称这是一种运动;而当老虎要吞吃人类,人类称作残暴。
——萧伯纳(G.B.ShaW)
拥护人类做慢行为的人,对进化论引喻失义,因为这派的人利用进化论来解释适者生存,换言之,只要全力用利牙与尖爪便可适合生存。事实上,物种并非全然用侵略之本质以获得生存,我们应该修正为物种彼此相互依存,方能存活下来。彼此相互蒙惠,才使得互赖本质能够逐步演化。
各派引用达尔文学说,使得全球一家亲。
和谐共生的民族
当我还是孩童时,曾造访英属哥伦比亚南部沿岸的印第安村,我对这些族群以往不受白人法律及宗教之影响的过去旧事感到兴趣,虽然这些印第安人的“冬节”(potlatch)节庆,已在一八八四年被加拿大政府明文禁止,但在一九二○年代,这些族群仍然如往昔般庆祝这项节日。原本冬季的意义是由一个族群之首领与其相临的支系,在此刻交换礼物的习俗,借此尊重相互的荣誉及为其子孙们谋求族群的安全,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亦表示传统的印第安人彼此互赖互信的仪式,它不仅是一种盟约、赠与,也是一种义务的表征。整个英属哥伦比亚沿岸都采用这种方式来敦睦友谊。他们在冬季的数年前即准备食物、艺术品、毛毯等物品作为赠礼,然后由酋长寄发邀请函,接受邀请的人搭乘小木舟并哼着和平之歌欣然赴约,有诸多的欢迎仪式及表演为冬节庆揭开序幕,在此时此刻,分送赠礼,往往从酋长或其支系族群的赠礼中,就可以知道其地位之德高望重,于是在一片欢愉和谐之中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往往赠送愈多礼物的酋长,在下一个冬季时亦会收受更多的回馈,如此一代传递一代。在冬季时,亦会树立各种图腾象征的柱子,作为证物,印第安族的社会地位是建立在“给予”而非“收受”的基础之上,亦因此获得各旁支系间的和平。
能与你肩并肩,共同为公益之事奋斗努力的人,究竟在何处?
——格林(Green)
有关人类侵略本质的另一新颖解释,归因于与生俱来的占有欲,换言之,这种侵略本质实源起于占有一方的意念,借防卫“领土”的手段驱逐入侵者。但这种论点并无普遍适用的实证予以支持。原始人类借狩猎及摘取叶菜来过活,但他们对“领土”的概念却最为淡薄,在非洲,便有许多族群和平相处在同一块土地上,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获得生活所需。
自由与安全,彼此没有冲突,我们可同时拥有,或是同时丧失。
——克拉克(Ramsey Clark)
生活在极地的爱斯基摩(Eskimos)游牧民族,便是旁支血系大家一起生活的民族,他们居无定所,并与外界文化隔绝,于是他们发展出自己的习俗。“安全”对他们来说,不是领土的问题,而是代表彼此能够相互支援,这种集体责任、忠诚及义务,构成社会的组织要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衣物及工具,但居所及食物却是共同享有的。
虽然没有酋长或争执的仲裁者,发生纠纷时也不会诉诸暴力,反倒是大众舆论是主持仲裁的力量,或许可用摔跤龟力来解决纠纷,或者是在公开场合中,争执的双方以即席的歌曲来羞辱对方,借以发泄并争得舆论的支持。
现代人愈来愈相信,竞争是推动进步的原动力,事实却非如此。竞争不是与生俱来之本质亦非美德,组织性的犯罪集团中就有竞争,当然不能视为美德;国家间的竞争促使骇人的武器发展神速,所以,竞争可算是一种动力,它可引导到最美好的境地,亦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我仍然记得,我在一小群盖拉族人间所制造出来的“效果”。盖拉族人围绕在一位身穿黑袍的人四周,我抛掷了一枚空雷弹在人群中,群聚的盖拉族人像绽放的玫瑰延展开来,真是好玩极了。
——墨索里尼(Vittorio Mussolini)
人类站在十字路口
人类借残酷竞争以求进化,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或许我们感觉到自己本身所处环境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于是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都是天生的竞争者,而没有思考到其他不同的文化并非都像我们这样。新几内亚但古族(Tangu)便相当盛行玩一种叫做“达凯达卡”的游戏,他们把木椿顶端用织品包装起来,而后将这些木椿打入地底;两队人员都试图去触摸这些木椿,触摸愈多愈好,但两队人马不是要在这游戏中赢得胜利、而是要使两队如何达到不分轩轻、不相上下的胶着状况,直到达到真正的平分秋色,这个游戏表达了但古族基本之文化——道德的相等值的概念,从他们平均分享食物亦可得知。
另一非暴力的例子,亦可以马来亚的“西迈族”(Semai)农民中发现。他们的孩子从未遭受过体罚、也看不到暴力,亦没有任何侵犯他人的行为。若成年人感到愤怨,通常都禁闭自我,用语言尽情发泄。而在“西迈族”中,从未听过谋杀之事;有时候他们觉得沮丧时,就摔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会伤害到任何人,即使是这样的宣泄亦不被族人所认可,因为族人认为摔东西会吓到其他的族人。
有许多例子都可以证明,把文明人类的暴力及挑起战争、占有领土及杀戮归类为与生俱有之本质是不对的,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掩饰现代人之无理侵略,使之具有托词而规避责任的表现而已。
人果真是因其残忍成性而号称万物之灵。
——达文西(Leonado Da Vinci)
不论在那一种特殊文化下之个人行为,都可显示我们人类的多元性。一位科学家致力于某物的改善以供养全世界人们,而另一人却潜心研究致命武器以进行战争;作家努力撰写有关爱、和平及促进人类相互了解的文章,而知另有人在文章中充满仇恨;政治家为廉洁政府及正义振臂高呼,而却有人用咸迫颠覆手段以强化自己的实权;市民致力环保工作,却也有人随意丢弃摧毁环境;有人致力消费者保护运动,亦有人集体策划犯罪等等。
哦!自然本身是如此无辜!人类又是如不此知体谅与感恩。
——杨格(Edward Young)
人类本身就是充满矛盾,不但因为天性就有善恶两面,而且也因生物、社会及种族而彼此相异。此外,人类与其他有机生物相比,也能够有较合直的行为。孩童从父母,师长及文化中学习,否则在没有任何指导之下,孩童哪会想到横越海洋千里,在村庄及田园投掷炸弹。以保卫国家之名从事杀戮或以政治动员,使一般大众感到领土受到威胁,甚至制定法律来合理化侵略行为都是可耻的。相对地,若文化是建立在非暴力的基础之上,则个人行为往往是与前者截然不同,从基因限制下,人类都是文化、心理力量之产物,也须借助这些力量才能转变人之行为,进而改造社会。
人生最难学的就是,如何择定那一座桥梁应该横越,而那一座桥梁应该摧毁?
——罗素(David Russell)
虽然个人均有差异,但无疑我们都需要清净之空气,洁净的水及无污染的食物。想维持健康,就要使我们的身体能像几亿年来的演化后的功能一样,能够顺畅运作,想到这里,大自然便必须对人类之“自由”作若干限制。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呼吸污浊的空气,饮用污染的水及吃有毒的食物。
与其规范“人类须保护大自然”的观念,还不如我们先好好地约束自己。
——琼斯(Ernest Jones)
所谓自由,就是指能够有权去抉择,但我们无权去破坏土地的“规律”,否则即会受到处罚。我们可自由创造及满足自我,但亦无权滥用我们的意志来违反自然的法则,往往违反自然法则后,受惩罚的是无辜的旁观者,而不是违反此项罪行的人。换句话说,很不幸地,大自然所给予的惩罚无法吓阻那些违反法则的人。
世界就是交织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原始的矛盾。
——拉莫(Simon Ramo)
若我们不了解自由的本质,就会摧毁这最重要而可贵的资源,因为那就是我们栖息之所,因为,我们无法建造如地球般的太空船,无法像地球船如此适合供给我们所需,如此有潜能让我们能成就如此高度进步的人类文明。
过去时代最危险的就是奴役制;未来最危险的是人类会变成机器人。
——弗罗姆(Erich Fromm)
现代人最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科技完成长期计划,而却在目前汲汲于短程的绩效。每年濒临绝种或已经绝种的动物都在增加中,人类若再不警惕,认清事实,也许就会遭遇相同的下场。
我们不能只顾今日,以自己的方便与舒适为原则,而先掠夺明日的资源。
——艾森豪威尔(Dwight.D.Eisenhower)
我们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可以继续往掠夺侵略之路迈进,而与大自然为敌;或者可能选择一种系统以寻找求生之道。当考虑到上述所提的两条路,实在令人觉得有趣:若我们继续地发展科技而不好好运用智慧,谨慎思考,反会被聪明所误;而若试图选择另一条路线及方向,那么我们最好能够了解究竟此方向引导至何处,否则岂不自作自受,甚而玩火自焚?幸运地,预见未来是可能的,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环境、社会,进而便可预知未来之结果。下一篇“彼德星球”便是我的心得,主旨即在阐明,若我们用现有的知识及科技,求取人类之生存,那这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我深深惧怕黑暗,但对光明亦会存疑。
——艾伦(Woody Allen)
维持自然系统平衡
在我们获得星球未来的模样时,有些基本的事物我们须予以关注。虽然对我们而言,地球仍是非常之大,它圆周长二万五千英里而大气层自上延伸六百英里,事实上我们及其它生物生存在地表极微薄之一层,这层叫作“生命层”。除了一些细菌外,所有生命现象大都生活在距地表五英里之内,而人类、动物、鸟类及植物只生活距离海平面上一万英尺以内的范畴。在这一薄层,水及空气,再被此层生物所循环共用,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亦在这层流动,而不会外泄至更遥远的空气层,我们的气层有一种“自动清净”的奇特系统,只要它自然运作,不要负荷过重,随着风的飘流及改变,即可驱散烟雾及尘埃,固体分子在空气中某一定点飘浮,会被雨水及雪冲刷下来。
大气层是许多气体之综合体,如氮,氧,及少量之氟,二氧化碳及其他氮气体组合而成,这些气体借着植物、细菌及动物等以适当之比例消耗与再生,维持系统之平衡而没有浪费,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之价值。
这系统亦是人类所迫切想发明的系统,人类及其他动物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于是系统之平衡得以维持。
光源使大气层释放氮气,而腐败之动物或植物又供给其他植物,或回到空气之中,另一种循环也就这样完成。
只要这些自然系统没有被破坏,它们会持续不继地自动循环,也因这自动洁净的功能,空气中过多的一氧化碳、烟雾及其他污染源都可被消除而能维持清新空气。若污染超过系统的负荷,自然循环便受到影响,有毒气体存在大气层中,而飘浮的云带着毒物笼罩在我们头上。
有些人只满足于社会现状,而在他们的脑中从不思考未来社会更美好的议题。
——亨利.乔治(Henry George)
为了求生,我们人为系统则必须与自然系统一样完备,并且和大自然洁净之功能完全配合;换言之,不能让大自然负荷过重,以致影响到其运作。惜着人类之科技文明及大自然的运作系统,可以开始建立人类社会及环境,使得人类的成就进步能无限蓬勃发展,于是我们目前所处的困境将会更有启发性。让我们深思以往过去并朝未来迈进。从现在开始,若我们运用智力的力量及现有之知识好好努力,那么我们的星球将会如何?就让我们到彼德星球去看一看。
不运用理智的人是顽固至极;不能理智面对的人是愚蠢的;而不敢理智面对的人将是奴隶。
——德鲁蒙德爵士(Sir William Drummond)
彼德原理--第四章 动力
第四章 动力
我们像旅客般在小太空船上飞行,仰赖珍贵的空气及泥土,为了彼此的安全及和平荣辱与共,借着勤奋努力工作,彼此相互关怀及对此“脆弱之太空船”的珍爱而能生存。
——史蒂文生(Adlai Stevenson)
现在我仍然可以认出益精市的许多地标,如市政厅、邮局、法院及市民会堂都在市民广场喷水池的对面,除了多增加的购物中心及停车位外,市中心区域的变化不大。最显著的不同是已经没有垃圾噪音及废气充斥在城市中。这点与十五年前的情况相比其改善相当卓著,经过我身边的车都是无噪音型。
你可以静观而收获良多。
——贝拉(Yogi Berra)
春天时,乡村布满了鲜绿茂盛的树木,一行行地排列在购物市场边缘,一股清新愉悦、欣欣向荣的气氛笼罩在益精市,人们脸上散发朝气,愉快地生活在洁净而和乎的环境当中,与十五年前的益精市截然不同。
我常未雨绸缎仔细策划未来,结果效果良好。
——史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
爱舒教授的太阳能研究
我搭乘单轨车前往益精学院校园中的动力馆,受到爱舒教授的接待,引导我参观他的实验室。他长得高大,英俊强壮,大约六十多岁,虽然他的态度充满热诚,但我仍然可以感觉他已有些疲备,可能是他已连续对好几个班级讲授相同概念的缘故。
有些人虽执着正直,但他们还是令人喜爱。
——马奎斯(Don Marquis)
我很高兴来到这所著名的实验室,这所实验室以开发多种太阳能及动力生产而声誉卓著。我说明来意,主要是编撰一份过去十五年来的转变史,爱舒教授进而叙述他发觉原油短缺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转而投注心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当他讲到此便眉飞色舞,充满了兴奋之情,我发现他实在是一位天才。
所谓天赋是你与生俱来可掌握的能力;而天才则是控制着你的本质。
——考利(Malcoim Cowley)
爱舒教授为了与我分享他的人生工作理念,极力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术语,例如我们逐渐坐吃山空,地下室储存着食物,却无法予以补充,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我们正蚀着老本而无法寄望用利息过活,他说我们居住的星球就是老本,则太阳像是无穷尽的能源收入。太阳每年都供给每小时一百二十万兆匹马力的能源给我们,只有极少部分,近百分之一被植物吸收,进而转变成食物、木材,及其他果蔬供我们利用;极少数会在几百万年之后化为原油,而我们却正在不经意地消耗,事实上,自然资源比石化工业的生产还来得珍贵。几年前,爱舒教授即发觉我们必须利用太阳能来发展暖气系统、风力熔沪、交通设备以及电厂等。
上帝最辉煌的灯就是太阳。
赫里克(Robert Herrick)
爱舒教授在学生时代即从事太阳能的实验,并发明建造了他的第一座太阳能暖气机。而在其担任电机教授初期,便持续努力研究太阳能,在他和研究生共同发展研究太阳能的期间曾遭遇到阻力,但益精学院的董事长均全力支持他并以他为荣;当有人来参观益精学院时,无可避免地都会把爱舒教授的研究工作排入参观项目,并且借以显示此项创意之研究,以平息众人的诸多质疑。
所谓的天才,一定是对现状之局限情况不满且“敌对”的一种反应。
——林德(Robert Lynd)
●经费受挫
在一九五○年代末期,爱舒教授即尝试其太阳能设备的发明作为商业用途,但许多公司均拒绝,当然能源署官员或其他的人都明白,政府全心支持方油工业及核武器、原子能研究发展。
游说集团是保护工业的代言人。
——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
就在一切不如意时,益精学院董事,退休的克利普少校,对爱舒教授之工作发生兴趣,并且鼓励他再向政府请求发款协助。这时似乎已呈现一丝希望。但从克利普少校自华府传回的讯息又令爱舒教授大失所望。原来华府当局希望此项研究工作之重点,摆在太阳能武器系统方。面,据说前苏联早已从事此项研究,而美国却瞠乎其后。
逆境就是原理的试探,役有逆境,人类根本不知忠实为何物。
——菲尔丁(Henry Fielding)
虽有诸多挫败,爱舒仍继续研究,一九六三年电厂严重的短缺,我们在黑暗中开始担忧未来,一位叫做山姆·马利特的建筑师找爱舒帮忙设计一栋完全由太阳能产生动力之大厦。
逆境显露天才;繁荣遮掩天才。
——霍勒(Horace)
●“阳光之屋”的诞生
于是二人携手合作创造,从远自九千三百万英里处的太阳获取能量产生动力。“阳光之屋”便是第一座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有一个向南的日光集结器安置在屋顶,集结器反射热气,其原理如同温室效应,短距阳光经过透明的塑胶套而后转化成热气之长波,由于长波无法穿透塑胶套而使热气因此停留,此现象就好像你把汽车关紧门窗曝晒在太阳之下。
每件事物都应尽可能地简单,而非只是简单一点而已。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在房子下方,隔离水箱的水自屋顶的集结器不断循环,而使水温变热而沸腾,并借由控制面板,使热度幅射到屋中而获得暖气。“阳光变换之屋”原是老旧的往宅,便因此而有室内及温水游泳池等设备。而“升阳综合大楼”便是由布满吸收太阳能的板墙,而获得暖气并使太阳能转换为电能。
在他们证明太阳能转换器的可行性后,大部分的设计家及建筑营造者都带着排斥的心态,忽视这项发明,并嘲弄他们说:“太阳痴(Sol’s folly”。益精学院校园的建筑物虽号称全部都是空调,但在东边的教室及办公室,尽管早晨有空调,却仍然闷热异常,而西边的部分却让人冷得发抖。
历经寒彻骨方能成大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痛楚大部分造成可怜与怨忿,而快乐心境确偶能成大事。
——马格海姆(W.S.Maagham)
新的玻璃市民行政大楼,利用巨大的锅炉以产生暖气空调和冷气空调,使室温控制在舒适的范围内,爱舒教授尤对此项设备大加挞伐,地认为这是过度浪费原油,但也承认,应用太阳能的观念,是对传统习惯极大的挑战,从这点来看,这个工作更加显得困难。
所谓“传统”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活着的人都是麻木不仁,也就是说,作古之人仍生龙活虎。
——切斯特顿(G.K.CHesterton)
爱舒苦恼他的发明无法广泛地应用在许多建筑物上,而反对他的人所持之理由,主要是成本因素,即使未来成本会降低的说法。他们也无法接受。
要求一致,就是要你像一年前一样,仍是个无知的人。
——贝伦森(Bernard Bererson)
●罪魁祸首,大做公关形象
爱舒教授提供给我一个问题的历史背景,这问题源于一八五九年,在一九七四年以前逐渐普遍浮现出来,从德瑞克在宾州农惕中立起第一座钻油台钻取石油开始,石油便等于是金钱与权力的象征,也开启了美国的石油高消费年代。我们对石油需求日益殷切,大公司便控制产油国的设备,于是美国亦成为浪费国家资源的饺饺者——占有世界百分之六的人口,却消耗其百分之三十三的能源,而美国亦由资源最富的国家变为能源最依赖外援的国家,于是当产油国欲实施石油禁运政策时,我们石油工业即宣布能源危机,借此增加他们的利润,大捞一把。
益精市亦有石油的问题,一九七二生环保团体对益精河道漏油的现象大加责难,他们要求市长及市议会冻结“比奇斯利克石油公同”的钻探权,直到他们能够有效地研究一套防治污染的计划。很显然石油公司对油污的现象束手无策。当大众看到油渍满身的鸟、鱼正在逐渐死亡,再也忍无可忍。
石油公司于是大作公关,以“找们希望你能知道”为主题之诉求,在电视上大作广告,宣传在公司设立后,鸟类不减反增,而关于此点,公司从不提醒观众部分的漏油时节是在冬季中旬,而这个春季播放的广告宣布鸟增多,却只是春天鸟类聚集迁移的现象,这就是“增多”的由来。
广告像是在装剩饭的、剩菜桶中,用木棍在其中大事翻搅。
——乔治·奥韦尔(Crorge Orwell)
另一广告亦意指石油公司是“环保公司”,镜头播映钻油设备四周游动着美丽的鱼群,而更“成功”的是一位标榜本身为“环保者”的石油公司老板,他正在植树的照片也刊载在报纸广告中。
公共关系正面的定义,其目的主要即在善尽告知之义务及常保开阔的胸襟,纳进异见,而宣传的负面定义即在拢乱视听而紧闭心门,排除杂音。
——约翰·希尔(John W.Hill)
在一九六四年的能源危机时,比奇斯利克是石油工业的发言人,他责怪环保人士要为能源短缺负责,并且要求不要限制他的开采权,石油工业予取予求,例如降低空气洁净的标准,提高油品的价格,沿岸探勘开采,以及危及环境的阿拉斯加油管。回顾以往我们益精市的早期移民非常珍惜他们的自由与独立,他们在山谷建立家园并在山坡耕作,但没多久,伐木公司开始侵占并雇用农民的下一代砍伐森林及树木,爱舒教授就会大力疾呼,保护森林。
他说:“在过去几年来,我们被出卖了无数次,伐木公司当初给年轻人承诺,保证他们有充分就业的机会,而在树木砍伐殆尽后,他们就毫不迟疑地对更苍翠的山地下手;政府也出卖我们,“初期虽使人民获得居住的地方,但政府保留采矿权。政客们与大企业同流合污,肆意掠夺我们的树林及土中的资源,而给予居民的补尝却是如此微薄稀少;对于开矿公司、政府,都没有增加课税以增加医院、学校该有的设施:学校也出卖我们,因为学校告诉我们工业发达就是益精市的进步。我们被出卖了,我们的后代子孙生存在垃圾堆中,而能源工业掠夺了我们山谷丰富的煤、天然气及石油,所有教育界都把这些现象当作一种进步象征以教诲我们;在城市中,社会福利腐蚀我们的独立性,并且夺走自尊。”
益精山谷的“杰图尔矿业公司”虽短暂维持就业现象,但它却毁坏了整个矿区,本是产量丰富而美丽的山脊,全变成光秃毁坏的山丘及污染的河川。没有迁移到都市的居民最后变成社会福利的长期“受益者”
我们学校所教授的道德,已被封建贪污腐败的重商主义所取代,而在这场“战役”中,封侯封爵的受益者,正是意气风发,洋洋自得的表征。
——萧伯纳(G,B,Shaw)
●太阳能农场开发案受阻
在“查土达区域计划”中,推土机铲平了煤层产区,大把大把地挖出棵露的煤炭,而上吨的蔬果区、岩层、泥士、石块都被铲除而恣意地堆积在丘陵及断崖。
淤泥由山坡冲刷而下堵塞河流,加上雨水的推波助澜破坏了城镇和农田,煤渣矿随之散布污染了大地,煤渣及土堆与整个煤矿区连成一片,有时也会着火而燃烧数月,而若是接着雨季而来则土地、河流及农田更是惨不堪言,这使得早期移民先锋对土地的盼望完全落空,丰富的煤炭带来煤渣四处散布后的穷困窘况。
在一九七五年时,益精市开发局开始一项复原受破坏区域的计划,并进一步防治腐蚀的现象发生,于是土地被规划为梯田,并覆盖层层有机物以恢复土地之肥沃,梯田种植青草以供牛群食用。
我们的国家,当行之以正道,则应好好维持,若是行之偏颇的政策,则应予以改正。
——舒尔茨(Cari Schurz)
爱舒教授开发了一种太阳能农场以供“查士达区域,,的开发,但他的诸多提议仍遭受相当的阻力。
当天降英才于世时,我们可由某些征兆得知,如许多愚蠢的人将会给党成群地与之对抗便是一例。
——斯威夫特(J.Swift)
资深经济学家凯伊教授便宣称此一计划耗费金钱,完全不可行,并且批评爱舒是不切实际的环保主义者,由于其空幻的理想,将使美国因几株不起眼无价值的野花,葬送了可贵的自由企业体制。
一些人从表面上观察事物并且询问原委;而我梦想不易达到的愿望,并且视之理所当然。
——罗伯特·肯尼(Robert F.Kenney )
耐尔市长嘲笑爱舒教授太阳能监他系统,认为这简直是科学神话;而石油工业者板更威胁说资助太阳能研究,会造成石油工业大批人尖业。他说:“若是我们能取得太阳能专用的独占权,适当的联邦补助费及发展基金,政府保障之投资奖励与太阳辐射百分之二十六流失率的补助津帖,有了这些条件,我们愿意大力从事太阳能的开发研究。”虽然百分之二十六反对爱舒教授计划的阻力很大,一九七四年的能源危机使得大众苏醒而认为改革并非是不可能的。此时,爱舒及其学生们便已建造了太阳能监化系统的模型。
所谓“优秀”就是男人或女人愈来愈反求诸已而不苛求他人。
——加塞(Ortega Y.Gasset )
有人参观这座模型时,爱舒便解释说,这座系统是新科技的典范,它不会产生污染,也不会耗费大自然之资源,它完全与大自然及环境相互和谐地运作,它可安置在赤道以南或以北四十三度以内之阳光充裕区域。
爱舒教授的发明包括三部分:集结器,存留器及转换器。集结器有一系列弯曲的反射板,它能凝聚太阳光至板内的小管,其原理就与放大镜聚集光线使纸着火的道理类似,这套原理也像是传说中阿基米德点燃敌人船舰的方式一样,而爱舒此项装置最神奇之处,莫过于这些小管的外缘可以在吸热后与外界隔绝,气态氮流入这些管子使温度高达近华氏一千度。
存留器有一个大且可隔绝于外的熔盐,此炉亦能达到高温,当华氏一一○度氮流经一卷卷藏于熔炉内的管子,可使里面的蒸气凝因为盐,再经大量的蒸溜,炉中的盐便可储存热气,以供夜晚没有阳光照射时使用。
我常“检收”最后一个人所放弃而留下之残局。然后开始着手研究。
——爱迪生(Thomas A.Eison)
虽然太阳对地表大部分地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但也是分散的,故需要集结。虽然“查士达”区域已证明不适合作多用途的开发,却是牧草、树林及太阳能集结的好区域。大约一平方英里的太阳能农场可提供的能量,远胜于同等面积的煤层开发,更何况太阳能有无限供给的好处。
欲驾驭自然,首须服从自然。
——培根(Frcqncis Bacon )
无污染能源,指日可待
过去益精市市民都以其洁净、电气化的家庭而自豪,殊不知电力只有消费者使用时才是“洁净”的,事实上电力的产生过程往往不如使用时那般“洁净”。太阳能产生的电力就可以改善因使用石油所产生的电力污染的弊病。爱舒教授特别对两种无污染的汽车感兴趣,一种名为“赛伦斯”电动车,可搭载一至二人的都市小型车;另一种称为“舒市莱姆”的氢气车,内有氢爆式引擎。
虽然爱舒教授的专长是太阳能,但他对所有无污染性的动力资源都十分感兴趣。他便以海堤为例,借由巨大之潮流能产生无尽的动力,将发电设备装置在海中,海浪的力量即是无穷尽的资源。借着放置在深海中的涡轮,海流的力量可推进巨大的动力,亦是产生动能的方式之一,海洋中的温差亦可供利用,海洋表面的海水蒸发,可转化成氨产生能量,而寒冷深海可压缩氨,使得整个流程持续不断;风车亦可如太阳光一样产生动力,地热亦是丰富而且可资利用的能源,以上种种途径都可产生电力供人类使用,甚至,若我们想发扬光大,更可以将太阳能集结器发射在地球轨道中以更有效吸收太阳能。
太阳能盐化系统可供我们日常所需,而且这种设备加上热能储存器,亦可在网上或尖峰时段充分供应能源,事实上,热能储存器不再像以前一样,必须建立全国普遍网络来输送能源、以往建立网络的主要功用,即把主要动力传送到消费者区域,借此亦可将剩余的能源传递到迫切需要的区域而不会浪费掉,我们目前全国性的通路已够复杂、混乱,如州际公路、碎石路、牛径、步道、便道及桥梁部已使得网络杂乱无章。
每一系统各行其事而不善加分析,将使得问题错综复杂不易厘清理解,追论提出解决方案。
——拉莫(Simon Ramo)
若三条输电电路平行连结发展,万一有一条丧失功效则须耗费时日才能察觉出来。若采用单一三条电路段段相连,则紧急状况较易处理,若是能源采用此种方式,那纽约的用电量将可利用西海岸的结余能量,且更有经济效益。
“轻松如意”就是许多人一起分忧解劳。
——荷马(H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