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与自闭症儿子同行2:通往自立之路》

_3 明石洋子(日)
政嗣刚好相反,贪吃得不得了,甚至爬到桌子上伸手抓食物,食物的喜恶也非常明显:要吃的东西过来就笑逐颜开,不要吃的东西过来马上推开,反应很快。相比之下,彻之几乎没什么反应,这点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调羹与筷子的使用对手巧的彻之而言并非难事,很快就学会了(无聊的时候也拿来玩耍)。能用上餐具的话,吃饭的乐趣也增添不少,于是我积极地物色一些小孩容易使用的餐具。调羹、叉子、筷子要挑选小孩拿得顺手的;饭碗和调羹则选用凹进较深的,以免舀饭菜时泼洒出来;盘子则寻找厚重结实的,以防叉子戳下去连盘滑走。餐具使用的调教也颇为顺利。
谁知进保育园前一年(三岁半左右)发生了令我困惑不解的事情——彻之突然开始了一种怪习惯,我不触摸一下食物,他就一口不吃。也许因为政嗣刚出生不久,他嫉妒弟弟而出现返婴现象吧。于是对他哥俩一视同仁,一样照顾。迄今为止彻之只知道吃却毫无反应,现在总算在吃东西时会撒娇了,倒也不失为一件令我开心的事。
但开心归开心,入园之前还是要他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于是我不断鼓励他“自己吃吧”,让他自己动手用餐。刚好那里政嗣对什么都跃跃欲试——“我自己来”,正好以弟为师教他吃饭。
*一种种菜、烧菜
进保育园之前,彻之总算会自己吃饭了,但不知怎的,入园之后却无论如何也不吃保育园的午饭。从家带去的面包倒是吃的,园里配餐却一口不沾。其他小朋友在吃的时候,他就坐一边干等,看着人家吃完。还好园里的点心能吃得下去。
也许因为环境变化导致精神紧张,使他对园里的饭菜产生了抗拒心理。也曾想过,如果把家里的菜做得和园里一样,也许他会适应吧。
谁知状况继续恶化,他不但不吃园里的午餐,在家也逐渐不吃蔬菜了。
当时宿舍在一楼,门前有个小院子,正好种些蔬菜,让他体会品尝自家种蔬菜的乐趣。那里彻之爱给阳台里的牵牛花浇水,顺着他的兴趣,索性种些会开花的蔬菜吧。院子的花坛里原来种着许多我心爱的三叶草花,后来只好忍痛割爱,改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秧苗。
彻之生性喜欢玩水,每天给阳台上的牵牛花浇水的活全部归他管,现在又增加了给蔬菜浇水。我先把满满的一桶水拎到菜地边,由彻之把洒水壶浸入桶中,盛好水一棵一棵地浇过去。也许爱欣赏菜叶浇湿的样子吧,每天浇水总是很开心。下雨天也想去浇,只得说服他:“叶子已经淋湿了,不必浇了。”
盼开开花结果,政嗣迫不及待地摘下一根黄瓜,“咔嚓”一声咬下一口;彻之看在眼里,也“咔嚓”来一口。那嚼着黄瓜的美滋滋的表情啊!总算成功了!
去超市购物时也带上他,一起把土豆、胡萝卜放入篮中。
然后买回家里一起做菜。在此之前,已和他一起做些点心,例如煎饼、大孤烧之类。由于超级多动的彻之只有在吃点心时能静下来,干脆叫他做个帮手,一起来做。另外,在地域练习会的课上,做过糕点的练习,已经学会了。
还有在语言准备方面,土豆、胡萝卜之类已通过配对练习完毕。
首先把买来的蔬菜分门别类放进各个小篮子里(这是分类的学习),然后逐个洗好。彻之酷爱玩水,正好发挥特长,打开水龙头,哗啦哗啦地洗起来。
傍晚,和儿子们一起做咖喱饭的晚餐。迄今为止,彻之已经帮忙(帮倒忙?)一起做过煎饼、大阪烧、炒面、油炸春卷等等,咖喱饭倒还是头一回。
彻之洗好土豆之后,我削好皮交还给他,让他切成块,大小随意。结果果断随意,大的很大,小的很小,并且厚薄不上。
接下来切胡萝卜。我先把胡萝卜切成粗约一公分的长块条,然后切下一小段作为参照样品,告诉他按这个宽度来切吧,最后在长块条上切好印子来标明要切的位置。铺垫工作做好之后,他就能切得得心应手,顺利地切完,还哼起“一根胡萝卜像1”的儿歌。
彻之帮我切了五个土豆、一根胡萝卜。切洋葱有点难度就算了,所以我自己切了。剩下的工作就大致让彻之做——把切好的菜投入锅中,加水,放入月桂树叶等香料及汤料,搅拌,等等。
单说“要花一个小时左右才煮好哦”,他未必明白时间概念,于是画好指针指向六点的时钟指给他看:要花一小时左右,时针指到6才行,让他耐心等待(即使当时不明白含义,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理解,平时也要尽量用直观的方法出示给他看,同时用语言讲给他听)。
其间给他看看菜肴的图片,读读儿童画刊,打开录音机,唱唱儿歌。彻之坐不住 ,不时凑到锅前,时而吹一下煤气灶的火,时而掀开锅盖瞧一眼,时而用勺子搅拌几下,忙得不亦乐乎。
可以放进咖喱原汁了,我刚下指示,他马上高兴地把汁水倒进锅中,又急不可耐地捧碗过来,连呼“咖喱,咖喱”。尽管发音还不标准,但毕竟是向人表达要快点吃咖喱的自我意志的语言,值得我开心!
我先让彻之尝尝味道,接着再煮,煮透了就正式揭锅。
彻之胃口大开,连吃三碗。虽然土豆、胡萝卜大小没切好,但味道绝对一流!
*学校午餐的风波
四岁伊始,我就让彻之使用菜刀,小菜刀刚好合乎他手的大小。考虑到他将来要自立,只要其本人有兴趣,还是让他一开始就用真刀较好。当然有危险,要十分注意安全。
因为三岁那年参加过地域训练会的剪纸手工课,剪刀运用非常熟练,所以我知道他用小菜刀应该问题不大。在手工课上,用剪刀把折叠几层的纸随意剪几下,再铺展开来,立刻出来各种花样。彻之兴致勃勃地剪好后,有的用胶水贴起来作为图画,有的直接作为剪纸画。他甚至会在写好数字或字母之后,用锋利的尖头剪刀剜出其形状来。看着他剪得非常熟练,咔嚓咔嚓几下就完成了,不禁佩服:他真是个手巧的孩子。并且,多做些手工精细活有助于他脑神经的发育,因此在他想要使用菜刀的时候(四岁),我毫不犹豫就让他试试。
彻之讨厌吃保育园的土豆炖肉,却喜欢吃家里一起做的咖喱饭,我想教他:这两种饭菜中用到的土豆其实是同一样东西。
参照保育园的菜单,在家里也一起做些有土豆的菜,他到吃得津津有味;在保育园里,我请老师通融一下让彻之进园里的厨房参观做菜的实际场面,让他确认:用的是同样的土豆。园里的厨房做咖喱饭的时候,彻之也兴奋地考察一番,品尝了一下味道。这样,他逐渐适应了保育园里的午餐。
在保育园里大家都挺配合彻之,不强迫他吃东西,即使不吃也不责备他,耐心地等待他肯接受配餐口味的一天。一年过后,彻之逐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起来。①【①译者注:只有因势利导才能使他脱下心灵的盔甲,消除抗拒感。古人云:欲擒之必先与之。要先适应他,再改变他。】
进入小学,从五月份开始学校配餐②。【②译者注:日本新学年从四月开始。】刚开始尽管吃得慢吞吞,但饭还是全部吃完的,自从我从陪读变成单接送后,他开始不想吃学校的配餐。
当老师把学校午餐当成教育的一个环节、开始配餐指导的时候,彻之就完全抗拒吃饭了。据说轻轻拍他的脸颊催他的话,勉强吃几口,但随后又吐出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学年的最后阶段。
在自己家里、朋友家里、福冈老家这些比较熟悉亲近的地方,他什么都吃,但在餐厅、旅途的宾馆这些生疏的地方,他就拒绝进食。哪怕自己家里做好带来的便当,在远足的地方也一口不吃。
有一次残障儿联谊会聚在一起去滑雪旅行。大家一起在滑雪场的食堂里吃饭,彻之完全拒食,让大家为之担心。旅途的五天全靠白开水撑过来(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单凭摄入水分居然能挺那么长时间)。
那里他只接受水,只好在自动售货机上买些可乐、橙汁给他喝。刚好正在练习钱物交换(将在本书第7章介绍),他自己投进硬币买好饮料,开心地喝了起来。
不吃学校里的午餐,但一回家就嚷着要吃煎饼啦、饼干啦,于是马上和他一起做,他吃得挺香。隔些时间再吃晚饭,所以营养是足够的,午餐不吃也罢了,总有一天会吃吧。一进小学,班级同学人数增加,学校一律以语言来指导学生,以彻之的能力来应付这种新的环境确实捉襟见肘,勉为其难,于是出现紧张不安、混乱不堪的心境也在所难免,从而很难接受新的事物。
(保育园和小学的午餐配食的做法或有区别,再加上当时起示范作用的政嗣不在身边。)
而我又不能多提条件,要求学校既教他课堂知识又在午餐指导方面迁就彻之一下,倘若这样要求的话,就进不了普通的年级,我决定随他骈吧。儿子为了适应学校生活,肯定竭尽全力,身心疲惫吧。我没有为他充分打理好周围的环境,迟到他吃了不少苦头,至今我仍然为此而内疚。
与此同时,彻之的食物逐渐趋向模式化——汉堡包、咖喱饭、炒面之类,再也不像以前什么都吃。我也不知不觉投其所好,只做他喜欢的东西给他吃。
*心情好,吃饭也香
彻之将升小学二年级时,因他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到九州佐贺。转到当地的小学以后,他依然不吃学校配给的午餐。我觉得不好意思,当面向老师道歉,谁知班主任园田老师毫不介意,反来劝我:即使不吃也不要紧,饿不死的。每天看着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到一定时候自然而然就想吃了,我们就静等他的食欲出来吧。
彻之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同班同学开心地做游戏,有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可爱的小女孩)几番催他吃饭:“挺好吃的。小彻也吃呀!”这才开始断断续续地吃了起来,时吃时不吃。
午餐不吃也罢,午餐值班工作还是要做的。擦擦桌子,发发饭菜,边念一个一个小朋友们的名字,边开心地一份一份地把午餐分发给同学们。
也许体验到了学校配餐的乐趣,彻之开始正常吃饭了。
此前得到过校方的默许,他可以参观配餐厨房。走上正轨之后,厨房门上贴上了“小彻,不能进入!”的纸条,取消了他自由出入的待遇,和其他小朋友一视同仁。彻之好几次走到门前,看到告示,只得放弃折回。这段经历既是克服偏食厌食的过程,又是一个接受规则、学习克制的过程。
在佐贺的新家,也借了庭院的一隅之地,栽种了蔬菜。为了帮助理解 ,还标上大字,画好烧菜的程序图,一星期与彻之一起做三次菜。
彻之不吃白米饭,我至今不明白原因,总是在上面撒些拌饭料,或者撒些海苔末,浇上热开水做成茶泡饭吃。现在每天去单位之前,他肯定会确认一下带去的便当里是否撒好拌饭料。因为有一次我忘了买拌饭料,只好让他带上白饭便当去上班,从此他长了心眼,自己主动检查一遍,以防疏漏。如果家里库存的拌饭料快用完了,他就在下班路上去一下便利店,自己买齐备好(平时保证预备量为五包)。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一次野营时的情景。当时不巧没带拌饭料,已过二十的彻之也不吵闹,冷静地想了一会儿,就洒上酱汁将就一下,念着“调味酱”,对付着把饭吃完(他慢慢学会通融了)。
纠正偏食的努力,持续了四五年时间。还好当年没有刻意对他进行就餐指导,强制他就范用餐规矩。否则只会引起他对吃饭的反感,影响他的食欲。总之,宗旨只有一条:吃饭要开心!
(要纠正偏食,不要只关注吃饭一事,还要考虑到培养人际关系、掌握社会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对人逐渐亲近,体验不断增加,其社会性必然会随之拓展,在此基础之上再逐步改善,使彻之的偏食问题消失在无形之中,一切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说到底,开心吃东西才香。于是再也不去超市买零食了,改为和彻之一起自己动手做。真实做些炸薯条、饼干、煎饼,随后做起苹果派、乳酪蛋糕。我也做上了瘾,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甚至做做天鹅形状的泡芙裱花的生日蛋糕了。
零食归零食,一日三餐还是最重要的。用餐时间要有规律,平时要注意让孩子空腹的状态下用餐。用餐时也留意彻之的心情,经常哼些儿歌调节气氛,在轻松的心态下,他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
(以前偏食问题发生的时候,我很泄气,心想反正他不吃,也没认真做。再加上我的育儿方式也有问题,成天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度过,也许受这种氛围影响,彻之并不把吃饭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也是造成他偏食的原因之一吧。)
*从拉面店到家常菜餐馆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纠正了偏食问题,可以带他一起到外边的餐厅吃饭了。当然,还花了很长时间才使他学会按用餐礼仪愉快地享用饭菜(毕竟对当时的他来说,去厕所探查远比享用食物更有吸引力)。
最初我们去了拉面店之类的单点的餐馆。去之前先让他在附近的公园里跑个够,玩得心满意足;进入拉面店之后,只允许他去一次厕所探查,坐回椅子后,说完手放膝盖上,静等拉面端过来(长时间的等待还是办不到的,因此要算好回到椅子上的时间,使他屁股碰到椅子之后数分钟之内拉面会端到眼前)。①【①译者注:最近在青聪泉听了罗意妈妈的讲座,深受启发。她向大家披露育儿八点心得,其中一点类似美国国务卿杀拉里正在提倡的巧外交:要利用巧外交,签约是有效的双赢方式。不让彻之在公园里耍个够,进饭店探个险,恐怕这碗拉面吃不安生。】
拉面上来,开始享用;吃完之后,马上回家。我的目的是教他“食堂、餐厅是吃饭的地方”这个道理。如果彻之中途离席,到处瞎逛,我马上让服务员把他的饭菜撤下,算做用餐完毕,绝不拖泥带水。即使他还想吃,也不给他吃。从座位上站起来时,让他必须说一声“吃好了,谢谢”。因为我想让他明白离开坐席的话就意味着用餐结束。这样,彻之就学乖了,在吃完之前不会中途离席了。
再进一步,带他去家常菜餐馆。菜单在手,菜肴五花八门,他可以从中点自己喜欢的菜。餐馆真是个练习选择的绝佳场所——在那里挑选自己想吃的东西。
(如今彻之所向披靡,无论去哪里——即使是美国、韩国——都能从餐饮的菜单里点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点菜是他的拿手好戏,他选择菜肴的拘一式,富于变化,有时点些菜名比较独特的,有时点个菜名含有他中意的字的。让人科不敢相信他以前极端偏食!)
在用餐间歇,彻之偶尔念念有词:“吃饭时不到处乱逛,不走来走去。”似乎在提醒自己,克制住想起身离席的意念。当然,倘若理由充分,比如:想去趟厕所,扔好垃圾就回来等,还是允许他离座的(多多少少智慧见长了吧)。
(虽说之前教育还是严格了点,但先苦后甜,如今才能出入餐厅,遵守用餐礼仪,悠然大快朵颐。彻之一定会感谢我的良苦用心吧!)
升入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园田老师看到彻之已能吃学校配餐,心想问题不大了,就趁机解决其他同学的偏食问题,以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号令全员:“配餐必须吃完,不得剩下一口。”为了贯彻此精神,又下了道死命令:“只有全员全部吃完,才放大家走。”【译都注:中国古代的连坐法在日本小学倒用上了。礼失求诸野啊。】
这样,平时喝剩牛奶的同学、吃饭留口粮的同学、吃饭爱挑食的彻之一伙难兄难弟,首当其冲,这下倒霉了。大家为了早点被放出来,只好留下来围着彻之,拼命地鼓励他:“快吃呀!这个可好吃了!”只等他吃完大家好全体解放。彻之不得不使劲吃了。也许他自己也想早点吃完,好出去和大伙一起玩吧。
据说偶尔彻之实在吃不下,也趁老师不注意耍点小花招,偷偷地把剩饭倒进垃圾桶,一亮空碗:“吃完啦!”然后跟大家一起趾高气扬地走出食堂。
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唠叨着园田老师的语录——“配餐,一点不剩,全部吃完,把学校午餐吃得干干净净。”时至今日,这句语录仍是彻之的口头禅。我由衷地感谢不厌其烦、认真指导彻之的老师们,以及与彻之和睦共处的同学诸君。正因为有了大家的指导提携,才有今天不厌食不挑食的彻之。彻之每次用完餐后,总不忘礼节性地大声招呼:“吃完了,谢谢。真好吃!”
第6章:适应地域社会生活
失踪
彻之超级多动,一刻不停,谁也比不上他。彻之三岁那年,弟弟 刚出生不久,我笑脸对着政嗣边喂奶边说话,他趁隙爬上椅子,打开门锁,一溜烟跑出去了。
门“吧嗒”一关,我回过神来,赶快放下正在吸奶的可怜的政嗣,起身就去追。可是彻之像脱缰的野马,为了不被抓住,拼命地跑(玩追赶游戏老跑不快,逃跑时倒脚底生风,快得不得了),转眼之间无影无踪。
我心急火燎,只恨分身乏术——既担心打转转在家的婴儿政嗣,又担心彻之不懂交通规则被车撞了,或又去招惹人家。去他可能去的地方寻找了几个钟头,又联系上朋友,请她来我家帮忙照顾政嗣,接听电话。
彻之一旦从家逃走,经常几小时不回来(为什么他不感到害怕,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每次我都求邻居帮忙,大家一起到处寻找。
天黑较晚时,有时热心人觉得他行踪可疑,通过缝在衣服上的预防迷路联系卡(上面写着名字、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通知我们去领孩子。许多次找遍了也找不到,只好求助警察。警察神通广大,接到通报到找彻之,用巡逻车押送回来。偶尔也因为失踪后闯祸,被人家押到派出所,再由警察通知我们去领人。
父母急死,他却若无其事,嘴里嚼着警察叔叔给他的巧克力,一脸笑眯眯的样子。警察们都很亲切,总是好言安慰哭丧着脸的我,还给了我很多鼓励。
(我真的很感谢警察们,他们真帮了我大忙。)
在找到彻之的现场,他总在惹是生非。或私闯民宅,或擅进商店,如入无人之境,乱拿乱喝乱吃乱摔,真是魔王现世,坏事做绝。好不容易逮个正着,松一口气,还得去人家那儿低头哈腰赔不是。“你是怎么教育小孩的!”难免被人家劈头盖脸地责骂一通。每天为道歉而四处奔走。
只得向对方这样道歉:“怎么教都不行啊!我一定要想办法,今后不给您添麻烦。”
尽管彻之擅闯商店乱拿东西,尽管彻之潜入民宅去厕所探查,尽管彻之敲坏人家贵重物品,尽管彻之在人家墙壁、拉门上乱涂乱画,我也不能把他成天封锁在家中。我能幽禁他于一时,却不能幽禁他于一世。长此以往,当我年老力衰,无力管制他时,他会迎来怎样的结局?无非是被马上送入福利院或精神病院,从此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度过余生吧。
我陷入阿德巴约,难以自拔:难道终其一生,他一直是总给人家添麻烦的存在吗?
*要想好好外出,先满足他的要求
照顾彻之,须臾不可分神,除了他睡觉之外(白天他几乎不睡觉),购物、烧菜、打扫之时,都得让他在目光所及之处玩耍,做任何事情都要带上他。
外出购物,哪能安心!一进超市,他就来回狂奔,偌大的店堂变成了他的操场。“小彻,等一下!”我在后面穷追,好像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看到中意的糕点 ,则随便撒破包装(我只好买下);苹果堆成小山,则从底下抽走几个,顿时小山崩塌,滚落一地(掉在地上的苹果只好悉数埋单,回家煮烂了做成苹果派,分给左邻右舍做人情)。因此,带彻之外出购物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决心的。
在路上,在店内,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他的兴趣所在,注意他不要冲进车道,留心他不要碰到人家小孩,劳神他不要乱摸乱扔店内商品,一只眼购物,一只眼留神追视,神经高度紧张,随时准备紧急出动,一直与彻之形影不离。
当然没有闲心与店员、路过的朋友驻足聊天了。
我一定要想出让彻之尽量不打扰人家的措施(与其消极地把他软禁在家,还不如积极地考虑对策)。
因此,外出之时,要先满足彻之的好奇心和要求,选 迁就他做完想做的事,等他心满意足、安定下来以后,才轮到我带他去购物,去办事。因为他还没有先生的概念,不理解时间概念中的“后面”的意思,所以只好把他的欲求放在前面优先满足。
比如,去超市购物之前,先到公园你追我赶,跑个痛快,或者先去看他酷爱的电车、中意的汽车,或者去他牵着我的手要去的地方,看好他要看的东西,做好他想做的事情 ,然后才让他陪我去买东西。这样,彻之就乖乖地跟着我来了。
如果他爱看的电车、汽车一会能来,那么问题不大;如果迟迟不来,他就焦躁不安,在人行天桥上跑来跑去,根本不可能让他合作陪你去下一个地方。只好事先调查好电车时刻表(针对电车),去车站咨询好货物列车穿过天桥的时间(针对货物列车),掐准钟点从家出发,到达桥上不久,车辆自会如期而至,朋脚下鱼贯而过。或是他心仪的汽车却可遇不可求,只得花时间等吧。
特别对消防车、急救车、油罐卡车、清扫车,彻之情有独钟,爱久不废。
为什么他这么爱看车辆呢?其实,彻之两岁左右时总爱在家里排列汽车玩具,排好之后只看不玩。汽车玩具在其眼中只是排列器具而已,他不会让车子跑起来玩耍。我想给他看看车辆的实物,每次带他外出散步时,一起站在路边,长时间地看着车子一辆一辆地迎面而来,绝尘而去。
还买回交通工具图鉴,教他各种车辆的名字,他很快记住,成了一名爱车族。经常自言自语,念着车子的名字;给他看图片做配对,也能说出车名。后来,又开始画汽车。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又带他去医院看救护车,带他去消防署看消防车。
与平时不大碰得到的车子相比,他更喜欢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按固定的路线经过的清扫车。并且,清扫车总是一边播放着他爱听的音乐,一边徐驰而来。每天清晨,听到动听的熟悉的音乐声,他就奔出家门,尾随清扫车而去。因此,早上即使失踪也问题不大,只要找到清扫车,就能找到彻之。按图索骥,不费工夫。
(从小对清扫车的酷爱成为了清扫车的拥趸,是长大以后想在环卫局工作的梦想的种子。)
对交通工具的执着不只局限于电车、汽车之类,还拓展到飞机。
某天带兄弟俩从保育园回家路上,政嗣突然手指天空大喊:“飞机!”果断,一架飞机正拖着长长的尾烟在飞翔。从此,彻之频繁地唠叨飞机,开始对飞机产生兴趣。每当发现飞机在飞,就连呼“飞机!飞机!”为了表扬他的发现,我马上呼应:“哦,是飞机!”这毕竟是彻之和我的交流,与我分享发现飞机的喜悦呀。我不厌其烦,手头不管多忙,总会积极认真地回应他,从不敷衍了事。
事好凑巧,我的娘家正好紧挨福冈机场 ,毗领着陆跑道,飞机降落的情景随时可见。早晚航班密集时,平均每隔五到十分钟就有客机飞来着陆。带他回娘家的日子里,全家乱套了,飞机一来,彻之就奔到院子里,欢呼:“飞机,飞机!”家里人只得放下手头的活计,紧随其后跑到院中,抬头望着天空,应和一声:“哦,没错,是飞机!”飞机降落频率较高的时间段内,全家人科什么都做不成。因此,回老家的期间,成天尽在参观福冈机场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对彻之的超级多动,我简直一筹莫展。即使要他从家里奔出去,
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我行我素。我索性不去阻拦,跟他一起行动吧。这既是日暮途穷之际的无奈选择,也是灵机一动的思维转换。
于是彻之一跑,我不会心里念着“糟糕,又跑了”便去阻拦他,而会奋起直追,追上了还笑脸相对,目的在于把他拉入猫捉老鼠的游戏世界。
重复几次你追我赶的游戏之后,我累得瘫在地上,气喘吁吁,这时彻之倒停下脚步,折回拉我催我:“跑呀,跑呀!”(有点互动啦!)
既然他拉起我的手,要带我去他想去的地方,我也随着他一起去吧。和他一起进入他感兴趣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感受他的心灵。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同时配上语言呼应:“哦,是……啊。”这样做,说不定他会对我的语言有所反应呢!
车子来了,彻之会冲入车道,照跑不误,哪管我在后面边追边喊:“危险!不能跑进车道!”可是,一喊他感兴趣的东西的名字,他马上会眉开眼笑地回头,顺着声音的方向敏捷地反应。
比如,在城市中到处设置着这样的标识:牌子上画个圆圈,里边写上三个红字“消火栓”。不知为何,他总爱站在这个标识前,对三个红字百看不厌。每次我都在旁边附和:“哦,是消火栓呀。”彻之则笑呵呵地开心着。他最初写下的有含义的汉字正是“消火栓”三个字(尽管是挺难写的汉字,但他写得还真不错)。也许他不知道消火栓的含义和用途,但在固定的地方肯定有同样图案的标识、同样用红色强调的汉字,因为遍布市区,目击既久,则兴趣自来吧。
因此,我想喊回彻之的时候,只要旁边有消火栓的标识,大喊一声:“小彻,这儿也有消火栓呢!”无论离得多远,他会马上对这句话产生反应,跑回来静静地凝视着消火栓。
我告诉他,“消火栓”三个汉字是红色的。
我想教他红色这种颜色,与红色的信号灯关联起来。
彻之总爱冲入车道,好几次都迫使过往的车辆急刹车,害得我向司机陪礼道歉。所幸没有发生事故,但不等于说将来不会出现意外,因此,我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才能让彻之不被车子撞到。毕竟他超级多动,性命攸关的事情必须首先教他。为此,除了教他看好信号灯才马路,别无良策。
首先,让他注意红灯。信号灯的红色就是彻之酷爱的消火栓的红色。为了向他信号灯的红色代表着停止前进的意思,我反复带他亲临现场,在实际体验中教导。站在信号灯前,手指正前言的信号,对他说:“看信号吧。”如果是红灯,就按住他的肩膀告诉他“红灯止步”;如果变成绿灯,就推一下后背告诉他“绿灯前进”。这样,我和他一起利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练习过马路。另外,也让他看看其他人的举动,以供侧面参照:“你看,大家都停下来了吧!”
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他终于有一点开窍了。只要手指信号灯说“现在是红色”,他就啪地一下停住脚步。如果是绿灯,将按住彻之的手松开,催一下他:“好了,变绿灯了,过去吧!”他就起步过马路。
尽管彻之暂时不明白信号,但是只要旁边的人开始起步走,他就紧随其后一起过马路。
*对数字和地名也感兴趣
小时的彻之对数字颇感兴趣,经常哼着跟电视学儿歌:“数字1像什么?工厂的烟囱!”
(真是不可思议,会话的语言出不来,歌倒挺会唱的。)
和彻之一起外出散步,偶尔指着附近澡堂的烟囱问他:“烟囱像不像数字1?数字2像什么呢?”然后翻版改唱,“数字1像什么?澡堂的烟囱!”再唱,“数字2像什么?”以引出彻之的接唱——“池子里的鸭子”。
当然,这离互动交流相差甚远,但徜徉在市区的景色之中,联系彻之平时感兴趣的东西,现场应用学习,边唱边走,大家没有负担,身心轻松,比在家里学习省心多了。要是在家里问他“像什么?”他对你根本不屑一顾。
彻之还对地名的汉字兴趣浓厚。
对电信柱上标示的街名、汽车牌照上打头的地名都感兴趣。宿舍的停车场里停着许多横滨牌照的汽车,他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横滨”二字。
我想教他“横滨”两字的含义,特地带他去了趟横滨火车站,告诉他:“你看,这儿写着小彻很喜欢的‘横滨’吧。这儿是横滨站,这一带就叫横滨。”①【①译者注:关于火车站,中日两国印象迥异。日本火车站皆位于当地市中心、最繁华鼎盛的所在,站前的地价绝对是当地最高的;而中国的市中心一般是人民广场。火车站则偏居一隅,站前杂乱无章,治安是当地最差的,最多属于三流地带,与日本完全不同。所以彻之妈妈带他去了最能代表横滨的地方——横滨站。】
彻之看了站顶高悬的“横滨”二字,念着“YOKOHAMA”;看了电信柱、招牌等处,念着“YOKOHAMA”。回家之后,意犹未尽,开始在纸上写起“横滨”来。
此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其见闻,使其知道地名的文字是表示真实的所在,而不是虚浮的符号,又带他去了川崎站、东京站,身临其境,一点一点地教他。
彻之彻底迷恋上了地名,爱看日本地图。到后来自己动手画好日本全国地图,逐一填上都道府县的名字。【译者注:日本行政区域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中央直辖市、行省,共设47个。】之后又爱屋及乌,兴趣转移到了道路地图册,每天边念着“国道X号线、东北车道、青梅街道”(他最喜欢的道路)等等,边在纸上孜孜不倦地画上途中停车休息区域、交通标识之类。他特别喜欢表示停车休息区域的用餐刀叉标志,对高速公路的停车休息区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能一个一个按顺序说出。
成了初中生之后,经常利用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独自一人游访关东各地,以实地印证在地图上看到的感兴趣的地名。他称这种短途旅行为一日游旅行,至今乐此不疲。
他对“xx养护学校”、“xx研究会”、“xx会馆”、“xx中心”的场所名称特别感兴趣。查找到离那儿最近的电车站头,到站之后或向人询问那座建筑物的方位,或在站的周围散步一圈,其乐融融。不止厕所探查,地名探查也成了他的兴趣,如今的彻之野心勃勃,想去日本各地走走。
*交通标识的粉丝
彻之总有一天会独自出门,如果不理解过马路的方法,不能识别信号灯、交通标识,就很容易被车撞了。因此,早先带他外出时,一边牵着他的手走,一边一个一个地教他。
他对交通标识表示出兴趣。他的习惯动作是拉起我的手来指示物体;“教我这个。”于是我反反复复地教。对彻之而言,这些记号(人行道、信号灯、交通标识、指示牌)随处可见,图案统一,不存在变数,也许这使他安心吧。
每次去散步,遇到画着行人、自行车、掉头图案的指示牌,便停下盘桓片刻,十分着迷。特别对行人专用、自行车可通告的标记和禁行通行的标记感兴趣。回家之后,把这些标记和图案画在纸上(这个习惯保持至今)。
(彻之如今已长大成人,对标记仍然痴心不改,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偏执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有个意外的功用。初来乍到的场面,难免局促不安,只要匆匆画上几张交通标识的简图,紧张的心情就会得到缓解。此种爱好成了他的精神安定剂,却没有一般药物的副作用。)
*数年寒窗人不识,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种偏执或执着在与他人初次见面时的交流中也起作用。彻之七岁那年,迁家到九州佐贺后第一次参加自闭儿疗育营活动。从佐贺到营地会场的所在地唐津市虹之松原,车程约两小时。营地设在虹之松原学园校内,巴士一到,车门一开,彻之则飞窜而出,在校园内狂奔。老师们如临大敌,马上团团追赶:“大家注意!超级多动的小孩来啦!”
绕跑了一圈之后,继而探查厕所,旋又转战体育馆,在馆内哇哇乱叫地跑了几圈,能量发散殆尽,刚好赶上在那里举行的开幕式。仪式甫一开始,彻之便走向前面的黑板。老师们或许对兴奋的彻之毫无办法,念他初次参加,不予追究,只好静观其变吧。因此也不要求他坐住不动,任他自由走动。
谁知彻之来到黑板前,手执白粉笔开始写将起来,神情肃然,全场皆惊(我也惊呆了!)凑近一看,原来他在默写从佐贺到唐津的沿途道路标识(指示牌)上写着九州各地的地名:长崎、佐世保、唐津、伊万里、武雄、嬉野,等等。
难道他一路上一直留心车窗外的道路标识,把惊鸿一瞥的地名逐个映入脑中了吗?
刚才的彻之还动如脱免,现在却静如处子,多么不可思议。他正紧握粉笔,流畅地写下一个又一个难写的汉字,全神贯注的更入会费起来既聪明又斯文。
好像要把沿途摄入眼中的影像赶快当照片冲洗出来一般,他干净利索地画好长方形框子(代表指示牌),又熟练地在框内画上直行、右转、左转的方向箭头(也有三叉路、五叉路的),然后标上目的地的地名汉字。
那副手脑全力以赴、目光熠熠生辉的模样真让人震惊!
在场的自闭症专家们大喜过望:他是典型的自闭症儿,却能学得这么好!开幕式一结束,彻之马上被老师和学员们围在中间,问这问那。老师们还教他地名的读法和汉字的笔顺(他能写汉字,却经常或写错笔顺,或不懂发音);对新的地名读法,彻之也跟着学得很起劲。双方实实在在地展开来互动交流。
彻之超常的记忆力——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准确地记住道路标识上的汉字,令人惊异,瞬间名扬营地,成了新闻人物。在佐贺县自闭症家长联谊会上初次登场便成功亮相了(至于在社区的亮相和在学校的亮相之情景,在另一本书《原汁原味的育儿》中已有介绍)。
这样,彻之的兴趣从不知何时会来的电车、汽车之类不确定的东西转移到消火栓、招牌、交通标识之类比较固定的文字、记号上来,因此,带他出去比以前省心省力多了。
他还不能说“我想要……”,总拉我的手过去帮忙,我尽量顺着他这个要求,优先考虑他的心情。即使我拉着他硬要他做什么,他也地又哭又闹拼命反抗,终归无济于事。他的意志,说坏了是固执,说好了是坚强,我还是尊重他的意志吧。正因为有这么强的意志,我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我要做的工作是,帮助他用语言来表达其要求。
画街区地图
三岁多的时候,彻之把兴趣所及的文字像符号一样写下。比如:横滨、东京等地名,有消火栓的地方的街名,电器商店里东芝夏普的招牌,泉屋商店的店名,梦见之崎公园的园名,等等。
文字旁边还画上建筑物、秋千之类的图画。字迹潦草,字形缺横少捺,笔顺也错,但只求形近神似而已,半天刷刷写个不停。
我发觉彻之有视觉优势,眼睛像台照相机记录感兴趣的东西,心想:不能理解语言也不要归,只要出示文字或图片给他看,或许就能使其理解吧。利用其视觉优势,通过眼睛传达信息或许可行,于是试着让他画附近的道路地图。
彻之对道路墨守成规,问题沿着固定单一的路线来回。比如要去超市,出宿舍后右转,沿着小溪一直往前,直至梦见之崎公园前的五叉路口,过信号灯后,右拐,往前(沿道路左侧走)就到。在地图上画上路线和超市。
为了教他学点变通,学会走新的路线,我诱导他:“这条道上也有小彻喜欢的消火栓,新的道路也很有趣哦!”出宿舍左转,沿五反公园侧的小道往前至大路,过信号灯左拐,沿道路右侧往前走,这样也能到达超市,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因为沿途可见两处消火栓,果断彻之更喜欢这条新的路线。
经过的道路在地图上用线标出,反复用语言告诉他:“今天,我们去了这家店了吧?在这个公园玩守了吧?在这里看到消火栓了吧?”去过的地方以地图的形式再现,以增强他的记忆,还把公园里玩过的秋千画成图画。
在自制的地图上还标上他喜欢的玩具店、糕点屋、经常玩的公园里的秋千和滑梯、进行过厕所探查的建筑物(对他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场所)等。与其说是地图,还不如说是随意画写的绘图游戏。
(通过视觉把经历的事情映入脑中,形成记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译者注:将抽象的动态的纵向的经历以具象的静态的横面的地图之形式铺陈再现,对虽有视觉优势却缺乏时间概念的彻之而言更容易理解。】
在此之前,我和他一起读儿童画册,教他“这是……哦”,但过不了一会再问他“这是什么?”彻之却一脸茫然。相反,他对这种自制的地图反应很好。反应好也许是理所当然的吧——毕竟地图上画着的、写着的都是他既感兴趣又实际经历过的地方。
彻之或写或画,甫一上瘾,又惹来了新的麻烦:在所有的纸张和书、墙壁、拉门上自由发挥,乱涂乱画。我只得给他立规矩,在墙上反贴几张旧挂历,允许他在旧挂历的背面随意涂画。彻之开心地在上面写上文字、数字、或画上脸、大地图等等。
升入小学以后,学画地图成了社会课的一个内容,从画附近的简单地图开始,由浅而深,逐步学习。在地图上用记号标上学校、邮电局、寺院、果树园等处,彻之觉得很有起,很愿意参加这门课的学习。
他的好奇心的范围也一步一步拓宽开来:由宿舍附近到街道,到校区,到市区;画的地图也慢慢地详细起来;有信号灯、道路标识,当然会有公共厕所,还有喜欢的人家和建筑物(可能是他厕所探查完毕的地方)等,有许多我没注意的地方也在地图上画好。地图上画着县立医院的住院部的大楼,大楼上空飘着朵朵白云——也许他在这幢大楼里已经充分检验过厕所探查,战果丰硕,十分满意,所以把这座建筑物画得非常漂亮。
因此,观察他画的地图,可以知道他的兴趣所在,可以把握他的活动范围。
*一个一个地练习过信号灯
彻之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他总不可能一趱我手拉手,粘在我身边,总有放手的一天。为此,我要一板一眼地教他交通规则。
此时,自制地图派上了用场。在上面标上商店、公园等位置的同时,也画上了信号灯和人行横道的斑马线。在旁边还注上:过人行横道要举手。
我带他亲临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现场来体验,并告诉他:看清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信号灯变绿了才可以过去。过人行横道时要举手。
即使彻之当时能够理解,正确地过马路,可换成其他的地方或其他的情况就不能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就是一个地方,也要屡次练习才能真正学会)。
那是教了他三年过信号灯之后发生的事情。
我们来到了一个没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口。汽车没来,可彻之却逡巡不前。为什么不过马路呢?我觉得不可思议,后退一步一看:原来他侧眼紧盯着右边一百五十米开外的信号灯,等那个信号灯变绿了才举手迈步过马路。对车子来说,那信号灯是绿色的,当然急驶过来。我立即上前抱住彻之。一个急刹车,差点撞上!驾驶员狠狠地骂了我们一顿,我只好深深鞠躬道歉。
我向彻之说明:这儿没有信号灯,所以只要举手通过就可以了。那边的信号灯是过那边的路口才看的。
只有实际体验才能使他理解明白,因此,在这个没有信号灯的路口教完过马路之后,我带他去那个相离一百五十米的有信号灯的路口,让他练习一下。
在一处能行并不意味首在其他新的场所也能行。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任何路口(有信号灯的、无信号灯的),一处一处都要亲临现场教授,回来之后还要在彻之的地图上一处一处标好画好信号灯和道中标识。
彻之积累了过各种马路的许多经验,如今已会随机应变,到了任何新的地方,不必教都能过马路了。所谓随机应变,是在充分体验、了解多种模式的基础上才采取的相应行动。只有积累众多经历,泛化诸多类型,才能一点一点地培养起随机应变和变通的能力吧。
(对自闭症障碍者而言,如果不借助视觉性的辅助措施,以模式化的形式把事物输入大脑,似乎脑内的信息处理就很难进行。因此,有必要遵循明白易懂的程序,把各种模式的配线图大量地输入脑中。模式,或曰事例类型,蓄存一旦刘备,崇明县可以从中挑选的余地。模式越多,随机应变的行动能力就越强。)
*彻之的绘画——情绪的晴雨表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体验的增多,彻之的社会性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以前的地图比较单调,此时逐渐变得色彩斑斓,花草、动物、人物等也添加进来。
常常有人问我:怎样教会他使用美丽的颜色呢?其实这不是我教的。彻之经历过许多事情,其中有不少愉快的体验,想把这愉快的心情表达出来,自然而然地用上了美丽的五颜六色。
画的时候倘若情绪不佳则色泽暗淡,由此可以推断当天的心情。精神压力较重或情绪紧张的时候,他有时只用无色单一的线条来画绵长的道路,甚至可以画几十张之多。以此来消除精神压力,或缓解心跳有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使心情平静下来。
现在的彻之仍然不善于语言表达,通过自言自语或绘画,能间接地把心声传达给我。看到他在画色彩丰富的图画,我就放心了。
许多年之后,碰到一位专家,他能根据一个人的绘画作品来判断其心理。他看了彻之的绘画后说:画面上画满了花、动物、人等等。这是画者在众人的支持和充沛的爱心之下愉快成长的体现。此话似乎在肯定我的育儿成就,听了挺受用。据说色彩绚丽斑斓正说明他心神安定。
彻之君现在心情不错,又快乐又幸福,专家的这句话是对我这个自闭症儿母亲的最高赞誉。
彻之高中时候以“街区的诗”为题画了一副街区风景的贴纸画。构图上以稻下屋超市为中心,前面画有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上空画有漂浮的白云和广告气球;广告气球上写着当时电视一流行的一些企业广告语。画面上也有人物。此画色彩纷呈,琳琅满目,在川崎市普通高中八校作品展中一举夺魁,荣膺金奖。
在大家的协助下学会打招呼
移居佐贺当天,彻之就乱闯左邻右舍家里,进行厕所探查,人们对这突兀的行为无法理喻,既惊又气。连连闯祸,此起彼伏。我只好挨家挨户赔礼道歉,竟达两百家以上。因为初来乍到,也顺便与新邻居们认识认识,打个招呼。不管对方爱不爱听,我不得不向他们解释彻之令人费解的行为。当时也无可奈何,只得往积极的方向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因为他的超级多动,才使我们一家一下子与当地的人们迅速搭上线呢。
第二天一早就买足毛巾,以作打招呼用的薄礼,一家一家地拜访过去。
大家看看彻之面目端正,五体俱全,都觉得不可思议:“哪里有残障啊?”
于是我一五一十地向他们说明:“彻之智力发育迟缓,兴趣狭窄,对水或厕所格外着迷,以至偏执而不能自拔。”(考虑到佐贺地处偏僻,容易误解,故而隐去敏感的自闭症三字不言)还顺便厚着脸皮请求关照:“我儿子语言发育迟缓,尚未学会对话的语言——与人打招呼‘早上好’。希望他尽早学会,拜托大家帮忙协助。”
与人交流的第一步是打招呼。问候语是意识到对方存在的语言证明,也是人际关系的敲门砖。而且,打好招呼表示尊重对方,能使人心情愉快,如坐春风。
彻之不善言辞,无法与他人进行有难度的对话,但只要脸带笑容开、朗明快地向对方打声招呼:“早上好!”人际交流的第一步即可实现。打招呼是人际交流的润滑剂,亦是人际关系的开端,要想在生活上处理,在社会上自立,打招呼绝对重要,必须要学会。
在上小学前的川崎,去人家那儿致歉或拜访友人时,我都顺便拜访一个:“早晨碰到我儿子的时候,麻烦各位向他打声招呼——‘早上好’。”其时彻之尚未达到向人问好的程度。
迁家佐贺之际,他已上小学二年级,在语言方面也开始出现了单词形式的要求语,因此我下决心趁热打铁,不怕麻烦,求助于四邻。
当然,求助的对象仅限于关心彻之的人家。有些人家不胜其烦,唰地一下收好毛巾,啪地一下关上门,哪里容得你去拜托,只好识相地致完歉便走人:今后再也不打扰府上了。
彻之不擅长语言,却会察言观色,通过声调和更测准确地推测对方是否接纳自己,一旦对方强烈拒绝,之后他就再也不会去那户人家。
与当地邻居斡旋的结果:能给予同情理解的约占一成,顶多二成:觉得麻烦,不愿协助的约占二成;剩下的六成漠不关心。想要得到全员的理解和协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一成的人能帮忙,足矣。今后我要珍惜这份仁爱之心,真心实意地与这些热心人交往下去。为了结识这一成好心人,我在当地到处走访。
话又说回来,原告拒绝我们的人不理解则矣,一旦理解我们,就成为铁杆的理解者。原告漠不关心者了解到彻之一次次的偶发事件之后,触动颇大,转而成为我们的理解者。
可见,人是多么不可思议,多么了不起啊!我由此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过去、现在、将来,在彻之曲折又独特的成长轨迹之中,贯穿着人们的关怀与援助,对此我念念不忘,心存感激。我悟到了:只有“人”才是最可敬、最可贵的依靠。
*来自四面八方的问好:小彻,早上好!
我是这样和邻居们商量的:现在彻之尽管能说“早上好”,但那只不过是鹦鹉学舌,只存在于他那不知所云的外星人似的自言自语之中,他人人并不知道“早上好”是早上的问候语。能否麻烦诸位早上碰到他时,跟他打声招呼“早上好”呢?
彻之的听觉反应不好,刚开始喊他往往充耳不闻,头也不回一下,但是喊他十次左右以后,我想他会有所发觉,回头看您的。二十次、三十次之后,他可能会看着您的眼睛或嘴角,重复您的招呼。五十次至一百次以后,或许彻之能意识到:这位阿姨总是对我说“早上好”,说不定他会自发主动地打招呼说“早上好”。为了将来某一天能好好地问候大家,拜托诸位多跟他打招呼吧!
同时也关照好大家:彻之的语言能力很有限,希望大家只问候“早上好”即可。其他的诸如“去哪儿?”“天气真好啊!”之类的问候语,容易引起他的混乱,暂时别对他说。
(大量的对他说话固然必要,但对他说适合的话更重要。)【译者注:日语中的问候语往往与时间有关,比如“早上好、白天好、晚上好”。这方面中文比较方便,一个“你好”就可概括。】
在陌生的地方,对着陌生的人们,我厚着脸皮请求大家协助。当时我想:在所求的十位邻居当中,能有一位答应协助就不错了。
谁知隔了一天,当我和彻之走在街上时,碰到的许多近邻热心地问候:“小彻,早上好!”还有一位从五楼窗户探出头来向我们打招呼。真令人喜出望外,一股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想想前些天大家还在斥责我:“你是怎么教育你家小孩的!”在一声声的“早上好”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被拯救的感觉。
也许多亏了调皮的彻之,我才这么快就被左邻右舍接受了,这么就融入了当地社会。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频频向我报告:今早喊了声“小彻,早上好”,他回头冲着我笑了一下呢;我从二楼喊小彻,他向我挥了挥手呢!捷报频传,大家对我儿子的回应很开心,有期待,甚至还有许多热心人特地跑到我家来报喜呢。
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学会了好好地向人问候。听到彻之一声“早上好”的应答,大家像自己的事情一样开心。在大家的帮助下,彻之终于逐步掌握了打招呼。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对谁,彻之都送上问候。这个好习惯此后给他带来无穷的幸运。当困难之壁横亘眼前时,认真的问候时常给予他清除壁垒、走上坦途的契机。
好不容易参加了夜校高中的升学考试,勉强合格并被录取,但学校却提出条件:先观察一学期再说,如果功课跟不上,到那时再谈一谈吧(即下逐客令吧?)。
在入学仪式上,一听到老师喊他的名字,彻之响亮地应了一声“到”,啪地一声笔直站起来,相貌堂堂,不愧是一名高中生(排队困难、好不容易才升入高中,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应答时也格外用力)。从第二天开始,对老师、对同学,逢人便认真地大声问候。好像老师、同学们还没有互致问候的习惯,看到彻之笑容满面地追着主动地跟他们大声打招呼,心里的疙瘩一下解开了。
班主任在家庭联系本上如此写道:“‘某某老师,再见’,‘某某同学,再见’,彻之君的爽朗问候声仍然在夜晚的校园里回荡。”
我松了口气,这样的话,四年高中生活应不成问题吧。多亏了美好的问候,彻之的高中生活有惊无险,过得非常充实(这将在第三卷详细介绍)。
胆战心惊的独自外出
在没有完全掌握交通规则之前,先让彻之骑带辅助轮的小孩自行车,由我或大学生志愿者在旁伴跑跟着,同时教他交通规则。
弟弟政嗣升入小学之后,卸掉辅助轮,独自骑车翩然出门。彻之看在眼里,吵着“小嗣一个人,小彻一个人”,也要求获得自由,单独外出。
熬到小学四年级的夏天,终于下决心让他单独外出历练历练。
交通规则也学得差不多了,他想去的地方也已在地图上标好,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分。事先跟学校的老师们(包括任课老师、辅导老师以及住在学校的校工)关照好:从这个暑假走,试着让彻之一人出门;还与我的朋友、彻之的同学们、当地的店家一一打好招呼,拜托诸位看见彻之时,不忘打电话通知一声。
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此时不让他单刀赴会,更待何时?当时的心境颇似母狮子初次让小狮子孤身赴险觅食。
有人好心劝我:让他单独出门,太危险了吧?对社会规范和危险性认识不足,会不会闯祸,给人添麻烦呀?等等。
其实我比他们更担心,但还是咬咬牙坚持说:对危险性已有充分估计,尽量让他不给大家添麻烦。如果闯祸,我再重新考虑他单独外出的问题,总之,请求大家让他试一试。
阴错阳差儿连在街区自由地骑自行车一事,也有必要征求大家的许可。一些不可预测的危险因素和害怕彻之惹祸的心理压力像巨石一般压在心头,几乎要把我压垮了。
彻之终于等到了脱离监视的那一天,独自一人意气风发地出发了。
虽然准备充足,但仍惟恐有疏漏,心里忐忑不安。在孩子回家之前,我一直守在电话机旁,铃声一响,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因为委托在先,同学、老师、街坊邻居的联系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来,报告彻之的行踪。偶发事件接二连三:在道路当中摇摇晃晃地骑车啦;不到路口就掉头转弯啦;瞥见中意的门牌(日本人住宅门前挂着的写着户主名字的牌子,擅自闯入考虑厕所啦,不一而足。
我要批评彻之时有个原则,即要当场批评,倘若拖至事后,即使批评了他也不懂。但是,此次情况不同——我不在事发现场。
彻之一回家,我马上在他面前摊开地图,凭着视觉记忆,以二者选一的模式询问。比如问他:“在青木商店前的这条道路,你在路当中骑车,被卡车司机骂?没骂?”不知此时的彻之是否觉得不可思议:妈妈怎么知道的?但他会诚实地回答:“被骂了。”
(彻之绝不会说有违事实的事情,除非对方在错别预期的作怪下,因为想知道的事情与彻之说的事实不一致,从而进行预设圈套式的诱导询问,导致撒谎的结果出来。他非常诚实而正直,绝不会故意撒谎。)
我和彻之约法四章:在道路左侧骑车;在路口过马路;下午四点回家;不进别人家里。如果不遵守这个约定,第二天就禁止他出门。对他来说,这好像是非常难受的惩罚,但他慢慢地遵守约定了,连回家的时间也不延误。
给他戴上手表,以便明白回家时间。也许受手表束缚不舒服吧,连续三次扔掉回家(损失三只手表)。于是在地图上标画好悬挂在博物馆等建筑物外墙的大钟的位置,制定好线路(写上时间);或者让他去朋友家经营的糕点店吃三点钟的点心,等等。总之,在行程地图中写入时间,还让他到目的地后看看那里的钟表的时间。
让彻之单独外出的时候,有件事情必须要考虑到。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当场不予对应,问题往往激化,难以收拾,最终导致限制出门接触地域社会。为此,我事先准备好联系卡,大小厚薄与名片相当,让他随身携带。第一天给他带上十张左右。每张卡片上面这样写道:
此孩名字明石彻之。虽然不善与人交流,但大人正在培养他的社会适应性,其本人也渴望行动的自由,因此现在正在练习单独外出。倘若孩子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并麻烦通知我家,我会马上赶过来。
孩子母亲:明石洋子(家庭住址、电话)
彻之出于好奇,动辄捣蛋,遭人训斥,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答才好,幸亏他会把准备好的卡片交给对方。衬出茅庐的当天,便有七个联系过来,我花了整整两天去陪礼道歉。
这样的调皮捣蛋渐渐减少,但是探查厕所的怪癖依然难以制止,甚至闯入情侣计时宾馆的厕所,只好由自闭症儿家长会的一位母亲陪我一起去道歉。另外,在县立医院住院部的厕所探查中过了把瘾之后,又逐一遍访其他医院以扩大战果。考察厕所有暇,某日竟潜入一家医院的电脑室,惹下大祸,赔偿金额触目惊心。
(彻之破坏的卫星天线、浇得透湿的塌塌米地板、咬坏的沙发、乱涂乱画的私家车前盖板等等,导致了巨额赔偿。痛心之余,只好加入赔损保险。奇怪的是,参加保险以后,赔偿事件倒一件都没再发生。)
*往积极的方向理解超级多动
以前我陪他外出的时候,怕他得罪人家,总是先他一步预防,不知不觉就出手干涉了。如今他单独外出,情况当然不同,他要自己把握和判断周围的情况、道路的走法、到达的时间;中途发生问题也得自己应对,因此他开始努力学习场必须要说的话(尽管还是模式性的语句),拼命把这些语句记入脑中,会讲的语言也随之增加。
可见,单独外出对他获得在社会上自立的能力大有裨益,效果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彻之能自由行动,身心满足,情绪也日趋稳定。
他超级多动,到处惹祸,如果我畏惧街坊邻居的投诉,将之禁闭家中,那么他那巨大的过剩精力将无处发泄,必然以问题行为的形式喷薄而出,从而沦落为无法收拾的人。
(最终的结局就是送进福利院或精神病院看管起来,这样的自闭症者我已经看到好几位了。)
我不会考虑因为引起偶发事件而不让他进入地域社会,而会进行逆向思维;偶发事件每发生一次,向当地的人们说明的机会就增加一次,当地能理解的人、协助的人、支援的人就增加一拨。
(世间万事,往消极方向思考则痛苦,往积极方向思考则快乐。)
彻之的超级多动也曾经被人认为是问题行为、怪异的行为 ,这是因为周围的人们无法预测他的行为的起止,被他弄得晕头转向,所以人们觉得怪异,觉得有问题。
但是,站在彻之的立场上来看,他有自己的行为目的(只是无法向我们传达罢了),也在做必要的适应社会的学习和实践,以有助于其个人独特方式的成长。甚至可以说,正因为他好奇心旺盛,才能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为将来社会自立打好宽泛的基础。
现今已长大成人的彻之,利用休息时间到县内的关东各地旅游,他称之为“一日游的流行”,一日来回花八小时左右。外出八小时不回家,照样不迷路,谁也不说这是问题行为。因为他的旅行与普通人的兴趣旅游、街区散步无甚区别。
第7章:利用偏执刻板,成为家务小帮手
爱水如命!
彻之自幼儿时期开始就酷爱玩水,小到茶杯里的水、洗脸盆里的水、水龙头流出的水、玩具酒水壶洒出的水,大至江海湖泊的水,无水不玩,一看见有水的地方就扑上去。
在他五岁那年的冬日,我在日记里写道:
他发现沟里的水在流淌,就三番五次地抬脚把沟边的积雪踢入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雪融于水的过程。
日记中描写的彻之,给人一种知性的思考者的印象。
另外,在散步的途中有条排水沟,他喜欢蹲在沟边,凝视各家的生活用水流落沟中。在有窨井盖的地方,他则趴下来窥探下面的流水,还把小石头从缝隙扔下去,以确认水声(我丈夫看到这情景,大喜过望:宝贝儿子充分具备成为科学家的天资)。
彻之为何地水痴心若此?我至今不解。我甚至在想:我们人类远古的祖先是在海中出生的;胎儿未出母体之前也一直浸在羊水中发育。也许因为我们的肢体与水的密切接触,才使彻之对水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吧。
彻之三岁以前,看着他时而啪嗒啪嗒地拍水,时而咕噜咕噜地摇着玩具水车,我格外开心。三岁以降,变得超级多动,好奇心转向家外,不时闯入邻家的庭院,把水龙头拧开到底,拖起水管肆意喷洒,顷刻间草坪竟成沼泽,院外的过路人也淋成落汤鸡(我只好出钱给邻居家的水龙头改装成防止随意打开的栓头)。
今年八十五岁的娘家老母对彻之的陈年旧事仍然记忆犹新,经常引为谈资。他五岁那年,母亲不远千里,从福冈赶到川崎来探亲。为了聊表孝心,我陪她去箱根旅行。旅馆一到,彻之就迫不及待地去厕所探查,志愿者紧随其后。我带着政嗣,陪着母亲在客房里正饮茶闲聊,谁知从天花板上滴下水来,母亲叹道:“这旅馆年久失修,漏雨了吧?”而我第一反应是彻之!直奔楼上一看,傻眼了:二楼水斗里的五个龙头全部开足,水流如注,刻意顿成水乡泽国,走廊里也漫溢一片。而彻之却在水里手舞足蹈!我只好向旅馆赔罪不止,并赔偿了浸泡过水的塌塌米、拉门等的修理费。经此一劫,意兴阑珊,马马虎虎地游了一圈就回来了。
*哪里是厕所探查,简直是厕所破坏狂
彻之一刻也不消停,逃出家门,便起祸端。最令人头疼的还是所谓的厕所探查。他对厕所间有无穷的好奇心,一入别人家门,就直奔厕所,先窥探一番,再研究抽水马桶的种类(洋式的?日式的?),最后冲完水后出来。
对各个家庭来说,卫生间是最私密的地方,岂容人家这般折腾?可是彻之不管,照样昂首阔步,不顾人家的制止,如入无人之境,直奔主题。闯入卫生间之后,肆意放水,信手把东西扔进马桶,造成堵塞,难免被人揪住痛骂一顿。
从公园的公共厕所开始,单栋小楼、宿舍、公寓、医院、百货商店甚至情侣酒店,凡有厕所之处,就有彻之踪影。有些建筑物他是第一次去的,却能立即准确地找到厕所位置,真是神了。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为止的佐贺时代,是彻之把超级多动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当时的小学老师读完第一卷后,掩卷长叹道:当年的彻之君真是一名“狠”将,远甚于书中描述;其母所受之苦,也甚于书中近述的十倍。)
从佐贺迁回川崎之际,当地人纷纷留言赠别,以阗行色,大多谈及彻之的好动。县立医院住院部的山本宗俊医师直言不讳地写道:“小彻留下的回忆,一言以蔽之——医院厕所的破坏狂。”(哪里是厕所探查,简直是厕所魔王!)
在县立医院,各种样式的洗手间齐聚一堂,正投其所好,故而彻之情有独钟,频频探访。厕所探查之余,手痒难耐,做起清扫厕所的活来,弄得水漫金山;又将抹布掷入马桶,造成堵塞,乖戾损招,不一而足。我也因此被医院的保安、护士痛斥多回,但了依然故我,积习难改。彻之失踪遍寻不着的时候,每当看到医院大门前停着他那熟悉的自行车,我都会急出一身冷汗。
彻之把县立医院的厕所研究个通透,除了搞清在何处有何种厕所之外,还默记了抽水马桶的种类、卫生间墙壁上贴的字、容器上写的字,例如:“请使用备好的卫生纸,其他纸张禁用!”“脏物桶”。回家之后,复原记忆,先画好医院建筑物的全图,再细分厕所的用途(男用、女用、职工专用、残疾人专用,等等),各楼层厕所的位置以及各种厕所的标识,一一画好注明,连便器的式样和墙上的文字也照搬不误,绘入图中。
彻之堪称人体复印机,同样的画会画上几十张,但一有新的发现(例如:厕所种类、马桶样式、墙上贴纸的变更),就开心地绘入画中,还与先前的图画比较一番。
(画好的纸张整齐地堆叠达千张之多时,他会说“看一遍”,随后从上到下一张一张地确认过后,扔入垃圾桶,同时摇摆着脑袋。如果人家不慎抽走一张,他也会发觉,到处寻找,边找边问:“纸在哪里?”倘若向他要:“请给我一张。”他也会慷慨地说:“给你。”他本人过目一遍之后,好像想把这些纸张都当成垃圾处理。)
现在觉得这些回忆值得怀念,但当时却愁苦不堪——究竟如何应对这个问题行为才好?
如今的彻之依然酷爱水和厕所。无论去哪里,最先要做的必然是确认厕所的位置,不然心神不安。因此,与他一起外出时,要把他厕所探查所需的时间也计算在内,留有余地。
他单独旅行时,还携带照相机,肯定要拍许多厕所的照片回来。厕所的图画,每天也画上几张。某次周日单骑郊游,途中发现一家水管施工店,贸然地进去,领了本人家不要的TOTO商品目录图册回来,如获重宝,珍惜至今,每天翻看一番。
(最近,彻之从TOTO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一本最新的商品图册,喜出望外!)
让水痴做家务
*清扫卫生间
不知为什么,彻之喜欢厕所喜欢到了极端的境界。既然不能制止,那么利用他这方面的好奇心,让他做些有益的事情吧。做什么好呢?我思考了许多。卫生间设计师、卫生间施工人员、卫生间绘图员?而他又缺乏成为职业人员的能力。展望将来,一片迷茫。但当务之急是制止他乱闯厕所调皮捣蛋。
终于想到了这一招:利用他对厕所的酷爱,教他打扫厕所,也许有朝一日他会成为厕所清扫工呢!
着手教他清扫厕所的时候,正值辛苦地教他如何上厕所的三岁那年。
最初练习用的洗涤剂就是清扫阳台用的去污粉,后来更换成彻之心爱的卫生间专用洗涤剂,那是他在商店自己购买的(其实只是让他拿好钱去收银台进行钱物交换)。
打扫卫生间的流程为:1.把专用洗涤剂摇晃三次,倒出;2.用马桶刷子刷;3.按下把手抽水冲掉;4.用(我拧干的)抹布擦拭马桶;5.用(我拧干的)抹布擦干地面瓷砖。
(当时,4.5几乎不做,3也只是游戏而已。)
升入小学以后,为了让他实际感受在帮忙干家务,我画好卫生间的简图,以五个圆圈代表五个作业项目的完成,做完一个圈一个。圆圈积至五个,则表示作业结束。操作途中不苛求动作精确,只要形式上完成(有那么点意思)即可画圈,并同时不吝表扬:“做得真好!真厉害,帮妈妈忙了!”总之,把他赞扬个够。
最初的五六年做得不完全,事后我只得补做一遍。虽不完全,但我决不下再做一遍的指示。因为彻之特别讨厌受人指示或强制,稍微一提醒注意,就马上歇手不干了,所以基本上由他自主,几乎都在游戏。
另外,彻之对泛黄的地方、脏的地方之类根本没有感觉。总之,按照作业流程从头到尾做一遍,持续做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擦洗干净的,所谓持续就是力量。
可问题是,去别人家里时也要打扫厕所(其实他想厕所探查)。对洋式的卫生间特别着迷,尽画了些洋式马桶的图画。因为对马桶式样经常研究,胸有成竹,所以擦得很内行。对TOTO的蹲便器也特别喜欢,擦拭起来一丝不苟(特别是商标的地方),恨不得把角角落落擦个干净。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为了教他钱物交换,让他练习购物。而购物所用的君子之财取之有道,道在劳动。作为获取钱财的方法,我决定采取金钱激励措施这样教他:打扫卫生间的工作一完成,就有五个圆圈的积分,总的成五十日元的现金支付给他(能买五个巧克力)。当他明白金钱是劳动的报酬之后,干起活来似乎有点热情了。
直至中学三年级以后,我家的卫生间清扫可以作为一项家务完全放手让他来完成。彻之非常称职,把卫生间清扫得一尘不染。在读普通高中的野合,这项本领成了课余在外打工赚钱的资本。高中毕业以后,受雇于川崎市清扫局,成为一名正式的公职人员,清扫卫生间成了工作中的一个项目。工作态度无可挑剔,还能领一份工资。
(对水和厕所的痴迷,可以导致问题行为,也可以顺势利用,以力打力,使之成为获得自理自立能力的基础,从而达到以有益的行为代替无益的问题行为的目的。)
*清扫浴缸
彻之很喜欢蓄满水的浴缸,有足够的水供他尽情玩耍。在洗澡间的洗面盆里漂浮着许多皂泡,玩完吹泡泡的游戏之后,打开水龙头冲走,他总是兴奋地注视着肥皂泡随水滑入排水口的情景。我想把玩肥皂泡的游戏与清扫浴缸一事联系起来。
于是和他一起去买清扫浴缸的专用洗涤剂。彻之选中当时电视广告里经常宣传的洗涤剂,买回之后经常拿在手里看看把玩。
刚开头清扫浴缸的程序比较简单:1.拔掉浴缸的下水塞栓;2.把洗涤剂的泡沫充分蹭到海绵块上,用力涂擦浴缸外部;3.用淋浴龙头冲洗干净。
需要擦拭的部位以水溶性画笔标好,三十公分的正方形大小,教他在这个区域内反复擦拭。
因为他很难有脏没脏的概念,暂时让他擦拭区域以内的地方。每天擦,这小方块自然也擦干净了(剩下的地方我自己做)。
三十公分的小方块最初只擦洗两块,然后增至三块,并标上ABC(他对英文字母也感兴趣)。隔些天后,由内向外,逐步扩大浴缸的擦洗范围。
做同样的事,让彻之做比我自己做要多花数位的时间、水和洗涤剂,当然我自己做更省钱、省力、省时间。与他一起做的话,可以长时间成为他的合作伙伴。平时招呼他“一起玩吧”,不大有反应,现在却能兴致勃勃地和我并肩干活了。而且以前问心训斥他“不能捣蛋!”现在却转为表扬他,感谢他,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表扬孩子非常重要,能使双方精神愉悦。)
我有一个期待:他这么酷爱清扫浴缸,也许有一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方面比我还内行,成为清洁专家吧。
我在一旁刷洗浴缸软垫以后其他小物件,他也表示出兴趣,一次次地浇上洗涤剂,帮我清洗。尽管他做起事来没有定性,浅尝辄止,但只要他有点兴趣,就让他做。
最后的一道工序是用水冲走泡沫,也意味着整套程序结束。他想中途停止时,就喊“水,结束),就随便旷工了,此时离真正的结束还远着呢。由于他过量使用洗涤剂,中途甩手的话,到处还冒着泡沫,一片狼籍,与其说是清扫,还不如说是添乱。
即使这般混乱不堪,但假以年月,就逐渐学会分开使用浴缸洗剂、去污粉、除螨灵,连木条板垫脚凳的背面、地面瓷砖、洗脸盆、椅子也擦洗得锃亮可鉴。对洗涤剂瓶子上写着危险的提示文字亦有兴趣,经常一边念着“不得混用,危险”,一边熟练地使用。有时不小心把洗涤剂喷洒在身上,也慌乱一阵子,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已经能操作自如了。
“又得到妈妈表扬了!我也能帮上忙了!”彻之似乎逐渐为自己而感到自豪了。
随着作业工序慢慢增加,面对轮番指示,他不是腻烦逃避,就是僵硬拒绝(他也有自尊心)。有时纠缠于错误动作,无止无休,根本无法进展。
于是,重拾他视觉的优势,制作好清扫程序表,按顺序逐个提示。
持续数年之后,彻之学会了很多,由于作业范围从浴缸扩展至整个洗澡间,清扫程序表也更换如下。
(根据彻之的作业程序,这张程序表几度调整细化,最后定型于初中三年级时。)
1.拔开浴缸的塞栓。
2.在浴缸的外侧和内侧涂上洗涤剂。
3.用海绵块擦拭外侧。
4.用海绵块擦拭内侧。
5.在海绵块上涂上洗涤剂,擦拭水缸盖子(表面和背面)。【译者注:一缸热水,全家人要轮流泡澡,为了保温,需要浴缸盖子。】
6.在海绵块上涂上洗涤剂,擦拭墙壁瓷砖(每周一次)。
7.擦镜子(每周一次)。
8.擦架子(每周一次)。
9.擦洗脸盆。
10.擦椅子。
11.用喷淋水龙头冲掉泡沫洗净。
以上为洗澡间的清扫程序。每天晚上,还要干以下的活:
12.把浴缸的塞栓塞好。
13.打开电源开关,放热水进浴缸。
14.把浴缸用盖子盖上。
最初,每项做完,他就喊顺序数字:“x,做完了,我来圈圈。”彻之往往把脸贴近程序表,仿佛要把那张纸看穿似的,边看边说:“1,圆圈。接下来,2。”如此这般,一步步推进。还不时自己逐条朗读项目上的文字,这个项目一完成,自己主动圈圈。心情好的时候,余勇可嘉,连续作业,做一个圈一个。有时心境欠佳,畏难而退,做生意随机应变,比如:“5,打叉。”第5项就跳过不做(干活丢三落四,由我事后补做。现在他已今非昔比,活干得堪称完美,我可以完全放手了。)
这样,五岁左右的浴缸玩耍,在初中阶段演化成浴缸清扫,狭小天地的完美打扫,竟然费时十年之久。(但先苦后甜,如今我可以放手不干,优游岁月,此乐何极!)
彻之实在要去邻家窥探一番的时候,我只得央求人家:“让我儿子给您家打扫一下洗澡间吧,就算义务劳动吧!”邻家也乐得送个人情。果然打扫得清清爽爽,事后人家还登门道谢呢。
有件逸事特别值得一提。先前厕所探查之时,曾在街道的阳光工厂(残疾人作业所)作案,此时正好以一技之长将功赎罪。阳光工厂充分表扬彻之的好人好事:工厂人手不足,一直卫生欠佳,彻之君打扫得干干净净,真是帮了大忙。每次打扫完毕,在那里领份下午三时的点心,吃完回来。
彻之普通高中毕业以后,成为川崎市的公职人员,先供职于清扫局,后来工作调动至特别护理养老院,大到澡堂,小到轮椅,都是清扫工作的一部分,每月领份工资。
(爱水如命→清扫浴缸→以一技之长受人赞许→终于成为职业。这些多亏了他对水的偏执啊!)
*衣物的洗涤
彻之对洗衣机水管排出的废水和水泡也兴趣十足。我一洗衣服,他马上凑过来看(当时我家的双缸式洗衣机放置在宿舍的阳台里),不时往洗涤槽中窥探,把玩具扔进去,开心地看着玩具回旋搅动。每次我都责备他,他却屡教不改。不久,他拿着自己的衬衫或政嗣的保育园拎包过来,用动作表示清洗一下。
我让彻之帮忙将洗好的衣物放进篮子里,顺便教他:“这是小彻的裤衩,这是小嗣的衬衫。”这也算配对练习吧,目的是让他理清东西的归属。
(在有兴趣的时候,对有兴趣的东西,我们的语言还是听得进去的。这是机会!)
把洗衣真正地作为一项自立的生活技能来教,是从初中时期开始的(其时洗衣机已流行全自动式的了)。
洗衣的程序了:
1.脱下的衣物放入待洗篮中。
2.把脏的衣服倒入洗涤槽。
3.放入洗涤剂和柔顺剂,开洗。
4.脱水完后,将衣物取出分类:裤子(用吊挂衣架)、上衣类(用普通晾衣架)、毛巾类(用章鱼爪式晾衣架)。
5.分门别类晾出去。
6.晾干的衣服收进来。
7.半干的衣物放进烘干机。
8.干透的衣物分好类,折叠好(袜子成双结对,毛巾四折,裤衩、上衣纳入固定的场所,等等)。
但至今洗衣的流程脸在练习阶段(1-3做得挺好;4-8尚在练习中)。因为不上心,缺乏热情,所以举步维艰,难有进展。情况与卫生间、洗澡间的清扫有所不同,教他兴趣索然的家务活简直像赶鸭子上架。
但总归聊胜于无,比如折叠毛巾一技,在养老院中派上用场)折叠擦巾,棱角分明。时常回家向我报告:今日折叠了1600条擦巾。我由衷地表扬他,并扪心自问:换成我,能有耐心折好1600条吗?
养老院的志愿者来信说:“彻之干起活来像拼命似的。心无旁骛,一丝不苟地折叠擦巾,从不马虎、偷懒,也不休息,我真担心他身体是否扛得住。”
(交待的工作耐心地做好,这是长期坚持做家务洗的结果吧。)
*厨房的家务活
彻之当然对厨房里的水也感兴趣。自幼儿时期开始,我就带他一起洗菜、烧菜、洗碗。当时为了防止他玩水无度、龙头只开不关,我教他:土豆被水浸湿就关上水龙头;洗碗时,洗涤剂的泡沫冲干净了就关上水龙头。
我想让他明白:并不是禁止他用水,在做家务时可以大量用水。他想接触水,于是心甘情愿地帮我洗菜和洗碗。水只是他干厨房家务活的媒介,但一旦家务活成为一种习惯,即使没水的场合,他也乐于效劳。
例如:饭前餐具的准备工作。在家里、学校里(包括保育园),他会把筷子、调羹、碗盘等餐具摆放好。最初,我把餐具递给他,由他一一摆放;到后来,他逐渐学会自己从橱柜里取来,在餐桌上放好。
还教他擦拭餐桌:先画张餐桌的简图,教他擦拭的顺序。考虑到他只顾及眼前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将餐桌划分为几个小方块,按顺序逐一擦过去。
开饭时,我把饭盛在瓷碗里,把味噌汤舀到小木碗中,吩咐彻之端过去:“这给爸爸,这给小嗣。”他小心翼翼,不能光说在嘴上,还要让他付诸行动,,这也算语言和行动的配对吧。通过与家庭成员间在日常生活层面上的互动,更能促进家庭和睦。
“谢谢帮忙,妈妈省力多了!”一边赞扬,一边让他帮忙干活。也许无意识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帮忙干家务=受表扬,彻之体会到获得承认的快感。
从小学四年级起,开始金钱奖励措施:帮忙干家务活,就给零花钱(作为劳动报酬),效果陡增。
用餐完毕,轮到他收拾碗筷了。空盘空碗端到洗碗槽里待洗;剩菜剩饭则说“垃圾”,然后就往垃圾桶里扔,我想阻止都来不及。有些吃剩的东西下一顿还要吃呢,却被他扔掉了。
现在,彻之的餐后善后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洗完餐具后,逐一擦干,在橱柜里一一归位。脏的抹布和有茶垢的茶杯则浸泡在洗桶里,倒上漂白剂待洗。垃圾则放到塑料袋中装好,以便明天一早拿出去扔掉。有时我劳累一天,昏昏欲睡,就全权委托彻之收拾碗筷,一点也不担心,可见我对他的信任程度(他爸爸、弟弟倒是毛手毛脚,干家务活还比不上彻之呢。)
*
彻之对水极端偏爱→利用他的偏爱,让他帮忙干用水的家务活→逐渐引导他干没有的家务活→精神上鼓励之余,给予金钱奖励(零花钱)→第二天他可以用这钱买喜欢的糕点吃。
这样,帮忙干家务活=快乐的事情。不久,彻之争着吵着要干家务活:“家务活,家务活!”
料理家务是每天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考虑到彻之将来要在地域社会中过上正常的生活,就有必要从小教他自立的基本技能,而让他做家务的帮手,是培养自立的基本技能的绝佳机会。
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值得一教的项目俯拾皆是,任何家务活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教材。正因为家务活每天无法回避,所以十分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同一操作要反复练习,方能掌握。而且,接触的都是实物,如碗筷盘碟、瓜果蔬菜、衣裤巾袜等。
再者,每项家务活做法基本固定不变,有先后顺序。只要按顺序做好程序表,细分工序步骤,循序渐进,反反复复耐心地教他,总有一天他会掌握的。天下没有比干家务活更好的教材了。
这件事不必麻烦专家,我们家长在自己家里就能教。虽然教起来比较费劲(有些家务要教数年才能学会),但是一旦孩子掌握以后,我们就能放手让他来做,这样多省事啊。彻之也靠学会干家务活,多多少能够自立了。
我极力奉劝各位:从小开始让孩子帮忙干家务,让他承担起作为家庭一员的义务,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偏执
彻之的偏执刻板与问题行为(多动不安、暴躁易怒等)原先十分严重,超出常人想象。专家们告诉我:要把偏执刻板的对象物统统藏匿起来,制止他去接触——压制他的问题行为。但结果是:无论怎么制止或压制,也不能有所改善,反而使彻之症状加剧,而我则更疲于奔命。
彻之迷恋上某物时,全神贯注,目光炯炯,有时甚至浮现出智慧的表情。难得他这盘聚精会神,专注一事,给人一种聪明睿智的印象,椣加干扰,岂不可惜?如果硬逼他放弃偏执某物,会不会使他迷失自我,丧失个性呢?既然偏执刻板是他的特质,无法轻易改变,那么我能不能利用这个特质,引导他做些有益的事呢?
既然他对某物某事如此执着,那么说明他对此有非凡的兴趣。于是我尝试着进入令人着迷不已的世界,寻找能与之交流的共同话题。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关心彻之所关心的东西,与之共享,才会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我终于找到了把偏执刻板转变为做有意义事情的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偏执所在,正是他智慧聚焦所在,所以我们这些周围的人要做的不是压制他的偏执,而是要珍惜它,使之向有益于自立 的方向转变。只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琢磨援助方法,我相信可喜的结果必将产生。
因此,我反过来利用彻之的水痴,让他打扫卫生间、清扫洗澡间、烧饭做菜、洗涤衣物,一项一项地增加其自立 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利用他对数字、文字的偏爱,进行对话交流、购物、旅行等活动,使他的生活丰富多彩。
往积极的方向看问题的话,多动也是好奇心旺盛的体现:调皮捣蛋也使我们与当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暴躁易怒也是他强烈的意志表达欲望的体现。在这些怪异的行为之中,潜藏着培养和激发其情感心志的机会(可能性),而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指导他表达情感心志的正确方向或正确方式。
为此,我们要架起心灵的天线,360度全方位地收集彻之全身发出的却不易察觉的信号,分析他行为背后的蛛丝马迹:他究竟在想什么?
不要把偏执刻板、多动、调皮捣蛋、暴躁易怒看成问题行为,动辄制止压制,而要把它们看成是难得的机会,了解其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以此为起点,引导孩子的行为向有意义的、合适的行为方向转变吧。从此,您会觉得自己逐渐走出逼仄的死胡同,迈向开阔的大道,全新的世界豁然呈现于眼前。
返回书籍页