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上

_2 金纲(宋)
  牛冕的搭档是前朝老将符彦卿的公子符昭寿,此时以凤州团练使身份出任益州钤辖。钤辖是负责地方防御、管辖军旅屯戍的派遣武官。但此人却对军政军情无所用心,有什么地方军务,就随便让下人传递消息,也不监督监管。生活还很奢侈,市上买东西常常强行赊账,往往过了半年还不付款。更放纵部下巧取豪夺。他还试图玩期货,平时购置稻麦之类,囤积居奇,准备粮价高时再卖出。不过有时粮价高不起来,他就让人指示僧道来为他埋单。他的下人更对军校们无礼傲慢,所以,有符昭寿在,整个益州人心不满,军人们更牢骚满腹。
  地方上的武装力量,有部分为朝廷派出。禁军中的神卫军就有驻扎在益州的兵众,分为两支,由两位都虞候王均和董福各带一支。董福还算有军人责任感,统御部下严整有序,对士兵待遇按规则处理。王均则好饮酒、赌博,常常克扣军饷,军人的着装费用,往往就被他“饮博”挥霍掉。
  真宗朝的第二年冬天,牛冕与符昭寿按规定在成都东郊阅兵,牛冕麾下的地方军,所谓“牙队”;符昭寿麾下的野战部队,所谓“神卫军”,开始进入阅兵程序。
  神卫军董福部和王均部,在对比中有了滑稽之相。
  董福一部军装整齐,有一种雄壮的劲头;王均部下则衣装不整,在十二月的寒风中,不免有瑟瑟冻缩的模样。
  蜀中士庶爱看热闹,见到官军搞检阅式,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观。他们看到同一个演兵场上,两拨军人竟是如此不同,就有了讥评、嘲弄或窃笑。王均所部见此,不免“惭愤”,惭愧而又气恼,于是,士兵中开始流布种种“不逊”的话头。一传十,十传百,王均麾下的军士们在恼羞中开始簸扬起一股悍气、戾气,甚至传导到了董福部众。
  阅兵结束,牛冕搬出牛酒犒赏州府的牙队,而符昭寿这边的神卫军啥犒赏也没有准备。史称“军士益忿”,军人们更加愤怒了。
  愤怒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卒走进了《宋史》,他叫赵延顺。
  他认为符昭寿这位益州武装部主任,太不拿弟兄们当回事了!人家地方牙队都有酒有肉,我们野战部队神卫军凭啥就吃不上这一口?就是这一股恶气,让他顺不过来。
  史上武夫似乎特别在意“这一口吃的”。春秋时那位郑灵公熬了一锅鼋汤,也即大个王八熬的肉汤,那时节算是一种难得的美味,但他就是不给大将姬子公吃。姬子公已经“食指大动”,赌着气伸出指头在鼋汤里染了一下,吮指而去。郑灵公大怒。但姬子公更是愤怒,决计要顺顺气,于是联合郑国大臣,杀了郑灵公。史上因为“这一口吃的”反复上演着快意恩仇的故事种种。
  赵延顺没有捞上这一口吃的,就像姬子公一样,纠集了铁杆哥们儿八人,也要顺顺气。按照他的生命格局推想,他能想到的最好的顺气模式就是“作乱”。虽然“作乱”之后怎样还没有想过,但怎样作乱,却有了主意。
  腊月将尽,有个朝廷派来的中使,要从峨眉返回京师。
  中使,乃是皇上身边的人物,符昭寿就严肃地责令地方驿站的小吏准备鞍马,要送中使出川。
  赵延顺八个兄弟认为机会来临,待到正月初一这一天,暗暗将马厩中的马匹全部解开缰绳,让马儿在钤辖办公大院中跳跃,进入庭中。赵延顺等人就假装追逐马匹,跟随着也进入府厅,喧呼中,符昭寿不辨虚实,乱兵登上大厅,将他击杀,同时杀了几个仆从。随后,八人占据军械库,取出兵器。说话间就要进入州事办公房。
  知州牛冕与朝廷派来的转运使张适正在接受官吏祝贺新年,听说兵变,赶紧逃窜。他们不敢走城门,担心被劫,就寻到僻静处,放下绳子,从城上溜索而下,史称“缒城”,逃往益州北近百里的汉州(今属四川广汉)去了。
  这时城中只有一位巡检使,负责治安的地方官员刘绍荣,猝不及防,挺刃与乱兵格斗。但乱兵越来越多,刘绍荣虽然越战越勇,但终究气力不支,手中刀剑也没有了,就捡起一张弓来,做最后的搏斗。
  此际,赵延顺忽然觉得可以拥戴这位益州公安局长来做头目,就停止战斗,向刘绍荣赔上效忠的恭敬,要他来做这次变乱的首领,出任元帅。但刘绍荣从契丹领地投奔大宋而来,是那种认祖归宗,有气节、有忠义心的将军,于是提着长弓大骂道:“我燕人也,比弃彼归朝,肯与汝同逆耶?亟杀我,我宁死义耳!”
  我本来是契丹那边的燕京之人,早就抛弃契丹投奔大宋了。我岂肯与你们这班宵小做那等叛逆之事?赶快来杀我吧,我是宁肯死于道义的!
  赵延顺等人闻言,受到震慑,一时也不敢就来杀害这位将军。但下一步怎么办?也没有主意。
  益州的都监王泽,知道是都虞候王均的部下作乱,马上派人召来王均,对他说:“你的部下在作乱,干吗不快点前去招安、平乱?”
  王均闻言匆匆赶到钤辖府厅。
  这时,王均看到的是自己部下一伙子人围着刘绍荣,气氛紧张。
  赵延顺看到“拥戴”刘绍荣不成,就一手提着符昭寿的首级,一手持剑,转来“拥戴”益州指挥使孙进做统帅。孙进不答应。乱兵哪里肯听!没有主人,他们就是无头苍蝇;好容易找到主人,岂肯轻易放弃?看到王均来到,当即就有机灵点的悍卒迅速杀掉了孙进。
  赵延顺满脸困惑——大祸已经闯下,但他已经不知道怎么收场了。一回首,忽然看到自己的上级都虞候王均,就像找到救星一般,马上指挥乱兵“拥戴”王均为主——这时王均克扣军粮之类的恶行,也被抛之脑后了。
  王均目睹这个乱局,应该有惊愕的瞬间。
  但在现场,他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不同意,孙进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彷徨之际,乱兵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
  刘绍荣当众自缢而死。
  知州李士衡剑门迎敌
  王均的麾下有一个亲兵小校名叫张锴,是原来北汉时的太原老兵,就像各类小共同体内总有一个貌似“老谋深算”的人物一样,这位老兵张锴,就有一种惯走江湖、经多见广的老成模样。很可能就是这个张锴,怂恿了王均。王均惊疑之间,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河北前线,皇上正在调动禁军与契丹打仗,益州远离河北几千里,皇上眼下应该无暇西顾。于是,他那卑陬的命运格局开始有了自命不凡的演绎,在生命的紧急关头,王均陡起了博取一世富贵的雄心。于是,他拿出都虞候的派头,做出“指挥若定”的模样,慷慨应允,出任乱兵统帅。
  赵延顺等叛乱者这才舒一口气出来,以为大事已定。
  王均就任命张锴为“谋主”,一时间,仿佛刘玄德得到隆中诸葛孔明,王均似乎有了踏实感。乱卒也应该有了不仅寻得领袖,还寻得军师的欣慰,有了“可以做一番大事”的预期。
  于是,史上有了“大蜀国”,还有个年号,叫“化顺”。
  王均在张锴的“辅佐”下,在益州府署模仿大宋朝廷建制,也置百官、设乘舆,俨然一番“建国”模样。
  随后,以益州为根据地,王均开始了仿佛刘邦斩蛇起义、李渊起兵反隋,攻城略地的“帝王生涯”。
  他知道益州知州牛冕等人逃往汉州,就决计攻打汉州。
  此举可以看出王均与刘旴不同,刘旴是胡打乱撞,王均则因为出身都虞候的“素养”,似有一点“战略”眼光。叛乱初起,乘乱追击原来的知州,这是向外界传递一个“势不两立”的决断信心,同时,汉州又是通往绵州,并由绵州通往剑门的成都北大门;而剑门,则是中原入川的陆路咽喉。王均此举做出北取剑门之态势。他似乎也明白,一旦占据剑门,朝廷正规军再来“剿匪”就有了难度。他似乎也知道:牛冕已成惊弓之鸟,汉州似不难攻克。
  史称王均所部皆“银枪绣衣”,装备豪华。这类设计对骤然而起的乌合之众颇有一点激励之功。果然,王均北上奔袭百余里,几乎没有费太大力气,汉州城被攻陷。牛冕似也机灵,他判断王均的目标可能在北部之绵州、剑门,于是拐弯,折向东部,再次逃跑百余里,到了梓州,避开叛军锋芒,暂时获得喘息。
  王均则弃牛冕于不顾,为了实现第一步“战略”计划,继续北上,攻打绵州。
  但是绵州城防牢固,急切间不能攻下。眼瞅着十来天过去了,于是,很有可能在张锴的怂恿下,王均连绵州也放弃,直趋剑门。
  这是一步“蛙跳”险棋,等于在自家身后留下一个敌方据点,如果剑门与绵州声气相通,南北夹击,王均所部就没有了多大前途。
  事后推演王均或张锴此举,必为恐惧所驱使。他们害怕大宋禁军入川,必要扼守中原通往川蜀的第一要塞剑门,再做打算。此外,他们也思量,在益州留下了守军,有黄雀在后之效应,似也可以震慑绵州,令宋师不敢妄动——绵州宋军若北上,则益州叛军也北上;如此,益州随时可以打援,绵州就只能固守。亡命之徒血拼之际,往往冒险。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王均这一计划不算高明,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办法了——他本来就没有前途。大宋立国已经四十多年,人心思定,昔日藩镇割据,已是昨日黄花。他悖逆政治文明,格局初露就呈现疲态,张锴救不了他,即使孔明在世,也救不了他。刘旴叛乱前后只有十天,王均长一些,前后也不过10个月。
  剑门,一代雄关,在嘉陵江西岸、剑州北境几十里。
  剑州知州李士衡闻听王均正在攻略绵州时,就忖量了形势——他知道剑州在剑门之南,城小难守,当即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这个决定有三个连环措施——
  第一个措施:全州点检官方仓库钱帛,悉数运往剑门。
  第二个措施:焚烧粮库,坚壁清野,不给叛军留下一粒粮草。
  第三个措施:发出榜文,招集叛乱以来流亡的士卒。
  三个措施很快就见出成效。
  宋代将士精锐都在京师,地方只有很少武装力量。但是等王均到了剑门关下,李士衡已经召集了数千流亡士兵,加上原来的守军,组织起来,很有了阵容。李士衡与剑门都监裴臻并不畏惧王均,甚至都没有做出守卫关口的准备——他们不守卫,他们出击,史称“逆击之”,迎着王均的乱军出击。这时还在正月,巴蜀连降雨雪,天甚寒,而王均一路来奔,满以为到了剑州可以补充粮草,没有想到遇到了一座空城。叛军人马全城搜索,只能随便吃些李士衡遗弃的“败糟”,腐烂糟渣之类,粮库中一片焦煳,偶见的一点陈粮也杂满烟尘。腹中无食,人困马饥,叛军与李士衡一战,不敌,被斩首数千级。
  到了夜半,各自扎营后,乱军已经疲惫不堪,王均想想第二日必无力再战,于是乘着月初的朦胧夜色,往回逃跑,史称“宵遁”。
  “能吏”的多重人格
  李士衡的剑门保卫战,规模不大,却展现了他的统御才能。
  此人算是大宋的一位“能吏”。
  他对经济管理也有办法。
  他后来做到河北转运使时,发现了地方上的一个弊政。当时规定,河北一路每年要调运军用布帛七十万匹,民间往往要预购丝麻用来织造布帛,穷人家一时没有钱帛的,往往要到豪民大户去借贷。但富豪们要收取成倍的利息。到了应该收缴布帛的时间,要穷人家先将利息兑现。这样一来,织帛的利润就少得可怜。为此,李士衡向朝廷提议:由官方预先给织户垫支丝麻钱,这样可以做到及时输送军用布帛,民间也获利,而官方也足用。
  真宗表彰并采纳了他这个意见,还将“河北模式”推广到全国各路执行。
  这个法子,事实上开了神宗朝王安石的“青苗法”先河,但比“青苗法”要厚道得多。“青苗法”由官方垫支青苗钱,但到了税收期,要加20%的利息,而且地方执行起来,往往要强制,即无论你有钱没钱,想贷不想贷,都要从官方预贷青苗钱,地方官员就为了收取那20%的利息指标。李士衡的垫支意见,没有提及利息多少,但从史称“民获利”推想,即使有利息,也应该是织户可以接受的范围。此事是李士衡推出的一项有利于民生的仁政措施,值得嘉许。
  李士衡有一趣闻,夹带在这里说说。
  当时大宋与高丽有来往。宋朝与契丹的东部,那时以天津的海河为界;大宋往高丽派遣使者,不能走陆路,只能走海路,要从山东或江苏出发,走黄海。李士衡时任馆职,是文官,真宗任命他为大使,另外为他配一个武职为副使。返回时,高丽赠给两人不少礼物,但李士衡并没有做出受宠若惊的样子,似乎不怎么在意那些丝绸绢帛之类,只把它交给武官副使去处理。航船船底比较潮湿,副使似有鄙吝之心,担心自己那一部分获赠礼品受潮,就将李士衡的那部分布匹放在船舱下面,用来隔潮,自己的布匹都放在上面。没想到船行至大海,遇到风浪,船重而小,摇摆中,险象频生,大有倾覆的苗头。船工就要求把装载的东西扔到海里,轻载而行,否则一船人谁也活不成。副使也吓蒙了,就指挥部下赶紧扔东西。扔了一半,风浪停息,然后一检点,副使的东西全扔了,而李士衡的东西在仓底,毫无损失。
  这故实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但史上也记载,李士衡曾经分管西京洛阳政务财务,虽然才智过人,但“素贪”,一向很贪婪,善于敛财,家资“至累巨万”。李士衡更在长安城里建造府邸,豪华程度仿佛宫府,这也被士林讥评。士大夫过于富有,是一种“惭德”,因为有可能巨额财产来路不明。
  李士衡还在巴蜀出任转运使时,动过“小人”手脚。彼时,有一贤明的官员叫刘随,做永康军(今属四川都江堰市)判官时,有政绩。永康军下属县城的县令贪赃枉法,被刘随逮捕入狱。李士衡与县令有交情,就来向刘随求情,被拒绝。李士衡大怒,就以转运使的身份奏告朝廷,罗织了刘随一堆为政“苛刻”的证据,说他“不堪为政”,不适合从政。结果刘随被朝廷罢免。
  进入严肃的历史文本,会发现,那种戏剧编排或坊间流传的“好人万好,恶人万恶”的人格清一色模式,几乎不存在。史上往往看似矛盾的叙述,其实往往讲述的正是真实人物的复杂性。
  李士衡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他的贪婪是真实的,对高丽赠品做出不介意的样子也是真实的。像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火烧莫斯科一样,李士衡火烧剑州,不惜毁掉粮库多年积攒,给叛军留下一座空城,这决心也是真实的;他家资“巨万”,营造豪宅,那一种贪鄙也是真实的。而他对河北一路征调军用布帛,珍惜民力,为民请命,那一种爱民之心,也是真实的。
  不存在“单向度”的人物。贤者与小人也不例外——贤者可能在自我砥砺,也即自我养成之际,趋近道义,但备不住一个跟头把持不住,做了一次小人;小人则在自暴自弃自我沦丧之际,远离道义,但备不住一个瞬间良知呈现,做了一次贤者。在我讲述的故实中,读者会看到更多这类“复合性格”的真实人物。他们不是小说戏剧的“人物创造”,而是史上曾经存在的鲜活生命。
  人类生命格局万年以来呈现的多样性,是可以经验到的真相。意识到这一真相后,个体开始进入选择:我,想成为哪种人?存在主义对此赋予了哲学解释,而经典哲学的“自由意志”说,则更早为个性化选择(生命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人无不在自由中,故放弃选择也是选择。你无法不进入选择。而选择的犹疑则成为“布里丹的驴子”——这是由经院哲学家布里丹讲述,而后流布于欧洲的一个熟典。说驴子在两束青草或青草与池水之间无法选择,而它的饥渴同样强烈,最终饥渴而死——故,人类生命格局的多样性,玩笑或正经说,很可能是神在巴别塔之后,为人类安排的一场趣味悖论。神,偶尔也会调皮。他知道人面对悖论时的捉急。也许只有犹太人窥视到了神的意图,所以他们留下一条著名的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没办法,人类在宇宙中的处境,是亘古无解的超级母题。
  事实上,即使“我想成为哪种人”,也是不可能的。阅读历史文本,就会发现昔日的生命,正在一个个走来,而他们的格局,一个个全然不同。类型化存在,不过是一种修辞性意见,世上绝不存在两个完全相似的人。近代以来,过分注重人类生命格局类型化的修辞性描述,是违背“多样性”观察经验的。李士衡的“样本”证明:即使是一个独立个体,他的生命格局,也会呈现为复杂性。试图用一种模型将人类的某种结构统一起来,是无意义的,也是枉然的。
  汉语需要纯洁化,包括百年激进思潮影响下的种种话语模型,以及此类“类型化”书写,都是应该摒弃的模式。我的书写、讲述,我的文化自觉,如果有一个“标签”的话,我愿意将它概言为“汉语纯洁化个人运动”。因此,在我的书中,极力避免对人物生命格局作类型化处理。
  禁军入川“逆击”叛军
  且说王均。
  他起事之后,川蜀民众被叛军裹胁,不得已成为朝廷的对头,但也有清醒的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反对王均,保卫家园。这类民众组织还为子弟兵起了个名字:“清坛众”。在“清坛众”的抵御下,王均迅速扩大根据地的“战略意图”被迟滞。
  这时候,朝廷的供奉官,早年派到川中的知蜀州杨怀忠,正在调集乡兵,准备进讨王均。
  乡兵是地方军,很少经过训练,没有多少战斗力。杨怀忠又汇集川中十一路巡检兵,也即治安队伍,开始向益州进发。
  蜀州在益州之西不足百里,杨怀忠在此地讨伐被叛军占据的益州,对王均是一个有力打击,所谓“变生肘腋”,在他盘踞的胳肢窝下出现了反对力量,是王均没有想到的。
  但杨怀忠手下没兵,所以一面集合乡兵,一面召集巡检兵,当他听说有“清坛众”时,又专门派人与之联络,从中挑选了七十余人,临时封官,名为“巡检将”。但封官要有朝廷任命,于是又派出蜀州的判官经由驿站,飞马向朝廷汇报请示。
  王均在攻打剑门期间,杨怀忠率众来到了益州。
  这时,益州的叛军首领名鲁麻胡。他被王均任命为益州的“招安巡检”,相当于成都市代理公安局长。
  杨怀忠焚烧了益州北门,到了一个叫三井桥的地方,与“大蜀国”的“招安巡检”鲁麻胡有了正式的对阵。两军从上午一直战斗到下午,杨怀忠临时凑合起来的杂牌军,有些人是过去王小波、李顺之乱时的旧党,这些人进入成都外城后,大多开始抢劫民间私财,杨怀忠节制不住,于是与鲁麻胡的胶着中,渐渐出现颓势,不得已率众退出战场,在益州城南附近一座小城江源屯扎。
  王均与李士衡对阵失利,跑回成都,与鲁麻胡合兵一处。
  契丹此时已经进入河北。真宗赵恒从河北前线大名(今属邯郸)指挥宋师与契丹对峙,局势稍定后,回到京师汴梁,听说了川蜀之乱。
  中央禁军迅速组织起来,入川讨伐,首领是工部侍郎雷有终。
  他被任命为泸州观察使,代替牛冕知益州,并兼任“提举川峡两路军马招安巡检捉贼转运公事”。“提举”是宋代常见临时职官名称,意思就是“掌管”“管理”。雷有终任此职,负责川路、峡路两路军马的军事和后勤,“捉贼”是此行之目标。
  与他同时入川的还有朝官李惠、石普、李守伦等人,并步兵、骑兵总八千人。
  杨怀忠在雷有终入川之前,向附近州郡发出檄文,调集了七个州的军士和民工,从江源北向仰攻成都。
  王均则派出了赵延顺率领叛军袭击杨怀忠的后方邛州。
  杨怀忠没有攻下成都,闻听后方来敌,即挥师南向迎敌。
  赵延顺开始退却。
  杨怀忠立功心切,似有意在雷有终大军到来之前解决川蜀叛乱,于是,再次攻入成都外城。他甚至一度拿下城南军资库,贴了封条,派人驻守。
  但“银枪绣衣”的叛军似有“与益州共存亡”的悲壮,他们在王均的调度下,编排为几个战斗队列,然后打开内城城门,冲出来与杨怀忠死磕。
  两军一直战斗到黄昏,杨怀忠不敌,开始向南撤退。
  为了唤起士气,他学当年韩信的做法,在江北列阵,大有背水一战之决心。
  此地有一竹木绳索建起的笮桥。杨怀忠担心南面邛州、蜀州方向赵延顺来攻,那样就与益州王均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局面未免凶险,于是,又分出兵力过笮桥,在江南扎寨。但邛州、蜀州目前还在官军手上,而且还在按部就班地征集附近州郡的援军,赵延顺不过活跃在城外。这是杨怀忠之所以在南北方向都有敌军的战场形势下,敢于分兵列阵原因所在。
  王均或张锴也明了眼下的形势。成都到邛州,自北往南,迤逦近二百里的战场上,官军目前还不算雄壮,但在更北的剑州还有李士衡。如果李士衡与杨怀忠连成一气,扑灭邛州城下的赵延顺,益州就成为围棋中“待剔”的死子。而已经走在路上的雷有终大部队一旦入川,判军没有了“根据地”也就没有了胜算。所以,这二百里“根据地”所在必争。叛军使出吃奶的力气,集合了三队人马,试图一举消灭杨怀忠。其中一队绕到杨怀忠营寨后面,焚烧了江源的神祠,断绝了邛州、蜀州可能来增援杨怀忠的官军之路。
  杨怀忠已经召集了更多乡兵,士气略振,于是,也分出三队兵马,分头抵御叛军。一战,斩首五百余级,叛军气馁,一时失去战斗力,被官军驱赶坠入江水很多人。官军有了战利品,收缴兵甲箭弩甚众。杨怀忠乘胜追击,一直到成都南门外五里方才停住,并就在此地扎营,等于堵住了成都南大门。
  这时,曾经被王均攻克的汉州,又在官军的急攻下被收复。成都又失去了北大门。而汉州、绵州的守军已经与雷有终的前锋会合一处,从东北方向浩浩荡荡地开来,距离成都已经不足百里。
  王均知道决战时刻即将来临,就在王师要来攻取的东门加固工事。
  雷有终在成都城北十里的升仙桥扎住营寨。杨怀忠在城南。如此,成都,已经处于官军南北夹攻之中。
  但王均并不畏惧,他在千难万难之际,还在试图争取战斗主动。
  这时已经是初夏季节。
  王均派出了一支精悍部队,组织了“升仙桥战役”。叛军张着绫罗伞盖,将士们则操练银枪、穿着锦绣战服,气势汹汹、咋咋呼呼地来袭击雷有终一部。王均试图在官军展开行动之前,消灭官军。这一“战略”不能说不当,可惜天命不在他这一边,从起事那一天开始,他就气数已尽。
  此时官军聚集于升仙桥偏东,雷有终闻讯后,亲率大军迎头攻击,一战,击破叛军,斩首千余人,史称王均“单骑还城”。
  雷有终很高兴,自以为此役有泼天之功,就派出使节将夺得的伞盖、银枪等送到汴梁入奏。雷有终认为已经胜利在望。
  真宗皇帝看到这些东西后,将它们展示给左右,并对他们说:“此鼠窃耳,虽婴城自守,计日可擒矣。”这些叛军不过是老鼠般的窃贼,虽然现在固守城池,但很快就会被擒住了,不足为虑。
  耍弄银枪的武装力量也会有前途吗?戍守益州的官员是不是也太无能了!随后,朝廷做出了惩罚决定:原右谏议大夫、知益州牛冕被削籍,流放海南儋州;原西川转运使、祠部郎中、直集贤院张适被削籍,贬为连州参军。
  当初,名相张咏从蜀州回朝,听说代替他的是牛冕,就感叹道:“冕非抚众才,其能绥辑乎?”牛冕不是管理民众的大才,他哪儿能安定一方呢?至此,张咏所言应验,牛冕果然被他说中。
  雷有终轻敌遭伏击
  升仙桥战役后,雷有终极度轻视王均。他以为这些群氓很容易扫荡一清,于是,“大意失荆州”的故实就需要重演。他没有料到王均、张锴会不屈不挠,不因袭击失利而丧失斗志和智慧。所以随后的一次战斗,成为王均生命中的一道华彩,而雷有终则遭遇了耻辱。
  王均从升仙桥退还益州城后,当即组织“银枪绣衣”部队打开西城门,做出逃跑的态势。雷有终获悉情报,认为王均此举符合升仙桥一役的逻辑延伸——叛军与我雷有终一战,领教了官军神威,不敢再战,故放弃守城准备遁走。他认为官军一旦进城,叛军很快就会作鸟兽散。
  于是,雷有终与原益州招安使,新任命的东川都钤辖上官正,以及川峡两路捉贼招安使石普、李惠,峡路都钤辖李继昌等人率兵径直入城。
  李继昌从城北向城西运动,到达西门时,有了疑心,他认为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这事顺利得让人恐怖。于是,他试图制止雷有终,认为益州城大而街巷复杂,叛军可能有伏兵,不可轻进。雷有终不听,但李继昌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觉,他已经进入西门了,还是带着麾下独自撤出城外。
  官军陆续地进入益州,没有看到多少叛军,但看到了市肆布帛、民间财货。那一瞬间,贪婪之心,陡然而起。雄赳赳的官军当即转化为匪军,史称“部伍不肃”,部队已经没有了军纪,散开在城内开始了强盗勾当——劫掠。
  官军进入一部后,“银枪绣衣”部队开始出现。他们悄悄地从街巷内、拐角处,将笨重家具、床榻桌椅之类摆上路口,封闭城门,官军无法前行,又无法退出,本来就没有队列的部队,开始了惊惶。叛军则在熟悉的街肆胡同开始了有效狙击。官军失去了组织,几千散兵,在遭遇战中,一个个成为叛军的战术打击目标。王均、张锴组织起一次次的精准打击,李惠将军也在巷战中被杀。雷有终等人见大事不妙,从原路返回是不可能了,在扈从的死命捍卫中,寻得一处偏僻地方,勉强登上城堞,拽着绳子坠下,保全了性命。
  此时,城中还在屠杀。已成瓮中之鳖的官军还在与叛军殊死格斗。
  李继昌率领麾下在西城外屯扎,军士们听到城中兵器撞击的声音,知道敌势不小,担心王均等人出城发生不测的战事,纷纷劝导李继昌赶紧逃跑。李继昌刚刚违背军令,没有进城,现在主帅遇到麻烦,他感到自己也有责任,于是不听。麾下甚至有人开始哭泣,劝告,要他赶紧撤退,脱离危险。李继昌说:“我在讨伐军中,官职最低,现在,要听主帅的安排。”
  雷有终出城后,也派人找到李继昌,命令他屯扎在雁桥门,雷有终则率军退保汉州。
  官军抢劫,叛军也抢劫。益州市民大多逃往附近村落,但叛军派出骑兵四处追杀流民,更有人将流民抓回城内,肢解示众;还将逃跑的一家一族全部杀死,试图以此“立威”。叛军用这种恐怖手段,震慑益州士众,而后开始征兵。
  他们在士民、僧道中挑选身体结实点的,强迫入伍。每人都要在手背上刺字,然后又剃去头发,在脸上刺字,这样易于辨识。新兵入伍后,就被驱赶上城楼,与老兵混合在一起,守卫益州。
  雷有终知道后,开始严格管理麾下,并发榜文秘密传入城中,招集被王均胁迫的士众。这样,城外总算安定,没有了过去官匪行为。而城中被胁迫者三三两两地开始逃亡,进入官军营中。官军就在逃来者的衣服上写字,表示他们虽然被叛军刺了字、剃了头,但已经回归朝廷,不属于贼军。而那些来不及回归者闻讯后,则有了担心。他们知道,将来算账,他们是要按“叛贼”处理的。于是,更多人开始逃亡,每天都有几百人千难万险地从城中跑出来。真宗皇上也配合前线政治攻势,下了赦免令:天下死罪的囚犯都降一等罪,流放罪以下的罪过则全部赦免;而益州的乱军,除了王均及其同谋不赦之外,其他被胁迫的军民如能归顺朝廷,立即释放,不问罪。
  叛军闻言,有了动摇,但王均则开始了更绝望的挣扎。他甚至开始绝地反击,准备再一次出城袭击朝廷大军,试图南遁。
  杨怀忠则在城南加强工事,布设大块石头、带刺的篱笆。这些精心构筑的工事发挥了作用,王均的袭击遭遇了阻遏,未能得逞,南遁不成。
  益州城破叛军南逃
  朝廷大军此时从清远江架桥而来,屯驻城下,在城北夺得了一片草场。雷有终已经不敢轻敌,就在草场地修筑土山,一面用以屯扎军士,一面准备近距离居高攻城。
  护城河成为益州与土山的分界。官军在土山下的护城河边构筑了鹿角,做出久居大营的模样,一面又开始修造云梯、冲洞车等攻城器具。
  城北攻势由石普主持,其他东、西、南三面也安排了主攻总指挥。
  叛军困兽犹斗,最坚定的首领人物中有当初率先叛乱的赵延顺。史称他“尽驱凶党以拒官军”。战斗激烈。但赵延顺被不知从何而来的流矢射杀。王均又任命“大蜀国”的“神卫军使”丁万重替代赵延顺,但很快又被官军射杀。
  此时已进入秋季,川蜀淫雨不断。官军攻城时,往往因为雨水太滑不能攀城。官军又组织民兵用“洞屋”攻城。所谓“洞屋”,乃是一种带轮子的房屋。护城河的一段被草木土石填平后,“洞屋”被推到城墙根下,民工在“洞屋”保护下挖掘城墙,穿洞。但王均又指挥乱军挖地道出城,掩杀“洞屋”民工。上千民工被驱赶到没有填平的护城河淹死。
  官军有了挫折。
  乱军为了鼓舞士气,开始在城内大宴,敲鼓吹角,庆贺胜利。一时间,喧杂之声透出城外。
  这个湿漉漉的季节,很多官军开始感染疾病,雷有终到其他州郡购置药品,亲自调制,为军士治疗。
  不久,朝廷又派出了名将秦翰来到益州。秦翰的身份是两川捉贼招安使。他在益州考察形势后,向雷有终提出了一个建议:在城北再筑造一座土山攻城。雷有终同意。
  土山建在城北鱼桥。建成后,当月即攻进了外城。于是在外城又设计了高大的敌棚。所谓敌棚,也称敌楼、敌台,乃是一种攻守防御设施,土木金石各种材料都可构筑搭建。秦翰的敌棚呈“雁翅势”,高处左右张开,覆盖“洞屋”进逼内城。
  王均见状,也有样学样,在城墙上端建造敌棚,隔河与官军敌棚近距离相对,互相射杀。王均似乎还有幽默感,为这种敌棚对峙起了个诗意的名字,称“喜相逢楼”。
  秦翰大怒,亲督各军猛攻。
  王均制作了很多毒药浸泡的“药矢”,史称“中者必死”。秦翰在督阵中,也曾被流矢射中,但却奇迹般地未被毒杀,反而组织火箭部队,焚毁了“喜相逢楼”的敌棚。
  官军攻克了益州北部的羊马城,这是益州城防的重要阵地,相当于一片外城,敌棚一毁,此地一失,叛军从日前巷战中获取的一点自信转为恐惧。但越是恐惧,越是顽固。
  王均指挥叛军加固内城,做出了最后之战的悲情决定。
  雷有终招募敢死士,在敌棚的掩护下继续使用“洞屋”,挖掘内城。工兵和敢死士顶着毡子,手持火炬,穿透叛军城墙,焚烧了王均苦心经营的大部分守城器械。随后,四面攻城总攻时刻开始。
  除了敌棚射箭、抛石机甩掷巨石、云梯攀城之外,官军始终没有放弃“洞屋”,继续挖城。大将石普还指挥麾下偷偷地制造了一个隐秘的暗门,准备从此攻入。叛军发现后,长槊、大戟锋刃外置,塞满洞口。偷袭者见状,不敢前行。但此际出现了两个无畏勇士,请求从这个暗门突入。石普知道凶险,当下允诺给予丰厚的赏赐。两位勇士于是呐喊着挥动长戈,突破叛军的封锁,直接冲出洞口,进入城中,史称“贼锋稍靡”,叛军的锋芒稍稍有了退却。就在这“稍靡”的短暂过程中,宋师赢得了时间,一队队后续者涌进城来。
  攻取内城时,秦翰督阵,史称“五战五捷”,连续攻城五次,五次都获取了阶段性胜利。他身中流矢时,伤势很重,但仍不退却。
  到了旧历十月一日,这是中秋凉爽的一天,凌晨,宋师大部队攻入并占据了益州内城。雷有终还记得不久前的那次巷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余悸中,他担心城内还有伏兵,就派人在城中一路纵火,将可能的伏兵,连同民居、官廨,一炬炬化为焦土。随后与秦翰一起登上城楼,居高指挥朝廷大军,搜索并肃清残敌。火光中,雷有终在高处发现益州城内天长观前,还有叛军的营寨,文翁坊附近还有隐秘的炮架,向着宋师的方向抛掷巨石。
  随军转运使马亮指挥将士,带着秸秆、火油,勇士们手执长戟、巨斧,燃烧起火炬,将炮架焚毁。杨怀忠则焚烧了天长观前的敌营,一直追击敌众到大安门,前后杀敌三千余人。
  这天的二更时分,王均率领残部二万余人,付出重大代价后,拼死突破城南杨怀忠原来布设的防线,向益州南部逃去。
  但是究竟要逃到什么地方去?
  这位曾经的大宋都虞候、当下的“大蜀国”的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以及他的“智囊”,昔日的太原老兵、自称通晓阴阳的“大蜀国”的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宰相张锴,除了“向南逃”,各自都没有了“战略”意见。“大蜀国”全体精英,方寸已乱,没有了主意。
  雷有终此际还是担心城内有伏兵,继续纵火。益州城内到处都是火焰。
  天亮时,雷有终与秦翰都在城楼上。这时士兵们抓来一位“大蜀国”的三司使,也即主管财政的大臣。雷有终在城楼下积起一垛硕大的柴薪,点起火来,让这位大臣站在城堞门楼前。
  城楼上,能感觉到熏炙而上的烟火。
  雷有终命令,将俘获的男子,从中挑选出魁梧些的、看上去带着官相的,一个个捆绑着被拉上城堞,推到门楼处,让这位三司使辨认:是不是“大蜀国”官员。这位“大蜀国”三司使,几乎认识所有“大蜀国”的朝中官员。他也似乎很尽职,尽可能一个个认真辨认。凡是被他指认出来的,当即被雷有终左右从门楼上“摔投火中”,捆绑着的“大蜀国”官员们,从高高的城楼抛掷下来,直接摔入火中。一个整天,就这样被“摔投”了数百人。
  时人认为这类官员大多被王均裹挟,虽然在伪署任职,但并非自愿,如果有机会,他们应能倒戈,重归朝廷。“摔投火中”,未免过于惨忍。且那位三司使难免有公报私仇的冤指,故此举史称“冤酷”。雷有终曾在太宗时入蜀讨伐李顺,机敏善断,立有大功;这次继续入蜀,讨伐王均,虽有一次闪失,但最后还是讨平了叛乱,也算立有大功;但如此处理“大蜀国”官员,刑戮手段灭绝人性,应属于历史罪恶。
  雷有终晚年曾经读史,某日,忽然感慨万千,扔掉手中的书,痛哭流涕道:“功名啊,不过是贪夫的钓饵啊!将军横戈开边,拔剑讨叛,死、生、食、息,全都顾不上,等到人一死,不过一口棺材藏身,从此万事都已经终了!悲伤啊!”
  他的这类伤情,已经有了哲学的性质。我猜想他应该能够想起被他“摔投火中”的数百人。那些被捆绑住,惊恐、绝望而又痛苦的脸孔,一个个从他眼前被几个士卒提起、掷出的影像,他不应该忘记。
  平息叛乱王均自缢
  王均的最后时刻没有尊严。
  他从益州突围后,一路上胁迫军民做一件事:断路断桥。凡有道路,必在狭径之处用树木土石塞住;凡有桥梁,必在叛军过后拆毁。随后,所有经过的州郡,一律将粮仓库房焚毁。他试图用这种手段迟滞朝廷大军的追击。
  益州略定,秦翰即带着箭伤开始追击王均。
  另一路杨怀忠部也在追击中,他奉雷有终命令,带上本部和朝廷大军中的虎翼军一路南下。雷有终还派出了石普一部,在杨怀忠之后两天,继续追击。
  朝廷大军呈现为梯级阵势,务求殄灭所有叛乱分子。
  秦翰前锋追及王均后队,这部分多属于“大蜀国”后勤补给人员。秦翰一战,斩首千余人,俘获七千人,缴获战马数千匹。
  王均闻讯逃往陵州(今属四川仁寿县),但还没有得到几天喘息,秦翰的大部队也到了。王均继续南窜,直到距离益州约五百里的富顺监(今属四川自贡市),才略略得到一点安顿。
  富顺监在沱江下游,此地生产井盐,富甲一方,但在宋时还属于边远地区,有很多“蛮族”居住。朝廷对边远异族实行“怀柔政策”,在富顺监,每年的正月或冬初,都要由地方官动用官银置酒摆宴,犒赏地方归附于大宋的“蛮酋”。王均逃到这里时,正赶上冬初犒赏。小地方没有大兵守卫,王均很轻易进入小城。于是就着这次“犒赏”,吃了一顿饱饭。而后,结扎木筏,准备渡过沱江,直趋“蛮族”之境。此时,杨怀忠的部队到了。
  王均似乎有点瞧不上这位大宋朝廷的供奉官、知蜀州杨怀忠。
  虽然杨怀忠率先组织地方官军和民兵与叛军战斗,但在多次交手中,双方互有胜负。听说杨怀忠追上来了,为了鼓舞士气,王均故意放出大言,说“很快就可以让杨怀忠投降!”而杨怀忠则很重视这位对手。在距离富顺监六七里的地方,有个杨家市,杨怀忠喜欢这个地名,自己姓杨,在杨家市,仿佛碰了头彩,就整军小憩。王均闻讯,派出叛军的后阵主动邀击杨怀忠部。
  杨家市的一侧有一突出的高地,杨怀忠派出精干亲信五人,骑马登山,居高俯瞰敌情,远远地看到王均所部在江边整理木筏。
  知道消息后,杨怀忠对左右说:
  “纵贼渡江,后悔无及!石侯将至,当以奇兵取之!”
  所谓“石侯”就是川峡两路捉贼招安使石普。按照军令,他将于两天后到达。杨怀忠认为叛军一旦渡江进入“蛮族”地界,那时剿匪难度将大大增加。于是,他与王均的后阵不作纠缠,当即从杨家市起行,快速赶到江边列阵进击。
  叛军一战即溃,作鸟兽散。有人还仓促地登上小船或木筏,准备渡江。杨怀忠在岸边组织起强弩部队,做远距离射击。宋时强弩射程可达千米以上,很多船只在射击中有了混乱,一些船筏遭遇倾覆。富顺监的外围基本被扫荡一清。而城内还没有来得及布防。宋师开始大张旗鼓,耀武扬威地向城中开进。
  王均此时在衙署中与“大蜀国”高官饮酒,党羽中很多人都带着醉意,亲军们号称“天降虎翼”,恰恰遇到杨怀忠指挥的大宋“虎翼军”,很快被歼灭。王均终于意识到:这一票富贵,到头了。走投无路中,上吊自杀。史称王均“穷蹙缢死”。大宋虎翼军的一位校官鲁斌,将王均从吊绳下解下,砍了脑袋,送给杨怀忠。杨怀忠一部还擒获“大蜀国”朝官六十余人,各种僭伪法物、旌旗、甲马之类,俘获甚多。“大蜀国”的余部六千余人,也全部被杨怀忠俘虏。
  至此,王均叛乱已定,朝廷大军已经无须前来。杨怀忠于是整军出富顺监北门,迎向后续的宋师诸部。
  恰好石普一部刚刚来到富顺监,在北门外看到杨怀忠部有人提着头颅,知道这就是为害地方十个月的王均后,竟夺为己有,献给石普。石普就令人带着王均的脑袋飞奔回成都,悬挂在北门上。这样,石普就有了大功一件。朝廷也给了石普很高的奖赏。
  但原益州招安使、东川都钤辖上官正与石普有矛盾,秦翰知道后,担心将帅不和,滋生变故,所以多次为二人调停。杨怀忠被石普抢夺首级之后,并不辩解,尽管战功被埋没。
  上官正为此事抱打不平,他开始四处讲述事情真相,到最后,宋真宗也听到了一点风声,就派遣使者到战时现场勘验、调查,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正好赶上杨怀忠在蜀州的任职期满,被他人取代,回到朝廷等待新的任命,宋真宗就将他的朝官供备副使擢升为崇仪使,并领恩州刺史。虽然擢升的还都是“散官”,知州与领刺史也颇相近,但崇仪使、刺史的荣誉性质毕竟远远高于供备副使和知蜀州。
  “王均之乱”的背后故实
  平蜀战役,论战功,秦翰、杨怀忠最高;论道义,李继昌和马亮最值得表彰。
  李继昌在所有的平蜀部队中,军纪最为整肃。
  三月时,这支部队曾在益州城外破敌一寨,斩首千级,缴获叛军器仗甚多。攻破益州后,李继昌随大部队入城,史称“严戒部下,无扰民者”。
  李继昌还注意收留战时最易受害的民众——妇女儿童。他派出将士,将他们安排在空空如也的寺庙里,等到益州战事已平,又派人将妇女儿童送还各自家中。此举凸显了军人本质和战时规则,是此役最高亮点,即使纳入现代文明战事案例中,也毫不逊色。
  这件事也证明我素来的一个观点:同样的制度环境,人,可以不同。大宋仁政制度下,雷有终部队进入益州,王师可以瞬间转为兵匪;但李继昌部队则始终保持仁义之师的风采。显然,此事与“制度”无关。文明管理是一个耦合系统工程,“政治制度”仅为其一,并不“决定性”地起作用;就像“圣贤精神”也为其一,并不“决定性”地起作用一样。起作用的是“众缘和合”。
  马亮在朝中为兵部员外郎,平蜀战役中被任命为西川转运使。雷有终在战役结束后,继续追捕、杀戮叛军士兵,很多时刻不能辨别真伪时,就一体正法,往往就会殃及无辜。马亮总是在这样的时刻为之甄别,史称“亮所全活逾千人”,马亮从刀下救活了上千人。更有一队叛军头目八十九人,被戴上刑具,解送京师。这些人多属于被王均、张锴胁迫的民众。知枢密院事周莹打算将这些人物全部诛杀。马亮对他说:“愚民无知,被胁从的人很多,抓住的这些不过百分之一二,更多人还窜伏在巴蜀山林之中。如果不能宽贷他们,那么所有被胁迫的民众听到消息后,就会更加疑惧。如果有人出头,在州郡中再次闹事,那是消灭了这一个王均,又生出另一个王均啊!”周莹将这些话说给真宗听,真宗本来就在“召天地之和气”,于是,更“敛天地之杀气”,全部赦免了这些叛乱者。
  平蜀之后,益州城中无粮,因此导致粮价陡涨。马亮做转运使,手中有粮,就将各州郡转运而来的谷米平价出售,益州城内物价很快得到抑制,史称“人类以济”,民众因此得到救济。
  李继昌、马亮,在乱局中展现了圣贤风采,是真宗朝初期两个有和气、无戾气的人物,值得为之永久喝彩。
  王均并无多少见识,史称“(王)均起农夫,憨懦无谋”,最初是个庄稼汉,应该是个憨厚懦弱、无甚谋略的普通人,但做了都虞候之后,有了贪掠恶习。赵延顺作乱,他“发现”了张锴。张锴则属于“性狡狯”,且“粗习阴阳”的半仙式人物。在这一场“王均之乱”中,张锴比王均更坚定。据说王均起兵后,也曾有过准备接受“招安”的动摇,他曾对人自我表白道:“大军若至,我当先路出迎,自陈被胁之状。”朝廷大军到了益州那一天,我应当首先迎接,向大军陈述之所以起兵“被胁迫”的状况。
  张锴这时已经被任命为“大蜀国”宰相,就指使军中自己的亲信子弟,隶属于警卫班子,事实上专门盯着王均,架空王均,不让他与外人有更多来往。
  真宗在王均起事之初,曾出于“召天地之和气”的国家管理理念,多次派遣精干臣僚找到王均的家属子侄之辈,来到益州城下设法招降王均。朝廷大军还将真宗的意见写成书面文件,用箭射入城中,开导王均。可惜这些充满和解的交流意见,没有被王均看到——张锴首先得到招降书。他的处理方式是:全部焚毁。不让王均知道朝廷的公义。王均于是始终处于绝望中——他的渴血戾气、亡命徒精神、偶尔迸发的黑色智慧,以及活命意志,无不来源于他的绝望。大宋帝国因此加重了平乱的生命流血代价。
  张锴比王均,罪孽更深。
  兵变达十个月的“王均之乱”结束,此事发生在大宋真宗咸平三年正月至十月,时当公元1000年。
  土匪遭遇神捕
  真宗一朝距离结束五代乱世已经三十多年,但“权反在下,阴谋拥戴”的藩镇造反模式仍然屡屡出现,刘旴之后,是王均;王均之后,是陈进。
  在王均与陈进之间,还夹着一个王长寿,模式与藩镇造反模式略有不同。王长寿不打算拥戴什么主帅,他自己做主帅;他似乎没有自立王朝的打算,就想做一个绿林豪杰或江洋大盗。此人乃是大宋王朝名副其实的土匪。
  史称王长寿本来是一个“亡命卒”,很可能是一个躲过了朝廷惩戒的逃亡士卒。他有勇力,心眼也多,活跃在京师附近。咸平年间,巴蜀王均事件刚刚平息,契丹有了南侵的动作,黄河两岸,百姓惊扰,王长寿认为时机已到。他也许听说过昔日石敬瑭的故实,勾结契丹是可以要挟中原的;但他不打算勾结契丹,只是借助契丹南侵的外来祸患,趁朝廷分身困难之际,做大做强自家的土匪事业。于是,他聚集了百余人,进入汴梁周边的陈留县,剽劫生涯开始。
  陈留官民抓捕王长寿,未能如愿。
  朝廷知晓后,当即增加平叛力量,在澶州、濮阳之间加强了防备。
  但王长寿随着大宋与契丹对峙的紧张,加快了发展壮大自己力量的动作。他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百余人的剪径队伍扩大到五千余人,而且全部进入胙城抢劫。胙城在今天的河南延津县,距离京师汴梁只有一百里。而这时的真宗皇帝已经离开京师,车驾正行走在通往澶渊的路上,因为已经有消息,契丹已经到达了澶渊之北。澶渊距离汴梁只有二三百里。国家形势已经相当严峻。王长寿祸害大宋、祸害士庶,利用异族入侵,选择了一个绝佳时机。
  但他遇到了一个更强悍的神捕许均。
  许均是汴梁人,太祖时应募为龙捷卒,曾随大军有过南征北战的经历。跟随大将曹彬收复江南时,率众攻克南唐一座水寨,流矢射穿了他的手掌。征讨河东时,扫荡太原周边小城,他率众第一个登上城楼,身中八处创伤。太宗时,他出屯杭州,参与平定过妖僧绍伦的结党叛乱。讨伐西夏时,大将李继隆擒敌酋,许均率兵看守。他屯扎夏州时,敌兵犯境,一天之内发生十二次战事,击退来犯之敌。真宗朝巴蜀之乱,他隶属于雷有终麾下,曾跟从秦翰追杀叛军,收降敌众数千人。契丹来犯,真宗御驾亲征,到达河阳时,召见了许均。他被任命为“提总诸州巡检捕盗事”,负责京畿诸路治安工作。
  随后,围剿王长寿的行动开始了。
  过程简单。彪悍多诈的草寇土匪敌不过阅历丰富的大宋老将。
  许均的部下得到激励,外患来临之际,必须肃清内乱。
  史称许均的部下遇到王长寿这一伙土匪,皆“徒兵裼袒与斗”,步行赤膊与之搏斗。然后许均又施出“方略”,诱擒了王长寿这位试图发国难财的土匪头子,并“斩获恶党皆尽”,一网打尽全部恶匪。
  许均为真宗在黄河北岸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免除了后顾之忧。
  真宗的战略眼光
  “陈进之乱”在“澶渊之盟”后四年。
  陈进是宜州(今属广西)一个普通军校。
  宜州知州刘永规对待下人相当严厉、酷毒。他似乎不懂得体恤士卒。宜州府廨需要扩建修葺,刘永规为准备建筑材料,就让属下到附近山中伐木。有时砍伐的树木规格不符合要求,他就滥施杖刑。士卒们怕完不成任务,以至于有人带上自己的妻子家人入山伐木,即使遇到风雨天气,刘永规也不放假,劳役不止。
  陈进对此早有不满。
  真宗景德四年(1007)六月的一天,陈进借着众人发牢骚的机会,怂恿并率领士卒杀掉了刘永规等几个官员,拥戴宜州的通判卢成均为元帅,借着宜州的城池为根据地,开始叛乱生涯。
  卢成均在“阴谋拥戴”中,惹不起“权反在下”的陈进,被迫上位,僭号“南平王”。五代乱世的藩镇割据故实,开始重演。
  大宋的“省”级行政单位称为“路”。至道三年(997),定天下为十五路,两广及周边地区,设为两路:广南东路,约相当于今日之广东,治所在今广州;广南西路,约相当于今日之广西,治所在今桂林。
  宋时,朝廷、诸路都设转运使。皇帝车驾出行,有行在转运使;将军外出征战,有随军转运使。诸路常设转运使,则不仅负责地方财赋、运输,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之责任。诸路转运使甚至可以开府,也即有高居于州郡以上的办公衙署,责、权、利都不轻。
  陈进叛乱,因刘永规苛暴而起,事发在广西,故广南西路转运使舒贲知道,此事“失察”,干系重大。
  未能防微杜渐,于是亡羊补牢。
  他率先行动起来,向本路诸州地方官发出牒文,“招抚”叛军,同时动员几个州郡的乡兵奔赴宜州东部的柳城,讨伐陈进、卢成均。他期待能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解决辖区叛乱,以功补过。
  一个月后,朝廷得到消息,而舒贲并未解决陈进之乱,真宗于是会同大臣,做出了平叛部署。
  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曹利用为广南东路安抚使,供备库使、贺州刺史张煦为广南西路安抚使。如京副使张从古、内殿崇班张继能,分别为安抚副使。同时安排虞部员外郎薛颜“勾当”(负责、管理)广南东、西两路转运使。这就等于在舒贲之上,另设一个总管两广的转运使,明示了朝廷对舒贲的不满。舒贲应该感到了压力。
  宋真宗担心“南平王”势力过大,又责成距离两广较近的荆湖南路(治所在今长沙)、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荆州),先期驻屯中央禁军;并令附近几个州郡的厢兵开赴桂州参加训练演习,备战,史称“阅习行阵”。但这几部讨伐军都不得自行行动,一律等总司令曹利用到达桂州后,“合势攻讨”。
  平叛部署后,真宗对大臣王旦说了一番话:
  “司天屡上占候,言当有兵。方忧远地牧守不得其人,今此贼果作。廷议择官,且言利用精于方略,悉心王事;煦多历边任,尤熟用兵;从古颇知岭外山川险阨;继能勇敢可任。然朕料此贼不出三策:若保其家属,据城距守,一也;略城中货以趋山林,二也。用此二策,皆不足虑。若选募骁果,立谋主,直趋广州,此贼之上策也。然其知识必不及此,但虑为人诱教耳。”
  司天监多次上奏占候的结果,说应当有战事发生。朕正在忧虑远方州郡的地方官管理不当,现在陈进这一伙贼人果然开始闹事。朝廷议论,选择讨伐的官员,说曹利用精于征讨方略,对朝廷很忠心尽力;张煦多次在边疆为官,尤其熟悉用兵;张从古很知道岭外两广地区的地理形势;张继能则很是勇毅,足可任用。此一番战事,朕预料叛军行动不出如下三策:保护他们的家属,就在宜州据城固守,是其一;搜掠城中财货,奔赴山林,是其二。如用这二策,朝廷都不用担忧。如果叛军拣选、招募骁勇、果敢之士,再拥出一位军师,由广西带兵直趋广东,这才是叛军的上策。但估计他们的知识还不足以有此见地,朕只是忧虑他们被人诱使、点拨啊!
  真宗这一番话,透露的历史信息相当密集,展开分析可以作一篇大文章。要而言之,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司天监在宋代与历代相似,都有介入当代史,讨论政治得失与吉凶的职责。故宋代司天监在神宗之后,改称太史局。
  天文观测的目的是探讨宇宙秩序。在宋代,将宇宙秩序与天下秩序相比附,是汉代“天人感应”哲学的延续。历史来看,这种哲学具有警示的功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敬天与攻防战争,对古代国家而言,都是大事(即使对现代国家而言,也非小事)。战争一起,或者“乾纲独断”,皇上一人说了算,或者“朝臣廷议”,由诸臣讨论作出安排。平叛两广战事,真宗朝采用了后者“廷议”的方式。宋真宗做大事,善于集思广益。
  宋真宗不仅对大宋官员之德能有知人之明,对叛军首领之德能也有出色判断,当得一个“智”字。
  宋真宗在此役中,不担心陈进、不担心卢成均,最为担心的是:叛军出现一位富有战略眼光的“谋主”。传统中国,地方上够得上规模和规格的变乱,一般有四个条件:局部政治环境治理的恶化;
  富有“人格魅力”,起而倡导叛乱的领袖出现;辅佐领袖“组织”叛乱队伍、制定战略方向的谋主;足以支持叛乱,离开土地或被裹胁离开土地的流民。
  “陈进之乱”中,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只差一个像样的“谋主”。宋真宗这个推演,是从大格局中看清了平叛中可能的要害所在。
  为此,朝廷依据原有的各地驿站,特意增置一条自京至宜州快速通道:马递铺。马递铺与驿站的区别在于,可以承担民间“邮传”功能,但官方继续使用,相当于官民两用的公路节点、服务区。官方使用邮递,需要马匹,而马匹是战略物资,所以一些失去战斗力的马匹,往往都被拨到马递铺使用。当时公路之间,二十里或三十里即有“歇马亭”,六十里左右即有“馆”;水行则有“水驿”。但官方通邮,需要带有公文通行证,史称“驿券”,俗称“走马头子”,一般军事邮件要由枢密院签发。另有“急脚马递铺”,应该备有好一些的马匹。邮传文件多属机密,因此要当官实封,不写题目事件名称,只按照官方文书的序列排出字号和签发日期,用印后,以蜡固定保护,随后将文件装入皮筒或竹筒、纸筒。各个递铺都要签收,签收方式也有不同。一般由铺兵随身携带上铺签收文件,到下铺时批注接收时间。
  真宗还派出了内侍周文质为广州驻泊都监,也即广南东路的钦差。周文质行前,真宗对他说:“番禺宝货所聚,民庶久安。万一贼沿流东下,则其患深矣。尔亟往,与本州岛官吏密设备御,缓急寇至,即集近州兵马巡检使臣,控要路以扞之。”
  广南一代财赋积累很多,当地人民长久居于安乐之中。万一陈进等叛军沿西江东下,有了财政支持,那两广的祸患可就太大了!你赶紧到广州去,迅速与本州地区官员秘密地预作安排,万一叛军由广西进入广东,你们就召集附近州郡负责治安的兵马巡检,在各个要害地点设防,抵御叛军。
  真宗允许周文质“便宜从事”,军情紧急时,可以不必上报,独立解决。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真宗还安排了潭州(今属长沙)、桂州(今属广西)的驻泊都监。因为宜州用兵,这两个州郡都属于湖、广要地。与此同时,更下诏,要久居广南两路的幕职和诸州、各县的官员,军校及发配、流放的待罪之人,都要接受曹利用等朝廷派出讨伐官员的“延问”,以此获取地方信息,寻求利便之方。如果有人能提供可以采用的意见,要尽快报到朝廷。到当时的两广岭南之地,接近罪犯,听取“利便”,等于给了他们立功的机会,这做法罕见。一方面体现了对罪犯的尊重,一方面也有防范罪犯因缘际会而附逆叛乱的可能。
  诏书并告知曹利用和两广官员,将士必须整肃纪律,无得“妄伤平民、焚荡闾舍、蹂践田亩”。所有立功者,由所在地方,以“官物”而不是“民财”赏赐。诸州县官属,如果叛军到达所在地,能够规划战事,不逃逸,战而胜之者,由朝廷厚加酬赏。
  天气炎热,南征不易。诏书特意说明:各随军将校,可以每日颁赏肴酒,而且要足够“丰饫”。真宗一朝的将士出征,考虑到恩格尔系数,饮食待遇优厚得可能不次于现代美国大兵。
  真宗,此一役,防微杜渐,算无遗策。
  战争,抛开天时、地利,具体的技术操作,以及与异族的协作及地缘政治不谈,很大程度上是双方主导者生命格局的竞争。美国南北战争,不仅是北方军统帅尤里西斯·格兰特与南方军统帅罗伯特·李的竞争,也是北方领袖林肯与南方领袖戴维斯的竞争。就像戴维斯遭遇林肯,没有胜算一样,陈进、卢成均之流,遭遇真宗赵恒,也是没有胜算的。
  叛军奔袭包围象州
  愿意“敛天地之杀气”而“召天地之和气”的真宗,像对待刘旴、王均一样,还是愿意为叛军网开一面。
  在曹利用大军到达广西之前,真宗还派出了内侍带着诏书,飞马驰驿赶往宜州,劝降陈进、卢成均,告诉他们如能回归朝廷,当由地方长吏“倍加安抚”;如果违抗朝廷旨意,那时即派遣曹利用大兵征讨“进兵擒戮”。
  陈进似乎没有接受,或没有来得及接受这份诏书,于是战事不可避免。
  广南西路转运使舒贲向朝廷发来战报、战况说——
  当月陈进、卢成均率众来攻取宜州旁的柳城县,有官军韩明、许贵、郝惟和等率领所部千余人抵御,结果韩明、许贵战死,郝惟和勉强逃生。战事结束后,卢成均却使人捧着宜州大印来见舒贲,说是要请求赦免罪行,接受招安。但舒贲认为这是假的,是诈降,根本不相信。更没有想到的是,当晚,叛军再一次来到柳城,最终官军不敌,柳城失陷。官军退保象州(今属广西柳州市),期望朝廷赶紧发兵讨伐。
  真宗得报,回复诏书说:
  “此诚诈也。能解甲归降,尽赦其罪,仍加转补。”
  卢成均求赦罪,固然可能是诈,但他们如果能够卸甲归降,还是要全部赦免他们的叛逆罪,给他们转官、补官的机会。
  可以看出,真宗认为卢成均并不一定有诈,即使有诈,也还是要耐心等待,如果日后真的投诚,也还是要网开一面,甚至给他们做官的机会。政治家对叛逆者仁慈到这个地步,古今中外罕见。
  随后,真宗在大军等待期间,派遣使者队伍到前线,赐给曹利用等将士衣服,这举动等于后世的战争间隙的慰问。
  一个月后,真宗没有等来叛军“归降”的消息,这才下令曹利用会合诸路大军,向宜州出征。
  叛军闻讯,开始从宜州向西北方向四十里许的怀远军发起攻击。此时新任知怀远军任吉,已经以朝廷阁门祗候、殿直的身份到任;附近诸州巡检张守荣与任吉互相支持,在险境中组织了有效城防,固守待援。叛军屡攻不下,史称“贼退而复集者累日”,多次退回又多次围集了很多天。显然,叛军希望拿下怀远军,与宜州形成所谓“掎角之势”,相互声援。
  几个回合后,张守荣等人在守城中看到了叛军的半斤八两和小九九,认为他们虽然攻克了柳城,但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强寇。于是等到叛军再次来到城下时,张守荣带着早有准备的官军,开门迎击。叛军没有防备,没有预料到官军会出城死磕,大败。张守荣缴获了叛军不少器甲。
  怀远军附近有一小城天河寨,驻兵很少。叛军城下失利,又转趋天河寨,试图攻取小城,提振军心。但知怀远军任吉闻讯后,整肃部队,亲自率众出击,天河寨内官军也遥相呼应,两下夹击,叛军再次被击败。
  两次战役后,叛军开始有人向官军投降。
  叛军首领担心军心动摇,人心溃散,于是,做出了一个大胆、沉毅而又智慧的决定:抛弃宜州,趋赴柳州、象州,固守梧州等地,而后,进袭广州。
  但在实施这一“战略”部署时,叛军又做出了一个邪僻、愚蠢而又罪恶的决定:史称“沉家属之悼耄者五百人于江”,因为担心成为累赘,叛军在转移时,溺死叛军家属儿童和老人五百人。
  “悼耄”,悼,指七岁孩童;耄,指九十岁老人。
  随后,叛军来到了柳州,但看到大江横隔,对岸如果狙击,很难渡过。正犹豫间,柳州知州王昱看到叛军的旗帜,吓得不敢固守,竟然弃城逃遁。叛军不费吹灰之力,居然大摇大摆地渡江,玩笑般地得到了这座城池。此前两役的损失,在柳州城里得到了补充。
  被拥戴的“南平王”卢成均心里有数:虽然有此一胜,但叛军面对正在强大起来的大宋王朝,必不能成气候!于是,卢成均带着自己家属,夜半逃出柳州城,准备渡过柳江,回到宜州,向官军投降。但他的眷属不少,财富又多,看到舟船太小,犹豫中,没有登船,又返回了柳州城里。
  广南西路转运使舒贲将上述战况写成简报,由马递铺急送真宗。
  真宗闻听柳州太守王昱,在有柳江天险的有利条件下,居然还是不战而逃,认为这是怯懦行为,更属于“所任非才”,所任命的这位地方官不是管理人才。至于卢成均再次请降,叛军这类动态,可能很容易令官军萌生轻敌情绪。当叛军遇到官军后,一旦奔逃进入山林,实现真宗当初判断陈进、卢成均的第二策,那时也会为平叛带来困难。所以,真宗认为,叛军逃遁,当然需要追逐,但“不可便无节制”。因为毕竟是北军打南军,而北军对南方地形地物并不熟悉,“不测山川险易,地理远近,苟师人劳顿,则事益可虑也”。不熟悉当地山川的险要平易,不知道地方各处的远近,万一大兵行军劳顿,那事情就更要忧虑了。所以,真宗主张:大军远行,要恪守万全之策。现在的万全之策就是:叛军已经走投无路,尽量推演有利形势,让叛军“自溃”。
  真宗将这些想法写成手诏,让使者递送给曹利用等人。
  一个利好的消息是:几月前真宗派往广州的驻泊都监周文质,正在增筑城垒,缮修器甲,并召集东西海巡检战棹、渔船,在珠江上游扼守峡口,严密防备“南平王”东进。而“南平王”听说周文质有防备后,也放弃了袭取广州的念头。这样,真宗最担心的叛军优势就消弭于无形之中。
  叛军的主力这时只有几千人,于是集中几个占据点的兵力,看住后方几个小城,开始攻取象州。
  象州在广西中部,境内有柳江、运江、水晶河等可航水路,其中柳江可南下、东向,威胁梧州、广州。陆路也有多条可通往广西各处。此地物产也颇丰富,足以养活几千军马。叛军如果攻克象州,还是能够有机会在喘息中翻盘的。
  曹利用和舒贲都决计要保象州。
  他们采取了积极防御措施,派出了内侍于德润带领精兵千人,从小路迎击叛军。叛军屡败,已经夺气,与官军略一接触,即退回柳州等附近小城,一段时间不敢再出。
  消息报给真宗,真宗对左右说:
  “这些叛贼不能离开自己的巢穴,简直就是自我放弃!”
  真宗言下之意,认为“南平王”叛乱事,已不足为虑,因为这格局,正是当初判断的叛军行动之下下策。
  朝中大臣在分析叛军前途时,看法大致相近,同意真宗意见。
  王旦认为:“叛军如果离开据点,没有人心支持,几乎没有一粒粮食可以供给他们。”因此叛军除了待在据点,无处可去。
  冯拯认为:“有人猜测,叛军可能有趋向交趾的意图,但那是不可能的——叛军去了也是死路。因为交趾的兵甲远远胜过叛军。现在叛军就在柳州附近,很好,正好可以集中主力打击叛军主力。万一王师到了,他们剽掠其他州郡,不再固守一地,那就麻烦,就要考虑持久打算了。”
  王旦认为这一伙子“凶党”肯定不能长久,不可能再去剽掠其他州郡,现在固守几个州郡,不过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真宗愿意在叛军的最后时刻,继续给予他们机会,又派出使者去“诏谕”叛军,放下武器,归顺朝廷。
  大约过去了一个多月,叛军除了三三两两的投诚者之外,陈进、卢成均等还在恐惧中恪守军团危难时刻的特殊控制力,叛卒一时没有集体溃散的动静。
  已经到了深秋九月。真宗得到消息,就对辅臣们说:“宜州贼闻官军至桂州(此处桂州泛指广西),势颇穷蹙。可令曹利用等分兵追捕,以便宜从事。”宜州的叛军听说官军到了广西,已经走投无路。现在可以命令曹利用等分兵追捕,并可以便宜从事。
  真宗并为此降下“敕榜”四十张,要曹利用等张贴在叛军出没的要隘、路口,并派人直接送往叛军阵营。
  所谓“敕榜”,也即皇帝发出的招安榜文。榜文需要公开,要尽可能地传播开来。榜文内容就是寄希望于最后,要叛军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归顺大宋帝国,不要做割据岭南的梦想,以此争取“免于屠戮”。
  “敕榜”最后影响了卢成均,但没有影响陈进。陈进还是担心不可测的后果,因此最后一次出城,奔袭并包围了象州。按陈进“战略”部署,如果攻克象州,就可以与柳州形成“掎角之势”,或可侥幸于一时;如果再能拖到官军疲惫,退师,那时再做打算似乎也还不迟。所以象州,势在必取。
  但象州,对官军而言,也势在必保。曹利用闻听叛军围象州后,不久即派出大军前来救援。
  很快,官军与叛军在柳州属下的武仙县附近一个小镇相遇了。
  “南平王”卢成均投诚
  叛军发现官军后,卢成均没有动,陈进独自率领一群装备奇特的队伍来迎击,颇有一点雄赳赳的模样。
  曹利用见叛军一个个身穿顺水甲胄,手执巨大盾牌,即令麾下指挥骑兵分左右两路纵击。
  骑兵们前锋与叛军远远相遇后,即开始发箭射击,但飞矢却在叛军身边纷纷掉落,箭射不入。那所谓“顺水甲胄”设计巧妙,箭镞射中后,即迅速滑落。官军一时也没有准备强弩,所以远距离武器失效。曹利用前锋见状,即组织起第一轮冲锋,准备近距离格杀。但两军相遇后,长槊、大戟却被叛军的大盾牌挡住,枪戳不进。
  前锋回马,向曹利用汇报战况。
  曹利用与将士们研究后,当即从军中调拨大砍刀、开山斧,交于军中身强力壮的甲士,组织起一支特殊队伍,与叛军的顺水甲、大盾牌搏斗。很多盾牌被一劈两半,但叛军虽然心慌,却在陈进的有效指挥下,拼命死战,不退。
  两军于是在开阔地之间有了进进退退的对峙。
  曹利用麾下的一位内侍使史崇贵见两军胶着,厮杀得难解难分,发现近处有一座孤零零凸起的高丘,他灵机一动,就快步登了上去,大声呼喊道:“贼走矣,急杀之!”
  叛贼逃跑啦,快快追杀啊!
  这一声呼喊堪称瓦解敌心、鼓舞我心的经典。呼喊中,只说“敌人逃跑”,不说“我军来援”,这就给不明真相的敌我推演了一种虚假的真实:敌人正在开始逃跑。如此,敌人恐慌,就要争先逃命;我军振奋,更想追杀立功。于是,宽大正面几公里的战场,在高丘附近,这个局部战场发生了形势变化——听到史崇贵呼喊的敌军,一时心惊,有人就开始逃跑,这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大开来,影响到更大范围;而官军局部也发现了敌方的动摇,开始奋力追杀。战场有了形势变化。史称“贼心动,众遂溃”,叛军士气被夺,敌众开始溃败。
  曹利用的大军一直将敌人追击到象州城下。
  陈进躲进营寨固守,稍事休息后,还有人在寨中登上瞭望塔,俯瞰象州城。官军发现,他们似乎还想继续攻取象州,作垂死一搏。
  这时,“南平王”卢成均得到一个机会。
  他应该在叛军营寨中,设计出了一块安全地带,避开了陈进。而后,官军看到敌垒一侧打出了白色的降幡,手持“敕榜”的“南平王”卢成均,向官军大营走来,他的身后,跟着卢氏的族人老少。
  曹利用接纳了卢成均。随后,趁着敌营混乱,不失时机,就向着卢成均投诚的营垒一侧,展开攻击。此地已经无人守卫。很快,敌营破,擒杀了陈进等“贼帅”六十余人,获得器甲、战马甚众。
  叛军作鸟兽散。
  官军进入象州,四方发文安抚地方;且分兵追捕余寇;同时派出于德润飞马驰奏朝廷,让真宗宽心。
  真宗得报,很高兴,下诏褒奖有功将士,广南西路转运使舒贲虽然有功,但因为没有察觉原来的知宜州刘永规有“虐政”,被御史台弹劾,最后在宜州任上被罢免。卢成均的后来,则史无明文,各种记录,但说“斩陈进”,不说“斩卢成均”。这位被胁迫称王、手持“敕榜”的叛乱者和归降者,应该平安。
  我判断卢成均没有被“正法”处理,缘于对真宗“敛天地之杀气”,“召天地之和气”管理哲学的理解;也缘于真宗对平定“陈进之乱”多次下诏以“招安”为主、进剿为辅的敕令。后来,在大中祥符年间发生的另一场叛乱处理结果,也为我这个推演做了实例证据——
  那时,泸州有“蛮夷”作乱,杀害了地方上一位相当于公安局长的巡检,真宗派出一位朝官名叫侍其旭去平叛。侍其旭用漂亮的衣服和绸缎作为诱饵,诱降了“蛮夷”的首领和部下。随后,打算按照叛乱罪诛杀这些人。有人向真宗汇报此事,真宗当即下诏,晓谕侍其旭等:“有来招安者勿杀。如敢抗拒,即进兵讨伐。”
  真宗的诚信,有其一贯性。他比太祖、太宗还要仁慈。所以,我宁愿相信:卢成均没有死。
  贰
  | 打仗!打仗! |
  到了初冬季节,有情报告知:契丹将过去抓俘的宋卒若干人捆绑在木柱上,向他们射箭。宋卒被射死后,身上插满了箭镞。这在契丹名为“射鬼箭”,是出征前的一种仪式。又有消息告知:契丹主耶律隆绪已经到达了幽州,并以他的兄弟耶律隆庆为先锋,率师“南伐”。
  这一情报意味着:契丹不宣而战,“五年战争”开始了。
  契丹不宣而战
  真宗时代,是契丹率先挑起了“五年战争”。
  契丹的借口就是收复瀛州(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故地”。
  而真宗在战争发生之前,正在开始谋划和平。
  咸平二年(999)的夏天,大宋第一名将曹彬病重,真宗带上了万两白银,到曹府去看望他。
  曹彬此时正做着枢密使,是国家国防大臣,当真宗问他“后事”时,曹彬回答说:“臣无事可言。臣子璨、玮,材器皆堪任将帅。”臣没有私事要求。但臣的两个儿子曹璨、曹玮,他们都属于军事人才,可以担任将帅职责。
  真宗相信这位大宋的功臣。就问他曹璨、曹玮比较,谁优谁劣?曹彬回答说:“曹璨不如曹玮。”
  知子莫如父。以后的战事证明了曹彬判断的正确。
  此时,河北雄州前线司令官何承矩已经有情报,说契丹有“谋入边”,谋划侵入边界的动作。真宗就来问曹彬,该如何应对。
  曹彬给出了一个战略意见,他说:
  “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陛下初登极时,承矩常发书道意,臣料北鄙终复成和好。”
  孙全兴,是太祖赵匡胤时代的雄州太守,那时节,他得到了契丹边帅的“主和”信件,向太祖汇报,太祖命他以个人名义答对。后来,契丹派使者“交聘”,主动与大宋和好。何承矩为三朝边帅,到了真宗时代,也多次有书信表明契丹“非战”的意图。曹彬更从昔日“北伐”失利的教训中知道:契丹,是一个不可能消灭的劲敌;而契丹也无法颠覆大宋。如此,战略上的平衡就只有一条路:和好停战。所以,他向真宗表示:“臣预料:北边的这个草原帝国,最终会与我大宋恢复太祖时代的和好。”
  曹彬有洞识。对大宋与契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具有政治家的现实主义品格,不简单。但真宗更不简单,他回应曹彬,举重若轻,说出了一番闪耀着圣贤精神的政治家意见:此事朕当屈节为天下苍生,然须执纪纲,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
  这件事朕会为了天下苍生而自我委屈,可以与契丹和好;但必须要恪守衣冠文明之纲领法度,坚持大宋社稷之义理尊严,求得国家长远的根本利益。
  《诗经》有名句:“吁谟定命,远猷辰告”,国家的大政方针、长远国策,须按时公告天下。真宗此言,可以当得此义。用魏晋人的话语评论此境,真宗很有“雅人深致”。真宗之“雅”,是圣贤之“雅”,真宗之“深”,是圣贤之深。“执纪纲,存大体”,是对帝国文明、中原本体之政治伦理的深切肯认与自信。一场超级政治游戏,如此博弈,才有了规则性质的竞争——各自规则不同,在力量、智慧与耐心的较量中,互相趋近,守住底线,即为赢家;博弈中,双方皆守住底线,就是互赢。未来的“澶渊之盟”就是最终结果互赢的一场军政大游戏。在这场游戏中,真宗赵恒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底线规则:执纪纲、存大体。
  曹彬在农历六月的夏夜病逝。
  陕北宁夏方向的西夏开始频繁入侵。
  到了七月,秋季来临,契丹有了动作。
  大宋开始两面应敌。
  西夏在灵武(今属宁夏银川市)附近飘忽来往,宋廷有了“守卫灵武”和“放弃灵武”的争论。
  争论中,真宗拿不定主意;但契丹这边正在危及国家安全,于是真宗安排了西夏的攻防任命后,重点还是放在了契丹方向。他任命马步军都虞候傅潜为河北前线镇州(今属河北正定)、定州(今属河北保定)和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行营都部署,即关南前线总司令,又派出了一位刺史张昭允为前线都钤辖。钤辖,是行营军中负责屯戌、警捕、营防、守御的武官,略相当于分管行政与安全的副总司令,但也可以带兵攻防。
  现在看,派傅潜为前敌总司令,用人不当。
  大敌在前,真宗似乎并不忧惧紧张,他还好整以暇,召来学士讲《尚书》,并设置“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当初,太宗赵炅时代,就有“翰林侍读”,但没有给予较高职官,真宗命为“学士”,在宫禁中设“秘阁”,学士们轮番值班,讲读或顾问,每天都给“珍膳”。真宗读书,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召来咨询、访问,有时会到夜半。如此,“学士”就成为一种荣誉性质的职务职称,还有俸禄。读圣贤书的学士们,待遇又超过了太宗时代。
  真宗还接受朝官意见,给外任官员“职田”。
  职田,是大宋一项特殊的官员俸禄制度。简单说,就是官员在外省任职期间,可以拥有部分私田,离官,私田即归国有,分配给下一任官员。这部分私田,原来属于官方的土地,也有一些是多年无主的荒地。经营这部分土地,收入归自己,国家免赋税。这种职田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地方官的日常生活。但职田有多有少,有丰有薄,所以地方官就有“肥”“瘠”的差异。一般来说,谁都愿意到一个“肥”地去,但官员们似乎大多境界不低,很少挑肥拣瘦(制度也不允许),也很少有人为“职田”优劣而庆幸或牢骚。更有圣贤官员,不取职田收入,或列为官方经费。这类美谈不少。
  大宋官员,确较少铜臭味。
  到了初冬季节,有情报告知:契丹将过去抓俘的宋卒若干人捆绑在木柱上,向他们射箭。宋卒被射死后,身上插满了箭镞。这在契丹名为“射鬼箭”,是出征前的一种仪式。又有消息告知:契丹主耶律隆绪已经到达了幽州,并以他的兄弟耶律隆庆为先锋,率师“南伐”。
  这一情报意味着:契丹不宣而战,“五年战争”开始了。谋划和平的宋真宗,没有阻挡住战争的开始。
  杨延朗冰水浇城
  第一阶段的战役可以命名为“契丹夺取关南之战”,简称“关南之战”。
  大宋朝官王继英认为情况紧急,向真宗提出建议:北巡,即御驾亲征。王继英时任枢密都承旨,这是枢密院的行政官员,负责院内官吏考核之事,也随时侍立皇帝身边,有临机陈奏的权力。
  远在山西忻州的太守、文人柳开,也在契丹动作之前,判断敌人将会大举入侵,也飞书朝廷,要求御驾亲征。
  真宗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派人乘驿站车马传旨到关南,安排行宫,准备亲征事宜,并顺便宣慰将士。
  此时,宋人得到一个消息:契丹北院枢密使、时任魏王的草原名将耶律斜轸,在南下途中病故。耶律斜轸威名仅次于耶律休哥。此时耶律休哥已经亡故,耶律斜轸素有“草原军神”的声望,他的死,对萧太后和契丹主来说,都是极大损失。此人还是另一位“草原军神”萧挞凛的上级,他一死,萧挞凛的权威更凸显出来。契丹的军威“主心骨”,由耶律休哥转到耶律斜轸,再转到萧挞凛,代不乏人,对大宋,始终是一种威胁和压力。
  契丹在萧太后的直接指挥下,大有“不屈不挠”的劲头,无论如何失利,都不管不顾,继续战斗,往互回还,或南或北,纵横在大宋边境州郡。不仅“不屈不挠”,似乎还“愈战愈勇”,不仅“愈战愈勇”,还屡屡做“惊险蛙跳”。第一个回合,契丹就越过了大宋边境要塞遂城(今属河北徐水),“蛙跳”至南部保州(今属河北保定)。
  驻守保州的大宋武官似有轻敌倾向。关南总司令傅潜曾安排先锋官田绍斌、石普去戍守保州。石普很想争功,就避开田绍斌,与保州知州杨嗣秘密商定:主动出兵攻击契丹。这么大动静,田绍斌不可能不知道。等二人出师后,至夜半未回,田绍斌就判断:这两人遇到麻烦了。于是,率领本部出城驰援。
  果然,石普、杨嗣在一个叫廉良河的地方,已经被契丹包围,军士伤亡不少,余众正在苦斗。田绍斌来到后,宋师势力合为一处,契丹不知底细,听到夜半呐喊之声,瞬间夺气,溃散中,被宋师斩首二千余级,缴获战马五百匹。
  “保州之战”后,契丹大军居然又置保州于不顾,拐弯北上至遂城,试图攻克这个边境要塞后,小作休整。
  大名鼎鼎的杨延朗,也即杨老令公之子,恰在此地。
  他任缘边都巡检使,也即边境治安巡逻部队总司令。
  遂城不大,土墙不固,没有预料到契丹忽然来到,城中有了恐慌。杨延朗临阵不慌,迅即组织起城中所有丁壮,上城守卫。
  当时正赶上滴水成冰的季节,杨延朗就命人夜半汲取井水,从城里向外墙浇注。等到天亮后,外墙一片晶亮,城下一片冰坨,冰坚城滑,这样的一座水晶城,是无法攻克的。萧太后看到后,也是大吃一惊,以为此事似有神仙助阵,史称“辽师解去”,契丹大军解围而去。《三国演义》谓一隐士献计,帮助曹操在朔风条件下,垒土浇水,层层而起,结为冰土城,抵御西凉马超,很可能就源于杨延朗冰水浇城的故实。
  杨延朗还组织了追击,获得契丹遗弃的盔甲器仗不少。
  遂城、保州西南约二百里的定州老城也有了警讯——契丹一支正在向此地运动。关南总司令傅潜的总部就设在这里。显然,契丹试图捣毁大宋前线指挥中枢,一旦攻克,继续南下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真宗得到消息,就令朝官南作坊使李继宣领兵三千奔袭、救援。
  李继宣的到来,令“关南之战”顿增亮色。
  他到达定州南部一条河流时,发现契丹已经将桥梁毁坏,试图以此阻滞宋师援军。但李继宣不是凡人,他当即组织工兵架桥,顺利渡河。此时,契丹已经准备攻城。宋师迅即发起敌后攻击。三千猛士一战克敌,契丹北遁。宋师追杀五十里,直到常山。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再往北就是契丹辖境。常山下的唐河有两座桥,契丹过河后,临水扎营。但听到李继宣到来后,吓得将两座桥梁焚烧后,“拔寨遁去”,收拾营寨逃跑了。李继宣继续架桥,先头小分队过河后反身接住主力,做出了随时追击作战的姿态。
  这时候,李继宣得到关南总司令傅潜的命令:停止追击。
  史称李继宣“锐于击敌”,乃是一员悍将,当年太宗时代,雍熙北伐,大宋第一名将曹彬被契丹“战神”耶律休哥追击,几十万大军溃散,李继宣独独带领本部,在已经溃散的宋师之中组织起来,逆向迎击来犯之敌,居然将锐气正盛的草原铁骑击退,还追出百余里,成为掩护曹彬大军败退的功臣。这位被我誉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安德鲁上尉”的李继宣将军(参见本书第二部《文功武治宋太宗》),在关南之地,就要受关南司令傅潜“节制”。他多次面见傅潜,要求领兵袭击契丹,都被傅潜抑制住,不令前行。
  历史上的李继宣没有在大战中建立不世功勋,与傅潜的“节制”有关。
  任命傅潜为关南总司令,确是真宗布局的一大失误。
  大帅傅潜的离谱行动
  说话间到了这年的冬天十二月。真宗祭天祭地,大宴从臣后,开始亲征,先锋官乃是大将王超。真宗还给王超看了“阵图”,要他知道本部与大军所在位置。不久,大军离开京师到达河北南端的大名府。此时,真宗一身戎装,坐镇中军,枢密使王显、枢密副使宋湜押后阵。中央禁军连绵数十里,声威甚壮。
  此际,西夏在陕北捣乱,而四川也在发生规模达十余万人的王均兵变。契丹则在几次失利后,转战于关南各地,在一个叫狼山镇的地方,攻克了宋军的一处军事要塞。大名府行在收到了这些不利消息,但真宗很镇定。
  狼山镇一战,契丹一位不被人看好的将军耶律铎轸为草原帝国立了功。
  此人生性疏狂、简易,不拘小节,所在草原各帐不被人器重。萧太后令他统领羸弱士卒跟着大军南行。狼山镇战中,他取来一抹红布裹在头上,特意标显自我。将军掠阵,目标突出,是军中一忌,刀枪剑戟都会冲着显眼目标来,但他偏偏不怕。这位从未有过尊严的草原骑将,在马上挥舞弯刀,驰突而入,驰突而出,他的麾下也跟着将军进进出出,如暴风骤雨,史称“格杀甚众”。宋师吃了亏。萧太后阵后看得清楚,大喜。战后召他说:“卿勠力如此,何患不济!”爱卿如此尽力,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厚厚地赏赐了他。
  草原铁骑的第一场胜仗虽然规模不大,却令萧太后和耶律隆绪大受鼓舞,但宋师前线司令傅潜,则出现了令人疑窦丛生的举动。
  大敌当前,傅潜在元帅的位置上,却看不到元帅样子。他的辖区拥有八万宋师,堪称兵多将广,这在当时可能是大宋最雄壮的一支队伍。他这一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拥兵自重,坚守不战”。
  史上记载,说河北转运使裴庄最早看到傅潜“无将略”,认为将他安排在关南总司令的位置上,“恐失机会”。于是多次“条奏”,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傅潜这个人,给真宗皇帝听,要他收回成命,改派他人守御关南。
  这个意见似并没有被真宗接受。当时的枢密使王显与傅潜有私交,于是力保傅潜。这样,裴庄等人所上奏章往往先到枢密院,王显就按住不报,所以真宗一时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依旧任命了傅潜。大宋与契丹在真宗朝的第一场战役,出现局部失利,这个人员安排就成为直接的原因。傅潜,甚至是个隐患。
  傅潜的司令部在定州,定州北部的几个边塞,多次飞书告急,拥有八万大宋精兵的傅总司令,却只管将定州城门关得紧紧的,不发救兵。麾下将军们只要慷慨请战,傅潜就“丑言詈之”,用羞辱的语言骂人。契丹攻破狼山镇之后,随后即引兵在方圆百里的地界开始抄略、抢夺,一些游动的草原骑兵似乎与傅潜有了默契,居然敢于放心大胆地进入河北纵深之处。史称“百姓惊扰”,这一片土地上的农民于是相互间扶老携幼避入城镇,四野看不到大宋乡民,农村,俨然成了契丹控制的区域,乃至朝廷的邮递也几乎不能通达问讯。
  真宗了解到这个态势,于是多次派出使者从小道进入定州(大道不敢走,担心契丹游骑半路劫掠),督促傅潜会合诸路兵马合击契丹。关南大军的都监乃是名将秦翰,定州行营都部署(略相当于关南战时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乃是享有威名的范廷召,二人都看不惯傅潜拥兵不前的做派,曾多次催促出兵,寻机歼敌。傅潜一概不听,反而“丑言”不少。惹得范廷召发火,也开始“丑言”反击顶头上司,他对傅潜说:“公恇怯乃不如一妪耳!”司令您胆小怯懦还不如一个老娘们儿!
  傅潜似乎并不与之计较。
  但范廷召不停地督促司令发兵。傅潜想来想去,从八万众中,分出八千骑兵、二千步兵给范廷召,要他从高阳关出兵,迎击来犯之敌。并商议定:只要前锋遇敌,定州这边就出动援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傅潜根本就没有打算派出援军。我于是倾向于认为:傅潜这种做法,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他就是要断送范廷召、断送大宋帝国这一万优秀儿女。
  这做法很奇怪。
  继裴庄之后,时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的名臣钱若水,也从前线发来的战报中窥探出了傅潜的危害。正好赶上真宗下诏要百官上章直言边塞之事,钱若水就上了一封奏章,直接弹劾傅司令。
  他说:
  “傅潜领数万雄师,闭门不出,坐视契丹俘掠生民,上则辜委注之恩(辜负重托信任的朝廷恩典),下则挫锐师之气。军法曰:‘临阵不用命(不效力听命)者斩。’今若申明军法,斩潜以徇(将傅潜正法,宣示天下),然后擢取(提拔)如杨延朗、杨嗣者五七人,增其爵秩(加官封爵),分授兵柄,不出半月,可以坐清边寨。然后銮辂还京(真宗大驾可以从大名返回京师汴梁),则天威慑于四海矣。”
  钱若水这一番话,应该是挽救后来局部败绩的唯一正确良方。
  但真宗不愿意这么做。
  时任右司谏的言官梁颢也有类似上言。他说:“用兵之道,在明赏罚。兵法曰:‘罚不行,则譬如骄子,不可用也。’昨者命将出师,乘秋备塞(乘秋天之际在边塞备战),而傅潜奉明诏,握重兵,逗挠无谋(逗留、匍匐,怯懦而没有退敌之谋),迁延玩寇(拖延,视退敌如儿戏),以致边尘昼惊,圣主栉沐(皇上在风雨中梳头洗浴,辛苦奔波),此所谓以贼遗君父者也(让贼寇直接面对君父)。以军法论,合斩潜以徇军中(应该斩傅潜向全军宣示),降诏以示天下。”
  裴庄、梁颢、钱若水,都已经看出了傅潜的奇怪,但他们在傅潜投敌尚无行迹时,不愿意“诛心”猜测,只好将他异乎常态的举动归咎于“不用命”“无谋”。傅潜为何如此怪异?为何敢于“不用命”?
  如果了解“五代史”,了解后唐末年的石敬瑭、了解后晋末年的杜重威、了解后周末年的樊爱能(《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已经分别写到这几位“规律性出现的人物”),就不会奇怪傅潜的各种离谱行动。
  傅潜的“投名状”
  我不免强烈怀疑傅潜试图要做石敬瑭第二。
  此人心术不正,大有“怀贰”的嫌疑。行笔至此,我无法抑制看透此人心肝肺之后的惊惧。此人万一得逞,大宋危矣。站在历史的后面,看着已经逝去的时光,倒推此人小九九,我有理由认为:傅潜试图以河北八万宋师为赌注,引起契丹注意。如果他与萧太后、耶律隆绪间没有某种难为人知的勾结,没有某种默契,很难获致契丹对他的注意。所以,他的反常举动,主要是做给契丹看的。投敌事大,不可走漏风声。契丹是否有过对傅潜的策反,现在已经不可知,但还是不难透过蛛丝马迹,看到傅潜的“怀贰”心迹。那种认为傅潜不过是“胆小怯懦”的说法,可能不是真判断。说来此人在太宗时代,也颇勇悍,曾有不俗的战绩。
  他跟从太宗收复河东时,曾两次中箭而勇毅不减,展现了悍将风格。随后在征幽州时,他先到涿州,与契丹先锋相遇,一战,杀伤甚众,擒获五百余人。第二天,太宗路过他的营寨附近,看到敌人留下的尸体和器仗,知道这一战打得艰苦,就赞叹着嘉奖了他。随后,傅潜得到太宗、真宗的信任,一路被提拔,进入了高级武官行列。
  史上认为:傅潜“无将略”,是那种指挥无能的人物。这是连史家都没有觑透复杂人物的“盖棺论定”,不确。
  世间万物,人之复杂几乎超越宇宙之结构。这之中最大的变量是人心,而人心的变异往往自己都无法预料,甚至无法察觉。看透一个人物实在不是简单的事,古来圣贤也常常为此而困惑。傅潜,哪里“无将略”!他是在边塞做封疆大吏,了解到契丹的国力、人力;也知道太宗时两次北伐的失利;更知道真宗践祚之际,往日的大将如曹彬等人都已经凋零。很可能,有一个属于他的“天赋之夜”,令他陡然间“雄心勃发”。石敬瑭做得的事,我傅潜如何做不得?
  后晋时的杜重威,就曾在河北前线“拥兵自重”,在后晋与契丹胶着的关键,放出坚决请战的几千将士,被契丹聚歼,而他就坐镇河边,不发一兵一卒去救援,以此向契丹做了投名状。
  果然,随后与契丹达成“合作协议”,得到了虚幻中的那一袭赭黄袍。虽然他没有最后做成“中原之主”,但那心迹与行迹,已经显露无疑。
  后周时的樊爱能,在周世宗指挥的高平之战中,负责指挥右翼,但他未战而逃。按照王夫之先生的推测,他就是要置周世宗柴荣于险地,借契丹和北汉之手,灭了后周,他就可以在乱局中窥伺方向,以求一逞——说不定契丹也能赏他一个中原之主干干。而后周大军之右翼,就是他的投名状。
  而傅潜,更向契丹呈上一个个连环般的投名状——
  傅潜为何在边烽频频告急时,按兵不动,似乎有意让边塞沦陷?
  傅潜为何在边将屡屡督促中,詈骂边将,就是不出兵?
  傅潜为何挫抑名将李继宣,不使他立功?
  傅潜为何在朝廷发令合兵退敌时,继续抗命?
  傅潜为何在不得已情况下,只派出十分之一的兵力给范廷召,要他去独自“退敌”?而且答应好的一旦开战,即发兵救援,最后却一卒不发?
  ……
  显然,这一切都有可能是他献给契丹的秘密心包。所以契丹敢于“蛙跳”,置后方宋师于不顾,多次深入河北内地;所以契丹敢于抄略四野,如入无人之境。如果不是事先有某种勾结的话,契丹很可能已经猜测到了傅潜放弃军人守土保民的职责,其动机何在!
  萧太后、耶律隆绪不是凡人。
  我行文一向不喜欢“诛心”,不喜欢猜测人的动机,但傅潜你如此做,教我如何不疑心你的“怀贰”?
  黄太尉寨战役
  与傅潜不同,远在西北的折家军,却在契丹与大宋胶着之际,主动出击,袭取契丹后方,有力地配合了大宋帝国的卫国战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